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进展

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进展

一、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申[1](2016)在《PVP同期膀胱造瘘术治疗合并逼尿肌减弱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绿激光汽化术(PVP)同期膀胱造瘘术治疗合并轻、中、重度DU的BPH患者疗效,为这类病人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2月期间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104例合并DU的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动力学膀胱逼尿肌减低程度分组:A组43例(轻度减低,30≤Pdetmax<40cm H2O)、B组38例(中度减低,20≤Pdetmax<30cm H2O)和C组23例(重度减低,10≤Pdetmax<20cm H2O),三组患者均行PVP联合膀胱造瘘术。术后3天拔除尿管。术后2周间断关闭膀胱造瘘管并行膀胱功能锻炼,按照正常排尿习惯白天每3-4h排尿1次,夜间膀胱造瘘管持续开放,并测量最大尿流率,排尿后开放造瘘管,记录膀胱残余尿量。当连续三天检测Qmax>10ml/s且RUV<50ml时,行尿动力学检查,当Pdetmax≥40cm H2O时给予拔除膀胱造瘘管;当Qmax<10ml/s或RUV>50ml或Pdetmax<40cm H2O时,则继续保留膀胱造瘘管。患者术后2周、1、3、6、12个月定期随访,满足要求者拔除造瘘管,否则继续保留。术后12个月随访尿动力学检查,记录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顺应性(BC)、膀胱残余尿量(RVU),并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A组43例术后12个月有39例拔除造瘘管,排尿通畅,总有效率90.7%;B组38例中31例先后拔除造瘘管,排尿良好,7例终生保留造瘘管,总有效率81.2%;C组23例中10例先后拔除造瘘管,排尿良好,13例终生保留造瘘管,总有效率43.5%。总有效率,A、B组明显高于C组(P<0.05);各组术后Pdetmax、顺应性、Qmax、RUV、IPSS和QOL较术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术后各项指标A、B组均优于C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A、B、C三组膀胱顺应性指标,术前A、B两组样本膀胱顺应性均数大于10ml/cm H2O,减低较轻,术后恢复正常,样本均数大于20ml/cm H2O;术前C组样本膀胱顺应性均数小于10ml/cm H2O,减低较重,术后恢复不佳,样本均数仍小于20ml/cm H2O,提示术前膀胱顺应性减低程度对已损害的逼尿肌术后恢复有重要参考价值。结论BPH患者单纯BOO引起的DU,如逼尿肌轻、中度减低无/或顺应性减低较轻者(>10ml/cm H2O),可单纯行PVP手术;对于逼尿肌中度减低而顺应性减低较重(<10ml/cm H2O)者可行PVP同期膀胱造瘘术,术后根据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决定是否拔除膀胱造瘘管;对于逼尿肌重度减低者,宜行单纯膀胱造瘘术,术后定期复查尿动力如逼尿肌功能恢复,可二期行PVP。术前顺应性轻度减低(>10ml/cm H2O)者术后逼尿肌功能恢复良好;术前顺应性重度减低(<10ml/cm H2O)者术后逼尿肌功能恢复不良。

赵凡[2](2016)在《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与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前列通窍胶囊治疗肾虚瘀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并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探寻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 mRNA和Bcl-2 mRNA表达的影响,以期揭示前列通窍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前列通窍胶囊组)和对照组(癃闭舒胶囊组)各45例。治疗组服用前列通窍胶囊,对照组服用癃闭舒胶囊,8周后观察两组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2.实验研究:取SD大鼠140只,随机取其中2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的采用去势加丙酸睾酮注射法复制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坦索罗辛对照组、癃闭舒胶囊对照组和前列通窍胶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只。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给药,其他各组分别予以相应药品混悬液灌胃给药,同时灌胃给药30天后,处死大鼠取膀胱逼尿肌待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测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bax mRNA、bcl-2mRNA的表达强度并计算其比值。结果:1.临床试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2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I-PSS、QoL、Qmax、膀胱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积分和前列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PSS、QoL、Qmax、膀胱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前列腺体积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在改善BPH患者I-PSS、QoL、Qmax、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更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方面,两种药物无显着性差别(P>0.05)。2.实验研究:坦索罗辛对照组、癃闭舒胶囊对照组和前列通窍胶囊各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通窍胶囊低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坦索罗辛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通窍胶囊中、高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坦索罗辛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前列通窍胶囊各剂量组bax mRNA、bcl-2 mRNA表达和bax/bcl-2与癃闭舒胶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1.前列通窍胶囊可明显改善肾虚瘀阻型BPH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及中医证候积分。2.前列通窍胶囊可以提高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调控基因bax mRNA的表达,降低bcl-2 mRNA的表达,并能提高bax/bcl-2的比值,可促进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揭示了前列通窍胶囊治疗BPH的部分作用机制。

