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怎么办?

孩子厌学怎么办?

一、怎样对待儿童厌学?(论文文献综述)

尹彩鑫[1](2021)在《乡村教育中留守儿童厌学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

赵雨青[2](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 ——以S校的“劝学”小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工作在儿童领域的研究在不断拓展,弱势儿童群体得到了更多地关注,单亲家庭儿童就是其中一类,特别是农村的单亲家庭儿童,他们被关注和帮助的需求更为迫切。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家庭结构的转变往往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进而使他们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冷漠、自卑、焦虑等。对于农村的单亲家庭儿童而言,他们很大一部分还是留守儿童群体,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监护人良好的教养和照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行动上也容易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对儿童的成长带来了更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使得部分儿童精力涣散、无心学习,进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一些厌学儿童沉溺于网络、上课玩手机、扰乱课堂秩序,对老师抵触情绪明显,甚至存在旷课逃学等现象,及早介入这些儿童的厌学问题,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轨道,拯救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业,也关乎他们的整个人生。论文主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具有厌学问题的农村单亲家庭儿童进行介入。首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法等方法对S校的五六年级学生的厌学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存在厌学问题突出,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厌学行为出现频繁的问题,影响的因素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社会环境都有涉及;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把非农村单亲家庭的儿童的农村单亲家庭的厌学情况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了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的厌学问题更为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最后,根据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普遍性和相似性,并综合社工的能力和资源,决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进行介入。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加强了他们对学习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找回学习的自信心为目的,针对性地制定小组工作方案,开展了名称为“劝学”的成长小组,分别开展了以我的学习观、以兴趣为师、拥抱自律的自己、以榜样为主题的六节小组活动。最后对小组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评估,印证了小组工作的方法在厌学问题的解决上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小组目标基本能够达成。最后,笔者通过对小组实务整个过程进行反思,结合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即运用整合性社会工作的方法,推动微观到宏观层面系统的连接,促进农村单亲家庭儿童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解决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

张笑妮[3](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厌学问题的个案研究 ——以S小学小A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致使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原生家庭结构的改变给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厌学问题是其中之一。儿童的厌学行为会给同伴带来错误的示范,影响整个儿童群体的优化,阻碍基础教育作用的正常发挥。厌学的进一步发展会直接导致儿童的心理状况发生改变。本文就儿童厌学问题,进行了实务探究,希望借此为今后解决儿童厌学问题提供一点实践素材,但儿童厌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仍任重而道远。本文遵循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现状分析,原因梳理,问题解决,建议提出”,利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选取了严重厌学的一名小学生作为服务对象进行个案研究。研究前期通过无结构式访谈法、量表法收集服务对象以及其主要社会关系的基本资料。主要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发现服务对象对待学习消极情绪严重,拒绝参与和学习相关的任何活动;惯于逃学;个性偏激敏感,人际关系僵化,自我认同感低。究其原因,案主自我建设能力低下是关键,家庭和学校功能失衡是重要因素。其次,针对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和专业方法,从学校、家庭和服务对象自身三个维度进行了干预。宏观上,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分析各环境要素,构建其社会支持网络,微观上,利用阳性强化法,与案主形成互动,使案主重树自信,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弥补学习能力的不足。在具体的个案过程中,分别通过“自我认同感的建立”、“自我认同感的提升”、“家庭关系的重建”、“家庭关系的巩固”、“学校资源的链接”、“行为模式的巩固”六个部分来为案主提供服务,使案主在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不再厌学。然后,结合儿童厌学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提出了针对解决儿童厌学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建议。最后,对本个案进行总结和反思。

李佳[4](2021)在《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所持有的一种否定的态度,表现为兴趣缺失、情绪消极和消极行为。学习兴趣缺失指的是没有内在的学习需要或者有学习需要但屡次遭受失败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消极情绪体验指的是在学习中所体会到的厌倦或愤怒等不良学业情绪;消极行为指的是厌学学生对学习兴趣缺失并产生消极情绪后做出的不良行为反应。基于对厌学相关文献研究,以需要层次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学业情绪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四大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厌学研究的研究框架,自编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用以调查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的现状。问卷选取S省M小学14个班级的四年级、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710份问卷,有效问卷696份,问卷回收率为98%。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笔者发现超过15%的中高年级小学生存在或轻或重的厌学问题,且呈现出以下三个显着特征:第一,从整体情况来看,在厌学三维度中,厌学学生情绪方面表现最严重;第二,重度、中度和轻度厌学学生在三个维度上表现又各有侧重;第三,四年级学生的厌学程度和概率都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同时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也存在一定的年级和性别差异,这为后文的对策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事实依据。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厌学背后的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与抽选的厌学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原因中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我们重视:1.电子产品;2.同伴关系;3.教师公正性;4.学校特色课程;5.二胎家庭;6.低俗文化。这些因素往往在小学教育中被忽略,但是随着时代和政策的变化,它们逐渐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子。根据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结果,笔者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协同合作,一起为学生营造正能量的家庭环境、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打造相对纯净的网络环境。

