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贸中心主楼桩基注浆加固试验施工技术

广西国贸中心主楼桩基注浆加固试验施工技术

一、广西国际贸易中心主楼桩基注浆补强试验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郑楷[1](2013)在《北京市某超高层建筑基础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从20世纪最后20余年至21世纪前十年以来,由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不断升级,而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却日趋复杂,因而使深基础尤其是桩基础的应用、研究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灌注桩后压力注浆是指在钻孔、挖孔和冲孔等各种形式的灌注桩成桩之后,通过埋设在桩身或桩周的注浆管,将能够固化的浆液(如纯水泥浆、水泥砂浆、掺外加剂的水泥浆、化学浆液等)均匀地注入桩端底层或桩身周围的土体中。浆液经过渗透、填充、置换、劈裂、压密及固结等物理或化学形式的单独或共同作用,改变了桩端及桩侧周围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使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桩的沉降量得以减小,桩的承载能得到提高。合理工艺的后注浆不但可以提高单桩承载而且可以减小桩的沉降量和群桩的不均匀沉降,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近十几年来,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广泛兴起,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得到大量应用,特别是在沿海地区,需要承载力高且承载性能稳定的桩基础,同时要满足沉降量的要求,给桩基础设计提出新的课题。桩端(侧)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可以满足大型建筑物对承载力的要求,同时在满足工程应用的条件下,利用桩端(侧)后压浆桩承载力高的特点,可以考虑减少桩的数量,那么在布置桩的平面位置时可以增加桩的间距,从而减小群桩效应。由于桩端(侧)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在工作荷载作用下变形很小,因而可以减小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在建设场地存在良好桩端持力层的前提下,运用桩端(侧)后压浆工艺势必给高层建筑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随着现阶段国内建设工程的逐步发展,国家及人们对建设事业的逐渐支持,大量建设工程正在得到施工。灌注桩后压浆法能适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的地基基础施工,应用市场十分巨大。通过对灌注桩后压浆法在桩基础施工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桩基础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推动压浆技术和桩基础加固技术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继承了普通灌注桩的所有优点,适用各种地质条件、无振害、无噪声等等。⑵创造性地提出并实现了桩底桩侧压力灌浆的施工工艺,使得单桩承载力与相同直径和长度的普通灌注桩相比,提高幅度很大。因此大大缩短了桩的设计长度,降低了施工费用,经济效益十分明显。⑶沉降量大大减少,适用于上部结构对沉降比较敏感的工业建筑和机械设备基础等。⑷桩侧压力灌浆既使桩侧的泥皮与土进行了混合与挤密处理,又使土体与桩身混凝土联结成整体,浆液硬化后的结石还会在桩侧形成楔体。这些都会使桩与土之间的磨擦面积增大,提高侧摩阻力。这一优势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在抗拔桩设计当中。灌注桩后压浆法在提高桩基承载力中的理论分析,压浆(灌浆)加固地基土的作用有三点:渗透、挤密、劈裂。后压浆对单桩承载力的提高取决于后压浆技术的工艺参数的选择,其中以后压浆材料的选用、后压浆压力的允许值、后压浆的压浆量的多少以及后压浆的时间间隔等参数最为关键。文中通过对北京市超高层建筑财富中心Ⅱ期的建筑的工程场区的地质地震、地形周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以及地基综合承载力标准值等因素的充分分析评价,研究分析该工程建筑场区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基础方案及结构施工措施来解决高层主塔楼和纯地下室之间的差异沉降问题,提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方案并采取可靠的桩端、桩侧后压浆工艺,提高基桩承载力,以满足该工程的地基基础以及整体稳定性的要求。本文借助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12.0建立桩—土体系的结构模型,模拟静载荷试验过程,从而确定注浆前和注浆后对于不同地层,不同桩长的大直径灌注桩的承载力提高以及位移沉降。