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蚶、河豚、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

泥蚶、河豚、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

一、泥蚶、河豚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1](2019)在《文蛤在弧菌感染过程中载菌量及免疫相关因子变化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经济贝类,随着文蛤集约化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滩涂环境的恶化,由弧菌感染导致的文蛤大规模爆发性死亡制约着文蛤养殖业的发展。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嗜温,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菌,通常在夏季高温时期导致文蛤大量死亡。本研究分析了弧菌感染后,同一攻毒浓度下文蛤不同个体的载菌量;分析了不同感染强度下文蛤肝胰腺的载菌量与水体含菌量的相关关系。通过16s扩增子测序分析了弧菌感染后文蛤肝胰腺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化,发现了攻毒后微生物类群对弧菌不同感染阶段的指示作用。另外,研究分析了弧菌感染后文蛤免疫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TCBS平板涂布法,检测了实验水体及文蛤肝胰腺中副溶血弧菌的含量。在对攻毒后水体含菌量日变化的监测中,发现菌含量呈现出一个升高、维持、降低的趋势,且实际攻毒浓度能够符合预期的浓度要求。在对宿主的感染中,检测到了在浸泡攻毒过程中,弧菌在文蛤肝胰腺组织中大量增殖的过程,攻毒后第1天弧菌载量明显增高,在感染后第3天体内载菌量急剧下降,并随后一直呈现较低水平。通过改变水体弧菌的感染浓度,我们发现感染的早期阶段,随着水体中弧菌浓度的升高,相应的文蛤体内载菌量也更高。而在感染的中后期,早期具有不同弧菌载量的文蛤体内的弧菌载量无显着差异,都呈现出一个较低水平。另外,高浓度的弧菌刺激会导致更高的死亡率。该研究为开展文蛤感染发病过程中弧菌载量和免疫抗性评价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2.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连续攻毒后不同天数文蛤肝胰腺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未感染弧菌的健康文蛤和感染弧菌的文蛤之间,肝胰腺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感染后第1天弧菌相对丰度(14.9%±8.8%)与未攻毒对照组(0.2-1.8%)比出现了显着升高,其绝对含量(文蛤肝胰腺弧菌载量)也显着增高,但随后弧菌绝对载量和相对丰度出现明显的降低,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感染后第3天文蛤肝胰腺微生物群落种群多样性显着升高,而到了感染后第6天微生物种群丰度及多样性显着降低,同时伴随着宿主死亡高峰的发生。以上结果表明菌群的变化与宿主的健康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并筛选了一系列可用于指示不同感染阶段的微生物类群。3.初步分析了文蛤Bcl-2家族中促凋亡和抑制凋亡不同类型的基因在弧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特征。其中促凋亡基因MpBax的cDNA全长序列为1309bp,包括615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04个氨基酸,其蛋白序列与泥蚶的相似度最高(66%),在文蛤鳃组织中表达量最高。抑制凋亡基因MpBcl-xL(Bcl-2-like 1 or Bcl2L1)的cDNA包含55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85个氨基酸,与其他物种相比,MpBcl-xL蛋白与菲律宾蛤仔的相似度最高达到70%。MpBcl-w(Bcl-2-like 2or Bcl2L2)的cDNA包含69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52个氨基酸,MpBcl-w蛋白与菲律宾蛤仔相似度最高达到87%。副溶血弧菌攻毒后,MpBax表达下调,在攻毒过程中呈现先下调后上升的趋势,在第8天表达量最低。抑凋亡基因MpBcl-xL、MpBcl-w在弧菌刺激后表达上调。结果显示弧菌感染后,文蛤体内的免疫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模式与其功能是相吻合的。小结:本文研究了副溶血弧菌攻毒后,文蛤体内载菌量和环境水体含菌量变化的相关关系;分析了攻毒后文蛤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变化,发现了微生物群落对感染后疾病爆发过程的指示作用;克隆了文蛤凋亡相关基因并检测了其在弧菌感染后的表达量变化。上述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蛤对弧菌感染的免疫响应机制,可以为文蛤养殖中疾病防控和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许智海[2](2017)在《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解析了国内外对虾养殖概况,回顾了漳浦县对虾养殖的历史发展进程,详细介绍了当前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的情况,涵盖了漳浦县对虾养殖的品种、养殖模式、苗种、病害、饲料、渔药等现状情况,逐一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就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在养殖证颁发、对虾质量安全里的可追溯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无公害及品牌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等先进做法进行归纳点评,对今后对虾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应对措施。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走访了各乡镇的大户能手。