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 DVB 前端复用、IP 传输和 SFN 同步

用于 DVB 前端复用、IP 传输和 SFN 同步

一、对于DVB前端复用、IP传输及SFN同步的(论文文献综述)

马淑香[1](2021)在《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数传发射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着眼于无人机高清视频无线传输技术。在系统仿真的基础上,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研制了DVB-T标准的数传发射原理验证单机。系统测试结果表明,验证单机方案可行,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针对无人机传输环境的复杂性和对传输质量的要求,本文系统设计采用DVB-T(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DVB-T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作为调制方式,该调制技术频谱利用率高,在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对抗平坦性衰落及多普勒频移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搭建的原理验证单机以AD9361作为射频前端,以AX7350作为基带处理单元,具有灵活性好、功能扩展性强、可靠性高、应用范围广的特点。本文以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数传发射机系统实现为研究内容,包括基带和射频两部分。基带部分的主要工作为:设计了DVB-T标准中能量扩散、外编码、外交织、内编码、内交织、星座映射、组帧、IFFT调制和保护间隔插入模块的实现方案,并完成了算法及时序仿真。最后在FPGA平台上完成了板级验证。射频部分的主要工作为:进行了基带与射频部分通信接口的优化设计,实现了AD9361软件无线电模块与AX7350开发板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并产生了正交信号和QPSK的已调波信号。相对于传统的方法,该设计减少了FPGA资源的消耗,增强了调制平台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论文使用Verilog语言实现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并在Matlab及Vivado开发环境中完成了各模块的仿真验证。系统调试结果表明,论文研制的数传发射机符合标准,EVM(误差向量幅度)较小,能够稳定可靠地传输数据,可为无人机的无线视频传输提供技术支撑。

王国栋[2](2019)在《基于COFDM的无线高清视频发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时代,人们愈发选择无线高清视频作为信息载体,但在一些应急通信领域,公用通信系统下的视频传输不再适用。应急通信系统不同于公用通信系统在于其应用场景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复杂性。应急通信基本要求是能通过快速便捷的手段迅速组网提供通信,它是公共网络的补充。而当今常见的高清视频通信系统大多是针对公网开发的,无法快速适应突发事件及复杂环境的特殊需求。本文为了补充视频通信系统的局限,设计了一款基于COFDM(cod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无线高清视频发射系统。该系统优于其他视频通信系统主要在于采用H.264压缩编码减少传输数据量;采用COFDM作为调制技术使得系统抗干扰能力强,能传输高码率视频流;使用AD9361降低了整体系统功耗。本文主要完成工作:在视频编码部分,完成了基于Hi3516A的H.264编码,并对编码延时进行了优化;为了适应后续模块对H.264码流进行了TS(Transport Stream)打包,TS码流能兼容更多设备;采取基于LWIP(Light Weight IP)协议栈的方式实现与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进行数据传输,该方式能适应多种传输速率且实现较简单。在基带信号处理部分,对信道及编码进行分析。实现上参考了DVB-T(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数字电视标准来编写基带处理模块,对各个模块进行上板仿真验证功能。还提出了多种方式节约FPGA系统资源,降低性能损耗。在上变频部分,采用了AD9361射频收发方案,该方案区别于离散器件构建的方案在于采取软件无线电架构更易实现不同频段和制式且占板面积小,功耗更低。相比一般的no-os配置方式,本次设计使用FPGA来配置AD9361的方式提升了配置速度。在系统测试部分,利用软件分析了编码和打包的正确性,对基带系统进行联调验证,信号通过AD9361发送再通过RTL-SDR接收并解调后送入PC中进行播放,播放效果良好,发射系统能达到预期传输高清视频功能。

宋昊[3](2018)在《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三网融合”概念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正在向系统管理综合化、增值业务多元化的方向转变。通过在数字电视前端引入IP技术,能够高效的实现这一转变。基于IP技术的系统设备集成度高,涵盖了信号的复用加扰、处理调度、备份保护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播出的性能,满足丰富节目内容和多业务信号调度需求。因此IP化升级改造是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传统ASI架构与IP架构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构成,并对IP化升级改造后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所具备的优势进行了介绍。文中对涉及到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编码、复用、条件接收技术等,并对IP化升级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IP组播、TS Over IP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结合所学内容,针对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提出了IP化升级改造方案,按照功能将前端系统分为信源接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播出传送系统及数字电视业务系统4个部分,针对前端系统的每个部分进行了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业务类型提出了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要求进行了设备选型。对前端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及输出信号质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符合数字电视前端安全播出的相关要求。