最终以第1○12层中砂和卵石层作为本工程桩端持力层,采用该方案时应根据该地区建筑工程水下钻孔桩的设计与施工经验,采取可靠的桩端、桩侧后压浆工艺(压浆工艺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采用高压注浆泵通过预埋于桩底或桩侧的压浆导管向桩底或桩侧高压注入水泥浆液,通过浆液的劈裂、填充、压密、固结等作用,塞实桩底的松软土质,达到固结底泥和挤压土层的目的;同时浆液沿桩侧向上返浆扩散,加强土层与桩体的侧摩阻力,在软土地基条件下,可改善钻孔灌注桩成桩工艺,提高单桩承载力、抗摩擦力、减少工程沉降量),并须满足设计要求。不但能够提高成孔、成桩质量,而且可消除孔底沉渣、孔壁泥皮影响,维持孔壁稳定,从而提高基桩承载能力并减少桩基沉降。工程结束后通过单桩承载力静压试验、声波透射实验和抗压桩低应变检测试验,都充分证明了在相同条件下,采用桩底桩侧后压浆的灌注桩,无论从单桩承载力、或是桩身完整性及桩身应变降低都有极大的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桩底桩侧后压浆方法降低了大直径灌注桩原有的某些施工缺陷,确保了桩身的完整性。超高层建筑大直径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涉及的因数较多,实际工程中各种因数往往是综合存在和相互作用的,本文仅仅针对某一固定地区超高层建筑大直径灌注桩后压浆效果和计算方法做了初步研究。广泛收集工程资料,总结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成果,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来更有效地指导工程实践,仍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李白[2](2012)在《微型钢管桩在岩石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型桩,一般指直径在70-300mm内的桩,主要形式有微型钢管桩、钻孔灌注桩等,桩体主要由压力注浆体,并配以加筋材组成,由于能穿透各种类型岩土层且施工便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滑坡治理,基坑、边坡支挡防护等工程。微型钢管桩结合喷锚支护,是以青岛地区为代表的岩石地区基坑工程的一种特有的支护方式。该种支护结构形式弥补了纯喷锚支护的安全性不足的缺陷,又弥补了大直径桩在中风化岩层以下施工困难且造价较高的不足,是一种安全经济的支护方式。但是目前,在具体的微型钢管桩-喷锚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时,均没有考虑微型钢管桩的作用,仅将其作为安全储备。鉴于此,论文从以下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1)查阅了关于微型桩在基坑工程中应用的文献,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2)以青岛市某岩石基坑工程为例,选取典型剖面,运用岩土工程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PLAXIS2D,对微型桩-喷锚支护的基坑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3)探讨了微型桩直径、间距、嵌固深度和岩土体性质对微型桩内力变形的影响;(4)探讨了微型桩-喷锚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所述。(1)爆破对于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基坑的变形等有非常大的不利影响,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应爆破施工规范规程等进行施工;(2)微型桩主要在素填土和强风化岩层较厚的剖面起作用,该处微型桩能够较好得限制基坑侧向位移,同时由于该处微型桩会承担较大的轴力和弯矩,可以合理地调配锚杆的内力分配;主要位于中风化及微风化岩层的微型桩,基本上不起作用;(3)计算表明强风化岩层与中风化岩层交界面容易引起应力集中,因此应重视该部位的设计。同时,在实际施工中要注意对该处锁脚锚杆施加足够的预应力、对预留岩肩进行合理保护,以避免危险的发生;(4)对于同一截面而言,素填土和强风化岩层较厚的上部岩土层,宜设计为微型桩-喷锚支护,建议采用桩锚模型计算,下部中风化及微风化岩层,宜设计为岩石喷锚支护,采用岩质边坡稳定模型计算。

张立明[3](2012)在《考虑深开挖影响的超长桩荷载传递机理及沉降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建设使超长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促进了超深基坑的发展。超长桩的荷载传递机理与普通短桩存在较大差别,基坑开挖导致位于坑底的超长桩的工作性状更为复杂,研究超长桩以及开挖影响下的超长桩基础的承载性状和沉降计算理论非常必要。首先,基于超长桩静载试验进行实测分析,考察了超长桩的各方面性状。结果表明,超长桩侧阻发挥过程为由桩顶向下逐步发挥,工作状态下桩身侧阻呈现出单驼峰式的分布,且驼峰位于桩身的中部附近,长细比越大驼峰位置相对越靠近桩顶。超长桩在工作荷载下端阻比均较小,大多数不超过2%。进而,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不同长度的单桩荷载传递机理,根据其工作特性对传统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工作荷载下,短桩过渡到超长桩,轴力主要承担部分由桩身下部逐渐转为桩身中上部,侧阻由三角形分布转为单驼峰式分布。