框架结构清晰,具体内容详实。从实际出发,就病害肆虐严重、种苗质量下降、亲本受制进口、渔药市场混乱、养虾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探讨了有关对虾育苗、病害防控、对虾饲料销售新做法和渔药现状的正负两面性、质量安全、设施抵押登记等方面的新方法,推动对虾养殖业从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逐步确立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客观分析了漳浦县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对漳浦县乃至其他地区对虾养殖业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周波[3](2015)在《基于EwE模型的草鱼综合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利用EwE (Ecopath with Ecosim)模型软件和建模方法,首先对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生态系统构建了模型,对草鱼、鲢和鲤混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各功能组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了综合量化分析,对EwE模型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然后根据研究成果,在草鱼、鲢鱼和虾综合养殖生态系统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对EwE模型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对草鱼、鲢鱼和虾综合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养殖池塘结构优化提供了建议。随后又通过分别对不同草鱼综合养殖模式生态系统进行模型构建和分析,对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进行了比较。最后根据已经建立的草鱼、鲢和鲤混养生态系统的EwE模型,模拟了在不同养殖密度和投饵率情况下系统的变化情况。通过上述研究,证明了EwE模型完全可以作为养殖生态系统研究和管理规划的一种有力工具和方法,阐明了草鱼不同综合养殖模式下生态系统内的物质流动、各功能组间的相互关系等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初步建立了不同养殖模式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一鲢-鲤混养生态系统的EwE模型分析:采用EwE模型软件构建了一个具有14个生物功能组的草鱼、鲢和鲤混养生态系统EwE模型,对草鱼、鲢和鲤混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进行了综合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草鱼、鲢和鲤混养生态系统主要由3个营养级构成。从营养物质流量看,营养级Ⅰ流量最大,占系统总流量(TST)的56.90%,营养级Ⅱ、Ⅲ、Ⅳ、Ⅴ的总流量随其营养级的增加而递减,分别为34.45%、8.20%、0.44%和0.003%。枝角类和轮虫的饵料重叠指数接近1,表明二者的食物来源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桡足类与枝角类、桡足类与轮虫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饵料重叠指数约为0.6。桡足类与枝角类、轮虫与原生动物的捕食者重叠指数超过0.8,表明这些功能组之间被相似的捕食者所摄食。食物网和营养级之间营养流动分析表明草、鲢和鲤混养生态系统营养流通的主要途径包括从浮游植物开始的牧食链、从碎屑开始的腐食链和从饲料开始的饲料链。从生态营养学效率(EE值)看,除螺类的EE值为零外,大部分功能组的EE值都较高,表明系统中大部分功能组都得到了较好的利用。碎屑在草、鲢和鲤混养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来源是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而且碎屑的EE值较高(水中碎屑组为0.903,底泥碎屑组为0.551),表明大部分的碎屑重新进入食物链循环得到了再利用。2.草鱼-鲢-虾综合养殖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与分析:采用EwE模型软件构建了一个具有15个生物功能组的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统EwE模型,对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进行了综合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养殖生态系统实际上也是主要由3个营养级构成,营养级Ⅰ由初级生产者(包括不同粒径大小的浮游植物)和碎屑(包括人工饲料和碎屑组)占据,而桡足类和凡纳滨对虾可归并为营养级Ⅲ,其他功能组则属于营养级Ⅱ。同时,有效营养级分析表明,有效营养级最高的为凡纳滨对虾功能组,值为3.14。生态位重叠分析结果显示在功能组枝角类和原生动物、枝角类和轮虫、原生动物与摇蚊幼虫以及原生动物与轮虫之间具有较相似的食物来源,饵料重叠指数都超过了0.7。桡足类与轮虫、枝角类与轮虫以及桡足类与枝角类的捕食者重叠指数也超过了0.7,表明这些功能组之间存在相似的天敌捕食者。而枝角类和轮虫两个功能组的饵料重叠指数和捕食者重叠指数都接近1,说明二者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很高。不同粒径浮游植物贡献分析表明,较小粒径的浮游植物具有较高的生产量,但较大粒径的浮游植物更易于被更高营养级所摄食,因此浮游植物组的EE值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加。碎屑来源组成分析表明细菌、原生动物组和浮游植物(包括不同粒径大小的功能组)是碎屑组的主要来源,分别占碎屑组来源的50.53%,21.91%和14.77%。此外,系统的Finn’s循环指数为47.25%,Finn’s平均路径长度为2.711(不含碎屑组)。混合营养效应和营养物质流动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养殖模式下,可适当增加草鱼的放养密度,同时引进一些其他鱼类(如青鱼和鳙鱼),以充分挖掘系统的生产潜力,提高系统的综合效益。3.