汾河干支流综合治理实践与回顾

汾河干支流综合治理实践与回顾

一、汾河干支流河道综合治理实践与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张凤山,魏俊,唐颖栋,曹梦沂[1](2021)在《流域水环境模型在茅洲河流域系统治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茅洲河流域系统治理自2016年正式启动以来,按照"织网成片、正本清源、理水梳岸、寻水溯源"四步骤逐步推进,2019年底流域水质达到近30年来最好状态。流域水环境模型在茅洲河系统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程规划设计、工程调度以及工程优化调度等不同情景得到成功应用。简要回顾了茅洲河系统治理中主要的三次模型研究的需求背景和应用过程,对比分析了各阶段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茅洲河流域水环境模型研究工作为下一阶段逐步向基于全要素的源-网-河耦合模拟及工程后评估等方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冯仁银[2](2021)在《尼日河干支流水文特征及年径流量丰枯分析》文中指出尼日河作为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是大渡河重要水源地之一,流经四川省凉山州重要农作物种植区和人口密集区。流域内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泥石流和洪涝灾害等问题突出。对尼日河干支流进行水文特征分析、年径流量反演及丰枯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尼日河干支流定量分析可以有效的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对年径流量进行反演及丰枯分析可以优化水资源利用与分配,减少洪涝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本文基于30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对尼日河干支流水文特征进行定量化研究,基于流域内空间降水栅格数据,结合岩润水文站1979-2018年及顺河站1970-1988年实测径流量,得到径流系数。利用相对优化的径流系数法对流域内干支流无径流资料地区年径流量进行反演,对比传统面积比拟法所反演结果,表明径流系数法反演值更接近实测径流,精准度更高,而面积比拟法反演值误差偏大,故将径流系数法所反演径流作为尼日河干支流缺测年份历史径流值。并利用适线法推算了干支流不同频率设计年径流量,进行丰枯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尼日河干支流进行水文特征定量化研究,显示尼日河流域内水系发达,河网稠密。在尼日河6条主要一级支流中,有4条位于河流左岸,2条位于河流右岸,表明尼日河左岸水系较右岸发育更好。尼日河全流域面积为4084km2,子流域中集水面积最大的是甘洛河流域,其值为909.6km2。河网密度最大的却是白沙河流域,为0.297km/km2。而位于中游的双河流域总面积与河网密度均是最小的,其流域面积仅为94.5km2,河网密度是0.198km/km2。经计算尼日河流域形状系数为0.21,整个流域呈现狭长状,符合山区流域的特点。干流河道全程136km,平均比降为12.49‰,略微呈现下凹型,其中上游支流越西河下凹程度最大,各支流比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白沙河河道纵比降最大,达到105.58‰,河道下切深度浅,流域内水能资源丰富。(2)干流径流系数特征分析:1979-2018年尼日河流域干流上径流系数年际波动范围在0.58-0.92,说明尼日河流域整体产水能力强。其中位于上游的顺河站流域1979-1988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79,低于中游岩润站流域同期平均径流系数0.83,不同期的1979-2018年岩润站平均径流系数为0.80,也高于顺河站控制流域径流系数,充分说明尼日河下游地区产水能力强于上游。为更好地反映各子流域之间径流的空间差异,进行了不同水文单元之间的径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上游流域到下游流域径流深度呈现增加的趋势。(3)基于水文站实测径流数据,利用优化的径流系数法与传统面积比拟法,进行干支流缺测资料地区年径流量反演与精度验证,发现径流系数反演值可信度更高,主要原因是本研究中径流系数法所采用的栅格降水数据精度更高,其次,对于支流内的径流反演考虑到降水总量的流域内部空间差异性。故将其作为干支流径流量估算值。尼日河全流域1979-2018年历史总径流量为1555.96亿m3,40年平均径流量为38.89亿m3。在主要一级支流中,甘洛河总径流量为343.36亿m3,年平均径流量为8.58亿m3,对全流域的径流贡献率最大,占比22%。而双河总径流量为37.41亿m3,40年平均径流量0.93亿m3,对全流域的径流贡献率仅为2%。(4)利用适线法,选择P-Ⅲ型分布为总体线型,推算了水文学中P=1%,P=2%,P=5%,P=10%不同概率下干支流丰枯流量。结果显示尼日河干流百年一遇的丰水期流量为52.75亿m3;百年一遇的枯水期流量为23.72亿m3。在尼日河支流中甘洛河百年一遇的丰水流量最大,为11.20亿m3。支流中枯水流量最小的是双河,百年一遇的枯水流量为0.66亿m3。将实测历史年径流量与预测径流量进行对比,发现尼日河流域丰水期年份多于枯水期年份。

