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历史脉络研究

关中地区历史脉络研究

一、关中地域历史文脉考论(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鹏[1](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胡凯[2](2021)在《临潼文地谱系、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城市在历代的城市规划营建中积淀了优秀的历史经验,并在实践中形成以人文视角进行文化用地建设的智慧营建传统。然而,现代以功能为导向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忽视了文化用地建设的重要性,导致城市特色缺失、文化空间碎片化等,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今,面向文化复兴的战略要求,国家多次强调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发展,塑造以文化为中心的城市空间,这就需要从文化用地的视角进行探讨研究。“文地”的提出从整体性视角为解决城市文化用地的用地承载及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作为支撑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的重要载体,既要厘清其历史内涵,还应该重视文化用地在当今的规划及建设意义。临潼作为华夏民族的源脉之地,历史渊源深厚,人文胜迹颇为丰富,经周秦至汉唐,一直是京畿之地,占据着中国历史文化基因的重要地位,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城市空间格局特色,对于研究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有较为突出的借鉴意义。论文选取临潼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史前至秦汉—隋唐时期—民国时期—建国以来临潼建成区城市空间发展概况,分析了城市空间建设对文地的影响;结合历史资料的挖掘梳理和实地调研,明确了临潼的文地谱系以文化精神标识用地、纪念用地、宗教用地、文化遗产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及文化产业用地为6大类文地类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了文地的具体分类并进行空间落位;结合量化统计与GIS的核密度法科学化的分析了临潼主要历史时期以来的文地分布特征,总结出临潼文地呈“老城强中心聚集+郊野多中心组团分布”的特征;探讨了影响文地生成的关键因素包括历史演变积淀、宗教民间祭祀活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驱动及现代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明确了其在文化空间建设上的动力机制;基于当下城市文化的发展诉求,分析了临潼文地在城市文地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构想,以实现城市文化传承为目的,提出文化传承的技术路线;基于临潼历史空间格局基底,构建了结合时代发展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以此为促进城市格局发展的整体构架,并在现状文地的基础上进行了配置优化,以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本文通过深入的文献挖掘与梳理,及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得到的临潼文地谱系分类、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划策略等相关研究成果有望推动城市文地的相关学术研究,充实“文地”的理论体系,并期望能为临潼的文化用地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张静雅[3](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提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冯妮[4](2021)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渭河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渭河秦汉新城Ⅱ段滨河景观改造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滨水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小气候以及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了人们一个放松休闲的场所,拉近了人与人、人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距离。滨河区域也是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然而目前我国的滨河景观建设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不足,过于追求现代化、国际化,存在景观设计雷同的问题,所以,如何在滨河景观规划设计与改造过程中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保持本土特色?成为了当前滨河绿地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基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了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梳理了城市滨河景观与地域文化的相关理论、地域性滨河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地域文化的提取策略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域文化融入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2)对国内有关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找到了一些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河景观的途径。(3)基于上述理论,以渭河秦汉新城Ⅱ段滨河景观改造设计为实例,在分析并展示渭河悠久历史文化、秦汉新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该区域景观规划设计,完成了总体设计、功能分区、景观节点设计和专项设计。

李小龙[5](2020)在《关中地区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营城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的本土实践探索积淀形成了博大深厚的历史营建基因,这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根基。然而,优秀本土历史营建基因的核心价值尚未得到应有揭示,并因与地区规划实践的长期脱节而几近断裂,致使现代城市缺乏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挖掘和揭示渐遭遗忘的本土历史营建基因,使之具有恒久价值的部分传承于今、弘扬于世,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城市营建理论与方法体系、促进城市文化复兴与人居提质皆具重大意义。对此,本文立足中国营城的地区性发展规律,聚焦数量多、影响大、覆盖面广且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矛盾问题较为突出的传统基层人居单元“县城”,以陕西关中地区的31座传统县城为对象,研究探索关中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基因,以期为中国城市本土历史营建基因的继承与创新积累一定的地区成果。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文化基因理论为指导,基于对“城市空间格局营建基因”是特定地域环境作用影响下城市格局外在表现形式、内在结构组织、深层营建法则“多层次价值有机统一体”的概念认知,遵循从外在性状识别到内在结构组织揭示、深层遗传法则凝炼的基因研究逻辑链,搭建“地区影响→格局形式→结构要素→观念方法”的层进式研究框架;综合运用新史学、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文献比较与实地调研、归纳和演绎等方法,依次围绕关中地区山水人文环境特质及其作用影响下的县城营建基因要旨辨析、县城历史格局及其形式特征识别、县城本土结构要素及其作用机理揭示、地域性营城观念与方法凝炼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基因生成与所在环境的交互关系入手,梳理提炼关中山水人文环境的地区特质,归纳总结关中县城的十种定址环境类型及其定址后的营建沿革特点,揭示了特有城址环境影响下关中县城长期致力于创造地域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基因要旨。其次,立足关中不同典型县城,探寻其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分析揭示了历史格局在“空间组织的层次性”、“内外环境的关联性”、“人文结构的凸显性”、“新老秩序的承续性”和“城市格局的协同性”五个方面的本土形式特征;并提炼出县城历史格局演化进程中长期发挥关键结构支撑与基因遗传作用的“自然山水、历史胜迹、城市设施、关联网络”四类本土营建要素,阐释了不同要素的差异化人居内涵、子项构成、本土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在整体格局建构中的交互关系。再次,回归空间因“人”的主体实践行为而生的基本逻辑,通过对地域特色营城经验的系统挖掘梳理和科学阐释,初步总结构建了以“生用保障、人文优先、山水关联、整体融合”四项观念意识和“以文相地、山川定位、因势赋形、内外成景、因时立形”五方面实践要点为核心的关中县城本土营建经验体系框架。最后,本文尝试将“历史营建基因”的研究成果同现代地区实践需求相结合,提出了包括“回归传统营城视野,建立总体保护与传承管控边界”,“维育区域自然格局,编织结合山川形胜的秩序网络”,“保护老城特色肌理,塑造契合场地结构的城区形态”,“激活郊野名胜古迹,建构城郊一体式人居空间格局”,“精筑整体艺术构架,提振城市的山水人文格局意境”五方面要点的关中县城规划设计传承策略构想。本文运用“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的适宜方法,全面挖掘和再现了“被遗忘的”关中县城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历史图景,创建了本土县城历史格局形态样本数据库;融合量化研究方法,深入揭示了关中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内在结构组织规律;基于历史经验科学化的成果和地区原创营城体系的视角,初步构建了关中本土县城营建经验体系框架及其现代规划设计传承策略,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

