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损害健康的不良饮食习惯

谨防损害健康的不良饮食习惯

一、谨防不良饮食习惯损害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亟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本指南共十九章,内容包括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综合评估、血糖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管理、老年糖尿病共患疾病及特殊情况的管理等。本指南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提出了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路径、简约治疗理念和"去强化治疗策略"。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2](2021)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亟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本指南共十九章,内容包括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综合评估、血糖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管理、老年糖尿病共患疾病及特殊情况的管理等。本指南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提出了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路径、简约治疗理念和"去强化治疗策略"。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桑丽云[3](2020)在《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对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我国慢性病防治形势严峻,《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指出应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全程健康管理,但目前研究多关注患者院内安全,对患者出院安全关注寥寥。近年来为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成为一个趋势,但住院日的缩短使得患者出院时尚处于恢复阶段,发生非计划再入院等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如何在这种大形势下帮助患者顺利安全出院,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肝硬化为例,以国家政策为契机,基于达标理论,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探索慢性病患者出院准备方案,旨在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保证患者出院安全,节约医疗费用,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本课题采用混合研究设计,通过现状调查了解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及影响因素、肝硬化患者及其家属评估出院准备度的差异性;通过质性研究了解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感知;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构建基于达标理论的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方案;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出院准备方案的有效性。具体如下:1.现状调查(1)调查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并分析影响因素: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某三甲医院185名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和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其调查,并进行出院准备度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比较肝硬化患者及其家属评估出院准备度的差异性并探索影响因素: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某三甲医院166名肝硬化患者及其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版和家属版出院准备度量表进行调查,分别从患者及其家属角度调查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并比较两者评估结果的差异性,探索影响因素。2.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2019年1月3月山西省某三甲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5名肝硬化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并采用Colaizzi方法分析资料。3.方案构建以“达标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前期现状调查、质性研究以及文献研究,形成干预方案初稿,经过15名专家两轮咨询和预实验形成干预方案的终稿。4.实证研究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某三甲医院99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49)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n=50)实施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基于达标理论的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自我管理行为、疾病不确定感和非计划再入院情况。结果:1.现状调查结果(1)调查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并分析影响因素: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为(75.86±10.56),处于较低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居住状况、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出院指导质量和疾病不确定感是其影响因素,能解释出院准备度分值总变异的67.4%。(2)比较肝硬化患者及其家属评估出院准备度的差异性并探索影响因素:患者自评(76.17±10.81)分,家属他评(80.71±9.67)分,两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住院次数、家属身份现况及是否与患者一起居住是两者评分差异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对15份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最终关于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感知析出4个主题:出院时矛盾心理、出院准备状态未知、出院后面临多种挑战和患者希望参与出院讨论。3.方案构建结果出院准备干预实施方案包括互动护理评估、护患共同制定达标目标、互动达标措施执行(干预时间、干预内容、干预形式、干预人员)、效果评价,出院准备干预具体内容包括整体评估、疾病知识储备、自我管理技能储备、照顾者指导和出院后可利用的资源。4.实证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脱落情况:干预组选取53例患者,3例脱落,其中因个人私事主动要求退出1例,不愿意继续参加研究2例;对照组选取51例患者,2例脱落,其中拒绝随访1例,因个人私事主动要求退出1例。最终本研究共纳入99例研究对象,干预组50例,对照组49例。(2)干预前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自我管理行为和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进行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出院指导质量总分和获得内容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在出院当日、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在出院当日、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为6.0%,低于对照组(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干预组出院后3个月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为16.0%,而对照组高达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基于达标理论的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方案可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降低患者疾病确定感和非计划再入院率,可为慢性病患者出院准备工作提供参考。

