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献血现状与思考

紫金县献血现状与思考

一、紫金县献血现状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娟[1](2016)在《紫金客家方言语音研究》文中提出紫金是广东省河源市东南部的一个客家县,目前该县的客家方言尚未有人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选取紫金县客家方言为研究对象,以亲自调查的紫金县内四个方言代表点的第一手材料为来源,对紫金客家方言主要代表点的语音进行充分的描写和比较。本文重在揭示紫金客家方言语音的基本面貌,在此基础上,考察紫金客家方言语音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变异,并对其产生的变异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其演变的动因。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紫金县的相关概况,包括历史、地理及人口,同时还论及紫金县客家方言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意义以及使用材料的来源。第二章是通过对紫金县内四个主要代表点的客家方言进行详实的描写,归纳出各个代表点的音系,总结出其语音特点,并根据声韵调配合关系整理出了单字音表。第三章是对紫金县内四个主要代表点的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声母系统的比较、韵母系统的比较及声调系统的比较。第四章是紫金客家方言四个调查点的同音字汇。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

张蕾[2](2014)在《河源市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方面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础。我国发展的当下,城乡二元分割的保险制度仍一直沿用,没有体现出城乡公平分配的原则,影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亦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依托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省作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对象,选取广东省河源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探求发达省份内欠发达城市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构建。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阶段,事关国民健康的医疗问题屡屡遭受国民质疑。“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数见不鲜,城乡二元分裂的医保制度不仅阻碍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更是有悖于我国公平公正的一体化建设原则。所以,通过分析和探讨当前医疗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透过问题归纳方法,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合理化构建提出见解,这正是本文的题中之义。该论文的指导思想和标准是三项制度和最新的医疗改革政策。依托每一项的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河源市的城乡医疗问题,探求医疗保险制度的新走向和科学的方法,进而结合政策、国家和我省的整体环境进行归纳整理,为城乡保险制度提供的科学解读和优化办法,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朱海忠[3](2012)在《农民环境抗争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并且日益呈现出“内殖民”与“农村化”的趋势。随着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因污染而导致的环境纠纷和集体行动事件越来越多,媒体的相关报道也越来越频繁。作为“抗争政治”的一种特定类型,环境抗争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涉及行动方式及其困境、动员机制、认同建构、地方文化与关系网络在抗争中的作用等。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相关研究还显得较为零散,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一章阐述农民环境抗争的社会背景、历史与现状以及由环境污染和环境抗争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农民环境抗争起因于“生存权的危机”。庄稼人的环境呐喊在毛泽东时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被社会建构为负面形象。