钟敏,莫乃新,吕忠[3](2014)在《女性排尿困难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女性排尿困难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对65例女性排尿困难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19例,膀胱出口梗阻16例,非神经源性逼尿肌尿道外括约协同失调15例,逼尿肌收缩无力13例,不稳定膀胱2例。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女性排尿困难病因的主要方法,在女性排尿困难的治疗方面可提供准确可靠依据。

陈佳[4](2014)在《越婢汤治疗遗尿症逼尿肌不稳定的机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遗尿症是儿童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遗尿患儿长期得不到诊治,将会降低其生活质量,影响儿童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其心理问题甚至会遗留终身。由此,探寻遗尿症早期而有效的干预,是一项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工作,也是一个重大而艰巨的课题。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本病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其具体发病机制虽不十分明确,但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无疑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本病的主要方向之一,逼尿肌不稳定是临床最常见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之一,而膀胱中ICCs样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是引起逼尿肌不稳定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氧化氮(NO)作为抑制性非肾上腺能神经非胆碱能神经(NANC)神经递质,也参与了膀胱功能的调节。同时,作为目前为止研究得最清楚的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变化可直接影响病理性膀胱神经的分布。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因此从中医药研究本病有可能成为在本病治疗方法上的有益补充。我们在前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越婢汤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肯定,故本研究以越婢汤为干预方剂,探讨越婢汤对遗尿症不稳定膀胱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讨越婢汤对遗尿症不稳定膀胱模型的作用机制,从而对中医“提壶揭盖”“下病上取”,以及“肺为水之上源”等理论作出现代实验科学的严谨论证。研究方法:将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膀胱出口梗阻手术组和假手术组,6周后行尿动力检查筛选出手术组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大鼠和假手术组膀胱逼尿肌稳定大鼠进行研究。将手术组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大鼠随机分为越婢汤古方组、越婢汤高剂量组、越婢汤中剂量组、越婢汤低剂量组、缩泉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加上假手术组共7组,每组10-13只大鼠。给药14天后观察越婢汤各剂量组对模型的影响。从膀胱湿重、膀胱脓肿和结石情况宏观观察药物对模型的疗效,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测试膀胱ICCS细胞含量;用酶联免疫法(ELISA).免疫组化测试血清和膀胱NOS蛋白含量;用ELISA、免疫组化测试血清、下丘脑和膀胱NGF蛋白含量;并做出数据处理分析,从多角度探讨越婢汤对不稳定膀胱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造模结果:手术6周后,经尿动力学检测仪进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检测,假手术组大鼠膀胱逼尿肌不稳定(DI)发生率为16.7%(2/12);手术组96只,尿路感染、漏尿死亡15只,其中63只出现DI,发生率为77.8%(63/81)。2.宏观疗效:模型对照组大鼠膀胱发生膀胱脓肿1只,膀胱结石2只;越婢汤低剂量组大鼠发生膀胱脓肿1只,膀胱结石1只;其余各组未发现明显膀胱脓肿和膀胱结石。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膀胱湿重明显增高,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组大鼠膀胱湿重明显减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药物对膀胱ICCs细胞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膀胱逼尿肌ICCs细胞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越婢汤干预后膀胱逼尿肌ICCs细胞有显着减少(P<0.05)或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4.药物对NOS的影响:(1)膀胱组织免疫组化检查: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膀胱NOS含量明显增多,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干预后大鼠膀胱NOS含量明显减少,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越婢汤可以明显下调大鼠膀胱NOS含量。(2)血清ELISA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NOS含量明显增多,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干预后大鼠血清NOS有下调趋势。5.药物对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1)膀胱组织免疫组化检查: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膀胱中NGF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干预后大鼠膀胱中NGF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说明越婢汤具有上调DI大鼠膀胱组织NGF的作用。(2)下丘脑免疫组化检查: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中NGF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干预后大鼠下丘脑中NGF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5);说明越婢汤具有上调DI大鼠下丘脑NGF的作用。(3)血清ELISA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NGF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干预后大鼠血清中NGF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说明越婢汤具有上调DI大鼠血清NGF的作用。研究结论:1.越婢汤可以显着改善逼尿肌不稳定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2.逼尿肌不稳定膀胱中ICCs细胞数量升高;膀胱组织和血清NOS含量升高;血清、下丘脑和膀胱组织中NGF含量均降低。3.越婢汤古方组和高剂量组可以明显下调膀胱ICCs细胞数量,下调膀胱组织NOS含量,上调血清、下丘脑和膀胱组织中NGF含量,其对遗尿症的治疗机理可能与此有关。