巴奕茗[5](2021)在《儿童厌学行为的个案干预研究 ——以某小学学生W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各界都特别注重学生的教育状况,儿童的厌学问题不但对儿童自身发展有害处,事实证明儿童的厌学问题对家庭和学校来说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的不好的。面对解决儿童厌学问题这件事我们还是得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基于此,本论文的中心研究问题是:第一,分析儿童厌学行为的基本现状及成因;第二,分析案主W厌学行为的现状及成因;第三,尝试用个案工作干预儿童厌学行为。这次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实习单位Y教育培训学校中补习文化课的学生。在服务过程中,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观察案主W的一些实际情况后,笔者认为这次的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需要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来对案主W的厌学问题进行解决。案主W因为考试不理想,成绩下降从而内心形成了一种不自信的心态,逐渐的有了一种错误的认知。笔者需要案主W配合改变原来的错误认知和一些对学习的看法,鼓励案主细心的去观察他的优点建立自信心,和学校里的老师沟通让家长配合减轻他来自外部的学习压力,逐步的让案主W的厌学情绪减轻,厌学行为得到改正,慢慢的提高学习积极性。经过长达四月的实务介入工作,最后研究结果显示,认知行为治疗法在解决案主W厌学问题上还是非常有效果的。服务对象也在这段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朱玉丽[6](2021)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以湖北省X村小Z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徐小敏[7](2020)在《学龄儿童厌学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教育部门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习--考试--升学”的必经之路仍然给学龄儿童带来了不少压力,尤其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更是使得学龄儿童的厌学凸显出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以及小组工作便于更加全面地介入学龄儿童的厌学、便于发挥学龄儿童周围人的积极作用、便于学龄儿童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学龄儿童学习状况的基础调研,分析学龄儿童厌学的具体表现以及影响因素,并从实务过程中小组场域的动力以及“惯习”的角度出发,对学龄儿的厌学行为进行干预。笔者通过在H市Z机构的专业实习,对来自H市X小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厌学现象较为普遍,且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作业完成和学习考试这三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与学龄儿童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同伴因素这四个方面有关。结合厌学学龄儿童的需求分析,基于场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笔者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厌学学龄儿童进行干预,培养学龄儿童的自我认知意识,帮助他们调适不当的厌学情绪和行为,从而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小组工作的过程评估,以及结果评估中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的家长、老师、同伴的访谈结果和小组成员前后测数据,都能表明本次小组活动的效果具有显着性。可见小组工作对学龄儿童厌学有一定的干预效果,且将场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运用在干预学龄儿童厌学上是适用的。

