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隆起东端重大突破

吕梁隆起东端重大突破

一、陆梁隆起东端的重大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苏桂萍[1](2021)在《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区构造特征、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轴部东段北西翼,因现今构造形态表现为北西向倾伏的单斜构造带,故称之为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其西侧紧邻德阳–安岳裂陷槽生烃中心,源储配置优越,目前是四川盆地震旦系–古生界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重点区块之一。但针对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等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北斜坡不整合空间展布特征及遭受剥蚀程度如何等相关研究有待细化;另一方面,北斜坡断裂系统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亟待攻关;此外,研究区在不同地史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仍需要详细剖析。为整体把握古隆起北斜坡构造特征及演化,深化认识构造对该地区油气成藏影响,本论文以盆地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利用最新地质、地震、钻井及测井等资料,结合油气成藏关键要素,揭示北斜坡构造要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为拓展油气勘探新领域奠定坚实的地质基础。通过研究论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本论文基于地震、地质、露头及钻井等资料,厘定了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区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结构类型、空间展布及其剥蚀特征。研究表明北斜坡发育桐湾期、加里东期以及印支期3期关键区域性不整合。其一,桐湾期不整合表现为灯三段与灯二段、寒武系底部与震旦系顶部间的区域性假整合接触,呈锯齿条带状贯穿研究区南北两侧,灯三段与灯四段尖灭线之间剥蚀带面积约1.2万km2;其二,加里东期不整合表现为二叠系底与下古生界各套地层间的伸展角度不整合接触。由SW至NE方向,遭受剥蚀地层年代由老变新,其剥蚀展布形态呈NEE向倾伏鼻状结构;其三,印支期不整合表现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各段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整体的剥蚀形态呈NE-SW向展布。(2)在剥蚀量恢复方法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构造–沉积演化特点,利用印模法恢复桐湾期不整合面剥蚀量,采用地质综合趋势分析法恢复加里东期不整合面剥蚀厚度。桐湾期不整合主要剥蚀区位于德阳–安岳裂陷槽内,乐至一带剥蚀量达到最大值260 m。北斜坡以东蓬溪–岳池一带剥蚀厚度130~150m,而以西坳陷区地层剥蚀厚度则小于100 m;加里东期不整合面剥蚀量由川中古隆起轴线750~900m向北逐渐减小,到剑阁–阆中–营山一带,剥蚀量仅约150m。(3)基于最新二维、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及地震属性分析,结合平、剖面特征,认为北斜坡发育边界拉张正断裂及走滑断裂。指出剖面上以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该套滑脱层为界,浅层与中-深层断裂结构样式迥异:浅层表现为逆冲构造样式,中-深层断裂则表现为拉张正断层,高陡直立断裂、“Y”字型及花状等多种构造样式的走滑断层;平面上,主干走滑断裂多呈线性延伸,主要分布在北斜坡南侧,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断裂走向以近NE向、NEE向、NWW向为主。(4)根据断裂切割层位分析法、断距剖面法以及平衡剖面演化技术,表明北斜坡不同走滑断裂其活动强弱各异,在平面上表现为明显分带、分段变形,纵向上具有显着分层差异活动。其中以F3断裂、F6断裂和F7断裂之分段变形尤为明显,F1断裂和F2断裂之分层差异活动最为显着。总体上断裂表现为多期继承性发育,经历了桐湾期、加里东期、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及印支晚期以来多阶段活动,分别发育了桐湾期拉张正断层、加里东期–印支早期张扭断层以及印支晚期以来挤压逆冲断层。(5)从影响动力学特征因素分析的角度,认为区域应力场、先存基底构造薄弱带及区域滑脱层是控制北斜坡断裂分带、分段及分层差异变形是三个主要因素,其中区域张扭作用是引起北斜坡走滑断裂开始发育的主要原因。(6)综合分析构造与油气成藏要素的匹配关系,认为古隆起北斜坡区构造演化影响了烃源岩、储集层、圈闭等成藏要素的空间配置。北斜坡区于二叠纪前生油期处于古隆起构造相对高部位,已发育成为原油运移有利指向区,晚三叠世前油气裂解期演变成古隆起上斜坡带,进一步促进原油裂解;边界拉张断裂控制北斜坡区震旦系灯影组槽–台沉积格局。近NE向、NWW向及NEE向走滑断裂的分带分段差异变形影响微古地貌格局,加剧颗粒滩体差异分布;桐湾期及加里东期不整合面的表生岩溶作用,控制碳酸盐岩溶储集层的大面积形成与展布;关键生油期走滑断裂持续活动,有效沟通源储,关键裂解期走滑断层活动微弱,有利于油气藏保存。

张磊[2](2020)在《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文中指出准噶尔盆地位于中亚造山带腹部,是研究中亚地区古生代增生造山活动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领域,因此对其开展石炭系结构和原型盆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综合利用大量盆缘露头、盆内深钻井、二维及三维地震剖面,刻画了石炭纪盆地的平面展布特征,并结合录井分析、岩心观察和地震相等方法揭示了石炭纪盆地的物质组成和沉积充填特征。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典型石炭系断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揭示了两期“断-坳”结构特征及断层对石炭纪断陷盆地发育过程的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亚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多岛洋格局的演化模型,揭示了洋盆俯冲回撤机制(roll-back)对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古生物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将石炭系自下而上划分为:滴水泉组(C1d)、松喀尔苏组(C1s)、双井子组(C1-2s)、巴塔玛依内山组(C2b)和石钱滩组(C2sq)。其中,滴水泉组为前裂陷期(pre-rift)层序,岩性主要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粗碎屑岩;松喀尔苏组为同裂陷期(syn-rift)层序,主要为一套水下喷发的火山岩夹火山碎屑岩;双井子组为后裂陷期(post-rift)层序,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沉积岩;巴塔玛依内山组为同裂陷期(syn-rift)层序,主要为一套陆上喷发的火山岩建造;石钱滩组为后裂陷期(post-rift)层序,发育一套湖相、浅海相沉积。石炭纪断陷呈现两期“断-坳”结构,其中,C1s和C1-2s分别为第1期断陷、坳陷层序,C2b和C2sq为第2期断陷、坳陷层序。断陷的发育多为侧向生长、连接的方式,并在其内部识别出多个不整合。石炭纪末断陷普遍发生反转,上石炭统被大量剥蚀,石炭系顶部形成区域性不整合。下石炭统共识别1 14个断陷,整体呈NW-SE向展布;上石炭统共识别58个断陷,整体呈NWW-SEE向展布,早、晚石炭世两期断陷的方位发生了约15°的逆时针旋转。根据断陷的分布特征,从北向南可依次划分出4排石炭纪沉积岩、火山岩分布带:①乌伦古-野马泉、②陆梁-五彩湾-大井、③莫索湾-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古城、④沙湾-阜康-博格达分布带。其中第2和第3排带发育石炭纪地层最多,第1和第4排带发育相对较少。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的地质属性包括弧前、弧内、弧后断陷/坳陷盆地、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等,其形成演化主要受额尔齐斯洋、卡拉麦里洋和北天山洋俯冲回撤作用控制(roll-back)。论文综合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多岛-洋汇聚拼贴的演化模型。在阿尔泰弧、准东多岛弧、陆梁弧、准噶尔-吐哈地块顺时针旋转拼贴的过程中,由于岛弧地体相对俯冲洋盆的旋转速率更快、旋转角度更大,导致发育在岛弧上晚石炭世断陷的方位相对于早石炭世断陷发生了逆时针迁移。

王彦君[3](2020)在《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控藏作用及深层油气勘探》文中指出准噶尔盆地是我国陆上油气资源当量超过100亿吨的四大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70多年的勘探开发,盆地内埋深浅于4500m的中~浅层探区内油气勘探程度普遍较高,再获勘探大发现的概率越来越小。深层~超深层成为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必然选择。自晚古生代以来,受控于海西~喜山期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作用,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垂向叠合形成了现今准噶尔大型叠合盆地;多期构造作用伴随着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改造甚至破坏的全过程,进而控制着现今油气藏的分布。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着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本次研究立足于多期构造控藏的角度,重点聚焦如下3个关键的科学和勘探问题:(1)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演化过程及不同演化阶段沉积盆地类型;(2)多期构造叠加、改造作用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宏观控制作用;(3)深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勘探有利区带。综合最新横跨盆地二维地震和重点探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深层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构造变形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原型盆地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以及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控藏作用进行系统研究,(1)运用Land Mark地震资料解释系统,追踪地震反射层位,识别断层、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及生长地层,编制地层厚度图;(2)运用2D-MOVE软件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反演不同地质时期构造变形;(3)运用Basin Mod软件重建重点生烃凹陷埋藏史和热演化史。