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一、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彦收[1](2021)在《LRG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认为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并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同样为乳腺癌,每年发病人数约为30.4万。因此,对于乳腺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是目前医学领域工作的重点。当前,随着乳腺癌治疗模式的进步和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已取得了巨大突破。然而,乳腺癌耐药后出现的复发、转移仍然是困扰临床的难题之一。因此,研究乳腺癌的增殖、侵袭、转移机制,探寻新的治疗途径和靶点对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eucine-rich-alpha-2-glycoprotein1,LRG1)是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LRR)家族蛋白成员,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含有LRR结构的蛋白。人LRG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3.3,含有2810个碱基对,包括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第一个外显子含43个碱基对,第二个外显子含1737个碱基对,共编码347个氨基酸残基。前35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31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单个肽链。因其定位的染色体区域同时存在数个编码中性粒细胞颗粒酶的基因,并且LRG1在人类MPD和HL-60细胞嗜中性分化过程中上调,而在HL-60细胞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下调,早期研究认为LRG1可能是中性粒细胞早期分化的一种标志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LRG1的其它功能逐渐被发现:LRG1不仅参与细胞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在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黏附及发育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研究显示LRG1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组织、血液、脑脊液、外泌体中异常表达,并且可以作为部分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生物标记物。当前研究发现,LRG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上皮间质转化和异常血管生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LRG1在抗肿瘤治疗领域发挥的作用逐渐被大家重视。然而,LRG1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提示LRG1在不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不同作用。如外泌体中LRG1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有关;肝癌组织中LRG1表达较正常组织下调,体外实验显示LRG1对肝癌细胞增殖没有影响;卵巢癌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中LRG1表达升高程度与肿瘤分期相关。LRG1在不同肿瘤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在积极探索之中。越来越多研究提示LRG1是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但是,LRG1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分三部分对LRG1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不同肿瘤中LRG1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一步法检测了330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LRG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分析LRG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第三部分: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LRG1的表达情况。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乳腺癌MD-MB-231细胞LRG1基因表达,通过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探讨LRG1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第一部分LRG1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LRG1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基于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http://www.tcga.org/)中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RNA-seq的测序结果,使用TIMER2.0在线工具(https://cistrome.shinyapps.io/timer/)分析LRG1mRNA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从人类蛋白质图谱图像(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中(https://www.proteinatlas.org)中获取LRG1蛋白在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的情况。基于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http://kmplot.com/analysis)中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资料,分析不同肿瘤中LRG1mRNA的表达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之间的关系,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结果:1.LRG1mRNA在乳腺浸润癌(breast invasive carcinoma,BRCA)(1097例)、肾透明细胞癌(kidney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KIRC)(533例)、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515例)、子宫内膜癌(uterine corpus endometrial carcinoma,UCEC)(545例)、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HCA)(501例)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分析The Human Protein Atlas(https://www.proteinatlas.org)数据库中LRG1蛋白在BRCA、KIRC、LUAD、UCEC、THCA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LRG1蛋白在此五种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分析LRG1mRNA在BRCA不同亚型中表达情况。566例Luminal型乳腺癌中LRG1表达量为37.462(9.930-74.197),高于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乳腺癌(P<0.01)。