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生命科学研究内容总和

2001年生命科学研究内容总和

一、SUM CONTENTS OF LIFE SCIENCE RESE ARCH IN THE YEAR 2001(论文文献综述)

罗杰[1](2021)在《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2018-2020年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和很多其他国家都在推进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2018年我国针对普通高中课程教育出台了相应的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方案,这些方案都是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中心修订或者设计的,对整个考试命题也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作为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选拔的普遍方式,主要通过高考试题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和选拔,在高考中也应当充分展现我国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契合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高考试题应当对应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合理规划高考试题,充分展现学科核心素养对命题的指导作用。文章主要以教育测量及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点,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分类标准、水平划分标准以及试题分类标准进行确定,采用描述性统计及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18年到2020年的高考生物全国卷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生物高考卷分析的着力点,分别从内容概念以及素养水平和整体情况三个方面对9套试卷的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相应的考查结果,然后对卷Ⅰ、卷Ⅱ、卷Ⅲ的考查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我国2018年到2020年高考全国生物卷的考查变化进行总结和归纳,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生命观念是考查占比最高的维度,社会责任在生物高考卷中出现的比例相对比较低,科学思维的考查比例居中。从2018年到2020年高考卷中,关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题型发生了变化,从此前的单一题型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两种题型,同时试题的形式也更加多元,不仅是单纯的文字表达,同时还配合了很多图表,同时在题干中还增设了许多的情境。(2)试卷逐渐提高了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层次考查的占比,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素养的考查,而是转变为层次更加丰富的考查。(3)就内容概念来看,近几年我国生物高考卷对概念2的考查最多,并且其考查方面主要是科学思维的水平1、2、3以及生命观念的水平1、2和科学探究的水平2;概念5的考查也比较多,仅次于概念2,并且聚焦于生命观念的水平1和2。相比较而言,高考生物卷对于概念4的考查内容最少。整体而言,近几年我国高考生物全国卷更加注重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通过分析,对当前我国的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更好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冯春艳[2](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刘通[3](2021)在《城市物流电能替代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电能替代指使用水电、风电、光伏等效率高污染小的电能,替代终端能源中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达到促进节能减排的目的。物流业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随着近十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中间环节,具有实施电能替代的巨大潜力。本文以城市物流领域实施电能替代为研究背景,以电能替代实施的载体新能源物流车研究对象。第二章分析了城市物流领域实施电能替代的途径。从技术,市场和车辆参数三个层面分析了新能源城市物流车和燃油城市物流车之间的替代关系,得到了新能源物流车对传统物流车的替代途径和适用的替代场景。第三章面向用户侧即物流企业对城市物流领域实施电能替代生命周期经济成本进行了核算分析。构建了电能替代生命周期经济成本核算模型,模型对物流车初始投入成本、使用成本和报废成本进行核算。通过实际算例,分析对比了购买使用新能源物流车和传统物流车的成本,为物流企业实施电能替代的科学、合理、有效决策提供了经济成本数据支撑。第四章依据生命周期理论,核算了纯电动物流车和传统物流车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效益,认为能源结构中的火电占比是影响电能替代环境效益的重要因素,计算得到城市物流领域实施电能替代的临界火电占比。第五章建立了城市物流电能替代系统动力学模型,用于研究政策因素,电价因素和电池技术因素对城市物流领域电能替代实施的影响。模型设置了不同场景进行仿真,结果显示:政策因素和电池技术因素对电能替代的实施影响较大;电价因素对电能替代的实施影响较小,但是会影响电能替代实施的进程。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政策逐步退坡的背景下,为推动城市物流领域电能替代的实施提出了若干合理建议,促进了物流行业实施电能替代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付玉琪[4](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康玲玲[5](2020)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生命教育主要从人类生命角度出发,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但缺乏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野。重新确立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拓展生命教育的主旨与目标,打造关爱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与行动,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是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以及西方生态文化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在课程教材、高校师资思想观念和社会实践方式中普遍缺乏生命共同体意识,需要结合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特点,通过将生命关怀的对象和范围拓展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其他个体以及自然界的非人类生命,促进大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共同体的意识,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个体生命与他者生命的相互关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思路、目标和行动。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梳理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理论资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为主要理论基础,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并批判性地借鉴了西方生态文化中的生命思想。第二,运用整体性思维审视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理论基础,分析并确立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目标、意义、原则和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旨在引导大学生关注他者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在生命共同体中的价值,让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浸润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有益于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生命教育思想性和感染力的应然之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要把握好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体验性原则,以建立生命共同体思想、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关爱生命共同体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容,使生命教育成为引导大学生更加健康发展的积极力量。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努力在核心概念、基本内容、实现手段等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对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理念,正确把握自我生命与他者生命、人类生命与其他非人类生命的相互关系,塑造尊重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生命观和价值观。