薛祺[3](2020)在《无定河流域水文化演变规律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灿烂的五千年历史之中,水作为人类的生命之源,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并至始至终伴随着中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随着文明进程的演进,水在带给我们生命、粮食的同时,也带给过我们无尽的灾难,缺水时的干旱,暴雨中的洪涝灾害都在历史进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与水的博弈中,人民不懈治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消除水灾害的同时,也使得水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即水文化。近年来,与水文化相关的研究逐步受到国内外、多领域的关注,并成为交叉学科探讨的热点问题。然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却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水危机——甚至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人类已经采取科学、制度等多项手段,却收效甚微;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文化因素在水环境治理、应对全球水环境变化的挑战过程中的作用;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们,尝试从各自的领域切入“水文化在应对水危机中的作用”的研究中,进一步促使水文化的研究被纳入全球水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体系中。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水与文化”作为世界水日主题;除了学术界的研究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尝试展开与此相关的研究: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9年习总书记考察黄河,提出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5项任务之一是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在此背景下,研究具体区域的水文化内涵,分析和归纳区域的水文化演变规律,评估区域水文化的价值,可以为该区域未来水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为其他区域的水文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日益严重的水危机,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无定河流域水文化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区域水文化的内涵,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角度分析和归纳水文化演变规律,计算并评估区域水文化的价值,首次实现水文化价值的定量评估,为水文化定量研究提供新方法。本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从水文化的视域出发,分析了无定河流域的自然概况和开发保护的现状:采用Kendall秩次相关法,识别了无定河流域的径流演变趋势;采用启发式分割算法、有序聚类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简称Mk突变法)诊断了无定河的径流变异,为无定河流域水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2)从物质水文化的角度出发,基于古代水利工程、现代水利工程、水利风景区三个方面,梳理了无定河上的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关系,阐明了无定河流域水利工程对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人水关系的影响,揭示了物质水文化的演变规律。(3)从制度水文化的角度出发,基于治水文化、管水文化、用水文化三个方面,梳理了无定河与水文化相关的制度;阐明了无定河流域的水管理、治理制度对无定河水文化的影响,揭示了蕴含于其中的人水关系、制度水文化的演变规律。(4)从精神水文化的角度出发,基于民俗信仰、文学作品、历史文明三个角度,梳理了无定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精神;探明了无定河流域人民对于水的感情和无定河流域与水相关的历史文化关系,揭示了精神水文化的演变规律。(5)基于物质、制度和精神水文化,构建了无定河流域水文化价值评估体系及基本框架;通过大量统计、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量化了水文化价值,采用专家主观判断法筛选了主要指标;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间的权重;按百分制5个等级标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提出了无定河流域水文化价值评估方法,结果表明水文化价值评估结果为64.48分,属于中等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无定河流域水文化建设。(6)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无定河水文化的对策:高度重视流域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好流域水文化的调控工作,增强水文化的自信,在流域水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上进行创新,进一步促进流域水文化的繁荣发展。

林兴贵[4](2020)在《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生态修复总体思路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对水的需要更为迫切,对生态文明的要求愈来愈高。汾河流域存在地下水位持续降低,地表径流量持续变小,水域面积不断缩小,植被破坏退化加剧、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以及河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等生态问题,通过节水、工程、制度、管理等方面综合性、系统性的生态修复思路,实现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目标。

