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辨证论治研究

急性脑梗死辨证论治研究

一、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朝辉,黄蓓[1](2022)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现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303例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及头颅MR-DWI检查,观察患者梗死病灶部位、大小及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125例,风火上扰证49例,气虚血瘀证64例,阴虚风动证38例,痰热腑实证27例。不同梗死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梗死病灶在基底节区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干部位以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叶部位以痰热腑实证多见,梗死病灶在小脑部位以风火上扰证多见(P <0.05)。不同梗死病灶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腔隙性脑梗死中风痰阻络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居多,局灶性脑梗死中气虚血瘀证多见,大面积脑梗死中痰热腑实证多见(P <0.05)。不同中医证型梗死病灶ADC值之间,以及各组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 0.05),但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梗死病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脑组织(P <0.001)。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MR-DWI成像表现中梗死病灶部位及大小有显着差异,MR-DWI可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式,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贾悠然,张树泉[2](2021)在《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治病的基础,而中医证型的客观化一直是中医研究领域的一个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ACI)的中医证型与临床上各类客观指标之间存在关联,如:血流变指标、生化指标、细胞因子指标、影像学指标、神经系统指标、评分功能指标、动脉硬化、高血压等。今后应在目前中医证候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更加规范、统一的标准,选用相同数量的标准样本进行临床研究,规范科研设计。加强动态观察,致力于综合研究,使急性脑梗死的中医分型更加客观、严谨,为急性脑梗死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保障。