因此采用单驼峰式分布模式计算超长桩基础地基中附加应力及沉降,其计算沉降值较基于Geddes解的传统方法更接近于实测值。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基坑开挖条件下坑内单桩荷载传递机理,并对开挖影响下的超长桩基础地基竖向附加应力及沉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导致单桩刚度降低,并可导致桩身出现较大的拉力。且开挖条件下超长桩侧阻和端阻不同步发挥的现象更明显,不利于荷载向桩身下部传递及实际承载能力的发挥。短桩过渡到超长桩,工作荷载下桩身侧阻分布由三角形转变为“R”形,且超长桩侧阻主要发挥在桩身中上部,当桩长超过一定值时桩身下部较大范围甚至保持着负的摩阻力。考虑开挖条件下侧阻分布特点和土体回弹再压缩性质的沉降计算要较Geddes假设以及单驼峰式更合理且沉降值更接近于实测结果。通过有限元法进行了基坑开挖对坑内桩影响的参数分析。计算了不同基坑开挖尺寸及桩长的情况下,桩身由于受到基坑开挖影响产生的刚度降低、最大拉力及位置和侧阻分布随各因素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开挖导致基坑中不同位置处单桩刚度不同程度的降低,中心桩刚度降低程度最大,边桩次之,角桩最小;由于基坑开挖导致的不同位置处单桩刚度的不同可能加剧群桩基础的“碟形”沉降,导致筏板和上部结构开裂。开挖导致坑底的单桩几乎全长受拉,位于基坑中心处的桩拉力最大,边桩次之,角桩最小;当基坑开挖深度很大、桩长也较大时,基坑内工程桩的桩身配筋长度、配筋量、裂缝控制均要考虑桩身可能产生的最大拉应力及其位置。最后,给出了不同基坑开挖尺寸及桩长条件下基坑中不同位置处的单桩工作荷载下侧阻分布曲线。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以MATLAB为平台开发了考虑各种侧阻分布形式的沉降计算软件。

张希黔[4](2008)在《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3)》文中研究表明

严宏兵,舒志,龚政[5](2006)在《广西国际贸易中心结构改造方案设计简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广西国际贸易中心结构改造方案的研究,论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王家全[6](2006)在《城市建设与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活动对于场地和地基土的卓越周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城市理念的变化,21世纪大城市的地下建设必将成为大的趋势。城市大尺度地下空间的开发、大量桩基甚至超长桩基的设置,深大基础的运用、软弱土地基的加固与处理、地下水的汲取与污染、城市建设荷载施加给地质体的附加应力、城市规划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以及城市独特的环境效应(如热岛效应)等等都影响到地质体及地基土性状的变化。 城市建设强度加大,地基土结构、性状发生变化,引发城市地基土的振动特性及卓越周期发生变异。地基土卓越周期与结构物自振周期接近即产生共振破坏,在震害中出现的许多异常现象利用普遍的认识无从解释。结构物的自振周期通常是一个“定值”,但卓越周期可能是“变量”却往往被忽略。对城市建设与地质体及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进行研究,这对于大、中城市的防震减灾,特别是大、中城市各种结构物的抗震设防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效益。 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在总结城市建设环境下地质体与地基土结构、性状变化要素、方式的基础上,建立地质体与地基土结构、性状演变与地基岩土动力特性变化的响应关系并分析影响地基岩土动力特性的主要因素。 建立三维场地地基土模型,模拟城市建设如均布桩基、复合地基、地下空间开发等等引起岩土层的刚度变化,通过ANSYS的模态分析、谱分析、地震时程分析,研究城市建设因素作用下地基土卓越周期改变前后地基土自振周期、位移、速度、加速度变化规律,分析验证卓越周期变化的几个主要因素。 进行波速测试,分析剪切波速与土体密度、含水量、应力水平的关系,进而推求地基土卓越周期的变化规律,发现城市建设作用使土体的弹性比

肖汝诚,郭陕云,万姜林,贺少辉,刘维宁,刘济舟,麦远俭,吴澎,李广信,陶学康,吴佩刚,李金玉,冯大斌,黄承逵,张仁瑜,钱稼茹,赵基达,郑兴灿,曹开朗,李猷嘉,李颜强,徐良,沈余生,袁建光,赵家琳,郭陕云,杜文库,万姜林,陈引川,吕善功,王怀清,王道堂[7](2004)在《2020年中国土木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一、桥梁工程(一)国内外桥梁学科发展概况1.国内桥梁建设事业发展现状(1)工程发展概况。20余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建成了一大批结构新颖、技术复杂、设计和施工难度大、现代化品位和科技含量高的大跨径桥梁,积累了丰富的桥梁设计和施工经验。总体而言,我国桥梁建设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斜拉桥作为一种缆索承重体系,比梁式桥有更大的跨越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指

