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战略背景下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国际化战略背景下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一、国际战略大背景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洪伟[1](2021)在《回归以来澳门青年国家认同研究:进展、问题与前瞻》文中认为近年来,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问题备受学术界关注。为总结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经验和反思香港国民教育的需要,学术界围绕澳门青年国家认同的现实状况、实践经验、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等维度,掀起关于澳门青年国家认同研究的热潮。既有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研究系统性有待加强、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研究方法有待丰富。未来,学术界应从加强理论研究的专门性和针对性、注重对澳门青年多元认同的考察、提升实证研究的说服力、进一步挖掘和充实研究力量等方面,不断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张小帅[2](2020)在《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港治澳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一国两制"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港澳社会形势,为了深入推进新时代的"一国两制"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围绕坚定不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这一核心要义,从治港治澳理念、主体、方法三个层面提出了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相关内容。其中,在治港治澳理念上,强调要依法治港治澳,即依据宪法和港澳基本法治港治澳;在治港治澳主体上,强调中央和港澳特区均是治港治澳的主体,其中,中央对港澳特区享有全面管治权,港澳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在治港治澳方法上,强调"三个有机结合",即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港澳特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港澳特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特区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

王梦[3](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王寅[4](2020)在《中国驻外使馆媒介化公共外交研究 ——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外交部门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行为主体,各驻外使馆则承担着开展具体活动的重任,是外交部门公共外交的“前沿阵地”与重要辅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当前中国公共外交的核心议题,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国际舞台频繁发声来建立中国形象,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了解。但当前国际媒体环境下,西方媒体仍把持着强大的话语权,在某些特定议题上,需在短时间内获取国际社会支持时,驻外使馆配合外交部开展媒介化活动,借力驻在国媒体与西方媒体,影响该国公众舆论,才是兼具效率与效果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借助了罗伯特·恩特曼(Robert M.Entman)于2008年提出的媒介化公共外交(Mediated Public Diplomacy)概念,不同于媒体外交,指“一国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更短期、更深入的努力,在另一国境外的受众中增加对该国特定外交政策的支持”。研究认为,驻外使馆在原有的与驻在国媒体日常联系基础上,可以通过使馆与大使两个层面的组织性、系统性的媒介化活动,提供报道议题、设置议程及建构政策框架,针对性影响媒体报道与公众舆论。本研究采用媒介化公共外交的理论框架,开展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个案研究,阐释了理论概念、运行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基于该框架分析了驻英使馆的媒介化公共外交机制与形式,再结合案例具体剖析了各形式下媒介化公共外交的操作策略,进而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估。经研究发现,中国驻英大使馆的媒介化公共外交整体效果欠佳,且存在文化隔阂、媒体关系维护不足、社交媒体使用程度低的问题,对此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王开茹[5](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将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引擎。在“一国两制、三种法律体系、三个关税区和四个核心城市”的特殊背景下,城市政府间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弥合制度差异,深化内部分工与合作,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从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文献综述入手,廓清相关核心概念,阐明涉及到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细梳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历史演进逻辑和现实境况,并进一步结合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ICA)对这一跨境府际协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建构运行机理模型;再次,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现存的深层次问题及成因进行探析;最后,在借鉴国际三大湾区府际协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凝聚共识—互联互通—制度保障”三个维度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间整体性协作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李岚睿,朱振东[6](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澳门高端服务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创新发展方向,高端服务业将为澳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澳门高端服务业的升级拥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一带一路"倡议的平台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的实践路径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等利好条件,但同时面临过度依赖博彩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和人力资本薄弱等制约。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澳门应充分把握良好的发展契机,有效利用协作发展平台,通过科学规划、深化协作、培育总部经济和优化产业结构等具体措施,推动高端服务业升级发展。