获得如下几点新认识。1)在区域构造不整合面识别基础上,厘定了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自二叠纪以来,准噶尔盆地经历了5阶段“伸展-聚敛”构造旋回。每一旋回,盆地应力体制均从早期的伸展或稳定开始,到晚期聚敛造山环境结束。基于格架地震大剖面构造解析和平衡剖面构造恢复,识别了7期明显的区域性构造变形(2期伸展,5挤压)。2期伸展变形分别与早二叠世、早侏罗世造山后应力松弛有关。早二叠世强伸展变形造成盆地内广泛发育地堑-地垒构造与半地堑构造;早侏罗世弱伸展变形主要发生在盆地南部,正断层断距和延伸长度较小,构造活动强度明显弱于早二叠世。5期挤压构造变形分别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晚期、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及晚新生代区域性碰撞/增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总体上,盆地边缘构造变形强烈,以逆冲推覆及褶皱变形为主,盆地中央变形较弱。其中晚侏罗世、晚喜山期区域构造作用分别导致盆地内强烈的褶皱和掀斜作用,整个盆地经历了剧烈调整和改造。目前,准噶尔盆内沉积地层整体呈现南厚北薄楔形几何形态和南低北高的构造格局。2)厘定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盆地原型及时-空域复合-叠合特征。在5阶段周期性“伸展-聚敛”区域构造作用控制下,二叠纪以来准噶尔盆地经历了5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每一演化阶段,盆地由早期的伸展断陷或中性坳陷盆地逐渐演变为挤压性前陆或坳陷盆地;湖盆由早期水进、扩张演变为晚期水退、萎缩;每一构造-沉积旋回层下部沉积地层粒度为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正旋回,上部沉积地层粒度为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反旋回。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为多个次级裂谷盆地组成的复合型盆地,中二叠世演变为裂后坳陷盆地,至晚二叠世成为挤压型坳陷盆地;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准噶尔盆地为中性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晚期转变为弱缩短坳陷和陆内前陆复合盆地;早侏罗世准噶尔盆地为弱伸展坳陷盆地,中侏罗世为中性坳陷盆地,至晚侏罗世演变为陆内前陆复合盆地;早白垩世准噶尔盆地为中性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演变为挤压性坳陷盆地;古近系准噶尔盆地为中性坳陷盆地,中新世-全新世演变为陆内再生前陆盆地。不同演化阶段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纵向上叠加,形成了典型的叠合盆地。3)深化认识了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对油气成藏要素(源、储、盖、圈)、成藏过程(生、排、运、聚)及早期油藏(调整、改造及破坏)的控制作用。在多期构造-沉积旋回,多阶段多类型盆地纵向叠合背景下,准噶尔盆地内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多层多种类型圈闭,发育多套复合疏导体系,造就了准噶尔盆地“满盆”、全层系、多层组含油的格局;发生多期、多区生排烃作用,多期、多方向油气运移及成藏过程;晚期构造变动会调整、改造或破坏早期形成的油藏,使早期形成的油藏进一步复杂化。4)提出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以4500米作为“深层”油气勘探的深度标准,盆地西北缘、腹部和东部探区深层勘探目的层段主要集中在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中;在盆地南缘探区,“深层”勘探对象主要为白垩系吐谷鲁群区域盖层之下的侏罗系—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储集层。靠近生烃中心、位于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上的深层圈闭,最有可能充注成藏。石炭、二叠系有利区带包括:(1)红车-克百-乌夏断裂带下盘断块圈闭群;(2)紧邻生烃凹陷古隆起迎烃面——如莫索湾凸起周边,夏盐-石西凸起西、南侧,白家海凸起南侧,北三台凸起西侧的构造-岩性圈闭群;(3)生烃凹陷上倾方向地层-岩性圈闭群。侏罗系含油气系统深层勘探有利区带包括:(1)霍-玛-吐断裂带下盘深大构造背斜群,阜康断裂带下盘掩伏构造;(2)前缘斜坡区岩性地层圈闭群。

周耀明[4](2018)在《准噶尔盆地中西部石炭纪火山岩构造重磁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噶尔盆地是大型的复合叠合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程。晚石炭-早二叠世,古亚洲洋完全关闭,新疆北部处于后碰撞的伸展环境,包括准噶尔地区在内的新疆北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活动,火山岩广泛地分布于盆地的各隆起构造上。处于构造高部位的火山岩,经历了长期的风化、淋滤和溶蚀以及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发育了丰富的次生孔隙和裂缝而成为优质储层。在油气勘探向盆地深层拓展的过程中,石炭系火山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领域。2005年以来,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查明了克拉美丽千亿立方米级气田、红车断裂带新发现油气储量和克百断裂带新增油气储量均超过1亿吨。总之,截止目前,除盆地南缘外,呈现出全盆地都有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或油气显示的局面,展示了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勘探的广阔前景。因此在盆地内预测石炭系火山岩的分布特征,圈定火山岩油气勘探有利靶区,对盆地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不同构造背景的盆地腹部莫索湾—陆西地区和西北缘克—百断裂带做为研究目标,以重磁数据为基础,结合地震、钻井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等资料,圈定研究区火山岩及岩性分布,划分断裂构造、刻画基底形态。最后根据上述成果和油气地质条件,进行油气有利区预测。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一、断裂构造既是岩浆活动的通道,也是连接烃源岩与火山岩储层的桥梁,查明研究区内断裂的分布、属性和作用,是本次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水平方向导数在莫索湾—陆西地区圈定出断裂构造18条,根据延伸规模确定区域性基底断裂5条。经与地震数据划分的断裂情况进行对比,其中北东向的F1断裂为本次研究的新发现。在克—百断裂带,利用重力异常水平总梯度、航磁异常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成果,厘定出深层和浅层两套断裂系统,深层断裂系统包括达拉布特深大断裂、扎伊尔山深大断裂和玛湖西深大断裂。其中扎伊尔山深大断裂为本次研究的新发现,分析认为它是克—百断裂带上盘岩浆活动的深部通道。浅层断裂系统中主要的骨干断裂有南白碱滩断裂(F4)、白碱滩断裂(F3)、中白百断裂(F2)和西白百断裂(F1)。其中南白碱滩断裂为推覆带的前缘断裂,西白—百断裂为盆山分界断裂,二者限定了克—百断裂带NW—SE方向的范围。二、在莫索湾—陆西地区,火山岩油气藏以潜山型古风化壳储层油气藏为主,火山岩是否处于构造高位置是评价火山机构成藏有利与否的重要因素。综合磁力异常欧拉反演和切线法反演结果,绘制了莫索湾—陆西地区石炭系顶界面的起伏形态,并将基于重磁异常圈定的火山机构与之叠合,以火山机构位置与构造高的重叠程度做为油气有利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三、以剩余重磁异常分布规律和断裂构造的产出情况为依据,在莫索湾—陆西地区圈定出了 6个火山活动带,即:玛湖东、三个泉-石南环形火山活动带;莫索湾凸起、莫北凸起和石西凸起北东向火山活动带以及东道海子北西向火山活动带。在克—百断裂带,划分了 F1断裂火山活动带、F4断裂火山活动带和F7断裂火山活动带。根据局部重、磁异常的组合情况,在每个火山活动带内划分出若干个火山机构。由于莫索湾—陆西地区酸性火山岩与白垩系以下沉积岩密度不具差异,克—百断裂带推覆带前缘岩石破碎程度高,火山岩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高密度特征,因此在火山机构划分过程中遵循以磁力异常为主,重力异常为辅的原则。四、根据剩余重、磁异常开展视磁化率和视密度反演,综合反演视磁化率和视密度值、重磁异常强度和钻井中火山岩岩性揭露情况,进行火山岩岩性识别。识别结果表明,莫索湾地区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陆西地区以中基性岩为主。在克—百断裂带覆盖区,自北西—南东可分为Ⅰ、Ⅱ、Ⅲ三个岩性分区,Ⅰ区主要为蛇绿混杂岩和凝灰岩;Ⅱ区以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为主,含少量玄武岩;Ⅲ区为玄武岩分布区。在岩性识别过程中,利用典型剖面以地震数据为约束进行重磁震联合正演,发现在莫索湾—陆西地区,火山岩引起的重磁异常仅仅是实测异常的一小部分,分析认为在火山岩之下还存在强磁性、高密度的基性侵入体。五、在分析火山岩成藏控制因素基础上,综合考虑火山机构的可靠性、与构造高的重叠程度、火山机构周围断裂的发育情况以及是否紧邻含油层并且在上覆中生代地层中发现油气藏等因素,在莫索湾—陆西地区预测了10个Ⅰ级有利靶区和8个Ⅱ级有利靶区。在克—百断裂带,靠近主断裂的火山岩都是成藏的有利区域,据此确定百重7—百重8井区和F7断裂火山活动带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地段。六、通过对克—百断裂带古29a井火山岩段岩相岩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火山活动的多期次特征,每次火山活动间隔都会在火山岩体外缘(大致相当于远火山口带)形成砂岩—砂砾岩沉积。这些砂岩—砂砾岩具有和火山岩基本相同的构造环境,都因长期的风化淋滤和后期构造破坏作用,使储集性能得以改善而成为有利储层,钻探结果已在这些砂砾岩层中发现了较好的油气显示(如白碱滩801井)。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火山岩油气藏的储集类型,拓展了火山岩油气藏的成储空间。