第三,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以生命体验激发大学生生命责任感,以艺术熏陶提升大学生生命感受力,运用对话、交谈强化大学生对不同生命形态的关怀,并从校园生态文化、家庭生活方式、社会生态文化三个方面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文化氛围,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发挥好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宋思雨[6](2020)在《基于SCI论文的中美科研实力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2013年,我国的科研投入总数超过日本,中国的科研投入排在世界第二,我国成为科研经费支出大国,然而我国的科技实力方面是否进入到世界前列,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哪些差距,成为我国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众多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美国是科研投入第一的发达国家,将美国作为比较对象,分析我国与美国之间科技论文方面的差异,可以了解我国科研实力的优势、劣势及与美国的差距,寻找提高科研实力的途径。当前的研究多数为借助ESI及Incites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较少学者直接利用SCI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以此切入,以被广泛认可的SCI论文为基础,通过对两国2013-2018年六年论文数据的整理进行中美两国科研实力的比较分析。本文从论文数量、质量两个角度对中美两国进行比较,且从两个角度对论文所属学科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首先,国内论文数量角度。围绕论文总数、论文增长数量、增长率、各学科数量、增长量及增长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国的科研实力情况。得出结论,论文总数方面中国国内论文数量少于美国,增长情况方面中国各年的增长情况均强于美国。学科方面中国的理学学科与工学学科的论文数量较多,各学科在数量变化方面没有明显的规律;美国的医学学科及理学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数量变化方面仅医学学科有不规律的明显增长,其他学科变化不明显。数量方面,中国处于上升阶段,美国相比于中国较稳定,美国的科研实力略强于中国。按照目前两国论文数量的变化的情况,若美国不改变科技政策,我国有机会在未来几年论文数量超过美国。其次,国内论文质量角度。从论文被引频次、质量分区及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文被引频次方面,中国国内论文总体及学科两个角度的科研实力均小于美国;论文质量分区方面,除低质量分区Q6分区外,美国的论文数量占比均大于中国,中国的科研实力与美国相差较小;论文引文影响力方面,中国被引表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论文数量波动较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平均值与美国相差越来越大,中国的科研实力与美国相差较大。论文质量方面,中国的科研实力与美国相差较多,中国在注重数量增长的同时应关注论文的质量。本文所做的研究没有单独分析我国的科研实力,而是将美国作为比较的对象,这样得到的研究结论更加具有实际意义,便于明确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ESI与Incites数据库的基础上,本文充分利用SCI论文的原始数据,研究均是基于原始数据的处理,可以更好的确保研究的准确性;通过数量与质量两个角度并且对每个学科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增加论文的比较研究角度,可以增加论文的可信性。以目前的研究为基础,未来在数据库、国家等方面更多维度对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值得各位学者努力探索。

李超[7](2020)在《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制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而我国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经济效益、研发能力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弥补这种差距,我国制药产业的未来应该走哪条发展之路,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之所以以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美国和欧洲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奠基者和领跑者,是传统的制药强国,而日本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制药产业,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国特色的产业环境和国家竞争力。美国、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能够形成尖端制药领域的领头地位,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规划我国制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更有助于我国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理论作为基础,从宏观视角分析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总结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产业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能够体现制药产业内外表征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究各国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探究关键竞争要素提供方向性指导;随后采用个体固定效用模型对各国头部制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企业层面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指标下的竞争因素的作用;再使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各国产业结构进行解析,分析了各国制药企业分布的结构性差异;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本研究分析了企业层面影响因素反映在产业层面的作用,确定了11个制药产业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推导出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和形成逻辑,并分析了各国竞争力形成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制药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特质,揭示了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路径,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未来发展战略。从产业层面来讲,本研究从实证结果推理出各个显着的影响因素与产业各方面的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单向或双向关系,这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精妙的循环。本研究注意到,某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主动”改变或刺激来提高,如研发投入强度、员工数量、研发投入,进而启动整个相互作用的循环。因此,一般来说,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要形成其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创新力度,扩大员工数量提升规模,从内部形成正向循环,也需要鼓励科学研究、完善金融制度和企业融资融券环境、制定合适恰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国家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完善产业的支撑环境。基于对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的分析,本研究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制药产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本研究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方向,学习日本鼓励对仿创药的研发;并且,如果能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方式去解构中医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推进中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中国制药产业必将在世界独树一帜。

