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例大肠癌诊治分析

51例大肠癌诊治分析

一、51例大肠癌诊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锦玲[1](2021)在《大肠癌TNM分期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大肠癌TNM分期、中医体质、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为大肠癌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1月-2021年01月于普外科就诊后临床诊断大肠癌的患者,在术前收集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中医体质判定等相关量表,术后收集患者病理资料,经过病理确诊后,再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数据分析,结合SPSS 26.0软件及EXCEL表格的运用,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大肠癌TNM分期、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的联系。结果:1.共收集符合条件的病例131例,平均发病年龄67.39±11.96岁,男女比例1.91:1。本研究样本的平均年龄为67.39±11.96岁。主要年龄段为(60-74)岁,其中老年前期组占49.62%,老年组占26.72%。2.本病例人群分布以老年人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3.病理TNM分期分布情况:大肠癌患者TNM分期构成比分布是不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TNMⅢ期多见。0期患者的占比3.1%,Ⅰ期、Ⅱ期、Ⅲ期的占比各为18.3%,29.0%,43.5%。0期集中在青中年及老年前期,Ⅰ期集中在老年前期,Ⅱ期在老年前期及老年及长寿老年人居多。4.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证型分布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肠癌患者中,脾虚气滞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为常见证型,且虚实夹杂证较多。其中脾虚气滞证占34.35%,湿热蕴结证为34.35%,肝肾阴虚证为13.74%。5.中医证型在不同TNM分期中存在差异(P<0.05);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的病理TNM分期的分布有差异;脾虚气滞证与肝肾阴虚证的病理TNM分期的分布有差异。Ⅰ期以脾虚气滞证为主,Ⅱ期以湿热内蕴证为主,Ⅲ期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即大肠癌患者不同病理分期均以虚实夹杂证为主。6.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得出(P<0.01)。根据统计结果提示:在大肠癌观察对象中常见体质为: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痰湿质、阳虚质。本研究多为兼夹体质。非气虚质、非阳虚质、非淤血质、非痰湿质的兼夹体质随着病程的迁延发展对人体的负相关性越强。非气虚质为最主要的负相关因素,阴虚质对整体的相关性影响最大,但由于样本例数及兼夹体质的复杂性,未能取得有意义的结果。7.湿热质为本研究主要体质类型,其次为气虚质。Ⅰ期气虚质为主,Ⅱ期湿热质为主,Ⅲ期气虚质为主,Ⅳ期痰湿质、湿热质为主。8.脾虚气滞证与中医体质具有关系,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均影响脾虚气滞证的产生。9.湿热内蕴证与中医体质具有关系,阴虚质是湿热内蕴的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大肠癌患者以老年人多见,高发年龄段为69岁。男性多于女性。2.大肠癌TNM分期以Ⅱ、Ⅲ期为多,其中以Ⅲ期为主。3.在大肠癌患者中,脾虚气滞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为常见证型,且虚实夹杂证较多。4.中医证型与TNM分期中存在相关性:Ⅰ期以脾虚气滞证为主,Ⅱ期以湿热内蕴证为主,III期以脾虚气滞证为主。5.大肠癌TNM分期与体质具有相关性:Ⅰ期气虚质为主,Ⅱ期湿热质为主,III期V气虚质为主,Ⅳ期痰湿质、湿热质为主。6.大肠癌中医证型与体质具有相关性:脾虚气滞证与中医体质具有关系,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均影响脾虚气滞证的产生;湿热内蕴证与中医体质具有关系,阴虚质与湿热内蕴关系密切。

冯小雪[2](2021)在《Ⅱ、Ⅲ期左半结肠癌中医证型与耐药基因、KRAS、MMR表达间的关系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Ⅱ、Ⅲ期左半结肠癌中医证型与To Po-Ⅱ、P-gP、TS及KRAS、MMR表达间的差异,为左半结肠癌客观辨证及从中医证型角度选择化疗方案和靶向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7例Ⅱ、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To Po-Ⅱ、TS、P-gP、MMR,PCR法检测KRAS,比较To Po-Ⅱ、TS、P-gP、KRAS、MMR表达在Ⅱ、Ⅲ期左半结肠癌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差异。结果:1.117例患者中,湿热蕴结证43例(36.75%),气滞血瘀证61例(52.14%),气血两虚证13例(11.11%),未出现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2.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间To Po-Ⅱ、P-gP、TS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To Po-Ⅱ阳性率(90.16%)高于湿热蕴结证(69.77%)(P<0.017),气滞血瘀证与气血两虚证、湿热蕴结证与气血两虚证患者间To Po-Ⅱ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7);湿热蕴结证患者P-gP阳性率(79.07%)高于气滞血瘀证(24.59%)和气血两虚证(30.77%)(P<0.017),气滞血瘀证与气血两虚证患者P-gP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7);气血两虚证患者TS阳性率(38.46%)高于湿热蕴结证(4.65%)(P<0.017),气滞血瘀证与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与气血两虚证患者T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3.KRAS状态在三个证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KRAS野生型(86.89%)高于气血两虚证(53.85%),气血两虚证患者KRAS突变率(46.15%)高于气滞血瘀证(13.11%)(P<0.017)。