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DI-TOF-MS 快速分析一类阳离子卟啉

MALDI-TOF-MS 快速分析一类阳离子卟啉

一、一类阳离子性卟啉化合物的MALDI-TOF-MS快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敏[1](2020)在《含芘或吩嗪单元的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通过“桥”连接而成的卟啉低聚物或者卟啉阵列是一类具有特殊光物理性能的有机功能分子。由于桥体分子与卟啉之间强的π电子相互作用,使得它们展示出与卟啉单体不同的性能。已报道的这类化合物使用的桥通常为苯、噻吩、吡咯等分子,使用芘、吩嗪这样的多环芳烃做桥基的报道却相对罕见。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两种新型的(杂)芳烃桥连卟啉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核磁共振、X-射线单晶衍射、高分辨质谱等进行了详细地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对其光物理、电化学性能进行初步地探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查阅文献。主要概述了近几十年来基于芘-卟啉化合物和含氮杂环的卟啉化合物的研究现状。(2)以芘为桥合成芘-卟啉化合物。以meso溴代卟啉和1,3,6,8-芘四硼酸酯或者meso卟啉硼酸酯和1,3,6,8-四溴芘为起始原料,经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构建芘-卟啉化合物13Ni和14Ni。芘-卟啉四聚体14Zn的X-ray单晶结构表明卟啉平面与芘平面呈现出相互垂直的结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相对于卟啉单体,芘-卟啉化合物的Q带吸收只出现了较小的红移,这表明芘与卟啉之间只存在微弱的共轭作用。自由碱卟啉的荧光发射光谱表明芘部分到卟啉单元存在能量转移。(3)合成以吩嗪为桥的吩嗪-卟啉化合物。在氢化钠的作用下5-氯代卟啉与5,10-二氢吩嗪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吩嗪单元被成功引入到卟啉meso位。随后该化合物在氧化条件下发生分子内稠合,得到一系列吩嗪稠合卟啉化合物。吩嗪稠合卟啉化合物20Ni和22Ni的吸收Q带相对于18Ni和19Ni而言发生了明显的红移,同时电化学研究表明其对应的HOMO-LUMO能隙差变窄。这些均表明:卟啉与吩嗪稠合后,卟啉的π体系得到有效的延伸,吩嗪环与卟啉环之间存在较强的电子相互作用。

李源源[2](2020)在《六元或七元氮杂环稠合卟啉二聚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卟啉是一类由四个吡咯基经其α碳原子与四个次甲基桥连而成的,且具有18个共轭π电子的芳香化合物。通过可控地修饰卟啉外围或者其内核,实现对卟啉电子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精准调控,进而开发它们新的应用价值。将杂原子(或者杂环)引入卟啉,被视为获得以卟啉为基础的新型功能材料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因为向卟啉化合物中引入杂原子能诱导或者提升许多值得期待的性能(如电子,光学以及电化学性能)。纵观基于该策略下的研究,相比向卟啉环及其它多环体系中引入氮杂五元环或六元环的研究,构建氮杂七元环的研究明显落后,这是因为在成环过程中,前者的形成无论是在热力学还是动力学上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研究卟啉环中的吡咯被非吡咯结构取代而成的卟啉类似物,有助于揭示它们在结构调节与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获得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发掘它们新的性能。基于以上原因,开发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将杂芳环(尤其是氮杂七元环)选择性地稠合到卟啉分子外围,以及高效地制备吡咯环被修改的卟啉类化合物(PMP)已成为卟啉化学家面临的重要机遇与挑战。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七元氮杂环稠合的新型卟啉二聚体,并利用简单、高效的方法同时实现对卟啉核和卟啉核外围的修饰,得到三种新型的氮杂环稠合的PMP-卟啉二聚体。本论文使用核磁共振、X-射线单晶衍射、高分辨质谱等手段对所得新颖卟啉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化学、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其光物理性能以及电子性能等进行探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查阅文献。概述了近几十年关于氮杂环稠合的卟啉化合物以及PMPs的研究现状。(2)以β-β相连的meso-氨基卟啉为原料,利用Pictet-Spengler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七元氮杂环稠合的新型卟啉低聚物,再通过分子内的氧化稠合反应进一步延伸它们的芳环稠合体系。分析它们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可知,化合物2d-Ni是一个极其对称的结构,两个卟啉分子间的二面角为0.00(9)o,这表明化合物2d-Ni是一个几乎共平面的分子。而化合物2e-Ni中两个卟啉分子间的二面角为18.89(19)o,这说明氧化后的分子平面性变差。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看,七元氮杂环稠合卟啉的Q带均发生明显的红移,这表明通过七元氮杂环稠合的卟啉类似物的共轭体系得到有效地扩展。另一方面,利用相同的原料,用PbO2将其氧化,meso-氨基卟啉二聚体中的一个卟啉环发生裂解,得到六元氮杂环稠合螺旋四吡咯卟啉化合物,并对这类化合物的相关性能开展了研究。(3)受上述研究的启发,改变原料连接方式,即以meso-β相连的meso-氨基卟啉二聚体为原料,经PbO2或MnO2处理,一锅法可控地生成三种氮杂六元或七元环稠合的PMP-卟啉二聚体6a,7a和8a并对其相互转化关系以及机理做了初步研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不同氮杂环连接方式的二聚体,其紫外可见吸收波长红移的程度也明显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它们所含发色团的种类和位置不同而导致π共轭体系延伸程度不同。此外,TD-DFT计算以及电化学测试结果与它们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相互吻合,并且化合物6a、7a、8a、9a(7a的还原产物)的电化学HOMO-LUMO能级差依次为1.37,1.29,1.66,1.73 eV。