张雪意[3](2021)在《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化痰息风方对风痰瘀阻证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神经功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评价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ACI的临床疗效,从炎症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1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风痰瘀阻证ACI患者174例。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符合标准的174例风痰瘀阻证ACI患者被随机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痰息风方,每次200 m L,2次/天。以14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m RS(改良Rankin量表)、BI(Barthel指数)、中医临床证候量表,以及炎性因子IL-1β(白介素-1β)、IL-6(白介素-6)以及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血清学水平。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出院时的费用,并在试验结束后进行成本效果比(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的计算分析。结果:本试验计划纳入174例符合纳排标准的ACI患者,共剔除、脱落13例。观察组剔除4例,脱落1例;对照组剔除5例,脱落3例。最终纳入161例,观察组82例,对照组79例。1.疗效分析:(1)有效率比较:根据NIHSS评分在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测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2.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4%,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NIHSS评分比较:对患者用药14天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2,7)分,对照组为6(3,9)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3)m RS评分比较:对患者用药14天后,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所测定的m 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BI评分比较:患者服药14天后,观察组BI评分为71.16±23.48分,对照组为60.38±26.16分,两组治疗前后指数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用药14天后,观察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为6.71±3.03分,对照组为9.18±4.06分,两组治疗前后组内进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血清炎性因子比较:用药14天后,两组在调节炎性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方面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两组在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在降低炎性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更好。3.药物经济学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相比较,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CER为2738.46元/分,对照组的CER为4064.04元/分,两组之间的ICER为383.88元/分。即对照组较观察组NIHSS评分每减少1分,需多花费383.88元。4.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1例轻微腹泻;对照组有1例出现胃部不适。两组患者的安全性相关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大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果表明,活血化痰息风汤配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风痰瘀阻证ACI是安全的。结论:1.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改善风痰瘀阻证ACI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ACI的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2.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改善风痰瘀阻证ACI的炎症反应的程度要优于西医常规治疗;3.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于风痰瘀阻证ACI患者具有一定的药物经济学优势;4.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活血化痰息风方的安全性较高,推荐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向柳[4](2021)在《107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早期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施行予以溶栓治疗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rt-PA溶栓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疗效与安全性的因素仍然备受关注,对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关于中医证候要素是否影响rt-PA治疗脑梗死疗效方面研究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107例rt-PA静脉溶栓患者分析影响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为超早期脑梗死的中西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部分接受静脉溶栓并住院的脑梗死超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起病到开始溶栓间隔时间(ONT)、TOAST分型、溶栓前、溶栓后24h、溶栓后(7±2)d的NIHSS评分、本次发病前m RS评分、出血转化、一周生存死亡情况,以及入院时或溶栓后24h中医证候、第(7±2)d中医证候,评价静脉溶栓后患者早期疗效结局、出血转化和死亡率,先对资料按早期结局良好与不良进行基线对比,然后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筛选,继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总结上述因素与rt-PA溶栓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关系。结果一、本研究共纳入107例ACI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患者,其中男69例(64.5%),女38例(35.5%),年龄(67.9±13.1)岁,最小31岁,最大93岁,按年龄段分组,年龄<80岁90例,占84.1%,其中男61例,女29例,年龄≥80岁17例,占15.9%,男8例,女9例;合并高血压45例(42.1%)、糖尿病22例(20.6%)、血脂异常6例(5.6%)、房颤26例(24.3%)、脑梗死21例(19.6%);根据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44例(41.4%)、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36例(33.6%)、心源性脑栓塞(CE)23例(21.5%)、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4例(3.7%);静脉溶栓颅内出血转化11例(10.3%),死亡16例(15%)。二、早期疗效结局:(1)早期结局基线情况方面,良好结局59例,良好结局中男性44例占男性人数63.8%,女性15例占女性人数39.5%,溶栓前NIHSS评分[M(P25,P75)]为8(6,12.25)分;不良结局48例,不良结局中男性25例占男性36.2%,女性23例占女性60.5%,溶栓前NIHSS评分15(6.25,23.25)分;早期良好结局比例男性高于女性,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7 P=0.016,P<0.05),男性在早期结局中获益比例高于女性;早期良好结局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低于不良结局溶栓前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71 P<0.001,P<0.05)。(2)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与溶栓后24h早期疗效结局相关的有性别、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与(7±2)d疗效结局相关因素为性别、溶栓前NIHSS评分,其他因素与疗效无明显相关。(3)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溶栓前NIHSS评分是溶栓后24h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B=-0.061 OR=0.941 P=0.047,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与疗效良好结局呈负相关,NIHSS评分每增加1分,获益缩减至0.94倍;对与溶栓后(7±2)d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性别(B=1.111 OR=3.037 P=0.016,P<0.05)、溶栓前NIHSS评分(B=-0.122 OR=0.831 P=0.000,P<0.05)与(7±2)d疗效相关。提示男性(7±2)d获益约是女性的3倍。溶栓前NIHSS评分是良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每增加1分对应获益缩减至0.8倍。进一步探讨性别与溶栓疗效的关系,在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按年龄段进行亚组分析,将(7±2)d疗效作为因变量,性别作为协变量,年龄作为选择变量(亚组变量),规则为年龄≤70岁,在≤70岁年龄段中,性别并非影响早期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因素(B=1.062,P=0.110,P>0.05)。三、早期安全性:本研究发生出血转化共11例,占10.3%,死亡9例,占8.4%,其中与溶栓出血转化直接相关6例,呼吸循环衰竭死亡3例。(1)基线资料,结果提示合并房颤患者出血转化比例更高,经卡方检验其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8 P=0.005,P<0.05)。出血转化组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高于无出血组,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分别为16(6,26)和10(6,15),两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8 P=0.038,P<0.05);按年龄分为<80岁组(非高龄组)、≥80岁(高龄组),两组出血转化率相差不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合并房颤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呈正相关(B=1.959 OR=7.092 P=0.004,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与出血转化呈正相关(B=0.081 OR=1.084 P=0.018,P<0.05)。其余变量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TOAST分型等与出血转化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探讨高龄组(≥80岁)、非高龄组(<80岁),时间窗≤3h组,时间窗3-4.5h组溶栓安全性有无差异,结果显示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3h与出血转化可能有相关性(B=1.02OR=2.772 P=0.114,P<0.15);高龄不是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3)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房颤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B=1.829 OR=6.226 P=0.026,P<0.05),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rt-PA静脉溶栓出血转化是无合并房颤患者的6倍。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ONT在3-4.5h和在3h内出血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演变情况:急性脑梗死患者起初存在证素组合的情况较普遍,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证素普遍减少。溶栓后24h证候要素分布以实证为主,前三位分别是内风(37%)、血瘀(21%)、痰湿(16%),阴虚证最少(6%)。溶栓后(7±2)d内风证变化最为明显,从107例(37%)降至2例(2%),由最多至近乎消失。相反,气虚证例数不减反增,占比大幅上升,由10%上升至29%,第(7±2)d已成为主要证素。内火也比例也有显着提高,痰湿、血瘀有减少趋势,但所占比例只有轻微变动,阴虚证有下降趋势,其所比例始终较低,但第(7±2)d占比较溶栓后24h稍有增长。对溶栓后24h、溶栓后(7±2)d不同结局证候要素构成比进行Fisher精确检验,溶栓后24h不良结局中气虚证、阴虚证较良好结局比例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7±2)d除气虚证外各种证候要素均减少,不良结局中气虚证、阴虚证占比明显高于良好结局,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第(7±2)d与溶栓后24h相比,不良结局中气虚、阴虚证占的比例有所增加(均上升至70%以上)。结论(1)人口学特征:男性早期结局较女性好,但性别不应成为溶栓病例的筛选标准;年龄及高龄不是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因素;(2)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梗史不是影响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房颤与早期有效性无关,但房颤是早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基线情况:溶栓前NIHSS评分是rt-PA静脉溶栓近期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前NIHSS评分与良好结局呈负相关;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在4.5h内溶栓获益是一致的,同时也应尽量缩短ONT时间。(4)TOAST分型不是影响rt-PA溶栓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5)ACI静脉溶栓患者早期中医症候要素分布演变,总体上,证素及证素组合逐渐减少。淤血、痰湿相对稳定而贯穿始终,内风、气虚变化迅速且二者存在主导地位的转换,内火有所增加,阴虚证比例最少;证候要素不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因素。

