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网络化

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网络化

一、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网络化(论文文献综述)

郑无云[1](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的问题研究 ——以H市S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常鑫[2](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孙放[3](2020)在《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恶意报复社会、大学生艾滋病患者“抱团”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大众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也对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产生较大阻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出现许多新问题,如经济社会转型、价值观念重塑。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状态,因此,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已成为当前社会形态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通过实地访谈及对N市大学生、管理干部的问卷调查来掌握N市艾滋病防治的整体状况,同时研究其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分析高校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关注和检测不够、治疗关怀公共服务有限、教育宣传缺位、疏于现状的了解)及产生的原因(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协同意识较差、协同治理机制缺位),通过借鉴美国、泰国、乌干达三个国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和启示,综合得出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策略:搭建治理平台,完善和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做好价值引导,提升和加大协同治理运行效率。

黄仙保[4](2020)在《高中阶段开展全面性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高中生面临较为严重的性安全问题,开展全面性教育刻不容缓。通过开设选修课、网络直播课、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全面性教育,提升学生对性别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性别平等意识,尊重多元表达,反对歧视不公,让每位学生都能尊重他人,悦纳自己,为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瑛[5](2020)在《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的困境及策略分析 ——以X机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大众媒体对未成年人性侵案件报道的增多,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性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工机构作为第三方力量加入青少年性教育课堂的实践中也越来越多,机构的加入下为性教育在学校课堂和行政下的开展注入了一剂强有力的“活化剂”。众所周知,性教育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教育,但现今社工机构在学校实施性教育可持续性并不强,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结束,意味着性教育在学校课程也会随之终结。此外,社工机构介入到青少年性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年限短以及在此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经验也较缺乏的原因,导致在具体实施和介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基于此,本文以X机构为例,通过对5名机构工作人员、5名中小学教师、7名学生家长以及10名中学生的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以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的“AGIL”模式为理论指导,分析机构在参与过程中各个系统之间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社工机构在介入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目前还存在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机构推进的路径选择。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X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困境,以及对参与过程中社工机构面临的困境使用AGIL模式进行分析,将社工机构参与的困境具体划分为目标达成、文化、资源获取和整合的困境。在目标达成困境之中,主要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困境的阐述:多元参与主体造成的目标的不确定性、教育场域的复杂性使得目标难以实现、以及机构本身服务目标的模糊引发的参与困境问题;在文化系统的困境之中,主要由三个方面造成:公益文化与公共服务的融合冲突、授课内容的敏感性以及参与主体间教育理念的认知差异;在资源获取困境中,影响因素主要是校方的合作意向、项目资金的削减以及项目的专业化程度;在系统整合中,机构在参与中主要有以下困境:利益相关方之间缺少协调机制、家校社之间的目标缺少整合统一、参与主体之间没有统一的组织体系。其次,在四个困境系统的具体阐述上,笔者除了分析具体的困境,还分析了X机构针对的这些困境采取的一些相应措施。最后,针对这些困境,在社会机构推进的路径选择上,本文主要是从教育场域的专业性嵌入、公共事件导向下的价值倡导以及性教育到性别教育的升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笔者希望通过本论文对社工机构参与学校性教育的困境分析,以及相关策略的提出,能够为其他社工机构在介入到此领域之时提供一些研究参考和借鉴,拓宽社工机构介入到学校课堂参与性教育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运用。

程焕枝[6](2019)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慕课开展性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软色情十面埋伏。一些与“性”相关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对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产生极其不良的诱导,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观念,使得近年来少女人工流产、青少年性犯罪和艾滋病等性病低龄化且持续增加等社会问题不断攀升。针对这些现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研究充分利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资源,尝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结合慕课开展性教育,探索效果好、实用性强的教学模式。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及采用教材切入点渗透的方式开展性教育,实现独立课程与渗透式教育的统一,缓解高考与性教育的冲突,为青少年获得科学的性知识提供有效途径。