牛文杰[5](2014)在《良性前列腺梗阻患者TURP术后长期OAB症状改善情况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因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导致膀胱出口梗阻(1300)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临床因素及尿动力学参数对前列腺增生相关下尿路症状之间的关系,探讨可预测TURP术后患者0AB症状改善的相关指标。方法:收集在我院行尿动力学检查并接受TURP治疗的BPH患者其临床资料,如年龄、IPSS、OABSS、QOL、PSA、前列腺体积及完整的尿动力学参数等,在排除其他并存影响患者下尿路症状的相关因素并满足本研究的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后3月、6月及12月分别随访并记录患者IPSS、OABSS、QOL等评分,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各组间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OAB症状改善成功定义为术后患者的症状评分(IPSS-S评分或OABSS评分)与术前评分的比值≤50%。分组情况:根据年龄分为低龄(50-60岁)、中龄(60-70岁)、高龄(大于70岁);依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结果1.按是否存在DO分为DO组和无DO组,且将DO组再次分为PDO组和TDO组(ICS2002);2.根据BOO程度分为轻度梗阻组(Ⅱ-Ⅲ)和重度梗阻组(Ⅳ-Ⅵ);3.根据逼尿肌收缩力强度分为肌力弱组(VWW-,W+)和肌力正常/强组(N-、N+、ST);4.依据患者术前OAB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结果:完成12月随访患者共153例,平均年龄为70.8±7.5岁,前列腺平均体积为75.3±60.8ml。患者IPSS.QOL.OABSS比较显示TURP术后患者无论储尿期还是排尿期症状均取得明显改善(P<0.001)。而OAB症状改善成功率在术后3、6、12月分别为IPSS-S(88.2%(135/153).90.8%(139/153).88.9(136/153))、 OABSS(81.7%(125/153).88.9(136/153).92.8%(142/153))。术前伴有DO的患者共42例,其中PDO者22例,TDO者20例。术前无DO组与DO组IPSS-S(10.1±3.1vs10.7±3.3,P=0.25).OABSS(8.3±3.0vs8.3±3.0,P=0.45)二者均无明显差别,而术后3月结果显示IPSS-S(2.4±1.7vs3.5±3.0,P<0.01)、OABSS(2.4±1.8vs3.2±2.1,P=0.02),DO组评分高于无DO组;PDO组与TDO组相比,术前IPSS-S(10.1±3.0vvs11.4±3.5,P=0.22)、OABSS (7.6±2.7vs10.1±2.8,P<0.01),术后IPSS-S(2.7±2.9vs4.5±2.8,P<0.01).OABSS(2.5±1.9vs4.1±2.0,P<0.01),均有统计学差别;进一步比较无TDO组与TDO组,术前IPSS-S(10.1±3.1vsl1.4±3.5,P=0.09).OABSS(8.2±3.0vs10.1±2.8,P<0.01),术后IPSS-S(2.5±1.9vs4.5±2.8,P<0.01).OABSS(2.4±1.8vs4.1±2.0,P<0.01),亦均有统计学差别。术后3月OAB症状改善成功率TDO组低于无TDO组IPSS-S(91.0%(121/133)vs70.0%(14/20)).OABSS(85.7%(114/133)vs55.0%(11/20))(P<0.05)。随后6、12月随访结果显示各分组间差别消失。术前轻度梗阻者41例,重度梗阻者112例,术前、术后各阶段IPSS-S、OABSS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逼尿肌肌力弱组51例,正常/强组102例,术前、术后各阶段IPSS-S、OABSS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IPSS-S中,肌力正常/强组OAB改善成功率要高于肌力弱组,但无统计学差别。术前轻度OAB者29例、中度OAB者100例、重度OAB者24例,术前IPSS-S、 OABSS重度者明显高于轻、中度,术后3月时仍具有统计学差别IPSS-S(3.5±2.4vs2.1±1.1vs2.7±2.3).OABSS(3.8±2.8vs2.1±1.2vs2.5±1.7),但在术后6、12月时无明显差别。在OAB改善成功率上各阶段组间无明显差别。术后3月多因素分析结果:IPSS-S中TDO(OR=0.17,P=0.02).逼尿肌力(OR=5.77,P=0.01)为术后OAB症状改善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OABSS中TDO(OR=0.20,P=0.002)为术后OAB症状改善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TURP为治疗BPO的有效手段,术后患者储尿期症状及排尿期症状可明显改善;伴有TDO的BPO患者术前OAB症状更严重,且术后其OAB症状评分较Non-TDO的高;TDO为患者术后短期OAB症状改善不佳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对长期预后无明显影响。2.轻度BOO、重度BOO及肌力弱、肌力正常/强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间段OAB症状无明显差异,但逼尿肌收缩力可能为术后短期OAB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3.术前重度OAB患者短期预后较轻、中度者不佳,但长期预后无明显差异。4.术前伴有TDO、逼尿肌收缩力差的患者术后其尿急症状短期改善可能不佳。

