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一、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孔晨帆[1](2021)在《ALD中HSC来源外泌体转运Let-7b-5p促肝细胞凋亡与调肝理脾方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过量摄入酒精所导致的一种病程漫长、且发病机制复杂的肝病。在我国,ALD发病率与死亡率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ALD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但肝细胞、肝星状细胞等多种细胞已被证实参与其中,肝细胞的凋亡坏死、肝星状细胞的激活转分化贯穿ALD全程。已有大量研究发现肝内的细胞通讯与多种肝病进展关系密切,其中外泌体通过miRNA传递信息在ADL、肝纤维化等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50nm的胞外囊泡,可搭载包括微小RNA(miRNA)在内的多种小分子物质,充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媒介,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已有研究证实,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外泌体可以转运至肝内临近细胞,加重肝损伤。前期研究中发现,ALD模型中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诱导肝细胞凋亡,中药调肝理脾方对ALD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但肝星状细胞来源外泌体诱导肝细胞凋亡以及调肝理脾方保护ALD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ALD中肝星状细胞外泌体转运的miRNA对肝细胞的作用机制,从肝内细胞通讯的角度探究ALD发生发展中与调肝理脾方治疗ALD的分子机制。方法:(1)ALD中肝星状细胞促进肝细胞凋亡。1)HSC的ALD模型构建。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醛刺激HSC48h,利用细胞增殖试剂盒(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WB)测定HSC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胶原1(Col1)与纤连蛋白(FN)的表达水平,以评价模型。2)活化HSC与肝细胞的共培养实验。Transwell共培养(活化/静止)HSC与肝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与WB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Bax与Bcl-2表达水平,验证活化HSC对肝细胞凋亡的作用。(2)活化HSC外泌体miRNA差异表达谱与下游靶基因的筛选。1)用无外泌体培养基/含乙醛的无外泌体培养基分别处理HSC,收集细胞上清液并用超速离心法收集上清液中外泌体。使用电镜、WB、粒径分析的方法对HSC外泌体(HSC-exo)进行鉴定。2)提取静止/活化HSC-exo,利用RNA-seq分析外泌体差异miRNA。|log2(FC)|>2为标准筛选HSC来源外泌体中的差异表达miRNA。TargetScan软件预测HSC来源外泌体差异表达Let-7b-5p的下游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et-7b-5p与靶基因mRNA互补结合。(3)活化HSC外泌体运转Let-7b-5p促进肝细胞凋亡。1)HSC-exo用PKH26染色后,与肝细胞共同孵育4h,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拍摄肝细胞摄取HSC-exo。将肝细胞与活化/静止组HSC-exo共同孵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凋亡,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肝细胞内 Let-7b-5p,EZH2、Bax、Bcl-2 mRNA水平水平,WB的方法测定肝细胞EZH2、Bax、Bcl-2表达水平,验证活化组HSC-exo对肝细胞凋亡的作用。2)肝星状细胞内转染Let-7b-5p mimics、Let-7b-5p mimic-NC。qPCR方法检测肝星状细胞外泌体内Let-7b-5p;将Let-7b-5p mimic修饰的肝星状细胞外泌体与肝细胞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凋亡水平,qPCR方法检测肝细胞内Let-7b-5p,EZH2、Bax、Bcl-2 mRNA水平水平,WB方法检测EZH2、Bax、Bcl-2的表达水平。(4)调肝理脾颗粒对Let-7b-5p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保护作用研究。1)采用不同浓度的调肝理脾方颗粒水溶液处理肝细胞48h小时,采用CCK-8法确定调肝理脾颗粒处理的最佳浓度。2)设立肝细胞NC组,Let-7b-5p过表达组组与中药保护组。中药保护组首先采用调肝理脾方水溶液预防性给药48h,48h后NC组转染Let-7b-5p mimic-NC,Let-7b-5p过表达组与中药保护组组转染Let-7b-5p mimic。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C组、Let-7b-5p过表达组与中药保护组的凋亡水平,qPCR检测Let-7b-5p,EZH2、Bax、Bcl-2 mRNA 水平,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 EZH2、Bax、Bcl-2 的表达水平。结果:(1)用300μM乙醛刺激HSC 48小时后,HSC的存活率最高,为正常组的1.15倍。WB结果显示,α-SMA、Col1与FN表达水平较正常HSC显着上调,HSC造模成功。(2)流式结果显示:肝细胞与乙醛活化的HSCTranswell共培养后,肝细胞凋亡率显着提高;qPCR与WB结果显示肝细胞Caspase3、Bax mRNA与蛋白表达上调,Bcl-2 mRNA与蛋白表达量下调。(3)透射电镜、WB与粒径分析结果显示,细胞上清液超速离心提取物为外泌体。RNA-seq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乙醛活化组HSC-exo中Let-7b-5p表达量上调。TargetSacn预测Let-7b-5p可与Zeste增强子同源物2(EZH2)基因的mRNA 3’非编码(UTR)区靶向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Let-7b-5p可与EZH2基因的mRNA 3’UTR区靶向结合并抑制其表达。(4)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肝细胞可内吞以PKH26标记的HSC-exo,荧光标记定位位于肝细胞膜。qPCR与WB结果显示活化组HSC-exo与肝细胞共培养可显着下调肝细胞内靶基因EZH2表达量,并降低肝细胞存活率,使肝细胞凋亡率升高。转染Let-7b-5p mimics后,qPCR结果显示HSC及其外泌体中Let-7b-5p表达量上调,qPCR与WB结果显示与Let-7b-5p修饰的外泌体(mimic-exo,即过表达Let-7b-5p的HSC外泌体)共培养可使肝细胞内EZH2、Bcl-2表达量下调,Bax表达量上调,同时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5)与NC组相比,Let-7b-5p过表达组Let-7b-5p、Bax表达量显着上调,EZH2、Bcl-2表达量显着下调,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而中药保护组相较于Let-7b-5p过表达组,肝细胞Let-7b-5p、Bax表达量显着下调,EZH2、Bcl-2表达量显着上调,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结论:ALD中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外泌体与肝细胞凋亡有关,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可以通过外泌体运转Let-7b-5p至肝细胞,调控肝细胞内靶基因EZH2表达,促进肝细胞凋亡。中药调肝理脾方可通过下调肝细胞Let-7b-5p从而减少肝细胞凋亡。

李竹苑[2](2020)在《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本研究观察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2.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运用加味理中汤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实验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探讨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一般基础治疗。治疗组予加味理中汤治疗,采用农本方颗粒制剂,每日1剂,每剂用温开水150ml冲服;对照组予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每次456mg口服,每日三次,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肝脏瞬时弹性检测(Fibrotouch)测定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及安全性的情况。2.动物实验研究:选取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65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余55只大鼠予高脂饲料(58%基础饲料+2%胆固醇+40%猪油)喂养12周以建立NAFLD大鼠模型,从第8周周末起至第12周周末,随机抽取1只大鼠观察其肝脏病理改变,至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随机取10只为模型组,剩余40只为实验组。实验组4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按《动物与人体的每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系数表》计算出大鼠模型实验所需用药剂量,高、中、低剂量加味理中汤混悬液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灌胃4周;西药对照组则予易善复按142.5mg/kg/d剂量分别给予10只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空白组不造模,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16周末处死,观察大鼠肝脏形态及病理改变,计算肝指数;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观察实验大鼠的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脏形态及病理学、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脏CAP值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血脂(TC、TG)、CAP、FPG、FINS、HOMA-IR、CAP值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肝功能(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未出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1)体重、肝湿重、肝指数:(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升高(P<0.01);(2)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肝湿重、肝指数降低(P<0.01),其中高剂量组体重下降效果优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肝湿重、肝指数下降优于中剂量组(P<0.01);(2)肝脏病理:(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病理切片光镜下呈弥漫性脂肪变性,可见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部分可见炎细胞浸润;(2)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的肝脏病理切片示脂肪变较模型组改善;(2)血清瘦素(LP)、FPG、FINS及HOMA-IR:(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LP、FPG、FINS及HOMA-IR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中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均下降,(P<0.01);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3)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降低效果优于后者(P<0.01);(3)实验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1.加味理中汤在治疗NAFLD过程中有显着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CAP,且安全性较强,无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加味理中汤能减轻模型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降低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3.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综合治疗作用优于易善复。