刘杨[8](2019)在《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文中提出教育部要求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是继2001年高中课程改革后又一次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变革。为使核心素养在生物学课程中得以落实,彰显生物学学科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价值,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应运而生。但是,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宏观性、系统性与复杂性,初中一线生物学教师尚存在些许误读,在教学改革热情中还掺杂着几许疑惑。另外,能否有效开展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直接关系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成效。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现象图析学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分析,采用“理论构建——实证测评——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构的构建。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初中一线优秀生物学教师的半结构式访谈材料进行质性分析,初步确定组成要素和结构维度;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咨询生物学教育专家对维度和要素的审阅意见;最后,以双重互证的形式构建出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该结构包括五个维度及其隶属的36个组成要素,五个维度分别是生物学知识内化、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生物学原理应用、生命科学态度。它们具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但彼此之间也相互联系、互为整体。第二,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构建的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明晰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并通过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和最大特征根λmax对每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构建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五个维度的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命科学态度>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生物学原理应用>生物学知识内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能清晰地区别开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明确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基于测评指标体系,结合初中生物学大概念,采用先进的国际通用研发程序,开发了包括试卷、量表、问卷在内的测评工具,并依次采用Rasch模型分析、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验证得知评价工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然后,使用正式版的测评工具对1308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评,使用SPSS 24.0、Winsteps 3.72.3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并采用Bookmark法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等级水平划分。结果显示:(1)根据学生试卷测评结果,可将学生分为4个水平,从水平Ⅰ到水平Ⅳ素养水平逐渐提升,在Ⅱ水平的学生占比最高;(2)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学生“生命科学态度”分数呈现偏正态分布,较高分数区间的学生人数最多;(3)学生的量表测评表现与试卷测评表现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水平等级的提升,学生的量表测评表现也越好。第四,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关因素的揭示与探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校、家庭、教师及学生四方面的背景信息,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揭示各因素对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情况,为生物学教育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结果显示:(1)学生因素中,女生的素养水平显着优于男生;无留级现象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高于留级生;非住校生的素养水平显着优于住校生;参加课外辅导课程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高于未参加者。(2)教师因素中,女性教师所带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低教龄教师、高学历教师、专业对口的教师教授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教授班级数量越少的教师所带的学生的素养水平越高;教研活动频次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学生素养水平的提高。(3)家庭因素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留守(或随迁)儿童的素养水平显着较低;家中学习资源丰富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随着家人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度的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4)学校因素中,城市学校的学生、私立学校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随着学校学习资源丰富度的增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最佳班级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学生的素养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随着学校安全性的增强,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本研究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构模型、测评指标体系、评价工具、素养评价结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讨论,并从国家宏观调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四个视角进行了学理性分析,以探寻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对策。

杨波[9](2019)在《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林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数据获取与存储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数据体量将持续增长,数据格式与种类也愈加多样化。基于可视化可视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和洞悉林业数据的模式和规律,解决林业生产科研中的问题,给林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森林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森林病虫害作为最主要的森林自然灾害,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威胁,给林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分析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森林病虫害数据体量大、结构复杂、多层次且高维度,而且涉及时空属性,不同时间和空间粒度的分析结果千差万别。其次,数据中各属性并非完全孤立,属性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难以直观地呈现数据间的联系与规律,因而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困难。数据可视化是一种使用人类可感知的视觉符号来增强数据认知的有效方法,可以辅助数据分析者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数据蕴含的规律。本文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交互式可视分析为研究核心,围绕森林病虫害数据建模、可视化和可视分析方案设计等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指导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更有利的平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一种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用于提高森林病虫害数据的数据质量。在数据清洗过程中为了比较森林病虫害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性,提出了文本型数据相似性匹配算法。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的特点,设计了可视数据清洗框架,对数据进行交互式地检测分析及清洗,实现对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2、设计了一种聚类数据可视分析方法,其可定量评估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在各地区的相似性。在可视化绘制算法研究方面,提出了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对树图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数据中的有序层次数据;提出了基于引力场的聚类边绑定算法对平行坐标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聚类数据的分布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用于揭示各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相似性的数据聚类可视化方案。3、基于三种模型的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的设计。提出了多视图协同可配置模型,其可针对相似数据分析情景模式进行配置;基于该模型针对不同的情景分析模式所包含的数据属性是否一致,设计了不同的可视分析模板对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层次关联交互模型,该模型用于指导多个具有层次性的属性进行渐进式关联交互分析;基于该模型提出了分析不同病虫害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发展情况的交互式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可以定量地描述多个自变量与单一因变量之间的多种组合构成的线性关系;基于该模型和数据流模型并结合统计学原理和可视化技术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可视分析方法,针对森林病虫害病情指数与可能导致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的特点展开分析研究。