谢双峥[4](2020)在《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时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四时养生历史悠久,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方法,而且有着系统的思想理论,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传统养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四时养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对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献的系统研究,仍属阙如。有鉴于此,本课题从文献调查入手,充分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历史学、诠释学等研究方法,对四时养生的历史与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旨在揭示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各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点,全面收集存世的四时养生文献,进行合理分类,并对文献载录的四时养生的内容方法作出简要归纳,以便为深入开展四时养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奠定一个初步基础。本论文即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大体分为历史发展与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共十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四时养生的内涵研究。在简要辨析四时概念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作出了具体界说,认为四时养生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自身的体质及脏腑气血特点,合理安排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行为活动,并采取积极的调摄养护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第二章,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初始和奠基阶段。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有了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和早期经验积累。夏商周时期,通过天象观察和物候认识,以《尧典》、《夏小正》、《礼记·月令》为标志,表明对四时变化的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四时养生均有理论阐述,尤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代表,初步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确立阶段。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构建起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包括四时养生的思想基础、宗旨目的、原则纲要和内容大法。第四章,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丰富充实阶段。无论是医家、养生家,还是早期道教学者,均是在《内经》四时养生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充实和完善。第五章,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突破创新时期,提出了四气摄生、摄生月令、养生月览、四时养老、四时导引、四时饮食、四时宜忌、四时用药等一系列命题,四时养生有着专门化的逻辑发展趋向,并形成了专门的着作文献。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四时养生呈现全面繁荣兴盛的景象,表现为着作众多、月令扩充、方法类聚、程式精致、世俗流行,四时养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七章至第十四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第七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在介绍古代四时养生文献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对古代四时养生文献进行了简明分类,包括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令养生、时辰养生、运气养生、养生宜忌共七大类。从第八章起,即按照七大类的每类一章,逐章对每类文献的一般情况进行概括性阐述,并对每类的重点文献进行了专门介绍。第十五章,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根据前述七类四时养生文献所载养生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等九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列举了代表性的方法或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研究形成以下结论:一、四时养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要素为:春夏秋冬四时有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有时会出现反常;人体各有特点,对四时变化的适应各有不同;四时养生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行为和采取必要的调护方法;四时养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二、四时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先秦,确立于汉代,《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晋唐时期有所充实完善,宋元时期获得创新性突破,明清时期更为繁荣兴盛。三、四时养生文献中众多,从载体上来说可分成单篇、散在或专着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宜忌养生、运气养生共七大类。四、四时养生的内容宏富,方法繁多,根据文献载录,可以分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九个方面。

