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测岸标的海上导弹瞄准精度识别方法

基于外测岸标的海上导弹瞄准精度识别方法

一、基于外测岸标的海上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倪西海,刘丹[1](2019)在《升降式岸标精细化安装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升降式岸标安装施工的难点进行技术创新,分别提出了土层地基升降式岸标结构和岩层地基升降式岸标结构,并对该技术的工艺原理、技术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该技术的工程适用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谭欣然[2](2017)在《基于光束偏转跟踪的长工作距大量程自准直微角测量方法》文中研究说明自准直技术是实现高精度微角度测量的主要技术。为了实现高效率校正和测量,要求微角度测量必须具有高分辨力和尽可能大的量程。但实际上,大量程与高分辨力测量相互制约,增大量程,会导致测量分辨力降低。而且,随着大型和超大型超精密装备制造业和大科学装置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在要求大量程与高分辨力的同时,又提出了长工作距自准直技术的迫切需求。而现有自准直技术,长工作距、大量程与高分辨力难以兼顾,特别是工作距大于7.5 m以后量程迅速减小,到25 m时量程趋于0,失去测量能力。因此在保证分辨力不变的前提下,同时增大工作距和量程已经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的难题。本课题“基于光束偏转跟踪的长工作距大量程自准直微角测量方法”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光束偏转跟踪的自准直方法,大幅度改善自准直系统中大量程与长工作距离难以兼顾的矛盾,提高长工作距条件下的量程,同时使分辨力在长工作距离变化时和在大量程范围内保持一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传统自准直中工作距离受限原因不明确而无法有效提高的问题,将现有自准直技术归纳总结为四种基本类型,对这四种基本类型中量程与工作距离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详细分析,推导出自准直技术中量程随工作距离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2 m以内的工作距离下,自准直系统量程主要受制于光电探测器尺寸与准直物镜焦距之比;在2 m以上的工作距离下则主要受制于准直物镜光瞳尺寸与工作距离之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光束偏转跟踪的自准直方法,即引入光束偏转技术,实时调整测量过程中准直光束的方向,根据目标反射镜的偏转角度进行同步补偿偏转,并通过二维微角度测量单元实时测量光束偏转单元的角度偏转量。通过角度变换关系得到目标偏转量,从而实现对目标反射镜偏转角度的精确测量。对所提出的自准直方法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其量程主要受制于目标反射镜口径与工作距离之比,在相同工作距离下量程显着优于现有自准直技术,利用光束偏转技术可大幅度改善自准直系统中大量程与长工作距离之间的矛盾。其次,针对现有二维微角度测量技术难以在大量程范围内实现高精度微角度测量的问题,对基于电容位移传感和基于激光干涉位移传感的正切法微角度测量单元建立模型,对其中原理误差的产生机理及对微角度测量的影响程度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900″测量范围内,原理误差是影响二者微角度测量结果精度的主要因素;进而根据该分析结果在微角度测量中对二者原理误差予以补偿;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对补偿原理误差之后的其余各项误差源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各项误差源对微角度测量结果的影响量。由此得以确定其中的主要误差源,为进一步提高微角度测量精度提供指导依据。再次,对长工作距自准直测量光路中空气湍流对微角度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确立现有的空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模型,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空气湍流功率谱模型和相位屏模型。根据上述各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应用场合,确定相位屏模型作为本文长工作距自准直中的空气湍流模型;进而根据长工作距自准直应用场合中实际空气湍流情况,确定空气湍流相位屏模型参数,对长工作距自准直中空气湍流对微角度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仿真验证,为采用自适应光学技术解决长工作距自准直中空气湍流的影响、提高长工作距自准直微角度测量精度提供理论基础。最后,研制了基于光束偏转跟踪的自准直测角实验装置,对其主要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其在7.5 m和25 m长工作距离下的有效分辨力均优于0.04″,对应量程范围分别达到±1 050″和±350″,验证了本文提出自准直方法具有长工作距、大量程和高分辨力特性。

罗君[3](2017)在《全自动定向瞄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定向瞄准系统是由具有定向功能的寻北系统和具有瞄准功能的准直经纬仪系统组成的方位测量系统。定向瞄准系统用于测量特定目标和地理北向的夹角,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隧道挖掘、测绘和军事等领域。但是,当前的定向瞄准系统自动化程度较低,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手工调平、手工对准目标点、人工解算方位角度等,已无法满足现代测量自动化快速化的要求。因此,建立定向瞄准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其自动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构建一体化的定向瞄准系统,使系统实现自动调平、自动寻北、自动对准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实现全自动定向瞄准系统,本文建立了转轴自动调平、速率陀螺捷联寻北和准直经纬仪自动对准合作目标的数学模型。