肖志芳[8](2020)在《叙事治疗在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关乎着个体和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关乎着国家未来的人口素质、人才结构、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叙事治疗模式是一种通过将问题隐喻并外化,解构问题并重塑生命故事的新型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它强调自我审视与反思,对矫正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通过对J县Y小学以及X中学共194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了其中9名留守儿童进行访谈,初步了解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与需求并确定了研究方向。本研究以社会建构论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并釆用观察法与访谈法收集资料。在实习期间,根据对Y小学儿童的信息档案整理以及老师的推荐,选取了一位偏差行为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站在学校社会工作的立场,结合叙事治疗的实践方法和技巧,尝试对其偏差行为问题进行矫正研究并形成一套针对此类问题和此种情境下的实践模式。首先,通过倾听案主及其周围重要他人对案主故事的述说,分析形塑案主的主流叙事以及案主的需求;其次,引导案主将旧有叙事进行反思并对其进行隐喻、外化、解构,与案主一同找到其旧有叙事中支线故事中的独特意义事件,让案主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并开始改变,通过重组会员对话建立一种保留面子的小圈子,让案主看到周围重要他人对其改变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发展出更积极的自我叙事,协助案主一同去建构这些积极改变的行为的意义;最后,通过局外见证人的见证,发展出自我解决偏差行为积极的能动性,起到了较好的巩固效果的作用。通过研究,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偏差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周围人的主流叙事影响而形成的自我偏差认知以及心理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所导致。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叙事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偏差行为发生的频次;二是叙事治疗通过促使留守儿童一系列的改变,可以让其身边重要他人对其建立发展的主流叙事;三是叙事治疗可以帮助儿童找回一直被搁浅的能力,挖掘自身生命力量,使自己成为问题的主人和专家;四是叙事治疗理论与社会建构论、符号互动论等理论结合对矫正儿童偏差行为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五是本研究的实务实践方法对矫正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给社会工作者解决此类儿童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冯丽[9](2020)在《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汹涌的外出务工潮、经商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或短期或长期失去父母双亲的直接监管,转而由在家的父母一方、老人或亲戚来照管,这就形成了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造成他们成绩差和纪律差等诸多问题。其中厌学倾向严重又是目前农村留守初中生诸多问题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教育界的迫切问题,对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主体本身的话语和认知的微观视角出发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河南省信阳市某农村学校为抽样学校,进入现场后,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等,选取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对4名个案学生的家庭、上学经历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了解后得出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的三个主题:家不是家、学校生活很无趣、未来无希望。并分析影响其厌学经验形成的因素是个体怕吃苦,只想舒服、对自己充满否定,对学习无兴趣、自我控制力差。家庭因素是家庭环境不良、家长教育方式有问题。学校因素是学校评价体制不合理、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社会因素是农村读书无用论和网络的影响。

唐羽迪[10](2020)在《叙事疗法在流动儿童厌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流动儿童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中规模较大的社会群体,而伴随流动儿童所产生的各种偏差行为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因为父母疏于亲自管教或不适应新环境,易产生厌学问题,如对学习缺乏兴趣、沉迷网络、学习成绩差,严重者还会逃学、旷课,甚至辍学等。如何有效控制厌学问题的滋生和蔓延,从根本上矫正流动儿童厌学行为,已成为父母和学校非常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如何从实际出发,切实帮助流动儿童有效解决厌学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背景,本文聚焦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以存在厌学问题的流动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量表的方式来探究当前流动儿童厌学的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并采用叙事治疗模式进行个案介入。通过个案的介入,案主的厌学问题得到缓解,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能够适应学校环境,亲子关系也得到改善。最后,本研究对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厌学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提出了进一步改善介入策略的建议。同时,也期待本研究能够帮助流动儿童家庭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促进个人良好发展和家庭的和谐发展。

二、怎样对待儿童厌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对待儿童厌学?(论文提纲范文)