刘西洋[5](2020)在《基于“肠-肝”轴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证的发病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梳理湿热病证研究脉络、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并通过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湿热证大鼠模型,研究“肠-肝”轴各主要环节在NAFLD湿热证模型中的变化特征,探讨NAFLD湿热证的发病机制,探索湿热致病的生物学内涵。方法:1.文献研究:(1)应用CNKI数据库检索湿热病证研究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从文献基本特征、研究人员及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突现等方面,探究湿热病证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以发现目前湿热证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以此作为研究背景,制定本研究方案。(2)梳理论述湿热理论及综述NAFLD研究进展,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可行性方法,并通过整理归纳湿热证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辨证体系及证治规律等,为NAFLD湿热证临床诊疗提供参考。2.实验研究:(1)NAFLD湿热证模型构建:采用高脂乳剂灌胃复制NAFLD大鼠模型,并以此模拟“太阴内伤”因素;通过湿热环境干预,制造湿热“客邪”因素;二者结合复制“内外相引”的NAFLD湿热证模型。具体分组: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室温20~25℃,相对湿度为55~65%,正常饮食;湿热环境组:每日放入人工气候箱12h(时间:8:00~20:00),不影响大鼠昼夜节律,人工气候箱温度设置为32±2℃,湿度为90%,期间大鼠均可自由饮食;NAFLD组:采用高脂乳剂灌胃,灌胃剂量为1.5ml/100g;NAFLD湿热证组:湿热环境干预结合高脂乳剂灌胃。各组造模时间均为8周。(2)NAFLD湿热证模型血清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分析: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脂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并采用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3)NAFLD湿热证模型肠道菌群分析: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变化。(4)NAFLD湿热证模型肠粘膜通透性分析: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ZO-1、Occludin、CLMP表达水平。(5)NAFLD湿热证模型肝组织炎症因子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NF-κB表达水平。(6)NAFDL湿热证模型结肠水通道蛋白和血清GAS分析: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4和血清GAS表达水平。结果:1.湿热研究知识图谱分析结果:80年代开始湿热研究文献量增多,且呈逐年增加趋势,近10年发文量达3000余篇;核心作者发文量为308篇,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体;研究阵地主要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合作形式主要为大学及其附属医院间合作;研究较多的湿热证型有:脾胃湿热证、湿热蕴结证、湿热下注证、肝胆湿热证、湿热痹阻证、脾虚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涉及的疾病主要有: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盆腔炎、痤疮、慢性乙型肝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湿疹、2型糖尿病、慢性前列腺炎、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胆囊炎、小儿;生物学机制研究主要为免疫炎症反应、代谢、肠道菌群等的单个靶点研究;研究热点及前沿为动物实验研究和《湿热病篇》研究。2.实验研究结果:(1)模型构建:采用高脂乳剂灌胃成功复制NAFLD模型。湿热环境+高脂乳剂成功复制NAFLD湿热证模型,与临床湿热证表现相符。湿热环境及湿热环境+高脂乳剂均能复制湿热证模型,后者湿热表现显着。(2)生化指标:湿热环境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HOL、HDL-C、LDL-C、TG无统计学差异;NAFLD组与空白组比较,LDL-C显着增加(P<0.05);NAFLD湿热证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HOL-C、LDL-C、TBA显着增加(P<0.05,P<0.01,P<0.01),HDL-C、TG显着下降(P<0.01);NAFLD组与湿热环境组比较,CHOL、LDL-C显着增加(P<0.01,P<0.05);NAFLD湿热证组与湿热环境组比较,CHOL-C、LDL-C显着增加(P<0.01),TG显着下降(P<0.05)。(3)肝组织病理:HE染色:空白对照组肝组织未见异常;湿热环境组肝小叶结构正常,未见脂肪空泡,中央静脉周围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NAFLD组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脂肪空泡,细胞间界限模糊,肝窦变窄。NAFLD湿热证组肝索排列紊乱,肝窦变窄,肝小叶弥漫性肝细胞空泡变性,局部少量肝细胞坏死,细胞分界不清,胞核碎裂或溶解,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肝细胞内有大量红色脂滴聚集,且NAFLD湿热证组脂滴较NAFLD组增多。(4)肠道菌群:(1)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Chao1、ACE指数均降低,其中NAFLD湿热证组下降最显着(P<0.05)。湿热环境组、NAFLD组、NAFLD湿热证组与空白对照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NMDS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与湿热环境组、NAFLD组点略有重合,NAFLD湿热证组与空白对照组未重合,说明NAFLD湿热证模型与空白组模型肠道菌群差异程度最大。(3)组间差异物种分析(LEf Se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AFLD组出现肠乳杆菌(Lactobacillus_intestinalis)丰度水平减少。湿热环境组在纲水平,梭菌纲(Clostridia)丰度增加,杆菌纲(Bacilli)丰度减少;在目水平,梭菌目(Clostridiales)和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丰度增加,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减少;在科水平: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肠杆菌科(Enterbacteriaceae)丰度增加,乳酸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丰度减少;在属水平,粪球菌属(Faecalibaculum)、Rombouts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减少。NAFLD湿热证组在纲水平,杆菌纲(Bacilli)丰度减少。在目水平,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减少。在科水平,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丰度增加,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tococcaceae)、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丰度减少。在属水平,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丰度增加,Rombouts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减少。(5)结肠组织ZO-1、Occludin、CLMP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湿热环境组、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ZO-1 m RNA表达均显着下调(P<0.01)。