饶玉滔[3](2020)在《基于BODIPY的新型扩环卟啉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卟啉类化合物由于其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有机半导体,光动力疗法(PDT),非线性光学材料,离子识别,芳香性模型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扩环卟啉作为卟啉类化合物的重要成员,因其灵活的构象,丰富的金属配位化学,多变的电子状态以及独特的化学反应活性等性质被广泛研究。在本文中,作者以α,α′-二溴代BODIPY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扩环卟啉(neo-confused smaragdyrin,orangarin和氮杂扩环卟啉),这些大环化合物相关的性质被详细探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α,α′-二溴代BODIPY分别与两种不同类型的N-confused三吡咯烷经芳香亲核取代反应生成neo-confused[22]smaragdyrin-BF2和双重neo-confused[22]smaragdyrin-BF2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前所未有的反应活性被探索发现,同时得到一系列新颖的neo-confused smaragdyrins衍生物。其中,neo-confused[22]smaragdyrin和双重neo-confused[22]smaragdyrin分别与甲磺酸发生双质子化反应的行为被发现。X射线单晶衍射显示neo-confused[22]smaragdyrin和双重neo-confused[22]smaragdyrin双阳离子物种的错位吡咯单元都包含一个sp3杂化的亚甲基片段。相对于[22]smaragdyrin-BF2的各项性质,neo-confused[22]smaragdyrins-BF2表现出减弱的芳香性,更窄的HOMO-LUMO轨道能级差和红移的吸收光谱。2.我们发展一种全新的方法,以α,α′-二溴代BODIPY和吡咯基二吡咯烯为原料,经SNAr亲核取代反应合成meso-芳基取代的[20]orangarin-BF2和[20]orangarin。[20]orangarin与[Rh(CO)2Cl]2顺利进行金属化反应生成金属配合物[20]orangarin-Rh(CO)2。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20]orangarin-BF2和[20]orangarin呈近乎平面的结构。[20]Orangarin及其衍生物在800至1600 nm范围内展示出明显的近红外吸收。核磁共振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20]Orangarin类化合物具有反芳香性。3.α,α′-二溴代BODIPY与氨水经SNAr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α-氨基-α′-溴代-BODIPY这一关键中体。α-氨基-α′-溴代-BODIPY发生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关环合成了azaoctaphyrin-(BF2)4,azadecaphyrin-(BF2)5和azadodecaphyrin-(BF2)6三种氮杂扩环卟啉。Azaoctaphyrin-(BF2)4与碳酸钾在空气中反应得到[38]azaoctaphyrin-(BF2)4K。这些氮杂扩环卟啉的光学和电化学等性质得到探究。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38]azaoctaphyrin-(BF2)4K呈马鞍形构型,K+离子由于与BF2单元存在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被束缚在大环中心。相比于氮杂卟啉,[38]Azaoctaphyrin-(BF2)4K的吸收光谱表现出红移的Soret带和Q带,反映出其芳香性本质。

袁靖钧[4](2020)在《金属卟啉电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储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高效可移动电化学储能器件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然而其有限的储能性能、电极材料资源限度以及环境友好性难以满足下一代电化学储能器件的需要。有机电极材料由于结构可调,价格低廉且由丰富的元素组成,在电化学能量储存领域具有积极的应用前景。卟啉分子由于其独特的氧化还原活性以及多电子转移特点,在太阳能电池、催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然而作为电极活性物质在电化学储能体系的报道很少。在本文中,我们制备了两类卟啉分子作为新型有机锂电池正极材料:一类是基于卟啉单体[5,15-双(2,6-二辛氧基苯基)-10,20-双(乙炔基)-卟啉]锌(II)通过偶联聚合得到了不同分子量的聚合卟啉PPre,系统研究了聚合反应条件以及聚合度对储能特性的影响。另一类是基于四炔基的金属卟啉配合物,合成了一系列含不同金属配位离子的金属卟啉配合物,系统地研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储能特性,并探讨了卟啉分子作为电极活性材料的储能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基于卟啉单体(Pre)的一系列不同聚合度的聚合卟啉(PPre25、PPre15、PPre9)并作为正极材料用于有机锂离子电池,对其进行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一系列物理表征,充分研究其电化学储能特性的差异。通过非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其能谱(SEM/EDX)探究了卟啉材料的充放电机理。得到如下结论,Pre在经过充放电过程后,电极材料会自发的稳定变成不易溶的状态;卟啉分子通过聚合反应后可以显着提升电池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充放电过程中阴阳离子分别与氮原子进行可逆的键合,促使卟啉电极表现出高的功率密度。在100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PPre25、PPre15、PPre9以及Pre分别得到了110,122,113和79 m Ah g-1的放电比容量。具有低分散系数的PPre15有着最佳的电化学性能,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能,在循环20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9.2%。2)设计并合成了一类含不同金属配位离子的四炔基卟啉分别为Mg TEPP、Zn TEPP和Cu TEPP,以及不含配位离子的H2TEPP作为正极用于有机锂离子电池。系统地研究了配位离子与金属配位卟啉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恒电位充放电、循环伏安等测试研究发现未配位金属的卟啉H2TEPP有着优良的循环稳定性能,经过上千次的循环,其可逆容量基本不衰减,但放电比容量相对不高。Mg离子配位的Mg TEPP有着明显的容量缺陷,在多次平行试验后依然只能得到较低的放电比容量。Cu TEPP与Zn TEPP有着可观的可逆充放电电化学性能,其中Cu TEPP在小电流下循环可以得到超过200 m Ah g-1的放电比容量,接近其理论比容量。而Zn TEPP在500 m Ag-1循环700次后仍然可以获得130 m Ah g-1的放电容量,容量保持率为87%。通过非原位XPS研究发现,在充放电过程中,二价铜离子可部分还原为一价,参与容量贡献,然而锌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保持价态不变。

