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比对小球藻吸收的影响

氮磷比对小球藻吸收的影响

一、氮磷比对小球藻吸收作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胡春艳[1](2021)在《普通小球藻和波吉卵囊藻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氮磷利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会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水华现象频频发生,有些藻类分泌的藻毒素对水域附近居民的饮水造成严重干扰。人们研究了很多种方法用来治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用合适的藻类去吸收水体中过量的营养物质从而改善水体富营养化情况的研究已经有过相关报道。本实验通过分别研究普通小球藻和波吉卵囊藻在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富营养化水体中藻密度、比生长速率、叶绿素a含量等生长特性及对氮磷营养盐吸收利用情况,评价其对水中氮磷的吸收效率,有助于形成悬浮藻类去氮除磷的生态理念,以期为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水质因子的人工调控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利用本实验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为研究对象,初始接种藻密度为1×105cells/m L-1,研究不同含量氮磷营养盐对普通小球藻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不同氮磷质量浓度总共有15组:0.2:0.025、0.8:0.1、1.6:0.2、0.4:0.025、1.6:0.1、3.2:0.2、0.8:0.025、3.2:0.1、6.4:0.2、1.6:0.025、6.4:0.1、12.8:0.2、3.2:0.025、12.8:0.1、25.6:0.2组。每个组有三个重复,在培养箱中进行为期8天的培养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小球藻:生长:普通小球藻在低磷浓度下0.8:0.025组的平均比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最高且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中磷浓度下3.2:0.1组的平均比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最高且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高磷浓度下6.4:0.2组的平均比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最高且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氮磷吸收效率:在低磷浓度下0.8:0.025组对磷的吸收率最高且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中磷浓度下0.8:0.1组和3.2:0.1组对磷的吸收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高磷浓度下1.6:0.2组和3.2:0.2组对磷的吸收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中磷浓度下1.6:0.1组和3.2:0.1组对磷的吸收率最高且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高磷浓度下6.4:0.2组对磷的吸收率最高且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氮磷比为32:1时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性能最好且对氮磷的利用率最高,当氮磷比继续增加时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和对氮磷的吸收率会受到抑制。(2)波吉卵囊藻:生长:在低磷浓度下3.2:0.025组的平均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最高且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中磷浓度下12.8:0.1组的平均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最高且显着高于0.8:0.1组、1.6:0.1组和3.2:0.1组(P<0.05);在高磷浓度下12.8:0.2组的平均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最高且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氮磷吸收效率:在低磷浓度下0.2:0.025组和0.4:0.025组对氮的吸收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中磷浓度下0.8:0.1组和1.6:0.1组对氮的吸收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高磷浓度下1.6:0.2组对氮的吸收率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低磷浓度下0.8:0.025组、1.6:0.025组及3.2:0.025组对磷的吸收率均为100%且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中磷浓度下6.4:0.1组和12.8:0.1组对磷的吸收率均为100%且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在高磷浓度下12.8:0.2组对磷的吸收率为100%且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低磷和中磷浓度下波吉卵囊藻的生长性能和对氮磷的吸收率随着水体中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浓度下在12.8:0.2组时波吉卵囊藻的生长性能和对氮磷的吸收率达到最大然后逐渐降低,说明过高的氮磷含量和氮磷比会抑制波吉卵囊藻的生长。

朱益辉[2](2021)在《低盐富营养化水域表层藻类竞争关系及其对水体微生物种群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河口低盐水域富营养化情况严重,大大提高了水华爆发的潜在可能性。河口水域水华的爆发不仅对水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还给周边地区饮用水处置带来极大压力。由于河口特殊的地理环境,水体盐度跨度较大,并且大量存在各种微藻,藻间竞争关系复杂,不同地区优势藻种差别明显,水华爆发类型各异。为了探究不同条件下河口的水华爆发类型,本文选取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和铜绿微囊藻作为水华藻种代表,通过三种微藻不同组合培养,确定其竞争关系,再通过设置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大致确定不同类型水华适宜爆发的条件。同时,微生物作为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极易受环境影响,水华爆发会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改变其原有的生态功能,由于河口地区与内陆湖泊水域微生物群落存在一定差异,且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水华对内陆湖泊水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因此对由水华爆发而引起的河口微生物群落变化了解甚少。为了探究水华爆发对河口地区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文通过设置不同条件,模拟三种不同类型水华爆发,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监测水华全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从而揭示不同类型水华下微生物群落变化差异及特定微生物功能分析,为河口水域水华爆发监测预警,防治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培养组合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和铜绿微囊藻之间存在化感作用。小球藻在0.5盐度下竞争力强于中肋骨条藻和铜绿微囊藻,同时铜绿微囊藻和中肋骨条藻的存在分别增强了小球藻对中肋骨条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分别为3.96和3.42。中肋骨条藻藻密度在第12 d时范围在2.37×104~2.99×105cells/m L,与盐度呈正相关,且在三种藻混合培养时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表现出促进作用;铜绿微囊藻最适生长盐度为2.5,且在此盐度下竞争力强于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三种藻混合培养时铜绿微囊藻对小球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抑制作用强于两种藻混合培养。