刘浩东[5](2020)在《延河典型污染河段水环境容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水环境容量作为水环境承载力的表征指标,能够反映出水体的纳污能力,因此,客观准确的计算出水环境容量,对一个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制定防治政策,维持水体生态健康,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延河为目标,全方位收集该流域信息,进行全面评价与分析,选取典型污染河段(延河延安段)作为对象,考虑污染物和河流水量的时空变化,计算出水环境容量,基于上述结果,制定合理的削减方案进行模拟,提出具有针对性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延河从上游至下游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8种水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发现延河在流经城市的中下游地区水污染比较严重,未达到水质目标;8种污染物中,CODCr、NH3-N和TP为主要污染因子。(2)典型污染河段中CODCr、NH3-N和TP的排放量分别为1977.61t、221.06t和38.50t,非点源污染排放量所占比例超过点源。3种污染物排放量在空间上随着产业和人口分布而有所差异,主要集中在城区和沿河区域;在时间上一般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3)以2016年为基准年,考虑污染物河流水文条件的时空变化,采用一维水环境模型,选取合适的计算参数,对目标区域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CODCr、NH3-N和TP理想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0862.10t、536.94t和108.62t。实际水环境容量受自然因素(河流水文条件、降水量、土地利用现状等)和人为因素(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治理措施、供水工程等)共同影响,CODCr实际水环境容量为2380.43t,而NH3-N和TP均无剩余水环境容量,需要削减量为710.88t和95.55t。(4)对于上述3种污染物,依据污染物上游输入和本流域排放,制定出8种不同的削减方案,并对削减效果进行模拟,在最严格的管理条件(上游污染物输入量削减30%,本流域污染物排放量削减40%)下,CODCr和TP剩余水环境容量分别为8195.63t和7.86t,而NH3-N在补充方案是实施后,达到要求,为10.10t。综上所述,3种污染物的减排压力NH3-N>TP>CODCr。

赵杰[6](2020)在《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战略资源,解决水瓶颈、提供水保障,是重大战略问题。煤长水短是山西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山西就有战略之忧。在山西省全面推动“五水综改”的背景下,作为汾河流域第一大水库,汾河水库在山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水库在运行前期淤积了大量的泥沙,导致有效库容明显减少,严重影响了水库综合效益的良性发挥,显着增加了对水库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因此本文建立二维水沙输运模型研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水库水沙输运规律,得出径流因素对水库冲淤影响最大的结论,进而搭建三维水动力模型对入库洪水的三维运动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最后提出合理的泥沙控制方案,可为汾河水库的运行管理以及水库调度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本文以汾河水库为研究载体,根据水库所在区域的电子海图,结合库区周边的水陆环境确定模拟范围,建立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得到水深数值地形文件。通过对糙率、源汇项等各种参数的设定,分别搭建二维水沙与三维水流数学模型,根据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均方根误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所建模型的拟合度度满足要求,可用于对水库的数值模拟研究;(2)基于已有的水文资料,综合考虑对库区水沙运动及冲淤变化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结合泥沙输移模块,建立起二维水动力泥沙输移耦合模型。本文设计入库径流总量、库区降雨量、不同水沙来源3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控制试验,采用Engelund-Hansen全沙公式对汾河水库在2018年汛期的泥沙输运及淤积状况、水下地貌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二维水沙模拟结果表明:1)水流进入库区后,悬沙浓度与输沙率随水流挟沙力的沿程降低而逐渐减少。与汾河水库库区床面高程沿程降低的情况相反,水库泥沙纵向落淤量沿程逐渐增加。坝前的淤积量最大,长此以往将对泄洪洞闸门的开启带来一定影响。2)汾河水库包括两个水沙来源:汾河干流与支流涧河。不考虑支流涧河入汇时,各断面冲淤变化率均在8%以下,纵剖面甚至接近于0,不考虑汾河入汇时,各断面冲淤变化率均在90%以上,故水库的纵横向冲淤变化主要受汾河干流的来水来沙影响。涧河的来水来沙主要影响2#断面的冲淤变化,对水库上部影响甚微,同时对库区中下部的影响也远小于汾河干流。汛期入库径流量是影响水库纵横向淤积与悬沙浓度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同等条件下库区降雨量因素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故研究汛期入库水流的流场分布对水沙输运规律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作用。