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分析原型系统。基于论文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结合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的时序、地理、灾害等级、灾害种类等特征,综合考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生防治情况,以及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等数据,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多角度综合性分析,从而提供一种快捷、方便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观察及分析工具。5、基于论文所设计实现的原型系统,针对真实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病虫害数据的时空特性及多维属性间的关系,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索,以期找到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因子。实施了相关用户研究和专家评估以验证上述所提模型、方法等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工作结合了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为解决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和利用面临的问题,探索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为辅助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吕舟舟[10](2019)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伦理审视》文中指出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译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基因”的遗传性状的决定性作用,也意识到人类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基因密切相关。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试验、运用,人类能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人体内的致病基因、植入健康基因,为治愈、预防各种疾病打开了希望的大门。至今,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但技术的发展应用与伦理的不同步,技术的二重性以及技术的滥用和异化必然引发人们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安全性的伦理争议。这些争议包括权利冲突引发的伦理争议、资源分配引发的公正伦理争议以及人性和尊严引发的伦理争议。同时,这些争议涉及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对权利冲突引发的争议进行审视能够确保患者真正的知情同意和对自身生命安全负责的自主选择;基因资源的公正分配不仅仅可以保证病种和患者得到公正的临床研究和治疗的公平性,也可以避免资源争夺,消除基因殖民主义,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而对人性和尊严引发的伦理争议进行审视,尤其是对“设计婴儿”以及“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的探讨关系到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生命安全,它带来的最显着的威胁在于人类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基因的肆意编辑有可能改变人性,而人性的改变最终可能威胁社会的安全。面对争议众多的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在研究和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遵循生命伦理的基础原则,还应当坚持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管理的总体伦理原则,促使伦理成为技术发展的一部分。虽然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应用有不可预测的后果,但是技术的发展应用是一个自由和必然的过程,是人力所不能强力制止的,强烈的转化需求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样驱使着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在“后人类”时代,我们不仅要探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对人类进化方式的影响,同时还要认识到基因编辑技术在未来将会有这样的发展应用趋势:一是面向人类无限开放的超越式发展和应用;二是立足人类现实的道德观念,以“人类”为中心。但是不管基因编辑技术最终将会如何发展,其“善”的应用初衷是毋庸置疑和不容更改的,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应用也应当时刻以维护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以及人类的永续发展为宗旨。当然,技术的应用也必须有伦理的到场,以确保基因编辑技术更好的促进人类的福祉。

二、SUM CONTENTS OF LIFE SCIENCE RESE ARCH IN THE YEAR 200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UM CONTENTS OF LIFE SCIENCE RESE ARCH IN THE YEAR 2001(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2018-2020年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试卷整体情况
        1.4.2 试卷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考查
        1.4.3 试卷对内容概念的考查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素养
        2.1.2 核心素养
        2.1.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评价
        2.2.2 教育测量
    2.3 生物学高考试卷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卷Ⅰ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
    4.1 生命观念考查结果
        4.1.1 整体情况
        4.1.2 素养水平
        4.1.3 内容概念
    4.2 科学思维考查结果
        4.2.1 整体情况
        4.2.2 素养水平
        4.2.3 内容概念
    4.3 科学探究考查结果
        4.3.1 整体情况
        4.3.2 素养水平
        4.3.3 内容概念
    4.4 社会责任考查结果
        4.4.1 整体情况
        4.4.2 素养水平
        4.4.3 内容概念
    4.5 卷Ⅰ试题统计结果分析
5 卷Ⅱ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
    5.1 生命观念考查结果
        5.1.1 整体情况
        5.1.2 素养水平
        5.1.3 内容概念
    5.2 科学思维考查结果
        5.2.1 整体情况
        5.2.2 素养水平
        5.2.3 内容概念
    5.3 科学探究考查结果
        5.3.1 整体情况
        5.3.2 素养水平
        5.3.3 内容概念
    5.4 社会责任考查结果
        5.4.1 整体情况
        5.4.2 素养水平
        5.4.3 内容概念
    5.5 卷Ⅱ试题统计结果分析
6 卷Ⅲ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
    6.1 生命观念考查结果
        6.1.1 整体情况
        6.1.2 素养水平
        6.1.3 内容概念
    6.2 科学思维考查结果
        6.2.1 整体情况
        6.2.2 素养水平
        6.2.3 内容概念
    6.3 科学探究考查结果
        6.3.1 整体情况
        6.3.2 素养水平
        6.3.3 内容概念
    6.4 社会责任考查结果
        6.4.1 整体情况
        6.4.2 素养水平
        6.4.3 内容概念
    6.5 卷Ⅲ试题统计结果分析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卷Ⅰ、卷Ⅱ、卷Ⅲ在整体情况方面的比较
        7.1.2 卷Ⅰ、卷Ⅱ、卷Ⅲ在素养水平方面的比较
        7.1.3 卷Ⅰ、卷Ⅱ、卷Ⅲ在内容概念方面的比较
    7.2 结论及建议
        7.2.1 结论
        7.2.2 建议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三)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三、 研究取向
        (一)质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转变理论
        (二)知识结构理论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 行动实施
        (一)系统提取
        (二)揭示前概念
        (三)激发元认知
        (四)抽象概括