肖隆辉[7](2020)在《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文中提出回归后的20年里,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稳定,经济腾飞。国内外各媒体都对澳门回归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形成了人们对澳门回归的集体记忆,也建构起了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本文将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家传统纸质媒体的澳门回归相关报道作为切入点,对过去20年两份报纸对澳门回归的报道进行研究,试图寻找两者具体建构了怎么样的媒介记忆,以及其建构的策略和特点。在媒介呈现方面,笔者发现《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份报纸的报道大体上是遵循着“一国两制”和不断发展的主线。两份报纸在具体的数据也有着各自的特点,相较时政性较强的《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在进行时政报道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澳门与内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记忆的内容虽然繁杂,但两份报纸所建构的媒介记忆大致可分为人物、政治、经济、文化几个具体部分。媒体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澳门回归历史见证者、受益者的个人回忆等方面的发展与古今对比来建构起了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密切的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在叙事话语方面,两份报纸的样本报道都以全知视角全面叙事,以正面褒义词为主。在句式选择上,两份报纸以行动型句式为主并对其他句式进行了综合运用。在语境层面,二者亦巧用了象征手法将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符号化虚为实,使用“电影式的剪切手法”对媒介记忆进行了拼接。通过对两份报纸样本报道的分析,本文进一步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媒介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的因素,还指出了媒介记忆建构过程中还存在着新闻趋于同质化、记忆视角较单一、可读性欠佳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发掘细节记忆、增进个体记忆比重、硬新闻“软化”等建议。

赵佳[8](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将构建国富民强的国内大局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国际大势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的发展创新。在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并作出了具体的工作布局,引领了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未来方向。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包含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统一的美好夙愿,更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提供了为之奋斗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完善。深入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利于不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尝试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力争对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全文共七章,拟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特征、定位、目标,原则、内容、战略,成就、经验、挑战,功能、价值、展望等具体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进行系统的全景式梳理。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基本概念界定等内容。第二章展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主张其建立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吸收、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继承、对国外现代和平思想借鉴的合力基础上。第三章解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重点强调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与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使命的历史定位,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心目标。第四章发掘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阐明其如何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事业进行实践创新。第五章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以增强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运行现状与发展环境的直观理解,及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宏观审视。第六章探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强化理解当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现实基点、历史必然及未来走向,实现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第七章为结束语。主要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这一宏观命题进行回顾、探讨、思考。