许皖[3](2020)在《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是造成酒精性肝病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病的第二大肝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酒精性肝脏疾病是由急性或慢性饮酒引起的肝脏代谢疾病,早期以单纯性脂肪肝病变为主,继而向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不可逆病变发展。尽管酒精性肝脏疾病对全球的经济和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对于该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甚微,除戒酒和营养支持外,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策略。酒精性肝病当属中医“酒疸”、“酒痨”、“酒癖”、“酒臌”、“伤酒”、“酒中毒”等范畴。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酒食不节,酒毒湿热之邪蕴阻中焦,继而伤及脾胃,致运化失司,水湿失运,变生痰浊,而后湿热搏结,阻滞中焦或土雍木郁,致肝脾同病。其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胃,酒毒湿热之邪蕴结体内是根本病机。葛花和枳椇子为我国传统解酒中药,古代医药文献有对两药同用解酒毒的记载。葛花发散宣透,引湿热从肌表而散枳椇子渗泄利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下,二者配伍,散渗结合,分消湿浊,因势利导,使酒湿邪气排出体外,起到解酒保肝的作用。课题组前期已经完成单味中药葛花、枳椇子对急性酒精中毒性治疗,并进行了葛花枳椇子不同比例配伍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研究明确了二者配伍对酒精性肝损伤显示出一定的防治作用,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相关指标,起到解酒护肝的作用。研究目的:酒精性肝损伤是全球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疾病晚期难以治愈的进行性疾病,若早期阶段能及时防治,可阻止其向不可逆病变发展,故防治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尤为迫切,但目前相关研究较薄弱。乙醛介导的毒性,氧化应激和脂质代谢失衡通常认为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转录因子Nrf2是防治氧化应激介导疾病的关键治疗靶标,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保护酶的关键调节剂,在酒精性肝损伤的早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葛花和枳椇子配伍为研究对象,开展二者配伍对酒精引起的急性肝脏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采用白酒灌胃复制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肝损伤情况,通过生物化学、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探讨二者配伍能否激活Keap1-Nrf2-ARE通路诱导抗氧化酶活性而保肝。中医理论认为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湿热毒邪蕴结体内,损伤及脾,致脾之运化功能失司,累及肝胆,诱发“伤酒”。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水通道蛋白AQPs的正常表达可能是运化水湿,津液输布,维持体内水代谢稳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而AQP表达异常可能是湿热证病理机制之一。酒精诱导的氧化应激在急性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引发脂质代谢异常,促进脂质过氧化,造成肝脏脂质蓄积的关键因素。水甘油通道蛋白AQP9是参与甘油和甘油三酯代谢的重要通道蛋白,在调控脂质代谢,维持甘油代谢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本研究同时尝试结合中医发病机制,探讨二者配伍能否影响水-甘油通道蛋白AQP9表达而调节肝中脂质代谢,从而研究药物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开展其他酒精性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研究方法:1.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乙醇代谢的影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模型组、阳性对照药(水飞蓟宾)组、葛花组、枳椇子组、葛花枳椇子配伍Ⅰ(1:1)组、葛花枳椇子配伍Ⅱ(1:2)组、葛花枳椇子配伍Ⅲ(2:1)组,共计7组,每组15只。采用56%(V/V)红星二锅头白酒,一次大量灌胃(模型Ⅰ组)和连续多次灌胃(模型Ⅱ组)两种方法复制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根据酒精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分别于酒后不同时间点(1h、4h和10d)取材,运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液中乙醇浓度和肝中乙醇脱氢酶活性。2.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功能、血脂水平和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药(水飞蓟宾)组、葛花组、枳椇子组、葛花枳椇子配伍Ⅰ(1:1)组、葛花枳椇子配伍Ⅱ(1:2)组、葛花枳椇子配伍Ⅲ(2:1)组,共计8组,每组15只。采用56%(V/V)红星二锅头白酒,一次大量灌胃(模型Ⅰ组)和连续多次灌胃(模型Ⅱ组)两种方法复制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根据血清酶学改变特点,分别于酒后不同时间点(4h、6h、12h、16h和10d)取材,检测肝功能(ALT、AST、ALP、ALB和TP含量)、血脂水平(TG和CHO含量)及肝组织形态变化。3.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酒后不同时间点(4 h、6 h、12 h、16 h和10 d)小鼠肝脏组织中SOD、MDA和GSH的吸光度,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肝组织中ROS的吸光度,并计算其在组织中的活力。4.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机制的探讨: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检测酒后不同时间点(12 h和10 d)小鼠肝脏组织中Keap 1、Nrf2和AQP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液乙醇浓度与肝中乙醇脱氢酶的影响: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Ⅰ组小鼠(酒后1h和4h):与模型组相比,葛花、枳椇子及各配伍组(1:1、1:2和2:1)均显着降低血液中乙醇浓度,并升高肝脏乙醇脱氢酶活性,其中葛花-枳椇子(2:1)组在促进乙醇的代谢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显现出较好的解酒作用。②酒精性肝损伤模型Ⅱ组小鼠(酒后10d):与模型组相比,葛花、枳椇子及各配伍组(1:1、1:2和2:1)血清中乙醇含量显着降低,肝组织中乙醇脱氢酶活性增强,即各给药组通过调控ADH脱氢酶系统,促进乙醛的消除,并减轻乙醇诱导的肝脏损伤,显现出一定的解酒作用。其中,葛花-枳椇子(2:1)组在加速酒精代谢方面,显现出较好的治疗作用,具有出较好的解酒作用。2.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功能与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Ⅰ组小鼠(酒后4h、6h、12h和16h):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ST、ALT和ALP水平显着升高,TP和ALB含量显着降低,光镜下肝小叶和肝索结构紊乱,肝细胞水肿或空泡变性,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脂肪滴的形成,即酒精造成肝脏组织及功能受损,提示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葛花、枳椇子及各配伍组(1:1、1:2和2:1)均可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AST、ALT和ALP水平,升高小鼠血清TP和ALB含量,从而改善小鼠的肝脏功能。葛花-枳椇子(2:1)组在改善酒精(酒后12h)造成的肝脏血清转氨酶及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异常方面优于其它各给药组。此外,各给药组均不同程度地改善酒精诱发的微泡样脂肪变性、脂质滴积聚、肝细胞水肿和炎性损伤等病理改变,对酒精诱发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②酒精性肝损伤模型Ⅱ组小鼠(酒后10 d):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和ALP含量显着升高,TP和ALB水平明显降低,表明酒精引起小鼠肝脏功能异常,造成了急性肝脏损伤。与模型组相比,葛花、枳椇子及各配伍组(1:1、1:2和2:1)均不同程度地改善肝脏功能和蛋白合成功能。葛花-枳椇子(2:1)组在改善肝脏功能及蛋白合成功能方面优于其它各给药组,即该配伍组对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具有较好的肝保护作用。此外,各给药组均不同程度地改善酒精诱发的肝细胞肿胀、微泡样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脂质滴积累等病理变化。3.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脂水平及其作用机制的影响: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Ⅰ组小鼠(酒后4h、6h、12h和16h):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TG和CHO水平显着升高,即酒精造成小鼠血脂功能的异常。与模型组相比,葛花、枳椇子及各配伍组(1:1、1:2和2:1)均显着改善血清脂质代谢紊乱。葛花-枳椇子(2:1)组在降低酒精(酒后12h)引起的血清TG和CHO水平升高方面优于其他各给药组。此外,葛花、枳椇子及其各配伍组(1:1、1:2和2:1)均能抑制AQP9的表达,减少肝细胞对甘油的摄入,改善脂质代谢,从而有效缓解肝脏脂肪变性,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各给药组在调控AQP9表达,缓解酒精引起的脂质代谢异常方面,均无显着差异。②酒精性肝损伤模型Ⅱ组小鼠(酒后10 d):模型组小鼠血清TG和CHO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即急性酒精摄入造成小鼠脂质代谢紊乱。葛花、枳椇子及各配伍组(1:1、1:2和2:1)均显着降低血清TG和CHO的水平,并抑制AQP9的表达,对酒精造成的血脂异常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葛花-枳椇子(2:1)组在改善急性酒精摄入造成的高脂血症方面优于其他各给药组,即该配伍组在减少肝脂质积累,缓解脂质代谢异常方面显现出较好的治疗作用。4.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及其作用机制的影响: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Ⅰ组小鼠(酒后4 h、6 h、12 h和16 h):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SOD和GSH水平均明显降低,MDA和ROS活力均显着升高,即表明单次大剂量酒精灌胃会造成小鼠氧化应激损伤。