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教材分析法、教育实验法和SPSS软件数据统计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2)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利用慕课开展性教育的可行性分析;(3)教学实践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理清国内外慕课研究现状、国内外性教育概况以及国内运用慕课开展性教育的研究现状。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教材分析法对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利用慕课开展性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主要从高中生物学课程、高中生特点、学校教学软硬件、慕课课程选择及其平台教学功能、学校和家长态度及学生移动设备及网络情况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结合慕课开展性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最后采用教学实验法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研究对象为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高一部分学生。采用“等组实验形式”进行,慕课学习方式为班会课学习,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性教育前测结果为:总分P=0.824>0.05,性认识维度P=0.662>0.05,性价值观维度P=0.683>0.05,性适应维度P=0.586>0.05。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总分之间不存在差异,而且在性认识维度、性价值观维度和性适应维度上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可见实验班和对照班适合作为实验对象。性教育后测成绩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P=0.000<0.05,存在显着性差异,总分的平均分实验班比对照班提高11.36分。各维度情况为性认识维度P=0.000<0.05,性价值观维度P=0.132>0.05,性适应维度P=0.002明在生物学教学中结合慕课进行性教育可以增长学生性健康知识,提高学生性认识和性适应能力。本研究得出以下2个主要结论:(1)从高中生物学课程、高中生特点、学校教学软硬件、慕课课程选择及其平台教学功能、学校和家长态度及学生移动设备及网络情况等几个方面考察分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结合慕课开展性教育是切实可行的。(2)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慕课开展系统化性教育,能增长学生的性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性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在自身适应、社会适应、性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杨凯璇[7](2019)在《性社会化视角下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性教育》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浪潮,人们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社会文化和观念有了巨大转变和新的时代特点,“性自由”这样的字眼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面前。随着20世纪末互联网在我国高速发展,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人们能够更无拘束的在网上进行性话题的交流和学习,相比较现实社会仍然存在的性回避、谈性色变等现象,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学习性知识,进行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当然,互联网除了更方便人们学习和交流性知识、接受性教育等优势之外,也存在性信息良莠不齐,容易对受众造成误导等不能忽视的弊端。如何扬长避短、消除互联网的不利影响,更好的利用互联网对我国民众进行性教育,促进人们的性社会化这一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性社会化的视角下,通过专业性教育网站和普通网络平台两种网络空间,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质性研究中的无结构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性社会化和互联网性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发现:首先,性教育网站是互联网性教育的首要阵地,以其科学性、专业性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性知识的教化,提供了各方面专业的性知识。性教育网站的内容多是科学、专业的原创内容和经过严格筛选的转载科普内容,避免了不加筛选的大量转载良莠不齐的性信息导致对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引导,为大学生提供了科学的性知识科普和性观念指引。但是当前性教育网站也存在内容浅显枯燥和缺乏互动性等问题,对大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不利于大学生对性知识的内化。其次,普通网络平台对性教育网站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互联网性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两种平台互为补充,共同完成了互联网性教育,促进了大学生性社会化。大学生在普通的网络平台中获得了更多样的性知识和性文化的主体间互动,并与在性教育网站获得的内容相结合,建立了自己的性社会化逻辑。普通网络平台中的性信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大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网友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对性信息的认可和内化,但是互联网上性信息的良莠不齐使大学生的性认知偏差和错误性意识无法像现实社会那样在互动中得到及时纠正,也需要有专业的性教育网站对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知识进行科学的引导,提高他们对普通网络平台中性信息对错的辨别能力。最后,大学生在普通网络空间中进行主体间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网络虚拟群体,虚拟群体具有群体间对比,群体内同化、异化和文化传递等活动机制,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对应性互动有力的弥补了性教育网站缺乏互动性的不足,促进了大学生性社会化过程中性文化的个人内化。本文试图从“性”这个在网络与现实中差异极为明显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互联网在“性”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来解释互联网技术如何影响社会中的人,进而影响整个人类社会。