基于EwE模型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评价:以三种草鱼养殖模式为例:利用EwE模型软件综合经济、生态和环境等因素对草鱼单养(G)、草鱼-鲢综合养殖(GS)和草鱼-鲢-虾综合养殖(GSS)三种草鱼池塘养殖模式进行了建模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在草鱼养殖池塘中加入鲢、虾等养殖种类,即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方式,不仅可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大大提高系统初级生产力的转换效率,不同营养级间(特别是TL2)的传输效率,从而使系统内各功能组的生态营养学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初级生产流入营养级Ⅱ的比例从41.9%(G)上升到44.1%(GS),再到61.5%(GSS)。TL2的TE值从G组的15.9%逐渐上升到GS组的19.1%,再到GSS组的23.5%。同时由于碎屑流和残留碎屑的减少,碎屑量从G模式的16020 g.m-2.year-1,下降到GS模式的13210g.m-2.year-1,再下降到GSS模式的10060 g.m-2.year-1。残留在环境中的碎屑量从G模式的2381 g.m-2.year-1下降到GSS模式的990.1 g.m-2.year-1和GS模式748.3g.m-2.year-1,显着地减轻了养殖生产对环境的负荷,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4.放养密度和投饲率对草-鲢-鲤养殖生态系统影响的模拟研究:根据已建立的草-鲢-鲤混养生态系统EwE模型,按目前的养殖模式分别设置100%、200%、300%、400%和500%五个放养密度梯度和75%、100%、125%、150%、175%和200%六个投饲率梯度,分析放养密度和投饲率对草-鲢-鲤混养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各功能组生物量都会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浮游植物,其次是水中细菌,而桡足类则是增长最小的功能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营养物质流也显着增加,总初级生产(TPP: Total primary production)从3298 g m-2 year-1逐渐增至15940 g m-2year-1,相应地,流向碎屑组的量从1288 g m-2 year-1逐渐增至6225 g m-2 year-1,被营养级Ⅱ摄食的量从2010 g m-2 year-1逐渐增至9715 g m-2 year-1.碎屑在环境中的残留量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也随之增加,水中碎屑和底泥碎屑的主要来源组分也没有大的变动,但各功能组对碎屑的贡献有所变化。增加投饲率将对系统内各功能组的生态营养学效率产生复杂的影响,其中对人工饲料和水中碎屑组的影响尤为显着,随着投饲率的增加,将大幅降低人工饲料的饵料利用率,同时大幅增加环境负荷。在目前投饲率的基础上,降低投饲率有利于浮游植物总初级生产(TPP)的增加。增加投饲率虽然浮游植物TPP也会有所上升,但将减少浮游植物被营养级11摄食的量,从而使更多的初级生产流向碎屑组,增加环境负荷,同时养殖系统碎屑的来源组成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刘泓泉[4](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提出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刘春芳[5](2014)在《中国近海蚶总科(Arcoidea)贝类的系统发育及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蚶总科Arcoidea (Lamarck,1809)隶属于双壳纲Bivalvia翼形亚纲Pteriomorphia蚶目Arcoida,全世界约有300种,其中大部分为海产,仅有一个分布在东南亚的淡水属Scaphula (Benson,1834)。蚶总科贝类主要栖息于热带和温带水域,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生物量最高。中国海区蚶总科Arcoidea共有5个科(蚶科Arcidae Lamarck,1809,横齿蚶科Prallelodontidae Dall,1898,帽蚶科Cucullaeidae Stewart,1930,细饰蚶科Noetiidae Stewart,1930和蚶蜊科Glycymerididae Newton,1922),22个属,71个种。蚶总科Arcoidea中很多贝类肉味鲜美,因其血为红色,传为滋补佳品,其中毛蚶,泥蚶,魁蚶,橄榄蚶以及新兴品种古蚶和青蚶是重要的养殖、捕捞对象。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蚶总科贝类的研究尚少,其内部系统发育关系有待研究。本研究获取了蚶总科34个种共161个蚶样品的COⅠ、12S和28S基因序列。将所得序列和从genbank中下载的相关序列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Dunker,1872)为外群,分别构建NJ树、BEAST树和BI树,进行蚶总科贝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本研究表明,(1)在科的水平上,仅细饰蚶科Noetiidae和粗饰蚶亚科Anadarinae的单系性得到有力支持,蚶蜊科Glycymerididae的单系性得到部分支持,蚶科Arcidae和蚶亚科Arcinae均表现为复系发生,且细饰蚶科Noetiidae、蚶蜊科Glycymerididae和帽蚶科Cucullaeidae均属于蚶总科Arcoidea,起源于蚶科Arcidae内部。(2)在属的水平上,泥蚶属Tegillarca和拟蚶属Arcopsis表现为稳定的单系发生,且支持度很高,底蚶属Bentharca和白蚶属Acar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3)在以12S基因序列以及联合基因数据集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毛蚶属Scapharca的印度毛蚶Scapharca india (Gmelin,1791)与粗饰蚶属的古蚶Anadara antiquata (Linnaeus,1758)以较高的支持度聚在一起。结合形态特征分析,我们认为,Scapharca india应该归入粗饰蚶属Anadara,而非毛蚶属Scapharca,建议定名为Anadara india (Gmelin,1791)。