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一、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的应用解剖(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思,赵坤明,谭学新[1](2022)在《延长颏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本研究通过延长颏下动脉穿支皮瓣(subment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SMAPF)血管蒂的3种方法修复口腔颌面部距供区较远的缺损,并对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2021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就诊并收治,行同侧颏下动脉穿支皮瓣手术修复口腔及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15个病例。术中通过精细解剖并依次切断颏下动脉进入下颌舌骨肌的穿支、下颌下腺的穿支及切断下颌舌骨肌神经,记录利用上述3种方式行穿支皮瓣血管蒂延长术前后差值的数据。结果:皮瓣修复范围从口腔内至颌面部,大小为3.5 cm×6.0 cm~6.5 cm×16.0 cm。通过切断颏下动脉进入下颌舌骨肌的穿支后血管蒂可延长(0.9±0.2) cm,切断颏下动脉进入下颌下腺穿支后的血管蒂可延长(2.0±0.2) cm,切断下颌舌骨肌神经后血管蒂可延长(1.8±0.2) cm,血管蒂最长可延长5.5 cm。在2~25个月的随访中,15例患者的皮瓣均完全成活,血供较好,术后即刻及随访中无1例皮瓣出现供血不足、坏死或发生面神经功能障碍等供区并发症。结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可以通过切断颏下动脉进入下颌舌骨肌的穿支、下颌下腺穿支及切断下颌舌骨肌神经进行血管蒂延长进而延长旋转半径来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该技术对于修复颌面部距供区远处的中小型缺损具有更多临床应用的选择性和指导意义。

孙悦,郭蕴,李建成,杨东昆,胡恺,陈默,许操[2](2021)在《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在全舌、次全舌切除术后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重建全舌、次全舌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舌癌患者临床资料, 患者均行全舌、次全舌切除, 并采用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行一期修复。术后1、2、3年随访观察患者生存状态。术后3、6、12个月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语音清晰度测试表和筛分称重法分别对吞咽、语音清晰度及咀嚼功能进行评价, 统计数据并采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选择20例舌癌患者临床资料, 男16例, 女4例, 年龄46~68岁, 平均54.1岁。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大小为6.0 cm×7.0 cm~6.5 cm×8.0 cm, 血管蒂的长度为6.0~7.0 cm, 皮瓣总体成活率95.0%(19/20)。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0%、73.7%、64.3%, 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0%、63.2%、57.1%。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 吞咽、语音清晰度及咀嚼等功能逐渐改善, 术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音方面术后12、6个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动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 穿支血管的直径和长度均较适合于游离穿支皮瓣的制备, 其营养的小腿后外侧组织量丰富, 利于修复全舌、次全舌缺损, 患者术后在吞咽、语音清晰度及咀嚼等功能方面恢复较为理想。

项丹威,石海波,宋丽娜,吴春月,刘麒麟[3](2021)在《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颏下岛状瓣是由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轴型皮瓣,其制备简便,血供稳定,术后瘢痕隐蔽。自颏下岛状瓣开发以来,几经改良,用法灵活多样,一直受到口腔颌面外科、头颈外科、整形外科医生的青睐。目前,颏下岛状瓣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口咽和面部缺损的修复,包括软腭、颧部、颞区等远处部位。颏下岛状瓣的广泛应用主要依赖于其血供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改良和血管蒂延长方法。文章就颏下岛状瓣的血供特点、皮瓣类型及改良、血管蒂延长方法以及在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创新性应用等做一综述,为临床医生选择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提供全面的应用策略。