方静莹[6](2020)在《以文化活化为导向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要国家战略在全国各地实施,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有效途径。然而一些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旅游型村落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活化,而面临“千村一面”的困境。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甚至得不到合理的保护与继承,文化复刻式的发展使乡村原有的风貌与特色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激活,历史文化无法实现活态的传承与延续,村落空间面临着保护性、开发性、建设性和旅游性的多重挑战。文化是村落发展的灵魂与关键,村落空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村落空间更新来实现文化资源的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活化村落文化为总体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以文化活化为导向的村落空间更新相关理论及案例的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尝试提出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从而实现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以期为我国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及乡村旅游的开拓创新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思路与策略。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内容,提出本文研究问题。在提出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界定了研究的相关概念。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进行梳理与归纳,提出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为全文内容展开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第二章基础研究。对国内外文化活化和空间更新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对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深入解析,为后文更新策略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三部分:第三、四章分析问题,从文化活化与村落空间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第三章首先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对村落文化进行分类与归纳,其次分析了文化活化内涵与活化动因,并阐述了文化活化与空间更新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引出利用空间更新方式实现文化活化的必要性。第四章主要对村落空间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对村落空间形态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其次总结出村落文化载体空间类型及特征,最后提出了以文化活化为导向村落空间更新目的。第四部分:第五、六章解决问题与实践研究。第五章提出了以文化活化为导向村落空间更新的具体策略,包括空间更新原则、前期整体策划、优化空间功能、找准文化物理载体、物质形态更新升级和重塑空间场所精神。第六章为实践研究,结合前文归纳总结的空间更新策略,将其运用到贵州省贵阳市平寨村的空间更新实际项目中,有效地检验和完善设计策略的实践方法。

龚子艺[7](2020)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陕西省富平县斩城旅游景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如今探寻地域传统文化、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以展现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作为当下一种热门的景点,其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正面临着因文化趋同与外来文化入侵所导致的地域文化丧失的危险。并且在中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文化深厚的古城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如何基于地域文化将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面对文化全球化冲击下的重要任务。关中文化深厚且丰富多彩,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是关中平原重要的农业产业区之一,早在2400多年前就因为“富庶太平”而闻名。斩城古城自古以来一直是富平县的城治,是富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代表性。尤其是斩城古城周边的环境,都可以挖掘到历史文化留下的痕迹。但是富平县的老县城斩城在城镇的经济和人口发展中,已经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由原来的城治变为被城市边缘化的老城区。2015年的《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多规合一”)》(2015—2030)和《富平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重新进行了调整,在引入旅游业的同时提升环境质量,将斩城作为富平县的地标进行重新规划定位,2019年,当地政府委托专业规划部门编制《富平斩城古城保护规划》,同时,将古城东南两个方向的土地,包括古城共87公顷划为“斩城旅游景区”,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在提升斩城片区的土地价值的同时,增强富平县旅游影响力。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和旅游景区相关概念的分析和总结,得到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策略,结合富平斩城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项目进行探索和实践。

武宇斌[8](2020)在《融合自然山水环境的永寿金盘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现今大多数城市是由历史城市发展演变而来的,其营建特征、空间格局与结构形态的发展演变规律等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下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的引控下形成的。以自然山水和关键人文要素为节点,以建构要素间内在关系而形成的融合自然山水环境的空间格局为核心构成历史城市空间的“基因”和根脉。城市据此根脉发展演变从而形成历史城市的空间特色。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规模、空间迅速扩张,致使城市空间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出现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格局体系和城市空间的“历史面目”被埋没、被遗忘的状况,进而引发城市空间特色缺失的问题。同时,目前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时注重功能分区、空间结构等方面研究,缺乏对城市历史及空间发展演变机制与规律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缺乏对城市空间根脉的把握造成当今城市空间格局与空间历史根脉没有关联的状况。另外,对历史城市保护的研究主要针对我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传统村落等有“帽子”的城镇展开。而对于为数众多、蕴含着丰富传统规划智慧的历史城市关注、研究不够。