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分析显示,1646例淋巴结阳性患者组LRG1mRNA表达量高于2415例淋巴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17例粘液腺癌中LRG1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它浸润性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及混合型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工具,分析TCGA数据库中生存数据,LRG1mRNA的表达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乳腺癌的OS无明显关系(均P>0.05),但在Basal-like亚型中,LRG1的表达与OS显着相关,LRG1表达低的乳腺癌患者OS较好(HR=3.12,95%CI=1.54-6.29,P<0.001)。4.在KIRC中,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LRG1mRNA的表达呈上升趋势。Ⅳ期患者LRG1的表达量显着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中,呈现同样趋势,组织学分化3级患者组LRG1表达量显着高于1、2级(P<0.01)。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工具,分析TCGA数据库中530例KIRC患者的OS及RFS数据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367例LRG1高表达组患者OS低于163例低表达组,LRG1mRNA的表达与OS显着相关(HR=1.71,95%CI=1.18-2.47,P=0.0042)。LRG1mRNA的表达与RFS关系与OS一致,LRG1高表达组患者RFS低于低表达组(HR=3.57,95%CI=1.26-9.87,P=0.0089)。在肾乳头状细胞癌(kidney renal papillary cell carcinoma,KIRP)数据中,同样发现LRG1mRNA表达水平可以预测患者OS及RFS,高表达组患者OS及RFS均差于低表达组,差异具有显着性(OS:HR=2.19,95%CI=1.2-4.01,P=0.0091;RFS:HR=5.32,95%CI=1.2-22.54,P=0.011)。5.LUAD组织中LRG1mRNA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组织。在正常肺组织中,LRG1mRNA中位表达量为25.277(20.394-30.683),在LUAD组织中表达量为35.431(20.538-53.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析503例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和52例正常组织的数据,发现LRG1mRNA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LUSC(26.701 vs 11.612,P<0.001)。LRG1mRNA在LUAD和LUSC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在LUAD组,222例LRG1高表达组患者OS低于282例低表达组,LRG1mRNA表达与OS显着相关(HR=1.34,95%CI=1-1.8,P=0.045)。6.LRG1mRNA在UCEC组织中表达量为24.37(10.368-48.392),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10.072,2.357-14.296),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LRG1mRNA在UCEC中呈现高表达,但与年龄、临床分期、月经状态及预后无显着相关性。7.LRG1mRNA在THCA中的表达量随着淋巴结转移个数的增多而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预后方面,261例LRG1高表达组患者OS优于241例低表达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HR=0.11,95%CI=0.02-0.48,P=0.00035)。结论:1.LRG1mRNA及蛋白在BRCA、KIRC、LUAD、UCEC及THCA中表达显着上调,LRG1可能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2.Luminal型乳腺癌中LRG1mRNA表达量高于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LRG1与Basal-like亚型乳腺癌的OS呈负相关。3.KIRC中LRG1mRNA的表达可以预测OS及RFS,LRG1表达与OS、RFS呈负相关。4.LRG1mRNA在LUAD中表达上调,LRG1高表达提示患者OS较差。5.LRG1mRNA在UCEC中表达上调,但与临床特征及预后无显着相关性。6.LRG1mRNA在THCA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与OS呈显着正相关。第二部分乳腺癌组织中LRG1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LRG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一步法检测330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LRG1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LRG1与乳腺癌患者年龄、月经、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级、分子亚型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LRG1蛋白在原发性乳腺癌中表达情况。在33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58.48%(193例)患者LRG1呈阳性表达。LRG1着色部位主要位于细胞质,阳性信号表现为褐色颗粒状外观。2.LRG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0-3个淋巴结转移组LRG1阳性表达128例,阴性表达121例,阳性表达率51.41%;3个以上淋巴结转移组LRG1阳性表达65例,阴性表达16例,阳性表达率80.25%,两组间LRG1阳性表达率存在显着性差异(χ2=20.939,P<0.001)。LRG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负荷呈正相关,随着淋巴结转移数量的增多,LRG1的阳性表达率升高。Ⅰ-Ⅱ期患者组LRG1阳性表达124例,阴性表达125例,阳性表达率62.96%;Ⅲ期组LRG1阳性表达69例,阴性表达12例,阳性表达率85.19%。两组间LRG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0,P<0.001)。LRG1的表达与肿瘤负荷呈正相关,随着疾病的进展,LRG1的阳性表达率升高。3.LRG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DFS(disease-free survival,DFS)、OS的关系。3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92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80例患者死亡。LRG1阳性表达组72个月的DFS为61.14%(118/193),阴性表达组DFS为87.59%(120/137),两组间DFS存在显着差异(χ2=27.123,P<0.001)。72个月OS与DFS结果相似,共出现80例死亡事件,总体人群72个月OS为75.76%。LRG1阳性表达组72个月的OS为66.32%(128/193);LRG1阴性组为89.05%(122/137),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χ2=22.864,P<0.001)。4.影响DFS及OS的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COX多因素分析显示LRG1表达、TNM病理分期和分子亚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年龄、月经状态与DFS、OS无显着相关性(P>0.05)。LRG1表达、TNM病理分期和分子亚型对DFS的风险比分别为2.090、3.214和1.796;对于OS的风险比分别是2.112、2.628和1.755。结论:1.乳腺癌LRG1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分子亚型无关。2.乳腺癌LRG1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随着淋巴结转移个数的增多,LRG1的阳性表达显着升高。3.乳腺癌LRG1蛋白的表达与病理TNM分期相关,分期越晚,LRG1的阳性表达越高。4.LRG1蛋白的表达、TNM病理分期和分子亚型是影响乳腺癌DFS、OS的独立危险因素。LRG1表达水平与DFS、OS呈负相关。第三部分LRG1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验证乳腺癌细胞系中LRG1的表达是否与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一致,为LRG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主要应用了RNA干扰技术、RT-PCR、Western-blot技术和细胞划痕实验等方法,观察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LRG1的表达情况,抑制LRG1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1.