湿热环境组和NAFLD湿热证组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显着下调(P<0.05)。NAFLD湿热证组较空白对照组CLMP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6)肝组织NF-κB表达水平:NAFLD湿热证组肝组织NF-κB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湿热环境组、NAFLD组显着上调(P<0.05)。(7)结肠组织APQ3、APQ4和血清GAS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湿热环境组AQP3、AQP4 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1),NAFLD湿热证组显着下调(P<0.05,P<0.01);与湿热环境组比较,NAFLD组和NAFLD湿热证组均显着下降(P<0.01);NAFLD湿热证组AQP4 m RNA及蛋白表达较NAFLD组显着下降(P<0.05)。NAFLD湿热证组较空白对照组、NAFLD组血清GAS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QP3、AQP4 m RNA表达水平与血清CHOL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高脂乳剂灌胃+湿热环境”成功复制NAFLD湿热证模型,该模型较单纯NAFLD模型肝损伤程度重,该造模方法印证了“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的湿热致病特点。2.NAFLD湿热证发病及进展与肠道水甘油代谢及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相关,其机制可能是肠道水甘油代谢障碍(AQP3、AQP4表达下调)影响脂质代谢,引起肝脂肪变;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紊乱,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激活肝脏炎症因子表达(NF-κB表达增强),引发肝脏炎症改变。3.本研究结果提示,湿热证水湿内停,痰浊内生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为肠道水甘油代谢障碍;湿热证引发炎症反应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为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肠内毒素易位,激活炎症细胞因子所致。

郭晨阳[6](2020)在《“治未病”观下甲状腺结节的现代防治思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基于“治未病”理论,探究甲状腺结节的现代防治思路。(2)探究甲状腺结节与舌面脉象的相关性,为甲状腺结节现代防治体系的构建提供临床支撑,也为甲状腺结节的辨治提供思路。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系统梳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后世医家的运用、甲状腺结节的中西医认识。2.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体检者1600例,筛选出甲状腺结节患者348例和健康者200例,应用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沪械准20152270428)进行体质辨识及舌脉面象信息的采集,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易侕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甲状腺结节是常见病,体质因素、生活方式、精神情绪等是甲状腺结节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优势,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系统构建甲状腺结节的防治体系。包括:未病先防,调摄养生(一级预防)、既病防变,辨证施治(二级预防)、瘥后防复,巩固疗效(三级预防)、社区管理,分层递进干预等。2.临床研究(1)34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男性166例(47.70%),女性182例(52.3%);200例健康体检者中,男性82例(41.0%),女性118例(59.0%)。两组性别占比无统计学意义。(2)与健康体检者比较,甲状腺结节患者在32-70岁年龄段人数比例增高,平均发病年龄在51.5±9.8岁(P<0.05)。(3)与健康体检者比较,甲状腺结节患者平均BMI指数为24.6±3.3(P<0.001)。(4)与健康体检者比较,甲状腺结节患者吸烟史、饮酒史分别占比18.7%、16.9%,(P<0.001)。(5)与健康体检者比较,甲状腺结节患者体质分布情况为:偏颇体质为主,具体为:阳虚质(24.7%)>痰湿质(21.3%)>气虚质(18.7%)>湿热质(18.4%)>阴虚质(17.2%)>气郁质(14.1%)>血瘀质(10.9%)>特禀质(5.2%)。痰湿质占比有差异,(P<0.005),其余体质无统计学意义。(6)与健康体检者比较,甲状腺结节患者舌象上,暗红舌占比34.7%(P<0.05),其余舌象均无统计学意义。(7)与健康体检者比较,甲状腺结节患者面象上,暗红唇占比26.7%(P<0.05),其余面象均无统计学意义。(8)与健康体检者比较,甲状腺结节患者脉象上,结脉占比35.3%(P<0.05),其余脉象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将中医理论和现代预防医学相结合,构建甲状腺结节的防治体系具有可行性。2.(1)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与年龄、BMI指数呈正相关;(2)吸烟、饮酒、痰湿体质是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3)与健康者比较,甲状腺结节患者暗红舌、暗红唇、结脉比例增高,提示瘀血内阻是甲状腺结节的重要病机。反证甲状腺结节的防治措施具有合理性。

林秀梅[7](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张瑜[8](2019)在《武汉市张家湾社区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饮食状况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武汉市张家湾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状况、饮食摄入情况及其营养状况;研究不同的食物、营养素、营养状况和相关因素与认知功能的关联;同时归纳老年人的饮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的饮食模式与轻度认知损害患病危险的相关关系。为社区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饮食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促进其饮食行为改善。同时也为社区老年人饮食、营养状况与轻度认知损害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5月至2018年7月期间,对武汉市张家湾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一般资料、认知功能、营养和饮食摄入状况的评估。使用Mplus7.4软件建模探索饮食摄入和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22.0软件中的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提取老年人的饮食模式,并比较各饮食模式四分位数组间的基本情况及营养素摄入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的方法探究影响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患病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1.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包含粗杂粮、薯类、奶类、海鲜、坚果、菌菇类和水果这七种食物在内的健康食物组合可能与较低的认知损害患病率有关。此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相关(P<0.05),而BMI与认知功能状态无关(P>0.05)。2.