李涤[5](2016)在《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及邻区隶属古亚洲洋构造域,记录了中亚增生造山带的俯冲、增生、碰撞以及后期陆内改造过程。石炭纪是古亚洲洋由俯冲到闭合的关键转折期,该时期复杂的洋-陆演变过程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的油气成藏实例。然而,石炭纪原型盆地研究目前仍比较薄弱,抑制了对石炭系生储条件和有利区带的评价。因此,开展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构造格架和充填演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中亚增生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的认识,同时也对推进深层含火山岩盆地油气勘探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系统应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综合利用钻井、野外露头、地震和重磁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地质结构、大地构造环境、沉积充填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以及多期构造背景下的构造-沉积环境演变特征。盆地钻井火山岩年代学结果显示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发育5期火山活动,包括早石炭世3期(359-347Ma,347-331Ma和331-324Ma),晚石炭世2期(323-307Ma和307-300Ma)。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将石炭系划分为上、下石炭统两个构造地层层序。下石炭统以挤压构造变形为主,发育大量的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而上石炭统多受伸展断裂控制,火山岩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局部地区存在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基于火山岩构造环境分析结果及构造变形研究,并结合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带的划分方案,厘定了萨乌尔-福海-杜拉特、和什托洛盖-乌伦古-野马泉、达尔布特-陆梁-卡拉麦里、中拐-莫索湾-白家海-奇台等4个石炭纪弧盆带,并识别了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弧内断陷盆地、前陆盆地、被动边缘盆地等多种类型盆地。在构造格架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对石炭纪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解剖,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早石炭世早-中期俯冲作用相关挤压挠曲阶段、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中期俯冲相关的伸展裂陷阶段和晚石炭世晚期陆内断坳陷阶段。研究结果不仅揭示准噶尔盆地下伏年轻陆壳基底,而且表明准噶尔盆地及邻区乃至整个中亚增生造山带是在多列南向增生的弧盆系统依次向北碰撞拼贴过程中形成的。

尚平萍[6](2013)在《石英滩地区火成岩发育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石英滩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文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该区火成岩发育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得出石炭系地层的分布规律:石炭系地层发育较为完整,上下石炭统均有发育。上石炭统地层发育在石西凹陷地区,石英滩凸起区缺失。上石炭统地层显示出明显的三层结构,表明整体可能发育沉积岩与火山岩互层的充填特征。采用地震直接识别技术、时间切片、相干体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区域重磁资料,对火成岩岩体进行识别。研究区主要发育喷发岩,在三维区上石炭统地层共识别出3个火山口。在测井、录井、薄片及元素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单井相,明确了该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在岛弧背景下发育,岩性以凝灰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和沉凝灰岩为主。在单井标定的基础上,用火山的喷发模式做指导,结合正演模拟及波阻抗反演结果,完成火山机构的剖面识别与描述。针对不同火山机构在同一属性中表现特征不同的特点,提取了对火山岩反映较敏感的地震参数,如倾角属性、瞬时频率属性、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研究区石炭系顶面火山岩岩相。爆发相波阻抗值较高,倾角值较高,低频,均方根振幅值相比其他火山岩相较低。火山沉积频率较高,振幅较大。溢流相波阻抗值较低,属性值介于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二者之间。三维区主要以爆发相为主,二维区以溢流相为主。最后,总结该区石炭系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为该区下步勘探提供较好的借鉴。

李臻[7](2012)在《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及有利勘探目标评价》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因其地表具有丰富的油气苗显示,故历来为石油地质工作者重视。但南缘地区紧邻北天山,受天山隆升挤压作用的长期影响,该区域内构造形态普遍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其中尤以紧邻山前的齐古断褶带构造形态最为复杂。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断褶带构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广泛调研天山山体演化、区域地层发育、地表水系变更、地震资料解释、石油地质条件评价等资料的基础上,以地球胀缩、理论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区域内地面地质详查资料、关键地震剖面解释成果、钻井试油资料、研究区头屯河标准地层剖面、齐古构造研究资料首先研究了齐古断褶带的主要构造特征,包括广泛分布的构造挠褶、垂向上明显的构造分层现象、捩断裂的地表特征、构造滑脱面的特征及滑脱机理、不整合、磨拉石建造及其物源特征以及常常被石油地质工作者所忽视的河流阶地。其中捩断裂的研究结果为解释昌吉半背斜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构造滑脱面滑脱机理的分析为我们厘清齐古断褶带复杂构造成因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不整合、河流阶地特征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天山山体演化对齐古断褶带构造变动的影响。对齐古断褶带构造特征的研究使我们对区域内典型的构造现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厘清齐古断褶带的构造演化特征,我们运用地球胀缩理论对喜马拉雅期天山山体的演化进行了阶段划分,结果表明,天山隆升是地球处于收缩状态所导致,根据时间的先后关系可依次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中新世晚期的天山初步隆升阶段;早更新世的侧向挤压褶皱阶段;中更新世的大型断褶滑覆阶段和晚更新世的天山隆升调节阶段。结合天山隆升阶段的划分结果,以研究区关键地震剖面(N8626)所揭示的上新统独山子组角度不整合现象、头屯河—郝家沟标准地层剖面以及两套构造滑脱层为主要依据,我们将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所公布的2008版最新国际地层年代表对每个阶段在地史上的时间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厘定。结果表明齐古断褶带演化分为四期进行,分别为中新世晚期的掀斜阶段(约5.332Ma)、早中新世的断褶阶段(约2.590~0.781)、滑脱阶段(约0.126Ma)和楔入阶段(约0.0117Ma),并且以上四个阶段与晚期天山演化的四个阶段在时间上对应一致。构造演化研究成果最终将用于指导油气资源勘探,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断褶带丰富的地表油气苗显示及部分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实践已经证明盆地南缘具有整带含油的特点,对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分析结果认为齐古断褶带油气成藏条件较好,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条件,同时南缘地区三排构造带由于其构造演化模式的根本不同其油气成藏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体现出了油气成藏的多源性、多期次性及复杂性。综合评价指出了下步有利勘探目标,为齐古断褶带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庞雄奇,周新源,姜振学,王招明,李素梅,田军,向才富,杨海军,陈冬霞,杨文静,庞宏[8](2012)在《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与预测评价》文中认为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油气成藏之后经历了后期构造变动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分布规律十分复杂。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对于提高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叠合盆地系指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或沉积地层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叠加和复合。它们具有地层沉积不连续、地层构造不连续和地层应力应变作用不连续等三大判别标志。依据构造剖面上沉积地层年代的关联性将叠合盆地分为连续沉积型、中晚叠合型、早晚叠合型、早中叠合型和长期暴露型等五种类型。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过程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复杂油气藏。三种地质作用(剥蚀、断裂和褶皱)使区域盖层受到破坏,六种微观机制(渗漏、扩散、溢散、氧化、降解和裂解)导致了油气损耗。它们的联合作用形成了原成型、圈闭调整型、组份变异型、相态转换型和规模改造型等五种类型的复杂油气藏。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的功能要素包括有烃源灶(S)、古隆起(M)、沉积相(D)、区域盖层(C)、断裂带(F)和低势区(P)等,它们在纵向上的有序组合(C/D/M/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层位;在平面上的叠加复合(C∩D∩M∩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范围;在时间上的同时联合(TC=TD=TM=T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期次(T)。叠合盆地后期构造过程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构造过程叠加改造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模式是:强强叠加破坏、强弱叠加改造、弱弱叠加保护。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受构造变动强度、构造变动次数、构造变动次序、区域盖层封油气能力和原始聚油气量等五方面因素的控制,建立了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和剩余资源潜力与各主控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式,为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叠合盆地晚期相-势-源复合决定着圈闭的含油气性。叠合盆地发生过多期成藏作用,但最后一期成藏作用的勘探意义最大;叠合盆地油气藏发生过多期调整和改造,但晚期条件的制约作用最为关键。叠合盆地多期复合成藏区和弱弱叠加保护区最有利开展当前油气藏勘探;在这一地区的油源通道上发育的圈闭、优相储层区中发育的圈闭、低势场中分布的圈闭的成藏概率高;依据近源-优相-低势复合控油气富集模式可以预测和评价最有利勘探目标的含油气性,优选钻探目标。