KRAS状态在湿热蕴结证与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与气血两虚证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7)。4.MMR状态在各中医证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Ⅱ、Ⅲ期左半结肠癌气滞血瘀证患者较湿热蕴结证患者可能从To Po-Ⅱ抑制剂中获益。2.P-gP可能是Ⅱ、Ⅲ期左半结肠癌湿热蕴结证患者的客观化辨证指标,该证型的患者对P-gP抑制剂可能易发生原发性耐药,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的患者则可能从P-gP抑制剂中获益。3.Ⅱ、Ⅲ期左半结肠癌气血两虚证患者较湿热蕴结证患者可能易诱导5-FU原发性耐药。4.Ⅱ、Ⅲ期左半结肠癌气滞血瘀证患者较气血两虚证患者可能从抗EGFR靶向治疗中获益,如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等;气血两虚证患者可能从贝伐珠单抗治疗中获益。

尼哈提·帕尔哈提[3](2021)在《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可能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的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229例,运用c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分析年龄、性别、病理分型、中医证型、中西医治疗方式等多个方面与这些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分析各因素对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并找出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29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中,发生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为51例,未发生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为178例。先行单因素分析:(1)在所有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86岁,年龄最小的为28岁,分为<60岁组(107例)和≥60岁组(122例),经c2检验分析显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年龄具有相关性。(2)本研究中男性患者为113人,女性患者为116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性别无相关性。(3)根据病变部位分为直肠组和结肠组,直肠组有114人,结肠组有115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病变部位无相关性。(4)根据肿瘤浸润深度,也就是T分期,将其分为≤2组和>2组,≤2组共52人,>2组共177人,经c2检验分析显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T分期具有相关性。(5)根据肿瘤最大径分为<5cm组及≥5cm组,<5cm组共139人,≥5cm组共90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肿瘤最大径无相关性。(6)根据结直肠癌根治术方式分为腹腔镜和开腹两组,其中腹腔镜组为108人,开腹组为121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手术方式无相关性。(7)本研究中根据组织学分型分为低分化腺癌组、中分化腺癌组、高分化腺癌组、粘液腺癌组、乳头状腺癌组、印戒细胞癌组及其他组,共7组,分别有6例、195例、8例、14例、3例、2例、1例,经c2检验分析显示,各组患者在复发转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组织学分型无相关性。(8)根据手术时有无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102人)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27人),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相关性。(9)将中医证型分为脾虚气滞证、瘀毒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血两虚证,并根据中医证型分为6组,各组分别有36人、15人、35人、19人、31人、93人,经Χ2检验分析显示,各组患者在复发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脾肾阳虚证和瘀毒内阻证患者的复发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2.6%和40.0%。(10)根据服用中药时间将患者分为未服用过中药组、小于3个月组、3-6个月组、6-12个月组及大于12月组,共5组,分别有10人、53人、59人、61人、46人,各组患者在复发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服用中药时间具有相关性。(11)根据患者术后化放疗情况分为2组,一组为完成组,有147人,另一组为未行或未完成组,有82人,经X2检验分析显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术后放化疗情况具有相关性。以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患者术后是否复发转移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用中药时间和T分期对患者是否发生复发转移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本研究中11个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年龄、T分期、手术时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中医证型、服用中药时间及术后放化疗情况都与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相关,且服用中药时间及术后放化疗情况为保护因素,而T分期为危险因素,即服用中药时间越短,未行或未完成术后放化疗,T分期为>2期的患者,发生术后复发转移可能性越大。由此可见不规范的治疗方式和不到位的治疗会增加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危险性。