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淋巴结结核133例疗效观察

颈淋巴结结核133例疗效观察

一、133例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曾艳平[1](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大量移民、HIV患者数量的增加及耐药菌株的传播,给全球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大国,患者数量占全球结核总数的17%,防控形势严峻。脊柱结核作为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骨与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及最严重形式。该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小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脊柱交界区结核,是处于脊柱特殊区域的结核,其发生在脊柱应力过渡区,存在进展为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的高风险,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脊柱交界区结核可分为:颅颈交界结核、颈胸交界结核、胸腰交界结核及腰骶交界结核,其中胸腰椎交界结核最为常见,颅颈交界结核最为少见。目前,脊柱交界区结核的治疗并无相关指南。一般认为,轻、中度脊柱交界结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即:抗结核化学疗法、全身营养支持、部分制动)达到治愈效果。对于合并脊柱不稳、神经功能损害、大面积椎旁脓肿、严重后凸畸形,以及耐药结核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且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症及优缺点。各脊柱交界区结核存在局部解剖结构、承力特点、病灶范围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标准,而当前其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少,严重影响着手术医生的决策。本研究通过三个部分研究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各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各手术入路方式的适应症,以期能够帮助医道同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为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手术治疗和科研交流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一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颈胸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5例;B组,后入路,共18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2例。三组中共36例术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NDI、JO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16.6 y、15.7±13.2 mon、21.4±9.7d,B组分别为26.4±12.9 y、21.8±13.0 mon、28.4±8.2 d,C组分别为31.3±15.9 y、23.4±12.8mon、26.3±6.8 d,各指标组间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分别为244.4±117.6 min、373.4±433.7 ml,B组为218.0±47.0 min、222.2±134.2 ml,C组为374.8±43.6 min、741.7±281.1 ml。三组中C组失血量最大,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2.9±23.5 mm/h、9.7±5.6 mm/h;B组,45.9±29.1 mm/h、5.7±3.1mm/h;C组,61.3±27.2 mm/h、6.3±3.4 mm/h。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15.7±10.6°、10.4±9.3°及11.0±7.7°;B组,19.8±7.7°、10.0±3.1°及11.0±3.2°;C组,13.8±5.3°、7.6±2.9°及8.3±2.8°。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明显改善,与各组术前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同样,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JOA和NDI值,与术前相比,数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第二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2例胸腰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7例;B组,后入路,共57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28例。三组中共46例术前伴发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中,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35.5±13.6 y、20.3±13.0 mon、22.4±4.7d,B组为42.5±15.6 y、18.8±13.7 mon、19.8±8.3 d,C组为35.7±14.2 y、23.4±10.6mon、27.5±10.9 d。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2.7±91.6 min,B组为319.4±137.0 min,C组为434.8±121.4 min,结果显示三组中C组平均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A组术中失血量为923.8±421.3 ml,B组为967.5±813.5ml,C组为1157.1±994.6 ml。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53.9±25.0 mm/h、9.5±5.6 mm/h;B组,46.1±27.6 mm/h、12.4±11.9 mm/h;C组,49.2±27.0 mm/h、11.6±10.6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22.8±8.8°、14.9±5.3°及18.3±6.3°;B组,21.5±10.8°、7.4±4.9°及10.3±5.4°;C组,23.4±14.7°、9.7±6.0°及12.8±7.6°。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腰骶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4例;B组,后入路,共25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3例。三组共19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为37.4±13.3 y、16.6±14.8 mon、16.6±4.3d,B组为42.7±15.2 y、23.1±25.1 mon、26.3±6.8 d,C组为33.5±13.5 y、20.3±11.4 mon、23.6±7.6 d。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为181.2±77.2 min、375.3±271.4 ml,B组为320.0±169.1 min、910.0±861.9 ml,C组为454.1±154.3 min、1046.2±598.1 ml,结果显示三组中A组术中失血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与B、C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8.1±28.2 mm/h和13.3±16.3mm/h;B组,39.6±25.3 mm/h和21.0±22.5 mm/h;C组,52.8±32.3 mm/h和21.0±28.9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分别为:A组,34.4±11.6°、36.7±6.5°及36.1±8.1°;B组,31.3±12.6°、34.6±7.8°及33.5±8.5°;C组,25.8±8.2°、34.3±6.8°及32.7±5.6°。而三组腰椎生理性前凸角(L1-S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45.0±14.7°、48.5±13.2°及47.6±12.5°;B组,40.2±16.2°、45.0±12.4°及43.7±13.7°;C组,31.8±15.6°、37.2±13.6°及36.5±13.2°。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腰骶角和腰椎生理性前凸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进行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后入路适应症狭窄,应选择性使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创伤大、手术技能要求较高,需严格把握其适应症,而前入路疗效好且其适应症较广;2、对于胸腰椎交界区结核,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实现病灶的清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脊柱的稳定及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后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适应症广的特点,而对于前方巨大脓肿、多节段病变及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3、前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交界结核,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其适应症广,而对于严重后凸畸形或前中柱破坏严重仅通过前路难以有效固定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病灶位于后柱而无前方大脓肿的患者可采用后路手术;4、单靠任一手术入路不能治疗所有脊柱交界区结核患者,每种入路方案都有其适应症,应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一般情况及术者的熟悉程度综合考虑。