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需分四个层次展开。首先基于地质门限联合控油气作用搞清每一运聚单元内的油气生成量和损耗量,根据物质平衡原理预测有利的资源领域;其次在有利资源领域展开油气成藏功能要素的识别、演化历史恢复和控油气作用研究,基于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预测出多期复合成藏的边界、范围和概率;然后开展盆地演化历史与油气藏调整、改造和破坏作用的研究,基于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模式在有利成藏区带内预测出剩余资源较大的有利勘探区;最后在有利勘探区带内展开油气富集作用的研究,基于近源-优相-低势复合控油气富集模式预测出最有利的钻探目标。应用新理论新技术,预测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主要目的层最有利的资源领域、最有利的成藏领域和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和准噶尔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100%分布在理论预测的最有利成藏领域中得最有利勘探区带内;截止到2009年底,上列两个盆地已钻567口探井中得316口成功井100%分布在理论预测出来的最有利勘探目标中,其中日产油气量超过18t的高产井中得95%的相-势-源复合指数(FPSI)大于0.6。215口无油气的探井中,有24%~68%是功能要素不好,有5%~19%是构造变动破坏所致,有27%~57%是相-势-源复合不好。叠合盆地"要素组合控藏-过程叠加改造-晚期相势定位"的理论成果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就塔中隆起一地预测和评价出来的21个最有利的勘探目标中,经钻探证实100%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它们为近年来塔里木油田公司年均发现2.85亿吨油气储量和每年保持18%的储量增长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赵才顺[9](2010)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及周缘地区石炭系构造特征》文中认为本文借助丰富的野外资料、地震资料以及钻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腹部(重点是陆梁地区)及周缘邻区石炭系地层分布、断裂体系、原型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及其对石炭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盆地腹部地区的残留上石炭统平面呈近东西向断凸、断凹相问带状展布,剖面上显示逆地堑、逆地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总体变形表现为复背斜、复向斜特征。2、盆地东缘的深大断裂主要沿北西、北西西向延伸,与盆地内部断裂相接,控制了石炭系原型盆地及残留盆地的分布和沉积、构造特征;盆地腹部的断裂发育期次大致可以划分为海西中—晚期、印支期、燕山—喜山期断裂。3、陆梁地区早石炭世发育的原型盆地类型为陆梁弧后裂谷;早石炭世末期发生陆—陆碰撞,陆梁地区开始进入板内演化阶段;晚石炭世该区普遍发生碰撞期后伸展垮塌作用,原型盆地类型属于陆梁断陷带。4、晚石炭世末陆梁断陷带发生强烈构造反转,上石炭统形成受主干断裂控制的复背斜、复向斜;二叠纪的海西晚期运动使上石炭统发生强烈构造叠加作用,形成—系列花状构造和NE向的次级断裂;三叠纪—侏罗纪的印支、早燕山构造运动对上石炭统的改造较弱;此后的构造运动对上石炭统基本无影响。5、陆梁地区的早、晚石炭世原型盆地类型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晚石炭世的构造演化对石炭系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白国娟[10](2009)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尤其是哈山及其前缘变形带的构造变形序次、构造组合样式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是近年来中国西部山前带构造地质学研究和油气勘探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地质构造解析、地震剖面解释、沉降史模拟和构造热年代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尤其是哈山及其前缘变形带的构造层序格架、断裂构造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及其与相邻造山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这一地区的烃源岩条件、油气成藏期次、成藏组合及其潜在的有利勘探区带。(1)依据野外地质勘察和同位素定年明确了以往存有争议的新1井和英1井剖面的火山岩系及其北部相邻地区露头剖面上古生界含煤层系的时代和层位归属,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区域岩石地层单元对比关系及其相应的构造层序格架。(2)地震剖面综合解释结果表明:研究区哈山及其前缘变形带具有基底卷入型非对称花状构造样式,且自北向南可划分为基岩卷入型强变形带和沉积盖层弱变形区,并认为该区段的构造变形主要经历了海西早中期的逆冲推覆和海西晚期—燕山期的多旋回挤压走滑,主体于燕山中期基本定型。(3)井剖面沉降史模拟和山体隆升史分析相结合,综合揭示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山-盆差异升降过程及其时空耦合关系:C2~P1阶段具有边缘山体快速隆升和盆地内部快速沉降的耦合特点,P2~K1阶段具有边缘山体多旋回缓慢隆升和盆地内部多旋回稳定沉降的耦合特点,新生代以来盆缘山体较快隆升与盆地内部整体抬升的耦合特点。(4)烃源岩分析测试和砂岩包裹体测温、伊利石定年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中上二叠统、三叠系和中下侏罗统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有利烃源岩层系,研究区南部相邻的玛湖凹陷是多套烃源岩层系叠合的有利生烃洼陷;存在中晚三叠世和晚侏罗—早白垩世两个重要的生烃时期及其相应的两个主要成藏期,晚白垩世以来进入烃源岩生烃作用减缓—停滞和油气藏调整改造或破坏逸散阶段。(5)研究区构造与烃源岩配置关系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哈山前缘变形带存在C2-P1、P2-3、T2-3、J1-2和K1等多套成藏组合,提出矿权区范围较为现实的有利勘探目标主要为哈山石炭系逆冲推覆岩片之下潜伏的哈山1号和哈山2号背斜构造圈闭。

二、陆梁隆起东端的重大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陆梁隆起东端的重大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区构造特征、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古隆起研究现状
        1.2.2 不整合特征研究现状
        1.2.3 断裂特征研究现状
        1.2.4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区勘探研究进展
        1.2.5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基底构造特征
        2.2.1 基底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
        2.2.2 基底断裂分布特征
    2.3 盖层构造特征
        2.3.1 地表构造特征
        2.3.2 地腹构造特征
    2.4 地层特征
    2.5 研究区构造–沉积演化简史
第3章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区不整合特征
    3.1 关键构造期不整合特征
        3.1.1 桐湾期不整合特征
        3.1.2 加里东期不整合特征
        3.1.3 印支期不整合特征
    3.2 关键不整合面剥蚀量恢复
        3.2.1 优选剥蚀量恢复方法
        3.2.2 剥蚀量恢复结果
    3.3 构造层划分
第4章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区断裂系统
    4.1 断裂几何学特征
        4.1.1 断裂剖面结构样式
        4.1.2 断裂平面发育特征
        4.1.3 断裂级别类型
    4.2 断裂运动学特征
        4.2.1 断裂发育时间
        4.2.2 断裂运动方向
        4.2.3 断裂活动强度特征
        4.2.4 断裂形成演化
    4.3 断裂动力学特征
        4.3.1 区域滑脱层的影响
        4.3.2 先存基底薄弱带的影响
        4.3.3 断裂发育的动力来源
        4.3.4 断裂形成机理分析
        4.3.5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验证
第5章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区古构造演化特征
    5.1 平面构造演化特征
        5.1.1 灯影组顶面古构造演化
        5.1.2 龙王庙组顶面古构造演化
    5.2 剖面构造演化特征
第6章 构造对北斜坡区油气成藏影响分析
    6.1 研究区成藏组合特征
    6.2 对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
    6.3 对丘、滩体沉积的影响
    6.4 对储集层发育的影响
    6.5 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6.6 以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为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大陆造山带理论研究进展
        1.2.2 中亚造山带研究进展
        1.2.3 弧相关盆地研究进展
        1.2.3.1 弧前盆地系统
        1.2.3.2 弧内盆地
        1.2.3.3 弧后盆地
        1.2.4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2.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研究现状
        1.2.5.1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层研究进展
        1.2.5.2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质结构研究进展
        1.2.5.3 准噶尔盆地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5.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性研究成果
2 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基底
        2.2.2 沉积盖层
    2.3 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结构特征
        2.3.1 剩余重力异常特征
        2.3.2 剩余磁力异常特征
        2.3.3 深部地质结构
        2.3.3.1 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特征
        2.3.3.2 天然地震转换波剖面特征
        2.3.3.3 地壳物质磁化率成像