李思思[4](2021)在《延长颏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方法的解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目前较常应用于修复口腔及头颈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中,对于穿支皮瓣旋转半径的延长有助于修复距供区较远的缺损,本研究通过临床研究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延长血管蒂的三种方法从而延长皮瓣旋转半径修复口腔及颌面部缺损并进行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研究选取自2019年1月~2021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收治,行颏下动脉穿支皮瓣手术修复口腔及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的15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55.3岁。病灶位于舌体5例,口咽2例,下颌牙龈1例,下颌骨1例,耳廓1例,眶下1例,颊粘膜3例,腮腺1例。术中通过精细解剖并依次切断颏下动脉进入下颌舌骨肌的穿支、颏下动脉进入下颌下腺的穿支、下颌舌骨肌神经,记录通过上述三种方式行颏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延长前后差值的数据。结果:皮瓣修复范围从口腔内至颌面部,大小从3.5cm×6cm至6.5cm×16cm不等。通过切断颏下动脉进入下颌舌骨肌的穿支后血管蒂可延长(0.9±0.2)cm,切断颏下动脉进入下颌下腺穿支后血管蒂可延长(2.0±0.2)cm,切断下颌舌骨肌神经后血管蒂可延长(1.8±0.2)cm,血管蒂最长可延长5.5cm。在2~25个月随访中15例患者中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无一例发生皮瓣坏死或面神经功能障碍等供区并发症。结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可以依次通过切断颏下动脉进入下颌舌骨肌的穿支、进入下颌下腺的穿支及下颌舌骨肌神经进行血管蒂延长进而延长旋转半径来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该技术研究对于修复颌面部距供区远处的中小型缺损具有更多临床应用的选择性和指导意义。

易亮,宋达疆,李赞,周晓,章一新,彭小伟,周波,吕春柳,伍鹏,唐园园[5](2020)在《颏下皮瓣的解剖观察及在头颈肿瘤切除术后重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颏下皮瓣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①取新鲜成人尸体8具,其中男7具,女1具;死亡年龄30~73岁,平均48岁。尸体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红色乳胶后,通过解剖观察颏下动脉的走形方向、周围分支及管径等基础指标;②回顾分析应用颏下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在55~75岁,平均年龄65.5岁。6例舌癌,3例口底癌,1例下咽癌。颏下皮瓣设计4 cm×6 cm~7 cm×8 cm大小。术后随访半年,对皮瓣存活、肿瘤复发、功能恢复及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评估,分析其临床应用疗效。结果①8具标本中,16侧出现颏下动脉,颏下动脉起始处管径为(1.82±0.35)mm,沿途发出(2.1±0.4)支穿支至皮肤,皮穿支的管径(0.55±0.65)mm。颏下动脉主干全长(45.51±5.22)mm,其沿途发出的分支主要有颌下腺支、颈阔肌支、二腹肌支、下颌舌骨肌支、皮肤穿支。最终在颈前正中区域与对侧血管形成血管网相互吻合;②10例手术患者应用颏下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术后1、3、6个月随访,发现颏下皮瓣存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肿瘤无复发。患者咀嚼、吞咽及言语功能基本正常,仰头无受限,自身对外形和功能都比较满意。结论颏下皮瓣具有安全、制备简单等优点,是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种可靠术式,临床上可予推广应用。

贾俊,胡砚平,赵怡芳[6](2020)在《口底癌切除后缺损修复》文中研究指明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常需要进行修复,其目的是覆盖创面、防止舌和口底粘连影响舌运动,以及隔离口腔与颈部。多种带蒂、游离及穿支皮瓣被应用于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修复。文章介绍了常用皮瓣的血供特点、制备要点、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旨在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皮瓣修复缺损,最大程度恢复口腔功能。

葛胜优[7](2020)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认为目的:股前外侧皮瓣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游离组织瓣,该瓣位于股前外侧区,可携带较多皮肤、肌肉等组织,适用于较大范围的组织缺损。但是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时,常伴有皮瓣相对臃肿,影响面部外观、呼吸、吞咽等生理功能,以及供皮区拉拢缝合张力过大等问题。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可以对组织瓣进行修薄,且供区无皮肤缺损,是一种良好的组织缺损修复的方式。本研究通过比较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效果,并总结评价,为临床上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和股前外侧皮瓣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60例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及皮瓣,修复口腔癌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大小、范围、厚度,采用股前外侧皮瓣及筋膜瓣修复组织缺损,其中30例应用股前外侧皮瓣,30例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信息,术后愈合及功能恢复状况。采用SPSS 26.O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病例中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优先选用Χ2检验,不符合检验条件者选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的患者与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原发灶面积、术前全身健康状况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的患者,组织瓣制备面积相对较小,组织瓣制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切开率、组织瓣存活情况、手术费用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愈合及功能恢复方面,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的患者与股前外侧皮瓣组相比,组织瓣术后温度觉、触压觉反应更加灵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术后饮食类型、张口度、复发及转移情况相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及肌筋膜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具有组织瓣可制备面积较大、血管蒂较恒定、管径较粗、供区位置隐蔽、术后外形及功能影响较小等优点,都是修复重建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相比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缺损修复中有其独特优势,如无需解剖肌皮动脉皮肤穿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供区皮肤缺损,组织瓣便于修薄塑性,组织瓣成活率高,修复后口腔粘膜上皮光滑红润,触压觉、温度觉及舒适度较好,美观。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效果良好,为临床精确选用该皮瓣提供依据。