1990年代以来,环境冲突的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各种类型的冲突卷入了污染企业周边众多人口,并且往往夹带大量的情感因素,使冲突容易朝强度和烈度更大的非现实性方向发展,由此导致社会风险的环境面向值得关注。对环境功能的过度开发使环境污染和环境冲突有可能带有风险社会的特征。第二章基于不同的案例建立一个关于农民环境抗争的初步描述类型学,主要涉及农民环境抗争的基本形式、主要行动方式以及抗争的特点,并且将农民环境抗争与城市居民的环境抗争作一对比。第三章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两个维度分析农村环境冲突产生的根源。从社会变迁的维度看,工业化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传统社会中,人类所依赖的能源主要是木材,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主要体现为生活污染。由于木材能源结构所能支持的人口数量有限,并且人口的绝大多数分布于农村地区,因此,生活污染基本上可以通过自然的净化得以消除。木材资源的渐趋耗竭迫使人类必须转变能源结构。为了适应煤炭与石油等新能源的使用,人类发明了机器,产生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的过程不仅导致人口的激增与城市化的加速,由此导致生活污染的加剧,而且本身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因子。从社会转型的维度看,“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加剧了环境污染与环境冲突。本文详细讨论了西方社会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的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的形成。第四章借用西方社会运动理论中的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分析当前中国农民环境抗争的政治环境。在详细梳理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一个分析中国农民环境抗争的本土分析框架,然后以该分析框架解释2008年苏北N村发生的铅中毒事件中的农民行动策略。苏北N村的群体性铅中毒事件所折射出的政治机会结构大体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结构性政治机会”,包括信访制度以及由于政体部分开放所带来的其它抗争机遇;二是“象征性政治机会”,包括国家对环保和“三农”问题的重视与“和谐社会”建设。前者直接决定农民的行动路径,后者则通过影响农民的主观感知和心态而对他们的策略选择产生间接影响。第五章以苏北N村铅中毒事件为个案讨论农民环境抗争的内在动力机制。N村村民在环境抗争过程中的认知表现出如下特征:家庭成员的健康异常是村民日常生活断裂和污染危险意识觉醒的原初动力。日常生活的扰乱与危险认知的深化呈现出双向互推的格局,企业的“睦邻不友好政策”和地方政府不恰当的事故处理方式对这种格局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目前特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使村民不具备从事“大众流行病学”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土壤;“权衡后果的群体”对村民的污染危险认知解构并未奏效,恰恰相反,正是这些解构促使村民不断地追求污染事实真相。在动员问题上,N村村民的维权与抗争过程表现出了不完全的“草根动员”和“群体动员”、由“现实性动员”向“非现实性动员”的转变,以及利益对于动员的部分解构等特点。从血铅事件发生到最终解决,村民的心态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愿意屈服于政企的安排,到对企业有看法、不信任,到对企业愤怒和对地方政府不满,最后发展为对地方政府不信任和愤怒,事件的结果超出了村民的预料之外,抗争过程导致了村民对地方官员的妖魔化。至于其它地区维权农民所表露出来的“事件越大越好”的心态在N村没有显化。N村村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法律与信息盲区与维权精英的个性特征和社会阅历、网络的发达,以及N村地理空间的特点有很大关系。维权精英之所以没有被收编,与以下四种因素有关:一是村民对企业利益不能构成有威胁性的压力;二是维权精英还不具备被收编的资格;三是我国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公众环境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四是村民对进入体制后的维权代表是否能始终维护他们的利益信心不足,因而降低了体制内精英收编维权代表的意义第六章农村环境冲突事件的防范与治理需要从环境冲突风险预防到环境冲突危机治理综合考虑。在风险预防层面,需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尽快走向生态现代化;需要完善公众环境参与制度,打破政经一体化格局;需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环境社会风险与健康风险评估机制。在环境冲突事件处理层面,需要完善农民环境利益诉求的政治机会结构;需要保障农民的环境权利;需要构建环境污染受害者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机制。

