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生态工业园规划

江山市生态工业园规划

一、江山市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李琰[1](2021)在《飞地经济中地方政府的竞争与合作》文中指出

焦永亮,毛杨仓,程灵豪[2](2016)在《江山市生猪养殖污染整治的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省江山市是传统的生猪养殖大县,整治前生猪年饲养量约200万头,生猪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生猪饲养总量偏大,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该市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2012年8月为切实保护该市生态环境,经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猪养殖整治和规范化管理行动。笔者就此次生猪整规工作中谈谈

管家风[3](2013)在《东部欠发达地区异地扶贫研究 ——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建设一个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贫困问题却一直制约着共同富裕社会的实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还未到达高度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背景下,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当前贫困现象的出现是在所难免,但是,部分人们对中国扶贫问题产生了一种狭隘的观点,即东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问题往往被人们忽略,认为东部地区不存在扶贫问题,对此,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表示,“尽管东部发展较快,但也还有少量连片贫困区域,部分地区和人口的相对贫困问题还相当突出,发展差距在继续扩大”,因此,要“继续加大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力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消除贫困是人类追求的社会平等、生活富裕的伟大理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没有贫困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就没有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然而,山区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贫困山区扶贫本身就涉及了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为了解决好山区贫困问题,浙江省政府意识到了其治标治本的方法在于异地扶贫,通过实施下山脱贫的异地扶贫措施,让贫困山区农户摆脱穷山恶水的环境,将他们的脱贫致富纳入到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从而可以更高效、更全面得实现贫困人口素质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异地扶贫是对开发式扶贫内容的拓展。为此,我们必须关注东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问题,重视对异地扶贫的研究,相信,只要能实现贫困山区农民异地脱贫致富,江山市完全可以在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中率先崛起,推动浙江省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

刘成[4](2011)在《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十分突出。在当前提倡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下,水泥产业最可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产业。长期以来,水泥产业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新疆迎来了新的发展和建设机遇,在大力提倡绿色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进行反思,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出一条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助于保证新疆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在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和价值链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促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具体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新疆水泥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参考建议,并研究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本文主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3章,对西方主要国家水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究了中国水泥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与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区域竞争态势和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等,探讨了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本章的研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研究背景。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4章,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章的研究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汇集了大量数据和实例,是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的一个系统的总结,并研究了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认为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是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第四部分包括第7、8、9三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研究,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在借鉴发达国家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认为寡头垄断是当前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最为合理的选择,并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实现寡头垄断的路径、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优化途径,及其配套的产业政策设计。第五部分包括第10章和第11章,研究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建议,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具体战略,包括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集团化发展战略、产业链延伸战略、竞合共赢战略和服务创新战略;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安排思路,认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耿国彪[5](2010)在《蛟龙腾绿海 大地满眼春——衢州生态建设采访纪实》文中提出在美丽的钱塘江源头,有一座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行的城市。这里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也有着郁郁葱葱的山林和清澈的流水,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中少有的生态优良地区;这里以环境促发展,以生态促经济的做法成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她就是浙江省衢州市。

