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疯树营养器官和种子的蛋白质组成及其对水和温度胁迫的反应

麻疯树营养器官和种子的蛋白质组成及其对水和温度胁迫的反应

一、麻疯树营养器官和种子的蛋白质组成及对水分和温度胁迫的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彬[1](2021)在《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生菌提取物提高了作物的氮利用率,但其作用机理不明确,田间活性不稳定,施用费工。本研究以植物内生真菌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PVSE)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化分析、响应面优化、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等手段探索PVSE的基本理化性质及表征手段,优化PVSE高产稳质的工艺参数,以保证批次间PVSE的稳定性。利用色谱柱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追踪技术获得PVSE中有效活性组分P4并通过液质和核磁鉴定其结构为尿嘧啶核苷。综合利用拟南芥氮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q-PCR荧光定量、转录后酶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分析、生物表现型分析和小白菜的室内、大田农学评价揭示P4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的机制。最后,利用玉米大田试验探究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的主影响因素,以生物聚氨酯为载体双重控释PVSE与氮素养分,稳定PVSE作用的微环境,结合开发的肥料内PVSE检测技术调控PVSE和氮素释放规律与作物生育期相同步,利用甘薯农学评价一次性施用控释PVSE包膜尿素的田间效果。本研究为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和实现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VSE的平均分子量小于379 Da,主要分布在70~500 Da之间,富含芳香和杂环结构,最大紫外吸收峰为210 nm。有机物中,糖类含量为33.3%,蛋白质含量为19.2%,氨基酸含量为29.0%,核苷含量为7.4%,脂质含量为3.8%。PVSE具有温度、酸碱、光、有机试剂和尿素稳定性。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PVSE的超声提取条件,确定最大产量提取条件为物料浓度40%,酒精浓度40%,提取时间和功率分别为58.2 min和6 k W。采用色谱指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PVSE的相似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确保不同批次产品的相似性大于90%,定量准确率大于99.9%,保证产品质量。经色谱柱将PVSE分离成16个组分。生测结果表明P4具有显着调控硝态氮代谢的活性。(2)P4激发NLP家族和激素路径来调控硝态氮代谢和信号转导,具体机制如下,P4在缺氮条件下诱导拟南芥细胞核NPL家族氮调控基因的高表达,调控硝态氮感应基因NPF6.3和NRT2.1的响应。首先,通过上调NRT2家族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下调NAXT1基因的表达来减少根系硝态氮的外排,进而增加植物体内氮素的积累。其次,根-冠间信号转导通过CLE家族信号肽分泌通路来介导,将植物缺氮信号反馈到植物地上部。然后,通过提高NPF7.3基因表达来增加根系硝态氮向地上木质部转移,通过抑制NPF7.2基因的表达来减少地上向木质部硝态氮的回流,提高地上部氮储存。地上部在营养期积累的氮营养通过NPF2.13由老叶向新叶转运,加快氮素的循环利用,同时上调NPF5家族基因表达来提高液泡内存贮硝态氮的外排后再利用。进一步,通过抑制BT1和BT2基因的表达,来提高缺氮条件下硝酸盐利用效率。其中,通过高表达GLN1.3和GLN1.4来提高氨基酸的合成,通过上调NPF8.2基因,提高二肽类化合物的富集和向苔部的转运。最后,苔部富集的氮营养通过NPF2.12转运基因的上调将营养转移到种子中,通过NPF2.7基因的上调介导植物种子液泡内硝态氮的存储。PVSE和P4对拟南芥氮响应、同化、代谢和循环路径的调控伴随着激素的合成和信号转导。它们介导NPF4.1、NPF4.5和NPF5.3加快ABA的积累,并通过NPF5家族调控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GA1/3/4,JA-Ile等激素的转移来调控花的发育和果实的成熟,进而提高拟南芥氮利用率。最终通过结构解析,确定P4为尿嘧啶核苷衍生物。(3)机理验证试验表明,PVSE和氮浓度协同影响作物的生物表观型、内源激素含量、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其中氮浓度为主影响因素。PVSE调控了适宜氮水平下植物IAA、ABA、ZT和GA等激素含量,协调NR、NIR、GS和GDH等氮同化相关酶的活性,促进作物氮代谢和光合作用,增加氮、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糖的积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低温环境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缓解细胞膜损伤,稳定细胞膜结构。在减氮1/3和正常施氮水平下,配施PVSE提高小白菜氮素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增产10.5%~19.6%,净收益增加0.43~0.91万元/hm2,实现增产增效,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根-冠间营养转移的机理。同时,减氮1/3配施PVSE较常规施氮处理产量和净收益无显着差异,NAE和PFPN显着提高37.8%、45.6%,实现了减氮1/3不减产。(4)常规氮用量下,施肥方式是影响玉米NUE、NAE和PFPN的主因素,环氧树脂包膜CRU配施PVSE较尿素配施PVSE处理产量、NUE和净收益分别增加5.7%、1.85倍和1311.61元/hm2,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玉米的生产,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养分向籽粒转移的机理。以环保型生物基聚氨酯为载体,实现对PVSE和尿素的双重控制释放。不仅实现了外源营养供应与甘薯需肥吻合,而且甘薯本身在关键生育期受PVSE诱导,提高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光合强度,增加营养的积累。在块茎膨大期促进营养分配,验证了PVSE调控冠-块茎间营养转移的机理。膜内包覆PVSE控释肥料处理组较农民常规施肥、控释肥料、膜外包覆PVSE控释肥料甘薯产量分别增加29.3%、23.2%和7.0%,收益分别增加24.7%、15.9%和7.6%,P1CRF1较未配伍PVSE的控释肥(CRF1P0)还原糖、VC含量分别升高10.7%和19.3%,提高了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李志,薛姣,耿贵,王宇光,於丽华[2](2021)在《逆境胁迫下甜菜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影响甜菜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水分、温度、土地盐碱化等,因此,研究甜菜逆境条件下生长和生理特性变化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为了研究水分、温度和土地盐碱化对甜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归纳了逆境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总结了逆境下甜菜地上部和根系的形态变化和生理指标变化趋势。叶片是植物重要营养器官之一,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养分转化作用。根系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部位,起到固定、支撑植物、吸收运输养分的作用。由此得出甜菜对逆境胁迫的响应是通过改变外部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而完成的。建议今后进一步研究甜菜和环境间相互作用机制,加强对甜菜产业体系的管理及发展,为提高甜菜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梁超凡[3](2021)在《枯草芽孢杆菌对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及其促生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农田土壤盐碱化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造成胁迫,致使作物品质下降、产量降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微生物调控技术,以改善土壤微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为目标,将枯草芽孢杆菌与膜下滴灌技术结合,对不同施菌量(0,1.5,3,4.5,6kg/亩)与灌水量(260,290,325m3/亩)耦合下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及其促生机制展开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施菌灌溉耦合处理棉花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大于CK处理,随着施加菌剂量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少趋势。各施菌处理总干物质最大量较CK相比增加8.31%~46.86%,营养器官干物质量增加1.52%~33.67%,生殖器官干物质量增加16.75%~60.86%,产量较CK相比增加1.71%~21.91%,水分利用率较CK相比增加-0.8%~11.75%,灌水利用效率较CK相比增加1.71%~21.90%,其中施菌量为1.5、3kg/亩处理的棉花长势较好,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率较高。(2)施加菌剂有效提高耕作层(0-20cm)土壤持水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棉花根系充分吸水。施加菌剂后耕作层土壤含水量有较大波动,施菌处理全生育期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与CK相比增加了 2.6%~25.1%。施加菌剂亦能增加棉田生育期耗水量、日耗水强度,各处理生育期总耗水量较实际灌水量增加了 9.8%~16.5%,较CK相比增加2.8%~9.0%,其中施加菌剂含量为3 kg/亩时,土壤平均体积含水量、耗水量、日耗水强度均表现为最大。(3)施加菌剂与灌水量耦合能够降低盐分含量,影响土壤盐分运移与分布。施菌处理在棉花收获期均表现出脱盐作用,脱盐率为2.8%~22.0%,施加菌剂含量为3 kg/亩,灌水量为325 m3/亩时,脱盐效果表现最为明显。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速效养分(硝态氮NO3-、铵态氮NH4+、速效磷P)变化影响显着,施肥灌水一致时,施菌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减少明显大于CK处理。其中施加菌剂含量为1.5、3 kg/亩时,速效养分减少幅度较大,施加菌剂提高了棉花对速效养分的吸收利用,在生育期内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养分的来源。(4)施菌处理显着提高了根区土壤细菌OTUs数及α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Chaol指数),且随着施菌量增多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施菌灌水耦合处理促进了(0-20cm)土壤中Gemmatimonadetes、Bacteroidota等促生菌门类丰度,提高了土壤固氮、反硝化、生防及解磷属类的相对丰度。