对各个部分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出了它们对定向瞄准系统的测量精度和自动测量时间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双轴倾角仪差分测量转轴倾角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大大降低了倾角仪温度漂移影响,适用于各种大小、各种截面光滑度的转轴倾角测量。基于转轴倾角和高点不动的调节策略,采用角度闭环的方法调节转轴倾角,克服了步进电机失步和外部干扰的影响。2.建立了基于速率陀螺捷联寻北方案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描述了陀螺在各个转位的输出和陀螺随机误差、陀螺零偏漂移、陀螺安装误差、转轴安装误差、转位点数、编码器精度、工作纬度的数学关系。根据数学模型和误差传递理论,得出了系统各个元件参数和系统装调误差对寻北精度的影响。讨论了寻北精度和自动寻北时间的关系。因此,用户可以根据系统设计要求和数学模型选取合适的陀螺和编码器,确定陀螺和转轴的安装精度。同时,在寻北精度和自动寻北时间之间找到平衡点。3.建立了准直经纬仪自动对准合作目标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自动对准策略,首先在大范围快速找到目标(粗对准),然后小范围精确对准目标(精对准),最后移动光斑到CCD零位。根据合作目标倾斜角度的大小,介绍了无需移动导轨和需要移动导轨的对准模型。提出了使用直角棱镜和多齿分度台标定准直经纬仪的方法,消除了准直经纬仪系统误差对测量的影响,提高了测量精度。4.基于寻北系统和准直经纬仪系统搭建了同基座安装的定向瞄准测量系统。提出了定向瞄准测量系统中寻北系统和准直经纬仪系统夹角的标定方案。根据制作的样机对定向瞄准系统进行了标定和精度测试等试验。定向瞄准测量系统在民用和军事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定向瞄准系统自动化测量的整机模型,提出了整机的标定方法。对系统转轴自动调平、自动寻北和准直经纬仪自动搜索对准技术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为设计高精度全自动定向瞄准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完成了系统样机的制作,为全自动定向瞄准系统的使用和推广奠定了工程基础。

陈璇[4](2011)在《复合制导武器系统战技指标的融合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复合制导武器系统为对象,在小子样试验样本下,分别对目标截获概率和识别概率等成功概率、落点精度、毁伤效能三种经典战技指标的融合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战技指标为目标,分析误差影响因素,基于参数化建模,对异质多源信息进行等效推算、误差折合、融合评估。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针对成败型试验的融合评估方法研究,以雷达寻的复合制导武器为背景,分析了雷达对目标探测、识别的工作机理,对共同特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环境杂波和目标电磁散射的仿真方法研究,产生仿真数据,模拟原型试验状态;建立了关于成功概率的参数化Logistic模型,通过定义仿真可信度,将异质试验信息与原型试验数据加以融合,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得到从替代试验结果推算到原型试验结果的等效方法;提出了极小子样下目标识别概率的融合评估方法,替代等效试验数据关于影响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原型试验下的目标识别率,仿真试验通过目标电磁散射的预估、杂波以及干扰的模拟,对原型试验做出模拟,获得目标识别率的测试值,最后根据可信度的研究对先验信息进行加权融合评估;针对利用线性、非线性建模确定验前信息权重融合验前分布时模型不准确,以及主观经验信息选取不当导致融合效果不好的问题,以信息熵理论为平台,将多源异质试验信息折算到原型试验下,根据自助(Bootstrap)方法确定了试验样本参数的验前分布,最后结合现场试验信息,根据Bayes方法给出验后分布。针对落点精度的融合评估方法研究,以雷达寻的复合制导武器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基础,对影响落点精度的误差源进行分析,建立了落点偏差模型,并重点对制导工具误差和雷达寻的制导误差折合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惯性制导工具误差折合,提出了一种稀疏成分分析的制导工具误差分离方法,构造了变正则参数的正则化处理模型,研究了模型参数的最优选取,并设计了自适应迭代算法,可以有效改善系数相关性的问题;针对雷达寻的制导误差折合,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过程特性分析的等效折合方法,可以充分利用过程信息验证模型,推算落点系统误差和随机变量的特征,得到的评估结果更为稳健。根据误差合成,可以得到替代试验折合样本。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信息可信度的Bayes融合评估方法,替代试验折合样本与原型试验样本进行数据相容性检验,判断该项替代试验折合数据是否能进行融合评估,根据数据相容性检验结果和折合精度,计算先验信息可信度,然后利用Bayes加权融合方法计算样本参数的验后分布,得到原型试验下的落点误差评估结果。针对封锁效能评估及优化方案设计研究,以末修子母弹联合火力打击机场跑道为背景,对封锁效能的评估模型及优化方案进行了研究。以基础效应库、弹目参数以及修复参数库作为初始参数,利用Monte-Carlo仿真了子弹群的落点分布、弹坑大小分布等,实现对打击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统计多次模拟结果,得到封锁概率和封锁时间的评估模型;在给定封锁效能指标要求的情况下,对联合火力打击机场跑道的方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选取相应优化参数,建立优化模型,通过直接搜索和遗传算法对优化目标函数求解进行了算法设计,并进行了分析评价;针对直接搜索算法中大量参数组合方案计算时间较长的问题,设计了主从进程的并行算法,提高了计算速度和效率。