(2)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小球藻在0.5盐度的低氮磷浓度下,最终藻密度占比总藻密度均大于50%,平均比增长率为0.19,高于中肋骨条藻和铜绿微囊藻,说明小球藻在0.5盐度下的低氮磷浓度水域中易成为水华爆发时的优势藻。中肋骨条藻藻密度占比总藻密度最大值出现在5盐度条件下的中高氮磷浓度组,为6.95%,且此时小球藻对其竞争参数最小(1.61),铜绿微囊藻对其表现为促进作用(-2.17)。说明中肋骨条藻在5盐度的中高氮磷浓度下相对其他条件下能够较好生长。铜绿微囊藻最大藻密度随氮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5盐度下的高氮磷组中生物量占比总生物量超50%,平均比增长率为0.25,高于小球藻和中肋骨条藻,且此时小球藻对其抑制作用在同盐度下最弱(17.10),说明铜绿微囊藻在2.5盐度的高氮磷浓度水域中易成为水华爆发时的优势藻。(3)水华爆发对表层水体微生物群落影响微生物多样性随水华爆发而降低,随水华衰败而升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绿藻水华和蓝藻水华期间相对丰度随水华爆发而降低,又随水华衰败而升高;硅藻水华期间,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在水华过程中持续上升,从33.34%升至53.57%。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在绿藻水华爆发期间持续上升,从8.72%升至21.93%,在水华衰败期降至7.29%;在蓝藻水华期间,Bacteroidota相对丰度为14.30%~18.68%,均占据较大的比重;在硅藻水华期间,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持续下降,从54.78%降至9.3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在水华衰败期明显上升。

宋娜[3](2021)在《重要理化因子对高寒钙华岩溶区藻类的生长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黄龙是一个以高海拔(3145~3578米)和常年低温为特征的风景区,以其沉积地貌和丰富多彩的钙华景观而闻名。近年来黄龙部分景点钙华表面藻类滋生,严重影响了其观赏价值。为了考察藻类在钙华沉积体的滋生原因,为后期黄龙风景区水体藻治理以及钙华景观保护提供指导意见,本课题选择黄龙藻席分布最多的争艳彩池为研究区,以分离纯化自争艳彩池藻席的两株绿藻为研究藻种;通过对比分析争艳彩池与五彩池、迎宾池水质数据,确定具有显着性差别的理化因子是争艳彩池水体中总氮、总磷和碳酸氢根含量;通过测定和观察两株绿藻在不同氮磷浓度和氮磷比培养下的生长参数(生长速度、生物量、元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细胞形态(显微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探究藻生长的氮磷限制浓度和最适氮磷浓度;通过分析在不同无机碳(CO2、HCO3-)浓度下的生物量、光合作用参数和碳酸酐酶活性,探究水体中碳酸氢根对藻生长的影响;通过转录组分析普通小球藻在氮限制条件下主要代谢通路的变化。研究结果为控制和治理黄龙水体藻类滋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黄龙争艳彩池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和碳酸氢根含量与对比彩池的有明显差异,其总磷、总氮含量超过水体富营养化一般采用的指标中规定含量。从争艳彩池藻席中分离出两株藻,经鉴定属于绿藻,分别命名为普通小球藻HL01(Chlorella vulgaris HL01)和斜生栅藻HL02(Scenedesmus obliquus HL02)。在10℃培养时,两株藻在21-25天时生长达到平稳期。(2)在实验所选氮浓度范围内,初始氮浓度为3 mmol/L(Na NO3)为两种藻氮限制浓度,此时两种藻生物量的积累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在胞内积累大量淀粉。若氮浓度大于等于9 mmol/L时,两种藻生长速率和光合作明显增加。普通小球藻HL01最适合的氮浓度为9 mmol/L,氮富余的浓度为12 mmol/L;斜生栅藻HL02最适合的氮浓度为9 mmol/L,氮富余的浓度为18 mmol/L。(3)在藻最适氮浓度下,磷限制的浓度为0.029 mmol/L(K2HPO4)。磷限制会降低藻光系统Ⅱ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和实际光能转化效率,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两种藻胞内将积累大量淀粉。最适氮浓度和氮富余浓度下,适当增加磷浓度,促进了藻生长。在同样磷浓度时,增加氮浓度有利于两种藻的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4)两株藻在CO2浓度有限的条件下,可通过碳酸酐酶利用培养液中的HCO3-。7-10 mmol/L的HCO3-能一定程度促进两种藻的生长。(5)氮限制条件下,普通小球藻的氮代谢、蛋白质合成、光合固碳和淀粉蔗糖代谢过程变化最大,以维持细胞的生存。综上,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氮磷营养盐的浓度对藻的生长、光合作用和胞内物质积累有重要的影响;在氮磷浓度都适宜时,氮磷比对藻类的生长也有影响;水体中HCO3-能被两种藻能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藻的生长。研究结果建议,控制水体中藻类滋生,可人为控制水体中氮磷含量,将其降至藻生长的氮磷限制浓度以下。

薛溪发[4](2021)在《膨润土絮凝采收及固定化微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藻具有易繁殖、富含脂质、不与农作物争地的优势,废水中含有浓度很高的营养物质可用于生产微藻,进一步可制备生物燃料,因此利用微藻可实现处理生活废水与生物燃料生产的有机耦合,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前景较好,但是需要解决采收成本高及生活污水处理低效的问题。本研究从课题组自建的藻种库中选择多株微藻,经滹沱河生活污水驯化,选择生长态势良好的一株微藻YZL02并进行藻种鉴定;利用淀粉醚化改性方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并与黏土膨润土复配制备絮凝剂;研究了复合絮凝剂的复配比,p H,投加量等对微藻絮凝效率的影响;观察了微藻固定化制剂的保藏效果及去除生活污水中TN、TP和COD的能力。结果如下:1.YZL02生长态势良好,在第13天细胞密度达1.6×107个/ml,OD680的光密度值为1.820,经鉴定YZL02为小球藻(Chlorella sp.)。2.阳离子淀粉优化后的合成条件为:淀粉脱水葡萄糖糖单元、醚化剂(CHPTAC)与Na OH三者的摩尔比为1∶1∶1.5,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70℃和6h;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天然马铃薯淀粉成功阳离子化。3.复合絮凝剂的最佳絮凝条件为:膨润土与阳离子淀粉的质量比为2∶1,p H为9;此时,0.1 g复合絮凝剂10 min可收获大约0.4 g的微藻,结果还显示,复合絮凝剂能在较宽的p H范围内发挥作用。4.粒径电位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分析观察表明:复合絮凝剂和絮体的Zeta电位绝对值在0-6之间,处于快速凝结的状态;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出复合絮凝剂具有空间构型,为小球藻的附着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聚集形成的絮体也更紧密。从絮凝机理分析,膨润土增强了絮凝剂吸附架桥的能力。5.使用膨润土吸附包埋微藻得到的最佳保藏条件:4℃黑暗中,保藏60天后其活力仍然较好,活化10天后叶绿素含量达9.8 g/ml。6.膨润土与海藻酸钠形成的固定化制剂包埋微藻机械强度较高,利于抵抗剪切力等因素的干扰。在生活污水处理试验中,经过10天的处理后,总氮的去除率达到92.5%,总磷去除率达到88.5%,COD的去除率达到81%。此时,水体中氮、磷、COD的含量分别为6.67,1.38,22 mg/L,与国家污水一级排放指标标准对比,TN和COD达标,TP未达到标准。去除污水营养盐的性能较为理想。