这些历史城市在处理城市空间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融合自然山水环境的空间格局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与智慧,目前对该类城市的规划智慧与经验挖掘、总结还很不够。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认为应加强对不同地域典型历史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还原被埋没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格局体系,从而总结传统城市规划经验与智慧,为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空间格局,营造城市特色提供支撑与条件。基于上述研究目标与存在的问题,论文选取关中地区典型历史城市—金盘城为对象,主要以理论与文献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的方法从多层次、多尺度的视角分析研究城市空间格局特征,总结以构建融合自然山水环境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为主要特征的规划经验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首先,从区域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关中地区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山水分布特征与历史城市空间分布的关系。总结出10种关中地区历史城市的类型。并据此确定金盘城在区域中的类型以及空间格特征的典型性。以此为依据,通过对金盘城历史沿革分析,总结出金盘城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并对不同阶段构成历史文化空间格局要素进行梳理、总结。研究认为明清时期金盘城的各类要素的空间布局与配置是历史上最齐全的阶段,应作为空间格局研究的最主要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论文分别从宏观大尺度自然山水层面、中观城区与郊野层面以及微观城内关键空间等三个层次对永寿金盘城结合区域自然山水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建构的内在机制、特征及作用等进行深入解析与阐释。建立了金盘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及要素信息的图、表样本库。在保护与传承方面,结合金盘城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历史遗存状况。从区域整体格局构建、古城空间序列接续、文化遗产修复传承等方面研究探讨了历史空间格局与历史脉络在现今城市如何保护与传承的策略。本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理论提供基础和支撑,为当代城市特色发展提供借鉴。

吴晓晨[9](2020)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空间单元及其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文脉记录着城市空间发展的脉络,反映城市功能、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的变迁,是研究城市历史建设发展、特征、价值内涵的重要方法。通过解析城市文脉,在城市文脉中去赋予城市遗产“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意义,梳理城市遗产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全面解读城市历史信息,把握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历史文化名城内保有众多历史遗产,并能反映出特定的风貌,具有独特的城市特色。作为历史上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它是自然生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要素在空间中的高度凝练,记录着某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转折点或反映出该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个发展历程,是追溯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制度化的建设阶段。形成主管单位由国家逐级至各地方政府;从法律规范到理论研究再到规划实践等的完善保护制度体系。然而,在当今完备的保护体系中下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依然出现城市历史记忆模糊与特色消解、城市历史空间不断蚕食、城市文化传承异化等现象;名城内城市遗产面临碎片化、孤岛化、乃至破坏消失等危机。其原因本文总结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对城市遗产及其内涵价值的认知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国家与省市评级的遗产本体保护完善其周边环境得到保护与协调,但是对未评级的遗产本体、以及具有历史信息的非遗产本体的认知与保护出现缺失,导致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信息的流失。其二,虽然遗产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得到保护与协调,但是遗产本体之间的关联关系、遗产本体与城市整体背景之间的关联关系的保护与协调被忽视;即遗产之间的“共时性”特征的认知与保护较为模糊,导致遗产之间信息链被碎片化而不能完全表达。其三,在保护过程中城市遗产统一以历史的范畴进行保护,而非将城市遗产与对应特定的时空范畴相联系起来;即遗产之间的“历时性”特征的认知与保护被忽视,城市遗产之间的“前因后果、先后关系”的历史信息出现信息混乱。本文从城市文脉内涵特征出发,结合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提出文脉空间单元的概念,梳理城市遗产的关联关系,构建城市文脉解读方法。并以第一批公布的名单中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例,运用文脉空间单元对西安城市文脉进行解析,梳理城市遗产以及背景环境之间“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系,探究城市发展脉络、历史特征与内涵。以此为基础,提出历史文化传承策略、城市特色保护方案与历史记忆延续路径。通过对文脉空间单元的运用,为城市文脉纳入历史文脉名城保护工作提供方法论的支撑,弥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对城市遗产及其内涵缺少认知路径的不足,避免在保护过程中城市遗产保护及其背景联系碎片化、孤岛化,城市历史信息流失、混迹与异化。本文的创新点有三:第一,立足于城市空间文脉与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方法,提出文脉空间单元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界定方法界定方法,为本文对西安城市文脉的解析提供方法论支撑。第二,立足于城市空间系统层次划分,在对西安文脉空间构成要素调研统计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即城市地域文脉空间、城市城区文脉空间、城市街区文脉空间,梳理文脉空间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完整解析西安的城市空间文脉,获得城市空间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第三,立足于城市文脉解析成果,提出基于城市文脉空间单元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空间保护策略。

马亚男[10](2020)在《明清关中坛壝与祠庙建筑研究》文中提出地方祀典制度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国家祭祀文化与民间信仰文化之间博弈与平衡的互动关系,地方祠祀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精神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风土性。文章所探讨的明清关中坛壝、祠庙建筑主要包含了国家祭祀文化体系调控之下的官方祠祀建筑,又包含了民间信仰文化体系下得到官方认可的民间神祠两大类,淫祠、寺观不在祀典,因而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文章运用文献调研、田野调查、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明清关中坛壝与祠庙建筑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进行清晰的界定,并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探讨;第二部分对明清关中坛壝与祠庙建筑进行统计分布性研究,分析其类型、分布、沿革、选址及人居环境;第三部分从祭法祭义、祭祀场所、祭祀内容和考证文献体例四个方面总结出明清关中地方祭祀体系特征;第四部分对研究样本进行典型相关性分析,坛壝建筑与祠庙建筑其祭祀空间的构成元素具有建筑类型自身的典型性,同时二者在祭祀空间的组织构成上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首先从轴线序列空间关系、功能组织空间关系和装饰艺术三个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整体性特征分析。接着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类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并实地调研,从选址、营造及人文精神三个层面入手,分析其建筑群落空间布局,视觉、尺度外部空间关系,建筑物与构筑物,装饰艺术,相关信仰文化与祭拜活动;第五部分通过分析现存明清坛庙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对其价值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策略。明清关中坛壝与祠庙建筑在祭祀空间的营造与特征方面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文章从整体研究切入,探讨明清关中坛壝、祠庙建筑的地理分布特征、空间营造特征以及祀典制度共性特征,并对现存坛庙建筑进行价值保护探讨,传承并延续其人文精神。