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MDA-MB-231、MCF-7及SK-BR-3细胞中LRG1mRNA的表达。在三种不同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及SK-BR-3)中,LRG1mRNA表达水平差别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F-7细胞中LRG1mRNA的相对表达量(0.1260±0.0070),较MDA-MB-231细胞(0.1103±0.0081)、SK-BR-3细胞(0.0703±0.0027)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2.MDA-MB-231、MCF-7及SK-BR-3细胞中LRG1蛋白的表达。在三种不同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及SK-BR-3中,LRG1蛋白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F-7细胞中LRG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最高(10.9510±0.6721),显着高于MDA-MB-231(7.8492±0.1327)、SK-BR-3细胞(4.3906±0.1914)。3.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乳腺癌MD-MB-231细胞LRG1基因表达。Western-blot技术检测检测转染成功后MDA-MB-231细胞中LRG1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组(MDA-MB-231-Si)中LRG1蛋白表达量(0.4105±0.1906)较对照组细胞(MDA-MB-231)中的表达量(0.8295±0.129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转染成功后,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在24h、48h、72h和96h后450 nm处OD值。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转染组(MDA-MB-231-Si)增殖率明显低于转染阴性对照组(MDA-MB-231-NC)及对照组(MDA-MB-231),提示LRG1表达抑制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5.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划痕实验分别检测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组、转染组细胞(MDA-MB-231、MDA-MB-231-NC及MDA-MB-231-Si)细胞的迁移能力。划痕0小时测得的划痕区面积:对照组细胞(MDA-MB-231)、转染组细胞(MDA-MB-231-Si)、转染阴性对照组细胞(MDA-MB-231-NC)分别为:15.054±0.122,14.679±0.142,13.407±0.112。划痕24小时后测得的划痕区面积分别为:6.714±0.131,9.559±0.122,5.217±0.132。面积缩小的比值依次为:55.40%,34.88%,61.08%。乳腺癌MDA-MB-231-Si细胞在划痕24小时后的迁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DA-MB-231)、转染阴性对照组(MDA-MB-231-NC),差异有显着性(P<0.05)。6.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转染组(MDA-MB-231-Si)穿膜细胞数少于转染阴性对照组(MDA-MB-231-NC)及对照组(MDA-MB-231),提示LRG1表达抑制后,细胞侵袭能力下降。结论:1.MCF-7细胞中LRG1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MDA-MB-231细胞、SK-BR-3细胞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2.MCF-7细胞中LRG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较MDA-MB-231细胞、SK-BR-3细胞显着增高。3.si-RNA干扰LRG1表达后可减弱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骆小娟,龙先琼,陈辉[2](2021)在《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筛选原发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75例(乳腺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无乳腺疾病的女性5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和治疗前后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分析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入院时乳腺癌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与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与HER-2状态、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相关,可作为评价临床疗效的指标之一。

楚泽浩[3](2020)在《催乳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目前人类对于乳腺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乳腺癌依旧是每个成年女性都需要警惕的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在最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截止目前,与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不多且灵敏度不高,不能很好的反映乳腺癌的进展情况。然而国内外研究发现催乳素(PR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于乳腺癌发生和进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及复发和转移有关。目前国内外关于PRL、VEGF和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具体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怎样的关系,尤其是PRL对乳腺癌的影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本研究通过收集大量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PRL、VEGF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乳腺癌患者中的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并讨论PRL、VEGF在乳腺癌的进展中起到的作用,为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收集2013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入院的327例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确诊时的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确诊时测得的血清PRL和血清VEGF等。同时收集相同时期内33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PRL和血清VEGF在乳腺癌患者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中的差异以及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乳腺癌患者中的差异。并根据患者确诊时的血清PRL和血清VEGF的中位数将患者分别分为高PRL组和低PRL组、高VEGF组和低VEGF组,通过患者门诊复查及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统计所有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DFS(无病生存期)及OS(总生存期),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PRL分组和不同VEGF分组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乳腺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乳腺癌患者的血清PRL和血清VEGF均显着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32.5±14.6ng/m L vs.11.9±4.5ng/m L,241.3±91.2pg/m L vs.67.1±28.3pg/m L,P均<0.001)。