朱珠[2](2020)在《泽及流浸膏纳米材料治疗结核性创面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泽及流浸膏纳米材料作用于淋巴结核后期破溃形成的结核性创面来观察创面愈合动态过程,研究其临床疗效,并通过细胞学实验揭示其作用机理。方法:临床研究选择在2019年3月~2019年9月期间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瘰疬病(阴虚火旺证)的结核性创面患者61例,随机分成两组,均口服相同抗痨药物,试验组外用泽及流浸膏纳米材料、对照组外用医用凡士林纱布于创面填塞引流,换药间隔时间为2天,试验时间为28天。两组分别在第1天,7天,15天,28天取患者创面病灶内及边缘皮肤同一位置的组织(1mm×1mm×1mm),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变化;通过彩超或磁共振(MRI)观测综合疗效;同时监测外周血的安全性指标。此外,通过细胞学实验测定模型组(卡介苗组)、试验组(泽及流浸膏纳米材料组)、空白对照组(CK组)中炎症小体NLRP3,胱冬肽酶-1(Caspase-1),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白介素-33(IL-33)基因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实验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结核性创面组织中IL-1β,IL-18表达量的改变。结果:1.临床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临床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有降低(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结果更优(P<0.01)。3.透射电镜检查结果表明,临床试验组治疗后微观视角下结核性创面的巨噬细胞结构形态明显优于对照组。4.细胞学实验中试验组NLRP3,IL-18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Caspase-1、IL-1β、IL-33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P<0.01)。5.临床试验组第1天及第28天的免疫组化结果证实,试验组IL-1β及IL-18明显下调(P<0.01)。结论:泽及流浸膏纳米材料使中药行瘀祛腐、解毒生肌的功效通过纳米材料的缓释及降解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明显促进了结核性创面愈合。对NLRP3,IL-1β,IL-18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可调控和诱导巨噬细胞的生长分化,是结核性创面的愈合机制之一。