李德华[5](2021)在《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NT-ProBNP、CRP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NT-proBNP、血清CRP水平以及梗死部位之间进行研究探讨,作出统计分析,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中客观指标相结合,为精准中医辨证论治打下基础,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初步理论依据,使中医治疗更具科学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0月期间符合要求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血清NT-proBNP及CRP水平、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将60例纳入病例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再根据OCSP临床分型将梗死部位按照前、后循环供血区划分。采用SPSS22.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分析等进行统计,最终得出结论,分析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清NT-proBNP、血清CRP水平及梗死部位的相关性。结果:对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各中医证型、NT-proBNP及CRP和梗死部位进行统计,得到以下结果:(1)急性脑梗死三组中医证型,风痰瘀阻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分别为24例、22例、14例,所占比例分别为40%、36.7%和23.3%,其风痰瘀阻型所占比例最大,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最小。(2)任意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经t检验P>0.05,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证型风痰瘀阻、风火上扰、气虚血瘀及对照组两两之间在性别、年龄方面皆没有显着性差异。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进行NT-proBNP、CRP水平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经比较P值<0.05,总体比较有差异性,NT-proBNP水平总体比较F值为19.338,P值为小于0.001;CRP水平总体比较F值为8.195,P值为0.005,缺血性中风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3)血清NT-proBNP水平两两比较:风痰瘀阻型与风火上扰型比较,P值为0.403;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P值为0.19,P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风火上扰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P值为0.047,P值<O.05,有统计学差异。血清CRP水平两两比较:风火上扰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P值为0.891,无统计学差异;风痰瘀阻型与风火上扰型比较得出P值为0.012;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P值为0.019,两者P值均<O.05,有统计学差异。(4)在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前循环脑梗死共42例,所占比为70%,后循环缺血性中风共18例,所占比为30%。对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中,风痰瘀阻证存在20例,占前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47.6%,后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4例,占后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22.2%;对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风火上扰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中,风火上扰证存在12例,占前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28.6%,后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10例,占后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55.6%;对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中,气虚血瘀存在10例,占前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23.8%,后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4例,占后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22.2%;对各证型与前、后急性期脑梗死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行卡方检验,其中风火上扰P值为0.047,卡方为3.951,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而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血清NT-proBNP水平及CR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最终统计分析表明:(1)脑梗死急性期与血清NT-proBNP水平及CRP水平具有相关性,缺血性中风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2)在急性脑梗死各证型中,风痰瘀阻型占比最大,气虚血瘀型占比最小。三个证型组中血清NT-proBNP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风火上扰型>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三个证型组中血清CRP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风痰瘀阻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3)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脑梗死部位存在相关性。前循环急性期脑梗死所占比例更大,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相对较少。在本次试验中风火上扰证在前、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分布有差异。前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以风痰瘀阻型为主要证型,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以风火上扰型为主要证型。