        2.3.3.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P波速度(VP)特征
    2.4 构造单元划分
    2.5 盆地演化简史
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系统
    3.1 石炭系地层划分与沿革
        3.1.1 滴水泉组沿革
        3.1.2 松喀尔苏组沿革
        3.1.3 双井子组沿革
        3.1.4 巴塔玛依内山组沿革
        3.1.5 石钱滩组沿革
    3.2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岩石地层特征
        3.2.1 下石炭统
        3.2.2 上石炭统
    3.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古生物地层特征
        3.3.1 下石炭统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3.3.2 上石炭统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3.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3.4.1 陆梁隆起
        3.4.2 中央坳陷
        3.4.3 东部隆起
    3.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震地层特征
        3.5.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3.5.2 石炭系地震波组特征
    3.6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综合划分
4 准噶尔地区构造-地层层序
    4.1 不整合面特征
        4.1.1 石炭系及其内部不整合
        4.1.2 二叠系及其上不整合
    4.2 盆地年代地层格架
    4.3 构造-地层层序
5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分布特征
    5.1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对比
    5.2 准噶尔盆地结构剖面特征
        5.2.1 南北向地震大剖面特征
        5.2.2 东西向地震大剖面特征
    5.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分布
        5.3.1 滴水泉组平面分布特征
        5.3.2 松喀尔苏组平面分布特征
        5.3.3 双井子组平面分布特征
        5.3.4 巴塔玛依内山组平面分布特征
        5.3.5 石钱滩组平面分布特征
6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结构与充填特征
    6.1 乌伦古-野马泉沉积分布带
        6.1.1 克拉美丽露头
        6.1.2 索索泉地区
    6.2 陆梁-五彩湾-大井沉积分布带
        6.2.1 石西地区
        6.2.2 三南地区
        6.2.3 滴水泉地区
        6.2.4 石钱滩地区
        6.2.5 梧桐窝子地区
    6.3 莫索湾-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古城沉积分布带
        6.3.1 莫索湾地区
        6.3.2 白家海地区
        6.3.3 北三台地区
        6.3.4 吉木萨尔地区
        6.3.5 古城地区
    6.4 沙湾-阜康-博格达沉积分布带
7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断裂系统与断陷发育过程
    7.1 准噶尔地区断裂展布特征
        7.1.1 下石炭统断裂展布特征
        7.1.2 上石炭统断裂展布特征
    7.2 陆梁-五彩湾-大井沉积分布带典型断陷发育过程
        7.2.1 陆梁地区
        7.2.1.1 陆梁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2.1.2 陆梁地区石炭系断裂带特征
        7.2.1.3 陆梁地区石炭系平面分布特征
        7.2.1.4 三维几何学特征
        7.2.1.5 运动学特征
        7.2.1.6 陆梁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2.2 大井地区
        7.2.2.1 大井地区石炭系连井对比特征
        7.2.2.2 大井地区不整合特征
        7.2.2.3 大井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2.2.4 大井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2.2.5 大井地区石炭纪不同时期构造-沉积格局
    7.3 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沉积分布带典型断陷发育过程
        7.3.1 白家海地区
        7.3.1.1 白家海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3.1.2 白家海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3.2 阜东斜坡-北三台-吉木萨尔地区
        7.3.2.1 石炭系连井对比特征
        7.3.2.2 地震剖面解释
        7.3.2.3 三维几何学特征
        7.3.2.4 运动学特征
        7.3.2.5 石炭纪断陷的演化过程
    7.4 断陷带内部断陷的生长过程
    7.5 断陷带之间的过渡关系
        7.5.1 平面上断陷带之间的过渡特征
        7.5.2 剖面上断陷带之间的过渡特征
    7.6 断陷反转强度分析
        7.6.1 反转构造定量分析方法
        7.6.2 准噶尔地区不同时期反转构造平面展布
8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成因机制
    8.1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重点构造带的发育与演化
        8.1.1 东道海子弧前盆地
        8.1.2 陆梁弧内盆地
        8.1.3 乌伦古弧后盆地
        8.1.4 克拉美丽冲断带-将军庙前陆盆地
    8.2 准噶尔及邻区石炭纪盆地演化的时空格架
        8.2.1 早石炭世早期(C_1d)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2.2 早石炭世中期(C_1s)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8.2.3 早-晚石炭世之交(C_(1-2)s)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2.4 晚石炭世中期(C_2b)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8.2.5 晚石炭世晚期(C_2sq)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3 准噶尔及邻区多岛洋演化模型
        8.3.1 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形成过程
        8.3.2 环西伯利亚俯冲拼贴增生体顺时针旋转
        8.3.3 准噶尔及邻区主要洋盆闭合时限的讨论
        8.3.4 博格达裂谷形成过程
        8.3.5 准噶尔及邻区多岛洋演化模型
9 主要认识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控藏作用及深层油气勘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含油气盆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资料和关键技术
    1.4 创新性认识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准噶尔盆地构造背景及构造单元划分
    2.2 准噶尔盆地沉积地层
第三章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作用
    3.1 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不整合面识别及其分布特征
    3.2 准噶尔盆地5个构造-沉积层序叠加及旋回特征
    3.3 噶尔盆地多期构造变形叠加改造作用及其演化特征
第四章 演化阶段及原型盆地
    4.1 原型盆地识别标志
    4.2 不同阶段准噶尔盆地原型及演化
第五章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对油气藏的宏观控制作用
    5.1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5.2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5.3 晚期构造变动使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复杂化
第六章 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6.1 石炭系深层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6.2 二叠系深层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6.3 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勘探有利区带
主要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准噶尔盆地中西部石炭纪火山岩构造重磁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分布及勘探发展历程
        1.1.1 国外火山岩油气藏的分布
        1.1.2 国内火山岩油气藏分布
        1.1.3 国外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发展历程
        1.1.4 国内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发展历程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当前国内外火山岩油气勘探进展
        1.2.2 火山岩油气藏勘探技术发展现状
        1.2.3 位场数据处理发展与现状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1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藏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2 选题依据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1.4.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格局
        2.1.3 盆地基底属性与断裂系统
        2.1.4 晚古生代火山活动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磁场特征
    2.3 研究区岩石物性特征
        2.3.1 莫索湾-陆西地区岩石物性特征
        2.3.2 西北缘克-百断裂带岩石物性特征
第三章 数据与处理
    3.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2 位场分离
