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人才分级培养管理模式探索

临床医学人才分级培养管理模式探索

一、对临床医学人才分级培养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杨惠莉,李芃,岳林,王盈,何浩,蒋静媛,卢艳玲,赵建伟[2](2021)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基于实践的护理学继续教育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护理学继续教育是继毕业后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教育。为适应护理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护士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此,我国积极开展护理学继续教育。笔者归纳总结国内外护理学继续教育的研究进展,提出终身教育理念下基于实践的护理学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设想,以期为今后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肖雄[3](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邹宛均[4](2020)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8所医学院校的调查》文中指出研究目的:2015年全国正式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改革。本研究旨在调查“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3年学制内保证33个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前提下,其作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规范和改进,以期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管理策略。研究方法:对8所医学院校的2019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研究生、研究生院管理人员、导师三类人员进行访谈,使用词频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077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调查情况结果如下:1.培养认知:超过50%的研究生认为“科研能力培养重要”及“临床为主,科研为辅”是理想的培养定位。2.培养过程:导师进行科研指导频率“一月一次”占比最高达26.28%。42.99%的研究生以参加院内、科室内学术活动为主。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四个环节中,中期检查缺失最严重达25.44%。中、英文文献阅读量均为“50100篇”人数最多,占比依次为31.75%、33.61%。3.科研能力自我评价:总平均分为(3.00±0.95)分,得分最高的项目是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3.39±0.95)分,最低为设计研究方案能力(2.78±0.95)分。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要性、理想培养定位及科研对临床工作帮助认知不同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自评得分有差异(P<0.05)。4.培养满意度:总平均分(3.27±0.86)分,得分最高的项目是导师科研指导效果(3.82±0.81)分,最低的是经济待遇(1.88±0.95)分。本住培专业科室轮转时长及经济待遇不同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评价有差异(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目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在培养体系、管理、师生三个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培养定位应明确,培养标准需提高;科研课程体系需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尚需健全和落实;经济待遇满意度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研究生欠缺科研能力培养积极性;导师尚未完全适应并轨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转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找准定位,明确“兜底线”;创新科研课程体系。完善制度,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加大投入,健全激励机制。注重自我培养,注入持久动力;强化导师队伍,提升培养效果。

张俊俊[5](2020)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医教协同背景,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该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为临床专硕人才培养及考核评价提供测量工具,旨在提升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方法:首先,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拟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德尔菲法对26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咨询,根据指标筛选标准及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进行分析,使用yaahp 6.0和Excel 2007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从而明确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最后,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编制《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山西省某医学院校360名在校临床专硕研究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44份。同时,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及效度,通过计算得分情况,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指标体系的影响程度得分情况。结果:1.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积极性较高,经两轮Delphi法,指标三级指标由原来的76个变为58个,Kendall’s W由0.23提高为0.46(P<0.01)。专家的平均权威程度系数为0.83。2.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58个三级指标,6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生源质量、导师指导质量、课程设置质量、临床实践教学质量、论文成果及社会评价;权重分别为:0.0991、0.1746、0.0786、0.4598、0.1295及0.0583。3.指标体系总体的Cronbach’sα为0.96,其中各条目的Cronbach’sα为0.840.98。经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4.98%。与预期构想的6个一级指标基本一致,理论分类与实际检验吻合较好。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卡方自由度比(c2/df),除社会评价维度外,其余各维度均达到评价标准;标注拟合指数(NFI)、拟合优度指数(GFI)、增值拟合指数(IFI)、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大部分达到评价标准,拟合效果较为理想。4.可行性分析结果:问卷回收率为97.22%,问卷有效率为95.56%,同时,问卷均在10min内完成。5.本研究中,研究生认为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维度对培养质量影响最大,得分为:4.34±0.650;影响程度最低的为生源质量维度,得分为:3.91±0.689。指标体系条目影响程度得分排名前五的条目为II-2导师指导、I-1思想道德、IV-3临床实践效果、I-3身心素质、II-3导师指导结果,影响程度得分排名后五的条目为V-3论文成果、V-1论文开题、III-1组织管理、VI学校因素、VI社会因素。