蔡盛[5](2010)在《舰载导弹共架垂直发射方位瞄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舰载导弹武器的不断更新换代,导弹发射装置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但由于舰艇空间有限,要同时安装用于防空、反舰、反潜和对岸攻击等多种型号导弹武器是十分困难的,利用导弹共架垂直发射技术,可实现用同一发射系统发射多种不同用途的导弹,从而达到提高导弹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目的。而方位瞄准系统作为发射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发射装置的性能以及最终导弹的打击精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舰载导弹共架垂直发射方式的布局及其对方位瞄准系统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方位瞄准系统总体方案;对舰惯导及基准棱镜、基准转换及垂直传递装置、水平折转光管、光电接收器等系统组成环节进行了过程分析。对方位瞄准系统的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建立了相应的坐标系以及相应的瞄准要素数学公式;运用坐标变换的方法,建立了方位偏差角及其估值误差计算的数学模型;利用建立的估值误差计算数学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法对两种估值误差(修正计算方法及直接计算方法)进行了计算,结合方位传递误差的分析计算,得到了相应的控制信息回路方案的方位瞄准误差分别为σ=16.34″和σ=24.74″。

杨华波[6](2008)在《惯性测量系统误差标定及分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提高惯性测量系统使用精度为目的,从惯性测量系统高精度标定与飞行试验误差分离两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得到许多有意义的结果。对于惯性测量系统地面标定试验,分析了惯性系统特别是平台式惯性系统的标定方法。对于多位置标定试验,深入讨论了平台框架轴误差与角度传感器误差对误差系数标定精度的影响,这两项误差主要影响陀螺仪安装误差以及所有加速度计误差系数的估计。提出了平台式系统连续翻滚自标定方法,详细分析了其物理机理并推导了数学模型,并对模型的可观测性、滤波方法、参数敏感性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为工程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方法标定时间短,估计精度高。针对惯性测量器件误差系数随温度变化发生漂移的情况,将交叉验证技术引入到误差系数温度漂移建模中,详细推导了基于交叉验证的温度漂移建模的准则,与传统的AIC准则、MDL准则相比,交叉验证技术建模的准确度更高,而且更适合小样本下的模型选择。无陀螺惯性系统是一种全新的惯性测量系统,其使用精度受构型安装误差影响较大。论文给出了六加速度计与九加速度计两种构型下构型安装误差的定义,同时提出了一种构型安装误差的标定方案与补偿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方向安装误差标定相对误差优于3%,位置安装误差虽然受标定中转台角速度影响较大,但在较大的角速度下相对误差可小于8%。补偿方案计算过程简单,可以补偿85%以上的安装误差。空间陀螺仪系统是空间飞行器一种重要的姿态测量敏感器,论文研究了空间陀螺仪误差漂移模型的在轨标定方法,对比分析了显式标定方法与隐式标定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二者的精度基本相当,但显式标定方法受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建模精度的影响比较明显。针对常见的空间陀螺仪冗余配置,利用模型置换技术应用隐式标定方法分析了陀螺仪冗余配置情况下的标定方法,提高了标定精度。弹道导弹制导工具误差分离模型是实现工具误差分离的基础。讨论了平台式系统环境函数矩阵的精确计算问题,提出了利用外测数据与应用迭代技术精确计算环境函数矩阵的方法,仿真计算表明,这两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环境函数的计算精度。针对捷联惯性系统工具误差分离问题,建立了基于环境函数矩阵的捷联系统工具误差分离模型,并利用六自由度弹道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初始发射参数误差分离是机动发射导弹工具误差分离中出现的新问题。论文深入分析了初始发射参数误差对弹道遥测、外测数据的影响,推导了初始发射参数误差分离模型,结果表明,除少部分误差系数无法分离外,大部分工具误差系数与初始发射参数误差是可分离的,且分离模型是线性的。六自由度弹道仿真软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制导工具误差分离中,由于环境函数矩阵存在严重的复共线性,该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分析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衍生特征根方法、偏最小二乘方法以及支持向量机方法,衍生特征根方法是对传统主成份方法的改进,偏最小二乘方法与支持向量机方法则完全避免了病态矩阵的求逆问题。仿真算例和工程应用表明,这三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环境函数矩阵严重复共线性所造成的估值偏差较大的问题。论文的工作对于提高惯性测量系统使用精度、提高导弹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张志君[7](2005)在《基于光纤陀螺的寻北定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惯性寻北技术是惯性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战争中确保武器系统快速、机动、精确打击目标的重要保障技术之一。寻北仪是战略、战术、战役阵地机动发射的理想定向设备,可为导弹、雷达、火炮、鱼雷、飞机、舰船、车辆等提供方位基准。基于Sagnac 效应的光纤陀螺是一种新型的角速率传感器,它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功耗小,寿命长。与传统的机电陀螺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论文结合当前导弹光电瞄准设备发展的需要,基于现有国产单轴光纤陀螺拟研制一套寻北定向瞄准组合系统,解决导弹发射近距离瞄准,方位基准的测量。