连大帅[8](2019)在《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的中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因亲密关系处理不当而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意外妊娠和随之而来的高流产率,有性骚扰/性侵害,也有因性别/性取向带来的欺凌现象,以及更无法忽视的是因无保护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和性病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都与青春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现有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大众传媒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等,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社会教育、学校和家长教育、同伴教育,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展有效的青春健康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已有的诸多尝试,尚无法突破现有中小学课程中健康教育无处安放的困境,而系统的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课程,仍被认为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但是也缺少对这些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可靠方法。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前青少年对青春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当前教育制度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以及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构建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与系统评价、Meta分析,对现有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当前中国大陆中学生对防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分析江苏省高中生的具体青春健康教育情况;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干预活动的经验,构建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际应用中初步评价其干预效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对该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专家的意见,并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合并,获得综合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采用类试验设计方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综合评价所需要的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配比,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Epidata3.1、Excel201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相对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筛选,纳入40项独立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平均为87.8%(95%CI为81.9%92.6%),对于使用安全套和单一性伴侣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约60%左右,知识的知晓随着时间的迁移趋于降低;5.8%的高中生报告已有性行为。(2)江苏地区高中生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对于“蚊虫叮咬、共用浴室、泳池”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在30%至60%之间,6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和亲友获得相关知识。(3)以中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实现青少年青春健康意识提升和性危机发生率降低为目标,构建了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干预系统,着力于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或入驻社工组织的努力,利用参与式培训、线上交流平台等形式,进行基本的青春健康知识传播;第二部分为周边支持系统,通过启发性的核心干预和持续性的环境改善,引入社会、政府、专业人士等资源,尝试与当前的教学制度相融合,在校内培养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两个系统相辅相成,为所在学校提供全程的青春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源与活动,全面提升参与者对青春健康和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面对性危机的能力。(4)在高中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推行已构建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初步分析干预效果。在知识的掌握上,江苏省高中生对于安全套的作用和不安全性行为的危害等有所提升,知晓率从60%上升到80%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对性的认同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自评“对性和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度”上,两所学校学生的分值分别从5.99±2.65和5.61±2.97上升到7.01±2.40和7.60±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淮安学生在知识上提升程度较大,无锡学生在态度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在参与者对干预模式直观10制评价上,各项评价的分值在8分左右,对主持人的评分高达9.5分,提示该模式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作用。(5)共邀请16位防艾、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确定了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项指标,以“效益层面、受众层面、执行层面”为准则层,其权重分别为29.06%、40.63%、30.31%,其下共有17个方案层,其中效益层面下四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涵盖一般认识上的需求”17.88%、“每万元投入下可影响人数”22.18%、“对于目标问题可有效改善”29.81%、“可推广性”30.13%;受众层面下七项指标的权重中以“行为改变”所占权重最高,为20.06%,其余的依次为“知识掌握”14.49%、“感觉有一定的吸引力”11.47%、“态度改善”14.42%、“整体内容清晰易懂”14.36%、“愿意再次参加”12.82%、“内容满足或超过需求”12.37%;在执行层面,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基本方案完善”15.58%、“容易操作”16.60%、“有良好的反馈系统”15.45%、“自主持续运营”19.49%、“适应当地情况”17.56%、“能获得相关人员支持”15.32%。进行信度评价,得出Kendall W=0.323,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6)依据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在效益层面,评价集中在优秀;在受众层面,“知信行”的改变程度呈现出较大的两极分化,各项指标中,有35%左右的优秀和40%的较差;对该模式进行定性评价,约40%的人认为各项都表现优秀,约30%的人评价一般;在执行层面,对操作水平有65%的人评价良好;在反馈和适应性上的评价有60%左右的优秀。