沈鹤清[6](2014)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诊治和预后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和研究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以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4年8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265例以下尿路症状(LUTS)为主诉的BPH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和尿流动力学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药物治疗组(以下简称C组,该组行尿流动力学等检查后放弃手术治疗);前者根据患者术前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予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后手术组(以下称A组)和同时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尿流动力学检查后手术组(以下称B组),再按前列腺大小各分为三个亚组:A1(≤30g),A2(3060g),A3(≥60g),B1(≤30g),B2(3060g),B3(≥60g),A、B组所有患者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分别比较A、B、C组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各项指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A、B各个亚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A组大部分患者治疗后的IPSS评分、QOL评分、PVR等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1组IPSS评分、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IPSS评分、QOL评分、PVR、Qmax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A、B两组间IPSS评分、QOL评分、PVR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PSS评分、QOL评分两组间有差异,但主要集中在小前列腺组(≤30g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及较大前列腺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能就此说明大前列腺组间治疗后疗效完全无差异。而PVR治疗后各个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C组患者治疗后的IPSS评分、QOL评分、PVR、Qmax等指标大多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超声、前列腺肛门指检(DRE)等对于BPH患者的诊断、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初步评估并确定有无手术指征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对于部分小体积BPH患者LUTS的鉴别诊断或合并膀胱逼尿肌病变、功能异常如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等的BPH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效果的判断上还有不足之处,应在术前结合尿流动力学检查以弥补,否则存在一定风险;小体积BPH患者经尿流动力学检查筛选后手术效果更好;部分BPH患者初始评估后虽有手术指征,但经尿流动力学检查后考虑暂行药物治疗等其它治疗方式,同样能缓解该类患者的下尿路症状(LUTS),改善生活质量。