孟冬[6](2021)在《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ranscranial Doppler,,TCD),分析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颅内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纳入标准为发病72小时以内的急性轻重度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且同时满足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OCSP分型为部分前循环,采集一般资料和头颅MRI,分别于入组当天和7天进行中医证候学、神经科量表测评和TCD检测,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经颅多普勒各项指标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男性55例(占73.3%),女性20例(占26.7%);年龄最大者80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63.13±10.74岁;既往高血压45例(占60.0%),糖尿病23例(占30.0%),高脂血症19例(占25.3%),冠心病15例(占20.0%);吸烟史41例(占54.7%),饮酒史33例(占44.0%)。②中医证候要素入组当天主要以内风、内火、痰湿、血瘀为等实证常见,虚证(阴虚和气虚)较少。入组7天时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血瘀为主,内风、内火证候要素分值下降。③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入组第7天NIHSS评分较入组当天明显降低。④对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TCD相关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内风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高,阻力减小;内火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痰湿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瘀血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均减慢;气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阴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⑤将脑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与年龄、性别、血压、烟酒嗜好、既往史和NIHSS量表做相关分析,血流异常组与血流正常组相比,年龄更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更低,饮酒人数更多,既往病史更多,NIHSS评分基本一致。两组做统计学比较,发现舒张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具有相关性。脑动脉血流速度与舒张压之间具有相关性。

姜欢,程海荣[7](202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Hcy、CRP、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急性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时期我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cy、CRP及FIB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组Hcy、CRP及FIB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将急性脑梗死组分为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亚组,比较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亚组之间Hcy、CRP及FIB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CRP及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Hcy、CRP及FIB水平均有显着相关性(P<0.05)。风痰瘀阻型Hcy、CRP及FIB水平均明显高于风痰火亢型及痰热腑实型,并且痰热腑实型Hcy、CRP及FIB水平均明显高于风痰火亢型(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CRP及FIB水平均明显升高,血清Hcy、CRP及FIB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赵一蓉,杨华[8](2020)在《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属于中医缺血性中风。其中TIA属于中风先兆,目前研究其辨证分型影像研究较少,早期研究认为其局灶性病变主要为腔隙性脑梗死,弥漫性病变包括脱髓鞘病变及弥漫性脑萎缩病变。其中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影像表现研究根据影像设备的进步不停发展,从早期单纯CT研究,到后来的MRI、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CT灌注成像(CTP)的研究,早期研究发现各证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脑梗死的病灶大小、病位分布上,后期越来越关注血管斑块分布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认为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中医辨证分型在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中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这些基于解剖的影像手段无法反映真实的病理状态,更无法判定缺血的程度,今后可以运用CTP等能检测血流变化学的检查手段对各辨证的血流变化学进行深入探讨,最好能体现辨证的动态思维,同时可以加大样本量,统一辩证分型标准,为现代医学进一步认识缺血性脑卒中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马彦梅[9](2020)在《脑梗死急性期MRI表现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急性期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不同证候要素在影像学上的特点,探究影像学特征与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为寻找中风病辨证、诊断客观化依据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连续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在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就诊的80例新发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颅脑影像资料、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吸烟饮酒情况等,将入组患者按照《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分为风证、火证、痰证、瘀证、气虚证、阴虚证共6型。将1个病灶者分为单发组,≥2个病灶者分为多发组,观察两组患者病灶类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独立样本量T检验等,相关性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中痰证最常见,占39%;其次为火证和阴虚证各占21%,气虚证占15%;瘀证最少仅占4%。2.急性脑梗死病灶部位位于后循环区的病例数最多,其次为前循环皮质区,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区病例数目相差无几。3.急性脑梗死病灶部位与证候要素之间的关系:位于前循环皮质区和后循环区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性脑梗死病灶类型分布中单发病灶占36例(45%),多发病灶占44例(55%),多发病灶是急性脑梗死的常见类型。5.急性脑梗死病灶类型与证候要素之间的关系:单发组与多发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血脂异常、尿酸、尿素、肌酐水平等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两组患者在饮酒史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单发组与单发组患者在火证、瘀证这两个证候要素分布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单发组与多发组患者在痰证、气虚证、阴虚证证候要素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虚这一证候要素与病灶多发具有相关性(P<0.05、OR=6.111)。研究结论:1.急性脑梗死的病灶部位与证候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具有气虚及阴虚证候要素的患者责任病灶好发于前循环皮质区。2.急性脑梗死的病灶类型与证候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有气虚这一证候要素的脑梗死患者相对于无气虚证的脑梗死患者,其颅脑MRI上更易出现多发病灶。