且随着生育期推进收获期根区土壤细菌群落分布表现出越来越均匀,群落结构越来越稳定,反映了施加菌剂具有一定时效性。施菌灌水耦合亦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着,土壤蔗糖酶(SC)、脲酶(URE)、碱性磷酸酶(PHO)活性随施菌量增加而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施菌量增加而升高,且适宜的施菌灌水处理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5)基于Logistic模型以及回归模型建立了施菌灌水耦合下膜下滴灌棉花生长模型。此外,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土壤微环境中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灌水量与产量的关联度表现为极强;施菌量与产量关联度最小,表现为中等;土壤微环境中各因子关联度(Gemmatimonadetes、CAT、NH4+、P、SC、URE、PHO、NO3-)表现为极强或较强。综上,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影响了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富,提高了土壤持水保水性及土壤养分转化,减轻盐分胁迫等进而改善土壤微环境,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但较多施加量会导致效果下降,本试验建议轻度盐碱地下枯草芽孢杆菌施加量为3 kg/亩,灌水量量为325m3/亩。研究结果对利用微生物技术解决旱区土壤盐碱及次生盐碱化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经济效益,实现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支撑。

上凯[4](2021)在《不同土壤水分和控光处理下夏大豆叶片生长生理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光照是影响作物耗水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适时适当减少光照强度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消弱作物奢侈蒸腾,减少作物耗水量,节约灌溉水资源。不同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和产量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用白色的纱网对自然光强进行控制,设置以饱和光强为基准的控光饱和光强的120%、100%、80%三个处理,设置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0%-80%为Wf,60%-70%饱和含水量为Wm,50%-60%饱和含水量为Ws。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生长和生理耗水特性的影响。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夏大豆冠层有效辐射随着控光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处理冠层温度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降低和控光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中午14:00-15:00达到最大值,冠层相对湿度与温度成负相关的关系。(2)夏大豆在轻度水分亏缺Wm处理夏大豆叶长叶宽最大,重度水分亏缺Ws处理的最小,随着控光程度的增加夏大豆叶长叶宽均变大。夏大豆苗期长宽比随着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夏大豆叶片长宽比减小,分枝期随着土壤水分亏缺的增加而增加,控光程度越大,叶片长宽比越小。夏大豆叶面积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大和控光程度的增大均呈现出减小的规律。(3)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大夏大豆光合曲线参数的最大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均降低,表光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增加;随着控光程度的增加,光合曲线参数最大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均降低,表光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增加。夏大豆随着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现出降低的规律,随着控光程度的增大,夏大豆叶片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减小,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增加。随着土壤水分的亏缺程度的增大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光和电子传递效率ETR减小,非光化学淬灭的量子产量Y(NPQ)、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增大,随着控光程度的增加,Y(Ⅱ)增大,Fv/Fm、Y(NPQ)、qP、qN、ETR减小。夏大豆叶片水势随着土壤水分的亏缺和控光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夏大豆叶片水势日变化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早上叶片水势达到最右达到最小值。夏大豆开花结荚期,充分供水组叶绿素低于水分亏缺组,鼓粒期呈现出相反规律。随着控光程度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4)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和控光程度的增加夏大豆的饱和荚数、株荚数、粒数、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下降。各个光照处理间总耗水量差异不显着,随着土壤水分的亏缺,夏大豆耗水量减少。夏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土壤水分亏缺和控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粗脂肪含量随着土壤水分亏缺和控光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郁峰力[5](2021)在《分蘖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根系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赵月[6](2021)在《京尼平苷增强玉米耐盐碱胁迫能力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道龙[7](2021)在《西鄂尔多斯荒漠6种珍稀植物菌根及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鄂尔多斯荒漠被誉为内蒙古高原和亚洲中部植物特有属的分布中心。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等珍稀植物以不同的生存策略适应了这里干旱贫瘠的生境。探索这些植物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共生生物学特征、菌根结构、植物根内和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及其它微生物的多样性,对揭示这些植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研究以珍稀和特有分布的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和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等灌木类植物群落、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收集研究区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数据,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和菌根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形态分类学、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多重分析方法,研究植物根系的AM菌根共生生物学特征以及AM真菌和微生物的多样性,最后借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土壤因子对AM真菌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对研究区植物群落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群落中植物共有11科22属27种,其中菊科占物种数22.22%,禾本科占物种数14.81%,蒺藜科占物种数11.11%。通过对多样性指标分析发现,样地群落多样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四合木核心区样地>杭锦旗巴拉贡样地>棋盘井样地>千里山样地。2)蒺藜科的三种植物四合木、白刺和霸王植物根系没有发现丛枝结构,但有泡囊和菌丝结构,其中四合木和霸王根段上还有微菌核(microsclerotia)特化结构。绵刺植物的AM菌根结构极为典型,发育了泡囊、丛枝等结构。在半日花植物根段上除了发现泡囊、胞间菌丝和微菌核等结构外,还有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菌丝特化结构。沙冬青植物根段上有胞间菌丝、泡囊和菌丝圈等结构。除此之外,通过测定优势植物菌根侵染率发现,AM真菌更偏好于与油蒿(Artemisia eriopoda)、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蒙古葱(Allium mongolicum)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这些植物共生。3)依据土壤中AM真菌无性孢子的形态学特征,从6种植物根际土壤分离鉴定出AMF孢子形态物种8属25种,包括Acaulospora、Claroideoglomus、Diversispora、Funeliformis、Glomus、Rhizophagus、Septoglomus和Scutellospora属;其中G.hyderolabadensis、Sep.constrium、Sep.deserticola、A.spinosa和R.intraradices等为优势菌群;通过对这些植物根际土壤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发现不同植物根际AMF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半日花(BRHS)>白刺(Nts)>沙冬青(SDQS)>绵刺(MCS)>霸王(Sxs)>四合木(Tms)。4)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6种植物根系AMF、细菌和真菌遗传多样性,结果如下:(1)六种植物根系测得OTU(Optical Transform Unit)可注释6科9属29种AMF,包括Glomus、Rhizophagus、Septoglomus、Claroideoglomus和一些未鉴定种属,其中G.aggregatum、R.intraradices、Sep.deserticola为优势种。分析表明,六种植物根系AM真菌物种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各不相同,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绵刺(MCR)>半日花(BRHR)>四合木(Tmr)>沙冬青(SDQR)>白刺(Ntr)>霸王(Sxr)。