按照规范化指南治疗及长期中药调理能降低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对于大肠癌术后患者,应加强随访,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丁炯心[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来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总结经验,为临床诊治大肠癌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就诊于李秀荣教授门诊及病房的大肠癌患者医案,使用中医辅助传承系统,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根据挖掘结果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用药规律。结果:1.本研究纳入病例共计190例,处方361份,涉及药物246味。使用频率前五位的中药分别为甘草、黄芪、薏苡仁、大血藤、茯苓,药物功效以补虚药、清热药、消食药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肝经为主。2.药物关联分析中支持度前三组药物为黄芪->薏苡仁、大血藤->黄芪、黄芪->茯苓。置信度前三组药物为炒麦芽->焦山楂、炒麦芽->麸神曲、麸神曲->焦山楂。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4个大肠癌新处方,分别为:石榴皮、干姜、桂枝、肉桂,旋覆花、代赭石、柿蒂、沉香,太子参、麦冬、黄芪、炒白术、茯苓,款冬花、海浮石、麻黄、胆南星、半夏。结论: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处方用药和缓、轻灵变通,以补虚扶正、固护脾胃为治则,同时重视对痰、湿、瘀、毒等邪气的治疗,强调缓攻驱邪,以不伤正气为度。

孔维炜[5](2020)在《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并探讨影响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医药联合化疗的161例Ⅳ期大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和单纯化疗的221例Ⅳ期大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生存期。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期分析。用Log-rank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及单因素分析,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共收集382例患者资料,其中死亡354例,失访28例,删失率为7.3%。2.中医药联合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8.3个月,95%可信区间(27.0-29.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95%可信区间(27.7-30.2)个月。单纯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2.0个月,95%可信区间(21.1-22.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95%可信区间(21.0-2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各个阶段、肿瘤各个部位、高、中、不详分化程度、腺癌、肝转移有无、肺转移有无、转移部位数多少、化疗次数多少这些方面,中医药联合化疗组都能延长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分化、非腺癌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得出中医治疗、年龄分组、分化程度、病理性质、肝转移、转移部位数、化疗次数、中医治疗累计时间这些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部位、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肺转移、性别这些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有中医治疗(P<0.01)、年龄大(P=0.025)、化疗次数多(P<0.01)、无肝转移(P=0.008)是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分化程度低(P<0.01)、非腺癌(P<0.01)、转移部位数多(P<0.01)是危险性因素。结论:1.中医药联合化疗可以延长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2.单因素分析提示中医治疗、年龄分组、分化程度、病理性质、肝转移、转移部位数、化疗次数、中医治疗累计时间这些因素可以影响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而肿瘤部位、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肺转移、性别这些因素无影响。3.多因素分析提示有中医治疗、年龄大、无肝转移、化疗次数多是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非腺癌、分化程度低、转移部位数多是危险性因素。

张悦珊[6](2020)在《69例大肠癌伴肺系症状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伴肺系症状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历信息,整理和研究他们的基本情况、肺系症状、肿瘤特性及治疗、证候和舌脉等方面的表现,探究“肺合大肠”理论在大肠癌患者中的具体表现规律,为临床中合并肺部症状的大肠癌患者的诊疗提供启示。材料与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大肠癌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合并肺系症状的69名患者,将相关信息绘制成Excel表格,经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图表的形式直观描述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从而得出结论。结果:1.69例大肠癌伴肺系症状患者中,最小年龄者36岁,最大年龄者87岁,61-70岁年龄段分布所占的比率最大,其中男性患者有16人,占比高于女性。≤50岁年龄段的患者极少,仅占3%,且均为女性患者。2.最多见的肺系症状为肠鸣腹胀、咳嗽、大便干结、咳白痰、胸闷及气喘。病位分布以肺和大肠者居多,明显高于其他几个病位的分布。3.合并肺系症状者与未合并者有相关家族遗传病史所占比例无显着差异。两组具有吸烟史和饮酒史不良个人生活习惯的所占比例无显着差异。两组中有烟酒史的患者均以吸烟史和饮酒史均有者的构成比最高。4.69位伴肺系症状的大肠癌患者中,结肠癌占比高于直肠癌,以中分化管状腺癌居多。