王保丰[8](2002)在《广西国际贸易中心主楼桩基注浆补强试验施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广西国际贸易中心主楼桩基为人工挖孔灌注桩 ,桩身砼存在缺陷 ,对桩身砼进行注浆补强 ,介绍了注浆补强试验的设计原则、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为其它桩的注浆补强施工提供设计依据。

罗仁安,忻元跃,张建敏,方征帆,曾明庆,冷小琪,冷小克[9](2002)在《某国贸大厦人工挖孔桩重大质量事故检测处理》文中认为应用动测和钻芯等无损检测技术 ,综合诊断分析检测出桩基工程的重大质量隐患 ,发现桩身特大空洞缺陷、桩身离析及桩底沉渣等质量问题 ,并采用灌浆处理

方晓梅,罗仁安,杨勇,王雪峰[10](2002)在《某人工挖孔桩质量事故检测及加固处理实例》文中研究表明应用动测和钻芯等无损检测技术,综合诊断分析出某桩基工程的重大质量隐患,发现了桩身空洞缺陷或桩底沉渣等质量问题,并采用灌浆技术进行了加固处理。

二、广西国际贸易中心主楼桩基注浆补强试验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国际贸易中心主楼桩基注浆补强试验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某超高层建筑基础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1.1.1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概述
        1.1.2 灌注桩桩端(侧)后压浆的作用
        1.1.3 灌注桩桩端(侧)后压浆的分类
    1.2 国内外的情况
        1.2.1 国外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应用价值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应用价值
    1.4 小结
第2章 灌注桩后压浆增加承载力机理分析
    2.1 压浆(灌浆)加固地基的作用
        2.1.1 渗透压浆
        2.1.2 压密压浆
        2.1.3 劈裂压浆
    2.2 桩端(底)压浆机理
        2.2.1 桩端(底)压浆力学机理
        2.2.2 桩端(底)压浆化学机理
        2.2.3 后压浆对桩端阻力的增强机理
    2.3 桩身(侧)压浆机理
        2.3.1 桩身(侧)压浆力学机理
        2.3.2 后压浆对桩侧阻力的增强机理
    2.4 桩端桩侧联合压浆
    2.5 小结
第3章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应用
    3.1 工程概况
        3.1.1 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61]
        3.1.2 拟建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3.1.3 拟建场地与地基的抗震设计基本条件
    3.2 本工程的特点
    3.3 地基岩土工程条件和地基基础方案可行性分析
        3.3.1 地基岩土工程条件
        3.3.2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3.4 解决方案及建议
        3.4.1 主塔楼采用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方案
        3.4.2 纯地下室部分采用地基基础方案
    3.5 小结
第4章 灌注桩后压浆效果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建模分析概述
        4.1.1 有限元建模概述
        4.1.2 有限元建模的一般步骤
    4.2 灌注桩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及建模
        4.2.1 有限元分析基本思路[78]
        4.2.2 桩身单元模型
        4.2.3 桩周土的本构模型
        4.2.4 灌注桩有限元模型建立
    4.3 工程实例分析
        4.3.1 模型参数及压浆参数的选取
        4.3.2 压浆前对单桩承载力及变形进行有限元分析
        4.3.3 压浆后对单桩承载力及变形进行有限元分析
        4.3.4 不同的压浆量对单桩承载力增长及变形的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灌注桩后压浆施工技术
    5.1 灌注桩后压浆施工[6]
        5.1.1 压浆装置介绍
        5.1.2 注浆设备
        5.1.3 基桩后压浆参数设计
        5.1.4 后压浆技术对灌注桩的要求
        5.1.5 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流程
        5.1.6 后压浆管件设置
        5.1.7 后压浆质量保证措施
    5.2 压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措施
        5.2.1 压浆中断
        5.2.2 压浆压力达不到结束标准
        5.2.3 压浆管路堵塞
        5.2.4 浆液流失
        5.2.5 桩体上抬和地面隆起