陈益铭[8](2020)在《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对比》文中提出目的:对比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在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两组皮瓣在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的优缺点。方法: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共87例口腔鳞癌患者,行病灶切除后用两组皮瓣进行术后缺损重建,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共50例(n=50),游离前臂皮瓣37例(n=37),比较两组皮瓣的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使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表调查术后生存质量,并追踪术后1年患者的吞咽功能、语音功能、外观满意度和术后复发率等情况。结果:通过收集数据并记录,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制备转移修复的平均时间为55.98±15.21min,游离前臂皮瓣制备转移修复的平均时间为167.54±28.54min,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的手术时间短于游离前臂皮瓣的手术时间(P<0.05);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术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26±2.75天,游离前臂皮瓣术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35±5.21天,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的住院天数明显小于游离前臂皮瓣(P<0.05)。50例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患者均未出现皮瓣坏死。游离前臂皮瓣有1例因发生血管危象导致皮瓣坏死,紧急行手术探查,改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口底瘘、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成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问卷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表,认为两种皮瓣对术后总体生存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对所有患者行术后一年随访,两组患者对术后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及外观的满意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重建术后1年复发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都是修复早期口腔癌术后缺损的可靠皮瓣,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凭借其成活率高、制备简单、无需显微血管吻合、术后疤痕隐蔽,住院费用少等优点,对于缺少显微外科技术的基层医院开展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更为适用,而对于颈部淋巴转移早或者术后组织缺损较大,应选用游离前臂皮瓣更为适合。

郭晶鑫[9](2020)在《带蒂下颌下腺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带蒂下颌下腺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拟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及下颌下腺瓣修复的患者共10例,年龄60岁-73岁,中位年龄65岁,颌下及颈部CT、MRI及超声显示原发灶同侧无可疑转移淋巴结组织,同时小型和中型缺损患者被收入内。通过随访观察,分析皮瓣的成活情况、临床修复效果、术后并发症及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判断原发灶对下颌下腺瓣的适应症,指导临床应用。结果:带蒂下颌下腺瓣用于修复右侧上颌骨部分缺损1例,修复右侧上颌骨部分缺损及部分右颊部粘膜缺损1例,修复左下颌骨体及左下颌骨升支1例,修复部分左侧下颌骨体、下颌骨升支及部分口底软组织缺损1例,修复右舌及部分口底软组织缺损1例,修复左颊软组织缺损1例,修复左颊软组织及部分左侧上下颌骨缺损1例,修复右颊部软组织缺损1例,修复右侧口咽及部分右颊软组织缺损1例,修复左口咽及部分左颊软组织缺损1例。局部坏死的0例,早期缝线开脱的0例,由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产生的相应侧口角下垂症状的0例,伤口Ⅰ期愈合7例;颈部血肿进而并发伤口感染3例;在为期3到24月期间,随访时间失访2例,死亡0例,出现局部复发、颈部转移及远端器官转移0例。3所有患者下颌下腺瓣均成活且有萎缩及逐渐粘膜化,粘膜表面良好,其中6例患者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后与正常面部无明显差异,咀嚼、吞咽及言语功能与正常人无太大差别,口内皮瓣色分红,粘膜化好,修复效果好,4例患者咀嚼、吞咽及言语功能与正常人相比稍有不同,口内皮瓣边缘灰白,部分粘膜化,口腔颌面部缺损基本得到修复。结论:带蒂下颌下腺瓣的重建技术能够适当恢复口腔功能、面部美观以及改善一定的生活质量。带蒂下颌下腺瓣是一种制备相对简单的皮瓣,它的修复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且成活较高。能够用于术后口腔软、硬组织缺损较小或高龄及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