冯志霞[4](2018)在《卫星通信DVB-S/S2信号识别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数字视频广播(DVB)在卫星通信数字多媒体业务领域应用广泛,其一般采用MPEG-2编码、数字传输和纠错处理等通用技术,然而,当第三方(非合作方)通过卫星天线截获信号时,由于卫星信号种类繁多、接收信号信噪比低、分析出的音视频和网络数据业务质量差等因素,准确识别分析处理卫星DVB-S/S2信号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本文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套卫星通信DVB-S/S2信号识别系统,该系统处理的信号规格全、集成度高,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对DVB-S/S2信号的搜索确定、自动采集、精确分析和控守处理。本文主要详细设计了系统中的信号处理、音视频处理和IP数据处理等模块。其中,在信号处理模块方面,基于帧同步的符号解译算法,设计了DVB-S/S2信号解调硬件电路结构,实现了DVB-S/S2信号的自动识别、高效解调,在信号解调之后进行了数据的传送流采集、输出和分析;在音视频处理模块方面,基于DVB、MPEG2标准,设计了视频流解码和音频流解码方案,并结合实际采集卫星DVB信号数据,开展了单套节目和多套节目以及加密数据情况下的信号分析;在IP数据处理模块方面,通过对TCP/IP协议和IP over DVB类型业务的链路层标准的分析,设计了IPv6 over DVB数据报的识别处理方案,实现了数据的分类识别、协议分析、多级过滤组报和多媒体协议处理等功能。

王虹云[5](2018)在《DMB单频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DMB(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数字多媒体广播)新业务的快速发展,DMB已突破商业电台广播的传统模式,逐步在减灾预警、公共信息发布等领域得到应用。这些新应用对传输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些地势复杂区域,为了保证良好的信号覆盖,需要多个发射台组成单频网以消除接收盲区。目前的DMB单频网需要专用的信号传输网络,建设成本高,系统复杂,严重影响DMB新业务的推广。本文基于重庆邮电大学开发的高集成度DMB发射系统,提出一种以普通局域网作为信号传输网络、以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作为时间和频率参考的低成本、小型化的DMB单频网设计方案。首先,采用服务器/客户端架构实现DMB总成数据向各个发射台的正确传输,其中服务器端软件运行于控制台DMB复用器的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上,客户端软件运行于发射台的PC上。服务器端与客户端之间通过局域网建立点对点的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连接,用有限的带宽损失,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其次,通过在发射机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中增加单频网同步控制模块,实现各个发射台的同步。利用GPS的秒脉冲信号对发射机系统的频率误差进行统计,然后将误差转换为对分频比的调节量,产生系统频率的四分频时钟。在四分频时钟的基础上,结合GPS的UTC(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世界协调时间)产生一系列同步信号。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模块在同步信号控制下,根据传输帧的时间戳,在规定时间完成各个符号的调制。最后,搭建由两个发射台组成的测试系统,并在室内有线环境和现场无线环境下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1)单频网中各个发射台数据同步,发射信号的时延差小于1us,频率偏差小于0.5Hz,满足单频网设计要求;(2)现场测试中,在信号重叠区域,单频网模式下接收机的PBER(Pseudo Bit Error Rate,伪误码率)与非单频网模式下相比显着下降,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刘宁[6](2017)在《地面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前端视频码流适配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Terrestrial2,DVB-T2)系统前端高清/超高清视频码流数据采集、压缩编码、多路复用与自适应速率适配关键技术,针对所传输视频源信号容量高、接口格式类型灵活多样、以及多路码流复用适配等关键难点技术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套适用于高清晰度电视DVB-T2发射机系统前端,灵活且高可靠性的多接口/多码流高清数据采集与复用适配系统方案,并充分考虑了系统实现复杂度与兼容问题。方案涉及两项关键技术:高清/超高清YCrCb视频信号采集及多规范视频格式转换处理,以及基于DVB-T2系统前端的多路H.264传输流(Transport Stream,TS)复用与数据自适应适配。首先,论文介绍了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前端码流适配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总结了数字视频标准、视频压缩编码标准以及DVB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的发展历程与演进方向;针对DVB-T2系统前端码流适配面临的两项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了数字视频格式与接口、H.264压缩编码、TS码流结构与信息、DVB-T2系统前端数据处理等技术理论,并分析了研究拟采取的解决思路和技术路线。其次,对视频信号采集及格式转换处理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分析,针对功能需求设计了一种支持多接口、高清晰度视频采集及格式处理方案,并给出了方案详细的流程构架、处理步骤、以及系统各关键模块的实现说明。在所设计的方案中,支持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串行数字接口(Serial Digital Interface,SDI)两种视频接口,720P、1080P等多种高清晰度视频信号以及多种SMPTE视频格式标准。在具体实现上,基于XILINX ML605开发平台,搭建HDMI/SDI视频采集与处理系统,利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仪器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并给出了详细的测试结果分析。最后,在深入分析多路码流复用原理和具体实现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多路TS码流信息提取及复用方案,考虑到方案实现的复杂度及后期功能的可扩展性,选择基于微软基础类库(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MFC)设计软件实现该方案,软件功能包括本地TS视频文件信息提取、29个本地TS视频文件复用等。此外,在对DVB-T2调制器方案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DVB-T2调制器前端TS码流速率适配与装载方案,并给出了方案的整体构架及各关键模块的详细设计说明。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利用Matlab和Quartus对方案进行软件仿真,并给出了充分的仿真验证结果。