(2)注释的真菌类群包括Agaricomycetes、Dothideomycetes、Sordariomycetes和Eurotiomycetes等,四合木、白刺和半日花根系Sordariomycetes丰度最高,其相对丰度分别是52.07%、29.07%和22.91%。真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0.791-3.153,Simpson指数为0.081-0.674,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R>Ntr>SDQR>MCR>Sxr>Tmr。(3)六种植物根系细菌物种多样性注释纲水平上包括:Cyanobacteria、Actin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半日花、沙冬青和绵刺根系中Actinobacteria丰度较高,分别占29.94%、47.27%和36.59%。细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2.053-5.864,Simpson指数为0.007-0.446,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R>SDQR>MCR>Tmr>Ntr>Sxr。5)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了6种植物根际AMF、真菌和细菌遗传多样性(1)六种植物根际土壤测得164个OTU,6科10属32种AMF,Glomus、Rhizophagus、Septoglomus、Claroideoglomus和一些未鉴定种属;其中G.aggregatum、R.intraradices、Sep.deserticola、C.claroideum为优势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AMF种属的相对丰度均不同。AMF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1.56-2.67,Simpson指数为0.664-1.234,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Sxs>BRHS>MCS>Nts>SDQS>Tms。(2)注释六种植物根际土壤中真菌的纲水平主要有Dothideomycetes、Sordariomycetes、Saccharomycetes、Eurotiomycetes、Tremellomycetes和Pezizomycetes等。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真菌的丰度差异各不相同。四合木、霸王、沙冬青和绵刺根际土壤中Dothideomycetes丰富度均最高。真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3.186-4.115,Simpson指数为0.036-0.117,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S>Sx>MCS>Nts>SDQS>Tms。(3)从纲水平注释六种植物根际土壤中细菌种类主要包括Cyanobacteria、Actin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等。四合木、霸王和半日花根际土中Alpha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细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1.928-5.632,Simpson指数为0.038-0.335,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S>MCS>Sxs>Tms>Nts>SDQS。6)六种植物根际土壤p H值介于8.01-9.06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珍稀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偏碱性。土壤中总氮含量介于0.174-0.273mg/g,总磷含量介于0.170-0.233 mg/g,有机质含量介于3.342-7.212 mg/g。半日花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绵刺,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植物根际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EGG)含量为0.319-0.389 mg/g,总球囊霉素(T-GRSP)的含量为0.323-0.347 mg/g,植物种间差异不显着(P>0.05)。7)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总氮和有机质直接积极地影响细菌和真菌多样性。AMF的遗传多样性与不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表现不同,速效磷(AP)、有效钾(TK)、有机质(OM)和p H是影响AMF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AMF形态物种丰富度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酶活性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碱性磷酸酶、有机质、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呈正相关(P<0.01),细菌群落与p H值、铵态氮含量、总磷和酸性磷酸酶含量呈正相关(P<0.01)。综合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鉴定方法获得的结果可知,西鄂尔多斯荒漠植物普遍存在与AM真菌共生的现象,六种主要的珍稀植物根内和根际土壤中都具有丰富的AMF多样性,且随植物种类不同呈现丰富的变化。土壤微生物(AMF、细菌和真菌)与这些植物共生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作用是荒漠植物适应干旱贫瘠环境的重要特征。因此,深入开展荒漠珍稀植物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为荒漠珍稀植物的保护及利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李丽[8](2021)在《麦类作物对水氮胁迫及高CO2浓度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干旱往往伴随着土壤氮素的低利用率,而合理的水氮调控对于提高作物水氮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主要通过气孔进行,气孔是调控植物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两大生理功能的重要结构,探究气孔运动调节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及植物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近年来,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而如何进行合理的水肥调控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将是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本研究以燕麦和大麦(WT与其对应的ABA缺失突变体Az34)为材料,运用15N、13C、18O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水氮胁迫下燕麦表型及生理生化变化;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大麦活体叶肉/保卫细胞离子流变化,定量化记录离子的跨膜运动,并结合叶片蛋白组学分析,从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究其表型变化原因;将水氮耦合与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情景相结合,研究了大麦的生理响应变化及其内在生理机制,并分析了大麦籽粒的品质属性,为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及水资源紧缺下实现节水节肥优质高产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中度水分胁迫(50%土壤最大持水量)或高氮处理(298 mg/kg N)显着降低了燕麦气孔导度,降低了植株耗水量,提高了气孔和植株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胁迫或高氮处理下,气孔部分关闭对光合速率无显着影响。轻度(70%土壤最大持水量)和中度干旱胁迫下,尽管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下降了6.7%和21.3%,但在这两种水分亏缺处理下,燕麦的植株水分利用效率(WUEb)分别比水分充足(90%土壤最大持水量)的植株增加了10.8%和7.4%。中度水分胁迫或高氮处理提高了植株中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此外,δ13C和氧同位素组成(δ18O)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在土壤水分亏缺或高氮处理下,气孔和植株水平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主要归因于气孔导度的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中度干旱胁迫和高氮处理在提高燕麦水分利用效率和减少耗水量方面效果最好。(2)10%聚乙二醇(PEG)6000处理2小时后,两种基因型大麦叶片ABA浓度均显着增加,且WT叶片ABA浓度高于Az34。PEG处理9天后,WT叶片ABA浓度显着高于其对照植株,而Az34叶片ABA浓度与其对照植株相比并无显着变化。PEG处理24小时后,WT叶片保卫细胞的K+外排量明显高于Az34。与对照相比,两种基因型大麦保卫细胞的Ca2+内流量在PEG处理2小时后均显着增加,4小时后达到最大值。WT叶片ABA浓度增加与K+外流和Ca2+内流增加以及气孔导度降低的趋势相一致,尽管其叶片IAA浓度、GA3浓度和ZR浓度在PEG处理4小时后均增加。此外,PEG处理引起叶片叶肉细胞大量的H+内流,这可导致质外体碱化,有利于木质部ABA向保卫细胞的转运。这些结果阐明了ABA在干旱胁迫下介导保卫细胞离子转运从而调控大麦气孔运动的机制。(3)无PEG胁迫下,无氮的Hoagland营养液(N0)处理72 h的大麦植株叶片ABA浓度要高于Hoagland完全营养液(N1)处理72 h的植株,而N0处理72 h的大麦植株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要略微低于N1处理植株但并未出现显着差异。无PEG胁迫下,和N1处理相比,N0处理72 h后,两种基因型大麦的光合速率显着降低;而15%PEG胁迫下,N0与N1处理植株光合速率无显着差异。无论N处理如何,15%PEG处理植株光合速率均低于无PEG处理植株。N0处理72 h后的光合速率显着低于N0处理12 h的光合速率。干旱胁迫(12 h或72 h)显着降低了大麦根水势。无PEG胁迫下,N0处理72 h后,两种基因型大麦的根水势高于N1处理的植株。N胁迫、水分胁迫或是水氮胁迫(12 h或者72 h)引起了两种基因型大麦叶肉细胞H+内流;PEG诱导的干旱胁迫(12 h或72 h)引起了保卫细胞K+外排,与气孔导度降低和ABA升高趋势一致,此时WT叶片的钾转运蛋白在干旱胁迫下表现为下调。在干旱胁迫、N胁迫及水氮胁迫下,WT可通过加强糖酵解途径及渗透势调节,来增强植株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4)两种基因型大麦对水氮耦合方式的响应不同,尤其是在高CO2浓度(e[CO2],800ppm)下。虽然e[CO2]对WT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大,特别是在亏缺灌溉(DIN,灌溉量为充分灌溉的70%+水氮耦合)和根系分区交替灌溉(PRDN,一半根系灌溉量为充分灌溉的70%+水氮耦合,另一半根系进行干旱处理,直到土壤含水量降到7%-10%以下,然后进行轮换)条件下,但增加了光合速率,从而增加了气孔、叶片和全株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e[CO2]显着提高了Az34的光合速率,降低了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从而提高了Az34的WUE。e[CO2]增加了两种基因型大麦的百粒重和地上部干物质,但对其产量和籽粒的水分利用效率(WUEg)无显着影响。与充分灌溉(FIN,90%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水氮耦合)相比,PRDN提高了两种基因型大麦的产量、收获指数和WUEg。与FIN相比,DIN和PRDN增加了两种基因型大麦在e[CO2]下的植株氮吸收量。与大气CO2浓度(a[CO2],400ppm)相比,e[CO2]提高了两种基因型的15N吸收和15N回收率。此外,与FIN处理相比,DIN和PRDN处理可促进更多氮素分配到大麦籽粒中。总体来说,DIN和PRDN促进了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特别是在e[CO2]条件下。减量灌溉下的水氮耦合方式,特别是PRDN,可在未来缺水和CO2富集的环境中优化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N营养。(5)高CO2减轻了减量灌溉处理(DIN和PRDN)对大麦籽粒N、P和S含量、C/N比、C/P比带来的负面影响。DIN和PRDN处理不影响大麦籽粒中K、Ca、Mg、Fe、Mn和Cu的含量,且由于大麦籽粒产量在DIN和PRDN处理下的提高,K、Ca、Mg、Fe、Mn和Cu积累量也相应的提高。高CO2增加了籽粒Fe和Cu含量,并在FIN和PRDN处理下增加了WT籽粒的B浓度,籽粒P、K、Ca、Mg、S、Mn和Zn含量不受高CO2的影响。因此,在未来CO2浓度升高的背景下,DIN和PRDN可以成为一种节水优质的灌溉施肥方式。