        5.2.6 单桩所有压浆管打不开
        5.2.7 出现冒浆
        5.2.8 单桩压浆量不足
    5.3 小结
第6章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效果检测
    6.1 灌注桩后压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6.1.1 试验装置及说明[91-92]
        6.1.2 试验方法
        6.1.3 终止加荷及稳定标准[91-92]
        6.1.4 提交试验成果资料
    6.2 灌注桩后压浆单桩声波透射法检测
        6.2.1 测试方法和原理[91-92]
        6.2.2 测试参数
        6.2.3 仪器设备
        6.2.4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判定
        6.2.5 提交测试成果资料
    6.3 灌注桩后压浆单桩低应变检测
        6.3.1 测试方法和原理
        6.3.2 判别标准
        6.3.3 提交测试成果资料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微型钢管桩在岩石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问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型桩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形式
        1.2.2 微型桩的作用机理
        1.2.3 微型桩在基坑工程中的受力变形研究
        1.2.4 微型桩在基坑工程中的设计计算研究
        1.2.5 微型桩的存在及微型桩复合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对基坑的影响
        1.2.6 岩石地区、土岩组合地区微型桩支护结构的应用
    1.3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分析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微型钢管桩在岩石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实例简介
    2.1 微型钢管桩-喷锚支护体系介绍
        2.1.1 现有的基坑支护方式简介
        2.1.2 微型钢管桩-喷锚支护体系介绍
    2.2 工程实例介绍
        2.2.1 工程实例概述
        2.2.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2.3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2.2.4 场地周边环境条件
        2.2.5 基坑典型支护剖面设计
3 微型钢管桩在岩石基坑支护工程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PLAXIS 简介
    3.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2.1 单元 1 的数值模型建立
        3.2.2 单元 1 的数值模型正确性验证
        3.2.3 单元 5 计算模型的建立
        3.2.4 单元 5 的数值模型正确性验证
    3.3 计算结果的分析
        3.3.1 微型钢管桩上土压力的分析
        3.3.2 微型钢管桩的内力变形特征
        3.3.3 微型钢管桩在岩石基坑支护工程中的作用
        3.3.4 微型钢管桩内力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4 微型钢管桩-喷锚基坑支护体系的破坏形式
    3.5 本章小结
4 微型钢管桩-锚杆支护体系的设计计算
    4.1 计算原理
        4.1.1 上部桩锚支护计算原理
        4.1.2 下部喷锚支护计算原理
    4.2 算例分析
        4.2.1 上部桩锚支护计算
        4.2.2 下部喷锚支护计算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考虑深开挖影响的超长桩荷载传递机理及沉降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单桩研究现状
        1.2.1 荷载传递法
        1.2.2 弹性理论法
        1.2.3 剪切变形法
        1.2.4 数值分析法
        1.2.5 其他简化方法
    1.3 超长桩研究现状
        1.3.1 超长桩问题总结
        1.3.2 室内模型试验及离心机试验研究
        1.3.3 现场试验研究
        1.3.4 超长群桩沉降实测研究
        1.3.5 理论和数值分析
    1.4 基坑开挖对坑底工程桩影响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长桩现场静载试验分析
    2.1 超长桩静载试验
        2.1.1 天津117 大厦试桩
        2.1.2 天津塘沽某工程试桩
        2.1.3 温州世贸中心试桩
        2.1.4 台州鑫泰广场试桩