综合分析了陀螺寻北仪的原理及陀螺经纬仪的发展历史,对国内外各类寻北系统及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详细的评述了光纤陀螺的国内外发展及军民领域的应用情况。引入Allan 方差分析方法在时域内对光纤陀螺的随机漂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光纤陀螺的随机误差模型。本文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对光纤陀螺寻北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系统构成相关技术进行详细的讨论与研究。分析了精密机械转台的调平误差对寻北定向精度的影响,采用加速度计对寻北系统转台倾角误差补偿。分别采用二位置寻北法、四位置寻北法、多位置测量寻北法、连续转动寻北法进行了测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异常值的检验和剔除,经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寻北精度为6.9822′。提出了光纤陀螺寻北仪与准直经纬仪结构一体化方案。初步分析了安装误差对瞄准精度的影响,为寻北瞄准工程样机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悦勇,潘哲,郭喜庆,武克用[8](2002)在《基于外测岸标的海上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舰船初始瞄准方位角外测岸标的标定方法、原理和方位角的解算。利用艇体坐标系的特殊关系及测得参数 ,经光学系统传递 ,坐标变换 ,转换成大地坐标系 ,进而鉴定出弹载平台的实际方位角与理论方位角的瞄准误差

王悦勇[9](2003)在《基于外测岸标的潜地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弹道导弹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它装有火箭发动机和控制系统,其目的是把导弹沿一定的弹道送到目标区。作为惯性制导的弹道导弹,其最显着的一个特点是,当发射点和被打击的目标一经确定,它的飞行弹道就可相应地计算出来,并在导弹发射前由导弹控制系统予以确定。因此,要保证导弹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对发射坐标系进行初始定位。而初始定位中导弹初始方位角的装定将直接影响导弹横向命中精度。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导弹的方位瞄准系统,重点研究潜地弹道导弹方位瞄准系统海上瞄准精度鉴定的方法。 为了评估从舰船/潜艇上发射导弹的瞄准误差,包括舰船导航系统给定的船位误差、基准方位误差及其传递测量误差,并试图把它们从总的瞄准误差中分离出来,这对于动基座发射导弹武器的瞄准精度的评价极为重要。 由于静基座导弹瞄准是动基座导弹瞄准的基础,因此,首先开展对导弹静基座导弹瞄准系统的研究。包括评述了国内外弹道式导弹瞄准的发展概况,讨论了静基座导弹瞄准的原理及系统方案,分析了静基座的国内国外的瞄准方式。对国内主要代表型号的导弹瞄准系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综述。 文章是以“XX”潜地导弹海上瞄准精度试验为背景,给出了一种外测岸标的方法来评估舰载导弹武器系统方位瞄准精度的鉴定方法,适用于潜地导弹初始方位瞄准精度的鉴定。通过光测设备测量系统外部的信息,测量岸标的精确位置,来推算系统的瞄准误差。对外测岸标法,建立了数学模型,详细讨论了外测岸标的标定方法、原理和方位角的解算。 在海上瞄准精度鉴定方法中,建立了试验构建体系,确定了必要的坐标系,对弹筒试验支架进行了装调、校正和实际标定。对艇在航行过程中,由于艇的经、纬度不准确而带来的定位误差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提出了方位瞄准测量误差的数学模型及数据处理方法。对试验数据序列的缺损值采用了插值的方法,对异常值进行了估计、检验。对方位测量在试验时间段内,进行了非平稳性检验,证实了瞄准误差属于非平稳性的。因此,提出了从非平稳性序列转变成平稳序列的方法。在乎稳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拟合误差序列,经平稳化处理后的瞄准误差得到了明显的修正。对测量误差中随机误差采用了变量差分法进行了分离。最后对误差进行了合成处理。 基于外测岸标的“XX”潜地导弹海上瞄准精度鉴定试验,它是在无国内外参 基于外测岸标的潜地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研究 外参考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我国首次在动基座上进行潜地导弹瞄准精度鉴定试 验,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试验方法及试验技术的空白,取得的试验结果,对 于分析导弹落点误差及估算导弹组合命中精度提供了依据。

二、基于外测岸标的海上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外测岸标的海上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升降式岸标精细化安装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技术问题及施工难点
    2.1 结构整体性增强问题
    2.2 标杆快速连接抬升问题
    2.3 现场布设效率提升问题
3 土层地基升降式岸标结构设计及特点分析
    3.1 优化结构设计
    3.2 结构特点分析
4 岩层地基升降式岸标结构设计及特点分析
    4.1 优化结构设计
    4.2 结构特点分析
5 结语

(2)基于光束偏转跟踪的长工作距大量程自准直微角测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自准直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微角度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基于圆分度法的微角度测量技术
        1.3.2 基于环形激光器的微角度测量技术
        1.3.3 基于微位移测量的正弦/正切法微角度测量技术
    1.4 光束偏转跟踪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光束方向偏转技术
        1.4.2 瞄准技术
    1.5 本领域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光束偏转跟踪的长工作距大量程自准直方法与模型分析
    2.1 引言