崔志华[6](2010)在《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赣榆县为例》文中提出县域生态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是摆脱区域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生态县的概念、内涵和县域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初步建立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理论体系,完善县域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提出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模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环境不公平指数对江苏欠发达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和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走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江苏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的原理和方法。以赣榆县为研究地域单元,应用多学科理论与技术,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赣榆县县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状态,通过建立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应用相关分析法和指数综合加权法对赣榆县2000-2006年的生态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赣榆县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建设目标和建设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体系,探索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重点、措施与建设模式。

叶伟巍[7](2009)在《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这是一个公共政策多如牛毛的时代,也是一个公共政策严重匮乏的时代。美国公共管理体系可谓世界领先,但是此次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并以海啸之势席卷全球,不仅重创全球虚拟经济,而且对实体经济的也造成巨大冲击的金融风暴,背后的原因之一是政府顺应金融创新的公共政策的严重缺失。在我国,为了深化、细化、制度化党和国家提出的“以产学研为突破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目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出台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超过3000项,但是通过本研究调研和实证研究发现,相关政策对产学合作创新的调控作用并不明显。所以,在新形势下研究当前阶段产学合作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把握主要矛盾;分析关键因素作用创新绩效的机理与路径,把握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具有战略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之后,通过对国家创新理论系统、区域创新理论、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文献研究,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的针对性强和产业创新系统的全球化优势,确定了以区域支柱产业的产业创新系统这一中观视角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基于区域支柱产业的产业创新系统视角,提出了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1)影响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研究;(2)产学合作促进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3)当前阶段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研究。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运用实地调研、深入访谈、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定性研究方法;按照实证分析的研究设计、变量设计、信度效度检验、研究方法设计等规范;在采集大样本问卷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和结构方程建模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方法,实施了研究,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借鉴创新系统理论和产学合作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提炼了影响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六大方面影响模块,并确定了合作项目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案例研究、借鉴经典U-A模型后发现,主导设计是产学合作创新成功的分水岭,所以提出了用“市场合作创新能力、技术合作创新能力和协同把握创新机会能力”这三个指标来诠释产学合作创新能力的设想,最后构建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通过对聚光科技、绍兴纺织研究院、烟台万华、方正集团等四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了产学合作创新不同阶段存在着合作模式演化的规律。并借鉴合作模式的研究成果,探索性地提炼了用“创新主体和合作治理关系”两个维度对不同阶段的产学合作模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合作模式,最后提炼成产学合作创新模式演化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阶段合作模式是影响产学合作创新项目绩效的关键因素。合作模式演化模型很好地证明了产学合作创新是实现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过程,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途径,丰富了我国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第三,通过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得出了目前产学合作创新主要还是要素驱动的重要结论。发现当前情况下主要是合作双方资源因子、双方能力因子、合作模式因子,通过合作创新能力的变化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而提高产学合作项目创新绩效,为制定正确的公共政策提供了研究保障。同时从实证分析结果也发现,当前产学合作创新微观层面管理效率非常低下,严重制约了产学合作创新的绩效。最后,基于当前产学合作创新主要还是要素驱动这一结论,本论文在分析浙江省产业现状和产学合作创新政策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现阶段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政策目标和基本原则;设计了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政策工具;最后,针对浙江产业和民间资本充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创建产学合作风险引导基金这一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具体解决方案,为优化产学合作政策体系,促进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本论文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产学合作创新理论,得出了当前产学合作创新主要还是要素驱动这一重要结论,为建设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方晓波[8](2009)在《钱塘江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是影响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关键要素。如何准确评估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成为当前流域水质管理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针对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技术问题,以浙江省境内的钱塘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从狭义水环境承载力角度,量化了流域干流和主要一级支流水体纳污能力,探索性地开展了流域典型河段水质管理研究;同时从广义水环境承载力角度,评价了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建立了钱塘江流域水体COD和氨氮纳污能力量化方法。通过对山溪性河流、湖泊水库、感潮河段以及各断面水质达标要求研究,运用一维、二维水质模型,测算了流域干流和一级支流水体COD、氨氮纳污能力。结果表明,在75%水文保证率流量下,钱塘江流域水体COD和氨氮总纳污能力分别为252239 t·a-1与15369 t·a-1。主要干流水体COD和氨氮纳污能力大小依次为: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兰江>衢江;各行政区COD和氨氮纳污能力大小依次为:杭州市>衢州市>金华市>绍兴市>丽水市。2、创新了流域BOD纳污能力估算技术。基于QUAL2K模型和一维水质模型,研究了钱塘江流域非感潮河段干流和一级支流水体BOD纳污能力。结果表明,基于QUAL2K模型的纳污能力计算值大于一维模型计算值,基于QUAL2K模型的m值水体纳污能力计算法,结合了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理念,更适用于钱塘江流域水体纳污能力计算。