吴水玲[9](2020)在《内地游客关于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消费空间的感知与认同》文中认为近年来,澳门政府都在努力使其形象由博彩旅游目的地向更加多样化的知名旅游地方向发展。然而,从目前的学术研究和消费现象得出,内地游客仍然是将澳门作为一个体验博彩旅游为主的目的地去消费和评价,对其历史文化、节庆会展等旅游资源的感知始终偏弱。虽然国内外也有部分研究涉及中国内地游客在澳门旅游中的若干行为特征,但某些解读仍没能真正揭示内地游客赴澳门博彩旅游在动机、行为与体验上的特殊性,也没有很好地回答其中的原因,有必要进行更为细致的探究。笔者认为,“消费空间”与“空间消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概念,希望以这两个概念作为切入点去分析内地游客的赴澳门“威尼斯人”旅游消费行为,并由此提出四个研究问题:第一,内地游客赴“威尼斯人”的动机以及在其中的消费行为呈现出何种特征?第二,内地赴澳门旅游者是否识别到“威尼斯人”度假村消费空间的存在?他们是如何感知这一消费空间的?又产生了哪些认同?第三,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内地游客关于“威尼斯人”消费空间的感知与认同?第四,内地游客是如何看待博彩消费与非博彩消费的差异的?内地游客关于澳门旅游地的体验是从他们跨入珠海-澳门过境关口开始的,他们对“威尼斯人”消费空间的感知也由这里开始逐步展开。因此,本文所述的空间感知既包括对“威尼斯人”内在空间的感知,也包括对其外在空间的感知(如空间所在区位),内地游客对该空间的认同也是基于对其内外空间感知的基础上的形成的。顾本文将内地游客对“威尼斯人”的感知过程分为关闸过境感知、区位感知、空间结构感知以及内部消费空间的感知四部分,以探究内地游客对“威尼斯人”消费空间的识别、确认与感知过程。本文以消费空间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问卷数据(线下收集有效问卷428份)和访谈数据(访谈样本17人),在探究内地赴澳游客的基本旅游行为的基础上,着重刻画了他们从空间的识别、确认、到具体空间感知整个过程的特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内地游客对关闸过境感知和区位感知较强,表明内地赴澳门旅游者是能识别到“威尼斯人”度假村的存在,同时反映了“威尼斯人”具有一定的区隔性及具有较成功的规模效应等特征;较独立的消费空间及较集中的规模效应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者对于“威尼斯人”消费空间的识别及感知。内地游客的区位感知受到赴澳旅游频次和是否参与博彩行为的影响,反映被调查者对“威尼斯人”越熟悉,对其空间区位的区隔性与规模效应性感知越强。第二,内地游客对“威尼斯人”的感知过程具有同构性。从对“威尼斯人”内部空间特征的感知、空间结构及类型的感知,以及延伸到空间所在区位的感知,空间的感知特征都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博彩主题,而这种同构性往往也是内地游客所期待的,体现他们来到一个博彩合法化旅游地的想象以及这种想象得以印证的过程。第三,内地游客对“威尼斯人”的认同可分为对实体空间的认同、文化空间的认同和空间主体的认同三方面。他们通过关闸过境感知、区位感知、空间结构感知以及对内部空间要素的感知过程,实现了对“威尼斯人”的“博彩主题”综合度假村的功能型认同。从建筑符号及舞台化展演之中,他们获得了一种异域风情的体验,实现了对欧式风格建筑的审美认同;通过舞台化展演与演员互动,在互动空间中感受和体会意大利式生活方式,由此产生的便是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不同消费者对博彩区内的空间主体存在价值取向差异,理解理性博彩者的娱乐追求,同时对非理性博彩者表示否定和同情。第四,内地游客对澳门的旅游消费呈现空间消费的倾向:游客在与空间互动的过程也会解读空间所传递的意涵。从前往博彩消费空间的交通便利性到这些消费空间的奢华风格(带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种种现象表明澳门在博彩业的大量投入,这将加强内地游客对澳门“博彩之都”形象的感知。相比之下,文化旅游消费空间带给消费者的感知较弱,是导致内地游客对澳门“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感知较弱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重视内地游客的特点,从“消费空间”的视角去理解博彩旅游空间,尝试为博彩旅游和消费空间研究,尤其是博彩旅游者空间感知与认同研究内容上带来一些新的课题观点和理论意义;旅游学界对空间感知的研究多偏向于定向研究的现状,本文在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还采用语义差别法(SD法)对游客对“威尼斯人”消费空间的感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宋锡祥,张贻博[10](2020)在《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是支持港澳融入中国整体发展的国家级战略,同时又联结沟通了"一国两制"与"一带一路"。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大湾区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构建和实施直接受到体制差异、区域特性、法域多元、市场主导等因素的实际影响,其成效也直接影响着湾区内的交易成本与投资者的决策取向。未来大湾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应当在多层次法律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期目标和不同路径加以实施,并且要解决好民商事判决在湾区内的自由流动、域外法的有效查明以及调解协议的效力与执行等问题,推动我国多元纠纷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国际化进程,为提升我国在区域与全球治理方面的国际话语权提供宝贵经验。

二、国际战略大背景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战略大背景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回归以来澳门青年国家认同研究:进展、问题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门青年国家认同现实状况
二、澳门特区政府、学校和社团推行国民教育的实践及经验
三、影响澳门青年国家认同的因素
四、提升澳门青年国家认同的对策建议
五、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的专门性和针对性。
    第二,注意对澳门青年多元认同的考察。
    第三,提升实证研究的说服力。
    第四,进一步挖掘和充实研究力量。

(2)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港治澳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心要义:坚定不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一)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二)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三)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
二、治理理念:坚持依法治港治澳
    (一)明确宪法与基本法共同构成港澳特区的宪制基础
    (二)提出港澳基本法正确实施的理念基础
    (三)强调完善宪法和基本法在港澳特区实施的制度和机制
三、治理主体:中央与港澳特区
四、治理方法:“三个有机结合”
    (一)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
    (二)把维护中央对港澳特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港澳特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
    (三)把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特区自身竞争力结合起来
五、结语

(3)“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2.3 “台独”的危害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3.1 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3.2 法律依据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3.3 实践基础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小结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小结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小结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成果
致谢