结论:本研究基于医教协同背景下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集中且协调,指标权重相对科学合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一定程度上评价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助于临床专硕研究生、导师、医学院校、培训基地了解各自在培养质量提升过程中所肩负的责任,明确自身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陈素凤[6](2020)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结合“医教协同”背景,研究H医院专硕的培养现状、培养模式的认知情况,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更好地优化医院专硕培养方案,全方位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H医院专硕培养的基本信息,运用问卷调查法对H医院专硕和导师进行调查,调查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临床实践技能、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外语能力八项能力培养现状及培养认知情况。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导师、专硕、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收集专硕培养完善措施方面的创新性意见。结果:医教协同模式优势明显,72.3%的学生和72.6%的导师对医教协同模式满意;H医院的专硕培养工作不断取得进步,但仍有35.2%的专硕和32.2%导师对整体培养效果不满意;专硕和其他住培学员同工不同酬的奖助体系会降低专硕的工作积极性;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科学、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方法不具有针对性,培养过程考核流于形式。31.8%的专硕只在少部分轮转科室能管理床位,53.0%的专硕在本学科临床工作期间仍不能独立值夜班,临床实践机会不够,临床技能考核不规范;导师认为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仍有待提升,61.4%的专硕未发表过文章,科研能力培养不受重视;导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评价较差,英语口语、阅读、写作能力均有待提升,英语自学能力较差,语言学习氛围不浓厚;H医院专硕经过三年的培养,医德医风等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得到明显的提升;88.3%的学生表示没有承担过本科生的理论教学,只有47.7%的学生参加过教学制度、规范及教学技巧培训,临床教学能力明显不足;57.6%的学生表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有一点困难,42.4%的学生存在信心不足,导师认为主要是沟通经验不足、缺乏沟通技巧训练等原因;64.6%的导师认为学生的卫生法律知识掌握程度较差,自学卫生法律知识的学生只有42.4%,卫生政策法规学习缺位;专硕的理论课程主要是采取分散式授课+脱产式集中授课,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设置未能贴合专硕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重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足。结论:H医院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制度体系成熟。专硕与住培衔接顺利,协同培养初见成效,但专硕整体培养质量仍有待提升。在专硕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奖助体系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忽略临床能力以外其他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能力较差等问题。应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优化评价考核体系,完善考核过程管理;重视其他能力培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保障技能培训质量,理顺临床科研关系,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徐妍[7](2020)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临床医学教育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培养质量和就业现状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检验培养效果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推进医学院校与用人单位需求紧密衔接的核心内容。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进行有效的追踪和评价,可以较为全面的掌握毕业生的质量现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目的:为了更深入了解医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掌握医学生对自我感知的评价,明确毕业生对自身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探讨了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主要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从而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成果,评价医学教育改革的效果,形成教育结果与教育计划的有机衔接,为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长期跟踪调查和反馈评价机制提供参考,为掌握临床医学的现状和促进医学教育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基于闭环循环模式为设计基础,在素质冰山模型、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梳理了国内外临床医学毕业生培养及质量研究的大量文献,在充分参考国内和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确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运用德尔菲法对从事临床医学教学管理及临床研究的资深专家进行咨询,通过数据分析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和实测分析,对南京医科大学113名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运用统计学方法,获得毕业生的整体情况。结果:毕业生总体质量较好,自评结果显示毕业生在责任意识、思想道德素质和团队精神等方面评价最好,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与科研能力评价最差,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指标体系信度与效度较好,指标体系具有有效性及可行性。结论: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根据毕业生自评结果显示,临床医学毕业生临床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不足,预防医学与相关交叉学科知识掌握较差,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调整课程的多元整合;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方位改革。