张晶慧[5](2020)在《基于卟啉骨架的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卟啉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荧光成像、光动力治疗等众多前沿领域。然而传统的卟啉类荧光探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卟啉的吸收和发射光谱通常位于可见光区,组织穿透能力有限,这是多数单光子荧光探针的主要缺点;第二,卟啉类化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普遍较低(0.03-0.13);第三,多数卟啉类探针的生物靶向性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探索新型卟啉基荧光染料在荧光传感、生物成像以及疾病检测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双光子荧光可以用近红外光做为激发光源,这种长波激发模式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不但可以对较深层的组织部位进行荧光成像,而且能够有效消除生物样品本底荧光和散射光的干扰。用给电子基团修饰荧光探针的发色团,或者扩展其分子共轭体系,可以使其荧光发射红移,有利于提高生物成像的亮度和清晰度。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或分子内电荷转移(ICT)等工作原理,可以构造比率型荧光探针,有助于提高荧光分析的精度。而靶向策略(包括肿瘤靶向和细胞器靶向)的引入可以赋予探针生物功能性,同时显着降低探针用量和毒副作用,拓展了其在生物学及医学领域的应用。本论文围绕卟啉类化合物进行功能导向的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制备了一系列新型卟啉基荧光探针,在优化其比率荧光和双光子荧光性能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胞成像研究,实现了对细胞pH和线粒体粘度的荧光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卟啉-磺酸芘二量体的比率荧光pH探针运用荧光成像检测细胞内pH对于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基于FRET机理的卟啉-磺酸芘二量体Por-Py 1,并将其应用到细胞中pH的比率荧光检测。在探针分子中,磺酸芘单元(Py)为能量给体,而卟啉单元(Por)为能量受体和pH响应基团。当Por-Py 1受到光的激发,Py荧光团的激发态能量传递给Por受体,在PBS溶液中呈现两个荧光发射带(435和650 nm)。随着溶液pH值的变化(8.58-3.92),Por单元上的吡啶基和吡咯基相继发生可逆的质子化作用,从而导致其吸收和发射特性发生变化。而Por吸收特性的变化会进一步导致其与给体(Py)发射光谱之间重叠程度的变化,从而使FRET能量转移效率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红色和蓝色两个荧光发射强度的比值(F660/F435)发生高达95倍的显着变化,呈现灵敏的比率荧光pH响应特性。另外,Por-Py 1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溶酶体靶向能力,可以通过比率荧光成像对A549细胞pH值进行检测。(2)卟啉-三聚吲哚类双光子荧光染料双光子激发荧光(TPEF)成像具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较高的分辨率而备受关注。为了获得高性能双光子荧光染料,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共轭连接的三聚吲哚-锌卟啉分子TAT-(ZnP)n(n=1-3)。其中,强的电子供体三聚吲哚(TAT)与三芳胺取代的锌卟琳(ZnP)通过炔键连接,形成D-π-A-D型多极共轭分子体系。光物理测试表明,这三种染料不仅具有优异的双光子吸收性质,还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从而呈现显着增强的双光子工作截面,这对于卟啉类双光子荧光材料来说是一个较大的突破。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解释,我们认为D-π-A-D型共轭体系的扩展以及四极/八极分子的形成是其双光子荧光性能得以优化的根源。此外,这三种染料均表现出细胞膜靶向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成功应用于活细胞的TPEF成像。(3)线粒体靶向的双光子荧光黏度探针细胞中微环境的粘度变化与细胞活性密切相关,其中线粒体黏度的实时监测对于生物学以及病理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上述三聚吲哚-锌卟啉双光子荧光分子骨架上引入具有线粒体靶向性的三苯基膦阳离子(TPP),获得了可以检测线粒体黏度的双光子荧光探针TAT-(ZnP-TPP)3。由于其较大的共轭体系和八极分子结构,该探针在近红外区具有很强的双光子吸收(在870nm处的双光子吸收截面高达3435 GM)和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0.35)。随着溶剂黏度的增大,探针的红色荧光逐渐减弱,而绿色荧光逐渐增强,其荧光强度比率(F415/F650)与黏度值具有灵敏的相关性,这是由于该探针在不同黏度的溶剂中呈现出不同的优势构象,从而引起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效率的变化所致。该探针呈现良好的线粒体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被成功应用于双光子激发下线粒体黏度的比率荧光检测。

刘慧茹[6](2020)在《八元杂环卟啉自由基及氟硼二吡咯甲烷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自由基研究的不断深入,卟啉及其衍生物以其独特的芳香电子结构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扩环卟啉,因其具有灵活的分子骨架和大环共轭电子体系,可以作为获得具有未配对电子的稳定自由基的理想平台,本文以中心修饰的八元杂环卟啉为研究对象,对其自由基阳离子的性质进行研究。另外,缩环卟啉中氟硼吡咯(BODIPY)衍生物具有优异的荧光发色团,可以作为荧光探针应用于诸多领域,本文以氟硼吡咯衍生物为研究对象,在其3-号位引入供电子基团扩大分子共轭体系,合成得到近红外荧光探针,并检测其在溶液中对二价汞离子的响应性能以及反应机理。首先,我们分别合成了三种meso-位不同芳基取代的八元杂环卟啉化合物,然后用高氯酸汞进行氧化,合成得到八元杂环卟啉自由基,取代基分别是-C6F5、-C6H5NO2、-C6H5COOCH3。通过核磁共振谱图(NMR)、高分辨质谱(HR-MS)、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氧化之前,八元杂环卟啉分子呈现顺式“8”字扭曲构象,被氧化后成为解扭的平面结构。分析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和感应电流密度的各向异性(ACID)图谱,结合紫外吸收光谱(UV-vis),发现在氧化之前的八元杂环卟啉是非芳香性的,氧化之后得到的自由基阳离子则具有芳香性特征。其次,分别用三氟乙酸和高氯酸汞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对八元杂环卟啉进行滴定,测试其紫外吸收光谱(UV-vis),通过对滴定过程中光谱的变化分析可知,八元杂环卟啉的质子化和氧化过程都是分为两个步骤,并且滴定过程中紫外吸收光谱发生显着红移。氧化过程中,化合物在2100 nm处出现了由自由基阳离子形成的特征谱带。另外,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SR)和超导量子干涉(SQUID)测试,证明氧化之后化合物存在自由基,并且在50-300 K条件下,分子内自由基存在强的反铁磁性相互作用。最后,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分别测定了八元杂环卟啉氧化前后电化学谱图,结果显示,氧化之前,八元杂环卟啉具有两级可逆氧化和三级还原过程,氧化之后,则具有两级不可逆氧化过程和五级还原过程。在两种不同化合物中,由于meso-位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不同,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半波电位均随着取代基吸电子能力的增强而向正方向发生偏移。其次,我们首先合成了普通的氟硼二吡咯甲烷(BODIPY),然后以该化合物作为原料与α-吡咯甲醛进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得到在BODIPY母体环的3-位引入吡咯乙烯基结构的新型氟硼二吡咯衍生物。对该化合物的性质研究发现,在溶液中,该化合物能识别溶液中的Hg2+离子。随着Hg2+离子的加入,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明显蓝移,溶液荧光被完全猝灭。通过对金属离子竞争性实验,发现该化合物只对Hg2+离子有高度选择性。