夏梦醒[4](2012)在《风险文化视域中的道德恐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加快,人类社会处于空前频繁的交往互动之中。在各种文明交融、碰撞甚至冲突的过程中,各种新危机不断出现。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业已进入风险社会。20世纪80年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兴起,该理论针对由西方国家病态现代性引发的危机和风险,展开了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技术理性设计方案的全方位诊断和深刻检讨。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利益不断多元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冲突的发生可能性日益提高,整个社会面临的冲突风险日益升级.本论文基于风险文化的全球性拓殖,结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现实境遇,表明道德恐慌已经演变为资本主义的精神再生产方式。通过道德恐慌制度性差异对比,证明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解除道德恐慌的制度优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分析道德恐慌产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失范根源,剖析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态势和新特点,牢牢掌握对风险议题设置的主导权、审查权和对道德恐慌的话语权、解释权和控制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和引领功能,这对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生态,营造有利于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文化环境,推动我国民众的政治文化认同,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思想基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特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很有价值的。

曹宝华[5](2009)在《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文中指出突发事件具有事发突然、后果严重、影响广泛等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突发事件越来越受到政府、媒体和大众的普遍重视。成功的突发事件报道不但可以加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感的产生,而且有助于展现社会各阶层的诚信友爱,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政府相关部门利用新闻媒体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能为中国赢得良好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工作增光添色。政府的舆论引导水平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体现在突发事件爆发的特殊时刻。在信息传播越来越迅捷的当今社会,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过程中的舆论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舆论引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媒体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舆论引导工作也应该以这几方面为目标,而突发事件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各级政府正确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体加强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各级政府加强对新闻舆论和大众舆论的引导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新闻媒体在社会发生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无论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报道、事故灾难突发事件报道,还是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和社会安全事件报道,都要坚持民主法治原则,尽力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近几年来,中国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在舆论引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过,中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新闻媒体的报道还处于摸索阶段,政府的舆论引导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媒体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舆论引导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还有待加强。

刘嘉[6](2009)在《新媒体介入前后危机传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危机也越来越成为各国都必须面临的挑战:从美国的“911”危机到中国的SARS危机,从中国汶川大地震到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危机事件被迅速和广泛地传播,影响被成倍放大。在网络时代,如何应对危机事件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本论文从媒介技术演进的角度入手,借助传播学和危机传播的相关理论,对比分析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同环境影响下形成的迥异的危机传播模式,探索在Web2.0时代应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应对危机传播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围绕着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分析危机传播的传统媒体环境,主要分析了媒介技术及其传播特点,政府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政治控制和业已内化为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观念的新闻实践控制三个因素;二是归纳总结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模式;三是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比了新旧媒体的传播方式、梳理了危机传播法律法规和新闻观念的演进;四是对照危机传播传统模式,探讨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和新媒体环境的危机传播模式。论文认为,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部分颠覆了在危机信息传播方面政府的政治控制和新闻实践控制,从而改变了媒体环境和传统的危机传播模式。面对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扬长避短,借助网络、手机实现危机信息的预警、收集和反馈,从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化解危机。

罗里顺[7](2008)在《中国大陆媒介恐慌的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大众媒介是现代人信息环境的主要建构者,由媒介构筑的媒介真实决定了受众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即受众真实,这种真实绝大部分非受众的直接体验,而是由媒介真实来大量填补。现代社会同时也是一个风险的社会,这种风险是人造的风险,而非自然的风险,这种人造风险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对于风险的呈现,媒介的呈现可能在消除受众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又会激发更大的社会风险。当今的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剧烈的转型时期,媒介在这个历史时期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媒介需要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关于政府的决策信息;对在改革开放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发挥沟通、协调的作用;要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更多、更高的需求等等。但是环顾国内,媒介在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负面消息不断,诸如非典恐慌、禽流感恐慌、高露洁牙膏致癌事件、安徽疫苗事件、苏丹红事件等等恐慌事件,对于这些恐慌的形成,媒介难辞其咎。基于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巨大功能,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这些媒介恐慌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媒介恐慌入手,通过建构媒介恐慌的定义,梳理媒介恐慌相关的传播学理论,借鉴国外的道德恐慌模式,结合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形成了中国大陆媒介恐慌的进程模式,之后探讨了模式背后的媒介体制、媒介与受众因素,并与英美国家的恐慌议题进行对比,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媒介恐慌的形成原因,从而为预防进而消除媒介恐慌提供一些借鉴。

