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青年教育

新加坡的青年教育

一、新加坡的青少年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葛平磊,高飞,张健,马文博[1](2022)在《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新加坡学校体育研究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新加坡学校体育研究热点问题,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搜索1990-2019年以来,以新加坡学校体育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176篇。利用科学计量学软件CiteSpace V对所获取的文献资料进行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新加坡学校体育领域研究发文量呈波浪式递增趋势,并且分为三个阶段;新加坡学校体育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高等教育院校、社会健康科研机构和公立医院,且高等教育院校是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以南洋理工大学发文量最为突出;作者合作分析中,高产作者初步形成了合作规模,但合作形式单一,不利于跨地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而研究热点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体育运动、身体活动等为研究项目;肥胖、视力问题以及影响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心理学相关概念等为研究内容。其中,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提升问题一直是新加坡学校体育研究关注的焦点。

汤法远,朱碧波[2](2021)在《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意识透视与镜鉴》文中提出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语言共生的国家。新加坡建国之后,面临着族裔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张力、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撕扯、国家意识与个体意识的拉锯。为了培育多元族群国家意识,新加坡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不断强化国家形象建构和核心价值观打造,尤其注重通过国民身份普适化教育、国民意识情境化教育、种族和谐社会化教育,持续塑造青少年新加坡人意识。

沈名秀[3](2021)在《新加坡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缺乏自然资源,新加坡在国家独立后格外重视人力资源,尤其是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1]。通过一系列措施,新加坡在正式环境和非正式环境中的科技教育卓有成效,对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有一定启示。新加坡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加坡的教育目的从"关注成绩"转变为"关注能力及如何拥有美好的生活"。新加坡教育部于1997年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Thinking School,Learning Nation,TSLN),

杨亚雯,林可[4](2021)在《保护与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儿童网络教育的经验——中国与新加坡的实践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和新加坡触爱社会服务社通过形成教育共同体和协会共同体开展网络保护与教育工作。透过比较研究,发现两个社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都注重凝聚社会环境中的多方面力量,以形成教育和保护合力。在政策互动和工作思路方面的差异体现在,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工作的主旋律是宣传政策,引领思想意识;新加坡触爱社会服务社的工作以响应政策、帮助目标群体预防和解决问题为主。

马尧[5](2021)在《东南亚三国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以“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营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沈伟,王娟[6](2019)在《社会情感学习为国家人才培养带来了什么——基于政策流动的视角》文中指出社会情感学习是获得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负责任决策能力的过程。美国社会情感学习的兴起与青少年的情感缺失导致的校园危机有关。在其发展过程中,社会情感学习由专业行为上升为政策措施,并为新加坡所借鉴。新加坡结合已有价值观对社会情感学习做出本土调适,主要服务于国家社会意识和公民身份的培养。结合政策流动的视角,研究发现社会情感学习作为一项政策能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主要缘于其有助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人类生活幸福与社会进步,其弹性的能力框架便于各国政策的主动建构。

刘玉婉[7](2019)在《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性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项前沿项目,在国际上已有许多国家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性教育计划。从2000年开始,新加坡教育部也陆续针对小学五年级至预科阶段的学生颁布了两个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求的性教育计划——成长岁月计划和授权青少年计划。本研究首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梳理了新加坡从1965年建国以来性教育的历史脉络: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性教育不仅独立于政府管理,同时也处于学校的边缘地带。学校主要教授学生工业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仅一些处于国家中心地带的社区承担开展性教育讲座的任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性教育进入学校领域,并隐含在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及中小学的普通教育课程中。在这个阶段,学校性教育刚刚起步,仍归入社会服务部门,并不属于政府部门。二十一世纪,新加坡性教育进入到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性教育框架和“成长岁月计划”、“授权青少年计划”两个性教育计划。至此,新加坡性教育步入正式的发展轨道。新加坡性教育计划规定了性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框架与主题、主体内容。同时,两个性教育计划的目标和主题都会分为小学、中学和预科三个阶段。另外,新加坡教育部为每个阶段学生的性教育制定了具体的性教育课程标准、编写了丰富的性教育教材、培养了专职的性教育教师。新加坡性教育计划通过包括级任教师辅导课、科学课、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等相关课程、家庭和社会组织等三个途径及跨学科教学法、案例研究法、现实生活场景法及叙述法(故事法)等多种方法付诸实施,以确保新加坡性教育计划在实施中取得最大的效果。综上所述,新加坡性教育计划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推崇婚前禁欲的性教育模式;确定三方参与的性教育指导方针;依托学校的课程标准、教材和师资;突出政府对性教育的监督与管理等。进而在充分了解我国性教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归纳出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给予我国性教育事业的启示:制定专门的性教育指导方针;提供课程标准、教材和师资;促使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加强对性教育的监督与管理。