与模型组相比,葛花、枳椇子及各配伍组(1:1、1:2和2:1)均可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促进肝细胞对脂质过氧化产物的清除,即各给药组均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对酒精诱导的肝脏损伤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其中葛花-枳椇子(2:1)组在增强抗氧化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缓解酒精(酒后12 h)介导的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方面显现出较好的治疗作用,即该配伍组可显着预防酒精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此外,葛花、枳椇子及各配伍组(1:1、1:2和2:1)可通过抑制Keap1表达,激活Nrf2表达,从而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缓解小鼠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肝脏免受酒精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各给药组在调控Keap1-Nrf2-ARE信号传导通路,保护肝组织免受酒精诱导的氧化损伤方面,均无显着差异。②酒精性肝损伤模型Ⅱ组小鼠(酒后10 d):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白酒连续灌胃10天后,肝脏SOD和GSH活性均明显降低,MDA和ROS含量均显着升高,即表明连续大量酒精摄入会造成小鼠氧化应激损伤。与模型组相比,葛花、枳椇子及各配伍组(1:1、1:2和2:1)均通过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增强肝脏内抗氧化酶的表达(SOD和GSH),加快脂质过氧化物(MDA和ROS)分解代谢,减少酒精对小鼠肝组织的损害。此外,葛花-枳椇子(2:1)组在增强小鼠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作用,改善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损伤方面优于其他各给药组,即该配伍组对缓解酒精诱导的肝损伤表现出积极作用。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葛花、枳椇子及各配伍组(1:1,1:2和2:1)对酒精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首先,各给药组通过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作用,改善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损伤,从而缓解酒精对小鼠的肝脏损害,发挥保护肝脏的作用。其次,各给药组通过调控水-甘油通道蛋白AQP9的表达,降低甘油的渗透性,减少甘油的摄入,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异常,从而缓解酒精诱导的氧化应激和肝脂肪变性,起到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葛花-枳椇子(2:1)组在促进酒精代谢,改善肝脏功能,减轻肝脏脂肪变性,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方面显现出积极作用,即该配伍组对酒精诱导的肝脏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证实葛花枳椇子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显示出一定的防治作用,并明确了二者配伍产生相须为用、协同增效的功用,具有增强解酒保肝的效果,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天然解酒保肝药物,为临床应用葛花枳椇子防治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于澜[4](2020)在《降脂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卢秉久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观察降脂颗粒剂的临床疗效,构建合理的NAFLD动物模型明确其药效学,验证经方的临床价值,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究其治疗NAFLD的作用机理,诠释经方治疗NAFLD的科学内涵,为经方治疗NAFLD的广泛应用及推广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临床研究:以卢秉久教授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为基础,阐述卢教授的独特见解,并对卢秉久教授2017年应用中药治疗的NAFL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卢秉久教授临床治疗NAFLD的用药规律。选取应用降脂颗粒剂治疗的病历记录完整的NAFLD患者30例,以身体质量指数(BMI)、彩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肝功能及血脂相关因子为指标,并将中医症状体征进行量化积分,通过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比对分析,综合评价经方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法构建NAFLD小鼠模型,以肝脏病理状态、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等为依据,对比空白组及模型组数据,验证模型;给药组中中药组给予不同剂量的降脂颗粒剂,西药组给予易善复,旷置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观察降脂颗粒剂对肝脏病理状态、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炎症因子等的影响,进而验证经方的临床疗效;基于STING信号通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降脂颗粒剂给药前后STING、p-IGF3蛋白及STING、TBK1、IRF3、IL-1β、IL-6、TNF-α基因的表达差异,探讨降脂颗粒剂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结果:临床研究:卢教授针对NAFLD进行分期辨证论治的方法,以消脂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常用的药物配伍有两组:第一组为泽泻、决明子、红曲、山楂,第二组为陈皮、茯苓、大腹皮、苍术、白术。选用降脂颗粒剂由泽泻、决明子、红曲、山楂组成,具有活血祛瘀、健脾祛湿功效,患者应用降脂颗粒剂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体重指数、肝功能指标(ALT、AST、GGT)及血脂指标(TC、T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说明患者状态、肝功能及血脂得到明显改善;症状量化积分结果显示,经方总有效率为96.66%,其中10%患者治愈;肝脏B超结果显示,治疗后重度脂肪肝患者明显减少,脂肪肝程度明显减轻,80%患者治疗有效,其中13.33%患者治愈;综合评价显示,该方在治疗NAFLD方面,临床效果显着。实验研究:造模8周后,模型组小鼠与空白组小鼠比较,其一般情况评分、肝功能指标(ALT、AST、GGT)、血脂指标(TC、TG)及肝脏病理状态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造模成功;给予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及旷置组相比,中药组、西药组血清中的肝功能(ALT、AST、GGT)及血脂(TC、TG)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治疗后更为接近空白组,说明中药组对NAFLD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及旷置组相比,肝组织中相关蛋白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逐渐趋于空白组,说明降脂颗粒剂可能通过调控STING通路,从而达到治疗NAFLD的目的。结论:1.卢教授认为肝郁气滞、脾虚湿蕴、痰瘀互结为基本机理,治疗应以疏肝健脾理气、祛湿化痰、活血化瘀为主。2.降脂颗粒剂治疗NAFLD临床疗效确切。3.降脂颗粒剂通过调节STING-TBK1-IRF3通路,降低炎症反应,降低血脂,从而改善肝损伤,达到治疗作用。

肖倩[5](2020)在《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临床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70例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或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门诊就诊且符合肝郁脾虚型NAFLD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37例治疗组和33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健脾软肝颗粒口服(1袋/次,200ml温水冲服,3次/日),对照组口服易善复(2粒/次,3次/日),疗程三个月,观察分析两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尿酸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腹部B超的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均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脘胁胀痛,腹胀,食少纳呆,便溏不爽,情绪抑郁或易怒,肠鸣矢气等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81.08%优于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均能降低患者的ALT、AST、TC、TG水平,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经治疗后两组LDL-C、U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两组疗效相当(P>0.05);本次研究中两组HDL-C水平无明显影响,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脏影像学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0例,有效4例,无效28例,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30例,两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疗效相当。结论:健脾软肝颗粒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NAFLD的临床症状,具有保肝降脂,改善尿酸代谢,减轻肝脏脂肪含量作用,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NAFLD的优势特色,值得临床推广。

董灿[6](2020)在《芪珠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一)芪珠方治疗肥胖型NAFLD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芪珠方”对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受控衰减参数、肝脏酶学、人体学指标、糖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和中医症状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肥胖型NAF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脱落4例)和观察组38例(脱落7例)。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一日三次,疗程12周;观察组予“芪珠方”颗粒剂,每日一剂,疗程12周;两组均进行生活方式控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脏脂肪衰减参数(CAP)、肝脏硬度(LSM)、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移酶(AST)、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质量(BW)、体重指数(BMI)、体脂(FP)、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指标变化以及单项中医症状疗效。结果①肝脏FibroTouch检测和肝脏酶学检测:两组治疗后肝脏CAP、LSM以及ALT、AST、GG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ALT、AST、GGT低于对照组(P<0.05)。②人体学指标:两组治疗后BW、BMI、FP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P<0.01)。