        3.2.1 区域重磁场分离
        3.2.2 沉积盖层重重磁场分离
        3.2.3 剩余重磁异常
    3.3 边界增强技术
        3.3.1 垂向二阶导数
        3.3.2 斜导数
        3.3.3 边界识别效果比较
    3.4. 断裂构造信息提取
        3.4.1 水平方向导数
        3.4.2 水平总梯度
    3.5. 重磁场正反演
        3.5.1 视密度与视磁化率反演
        3.5.2 欧拉反褶积
第四章 莫索湾—陆西地区火山岩识别
    4.1 研究区地质背景
        4.1.1 构造层序
        4.1.2 莫索湾凸起构造特征与演化
        4.1.3 陆西地区构造特征与演化
    4.2 莫索湾—陆西地区火山岩分布
        4.2.1 重磁异常特征
        4.2.2 断裂构造与基底结构
        4.2.3 火山活动带及火山机构划分
        4.2.4 火山岩岩性与火山活动特征
第五章 克—百断裂带火山活动研究
    5.1 克—百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演化
        5.1.1 构造层序
        5.1.2 克—百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演化
    5.2 克—百断裂带断裂系统
    5.3 火山活动带划分
    5.4 岩性识别
第六章 火山岩油气藏有利区预测
    6.1 火山岩成藏控制因素
    6.2 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6.3 莫索湾—陆西地区油气有利区预测
    6.4 克—百断裂带油气有利区预测
第七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5)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进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大陆造山理论研究进展
        1.2.2 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方法学进展
        1.2.3 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研究现状
        1.2.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案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地层系统
    2.1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岩石地层
        2.1.1 阿尔泰地区岩石地层
        2.1.2 西准噶尔地区岩石地层
        2.1.3 东准噶尔地区岩石地层
        2.1.4 北天山-博格达地区岩石地层
    2.2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古生物地层
        2.2.1 准噶尔露头区下石炭统古生物地层
        2.2.2 准噶尔露头区上石炭统古生物地层
        2.2.3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古生物地层特征
        2.2.4 小结
    2.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
        2.3.1 双井子地区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形成时代
        2.3.2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年龄结果
        2.3.3 准噶尔地区外围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年龄结果
        2.3.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
    2.4 准噶尔盆地地震地层
        2.4.1 盆地下石炭统分布特征
        2.4.2 盆地上石炭统分布特征
    2.5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等时年代地层格架
第3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背景
    3.1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3.1.1 重力异常特征
        3.1.2 磁异常特征
    3.2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深部构造背景
        3.2.1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MT)
        3.2.2 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和二维(2D)密度剖面
        3.2.3 地壳厚度及分带特征
    3.3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基底性质
    3.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带划分
        3.4.1 准噶尔盆地构造地质单元
        3.4.2 准噶盆地及邻区构造带划分
    3.5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演化历史
第4章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及闭合过程
    4.1 准噶尔地区蛇绿岩分布及地质特征
        4.1.1 额尔齐斯蛇绿混杂岩带
        4.1.2 库吉拜-洪古勒楞-扎河坝蛇绿混杂岩带
        4.1.3 达尔布特-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
        4.1.4 北天山(巴音沟)蛇绿混杂岩带
        4.1.5 南天山蛇绿混杂岩带
    4.2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发育时限和闭合模式
        4.2.1 中泥盆世-早石炭世额尔齐斯洋
        4.2.2 中泥盆世-石炭纪达尔布特-卡拉麦里洋
        4.2.3 早石炭世北天山洋
        4.2.4 志留纪末-早石炭世南天山洋
        4.2.5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闭合时代对比
第5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地质结构
    5.1 石炭系不整合发育特征
        5.1.1 石炭系与下伏地层不整合
        5.1.2 石炭系内部不整合
        5.1.3 石炭系与上覆地层不整合
    5.2 石炭系构造地层层序
        5.2.1 下石炭统构造层
        5.2.2 上石炭统构造层
    5.3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1 斋桑-吉木乃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2 塔城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3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第6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各构造带的地质属性及演化过程
    6.1 萨乌尔-福海-杜拉特构造带
        6.1.1 斋桑-吉木乃盆地石炭纪构造演化
        6.1.2 扎河坝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构造演化
    6.2 和什托洛盖-乌伦古-野马泉构造带
        6.2.1 乌伦古坳陷泥盆-石炭纪构造演化
    6.3 达尔布特-陆梁-卡拉麦里构造带
        6.3.1 陆梁隆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 准南-博格达-吐哈构造带
        6.4.1 中拐凸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2 莫索湾凸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3 准东-博格达地区石炭纪构造演化
    6.5 北天山构造带
    6.6 小结
第7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盆地沉积充填演化
    7.1 吉木乃-布尔津弧前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2 乌伦古弧后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3 陆梁弧内断陷石炭纪充填演化
    7.4 西准噶尔残余洋盆石炭纪充填演化
    7.5 准东-博格达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6 小结
第8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演化的时空格架
    8.1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演变特征
        8.1.1 盆地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8.1.2 早石炭世早-中期俯冲相关挤压挠曲阶段
        8.1.3 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中期俯冲相关伸展阶段
        8.1.4 晚石炭世晚期陆内断坳陷阶段
        8.1.5 小结
    8.2 对中亚地区的造山作用和过程的启示
        8.2.1 中亚造山带的组成和结构
        8.2.2 造山持续时间
        8.2.3 造山过程
第9章 认识和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分析测试数据表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3 作者简介

(6)石英滩地区火成岩发育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0.4 主要工作量
    0.5 主要认识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1.1.1 工区地理位置
        1.1.2 勘探概况
    1.2 区域地质背景
        1.2.1 沉积地层特征
        1.2.2 构造古地理演化
        1.2.3 构造演化
第二章 地震资料解释
    2.1 地震资料解释
        2.1.1 层位标定
        2.1.2 构造层反射特征
        2.1.3 断层解释
    2.2 构造特征描述
        2.2.1 石炭系现今构造特征
        2.2.2 二叠系现今构造特征
    2.3 石炭系残余地层分布
    2.4 断裂系统分析
        2.4.1 断裂级别划分
        2.4.2 断层特征描述
第三章 火成岩岩体识别
    3.1 利用重磁资料识别火成岩岩体
        3.1.1 火成岩岩石物理参数
        3.1.2 火成岩判别解释方法
        3.1.3 火成岩平面分布特征与火山活动带推断解释
    3.2 火成岩体地震相特征
    3.3 时间切片识别火成岩岩体
    3.4 相干体识别火成岩岩体