75%水文保证率流量下,流域水体BOD总纳污能力为105809 t·a-1;主要干流BOD纳污能力大小依次为:富春江>钱塘江>新安江>衢江>兰江;各行政区从大到小依次为:杭州>金华>衢州>绍兴>丽水。3、探索了基于纳污能力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为解决流域水质与水功能区要求间失衡的环境问题,以金华江流域义乌段为典型河段,基于QUAL2K模型和一维水质模型,借鉴TMDL流域管理模式,建立了基于纳污能力并同时考虑点源和面源的COD、氨氮和BOD日最大排污量水质管理模式,开展了污染负荷削减研究。结果表明,流域COD、氨氮和BOD总纳污能力分别为7264.6 kg·d-1、431.2 kg·d-1和4865.5 kg·d-1;COD、氨氮和BOD现状排放量分别削减79.38%、88.71%和49.63%,才能基本满足义乌江流域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建议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滨河植被缓冲带等最佳管理措施,实现面源污染负荷削减,同时还应加强削减点源污染负荷。4、构建了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根据钱塘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及水环境污染现状,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技术管理等角度,设计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三级层次结构模型,对钱塘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现状综合评价和中远期情景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00到2005年之间,除2001年外钱塘江流域主要行政区水环境承载力大小依次为杭州>金华>衢州,2001年为杭州>衢州>金华。维持现状、节水、增加环保投资、降低单位COD排放强度等4种措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2010年与2015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技术研究,将有利于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发格局优化,可为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实施与水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王崇锋[9](2008)在《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并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和经验。生态城市建设已由单纯的追求环境优美转向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生态城市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支持。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有助于协调好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发展的关系,对探索既能体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融合,又能满足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经济、环境非协调、非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瓶颈,本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的研究方法,在生态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界定了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探讨了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模式、运行机制及支撑体系,探寻一种在生态城市框架下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并对生态城市与产业集聚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两者之间是强正相关的关系,这将有助于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归纳如下:首先,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对象,即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问题。其次,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与产业集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工业环境污染和工业能源问题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并构建了基于生态城市的“资源—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环境”复合系统模型。再次,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结合国内外生态王业园区建设的实例介绍了四种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运作模式,并对丹麦卡伦堡和贵港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利用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模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议。最后,构建了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支持体系,从微观支持体系和宏观支持体系两方面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促进生态王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我国生态城市与产业集聚之间具有极高的相互关联和促进性,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在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方面具有传统产业集聚无可比拟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为基础,从构建微观支持体系和宏观支持体系两方面入手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韩巧欠[10](2007)在《钱塘江(衢州段)流域水环境容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资源匮乏和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水资源危机日益成为全球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以钱塘江流域衢州段为研究对象,从现有的水环境容量出发,考虑水环境容量分布,科学规划钱塘江流域经济产业布局,使浙江省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对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工业发展和实现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析流域的水文水质资料,对流域的水环境容量分布状况做出科学的评价。钱塘江流域衢州地区排污量基本已达到水环境容量,只有常山和江山两地的水环境容量还可以满足现状要求。(2)分析水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中不同的产业结构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水环境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根据衢州的社会发展规划科学预测流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并对流域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物的排放量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3)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相关理论,研究钱塘江衢州段的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分析钱塘江衢州段市级、县级水质与产业密度间的关系,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从两个方面动态地反映水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变化关系,为流域未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依据。(4)以钱塘江流域衢州段为研究对象,分析水环境容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采用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研究衢州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状况,对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削减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使衢州的经济发展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再根据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得到的结论,对衢州因巨化集团影响的重点污染区域进行总量优化控制。对衢州市区重点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削减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政府在现有水环境容量的条件下,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方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水环境容量的对策。