孙绪望[7](2017)在《分布式数字广播电视外辐射源雷达接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外辐射源雷达是近二十多年来雷达领域热门研究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外辐射源雷达技术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研究,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投入大量精力不断探索,也取得了一定先进成果。外辐射源雷达可利用的第三方照射源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广播电视基站、卫星、通讯基站、无线局域网等等,其中以数字广播电视信号作为照射源的外辐射源雷达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得到了各研究机构深入研究。单发单收结构的双基地外辐射源雷达理论方法及系统设计已日臻成熟,分布式多基地结构是外辐射源雷达的发展趋势。分布式结构可以有效弥补外辐射源雷达照射源不受控的不足,提升外辐射源雷达的综合性能。新一代的数字广播电视广泛采用网络化覆盖方式,如中国DTMB/CMMB/CDR、欧洲DVB-T/DAB等,这为外辐射源雷达分布式组网探测提供了天然条件,同时也对外辐射源雷达系统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布式外辐射源雷达系统是由多个有关联的单元雷达接收系统组成的,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单元雷达接收机的设计,然后还需考虑接收站与照射源、多个单元接收站之间的同步问题,主要包括频率和时间同步。本文针对我国数字广播电视信号和外辐射源雷达结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分布式数字广播电视外辐射源雷达接收系统。论文首先介绍了外辐射源雷达接收机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外辐射源雷达探测原理,分析了系统设计的难点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然后详细阐述了系统设计方案和实现过程,并展示了设计实物。针对分布式系统的同步问题,首先分析了系统同步需求,结合数字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的同步原理,设计了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授时技术的同步方案,然后利用CMMB信号帧结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系统同步测试方法。最后测试了该系统基本性能,并展开了分布式多站实验,通过实测数据分析,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

吕文娟[8](2015)在《射频同步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接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基于多载波调制技术的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SFN),采用基带码流分配方式保证数据接收的可靠性,但发射基站间的调制离散性和超出OFDM保护间隔的多径时延易造成回波干扰问题。本课题提出的射频同步技术(RFST),旨在保证数字电视信号可靠性的同时,避免因基带码流分配方式使得不同发射信号在传输调制过程中存在时延、频率和相位等差异而引起回波干扰,并进一步改善多径干扰。首先根据对SFN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性技术分析,得出现有地面数字电视(DTV)单频网普遍采用的基带同步组网方式,因其发射基站之间存在调制离散性而产生回波干扰等问题。本课题提出的RFST技术则将集中调制后的射频信号分发至各发射基站,经过射频同步延时处理后同频率发射,随后从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性的研究分析中均表明其对保证发射信号频谱特性一致的改善。最后在Matlab环境下模拟地面数字电视SFN中信号传输,利用典型的高斯、瑞利和莱斯三种信道模型仿真调制离散性对系统接收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发射信号MER劣化1%时,仿真中需要将MER提高0.2dB左右才能保证近310?的低误码率接收效果。而当一个发射站的射频信号MER劣化1dB时,其误码率增加1dB左右,且调制误差率增长△MER越大,误码率增长越快。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FST技术的地面DTV单频网RFST技术保证各发射站点发射信号频谱特性一致,从而降低接收信号误码率,避免接收端的同频道内的干扰,改善系统性能。有效避免回波干扰、降低建网成本、削弱对GPS设备的依赖等优势,使得该组网方式为中、小区域覆盖提供了更优性能的组网方案。

葛颖[9](2015)在《DTMB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数字电视三大传播方式之一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由于地面无线传输信道的环境相对复杂,还要适应移动和便携接收带来的衰落,因此技术含量也是最高。由于信道的不确定性,传统的模拟无线电视易受各种衰落的干扰,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技术不仅有效克服了多径干扰,还提高无线频谱的利用率,并在移动状态下稳定接收到高质量电视节目信号成为可能,是广播电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006年8月18日,我国颁布了自己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国家标准,并从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国际上已有美国ATSC.欧洲DVB-T、日本ISDB和中国DTMB四种数字电视标准,先后被ITU批准为国际标准。本文对通信技术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及江苏台DS-21频道单频网的组网规划方案进行论述。欧洲DVB-T的是目前国际应用率最高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之一,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COFDM)调制技术,通过插入大量导频来实现同步和信道估计,并通过保护间隔来抵御多径衰落,这样实现了良好的移动接收性能,但损失了大量带宽。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MB系统,采用的是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调制技术,它是以PN序列为保护间隔的正交频分复用调制,这种技术既提高了频谱利用率的又能够利用PN序列自相关性进行信道估计而无需插入导频,但同时也会带来信道估计算法复杂度会大大增加。本文研究了DTMB标准的传输技术,并重点讨论了PN序列的特性,针对两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就使用PN序列来进行信道估计,提出了可行的方案,特别是在长多径影响PN序列相关特性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迭代干扰消除的信道估计算法,给出了仿真结果图并分析了算法的性能。论文还结合笔者实际工作,主要就江苏台DS-21频道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单频网的组网设计方案进行论述。在我国频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单频网可以大大提高频谱利用率,有利于频率规划,但由于实际发射点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叠覆盖区,单频网也会带来多径干扰增强和组网协调困难一系列问题。论文详细分析了DS-21频道单频网技术系统的构架,研究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的组网设计理论。在综合考虑了江苏地域的相干频率、现有站点条件和实际的覆盖需求之后,结合ITU-RP.1546电波传播预测模型,对DS-21频道单频网做出组网规划方案。在规划建设中通过覆盖预测,场强评测等多种手段对单频网组网应用情况作出优化和评估,有效解决了交叠区干扰问题,工程对全省13个地市和14个县级市的主城区基本实现了良好覆盖。