吴丹丹[5](2021)在《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水效果评估与机理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与传统的生物处理法相比,运用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水,能相互补充活性污泥法和微藻工艺处理污水的短板,菌-藻的结合能够加速微藻的絮凝沉降,在降低微藻处理废水后期分离的成本和有助于打破微藻下游资源化产品链的瓶颈,同时有助于解决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占地面积大和剩余污泥处置问题。然而,目前菌-藻混合比例和环境因子对菌-藻系统去除污染物及菌-藻结构的影响研究较少,菌-藻体系形成共生过程中菌群变化和资源化回收利用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淡水中常见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活性污泥为原料,通过不同比例混合处理人工污水,具体实验和结论如下:1)生物量相同的情况下,设置三大系统(纯菌、纯藻和菌-藻比例组),考察对氮磷、COD去除及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菌-藻系统对硝态氮的处理效果最好,去除磷效果优于纯菌系统,COD的去除效果优于纯藻系统。菌-藻系统对小球藻生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相比较纯藻系统,菌-藻系统能够大大缩减沉降时间。为进一步探究菌-藻系统对氮磷去除作用,通过设置高活性污泥条件下和不同比例小球藻混合,高小球藻条件下和不同污泥混合,两组实验对比得出菌-藻系统中磷酸盐的去除主要是小球藻作用,硝态氮去除与总生物量有关。2)通过设置不同pH、光暗和曝气条件,考察环境因子对菌-藻系统污染物去除和小球藻生长影响。不同pH条件下,中性条件菌-藻组对氮磷、COD去除效果最好,小球藻生长状况也最好,偏酸性和偏碱性对菌-藻组去除磷及菌-藻结构有较大影响。光暗条件下,菌-藻光照组处理氮磷、COD效果最佳;菌-藻光照组对污染物的去除,促进小球藻生长都优于纯藻光照组;黑暗条件下,菌-藻黑暗组去除氮效果优于纯藻黑暗组,两组去除磷效果都较差,相比于菌-藻黑暗组小球藻的生长,黑暗条件对纯藻黑暗组小球藻的生长有较大影响。针对之前菌-藻组出现释磷现象,通过设置不同曝气量条件,随着曝气量的增加菌-藻组的氮磷去除效果越好,未曝气组与曝气组之间氮磷去除差别较大,并且曝气量在一定程度上对小球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3)在前期优化实验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三系统(纯藻、纯菌和菌-藻系统)对污染物去除,并分析菌-藻共生系统形成过程菌群结构变化情况和菌-藻系统处理污水的资源化回收优势。优化条件下菌-藻系统去除氮磷、COD效果最优;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实验前后菌-藻组细菌种类及菌群丰度变化较大,丰度占据主要优势的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有利于菌-藻共生体的启动与维持;Chloroplasts丰度增加,表明菌-藻结构中小球藻能够较好生长;丰度占比最大的根瘤菌目(Rhizobiales)可以促进EPS产生,有利于改善菌-藻沉降性能。相比于纯菌系统,菌-藻系统真菌菌群较稳定,其中粘红酵母菌能与小球藻构成真菌-小球藻共生。菌-藻系统能够去除废水中一定的有害病菌,菌群整体朝着有利于共生系统的形成方向发展。脂肪酸测定结果显示油酸(C18:1)为菌-藻系统中优势脂肪酸,表明运用菌-藻系统处理污水的资源化回收具有一定优势。

魏彩霞[6](2020)在《固定化菌藻共生式SBR处理高氮高磷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凸显。现阶段对于氮磷的去除方式较为传统,化学法的高成本和生物法除磷的不彻底、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阻碍了传统生化工艺处理高氮高磷类废水的步伐。小球藻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质能源的原材料,在高效脱氮除磷的过程中实现氮磷的资源化利用。本课题对固定化小球藻与活性污泥协同互补形成的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高氮高磷废水进行了研究,对小球藻固定化过程的最优条件进行了正交分析,确定了菌藻共生系统的最佳运行参数,并对菌藻共生SBR反应器处理高氮高磷废水的效果与其抗进水冲击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小球藻固定化正交试验,综合考虑将4%的海藻酸钠溶液为固定载体,3%的CaCl2溶液为固定剂,在4℃条件下交联24小时得到性能最佳的藻球。固定化藻球的平均半径为2mm,重为0.03g,提高了小球藻的沉降性能从而避免了系统中小球藻的流失。小球藻对污水的最适净化温度为(25±1)℃,最优固定条件下的藻球对COD、NH4+-N和PO43--P的去除率分别为80.02%、90%和 80.67%。(2)在菌藻共生系统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中,发现在菌藻接种比例为1/3时系统处理效果最好,使菌藻共生系统中微生物生长繁殖最快的光照强度为4500lux,光照时间为10h各项指标去除效果最佳。将确定的最佳参数(1/3、4500lux、10h)对菌藻共生系统进行优化,并对系统处理高氮高磷废水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SBR菌藻系统在稳定运行42周期之后,藻球发生膨胀破解导致失稳,通过用新鲜藻球进行部分新旧置换使系统逐渐恢复稳定。稳定后COD、NH4+-N、TN和PO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5.79%、89.88%、78.07%和88.34%;SVI稳定在82~93mL/g范围内波动,平均SVI值为87.70mL/g;小球藻OD680及干重在此期间的平均值分别为1.994和1.65g/L,波动范围较小;pH和DO的平均值分别为7.1和2.58mg/L,整体趋势较为平稳,系统稳定且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3)在对菌藻共生SBR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实验中,盐度冲击实验分别从短历时与长历时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短历时盐度冲击情况下,系统进水盐度为20g/L的去除效果优于10g/L与30g/L的盐度,20g/L盐度冲击下的反应器恢复进水后的处理效果恢复最好;在长历时的盐度冲击实验中,随着适应运行20周期后,三组反应器各出水指标去除率能够逐渐恢复到较好的水平,菌藻系统在高盐环境下整体系统仍能保持较好的活性,具有较好的抗盐冲击能力。菌藻共生系统具有较好的抗氨氮冲击能力,磷酸盐的高浓度投加有利于提高菌藻共生系统的处理效能,对于进水磷酸盐冲击具有优异的承受能力。

孔欣[7](2020)在《C、N、P营养控制对小球藻生长、营养盐吸收及其与微囊藻竞争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碳、氮、磷营养盐是影响藻类生长最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不同藻类在不同营养盐条件下生长情况不尽相同,因此营养盐在藻类生长竞争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富营养化养殖条件下,可以通过人为控制养殖水体营养盐条件使之适于有益藻类(如绿藻)生长,利用有益藻类竞争抑制有害藻类(如蓝藻)的增殖,不仅可以改善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状态,还可防治蓝藻水华的发生。本论文首先利用响应面分析探究了不同磷浓度下适于小球藻生长的最适碳氮磷比,在此基础上对最适营养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与营养盐吸收进行比较研究,最后通过相应竞争模型分析了不同碳氮磷营养盐条件下小球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如下:在磷浓度为0.05 mg/L-1 mg/L范围内,氮磷比值相同时,随着碳氮比值增大,小球藻密度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碳氮比值相同时,随着氮磷比值增大,对照组小球藻密度逐渐升高,其他各试验组小球藻密度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不同磷浓度下最适小球藻生长的碳氮磷比,分别为:P=0.05 mg/L,N:P=124:1,C:N=3.3:1(T1);P=0.1 mg/L,N:P=119:1,C:N=3.9:1(T2);P=0.4 mg/L,N:P=101:1,C:N=3.6:1(T3);P=0.8 mg/L,N:P=44:1,C:N=5.6:1(T4);P=1 mg/L,N:P=31:1,C:N=3.7:1(T5)。对上述五组最适营养条件下培养的小球藻的细胞密度、比增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进行比较发现,随着碳氮磷浓度增大,小球藻细胞密度、比增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P=0.8 mg/L,N:P=44:1,C:N=5.6:1(T4)时达到最大值。各组间小球藻对总氮、总有机碳的吸收效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由高到低分别为T3>T4>T5>T2>T1和T4>T3>T5>T2>T1,各组间小球藻对总磷的吸收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上述五组碳氮磷比条件下,分别采用两种不同培养基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结果表明,在两种培养基中单独培养时,低碳氮磷浓度下,铜绿微囊藻生长速度均显着快于小球藻的生长速度(P<0.05),随着碳氮磷浓度升高,小球藻生长速度增快,在高碳氮磷浓度下,小球藻细胞密度显着高于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P<0.05);在两种培养基中分别进行混合培养时,在低碳氮磷浓度下,铜绿微囊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随着碳氮磷浓度增加,小球藻开始逐渐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与BG-11培养基相比,简易培养基中小球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作用更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小球藻在不同碳氮磷营养条件下生长情况不同,在小球藻最适生长的碳氮磷营养条件下,可以通过小球藻快速增殖吸收碳、氮和磷营养盐,改善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另外在养殖水体微囊藻水华爆发初期,可以通过调节碳氮磷营养盐水平促进小球藻增殖,进而竞争抑制微囊藻的生长。