马钟丹妮[10](2019)在《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常见的危险因素,以探讨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及其兼证与常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血生化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希望能为脑梗死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体现中医治疗的未病先防和治病求本的整体观念,以期寻找急性脑梗死与中医证候数据的关联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论文收集2017年09月--2019年0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病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面对面方式进行调查,对该病中医证型分布进行分层、横断面的探索性研究,从相关危险因素、中医证候类型与相关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剖析。结果:本次研究入组的患者303人。1.总体平均年龄为65.337±11.06岁,204例瘀血阻络证患者总体平均年龄64.877±11.19岁。研究显示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超过60岁、缺乏运动、饮食偏颇、合并有高血压。3.本次纳入病例证型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37%)、兼痰湿蒙神证(26%)、兼气虚血瘀证(18%)、兼痰热腑实证(7%)、兼阴虚风动证(6%)、兼风火上扰证(4%)、单纯瘀血阻络证(2%),其中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占比最多。4.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兼气虚血瘀证女性高于男性。瘀血阻络兼风火上扰证发病可能性最高的年龄范围为50-59岁;兼风痰火亢证、兼痰热腑实证、兼痰湿蒙神证、兼阴虚风动证为60-69岁;兼气虚血瘀证为70-79岁。5.脑梗死瘀血阻络证与吸烟、饮酒无直接关联性(P>0.05)。6.有家族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症病史、既往有卒中病史的脑梗死患者兼风痰火亢证多见;糖尿病史、心脏病史的脑梗死患者兼痰热腑实证多见。7.收缩压与舒张压在瘀血阻络兼气虚血瘀证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红蛋白在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及兼气虚血瘀证明显的升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蛋白、血糖在瘀血阻络兼风火上扰证中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D-BIL在瘀血阻络兼痰湿蒙神证组中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总胆固醇在瘀血阻络兼痰热腑实证组明显的升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DL与瘀血阻络兼痰热腑实证非常相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多见于年龄60岁以上患者。2.缺乏运动、饮食偏颇、合并有高血压为此次研究脑梗死突出的危险因素。3.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分布规律,其中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占比最多,提示发病与风、痰、瘀三种致病因素密切相关。4.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兼气虚血瘀证则刚好相反。5.各兼证分布与吸烟、饮酒与否无关。6.有家族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症病史、既往有卒中病史的脑梗死患者多见于兼风痰火亢证;糖尿病史、心脏病史的脑梗死患者兼痰热腑实证可能性大。7.收缩压与舒张压可作为瘀血阻络兼气虚血瘀证辨证参考指标,血红蛋白可作为瘀血阻络兼风痰火亢证及兼气虚血瘀证辨证参考指标,白蛋白、血糖可作为瘀血阻络兼风火上扰证辨证的重要参考指标,D-BIL在瘀血阻络兼痰湿蒙神证辨证的重要参考指标,总胆固醇、HDL可作为瘀血阻络兼痰热腑实证辨证的参考指标。