    2.2 自准直中工作距对微角度测量的影响
        2.2.1 点源-面阵探测器型
        2.2.2 十字狭缝/微孔-面阵探测器型
        2.2.3 平行狭缝-线阵探测器型
        2.2.4 平面编码器-面阵探测器型
    2.3 基于光束偏转跟踪的长工作距与大量程自准直方法
        2.3.1 理论模型
        2.3.2 工作距对微角度测量的影响
    2.4 自准直系统工作距离与量程的关系总结
    2.5 光束偏转跟踪系统设计
        2.5.1 二维光束偏转单元设计
        2.5.2 光束偏转跟踪控制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量程高分辨力二维微角度测量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正切法微角度测量技术研究
        3.2.1 工作原理及理论模型
        3.2.2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微角度测量误差仿真
    3.3 基于激光干涉仪的正切法微角度测量技术研究
        3.3.1 工作原理及理论模型
        3.3.2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微角度测量误差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工作距中空气湍流对自准直的影响量分析
    4.1 引言
    4.2 空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及空气湍流功率谱模型
    4.3 空气湍流相位屏模型
        4.3.1 Zernike多项式法
        4.3.2 谱反演法
    4.4 空气湍流对长工作距自准直微角度测量的影响
        4.4.1 相位屏参数选取
        4.4.2 自准直中空气湍流的影响量仿真与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电容传感器的二维微角度测量单元性能测试
        5.2.1 原理误差测试
        5.2.2 二维微角度测量单元分辨力测试
        5.2.3 二维微角度测量结果对比
    5.3 自准直光束偏转跟踪单元性能测试
        5.3.1 光束偏转量检测单元的分辨力测试
        5.3.2 光束偏转单元的角位移灵敏度与定位重复性测试
    5.4 长工作距大量程自准直系统总体性能测试
        5.4.1 角度分辨力测试
        5.4.2 长工作距下量程与角度测量偏差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全自动定向瞄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定向瞄准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定向瞄准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自动调平
        1.3.2 自动寻北
        1.3.3 自动对准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定向瞄准测量系统方案
    2.1 定向瞄准系统一体化方案
    2.2 全自动定向瞄准系统结构
        2.2.1 自动调平结构
        2.2.2 自动寻北结构
        2.2.3 自动对准光路结构
    2.3 定向瞄准系统测量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定向瞄准系统自动调平
    3.1 定向瞄准系统倾角测量模型
    3.2 定向瞄准系统转轴自动调平模型
        3.2.1 计算支腿的相对高度
        3.2.2 角度闭环调节策略
    3.3 转轴自动调节实验
        3.3.1 转轴倾角测量
        3.3.2 转轴倾角自动调节
        3.3.3 转轴倾角装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捷联寻北系统自动寻北
    4.1 多位置捷联寻北系统分析
    4.2 多位置捷联寻北方案建模
        4.2.1 理想情况下的陀螺输出模型
        4.2.2 有陀螺安装误差条件下的陀螺输出模型
        4.2.3 有转轴安装误差条件下的陀螺输出模型
    4.3 寻北系统测量不确定性估计
    4.4 寻北系统自动寻北实验
        4.4.1 有转轴装调误差条件下的陀螺输出
        4.4.2 不同转位点数下的寻北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准直经纬仪系统自动对准
    5.1 准直经纬仪自动对准模型
    5.2 准直视场的决定因素
    5.3 准直经纬仪自动对准策略
        5.3.1 大范围快速粗对准策略
        5.3.2 小范围精对准策略
        5.3.3 光斑移动到CCD零位
    5.4 自准直仪自动对准实验
        5.4.1 准直经纬仪系统标定
        5.4.2 准直经纬仪自动对准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定向瞄准系统实验
    6.1 定向瞄准测量系统标定实验
        6.1.1 定向瞄准系统标定模型
        6.1.2 定向瞄准系统标定实验
    6.2 定向瞄准系统测量实验
        6.2.1 同一位置重复测量精度
        6.2.2 不同位置绝对测量精度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4)复合制导武器系统战技指标的融合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成败型试验与落点精度战技指标
        1.1.3 毁伤效能战技指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融合评估的三个关键因素
        1.2.2 成败型试验融合评估
        1.2.3 落点精度融合评估
        1.2.4 子母弹综合毁伤效能的融合评估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复合制导武器成败型试验融合评估
    2.1 目标探测与识别能力评估指标
        2.1.1 目标探测工作机理
        2.1.2 目标识别工作机理