(4)双纹须蚶Barbatia bistrigata(Dunker,1866)在本研究中表现出与粗饰蚶亚科Anadarinae较近的亲缘关系,其部分形态特征分别表现出与粗饰蚶亚科Anadarinae和蚶亚科Arcinae的相似性,因此建议将Nipponarca作为一个独立的属,双纹须蚶归入Nipponarca,而该属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的讨论(。5)对不同形态青蚶Barbatia virescens (Reeve,1844)样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表明,青蚶个体具有形态多变性。在2011-2013年海南潮间带资源调查项目中,我们在海南黎安、后海和南燕港先后采集到了一新种样品,Barbatia hainanensis sp. nov.。此种贝类两壳不等,左壳大于右壳,具有须蚶属Barbatia典型特征:壳表约具60条放射肋,中间的放射肋较细密,而在两端变得粗糙,放射肋与同心线相交形成不规则的结节。部分放射肋在近腹缘处二分叉或间有弱的次生肋。壳面灰白色,其上具淡棕色壳皮,后者易脱落,使得很多样品仅在腹缘可见片层状的壳皮。壳内缘有弱的足丝孔。B. hainanensis壳形与B. cometa (Reeve,1844)相近,但是,前者壳长壳高比和壳长壳宽比均小于后者,说明B. hainanensis贝壳壳形比B. cometa膨胀。另外,B.hainanensis的放射肋约60条,而B.cometa的放射肋仅约50条。本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获得的B. hainanensis的COⅠ基因序列,与从Genbank中下载的序列,用NJ、MP和BI三种方法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高度统一。在得到的系统发育树中,Barbatia表现为复系发生,即Trisidos kiyonoi聚在了须蚶属Barbatia内部,B. hainanensis、 B. parva、B. virescens hap18和B.virescenshap19聚成一簇后与Trisidos kiyonoi聚成一亚支,此亚支与B. barbata和B. fusca互为姐妹群。分子生物学结果和形态特征均显示,B. hainanensis可能为须蚶属Barbatia贝类和扭蚶属Trisidos贝类的过渡物种。本研究以采自海南海口,广西防城港、北海,广东湛江,福建漳州,山东荣成、威海7个地理群体62个泥蚶个体为材料,获取593bp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片段,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分化分析。在62个个体中共检测出103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26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3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166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9.85772。基于26个单倍型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NJ树和UPGMA树以及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显示,荣成群体和威海群体亲缘关系最近,二者聚成一小支,而后与漳州群体相聚,南方各群体聚在了系统发育树的底部,但并没有聚为独立的一支。研究表明,7个群体均显示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内遗传距离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参数显示中国沿海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由北向南呈升高趋势,而群体内遗传分化系数也呈现升高的趋势。

王大海[6](2014)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我国海水养殖业布局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海水养殖业布局具有资源导向性、空间离散性和产业弱质性等农业布局的一般特性,从而使得海洋养殖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殖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好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选题以海水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规模经济、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起点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产业态势,审视海水养殖业在生物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产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四化同步的基本原则,探寻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逻辑机理,提出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现代海水养殖业是海水养殖业产业升级的具体方向,而发展规模经济是海水养殖业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路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理论上,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海水网箱养殖、海水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浅海底播养殖。