余洋[3](2019)在《化痰解凝糊联合超声导入干预结节型淋巴结核的效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化痰解凝糊超声导入治疗结节型淋巴结核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效应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1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化痰解凝糊超导组)、对照1组(空白超导组)、对照2组(利福平超导组)、对照3组(化痰解凝糊外敷组),每组32例。治疗14天后,对未脱落的四组病例的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免疫指标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1.61%、77.42%、76.67%、93.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淋巴结横径、淋巴结纵横比、T-SPOT水平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淋巴结横径、淋巴结纵横比变化情况与三个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治疗组治疗前后IL-10、IFN-γ、CD4+、CD4+/CD8+水平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1.化痰解凝糊联合超导治疗结节型淋巴结核,可以有效缩小淋巴结,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并降低T-SPOT水平。2.该方法治疗结节型淋巴结核疗效满意,可能与其能有效抑制患者外周血中的IL-10、提高IFN-γ、CD4+、CD4+/CD8+水平相关。3.化痰解凝糊联合超导治疗结节型淋巴结核,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副作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王国卫[4](2019)在《消瘰散结散外敷治疗淋巴结核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淋巴结核是由于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其特点是早期单个淋巴结增大,如果未及时治疗,可出现多个相邻淋巴结增大,呈串珠样或肿大淋巴结相互挤压、粘连而出现团块,伴随病情进展,中期肿大淋巴结内部液化及坏死,此期淋巴结组织结构破坏、内部张力增加,向组织内及皮肤侵及,出现淋巴结核后期的破溃,破溃面经久不愈。目前对于淋巴结核治疗主要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西医多以抗结核药物辅以免疫药物治疗,少部分患者会在早期选择手术。近些年,中医对淋巴结核治疗以口服和局部外用为主,同时配合西药抗结核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及研究一种新的中药方剂将其与凡士林调和制成膏剂外敷于患处,观察其对淋巴结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选取就诊于河北省胸科医院住院的颈部结节型淋巴结核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消瘰散结散外敷加西药抗结核组(X组)、猫爪草外敷加西药抗结核组(M组)和单纯西药抗结核组(D组)。三组均给予西药化疗方案:2HRZE/6HR(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异烟肼片(INH)0.3g 1/日;利福平胶囊(RFP)0.45g-0.6g 1/日;吡嗪酰胺(PZA)0.5g 3/日;乙胺丁醇(EMB)0.75-1g 1/日)抗结核治疗。X组为西药2HRZE/6HR+自拟中药方消瘰散结散敷剂外敷于颈部淋巴结核病变部位(药物组成:夏枯草10g、猫爪草10g、煅牡蛎10g、海藻10g、昆布10g、厚朴10g、浙贝母10g、赤芍10g、玄参20g、甘草3g)。诸药均匀调和以凡士林作为调和剂,贴敷于病变部位,范围为可触及到的颈部浅表肿大淋巴结,涂抹厚度约1-3mm,每次贴敷时间8-12小时。M组为西药2HRZE/6HR+猫爪草10g以凡士林作为调和剂,贴敷于病变部位,范围为可触及到的颈部浅表肿大淋巴结,涂抹厚度约1-3mm,每次贴敷时间8-12小时。D组为单纯应用西药化疗方案:2HRZE/6HR。2.三组每2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估,共观察4个周期,分别观察治疗后三组患者在颈部淋巴结彩超、中医症状方面变化,然后进行疗效对比,行疗效判断。结果:1.三组在治疗后颈部淋巴结彩超结果进行比较,经χ2检验,X组总有效率高于M组及D组(P<0.05)。2.三组治疗前后行中医症状积分对比,X组在疼痛、低热、乏力、盗汗、厌食方面,经非参数检验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组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M组、D组仅在疼痛、低热、乏力、盗汗方面,有显着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厌食方面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颈部淋巴结核治疗后,在疼痛、低热、乏力及盗汗方面,X组较M组及D组有明显效果,有显着差异性(P<0.0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表明X组在改善疼痛、低热、乏力、盗汗方面效果更佳。仅在厌食方面,行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3.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等安全性评价:本试验在进行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I级。结论:消瘰散结散外敷加西药抗结核治疗颈部结节型淋巴结核疗效确切,在对颈部淋巴结核治疗后总有效率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猫爪草加西药抗结核组及单纯西药抗结核组。