(4)中国驻外使馆媒介化公共外交研究 ——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二)编码信度校验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媒介化公共外交:驻外使馆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 媒介化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节 媒介化公共外交的理论框架
        一、理论基础
        二、理论框架
        三、影响因素
第二章 中国驻外使馆媒介化公共外交的实践
    第一节 中国驻外使馆媒介化公共外交机制
        一、机构设置
        二、使馆发言人制度
    第二节 中国驻外使馆媒介化公共外交形式
        一、媒体专访
        二、署名文章
        三、媒体座谈
        四、新闻记者会
        五、社交媒体
第三章 案例分析——香港《逃犯条例》修订风波
    第一节 香港《逃犯条例》修订风波的事件背景
    第二节 中国驻英使馆香港修例风波中的媒介化公共外交策略
        一、议程设置策略
        二、框架建构策略
    第三节 媒介化公共外交效果评估
        一、传统媒体
        二、社交媒体
第四章 中国驻外使馆媒介化公共外交的问题与提升路径
    第一节 中国驻外使馆媒介化公共外交的问题
        一、文化隔阂
        二、媒体关系维护不足
        三、社交媒体利用程度低
    第二节 提升中国驻外使馆媒介化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
        一、重塑大使与使馆形象
        二、维持弹性媒体关系
        三、强化社交媒体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及论文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计划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粤港澳大湾区
        二、跨境
        三、府际协作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
        二、元治理理论
        三、合作治理理论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演进历程与现实境况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演进历程
        一、缘起:粤港澳府际协作的起步阶段
        二、拓展:粤港澳府际协作的成长阶段
        三、深化:粤港澳府际协作的规范阶段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现状分析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的对比分析
        二、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实践现状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推动因素
        一、良好的地缘优势
        二、深厚的合作基础
        三、叠加的政策支持
        四、共同的利益目标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阻碍因素
        一、固有的合作风险
        二、巨大的交易成本
        三、既存的制度障碍
        四、过度的城市竞争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问题与原因探析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问题分析
        一、政治层面:制度差异与跨境行政壁垒
        二、经济层面:城市间互补溢出效应不足
        三、文化层面:认同差异阻碍湾区凝聚力
        四、社会层面:资源要素跨境流动性障碍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固有传统文化观念:协作意识淡薄
        二、属地竞争模式凸显:彼此利益矛盾阻隔
        三、跨境府际制度缺失:政策配套不齐全
第六章 国际三大湾区府际协作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国际三大湾区府际协作的实践经验
        一、纽约湾区:非政府机构助力
        二、旧金山:政府行政机构联合
        三、东京湾区:跨区域协调机构组建
    第二节 国际三大湾区府际协作实践经验的启示
        一、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商委员会
        二、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法律规范体系
        三、设置粤港澳大湾区行政机构联合委员会
第七章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凝聚共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前提
        一、建构跨境府际协作信任机制
        二、完善湾区信息共享与协商制度
        三、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元治理模式
    第二节 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基础
        一、建立资源要素跨境流动的制度协同机制
        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资源要素整合机制
        三、建构湾区层面的合作治理模式
    第三节 制度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关键
        一、建立健全激励与监督约束制度
        二、制定区域性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澳门高端服务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门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金融服务业稳步发展
    (二)专业服务业发展潜力大
    (三)现代物流业有序拓展
    (四)文化产业丰富多元充满活力
    (五)旅游产业集聚功能不断增强
    (六)会展服务业发展迅速
二、澳门高端服务业升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澳门高端服务业升级发展的机遇
        1.“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
        2.“一带一路”倡议的平台优势
        3. 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的实践路径
        4. 多元产业升级转型的内在需求
    (二)澳门高端服务业升级发展面临的挑战
        1. 博彩业占据较大比重,经济“挤出效应”明显
        2. 高端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3. 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脆弱,易受内外界环境影响
        4. 人力资本较为薄弱,专业人才缺口大
三、澳门高端服务产业优化升级路径
    (一)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创造有利发展条件
    (二)深化区域合作发展,构建高端服务业集群
    (三)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提升经济辐射能力
    (四)优化多元产业结构,推动高端服务业均衡发展