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到环境、资源、市场、科技、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其发展规模经济必须统筹安排、系统考虑、科学谋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了海水养殖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改善膳食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技术进步、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骄人业绩,但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养殖环境、海洋生态灾害、产业结构、水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整个世界来看,海水养殖业已经成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优质蛋白质需求的重要途径。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是: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通过养殖技术的创新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加强政府监管提升养殖质量。这些做法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指明了方向: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制订工作;强化政府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科研资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积极开展规模经济的探索: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但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在经济效益、良种培育、养殖方式、病害防治、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影响了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高端发展。规模效率分析能够正确评判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在构建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模型前提下,运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过低是导致我国当前海水养殖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应适度规模经营,着重提升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改善资本、鱼苗、海水养殖面积规模的生产效率。从长远来说,应当实现海水养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升海水养殖的规模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产业生态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未来方向,与之相应,工业化养殖就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是: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首要措施。其次,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第四,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胡振雄,刘利平[7](2013)在《凡纳滨对虾综合养殖的分类、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对虾养殖方式带来水质污染、病害暴发等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对虾高效、低碳综合养殖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总结国内外凡纳滨对虾综合养殖研究现状,介绍对虾综合养殖的定义、分类、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胡振雄[8](2013)在《凡纳滨对虾—金钱鱼—蕹菜综合养殖模式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由于具有较高的饵料利用率、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以及降低病害风险成为一种生态且经济的养殖方式。本文构建凡纳滨对虾-金钱鱼-蕹菜综合养殖系统,并与生物絮凝技术相结合,探究在养殖效果、水质动态变化、经济效益、对饲料中氮磷利用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探究凡纳滨对虾-金钱鱼-蕹菜综合养殖模式中不同金钱鱼规格和密度对养殖效果和氮磷利用的影响,本研究在21个室外水泥池(5×3×1.2m)中,开展3×2的双因素实验,即设置3种金钱鱼放养密度(1、2和3尾/m2)与2种金钱鱼规格(10.0与30.0g/尾)组合的组为实验组,对虾单养组作为对照。实验过程中保持不换水以及相同饲料投喂量。结果表明,与对虾单养组相比,该养殖模式能提高对虾存活率(1.9-13.6%),养殖总产量和总饵料系数均显着改善(P<0.05);综合养殖系统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利用率范围分别为44.4-62.5%和19.4-29.1%,显着高于单养池的26.7%和8.2%(P<0.05)。最佳的金钱鱼养殖规格和密度为30.0g/尾、2尾/m2或3尾/m2。2.为探究添加玉米淀粉作为碳源对凡纳滨对虾-金钱鱼-蕹菜养殖池内对虾产量、水质和絮体形成的影响,开展本次实验。在12个室外水泥池中,设置T1-T4共4个组,每个组3个平行;其中T1组对虾单养组作为对照,T2-T4组为对虾-金钱鱼-蕹菜IMTA组。T1和T2组投喂正常量(即100%)的对虾商品饲料,不添加碳源;T3组投喂100%的饲料,同时添加90%的玉米淀粉;T4组投喂80%的饲料,同时添加72%的玉米淀粉。T3和T4组的C/N为15,所有处理组对虾放养密度均为80尾/m2,初始规格为3.11g;金钱鱼放养密度为2尾/m2,初始规格为31.83g;所有池均仅投喂虾料,不另投鱼料。对虾养殖7周,金钱鱼和蕹菜养殖6周。结果表明:T3,T4组对虾存活率分别为95.6%和94.3%,极显着高于T1,T2组的51.1%和56.5%(P<0.01);T3组对虾产量最高,饵料系数最低,分别达到0.495kg/m3和1.02;T1组对虾特定生长率最高(1.61%),极显着高于T4(P<0.01)。