张琪信[10](2013)在《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在IP技术快速发展和三网融合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正在向大容量、多业务、IP化迈进。基于IP技术的系统设备集成度高,涵括了信号的复用加扰、处理调度、备份保护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运行效率和安全播出性能,满足丰富节目内容和多业务信号调度需求。用以太网接口替代ASI接口,用IP网络承载TS流信号已成为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对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技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作者从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技术工作的实践经验,介绍了我国数字电视基本情况和IP数字电视技术的优势,分析了现有的ASI与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现状和构成,以及IP化系统后的优势,提出构建新一代前端系统需考虑的因素。研究了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IP组播机制、TS Over IP相关协议和包封装技术以及IP码流的MDI监测技术。根据当前国内外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和不同厂家IP设备应用情况,研究了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技术方案。从系统功能、架构设计、备份保护机制、设备技术指标与选型和系统信号完整监控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结合作者曾参与的全IP的广州亚运专网前端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维的工作,根据在此期间获得的经验,对亚运专网实施方案作了具体介绍,指出系统的技术特点,分析了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包括核心交换理念、多层备份保护机制保障播出和用定长传输IP包解决延时问题的方法,文中还讨论了如何对信号质量进行测试。本文的成果对今后各地构建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对于DVB前端复用、IP传输及SFN同步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于DVB前端复用、IP传输及SFN同步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数传发射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DVB-T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软件无线电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及DVB-T系统简介
    2.1 OFDM技术简介
    2.2 COFDM技术概述
    2.3 DVB-T系统简介
        2.3.1 DVB-T系统概述
        2.3.2 DVB-T系统帧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VB-T数传发射机平台与实现原理
    3.1 DVB-T数传发射机平台
        3.1.1 FPGA平台简介
        3.1.2 射频平台简介
    3.2 DVB-T数传发射机基带部分原理
        3.2.1 能量扩散(加扰)原理
        3.2.2 外编码(RS编码)原理
        3.2.3 外交织(卷积交织)原理
        3.2.4 内编码(卷积编码)原理
        3.2.5 内交织原理
        3.2.6 星座映射原理
        3.2.7 组帧原理
        3.2.8 IFFT调制及保护间隔插入原理
    3.3 DVB-T数传发射机射频部分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VB-T数传发射机设计与实现
    4.1 能量扩散(加扰)设计与实现
        4.1.1 能量扩散设计方案
        4.1.2 能量扩散实现结果
    4.2 RS编码设计与实现
        4.2.1 RS编码设计方案
        4.2.2 RS编码实现结果
    4.3 卷积交织设计与实现
        4.3.1 卷积交织设计方案
        4.3.2 卷积交织实现结果
    4.4 卷积编码设计与实现
        4.4.1 卷积编码设计方案
        4.4.2 卷积编码实现结果
    4.5 内交织设计与实现
        4.5.1 比特交织设计方案
        4.5.2 比特交织实现结果
        4.5.3 符号交织设计方案
        4.5.4 符号交织实现结果
    4.6 星座映射设计与实现
        4.6.1 星座映射设计方案
        4.6.2 星座映射实现结果
    4.7 组帧设计与实现
        4.7.1 组帧设计方案
        4.7.2 组帧实现结果
    4.8 IFFT调制和保护间隔插入设计与实现
        4.8.1 IFFT调制和保护间隔插入设计方案
        4.8.2 IFFT调制和保护间隔插入实现结果
    4.9 射频部分设计与实现
        4.9.1 射频部分设计方案
        4.9.2 射频部分的实现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DVB-T数传发射机测试与验证
    5.1 DVB-T数传发射机基带部分测试与验证
    5.2 DVB-T数传发射机射频部分测试与验证
    5.3 DVB-T数传发射机系统测试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COFDM的无线高清视频发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Hi3516A的视频压缩编码
    2.1 Hi3516A简介
    2.2 Linux环境的搭建
        2.2.1 交叉编译链的搭建
        2.2.2 编译内核
        2.2.3 文件系统及板卡烧写
    2.3 Hi3516A的 H.264 编码
        2.3.1 视频信号输入
        2.3.2 视频编码及优化
    2.4 对H.264 编码数据进行TS打包
        2.4.1 H.264 标准简介
        2.4.2 MPEG-2 TS简介
        2.4.3 H.264 码流的TS打包流程
        2.4.4 基于Hi3516A实现TS打包
    2.5 Hi3516A与 FPGA通信
        2.5.1 利用RGMII协议传送数据
        2.5.2 利用LWIP协议栈实现数据传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FDM基本原理与FPGA实现
    3.1 信道分析及编码影响
        3.1.1 信道特性分析
        3.1.2 信道仿真
        3.1.3 信道编码对OFDM系统的影响
    3.2 基带交织/编码模块
        3.2.1 码流适配模块
        3.2.2 信息加扰模块
        3.2.3 RS外编码模块
        3.2.4 外交织模块
        3.2.5 内编码模块
        3.2.6 内交织模块
    3.3 星座映射模块
    3.4 帧形成模块
        3.4.1 帧格式
        3.4.2 连续/离散导频模块
        3.4.3 输出信令码
        3.4.4 帧形成模块的FPGA实现
    3.5 IFFT及循环前缀模块
    3.6 时钟模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D9361 的射频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AD9361 概述及其零中频架构
    4.2 AD9361 工作原理