柳阳[7](2020)在《基于SNAr反应的新型扩环卟啉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扩环卟啉及类似大环化合物的合成中,酸催化缩合反应和多吡咯化合物的氧化偶联反应是两类广泛使用的反应,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目前也有一些报道,但利用这些经典的方法,仍有一些卟啉化合物难以得到,比如smaragdyrin——具有五个吡咯单元的扩环卟啉pentaphyrin(1.1.0.1.0)。最近,宋建新课题组利用双重SNAr反应成功合成了该化合物。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探讨了多吡咯化合物与卤代多吡咯川化合物的SNAr反应,以二者为反应物,通过SNAr反应合成了新型扩环卟啉,并对合成的扩环卟啉做了一些性质研究。论文具体内容如下:(1)查阅文献,合成了一系列中间体,包括缺电子的卤代多吡咯甲川化合物与富电子的多吡咯化合物,并且验证了1,14-二溴三吡咯川的反应性;(2)通过SNAr反应,以这些中间体合成了扩环卟啉。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通过x-ray衍射确认了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7,10和11的晶体结构;(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SNAr反应在扩环卟啉合成中的影响因素,并对代表性化合物的芳香性、反芳香性、光物理性能等性能作了讨论。

姜佩佩[8](2020)在《多苯硫(硒)基卟啉的合成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卟啉是一类芳香大环分子。其中心的四个N原子的存在使得其HOMO轨道能量较高,容易向其它分子的LUMO轨道上提供电子。-SR以及-SeR都是较好的给电子基团,因此,与非取代的卟啉相比,多苯硫(硒)基卟啉母核中具有较高的电子密度。在本论文中,作者对多苯硫(硒)基卟啉的合成方法与性质进行了研究,此外,作者还对多苯硒基卟啉的氧化产物进行了研究。向卟啉环上引入供电子的-SPh,构建C-S键的反应一直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但此类方法种类有限。本论文中,作者采用成熟的路线制备卤代卟啉,并利用其与苯硫酚钠(PhSNa)发生经典的芳香亲核取代反应(SNAr)向卟啉的相应位置上引入苯硫基,得到多种β,β-,β,meso-和β,meso,β-多苯硫基卟啉,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了核磁共振氢谱、碳谱、高分辨质谱的方式表征,其中一些典型化合物的结构还通过了 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确认。本人还对这些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了研究。多苯硫基卟啉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SPh增加了卟啉环中的电子密度,其Soret带和Q带发生红移,吸收强度减弱。三电子σ键是一类非经典的化学键,其由两个位于成键轨道上的电子与一个位于反键轨道上的电子构成。尽管三电子σ键的概念早在1931年就由Linus Pauling首次提出,但目前已知的含有三电子σ键的化合物非常有限。本论文中,作者采用芳香亲核取代的方法合成多苯硒基卟啉,通过单电子氧化剂AgSbF6或[NO]+[SbF6]-氧化多苯硒基卟啉,得到了以卟啉分子为骨架支持的含有Se∴Se∴Se的化合物,其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确认。DFT计算表明:含有Se∴Se∴Se的化合物的性质受到卟啉骨架的取代基的影响:3,5-二叔丁基苯基卟啉支持的含有Se∴Se∴Se的化合物,其能量最低的结构为三重态;3,5-二三氟甲基苯基卟啉支持的含有Se∴Se∴Se的化合物,其能量最低的结构为单重态。