③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标:两组治疗后TC、TG、FINS、HOMA-I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TC低于对照组(P<0.05)。④单项中医症状疗效:两组治疗后单项中医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周身困重、大便粘腻、口干口苦、倦怠乏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其中观察组在降低ALT、AST、GGT、LDL-C以及TC方面更具有优势;同时在中医症状方面观察组能够明显改善周身困重、大便粘腻、口干口苦、倦怠乏力等症状。(二)芪珠方对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芪珠方干预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疗效,探讨芪珠方改善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肝脏炎症和脂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C57 BL/6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观察组、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以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NAFLD小鼠模型,观察组给予芪珠方,中药对照组给予荷丹胶囊,西药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干预给药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双蒸水4周。观察不同组别小鼠的一般情况、肝脏形态、肝组织HE染色、脏器系数、肝功能和脂代谢情况。2、将C57 BL/6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芪珠方组,分别以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NAFLD小鼠模型,芪珠方组给药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双蒸水4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肝脏Toll样受体4(TLR4)、白细胞介素6(IL-6)和法尼醇X受体/小异二聚体伴侣(FXR/SHR),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测肝脏TLR4、骨髓细胞分化基因88(MyD88)、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p-p65蛋白表达。结果1、①体重和脏器系数比较:与空白组比较,干预后各组小鼠体重、肝脏湿重、脾脏湿重均明显升高(P<0.05,P<0.01);观察组小鼠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P<0.01),观察组小鼠肝湿重、肝系数、脾湿重、脾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肝湿重和肝脏系数有下降趋势。②病理形态观察:和模型组相比,不同药物干预组可以改善肝脏脂肪沉积,其中观察组改善显着。③肝功能和尿酸:不同药物干预组肝功能和尿酸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改善(P<0.05,P<0.01),观察组ALT、AST、UC与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P<0.01)。④脂代谢指标:不同药物干预组在脂代谢方面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HDL-C、LDL-C、TC、TG与模型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P<0.01);观察组TG与中药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观察组LDL-C、TC、TG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P<0.01)。2、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芪珠方组小鼠肝脏FXR、SHR、SREBP-1、TLR4、IL-6mRNA表达明显升高。芪珠方干预组小鼠肝脏TLR4、IL-6、SREBP-1mRNA表达较模型组下降,FXR、SHRm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P<0.01)。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芪珠方组小鼠肝脏TLR4、MyD88、p-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芪珠方干预组小鼠肝脏TLR4、MyD88、p-p65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结论芪珠方可以显着改善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体重、肝功能、脂代谢和尿酸水平,疗效优于荷丹胶囊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芪珠方改善肝脏炎症和脂代谢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脂代谢相关信号FXR/SHR、SREBP-1,以及抑制NF-κB为介导的肝脏炎性通路来实现肝脏保护作用的。

朱丹[7](2019)在《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及动态平衡失调,以致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脂肪性肝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慢性肝病。迄今西医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亦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药物。相比之下,中医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防治脂肪性肝病不良反应少,显示了较大的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在脂肪性肝病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学会对脂肪性肝病认识也基本达成了一致,制定了相关的中医药诊疗指南和规范,供临床参考。但这些意见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发挥,需要在临床上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另一方面,名老中医作为中医药学术的带头人,代表着当代中医的最高学术水平,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主力军。因此,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药对脂肪性肝病的理论认识及丰富诊疗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研究目的本论文是在“十五”、“十一五”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项目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在学习古代文献及现代中西医对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的同时,基于当代一百余位名老中医辨治脂肪性肝病的文献、临证医案以及导师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特色和临证医案分析,系统总结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进行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共性经验总结和个性经验分析。并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进行知识图谱构建探索,以提高对该病的辨证论治水平。3.研究方法(1)中医药对脂肪性肝病的认识;结合有关文献及古籍从中医理论及临床治疗上对脂肪性肝病进行论述。(2)对一百余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的137篇文献和493例患者共1469诊次临证医案进行整理总结,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挖掘方法,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经验进行分析,以总结其共性规律和个性经验,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认识、证候特征、方药规律等。(3)对导师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学术见解和340例患者628诊次临证医案进行整理总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导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辨治特色和辨证用药规律。(4)探索将知识图谱应用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疾病证治规律的研究之中,并结合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进行了构建探索,以便更好的传承中医药经验,提升中医药临床水平。4.研究结果4.1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文献研究通过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的137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病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床经验文献资料中所论述的中医病名有25种之多,其中列入前5种的分别是“胁痛”、“积聚”、“痰证”、“肝癖”、“积证”,以“胁痛”为最多。但“胁痛”及“痰证”、“积聚”、“积证”都属于一类代表广泛的疾病,特异性太差,以其命名不合适。而其中以“肝癖”特异性较强,但认知度不够高,说明就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名而言,尚缺乏共识。(2)病因病机:病因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大量饮酒、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为主要病因。病机方面,以脾虚失运、肝失疏泄、痰癖互结、肝郁脾虚、血瘀为主。(3)证候特征:文献中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证候很多,常见的证候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郁气滞、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脾虚失运、肝脾不调等。(4)治法:健脾、活血、疏肝、化痰、理气、清利湿热、祛湿、化湿、化浊、益气为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其中健脾使用的频率最高。在临床应用中,名老中医常多种治法合并使用。如两种治法并用的健脾与疏肝,健脾与活血,疏肝与活血,活血与化痰等;三种治法合用的健脾、疏肝、活血,健脾、化痰、活血等;四种治法合用最常见的是健脾、疏肝、化痰、活血。说明上述治法针对主要病机,可以起到综合辨证而施治的目的。(5)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155种,其中自拟方102种,时方及经方53种,使用方剂以自拟方为主,反映了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上,个性化治疗比较突出。这些自拟方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其基本病机、个体经验及相关方剂加减组合而成。除自拟方之外,常用成方有二陈汤、逍遥散、柴胡舒肝散、一贯煎、茵陈蒿汤、四逆散、小柴胡汤、血府逐瘀汤、龙胆泻肝汤、复元活血汤等,反映了健脾、疏肝、化痰、活血的基本治法。(6)用药特点:共使用了 208种中药,1674药次。常用中药有泽泻、丹参、茯苓、柴胡、炒决明子、麸炒白术、炒山楂、生山楂、陈皮、白芍、郁金、法半夏、茵陈、赤芍、黄芪、当归、醋莪术、虎杖等。药物的使用种类很广,共计16大类,最多的是补虚类和利水渗湿类,其次是活血化瘀、消食及清热类。从用药规律上反映了脂肪性肝病脾虚为本运化失调的病机特点。(7)核心药物:组成治疗方剂的核心药物包括泽泻、丹参、茯苓、柴胡、炒决明子、生山楂、炒山楂、白芍、陈皮、郁金、法半夏、茵陈、黄苗、赤芍、当归、醋莪术、虎杖、荷叶、麸炒枳壳、制何首乌、麸炒苍术、麸炒枳实、甘草、川芎、姜厚朴、党参、海藻、木香。这些药物根据证候的不同,组成核心处方,其功效为祛湿活血、健脾疏肝、消积化痰、清利湿热,反映了本病的基本病机及病机的复杂性,治疗上不能单用健脾疏肝等方面的药物。