        4.2.1 接收器和发射器
        4.2.2 数字数据接口
        4.2.3 SPI接口
    4.3 射频模块设计
        4.3.1 AD9361 模块实现方案
        4.3.2 发射接收模块实现方案
        4.3.3 电源模块实现方案
        4.3.4 PCB设计及实物展示
    4.4 AD9361 射频收发端配置与实现
        4.4.1 AD9361的no-os配置方式
        4.4.2 采用FPGA配置AD9361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块测试与系统联调
    5.1 模块测试
        5.1.1 基于Hi3516A的 H.264 编码及TS打包
        5.1.2 COFDM基带信号处理系统
        5.1.3 AD9361 发射测试
    5.2 系统联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数字电视概述
        1.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简介
        1.2.2 IP化升级改造后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1.3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1.3.1 国内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背景
        1.3.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概述
    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主要设备
    2.2 传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2.3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2.3.1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结构
        2.3.2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2.4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建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3.1 数字电视编码技术
    3.2 数字电视复用技术
    3.3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3.4 CA系统的组成
    3.5 数字电视标准化系统构建
        3.5.1 DVB标准卫星传输系统DVB-S
        3.5.2 DVB标准有线传输系统DVB-C
    3.6 IP组播技术
        3.6.1 IP组播地址
        3.6.2 IP组播协议
    3.7 TS Over IP技术
        3.7.1 TCP和UDP协议
        3.7.2 RTP协议
        3.7.3 TS流的IP封装
    3.8 信号传输质量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
    4.1 项目背景
    4.2 前端系统功能要求
    4.3 前端系统设计方案综述
        4.3.1 系统设计原则
        4.3.2 系统处理能力
        4.3.3 系统安全播出
    4.4 前端系统架构设计
        4.4.1 信源系统
        4.4.2 信号处理系统
        4.4.3 信号播出传送系统
        4.4.4 数字电视业务系统
    4.5 多重备份保护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搭建实施方案
    5.1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实施方案
        5.1.1 央视标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5.1.2 省台高标清节目、广播节目、台湾节目解决方案
        5.1.3 中数付费节目、境外节目解决方案
        5.1.4 自办节目及4K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5.1.5 EPG系统解决方案
        5.1.6 CA系统解决方案
        5.1.7 回看系统解决方案
    5.2 信号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5.2.1 卫星信号
        5.2.2 ASI信号
        5.2.3 IP组播信号
        5.2.4 SDI信号
        5.2.5 QAM信号
        5.2.6 节目监看系统
        5.2.7 网络管理系统
    5.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配置方案
        5.3.1 卫星接收机
        5.3.2 编码器
        5.3.3 复用加扰器
        5.3.4 核心交换机
        5.3.5 IP-QAM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功能性测试
    6.1 功能性测试范围
    6.2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设备性能测试
        6.2.1 卫星接收机测试
        6.2.2 编码器测试
        6.2.3 复用加扰器测试
        6.2.4 核心交换机测试
    6.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信号质量测试
        6.3.1 TS码流的标准符合性
        6.3.2 PCR指标实测
        6.3.3 PSI/SI表的语法、语义及发送间隔测试
        6.3.4 射频信号输出质量实测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卫星通信DVB-S/S2信号识别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DVB-S/S2卫星通信系统
    2.1 DVB卫星通信系统编码
        2.1.1 DVB-S/S2编码技术
        2.1.2 MPEG-2标准
    2.2 传送流介绍
        2.2.1 传送流首部介绍
        2.2.2 有效负载部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1 系统原理及总体构成
        3.1.1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3.1.2 音视频处理模块设计
        3.1.3 IP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3.2 系统工作流程
    3.3 DVB-S/S2信号识别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4.1 信号监测与处理
        4.1.1 参数测量
        4.1.2 信号解调原理及流程
        4.1.3 基于帧同步的符号解译算法的设计
    4.2 数据采集
        4.2.1 传送流采集
        4.2.2 传送流输出
        4.2.3 传送流分析
    4.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3.1 信号时频监视
        4.3.2 测量识别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音视频处理模块设计
    5.1 音视频处理模块实现原理