添加碳源的组中NO2-的浓度低于其他两组,且差异极显着(P<0.01);T3和T4组的TAN浓度显着低于T1,T2(P<0.05);T3和T4组的TSS含量显着高于T1,T2(P<0.05);IMTA组T2,T3,T4叶绿素a含量显着低于单养组T1(P<0.05)。T3组形成絮体的量最多,达到10.84ml,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絮体粗蛋白的含量为8.7-24.0%。在凡纳滨对虾-金钱鱼-蕹菜养殖系统内添加碳源,能显着改善养殖产量和水质。IMTA模式和生物絮凝技术二者结合,在总饵料系数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协同效应;同时在对虾存活率、养殖产量以及降低水体NO2-、TAN水平上,表现出比单独的综合养殖模式更大的作用。3.为探究对虾-金钱鱼-蕹菜综合养殖模式与生物絮凝技术结合,在养殖经济效益和对饲料中氮磷利用方面的影响,在第三章的实验条件下,开展实验。结果表明:T3组的经济效益最大,显着大于T2和T4组(P<0.05);同时三个综合养殖组经济效益显着优于单养组T1(P<0.05)。添加碳源的T3和T4组,养殖生物对饲料中氮磷利用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T2组对氮磷的总利用率显着高于T1组(P<0.05)。

谭围,陈傅晓,蒲利云,曾关琼[9](2012)在《我国常见蚶类的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结合蚶类人工育苗与养殖生产实践,对毛蚶、泥蚶、魁蚶、橄榄蚶、古蚶及青蚶等我国常见经济蚶类的繁殖习性、人工育苗和养殖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进一步规模化、可持续健康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朱泽闻[10](2012)在《泥蚶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生物学及其宿主血细胞免疫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泥蚶是重要的养殖经济贝类,但近年来泥蚶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大规模死亡频繁发生,造成较大损失。查明大规模死亡病因,加强泥蚶病害免疫预防研究,对促进泥蚶养殖业健康发展、丰富贝类免疫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光镜、电镜、流式细胞仪、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乐清湾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泥蚶血细胞免疫特性以及血淋巴中免疫相关的天冬氨酸消旋酶基因进行了研究。1.2005年至2009年乐清湾养殖泥蚶多次发生大量死亡。一种专性寄生于细胞内的原核微生物,在濒死和死亡的泥蚶中多次被检测到。这些原核微生物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或哑铃形;大小在0.28μm和0.71μm之间;为三层细胞膜结构;具有横二分裂和出芽两种繁殖方式。这种原核微生物能形成细胞内嗜曙红性的包涵体。这些包涵体主要分布于外套膜、鳃、消化管的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中。根据生物学和形态学特点,推测该原核微生物属于立克次氏体科,定名为类立克次氏体(RLO)。这种RLO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病理学检查发现被RLO感染的细胞呈现严重的病理变化;组织的破坏程度与RLO包涵体的数量正相关;细胞病变程度与细胞内RLO数量正相关;具有相似特征的RLO及其包涵体,在不同养殖场、不同发病时间所采集的泥蚶病样中都有发现;RLO感染强度与泥蚶死亡率正相关。为此,认为RLO感染与乐清湾养殖泥蚶大量死亡有密切联系。2.根据细胞大小、形态结构、颗粒特点,光镜下可将泥蚶血细胞区分为红色颗粒细胞(占89.67%)、嗜碱性颗粒细胞(占7.05%)、透明细胞(占3.28%)三种主要类型。健康泥蚶血淋巴中血细胞平均密度为3.29±0.82×106cell/mL。透射电镜下观察到颗粒细胞Ⅰ型、颗粒细胞Ⅱ型、无颗粒细胞;扫描电镜观察下,细胞表面光滑,部分细胞表面有小的突起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出P1(13.13%)和P2(78.83%)两个细胞亚群以及没有固定形态的细胞(近8%)。利用APIZYM试剂盒对健康泥蚶血细胞及血清中的19种酶进行检测,在血细胞中检测到11种酶,在血清中检测到了13种酶,经酵母聚糖刺激后,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类脂脂酶、N-乙酰葡萄糖胺酶在血细胞和血清中水平大幅升高。体外吞噬实验揭示红色颗粒细胞对酵母聚糖具有明显的吞噬能力,嗜碱性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吞噬作用不显着;在经嗜水气单胞杆菌刺激后,嗜碱性颗粒细胞出现大量聚集现象,透明细胞能吸附颗粒物。吞噬活性研究表明,温度、盐度对泥蚶血细胞的吞噬活性有显着的影响,在泥蚶适宜生长温度(13-30℃)区间和最适盐度(20.0-26.2ppt)区间,血细胞吞噬活性达到最高值。3.从泥蚶血细胞中克隆出天冬氨酸消旋酶(AR)基因,泥蚶AR基因的ORF序列全长1017bp,编码33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37.1kDa,理论等电点为8.62,为碱性蛋白。序列分析发现,泥蚶氨基酸序列与魁蚶AR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3%,与海胆和海鞘的AR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51%和41%。聚类分析表明,泥蚶AR能与所有已报道的生物AR聚合在一起,表明成功克隆了泥蚶天冬氨酸消旋酶的基因。泥蚶AR含有5-磷酸毗哆醛(PLP)结合模序,提示其活性需要PLP的存在。AR基因在泥蚶血细胞中表达,表明AR和D型天冬氨酸可能参与泥蚶血细胞的免疫机制。

二、泥蚶、河豚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泥蚶、河豚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文蛤在弧菌感染过程中载菌量及免疫相关因子变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蛤的生物学及养殖现状
    1.2 贝类抗性免疫研究进展