    3.5 三维可视化识别火成岩岩体
第四章 火成岩岩性分析与岩相预测
    4.1 研究区石炭系岩性特征
        4.1.1 石炭系岩石类型及特征
        4.1.2 岩石化学特征
    4.2 单井岩性岩相分析
        4.2.1 英 2 井石炭系火山岩相分析
        4.2.2 英 1 井石炭系火山岩相分析
        4.2.3 英西 1 井石炭系火山岩相分析
    4.4 火山机构剖面识别
        4.4.1 火山机构正演模拟
        4.4.2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4.4.3 火山机构剖面识别
    4.5 火山岩相带展布预测
        4.5.1 地震属性分析
        4.5.2 火山岩岩相平面展布预测
第五章 石炭系成藏条件分析
    5.1 成藏条件分析
        5.1.1 烃源岩
        5.1.2 储集层
        5.1.3 盖层
        5.1.4 圈闭
    5.2 油气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及有利勘探目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开发历程与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基底特征
        2.1.3 构造单元划分
    2.2 构造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发展简史
    2.3 地层
        2.3.1 上古生界
        2.3.2 中生界
        2.3.3 新生界
    2.4 沉积特征
    2.5 烃源岩特征
    2.6 储集层特征
    2.7 盖层特征
第3章 齐古断褶带构造特征
    3.1 基本构造特征
        3.1.1 构造挠褶广泛分布
        3.1.2 构造分层结构
        3.1.3 捩断裂现象
        3.1.4 构造滑脱面特征分析
        3.1.5 单斜体地面地质特征
        3.1.6 不整合
        3.1.7 磨拉石建造
        3.1.8 河流阶地
    3.2 断裂发育特征
        3.2.1 断层特征描述
        3.2.2 断层类型划分
    3.3 圈闭构造特征
        3.3.1 西段地区
        3.3.2 中段地区
        3.3.3 东段地区
    3.4 齐古断褶带邻区构造样式
        3.4.1 霍玛吐背斜带
        3.4.2 呼安背斜带
第4章 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
    4.1 地球胀缩理论简介
        4.1.1 地壳构造运动具有周期性
        4.1.2 椭圆运动规律
        4.1.3 地球绕银运动受力分析
        4.1.4 地球的胀缩运动
        4.1.5 地球收缩运动的阶段划分
    4.2 天山山体演化
        4.2.1 天山初步隆升阶段
        4.2.2 侧向挤压褶皱阶段
        4.2.3 大型断褶滑覆阶段
        4.2.4 天山隆升调整阶段
        4.2.5 齐古断褶带属于天山隆升挤压而形成
    4.3 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
        4.3.1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及依据
        4.3.2 构造演化阶段特征及模式
第5章 齐古断褶带含油气性及有利勘探目标评价
    5.1 圈闭含油气性分析
        5.1.1 西段地区
        5.1.2 中段地区
        5.1.3 东段地区
    5.2 典型油气藏成藏模式
        5.2.1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条件
        5.2.2 齐古断褶带
        5.2.3 霍玛吐背斜带
        5.2.4 呼安背斜带
        5.2.5 理论地质成藏期
    5.3 有利勘探目标评价
        5.3.1 齐古背斜中深层
        5.3.2 芨芨槽子古潜山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盆地成藏事件与地侯对应关系简图

(8)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与预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1.1叠合盆地的概念及其识别标志
        1.1.1叠合盆地的概念
        1.1.2叠合盆地的识别标志
    1.2中国叠合盆地基本地质特征与成因分类
        1.2.1中国叠合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
        1.2.2中国叠合盆地成因分类
        1.2.3中国叠合盆地的平面分布
    1.3中国西部叠合盆地基本的油气地质特征
        1.3.1广泛发育复杂油气藏
        1.3.2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
        1.3.3发生过多期多区生排油气作用
        1.3.4发生过多旋回的成藏作用
        1.3.5多期构造变动使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复杂化
2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及其控油气特征
    2.1叠合盆地油气藏产状特征及其恢复
        2.1.1天然气产状的基本概念
        2.1.2天然气地表产状与地下产状差异性与研究意义
        2.1.3天然气地下产状恢复研究方法原理
        2.1.4天然气地下产状恢复在塔中地区的应用
        2.1.4.1塔中天然气地表产状特征
        2.1.4.2塔中天然气地表平面分布特征
        2.1.4.3塔中天然气地表产量变化主控因素分析
        2.1.4.4塔中地下天然气产状恢复
        2.1.4.5塔中天然气地下产状分布特征
        2.1.4.6塔中天然气地下和地表产状差异比较及石油地质意义
        2.1.4.7塔中天然气产状恢复结果讨论
    2.2叠合盆地油气藏分布的基本特征
        2.2.1纵向上多层位分布
        2.2.2平面上多区带分布
        2.2.3时间上多期次分布
    2.3叠合盆地油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
        2.3.1烃源灶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2.3.1.1烃源灶的基本概念
        2.3.1.2烃源灶控制着油气的分布范围
        2.3.1.3烃源灶控制着油气的成藏模式
        2.3.1.4烃源灶控制着油气的成藏概率
        2.3.1.5烃源灶控制着油气的来源
        2.3.1.6烃源灶的形成演化控制着油气的规模
        2.3.2古隆起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2.3.2.1古隆起的基本概念
        2.3.2.2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分布范围
        2.3.2.3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成藏模式
        2.3.2.4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成藏概率
        2.3.2.5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运聚方向
        2.3.2.6古隆起控制着圈闭的成因类型
        2.3.3有效储层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2.3.3.1有效储层的基本概念
        2.3.3.2有效储层控制着油气分布范围
        2.3.3.3有效储层控制着油气的成藏模式
        2.3.3.4有效储层控制着油气的成藏概率
        2.3.4区域盖层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2.3.4.1有效区域盖层的基本概念
        2.3.4.2有效区域盖层控制着油气的分布范围
        2.3.4.3有效区域盖层控制油气的分布特征
        2.3.4.4有效区域盖层控油气的分布模式
        2.3.5断裂带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2.3.5.1断裂与油气藏分布关系密切
        2.3.5.2断裂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起到输送油气作用
        2.3.5.3断裂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起到改善储层的作用
        2.3.5.4断裂控油气成藏基本模式
        2.3.6低界面势能区的控油气作用
        2.3.6.1低界面势能区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概念和普遍性
        2.3.6.2低界面势能区控油气作用的定量表征
        2.3.6.3低势指数预测有利勘探区
        2.3.6.4低势控藏作用可靠性检验
3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成藏与多期复合成藏
    3.1功能要素及其判别标准
    3.2功能要素控藏作用存在临界条件
    3.3功能要素组合模式决定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3.3.1功能要素有序组合控制着纵向上油气富集的层位
        3.3.2功能要素叠加复合控制着平面上油气富集的范围
        3.3.3功能要素地史期联合控制着油气藏大量形成的时期
    3.4叠合盆地多期复合成藏作用与表征
        3.4.1叠合盆地多期复合成藏作用与定性表征
        3.4.2叠合盆地多期复合成藏作用与定量表征
        3.4.2.1烃源灶控油气作用定量表征
        3.4.2.2有利相控油气作用定量表征
        3.4.2.3区盖层控油气作用的定量表征
        3.4.2.4古隆起控油气作用定量表征
        3.4.2.5功能要素组合控藏指数 (T-CDMS)
        3.4.2.6不同的功能要素组合控制着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4叠合盆地油气藏多期调整改造与剩余资源评价
    4.1构造变动特点
    4.2构造破坏油气藏机制
    4.3构造变动与油气藏破坏程度的关系
        4.3.1构造变动的基本形式
        4.3.2构造变动的强度与定量表征
        4.3.3构造变动强度越大油气藏受破坏程度越高
        4.3.4构造变动时间越晚油气藏受破坏的程度越高
        4.3.5构造变动次数越多油气藏受破坏的程度越高
        4.3.6构造变动时盖层的塑性越强油气藏受破坏的程度越低
    4.4叠合盆地构造过程叠加改造油气藏地质模式
        4.4.1单次构造变动改造油气藏地质模式
        4.4.2多期构造变动改造油气藏地质模式
        4.4.3多期构造变动改造油气藏地质模式的实际应用
    4.5叠合盆地地质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定量模式
        4.5.1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地质概念模型