3)基于Surfer软件计算得到截止2018年汾河水库泥沙淤积库容为39953万m3,超出水库设计的泥沙淤积库容5453万m3,侵占了兴利库容的14.9%,已严重影响了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3)针对水库复杂的地理和边界条件,基于三维水动力模型,结合汾河水库的洪水资料,模拟分析了汾河水库在p=0.5%、1%、5%、20%共4种不同频率洪水过程中库区水体表、中、底层的三维流场变化过程,以及水库的水位、库容等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直观显示了洪水在库区垂向与横向上复杂的运动情况,三维水流模拟结果表明:1)在不同频率洪水条件下,库区水流速度规律符合:在纵向上,从入库口到坝前沿程显着降低;在垂向上,库区各个部位的流速均符合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小的规律。库区各部分流速随着洪水频率降低而增大,应注意防护水库岸坡,避免洪水的严重冲刷导致的塌岸。水位峰值与平均水位值均随着洪水频率的减小而增加,两者的差值随着洪水频率的减小而增加,水位变化幅度大,大坝承受的动水压力变化频率大,溃坝风险显着增加。2)各层流速随着洪水频率的增加呈现显着减小的趋势,且各层之间的流速梯度逐渐减小,说明随着洪水频率的不断增加,水体流速沿垂向逐渐变均匀。当洪水频率P<20%时,需采用三维模型进行分析研究。3)水位峰值的出现时间滞后于洪峰的出现时间,且滞后时间差随洪水频率的减少而不断增加。4)受水库地形影响,库容变化受水位影响的灵敏度逐渐增大,库容随水位增加的单位变化值逐渐增大。本文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目前的水位-库容的关系曲线,可为水库的运行管理调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4)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汾河水库汛期水动力条件和泥沙冲淤分布规律,针对当前汾河水库的上减下排的泥沙治理措施,提出以下减淤措施:1)汛期冲沙;2)设置潜坝,利于汛期结束后泥沙的集中清理;3)在水库上游的汾河流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从源头减少水库的入库泥沙量。本文的研究可为缓解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季永兴,刘水芹[7](2020)在《苏州河水环境治理2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简要阐述了苏州河历史演变、水文特性和水环境变化过程,回顾了自1998年开始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及开展的相关科研工作,并利用干流历年水质变化过程分析了历次治理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一期整治工程对水质指标的改善效果较好,而二、三期工程影响不明显,但当郊区河道进一步治理后,干流水质得到进一步好转。最后,针对目前正开展的苏州河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体方案,指出更大范围、更加彻底的标本兼治苏州河支流水环境会提升苏州河干流水环境,但要恢复苏州河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功能,还需有漫长的过程,且需要上游的江苏省内河道同步治理。

柴向斌[8](2019)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文中认为随着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以汾河流域为单元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治理发挥着突出作用。文章阐述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总体规划目标,并结合当前汾河流域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增加生态补水、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加强水污染防治等综合治理建议,可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治理提供重要参考,对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段晓伟[9](2019)在《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姚汉源(1913—2009)是我国着名的水利史研究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的先驱者和探索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独树一帜,笔耕不辍,尤其在京杭运河史的研究中,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在国内外都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在充分搜集文献史料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兼用历史地理学、水利工程学、历史文献学和考据学等学科的综合理论,由概述姚汉源从事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及致力于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历程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探讨姚汉源在京杭运河史研究中,对京杭运河史研究基本理论、京杭运河工程技术史、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史和其问鼎巨着《京杭运河史》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由此展示出姚汉源在京杭运河史研究中的学术风格和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之道,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史研究事业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和水利史研究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卓着贡献。