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整个病证情况,注意运用祛湿活血、化痰消积、清利湿热等相关治法。4.2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医案研究通过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证医案493例1469诊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以乏力、右胁肋胀痛不适、大便溏、口苦、口干、腹胀、纳呆、小便黄、眠差、头晕等常见。舌象以苔白、舌红、苔黄、舌暗、舌尖红、舌暗红、苔腻、舌淡暗、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较为常见。脉象以弦、细、沉、滑以及由此组成的复合脉象常见。(2)证候特征:常见中医证候有痰瘀互结、肝络不和、热毒内蕴、肝脾不调、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内蕴、肝胆湿热等。(3)相关中医疾病:与脂肪性肝病相关中医病名共64种,排在前五位的为:肝痞、胁痛、眩晕、肝着、肝癖,由于“痞”和“癖”经常互用,所以“肝痞”和“肝癖”可以一道统计,达322诊次,占全部病名记录诊次(977次)的33%,而胁痛和眩晕包含的病种比较多,缺乏特异性,很难作为病名来考虑。“肝着”是传统病名,作为五脏之积“肝积”的病名,要从病名上全盘考虑。从以上分析,说明对脂肪性肝病的病名尚缺乏统一认识,但多数医生考虑以“肝癖”或“肝痞”较为适宜,“肝着”亦在考虑范围,而其他病名认可较少。所以脂肪性肝病的病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4)兼夹西医疾病:“原始医案”所涉及到的西医疾病达174种,分布非常广泛,但从总体来看,主要的兼夹病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排在前10位的兼夹西医病种依次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息肉、肝功能异常、糖耐量异常、肝囊肿、高尿酸血症。(5)治法:常用治法有活血、疏肝、化痰、健脾、清热、解毒、化浊、清利湿热、理气、化湿等。由于脂肪性肝病病机证候相互兼夹,治法也应是多法同用。两种治法中使用最多的是疏肝与活血、活血与化痰、疏肝与化痰、清热与活血、清热与解毒。三种治法中常以疏肝、化痰、活血,解毒、活血、清热,化痰、活血、清热,化痰、解毒、活血,化痰、解毒、清热相合而用。四种治法合用最常见的是解毒、化痰、活血、清热,其次为解毒、疏肝、活血、清热。(6)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182种,其中自拟方107种,时方及经方75种。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种方剂依次为:逍遥散、四君子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天麻钩藤饮、四逆散。(7)用药特点:共使用了 456种中药,19106药次。常用中药有丹参、郁金、茯苓、泽泻、炒决明子、甘草、白芍、陈皮、柴胡、茵陈、麸炒白术、赤芍、荷叶、黄芩、法半夏、莱菔子、当归、醋莪术、黄连、麸炒枳壳等。中药的使用类别很广,共计16大类,最多的是利水渗湿类和清热类,其次是活血化瘀类、补虚类、消食类。所用中药的性味分布排序为性微寒、平、温、寒、微温。所用中药归经分布排序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用药特点反映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用药的规律性,即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清利湿热”为整体治疗思路,这与前述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是相吻合的。(8)核心药物:组成治疗方剂的核心药物包括丹参、郁金、茯苓、泽泻、炒决明子、甘草、白芍、陈皮、柴胡、茵陈、麸炒白术、赤芍、荷叶、黄芩、法半夏、炒莱菔子、当归、醋莪术、黄连、麸炒枳壳、垂盆草、生山楂、黄芪、虎杖、海藻、连翘、六月雪。4.3通过姚乃礼教授临证医案分析其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通过对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临证医案340例628诊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临床特征:乏力、大便溏、眠差、口干、嗳气、胃脘胀满、口苦、右胁肋痛不适、腹胀、反酸等常见。其中以乏力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与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反映了脾在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舌象以苔暗红、舌淡暗、苔黄腻出现的频率最高。脉象以弦脉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脉弦细。(2)证候特征:肝脾不调、湿热蕴结、湿浊内停、脾虚失运、肝郁脾虚、脾胃虚弱、痰浊内蕴、浊邪内滞、浊邪瘀滞、肝血亏虚等。其中肝脾不调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其他证候。常见相兼中医证候为肝脾不调与湿浊内停,肝脾不调与痰浊内蕴,肝脾不调与浊邪内滞,肝脾不调与浊邪瘀滞,肝脾不调与湿热蕴结。反映了导师对脂肪性肝病基本病机的认识,强调肝脾不调是其基本病机。(3)相关中医疾病:与脂肪性肝病相关中医疾病共19种,导师认为将脂肪性肝病命名为“肝癖”能反映该病的特点,较为贴切。(4)兼夹西医疾病:所涉及到的兼夹西医疾病共116种,排在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高脂血症、慢性胃炎、高血压、肝囊肿、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胆囊息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胃息肉。分析结果与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结果大致一致。(5)治法:常用治法有健脾、调和肝脾、化浊、化湿、疏肝、清利湿热、活血、理气、化痰等。两种治法中使用较多的是化浊与健脾、化浊与调和肝脾、健脾与疏肝、活血与化浊。三种治法中化浊、调和肝脾、活血,化浊、疏肝、健脾,化浊、健脾、活血等常相合而用。(6)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27种,临床选方时以自拟方为主,这与脂肪性肝病病机复杂多样,涉及多脏腑,且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有关。故选方时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中方剂依次为:四君子汤、逍遥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柴胡疏肝散、二陈汤、温胆汤、香连丸、四逆散。(7)用药特点:导师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共使用了 312种中药,10767药次。常用中药有茯苓、麸炒白术、丹参、甘草、醋莪术、法半夏、赤芍、太子参、白芍、当归、黄连、豆蔻、焦山楂、柴胡、木香、茵陈、陈皮、夏枯草、姜厚朴、厚朴花、党参、醋鸡内金。中药类别最多的是补虚类和利水渗湿类,其次是清热类、活血化瘀类、化痰止咳平喘类。所用中药的性味分布排序为性温、平、微寒、寒、微温等。所用中药归经分布排序为脾经、肝经、肺经、胃经等。(8)核心处方:茯苓、麸炒白术、丹参、醋莪术、法半夏、赤芍、太子参、白芍、当归、黄连、豆蔻、焦山楂、柴胡、木香、茵陈、炙甘草等。4.4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共性规律和个性经验分析共性规律的研究,选取一百余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文献及医案资料,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以探求其共性经验和规律。这些名老中医,无论从所处地域、专业水平、时间跨度和提供的资料,虽不能全面代表各方面的学术和经验,但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诊疗经验,所以得出的证治规律可以供我们来学习提高。在此基础上,选取医案数据库中医案数最多的三位名老中医就治法、选方、中药进行个性经验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名老中医对脂肪性肝病的病机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其发病病位在肝,与肝、脾关系密切,为本虚标实之证。但侧重点不同,或侧重于本虚,或侧重于邪实,也有自己比较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就治法而言,侧重于本虚者,常用健脾、疏肝的方法。侧重于邪实者,常用活血、化痰、清利湿热等方法。方剂而言,以自拟方为主,反映了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上,个性化治疗比较突出。用药而言,反映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用药的规律性,即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清利湿热”为整体治疗思路,这与前述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是相吻合的。当然也囊括了个人用药习惯的特殊性。因此,对名老中医个性化经验的分析挖掘,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个体化诊疗特色并发现总结其共性经验,让名老中医经验得到不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并能开拓临床思路,为中医理论注入鲜活的新鲜血液。4.5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图谱构建探索本部分利用图形数据库中的Neo4j作为存储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的数据库,探索构建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知识图谱,并以名老中医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展示。从有关图谱中,可以直观的了解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对病因、病证、治法、方药之间的关系可以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进行理论探析,对于学习和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增添了新的方法,对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有重要的意义。但知识图谱的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增加其可视性、重要性及达到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努力提高中医药临床水平。

曹然[8](2019)在《针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肝脏的功能、纤维化程度及对组织形态学变化,通过其对各指标的影响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研究针刺与艾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着重从针刺与艾灸干预对肝细胞功能的保护,抗氧化应激水平,调节肝细胞炎性因子以及减轻酒精肝损伤后出现的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并重点研究和观察了针刺与艾灸干预对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来探讨针刺与艾灸干预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保护肝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72只,SPF级,雄性,体重180210g,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并给予SPF级鼠粮,其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每组12只,采用白酒混合液灌胃配合高脂饲料饮食(56d),其中“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分别给予穴位针刺和艾灸干预,在最后一次针灸干预后,剔除针刺和艾灸干预操作过程中引起局部血肿、烫伤以及解剖后胃肠穿孔的大鼠,并取血,分离血清,并取肝脏。考察针刺干预与艾灸干预对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不同腧穴配伍下针刺干预与艾灸干预的效果。微板法(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酶AST、ALT的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HA、LN、Hyp以及肝组织中PCⅢ、Ⅳ-C、SOD、MDA、TGF-β1、TIMP-1的含量。