汪亚芬,王姬,谢固雅,冯马龙,俞侠健[5](2018)在《中药超声电导靶位透入联合抗结核化疗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经超声电导仪靶位透入联合抗结核化疗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宁波市奉化区人民医院诊治的195例颈淋巴结结核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对照1组、对照2组和治疗组,每组65例。对照1组单纯给予西药抗结核化疗方案2HRZE/10HRE治疗;对照2组加予中药敷贴外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2组的基础上应用超声电导仪中药靶位透入治疗。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别比较治疗1、2个月末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颈部淋巴结肿块吸收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1、2个月末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76.92%(50/65)和95.38%(62/65),对照2组为60.00%(39/65)和84.62%(55/65),对照1组为41.54%(27/65)和69.23%(45/65),与对照1组同时间比较,治疗1、2个月末对照2组及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升高(对照2组:χ2=4.432,4.333,P<0.05;治疗组:χ2=16.851,15.266,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2组(χ2=4.311,4.188,P<0.05)。治疗组治疗1、2个月末的颈部淋巴结肿块吸收总有效率为70.77%(46/65)和87.69%(57/65),对照2组为53.85%(35/65)和73.85%(48/65),对照1组为35.38%(23/65)和56.92%(37/65),与对照1组同时间比较,治疗1、2个月末对照2组及治疗组颈部淋巴结肿块吸收总有效率升高(对照2组:χ2=4.483,4.112,P<0.05;治疗组:χ2=16.339,15.366,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2组(χ2=3.963,4.011,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5%(9/65),对照1组为18.46%(12/65),对照2组为16.92%(1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1,P=0.475)。结论中药敷贴联合西药抗结核化疗治疗颈淋巴结结核,尤其是经超声电导仪靶位透入中药,可提高临床症状的缓解率、加快淋巴结肿块的吸收,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朱江春[6](2018)在《滇重楼散联合抗痨药治疗浅表淋巴结结核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滇重楼散外敷联合抗痨药治疗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近期疗效,为淋巴结结核患者提供一种简约、快捷、规范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中医辨为阴证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6例;阳证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6例,共计144例。阴证、阳证对照组:内服抗结核药HRZE(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阴证、阳证观察组在内服抗结核药HRZE(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的基础上,阴证观察组给予滇重楼散配伍细辛(碾粉),姜汁调敷肿大淋巴结。阳证观察组给予滇重楼散加冰片,白醋调敷肿大淋巴结。根据中医外科病证疗效标准观察浅表淋巴结结核局部症状、B超最长横径、血沉以判定滇重楼散外敷配合抗结核药治疗浅表淋巴结结核的疗效。结果:最终纳入127例,脱落13例,剔除4例。阳证观察组33例,其中男13例,女20例,年龄(33.32±13.75)岁。阳证对照组31例,其中男10例,女21例,年龄(34.30±13.64)岁。阴证观察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35.31±12.67)岁。阴证对照组33例,其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33.54±13.56)岁。阳证观察组、对照组,阴证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阳证观察组、对照组,阴证观察组、对照组病例治疗前性别、年龄、症状、淋巴结最长横径、血沉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阳证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阳证观察组肿大、疼痛、发红、灼热的发生率显着低于阳证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波动感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结最长横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证观察组与阴证对照组治疗后症状发生率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最长横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滇重楼散外敷配合抗痨药治疗浅表淋巴结结核可显着提高近期疗效。

江洋,华清泉,任杰,曾峰,盛建飞,张志坚,管红霞,袁静萍[7](2017)在《颈淋巴结结核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5年收治100例颈淋巴结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纳入患者多以颈部肿块就诊,仅8例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95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5例患者术前经细针穿刺确诊。共95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行全身标准抗结核治疗6个月;余5例患者予以全身标准抗结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手术方式主要有单纯颈淋巴结切除术31例、颈淋巴结清扫术53例和脓肿切开清创术11例,所有患者随访均无复发。结论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复杂,细针穿刺活检阳性率不高,术后病理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外科手术联合术后全身规范抗结核治疗可作为颈淋巴结结核的治疗方法。

倪明月,杨进孙[8](2017)在《颈部淋巴结结核33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住院的33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指标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影像资料、病程、是否外科处理、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等。结果 33例患者中,女性18例(54.5%),平均年龄为(39.2±15.1)岁,农民21例(63.6%)。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10例(30.3%),伴发其他结核者6例(18.2%),伴发热者3例(9.1%),伴盗汗4例(12.1%),伴纳差5例(15.2%),伴消瘦6例(18.2%)。累及双侧颈部淋巴结8例(24.2%),左侧7例(21.2%),右侧18例(54.6%)。肿大淋巴结触痛5例(15.2%)。血沉为(38.7±14.9)mm/h。PPD试验阳性率85%。超声影像显示边缘模糊24例(72.7%),低回声例14(42.4%),混合回声例14(42.4%)及高回声5例(15.2%)。平均病程(4.6±1.9)月,需外科处理者11例(33.3%),总体好转率为93.9%,复发率为4%。结论颈部淋巴结结核女性较男性略多见,以青中年为主,发热、盗汗、纳差、消瘦及肿大淋巴结触痛不明显,超声影像显示淋巴结边缘多模糊,内部回声多样性,部分可见钙化;病程较长,多数患者血沉增快、PPD阳性,部分患者需外科处理,总体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可复发。