二、江山市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山市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2)江山市生猪养殖污染整治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坚决拆除禁养区和排放不达标的猪场
    1. 1 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1. 2 统筹规划、全面整治
    1. 3 高频宣传、营造氛围
    1. 4 统一标准、强化考核
2 科学规范和管理生猪养殖
    2. 1 规范养殖,加强监管
    2. 2 做好服务指导工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3)东部欠发达地区异地扶贫研究 ——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异地扶贫的理论与实践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2.1.2 列宁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2.2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2.2.1 毛泽东对农民脱贫致富的高度重视
        2.2.2 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脱贫策略
        2.2.3 江泽民强调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性
        2.2.4 胡锦涛丰富了开发式扶贫的内容
    2.3 异地扶贫的必要性分析
        2.3.1 国内异地扶贫的实践
        2.3.2 国内异地扶贫经验的思考
第三章 江山市异地扶贫的现状分析
    3.1 江山市欠发达山区与贫困人口情况
    3.2 江山市异地扶贫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
        3.2.1 江山市异地扶贫的主要内容
        3.2.2 江山市异地扶贫的现实意义
    3.3 江山市异地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3.3.1 部分下山移民就业困难,生活压力大
        3.3.2 “留守农民”难以实现异地扶贫
        3.3.3 移民宅基地“一户两宅”现象普遍
        3.3.4 异地扶贫迁出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第四章 完善江山市异地扶贫的对策思考
    4.1 进一步推动江山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
        4.1.1 推动贺村小城市试点镇的建设
        4.1.2 加大江山中部莲华山工业园的开发力度
    4.2 建立与完善异地扶贫的长效机制
        4.2.1 加强农技培训,掌握高效农业种植技能
        4.2.2 开展非农技术培训,掌握新型劳动技能
    4.3 谋划迁出地“留守农民”的后续扶贫工作
        4.3.1 探索山区特色产业扶贫的措施
        4.3.2 分析山区特色红色文化扶贫的可行性
    4.4 加快异地扶贫搬迁进度,合理利用迁出地资源
        4.4.1 多元化推动异地扶贫搬迁的进程
        4.4.2 综合手段实现迁出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4)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水泥产业及其基本特征
        1.2.2 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与基本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理论起源和发展
        2.2.2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2.2.3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2.3 市场结构理论
第3章 国内外水泥产业发展概述
    3.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1.2 国际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
    3.2 中国水泥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2.1 行业管理体制
        3.2.2 市场结构
        3.2.3 市场容量
        3.2.4 竞争格局
        3.2.5 区域竞争态势
        3.2.6 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
    3.3 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
第4章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4.2 绿洲经济的产业布局
    4.3 相对封闭的新疆水泥市场
    4.4 产业集中度较高
    4.5 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
第5章 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5.1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5.2 有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疆
    5.3 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需要
    5.4 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5 有助于实现新疆水泥和建材产业发展的远期目标
    5.6 有助于保障新疆水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7 有助于促进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6章 实施循环经济,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6.1 水泥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之一
    6.2 发达国家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
    6.3 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6.4 新疆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6.5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案例
第7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布局
    7.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现状
        7.1.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分析
        7.1.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的主要特点
    7.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7.3.1 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7.3.2 区域交通运输条件因素分析
        7.3.3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促使水泥消费走势上升
        7.3.4 从未来新疆水泥需求量看水泥工业产业布局
    7.4 新疆水泥产业优化布局的基本思路
第8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8.1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理论
        8.1.1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8.1.2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8.1.3 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
    8.2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借鉴
        8.2.1 美国、德国和日本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8.2.2 对我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8.3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8.3.1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8.3.2 增量调整,发挥后发优势