韩知微[8](2020)在《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构建符合新疆中医药事业发展,满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运行过程中评价人才培养效果,适时提出阶段性改进建议及对策,为进一步优化“双规合一”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为提高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参考。方法: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费法(Delphi)构建《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以运行实施《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的2018级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34人为实验班,以运行实施《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的2015级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97人为对照班,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2个班级学生的阶段性培养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法定性评价《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的阶段实施效果;应用专家访谈法征询“双规合一”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结果:1)经两轮Delphi专家咨询,修订完善了包涵培养目标和要求、招生与培养原则、课程学习与考核、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科研与教学训练、学位论文与答辩、学位申请与授予和分流机制、组织管理八个要素的《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版),并于2018年9月开始运行实施;2)培养方案实施效果定量分析:在学位课程考试成绩方面,与对照班相比较,实验班公共必修课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统计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课程平均成绩均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英语》平均成绩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中《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课程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为81.96±5.66分,而《中医基础理论专论》课程平均成绩低于对照班,为84.92±3.50分,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能力考核方面,实验班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为88.49%,高于对照班通过率(74.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为408.82±27.27分,低于对照班成绩(418.39±30.5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位论文选题方面,实验班结合中医临床实践选题的学生有109人(81.34%)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开题成绩方面,实验班开题成绩为76.41±6.07分高于对照班(73.45±5.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和教师对“双轨合一”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满意度总体上介于Likert 5级量表“一般满意”与“比较满意”之间,分别为2.958±0.924至4.026±0.675之间和3.374±0.820至3.875±0.756之间;调查对象中,有78.36%的学生和86.39%的教师认同修订后培养方案“合理,但需要部分修改”,50%的学生和52.38%的教师认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版)能更好的培养出“能看病、会看病”的医师;4)通过访谈各级管理人员,均表示“双轨合一”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较2015版培养方案相比较,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界定更加明确,按专业制定轮转计划并对临床科室轮转培养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是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启发较少,科研能力培养不理想,建议进一步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与临床轮转,科学化解理论学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科学研究任务之间的矛盾。结论:“双轨合一”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整合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同培养要求,具有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区域特色,强化中医临床能力等优点,对提高学生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和提升中医素养等均有一定成效,为培养高质量中医专业人才提供了借鉴参考价值。

房坤,吴苗苗,储友群,徐国庆,谷玮[9](2020)在《新形势下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KAQ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面对大量先进的医疗器械的应用以及临床医学工程师的传统培养模式不适应于医学发展的情况,为适应医学发展,提出KAQ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方法根据分析医工人员的现状及在医院中的作用地位,提出KAQ人才创新模式培养的必要性,并分别从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培训体系的构建和绩效考核评审等多方面考虑,具体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提出创新性建议。结果临床医学工程师在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方面齐头并进,有利于发挥自身作用和能力,解决医疗器械设备的实际问题,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效率和效益,打造服务于医院医学装备的优秀医工人员。结论新形势下,将KAQ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的应用于临床工程师的培养,并加以创新运用,从而使临床工程师能全面提高自身价值,支持临床工作。

郑婷婷[10](2019)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某医科大学并轨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自评与问题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以某医科大学(大连地区)2016-2017级临床医学并轨研究生为对象,通过对其目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查,其中培养方案包括内部评价即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外部评价包括从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等角度对学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在评价目前该校临床医学并轨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同时,进一步探析并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差异,构建并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方程模型,为今后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及对策。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某医科大学大连地区并轨培养研究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医科大学2016—2017级大连地区6个培训基地的17个不同专业共计1040名并轨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各培训基地分别发放问卷数量为416份、354份、146份、62份、20份和42份。问卷由经过相关培训的调查人员进行统一的发放并对填写说明进行详细解答,填写完毕后由调查人员统一回收。运用Epidata3.1对获得数据录入,选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AMOS21.0统计软件进行信效度检验、模型路径分析以及调节作用检验。结果:本研究共调查1040人,其中男:女为426:614,发放问卷1040份,,共计回收940份,回收率为90.38%,其中有效926份,有效率为89.04%。