金玉环[9](2021)在《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物遗传改良能够促进粮食和营养安全,已经成为科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目前作物育种策略缺少足够的效率,还难以满足短期或长期的粮食生产需求,需要将传统育种、现代生物技术、基因组学研究与“speed breeding”(加速育种)相结合加速作物改良进程,帮助我们应对100亿人口粮食需求的挑战。基因组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有效利用、多样性、粮食产量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需要在基因组和农艺性状水平上对尽可能多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从而发掘和鉴定更多优良的基因资源将来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边际土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后备耕地资源,我国新疆有3075.2万亩的边际土地,盐碱、沙性和干旱是主要的障碍因素。短命植物在新疆边际土地中广泛分布,起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微生境、保护周边农田免受沙害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新疆尤其早春农业生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展短命植物适应环境的分子水平机理研究,为更好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短命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对未来作物育种、边缘土地的开发利用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是生长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地带的十字花科植物,表现出快速开花结果、结实量大、光合效率高和耐盐抗寒的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资源。本论文研究以小鼠耳芥为研究材料,从生理与细胞水平、分子生物学角度等建立生物学研究体系,结合RNA-seq技术等层面探索其适应特殊生境的机制及抗性基因挖掘和育种利用价值。本论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小鼠耳芥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首先开展了组织培养实验,以幼嫩的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有效地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和多个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添加0.5 mg/L 6-苄氨基腺嘌呤和0.1 mg/L萘乙酸的MS培养基。在同一培养基上,幼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均可诱导愈伤组织,其中,幼根诱导率最高。进一步以生长4周龄幼苗的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以小鼠耳芥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 1)基因P5CS1为目的基因,潮霉素B为筛选抗生素,采用外植体预培养、感染、共培养等程序,研究了农杆菌GV3101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结果表明小鼠耳芥幼根、下胚轴、叶片和叶柄四种外植体均可以诱导形成愈伤和不定芽,其中,根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而下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对叶片和叶柄进行农杆菌侵染,发现侵染所需最适宜的农杆菌浓度与侵染时间均不同,但在适宜浓度的农杆菌侵染下,都可以形成愈伤和不定芽。进一步运用花序侵染法对小鼠耳芥花序进行农杆菌侵染发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适当延长侵染时间,可提高农杆菌的转化效率,当花序侵染时间为30 s时,筛选效率可以达到0.67%。2.筛选合适的内参基因合适的内参基因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精确分析基因表达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鉴定了ACT1、ACT2、ALDH、EF1B、GAPDH、HAF1、LOS1、UBC35、UBQ9和UEP共10个候选内参基因,选择编码钾离子吸收渗透酶的KUP9作为验证基因。对小鼠耳芥进行了干旱、热激、冷和盐四种非生物胁迫,分别在0、3、6、12、24和48 h取样,以及七个不同的组织:根、下胚轴、子叶、莲座叶、茎、花和长角果,提取所有样品的RNA进行qRT-PCR试验。实验数据利用ge Norm、Norm Finder、Bestkeeper和Ref Finder 4个软件对10个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综合排名表明:(1)不同组织中,合适的内参基因是ACT1和GAPDH;(2)10%PEG6000处理下,合适的内参基因是HAF1和UEP;(3)250 m M Na Cl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是GAPDH和ACT1;(4)低温(4℃)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是GAPDH和UBC35;(5)在高温(40℃)胁迫处理,合适的内参基因的是GAPDH和UBQ9。综合来看GAPDH和UBQ9是所有样本中最合适的内参基因组合。KUP9基因的表达特征进一步验证了筛选出的合适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说明筛选的内参基因适合于基因表达的标准化。3.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RNA-seq分析小鼠耳芥在早春萌发以后迅速生长,统计自然生境下小鼠耳芥整个生长周期的表型变化。结果发现,萌发后一个月内株高和叶片数增加最明显,特别在抽薹期(Growth Stage 1,GS1)、始花期(GS2)、结荚期1(GS3)、结荚期2(GS4)、结荚期3(GS5)这5个时期表现出快速生长发育。半个月内形成幼苗到成苗的转变,从营养生长到开花结果、以及果荚增长的形态变化。接着选取GS1、GS2、GS3、GS4和GS5共5个生长时期的叶片开展RNA-seq分析。构建15个文库,测序产生694,576,138条raw reads和660,395,266条clean reads,总测序量达到99.06 G;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发现,GS1与GS2这两个时期差异不显着,并且差异基因个数最少,其余组间差异非常显着。五个生长发育时期共鉴出29,994个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大多差异基因富集在光合作用、核糖体、生理节律、α-亚麻酸的新陈代谢、氧化磷酸化、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等通路。其中GS3与GS2,GS4与GS3,GS4与GS4时期相比,生理节律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个数分别为24、27和24个;CO、GI和FT等15个光周期开花通路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变化非常明显。此外,GO富集分析发现KT/HAK/KUP基因家族在整个结荚期明显富集,暗示它们在小鼠耳芥的生长发育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4.钾离子转运蛋白KT/HAK/KU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利用小鼠耳芥全基因组序列鉴定出26个KUP基因,并从琴叶拟南芥(Arabidopsis lyrata)、叶芽鼠耳芥(Arabidopsis helleri)、盐芥(Eutrema salsugineum)和亚麻荠(Camelina sativa)等4种十字花科植物中分别鉴定了14、14、16和40个KUP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23个KUP基因分为4个亚组。物种内共线性分析表明小鼠耳芥KUP的复制基因以全基因组复制(WGD)/片段重复方式为主,纯化选择是该家族基因进化的主要动力。利用15个组织的RNA-seq数据分析表明,超过1/3的基因成员在幼根中高表达,其次是种子和果柄组织。5个不同生长时期的RNA-seq数据分析表明,很多KUP成员参与植株快速生长,在结荚期(GS4和GS5)明显上调表达,表明该家族成员可能在植株增高和发育调控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qRT-PCR分析ApKUP基因响应逆境胁迫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ApKUP基因表达明显响应高盐(250 m M Na Cl)、干旱(10%PEG6000)、低温(4℃)和高温(40℃)胁迫,表现出复杂的变化特征;(2)缺钾时,除Ap HAK5、ApKUP1.2和ApKUP6.1上调表达,其余ApKUP基因成员下调表达;(3)50μmo/L的茉莉酸甲酯(Me JA)和1μmo/L的脱落酸(ABA)显着影响ApKUP家族在根中的表达水平;(4)1μmo/L甲基紫精(MV)胁迫显着影响ApKUP在根和子叶中的表达水平。胁迫表达结果表明,ApKUP基因的表达积极响应非生物胁迫,但是不同复制基因对之间存在表达差异,说明KUP基因在进化中具有功能上的保守和分化。综合起来,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耳芥遗传转化方法,筛选出了用于qRT-PCR实验的内参基因;以RNA-seq为基础挖掘了小鼠耳芥转录水平上参与生长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及代谢通路,如光合作用和生理节律,以及多个耐逆相关基因,如P5CS和KUP基因家族成员。发现这些基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快速响应逆境胁迫而上调表达,可能是赋予小鼠耳芥适应新疆荒漠环境快速开花成熟的适应性机制。本研究建立的研究系统为突破边际土地的改良工程体系与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参考,挖掘的基因资源可用于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育种,为加快作物育种策略提供理论基础,为研究和开发更多短命植物资源提供思路,将来为新疆农业生物环境的改良和作物的遗传改良做出贡献。