        8.3.3 存量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8.3.4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优化产业结构
第9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组织优化
    9.1 水泥产业组织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9.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选择——寡头垄断
        9.2.1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选择寡头垄断的原因
        9.2.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实现寡头垄断的途径
    9.3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
        9.3.1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9.3.2 组建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实现水泥产业组织优化
        9.3.3 促进中小水泥企业再发展的建议
    9.4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途径
        9.4.1 水泥企业自组织能力成长的途径
        9.4.2 企业组织能力的培育
    9.5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产业政策设计
        9.5.1 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规则
        9.5.2 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第10章 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
    10.1 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
    10.2 集团化发展战略
    10.3 产业链延伸战略
        10.3.1 水泥工业产业链的结构
        10.3.2 以"大水泥"的理念来重构新疆水泥工业的产业链
        10.3.3 产业链延伸的具体战略
    10.4 竞合共赢战略
        10.4.1 企业与合作者的竞合
        10.4.2 企业与同行竞争者的竞合
        10.4.3 竞合共赢战略给企业带来的战略优势
    10.5 服务创新战略
第11章 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1.1 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
    11.2 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
    11.3 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11.4 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
    11.5 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12.1 研究结论
    1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赣榆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来源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空间研究范围
        1.3.2 理论研究范围
        1.3.3 实证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1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相关概念
        2.1.1 生态示范区
        2.1.2 生态县的概念与内涵
        2.1.3 生态规划
        2.1.4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
        2.2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研究进展
        2.2.1 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2.2.2 生态县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2.2.3 生态县建设的实践进展
        2.2.4 生态法制建设概况
        2.2.5 国内外生态建设研究比较
        2.2.6 县域生态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趋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县域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3.1.2 循环经济理论
        3.1.3 城市生态学理论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5 生态社会学理论
        3.2 县域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3.2.1 由“双赢模式”走向“三赢模式”
        3.2.2 从链式经济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转型
        3.2.3 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3.2.4 从物理景观向生态景观的人居环境转型
        3.3 县域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3.3.1 整体协调的原则
        3.3.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3.3 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
        3.3.4 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原则
        3.4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内容
        3.4.1 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景观空间调控
        3.4.2 资源与生态环境支撑体系建设
        3.4.3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3.4.4 生态人居体系规划
        3.4.5 生态文明建设
        3.5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方法探讨
        3.5.1 县域“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系统评价方法体系
        3.5.2 县域生态环境与功能分区方法研究
        3.5.3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模式
        3.5.4 生态县建设规划方案编制方法
        3.6 生态县建设规划方案的评价与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欠发达地区发展道路的选择
        4.1 基本概念
        4.1.1 欠发达地区
        4.1.2 苏北地区
        4.2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环境极化状况分析
        4.2.1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极化状况分析
        4.2.2 环境极化状况分析
        4.2.3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
        4.2.4 成因
        4.3 优势
        4.3.1 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的优势
        4.3.2 区位优势凸显
        4.3.3 资源的优势
        4.3.4 低成本、工业后发优势
        4.3.5 南方民资加速北进的机遇优势
        4.4 发展机遇
        4.5 欠发达地区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化道路
        4.5.1 生态建设条件
        4.5.2 生态建设危机
        4.5.3 生态化道路——现实的选择
        4.6 欠发达地区生态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4.6.1 建设内涵
        4.6.2 建设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篇 实践篇——赣榆县循环经济型生态县建设模式研究
    第五章 赣榆县生态系统构成分析与评价
        5.1 赣榆县生态系统构成分析
        5.1.1 赣榆县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分析
        5.1.2 赣榆县社会系统分析
        5.1.3 赣榆县经济系统分析