刘政[9](2019)在《卟啉类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于忆阻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对复杂数据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最新的“半导体国际技术路线图”,通过缩小器件尺寸实现单位面积集成更多元器件提高器件性能的策略将在2022年达到瓶颈。神经形态计算是一种有望突破冯.诺依曼框架的类脑计算方式。目前,研发出具有计算和存储能力的新型类突触电子元器件是组建神经形态系统的关键,忆阻器仿生突触的功能为真正实现神经形态计算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有机半导体具有成本低、分子结构可设计、大面积柔性制造及制备工艺简单等优势成为忆阻器件材料体系的有力候选之一。然而,有机小分子/聚合物忆阻器由于功能层缺陷多、凝聚态复杂等劣势,往往伴随着操作电压较高和器件参数波动明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课题组研究了一类基于卟啉小分子的氧离子迁移型忆阻器,发现其具有稳定的多功能突触模拟性能。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类卟啉聚合物并应用于忆阻器中,对其突触功能模拟进行了深入研究。(1)通过Lindsey反应制备卟啉,合成2Br2ORTPP卟啉单体,并对合成路径进行改进和优化,通过结构鉴定和反应路径分析解释了卟啉可逆反应的原理。将2Br2ORTPP和2Br2ORTPPZn单体分别与SFX2B通过Suzuki聚合反应得到无配位金属锌的聚合物PH2TPP-SFX和配位金属锌的聚合物PZnTPP-SFX,聚合物PH2TPP-SFX与醋酸锌进行金属配位反应,同样可转化为配位金属锌的聚合物。两种卟啉聚合物的成功制备为忆阻器的制备提供材料基础。(2)开展卟啉共聚物忆阻器件制备及突触功能模拟研究,采用溶液旋涂成膜的方式制备了结构为ITO/PZnTPP-SFX/Al2O3-x/Al的忆阻器件,通过对比卟啉聚合物PH2TPP-SFX、PZnTPP-SFX材料的器件性能,考察不同材料对忆阻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此类忆阻器的机理,分别设计结构为ITO/PZnTPP-SFX/Al和ITO/Al2O3-x/Al的两种器件。实验表明两种器件均表现出线性电阻特性,说明PZnTPP-SFX/Al2O3-x两者必须同时协作,验证了PZnTPP-SFX辅助协同Al2O3-x氧离子源传输的器件工作机制。器件同时模拟包括突触神经的频率依赖可塑性、幅值依赖可塑性、学习-遗忘-再学习等行为。(3)开展卟啉均聚物忆阻器件制备及突触功能模拟研究,基于2Br2ORTPP卟啉单体合成方法制备了多烷氧基链的双溴四苯基卟啉,与锌离子配位制备卟啉锌聚合单体,通过Yamamoto聚合反应合成聚合物PZnTPP。控制溶液的浓度旋涂成膜制备忆阻器件,获得不同PZnTPP活性层厚度的器件,对比实验测试结果,ITO/PZnTPP/(72 nm)Al2O3-x/Al的器件表现出平滑的IV曲线、抗脉冲饱和性强、器件的可重复性好等优势。此忆阻器表现出稳定的忆阻性,进一步研究了其突触功能模拟性能,例如脉冲刺激、“马太效应”及学习遗忘等。与PZnTPP-SFX器件相比,PZnTPP器件具有更高的抗饱和性和高耐压性。

刘丹[10](2019)在《新型共轭卟啉分子的自组装及其光治疗性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癌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由于毒副作用大、治疗周期长等缺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治疗需求。光动力和光热治疗通过吸收光能产生单线态氧或者热能进而杀死细胞。这两种光疗方法作为新的肿瘤治疗手段,具有可控性高、选择性好、创伤小、毒副作用少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并快速发展起来。而卟啉类化合物由于优异的光物理学性质,在光治疗肿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本文以卟啉为主体进行修饰,针对其水溶性差、近红外吸收弱等缺点,设计合成了4种卟啉有机分子,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进行表征确定结构,继而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随后研究了卟啉化合物与DNA的结合模式及结合常数、活性氧产生能力、光热效应、光稳定性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卟啉化合物与DNA结合常数都大于105,Por 3、Por 3 NPs采用外部结合模式,其余均为插入模式。纳米颗粒因为分子间聚集作用,相较于卟啉有机分子有着更宽的紫外吸收范围、更强的荧光猝灭和更高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纳米颗粒粒径均一且分散性好,其中Por 1 NPs、Por 2 NPs、Por 3 NPs细胞光毒性明显,光热转换效率分别为21.23%、27.75%、25.65%。Por 4 NPs有24.53%的光热转换,并且活性氧产生能力最强,这可能是由于两个三苯胺与卟啉共价连接形成的D-A-D结构。这些性质使得新型共轭卟啉有望成为潜在的光动力和光热协同治疗的光试剂。

二、一类阳离子性卟啉化合物的MALDI-TOF-MS快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类阳离子性卟啉化合物的MALDI-TOF-MS快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含芘或吩嗪单元的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杂)芳烃桥连卟啉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1.2 芘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2.1 含芘的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1.2.2 含芘的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1.3 含氮的杂芳烃卟啉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含氮的杂芳烃取代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1.3.2 含氮的杂芳烃稠合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芘-卟啉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合成方法介绍
        2.1.1 1, 3, 6, 8-四溴芘,1, 3, 6, 8-芘四硼酸酯的合成
        2.1.2 meso-溴代卟啉的合成
        2.1.3 meso-卟啉硼酸酯的合成
        2.1.4 芘-卟啉化合物的合成
    2.2 实验部分
        2.2.1 芘-卟啉四聚体14Ni的合成
        2.2.2 芘-卟啉四聚体17Ni的合成
    2.3 芘-卟啉阵列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2.3.1 结构分析
    2.4 性能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吩嗪-卟啉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合成方法介绍
        3.1.1 5-氯代卟啉的合成
        3.1.2 吩嗪-卟啉化合物的合成
    3.2 实验部分
        3.2.1 5-氯代卟啉10Ni、12Ni的合成
        3.2.2 5,10-二氢吩嗪桥连卟啉的合成
        3.2.3 5,10-二氢吩嗪稠合卟啉的合成
    3.3 吩嗪-卟啉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3.3.1 结构分析
        3.3.2 性能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晶体数据
附录三 代表性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图
附录四 代表性化合物高分辨质谱
致谢