王明瑶[10](2021)在《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明确干早胁迫对大豆的影响机理以及干旱胁迫补偿特征,为大豆生产中适时灌溉及抗旱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9-2020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基地进行,以大豆品种绥农26为试验材料,采用负压控水装置,设置3个控水时期分别为V1期、R1期、R5期;控水程度分别为CK正常供水、-5kp轻度胁迫(T1)、-10kp中度胁迫(T2)、-15kp重度胁迫(T3),系统研究了大豆生长发育、生理生化代谢、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对干旱复水补偿响应的规律及内在机制,为确立旱地大豆优质高产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随干旱程度的加重,大豆的株高和茎粗呈不断降低趋势。复水对株高具有促进作用,V1期中度干旱胁迫相比CK升高9.32%,R1期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处理恢复至与CK无显着差异,V1期、R1期根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R1期、R5期重度干旱胁迫下干物质积累量显着下降,而V1期轻度、中度干旱胁迫根系干物质积累分别提高了22.67%、4.00%。通过各时期比对发现R5期抗旱能力较弱,干旱胁迫降低干物质积累,复水后恢复能力较差,重度胁迫相比轻度胁迫恢复效果不明显。V1期轻度干旱胁迫对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7.9%、16.4%、1.0%。R1期,干旱胁迫降低了Pn、Gs、Tr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且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呈不断降低趋势,而复水后,轻度干旱胁迫下的Pn,Gs和Ci相比CK有所提升。干旱胁迫导致大豆植株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清除过量的活性氧,缓解氧化损伤,但干旱胁迫程度过高抗氧化酶会呈现下降趋势,且各时期轻度干旱都具有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的效果。于V1、R1期,进行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更大,R5期抗氧化酶活性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呈上升趋势,重度干旱胁迫下呈现下降趋势,且总体来说抗氧化酶活性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呈现叶>根>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在各时期轻度干旱胁迫时含量均上升,R5期重度干旱胁迫时下降。干旱胁迫导致大豆植株氮含量和积累量降低,对大豆氮素积累量影响最明显的干旱胁迫时期是R5期。V1期、R1期干旱胁迫导致叶片磷含量降低,根和茎的磷含量升高,而R5期磷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呈现不断降低趋势。成熟期干旱胁迫导致籽粒中磷积累量降低。V1期干旱增加了各处理叶片钾含量,分别增加了3.60%、7.21%、4.50%,降低了根和茎的钾含量,而R1期、R5期钾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呈现不断降低趋势。成熟期籽粒中干旱胁迫导致钾积累量降低。通过两年产量分析发现,-5kp(T1)轻度干旱对产量的提升效果最好,V1期进行控水,-5kp(T1)处理下单株粒重相比于CK显着提高了8.97%(2019),2020年提高5.00%。R1期进行控水,-5kp(T1)处理下单株粒重相比于CK有所提升,升高了2.87%(2019),而R5期控水产量下降明显。干旱胁迫导致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上升,脂肪含量有所降低。

二、麻疯树营养器官和种子的蛋白质组成及对水分和温度胁迫的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疯树营养器官和种子的蛋白质组成及对水分和温度胁迫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意义
        1.1.1 氮素对植物的重要意义
        1.1.2 氮利用率低的危害
    1.2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路径及其信号调控机制
        1.2.1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的路径
        1.2.2 植物体内硝态氮转运和同化的分子系统及主要功能
        1.2.3 硝态氮信号调控的研究
        1.2.4 氮素与激素信号交互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1.3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应用研究的进展
        1.3.1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上应用的前景分析
        1.3.2 宛氏拟青霉SJ1 提取物(PVSE)的研究进展
    1.4 包膜控释肥料应用优势及发展方向
        1.4.1 包膜控释尿素应用的优势
        1.4.2 发展功能型控释肥料的意义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的构建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2 PVSE的理化性质分析
        2.1.3 PVSE 的稳定高效提取方法的建立
        2.1.4 PVSE液相指纹图谱的表征
        2.1.5 PVSE的酶联免疫表征
        2.1.6 PVSE活性组分的液相分离纯化及验证
    2.2 PVSE调控拟南芥硝态氮代谢的通路构建
        2.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2 植物培养方法
        2.2.3 表型采集及分析的方法
        2.2.4 转录组数据采集
        2.2.5 差异基因表达量热图和功能的分析
        2.2.6 q-PCR验证
        2.2.7 理化指标采集及分析
    2.3 PVSE调控氮代谢路径在作物上的验证
        2.3.1 PVSE在不同氮水平影响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2.3.2 不同PVSE水平调控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2.3.3 PVSE调控小白菜氮代谢路径的大田验证
    2.4 PVSE控释技术开发
        2.4.1 PVSE与普通控释尿素协同增效的氮浓度探究
        2.4.2 控释PVSE包膜尿素肥料的制备
        2.4.3 控释PVSE包膜尿素中PVSE和尿素的释放率检测
        2.4.4 控释PVSE包膜尿素在大田的生测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方法的技术体系的集成
        3.1.1 PVSE理化性质
        3.1.2 液态超声结合响应面技术提高PVSE产量
        3.1.3 PVSE的相似度评价技术
        3.1.4 PVSE的特异性表征技术
        3.1.5 PVSE组分的保活分离纯化
    3.2 P4 对拟南芥氮代谢调控的机理
        3.2.1 PVSE与氮水平互作对拟南芥表观型的影响
        3.2.2 P4 对拟南芥转录组的影响及调控路径
        3.2.3 P4 介导拟南芥氮代谢调控和激素路径的机理验证
        3.2.4 P4 结构的鉴定
    3.3 PVSE调控作物氮代谢机理的验证
        3.3.1 不同氮水平下PVSE对小白菜氮代谢及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PVSE对小白菜功能蛋白合成和生长的影响
        3.3.3 PVSE对大田小白菜生长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4 控释PVSE肥料的制备及大田评价
        3.4.1 PVSE与控释氮素配伍对玉米协同增效
        3.4.2 控释PVSE对甘薯生长和氮利用的影响
4 讨论
    4.1 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技术保证了 PVSE 的组成稳定性和特异性
    4.2 PVSE 调控了作物硝态氮的同化和氮转运
    4.3 PVSE 同时介导了激素途径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4.4 PVSE 和尿素的双重控释对作物增产增效
5 结论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情况
    1.发表论文
    2.申请和授权专利
    3.待发表论文

(2)逆境胁迫下甜菜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分对植物的作用
    1.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1.1.1 干旱胁迫对甜菜叶片的影响
        1.1.2 干旱胁迫对甜菜根系的影响
    1.2 水涝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2.1水涝胁迫对甜菜叶片的影响
        1.2.2 水涝胁迫对甜菜根系的影响
2 温度对植物的作用
    2.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2.1.1 低温胁迫对甜菜叶片的影响对于甜菜而言,甜
        2.1.2 低温胁迫对甜菜根系的影响根部是植物吸收、
    2.2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3 盐碱化对植物的影响
    3.1 盐碱胁迫对甜菜叶片的影响
    3.2 盐碱胁迫对甜菜根系的影响
4 展望
    (1)逆境对甜菜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2)需进一步探索提高甜菜抗逆性方法

(3)枯草芽孢杆菌对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及其促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胁迫危害及盐碱地改良进展
        1.2.2 微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3 盐碱地膜下滴灌研究进展
        1.2.4 小结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2.1.2 土壤理化性质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设计与场地布置
        2.2.2 种植方式
        2.2.3 灌水、施肥量制度
    2.3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棉花生长指标及产量测定
        2.3.2 土壤水盐指标
        2.3.3 土壤养分监测
        2.3.4 土壤微生物学特征