二、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临床资料
    1.3 MRI-DWI检查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2 不同梗死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2.4 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梗死病灶ADC值及梗死病灶与正常脑组织ADC值比较
3 讨论

(2)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研究
2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
    2.1 血脂
    2.2 血糖
    2.3 同型半胱氨酸(Hcy)
    2.4 尿酸(UA)
    2.5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2.6 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Fib及DD)
    2.7 甲状腺水平
3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
4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影像学相关性研究
    4.1 CT及MRI
    4.2 TCD
    4.3 颈动脉彩超
5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6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动脉硬化(CAS)的相关性研究
7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候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8 结语

(3)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中风病分期标准
        1.5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随机分组
        2.3 盲法的设计和实施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药物经济学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3.3 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3.4 药物经济学指标比较
        3.5 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 风痰瘀阻证是ACI最常见的证型
    3 临床疗效分析
    4 中药干预ACI的炎性机制分析
    5 药物经济学分析
    6 活血化痰息风法治疗ACI的机理探讨
    7 活血化痰息风方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8 活血化痰息风方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9 创新点
    10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附录2 随机入组顺序表
    附录3
    附录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5 mRS评分量表
    附录6 BI评分量表
    附录7 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8 Consort声明
    附录9 个人简历
致谢

(4)107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早期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一 研究资料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采集方法
        1.4 完成情况
    二 研究标准
        2.1 本研究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与溶栓纳入排除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证候要素诊断
        2.5 危险因素诊断标准
        2.6 疗效评定标准
    三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收集
        3.2 统计方法
    四 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
        4.1 病例资料
        4.2 影响rt-PA静脉溶栓早期结局相关因素分析
        4.2.1 静脉溶栓早期结局基线资料对比
        4.2.2 溶栓后24h结局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4.2.3 溶栓后24h良好结局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4.2.4 溶栓后(7±2)d结局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4.2.5 溶栓后(7±2)d良好结局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4.3 影响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分析
        4.3.1 溶栓后有无出血转化基线资料对比
        4.3.2 溶栓后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4.3.3 溶栓后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4.4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演变情况
讨论
    1.rt-PA静脉溶栓的优势、有效性及安全性
    2.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3.安全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演变规律及对早期疗效的影响
结语
    1.研究结论
    2.研究特色
    3.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急性脑梗死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量表
        1.缺血性中风中医症候量表
        2.NIHSS评分量表
致谢

(5)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NT-ProBNP、CRP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治疗
        1.1 中药制剂
        1.2 针灸治疗
        1.3 中药熏蒸
        1.4 穴位贴敷
    2 西医治疗
        2.1 溶栓治疗
        2.2 抗血小板治疗
        2.3 抗凝药治疗
        2.4 降纤治疗
        2.5 神经保护剂
        2.6 基因治疗
        2.7 手术治疗
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情况记录
        2.2 血清标记物检测
        2.3 头颅磁共振检查
        2.4 研究项目
        2.5 统计方法
        2.6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急性缺血性中风各证型分布
        3.2 各证型与健康体检者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3.3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NT-pro BNP及 CRP水平表达
        3.4 各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NT-pro BNP及 CRP水平表达
        3.5 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型在梗死部位中的分布
        3.6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存在相关性
    4 讨论
        4.1 中风病概述
        4.2 中风病证型分析
        4.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与NT-proBNP的相关性研究
        4.4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与CRP的相关性研究
        4.5 中医证型与血清NT-proBNP、CRP水平分析
        4.6 前、后循环梗死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4.7 不足之处
        4.8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6)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2 中风病因病机的演变
        3 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1 TCD技术
        2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3 TCD技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入组当天与入组第7天对比
        3 相关性分析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急性脑梗死入院当天与入院7天中医证候要素和NIHSS评分比较
        3 中医证候要素与TCD指标相关性分析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5 小结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学习成果
附录