        5.2 赣榆县“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5.2.1 “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生态足迹计算
        5.2.2 赣榆县“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生态承载力计算
        5.2.3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评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赣榆生态县建设的评价
        6.1 赣榆县生态建设的SWTO 分析
        6.1.1 优势分析
        6.1.2 不利条件
        6.1.3 发展机遇
        6.1.4 发展威胁
        6.2 赣榆县生态建设评价指标系统
        6.2.1 赣榆生态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赣榆生态县建设评价指标的筛选
        6.3 赣榆生态县建设评价
        6.3.1 评价方法
        6.3.2 权重确定
        6.3.3 赣榆生态县建设状况评价
        6.4 赣榆县生态县建设目标和指标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赣榆县生态县建设的对策
        7.1 构建安全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7.1.1 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强化生态空间管制
        7.1.2 节约与集约并重,构建资源保障体系
        7.1.3 推进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7.2 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7.2.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7.2.2 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2.3 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7.2.4 发展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生态型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7.3 建设优美和谐的生态社会体系
        7.3.1 提升人居环境,构建宜居体系
        7.3.2 倡导生态道德,构建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
        7.3.3 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4 生态文明建设
        7.4.1 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
        7.4.2 规范和强化生态行为
        7.4.3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文明
        7.4.4 决策管理与体制文明建设
        7.5 赣榆生态县建设的保障措施
        7.5.1 生态县建设的组织保障
        7.5.2 生态县建设的法律保障
        7.5.3 生态县建设的经济保障
        7.5.4 生态县建设的技术保障
        7.5.5 生态县建设的社会保障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的讨论
        8.1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的重点
        8.1.1 县域生态文明“软件”建设
        8.1.2 县域生态建设的两个系统
        8.1.3 县域生态建设的三个重点工程
        8.2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的对策
        8.2.1 认清生态建设的空间基础,实行生态环境空间管制
        8.2.2 加快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8.2.3 建立有利于环保的政绩考核体系
        8.2.4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8.2.5 加强环保法制建设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详细摘要

(7)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主创新是大国复兴的基石
        1.1.2 我国企业尚难成为创新主体
        1.1.3 现代大学创新源的地位日益显现
        1.1.4 产学合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突破口的作用已经显现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逻辑
        1.3.3 研究路线
        1.3.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创新系统理论综述
        2.1.1 国家创新理论系统综述
        2.1.2 区域创新理论综述
        2.1.3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综述
        2.1.4 小结
    2.2 产学合作创新理论综述
        2.2.1 合作创新理论
        2.2.2 产学合作创新理论综述
        2.2.3 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2.4 合作项目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2.2.5 产学合作创新理论小结
    2.3 创新制度文献综述
        2.3.1 创新政策的界定
        2.3.2 创新政策工具
        2.3.4 小结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成功案例的研究与研究框架的提出
    3.1 案例研究方法
        3.1.1 案例研究的意义
        3.1.2 案例研究的步骤
        3.1.3 案例研究效度与信度实现
    3.2 产学合作创新案例分析
        3.2.1 绍兴轻纺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新案例
        3.2.2 烟台万华产学合作创新案例
        3.2.3 方正汉字激光照版系统案例
        3.2.4 聚光科技产学合作案例
        3.2.5 产学合作创新案例小结
    3.3 产学合作创新模式的提出
        3.3.1 产学合作创新模式研究综述
        3.3.2 产学合作创新演化模型的提出
    3.4 产学合作创新机理研究框架的提出
        3.4.1 合作创新的技术能力子维度
        3.4.2 合作创新的市场能力子维度分析
        3.4.3 协同把握创新机会能力子维度分析
        3.4.4 产学合作创新机理研究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的基本内容
        4.1.2 问卷设计过程
        4.1.3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问题
    4.2 数据收集程序
        4.2.1 总体和样本的确定
        4.2.2 答卷者的选择
        4.2.3 问卷发放及回收
    4.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3.1 样本企业的合作模式分布情况
        4.3.2 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
        4.3.3 样本企业的年限分布
        4.3.4 样本企业的规模分布
        4.3.5 产学合作创新绩效变量
    4.4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
        4.4.1 样本企业的合作模式差异分析
        4.4.2 样本的行业差异分析
        4.4.3 样本(项目)规模差异分析
        4.4.4 不同方式收集的两组样本数据差异分析
    4.5 研究方法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学合作创新机理的实证研究
    5.1 影响产学合作创新的关键因素研究
        5.1.1 影响产学合作创新的因素变量分析
        5.1.1.1 产学合作创新影晌因素变最的理论遴选
        5.1.1.2 初步实证遴选产学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变量
        5.1.2 理论假设
        5.1.3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1.3.1 量表的信度检验
        5.1.3.2 量表的效度检验
        5.1.4 因子分析
        5.1.4.1 合作创新环境与战略管理子量表因子分析
        5.1.4.2 资源与能力子量表因子分析
        5.1.4.3 合作机制子量表因子分析
        5.1.4.4 创新缎效量表因子分析
        5.1.4.5 因子分析结果
        5.1.5 回归分析-识别影响产学合作创新的关键因素
        5.1.6 假设检验
        5.1.7 小结
    5.2 产学合作创新机理和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
        5.2.1 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路径的研究框架(修正后)