李泽[8](2020)在《猪场废水培养微藻的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场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猪场废水,这些猪场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如果不经适当处理便直接排放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微藻由于高生物质产量、高光合速率且不占用耕地等优点而被视为第三代生物质能源。但是由于微藻培养大量消耗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水,高成本限制了微藻产业的发展,针对高污染、产量大的猪场废水问题,利用猪场废水作为养分来源培养微藻是极具潜力的一种方法。因此,本试验在不进行高压灭菌、厌氧发酵等预处理的情况下直接利用猪场废水作为营养液培养微藻。首先在六种耐污藻种中选出适宜在猪场废水中生长的优势藻种作为试验藻种,通过观察六种藻种在猪场废水中的生长曲线,筛选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作为优势藻种。之后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所选因素的水平范围。研究得到斜生栅藻较适宜的废水添加比为10%-30%,小球藻较适宜的废水添加比为10%-50%,两种藻种初始p H值较优范围均为5.0-9.0,光照强度范围都在6000Lux-10000Lux。单因素试验确定较优范围后,设计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寻求最优培养工艺,利用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响应曲面分析后,再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参数寻优后得到培养斜生栅藻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废水添加比16.23%,初始p H值7.61,光照强度7980Lux;培养小球藻最优工艺条件为:废水添加比21.7%,初始p H值7.44,光照强度8150Lux。模型预测斜生栅藻最大OD680为2.02,氨氮变化率为90.78%;小球藻的最大OD680为2.94,氨氮变化率为91.25%经验证采用此工艺培养14天后斜生栅藻在猪场废水中的OD680能够达到1.93,试验最后一天废水中总氮、氨氮、总磷和COD变化率分别能够达到84.86%、86.67%、89.64%和91.95%;小球藻在猪场废水中的OD680能够达到2.91,试验最后一天猪场废水中总氮、氨氮、总磷和COD变化率分别能够达到91.32%、89.54%、94.68%和95.71%,与模型预测值的误差均在2%以内,说明模型准确可靠。在优化工艺条件下,两种藻种均能在未灭菌的猪场废水中生长良好,且能够高效地利用未灭菌的猪场废水。

冯亮亮[9](2020)在《小球藻培养联合沼液沼气双提质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常规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研究。生物质能源是公认的可以有效解决能源问题及环境问题的可再生能源,其中沼气是适合我国发展的能源形式之一。我国沼气发酵原料储量巨大,操作简便,然而,经发酵后粗沼气甲烷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沼气品位低下,利用领域有限。同时,经发酵后的沼液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直接作为肥料使用尚不能满足优质有机肥的要求。小球藻适应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小球藻内富含叶绿素,是自然界中叶绿素含量最高的,不仅可以利用CO2在光照条件下自养生长,还可以利用无机碳源异养生长,具有极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耐受度。本文以沼液作为小球藻的培养基,以沼气中的CO2作为小球藻培养的气相碳源,进行了小球藻培养同时净化沼液提升沼气品质的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2000Lux-8000Lux范围内,小球藻在6000Lux、24小时持续光照条件下最适宜小球藻生长,第12天OD680达到最大值0.439;(2)沼液培养小球藻的实验结果显示,在60%沼液添加1mg/L Fe3+,第10天小球藻细胞干重达到最大值3.58g/L,较不添加铁离子细胞干重提高了 10.84%,并且对沼液成分去除率最好,COD、铵态氮、总氮和总磷吸收率分别达到了 84.70%、95.18%、88.39%、98.46%;(3)经预处理后的沼液培养小球藻的实验结果显示,高浓度沼液经高压蒸汽灭菌1小时,相较于原始沼液大大缩短了小球藻进入对数生长的延滞期,并且具有更长的对数生长期,并且COD、铵态氮、总氮和总磷吸收率分别达到了 54.18%、90.81%、50.93%、88.89%;(4)沼气、沼液联合培养小球藻的实验结果显示,当通气速率为1.0L/min、气液比为8:1,培养结束时小球藻最大细胞干重3.24g/L;不同通气速率和气液比设置下,实验沼气中甲烷含量均达到97%以上,甲烷含量最大值为98.8%,氧气浓度均低于沼气安全标准要求的氧气最大含量4%(v/v);当通气速率为1L/min、气液比为10:1,对沼液成分具有最好的去除效果,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1.35%、99.87%、83.94%、99.43%。

孔欣,张树林,戴伟,张达娟,毕相东[10](2020)在《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磷浓度条件下氮磷比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磷浓度(0. 05mg/L、0. 1mg/L、0. 2mg/L)和中磷浓度(0. 4mg/L、0. 6mg/L)下,随着氮磷比值增大,小球藻密度逐渐升高。在高磷浓度(0. 8mg/L、1mg/L)下,小球藻密度随着氮磷比增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磷浓度为0. 8mg/L条件下,N∶P=40∶1时,小球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磷浓度为1mg/L条件下,N∶P=30∶1时,小球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小球藻生长既受氮磷营养盐浓度水平影响又受氮磷比值影响。

二、氮磷比对小球藻吸收作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氮磷比对小球藻吸收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小球藻和波吉卵囊藻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氮磷利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1.2.1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
        1.2.2 国内外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1.2.3 磷营养盐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1.2.4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
    1.3 微藻水华
        1.3.1 微藻水华概况
        1.3.2 微藻水华的危害
    1.4 营养盐对藻类的影响
        1.4.1 微藻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及利用
        1.4.2 氮磷营养盐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1.4.3 氮磷营养盐对微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1.5 普通小球藻与波吉卵囊藻的简介
        1.5.1 普通小球藻简介
        1.5.2 波吉卵囊藻简介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普通小球藻和波吉卵囊藻在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生长特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藻种来源和培养条件
        2.2.3 富营养化水体的配置
        2.2.4 藻种的接种