吴雅冰[7](2013)在《普适泰、癃闭舒胶囊联合治疗女性下尿路症候群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女性下尿路症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综合症候群,多以尿频、尿急为主要表现,可伴排尿费力、耻骨上区及会阴部疼痛等症状而尿常规及尿培养均为阴性。此类患者门诊并非少见,多数以慢性膀胱炎就诊,经抗炎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文献报道,女性LUTS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达29%。临床涉及女性LUTS的调查很少,真正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却只在近几年,为临床上及时、准确地诊断LUTS造成了很多困难。女性LUTS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当前对女性LUTS的研究比较多的是非神经源性的,通常又分为解剖因素和功能因素,是一组不同原因、不同机制的病变所致的综合征候群,病因、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无明确定论。近几年来,随着尿流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影像学及尿道膀胱镜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排尿机制有了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LUTS患者的症状临床上缺乏特异性,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踌躇、紧张排尿、尿流缓慢、尿潴留等。女性LUTS可由多种类型的膀胱尿道功能异常引起,目前本病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国内外趋向于综合治疗,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结合其他各项检查结果,针对膀胱尿道功能异常类型进行循证医学与个体化方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2目的本研究回顾性的分析了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女性LUTS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普适泰(舍尼通)、癃闭舒胶囊联合治疗女性下尿路症候群患者的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3方法对37例女性下尿路症候群患者给与普适泰片(1片/次,2次/d)及癃闭舒胶囊(3片/次,2次/d)治疗。服药前、服药2周及1个月后观察:(1)生活质量(QOL)和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症状评分;(2)最大尿流率(Qmax)改善情况;(3)残余尿量(PRV)变化;(4)尿量(V)。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本组37例患者,服药后2周随诊,排尿困难显着改善者21例,包括1例糖尿病急性尿潴留患者。21例患者经尿流率检查,最大尿流率为15-18mL/s,剩余尿量为10~15mL。9例患者症状有所改善,但不明显,尿流率检查最大尿流率为10~12mL/s,剩余尿量为30mL左右。继续服药至1个月后随诊,9例症状改善但不明显患者中有3例排尿困难症状改善明显,最大尿流率均大于15mL/s,剩余尿量为10~15mL;另6例症状改善无进展。服药过程中,只有2例出现轻微腹胀,可耐受,未停药。5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女性LUTS的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疾病的预测及疗效的评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普适泰(舍尼通)、癃闭舒胶囊联合治疗可用于女性下尿路症候群患者,有效者可长期服用。诊断女性膀胱颈梗阻而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可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可取得较好疗效。

张韬[8](2013)在《金匮肾气丸联合腹针治疗肾气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比较金匮肾气丸联合腹针疗法与西医间歇性导尿治疗肾气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探讨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性及临床优势,明确中医对该病的治疗规律及治疗法则,进而总结出一种疗效显着、操作简便并适于向社区基层推广的临床实践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小样本试验,共入组23名肾气虚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西医间歇性无菌导尿组11人,治疗组金匮肾气丸联合腹针组12人。两组均完善各项基本治疗,对照组在严格控制饮水的情况下,给予规律间歇性无菌导尿治疗;治疗组给予患者口服金匮肾气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并隔日接受腹针治疗一次。两组均以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主要疗效指标为症状改善程度、生活质量指数、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等,收集数据后应用Microsoft Excel建立统计表,将数据导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金匮肾气丸联合腹针治疗肾气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研究结果:针药联合治疗相比间歇性导尿能显着地降低了患者的QOL评分(P<0.05),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患者生存信心方面,要优于间歇性导尿;针药联合治疗显着降低了患者膀胱残余尿量(P<0.01),较间歇性导尿在改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3.64%;针药联合治疗使患者最大尿流率显着上升(P<0.01),相比间歇性导尿可促进患者排尿,改善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45.45%。经综合疗效评定,金匮肾气联合腹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间歇性导尿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4.55%。结论:金匮肾气丸联合腹针治疗肾气虚型神经源性膀胱较间歇性导尿具有显着疗效,且针药联合治疗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患者痛苦小、可持续性好,便于临床推广

李名钊,初国良[9](2012)在《糖尿病大鼠膀胱肾上腺素能α1受体表达改变》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膀胱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肾上腺素能α1受体及其亚型的表达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1%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的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分别于2周、4周、6周进行在体充盈性膀胱测压评估膀胱功能,处死动物后取膀胱组织标本常规HE染色观察膀胱逼尿肌病理组织学变化,并采用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检测α1受体亚型(α1A受体与α1D受体)的表达改变。结果糖尿病大鼠体重减轻,尿量和膀胱湿重增加;充盈性膀胱测压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力上升,残余尿量明显增加,排尿效率明显降低;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糖尿病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束进行性结构松散、紊乱,甚至出现肌束断裂。Western blott结果显示α1A受体及α1D受体的表达在逼尿肌中表达量随病程进行性下降,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糖尿病膀胱实验组α1A受体和α1D受体灰度值均较相应对照组减少,且随病程进行性减少。结论糖尿病大鼠早期即可出现膀胱逼尿肌形态学和功能的改变,糖尿病膀胱中的α1-AR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提示糖尿病可引起膀胱部位α1-AR表达减少。α1-AR表达减少可能是引起糖尿病膀胱顺应性增加,残余尿量增加的影响因素之一。