        5.2.2 理论假设
        5.2.3 实证研究方法──结构方程介绍
        5.2.4 变量设计、信度及效度检验
        5.2.5 SEM模型建模──分析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作用路径
        5.2.6 假设检验
        5.2.7 小结
    5.3 实证研究结果讨论──产学合作创新的公共管理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研究
    6.1 浙江省产学合作创新政策的现状
    6.2 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政策设计
        6.2.1 政策目标
        6.2.2 政策工具研究
        6.2.2.1 供给面导向的政策工具
        6.2.3 需求面导向的政策工具
        6.2.4 环境面导向的政策工具
    6.3 金融创新政策研究──产学研投资基金
        6.3.1 浙江省产业投资金融业的现状分析
        6.3.2 案例借鉴
        6.3.3 建立产学研投资基金的意义分析
        6.3.4 产学研投资基金的运行机制研究
        6.3.5 产学研投资墓金政策保障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结果的意义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浙江省技术中心企业一览表(抽样样本)
    附表-2 专家问卷
    附表-3 企业问卷
发表文章目录

(8)钱塘江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流域水质管理研究进展
        1.1.1 欧盟流域水质管理
        1.1.2 美国流域水质管理
        1.1.3 中国流域水质管理
    1.2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2.1 水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
        1.2.2 狭义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1.2.3 广义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1.3 研究热点与存在问题
        1.3.1 研究热点
        1.3.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污染负荷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范围
        2.1.2 水文水系概要
        2.1.4 社会经济简况
    2.2 水质现状及污染负荷分析
        2.2.1 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2.2.2 污染负荷分析方法
        2.2.3 污染负荷分析结果
第三章 基于水质模型的流域水体纳污能力
    3.1 模型与方法
        3.1.1 一维模型
        3.1.2 二维模型
        3.1.3 QUAL2K模型
        3.1.4 湖泊和水库模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控制单元划分
        3.2.2 模型参数确定
        3.2.3 流域 COD纳污能力
        3.2.4 流域氨氮纳污能力
        3.2.5 流域 BOD纳污能力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纳污能力的流域典型河段水质目标管理
    4.1 管理模式与方法
        4.1.1 日最大排污量管理模式
        4.1.2 计算模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计算单元划分
        4.2.2 污染负荷分析
        4.2.3 模型参数确定
        4.2.4 流域日最大排污量分析
        4.2.5 流域污染负荷削减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5.1 评价模型与方法
        5.1.1 指标构建
        5.1.2 指标权重确定
        5.1.3 指标标准值确定
        5.1.4 指标归一化
        5.1.5 指标数据收集
        5.1.6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
        5.2.2 水环境承载力中远期情景预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流域管理对策
    6.1 基于纳污能力的流域水质管理对策
        6.1.1 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案
        6.1.2 流域污染负荷削减措施
    6.2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提升综合管理对策
        6.2.1 流域发展功能定位
        6.2.2 流域发展格局优化对策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1.3.3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1.3.4 生态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研究总结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生态城市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
    2.1 我国建设生态城市沿革
        2.1.1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
        2.1.2 202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预期
        2.1.3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历程
    2.2 产业集聚与生态城市发展关系
        2.2.1 产业分工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
        2.2.2 产业集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2.2.3 城市发展与三大产业发展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城市与产业集聚关系实证研究
    3.1 制造业的区位集聚的衡量与分析
        3.1.1 空间集中度指标
        3.1.2 基尼系数指标
    3.2 制造业在省级区域上的集聚状况
        3.2.1 制造业省级区域上的空间集中度现状
        3.2.2 制造业省级区域上的基尼系数现状
        3.2.3 制造业省级区域上的空间集中度历年变动
        3.2.4 制造业省级区域上的基尼系数历年变动
    3.3 省级区域制造业空间分布状况
        3.3.1 省级区域制造业空间集聚现状
        3.3.2 省级区域制造业空间集聚历年变动
    3.4 中国制造业集聚与生态城市的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建模
    4.1 工业环境污染问题
        4.1.1 工业废水
        4.1.2 工业固体废弃物
        4.1.3 工业废气
    4.2 工业能源消耗问题
        4.2.1 能源的消耗总量与结构
        4.2.2 工业能源消耗
    4.3 工业污染与能源消耗问题之间的联系
    4.4 产业集聚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4.4.1 集聚经济的理论基础
        4.4.2 产业集聚经济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4.4.3 产业集聚经济的外部性理论分析
        4.4.4 产业集聚经济的协同效应理论分析
    4.5 构建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复合系统模型
        4.5.1 传统产业运作的"资源—产业集聚—环境"复合系统模型
        4.5.2 构建"资源—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环境"复合系统模型
    4.6 构建"资源—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环境"因素分解模型
        4.6.1 能源消耗的因素分解模型
        4.6.2 物质能源代谢的因素分解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模式研究
    5.1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之路的必要性
        5.1.1 传统产业集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5.1.2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内涵
        5.1.3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产业选择
        5.1.4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5.2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形成机理分析
        5.2.1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形成的成本推动机理