经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处理,“优秀”评价集所占隶属度最高,约为42%,认为该模式的评价水平为优秀。研究结论与建议:(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未升反降,结合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新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江苏省各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艾滋病和性病几乎没有了解,可又处于性病感染的潜在危机之中。(2)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构建的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很好的契合了高中生更愿意通过同伴、网络、视频媒介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的特点,初步评价效果良好,弥补了当前教育体系的空缺。(3)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得到在效益层面的优秀评价,对其涵盖的知识面的广度及较高的可推广性都获得了认可。在受众层面,“知信行”层面上的改变幅度呈现两极分化,行为的改变测量值有待评估,但从中学生自身感受而言,颇受欢迎。在执行层面上,该模式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在操作水平上,仍出现上手较慢,连接不畅等问题。(4)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从中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基于学校本身的特点,争取多方资源地引入。该模式尚需要在进一步的实际推广应用中加以完善,有针对性地引入更多青春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使其更适应学校青春健康教育之所需,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实现。

陆肸垚[9](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X社会工作机构的J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未成年人性侵案件越来越多,性教育缺失引发的诸多社会事件使得性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中学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但是目前却很少有学校愿意主动的去开展性教育课程,反而是一些社会工作机构愿意进入学校开展性教育课程,本研究中笔者跟随着一家正在针对中学生开展性教育课程的社会工作机构,深入了解机构中的一个性教育项目,去探索适合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方式。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以认知行为理论和赋权视角为理论指导,从社工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实践过程、实践效果等方面了解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方法,通过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从学生、家长、学校等层面分析出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效果;从中梳理得出: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不仅能以更加专业的方法进行授课,而且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接纳、保密、个别化、非批判、案主参与与自决的原则,能使中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性教育课程中,从而促进中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但是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也有不足之处,最突出的是:目前很多社工介入中学生性教育都是政府购买或者社会购买服务,一旦购买服务终止,性教育课程也面临终止,因此社工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持续性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这次项目的完整梳理,能为后续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提供一些实践参考。

杨晓利[10](2018)在《贵州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 ——以贵州XX乡村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乡村中小学生的性安全问题日益突显,乡村中小学生被性侵事件也时有发生,开展乡村中小学校性安全教育重要而迫切。而目前对学校性安全教育多拘于对现状和成因的理论分析,缺乏对乡村性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为此,本文以贵州XX乡村中学为例,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等方法,从学生、老师和家长视角对学校性安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调查结果显示:(1)初中生获得性安全知识主要是通过老师、同学朋友等途径,对青春期生理变化,异性交往、自慰与手淫等认知上存在偏差。在性安全认识上,对艾滋病的认识不够,防性侵意识不强;对开设性安全教育课程表示支持,期望教师的讲解。(2)留守初中生获取性知识首要渠道来源是同学朋友;在性生理、性安全上认识和防范性侵的认识上低于非留守初中生。他们更需要进行性安全教育,也更希望以老师上课的方式。(3)教师认为学生性安全的认知水平不高,学校面临的困难为师资水平达不到和没有专门的教材与课时,老师们更赞成辩论法、分组讨论及性安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4)少部分家长对性教育观念陈旧,认为过早的接触性知识反而会害了学生,并认为语文、数学学科的教育比进行性安全教育更重要。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校性安全教育观念滞后不被重视,学校师资力量和教材不足(2)部分家长观念陈旧,缺乏全面科学的性安全教育知识,与子女不能有效进行沟通;(3)政府对不良文化的缺乏监督,缺乏资金投入。据此本论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从学校层面上:全面系统地开展学校性安全教育,撰写适合本校教材和设置少量课时,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家长进行性知识普及。从家长层面上:树立正确性安全教育观,提高父母性教育能力,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从政府层面上:构建综合性的学校性安全教育支持体系,提高对社会不良文化因素的监督和管理。

二、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网络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网络化(论文提纲范文)

(2)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生存教育
        (二)培智学校学生
        (三)智力障碍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六、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工具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一)目标定位
        (二)管理措施
        (三)课程设置
        (四)教材使用
        (五)师资配备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一)家庭结构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一)资本分配情况