叶旭军[8](2003)在《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城市外来农民工是当前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之一,他们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低、社会保障缺乏、劳动保护条件差。作为城市社会的边缘人群,他们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大部分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其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的目的包括: (1)了解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外来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 (2)用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农民工的健康状况进行定量测量,并与中国的其他人群进行比较。 (3)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农民工人群生命质量的差异,筛选影响生命质量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4)针对健康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农民工的健康状况的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1)采用定额抽样的方法,在杭州城区的建筑工地、专业市场、厂矿、饭店、社区等地点对外来农民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总样本量n=3319。被调查者的要求为:户口在外地农村;在杭州工作3个月以上。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职业、收入、居住情况,两种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量表即SF-36健康量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和诺丁汉健康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 (2)SF-36健康量表评价农民工人群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在SF-36健康量表的各维度中,如果某维度半数及以下条目缺失,则用未缺失条目的平均分代替缺失条目分,否则该维度分数值为缺失。计算每一条目的完成情况,每一维度所有条目全部完成的比例,以及维度分数能被计算的比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文 浙江大学博士学住论文(2加3) 化程度、经济收入、劳动时间等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农民工人群在S卜36健康量 表各维度得分的差别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3)NHP量表评价农民工人群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计算NHP量表中6个维 度的平均分和得分的中位数。并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 劳动时间等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农民工人群在NHP量表各维度得分的差别是否 具有统计学意义。 (4)SF-36与 NHP量表的拟合分析。比较 SF-36健康量表和 NHP量表在评价 农民工人群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上的不同之处。主要采用两量表各维度得分的趋 势图以及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其在评价同一样本人群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的一致性。 (5)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农民工健康的相关分析。根据 SF-36健康量表的评价结 果,计算农民工人群的生理健康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然后运用单因素分析的方 法分析生理健康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与各社会人日学因素的相关;分别作生理健 康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的 In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农民工生理健康和心理健 康的主要社会人口学因素。 “)问卷的原始数据用流行病学统计软件EpiDATA 2刀进行录入并核对;然后 用 SPSSll刀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分析。 主要结果: (1)城市外来农民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男性占 67.9%,女性占 32.1%;平均 年龄28.8岁,最高年龄73.2岁,最低年龄13.1岁;未婚者比例40.4%,已婚且 配偶在者比例56.8%;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49.5%,高中或中专占29.卫%, 小学及以下占15.4%,大专及以上占6刀%;职业主要分布在服务业(27.9%)。 建筑业(26.1%)、工业(23.2%)和商业(13.1%);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9.6’J\ 时,建筑业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 61小时及以上者占 72.9%;每月经济收入主 要在600-1500元之间,其中22.6%的人月收入为800-1000元,22.3%的人月收 入为1000-1200元,16.2%的人月收入为1200-1500元,10.7%的人月收入为 刀0-799元:平均每年寄回老家的钱为3扬4.4元;47.3%的农民工居住在农民或 居民的出租房内,21石%的人住在工棚中,18二%的人住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宿舍 里;49.4%的农民工未遇到过失业,一年中有过3个月以下失业者占37石%,失 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业半年及以上的人占4.5%。 o)SF36健康量表评价农民工人群的健康状况:SF上6健康量表在本研究的性 能测试结果表明,该量表适用于测量农民工人群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农民工 SF-36各维度均明显低于四川农村居民,其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 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等维度的得分也低于杭州市城市居民,而生理 功?

邓勉君,林开生[9](2003)在《紫金县献血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广东省紫金县中心血库负责供应全县的临床用血。该县是贫困山区,经济条件差,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保守,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有阻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 一、解决血源问题 1、转变政府观念,加强献血办职能。《献血法》第三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