        5.2.2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生成的效益拉动机理
        5.2.3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环境取向机理
        5.2.4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形成的内生机理
    5.3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运作模式
        5.3.1 依托型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运作模式
        5.3.2 平等型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运作模式
        5.3.3 嵌套型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运作模式
        5.3.4 虚拟型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运作模式
    5.4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实践——生态工业园
        5.4.1 生态工业园概念的提出
        5.4.2 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形成路径分析
        5.4.3 生态工业园中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的原则
    5.5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模式的实证研究
        5.5.1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5.5.2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
        5.5.3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和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支持体系构建
    6.1 生态工业园区核心企业的选择
    6.2 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支持体系
        6.2.1 园区信息系统
        6.2.2 园区计划体系
        6.2.3 园区执行体系
        6.2.4 园区控制体系
    6.3 生态工业园区微观支持体系
        6.3.1 园区服务组织
        6.3.2 核心生态关联企业
        6.3.3 竞争对手
        6.3.4 公众
    6.4 生态工业园区宏观支持体系
        6.4.1 政府参与
        6.4.2 科技创新
        6.5.3 教育推动
        6.4.4 文化支持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与科研研究
致谢

(10)钱塘江(衢州段)流域水环境容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环境与经济协调度研究
        1.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2.3 环境—经济规划模型
    1.3 本文的工作
    1.4 本文的特色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区域
        2.2.1 自然环境
        2.2.2 社会经济
    2.3 水环境概况
        2.3.1 水质达标率分析
        2.3.2 水质沿程变化分析
        2.3.3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2.3.4 水环境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域的社会经济系统及水环境系统预测
    3.1 人口子系统
        3.1.1 人口总量预测
        3.1.2 城市人口预测
        3.1.3 农村人口预测
    3.2 经济子系统
        3.2.1 工业子系统预测
    3.3 污染物排放预测
        3.3.1 生活污染负荷预测模型
        3.3.2 工业污染物排放预测模型
        3.3.3 废污水排放负荷预测模型
        3.3.4 浙江省钱塘江流域衢州境内污染负荷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容量研究
    4.1 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变化
        4.1.1 案例分析
        4.1.2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国内外研究
        4.1.3 对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思考
    4.2 水环境容量研究
        4.2.1 确定计算单元
        4.2.2 计算模型选择
        4.2.3 设计条件选择
        4.2.4 模型参数选择
        4.2.5 模型参数验证
        4.2.6 容量测算结果
    4.3 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环境容量的关系
    4.4 衢州经济增长与水体环境质量的分析
        4.4.1 衢州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4.4.2 与地表水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4.4.3 衢州目前面临的水环境压力分析
    4.5 钱塘江流域衢州地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4.5.1 贡献度系数的提出
        4.5.2 优化目标函数的建立
        4.5.3 问题的设定与贡献度的求解
        4.5.4 衢州地区流域各污染源污染物优化削减结果
        4.5.5 钱塘江流域衢州段重点污染源污染物优化削减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水环境容量的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5.1 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的发展策略
        5.1.1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社会节约型社会
        5.1.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1.3 加强环境管理,完善环境法制
        5.1.4 健全环境经济政策,推进城市污染治理市场化
        5.1.5 加大环境科技投入,建立预警体系
    5.2 总量控制策略和管理措施
        5.2.1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严格削减重点河段工业点源排放
        5.2.2 完善水环境管理措施,严格实施流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5.2.3 示范推广,逐步推行循环经济
        5.2.4 落实和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
        5.2.5 完善水环境监测系统
        5.2.6 重视环境信息工作,推进流域环境管理
        5.2.7 加强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江山市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飞地经济中地方政府的竞争与合作[D]. 李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江山市生猪养殖污染整治的调查报告[J]. 焦永亮,毛杨仓,程灵豪. 畜牧与兽医, 2016(04)
  • [3]东部欠发达地区异地扶贫研究 ——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D]. 管家风.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4]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
  • [5]蛟龙腾绿海 大地满眼春——衢州生态建设采访纪实[J]. 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0(18)
  • [6]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赣榆县为例[D]. 崔志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3)
  • [7]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叶伟巍. 浙江大学, 2009(08)
  • [8]钱塘江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D]. 方晓波. 浙江大学, 2009(11)
  • [9]基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问题研究[D]. 王崇锋. 青岛大学, 2008(02)
  • [10]钱塘江(衢州段)流域水环境容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 韩巧欠. 浙江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江山市生态工业园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