3 施菌灌水耦合对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3.1 施菌灌水耦合对棉花生长指标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对棉花生育期内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棉花生育期内茎粗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对棉花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 施菌灌水耦合对棉花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对棉花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3.3 施菌灌水耦合对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施菌灌水耦合条件下棉花生长模型研究
        3.4.1 株高增长模型
        3.4.2 叶面积指数增长模型
        3.4.3 干物质积累模型
        3.4.4 施菌灌水耦合模型与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施菌灌水耦合对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及速效养分分布的影响研究
    4.1 施菌灌水耦合对棉田土壤水分分布影响的研究
        4.1.1 不同梯度施菌处理下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动态分布
        4.1.2 施菌灌水耦合条件下棉花生育期内耗水量变化
    4.2 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4.2.1 不同灌水处理下对生育期内土壤剖面平均含盐量的影响
        4.2.2 施菌灌水耦合对棉花生育期内盐分分布及脱盐效果的影响
    4.3 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速效养分分布的影响
        4.3.1 不同梯度施菌处理对生育期内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4.3.2 不同梯度施菌处理对生育期内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施菌灌水耦合对膜下滴灌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梯度施菌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5.1.1 不同梯度施菌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5.1.2 不同施菌处理下土壤物种丰度分布的影响
    5.2 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5.2.1 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5.2.2 施菌灌水耦合条件下土壤物种丰度分布
    5.3 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1 不同处理下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5.3.2 不同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5.3.3 不同处理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4 不同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4 土壤细菌多样性及菌落结构土壤微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4.1 土壤细菌多样性及菌落结构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5.4.2 施菌灌水耦合处理土壤酶活性对土壤养分影响分析
    5.5 施菌灌水耦合及土壤微环境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不同土壤水分和控光处理下夏大豆叶片生长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2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1.2.3 光照对作物的影响
    1.3 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量指标与方法
        2.3.1 气象指标
        2.3.2 生长指标
        2.3.3 生理指标
        2.3.4 产量和品质
        2.3.5 数据分析
3.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冠层气候的影响研究
    3.1 不同控光处理对冠层辐射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冠层温度的影响
        3.2.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冠层温度的影响
        3.2.2 不同控光处理对冠层温度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冠层相对湿度的影响
        3.3.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冠层相对湿度的影响
        3.3.2 不同控光处理对冠层相对湿度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不同处理对夏大豆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长的影响
        4.1.1 不同土壤水分对夏大豆叶片叶长的影响
        4.1.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长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宽的影响
        4.2.1 不同土壤水分对夏大豆叶片叶宽的影响
        4.2.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宽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长宽比的影响
        4.3.1 不同土壤水分对夏大豆叶片长宽比的影响
        4.3.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长宽比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4.4.1 不同土壤水分对夏大豆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4.4.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5.1.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5.1.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5.2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5.2.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5.2.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5.3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曲线的影响
        5.3.1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曲线的影响
        5.3.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曲线的影响
    5.4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5.4.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5.4.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5.5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片水势的影响
        5.5.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叶片水势的影响
        5.5.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片水势的影响
    5.6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叶绿素的影响
        5.6.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叶绿素的影响
        5.6.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叶绿素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不同处理对夏大豆产量、耗水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6.1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生育进程的影响
    6.2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产量构成的影响
        6.2.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大豆产量构成的影响
        6.2.2 不同控光处理对夏大豆产量构成的影响
    6.3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耗水的影响
    6.4 不同处理对夏大豆品质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西鄂尔多斯荒漠6种珍稀植物菌根及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珍稀植物研究进展
        1.2.2 丛枝菌根真菌
        1.2.3 土壤微生物
        1.2.4 AM真菌鉴定方法
        1.2.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分析方法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貌特征
    2.4 植被类型
    2.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西鄂尔多斯珍稀植物群落及菌根特征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植被采集和土壤取样
        3.2.2 植物AMF侵染率、菌根类型及结构调查
        3.2.3 多样性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珍稀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植物生长指标
        3.3.2 珍稀植物群落多样性
        3.3.3 鄂尔多斯荒漠植物AM菌根共生及侵染特征
    3.4 讨论
        3.4.1 影响珍稀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3.4.2 珍稀植物的共生结构和菌根类型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形态学方法鉴定植物根际土壤AMF多样性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AMF孢子分离与鉴定