二、关中地域历史文脉考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中地域历史文脉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临潼文地谱系、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文化空间规划及建设的重要意义
        1.1.2 文化用地规划建设缺乏有效的技术路径
        1.1.3 临潼是研究文化用地的典型案例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解析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解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临潼的相关基础研究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临潼城市历史及城市空间建设历程
    2.1 临潼山水形胜与城市发展历程概况
        2.1.1 “山水环抱”的自然山水形胜
        2.1.2 临潼的发展历程概况
    2.2 史前聚落聚居至秦汉时期城市建设
        2.2.1 以姜寨遗址为代表的原始社会居民点的诞生
        2.2.2 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陵邑工程建设
    2.3 隋唐时期城市建设
        2.3.1 皇家离宫——华清宫历代建设与完善
        2.3.2 唐昭应古城格局形成
    2.4 民国时期城市建设
        2.4.1 关中地区重要的地方防御格局建设
    2.5 建国以来城市建设
        2.5.1 建国至改革开放时期
        2.5.2 改革开放至今
    2.6 本章小结
3 临潼文地谱系
    3.1 文地的数据来源
    3.2 文地分类标准
    3.3 临潼文地分类
        3.3.1 文化精神标识用地
        3.3.2 纪念用地
        3.3.3 宗教用地
        3.3.4 文化遗产用地
        3.3.5 文化设施用地
        3.3.6 文化产业用地
    3.4 本章小结
4 临潼文地分布特征
    4.1 文地分布特征的测算方法
    4.2 文地的总体分布特征
        4.2.1 数量均衡覆盖面广,面积规模小但文地占比高
        4.2.2 老城强中心聚集+郊野多中心组团分布
    4.3 文化精神标识用地分布特征
        4.3.1 价值优先数量极少,但面积规模大文地占比高
        4.3.2 作为地区文化精神标识独立分布
    4.4 纪念用地分布特征
        4.4.1 数量较少几乎分布于老城,面积规模小文地占比低
        4.4.2 老城组团聚集
    4.5 宗教用地分布特征
        4.5.1 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老城,面积规模小文地占比低
        4.5.2 老城组团聚集+郊野散点式分布
    4.6 文化遗产用地分布特征
        4.6.1 数量较多覆盖广泛,面积规模大文地占比高
        4.6.2 老城强中心聚集+郊野均匀组团+带状分布
    4.7 文化设施用地分布特征
        4.7.1 数量多主要遍及老城,面积规模适中文地占比相对较高
        4.7.2 老城多中心组团聚集+郊野散点式分布
    4.8 文化产业用地分布特征
        4.8.1 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老城,面积规模小文地占比较低
        4.8.2 老城组团聚集+郊野散点式分布
    4.9 本章小结
5 临潼文地生成因素
    5.1 历史演变积淀
        5.1.1 古代历史事件遗址
        5.1.2 革命事件遗址
        5.1.3 唐华清宫的历代建设下的文地
    5.2 宗教民间祭祀活动
        5.2.1 纪念空间的产生
        5.2.2 宗教用地的建设
    5.3 文化遗产保护
        5.3.1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带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
        5.3.2 唐昭应城墙的遗址保护
    5.4 文化产业驱动
        5.4.1 华清宫旅游升级转型下的文地建设
        5.4.2 规划政策带动下的文地建设
    5.5 现代城市文化设施建设
        5.5.1 文化设施需求提升
    5.6 本章小结
6 临潼文化传承策略
    6.1 临潼城市文地当前存在的问题
        6.1.1 各类文地之间联系薄弱,缺乏整体性保护
        6.1.2 文地规划建设缺乏均衡性
    6.2 文化传承的理念
        6.2.1 文化传承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途径
        6.2.2 文化传承的技术路线
    6.3 城市文化精神定位与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6.3.1 明确城市文化精神定位
        6.3.2 轴线构建与人文空间布局的原则和依据
        6.3.3 关键轴线的确立
        6.3.4 关键人文空间的规划布局选址
        6.3.5 构建基于历史与现代相呼应新时期山水人空间格局
        6.3.6 优化城市风貌,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6.4 临潼城市文地规划配置
        6.4.1 提升文化精神标识用地地域价值
        6.4.2 关联纪念用地“人物+事件”成网络
        6.4.3 划定宗教用地保护范围
        6.4.4 结合“原址保护+重点片区标识”的文化遗产体系
        6.4.5 提升文化设施用地服务配置
        6.4.6 促成文化产业用地合理布局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4)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渭河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渭河秦汉新城Ⅱ段滨河景观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趋同
        1.1.2 滨河景观是地域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
        1.1.3 地域文化在滨河景观中表达不足
        1.1.4 渭河的历史、生态需要保护开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述
        1.3.1 国外地域文化视角下滨河景观研究概述
        1.3.2 国内地域文化视角下滨河景观研究概述
        1.3.3 总结与思考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市滨河景观与地域文化相关理论
    2.1 城市滨河景观相关理论
        2.1.1 相关概念
        2.1.2 滨河景观区的特征
    2.2 地域文化相关理论
        2.2.1 地域文化概念
        2.2.2 地域文化构成要素
        2.2.3 地域文化特征
    2.3 地域性景观相关理论
        2.3.1 场所精神
        2.3.2 批判的地域主义
    2.4 总结与思考
第三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滨河景观设计表达策略分析
    3.1 地域文化视角下滨河景观设计原则
        3.1.1 整体规划原则
        3.1.2 以人为本原则
        3.1.3 体现地域文化原则
    3.2 地域文化的提取策略
        3.2.1 地域文化的挖掘
        3.2.2 地域文化在滨河景观中的表现形式
    3.3 地域文化在滨河景观中的表达手法
        3.3.1 保留与再现
        3.3.2 对比与融合
        3.3.3 隐喻与象征
        3.3.4 发散与创新
    3.4 总结与思考
第四章 地域文化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4.1 四川都江堰水文化广场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简介
        4.1.3 借鉴与思考
    4.2 西峡鹳河生态文化园
        4.2.1 项目简介
        4.2.2 借鉴与思考
第五章 设计实践:渭河秦汉新城Ⅱ段滨河景观改造设计
    5.1 背景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区域规划概况解读
    5.2 研究区域的地域特征
        5.2.1 研究区域自然资源概况
        5.2.2 研究区域的地域文化
        5.2.3 总结与思考
    5.3 场地认知
        5.3.1 场地现状
        5.3.2 周围用地及周边活动需求分析
    5.4 目标愿景
        5.4.1 总体定位
        5.4.2 总体目标
    5.5 概念设计
        5.5.1 设计构思
        5.5.2 设计策略
    5.6 总体设计
        5.6.1 总体布局
        5.6.2 功能分区规划