        5.1.1 音视频解码子模块
        5.1.2 播放质量保证子模块
        5.1.3 视频播放子模块
    5.2 实际DVB信号音视频分析
        5.2.1 单套节目信号分析
        5.2.2 多套节目信号分析
        5.2.3 加密数据情况分析
    5.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IP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6.1 IP数据处理模块基本结构
    6.2 多级过滤组报
    6.3 多媒体协议处理
    6.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DMB单频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主要结构
第2章 DMB单频网的基本理论
    2.1 单频网概述
    2.2 DMB关键技术
        2.2.1 COFDM编码
        2.2.2 保护间隔
        2.2.3 卷积编码
        2.2.4 时间交织与频率交织
    2.3 单频网同步条件
    2.4 单频网的特性
        2.4.1 网络增益与功率优势
        2.4.2 频谱优势
        2.4.3 自干扰现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DMB单频网系统设计
    3.1 现有的DMB单频网
        3.1.1 ETI信号馈送方案
        3.1.2 COFDM信号馈送方案
        3.1.3 RF信号馈送方案
        3.1.4 直放站转发方案
    3.2 实验室现有DMB发射系统结构
    3.3 基于局域网的单频网系统设计
        3.3.1 系统结构
        3.3.2 时间戳信息
        3.3.3 同步信号
        3.3.4 技术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MB单频网中传输帧馈送方案设计
    4.1 TCP协议
        4.1.1 连接建立
        4.1.2 重传与确认
        4.1.3 连接断开
    4.2 Socket通信
    4.3 传输帧馈送软件的设计
        4.3.1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4.3.2 客户端软件设计
        4.3.3 数据馈送功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同步控制模块设计
    5.1 GPS简介
    5.2 系统频率校准算法设计
    5.3 同步控制模块的电路设计
        5.3.1 频率校准模块设计
        5.3.2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5.3.3 同步信号产生模块设计
        5.3.4 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信号同步测试
        6.1.1 IQ数字基带信号的同步测试
        6.1.2 RF信号的同步测试
        6.1.3 结果分析
    6.2 室内测试
        6.2.1 同步测试
        6.2.2 频偏测试
        6.2.3 结果分析
    6.3 现场测试
        6.3.1 实验一
        6.3.2 实验二
        6.3.3 对比实验
        6.3.4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7.1 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Socket通信常用函数
附录B GPS导航电文指令讲解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地面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前端视频码流适配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地面数字电视前端发展与演进
        1.2.1 数字视频标准的发展
        1.2.2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的发展
        1.2.3 DVB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的发展
        1.2.4 地面数字电视前端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第二章 地面数字电视前端技术理论基础
    2.1 多规范数字视频格式与接口
        2.1.1 SMPTE视频标准
        2.1.2 数字视频接口
    2.2 H.264 压缩编码
        2.2.1 H.264 标准视频编码结构
        2.2.2 H.264 压缩编码的DCT变换
        2.2.3 ASI接口与SPI接口
    2.3 TS码流结构与特殊信息
        2.3.1 TS码流结构
        2.3.2 节目专用信息PSI
        2.3.3 节目参考时钟PCR
    2.4 DVB-T2系统前端数据处理
        2.4.1 DVB-T2系统概述
        2.4.2 DVB-T2系统前端输入处理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清视频信号采集及格式转换处理
    3.1 高清视频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 高清视频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方案设计
        3.2.1 整体方案设计
        3.2.2 视频采集模块的设计
        3.2.3 视频发送及显示模块的设计
        3.2.4 视频格式转换模块的设计
        3.2.5 H.264 压缩编码模块的设计
        3.2.6 ASI与SPI转换模块的设计
    3.3 系统软硬件实现
    3.4 硬件测试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VB-T2系统前端多路码流复用及数据自适应适配
    4.1 多码流复用及自适应适配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4.1.1 多路TS码流复用
        4.1.2 DVB-T2调制器前端数据自适应
    4.2 多路TS码流信息提取及复用方案设计
        4.2.1 复用预处理
        4.2.2 复用输出控制
        4.2.3 软件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DVB-T2调制器前端TS码流速率适配与装载
        4.3.1 TS码流速率适配与装载的整体方案设计
        4.3.2 TS码流中PSI信息及码率信息的提取
        4.3.3 输入TS码流的码率自适应适配与装载
        4.3.4 仿真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介

(7)分布式数字广播电视外辐射源雷达接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外辐射源雷达介绍
        1.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软件无线电的理论基础
    2.1 软件无线电简述
    2.2 信号采样理论
        2.2.1 基本采样理论——Nyquist采样定理
        2.2.2 带通信号采样理论
    2.3 多速率信号处理理论
        2.3.1 整数倍抽取
        2.3.2 整数倍内插
    2.4 FIR数字滤波器