代祖建,叶建刚,陈树兴[9](2016)在《溃疡型颈部淋巴结结核临床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溃疡型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91例溃疡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46例与对照组45例,手术组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予局部处理及换药,两组均予正规抗结核治疗。结果:手术组的治愈率为84.78%,对照组为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溃疡型颈部淋巴结结核,治愈率高,安全可行。

牛建明,谭艳辉,张丹,赵芳,孙莹,杨慧卫,王晓洁,李润浦[10](2016)在《局部注药联合口服康复新液辅助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药物联合口服康复新液辅助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40例颈淋巴结结核患者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对照组口服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及肌注链霉素进行全身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局部注射异烟肼、链霉素粉联合口服康复新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症状缓解率,淋巴结吸收率,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症状缓解率、淋巴结吸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2.86%,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1.43%(P<0.05)。观察组恶心、局部反应、白细胞减少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注射抗结核药物联合口服康复新液辅助治疗颈淋巴结结核可提高患者的症状缓解率和淋巴结吸收率,且安全性高,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二、133例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3例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3.1 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典型病例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耐药结核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结核疫苗研发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泽及流浸膏纳米材料治疗结核性创面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于瘰疬的论述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 现代医学对于淋巴结核的论述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学
        2.3 病理学
        2.4 临床分型
        2.5 治疗
    3. 结核性创面研究进展
        3.1 理论研究
        3.2 用药研究
    4. 导师论治瘰疬久溃不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5. 泽及流浸裔纳米材料
        5.1 制作过程
        5.2 安全性实验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7.后续治疗及随访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
    1.实验目的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分析讨论
    1.临床结果分析
    2.实验结果分析
    3.泽及流浸膏纳米材料分析
    4.讨论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化痰解凝糊联合超声导入干预结节型淋巴结核的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淋巴结核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淋巴结核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病因
        2.4 分类及分型
        2.5 治疗
    3. 结节型淋巴结核的研究进展
    4. 化痰解凝糊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免疫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
    7. 结果
        7.1 临床疗效
        7.2 中医症候积分
        7.3 淋巴结横径
        7.4 淋巴结纵横比
        7.5 T-SPOT检测结果
        7.6 ESR检测结果
        7.7 安全性指标
        7.8 免疫指标
第三部分 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疗效分析
        1.2 安全性分析
        1.3 免疫指标分析
    2. 分析讨论
    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致谢

(4)消瘰散结散外敷治疗淋巴结核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于淋巴结核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药超声电导靶位透入联合抗结核化疗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6)滇重楼散联合抗痨药治疗浅表淋巴结结核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7、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颈淋巴结结核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辅助检查。
    1.3治疗。
2结果
    2.1影像学检查。
    2.2病理学检查。
    2.3其他检查。
    2.4治疗。
3结论

(8)颈部淋巴结结核33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治疗方法及随访
    四、疗效判断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主要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四、超声影像学资料
    五、病程、疗效及随访情况
讨论

(9)溃疡型颈部淋巴结结核临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10)局部注药联合口服康复新液辅助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淋巴结吸收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四、133例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D]. 曾艳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泽及流浸膏纳米材料治疗结核性创面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朱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化痰解凝糊联合超声导入干预结节型淋巴结核的效应机制研究[D]. 余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消瘰散结散外敷治疗淋巴结核临床观察[D]. 王国卫.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中药超声电导靶位透入联合抗结核化疗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J]. 汪亚芬,王姬,谢固雅,冯马龙,俞侠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4)
  • [6]滇重楼散联合抗痨药治疗浅表淋巴结结核近期疗效观察[D]. 朱江春.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0)
  • [7]颈淋巴结结核临床分析[J]. 江洋,华清泉,任杰,曾峰,盛建飞,张志坚,管红霞,袁静萍.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7(12)
  • [8]颈部淋巴结结核33例临床特征分析[J]. 倪明月,杨进孙.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7(04)
  • [9]溃疡型颈部淋巴结结核临床治疗分析[J]. 代祖建,叶建刚,陈树兴. 中外医学研究, 2016(24)
  • [10]局部注药联合口服康复新液辅助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疗效观察[J]. 牛建明,谭艳辉,张丹,赵芳,孙莹,杨慧卫,王晓洁,李润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22)

标签:;  ;  ;  ;  ;  

颈淋巴结结核133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