课程体系对培养质量的非标准化的路径系数为0.177,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75(C.R=5.284,p<0.01),课程体系对培养质量的正向影响显着;轮转体系对培养质量的非标准化的路径系数为0.345,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03(C.R=9.096,p<0.01),轮转体系对培养质量的正向影响显着;考评体系对培养质量的非标准化的路径系数为0.293,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67(C.R=6.614,p<0.01),考评体系对培养质量的正向影响显着;毕业体系对培养质量的非标准化的路径系数为0.0,097,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39(C.R=2.386,p=0.02),毕业体系对培养质量的正向影响显着;培养质量对规培并轨效果的非标准化的路径系数为0.933,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44(C.R=16.344,p<0.01),培养质量对规培并轨效果的正向影响显着。并轨研究生对培养现状的总体平均分为7.82±1.92,对数据进行非参数Mann-Whitney U、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发现并轨研究生中,不同性别、培训基地、二级学科、本科院校、入学途径以及是否一志愿入学的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同入学年份以及是否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对国家实施并轨培养制度持赞成态度的有743人,占80.23%,认为无所谓的有127人,13.71%,持不赞成态度的共56人,占6.04%,其中,不同入学年份、是否一志愿入学及不同二级学科的学生对于国家实施并轨培养政策的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并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考评体系、毕业体系对其培养质量存在正向显着影响;培养质量对规培并轨情况存在正向显着影响。另外,并轨研究生中,不同性别、不同培训基地、不同二级学科、不同本科院校、是否一志愿入学、不同入学途径对培养现状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入学年份、不同学科以及是否一志愿入学对并轨培养模式态度存在差异;培养同质化较低,课程体系不完善,缺少理论授课;经费支持保障低,激励机制缺位,缺乏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进一步加强同质化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增加经费保障与激励机制,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对临床医学人才分级培养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临床医学人才分级培养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终身教育理念下基于实践的护理学继续教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终身教育概念
2 开展基于实践的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学科建设的需要
    2.3 护理人员自我实现的需求
3 国内外护理学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3.1 国外发达国家的护理学继续教育体系完整
    3.2 国内护理学继续教育没有形成规范体系
4 终身教育理念下基于实践的护理学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设想
    4.1 继续教育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4.2 教学方案侧重于教学与实践的一体化
    4.3 健全培训体系,不断提升知识储备
        4.3.1 理论培训
        4.3.2 操作培训
        4.3.3 建立管理模块
    4.4 健全评价体系
    4.5 建立基于实践的护理学继续教育考核管理模式
        4.5.1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考核和评分标准
        4.5.2 依据学历及工作资历进行分级培养计划并确定考核目标
    4.6 自主学习的养成是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
5 小结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8所医学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临床专硕生教育发展历程
        1.2 研究进展概述
        1.3 实践改革与探索
    2 研究目的与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3 核心概念
        3.1 临床专硕生
        3.2 科研能力培养
    4 理论依据
        4.1 掌握学习理论
        4.2 最近发展区理论
        4.3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4.4 现代人本学习理论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抽样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问卷调查法
        2.3 访谈法
    3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4 质量控制
        4.1 问卷、访谈提纲设计
        4.2 调查、访谈过程
        4.3 数据审查
第三章 调查结果
    1 基本信息
        1.1 临床专硕生的基本情况
        1.2 临床专硕生导师的基本情况
    2 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2.1 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认知
        2.2 科研能力培养过程
    3 科研能力培养评价
        3.1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3.2 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
    4 科研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5 访谈结果
        5.1 临床专硕生
        5.2 研究生院培养管理人员
        5.3 导师
第四章 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 培养定位应明确,培养标准需提高
    2 科研课程体系需完善
    3 学校管理制度尚需健全和落实
    4 经济待遇满意度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5 临床专硕生欠缺科研能力培养积极性
    6 导师尚未完全适应并轨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转变
第五章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 找准定位,明确“兜底线”
    2 创新科研课程体系
    3 完善制度,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4 加大经费投入,健全激励机制
    5 注重自我培养,注入持久动力
    6 强化导师队伍,提升培养效果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5)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指标体系框架
        2.2 专家基本情况
        2.3 专家积极程度
        2.4 专家权威程度
        2.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2.6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7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情况
    3 讨论
        3.1 专家的代表性
        3.2 专家积极程度
        3.3 专家权威程度
        3.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4 结论
第二部分 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
        2.2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
        2.3 三级指标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
        2.4 各评价指标组合权重的计算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信度分析结果
        2.3 效度分析结果
        2.4 可行性分析结果
        2.5 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程度分析