        (二)考试选拔情况
        (三)社会沟通情况
        (四)社会就业情况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二)法律保障弱化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结论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2.1 协同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协同治理理论与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契合
第3章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现状
    3.1 N市大学生艾滋病的状况
    3.2 N市五所高校大学生及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调查
        3.2.1 样本特征
        3.2.2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
        3.2.3 高校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状况
        3.2.4 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3.3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措施及成效
    3.4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1 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
        3.4.2 高校内部各个部门间协同意识较差
        3.4.3 高校防治协同治理机制缺位
第4章 海外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4.1 海外艾滋病防治实践和探索
        4.1.1 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1.2 乌干达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1.3 泰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2 海外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4.2.1 健全协同治理相关法律体系
        4.2.2 搭建协同治理各类保障体系
        4.2.3 营造协同治理良好社会氛围
第5章 完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搭建治理平台,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
        5.1.1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5.1.2 搭建各种教育平台
        5.1.3 建立各类保障体系
    5.2 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
        5.2.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5.2.2 构建联动体系,提高课堂讲授成效
        5.2.3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5.2.4 利用多类群体,形成协同教育合力
        5.2.5 开展多类活动,提升学生内省自觉
    5.3 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
        5.3.1 建立有效沟通平等交流方式
        5.3.2 促进家校与学生协同成长
        5.3.3 加强对男男性行为的干预
    5.4 做好价值引领导向,净化协同治理社会氛围
        5.4.1 做好价值引导,加强防艾宣传
        5.4.2 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
        5.4.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大学生)
附录B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高校管理干部)

(4)高中阶段开展全面性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性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升学压力与释放性欲望的矛盾突出
    (二)专业师资匮乏,政策文件难以落实
二、全面性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一)全面性教育的内容
    (二)全面性教育的形式
        1. 开设选修课并编订校本教材
        2. 创建学生社团开展同伴教育
        3. 调查学生需求开展专题讲座
        4. 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开展网络直播课
三、全面性教育的展望和思考
    (一)对全面性教育的态度决定教育成功与否
    (二)师资和时间不充足,研究还需更多的投入
    (三)互联网+教育是大势所趋,但整合运用不充分

(5)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的困境及策略分析 ——以X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理论基础
    六、项目背景
第一章 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目标困境
    第一节 多元参与主体与目标的不确定性
        一、机构与家庭的性教育目标不一致
        二、机构与学校的性教育目标存在差异
    第二节 教育场域复杂性与目标达成的困难
        一、学校课程与性教育内容的结合不足
        二、参与主体对性教育场域产生认识分歧
    第三节 机构服务目标的模糊性引发的参与困境
        一、政府的任务要求与学校的需求矛盾
        二、双重压力下导致机构服务目标的模糊
第二章 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文化困境
    第一节 性保守与性教育的文化冲突
        一、学校老师持有保守的性观念
        二、社工机构实施全面的性教育
    第二节 授课内容的敏感性易带来教育风险
        一、性知识的敏感化与教育安全问题
        二、对性的回避造成教育内容的污名化
    第三节 参与主体对教育理念的认知差异
        一、学校对性教育的理念认知
        二、机构对性教育的理念认知
第三章 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资源获取困境
    第一节 校方合作意向影响课程资源获取
        一、校方对与机构合作保持高度谨慎
        二、校方的信任度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项目资金的削减影响课程的可持续性
        一、机构项目资金来源单一化
        二、机构链接资金支持的能力弱
    第三节 校方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资源获取
        一、学校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二、教师对性教育入校的必要性观点不一
第四章 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系统整合困境
    第一节 项目利益相关方缺少必要的协调机制
        一、家校社之间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
        二、校社之间的沟通缺乏机制保障
    第二节 家校社系统缺乏必要的行动整合
        一、参与主体间实施性教育的方法不一致
        二、参与主体间对彼此的性教育理念认同不足
    第三节 机构与学校的专业化整合不足