(2)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 ——以S校的“劝学”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1.儿童厌学的现状
        2.作者与课题的“结缘”
    (二)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回顾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单亲家庭
        2.厌学
    (二)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三、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S校的概况及五至六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分析
        1.S校的概况
        2.S校五至六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分析
    (二)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1.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的表现
        2.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的原因
    (三)S校五至六年级单亲家庭厌学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需求分析
        1.S校对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介入情况
        2.社会工作介入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需求分析
        3.小组工作介入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儿童厌学问题的优势
四、S校“劝学”小组的设计
    (一)小组的前期准备工作
        1.小组组员的招募
        2.小组组员的特征
        3.问题的评估
    (三)“劝学”小组方案设计
        1.小组简介
        2.小组目标
        3.小组活动的整体设计
        4.预估困难与解决对策
五、S校“劝学”小组工作实务过程
    (一)小组初期
        1.第一节小组活动:我的学习观
        2.第二节小组活动:以兴趣为师
    (二)小组中期
        1.第三节小组活动:拥抱自律的自己
        2.第四节小祖活动:探寻学习的方法
    (三)小组后期
        1.第五节小组活动:榜样的力量
        2.第六节小组活动:全新起点
    (四)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厌学儿童服务的评估
        1.过程评估
        2.效果评估
六、结论、反思与建议
    (一)结论
        1.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2.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对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需要综合性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二)反思
        1.小组工作实务过程的反思
        2.小组理论运用的反思
        3.社会工作者自身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的反思
    (三)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增强家庭的监护与支持
        2.推动学校教育制度的革新,推行“家+校+社工”的联动模式
        3.社会工作机构落地学校开展儿童服务,发展学校社会工作
        4.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落实,保障农村儿童的权利
        5.社会工作者坚守专业价值理念,提升个人专业服务能力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厌学问题的个案研究 ——以S小学小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厌学表现的研究
        二、关于儿童厌学原因的研究
        三、儿童厌学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个案简介及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调查点的情况
        一、W市S小学概况
        二、S小学学生学习情况
    第二节 个案小A的情况介绍
        一、小A个人基本情况
        二、小A的厌学表现
        三、小A厌学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个案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第一节 建立关系与需求评估
    第二节 个案介入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二、制定介入计划
    第三节 个案介入过程
        一、第一次介入:认同感建立
        二、第二次介入:认同感提升
        三、第三次介入:家庭关系重建
        四、第四次介入:家庭关系巩固
        五、第五次介入:学校资源链接
        六、第六次介入:良好行为模式巩固
    第四节 评估并结案
        一、评估
        二、结案
第四章 结语与反思
    第一节 结语
    第三节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厌学问题调查量表
附录二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厌学问题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4)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厌学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1.1.2 小学生厌学问题影响深远却长期被忽视
        1.1.3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更值得探讨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厌学内涵的界定
        1.3.2 厌学的分类研究
        1.3.3 厌学判定标准的研究
        1.3.4 厌学心理的测量
        1.3.5 厌学原因的研究
        1.3.6 厌学解决对策的研究
        1.3.7 厌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2 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理论
    2.3 Pekrun等人的学业情绪理论
    2.4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问卷调查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问卷指标
        3.1.3 样本选择
        3.1.4 问卷的设计
        3.1.5 厌学学生判定的计分方法
    3.2 访谈设计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3.2.3 访谈提纲设计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相关数据的分析
        4.1.1 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1.2 正式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2 访谈内容的分析
        4.2.1 电子产品的普及削弱学生的自律性
        4.2.2 同伴关系成人化
        4.2.3 教师的不公正
        4.2.4 学校特色课程压力
        4.2.5 二胎家庭对两个孩子的关注度失衡
        4.2.6 低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4.2.7 小结
第5章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干预对策
    5.1 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1 重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2 中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3 轻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2 针对不同原因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2.1 营造和谐正能量的家庭环境
        5.2.2 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
        5.2.3 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
附录B 小学中高年级厌学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5)儿童厌学行为的个案干预研究 ——以某小学学生W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厌学行为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厌学行为的研究
        (三)文献简评
    四、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
        (一)重点
        (二)难点
第一章 儿童厌学行为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儿童厌学行为的现状调查
    二、儿童厌学行为的现状
        (一)学习态度差,学习效率低
        (二)学习压力大,学习缺乏动力
        (三)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目标不明确
    三、儿童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学校因素
        (四)社会因素
第二章 儿童小W厌学行为个案干预方案设计
    一、个案情况
    二、接案
    三、预估
        (一)外部环境预估
        (二)需求评估
    四、方案设计
        (一)制定工作目标
        (二)服务方案设计
第三章 个案工作介入儿童厌学行为的实务介入
    一、实务过程
        (一)建立专业关系
        (二)形成正确认知
        (三)促进案主学习行为的改变
        (四)巩固服务过程和结案
    二、评估
        (一)过程评估
        (二)结果评估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一)认知层面
        (二)行为方面
    二、反思
        (一)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二)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
    三、讨论
参考文献
    专着类
    期刊类