        5.6.3 景观结构规划
        5.6.4 植物总体规划
    5.7 分区设计
        5.7.1 文化展示区
        5.7.2 民俗风情区
        5.7.3 活力运动区
        5.7.4 康养休闲区
    5.8 专项设计
        5.8.1 交通规划
        5.8.2 种植设计
        5.8.3 服务设施规划
        5.8.4 地域文化的体现方式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关中地区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1.2.1 城市空间格局
        1.2.2 城市空间格局营建基因
        1.2.3 关中地区县城
    1.3 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历史营建基因的认识与挖掘不足
        1.3.2 基因载体遗产的“建设性”破坏严重
        1.3.3 历史城区的空间格局保护存在局限
        1.3.4 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脱离历史营建基因
        1.3.5 城市特色与文化认同感日渐衰微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城市空间格局形态与结构理论研究
        1.4.2 城市空间组构要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1.4.3 中国城市空间营建传统的发掘与阐释研究
        1.4.4 研究进展综述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地区影响—格局形式—结构要素—观念方法”层进式框架与内容
        1.5.3 研究的时空范围
        1.5.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中的地区山水人文环境特质及其影响下县城的历史营建基因要旨
    2.1 城市营建与地区环境交互影响的理论认识
        2.1.1 基于“时段理论”的地区环境影响认识
        2.1.2 城市营建与地区山水人文环境交互影响的基本逻辑
    2.2 关中的自然山水环境特质及其对城市营建的主要影响
        2.2.1 地形地貌:“中部平原-两岸台塬-南北山地”式整体格局
        2.2.2 河流水系:贯联全域的渭河“叶脉”状干支流结构
        2.2.3 塬隰地势:“高平与低湿”密集交织的用地形势
        2.2.4 山川形胜:以秦岭名山为标识的风景名胜体系
        2.2.5 关中自然山水环境格局对区内城市历史营建的主要影响
    2.3 关中的历史人文环境特质及其对城市营建的主要影响
        2.3.1 关中历史人文环境演进脉络简述
        2.3.2 西周至隋唐“都城时代”的关中历史人文环境演进概况
        2.3.3 唐末至民国“后都城时代”的关中历史人文环境演进概况
        2.3.4 关中历史人文环境脉络对区内城市历史营建的主要影响
    2.4 关中县城的历史定址环境与定址后的营建沿革
        2.4.1 关中县城的历史形成原因概况
        2.4.2 关中县城的历史定址环境特征与类型
        2.4.3 关中县城定址后的历史营建沿革特点
    2.5 地区山水人文环境影响下的关中县城历史营建基因要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合地域山水人文环境的关中县城历史空间格局形式及特征
    3.1 关中县城历史空间格局的挖掘与分析方法
        3.1.1 “典型个案研究—多案例比较归纳”式研究思路
        3.1.2 “脉络梳理—信息提炼—格局识别—特征分析”式案例研究主线
        3.1.3 “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的历史格局适宜性挖掘方法
        3.1.4 历史格局形态的量化分析方法
    3.2 渭河平原区典型案例研究
        3.2.1 武功老县城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2.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2.3 武功老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3 西部渭河平原与渭北黄土台塬过渡区典型案例研究
        3.3.1 扶风县城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3.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3.3 扶风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4 东部渭河平原与渭北黄土台塬过渡区典型案例研究
        3.4.1 富平县城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4.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4.3 富平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5 渭北黄土台塬向北山过渡区典型案例研究
        3.5.1 澄城县城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5.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5.3 澄城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6 北山山区典型案例研究
        3.6.1 永寿老县城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6.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6.3 永寿老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7 秦岭北麓典型案例研究
        3.7.1 华阴城市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7.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7.3 华阴城市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8 从不同案例看关中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共性特征
        3.8.1 空间组织的层次性
        3.8.2 内外环境的关联性
        3.8.3 人文结构的凸显性
        3.8.4 新老秩序的承续性
        3.8.5 城市格局的协同性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县城历史空间格局营建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4.1 关中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本土关键营建要素类型
        4.1.1 基于典型案例格局解析的关键要素类型提炼
        4.1.2 基于历史方志城图分析的关键要素类型提炼
        4.1.3 基于古城空间意象调查的关键要素类型提炼
        4.1.4 关中县城历史格局本土营建要素的关键类型总结
    4.2 自然山水:城市空间格局营建的天然界域和坐标
        4.2.1 自然山水的人居内涵
        4.2.2 自然界域:人对所在环境的感知范围和格局营建的总体视野
        4.2.3 山川形胜:自然界域中的精选天然参照物
        4.2.4 自然山水的空间作用层次
    4.3 历史胜迹:城市空间格局营建的历史坐标
        4.3.1 历史胜迹的人居内涵
        4.3.2 既设类胜迹与伴生类胜迹
        4.3.3 历史胜迹的空间作用层次
    4.4 城市设施:城市空间格局营建的人文坐标
        4.4.1 城市设施的人居内涵
        4.4.2 城市边界:内外领域的分界线
        4.4.3 节点空间:领域的标识和凝聚之处
        4.4.4 标志建筑:领域乃至总体格局的中心
    4.5 关联网络:不同要素间的组构秩序与实体性连接
        4.5.1 关联网络的人居内涵
        4.5.2 交通骨架:不同要素间的实体性连接
        4.5.3 秩序基线:不同要素间具有特定意义的组构秩序
    4.6 四类要素在城市历史格局营建中的交互作用关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观念与方法
    5.1 中国城市历史空间营建经验体系的基本认识
    5.2 关中县城历史空间格局营建的基本观念意识
        5.2.1 生用保障意识
        5.2.2 人文优先意识
        5.2.3 山水关联意识
        5.2.4 整体融合意识
    5.3 以文相地:山水人文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的考量与选择
        5.3.1 所在环境的体察与在地“四望”
        5.3.2 所在环境的山水人文“寻胜”
        5.3.3 城市建设用地的“人文+风景”评价与选择
    5.4 山川定位:结合大尺度山川形胜的城市格局秩序定基
        5.4.1 朝对大尺度山川形胜的城市轴线骨架定向
        5.4.2 关联大尺度山川形胜的城市标志建筑定位
        5.4.3 巧营城内空间强化内外关联性秩序的在地体验
    5.5 因势赋形:因循场地环境形势的城市格局形态建构
        5.5.1 适应城址场地条件的城内格局形态建构
        5.5.2 融合郊野环境资源的城郊一体格局建构
    5.6 内外成景: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艺术构架的整体营建