采用伊红染色法制备肝脏切片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的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的表达,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Wnt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羟脯氨酸(Hyp)含量增加明显(P<0.01)。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强胃健脾”针刺与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与艾灸干预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羟脯氨酸(Hyp)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用HE染色观察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学特征,视野下肝细胞清晰可见,且无变性和坏死现象,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坏死等现象,并出现严重的肝组织结构破坏和肝索排列紊乱,在肝门管区和中央静脉可见炎细胞浸润,并看到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且延伸至小叶内形成假小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强胃健脾”针刺与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与艾灸干预组大鼠肝细胞的脂肪变性、水肿、坏死程度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并且“强胃健脾”针刺干预和“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分别好于“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和“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2通过实验大鼠肝脏Masson染色观察可见,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未见明显胶原沉积于肝门管区内。而模型对照组大鼠有大量明显增生的纤维组织和胶原沉积于肝门管区、中央静脉和肝实质中,继而生成假小叶,不同程度的形成了肝损伤和肝纤维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胶原沉积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并且“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胶原沉积也分别较轻于“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和“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3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丙二醛(MDA)、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明显上升(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能够显着降低肝组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丙二醛(MDA)、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P<0.05或P<0.01),提高肝组织SOD含量(P<0.01)。4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的大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Wnt蛋白(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强胃健脾”针刺干预组、“强胃健脾”艾灸干预组、“柔肝养血”针刺干预组、“柔肝养血”艾灸干预组能够明显降低肝组织Wnt蛋白(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量(P<0.05或P<0.01)。结论1针刺与艾灸干预能有效的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的AST、ALT含量,达到保护肝脏功能的目的。2针灸与艾灸干预可能通过调控肝细胞炎性因子水平,实现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3针刺与艾灸干预可能通过降低大鼠肝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实现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4针刺与艾灸干预可能通过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干预来降低肝组织中Wnt,β-catenin,MMP-7的蛋白表达,实现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和细胞的保护作用。5“强胃健脾”和“柔肝养血”针刺与艾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均有保护作用,且“强胃健脾”针刺与艾灸干预组保护作用优于“柔肝养血”针刺与艾灸干预组,提示“强胃健脾”可能更符合早中期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

李谚语[9](2019)在《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本实验,研究保肝汤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揭示保肝汤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选用雄性SPF级昆明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护肝片组、保肝汤高剂量组、保肝汤中剂量组、保肝汤低剂量组,每组14只,共84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在实验第1、3、10、16、22、25、28d腹腔注射以植物油配置的0.5%CCl4溶液(0.1mL·10g-1)。于造模后第10d开始灌胃,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0.1mL·10g-1)灌胃,护肝片组(0.5g·kg-1)及保肝汤高剂量组(32g·kg-1)、保肝汤中剂量组(16g·kg-1)、保肝汤低剂量组(8g·kg-1)分别灌服相应药物,每日一次。实验第30d,给药后2h,取材,检测指标。观察肝脏大体情况、肝组织病理变化,生化法检测ALT、AST、MDA、SOD活性,ELISA法检测LPS、CD14蛋白活性,QPCR法检测Raf-1、ERK-1、PPAR-αmRNA表达。采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结果:1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药效学指标的影响1.1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大体情况肉眼观察,可见模型组小鼠肝表面不光滑,可见不均匀结节,边缘钝圆,厚薄不一。1.2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组小鼠肝脏中央静脉和肝细胞的形态及结构变形明显,肝细胞的排列层次紊乱,肝细胞肿胀,界限不清晰,细胞核变大,有的部位核仁消失,并见多处灶状坏死,造模成功。1.3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及AST/ALT的影响1.3.1对小鼠血清ALT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ALT和正常组小鼠比较明显升高(P<0.05)。保肝汤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显着(P<0.05)。1.3.2对小鼠血清AST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AST和正常组小鼠比较明显升高(P<0.05)。保肝汤中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1.3.3对小鼠AST/ALT比值的影响:模型组小鼠AST/ALT值比正常组稍升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各剂量组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机制指标的影响2.1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MDA、SOD的影响2.1.1对小鼠血清MD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MDA值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中、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中剂量组(P<0.05),余无明显差异。2.1.2对小鼠血清SOD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OD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高、中、低剂量组SOD值均显着升高(P<0.05)。保肝汤不同剂量组组间比较,保肝汤中、低剂量组明显高于保肝汤高剂量组(P<0.05);保肝汤中、低剂量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2保肝汤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LPS、CD14的影响2.2.1对小鼠肝组织LPS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LPS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低于高、低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2.2对小鼠肝组织CD14的影响: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CD14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低于高、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3保肝汤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Raf-1、ERK-1、PPAR-amRNA的影响2.3.1对小鼠肝组织Raf-1 mRN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Raf-1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中、低剂量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3.2对小鼠肝组织ERK-1 mRNA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肝组织ERK-1 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3.3对小鼠肝组织PPAR-αmRNA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肝组织PPAR-αmRNA表达与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保肝汤低剂量组显着低于高、中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保肝汤能降低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游离脂肪酸氧化,对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2保肝汤的保肝作用与调控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有关。3保肝汤的保肝作用以中、高剂量组作用更为理想。其中,保肝汤中剂量降低血清转氨酶、抑制自由基启动脂质过氧化反应效果最佳;保肝汤高剂量调节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最为理想。