(2)乳腺癌患者的血清PRL与患者的绝经状态、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关(P均<0.05),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均无关(P均>0.05)。未绝经患者的血清PRL高于已绝经患者(37.4±16.1ng/m L vs.26.8±11.3ng/m L,P<0.001)、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血清PRL高于非浸润性患者(33.4±15.3ng/m L vs.15.0±6.7ng/m L,P<0.001)、TNM分期I II期患者的血清PRL高于II期和I(或0)期患者(40.6±17.2ng/m L vs.31.9±14.0ng/m L,40.6±17.2ng/m L vs.18.7±6.9ng/m L,P均<0.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PRL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6.7±15.9ng/m L vs.28.8±12.4ng/m L,P<0.001)。(3)乳腺癌患者的血清VEGF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有关(P均<0.05),与年龄、绝经状态、淋巴结转移状态无关(P均>0.05)。肿瘤直径≥2cm患者的血清VEGF高于<2cm的患者(273.1±106.4pg/m L vs.184.2±74.1pg/m L,P<0.001)、组织学分级III级患者血清VEGF高于II级和I级的患者(268.0±104.3pg/m L vs.238.1±92.6pg/m L,268.0±104.3pg/m L vs.177.5±62.1pg/m L P均<0.001)、TNM分期III期患者的血清VEGF高于II期和I(或0)期的患者(301.2±121.5pg/m L vs.232.7±89.8pg/m L,301.2±121.5pg/m L vs.152.9±57.4pg/m L,P均<0.001)、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血清VEGF高于非浸润性患者(245.3±95.2pg/m L vs.163.8±52.9pg/m L,P<0.001)、Her-2过表达型及Basal-like型的患者的血清VEGF高于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的患者(P均<0.001)。(4)乳腺癌患者的血清PRL和血清VEGF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84,P=0.042)。(5)327例乳腺癌患者随访时间的范围是:26月~71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9个月。至随访结束时,发生转移的患者共21例(6.4%),死亡的患者共12例(3.7%)。患者的3年DFS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血清PRL、血清VEGF有关(P均<0.05)。患者的3年OS与TNM分期、分子分型、血清PRL、血清VEGF有关(P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高PRL组患者的3年DFS及3年OS均低于低PRL组患者(90.9%vs.98.2%,P=0.004;93.9%vs.99.4%,P=0.006),高VEGF组患者的3年DFS及3年OS均低于低VEGF组患者(91.5%vs.97.5%,P=0.016;94.5%vs.98.8%,P=0.033)。(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提示TNM分期(P=0.014)、分子分型(P=0.025)、高血清PRL(P<0.001)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清PRL和血清VEGF在乳腺癌患者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可为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提供一定的帮助。(2)血清PRL和血清VEGF的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未绝经、病理类型为浸润性乳腺癌、TNM分期高、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的血清PRL较高。肿瘤直径大、组织学分级差、TNM分期高、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为Her-2过表达型及Basal-like型患者的血清VEGF较高。(3)单因素分析提示确诊时的高血清PRL、高血清VEGF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与有关。高血清PRL还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杨洋[4](2020)在《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分析及对血清VEGF/MMP-2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阿帕替尼(apatinib)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2,MMP-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和肿瘤科2018年0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0例,每组3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对照组行TACE治疗。依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 RECIST)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并参照通用不良事件术语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4.0版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和MMP-2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中位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对血清VEGF和MMP-2水平的影响。结果:(1)依据m RECIST进行疗效评价,实验组的ORR达到73.33%,对照组的ORR为46.67%,两组的OR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2)两组患者的生存分析显示,实验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3)两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P=0.438)、肝区疼痛(P=0.598)、发热(P=0.301)、肝功能损伤(P=0.196)、肾功能损害(P=0.448)等TACE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P=0.000)、乏力(P=0.000)、手足综合征(P=0.000)、腹泻(P=0.000)、蛋白尿(P=0.000),其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时实验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和对照组(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时实验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3)和对照组(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单一TACE治疗,并可适当延长中晚期HCC患者的生存时间,对延缓肿瘤进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阿帕替尼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多数不良反应轻微,且经减药、短期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可缓解,不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降低了中晚期HCC患者的血清VEGF和MMP-2水平,提高了近期治疗效果。