谢知君[10](2020)在《病灶对侧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目前是在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中比较常用的皮瓣,常规制备该皮瓣都是以缺损区同侧的颏下动脉为血管蒂。本研究旨在探索利用病灶对侧的颏下动脉为血管蒂制备颏下动脉穿支带蒂皮瓣这种方法,在口腔癌病灶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可行性。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临床资料完整的18例口腔癌病灶切除术后缺损采用病灶对侧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口底癌13例,下颌牙龈癌3例,口咽癌2例。记录颈清扫的方式、皮瓣面积、穿支数目、缺损部位。记录术后患者有无口内和颈部肿瘤复发。结果:18例采用病灶对侧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患者口腔内皮瓣面积从4cm×6cm至6.5cm×15cm不等,皮瓣均完全成活,无皮瓣坏死及部分坏死案例,皮瓣供区无并发症。本研究中的病例颏下动脉穿支均为3支。4例行病灶侧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和对侧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后无肿瘤局部复发及颈部复发。术后随诊最长的病例15个月无口腔内及皮瓣供区肿瘤复发。术后颏部瘢痕隐蔽。结论:利用病灶对侧颏下动脉为血管蒂制备颏下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具有临床可行性,且术后皮瓣供区瘢痕隐蔽,皮瓣用于口腔内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但肿瘤安全性仍需要继续临床随访。

二、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的应用解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的应用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1)延长颏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手术方法
        1.3.1 皮瓣设计
        1.3.2 手术操作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3)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颏下岛状瓣的应用解剖
    1.1 动脉解剖
    1.2 静脉解剖
2 颏下岛状瓣的分类
    2.1 根据岛状瓣组成分类
    2.2 根据血供特点分类
3 颏下岛状瓣的改良
    3.1 双叶瓣(bipaddled flap)
    3.2 双蒂皮瓣(bipedicled flap)
    3.3 扩充皮瓣(expanded submental flap)
    3.4 去上皮皮瓣(deepithelialized submental flap)(图1a)
    3.5 逆行皮瓣(reverse flap)
    3.6 垂直向颏下岛状瓣(vertical submental island flap)
4 延长血管蒂的方法
    4.1动脉蒂的延长方法
    4.2 静脉蒂的延长方法(Y-V成形)
    4.3 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皮瓣
    4.4 显微血管吻合技术
5 颏下岛状瓣的创新性应用
    5.1 联合修复骨缺损
    5.2 修复儿童颌面部缺损
    5.3 垂直向颏下岛状瓣的改良应用

(4)延长颏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方法的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手术方法
        2.4.1 皮瓣设计
        2.4.2 手术操作
    2.5 记录内容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 术后随访
    3.3 术后效果
    3.4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颏下皮瓣的解剖观察及在头颈肿瘤切除术后重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应用解剖
        1.1.1 标本
        1.1.2 解剖方法
    1.2 临床资料
        1.2.1 一般资料
        1.2.2 手术方法
2 结果
    2.1 解剖学观察
    2.2 临床预后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6)口底癌切除后缺损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 带蒂组织瓣
    1.1 颈部带蒂组织瓣
        1.1.1 颈阔肌皮瓣
        1.1.2 胸锁乳突肌瓣
        1.1.3 颏下岛状瓣
        1.1.4 其他颈部皮瓣
    1.2 面部带蒂组织瓣
    1.3 口腔内带蒂组织瓣
    1.4 胸部带蒂组织瓣
2 游离组织瓣
    2.1 游离软组织瓣
        2.1.1 经典游离软组织瓣
        2.1.2 穿支皮瓣
    2.2 游离复合组织瓣