鲍智敏[10](2018)在《辽宁省东部山区性河流灾害防治措施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宁东部山区由长白山余脉及千山支脉组成,水汽走向与地势走向一致,往往成为大暴雨中心,造成山洪灾害频发,给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调查山区河流状况,分析山洪灾害成因及特点,探讨合适的工程治理方案,总结一般性工程措施,对于辽宁东部山区山洪灾害防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辽宁省辽东半岛中部地区的某一条河为研究对象,该河流为汤河一级支流,属于典型的辽东山区性河流,河道比降大,汛期来水时汇流快、流速大,水流下切河床,易造成河岸冲兑。治理前该河无系统防护,河道淤积严重、行洪受阻,冲刷严重、岸坡极不稳定,严重危及河道两岸人民安全。通过收集该河流域的气象和水文资料,计算设计洪水位、设计流量及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了该河洪水过程特点。通过收集地勘资料,分析了岸坎地层结构及分布特点、物理力学性质、承载力特征值及允许水力坡降。在些基础上,提出了该河山洪灾害防治重点及可采取的措施,形成了具体治理方案。根据基础资料分析结果,对该河防洪治理方案中的河道清淤工程、堤防加固工程、防洪墙工程、护岸工程、生态护岸工程、排水管设置、过水路面工程进行了详细计算和设计。工程实施后,调查了治理效果,并总结了山区性河流山洪灾害普遍适用性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河适宜通过清淤工程、堤防加固工程提高防洪标准,通过混凝土挡墙工程和石笼、绿滨垫工程稳定河岸,通过植树种草提高河道生态效果。实施后,工程效果明显,为附近村屯、镇子提供防洪屏障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水和谐。对于辽东山区性河流,宜采用浆砌石、石笼等护岸措施,辅以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二、汾河干支流河道综合治理实践与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汾河干支流河道综合治理实践与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流域水环境模型在茅洲河流域系统治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茅洲河流域概况及系统治理历程
    1.1 流域概况
    1.2 系统治理历程
2 系统治理各阶段水环境模型的应用
    2.1 茅洲河流域模型1.0
        2.1.1 需求背景
        2.1.2 模型应用
        2.1.3 模型评价
    2.2 茅洲河流域模型 2.0
        2.2.1 需求背景
        2.2.2 模型应用
        2.2.3 模型评价
    2.3 茅洲河流域模型3.0
        2.3.1 需求背景
        2.3.2 模型应用
        2.3.3 模型评价
    2.4 茅洲河三次流域模型对比分析
3 结论与展望

(2)尼日河干支流水文特征及年径流量丰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文特征研究
        1.2.2 年径流量估算研究
        1.2.3 年径流丰枯分析研究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植被土壤
    2.4 社会经济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流域水文特征定量分析
        3.2.2 缺测径流地区年径流反演方法
        3.2.3 不同概率年径流丰枯分析方法
4 水文特征分析
    4.1 水系河网提取
        4.1.1 集水面积阈值确定
        4.1.2 子流域划分
    4.2 基本水文参数计算
        4.2.1 河网密度计算
        4..2.2 流域形状系数计算
    4.3 河流纵剖面提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尼日河干支流年径流量反演
    5.1 径流系数法反演径流
        5.1.1 干支流降水量提取分析
        5.1.2 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分析
        5.1.3 干流径流系数分析
        5.1.4 干支流径流量反演
    5.2 面积比拟法反演径流
    5.3 径流系数法与面积比拟法结果对比分析
    5.4 径流系数法计算结果检验
        5.4.1 岩润站反演径流与实测径流对比
        5.4.2 顺河站反演径流与实测径流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干支流年径流量丰枯分析
    6.1 计算方法
    6.2 干流年径流量丰枯分析
    6.3 支流年径流量丰枯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无定河流域水文化演变规律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水文化视野下的无定河流域概况
    2.1 无定河流域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开发利用保护现状
    2.2 近50 年来无定河流域的径流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年径流量和极端径流量的趋势分析