李文红[5](2020)在《血清Cys-C、VEGF、CA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背景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的早期症状隐匿,常因病情延误而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因此对于早期乳腺癌筛查至关重要,目前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诊断。但受瘤体大小和病理活检创伤性的影响,这两种方法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特别是在较小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肿瘤筛查中应用受限。近年来血清乳腺癌标志物检测因简便、快速、创伤小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但单项检测具有局限性,提倡有针对性的进行联合检测。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的表达水平,探讨三者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早期患者Cys-C、VEGF、CA153的表达水平,探讨单项和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3例早期乳腺癌(乳腺癌组)和118例乳腺良性肿瘤(良性肿瘤组)患者;另收集同期该院女性健康体检者86例(对照组)。血清Cys-C、VEGF、CA153依次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比较三组血清Cys-C、CA153与VEGF水平的差异,分析三指标单项及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各组血清Cys-C、CA153与VEGF水平比较,乳腺癌组三项指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和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肿瘤组血清Cys-C、CA153、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Cys-C、CA153、VEGF单项临床灵敏度依次为29.41%、26.14%、49.67%,临床特异度依次为89.83%、96.61%、86.44%,阳性预测值依次为78.95%、90.91%、82.61%,阴性预测值依次为49.53%、50.22%、56.98%,假阳性率依次为10.17%、3.39%、13.56%,假阴性率依次为70.59%、73.86%、50.33%,阳性似然比依次为2.89、7.71、3.67,阴性似然比依次为0.79、0.76、0.58,约登指数依次为0.192、0.228、0.361;VEGF+CA153、VEGF+Cys-C、CA153+Cys-C两两联合临床灵敏度依次为62.75%、64.71%、47.71%,临床特异度依次为83.90%、77.97%、86.44%,阳性预测值依次为83.48%、79.20%、82.02%,阴性预测值依次为63.46%、63.01%、56.04%,假阳性率依次16.10%、22.03%、13.56%,假阴性率依次为37.25%、35.29%、52.29%,阳性似然比依次为3.90、2.94、3.52,阴性似然比依次为0.44、0.45、0.60,约登指数依次为0.467、0.427、0.342;三项联合检测灵敏度为73.86%,特异度为75.42%,阳性预测值为79.58%,阴性预测值为68.99%,假阳性率为24.58%,假阴性率为26.14%,阳性似然比依次为3.00,阴性似然比依次为0.35,约登指数依次为0.493。3.血清Cys-C、CA153、VEGF单项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679、0.801、0.777;三项联合检测诊断早期乳腺癌的AUC为0.875。4.乳腺癌组血清Cys-C、CA153表达水平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PR、HER-2、Ki67、分子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HER-2、Ki67、分子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ys-C、CA153和VEGF三项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并降低漏诊率,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欧阳漫多[6](2020)在《脂多糖诱导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可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脂多糖(LPS)对于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发展与转移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探讨LPS是否可以促进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MDA-MB-231细胞株常规培养,将实验依照加入的LPS溶液浓度分为5μg/ml组、10μg/ml组,20μg/ml组、40μg/ml及不添加LPS的对照组,分组进行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及细胞侵袭实验,并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组细胞株中VEGF-R2及VEGF-D的表达。结果:在细胞增殖、划痕及侵袭实验中,经LPS刺激的MDA-MB-231细胞株较对照组均体现出明显的增殖、迁移及侵袭的趋势,且这种趋势与LPS浓度呈正相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组实验组中VEGFR2及VEGF-D的表达随着LPS浓度的增高而逐步上升,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S可以促进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且这种促进用与LPS浓度呈正相关。MDA-MB-231细胞中VEGF-R2及VEGF-D的表达水平与LPS浓度呈正相关,提示LPS促MDA-MB-231细胞进展的作用可能与血管和淋巴管新生相关

刘珊[7](2020)在《乳腺癌中VEGF、COX-2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文中提出[目 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的关系。[方 法]选取2016-2019年间云南省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或穿刺的100例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的标本石蜡块,以及行微创手术的4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标本石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VEGF、COX-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另以CD34抗体标记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比较 VEGF、COX-2 在不同表达情况下的 MVD。[结 果]1、VEGF和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和72%,显着高于癌旁组织(36.67%和30%)、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45%和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OX-2在患者原发灶>2cm的癌组织中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织学分级越高、TNM分期越晚,VEGF、COX-2的表达也随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OX-2在不同年龄、分子分型(包括三阴性和非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之间的比较)中的表达差异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VEGF与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且呈显着正相关(r=0.875,P<0.005)。