        2.1.3 目标探测与识别的共同特点
    2.2 环境杂波和目标电磁散射仿真
        2.2.1 杂波模型仿真
        2.2.2 杂波仿真案例
        2.2.3 目标电磁散射仿真
        2.2.4 目标电磁散射仿真案例
    2.3 仿真可信度
        2.3.1 仿真可信度评估模型
        2.3.2 先验信息可信度计算
    2.4 成功概率的评估方法
        2.4.1 成功概率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
        2.4.2 成功概率的Bayes 估计方法
    2.5 基于Logistic 回归模型的目标截获概率评估
        2.5.1 建立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响应函数
        2.5.2 对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假设检验
        2.5.3 仿真案例
    2.6 极小子样下目标识别概率融合评估
        2.6.1 Bayes 异总体融合评估方法
        2.6.2 目标识别率的先验信息
        2.6.3 目标识别率的融合评估
        2.6.4 结合预测估计和仿真信息的融合评估
        2.6.5 仿真案例
    2.7 基于信息熵的成败型试验融合评估
        2.7.1 基于信息熵的异质试验信息折合
        2.7.2 等效信息源中成功概率P 的估计
        2.7.3 成功概率的Bayes 估计
        2.7.4 仿真案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制导武器落点精度融合评估
    3.1 雷达寻的复合制导武器系统精度误差分析
        3.1.1 误差源分析
        3.1.2 落点误差模型
    3.2 惯性制导工具误差折合
        3.2.1 稀疏成分分析简介
        3.2.2 制导工具误差分离的稀疏成分分析方法
        3.2.3 制导工具误差折合
        3.2.4 制导工具误差分离仿真案例
    3.3 雷达寻的制导误差折合
        3.3.1 雷达寻的制导误差源分析
        3.3.2 雷达寻的制导误差模型
        3.3.3 基于随机过程特性的观测量折合及指标推算
        3.3.4 复合指标推算方法及折合精度
        3.3.5 雷达寻的制导误差折合仿真案例
    3.4 落点精度融合评估
        3.4.1 先验信息可信度计算
        3.4.2 基于信息可信度的Bayes 估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子母弹封锁效能评估及优化
    4.1 封锁效能评估的基本流程
    4.2 子母弹落点仿真
        4.2.1 产生母弹瞄准点
        4.2.2 产生母弹落点
        4.2.3 产生子弹落点
        4.2.4 弹坑大小仿真
        4.2.5 单个弹坑修复时间仿真
    4.3 封锁效能评估模型
        4.3.1 封锁概率评估
        4.3.2 封锁时间评估
    4.4 联合火力打击机场跑道的方案优化
        4.4.1 优化目标函数的确定
        4.4.2 优化算法设计
    4.5 并行算法设计
    4.6 封锁效能评估仿真案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研究工作小结
    5.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舰载导弹共架垂直发射方位瞄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导弹瞄准概述
        1.1.1 瞄准中使用的坐标系
        1.1.2 瞄准的实质
    1.2 国内外导弹方位瞄准技术的发展
        1.2.1 国外导弹方位瞄准技术发展的概况
        1.2.2 国内导弹方位瞄准技术发展的概况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1 舰载导弹共架垂直发射技术
        1.3.2 任务的提出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舰载导弹共架垂直发射方位瞄准系统总体方案
    2.1 方位瞄准系统功能
    2.2 瞄准原理
    2.3 系统总体组成
    2.4 系统工作原理
第3章 方位瞄准过程分析
    3.1 舰惯导平台及基准棱镜
        3.1.1 舰惯导平台
        3.1.2 基准棱镜
    3.2 基准转换及垂直传递装置
        3.2.1 光电自准直光管
        3.2.2 垂直传递发射光管及接收光管
        3.2.3 基准发射光管
    3.3 水平折转光管
        3.3.1 功用及工作原理
        3.3.2 水平折转光管装调误差引起的方位传递误差
    3.4 光电接收器
        3.4.1 光电接收器的功用及布局
        3.4.2 构件水平面内变形自动补偿分析
第4章 方位偏差角及其估值误差的计算
    4.1 三维分析方法概述
        4.1.1 三维分析思路
        4.1.2 坐标系的定义
        4.1.3 瞄准诸要素的定义
        4.1.4 三维分析步骤
    4.2 瞄准过程中舰载惯导坐标系的二种变换次序
    4.3 坐标变换作用矩阵
        4.3.1 舰体三轴姿态运动的作用矩阵
        4.3.2 舰体三轴姿态变形(包括安装误差)的作用矩阵
        4.3.3 弹载制导平台三轴运动的作用矩阵
    4.4 瞄准诸要素随坐标变换过程的变化
        4.4.1 基准光线的变化过程
        4.4.2 N_1、N_2、N_3的变化过程
        4.4.3 弹载平台棱镜的变化过程
    4.5 方位偏差角及其估值误差的计算
        4.5.1 基准光线经变形测角光管和平台棱镜反射后的光线
        4.5.2 光电接收器坐标系中光测的方位角和俯仰角
        4.5.3 地理坐标系下的方位偏差角
        4.5.4 方位偏差角的估值误差计算
第5章 方位瞄准误差分析
    5.1 概述
    5.2 方位传递误差计算
        5.2.1 单元误差
        5.2.2 安装误差
    5.3 估值误差计算