    2.5 数字信号正交变换理论
        2.5.1 正交变换理论
        2.5.2 正交变换的模拟域实现
        2.5.3 数字混频正交变换
    2.6 本章小结
3 外辐射源雷达基本理论
    3.1 雷达方程
    3.2 外辐射源雷达探测机制
        3.2.1 基本工作原理
        3.2.2 外辐射源雷达的距离关系
        3.2.3 外辐射源雷达的多普勒关系
    3.3 数字广播电视系统
        3.3.1 数字广播电视信号
        3.3.2 数字广播电视发射系统
    3.4 分布式外辐射源雷达关键技术
        3.4.1 分布式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的需求
        3.4.2 同步问题
        3.4.2.1 空间同步
        3.4.2.2 频率同步
        3.4.2.3 时间同步
        3.4.3 时间同步方案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分布式外辐射源雷达接收机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模拟前端设计
    4.3 数字采样处理设计
        4.3.1 ADC采样
        4.3.2 信号正交数字下变频设计
        4.3.3 光模块数据传输设计
    4.4 时钟管理
        4.4.1 时钟管理方案
        4.4.2 DDS芯片介绍
    4.5 数据接收板卡
    4.6 系统同步设计
        4.6.1 单元接收机多通道同步设计
        4.6.1.1 同步启动采样设计
        4.6.1.2 多通道数据对齐
        4.6.2 分布式系统同步设计
        4.6.2.1 系统同步设计方案
        4.6.2.2 GPS接收模块
    4.7 上位机软件设计
        4.7.1 软件总体功能设计
        4.7.2 基本操作界面
        4.7.3 波形显示界面
        4.7.4 多站工作模式
    4.8 本章小结
5 分布式数字广播电视外辐射源雷达同步测试方法
    5.1 辐射源信号选择
        5.1.1 CMMB信号帧结构
        5.1.2 CMMB信标
        5.1.3 OFDM符号
        5.1.4 保护间隔
    5.2 同步测试原理
        5.2.1 频率同步测试原理
        5.2.1.1 载波同步
        5.2.1.2 采样率同步
        5.2.2 时间同步测试原理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及实验
    6.1 单站接收机系统实物图
    6.2 单站接收机系统测试
        6.2.1 系统通道幅度一致性测试
        6.2.2 系统通道相差稳定性测试
        6.2.3 数字广播电视信号采样结果
    6.3 外场试验
        6.3.1 实验场景
        6.3.2 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射频同步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接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单频网关键技术
    2.1 SFN系统结构
    2.2 保护间隔和同步原理
    2.3 SFN中的回波干扰(SELF-INTERFERENCE)
    2.4 SFN组网方式
    2.5 本章小结
3 射频同步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分析
    3.1 SFN中信号分配方式
    3.2 基带同步存在的问题
    3.3 射频同步技术理论依据
    3.4 射频同步的延时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同步方式的调制离散性仿真分析和比较
    4.1 基本传输模型的构建
    4.2 调制误差率(MER)与SNR的关系
    4.3 调制离散性对信号接收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DTMB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
    1.2 国际上几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的技术特点
    1.3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化进程
        1.3.1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
        1.3.2 国标DTMB技术的特点
    1.4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线通信信道特性以及OFDM技术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中的应用
    2.1 无线通信信道的主要特点
    2.2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信道特点
        2.2.1 乡村传输环境
        2.2.2 城市传输环境
        2.2.3 单频网条件下的传输环境
    2.3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
    2.4 OFDM在数字电视广播中的应用
        2.4.1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中的OFDM
        2.4.2 移动多媒体电视广播中的OFDM
    2.5 OFDM系统下的无线信道仿真建模与信道估计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DTMB系统传输技术的研究
    3.1 国标DTMB系统的技术特点概述
    3.2 基于TDS-OFDM DTMB传输技术的研究
        3.2.1 随机化
        3.2.2 前向纠错编码
        3.2.3 符号星座映射
        3.2.4 交织方式
        3.2.5 复用与帧体数据处理
        3.2.6 组帧
        3.2.7 基带后处理
    3.3 PN同步序列
    3.4 DTMB系统的仿真建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道估计算法的研究
    4.1 地面数字电视的信道估计算法技术综述
    4.2 基于COFDM的DVB-T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技术
        4.2.1 COFDM传输技术
        4.2.2 COFDM导频分布
        4.2.3 导频点的信道频率响应估计
        4.2.4 信道估计内插技术
        4.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TDS-OFDM DTMB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技术
        4.3.1 TDS-OFDM基带模型
        4.3.2 PN序列时域相关估计
        4.3.3 使用迭代干扰消除长多径信道下PN相关信道估计
        4.3.4 信道均衡
        4.3.5 仿真结果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组网设计与优化方案
    5.1 单频网技术方案设计
        5.1.1 前端系统
        5.1.2 单频网适配系统
        5.1.3 传输系统
        5.1.4 单频网发射系统
    5.2 单频网组网规划参数
        5.2.1 最低可用场强
        5.2.2 频率规划(保护率)