    3 讨论
        3.1 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3.2 指标体系的效度分析
        3.3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程度得分情况分析
        3.4 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4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个人简介

(6)“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
        (一)相关概念
        (二)基础理论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一)理论基础
        (二)基本原则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德尔菲法
        (二)专家组的确定
        (三)第一轮专家咨询
        (四)第二轮专家咨询
        (五)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分析
        (一)专家基本情况
        (二)专家的积极系数
        (三)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四)专家权威程度
第三章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测应用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二、实测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实测研究的对象
        (二)实测研究的方法
    三、实测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测研究结果
        (二)实测研究结果的分析
    四、对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结果的分析
第四章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分析
        (一)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二)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的特色分析
    二、对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质量的启示与建议
        (一)调整课程多元整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资水平
        (四)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完善临床医学评价指标体系,实现闭环循环反馈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四、本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8)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实验班与对照班
        1.2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1.3 访谈对象
    2 研究内容
        2.1 采用 Delphi 法修订《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
        2.2 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Delphi法
        3.3 对比分析法
        3.4 问卷调查法
        3.5 专家访谈法
    4 质量控制
        4.1 专家咨询阶段
        4.2 问卷调查及访谈阶段
        4.3 数据录入阶段
    5 统计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建议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国内外毕业后医学教育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新形势下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KAQ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师现状
2 建立临床医学工程师创新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3 临床工程师KAQ培养模式
    3.1 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
    3.2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训体系的构建框架
    3.3 临床医学工程师绩效考核方案
4 结语

(1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某医科大学并轨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自评与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2.1 相关理论
    2.2 基本概念
    2.3 变量界定与测量
    2.4 研究对象
    2.5 研究内容
    2.6 研究方法
    2.7 研究路线
三、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研究生对于并轨培养模式的认知情况
    3.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培养体系评价
    3.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培养质量评价
    3.5 定性访谈结果
四、讨论
    4.1 并轨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评价
    4.2 不同专业、不同培训基地培养质量差异性分析
五、建议
    5.1 提高并轨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
    5.2 缩小不同专业、不同培训基地培养质量差异
六、结论
七、论文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7.1 论文的创新型
    7.2 论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并轨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自我评价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四、对临床医学人才分级培养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终身教育理念下基于实践的护理学继续教育的研究进展[J]. 杨惠莉,李芃,岳林,王盈,何浩,蒋静媛,卢艳玲,赵建伟. 护士进修杂志, 2021(24)
  •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8所医学院校的调查[D]. 邹宛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张俊俊.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6]“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医院为例[D]. 陈素凤.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徐妍.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8]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效果评价[D]. 韩知微.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8)
  • [9]新形势下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KAQ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房坤,吴苗苗,储友群,徐国庆,谷玮. 中国医疗设备, 2020(02)
  • [1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某医科大学并轨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自评与问题分析[D]. 郑婷婷.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临床医学人才分级培养管理模式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