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研究对象的三种饮食模式,分别命名为:健康饮食模式(其特点是以水果、坚果类、奶类、菌菇类、粗杂粮、豆制品类、薯类摄入为主)、西方化饮食模式(其特点是以油炸食物、红肉类、白酒类、啤酒、有馅类食物、河鲜类摄入为主)、传统饮食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多摄入米饭类、薯类、面粉类、蔬菜类,少摄入海鲜类、蛋类)。在健康饮食模式的四分位数组中,性别、文化程度、体育锻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西方化饮食模式的四分位数组中,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状态在传统饮食模式四分位数组中的分布有显着的差异(P<0.05)。随着健康饮食模式因子得分的增加,能量、蛋白质供能比、脂肪供能比、饮食纤维、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钙、铁、锌也显着增加,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西方化饮食模式中的营养素及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均逐渐递增(P<0.05)。随着传统饮食模式因子得分的增加,能量、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饮食纤维、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钙、铁、锌也增加,而蛋白质供能比和脂肪供能比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与健康饮食模式因子得分的第一等分位相比,第三(AOR 0.527,95%CI 0.296-0.938)、四(AOR 0.539,95%CI 0.294-0.98 9)等分位的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的患病危险较小,且具有线性趋势(P<0.05)。3.不同认知功能状态老年人的文化程度、MNA评分、骨密度T值和Z值有显着的差异。轻度认知损害组老年人的整体营养状况较认知功能正常组差,且营养状况较好者的认知功能测试评分更高。将相关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营养等级评分和文化程度仍然与轻度认知损害患病风险存在较强关联。营养不良的程度每提高一个等级,轻度认知损害的患病危险是原来的2.491倍。结论:1.在向社区老年人推荐以粗杂粮、薯类、奶类、海鲜、坚果、菌菇类和水果为特征的健康饮食方案时,应该重点关注那些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和较少运动的高龄老年人。2.倾向于健康饮食模式的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的患病风险降低,除了推荐这种饮食模式之外,还要针对各饮食模式的依从者的特点做出相应的饮食指导:对于健康饮食模式的男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需要加强疾病相关健康知识宣传,鼓励运动;控制采纳西方化饮食模式者的脂肪摄入;建议传统饮食模式者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形成相对平衡的饮食结构。3.营养风险是影响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患病的危险因素,应该尽早的对老年人进行动态的营养检测,并予以及时的干预,从而达到改善其营养状况,降低其轻度认知损害患病风险的目的。

尹培辛[9](2018)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失眠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半夏泻心汤加减与艾司唑仑西药口服两种不同干预方法的比较,探讨此两种方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失眠临床疗效差异及治疗前后中医脾胃湿热症候的改善,对比此两种方法各自治疗失眠及中医脾胃湿热症候改善的优劣,客观地评价两者的临床疗效,为能解除广大失眠人群的痛苦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实验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均来自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养生保健门诊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并保证全程用药。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积分和中医症候积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各评价一次,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评价患者各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加以分析。成果:(1)临床总体疗效比较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依从性好,无脱落例数,两组各有30例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70.0%。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无显着性差异,提示两种方法对改善脾胃湿热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疗效相当。(2)脾胃湿热型中医症候评分比较两组组间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积分比较,P>0.05,提示组间资料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P<0.01,有显着性差异,提示两种方法均能改善脾胃湿热型的中医症候;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两组间差值比较,差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积分比较两组组间治疗前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以及PSQI症状总评分比较,P>0.05,提示组间资料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组间治疗后PSQI症状总评分和各项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两组组内治疗前后PSQI症状总评分和各项症状积分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提示两种方法均能改善失眠的各项症状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与艾司唑仑口服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均可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型失眠,且都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通过本课题研究发现,对于脾胃湿热型失眠,半夏泻心汤与艾司唑仑口服相比更有整体调理优势,对中医症候的改变更具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因此半夏泻心汤加减作为脾胃湿热型失眠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因此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失眠疗效显着,方法简单,可推广性强。

王晨,孙祎赢,朱毓纯,Hanson MA,Bardsley A,De-Regil LM[10](2017)在《国际妇产科联盟关于青少年、孕前及孕期女性的营养建议(三)》文中研究表明一、对妊娠期女性的营养建议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强烈建议妊娠期女性尽早进行产前检查、营养咨询和干预,及时治疗危及妊娠结局的疾病,如疟疾、肺结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女性如果在妊娠前已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则无须在妊娠期进行调整。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营养素在妊娠各阶段的需求量会增加。较为重要的营养素会随着妊娠的进展,需