二、紫金县献血现状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金县献血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紫金客家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紫金县历史、地理及人口概况
    二、紫金县客家方言的研究现状
    三、紫金县客家方言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
    四、本文所使用音标符号及材料的来源
    五、本文主要发音合作人简介及各调查点概况
第二章 紫金县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
    第一节 乌石镇客家方言音系(紫城腔)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四、乌石镇客家方言单字音表
    第二节 蓝塘镇客家方言音系(西南路腔)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四、蓝塘镇客家方言单字音表
    第三节 龙窝镇客家方言音系(南路腔)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四、龙窝镇客家方言单字音表
    第四节 古竹镇客家方言音系(西路腔)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四、古竹镇客家方言单字音表
第三章 紫金县客家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第一节 声母系统的比较
        1. 古非组声母
        2. 古全浊声母
        3. 古精知庄章组声母
        4. 古日、影、喻母
        5. 声母[h-]与[k~b-]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韵母系统的比较
        1. 古合口呼字[u]介音的语音层次
        2. 古帮、非组声母的合口蟹、止摄宇韵母
        3. 古覃谈韵的分别
        4. 古深摄的韵母读音
        5. 古通摄三等字的[i]介音
        6. 纯三等韵在精知庄章组声母字中的今读
    第三节 声调系统的比较
第四章 紫金县客家方言同音字汇
    一、乌石镇客家话同音字汇
    二、蓝塘镇客家话同音字汇
    三、龙窝镇客家话同音字汇
    四、古竹镇客家话同音字汇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河源市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篇章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述
        2.1.1 医疗保险制度概念
        2.1.2 剖析城乡一体化
        2.1.3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概述
    2.2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理论依据
        2.2.1 公平正义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第三章 河源市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进程
    3.1 广东省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进程
    3.2 河源市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现状研究
        3.2.1 河源市背景概况
        3.2.2 河源市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概况
        3.2.3 河源市城乡一体化现状比较分析
    3.3 河源市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与原因
        3.3.1 存在问题
        3.3.2 原因分析
第四章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4.1.1 德国的社会健康保险制度
        4.1.2 英国的国民卫生保障制度
        4.1.3 美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制度
    4.2 国内先行模式经验借鉴
        4.2.1 珠海“三层级”模式
        4.2.2 重庆“全民医保”模式
    4.3 经验与启示
        4.3.1 国外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4.3.2 国内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 河源市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5.1 制定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5.2 统筹城乡不协调的医疗保障运行机制
    5.3 归口统一管理和经办医疗保险
    5.4 明确统一的筹资标准和支付待遇
    5.5 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外部环境
        5.5.1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5.5.2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5.3 统筹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5.5.4 加快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设
    5.6 加强养老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
        5.6.1 推进数据库整合
        5.6.2 强化日常维护管理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3)农民环境抗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关于草根环境抗争的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相关概念辨析
    四、结构框架
    五、主要创新
第二章 农民环境抗争的背景、现状与社会风险
    一、“生存权的危机”:农村环境污染及其对农民的危害
    二、“庄稼人的呐喊”:农民环境抗争的历史与现实
    三、社会风险的环境面向
第三章 农民环境抗争:一个初步的描述类型学
    一、农民环境抗争的类型描述
    二、农民环境抗争与城市民众环境抗争的比较
第四章 农村环境污染的生成机制:一个二维分析框架
    一、社会变迁维度:工业化是环境污染与环境冲突的根源
    二、社会转型维度:“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加剧了环境污染与环境冲突
        (一) 西方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二) 中国特色的“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的形成
第五章 农民环境抗争的政治环境:基于政治机会结构的理论观照
    一、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研究概述
        (一)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产生
        (二)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广泛运用与专门化
        (三)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研究困境及解决尝试
        (四)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二、一个本土的分析框架
    三、上述分析框架的初步运用:对苏北N村村民环境抗争的个案分析
        (一) N村铅中毒事件始末
        (二) 结构性机会与N村村民的环境抗争
        (三) 象征性机会与N村村民的环境抗争
        (四)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农民环境抗争的内在动力机制:以N村铅中毒事件为例
    一、环境危险的认知
        (一) “日常生活的扰乱”
        (二) 微弱的“大众流行病学”
        (三) “权衡后果的群体”的认知解构
        (四) 结论
    二、环境维权与抗争中的动员机制
        (一) 学术界关于草根维权中动员问题的讨论
        (二) N村铅中毒事件中的动员
    三、环境抗争中农民的心态与情感
        (一) “这种结果吧,是没有预料到的”
        (二) “事情越大越好”?
        (三) “画皮”般的嘴脸:地方政府官员的妖魔化
    四、几个问题的讨论
        (一) 村民们如何能够克服法律与信息的盲区?
        (二) 维权精英为何没有被收编?
        (三) 组织在维权行动中是否必要?
第七章 农村环境冲突的防范与治理
    一、环境冲突事件的风险预防
        (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尽快走向生态现代化
        (二) 完善公众环境参与机制,打破政经一体格局
        (三)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环境社会风险与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机制
    二、环境冲突事件的治理
        (一) 完善环境利益诉求的政治机会结构
        (二) 保障农民的环境权利
        (三) 构建环境污染受害者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机制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风险文化视域中的道德恐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 风险文化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差异化研究