    5.4 计算结果分析及比较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6)惯性测量系统误差标定及分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惯性技术的发展
    1.2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3 相关技术研究综述
        1.3.1 惯性系统地面测试与标定方法
        1.3.2 无陀螺惯性系统的发展
        1.3.3 空间陀螺仪标定方法
        1.3.4 远程弹道导弹惯性制导系统误差分离技术
        1.3.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4.1 论文研究思路
        1.4.2 内容安排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惯性测量系统地面标定方法
    2.1 多位置标定方法
        2.1.1 坐标系定义
        2.1.2 坐标系转换
        2.1.3 平台系统多位置标定方法
        2.1.4 仿真算例
        2.1.5 框架轴安装误差与角度传感器误差的进一步分析
    2.2 惯性系统的连续自标定方法
        2.2.1 误差模型及坐标系
        2.2.2 姿态误差方程
        2.2.3 动力学方程
        2.2.4 测量方程
    2.3 连续翻滚自标定方案状态参数估计
        2.3.1 可观测性分析
        2.3.2 扩展Kalman滤波
        2.3.3 仿真算例
    2.4 误差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2.4.1 误差源分析
        2.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2.4.3 连续自标定与多位置翻滚标定的比较
    2.5 基于交叉验证的误差系数温度漂移建模方法
        2.5.1 陀螺仪误差系数温度漂移建模
        2.5.2 模型选择准则
        2.5.3 数值例子
    2.6 小结
第三章 无陀螺惯性系统标定方法
    3.1 加速度计输出与载体运动的关系
    3.2 六加速度计立方构型无陀螺惯性系统的标定
        3.2.1 立方体构型敏感性分析
        3.2.2 无陀螺仪惯性系统安装误差标定方法
        3.2.3 标定方法敏感性分析
    3.3 补偿方法分析
    3.4 九加速度计构型误差标定及补偿方法分析
        3.4.1 标定方法
        3.4.2 补偿方法
    3.5 无陀螺仪惯性系统构型评价
    3.6 小结
第四章 空间陀螺仪在轨标定方法
    4.1 空间陀螺仪漂移误差模型
        4.1.1 坐标系
        4.1.2 误差模型
    4.2 空间陀螺仪在轨标定方法
        4.2.1 显式标定算法
        4.2.2 隐式标定算法
        4.2.3 仿真算例
        4.2.4 两种方法的进一步分析
    4.3 冗余陀螺仪标定方法
        4.3.1 标定模型
        4.3.2 仿真算例
    4.4 小结
第五章 弹道导弹制导工具误差分离建模研究
    5.1 平台式系统工具误差分离建模
        5.1.1 分离模型
        5.1.2 模型验证
    5.2 捷联式系统工具误差分离建模
        5.2.1 分离模型
        5.2.2 模型验证
    5.3 机动发射导弹初始误差分离建模
        5.3.1 初始误差的影响机理
        5.3.2 初始定位、定向误差的引入
        5.3.3 初始定向误差与平台调平、对准误差的关系
        5.3.4 外测信息初步分析
        5.3.5 初始误差分离模型
        5.3.6 初始误差分离模型的验证
        5.3.7 工具误差与初始误差的联合分离模型
    5.4 小结
第六章 制导工具误差分离方法研究
    6.1 工具误差分离的常用方法
        6.1.1 最小二乘方法
        6.1.2 主成份方法
        6.1.3 约束主成份方法
        6.1.4 几种方法的总结
    6.2 工具误差分离的改进方法
        6.2.1 衍生特征根主成份方法
        6.2.2 偏最小二乘方法
        6.2.3 几种方法的比较
    6.3 工具误差分离与折合的支持向量机方法
    6.4 关于工具误差分离的一些其它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基于光纤陀螺的寻北定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陀螺寻北仪的原理
        1.1.1 陀螺罗盘寻北仪
        1.1.2 捷联式寻北仪
    1.2 陀螺寻北仪的发展历史
    1.3 寻北系统的分类
    1.4 光纤陀螺的发展及应用
        1.4.1 光纤陀螺的国内外发展
        1.4.2 光纤陀螺的军事领域应用
        1.4.3 光纤陀螺的民用领域应用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纤陀螺的工作原理及误差模型建立
    2.1 光纤陀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2.1.1 光学陀螺的工作原理
        2.1.2 光学陀螺的性能指标
    2.2 光纤陀螺随机误差模型建立
        2.2.1 Allan 方差法的基本原理
        2.2.2 光纤陀螺噪声来源
        2.2.3 光纤陀螺的噪声特性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光纤陀螺寻北仪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3.1 光纤陀螺寻北仪系统组成
        3.1.1 精密机械转台
        3.1.2 寻北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3.1.3 数据采集系统
    3.2 光纤陀螺寻北仪原理
    3.3 光纤陀螺寻北方案
        3.3.1 二位置寻北法
        3.3.2 四位置寻北法
        3.3.3 多位置测量寻北法
        3.3.4 连续转动寻北法
    3.4 基座倾斜误差的动态检测
    3.5 系统测试
    3.6 小结
第四章 寻北系统误差分析
    4.1 数据处理方法