        1.2.1 贝类细胞免疫
        1.2.2 贝类体液免疫
        1.2.3 抗性与载菌量
    1.3 生物体内内生微生物研究进展
        1.3.1 内生微生物的组成及功能
        1.3.2 内生微生物研究方法
    1.4 免疫防御与细胞凋亡
        1.4.1 细胞凋亡的特征及功能
        1.4.2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1.4.3 细胞凋亡与病原菌感染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副溶血弧菌攻毒过程中文蛤肝胰腺弧菌载量变化的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群体
        2.2.2 细菌培养
        2.2.3 副溶血弧菌攻毒实验
        2.2.4 副溶血弧菌数量检测
        2.2.5 弧菌种类检测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副溶血弧菌TCBS检测
        2.3.2 攻毒水体中弧菌含量的日变化
        2.3.3 副溶血弧菌攻毒过程中文蛤体内载菌量变化
        2.3.4 不同攻毒强度下文蛤体内的副溶血弧菌载量及死亡率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副溶血弧菌感染后文蛤肝胰腺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及样本采集
        3.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16S rDNA高变区域PCR扩增和产物纯化
        3.2.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3.2.5 测序数据处理
        3.2.6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3.2.7 样品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3.2.8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3.3 结果
        3.3.1 弧菌感染后文蛤死亡率
        3.3.2 OUT分析和物种注释
        3.3.3 文蛤肝胰腺微生物组成分布情况
        3.3.4 在弧菌感染过程中文蛤肝胰腺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
        3.3.5 弧菌感染的影响和指示类群的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文蛤凋亡相关基因在副溶血弧菌刺激下的表达量变化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弧菌攻毒和样品收集
        4.2.2 RNA提取和cDNA合成
        4.2.3 文蛤MpBax基因c 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4.2.4 基因的表达分析
        4.2.5 实验引物
    4.3 结果
        4.3.1 MpBax基因的序列分析
        4.3.2 MpBax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4.3.3 弧菌刺激后的MpBax表达量变化
        4.3.4 MpBcl-xL基因的序列分析
        4.3.5 弧菌刺激后的MpBcl-xL表达量变化
        4.3.6 MpBcl-w基因的序列分析
        4.3.7 弧菌刺激后的MpBcl-w表达量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漳浦县区位优势
    1.3 漳浦对虾历史发展概况
    1.4 研究方案
    1.5 论点分布图
第2章 漳浦县对虾养殖基本情况
    2.1 漳浦县对虾养殖品种
        2.1.1 海水对虾
        2.1.2 淡水对虾
    2.2 漳浦县对虾养殖产量及面积
    2.3 漳浦县对虾养殖模式
        2.3.1 传统土池养殖模式
        2.3.2 工厂化养殖模式
        2.3.3 土池和工厂化养殖的优缺点
    2.4 漳浦县对虾苗种生产情况
        2.4.1 虾苗生产基本情况
        2.4.2 从国外直接引进良种亲虾基本情况
        2.4.3 国内自主研发新品种情况
        2.4.4“土苗”泛滥,以次充好
        2.4.5 凡纳滨对虾种苗生产存在的问题
        2.4.6 造成我国凡纳滨对虾亲虾长期依赖进口的原因
        2.4.7 小结与建议
    2.5 漳浦县对虾养殖病害情况
        2.5.1 发病情况
        2.5.2 赤湖镇凡纳滨对虾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凡纳滨对虾规模养殖病害防控措施建议
    2.6 漳浦县对虾饲料行业解析
        2.6.1 漳浦县对虾饲料行业现状
        2.6.2 对虾饲料利润空间缩小
        2.6.3 对虾饲料厂家竞争进入白热化
        2.6.4 赊欠现象较为严重,虾料企业存在资金链风险
        2.6.5 对虾饲料发展新现象
        2.6.6 小结
    2.7 漳浦县对虾渔药状况分析
        2.7.1 对虾渔药背景
        2.7.2 漳浦县对虾渔药使用、监管现状
        2.7.3 渔药现状导致的正负两面性
        2.7.4 建议
第3章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对虾产业做法探究
    3.1 漳浦县对虾养殖证办理情况
        3.1.1 办证情况
        3.1.2 争议的焦点
        3.1.3 加快漳浦县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放工作的思考
    3.2 漳浦县水产品可追溯工作开展情况
        3.2.1 可追溯工作开展背景及现状
        3.2.2 主要做法
        3.2.3 存在困难
        3.2.4 对策及建议
    3.3 漳浦县创建推进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工作开展情况