        2.2.3 年径流量和极端径流量的变异诊断分析
        2.2.4 讨论
    2.3 本章小结
3 无定河流域物质水文化分析
    3.1 无定河上的水利工程
        3.1.1 古代水利工程
        3.1.2 现代水利工程
        3.1.3 水利风景区
    3.2 基于水文化的水利工程建设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无定河流域制度水文化分析
    4.1 治水文化
        4.1.1 治水文化与无定河
        4.1.2 古代对无定河的治理
        4.1.3 当代对无定河的治理
    4.2 管水文化
        4.2.1 管水文化与无定河
        4.2.2 古代水利法规和水利职官
        4.2.3 古代水利管理的利弊分析
        4.2.4 河长制在无定河流域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4.3 用水文化
        4.3.1 用水文化与无定河
        4.3.2 无定河取水用水存在的问题
        4.3.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的无定河用水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无定河流域精神水文化研究
    5.1 无定河与民俗信仰
        5.1.1 祈雨活动
        5.1.2 其他神庙活动——横山牛王会
    5.2 无定河与文学作品
        5.2.1 古代边塞诗
        5.2.2 陕北民歌
    5.3 无定河与历史文明
        5.3.1 晚期智人——河套人
        5.3.2 最后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
        5.3.3 大夏国都——统万城
    5.4 本章小结
6 无定河水文化价值评估研究
    6.1 概述
    6.2 水文化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6.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3 价值评估体系指标筛选方法
        6.2.4 水文化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6.2.5 水文化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6.3 水文化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6.3.1 价值评估体系赋权方法
        6.3.2 层次分析法
        6.3.3 熵权法
        6.3.4 估指标定量计算方法
    6.4 无定河水文化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6.4.1 指标评估结果
        6.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4.3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无定河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7.1 概述
    7.2 保护、传承和弘扬无定河水文化的对策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生态修复总体思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2.1 地下水位持续降低
    2.2 地表径流量不断减少
    2.3 植被退化加快
    2.4 盆地平川区水域面积不断萎缩
    2.5 河流污染没有明显改善
3 生态修复总体思路
4 结论

(5)延河典型污染河段水环境容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容量相关概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延河概述与评价分析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气候气象
        2.1.3 水文水资源现状
        2.1.4 土壤及植被
        2.1.5 土地利用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
        2.2.1 人口
        2.2.2 经济
    2.3 延河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2.3.1 pH
        2.3.2 DO
        2.3.3 BOD_5
        2.3.4 COD_(Mn)
        2.3.5 COD_(Cr)
        2.3.6 NH_3-N
        2.3.7 TP
        2.3.8 大肠杆菌群
        2.3.9 小结
    2.4 延河水质评价
    2.5 延河水量分析
第三章 延河宝塔区段污染物排放分析
    3.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2 计算单元的划分
    3.3 各单元流量计算
        3.3.1 研究区降水量分析
        3.3.2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析
        3.3.3 研究区流量计算
    3.4 污染物排放计算及单元分配
        3.4.1 污染物排放计算
        3.4.2 污染物排放分配及分布
第四章 延河宝塔区段水环境容量计算
    4.1 水环境容量计算
        4.1.1 水环境容量影响因素
        4.1.2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模拟
        4.1.3 降解系数的确定