童继威[10](2019)在《血府逐瘀汤调控LPS/p38MAPK信号通路治疗NAFLD的效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C57BL/6J Apo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动物模型,并给予血府逐瘀汤干预,探索血府逐瘀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效应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0只C57BL/6J Apoe-/-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通过高脂饲料配合亚临床剂量LPS联合刺激建立NAFLD模型,并用血府逐瘀汤干预四周。采用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14+的CD11b+Ly6G+细胞数量,ELISA法测定小鼠KC、MIP-2、MPO的浓度,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p38MAPK、MKP7、Caspase-3、PARP等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浸润情况均较模型组改善;实验组小鼠外周血中CD14-CD11b+Ly6G+细胞百分比例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外周血中MIP-2因子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实验组小鼠外周血中KC因子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显着(P<0.05);实验组小鼠肝组织裂解的PARP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实验组小鼠肝脏Caspase-3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实验组MPO浓度与模型组浓度接近,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MKP7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实验组p38MAPK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结论:1.高脂饮食配合亚临床剂量LPS腹腔注射刺激可成功制备NFALD动物模型;2.血府逐瘀汤可以有效控制并减少肝脏小叶炎症及脂肪变性;3.血府逐瘀汤可以通过降低趋化因子KC及MIP-2的浓度,从而抑制经LPS刺激而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并且能够抑制外周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活化;4.血府逐瘀汤可以通过下调Caspase-3蛋白与裂解的PARP蛋白表达,来发挥抑制NAFLD肝细胞凋亡的作用;5.血府逐瘀汤可以上调MKP7蛋白表达、下调p38MAPK蛋白表达,抑制LPS/p38MAPK信号通路。

二、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ALD中HSC来源外泌体转运Let-7b-5p促肝细胞凋亡与调肝理脾方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酒精性肝病、外泌体与miNA
        1. 酒精代谢与酒精性肝病分子机制
        2. 外泌体与酒精性肝病
        3. miRNA与酒精性肝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酒精性肝病的认识
        参考文败
前言
第一章 ALD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对肝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活化HSC外泌体miRNA差异表达谱与下游靶基因的筛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ALD中HSC外泌体转移Let-7b-5p促进肝细胞凋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四章 调肝理脾颗粒对Let-7b-5p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保护作用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依据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及中止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病例分组
        1.4.2 一般基础治疗
        1.4.3 治疗组治疗方法
        1.4.4 对照组治疗方法
        1.4.5 观察指标
        1.4.6 疗效评定
        1.4.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2.2 症状评分比较
        2.3 肝功能比较
        2.4 血脂比较
        2.5 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
        2.6 肝脏CAP值比较
        2.7 综合疗效评价
        2.8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2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3.2.1 中医病因病机
        3.2.2 中医治疗
        3.3 理中汤的证治研究
        3.4 关于加味理中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分析
        3.4.1 加味理中汤的组方依据
        3.4.2 加味理中汤的用药分析
        3.5 观察结果分析
        3.6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研究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与实验器材
        1.4 实验方法
        1.4.1 造模与分组
        1.4.2 给药方法
        1.4.3 标本采集
        1.4.4 指标与检测
        1.5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2.2 肝脏形态观察
        2.3 各组大鼠体重、肝湿重及肝指数比较
        2.4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观察
        2.5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结果的比较
        2.6 各组大鼠血清瘦素(LP)的检测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3.1.1 “二次打击”学说
        3.1.2 与NAFLD相关的因素
        3.1.3 现代医学对NAFLD的治疗
        3.2 瘦素、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3.2.1 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3.2.2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3.2.3 瘦素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3.3 动物造模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 NAFLD的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辩证论治
    4 中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酒精肝损伤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葛花、枳椇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乙醇浓度及乙醇脱氢酶活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五 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Keap1和Nrf2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六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AQP9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降脂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卢秉久教授治疗NAFLD理论研究及降脂颗粒剂的临床疗效观察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STING通路探究降脂颗粒剂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肪性肝病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个人简介
致谢

(5)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4.治疗方案
        4.1 一般治疗
        4.2 药物治疗
    5.观测指标
        5.1 一般情况评估
        5.2 疗效评价标准
        5.2.1 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5.2.2 腹部B超疗效评定标准
    6.统计方法
    7.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性别分析
        1.2 两组年龄分析
    2.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疗效分析
        2.1 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2.2 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分析
        2.3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肝功能变化的影响
        2.4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血脂变化的影响
        2.5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尿酸变化的影响
        2.6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腹部B超改善的影响
    3.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芪珠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2 病机认识
        3 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
        3.2 名医经验
        3.3 经方研究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代医学研究
        1 流行病学概况和自然转归
        2 临床进程
        3 危险因素
        4 发病机制
        4.1 “二次打击”学说
        4.2 “肝脏底物超负荷损伤”学说
        4.3 “脂毒性”学说
        4.4 炎性反应
        4.5 胰岛素抵抗
        4.6 肠道微生态
        4.7 肝纤维化
        5 治疗
        5.1 生活方式治疗
        5.2 药物治疗
        5.3 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芪珠方治疗肥胖型NAFLD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生活方式控制:对照组和观察组均进行生活方式控制
        2.2 对照组方法 西药组
        2.3 治疗组方法 芪珠方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统计学处理
        3.3 治疗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理论“浊毒”与NAFLD
        4.2 芪珠方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4.3 芪珠方组方分析和研究概述
        4.4 芪珠方在肥胖型NAFLD中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珠方对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的实验研究
    一、芪珠方对实验性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干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1.2 实验用药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
        2.2 分组
        2.3 样本采集