        5.6.1 “规划—建筑—风景”三位一体的整体营建方略
        5.6.2 回归人尺度的城市艺术构架经营与景观序列塑造
    5.7 因时立形: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动态接续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中县城空间格局历史营建基因的现代传承构想
    6.1 “历史营建基因”的现实传承条件辨析
        6.1.1 貌似“无物可传”的现实境况
        6.1.2 实具“富矿可采”的实践前景
    6.2 “历史营建基因”的现代传承价值与意义
        6.2.1 “要素层”的现代传承价值与意义
        6.2.2 “格局层”的现代传承价值与意义
        6.2.3 “法则层”的现代传承价值与意义
    6.3 融合现代规划设计的“历史营建基因”传承策略
        6.3.1 回归传统营城视野,建立总体保护与传承管控边界
        6.3.2 维育区域自然格局,编织结合山川形胜的秩序网络
        6.3.3 保护老城特色肌理,塑造契合场地结构的城区形态
        6.3.4 激活郊野名胜古迹,建构城郊相得益彰的人居格局
        6.3.5 精筑整体艺术构架,提振城市的山水人文格局意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以文化活化为导向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型村落出现“千村一面”的发展困境
        1.1.2 村落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未能被充分激活
        1.1.3 村落空间更新面临多重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村落空间
        1.3.2 更新策略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文化活化相关理论
        2.1.1 文化嵌入理论
        2.1.2 体验经济学
        2.1.3 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村落空间更新相关理论
        2.2.1 有机更新理论
        2.2.2 场所精神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2.3.1 以“猪”为主题的MOKUMOKU农场
        2.3.2 因建筑特色闻名的白川乡合掌村
        2.3.3 《又见平遥》沉浸式空间体验模式
        2.3.4 难逃拆除命运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2.3.5 案例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村落文化活化基础研究
    3.1 村落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3.1.1 村落文化内涵
        3.1.2 村落物质文化研究
        3.1.3 村落非物质文化研究
    3.2 村落文化活化内涵分析
        3.2.1 “活化”理论研究
        3.2.2 文化活化核心内涵
    3.3 村落文化活化动因分析
        3.3.1 自然因素
        3.3.2 社会因素
        3.3.3 精神因素
    3.4 文化活化与村落空间更新的相互关系
        3.4.1 文化活化需要空间载体的表达
        3.4.2 村落空间更新是文化活化的实现途径
    3.5 本章小结
4 以文化活化为导向的村落空间分析
    4.1 村落空间布局形态及特征分析
        4.1.1 村落空间布局形态
        4.1.2 村落内部空间特征分析
    4.2 村落内部空间构成要素
        4.2.1 私有空间
        4.2.2 公共空间
    4.3 文化载体空间类型与特征
        4.3.1 居住空间
        4.3.2 商业空间
        4.3.3 表演空间
        4.3.4 教育空间
        4.3.5 生产空间
        4.3.6 生活空间
        4.3.7 仪式空间
    4.4 以文化活化为导向的村落空间更新目的
        4.4.1 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
        4.4.2 再生与重塑场所精神
        4.4.3 激发与唤醒乡土情怀
        4.4.4 丰富与升级旅游体验
    4.5 本章小结
5 以文化活化为导向的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5.1 文化活化导向下村落空间更新原则
        5.1.1 空间整体性原则
        5.1.2 场所原真性原则
        5.1.3 风貌延续性原则
        5.1.4 体验多样性原则
    5.2 做好整体前期策划
        5.2.1 村落文化资源固化
        5.2.2 功能定位与文化主题的适宜性
        5.2.3 规划设计与空间更新的可持续性
    5.3 优化村落空间功能
        5.3.1 文化活化导向下的空间优化
        5.3.2 文化活化导向下的功能升级
        5.3.3 文化活化导向下的服务配套
    5.4 找准文化物理载体
        5.4.1 以建筑单体或建筑群物理载体
        5.4.2 以非建筑元素为物理载体
        5.4.3 以环境景观为物理载体
        5.4.4 以旅游商品为物理载体
    5.5 物质形态更新升级
        5.5.1 保护修缮基础上的文化展示
        5.5.2 更新改造基础上的功能置换
        5.5.3 新建扩建基础上的功能拓展
    5.6 重塑空间场所精神
        5.6.1 空间场景化再现
        5.6.2 活动场所的重塑
    5.7 本章小结
6 贵州平寨村空间更新与改造实践
    6.1 平寨村概况
        6.1.1 区位条件分析
        6.1.2 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分析
        6.1.3 资源状况分析
        6.1.4 村落发展SWOT分析
    6.2 村落空间更新前期策划
        6.2.1 平寨村文化资源固化
        6.2.2 平寨村文化活化总体思路
        6.2.3 村落整体空间的优化与升级
    6.3 平寨村物质形态的空间更新
        6.3.1 蒲窝民宿的更新改造
        6.3.2 平寨民俗街的更新改造
    6.4 体验性场所的重塑与再造
        6.4.1 以“传统手工艺体验”为引擎的空间更新
        6.4.2 以“民俗活动传承”为引擎的空间更新
        6.4.3 以“文创活动举办”和“农耕体验”为引擎的空间更新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陕西省富平县斩城旅游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相关概念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陕西关中地区历史空间结构及文化研究
    2.1 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2 关中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
    2.3 关中地区域历史空间结构研究
        2.3.2 关中地区域水利设施的发展
        2.3.3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2.3.4 关中地景文化研究
    2.4 总结
3 富平县历史空间结构及文化研究
    3.1 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3.1.1 地理位置、地貌及气候概述
        3.1.2 低山丘陵、黄土台塬
        3.1.3 沟壑峪道、川道河谷
    3.2 山水形势影响下的城市选址
    3.3 富平县水利开发下的城市水网和农田格局
    3.4 富平斩城古城研究
        3.4.1 选址原因
        3.4.2 城池形态演变
        3.4.3 官署府衙和轴线塑造
        3.4.4 城外历史遗存
    3.5 富平县历史文化发展概况
        3.5.1 帝陵文化
        3.5.2 名人庙宇
        3.5.3 传说故事
        3.5.4 物质文化遗产
    3.6 富平县传统山水景观营建
        3.6.1 老县城四景谣
        3.6.2 城外山水园林
    3.7 总结与启示
        3.7.1 山水相接的区域景观空间格局
        3.7.2 传统水利建设下主导的生态景观格局
        3.7.3 应运而生的人文景观
4.典型案例分析
    4.1 相关案例分析
        4.1.1 苏塞公园
        4.1.2 热尔兰公园
        4.1.3 城头山遗址公园
        4.1.4 网湿园
        4.1.5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4.1.6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
    4.2 案例分析总结
        4.2.1 乡土植物的运用
        4.2.2 巧于因借
        4.2.3 留田创景
        4.2.4 材料的运用
        4.2.5 城墙的保护和利用
5.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中的设计方法研究
    5.1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表达原则
    5.2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表达载体