(7)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Hcy、CRP、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Hcy、CRP及FIB水平比较
    2.2 急性脑梗死组Hcy、CRP及FIB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2.3 急性脑梗死组中医辨证分型情况
    2.4 急性脑梗死不同亚组Hcy、CRP及FIB水平比较
3 讨 论

(8)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梗死
    1.1 CT研究
    1.2 MRI研究
    1.3 血管影像检查
2 短暂性脑缺血
3 证型和影像学表现的规律
4 展望

(9)脑梗死急性期MRI表现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及研究方法
        1.3.2 观察指标
        1.3.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2.2 急性脑梗死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候要素比较
        2.2.1 病灶部位分布
        2.2.2 病灶部位与证候要素的关系
        2.3 急性脑梗死病灶类型与中医证候要素比较
        2.3.1 病灶类型分布
        2.3.2 一般资料分析
        2.3.3 单发组与多发组证候要素分布比较分析
        2.3.4 单发组与多发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分析
        2.3.5 两组病灶类型与证候要素关系的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
讨论
    1. 急性脑梗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
    2. 急性脑梗死与危险因素关系探讨
    3. 急性脑梗死颅脑MRI病灶分布特征
    4. 急性脑梗死病灶部位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
    5. 急性脑梗死病灶多发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
结语
    1. 结论
    2. 研究特色
    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风病病名、证型及病因病机的临床源流
        1. 对中风病病名的认识
        1.1 中医对病名
        1.2 现代医学对病名
        2. 对中风病证型分类的研究认识
        2.1 中医对证型分类
        2.2 现代医学对证型分类
        3. 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源流认识
        3.1 中医对病因病机
        3.2 现代医学对病因、发病机制
    综述二 脑梗死影像学与中风病诊断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综述三 脑梗死影像学表现与中风病证型关系的研究概况
        1. 脑梗死CT/MRI与中风病辨证分型的相关性
        2. 病灶大小与中风病证型的关系
        3. 病灶部位与中风病证型的关系
        4. 病灶类型与中风病证型的关系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式
        2.2 调查内容
        2.3 中医证型分类判定方法
        2.4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诊断标准
        2.5 观察指标测量检测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年龄分布
        3.3 脑梗死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3.4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
        3.5 瘀血阻络之兼证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情况
        3.6 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与吸烟、饮酒的关联性
        3.7 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及其兼证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
        3.8 急性脑梗死患者瘀血阻络证及其不同兼证与血压、血生化指标的关联性
讨论
    1.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研究
        1.1 中风病因病机
        1.2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的认识
        1.3 急性脑梗死瘀血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指标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急性脑梗死年龄分布
        2.2 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2.3 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中医证型分布
        2.4 瘀血阻络证之兼证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情况
        2.5 吸烟、饮酒对不同证型的影响
        2.6 各兼证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2.7 各兼证血生化、血压结果分布情况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与风险评估问卷

四、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 徐朝辉,黄蓓. 中国中医急症, 2022(01)
  • [2]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J]. 贾悠然,张树泉. 江苏中医药, 2021
  • [3]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D]. 张雪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4]107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早期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D]. 向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NT-ProBNP、CRP的相关性研究[D]. 李德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D]. 孟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Hcy、CRP、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 姜欢,程海荣. 四川中医, 2021(03)
  • [8]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进展[J]. 赵一蓉,杨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20(09)
  • [9]脑梗死急性期MRI表现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D]. 马彦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的调查分析[D]. 马钟丹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急性脑梗死辨证论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