        4.5.2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定量评价数学模型
    4.6叠合盆地地质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剩余资源潜力预测
        4.6.1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剩余潜力评价方法流程
        4.6.2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剩余潜力评价工作流程
    4.7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聚散过程定量研究
        4.7.1塔中隆起油气地质简介
        4.7.2塔中隆起油气聚散过程定量研究
        4.7.3塔中隆起油气聚散模式的建立与意义讨论
5叠合盆地晚期油气藏相势源复合定位
    5.1叠合盆地晚期成藏与晚期成藏效应
        5.1.1晚期成藏的基本概念
        5.1.2晚期成藏效应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5.1.2.1早期形成的油藏被改造为晚期形成的凝析气藏和裂解气藏
        5.1.2.2早期形成的大油气藏被改造为晚期形成的次生小型油气藏
        5.1.2.3早期形成的小型油气藏被改造为晚期形成的大型油气藏
        5.1.2.4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被改造为晚期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5.1.3晚期成藏效应的机理模式
        5.1.4晚期成藏与晚期成藏效应的关联性
    5.2相势耦合控藏作用与有利目标预测
        5.2.1相的概念、层次表征与控藏作用模式
        5.2.1.1相的概念
        5.2.1.2相的层次表征
        5.2.1.3相控油气作用特征
        5.2.2流体势的概念、分类与控藏作用模式
        5.2.2.1流体势的概念与分类
        5.2.2.2势控油气作用特征
        5.2.2.3势控油气作用地质模式
        5.2.2.4势控油气作用定量表征
        5.2.3相势耦合控藏作用概念与定量表征
6叠合盆地油气藏分布预测与评价
    6.1叠合盆地油气藏分布预测与评价方法
        6.1.1依据地质门限联合控油气模式预测有利的资源领域
        6.1.1.1地质门限控油气成藏原理
        6.1.1.2地质门限控油气原理预测资源量工作流程
        6.1.1.3地质门限控油气原理预测资源量参数选择
        6.1.1.4地质门限控油气原理预测资源量
        6.1.2依据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模式预测有利成藏区带
        6.1.2.1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成藏模式预测有利成藏区带方法原理
        6.1.2.2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成藏模式预测有利成藏区带工作流程
        6.1.2.3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模式预测有利成藏区带参数选择
        6.1.2.4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模式预测有利成藏区带结果及可靠性评价
        6.1.3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模式预测有利勘探区带
        6.1.3.1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模式预测有利勘探区带方法原理
        6.1.3.2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模式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工作流程
        6.1.3.3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模式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参数选择
        6.1.3.4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模式预测有利勘探区带结果与可靠性分析
        6.1.4依据晚期相-势-源复合定位模式预测有利勘探目标
        6.1.4.1晚期相-势-源复合控油气富集模式预测有利勘探目标方法原理
        6.1.4.2晚期相-势-源复合控油气富集模式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工作流程
        6.1.4.3晚期相势源复合控油气富集模式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参数选择
        6.1.4.4晚期相势源复合控油气富集模式预测有利勘探目标与可靠性分析
    6.2叠合盆地油气藏勘探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9)准噶尔盆地腹部及周缘地区石炭系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思路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准噶尔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
    2.2 准噶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2.1 乌伦古坳陷
        2.2.2 陆梁隆起
        2.2.3 中央坳陷
        2.2.4 西部隆起
        2.2.5 东部隆起
        2.2.6 南缘冲断带
    2.3 石炭系区域地层层序与岩性特征
        2.3.1 额尔齐斯(Ⅱ_1)地层分区
        2.3.2 北准噶尔(Ⅱ_2)地层分区
        2.3.3 西准噶尔(Ⅱ_3)地层分区
        2.3.4 东准噶尔(Ⅱ_4)地层分区
    2.4 石炭系沉积相展布特征
        2.4.1 早石炭世沉积相特征
        2.4.2 晚石炭世沉积相特征
第3章 准噶尔盆地腹部及东部邻区石炭系构造特征
    3.1 盆地腹部陆梁地区石炭系分布与一般构造特征
        3.1.1 残留上石炭统的平面分布特征
        3.1.2 残留上石炭统的一般构造特征
    3.2 准噶尔盆地东缘地区断裂体系特征
        3.2.1 卡拉麦里断裂带
        3.2.2 库普断裂
        3.2.3 金格尔达及塔克尔巴斯他乌南麓山前断裂
        3.2.4 萨尔布依拉断裂
    3.3 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体系特征
        3.3.1 腹部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
        3.3.2 腹部断裂规模
        3.3.3 石炭系断裂发育期次分析
        3.3.4 断裂的构造样式
    3.4 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与东缘断裂的对应关系
第4章 石炭纪原型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4.1 早、晚石炭世板块构造背景
        4.1.1 早石炭世板块构造背景
        4.1.2 晚石炭世板块构造背景
    4.2 早、晚石炭世原型盆地类型
    4.3 陆梁地区残留上石炭统的构造演化
第5章 腹部石炭系构造与油气的关系
    5.1 准噶尔盆地腹部石炭系烃源岩的特征与分布
    5.2 盆地改造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5.2.1 储集层的特点
        5.2.2 储盖组合
        5.2.3 盆地改造对储集层的控制
    5.3 腹部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模式
        5.3.1 石炭系油气藏类型
        5.3.2 石炭系油气藏的油气富集条件
    5.4 有利勘探区块预测
        5.4.1 陆梁隆起西部
        5.4.2 莫北隆起北部
        5.4.3 三个泉隆起北部
        5.4.4 五彩湾凹陷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1.4 开展的主要工作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岩石地层单元及其区域对比格架
    2.3 构造层划分与构造层序组合
第三章 断裂构造特征与构造变形样式
    3.1 断裂体系与构造单元分区
    3.2 构造变形特征与构造变形样式
    3.3 平面构造特征
    3.4 构造变形期次及其受控的构造事件
第四章 盆地与相邻山体的差异升降特征
    4.1 盆地沉降史模拟及其差异沉降特征
    4.2 盆地西北部山体的差异隆升特征
    4.3 山前带山-盆差异升降过程讨论
第五章 烃源岩特征与有利烃源岩分布
    5.1 主要烃源岩层系
    5.2 烃源岩的成熟度特征
    5.3 有利烃源岩层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方向
    6.1 油源条件
    6.2 主要成藏组合类型
    6.3 主要油气成藏期
    6.4 油气分布特点及勘探方向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陆梁隆起东端的重大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区构造特征、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影响研究[D]. 苏桂萍.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D]. 张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控藏作用及深层油气勘探[D]. 王彦君. 南京大学, 2020(12)
  • [4]准噶尔盆地中西部石炭纪火山岩构造重磁场研究[D]. 周耀明. 南京大学, 2018(02)
  • [5]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D]. 李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6]石英滩地区火成岩发育特征研究[D]. 尚平萍. 东北石油大学, 2013(S2)
  • [7]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及有利勘探目标评价[D]. 李臻.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2)
  • [8]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与预测评价[J]. 庞雄奇,周新源,姜振学,王招明,李素梅,田军,向才富,杨海军,陈冬霞,杨文静,庞宏. 地质学报, 2012(01)
  • [9]准噶尔盆地腹部及周缘地区石炭系构造特征[D]. 赵才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10]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 白国娟. 西北大学, 2009(08)

标签:;  ;  ;  ;  ;  

吕梁隆起东端重大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