        5.2.1 物质要素
        5.2.2 非物质要素
    5.3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表达策略
        5.3.1 突出自然环境景观特征
        5.3.2 把握与提炼景观要素
        5.3.3 继承与延续地域文化内涵
    5.4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表达手法
        5.4.1 直接表达
        5.4.2 保留和再现
        5.4.3 隐喻和象征
        5.4.4 抽象凝练
6.地域文化下的富平斩城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区位分析
    6.2 相关规划解读
        6.2.1《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多规合一”)》(2015——2030)
        6.2.2《富平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6.2.3《富平斩城古城保护规划》(2019)
    6.3 旅游资源分析
        6.3.1 区域旅游资源分析
        6.3.2 场地及周边旅游资源分析
    6.4 地域文化概述
        6.4.1 自然肌理
        6.4.2 城市肌理
        6.4.3 历史人文
    6.5 现状分析
        6.5.1 用地分析
        6.5.2 现状道路分析
        6.5.3 现状竖向分析
        6.5.4 现状周边水系
        6.5.5 现状植被
        6.5.6 斩城现状分析
        6.5.7 现状人群分析
        6.5.8 潜在人群分析
        6.5.9 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分析
        6.5.10 客源市场分析
    6.6 定位目标及策略
        6.6.1 规划设计依据
        6.6.2 规划定位
        6.6.3 规划目标
        6.6.4 功能定位
        6.6.5 规划原则
        6.6.6 规划策略
    6.7 规划构思
        6.7.1 保护整体山水格局
        6.7.2 空间布局
        6.7.3 景观序列
    6.8 总体方案
        6.8.1 景观结构
        6.8.2 功能分区
        6.8.3 景观分区
        6.8.4 古城保护与文化体验区
        6.8.5 环城文化区
        6.8.6 东岳庙遗址景区
        6.8.7 千家万家景区
        6.8.8 南湖烟雨景区
        6.8.9 南湖书院景区
        6.8.10 台塬湿地体验区
        6.8.11 农事体验区
        6.8.12 南关非遗文化街区
    6.9 专项规划
        6.9.1 交通规划
        6.9.2 游线规划
        6.9.3 竖向规划
        6.9.4 水系及驳岸规划
        6.9.5 建筑专项
        6.9.6 视线规划
        6.9.7 文化展示规划
        6.9.8 活动策划
        6.9.9 植物专项规划
        6.9.10 照明系统规划
        6.9.11 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6.10 技术经济指标
        6.10.1 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6.10.2 用地平衡表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A 图纸目录
附件

(8)融合自然山水环境的永寿金盘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相关概念阐释
        1.6.1 城市空间形态
        1.6.2 空间格局
        1.6.3 城市空间格局
        1.6.4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格局
    1.7 研究方法及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综述
    2.1 关于城市空间格局类型与模式的研究
        2.1.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1.2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与整体空间格局
    2.2 城市设计及城市空间格局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2.2.1 Team10及“结构主义”的相关研究
        2.2.2 基于知觉图示及空间特性的相关研究
        2.2.3 基于场所特性分析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城市设计、空间格局构成要素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中国历史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进展
        2.3.1 历史城市空间格局理论与方法研究
        2.3.2 典型历史城市空间格局特征与传承研究
    2.4 区域环境因素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综述
        2.5.1 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研究取得的成果及不足
        2.5.2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研究逻辑建构
3 永寿县金盘城在关中历史城市中的定位及典型性研究
    3.1 研究路径与方法
    3.2 关中地区环境特征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3.2.1 地形特征
        3.2.2 气候特征
        3.2.3 水系特征
        3.2.4 区位特征
        3.2.5 关中地区历史城市的重要性
    3.3 关中地区历史城市(县城)演化概况
        3.3.1 关中地区县城历史演化分析
        3.3.2 关中地区县城形成机制分析
    3.4 基于(定址)环境要素的关中地区县城类型分析
        3.4.1 基于地形地貌分区的城市分类
        3.4.2 基于与渭河干支流关系的城市分类
        3.4.3 基于与塬(山)地势关系的城市分类
        3.4.4 基于与山水形胜关系的城市分类
        3.4.5 基于与人文胜迹关系的城市分类
        3.4.6 基于综合分析的关中地区县城分类
        3.4.7 金盘城所属类型特征分析
    3.5 永寿县金盘城在关中地区历史城市中的地位与典型性识别
        3.5.1 金盘城在关中地区历史城市中的类型与典型性识别
        3.5.2 金盘城与关中地区历史城市的共性与差异性
        3.5.3 金盘城历史空间格局的挖掘对关中地区历史城市研究的作用
    3.6 小结
4 永寿县金盘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要素梳理
    4.1 永寿县金盘城概述
        4.1.1 金盘城地理区位分析
        4.1.2 金盘城地形地貌特征
        4.1.3 金盘城山水形胜特征
        4.1.4 金盘城历史建制沿革
    4.2 金盘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要素梳理方法
    4.3 金盘城自然要素梳理
        4.3.1 自然“山”要素梳理
        4.3.2 自然“水”要素梳理
    4.4 金盘城人工要素梳理
        4.4.1 金盘城营建初始期区域与城郊主要历史人工要素
        4.4.2 金盘城营建发展期不同空间层次主要历史人工要素
        4.4.3 金盘城营建稳定期不同空间层次主要历史人工要素
        4.4.4 历史人工关键要素沿袭状况汇总
    4.5 小结
5 永寿县金盘城融合山水形胜的空间秩序挖掘与格局再现
    5.1 空间秩序挖掘与格局再现研究方法
        5.1.1 空间秩序挖局与格局再现研究范围
        5.1.2 空间秩序挖掘与格局再现研究方法
    5.2 宏观大尺度空间线性分析
        5.2.1 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5.2.2 隋唐时期
        5.2.3 宋元时期
        5.2.4 明清时期
        5.2.5 宏观尺度空间格局特征
    5.3 中观尺度空间格局分析
        5.3.1 整体城市空间格局建构
        5.3.2 用地条件与城市空间形态
        5.3.3 功能空间结构与要素配置
        5.3.4 中观尺度线性分析
        5.3.5 中观尺度空间格局特征
    5.4 城内关键空间营造分析
        5.4.1 南北主要轴线关键空间营造
        5.4.2 南北次要轴线关键空间营造
        5.4.3 东西轴线关键空间营造
        5.4.4 其他轴线关键空间营造
        5.4.5 城内关键空间营造特征
    5.5 历史空间格局特征总结
        5.5.1 自然与人工环境有机融合
        5.5.2 注重空间环境层次性建构
        5.5.3 强调空间序列与风景营造
        5.5.4 凸显文化要素的空间配置
        5.5.5 特色空间的传承有迹可循
    5.6 小结
6 永寿县金盘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的保护与传承构想
    6.1 永寿县金盘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的当代规划启示