        2.4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和体重
        4.2 脏器系数比较
        4.3 肝脏形态观察
        4.4 肝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4.5 肝功能和尿酸比较
        4.6 脂代谢指标比较
        5 小结
    二、芪珠方对实验性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干预作用的机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和分组
        2.2 样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肝脏组织mRNA影响
        4.2 肝脏组织蛋白表达影响
        5 小结
    三、讨论
        1 肥胖型NAFLD和代谢性炎症综合征
        2 TLR4/NF-κB信号通路在NAFLD中介导炎症反应
        3 FXR和SREBP-1在NAFLD中调控脂质代谢
        4 芪珠方对实验性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干预作用和机理研究
        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一、结论
        1 临床研究
        2 实验研究
    二、创新和优势
    三、不足与展望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脂肪性肝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认识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证治规律
    4.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
    5.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姚乃礼教授对脂肪性肝病的学术见解及辨治经验
    1. 病名研究
    2. 病因病机认识
    3. 重视气化理论在病机演变中的作用
    4. 重视肝脾关系
    5. 治疗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6. 常用方药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研究
    1.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文献研究
    2.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医案研究
    3. 通过姚乃礼教授临证医案分析其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
    4.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共性经验总结及个性经验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图谱构建探索研究
    1. 知识图谱概念和构建过程
    2.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3. 知识图谱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疾病证治规律研究中的作用
    4.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总结
    1. 研究结果分析
    2. 创新点
    3.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8)针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酒精性肝损伤的中医文献以及临证的研究
    综述二:针灸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
    综述三: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强胃健脾”针刺与艾灸干预方法
        2.4 “柔肝养血”针刺与艾灸干预方法
    3.数据采集
        3.1 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水平
        3.2 实验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
        3.3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中与HA、LN、Hyp的含量(ELISA法)
        3.4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与肝组织损伤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含量
        3.5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
        3.6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4.实验结果分析
        4.1 针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ST、ALT含量的影响
        4.2 针灸干预酒精肝损伤大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3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HA、LN、Hyp含量的影响
        4.4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PCIII、IV-C含量的影响
        4.5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SOD, MDA含量的影响
        4.6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GF-β1,TIMP-1 含量的影响
        4.7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α-SMA表达的影响
        4.8 针灸干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针灸干预实验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5.2 针刺与艾灸干预对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5.3 针刺与艾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5.4 针刺和艾灸干预对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
        5.5 针刺与艾灸干预对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
        5.6 “强胃健脾”和“柔肝养血”两种针灸干预原则分析对酒精性肝损伤肝脏保护作用与中医学“整体观念”和“同病异治”指导原则
        5.7 针刺与艾灸干预选穴依据
        5.7.1 腧穴频次统计分析
        5.7.2 腧穴所属部位统计分析
        5.7.3 腧穴归经统计分析
        5.7.4 腧穴所属特定穴统计分析
        5.7.5 腧穴配伍规律分析
        5.7.6 “强胃健脾”和“柔肝养血”针灸选穴的合理性分析
        5.7.7 从中医“同病异治”原则分析针灸干预方法
        5.7.8 从脏腑和经络属关系分析针灸干预所用腧穴配伍关系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血府逐瘀汤调控LPS/p38MAPK信号通路治疗NAFLD的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概述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研究进展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进展
        1.4 小结
    2.祖国传统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概述
        2.1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名的认识
        2.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病机概述
        2.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型研究
        2.4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进展
第一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
        2.3 标本采集及处理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3.2 小鼠肝脏形态肉眼观察结果
        3.3 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4.小结
第二部分 :血府逐瘀汤干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效应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给药方法
        2.4 标本采集及处理
        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2.6 统计与分析
    3.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3.2 肝脏病理切片观察
        3.3 外周血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3.4 外周血KC、MIP-2 及肝组织MIP-2 结果
        3.5 肝脏组织中PARP、Caspase-3 结果
    4.小结
第三部分 :血府逐瘀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给药方法
        2.4 标本采集及处理
        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2.6 统计与分析
    3.实验结果
        3.1 肝脏组织中MPO结果
        3.2 肝脏组织中MKP7、p38MAPK结果
    4.小结
讨论
    1.血府逐瘀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评价
    2.NAFLD动物模型选择
    3.血府逐瘀汤对NAFLD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4.血府逐瘀汤对LPS/p38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5.血府逐瘀汤对NAFLD炎症相关指标的影响
    6.血府逐瘀汤对NAFLD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图
附录2 :综述血府逐瘀汤治疗NAFLD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ALD中HSC来源外泌体转运Let-7b-5p促肝细胞凋亡与调肝理脾方的保护作用研究[D]. 孔晨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李竹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许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降脂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及实验研究[D]. 于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D]. 肖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芪珠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董灿.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D]. 朱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8]针灸干预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保护机制的研究[D]. 曹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D]. 李谚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血府逐瘀汤调控LPS/p38MAPK信号通路治疗NAFLD的效应机制研究[D]. 童继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