(2)六元或七元氮杂环稠合卟啉二聚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氮杂卟啉化合物的性能与应用
    1.2 氮杂环稠合卟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五元、六元氮杂环稠合卟啉的研究
        1.2.2 七元(氮杂)环稠合化合物
        1.2.3 基于Pictet-Spengler反应合成的氮杂环稠合卟啉
    1.3 吡咯环被杂原子修饰的卟啉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1.3.1 吡咯环被氮原子修饰的卟啉类似物
        1.3.2 吡咯环被氧、硫、硅原子修饰的卟啉类似物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氮杂环稠合卟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合成方法介绍
        2.1.1 原料的合成
        2.1.2 β-β相连的meso-硝基卟啉低聚物的合成
        2.1.3 β-β相连的meso-氨基卟啉低聚物的合成
    2.2 实验部分
        2.2.1 氮杂七元环稠合卟啉二聚体的合成
        2.2.2 氮杂七元环稠合卟啉三聚体的合成
        2.2.3 分子内稠合卟啉二聚体的合成
        2.2.4 六元氮杂环稠合螺旋四吡咯卟啉化合物的合成
    2.3 氮杂环稠合卟啉的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2.3.1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3 电化学分析
        2.3.4 理论计算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吡咯被氮原子修改的卟啉类似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合成方法介绍
        3.1.1 原料的合成
        3.1.2 β-meso相连的meso-硝基和meso-氨基卟啉低聚物的合成
    3.2 实验部分
        3.2.1 PMP-卟啉二聚体的合成
    3.3 吡咯被氮原子修改的卟啉类似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3.1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3.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3.3 电化学分析
        3.3.4 理论计算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晶体数据
附录三 典型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图
致谢

(3)基于BODIPY的新型扩环卟啉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卟啉类化合物简介
    1.2 扩环卟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常规扩环卟啉(Regular expanded porphyrin)
        1.2.2 扩环卟啉异构体(Isomeric expanded porphyrin)
        1.2.3 杂原子扩环卟啉(expanded heteroporhyrin)
    1.3 含有BODIPY单元的扩环卟啉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neo-confused smaragdyrin及其衍生物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neo-confused smaragdyrin的设计思路
    2.3 中间体的合成
        2.3.1 反应前体1,2,3和4的合成
        2.3.2 N-confused三吡咯烷5 的合成
        2.3.3 双重N-confused三吡咯烷6 的合成
    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4.1 neo-confused smaragdyrins氟硼配合物的合成
        2.4.2 neo-confused[22]smaragdyrin-BF28 的反应活性研究
        2.4.3 双重neo-confused[22]smaragdyrin-BF210 的反应活性研究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2.5.2 neo-confused smaragdyrins类化合物的光谱分析
        2.5.3 neo-confused smaragdyrins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分析
        2.5.4 neo-confused smaragdyrins类化合物的理论计算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rangarin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orangarin的设计思路
    3.3 中间体的合成
        3.3.1 α溴代-二吡咯烯15的合成
        3.3.2 吡咯基二吡咯烯16的合成
    3.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4.1 [20]orangarin-BF——217 和[20]orangarin18 的合成
        3.4.2 [20]orangarin18 与金属离子配位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3.5.2 orangarin类化合物的光谱分析
        3.5.3 orangarin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分析
        3.5.4 orangarin类化合物的理论计算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杂扩环卟啉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氮杂扩环卟啉的设计思路
    4.3 中间体的合成
        4.3.1 α,α′-二溴代BODIPY21 的合成
        4.3.2 α-氨基α′-溴代BODIPY22 的合成
    4.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4.1 氮杂扩环卟啉的合成
        4.4.2 azaoctaphyrin-(BF_2)_4 的氧化还原反应研究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4.5.2 氮杂扩环卟啉的光谱分析
        4.5.3 氮杂扩环卟啉的电化学分析
        4.5.4 氮杂扩环卟啉的理论计算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二 晶体数据
附录三 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图
附录四 实验仪器与试剂
致谢

(4)金属卟啉电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储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锂离子电池简述与发展现状
    1.3 锂离子有机电极材料
        1.3.1 导电聚合物
        1.3.2 有机硫化合物
        1.3.3 有机自由基化合物
        1.3.4 羰基化合物
        1.3.5 其他有机化合物
    1.4 卟啉化合物的应用
        1.4.1 卟啉化合物简述
        1.4.2 卟啉化合物在光伏领域的应用
        1.4.4 卟啉化合物在能量储存系统的应用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2.1 实验所用的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和原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电池的组装
        2.2.1 电池极片的制备
        2.2.2 半电池的组装
    2.3 样品的表征
        2.3.1 核磁共振表征
        2.3.2 飞行时间质谱表征
        2.3.3 紫外吸收光谱与红外光谱表征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2.3.5 电子扫描显微镜(SEM)表征
        2.4.6 电化学性能及阻抗表征
第3章 含卟啉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的制备
        3.2.2 材料的结构表征
        3.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re和 PPre的物理性质
        3.3.2 Pre与 PPre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
        3.3.3 Pre与 PPre的氧化还原活性及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炔基的金属卟啉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0 卟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4.2.1 材料的结构表征
        4.2.2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材料的物理表征及热性能
        4.4.2 电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4.4.3 CuTEPP的氧化还原性能及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情况
个人简介