    五、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六、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五、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二、 研究建议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三、 研究不足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研究展望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城市物流电能替代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电能替代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1.2.2 新能源汽车经济、环境效益研究现状
        1.2.3 新能源汽车规模预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城市物流领域电能替代实施途径分析
    2.1 物流车及城市物流理论
    2.2 新能源物流车技术分析
    2.3 新能源物流车市场分析
    2.4 新能源物流车参数分析
    2.5 城市物流领域电能替代途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用户侧的城市物流电能替代生命周期经济成本核算分析
    3.1 电能替代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理论
    3.2 电能替代经济成本核算模型
        3.2.1 模型框架及边界
        3.2.2 电能替代经济成本计算方法
    3.3 经济成本核算算例分析
        3.3.1 基础数据
        3.3.2 微面车型经济成本算例分析
        3.3.3 轻卡车型经济成本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物流电能替代环境效益评价
    4.1 全生命周期环境评价理论
    4.2 电能替代环境效益评价模型
        4.2.1 模型框架及边界
        4.2.2 电能替代环境效益计算方法
    4.3 环境效益评价算例分析
        4.3.1 基础数据
        4.3.2 微面车型电能替代环境效益算例分析
        4.3.3 轻卡车型电能替代环境效益算例分析
        4.3.4 电能替代环境效益临界火电占比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激励因素对实施电能替代的影响仿真分析
    5.1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5.2 激励因素选取及模型假设
    5.3 因果回路图
    5.4 城市物流电能替代系统动力学模型
        5.4.1 存量流量图
        5.4.2 物流车需求子系统
        5.4.3 电能替代经济效益子系统
        5.4.4 电能替代环境效益子系统
    5.5 案例仿真
        5.5.1 模型参数取值和场景设定
        5.5.2 单项激励因素下的仿真结果和敏感性分析
        5.5.3 三项激励因素综合对城市物流电能替代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学术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理论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2.1.1 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和“人的无机的身体”
        2.1.2 生态文明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历史必然
        2.1.3 人的生命是向着“自由自觉”类特性的全面发展
        2.1.4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2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之生命思想
        2.2.1 “平生”的生命意识
        2.2.2 “生生”的生命精神
        2.2.3 “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
    2.3 西方生态文化中的生命思想
        2.3.1 维护生命主体的尊严
        2.3.2 生命的本质在于超越
        2.3.3 改善人类同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2.3.4 对西方生态文化中生命思想的批判与借鉴
3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3.1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3.1.1 生命教育发展概况
        3.1.2 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概况
    3.2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困境
        3.2.1 相关课程内容中生命共同体思想匮乏
        3.2.2 专业教师的整体生命观念欠缺
        3.2.3 社会实践途径之间缺乏相互配合
    3.3 大学生生命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3.3.1 实用主义观念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3.3.2 物质主义价值观压抑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3.3.3 移动互联网络限制了大学生对生命共同体的现实体验
4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依据
    4.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内在逻辑
        4.1.1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拓展
        4.1.2 生命教育的功能得到优化
        4.1.3 生命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
        4.1.4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逻辑依据
    4.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现实依据
        4.2.1 对传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反思
        4.2.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意义
        4.2.3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价值
5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原则和内容
    5.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主导原则
        5.1.1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5.1.2 尊重大学生成长差异的动态性原则
        5.1.3 生命认知与生命情感相互渗透的体验性原则
    5.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基本内容
        5.2.1 培育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意识
        5.2.2 塑造基于生命共同体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5.2.3 培养关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6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方法和路径
    6.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基本方法
        6.1.1 以生命体验方法激发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6.1.2 以艺术熏陶方法强化大学生生命感受
        6.1.3 以对话交谈方法增加大学生生命关怀
    6.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实施路径
        6.2.1 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6.2.2 养成生态、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6.2.3 营造关爱生命的社会生态文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SCI论文的中美科研实力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
    2.2 国内外科研实力研究综述
        2.2.1 国内科研实力研究综述
        2.2.2 国外科研实力研究综述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来源
        3.1.1 来源数据库
        3.1.2 数据检索及下载
    3.2 属性数据预处理
        3.2.1 行记录数据清理
        3.2.2 列属性数据清理
    3.3 属性数据预处理结果
第四章 基于SCI国内论文数量及变化情况的中美科研实力对比分析
    4.1 中美SCI国内论文总体数量及变化情况比较研究
        4.1.1 中美SCI国内论文总体数量情况比较研究
        4.1.2 中美SCI国内论文数量增长及增长率情况比较研究
    4.2 中美SCI国内论文各学科数量及变化情况比较研究
        4.2.1 中美SCI国内论文各学科数量情况比较研究
        4.2.2 中美SCI国内论文各学科数量增长及增长率情况比较研究
第五章 基于SCI国内论文质量的中美科研实力对比分析
    5.1 基于SCI国内论文被引情况的中美科研实力对比分析
        5.1.1 中美SCI国内论文被引用情况比较分析
        5.1.2 中美SCI国内论文各学科被引情况比较分析
    5.2 基于SCI国内论文质量分区的中美科研实力比较分析
        5.2.1 中美SCI国内论文各质量分区分布情况比较分析
        5.2.2 中美SCI国内论文各质量分区各学科分布情况比较分析
    5.3 基于SCI国内论文引文影响力的中美科研实力比较分析
        5.3.1 中美SCI国内论文CNCI数量分布
        5.3.2 中美SCI国内论文CNCI大于1 的情况分析
        5.3.3 中美SCI国内论文CNCI小于1 的情况分析
        5.3.4 中美SCI国内论文CNCI平均值的比较
第六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产业竞争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制药产业发展相关文献