        2.1.5 广西某大型火电厂试桩
        2.1.6 湛江海湾大桥试桩
        2.1.7 郑西铁路某特大桥试桩
        2.1.8 上海某工程试桩
        2.1.9 珠海市保税区某工程试桩
    2.2 Q-s 曲线分析
    2.3 侧摩阻力分析
    2.4 端阻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长桩承载变形机理及沉降计算研究
    3.1 有限元软件、本构模型和接触面模型介绍
        3.1.1 ABAQUS 软件简介
        3.1.2 修正剑桥模型
        3.1.3 桩土接触面库伦摩擦模型
    3.2 计算模型简介及参数验证
        3.2.1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验证
        3.2.2 不同长度单桩有限元模型
    3.3 单桩Q-s 曲线分析
        3.3.1 单桩Q-s 曲线
        3.3.2 单桩极限承载力
        3.3.3 桩身压缩量分析
    3.4 单桩轴力分析
        3.4.1 典型短桩和超长桩轴力对比
        3.4.2 轴力归一化分析
        3.4.3 端阻比分析
    3.5 单桩侧阻分析
        3.5.1 典型短桩和超长桩侧阻对比
        3.5.2 侧阻归一化分析
    3.6 超长桩侧阻分布假定
        3.6.1 Mindlin 和Geddes 应力解
        3.6.2 两段式和三段式
        3.6.3 单驼峰式
    3.7 超长桩基础地基竖向附加应力分析
        3.7.1 两段式应力解与Geddes 解对比
        3.7.2 单驼峰式应力解与Geddes 解对比
        3.7.3 端阻力引起地基附加应力及端阻比的影响分析
    3.8 超长桩沉降计算
        3.8.1 侧阻分布模式及端阻比对超长桩基础沉降计算的影响
        3.8.2 群桩数量对沉降计算影响分析
        3.8.3 工程实例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坑开挖条件下超长桩工作性状及沉降计算研究
    4.1 有限元模型简介
        4.1.1 有限元模型
        4.1.2 工况模拟
    4.2 桩顶荷载—沉降曲线分析
        4.2.1 Q-s 曲线对比
        4.2.2 不同试桩方法极限承载力
        4.2.3 桩身压缩量分析
    4.3 桩身轴力分析
        4.3.1 桩身轴力曲线
        4.3.2 轴力归一化曲线
        4.3.3 最大拉力及位置
        4.3.4 端阻比
    4.4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4.4.1 桩身侧摩阻力曲线
        4.4.2 不同长度桩侧摩阻力归一化分析
    4.5 开挖条件下超长桩侧阻分布假定
    4.6 开挖条件下桩基础地基中应力状态分析
    4.7 土体回弹再压缩性状分析
    4.8 考虑开挖影响的超长桩基础沉降计算
        4.8.1 考虑开挖影响的超长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分析
        4.8.2 工程实例计算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坑开挖条件下坑底工程桩承载性状三维有限元分析
    5.1 基坑开挖条件下坑底不同位置处工程桩工作性状
        5.1.1 有限元模型简介
        5.1.2 坑底不同位置处单桩荷载—沉降曲线分析
        5.1.3 坑底不同位置处单桩轴力分析
        5.1.4 坑底不同位置处单桩侧阻分析
        5.1.5 基坑开挖对群桩基础影响分析
    5.2 基坑开挖条件下坑底工程桩工作性状的参数分析
        5.2.1 有限元模型简介
        5.2.2 不同开挖尺寸及桩长条件下桩身最大拉力及位置
        5.2.3 不同开挖尺寸及桩长条件下单桩刚度
        5.2.4 不同开挖尺寸及桩长条件下侧阻分布
    5.3 工程实例分析
        5.3.1 工程概况
        5.3.2 现场实测及分析
        5.3.3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5.3.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及与实测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长桩沉降计算软件设计
    6.1 超长桩基础沉降计算软件
        6.1.1 软件简介
        6.1.2 界面设计及数据输入
        6.1.3 计算结果输出
    6.2 工程实例分析
        6.2.1 工程概况
        6.2.2 数据输入
        6.2.3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3)(论文提纲范文)

2.2 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2.2.1 理论发展与关键技术
    2.2.2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塔楼主体结构施工