二、谨防不良饮食习惯损害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谨防不良饮食习惯损害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对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慢性病防治面临严峻形势
        1.2 慢性病患者出院准备情况需引起重视
        1.3 肝硬化的流行病学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出院准备度研究现状
        2.2 国内出院准备度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3.3 研究内容
    4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4.1 操作性定义
        4.2 理论依据
    5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现状调查
    1 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2 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自评与家属他评的差异性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二部分 质性研究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感知的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原则
    2 研究结果
        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2.2 主题
    3 讨论
        3.1 缓解患者出院时的矛盾心理、准确评估患者出院准备状态
        3.2 帮助患者积极应对出院后面临的挑战
        3.3 支持患者参与出院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方案构建基于达标理论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干预方案的构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组建课题小组
        1.2 文献回顾
        1.3 专家咨询
        1.4预实验
    2 研究结果
        2.1 干预方案初稿
        2.2 专家咨询结果
        2.3 干预方案终稿
    3 讨论
        3.1 方案的系统性
        3.2 方案的科学性
        3.3 构建的方案利于规范患者宣教内容
    4 小结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对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实施干预
        1.4 研究工具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学方法
        1.7 质量控制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脱落情况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性比较
        2.3 干预后两组患者比较
    3 讨论
        3.1 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
        3.2 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3.3 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可降低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率
    4 小结
结论与建议
    1 本研究的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
    第一章 四时养生的内涵
        一、时与四时
        (一)时
        (二)四时
        二、四时养生内涵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上古时期
        (一)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
        (二)顺时养生的早期经验
        二、夏商周时期
        (一)岁时观念的形成
        (二)物候知识的积累
        (三)调养理念的产生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儒家四时养生思想
        (二)道家四时养生思想
        (三)杂家四时养生思想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西汉时期
        (一)西汉早期出土文献论四时养生
        (二)西汉早期思想家论四时养生
        (三)《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体系
        二、东汉时期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四时养生的贡献
        (二)《四民月令》论四时养生
    第四章 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张湛《养生要集》四时养生理论
        (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论四时养生
        (三)《荆楚岁时记》论四时养生
        二、隋唐时期
        (一)《崔禹锡食经》论四时饮食
        (二)孙思邈的四时养生思想
        (三)胡愔《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论四时养生
        (四)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论四时养生
        (五)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论运气养生
        (六)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四时养生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四气摄生
        二、摄生月令
        三、养生月览
        四、四时养老
        五、四时导引
        六、四时饮食
        七、四时宜忌
        八、四时药物
        九、运气养生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着作众多
        二、月令扩充
        三、方法类聚
        四、世俗流行
        五、程式精致
        六、时辰考究
下篇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
    第七章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
        一、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一般情况
        二、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分类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
        (二)四时养生类文献
        (三)逐月养生类文献
        (四)节气养生类文献
        (五)时辰养生类文献
        (六)宜忌养生类文献
        (七)运气养生类文献
    第八章 月令养生类文献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夏小正》
        (二)《吕氏春秋》
        (三)《四民月令》
        (四)《月令通考》
    第九章 四时养生类文献
        一、四时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灵剑子》
        (二)《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三)《四气摄生图》
        (四)《混俗颐生录》
        (五)《养生月录》
        (六)《摄生消息论》
        (七)《遵生八笺》
    第十章 运气养生类文献