杨婧雯[8](2018)在《中国与新加坡中小学德育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以青少年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青少年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小学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中小学德育是不断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形成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重要途径。新加坡与我国同属东方文化圈,在其建国后面对国家发展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双重困境,通过不断对公民道德教育进行改进与调整,发展出适应本国的德育模式,使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风貌为人称颂,这样的成果与其中小学德育关系密切。因此将中国与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进行比较研究,坚持我国中小学德育优势的同时,参考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可取之处,为提高我国公民道德水平提供借鉴。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中国与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发展历史、内容目标、途径、管理与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小学德育所面临的家庭与社会两大重要环境,为提高我国中小学德育成效提供若干建设性建议。首先,通过梳理中新两国中小学德育的发展历史,可知两国中小学德育为顺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在做出相应调整,并都愈加重视以青少年为主体进行改革。其次,从当前中新两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途径、管理与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国中小学在德育目标与内容设置上均与各自国家的历史发展、本国国情及青少年的发展规律相关;德育途径的拓展趋于相同,均开设课程、注重青少年实践、社区服务活动的参与,但新加坡的社区服务活动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为完善;在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上两国各有所长。最后,通过前两章对比分析,为提高中国中小学德育成效提出若干建议,如我国中小学德育应进一步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注重实践养成,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少年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激励广大教师成为“四有”好教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学校整合家庭、社会等德育资源,实现协同育人,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全面提升学校德育的成效。

王小丽[9](2017)在《尤今小说青少年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加坡华文文学作家中,尤今是一位成长于当地女性作家崛起初期并擅长撰写各种文学体裁作品的多面手作家。除了游记和散文,她的小说同样引人注目。本着小说反映一定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尤今的小说中,刻画了一群面临人生困惑的青少年人物形象。在三元论指导下,尤今塑造的青少年,兼具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思想。本文以尤今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形象学和跨文化研究方法,归纳尤今作品中青少年形象的类别,分析尤今塑造形象的方法和成因,探析作者书写青少年形象背后对新加坡文化的探索。本文主要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语部分组成。绪论,对课题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意义与目的、相关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和梳理,认为从研究尤今小说中的青少年人物形象入手,分析蕴含的文化身份认同矛盾,不仅可以窥探作者的世界观,也可以以小见大,反映新加坡女性华人作家的创作风貌、甚至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创作情况。第一章,分析、概括尤今小说青少年形象的冲突因素,具体表现为舍弃一元、抵抗二元,认为青少年对一元的舍弃和对第二元的抵抗,其实质是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两种态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冲突,其实质是中学教育与西学教育的冲突,也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第二章,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青少年形象中的建构因素,认为对一元、二元的吸收借鉴和二者的融合是作者着力描述的理想三元。第三章,从分析作者青少年形象塑造艺术入手,探索作者体现的新加坡文化因素和塑造的文化理想——“新加坡性”,具体从素材运用与“新加坡性”探索、典型塑造与“新加坡性”探索、结构和人物设定与“新加坡性”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作者始终本着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塑造典型的同时,也将文化上的多种三元糅合在青少年形象中,不遗余力探索新加坡文化,将多种三元文化理想作为她“新加坡性”探索的重要特征。部分学者研究新加坡文学文化时,对多元化走向存担忧心理。多元化在新加坡的继续发展,很有可能导致传统的丢失,面对中西结合的文化,部分新加坡人将之视为怪胎,对文化发展去向深感忧虑。尤今三元意识下的创作貌似与这种观念相左,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关联。不难发现,这一群体排斥多元化,最根本的是担心传统的遗失,尤今三元论指导下的创作,并不是排斥否定传统,相反地,她对传统进行肯定发扬,从这一点来看,尤今选择的这种创作理念,是对存有多元化怀疑论者的一剂良药,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靳义亭[10](2015)在《新加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强化国民意识教育。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国情出发,具体做法包括强化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引入西方国家德育的先进理念、探索"洋为新用"的途径;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创新,采取真实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二、新加坡的青少年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坡的青少年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新加坡学校体育研究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处理指标
    1.1 数据来源
    1.2 处理指标
        1.2.1 发文数量汇统
        1.2.2 高频关键词分析
        1.2.3 高产作者分布
        1.2.4 科研机构分布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数量呈波浪式发展趋势
    2.2 高产作者之间合作关系单一
    2.3 科研机构以高等学校为主体
    2.4 研究重点为青少年身心健康
        2.4.1 体力活动或是影响儿童肥胖的主致因素
        2.4.2 户外运动或是预防儿童近视的有效办法
        2.4.3 动机水平对儿童健康行为的内在驱动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3.1.1 新加坡学校体育研究发文数量呈阶段性波浪式起伏但又渐趋提升
        3.1.2 新加坡学校体育研究开始跨越学科深层次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1.3 新加坡学校体育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体但高产作者合作模式单一
    3.2 启示
        3.2.1 促进学校体育研究方向多元化
        3.2.2 解决学校体育发展的实际问题
        3.2.3 团队协同作战加强成果转化率