        2.2.2 企业竞争力相关文献
        2.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2.2.4 竞争力评价体系文献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1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3.1.2 美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3 日本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4 欧洲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2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2.1 企业发展周期视角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2.2 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
        3.2.3 制药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 制药产业特征分析
        3.3.1 产业需求特征
        3.3.2 产业竞争特征
        3.3.3 产业技术特征
        3.3.4 产业发展特征
        3.3.5 产业盈利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及竞争力评价
    4.1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
        4.1.1 产业发展状况相关要素
        4.1.2 产业支撑环境相关要素
    4.2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4.2.1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4.2.2 评价指标的界定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4.2.5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优势比较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药产业关键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5.1 产业规模、产业质量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5.1.1 实证研究设计
        5.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3 产业规模指标分析过程
        5.1.4 产业质量指标分析过程
    5.2 产业结构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比较
        5.2.1 实证研究设计
        5.2.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5.2.3 制药企业单一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5.2.4 制药企业全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6.1 产业规模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1.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6.1.2 关键因素分析
    6.2 产业质量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2.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6.2.2 关键因素分析
    6.3 产业结构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4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与差异分析
        6.4.1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关键因素作用
        6.4.2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综合分析
        6.4.3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差异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结论
    7.2 对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启示
        7.2.1 中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7.2.2 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分析
        7.2.3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素养的评价
        1.1.2 核心素养的有效测评直接关系到我国新课改的成效
        1.1.3 教育评价已逐渐由知识的评价转向素养的测评
        1.1.4 监测性评价可以科学地测评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1.5 现行测评工具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缺乏针对性
        1.1.6 初中阶段即将毕业的学生是测评的主要对象
    1.2 研究主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素养
        2.1.1 概念梳理
        2.1.2 研究缘起
        2.1.3 框架体系
    2.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2.1 概念梳理
        2.2.2 生命观念
        2.2.3 科学思维
        2.2.4 科学探究
        2.2.5 社会责任
    2.3 素养的测评
        2.3.1 概念梳理
        2.3.2 测评的目标取向
        2.3.3 科学素养测评框架
        2.3.4 相关因素问卷设计
        2.3.5 测评试题的研制
        2.3.6 评分理念
        2.3.7 评价结果等级的划定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整体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现象图析学理论
        3.1.2 项目反应理论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3.5 研究对象
    3.6 创新之处
第4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方法与步骤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编码信度分析
        4.3.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出现频次分析
        4.3.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聚类结果分析
        4.3.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及要素的科学性分析
        4.3.5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说明
        4.3.6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级评价指标
        5.3.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结构
        5.3.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判断矩阵
        5.3.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权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工具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设计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1 评价试卷
        6.3.2 测评量表
        6.3.3 调查问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及相关因素
    7.1 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7.2 测评工具质量特征
        7.2.1 试卷的质量特征
        7.2.2 量表的质量特征
        7.2.3 问卷的质量特征
    7.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分析
        7.3.1 学生试卷测评成绩分析
        7.3.2 学生量表测评成绩分析
        7.3.3 学生试卷成绩与量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7.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因素分析
        7.4.1 学生因素的分析
        7.4.2 教师因素的分析
        7.4.3 家庭因素的分析
        7.4.4 学校因素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8.1.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8.1.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
        8.1.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
        8.1.5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因素
    8.2 研究建议
        8.2.1 国家宏观调控
        8.2.2 家庭教育
        8.2.3 学校教育
        8.2.4 教师专业发展
    8.3 启示
        8.3.1 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再理解的启示