(5)基于卟啉骨架的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卟啉
        1.1.1 卟啉概述
        1.1.2 卟啉的合成
        1.1.3 卟啉的应用
    1.2 荧光
        1.2.1 荧光产生的理论基础
        1.2.2 双光子荧光
    1.3 荧光探针
        1.3.1 荧光探针的响应机理
        1.3.2 卟啉在荧光探针领域中的应用
    1.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 基于卟啉-芘二量体的比率荧光探针及其生物成像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3 样品的结构表征
        2.2.4 光物理性质的测定
        2.2.5 二量体Por-Py的DFT理论计算
        2.2.6 FRET效率的计算
        2.2.7 探针Por-Py 1对pH变化的响应测试
        2.2.8 细胞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3.2 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2.3.3 FRET能量转移效率
        2.3.4 探针Por-Py 1对pH的响应
        2.3.5 探针Por-Py 1的细胞毒性
        2.3.6 探针Por-Py的细胞靶向性
        2.3.7 探针Por-Py 1的比率荧光成像
    2.4 小结
3 卟啉-三聚吲哚多极共轭体系的设计合成及双光子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目标产物的设计与合成
        3.2.3 样品的结构表征
        3.2.4 光物理性质的测定
        3.2.5 DFT理论计算
        3.2.6 细胞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3.2 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3.3.3 理论模拟
        3.3.4 细胞毒性
        3.3.5 单光子激发下的细胞成像和细胞共定位成像
        3.3.6 双光子激发下的细胞成像
    3.4 小结
4 线粒体靶向的双光子黏度荧光探针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4.2.3 样品的结构表征
        4.2.4 物理性质的测定
        4.2.5 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测定
        4.2.6 黏度对光谱的影响
        4.2.7 细胞培养及荧光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4.3.2 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4.3.3 黏度对TAT-(ZnP-TPP)_3紫外吸收与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
        4.3.4 双光子吸收截面
        4.3.5 细胞毒性试验
        4.3.6 单光子/双探针光子荧光成像
        4.3.7 线粒体靶向性能的研究
        4.3.8 探针对细胞黏度的响应
    4.4 结果与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电子电子跃迁的电子密度差异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八元杂环卟啉自由基及氟硼二吡咯甲烷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自由基
    1.2 卟啉自由基
        1.2.1 金属卟啉自由基
        1.2.2 杂环卟啉自由基
        1.2.3 缩环卟啉自由基
        1.2.4 扩环卟啉自由基
    1.3 八元卟啉自由基
        1.3.1 八元卟啉的合成
        1.3.2 八元卟啉的质子化
    1.4 氟硼二吡咯甲烷衍生物
        1.4.1 氟硼二吡咯甲烷的简介
        1.4.2 BODIPY衍生物的合成
        1.4.3 长波长BODIPY衍生物结构设计
        1.4.4 BODIPY衍生物的应用
    1.5 课题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八元杂环卟啉自由基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原料预处理
        2.2.1 吡咯的纯化
        2.2.2 正己烷
        2.2.3 二氯甲烷
    2.3 八元杂环卟啉自由基阳离子的合成
        2.3.1 化合物1 的合成
        2.3.2 化合物2 的合成
        2.3.3 化合物3a-c的合成
        2.3.4 自由基阳离子4a-c的生成
    2.4 结果与表征
        2.4.1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
        2.4.2 质谱
        2.4.3 晶体结构
        2.4.4 光物理性质测试及理论计算
        2.4.5 紫外吸收可见光谱
        2.4.5.1 三氟乙酸(TFA)滴定
        2.4.5.2 Hg(ClO_4)_2 滴定
        2.4.6 电子顺磁共振(ESR)和超导量子干涉(SQUID)
        2.4.7 电化学及光谱电化学研究
        2.4.7.1 原料预处理
        2.4.7.2 实验操作方法
        2.4.7.3 测定结果与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氟硼二吡咯甲烷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原料预处理
        3.2.1 吡咯的纯化
        3.2.2 二氯甲烷和甲苯的纯化
        3.2.3 各种金属离子甲醇溶液的配制
    3.3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3.4 检出限(LOD)
    3.5 氟硼二吡咯甲烷衍生物(BODIPY)的合成
        3.5.1 化合物5 的合成
        3.5.2 化合物6 的合成
    3.6 实验结果与表征
        3.6.1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
        3.6.2 质谱
        3.6.3 光谱性能
        3.6.3.1 化合物6 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3.6.3.2 不同金属阳离子对化合物6 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响应
        3.6.3.3 不同金属阳离子对化合物6 的荧光光谱的响应。
        3.6.4 电化学研究
        3.6.4.1 原料预处理
        3.6.4.2 实验操作方法
        3.6.4.3 测定结果与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7)基于SNAr反应的新型扩环卟啉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扩环卟啉的简介
    1.2 扩环卟啉的合成化学
        1.2.1 扩环卟啉及其类似大环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
        1.2.2 S_NAr反应在多吡咯化合物及扩环卟啉合成中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中间体的合成
    2.1 引言
    2.2 合成方法介绍
        2.2.1 α-卤代多吡咯川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2.2 α-吡咯基二吡咯甲川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2.3 α-芳基三吡咯川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3 实验部分
        2.3.1 合成1,9-二卤代二吡咯甲川
        2.3.2 合成1-溴二吡咯甲川
        2.3.3 合成1-吡咯基二吡咯甲川
        2.3.4 合成1,9-二吡咯基二吡咯甲川
        2.3.5 合成3,5-二卤代氟硼二吡咯甲川
        2.3.6 合成1,14-二溴三吡咯川
        2.3.7 合成1,14-二吡咯基三吡咯川
        2.3.8 合成1,14-二(N-吲哚基)三吡咯川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_NAr反应的选择性
        2.4.2 多吡咯化合物模块在S_NAr反应中反应性的比较
        2.4.3 α-芳基三吡咯川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S_NAr反应构建新型扩环卟啉
    3.1 引言
    3.2 合成方法介绍
    3.3 实验部分
        3.3.1 合成smaragdyrin
        3.3.2 合成amethyrin-BF_2
        3.3.3 以1,14-二溴三吡咯川为合成子的扩环卟啉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maragdyrin-BF2的合成
        3.4.2 Smaragdyrin的芳香性-反芳香性转化
        3.4.3 Amethyrin-BF_2的合成及性能
        3.4.4 Hexaphyrin(1.1.0.1.0.0)-isorosarin的合成及性能
        3.4.5 Neo-confused heptaphyrin(1.1.0.0.1.0.0)的合成及性能
        3.4.6 S_NAr反应在扩环卟啉合成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晶体数据
附录三 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图
附录四 部分化合物高分辨质谱图
附录五 实验仪器与试剂
致谢