        5.2.3 站点规划理论
        5.2.4 电波传播模型的选择
        5.2.5 ITU-RP.1546电波传播模型建模
    5.3 DS-21频道单频网覆盖网络规划与优化方案
        5.3.1 数字电视系统模式选择
        5.3.2 覆盖网络架构
        5.3.3 单频网覆盖效果优化方案
    5.4 DS-21频道单频网频率规划验证分析
        5.4.1 DS-20(526-534MHz)下邻频道覆盖干扰分析
        5.4.2 DS-21同频道覆盖干扰分析
        5.4.3 DS-22(542-550MHz)上邻频道覆盖干扰分析
        5.4.4 频率规划综合分析与应对方案
    5.5 DS-21频道单频网覆盖评测方案与评测效果
        5.5.1 测试设备
        5.5.2 测试方法
        5.5.3 场强测试与站点优化范例——镇江、扬州、泰州、常州交叠区测试
        5.5.4 项目整体实现效果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内容的总结
    6.2 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数字电视概述
        1.2.1 我国数字电视简介
        1.2.2 IP化数字电视技术的优势
    1.3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发展与现状
        1.3.1 国内外IP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1.3.2 数字电视前端的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综述
    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概述
    2.2 传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2.2.1 传统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成
        2.2.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主要设备
    2.3 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2.4 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2.5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建考虑的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关键技术
    3.1 视频数据传输方式
        3.1.1 单播
        3.1.2 广播
        3.1.3 组播
    3.2 IP组播技术概述
        3.2.1 IP组播地址
        3.2.2 组播协议的结构
        3.2.3 组播转发机制
        3.2.4 组播技术的优缺点
    3.3 TS Over IP技术
        3.3.1 TS Over IP技术简介
        3.3.2 TCP与UDP协议
        3.3.3 RTP协议
        3.3.4 TS流的IP封装
    3.4 媒体传输质量(MDI)技术
        3.4.1 影响IP视频质量的因素
        3.4.2 媒体传输质量技术简介
        3.4.3 媒体传输质量的关键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技术方案研究
    4.1 项目背景
    4.2 项目功能要求
    4.3 项目设计总述
        4.3.1 系统设计原则
        4.3.2 系统处理能力
        4.3.3 系统安全播出
    4.4 前端系统架构设计
        4.4.1 信源系统
        4.4.2 核心处理系统
        4.4.3 清流备份系统
        4.4.4 网管与时钟同步系统
        4.4.5 其他子系统
    4.5 前端系统主要设备选型
        4.5.1 数字卫星接收机
        4.5.2 数字编码器
        4.5.3 复用加扰器
        4.5.4 IP-QAM 调制器
        4.5.5 核心交换机
    4.6 前端系统播出安全与监测
        4.6.1 卫星信号
        4.6.2 ASI 接口信号
        4.6.3 TS Over IP 信号
        4.6.4 SDI 信号
        4.6.5 QAM 信号
        4.6.6 节目监看与录像
        4.6.7 综合管理平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 IP 的亚运专网前端系统实施方案
    5.1 亚运专网前端系统概述
        5.1.1 珠江数码前端机房
        5.1.2 亚运城 IBC 机房
    5.2 亚运专网前端系统技术特点
        5.2.1 核心交换理念
        5.2.2 多层备份保护机制
        5.2.3 定长传送 IP 信号
    5.3 亚运专网信号播出指标测量
        5.3.1 IPQAM 调制输出信号测试
        5.3.2 输入 IPQAM 信号的测试
        5.3.3 图像质量客观测试结果
        5.3.4 图像主观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对于DVB前端复用、IP传输及SFN同步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数传发射机设计与实现[D]. 马淑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2]基于COFDM的无线高清视频发射系统研究[D]. 王国栋.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3]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昊.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3)
  • [4]卫星通信DVB-S/S2信号识别系统设计[D]. 冯志霞.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DMB单频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D]. 王虹云.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6]地面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前端视频码流适配方案设计[D]. 刘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7]分布式数字广播电视外辐射源雷达接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绪望. 武汉大学, 2017(06)
  • [8]射频同步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接收性能研究[D]. 吕文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9]DTMB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葛颖. 东南大学, 2015(08)
  • [10]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琪信.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用于 DVB 前端复用、IP 传输和 SFN 同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