常义[10](2011)在《BPH致BOO患者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揭示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功能损害,了解其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实验组(梗阻组)标本来自于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膀胱逼尿肌;对照组(非梗阻组)标本来自无膀胱出口梗阻男性膀胱癌患者膀胱逼尿肌,各10例,用投射电镜观察两组超微结构并对比。结果:对照组逼尿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隙有少量胶原纤维,细胞间以中间连接为主;实验组逼尿肌肥大,扭曲变形,排列不齐,增宽的细胞间隙中有大量的胶原纤维,细胞间中间连接减少,可以观察到缝隙连接及桥粒连接等连接方式。结论: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及逼尿肌功能减退与逼尿肌形态改变及细胞连接等超微结构改变有关系。超微结构改变与梗阻后逼尿肌病理生理改变有密切关系。

二、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PVP同期膀胱造瘘术治疗合并逼尿肌减弱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术后疗效比较及膀胱造瘘管拔除情况
    2.2 三组手术前后尿动力和IPSS、QOL比较
    2.3 三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3.1 DU的病理生理
    3.2 DU的发病机制
    3.3 DU的尿动力学参数分析
    3.4 DU的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案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案
        2.1 临床研究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病例标准
        2.1.3 排除病例标准
        2.1.4 剔除病例标准
        2.1.5 临床观察方法
        2.2 病例来源
        2.3 采用药物
        2.4 试验分组与给药方法
        2.5 观察疗程
        2.6 观察内容
        2.6.1 疗效性观察
        2.6.2 不良反应观察
        2.7 疗效判定标准
        2.7.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2.7.2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2.7.3 膀胱残余尿量改善程度评定标准
        2.7.4 最大尿流率改善评定标准
        3 数据统计处理
        4 技术路线
        5 关键技术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总体疗效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2.1 治疗前后I-PSS比较
        2.2 治疗前后Qo L比较
        2.3 治疗前后Qmax比较
        2.4 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2.5 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比较
        2.6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用药安全性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主要试剂
        1.4 实验引物设计:引物序列
        2 实验方法
        2.1 前列腺增生模型的建立
        2.2 分组及给药
        2.3 标本取下后即刻清除表面的残留血液和脂肪结缔组织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及分裂周期
        2.5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膀胱逼尿肌细胞中bcl-2 m RNA、baxm RNA的表达
        2.5.1 提取样本总RNA
        2.5.2 逆转录合成cDNA
        2.5.3 Real Time PCR
        3 统计方法
        4 技术路线
        5 关键技术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2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ax mRNA表达影响
        3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cl-2 mRNA表达影响
        4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中bax/bcl-2 的影响
        5 前列通窍胶囊对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理论探讨
    一、前列通窍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理论探讨
    二、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三、药物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2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女性排尿困难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诊断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4)越婢汤治疗遗尿症逼尿肌不稳定的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立题依据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遗尿症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提壶揭盖法
        2.1 “提壶揭盖法”的源流
        2.2 “提壶揭盖法”以调畅气机为先
        2.3 从肺论治肾系相关疾病
        2.4 越婢汤
    3. 遗尿症与膀胱功能障碍
    4 不稳定膀胱与ICCs、NOS和NGF
        4.1 概述
        4.2 不稳定膀胱与ICC样细胞
        4.3 不稳定膀胱与一氧化氮合成酶(NOS)
        4.4 不稳定膀胱与神经生长因子(NGF)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1.5 中药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大鼠BOO模型的建立
        2.3 尿流动力学检测
        2.4 给药
        3 实验结果
        3.1 造模结果
        3.2 给药2周后取材结果
    实验二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膀胱组织ICCs的Western Blot检测