(7)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媒介记忆研究现状
        1.2.2 新闻叙事学研究现状
        1.2.3 “澳门回归”相关报道研究
        1.2.4 小结
    1.3 媒介记忆理论及媒介呈现概述
        1.3.1 媒介记忆理论概述
        1.3.2 媒介呈现概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设计
        1.5.1 样本选择
        1.5.2 类目与编码
        1.5.3 信度检测
第2章 澳门回归的媒介呈现——基于《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的内容分析
    2.1 “澳门回归”的媒介呈现
        2.1.1 报道数量:聚焦特殊节点
        2.1.2 报道主题:时政类报道主导媒介记忆
        2.1.3 报道版面:要闻版与国内新闻版为主
        2.1.4 报道体裁:消息为主,通讯深度次之
        2.1.5 报道篇幅:以中短篇报道为主
        2.1.6 报道涉及人物身份:政府官员占首位
        2.1.7 报道标题:关键词重复提及
    2.2 《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媒介呈现的异同
        2.2.1 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媒介呈现总体相似
        2.2.2 媒介功能定位不同,新闻选择存异
        2.2.3 受众范围不同,媒介呈现区域性特征明显
第3章 《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建构的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及其影响因素.
    3.1 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
        3.1.1 见证历史的人物记忆
        3.1.2 “一国两制”的政治记忆
        3.1.3 经济快速增长记忆
        3.1.4 交融的社会文化记忆
        3.1.5 血浓于水的民族记忆
    3.2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的影响因素
        3.2.1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影响深远
        3.2.2 社会趋稳与经济交流密切
        3.2.3 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
        3.2.4 媒介自身定位及功能差异
第4章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叙事话语特征及建构方式
    4.1 “澳门回归”报道的微观文本叙事分析
        4.1.1 词语的选择:正面褒义词烘托喜庆氛围
        4.1.2 句式选择:综合运用暗表立场
        4.1.3 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全面叙事
    4.2 “澳门回归”报道的叙事辞格分析
        4.2.1 巧用象征手法化虚为实
        4.2.2 “电影式”蒙太奇拼接媒介记忆
    4.3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建构方式与特点
        4.3.1 态度鲜明:时政类报道主导回归记忆
        4.3.2 媒介仪式:重视纪念仪式和庆祝活动
        4.3.3 潜移默化:议程设置巩固记忆
        4.3.4 建构新记忆:历史对比凸显发展
第5章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5.1 媒体在建构澳门回归媒介记忆中存在的不足
        5.1.1 新闻报道趋于同质化,不利于媒介记忆传播
        5.1.2 新闻报道视角较单一,难以形成完整记忆
        5.1.3 报道可读性欠佳
        5.1.4 以传者为主的单方面记忆不利于形成内外互动
    5.2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5.2.1 发掘细节记忆,以斑窥豹
        5.2.2 提高普通个体记忆比重,关注民生
        5.2.3 硬新闻“软化”,增加亲和力
        5.2.4 以我为主,从全球角度进行记忆建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
    1.5 基本概念界定
        1.5.1 和平与和平观
        1.5.2 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与中国传统和平观
        1.5.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观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
        2.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平思想
        2.1.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4 习近平关于和平思想的重要论述
    2.2 中国传统和平思想
        2.2.1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2.2.2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的和平理念
    2.3 国外现代和平思想
        2.3.1 亚洲文化传统中的非暴力思想
        2.3.2 西方和平学中的积极和平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
        3.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3.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3.1.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3.1.4 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定位
        3.2.1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3.2.2 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
    3.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目标
        3.3.1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3.3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
    4.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
        4.1.1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4.1.2 始终坚持以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4.1.3 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内容
        4.2.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2.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4.2.3 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战略
        4.3.1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4.3.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4.3.3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4.3.4 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
    5.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
        5.1.1 进一步巩固硬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5.1.2 进一步巩固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基础的保障
    5.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经验
        5.2.1 坚持以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5.2.2 以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5.2.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5.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面临的挑战