        2.2.2.1 工程概况
        2.2.2.2 工程实施
        2.2.2.2.1 总体施工流程
        1) 总体施工区划分
        2) 塔楼主体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施工顺序
        2.2.2.2.2 关键设备的配置
        1) 塔吊配置
        2) 施工电梯
        3) 混凝土输送泵
        2.2.2.2.3 关键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
        1) 施工测量及建筑物的垂直度控制
        2) 核心筒混凝土结构施工
        3) 巨型柱混凝土施工方法
        4) 巨型柱钢结构安装
        2.2.2.3 技术创新点
        1) 钢结构安装技术
        2) 混凝土研制及施工技术
        3) 模板体系的开发与应用技术
    2.2.3 武汉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的整体滑模施工技术
        2.2.3.1 工程概况
        2.2.3.2 工程实施
2.3 基于全过程控制的预拌混凝土长墙结构裂缝控制技术
    2.3.1 理论发展与关键技术
    2.3.2 武汉市第三医院综合病房大楼工程施工
        2.3.2.1 工程概况
        2.3.2.2 工程实施
        2.3.2.2.1 原材料优化选择
        2.3.2.2.2 混凝土配合比体积稳定性优化设计
        2.3.2.2.3 收缩、体积稳定性试验及评价
        1) 主要试验检测性能指标、配合比及原材料性能
        2) 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测试
        3) 混凝土主要施工性能及力学性能测试
        4) 混凝土塑性抗裂性能试验 (平板抗裂试验)
        2.3.2.2.4 施工过程有效控制
        2.3.2.2.5 墙体原位施工试验及监测
        1) 墙体温度测试结果 (见图28)
        2) 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
        2.3.2.3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6)城市建设与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建设要素分析
    2.1 城市发展与城市正常的能量交换
        2.1.1 城市的出现和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
        2.1.2 城市的物流与能流
    2.2 城市建设要素的表现形式
        2.2.1 地下空间、桩基、基坑维护与深基础的运用
        2.2.2 城市规划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
        2.2.3 地下水的汲取与污染
        2.2.4 各种工程建设行为
    2.3 城市建设的荷载表达
        2.3.1 地表建筑形成的荷载
        2.3.2 地下开挖形成的荷载
        2.3.3 城市建设形成的间接荷载
        2.3.4 城市建设荷载对地质环境扰动的特点
    2.4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地质体变化改变地基土卓越周期
    3.1 城市地质体的变化
        3.1.1 地质体在城市建设作用下产生的宏观变化
        3.1.1.1 局部地段地基变形、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3.1.1.2 引发大面积的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表塌陷,并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3.1.1.3 引起地裂缝
        3.1.1.4 大面积滑坡
        3.1.1.5 诱发地震
        3.1.2 地质体在城市建设作用下产生的细观变化
    3.2 场地卓越周期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3.2.1场地卓越周期的定义
        3.2.2 场地卓越周期的计算方法
        3.2.3 场地与地基的区别
        3.2.4 场地卓越周期与特征周期异同
        3.2.5 结构基本周期、结构自振周期与设计特征周期、卓越周期之间的联系
    3.3 城市建设引发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的初步分析
        3.3.1 城市建设对地基土卓越周期的影响
        3.3.2 城市建设改变地基土卓越周期
        3.3.3 卓越周期变化影响地基土与建筑物的共振特性
    3.4 小结
第四章 计算机模拟试验的开展与卓越周期变异模拟
    4.1 城市建设因素引发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的ANSYS分析
        4.1.1 卓越周期的计算机有限元求解
        4.1.2 实体结构模态分析