        2.2.5 分析方法与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磷浓度下氮浓度变化对普通小球藻和波吉卵囊藻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氮磷比对普通小球藻和波吉卵囊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氮磷比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4.2 不同氮磷比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普通小球藻和波吉卵囊藻对氮磷利用规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藻种来源和培养条件
        3.2.3 富营养化水体的配置
        3.2.4 藻种的接种
        3.2.5 分析方法与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氮磷比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对营养盐吸收利用的影响
        3.3.2 不同氮磷比条件下波吉卵囊藻对营养盐吸收利用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氮磷浓度下普通小球藻对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3.4.2 不同氮磷浓度下波吉卵囊藻对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3.5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低盐富营养化水域表层藻类竞争关系及其对水体微生物种群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体富营养化
    1.2 水华
        1.2.1 水华发生机理
        1.2.2 水华的危害
    1.3 藻间竞争
        1.3.1 藻间竞争分类
        1.3.2 藻间竞争影响因素
    1.4 水华对微生物的影响
        1.4.1 微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1.4.2 水华生消过程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3 不同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差异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长江口样品采集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藻种
        2.2.2 实验仪器
        2.2.3 反应器的设计
    2.3 微藻培养
        2.3.1 培养基配方及模拟海水配方
        2.3.2 藻种接种及培养
        2.3.3 培养基的选择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藻密度测定
        2.4.2 比增长速率测定
        2.4.3 生长曲线的拟合
        2.4.4 竞争参数的计算
        2.4.5 叶绿素的测定
        2.4.6 培养液中总氮、总磷的测定
        2.4.7 微生物测定
        2.4.8 数据处理
    2.5 实验设计
        2.5.1 不同培养组合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
        2.5.2 不同氮磷浓度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
        2.5.3 水华爆发对表层水体微生物群落影响
第三章 不同培养组合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竞争类型的确定
        3.2.2 小球藻生长变化特征
        3.2.3 小球藻竞争力变化情况
        3.2.4 中肋骨条藻生长变化特征
        3.2.5 中肋骨条藻竞争力变化情况
        3.2.6 铜绿微囊藻生长变化特征
        3.2.7 铜绿微囊藻竞争力变化情况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情况
        4.2.2 不同盐度下微藻生长变化特征
        4.2.3 微藻平均比增长率变化情况
        4.2.4 微藻竞争参数及竞争关系变化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华爆发对表层水体微生物群落影响
    5.1 引言
    5.2 反应器A的绿藻水华爆发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5.2.1 藻密度、叶绿素a及微藻总量变化情况
        5.2.2 微生物α–多样性特征
        5.2.3 门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2.4 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3 反应器B的蓝藻水华爆发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5.3.1 藻密度、叶绿素a及微藻总量变化情况
        5.3.2 微生物α–多样性特征
        5.3.3 门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3.4 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4 反应器C的硅藻水华爆发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5.4.1 藻密度、叶绿素a及微藻总量变化情况
        5.4.2 微生物α–多样性特征
        5.4.3 门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4.4 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5 讨论
        5.5.1 水华对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5.2 变形菌门与水华的关系
        5.5.3 拟杆菌门与水华的关系
        5.5.4 放线菌门与水华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重要理化因子对高寒钙华岩溶区藻类的生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龙高寒钙华沉积区概况
    1.2 藻类对钙华的影响
    1.3 黄龙藻类组成研究
    1.4 藻类滋生的原因
        1.4.1 氮、磷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1.4.2 可溶性无机碳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1.4.3 环境因子对藻生长影响的研究方法
    1.5 存在的问题
    1.6 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龙土着藻的分离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采样点水质分析
        2.2.2 分离纯化结果
        2.2.3 ITS序列测定结果
        2.2.4 系统发育树
        2.2.5 生长曲线的绘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氮浓度对藻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氮浓度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氮源和氮浓度对两种细胞元素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氮源和氮浓度对两种藻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3.2.4 氮限制对藻形态的影响
        3.2.5 氮限制下藻结构观察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浓度对藻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磷浓度对两种藻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磷浓度对两种藻元素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氮源和氮浓度对两种藻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4.2.4 不同磷浓度对藻形态的影响
        4.2.5 不同磷浓度培养下藻结构观察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机碳源的种类和浓度对藻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CO_2浓度对两种藻生物量的影响
        5.2.2 不同CO_2浓度对两种藻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5.2.3 不同CO_2浓度对两种藻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