(8)多苯硫(硒)基卟啉的合成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苯硫基卟啉的结构特点及合成方法
        1.1.2 非经典化学键—三电子σ键
    1.2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多苯硫基卟啉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3,5-二正己基苯基镍(Ⅱ)卟啉Ni-C_6H_(13)的合成
        2.2.2 卤代卟啉的合成方法
        2.2.3 二碘二氯卟啉2-7a和2-8a的合成
        2.2.4 六卤代卟啉2-10a的合成
        2.2.5 3,7-二苯硫基卟啉2-1的合成
        2.2.6 3,5-二苯硫基卟啉2-2的合成
        2.2.7 3,5,7-三苯硫基卟啉2-3的合成
        2.2.8 5,15-二苯硫基卟啉2-4的合成
        2.2.9 3,13(3,17)-二苯硫基卟啉2-5 (2-6)的合成
        2.2.10 四苯硫基卟啉2-7 (2-8)的合成
        2.2.11 3,15,13,17-四苯硫基卟啉2-9的合成
        2.2.12 六苯硫基卟啉2-10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苯硫基卟啉的合成细节
        2.3.2 多苯硫基卟啉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3.3 多苯硫基卟啉的电化学数据
    2.4 小结
第三章 多苯硒基卟啉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的合成方法
        3.2.2 3,5-二苯硒基卟啉3-2和3-2CF_3的合成
        3.2.3 3-2~+和3-2CF_3~+的合成
        3.2.4 3,5,7-三苯硒基卟啉3-3和3-3CF_3的合成
        3.2.5 3-3~(2+)和3-3CF_3~(2+)的合成
        3.2.6 多硒基卟啉二聚体3-4的合成
        3.2.7 3-4~+的合成
        3.2.8 多硒基卟啉二聚体3-5的合成
        3.2.9 3-5~+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苯硒基卟啉的合成细节
        3.3.2 3-2和3-2CF_3的氧化细节
        3.3.3 化合物3-3~(2+)和3-3CF_3~(2+)的结构分析
        3.3.4 多苯硒基卟啉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3.5 多苯硒基卟啉的电化学数据
        3.3.6 多硒基卟啉二聚体的氧化细节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晶体数据
附录三 典型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图
致谢

(9)卟啉类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于忆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忆阻器简介
        1.1.2 人工神经网络
    1.2 神经突触与忆阻器功能模拟
        1.2.1 神经突触
        1.2.2 Hebbian规则与突触可塑性
        1.2.3 忆阻器模拟突触可塑性
    1.3 忆阻器工作机制与材料类型
        1.3.1 忆阻器阻变机制
        1.3.2 忆阻器功能材料体系
    1.4 本工作的意义
第二章 卟啉单体及其共聚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2 综合测试与表征
        2.2.3 合成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与结构鉴定
        2.3.2 卟啉共聚物的分子量
        2.3.3 卟啉共聚物的光学性质
        2.3.4 卟啉共聚物的电化学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卟啉聚合物忆阻器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器件的制备和形貌
        3.2.1 器件的制备
        3.2.2 器件的形貌
    3.3 器件的性能测试
        3.3.1 忆阻器的I-V特性曲线
        3.3.2 氧化铝层的作用以及氧离子迁移机制
        3.3.3 PZnTPP-SFX忆阻器的功能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卟啉锌均聚物的合成及其应用于忆阻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2.2 综合测试与表征
        4.2.3 合成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与结构鉴定
        4.3.2 卟啉均聚物的分子量
        4.3.3 卟啉均聚物的光学性质
        4.3.4 卟啉均聚物的电化学性质
    4.4 忆阻器的制备及性能
        4.4.1 忆阻器的制备
        4.4.2 忆阻器的器件优化
        4.4.3 PZnTPP忆阻器的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化合物核磁谱图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专利
致谢

(10)新型共轭卟啉分子的自组装及其光治疗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光动力治疗概述
        1.2.1 光动力治疗发展
        1.2.2 光动力治疗机理
        1.2.3 光敏剂
    1.3 光热治疗的概述
        1.3.1 光热治疗机理
        1.3.2 光热试剂
    1.4 光声成像
    1.5 自组装
        1.5.1 自组装方法
        1.5.2 卟啉自组装及应用
    1.6 卟啉
        1.6.1 卟啉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1.6.2 卟啉化合物的合成
    1.7 本文设计思路及意义
第2章 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合成步骤
        2.2.3 自组装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及结构表征
        2.3.2 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
        2.3.3 结构与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卟啉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光谱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紫外可见光谱
        3.3.2 溶液配制
        3.3.3 荧光发射光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卟啉化合物的光动力/光热治疗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溶液配制
        4.2.3 单线态氧产生能力测试
        4.2.4 光热效应测试
        4.2.5 光稳定性测试
        4.2.6 细胞培养
        4.2.7 细胞毒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线态氧产生能力
        4.3.2 光热效应
        4.3.3 光稳定性
        4.3.4 光细胞毒性与暗细胞毒性
    4.4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一类阳离子性卟啉化合物的MALDI-TOF-MS快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含芘或吩嗪单元的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梁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六元或七元氮杂环稠合卟啉二聚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李源源.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BODIPY的新型扩环卟啉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 饶玉滔.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金属卟啉电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储能特性研究[D]. 袁靖钧. 湘潭大学, 2020(02)
  • [5]基于卟啉骨架的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 张晶慧.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6]八元杂环卟啉自由基及氟硼二吡咯甲烷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 刘慧茹. 江苏大学, 2020(02)
  • [7]基于SNAr反应的新型扩环卟啉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柳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多苯硫(硒)基卟啉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 姜佩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卟啉类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于忆阻性能研究[D]. 刘政.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10]新型共轭卟啉分子的自组装及其光治疗性质的研究[D]. 刘丹.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MALDI-TOF-MS 快速分析一类阳离子卟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