    2.1 风险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1.1 风险社会理论的文化视角
        2.1.2 恐惧文化的产生及发展
        2.1.3 风险文化与恐惧文化的内在关系
    2.2 中西方社会风险现状及其差异研究
        2.2.1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现状
        2.2.2 西方与中国社会风险状况的差异
    2.3. 全球化时代我国道德生态复杂性表征
第三章 :道德恐慌策略的理论基础及其依据
    3.1 道德恐慌的概念及构成分析
        3.1.1 道德恐慌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进程
        3.1.2 道德恐慌的构成及其互动模式分析
    3.2 道德恐慌策略的理论基础和发生依据
        3.2.1 社会冲突论视野中的道德恐慌策略
        3.2.2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恐慌
    3.3 道德恐慌策略的行动工具及其实质
        3.3.1 标签理论与道德恐慌
        3.3.2 道德恐慌背后的企图
第四章 :高风险时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模式
    4.1 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社会中的的主导作用
    4.2 高风险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3 构建和谐社会是风险社会的出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关系及应遵守的原则
    1.1 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对立统一关系
        1.1.1 二者对立在具体的思想和实践中
        1.1.2 二者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1.2 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
        1.2.1 民主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2.2 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要适应民主法治的要求
    1.3 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要突出公平正义
        1.3.1 公平正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3.2 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要突出公平正义
    1.4 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要体现诚信友爱
        1.4.1 诚信友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4.2 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要营造诚信友爱的氛围
    1.5 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要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1.5.1 安定有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5.2 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要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
第二章 自然灾害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
    2.1 我国自然灾害报道的现状
    2.2 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2.2.1 汶川地震报道概述
        2.2.2 汶川地震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影响
    2.3 自然灾害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影响
        2.3.1 成功的自然灾害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正面影响
        2.3.2 不成功的自然灾害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事故灾难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
    3.1 我国事故灾难报道的现状
    3.2 哈尔滨水污染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3.2.1 哈尔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及应对策略
        3.2.2 哈尔滨水污染报道中的舆论影响
        3.2.3 哈尔滨水污染事件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3.3 事故灾难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影响
        3.3.1 成功的事故灾难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正面影响
        3.3.2 不成功的事故灾难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
    4.1 我国公共卫事件报道的现状
    4.2 “非典”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4.2.1 “非典”报道初期的舆论引导
        4.2.2 “非典”报道后期的舆论引导
        4.2.3 “非典”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影响
    4.3 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影响
        4.3.1 成功的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正面影响
        4.3.2 不成功的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社会安全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
    5.1 我国社会安全事件报道的现状
    5.2 “6.28”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5.2.1 “6.28”事件报道概述
        5.2.2 “6.28”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5.2.3 “6.28”事件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影响
    5.3 社会安全事件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影响
        5.3.1 成功的社会安全事件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正面影响
        5.3.2 不成功的社会安全事件报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负面影响
第六章 突发事件报道中舆论引导的问题及对策
    6.1 突发事件报道中舆论引导的问题
        6.1.1 舆论引导主体的问题
        6.1.2 舆论引导客体的问题
        6.1.3 舆论引导的外部环境
    6.2 提高突发事件报道中舆论引导的对策
        6.2.1 提高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思想认识
        6.2.2 增强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实践能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6)新媒体介入前后危机传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章 媒介演进:危机传播的一种分析视角
    第一节 关键词的框定
    第二节 本研究的其他说明
第二章 危机传播的传统媒体环境
    第一节 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点
    第二节 有关危机报道的法律法规
    第三节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新闻观念
第三章 传统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特点
    第一节 潜伏期的危机传播—缺乏预警
    第二节 爆发期的危机传播—媒体失语
    第三节 扩散期的危机传播—不同危机下的报道模式
    第四节 危机消退期—媒体反思不力,引发新的危机
第四章 危机传播的新媒体环境
    第一节 新媒体介入危机传播
    第二节 媒介演进对危机传播法律法规的影响
    第三节 媒介演进对新闻观念的影响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策略分析
    第一节 危机潜伏期:树立意识、未雨绸缪
    第二节 危机爆发期:及时报道、稳定民心
    第三节 危机扩散期:全面报道、疏导民意
    第四节 危机消退期:引导社会理性回归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7)中国大陆媒介恐慌的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理论和方法
三、研究价值 第一章 媒介恐慌的概述
一、媒介恐慌的概念界定
二、媒介恐慌的八大特点
三、媒介恐慌的五大要素
四、媒介恐慌的分类
五、几组概念的辨析 第二章 媒介恐慌形成的理论探源
一、拟态环境理论
二、议程设置理论
三、社会建构理论和媒介构造 第三章 媒介恐慌的形成机制
一、英国道德恐慌的进程模式
二、美国道德恐慌的归因模式
三、中国大陆媒介恐慌的形成机制
    (一) "假事件"媒介恐慌的形成机制
    