        一、运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第十一章 逐月养生类文献
        一、逐月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孙真人摄养论》
        (二)《养生月览》
        (三)《摄生月令》
        (四)《运化玄枢》
    第十二章 节气养生类文献
        一、节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保生月录》
        (二)《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第十三章 时辰养生类文献
        一、时辰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二六功课》
    第十四章 宜忌养生类文献
        一、宜忌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四时宜忌》
    第十五章 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调摄
        (一)精神调摄
        (二)情志调摄
        二、脏腑调摄
        (一)四季脏腑调摄
        (二)逐月脏腑调摄
        三、起居调摄
        (一)作息
        (二)睡眠
        (三)沐浴
        (四)晨起
        (五)服饰
        (六)居处
        四、饮食调摄
        (一)食材选择
        (二)注意事项
        五、运动调摄
        六、服食调摄
        (一)组方分类
        (二)剂型分类
        (三)按时分类
        七、药物调摄
        (一)四季药方
        (二)逐月药方
        八、疾病预防
        (一)居处卫生
        (二)药物预防
        九、宜忌调摄
        (一)饮食禁忌
        (二)起居禁忌
        (三)房中宜忌
        (四)行为禁忌
结论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基于“肠-肝”轴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证的发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湿热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采集
        1.2 数据处理与Cite Space软件设置
        1.3 数据可视化
    2.结果
        2.1 湿热病证研究文献量时间分布
        2.2 湿热病证研究者分析
        2.3 湿热病证研究机构分析
        2.4 湿热病证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3 讨论
        3.1 湿热病证研究的时间趋势
        3.2 湿热病证研究的主要团队及其研究方向
        3.3 湿热病证研究的主要阵地
        3.4 湿热病证研究的热点及前沿
    4.小结
第二部分 湿热理论与NAFLD研究概述
    1.湿热证理论述要
        1.1 湿热源流
        1.2 湿热之因
        1.3 湿热特征
        1.4 湿热辨证
        1.5 湿热证治
    2.NAFLD研究进展
        2.1 NAFLD流行病学
        2.2 NAFLD发病机制
        2.3 NAFLD治疗进展
    3.湿热证与NAFLD
        3.1 湿热证为NAFLD中医典型证型
        3.2 NAFLD湿热证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3 NAFLD湿热证生物学机制研究现状
    4.“肠-肝”轴是研究NAFLD湿热证的良好切入点
        4.1 肠-肝轴与NAFLD
        4.2 肠-肝轴与湿热证
        4.3 肠-肝轴与NAFLD湿热证发病和病情演变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NAFLD湿热证模型的建立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二 NAFLD湿热证肠道菌群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分析
        4.实验结果
        5.讨论
        6.小结
    实验三 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MP和肝脏NF-κB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分析
        4.实验结果
        5.讨论
        6.小结
    实验四 血清GAS和结肠水通道蛋白AQP3、AQP4 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分析
        4.结果
        5.讨论
        6.小结
结语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湿热证治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治未病”观下甲状腺结节的现代防治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部分
    1 “治未病”理论概述
        1.1 “治未病”理论起源
        1.1.1 萌芽于远古时期
        1.1.2 阐发于古代哲学
        1.1.3 《内经》与“治未病”
        1.2 “治未病”的内涵探讨
        1.2.1 “未病”的含义
        1.2.2 “治未病”含义
        1.3 “治未病”理论在《内经》中的实践
        1.3.1 摄生调养治其未发
        1.3.2 把握时机治其未盛
        1.3.3 扭转截断治其未传
        1.3.4 瘥后调摄防其再复
        1.4 后世医家对治“未病理论”的发挥
        1.4.1 秦汉时期
        1.4.2 隋唐时期
        1.4.3 宋金元时期
        1.4.4 明清时期
        1.4.5 “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1.5 “治未病”理论与预防医学
    2 甲状腺结节的现代医学认识
        2.1 甲状腺结节的流行病学研究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方法
    3 中医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3.1 文献记载
        3.2 病因病机
        (1)情志内伤肝失疏泄
        (2)饮食不节痰湿内蕴
        (3)水土不调环境失宜
    4 “治未病”视角下甲状腺结节的现代防治思路
        4.1 未病先防调摄适宜—一级预防
        (1)定期体检,加强健康教育是杜绝甲状腺结节的根本途径
        (2)合理的膳食结构是预防甲状腺结节的根本措施
        (3)舒缓情志,是防治甲状腺结节的基本要素
        (4)适当锻炼,是防治甲状腺结节的必备条件
        (5)体质预防是防治甲状腺结节的又一思路
        (6)其他
        4.2 既病防变辨证施治—二级预防
        (1)早期诊断鉴良恶,中西结合展特长
        (2)“郁、虚、痰、瘀”为核心,健脾疏肝是大法
        (3)关于含碘类中药的使用
        (4)关于虫类药物的使用
        (5)甲状腺结节的辨证食疗
        4.3 瘥后防复巩固疗效—三级预防
        4.4 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分层干预有效落实“治未病”思想
第二章 甲状腺结节与舌面脉相关性分析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甲状腺结节诊断标准
        1.3 甲状腺结节纳入标准
        1.4 健康者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健康体检者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
        2.3 舌脉面象的采集与分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性别年龄分布、BMI指数、吸烟、饮酒史情况.