        5.2.4 不同HCO_3~-浓度对两种藻生物量的影响
        5.2.5 不同HCO_3~-浓度对两种藻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5.2.6 不同HCO_3~-浓度对两种藻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氮限制和氮适宜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全转录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拼接转录本长度分布
        6.2.2 转录本功能注释
        6.2.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6.2.4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6.2.5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6.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膨润土絮凝采收及固定化微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可再生燃料的来源及微藻的潜力
    1.2 微藻在废水治理中的作用
    1.3 废水用于生物燃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3.1 废水中营养物质的利用
        1.3.2 固定化
        1.3.3 采收技术
    1.4 阳离子淀粉
    1.5 膨润土
        1.5.1 膨润土的概念
        1.5.2 膨润土主要成分——蒙脱石的结构
        1.5.3 膨润土主要成分——蒙脱石的性质
        1.5.4 膨润土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1.6.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藻种纯化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微藻培养及纯化方法
        2.2.2 生长曲线测定及细胞密度测定
        2.2.3 藻种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YZL02 的最佳吸收波长及生长曲线
        2.3.2 藻种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3 阳离子淀粉复合膨润土的制备及絮凝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藻种来源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阳离子淀粉醚化改性
        3.2.2 复合絮凝剂制备
        3.2.3 微藻絮凝试验
        3.2.4 絮凝回收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阳离子淀粉的合成条件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
        3.3.3 阳离子淀粉与膨润土不同复配比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3.4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3.5 不同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3.6 Zeta电位
        3.3.7 SEM检测
        3.3.8 絮凝回收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4 固定化微藻保藏及去除污水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藻种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固定化微藻的制备
        4.2.2 固定化微藻存储条件的确定
        4.2.3 固定化微藻细胞活力的测试
        4.2.4 SEM观察固定化藻细胞
        4.2.5 微藻固定化制剂处理生活污水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固定化方法的结果比较
        4.3.2 固定化微藻的存储条件
        4.3.3 处理生活污水能力的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附录
    附录 A 实验试剂与仪器
        附录 A-1 试剂
        附录 A-2 仪器
    附录 B BG-11 培养基与微量元素母液的组成
        附录 B-1 BG-11 培养基的组成
        附录 B-2 微量元素母液的组成
    附录 C YZL02的rbc L序列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5)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水效果评估与机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菌-藻共生系统作用机制
        1.2.1 菌-藻协同关系
        1.2.2 菌-藻竞争抑制关系
        1.2.3 菌-藻信号传导关系
    1.3 菌-藻共生系统去除废水污染物
    1.4 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废水的资源化回收
    1.5 菌-藻共生系统的生长方式
        1.5.1 悬浮型菌-藻共生系统
        1.5.2 固定型菌-藻共生系统
    1.6 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准备
        2.2.2 实验设置
        2.2.3 实验条件
        2.2.4 测定方法
第三章 菌、藻及其组合系统去除污染物对比分析及机理研究
    3.1 小球藻生长曲线测定
        3.1.1 小球藻OD值与Biomass生长变化曲线
        3.1.2 小球藻OD与Biomass拟合曲线
    3.2 三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3.2.1 三系统NO_3~--N去除效果对比
        3.2.2 三系统PO_4~(3-)-P去除效果对比
        3.2.3 三系统COD去除效果对比
        3.2.4 纯藻系统与菌-藻系统微藻生长变化
        3.2.5 三系统沉降时间对比
    3.3 高活性污泥含量下不同菌-藻比例对污染物去除影响研究
        3.3.1 高活性污泥含量下不同菌-藻比例对NO_3~--N去除的影响
        3.3.2 高活性污泥含量下不同菌-藻比例对PO_4~(3-)-P去除的影响
    3.4 高小球藻含量下不同菌-藻比例对污染物去除影响研究
        3.4.1 高小球藻含量下不同菌-藻系统对NO_3~--N去除的影响
        3.4.2 高小球藻含量下不同菌-藻系统对PO_4~(3-)-P去除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藻系统去除污染物环境因子优化
    4.1 不同pH条件对菌-藻系统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4.1.1 不同pH条件对菌-藻系统去除NO_3~--N效果影响
        4.1.2 不同pH条件对菌-藻系统去除PO_4~(3-)-P效果影响
        4.1.3 不同pH条件对菌-藻系统去除COD效果影响
        4.1.4 不同pH条件对菌-藻系统生物量的影响
    4.2 光暗条件对菌-藻系统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4.2.1 光暗条件对菌-藻系统NO_3~--N去除效果影响
        4.2.2 光暗条件对菌-藻系统PO_4~(3-)-P去除效果影响
        4.2.3 光暗条件对菌-藻系统COD去除效果影响
        4.2.4 光暗条件对纯藻与菌-藻系统生物量的影响
    4.3 曝气条件对菌-藻系统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4.3.1 不同曝气量对菌-藻系统NO_3~--N去除的影响
        4.3.2 不同曝气量对菌-藻系统去除PO_4~(3-)-P的影响
        4.3.3 不同曝气量对菌-藻系统COD去除的影响
        4.3.4 不同曝气量对菌-藻系统生物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条件下菌-藻系统处理污染物机理探究
    5.1 优化条件下纯藻与菌-藻系统生物量分析
        5.1.1 OD值和Biomass变化
        5.1.2 菌-藻结构显微镜观察
    5.2 优化条件下三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对比
        5.2.1 对NO_3~--N去除的影响
        5.2.2 对PO_4~(3-)-P去除的影响
        5.2.3 对COD去除的影响