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OX-2阳性表达者的MVD明显高于VEGF、COX-2阴性表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VEGF、COX-2两者均阳性表达者的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和(或)COX-2阴性表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VEGF、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2、VEGF、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随着患者原发灶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的升高,表达也随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GF、COX-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分子分型(包括三阴性和非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之间的比较)无明显相关性,提示VEGF与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关系密切,两者可能促进了乳腺癌的发展及转移。3、VEGF、COX-2阳性表达者的MVD明显高于VEGF、COX-2阴性表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VEGF、COX-2两者均阳性表达者的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和(或)COX-2阴性表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加之相关分析显示VEGF和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且呈显着正相关。提示两者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协同促进作用。

汤佳崯[8](2020)在《三黄煎剂改善三阴乳腺癌患者慢性应激与抗血管新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三黄煎剂对三阴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手术、放化疗后血瘀状态、心理应激水平、抗氧化能力及血管生成因子影响。探索三黄煎剂对TNBC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影响及预防复发转移的能力。方法:纳入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TNB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服用三黄煎剂,每次200ml,每日2次,连续服用半年;对照组不服药,仅随访复查。治疗前、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两组分别填写中医血瘀症状积分量表评估患者血瘀状态,应激感受量表PSS-10评估患者慢性心理应激状态。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VEGF、bFGF,用化学比色法检测患者的SOD、GSH-px。收集整理数据,用SPSS 22.0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1.中医血瘀症状积分:1)血瘀总分:两组血瘀症状积分变化在测量时间、组间、测量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显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开始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并将差异延续至6个月(P<0.05)。2)单项血瘀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从治疗3个月开始,肢体麻木、血瘀舌质情况改善;从6个月开始,血瘀脉象开始改善。随着时间的变化,术区疼痛、皮下瘀斑、肌肤甲错、善忘均有改善,且与组间差异无关(P>0.05)。3)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73.3%;对照组33.3%。经卡方检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慢性应激积分:两组慢性应激积分在测量时间、组间、测量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开始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并将差异持续至治疗后6月(P<0.05)。3.抗氧化水平指标:1)SOD:两组SOD水平在测量时间、组间、测量时间和组间交互效应(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治疗后3个月,两组差异不显着,治疗后6个月,两组差异显着。2)GSH-Px酶活力:两组GSH-Px在测量时间、组间、测量时间和组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效应分析后发现,对照组呈先小幅下降后小幅上升趋势,治疗组从治疗后3月的GSH-Px酶活力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并将差异延长至治疗后6月。4.血管生成指标:1)VEGF:两组VEGF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时间和组间交互效应(P<0.05),提示组间VEGF随时间变化不同;2)bFGF:组间、测量时间、测量时间和组间交互效应均有差异(P<0.05);效应分析显示治疗后3月,治疗组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组间差异延续到6月。5.肿瘤指标:CA153在两组间、测量时间*组间交互效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对照组、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在观察时间肝肾功能AST、ALT、Cr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治疗组出现2例患者腹泻,调整用药时间后缓解,对照组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三黄煎剂能改善患者中医血瘀症状积分,改善慢性心理应激状态,提高患者抗氧化能力,降低血管生成因子水平,提示三黄煎剂对于TNBC术后放化疗后患者改善生活质量,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有一定作用。

龚海波[9](2020)在《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认为,卡波西肉瘤相关病毒(KSHV)是导致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生的关键病原体。KSHV在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我们发现,各个类型的卡波西肉瘤患者发病情况都是男性远远多于女性,其背后的机制不明。由于对于卡波西肉瘤来讲,目前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细胞株可供研究,卡波西肉瘤目前认为是内皮细胞来源的肿瘤,研究KSHV致瘤作用可以用的模型是感染KSHV的内皮细胞。KSHV基因组编码25个成熟miRNA,这些miRNA的具体作用不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几个问题:(1)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偏好,即男性相较于女性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是个危险因素(2)内皮细胞感染KSHV后,会产生哪些差异表达基因(3)kshv-miR-k12-12-3p有多少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会对内皮细胞有什么样的生物学作用。(5)kshv-miR-k12-12-3p改变生物学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是什么。方法:(1)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并纳入全世界所有KSHV血清流行病学的文献,时间跨度从1994年1月到2019年11月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中的合并优势比(ORs)和95%置信区间(95%CI)。(2)从GEO数据库下载相关数据集,采用在线的工具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富集分析,关键基因模块分析。(3)采用2个在线的分析软件Target Scan Human Custom、miRDB预测kshv-miR-k12-12-3p靶基因,并对结果进行取交集获取共同的靶基因,并进一步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关键基因模块的获取。(4)采用细胞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将kshv-miR-k12-12-3p转染进入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其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学作用。(5)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稳定转染kshv-miR-k12-12-3p的内皮细胞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改变。