        一、教师与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学科整合
        二、教师与社工机构缺乏专业合作平台
第五章 推进社工机构介入路径选择
    第一节 完善社工机构对教育场域的专业性嵌入
        一、挖掘学校课程中的性教育资源和契机
        二、整合和平衡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目标
        三、发挥机构在教育形式上的创新优势
    第二节 加强公共事件导向下的价值倡导
        一、与参与主体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基于普遍共识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第三节 实现从家校联动向家校社联动转变
        一、建立家校社之间的联动教育机制
        二、参与主体间建立合作共享的平台
    第四节 实现从性教育到社会性别教育的转变
        一、强化从性教育到性别教育的延伸
        二、增加社会性别视角课程的设置
        三、实施多元和开放的授课视角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6)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慕课开展性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慕课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性教育概况
        1.2.3 运用慕课开展性教育的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教材分析法
        2.2.4 教育实验法
        2.2.5 SPSS软件数据统计法
    2.3 研究框架
第3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慕课
        3.1.2 性健康
        3.1.3 性健康教育
    3.2 理论基础
        3.2.1 连接主义学习理论
        3.2.2 掌握学习理论
第4章 高中生物学中利用慕课开展性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4.1 高中生物学课程分析
        4.1.1 课程结构
        4.1.2 课程内容
        4.1.3 性知识定位
    4.2 高中生特点分析
        4.2.1 生理发育特点
        4.2.2 性心理发育特点
        4.2.3 恋爱观
    4.3 学校教学软硬件分析
    4.4 慕课课程选择及其平台教学功能分析
        4.4.1 慕课课程选择
        4.4.2 “网易云课堂”平台的教学功能分析
    4.5 学校、家长态度
        4.5.1 学校态度
        4.5.2 家长态度
    4.6 学生移动设备及网络情况
第5章 高中生物学中利用慕课开展性教育的实践研究
    5.1 教学案例
    5.2 教学实践
        5.2.1 实践模式
        5.2.2 确定实践对象
        5.2.3 实践过程
    5.3 教学实践结果与分析
        5.3.1
        5.3.2 学习反馈调查
        5.3.3 后测
第6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性社会化视角下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性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性教育研究
        1.2.2 互联网与性教育
        1.2.3 性社会化研究
        1.2.4 本文创新之处
    1.3 理论视角: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1.3.1 早期个体社会化理论
        1.3.2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第2章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框架
    2.2 研究方法
        2.2.1 内容分析法
        2.2.2 无结构访谈
        2.2.3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第3章 性社会化的专业网络空间
    3.1 性教育网站的内容分析
    3.2 总结
第4章 互联网上的性社会化
    4.1 互联网泛性化
    4.2 互联网性社会化的情境特殊性
    4.3 网络虚拟群体的性社会化
第5章 性社会化视角下的网络虚拟群体的互动
    5.1 网络虚拟群体的社会认知
    5.2 群体间对比
    5.3 群内过程
        5.3.1 同化
        5.3.2 异化
        5.3.3 虚拟群体的文化传递
        5.3.4 大学生性社会化中亚文化群体的参与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现状
    2.1 中国大陆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2.1.1 资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江苏部分城市中学生防艾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2.2.1 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3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效果初评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2.1 “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模式构建
        3.2.2 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果初评
    3.3 讨论
第4章 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综合评价体系的确立
        4.3.2 青春健康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4.4 信度及效度检验
    4.5 讨论
第5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
    5.1 方法与对象
    5.2 结果
        5.2.1 效益层面评价
        5.2.2 受众层面评价
        5.2.3 执行层面评价
        5.2.4 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总结
    6.2 对未来的展望
    6.3 创新性
    6.4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性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暑期实践同伴教育方案
    附录二 青春健康教育问卷
        附录2.1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前
        附录2.2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后
        附录2.3 参与者感受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构建“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附录四 对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益水平层面评价的专家咨询信
    附录五 执行层面咨询
        附录5.1 中学生健康教育模式评价问卷
        附录5.2 执行者访谈提纲
    附录六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协议书
    附录七 活动照片
个人简介及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9)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X社会工作机构的J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中学生性教育