        4.2.2 AMF群落指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珍稀植物根际土壤中AMF种类
        4.3.2 不同珍稀植物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分析
        4.3.3 珍稀植物AMF相对多度和分离频度
    4.4 讨论
        4.4.1 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AMF孢子形态多样性的差异
        4.4.2 AMF与珍稀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珍稀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遗传多样性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根系与根际土壤中AMF的 DNA提取
        5.2.2 根系与根际其他土壤微生物DNA提取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根系与根际土壤中AMF遗传多样性
        5.3.2 珍稀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中真菌遗传多样性
        5.3.3 珍稀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中细菌遗传多样性
    5.4 讨论
        5.4.1 根系和根际土壤中AMF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5.4.2 根系和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差异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微生物多样性与根际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6.2.2 根际土壤酶含量测定
        6.2.3 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培养
        6.2.4 根际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与总球囊霉素含量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6.3.2 土壤酶和可培养微生物
        6.3.3 土壤球囊霉素与总球囊霉素含量
        6.3.4 AMF与土壤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球囊霉素相关性分析
        6.3.5 AMF遗传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6.3.6 土壤因子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6.4 讨论
        6.4.1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AM真菌之间相互关系
        6.4.2 环境异质性与AMF遗传多样性关系
        6.4.3 土壤因子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关系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性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不足与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论文选题来源

(8)麦类作物对水氮胁迫及高CO2浓度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氮胁迫对作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水氮互作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水分、氮素及CO_2浓度对作物气孔运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1.2.4 ABA诱导气孔关闭机制的研究进展
        1.2.5 高CO_2浓度对作物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1.2.6 高CO_2浓度对作物养分吸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氮胁迫对燕麦生理生化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水氮胁迫下土壤水分、根水势和叶水势的变化
    2.3 水氮胁迫对燕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水氮胁迫对燕麦植株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2.5 水氮胁迫对燕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6 水氮胁迫对燕麦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7 讨论与小结
        2.7.1 讨论
        2.7.2 小结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大麦苗期叶片气孔运动的调控机制
    3.1 试验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3.3 叶水势和根水势
    3.4 叶片组织中植物激素的浓度
    3.5 短期PEG胁迫下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Ca~(2+)、H~+和K~+净流量
    3.6 长期PEG胁迫下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Ca~(2+)、H~+和K~+净流量
    3.7 讨论与小结
        3.7.1 讨论
        3.7.2 小结
第四章 水氮胁迫对大麦生理特性及叶片蛋白组学变化的影响
    4.1 试验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4.3 叶水势和根水势
    4.4 叶片组织激素浓度
    4.5 水氮胁迫下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Ca~(2+)、H~+和K~+净流量
        4.5.1 水氮胁迫12h后,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Ca~(2+)、H~+和K~+净流量
        4.5.2 水氮胁迫72h后,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Ca~(2+)、H~+和 K~+净流量
    4.6 大麦叶片蛋白组学变化
        4.6.1 两种基因型大麦中鉴定的蛋白概述
        4.6.2 两种基因型大麦不同水氮处理下的差异蛋白鉴定
        4.6.3 两种基因型大麦叶片差异蛋白功能分类
    4.7 讨论与小结
        4.7.1 讨论
        4.7.2 小结
第五章 水氮耦合与高CO_2对大麦水分利用效率与氮素吸收的影响
    5.1 试验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灌溉处理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土壤水分变化
    5.3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5.4 叶水势和叶片脱落酸浓度
    5.5 地上部干生物量、根系干生物量、根冠比、植物耗水量和植株水平水分利用效率
    5.6 大麦分蘖数、穗数、小穗数和籽粒数
    5.7 大麦百粒重、产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
    5.8 N/~(15)N吸收、~(15)N分配和~(15)N回收率
    5.9 讨论与小结
        5.9.1 讨论
        5.9.2 小结
第六章 水氮耦合与高CO_2对大麦碳氮比及籽粒矿质营养的影响
    6.1 试验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灌溉处理
        6.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大麦植株根茎叶籽粒C和N含量及积累量
        6.2.1 大麦植株根茎叶籽粒C含量及积累量
        6.2.2 大麦植株根茎叶籽粒N含量及积累量
        6.2.3 大麦植株根茎叶籽粒~(15)N含量及积累量
    6.3 大麦植株根茎叶籽粒C/N比
    6.4 大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及积累量
        6.4.1 大麦籽粒大量元素含量
        6.4.2 大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
        6.4.3 大麦籽粒大量元素积累量
        6.4.4 大麦籽粒微量元素积累量
    6.5 讨论与小结
        6.5.1 讨论
        6.5.2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2.1.1 粮食生产和安全所面临的问题
        2.1.2 未来我国提高粮食生产的方法
        2.1.3 新疆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2.1.4 农业生产与育种的“卡脖子”问题
        2.2 新疆短命植物的研究进展
        2.2.1 新疆短命植物资源
        2.2.2 短命植物研究进展
        2.3 植物应答环境的发育机制
        2.3.1 植物的生长发育
        2.3.2 钾离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3.3 KT/HAK/KUP钾离子转运蛋白家族
        2.3.4 植物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
        2.4 小鼠耳芥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鼠耳芥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和培养基配制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耳芥全基因组中鉴定出4 个ApP5CS基因
        2.2 ApP5CS基因在小鼠耳芥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2.3 ApP5CS响应逆境胁迫的表达特征
        2.4 ApP5CS1.1 基因的克隆和构建过表达载体
        2.5 小鼠耳芥四种不同外植体的再生诱导
        2.6 建立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
        2.7 阳性植株鉴定和ApP5CS1.1 基因表达分析
        2.8 小鼠耳芥花序侵染遗传转化方法的建立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鼠耳芥基因表达分析内参基因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候选内参基因和靶基因的扩增特异性和扩增效率
        2.2 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分析
        2.3 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鼠耳芥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测序
    1 材料与方法
        1.1 所用试剂
        1.2 样品统计和收集
        1.3 RNA-seq文库准备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耳芥快速生长时期的变化分析