        4.1.2.1 基本理论
        4.1.2.2 模态分析
        4.1.2.2.1 未有城市建设因素作用前的场地地基土模态分析
        4.1.2.2.2 均布桩基的场地地基土模态分析
        4.1.2.2.3 均布地下空间基础的场地地基土模态分析
        4.1.2.2.4 复合地基改良的场地地基土模态分析
        4.1.2.2.5 模态分析小结
    4.2 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前后的地震反应对比分析
        4.2.1 谱分析
        4.2.1.1基本理论
        4.2.1.2 地震反应谱的计算与分析
        4.2.1.2.2 均布桩基的场地地基土地震反应谱分析
        4.2.1.2.3 均布地下空间基础的场地地基土地震反应谱分析
        4.2.1.2.4 复合地基改良的场地地基土地震反应谱分析
        4.2.1.2.5 谱分析小结
        4.2.2 时程分析
        4.2.2.1 动力学时程分析方法
        4.2.2.1.1 基本理论
        4.2.2.1.2 阻尼取值
        4.2.2.1.3 地震波的选用
        4.2.2.1.4 地震荷载的施加
        4.2.2.1.5 分析步骤
        4.2.2.2 时程分析的计算与分析
        4.2.2.2.1 未有城市建设因素作用前的场地地基土地震时程分析
        4.2.2.2.2 均布桩基的场地地基土地震时程分析
        4.2.2.2.3 均布地下空间基础的场地地基土地震时程分析
        4.2.2.2.4 复合地基改良的场地地基土地震时程分析
        4.2.2.2.5 时程分析小结
    4.3 小结
第五章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实例分析
    5.1 城市建设引起卓越周期变化模型
        5.1.1 地基土卓越周期随剪切波速变化规律
        5.1.1.1 土体波速与密度关系
        5.1.1.2 土体波速与含水量关系
        5.1.1.3 土体剪切波速与应力状态关系
        5.1.1.4 主要影响规律与结论
        5.1.2 地基土卓越周期与土层厚度、密度变化规律
        5.1.2.1 卓越周期与覆盖土层厚度 H的关系
        5.1.2.2 卓越周期与地基土弹模密度比E/p的关系
        5.1.2.3 主要规律与结论
    5.2 卓越周期变异引起震害模型
        5.2.1 地基土卓越周期与结构基本周期的关系
        5.2.2 地基土卓越周期与结构基本周期的震害模型
    5.3 某高校主楼打桩前后的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化对结构抗震影响的ANSYS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及生产项目
致谢

四、广西国际贸易中心主楼桩基注浆补强试验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某超高层建筑基础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郑楷. 吉林大学, 2013(08)
  • [2]微型钢管桩在岩石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李白.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 [3]考虑深开挖影响的超长桩荷载传递机理及沉降计算研究[D]. 张立明. 天津大学, 2012(07)
  • [4]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3)[J]. 张希黔. 施工技术, 2008(12)
  • [5]广西国际贸易中心结构改造方案设计简介[J]. 严宏兵,舒志,龚政.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6(08)
  • [6]城市建设与地基土卓越周期变异研究[D]. 王家全. 广西大学, 2006(12)
  • [7]2020年中国土木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肖汝诚,郭陕云,万姜林,贺少辉,刘维宁,刘济舟,麦远俭,吴澎,李广信,陶学康,吴佩刚,李金玉,冯大斌,黄承逵,张仁瑜,钱稼茹,赵基达,郑兴灿,曹开朗,李猷嘉,李颜强,徐良,沈余生,袁建光,赵家琳,郭陕云,杜文库,万姜林,陈引川,吕善功,王怀清,王道堂.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 2004
  • [8]广西国际贸易中心主楼桩基注浆补强试验施工技术[J]. 王保丰.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2(S1)
  • [9]某国贸大厦人工挖孔桩重大质量事故检测处理[J]. 罗仁安,忻元跃,张建敏,方征帆,曾明庆,冷小琪,冷小克. 建筑技术开发, 2002(11)
  • [10]某人工挖孔桩质量事故检测及加固处理实例[J]. 方晓梅,罗仁安,杨勇,王雪峰. 岩土力学, 2002(S1)

标签:;  ;  ;  ;  ;  

广西国贸中心主楼桩基注浆加固试验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