        8.3.2 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启示
        8.3.3 对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8.4 局限
        8.4.1 研究自身的局限
        8.4.2 研究样本的局限
    8.5 展望
        8.5.1 扩大研究范围
        8.5.2 推广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数据可视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1 数据可视化的发展
        2.1.2 数据可视化的流程
        2.1.3 数据可视化在各领域应用现状
        2.1.4 多种数据可视化技术
        2.1.4.1 时序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2 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3 高维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4 文本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5 可视化交互技术分析
        2.1.4.6 混合可视化方法分析
    2.2 森林病虫害研究现状及分析
        2.2.1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及预防措施
        2.2.2 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2.2.3 森林病虫害监测
        2.2.4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
        2.2.5 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分析
        2.2.5.1 林分结构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2 土壤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3 地貌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4 生物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5 气象因子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6 人为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3 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森林病虫害数据体系结构
        3.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3.2.2 森林病虫害发生环境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3.3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点分析
    3.4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关键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数据清洗方法
    4.1 引言
    4.2 数据质量与数据清洗
        4.2.1 数据质量
        4.2.1.1 数据质量的定义
        4.2.1.2 数据质量问题的分类
        4.2.1.3 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4.2.2 数据清洗
        4.2.2.1 数据清洗的定义
        4.2.2.2 数据清洗的原理
        4.2.2.3 常用数据清洗算法
        4.2.2.4 数据清洗的一般过程
        4.2.3 可视数据清洗
    4.3 森林病虫害数据质量问题
    4.4 森林病虫害数据清洗方案
        4.4.1 数值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4.4.2 文本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4.4.2.1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检测与清洗策略
        4.4.2.2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匹配方法
        4.4.2.2.1 Jaro-Winkler距离
        4.4.2.2.2 改进Jaro-Winkler距离
        4.4.2.2.3 改进算法数值分析
    4.5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思路
        4.5.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主要功能
        4.5.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清洗过程
        4.5.3 规则库和算法库
    4.6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
        4.6.1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清洗任务需求
        4.6.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设计原则
        4.6.3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采用的可视化技术
        4.6.3.1 数据异常检测可视化
        4.6.3.2 交互设计
    4.7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分析
        4.7.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
        4.7.1.1 错误数据可视清洗
        4.7.1.2 不完整数据可视清洗
        4.7.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效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的聚类可视分析
    5.1 引言
    5.2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研究
        5.2.1 树图简介
        5.2.2 典型树图布局算法
        5.2.3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
        5.2.3.1 算法描述
        5.2.3.2 示例说明
        5.2.4 实验评估与分析
        5.2.4.1 评价指标
        5.2.4.2 实验说明
        5.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聚类边绑定分析方法
        5.3.1 平行坐标聚类绑定方法分析
        5.3.2 基本平行坐标绘制
        5.3.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设计
        5.3.3.1 聚类中心控制点
        5.3.3.2 簇内引力场绑定
        5.3.3.3 算法实现流程
        5.3.3.4 不透明度视觉增强设计
        5.3.4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绘制
    5.4 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聚类可视化设计
        5.4.1 数据聚类可视化需求分析
        5.4.2 数据聚类可视分析管线
        5.4.3 数据的降维与聚类
        5.4.4 数据聚类可视化技术
        5.4.5 数据聚类可视化交互设计
    5.5 案例研究
    5.6 用户反馈
        5.6.1 可视化设计
        5.6.2 可用性评价
        5.6.3 相关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
    6.1 引言
    6.2 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模型
        6.2.1 可配置模型建模
        6.2.2 可配置模型的一致性约束
    6.3 基于多视图可配置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6.3.1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需求分析
        6.3.2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设计方案
        6.3.2.1 可视分析管线
        6.3.2.2 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模板
        6.3.2.3 配色方案
        6.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可视化技术
        6.3.3.1 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6.3.3.2 病虫害相邻年份发生面积比较
        6.3.3.3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
        6.3.3.4 各地区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6.3.3.5 病虫害发生在地域上的分布
        6.3.3.5.1 Choropleth地图
        6.3.3.5.2 邮票地图
        6.3.3.6 病虫害发生地区间比较
    6.4 案例研究
        6.4.1 数据来源
        6.4.2 案例1: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6.4.2.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2.3 单个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3 案例2: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4.3.1 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6.4.3.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4.3.3 单个地区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5 用户反馈