    5.3 三系统实验过程pH值变化情况
    5.4 纯菌系统和菌-藻系统菌群分析
        5.4.1 菌群多样性分析
        5.4.2 各样本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
        5.4.3 各样本生物间距离计算
        5.4.4 物种分布韦恩图
    5.5 样本菌群结构类型及特征
        5.5.1 样本细菌菌群结构类型及特征
        5.5.2 样本真菌菌群结构类型及特征
        5.5.3 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
    5.6 纯藻与菌-藻系统脂肪酸含量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固定化菌藻共生式SBR处理高氮高磷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资源现状
    1.2 高氮高磷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
        1.2.1 废水中氮磷的来源与危害
        1.2.1.1 氮磷的来源
        1.2.1.2 氮磷的危害
        1.2.2 高氮高磷废水处理现状
    1.3 微藻及固定化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微藻处理氮磷废水研究现状
        1.3.2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研究现状
        1.3.3 固定化微藻去除氮磷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
    1.4 菌藻共生体系脱氮除磷研究现状
        1.4.1 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氮磷原理
        1.4.2 菌藻共生系统的影响因素
        1.4.3 菌-藻共生SBR反应器系统的构建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藻种来源
        2.1.2 培养基的配制
        2.1.3 废水来源及基本理化性质
        2.1.4 污泥来源
        2.1.5 实验药剂与分析仪器
        2.1.6 其他重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小球藻培养条件
        2.2.2 小球藻的生长
        2.2.3 藻类的固定化方法
        2.2.4 试验检测项目及方法
    2.3 实验设计
        2.3.1 海藻酸钠固定小球藻初步研究
        2.3.2 菌藻共生系统最佳条件的确定及其优化实验
        2.3.2.1 菌藻混合比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2.3.2.2 光照强度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2.3.2.3 光照时间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2.3.2.4 菌藻共生SBR系统的改进试验
        2.3.3 菌藻共生SBR系统抗冲击负荷实验
        2.3.3.1 盐度冲击负荷对菌藻共生系统的影响
        2.3.3.2 进水氮磷浓度冲击负荷对菌藻共生系统的影响
第3章 海藻酸钠固定小球藻初步研究
    3.1 固定化条件的初步选择
    3.2 藻球固定化条件的确定
        3.2.1 藻球固定条件正交试验表
        3.2.2 不同固定条件下藻球处理COD浓度变化
        3.2.3 不同固定条件下藻球脱氮效果对比
        3.2.3.1 藻球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3.2.3.2 藻球对亚硝态氮的去除效果
        3.2.3.3 藻球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
        3.2.3.4 藻球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3.2.4 不同固定条件下藻球除磷能力对比
        3.2.5 藻球最佳固定条件的确定
    3.3 最优固定条件下藻球净化高氮高磷废水的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菌藻共生系统最佳条件的确定及其优化
    4.1 活性污泥与初级菌藻系统处理效果对比
    4.2 菌藻共生系统最佳运行条件的确定
        4.2.1 菌藻混合比对菌藻共生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4.2.1.1 菌藻混合比对COD的影响
        4.2.1.2 菌藻混合比对脱氮的影响
        4.2.1.3 菌藻混合比对除磷的影响
        4.2.1.4 最佳菌藻混合比的确定
        4.2.2 光照强度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4.2.2.1 光照强度对COD的影响
        4.2.2.2 光照强度对脱氮的影响
        4.2.2.3 光照强度对除磷的影响
        4.2.2.4 最佳光照强度的确定
        4.2.3 光照时间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4.2.3.1 光照时间对COD的影响
        4.2.3.2 光照时间对脱氮的影响
        4.2.3.3 光照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4.2.3.4 最佳光照时间的确定
    4.3 菌藻共生SBR系统运行及处理效能
        4.3.1 系统运行期间出水水质指标变化
        4.3.2 系统运行期内污泥变化情况
        4.3.3 系统运行期内小球藻生长情况
        4.3.4 其他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进水负荷变化对菌藻共生系统的影响研究
    5.1 盐度冲击对固定化菌藻系统的影响
        5.1.1 短历时盐度冲击负荷对菌藻共生系统的影响
        5.1.1.1 盐度冲击一周期运行效果
        5.1.1.2 进水恢复试验
        5.1.2 长历时盐度冲击负荷对菌藻共生系统的影响
    5.2 进水NH_4~+-N浓度冲击负荷对菌藻共生系统的影响
    5.3 进水PO_4~(3-)-P浓度冲击负荷对菌藻共生系统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C、N、P营养控制对小球藻生长、营养盐吸收及其与微囊藻竞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
    1.2 蓝藻水华
        1.2.1 危害
        1.2.2 生物防控
    1.3 C、N、P营养盐对微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1.3.1 C、N、P营养盐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1.3.2 C、N、P营养盐对微藻细胞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1.4 C、N、P营养盐对微藻营养盐吸收和生长竞争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C、N、P营养盐联合作用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藻细胞密度标准曲线
        2.2.2 低磷浓度下不同碳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2.3 中低磷浓度下不同碳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2.4 中磷浓度下不同碳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2.5 中高磷浓度下不同碳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2.6 高磷浓度下不同碳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氮磷营养盐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3.2 碳氮营养盐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下小球藻对C、N、P营养盐吸收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对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下小球藻对总氮的吸收
        3.2.4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下小球藻对总磷的吸收
        3.2.5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下小球藻对总有机碳的吸收
    3.3 讨论
        3.3.1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下小球藻对总氮吸收的影响