        3.2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体质分布情况
        3.3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舌象分布比较
        3.3.1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舌色分布比较
        3.3.2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舌形分布比较
        3.3.3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苔色分布比较
        3.3.4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苔质分布比较
        3.4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面象分布比较
        3.4.1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面色分布比较
        3.4.2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唇色分布比较
        3.5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脉象分布比较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性别、年龄、BMI指数分析与讨论
        4.2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吸烟史、饮酒史等分析
        4.3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体质分析
        4.4 甲状腺结节组与健康组舌、面、脉象分析结果讨论
    5 结论
    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甲状腺结节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武汉市张家湾社区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饮食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社区老年人饮食摄入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伦理审查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参与研究的老年人特征
        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3.3 关键变量间的关联
    4 讨论
        4.1 老年人饮食摄入与认知功能的关联
        4.2 关键变量的其他影响因素
    5 结论
第二部分 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相关的饮食模式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MCI老年人的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伦理审查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种不同认知功能状态老年人的特征
        3.2 饮食模式分析
        3.3 三种饮食模式因子得分四分位数下的社会人口统计学和生活方式变量分布
        3.4 三种饮食模式因子得分四分位数下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分布
        3.5 饮食模式因子得分四分位与MCI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健康饮食模式与MCI的患病风险相关
        4.2 健康饮食模式下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
        4.3 预防对策
    5 小结
第三部分 社区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的营养状况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伦理审查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种不同认知功能状态老年人的特征
        3.2 不同营养状况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比较
        3.3 影响老年人MCI患病风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基本资料
    附录4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附录5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附录6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
    附录7 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
    附录8 简化食物频率问卷(FFQ25)
    附录9 简化食物频率问卷图谱(部分)
    附录10 简化食物频率问卷中各食物项目的能量和营养素含量
    附录11 个人简历
致谢

(9)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失眠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一、失眠之病名探究
        二、中医角度对失眠病机的认识
        三、历代医家对失眠病因探讨
        四、历代医家对“湿热”的认识
        五、“脾胃湿热证”理论溯源
        六、失眠的发生与体质理论的联系
    第二节 西医对失眠的认识
        一、失眠的概念
        二、失眠的病因认识与发生机制
        三、“失眠”与“脾胃”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常见失眠的治疗方法
        五、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七、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析
        一、两组患者性别比例比较
        二、两组患者文化程度比较
        三、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四、两组患者工作性质比较
        五、两组患者是否饮酒比较
        六、两组患者是否吸烟比较
        七、两组患者是否睡前玩手机比较
        八、两组中医症候总评分
        九、两组症状评分
        十、总结
第三章 理论探讨
    第一节 湿热内生的原因
        一、脾与胃
        二、心与小肠
        三、肝与胆
        四、肺与大肠
        五、肾与膀胱
    第二节 尹师之湿热理论
        一、湿热之邪的由来
        二、湿热病的治疗
        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失眠
        四、广东岭南地区湿热病的防治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四、谨防不良饮食习惯损害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1)
  • [2]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01)
  • [3]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对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D]. 桑丽云.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4]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D]. 谢双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肠-肝”轴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证的发病机制[D]. 刘西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治未病”观下甲状腺结节的现代防治思路研究[D]. 郭晨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武汉市张家湾社区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饮食状况的调查研究[D]. 张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失眠的疗效观察[D]. 尹培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国际妇产科联盟关于青少年、孕前及孕期女性的营养建议(三)[J]. 王晨,孙祎赢,朱毓纯,Hanson MA,Bardsley A,De-Regil LM.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7(02)

标签:;  ;  ;  ;  ;  

谨防损害健康的不良饮食习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