其中42名可以明确TNM分期的患者中,占比为Ⅲ期及以上者占比高于Ⅲ期以下者。5.69例合并肺系症状的大肠癌患者中,选择行手术+化疗治疗方式者有40人,占行手术治疗者的75.5%,其中行手术+放化疗者有6人。6.中医证型的分布为肝郁脾虚证(23.2%)>气阴两虚证(17.4%)>肝郁气滞证(15.9%)>湿热蕴结证(14.5%)>气血亏虚证(11.6%)>脾气亏虚证(5.8%)>水湿内停证(4.3%)=痰湿阻滞证(4.3%)>脾肾阳虚证(3%)。7.舌脉1)舌色以淡红、红、暗红最为多见;2)淡红舌多与薄白苔和白腻苔并见;3)红舌多与薄白苔并见;4)暗红舌多与白腻苔和薄白苔并见;5)脉象以弦脉表现最多,其次为细脉。8.收集到确切肺部CT影像资料的55名合并肺系症状的大肠癌患者中,仅1例提示未见异常,其余者以肺内陈旧病变的异常表现为最多,其次为炎性病变、间质性改变和肺气肿。肺内各类结节总占比也较突出,具体各分类占比有别。结论:1.合并肺系症状的大肠癌患者较一般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而言,总体偏高。性别整体特点是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患者。2.最多见的肺系症状为肠鸣腹胀、咳嗽、大便干结、咳白痰、胸闷及气喘。病位分布以肺和大肠者居多,明显高于其他几个病位的分布。3.69位伴肺系症状的大肠癌患者中,结肠癌占比高于直肠癌,可能说明肺的疾病状态对结肠的影响更明显一些。4.大肠癌伴肺系症状患者首先考虑选择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并且对术后辅助化疗接受度较好。5.结果中患者的舌脉表现与最终所辨证型基本一致,提示此类患者群体以气机郁滞为主要特点,日久逐渐向虚证转变。6.大肠癌患者肺部CT未见异常者占比极少。异常表现主要为仍需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的影像改变。

张婷[7](2020)在《大肠癌体质分析及癌毒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病发时多已晚期,术后易复发,对大肠癌进行早期诊断,预防其复发转移是延长大肠癌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中医药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医体质学说、癌毒病机理论对预防和诊治疾病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乏对大肠癌患者易出现远处转移的体质研究及癌毒分布特征的临床研究。中医体质作为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对癌毒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分析大肠癌患者体质与癌毒的相关性,对防治大肠癌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分析大肠癌患者的常见体质、癌毒分布及体质与癌毒的相关性,以期发挥体质学说及癌毒病机理论对大肠癌临床治疗的理论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及肿瘤外科住院确诊为大肠癌患者。设计大肠癌患者一般信息表、癌毒分型及体质调查表,真实填写患者一般信息疾病及治疗情况、生活习惯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等。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主要体质类型及癌毒分布情况,并对体质与癌毒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收集223例大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结肠癌患者127例(占57.00%),直肠癌患者96例(占43.00%)。男性患者133例(占59.60%),女性患者90例(占40.40%),男女之比为1.47:1。年龄最小24岁,最大年龄85岁,以50-79岁年龄段最多,共193例(占86.54%)。TNM分期中Ⅰ期19例(占8.52%),Ⅱ期73例(占32.73%),Ⅲ期 62例(占 27.80%),Ⅳ期69例(30.94%)。2.中医体质分布:基本体质类型频数最高的两种体质为血瘀质和痰湿质,分别为180次(约31.41%)和110次(约19.19%)。2种复合体质以痰湿质、血瘀质频数最高,为84(约21.00%),其次为气虚质、血瘀质为79(约19.85%)。3.中医体质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大肠癌患者中出现气虚质、血瘀质与性别分布具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阳虚质与年龄分布具有相关性(P<0.05)。4.中医体质与治疗情况、患病年限的相关性:体质与近1年是否进行治疗无相关性(P>0.05);既往是否治疗与气郁质有相关性(p<0.05),与余体质类型无相关性(P>0.05)。中医体质与患病年限不具相关性(P>0.05)。5.中医体质与生活习惯相关性:饮酒频率与阳虚质及湿热质有相关性(P<0.05);运动频率与阴虚质及痰湿质有相关性(P<0.05);失眠频率与气虚质、气郁质及特禀质有相关性(P<0.05)。6.中医体质与远处转移相关性:气虚质、阳虚质及气虚质与痰湿质的复合体质与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7.癌毒类型分布:大肠癌主要癌毒类型为瘀毒为176次(约41.90%),其次为湿毒101次(约24.04%)。中晚期大肠癌更容易出现寒毒、痰毒及热毒(P<0.05)。复合癌毒中,以湿毒、瘀毒及瘀毒、热毒复合多见,分别为49例(约21.97%)和45例(20.18%)。8.中医体质与癌毒相关性:大肠癌患者阳虚质、特禀质与寒毒有关(P<0.05);痰湿质、湿热质与痰毒、湿毒有关(P<0.05);阴虚质、血瘀质与瘀毒有关(P<0.05);阴虚质、湿热质与热毒有关(P<0.05)。结论(本次研究表明):1.大肠癌患者体质类型以血瘀质、痰湿质居多,发病人群偏向于50-79岁年龄老年人群,提示血瘀质、痰湿质是大肠癌的易感体质。2.既往是否治疗、生活习惯等对大肠癌患者的体质类型有影响,提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改善体质。3.气虚质、阳虚质及气虚质与痰湿质复合体质是大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体质。4.瘀毒、湿毒是大肠癌的主要癌毒类型,寒毒、痰毒及热毒更容易在中晚期大肠癌出现。湿毒、瘀毒及瘀毒、热毒是大肠癌中常见的复合癌毒类型。5.中医体质与癌毒类型具有相关性,阳虚质、特禀质与寒毒相关;痰湿质、湿热质与痰毒、湿毒相关;阴虚质、血瘀质与瘀毒相关;阴虚质、湿热质与热毒相关。