    4.2 水环境容量结果及分析
        4.2.1 COD_(Cr)水环境容量
        4.2.2 NH_3-N水环境容量
        4.2.3 TP水环境容量
        4.2.4 结果分析
第五章 延河宝塔区段水环境治理模拟与策略
    5.1 延河宝塔区段水环境治理模拟
    5.2 治理措施
        5.2.1 污染物排放治理
        5.2.2 河流综合治理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淤积
        1.2.2 水动力数值模拟
        1.2.3 泥沙数值模拟
    1.3 工程概述
        1.3.1 工程效益
        1.3.2 水库淤积现状
    1.4 流域状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汾河水库库区平面二维水沙输运规律分析
    2.1 二维水沙模型的理论基础
        2.1.1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2.1.2 泥沙运动基本方程
        2.1.3 沙输移模块(ST)基本原理
        2.1.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2.1.5 螺旋流
    2.2 水库泥沙淤积形态
        2.2.1 库区纵剖面淤积
        2.2.2 库区横断面淤积
        2.2.3 汾河水库淤积三角洲演变分析
    2.3 汾河水库库区平面二维水沙模型的建立
        2.3.1 研究区域范围及网格剖分
        2.3.2 生成数值地形
        2.3.3 模型边界及参数设定
        2.3.4 数学模型的验证
    2.4 控制条件对水库淤积的影响
        2.4.1 模型的敏感性因子
        2.4.2 断面的选取原则
        2.4.3 研究区域的划分
    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5.1 库区降雨量的影响
        2.5.2 不同水沙来源的影响
        2.5.3 入库径流量的影响
    2.6 综合比较分析
        2.6.1 控制因子比较分析
        2.6.2 泥沙淤积库容分析
    2.7 泥沙控制措施
        2.7.1 汛期冲沙
        2.7.2 设置潜坝
        2.7.3 水土保持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汾河水库库区三维水流运动规律分析
    3.1 三维水流模型的理论基础
        3.1.1 概述
        3.1.2 基本控制方程
        3.1.3 方程离散
        3.1.4 网格划分及空间离散
        3.1.5 湍流闭合模式
        3.1.6 定解条件
    3.2 汾河水库库区三维水动力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2.1 研究区域
        3.2.2 网格剖分
        3.2.3 模型参数选择与验证
        3.2.4 水库泄洪方式
        3.2.5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3.3 洪水演算模拟成果与分析
        3.3.1计算方案1
        3.3.2计算方案2
        3.3.3计算方案3
        3.3.4计算方案4
    3.4 综合比较分析
        3.4.1 流速分析
        3.4.2 水库库容与水位关系比较分析
        3.4.3 洪峰流量与水位关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苏州河水环境治理2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苏州河概况
    1.1 河道历史演变
    1.2 水文特性变化
    1.3 水质变化
2 水环境治理回顾
    2.1 一期工程及技术研究
    2.2 二期工程及技术研究
    2.3 三期工程及技术研究
3 下一步治理及展望
    3.1 四期工程方案
    3.2 四期工程实施效果展望
4 结 语

(8)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况
2 流域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过渡开发利用水资源,挤占流域内生态用水
    2.2 流域范围内水土流失严重
    2.3 河流污染问题突出
3 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治理建议
    3.1 加强政府统筹作用,做好以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顶层设计
    3.2 实施河流生态补水,加大干流河道生态水量
    3.3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高流域水源涵养能力
    3.4 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 结语

(9)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姚汉源对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概述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学术积淀(1913~1949)-9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开端(1950~197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谱写运河史研究新篇章(1979~2009)
第二章 对京杭运河形成及演变特点的研究
    第一节 界定运河形成和演变的分期
    第二节 揭示出运河布局嬗变的特征
    第三节 阐释清末京杭运河衰败的因由