        6.5.1 可视化设计
        6.5.2 可用性评价
        6.5.3 相关建议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层次关联交互模型的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
    7.1 引言
    7.2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
        7.2.1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建模
        7.2.2 层次间的交互约束
    7.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设计
        7.3.1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需求分析
        7.3.2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可视化设计方案
        7.3.2.1 可视分析管线
        7.3.2.2 总体概览
        7.3.2.3 配色方案
        7.3.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技术
        7.3.3.1 基于标签云的病虫害种类视图
        7.3.3.2 不同地区各等级病虫害发生分布视图
        7.3.3.2.1 基于环形堆栈图的可视化方法
        7.3.3.2.2 基于雷达图的可视化方法
        7.3.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关系视图
        7.3.3.4 病虫害发生在不可标注地域的分布视图
        7.3.3.5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视图
        7.3.3.6 病虫害在各地区随时间动态变化视图
        7.3.4 可视化相关辅助设计
        7.3.4.1 地区和病虫害种类选择器
        7.3.4.2 交互设计
    7.4 案例研究
        7.4.1 研究区概况
        7.4.2 数据来源
        7.4.3 案例1: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7.4.4 案例2:某种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7.4.5 案例3:某地区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7.4.6 案例4:某地区某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7.5 用户反馈
        7.5.1 可视化设计
        7.5.2 可用性评价
        7.5.3 相关建议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MCMVLR模型的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
    8.1 引言
    8.2 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8.3 基于MCMVLR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8.3.1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需求分析
        8.3.2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设计方案
        8.3.2.1 可视分析管线
        8.3.2.2 数据流模型
        8.3.2.3 总体概览
        8.3.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数据可视化技术
        8.3.3.1 数据分析模块
        8.3.3.1.1 数据集统计量表
        8.3.3.1.2 数据集分布度量
        8.3.3.1.3 属性间相关关系度量
        8.3.3.1.4 属性间相关关系评价
        8.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块
        8.3.3.2.1 研究变量选择
        8.3.3.2.2 归一化方法选择
        8.3.3.2.3 多组合线性回归分析
        8.3.3.2.4 预测分析
        8.3.4 可视分析交互设计
    8.4 案例分析
        8.4.1 案例1:云杉矮槲寄生在天然云杉林内的发病因子分析
        8.4.2 案例2:气象因子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分析
    8.5 用户反馈
        8.5.1 可视化设计
        8.5.2 可用性评价
        8.5.3 相关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9.1 引言
    9.2 可视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9.2.1 系统架构需求分析
        9.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9.3 可视分析系统架构设计
        9.3.1 架构设计原则
        9.3.2 系统架构设计
        9.3.3 系统设计模式
        9.3.4 功能结构设计
    9.4 技术选型和数据获取
        9.4.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9.4.2 实现技术
        9.4.3 数据获取
        9.4.4 数据库构建
    9.5 可视分析系统实现
        9.5.1 可视数据清洗模块
        9.5.2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9.5.2.1 森林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9.5.2.2 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聚类可视分析模块
        9.5.2.3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关联分析模块
        9.5.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模块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工作总结
    10.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因编辑技术概述
    第一节 基因编辑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历史和现状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历史
        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现状
    第三节 基因编辑技术的意义和价值
        一、基因编辑技术引发了技术革命
        二、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选择的多样化
        三、基因编辑技术促进了研究的规范性
第二章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引发的伦理争议及安全审视
    第一节 权利冲突引发的争辩
        一、知情同意
        二、尊重人的知情同意权的伦理审视
        三、自主选择
        四、尊重人的自主选择权的伦理审视
    第二节 人性和尊严引发的争辩
        一、“扮演上帝”的合理性和僭越性
        二、扮演上帝的理论产物
        三、“设计婴儿”的安全性伦理审视
    第三节 基因资源分配引发的公正之辩
        一、基因歧视挑战社会公平
        二、基因资源的争夺:新的公平问题
        三、促进社会公正的安全性伦理审视
第三章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争议的消解构想及展望
    第一节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争议的消解
        一、争议的归因
        二、争议的消解构想
    第二节 思考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范式转换:后人类视角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后人类”热议
        二、基因编辑技术的“后人类”伦理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SUM CONTENTS OF LIFE SCIENCE RESE ARCH IN THE YEAR 2001(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2018-2020年全国卷为例[D]. 罗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城市物流电能替代评价研究[D]. 刘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5]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D]. 康玲玲.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SCI论文的中美科研实力对比分析[D]. 宋思雨. 吉林大学, 2020(08)
  • [7]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D]. 李超.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8]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D]. 刘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D]. 杨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伦理审视[D]. 吕舟舟.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2001年生命科学研究内容总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