        5.3.1 和平统一方针受到挑战
        5.3.2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5.3.3 强权政治大行其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
    6.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
        6.1.1 为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6.1.2 为中国的外交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6.1.3 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6.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价值
        6.2.1 有效维护中国与世界和平的理论指导
        6.2.2 不断促进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行动指南
    6.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展望
        6.3.1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平理论引领发展实践
        6.3.2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理论创新
        6.3.3 加强国际话语权竞争,建构国家形象
        6.3.4 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内地游客关于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消费空间的感知与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缘起
        1.1.2 澳门旅游业概述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澳门旅游研究
        2.1.1 澳门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1.2 内地赴澳门游客相关研究
    2.2 博彩旅游相关研究
        2.2.1 博彩旅游与博彩主题度假村
        2.2.2 博彩旅游动机研究
        2.2.3 博彩旅游体验研究
    2.3 消费空间相关研究
        2.3.1 空间研究
        2.3.2 消费空间研究
    2.4 概念界定
        2.4.1 消费
        2.4.2 消费空间
        2.4.3 旅游消费空间
        2.4.4 旅游消费空间的感知
    2.5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1 案例地概况
    3.2 概念的操作化
        3.2.1 “威尼斯人”消费空间
        3.2.2 “威尼斯人”消费空间的感知
    3.3 问卷设计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1 量化数据收集
        3.4.2 质性数据收集
        3.4.3 数据分析方法
    3.5 样本基本情况
    3.6 量表的效度与信度
        3.6.1 建构效度分析
        3.6.2 内在信度分析
第四章 内地游客到访“威尼斯人”的一般行为特征
    4.1 到访动机
    4.2 博彩/非博彩之消费特征
        4.2.1 消费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不同群体消费行为的差异
        4.2.3 “不进入博彩区”的原因分析
        4.2.4 “不参与博彩游戏”的原因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内地游客关于“威尼斯人”消费空间的识别与确认
    5.1 关闸过境感知
        5.1.1 关闸过关感知特征
        5.1.2 对免费巴士停车场的感知
    5.2 区位感知
        5.2.1 区位感知特征
        5.2.2 不同人群的感知差异
    5.3 对“威尼斯人”空间结构的感知
        5.3.1 “威尼斯人”空间布局的感知
        5.3.2 “威尼斯人”消费空间类型的感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地游客对“威尼斯人”内部空间的感知
    6.1 感知要素
        6.1.1 博彩区的感知要素
        6.1.2 非博彩区的物质感知要素
        6.1.3 非博彩区的空间主体感知要素
    6.2 内部空间的感知特征
    6.3 不同出生年代人群眼中的“威尼斯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地游客关于“威尼斯人”消费空间的认同
    7.1 实体空间认同:基于“一国两制”语境的暗示
        7.1.1 “博彩主题”综合度假村的功能型认同
        7.1.2 博彩区与非博彩区的功能互补
    7.2 文化空间认同:基于异域情怀的想象
        7.2.1 对欧式风格建筑的审美认同
        7.2.2 互动空间中的文化认同
    7.3 空间主体认同:基于价值取向的差异
        7.3.1 对表演者的角色认同
        7.3.2 对旅游者的差异认同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粤港澳大湾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理念及建设缘由
    (一)“一国两制”制度的创造性实践
    (二)体现“国家所需,港澳所长”的比较优势
    (三)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二、粤港澳大湾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设立依据和实施路径
    (一)多层次的法律依据探析
    (二)近期和中期目标下的路径选择
        1.发挥调解在大湾区商事纠纷解决方式各个环节中的应有功能。
        2. 建立粤港澳三地法官、仲裁员和调解员的常态化交流机制。
三、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实现民商事判决在大湾区范围内流动
    (二)建立澳门区域葡语系国家法律查明中心
    (三)解决调解协议或和解协议的效力与执行问题

四、国际战略大背景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归以来澳门青年国家认同研究:进展、问题与前瞻[J]. 洪伟.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3)
  • [2]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港治澳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J]. 张小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0(06)
  • [3]“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4]中国驻外使馆媒介化公共外交研究 ——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为例[D]. 王寅. 外交学院, 2020(08)
  • [5]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机制研究[D]. 王开茹.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6)
  • [6]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澳门高端服务业升级研究[J]. 李岚睿,朱振东. 亚太经济, 2020(03)
  • [7]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D]. 肖隆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8]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D]. 赵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内地游客关于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消费空间的感知与认同[D]. 吴水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J]. 宋锡祥,张贻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标签:;  ;  ;  ;  

国际化战略背景下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