(2)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意识透视与镜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加坡青少年身份意识形成的历史场域
    1. 族裔身份:族裔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张力
    2. 文化身份: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撕扯
    3. 国民身份:国家意识与个体意识的拉锯
二、新加坡青少年国家意识培育的基石性工作
    1. 新加坡人的群体形象:塑造与建构
    2. 新加坡人的共同价值:提炼与传播
三、新加坡青少年国家意识培育的具象化实践
    1. 国民身份的普适化教育
    2. 国家意识的情景化教育
    3. 种族和谐的社会化教育

(3)新加坡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新加坡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
    学校教育系统中开展“应用学习计划”
    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重视科学中心等科普场所建设
    科研部门、大学、企业等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教育
?对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启示
    高薪资和女性就业保护政策能吸引更多科技从业人员
    连续性的政策实施能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科技教育生态环境能形成青少年积极学习科学技术的氛围

(4)保护与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儿童网络教育的经验——中国与新加坡的实践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新加坡触爱社会服务社和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的比较
    1.组织理念
        (1)共通性:多方主体“一盘棋”,突破教育的围墙
        (2)差异性:两种不同的工作思路
        第一,组织与政策之间的关系有差异。
        第二,工作思路不同。
    2.资源支持:项目融合,超越保护

(6)社会情感学习为国家人才培养带来了什么——基于政策流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情感学习:打开美国的教育政策之窗
    (一)社会情感学习的兴起:校园危机背后的青少年情感缺失
    (二)社会情感学习的发展:校园项目的整合与全人发展的重要性
    (三)作为国家政策的社会情感学习
二、新加坡对社会情感学习的阐释与运用
    (一)问题溪流的浮现:日益削弱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
    (二)培养具有共同价值观的青少年:来自社会情感学习的处方
    (三)确定价值导向的改革理念:社会情感学习的再调试
三、国家为何选择社会情感学习
    (一)全人教育、价值教育背后的国家人才竞争焦虑
    (二)生活幸福与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三)弹性的、适用性强的能力框架