结果:(1)对全人群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女性的KSHV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1.07,95%CI:0.99-1.17,P=0.10);对纳入的成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发病情况较女性高(男vs.女,OR=1.11,95%CI:1.03-1.19,P=0.004);纳入的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儿童相较于女性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0.87,95%CI:0.77-0.99,P=0.03)。(2)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得到11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1个最关键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共得到kshvmiR-k12-12-3p的78个靶基因,其中有4个最关键基因。(4)划痕实验和血管生成实验可以观察到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可以检测到关键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改变。结论:(1)在KSHV感染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好,但尚不足以解释卡波西肉瘤发病男性远远多于女性的现象。(2)KSHV感染可以使内皮细胞产生差异表达的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可得到kshv-miR-k12-12-3p最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kshv-miR-k12-12-3p可以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改变。

武源源[10](2019)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且大部分肿瘤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导致患者的预后较差。研究发现,VEGF和EGFR是调控血管生成和上皮重塑的重要因子,且肿瘤的生长存活、浸润和转移等均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所以,阐明VEGF和EGFR在肿瘤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联系,不仅有利于评估患者病情、诊断恶性肿瘤与分期和评估预后,还可以为及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血清VEGF与组织EGFR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恶性肿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VEGF与组织EGFR在恶性肿瘤中表达的相关性,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指导恶性肿瘤的诊疗、评估患者病情,从而帮助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方法所有患者来自2018年01月至2019年09月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治疗的恶性肿瘤127例,均经相关影像学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为临床资料完整的初诊患者,并完成所有患者治疗前的血清VEGF水平检测。127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79例;年龄25~75岁,中位年龄62岁,<62岁的患者61例,≥62岁的患者66例;有吸烟史者41例,无吸烟史者86例;有淋巴结转移者73例,无淋巴结转移者54例;有远处转移者43例,无远处转移者84例;肿瘤分期Ⅰ~Ⅱ期77例、Ⅲ~Ⅳ期50例。127例肿瘤患者中同时完成血清VEGF及组织EGFR检测的有71例,男性24例,女性47例;年龄30~73岁,中位年龄59岁,<59岁的患者35例,≥59岁的患者36例;有吸烟史者21例,无吸烟史者50例;有淋巴结转移者56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5例;有远处转移者25例,无远处转移者46例;肿瘤分期Ⅰ~Ⅱ期37例、Ⅲ~Ⅳ期34例;71例患者中EGF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共49例,EGFR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共2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出血倾向与造血功能障碍,且近一周内均未应用过激素等影响的药物,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详细查阅所有研究对象并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记录血清中VEGF水平及组织EGFR表达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有无肿瘤淋巴结转移、有无肿瘤远处转移、肿瘤分期(Ⅰ~Ⅱ期、Ⅲ~Ⅳ期)。利用SPSS 19.0软件及Graph Pad Prism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血清中VEGF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恶性肿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分析二者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探讨恶性肿瘤血清中VEGF水平及组织中EGFR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结果1.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有明显升高。2.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即有淋巴结转移者、远处转移者血清VEGF水平较高,随着肿瘤分期增加,血清VEGF水平增高。3.组织中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即有淋巴结转移者、远处转移者肿瘤组织中EGFR表达较高,随着肿瘤分期增加,组织中EGFR表达较高。4.肿瘤组织EGFR表达阳性者与肿瘤组织EGFR表达阴性者相比,前者的血清VEGF水平较高(P<0.01)。结论1.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组织EGF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2.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与组织中EGFR表达一致,对临床肿瘤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LRG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LRG1 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乳腺癌组织中LRG1 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RG1 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LRG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检测:
        1.2.2 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入院时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2.2 乳腺癌患者治疗后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2.3 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 讨论

(3)催乳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RL、VEGF和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分析及对血清VEGF/MMP-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主要研究内容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分子靶向药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5)血清Cys-C、VEGF、CA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乳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脂多糖诱导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乳腺癌细胞株复苏