(7)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研究分组
    1.4 手术方式
        1.4.1 颈淋巴请扫术
        1.4.2 组织瓣制备
        1.4.3 口腔癌根治性切除
        1.4.4 组织缺损修复重建
        1.4.5 预防性气管切开
    1.5 评价指标
        1.5.1 患者基本信息
        1.5.2 手术相关信息
        1.5.3 术后恢复及功能评价信息
    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
        2.1.1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
        2.1.2 股前外侧皮瓣组
        2.1.3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与股前外侧皮瓣组比较
    2.2 手术相关信息
        2.2.1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
        2.2.2 股前外侧皮瓣组
        2.2.3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与股前外侧皮瓣组比较
    2.3 术后恢复及功能评价信息
        2.3.1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
        2.3.2 股前外侧皮瓣组
        2.3.3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与股前外侧皮瓣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 1:左上后牙根管治疗 1 例
病例 2:上前牙外伤牙体修复一例
病例 3:左上后牙根管治疗 1 例
病例 4:右下后牙龋病牙体充填修复 1 例
病例 5:右下后牙继发龋冠修复 1 例
病例 6:数字化导航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辅助治疗颅底恶性肿瘤
病例 7:125I 粒子精确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
病例 8: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9:应用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10:应用胸锁乳突肌锁骨筋膜瓣修复牙龈缺损
病例 11: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12: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颊部及牙龈缺损
病例 13: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14:青春期龈炎牙龈修整 1 例
病例 15:增生性龈炎牙周治疗 1 例
病例 16 上前牙外伤贴面修复 1 例
病例 17 上前牙折断贴面修复 1 例
病例 18 右上后牙缺失种植修复 1 例
病例 19 右上后牙缺失种植修复 1 例
病例 20 右上后牙缺失种植修复 1 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手术方法
        1.3.1 病灶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
        1.3.2 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的设计及制备
        1.3.3 游离前臂皮瓣的设计及制备
        1.3.4 术后处理
    1.4 评价标准
        1.4.1、对比两组皮瓣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1.4.2 观察两种皮瓣术后成活情况及手术并发症
        1.4.3 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表随访术后1周生存质量
        1.4.4 随访两组皮瓣修复术后1年修复效果
        1.4.5 随访两组皮瓣修复术后1年患者口腔鳞癌复发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皮瓣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2.2 两组皮瓣术后成活率和术后并发症对比
    2.3 两组皮瓣术后生存质量对比
    2.4 两组皮瓣修复术后 1 年的生活质量对比
    2.5 两组皮瓣患者术后 1 年复发率对比
3 讨论
    3.1 口腔癌的发病诱因及临床特点
    3.2 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的对比分析
    3.3 病灶对侧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术后生存质量对比
4 结论
典型病例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带蒂下颌下腺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带蒂下颌下腺皮瓣在口腔及口咽修复重建中的应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病灶对侧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皮瓣设计及制取
        2.2.1 皮瓣设计
        2.2.2 皮瓣制备
        2.2.3 皮瓣转移
    2.3 术后随访
3 结果
    3.1 典型病例
        3.1.1 病例一
        3.1.2 病例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评价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的应用解剖(论文参考文献)

  • [1]延长颏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J]. 李思思,赵坤明,谭学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01)
  • [2]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在全舌、次全舌切除术后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 孙悦,郭蕴,李建成,杨东昆,胡恺,陈默,许操.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11)
  • [3]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应用进展[J]. 项丹威,石海波,宋丽娜,吴春月,刘麒麟.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21(05)
  • [4]延长颏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方法的解剖研究[D]. 李思思.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颏下皮瓣的解剖观察及在头颈肿瘤切除术后重建中的应用[J]. 易亮,宋达疆,李赞,周晓,章一新,彭小伟,周波,吕春柳,伍鹏,唐园园.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0(03)
  • [6]口底癌切除后缺损修复[J]. 贾俊,胡砚平,赵怡芳.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20(06)
  • [7]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葛胜优. 青岛大学, 2020(01)
  • [8]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对比[D]. 陈益铭.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9]带蒂下颌下腺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 郭晶鑫.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病灶对侧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研究[D]. 谢知君.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