袭悦[8](2019)在《大肠癌的舌象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分析各类舌象在大肠癌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临床上大肠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预后等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整理120例大肠癌患者的病历及舌象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化疗情况、有无手术、分期、D-二聚体等指标,运用SPSS24.0分析大肠癌舌象分布与上述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大肠癌患者舌色分布规律由多到少为:青紫舌>淡红舌>红降舌>淡白舌;大肠癌患者舌苔分布规律由多到少为:黄腻苔>白腻苔>薄白苔=薄黄苔>少苔/无苔;(2)大肠癌患者舌色及舌苔分布与其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3)化疗后的大肠癌患者青紫舌比例明显高于未化疗患者,黄腻苔、白腻苔、少苔/无苔比例亦高于未化疗者;(4)术后的大肠癌患者薄白苔所占比例最大,未手术的大肠癌患者黄腻苔、白腻苔的比例较高,而其舌色分布与手术情况无明显相关性;(5)Ⅰ期、Ⅱ期大肠癌患者以淡红舌和薄白苔分布最多,Ⅲ期、Ⅳ期则以青紫舌、黄腻苔多见;(6)不同舌色组之间,大肠癌青紫舌的D-二聚体明显高于其他组,而不同舌苔组大肠癌的D-二聚体值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性。结论:大肠癌患者舌色分布与化疗,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青紫舌的D-二聚体值相对较高;大肠癌患者舌苔分布与化疗、手术、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黄腻苔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舌苔。而舌象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熊慧芳[9](2019)在《TLR4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在全世界人类中发病十分普遍。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大肠癌检测方法的提高,大肠癌的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发病率有持续升高趋势。尽管目前人们在大肠癌治疗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大肠癌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手术治疗,全球范围内大肠癌的死亡率仍然很高。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大肠癌能显着提高大肠癌患者生存时间。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炎症是大肠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TLR4的活化、过表达和大肠癌关系密切。TLR4是一类模式识别受体,能识别细菌表面的特异性结构,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本课题通过研究TLR4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情况,研究TLR4与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深入探讨TLR4与大肠癌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望为大肠癌的诊治和预防提供新的指导方向。方法:(1)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三峡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60例诊断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LR4,根据TLR4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情况将研究对象分成TLR4低表达组及TLR4高表达组。(2)整理60例大肠癌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和生存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对临床病理资料中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及TLR4表达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根据生存表估计生存率,采用Log 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再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分析,分析TLR4与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60例大肠癌组织中,TLR4阳性占41例,阳性率为68.33%(41/60),而在60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TLR4阳性的6例,阳性率为10%(6/60),大肠癌组织中TLR4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0.01)。(2)截止2018年6月,随访时间为3个月到78个月,失访3例,存活35例,死亡22例。运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龄(P=0.508)、性别(P=0.644)、肿瘤部位(P=0.799)、肿瘤直径大小(P=0.182)的大肠癌患者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分化程度(P=0.007)、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9)、远处转移情况(P<0.001)、Dukes分期(P=0.001)、TLR4表达情况(P=0.005)的大肠癌患者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5)。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TLR4表达纳入Cox多因素分析,发现TLR4表达、肿瘤分期、远处转移为大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TLR4高表达大肠癌患者死亡风险是低表达患者的4.598倍(95%CI:1.134-21.676,P=0.033);Dukes分期C+D期大肠癌患者死亡风险是A+B期患者的3.548倍(95%CI:1.416-8.891,P=0.007);有远处转移的大肠癌患者死亡风险是无远处转移患者的3.447倍(95%CI:1.441-8.244,P=0.005)。结论:(1)TLR4的表达水平在大肠癌组织中较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高。