        (二)社会工作介入性教育
        (三)研究综述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需求评估
    一、项目学生的性教育现状
        (一)大多数家长对性教育避而不谈
        (二)中学生对青春期变化很困惑
        (三)中学生缺乏性保健知识
        (四)中学生面临性骚扰等诸多风险
    二、项目地点的观察记录
        (一)学校学生压力大
        (二)学校周边人群复杂
        (三)学校周边环境复杂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项目计划
    一、项目背景
    二、理论架构
        (一)认知行为理论
        (二)赋权视角
    三、项目目标
    四、项目实施计划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社会工作者的性教育脱敏
        (二)带领社工熟悉性教育课程
        (三)和社工分享与性教育相关的案例
    二、实践过程
        (一)了解性教育
        (二)了解性别
        (三)生殖系统
        (四)青春期
        (五)怀孕避孕与流产
        (六)疾病与行为
        (七)了解性暴力
        (八)爱情与婚姻
    三、课程反思
    四、效果评估
        (一)中学生性教育课程效果评估
        (二)社会工作者授课后感受
        (三)家长关于性教育的态度
        (四)学校关于性教育的态度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一)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10)贵州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 ——以贵州XX乡村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性教育
        1.3.2 性安全教育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以往研究的不足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方法
3 学校性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以贵州省XX乡村中学为例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工具
        3.2.1 性安全教育学生问卷
        3.2.2 性安全教育教师问卷
        3.2.3 性安全教育家长问卷
    3.3 数据管理与分析
    3.4 调查结果分析
        3.4.1 贵州省XX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师资
        3.4.2 贵州省XX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的学生调查分析
        3.4.3 贵州省XX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的教师调查分析
        3.4.4 贵州省XX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的家长调查分析
    3.5 现状特点
        3.5.1 贵州省XX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的学生情况
        3.5.2 贵州省XX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的教师情况
        3.5.3 贵州省XX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的家长情况
4 贵州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落后的成因分析
    4.1 学校方面的原因
    4.2 家庭方面的原因
    4.3 政府方面的原因
5 促进贵州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对策
    5.1 学校层面
        5.1.1 全面系统地开展学校性安全教育
        5.1.2 撰写适合本校的性安全教育校本教材
        5.1.3 设置一定的课时保障性安全教育的开展
        5.1.4 提高学校性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5.1.5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5.1.6 以活动为载体,营造开放、和谐、自由的性安全教育学习氛围
        5.1.7 为家长进行性安全教育知识普及
    5.2 家庭层面
        5.2.1 树立正确性安全教育观
        5.2.2 提高父母性教育能力
        5.2.3 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
    5.3 政府层面
        5.3.1 构建综合性的学校性安全教育支持体系
        5.3.2 提高对社会不良文化因素的监督和管理
6 总的讨论与总结
    6.1 贵州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的现状特点
    6.2 贵州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6.3 贵州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的促进对策
    6.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网络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的问题研究 ——以H市S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D]. 郑无云. 安徽大学, 2021
  • [2]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D]. 孙放. 南昌大学, 2020(01)
  • [4]高中阶段开展全面性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黄仙保.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13)
  • [5]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的困境及策略分析 ——以X机构为例[D]. 方瑛.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6]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慕课开展性教育的实践研究[D]. 程焕枝.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性社会化视角下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性教育[D]. 杨凯璇. 山东大学, 2019(09)
  • [8]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D]. 连大帅. 东南大学, 2019(05)
  • [9]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性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X社会工作机构的J项目为例[D]. 陆肸垚.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1)
  • [10]贵州乡村中学性安全教育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 ——以贵州XX乡村中学为例[D]. 杨晓利.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网络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