        2.2 膀胱组织ICCs的S-P法检测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膀胱组织细胞ICCs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4.2 膀胱组织ICCs细胞S-P法检测结果
    实验三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操作步骤
        3 实验结果
        3.1 膀胱 NOS S-P 法检查
        3.2 血清NO的含量和NOS活性
    实验四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BOO大鼠大脑和膀胱组织NGF含量
        2.1 实验步骤
        2.2 实验结果
        3 BOO大鼠血清NGF的含量
        3.1 操作步骤
        3.2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及结论
    1 讨论
        1.1 越婢汤组方及配伍特点
        1.2 对照药物缩泉丸
        1.3 BOO模型的选择
        1.4 实验方法及背景
        1.5 实验结果讨论分析
    2 创新点
    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问题与展望
附件一 实验图片
    1 膀胱ICCS细胞显微图像
    2 膀胱一氧化氮合成酶显微图像
    3 膀胱神经生长因子显微图像
    4 下丘脑神经生长因子显微图像
    5 实验照片
附件二
    参考文献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良性前列腺梗阻患者TURP术后长期OAB症状改善情况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及成果
    研究目的和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诊治和预后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附图、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普适泰、癃闭舒胶囊联合治疗女性下尿路症候群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女性下尿路症候群的诊治进展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女性下尿路症侯群的中医诊治进展
    一、中医学的发病机制
    二、分型论治
    三、针灸治疗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国际前列腺症状(1-PSS)评分表
附表2: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金匮肾气丸联合腹针治疗肾气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研究
    神经源性膀觥的中医治法研究
        1 中医的治疗研究
        1.1 中医诊断及治则
        1.2 辨证分型与施治
        1.2.1 实证
        1.2.2 虚证
        1.3 治疗方案
        1.3.1 常用中药及成药
        1.3.2 针灸
        1.3.3 其他特色治法
        1.4 讨论
        参考文献
    神经源性膀胱的现代保守治疗
        2 现代医学的保守治疗研究
        2.1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目标与原则
        2.1.1 目标
        2.1.2 原则
        2.2 神经源性膀胱的常用保守疗法
        2.2.1 饮水管理
        2.2.2 心身治疗
        2.2.3 手法治疗
        2.2.4 排尿康复训练
        2.2.5 导尿
        2.2.6 外部集尿器
        2.2.7 高压氧
        2.2.8 药物治疗
        2.2.9 电磁刺激与调节的保守治疗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临床资料
        一、资料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内容
        六、疗效评价
        七、数据分析处理
    第四节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治疗结果比较
    第五节 典型病例
        一、病历
        二、尿动力学检查
    第六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糖尿病大鼠膀胱肾上腺素能α1受体表达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
    1.2 动物模型制作
    1.3 在体尿流动力学测定
    1.4 取材
    1.5 细胞形态学观察
    1.6 Western blot检测α1受体蛋白的含量
    1.7 免疫荧光测定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尿流动力学改变
    2.3 逼尿肌病理学改变
    2.4 Western blot蛋白检测
    2.5 免疫荧光
3 讨论

四、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PVP同期膀胱造瘘术治疗合并逼尿肌减弱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分析[D]. 王亚申.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2]前列通窍胶囊对前列腺增生大鼠膀胱逼尿肌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与临床观察[D]. 赵凡. 云南中医学院, 2016(11)
  • [3]女性排尿困难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分析[J]. 钟敏,莫乃新,吕忠. 中国医学创新, 2014(31)
  • [4]越婢汤治疗遗尿症逼尿肌不稳定的机理探讨[D]. 陈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5]良性前列腺梗阻患者TURP术后长期OAB症状改善情况的临床研究[D]. 牛文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6]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诊治和预后的影响分析[D]. 沈鹤清. 苏州大学, 2014(11)
  • [7]普适泰、癃闭舒胶囊联合治疗女性下尿路症候群患者的临床观察[D]. 吴雅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8]金匮肾气丸联合腹针治疗肾气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研究[D]. 张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S1)
  • [9]糖尿病大鼠膀胱肾上腺素能α1受体表达改变[J]. 李名钊,初国良. 解剖学研究, 2012(03)
  • [10]BPH致BOO患者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J]. 常义.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04)

标签:;  ;  ;  ;  ;  

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