(2)TLR4的表达、肿瘤分期、远处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TLR4高表达提示大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陈力[10](2019)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联合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脾肾阳虚型结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探究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联合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脾肾阳虚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治疗与单纯FOLFOX6化疗方案对比分析,以评估在辅助化疗中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安徽省中医院肛肠中心结直肠癌术后化疗的住院病人48例,随机分为予以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结合FOLFOX 6化疗方案治疗的研究组和单纯FOLFOX 6化疗方案的对照组,各24例患者,疗程均为两个化疗周期。分析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肿瘤标志物(CEA、CA199)、化疗毒副反应、KP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总体有效率83.3%,明显高于总体有效率为29.2%的对照组;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水平明显较优(P<0.05)。同时,研究组在各单个中医症状积分(腹胀腹痛、腹泻、纳差、恶心呕吐、疲倦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痛)改善程度也强于对照组(P<0.05)。2.KPS评分:治疗后研究组KP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生活质量评分(QOL)疗效评价:治疗2两组患者QOL评分均有下降,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3.肿瘤标志物评价:两组患者CEA及CA199数值,治疗后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4.药物安全性: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WBC计数均有明显降低(p<0.05),HGB、PLT、ALT、AST、BUN、Sc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病人在胃肠道反应(呕吐、腹泻)、手足综合征、神经毒性及骨髓抑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联合FOLFOX6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脾肾阳虚型)患者,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QOL评分及KPS评分、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等方面疗效显着。2.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能够降低化疗药物导致的毒副反应。

二、51例大肠癌诊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1例大肠癌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肠癌TNM分期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病例来源
        2.2 大肠癌西医诊断标准
        2.3 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4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
        2.5 病例筛选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信息采集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年龄分布及年龄分组情况
        1.2 性别分布情况
        1.3 各年龄组性别的构成比的比较
    2 病理TNM分期分布规律
    3 中医证型的分析
    4 大肠癌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
    5 中医体质与病理TNM分期的关系
    6 大肠癌观察对象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
讨论与分析
    1 大肠癌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2 不同年龄分组性别的构成比的比较
    3 大肠癌病理分期的研究
    4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析
    5 大肠癌患者辨证的虚实构成比比较
    6 大肠癌中医证型与病理TNM分期的关系
    7 大肠癌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
    8 大肠癌中医体质与病理TNM分期的关系
    9 大肠癌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0 大肠癌的临床观察研究的探讨
    11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结直肠癌TNM分期标准
    附录B
    附录C 中医体质辨识量表
    附录D 中医体质量表各尺度的计分方法
    附录E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大肠癌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Ⅱ、Ⅲ期左半结肠癌中医证型与耐药基因、KRAS、MMR表达间的关系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2.1 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各证型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To Po-Ⅱ、P-gP、TS表达
        2.3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KRAS状态
        2.4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MMR状态
    3.讨论
        3.1 分层探讨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客观指标的意义