    2.2 乳腺癌细胞株的培养
    2.3 LPS的配制
    2.4 细胞增殖实验
    2.5 细胞划痕实验
    2.6 细胞侵袭实验
    2.7 VEGF-R2 ELISA测定
    2.8 VEGF-D ELISA测定(方法同2.7)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脂多糖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
    4.2 脂多糖对MDA-MB-231细胞迁移的影响
    4.3 脂多糖对MDA-MB-231细胞侵袭的影响
    4.4 脂多糖对MDA-MB-231 细胞VEGF-R2 表达的影响
    4.5 脂多糖对MDA-MB-231 细胞VEGF-D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LPS 促进 MDA-MB-231 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
    5.2 VEGF家族的相关介绍
    5.3 LPS 与 VEGF-R2 及 VEGF-D 的关系
    5.4 乳腺癌与 VEGF-R2 及 VEGF-D 的关系
    5.5 LPS 促进 MDA-MB-231 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机制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脂多糖对于乳腺癌的影响以及与VEGF相关机制关系的研究
    研究背景
    肿瘤微环境中促进肿瘤转移的相关因素
    脂多糖对于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脂多糖对于乳腺癌的影响
    与乳腺癌血管新生相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相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乳腺癌中VEGF、COX-2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VEGF与COX-2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三黄煎剂改善三阴乳腺癌患者慢性应激与抗血管新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TNBC西医研究进展
        1.1 TNBC临床特点及预后
        1.2 TNBC的西医治疗进展
        1.3 心理应激、氧化应激、血管生成与乳腺癌关系
        1.4 乳腺癌心理应激、氧化应激及抗血管生成方面研究
        1.5 TNBC氧化应激及血管新生的研究
        1.6 评价指标选择
    2. 中医对TNBC的认识
        2.1 正虚血瘀为发病之本,与肝脾密切相关
        2.2 不同病程中患者体内气血变化
        2.3 血瘀与乳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2.4 补气活血为治疗大法
        2.5 现代中医对TNBC术后的干预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选择及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用药方法与时间
    2. 观察条目与评价方法
        2.1 观测指标
        2.2 疗效评价标准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比较
        3.1 基线比较
        3.2 中医症状积分与疗效
        3.3 应激量表积分比较
        3.4 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情况
        3.5 血管新生指标变化情况
        3.6 CA153变化
        3.7 临床安全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药治疗TNBC的优势
    2. 疗效评价及探讨
        2.1 血瘀积分变化
        2.2 应激积分水平变化
        2.3 抗氧化因子SOD、GSH-Px酶活力
        2.4 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
        2.5 肿瘤指标
    3. 选方分析
    4. 血瘀与血管新生关系及中医治疗策略
    5. 心理应激与血管新生关系及中医治疗策略
    6. 抗氧化应激与心理应激关系及中医治疗策略
第四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卡波西肉瘤病毒(KSHV)血清阳性率与性别因素的meta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筛选过程和基本情况
        2.2 Meta分析的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KSHV感染内皮细胞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1.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1.4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基因网络的获取
        1.5 关键基因的注释和数据库信息挖掘
    2.结果
        2.1 KSHV感染内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3 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和关键基因的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kshv-miR-k12-12-3p靶基因预测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
    1.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提取与鉴定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五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探索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与方法
        1.2 质量控制
        1.3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肿瘤中VEGF及 EGFR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LRG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张彦收.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骆小娟,龙先琼,陈辉. 吉林医学, 2021(02)
  • [3]催乳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D]. 楚泽浩. 郑州大学, 2020(02)
  • [4]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分析及对血清VEGF/MMP-2的影响[D]. 杨洋.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2)
  • [5]血清Cys-C、VEGF、CA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D]. 李文红.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脂多糖诱导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可能机制研究[D]. 欧阳漫多. 南华大学, 2020(01)
  • [7]乳腺癌中VEGF、COX-2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D]. 刘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三黄煎剂改善三阴乳腺癌患者慢性应激与抗血管新生的临床研究[D]. 汤佳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D]. 龚海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武源源. 新乡医学院, 2019(06)

标签:;  ;  ;  ;  ;  

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