        4.1.1 最小二乘法原理
        4.1.2 矩阵最小二乘法
        4.1.3 异常值检验和处理
    4.2 惯性传感器误差分析
        4.2.1 光纤陀螺误差分析
        4.2.2 加速度计误差分析
    4.3 寻北定向误差
        4.3.1 二位置法
        4.3.2 四位置法
        4.3.3 多位置法
        4.3.4 连续旋转法
    4.4 小结
第五章 寻北瞄准结构一体化方案研究
    5.1 导弹瞄准概念
        5.1.1 瞄准原理
        5.1.2 弹道导弹瞄准设备
        5.1.3 瞄准误差对导弹弹着点偏差的影响
    5.2 寻北瞄准过程
    5.3 结构布局方案
        5.3.1 寻北瞄准分立式
        5.3.2 寻北瞄准同一基座
        5.3.3 优缺点分析
    5.4 寻北瞄准同一基座结构方案安装误差初步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外测岸标的潜地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导弹方位瞄准发展的概况
        1.1.1 国外的导弹方位瞄准技术发展的概况
        1.1.2 我国导弹方位瞄准发展的概况
    §1.2 弹道导弹瞄准的基本概念
        1.2.1 弹道导弹瞄准中使用的坐标系
        1.2.2 弹道导弹瞄准的实质
        1.2.3 瞄准用的初始数据
        1.2.4 瞄准误差对导弹弹着点偏差的影响
        1.2.5 瞄准控制系统中的棱镜及安置误差
        1.2.6 弹道导弹瞄准设备
    §1.3 动基座瞄准系统
        1.3.1 “北极星”导弹的瞄准系统
        1.3.2 动基座弹道导弹方位瞄准的特点
    §1.4 动基座弹道导弹方位瞄准系统精度鉴定的重要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XX”潜地导弹方位瞄准系统的原理及其海上瞄准精度鉴定试验体系的构建
    §2.1 “XX”潜地导弹的瞄准系统
        2.1.1 方位瞄准过程
        2.1.2 瞄准仪的工作原理
        2.1.3 艇上设备各部分的功用
    §2.2 “XX”潜地导弹海上瞄准精度鉴定试验体系的构建
        2.2.1 系统组成
        2.2.2 试验设备各部分功能
        2.2.3 弹筒试验支架的坐标建立及坐标标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潜地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
    §3.1 方位角计算原理
    §3.2 方位角的测试原理
    §3.3 调平误差的计算与测试原理
    §3.4 坐标变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瞄准误差的二次数据处理及误差合成
    §4.1 瞄准测量误差的数学模型
    §4.2 瞄准误差序列缺损值的补足和异常值的检验
        4.2.1 缺损值的补足
        4.2.2 异常值的检验
    §4.3 瞄准误差序列非平稳性检验及平稳化处理
        4.3.1 非平稳性检验
        4.3.2 平稳化处理方法
    §4.4 对各航次的瞄准误差序列采用最小二乘进行拟合
        4.4.1 最小二乘拟合
        4.4.2 利用F统计量检验最小二乘拟合多项式的阶数
    §4.5 瞄准误差的合成方法与计算
        4.5.1 瞄准误差的合成方法
        4.5.2 瞄准误差的计算
    §4.6 瞄准系统各分系统主要参数计算及测试结果
        4.6.1 艇惯性导航分系统航向误差计算
        4.6.2 912瞄准仪分系统光测角误差计算
        4.6.3 分系统误差的合成结果
    §4.7 调平误差的处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912基准棱镜与785棱镜、915南向镜精度标校
    §1.1 标校方法
    §1.2 误差分析与计算
附录2 4米光管精度标定方法
附录3 射击理论方位角的确定
附录4 地球曲率修正与子午线收敛角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基于外测岸标的海上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升降式岸标精细化安装结构研究[J]. 倪西海,刘丹.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23)
  • [2]基于光束偏转跟踪的长工作距大量程自准直微角测量方法[D]. 谭欣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3]全自动定向瞄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罗君.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7(08)
  • [4]复合制导武器系统战技指标的融合评估方法研究[D]. 陈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5]舰载导弹共架垂直发射方位瞄准系统研究[D]. 蔡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0(07)
  • [6]惯性测量系统误差标定及分离技术研究[D]. 杨华波.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7)
  • [7]基于光纤陀螺的寻北定向技术研究[D]. 张志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5(05)
  • [8]基于外测岸标的海上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J]. 王悦勇,潘哲,郭喜庆,武克用. 舰船科学技术, 2002(S1)
  • [9]基于外测岸标的潜地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研究[D]. 王悦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3(02)

标签:;  ;  ;  

基于外测岸标的海上导弹瞄准精度识别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