    学位论文类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小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7)学龄儿童厌学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学龄儿童厌学的相关研究
        2.社会工作介入厌学的相关研究
        3.评价与趋势展望
    (三)概念界定
        1.学龄儿童
        2.厌学
    (四)理论基础
        1.场域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五)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创新
二、厌学学龄儿童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及需求评估
    (一)学龄儿童厌学的具体表现
        1.课堂学习方面
        2.作业完成方面
        3.学习考试方面
    (二)学龄儿童厌学的影响因素
        1.自身因素
        2.家庭因素
        3.同伴因素
        4.学校因素
    (三)厌学学龄儿童的需求评估
        1.树立正确学习认知的需要
        2.培养学习兴趣的需要
        3.树立学习目标的需要
三、学龄儿童厌学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一)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儿童厌学的优势
        1.便于更加全面地介入组员的厌学
        2.便于发挥组员周围人的积极作用
        3.便于小组成员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二)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儿童厌学的实务探究
        1.小组背景
        2.需求评估
        3.小组计划
        4.介入过程
        5.小组评估
四、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二)反思
        1.实务反思
        2.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叙事治疗在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设计
    (六)研究创新
二、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的分析及需求预估
    (一)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的现状
    (二)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的原因
    (三)矫正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需求预估
三、叙事治疗在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一)接案
    (二)预估
    (三)计划
    (四)介入
    (五)评估
    (六)结案
四、反思与总结
    (一)反思
    (二)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村留守儿童
        1.3.2 农村留守初中生
        1.3.3 厌学
        1.3.4 经验
        1.3.5 质性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2.2 关于厌学问题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厌学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厌学的研究
    2.3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研究
        2.3.1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表现研究
        2.3.2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成因研究
        2.3.3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对策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质性研究取向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研究进场
    3.4 资料收集与分析
        3.4.1 研究资料的收集
        3.4.2 研究资料的分析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效度
        3.5.2 研究伦理
    3.6 研究步骤
4 研究结果
    4.1 农村留守初中生学校生活场景
        4.1.1 拼搏班
        4.1.2 学生的学校生活
    4.2 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生活场景
    4.3 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
        4.3.1 家不是家
        4.3.2 学校生活很无趣
        4.3.3 未来无希望
        4.3.4 小结
    4.4 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形成影响因素
        4.4.1 个人因素
        4.4.2 环境因素
        4.4.3 小结
5 研究讨论
    5.1 家庭功能与厌学
    5.2 学校教育与厌学
    5.3 挫折容忍力与厌学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的建议
        6.2.2 对学校的建议
        6.2.3 对社会的建议
        6.2.4 对留守初中生的建议
    6.3 研究贡献与反思
        6.3.1 本研究的贡献
        6.3.2 本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叙事疗法在流动儿童厌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依据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参与式观察法
        1.4.3 访谈法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叙事疗法的应用现状研究
        2.1.2 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现状
        2.1.3 关于流动儿童厌学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相关研究
        2.2.1 叙事疗法的应用现状研究
        2.2.2 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现状
        2.2.3 关于流动儿童厌学的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F社区流动儿童的学习现状调查
    3.1 F社区流动儿童学习现状及问题
        3.1.1 F社区流动儿童学习现状
        3.1.2 F社区流动儿童学习存在的问题
    3.2 F社区流动儿童厌学的原因分析
        3.2.1 内部因素
        3.2.2 外部因素
第4章 叙事疗法介入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的服务设计
    4.1 个案情况概述
        4.1.1 服务对象的来源及背景
        4.1.2 叙事治疗模式介入的可行性
    4.2 前期资料收集
        4.2.1 第一次家访
        4.2.2 第二次家访
        4.2.3 测量工具
    4.3 案主问题界定与分析
    4.4 制定介入目标和治疗计划
        4.4.1 商定介入目标
        4.4.2 制定服务治疗计划
        4.4.3 签订契约
第5章 叙事疗法介入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的实务过程
    5.1 第一次会谈:问题外化
    5.2 第二次会谈:寻找独特结果
    5.3 第三次会谈:与案主的班主任合作
    5.4 第四次会谈:改写故事
    5.5 第五次会谈:见证
    5.6 结案与评估
        5.6.1 过程评估
        5.6.2 结果评估
第6章 总结、反思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案主的厌学问题得到改善
        6.1.2 叙事疗法有助于流动儿童自我认同感提升
    6.2 研究反思
        6.2.1 叙事疗法的局限性
        6.2.2 个案服务的专业性不足
    6.3 对策建议
        6.3.1 个人方面
        6.3.2 家庭方面
        6.3.3 学校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低龄儿童厌学量表
致谢

四、怎样对待儿童厌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教育中留守儿童厌学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讨[D]. 尹彩鑫.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2]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 ——以S校的“劝学”小组为例[D]. 赵雨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厌学问题的个案研究 ——以S小学小A为例[D]. 张笑妮.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4]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D]. 李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儿童厌学行为的个案干预研究 ——以某小学学生W为例[D]. 巴奕茗.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6]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以湖北省X村小Z为例[D]. 朱玉丽.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7]学龄儿童厌学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 徐小敏. 井冈山大学, 2020(02)
  • [8]叙事治疗在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D]. 肖志芳. 井冈山大学, 2020(02)
  • [9]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D]. 冯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叙事疗法在流动儿童厌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 唐羽迪.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孩子厌学怎么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