        2.2 转录组数据统计
        2.3 转录组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2.4 基因表达定量
        2.5 差异基因统计
        2.6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鼠耳芥钾转运蛋白KT/HAK/KU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鼠耳芥KT/HAK/KUP基因家族同源序列搜索鉴定
        1.2 系统进化分析
        1.3 染色体位置和共线分析
        1.4 基因结构和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分析
        1.5 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库
        1.6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转录组数据库
        1.7 盐胁迫转录组数据库
        1.8 茉莉酸甲酯、脱落酸和甲基紫精胁迫处理和取样
        1.9 缺钾、干旱和极端温度胁迫处理和取样
        1.10 RNA提取、反转录和q RT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KT/HAK/KU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命名
        2.2 系统进化分析
        2.3 基因家族复制分析
        2.4 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和启动子分析
        2.5 染色体定位和共线分析
        2.6 ApKUP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2.7 ApKUP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2.8 ApKUP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9 ApKUP基因在MeJA(50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10 ApKUP基因在甲基紫精(MV,1 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11 ApKUP基因在ABA(1μmo/L)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12 ApKUP基因在10%PEG6000 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13 ApKUP基因在缺钾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14 ApKUP基因在高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大豆生长的需水规律
        1.2.2 干旱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干旱对作物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1.2.4 干旱对作物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1.2.5 干旱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6 干旱对作物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1.2.7 干旱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8 水分亏缺的复水补偿效应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大豆形态指标的测定
        2.3.2 干物质的测定
        2.3.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3.4 超氧阴离子含量、过氧化氢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2.3.5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2.3.6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2.3.7 植株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2.3.8 产量和品质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及作图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程度控水对不同时期大豆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株高、根长及茎粗的影响
        3.1.2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3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根系活力的影响
    3.2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不同时期光合作用的影响
        3.2.1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V1 期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2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R1 期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3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R5 期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3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不同时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1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SOD活性的影响
        3.3.2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POD活性的影响
        3.3.3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CAT活性的影响
        3.3.4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APX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不同时期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3.4.1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不同时期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5.1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3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6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氮、磷、钾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
        3.6.1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各器官氮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
        3.6.2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各器官磷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
        3.6.3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各器官钾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
    3.7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7.1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7.2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4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渗透调节的影响
    4.5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植株养分的影响
    4.6 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麻疯树营养器官和种子的蛋白质组成及对水分和温度胁迫的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D]. 王庆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逆境胁迫下甜菜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J]. 李志,薛姣,耿贵,王宇光,於丽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3]枯草芽孢杆菌对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及其促生机制研究[D]. 梁超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不同土壤水分和控光处理下夏大豆叶片生长生理特性研究[D]. 上凯.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分蘖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根系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D]. 郁峰力.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6]京尼平苷增强玉米耐盐碱胁迫能力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 刘赵月.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7]西鄂尔多斯荒漠6种珍稀植物菌根及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 徐道龙. 内蒙古大学, 2021
  • [8]麦类作物对水氮胁迫及高CO2浓度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D]. 李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9]新疆荒漠环境典型短命植物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快速生长与耐逆性机制[D]. 金玉环.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10]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D]. 王明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麻疯树营养器官和种子的蛋白质组成及其对水和温度胁迫的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