1、媒介事件及假事件
    
2、媒介事件理论在高露洁牙膏致癌事件中的运用
    
3、"假事件"的媒介恐慌模式
    (二) 社会突发恐慌事件的媒介恐慌模式
    
1、2003年"非典恐慌"概述
    
2、突发性社会恐慌事件的媒介恐慌模式 第四章 媒介恐慌的追问及对策
一、传媒体制的解读
二、媒体自身的解读
三、受众的解读 第五章 媒介恐慌的中西差异
一、媒介恐慌事件的内容差异
二、对传媒假事件处理方式的差异
三、社会突发恐慌性事件的应对方式差异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8)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 理论框架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 城市外来农民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1 人口学特征
    2 经济收入情况
    3 居住情况
    4 失业情况
第四章 SF-36量表评价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健康状况
    1 SF-36量表评价生命质量的基本步骤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NHP量表评价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健康状况
    1 NHP量表评价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基本步骤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SF-36与NHP量表的拟合分析
    1 SF-36与NHP量表的比较
    2 NHP与SF-36评价结果的典型相关分析
    3 结论
第七章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农民工健康的相关分析
    1 农民工生理健康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的计算
    2 农民工生理健康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的单因素分析
    3 农民工生理健康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八章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1 农民工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
    2 城市外来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3 影响城市外来农民工健康状况的社会人口学因素
第九章 政策建议
    1 筛选健康弱势人群和疾病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干预
    2 采取社会综合措施,共同关心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工的健康水平
    3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与农民工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4 当务之急是构筑农民工人群的传染病防治体系
后记 兼论农民工的传染病防治现状和影响因素
附件一: 健康状况调查表
附件二: 综述
附件三: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紫金县献血现状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紫金客家方言语音研究[D]. 杨慧娟. 广西大学, 2016(02)
  • [2]河源市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研究[D]. 张蕾.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4(04)
  • [3]农民环境抗争问题研究[D]. 朱海忠. 南京大学, 2012(12)
  • [4]风险文化视域中的道德恐慌研究[D]. 夏梦醒. 安徽工业大学, 2012(03)
  • [5]突发事件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D]. 曹宝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09(S2)
  • [6]新媒体介入前后危机传播比较研究[D]. 刘嘉. 兰州大学, 2009(12)
  • [7]中国大陆媒介恐慌的形成机制研究[D]. 罗里顺. 浙江大学, 2008(09)
  • [8]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叶旭军. 浙江大学, 2003(03)
  • [9]紫金县献血现状与思考[J]. 邓勉君,林开生. 中国卫生, 2003(01)

标签:;  ;  ;  ;  ;  

紫金县献血现状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