第三章 对京杭运河工程技术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旺枢纽演变的辨析与释疑
    第二节 清口航道工程措施的概括与总结
    第三节 浙东运河工程技术史的开拓性研究
第四章 对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史的研究
    第一节 论证历史时期黄运关系复杂化之因由
    第二节 对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嬗变研究之卓识
第五章 《京杭运河史》的编撰特色与成就
    第一节 《京杭运河史》的编撰特色
    第二节 《京杭运河史》与同类着作的比较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京杭运河史研究中的学术特色
    第二节 京杭运河史研究走向成功的原因试析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辽宁省东部山区性河流灾害防治措施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状况及社会经济情况
        2.1.1 流域概况
        2.1.2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及经济概况
    2.2 工程范围
    2.3 工程现状
        2.3.1 河道总体防洪工程现状
        2.3.2 干支流现有桥梁现状
        2.3.3 支流治理情况
        2.3.4 已完工防洪应急工程治理情况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工程任务
    2.6 防洪标准
第三章 水文计算及治理方案
    3.1 设计洪水
        3.1.1 暴雨洪水特性
        3.1.2 设计洪水计算
        3.1.2.1 干流设计洪水计算
        3.1.2.2 支沟设计洪水
        3.1.2.3 合理性分析
    3.2 设计水面线计算
        3.2.1 基本资料
        3.2.2 河床糙率
        3.2.3 设计洪水
        3.2.4 起始断面及起点水位
        3.2.5 设计水面线计算
    3.3 工程治理方案
        3.3.1 河栏镇段河道治理方案
        3.3.2 小东村段河道治理方案
        3.3.3 堤后排水管治理方案
        3.3.4 河道过水路面工程治理方案
第四章 主要建筑物设计
    4.1 设计依据
        4.1.1 防洪标准
        4.1.2 基本资料
    4.2 主要建筑物设计内容
    4.3 河道清淤工程设计
        4.3.1 河栏镇段河道清障清淤工程设计
        4.3.2 小东村段河清障道清淤工程设计
    4.4 堤防加固工程设计
        4.4.1 工程布置
        4.4.2 堤线的布置
        4.4.3 堤防顶宽设计
        4.4.4 堤顶超高计算
        4.4.5 堤顶设计高程
        4.4.6 筑堤材料
        4.4.7 渗流稳定分析及抗滑稳定分析
    4.5 防洪墙工程设计
        4.5.1 工程布置
        4.5.2 结构设计
        4.5.3 稳定分析
    4.6 护岸工程设计
        4.6.1 护岸型式介绍
        4.6.2 岸坡护岸工程设计
    4.7 生态护岸工程设计
    4.8 堤后排水管设计
        4.8.1 工程等级
        4.8.2 排水流量确定
        4.8.3 工程布置
        4.8.4 水力计算
    4.9 过水路面工程设计
第五章 辽宁省山区性河流区域概况及建设目标和任务
    5.1 建设目标
    5.2 建设任务
    5.3 治理原则
    5.4 治理范围
    5.5 治理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2.1 要与非工程措施、行政管理相结合
        6.2.2 继续研究山区性河道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四、汾河干支流河道综合治理实践与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流域水环境模型在茅洲河流域系统治理中的应用[J]. 张凤山,魏俊,唐颖栋,曹梦沂. 中国给水排水, 2021(24)
  • [2]尼日河干支流水文特征及年径流量丰枯分析[D]. 冯仁银.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无定河流域水文化演变规律及其价值评估研究[D]. 薛祺.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生态修复总体思路探析[J]. 林兴贵.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0(06)
  • [5]延河典型污染河段水环境容量研究[D]. 刘浩东. 西北大学, 2020(02)
  • [6]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 赵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苏州河水环境治理20年回顾与展望[J]. 季永兴,刘水芹. 水资源保护, 2020(01)
  • [8]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柴向斌. 山西水利, 2019(09)
  • [9]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D]. 段晓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辽宁省东部山区性河流灾害防治措施的设计与研究[D]. 鲍智敏.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汾河干支流综合治理实践与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