        6.1.1 深入挖掘历史资料,系统梳理营造历程
        6.1.2 注重自然山水环境,探究整体空间层次
        6.1.3 强调空间序列建构,传承要素古今融合
    6.2 永寿县金盘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的现状问题解析
        6.2.1 永寿县金盘城城市发展现状
        6.2.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遗存现状
        6.2.3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现状问题
    6.3 永寿县金盘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保护与传承策略
        6.3.1 整体空间格局保护
        6.3.2 城市空间序列建构
        6.3.3 历史空间要素传承
    6.4 永寿县金盘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保护与传承构想
        6.4.1 城市周边生态恢复
        6.4.2 古城街巷网络完善
        6.4.3 区域功能的再定位
        6.4.4 古城空间序列重塑
        6.4.5 文化遗产修复传承
        6.4.6 自然山水格局营造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

(9)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空间单元及其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
        1.3.1 国内外城市文脉研究动态
        1.3.2 国内外城市遗产保护动态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时间界定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脉空间单元概念、要素、界定方法
    2.1 文脉空间单元及相关概念辨析
        2.1.1 城市文脉
        2.1.2 城市空间形态
        2.1.3 城市文脉空间
        2.1.4 文脉空间单元
    2.2 西安城市空间层级及文脉内涵
        2.2.1 城市地域空间层
        2.2.2 城市城区空间层
        2.2.3 城市街区空间层
    2.3 西安城市文脉空间及构成要素
        2.3.1 城市文脉空间及其特性
        2.3.2 城市文脉空间构成要素
        2.3.3 西安城市文脉空间层级与要素构成
    2.4 文脉空间单元及界定方法
        2.4.1 文脉空间单元类型界定
        2.4.2 文脉空间单元界定方法
第三章 西安城市地域文脉空间
    3.1 边界要素分析
        3.1.1 自然要素边界界定
        3.1.2 关隘要素边界界定
    3.2 中心要素分析
    3.3 形态特征要素分析
        3.3.1 位于自然格局中心特征
        3.3.2 位于城镇格局中心特征
        3.3.3 位于交通格局中心特征
        3.3.4 位于城陵格局中心特征
    3.4 城市地域文脉空间特征
第四章 西安城市城区文脉空间
    4.1 汉代建设时期
        4.1.1 汉长安发展特征
        4.1.2 结构形态特征与遗存要素分析
        4.1.3 功能特征与遗存要素分析
    4.2 隋唐建设时期
        4.2.1 隋唐长安发展特征
        4.2.2 结构形态特征与遗存要素分析
        4.2.3 功能特征与遗存要素分析
    4.3 五代-元建设时期
        4.3.1 五代——元西安发展特征
        4.3.2 结构形态特征与遗存要素分析
        4.3.3 功能特征与遗存要素分析
    4.4 明清建设时期
        4.4.1 明清西安发展特征
        4.4.2 结构形态特征与遗存要素分析
        4.4.3 功能特征与遗存要素分析
    4.5 近代建设时期
        4.5.1 近代西安发展特征
        4.5.2 形态特征与遗存要素分析
        4.5.3 功能特征与遗存要素分析
    4.6 城市城区文脉空间特征
第五章 西安城市街区文脉空间
    5.1 回坊发展历程
    5.2 回坊结构特征与结构性单元划分
        5.2.1 中心要素
        5.2.2 边界要素
        5.2.3 路径要素
        5.2.4 节点要素
    5.3 回坊形态特征与形态性文脉空间单元划分
        5.3.1 “寺坊制”基本组织格局的形态特征与混合形态特征
        5.3.2 传统民居及街区肌理的形态特征
        5.3.3 棋盘状及鱼骨状尽端路网与街巷尺度特征
    5.4 回坊功能特征与功能性单元划分
    5.5 回坊文脉空间特征
第六章 西安文脉空间单元保护策略
    6.1 保护所面临的现状概述
        6.1.1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解读
        6.1.2 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6.2 保护原则
        6.2.1 原真性与完整性原则
        6.2.2 延续性与特色性原则
        6.2.3 均衡性与动态性原则
    6.3 保护与传承策略
        6.3.1 保护城市形态结构,重现历史格局
        6.3.2 保护城市历史功能,延续文脉空间
        6.3.3 保护发展适配平衡,满足经济生活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西安城市文脉空间要素统计
致谢

(10)明清关中坛壝与祠庙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明清关中地方坛壝与祠庙建筑统计分布性研究
    2.1 明清关中地方坛壝与祠庙建筑分布
    2.2 明清关中各州、县坛壝与祠庙建筑选址
        2.2.1 坛壝建筑的选址
        2.2.2 祠庙建筑的选址
    2.3 明清关中地方坛壝与祠庙建筑人居环境
        2.3.1 生命流荡:天地、自然、人居和谐统一
        2.3.2 人文建构:山水、城郭、坛庙整体经营
    2.4 小结
3 明清关中地方祀典体系
    3.1 祭法祭义特征
    3.2 祭祀场所特征
    3.3 祭祀内容特征
    3.4 考证文献体例特征
    3.5 小结
4 明清关中坛壝、祠庙建筑祭祀空间营造与祭祀空间特征
    4.1 研究样本的典型相关性
        4.1.1 坛壝建筑祭祀空间营造与祭祀空间特征
        4.1.2 祠庙建筑祭祀空间营造与祭祀空间特征
        4.1.3 坛壝与祠庙建筑祭祀空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
    4.2 研究样本的整体性特征
        4.2.1 轴线序列空间关系总体特征
        4.2.2 功能组织空间关系总体特征
        4.2.3 装饰与艺术总体特征
    4.3 祭祀空间特征的分类分析——营造方法层面
        4.3.1 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4.3.2 以人工建设为主
    4.4 本章小结
5 明清关中坛壝、祠庙建筑价值保护与利用
    5.1 保护与利用现状探究
        5.1.1 实地调研现状
        5.1.2 运营管理模式
    5.2 价值保护与传承探讨
        5.2.1 文化认同
        5.2.2 社会教育
        5.2.3 经济产出
    5.3 价值传承策略探讨
        5.3.1 当前已有的价值传承方式方法
        5.3.2 完善、系统、均衡的价值传承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一)明清关中地方坛壝与祠庙建筑统计表
附录 (二)明清关中各州、县疆域图与城治图
图录
表录

四、关中地域历史文脉考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临潼文地谱系、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D]. 胡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渭河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渭河秦汉新城Ⅱ段滨河景观改造设计为例[D]. 冯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关中地区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研究[D].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6]以文化活化为导向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方静莹.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陕西省富平县斩城旅游景区为例[D]. 龚子艺.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融合自然山水环境的永寿金盘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研究[D]. 武宇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空间单元及其保护研究[D]. 吴晓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明清关中坛壝与祠庙建筑研究[D]. 马亚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关中地区历史脉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