        3.3.3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下小球藻对总磷吸收的影响
        3.3.4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下小球藻对总有机碳吸收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C、N、P营养盐浓度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种间竞争的影响
    4.3 讨论
        4.3.1 C、N、P营养盐源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
        4.3.2 C、N、P营养盐浓度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
        4.3.3 C、N、P营养盐浓度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竞争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猪场废水培养微藻的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猪场废水污染及其治理现状
    1.3 微藻概述
        1.3.1 微藻的特征及应用
        1.3.2 微藻的培养方式
        1.3.3 培养微藻的营养物质
        1.3.4 微藻的培养条件
    1.4 废水培养微藻的现状
        1.4.1 废水培养微藻的原理
        1.4.2 猪场废水培养微藻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藻种
        2.1.2 培养基的配制
        2.1.3 微藻的培养
        2.1.4 猪场废水来源
        2.1.5 试验试剂
        2.1.6 试验仪器
    2.2 分析方法
        2.2.1 微藻生物量的测定
        2.2.2 pH的测定
        2.2.3 总氮的测定
        2.2.4 氨氮的测定
        2.2.5 总磷的测定
        2.2.6 COD的测定
        2.2.7 数据处理
3 藻种筛选及微藻培养的单因素影响研究
    3.1 适宜猪场废水的藻种筛选
    3.2 微藻培养的单因素影响分析
        3.2.1 猪场废水添加比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3.2.2 初始pH值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3.2.3 光照强度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猪场废水培养微藻的条件优化研究
    4.1 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4.1.1 斜生栅藻的回归分析检验
        4.1.2 小球藻的回归分析检验
    4.2 单因素分析
    4.3 响应曲面分析
        4.3.1 斜生栅藻响应曲面分析
        4.3.2 小球藻响应曲面分析
    4.4 参数寻优
    4.5 本章小结
5 最佳培养工艺下猪场废水的变化情况
    5.1 试验方法
    5.2 优化工艺下微藻在猪场废水中的生长情况
        5.2.1 猪场废水中微藻的生长曲线
        5.2.2 总氮
        5.2.3 氨氮
        5.2.4 总磷
        5.2.5 化学需氧量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小球藻培养联合沼液沼气双提质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引言
1. 绪论
    1.1 沼气发酵产物及利用
        1.1.1 沼气产业概况及发展现状
        1.1.2 沼气提质技术研究现状
        1.1.3 沼液利用现状及处理工艺
    1.2 微藻培养与利用
        1.2.1 微藻概况
        1.2.2 微藻生长制约因子
        1.2.3 微藻高密度培养研究现状
    1.3 微藻固定CO_2技术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藻株与培养
        2.1.3 沼液培养基
    2.2 研究方法
        2.2.1 小球藻生长测定
        2.2.2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2.3 气体成分的检测
    2.3 试验设计
        2.3.1 最适光照强度和光暗比
        2.3.2 沼液浓度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3.3 添加微量元素Fe~(3+)对培养小球藻的影响
        2.3.4 沼液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培养小球藻的影响
        2.3.5 沼液培养小球藻提纯沼气
3. 小球藻培养实验
    3.1 光照条件对小球藻的生长影响实验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实验设计
        3.1.3 分析与讨论
    3.2 沼液浓度对小球藻生长影响实验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实验设计
        3.2.3 分析与讨论
    3.3 微量元素Fe~(3+)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实验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实验设计
        3.3.3 分析与讨论
    3.4 沼液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培养小球藻的影响实验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实验设计
        3.4.3 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4. 沼液培养小球藻联合沼液沼气提质的实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2 分析与讨论
        4.2.1 通气速率对小球藻提纯沼气的影响
        4.2.2 气液比对小球藻提纯沼气的影响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藻种与培养基
    1.2 试验设置
    1.3 测定方法
        1.3.1 藻细胞密度标准曲线的建立
        1.3.2 藻细胞密度测定
        1.3.3 比增长率的计算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球藻藻细胞密度标准曲线
    2.2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比增长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四、氮磷比对小球藻吸收作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小球藻和波吉卵囊藻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氮磷利用规律研究[D]. 胡春艳. 长江大学, 2021
  • [2]低盐富营养化水域表层藻类竞争关系及其对水体微生物种群影响研究[D]. 朱益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重要理化因子对高寒钙华岩溶区藻类的生长影响研究[D]. 宋娜.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膨润土絮凝采收及固定化微藻研究[D]. 薛溪发.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9)
  • [5]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水效果评估与机理探究[D]. 吴丹丹.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6]固定化菌藻共生式SBR处理高氮高磷废水的试验研究[D]. 魏彩霞. 南昌大学, 2020(01)
  • [7]C、N、P营养控制对小球藻生长、营养盐吸收及其与微囊藻竞争的影响[D]. 孔欣.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8]猪场废水培养微藻的工艺优化研究[D]. 李泽.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9]小球藻培养联合沼液沼气双提质的试验研究[D]. 冯亮亮.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10]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J]. 孔欣,张树林,戴伟,张达娟,毕相东. 农业与技术, 2020(03)

标签:;  ;  ;  ;  ;  

氮磷比对小球藻吸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