(7)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需要
        (三)现实需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性教育
        (二)性教育计划(sexuality education programme)
    四、文献综述
        (一)性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对已有成果的评价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加坡性教育的历史脉络
    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边缘期
    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步发展期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速发展期
第二章 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本体
    一、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指导思想
        (二)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总体目标
    二、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框架和主题
        (一)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框架
        (二)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主题
    三、新加坡性教育计划内容——成长岁月计划和授权青少年计划
第三章 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实施
    一、新加坡性教育计划实施的原则
        (一)家庭性教育的原则
        (二)学校性教育的原则
        (三)社会性教育的原则
    二、新加坡性教育计划实施的途径
        (一)学校
        (二)家庭
        (三)社会
    三、新加坡性教育计划实施的方法
        (一)跨学科教学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现实生活场景法
        (四)叙述法(故事法)
    四、新加坡性教育计划在学校实施的个案
        (一)白沙小学(White Sands Primpary School)
        (二)莱佛士女子学校(Raffles Girls' school)
        (三)国家初级学院(National Junior College)
第四章 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特征
    一、推崇婚前禁欲的性教育模式
    二、确定三方参与的性教育指导方针
    三、依托学校的课程标准、教材和师资
    四、突出政府对性教育的监督与管理
第五章 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启示
    一、制定专门的性教育指导方针
    二、提供课程标准、教材和师资
    三、促使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四、加强对性教育的监督与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与新加坡中小学德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创新
        (一) 研究现状
        (二) 本文研究难点与创新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 论文结构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和新加坡中小学德育发展历史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小学德育发展历史
        一、1949年—1978年:突出政治教育
        二、1978年—2006年:转向道德教育为主线
        三、2006年—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新加坡共和国成立后中小学德育发展历史
        一、1959年—1979年:由伦理教育转向公民教育
        二、1979年—1991年:利用宗教与儒家伦理加强道德教育
        三、1991年—今:积极培育共同价值观
第二章 中国和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途径、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中新两国德育目标与内容的比较
        一、德育目标与内容概述
        二、目标与内容的相同点
        三、目标与内容的不同点
    第二节 中新两国中小学德育途径的比较
        一、德育课程的比较
        二、德育实施途径的比较
    第三节 中新两国中小学德育的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比较
        一、中国中小学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
        二、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
        三、中新两国中小学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异同
第三章 中国与新加坡中小学德育比较后的启示
    第一节 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启示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二、加强法治教育
        三、加强培养抗挫能力
    第二节 德育途径的启示
        一、全面推进课程德育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感召力
        三、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力促新型师生关系
        四、整合家庭、社会形成德育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9)尤今小说青少年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一、关于尤今作品的出版及译介情况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当前尤今及作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第三节 “青少年”的界定及三元理论梳理
        一、“青少年”的定义
        二、三元理论概念梳理
第一章 青少年形象中的冲突因素
    第一节 离:对一元的舍弃
        一、失根:一元缺席
        二、迷惑:丢掉一元的“包袱”
    第二节 拒:对二元的抵抗
        一、抵抗之一:教师
        二、抵抗之二:自我之外的青少年
    小结 离与拒的困境
第二章 青少年形象中的建构因素
    第一节 承:传承一元
        一、作者与一元
        二、理想:祖辈文化的践行者
    第二节 纳:吸收二元
        一、作者与二元
        二、理想:西方文化的借鉴者
    第三节 融合:全新三元
        一、作者的成长经历与第三元
        二、理想:中西合璧的青少年
    小结
第三章 青少年形象塑造艺术与新加坡性”探索
    第一节 尤今“新加坡性”之探
        一、初期尝试
        二、发展与成熟
    第二节 尤今的“新加坡性”之基
        一、典型之一: 新加坡物质文化习俗
        二、典型之二: 新加坡非物质文化
    第三节 尤今的“新加坡性”之文学图景
        一、小说结构与新加坡文化探索
        二、人物设定与新加坡文化探索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新加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一)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二)强化国民意识教育
    (三)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
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国情出发
    (一)强化儒家传统道德教育
    (二)引入西方国家德育的先进理念、探索出“洋为新用”的路子
三、注重在社会实践方法上的创新
    (一)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真实教育的方法
    (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新加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三)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完美结合

四、新加坡的青少年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新加坡学校体育研究可视化分析[J]. 葛平磊,高飞,张健,马文博. 四川体育科学, 2022(01)
  • [2]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意识透视与镜鉴[J]. 汤法远,朱碧波.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47)
  • [3]新加坡的青少年科技教育[J]. 沈名秀. 中国科技教育, 2021(11)
  • [4]保护与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儿童网络教育的经验——中国与新加坡的实践比较研究[J]. 杨亚雯,林可. 少年儿童研究, 2021(09)
  • [5]东南亚三国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以“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营员为例[D]. 马尧. 辽宁大学, 2021
  • [6]社会情感学习为国家人才培养带来了什么——基于政策流动的视角[J]. 沈伟,王娟. 教育发展研究, 2019(20)
  • [7]新加坡性教育计划的研究[D]. 刘玉婉.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8]中国与新加坡中小学德育比较研究[D]. 杨婧雯.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9]尤今小说青少年形象研究[D]. 王小丽. 广西大学, 2017(02)
  • [10]新加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 靳义亭. 思想教育研究, 2015(05)

标签:;  ;  ;  ;  ;  

新加坡的青年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