        3.2 Ⅱ、Ⅲ期左半结肠癌证型分布特点
        3.3 To Po-Ⅱ、P-gP、TS表达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关系及意义
        3.4 KRAS状态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关系及意义
        3.5 MMR状态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关系及意义
    4.结语
        4.1 结论
        4.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大肠癌中医辨证概况及证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结直肠癌中医证型客观指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8版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
附录2 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3)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学
    6 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大肠癌的中医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纳入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数据整理
        2.1 数据规范化
        2.2 数据库的建立
        2.3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
        3.2 整体用药情况统计
讨论
    1 李教授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正气虚损,脾虚为要
        1.2 气滞血瘀,久病入络
        1.3 痰湿交阻,湿热内生
        1.4 癌毒内蕴,易生传变
    2 李教授用药规律分析
        2.1 常用药物分析
        2.2 药物四气分析
        2.3 药物五味分析
        2.4 药物归经分析
        2.5 常用药物关联分析
        2.6 药物聚类分析
    3 李教授临证思辨特点
        3.1 补虚扶正,固护脾胃
        3.2 祛邪消积,当以缓攻
        3.3 整体调理,分阶段用药
        3.4 从肝论治,调畅情志
        3.5 注重饮食,药食同调
        3.6 中西合参,综合施治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参考文献
致谢
简介

(6)69例大肠癌伴肺系症状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肠癌与肺部疾病关系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大肠癌体质分析及癌毒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体质与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体质的内涵
        1.2 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
        1.3 中医体质与大肠癌防治的研究
    2. 癌毒病机理论与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2.1 癌毒病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2 癌毒病机理论与大肠癌防治
    3. 中医体质与癌毒在大肠癌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问卷调查表回收情况
        2.2 一般情况
        2.3 肿瘤远处转移分布
        2.4 中医体质分布
        2.5 兼夹体质分布
        2.6 中医体质与一般资料分布
        2.7 中医体质与远处转移分布
        2.8 大肠癌癌毒分布
        2.9 中医体质与癌毒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大肠癌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分析
    2. 大肠癌患者体质相关性因素分析
    3. 大肠癌中医体质与远处转移分析
    4. 大肠癌癌毒分布特征分析
    5. 中医体质与癌毒相关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大肠癌的舌象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基线资料
    2 舌象研究方法及注意事项
        2.1 舌象观察采集
        2.2 诊舌的方法
        2.3 观察内容
        2.4 注意事项
    3 研究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大肠癌患者的舌色、舌苔分布特点构成情况
        5.1.1 大肠癌患者的舌色分布特点构成情况
        5.1.2 大肠癌患者的舌苔分布特点构成情况
        5.2 不同性别大肠癌患者的舌色、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2.1 不同性别大肠癌患者的舌色分布特点分析
        5.2.2 不同性别大肠癌患者的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3 不同年龄段的大肠癌患者舌色、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3.1 不同年龄段的大肠癌患者舌色分布特点分析
        5.3.2 不同年龄段的大肠癌患者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4 化疗对大肠癌舌色、舌苔分布特点的影响分析
        5.4.1 化疗对大肠癌舌色分布特点的影响分析
        5.4.2 化疗对大肠癌舌苔分布特点的影响分析
        5.5 不同手术情况的大肠癌患者舌色、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5.1 不同手术情况的大肠癌患者舌色分布特点分析
        5.5.2 不同手术情况的大肠癌患者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6 不同分期的大肠癌患者舌色、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6.1 不同分期的大肠癌患者舌色分布特点分析
        5.6.2 不同分期的大肠癌患者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7 不同舌色、舌苔的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的分析对比
        5.7.1 不同舌色的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的分析对比
        5.7.2 不同舌苔的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的分析对比
讨论
    1 研究立论依据
    2 大肠癌患者舌象变化规律
        2.1 大肠癌患者舌色变化规律
        2.2 大肠癌患者舌苔变化规律
    3 大肠癌患者舌象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4 大肠癌患者化疗对舌象的影响
    5 大肠癌患者手术对舌象的影响
    6 大肠癌患者临床分期对舌象的影响
    7 大肠癌患者舌象与D-二聚体的关系
    8 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肠癌的舌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TLR4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TLR4在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粘膜组织的表达
    2 TLR4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讨论
    1 肠道菌群与大肠癌的关系
    2 炎症与大肠癌的关系
    3 TLR4与大肠癌的关系
    4 TLR4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分子与大肠癌的关系
    5 TLR4介导的信号通道对大肠癌的治疗的意义
    6 TLR4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LR4相关信号通道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10)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联合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脾肾阳虚型结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 结直肠癌的中医研究
        1.1 结直肠癌的中医历史沿革
        1.2 结直肠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1.3 结直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
        1.4 结直肠癌的中医治疗
    2 结直肠癌的西医研究
        2.1 西医概述
        2.2 流行病学及病因
        2.3 结直肠癌的诊断
        2.4 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材科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肿瘤部位、分期及病理类型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2.2 治疗前后卡氏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3 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变化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变化比较
        2.5 两组化疗后毒副反应比较
讨论
    1 参苓白术散和四神丸的研究及应用
        1.1 参苓白术散的组成
        1.2 四神丸的组成
    2 现代药理研究
    3 FOLFOX6 化疗方案研究及应用
    4 疗效分析
        4.1 改善中医临床症状
        4.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KPS评分
        4.3 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4.4 毒副反应及安全性
    5 结语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四、51例大肠癌诊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肠癌TNM分期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周锦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Ⅱ、Ⅲ期左半结肠癌中医证型与耐药基因、KRAS、MMR表达间的关系及意义[D]. 冯小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D]. 尼哈提·帕尔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D]. 丁炯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孔维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69例大肠癌伴肺系症状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研究[D]. 张悦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大肠癌体质分析及癌毒分布规律研究[D]. 张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大肠癌的舌象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 袭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TLR4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D]. 熊慧芳. 三峡大学, 2019(06)
  • [10]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联合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脾肾阳虚型结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研究[D]. 陈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51例大肠癌诊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