        3.3.1 漳浦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发展概况
        3.3.2 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经验做法
        3.3.3 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中遇到的困难
        3.3.4 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建议
        3.3.5 小结
    3.4 漳浦县对虾无公害养殖及品牌建设探讨
        3.4.1 发展对虾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的现状
        3.4.2 发展对虾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的存在问题
        3.4.3 发展对虾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3.5 农业设施抵押登记贷款情况
        3.5.1 背景介绍
        3.5.2 具体做法
        3.5.3 成效收益
        3.5.4 存在问题
        3.5.5 建议对策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EwE模型的草鱼综合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模型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发展与应用
        1.1.1 种群动态模型
        1.1.2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1.1.3 生态毒理学模型
        1.1.4 网络模型
    1.2 EwE模型及其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1.2.1 EwE模型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1.2.2 EwE模型的基本原理
        1.2.3 建立EwE模型的主要步骤
        1.2.4 EwE模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1.3 池塘综合养殖模式研究现状
2 草鱼-鲢-鲤混养生态系统的EwE模型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模型构建
        2.2.3 模型平衡
        2.2.4 模型可信度的评价
    2.3 结果
        2.3.1 生态营养学效率(EE)
        2.3.2 营养级结构
        2.3.3 营养级间的物质流动
        2.3.4 食物链分析
        2.3.5 生态位重叠和混合营养效应分析
        2.3.6 系统的总体特征
    2.4 讨论
        2.4.1 草鱼、鲢和鲤混养生态系统营养流通的主要途径
        2.4.2 草鱼、鲢和鲤混养生态系统碎屑流分析
        2.4.3 草鱼、鲢和鲤混养生态系统功能组间的相互关系
3 草鱼-鲢-虾综合养殖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与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模型构建
        3.2.3 模型平衡
    3.3 结果
        3.3.1 生态营养学效率(EE)
        3.3.2 营养级结构
        3.3.3 营养级间的物质流动
        3.3.4 食物链分析
        3.3.5 生态位重叠和混合营养效应分析
    3.4 讨论
        3.4.1 碎屑流
        3.4.2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贡献分析
        3.4.3 养殖结构优化
4 基于EwE模型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评价:以三种草鱼养殖模式为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模型构建
        4.2.3 数据来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产出与效益比较
        4.3.2 生态营养学效率(EE)比较
        4.3.3 初级生产力比较
        4.3.4 传递效率(TE)比较
        4.3.5 碎屑流比较
    4.4 结论
5 放养密度和投饲率对草-鲢-鲤养殖生态系统影响的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放养密度对草-鲢-鲤混养生态系统的影响模拟
        5.2.2 投饲率对草-鲢-鲤混养生态系统的影响模拟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增加放养密度对其他功能组的影响
        5.3.2 放养密度对初级生产营养物质流的影响
        5.3.3 放养密度对碎屑流的影响
        5.3.4 不同投饵率对各功能组生态学营养效率(EE)的影响
        5.3.5 不同投饵率对初级生产力营养物质流的影响
        5.3.6 不同投饲率对碎屑流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放养密度对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影响
        5.4.2 投饲率对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4)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渔村的关注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一、特点
        二、经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5)中国近海蚶总科(Arcoidea)贝类的系统发育及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蚶总科 Arcoidea 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分类特征
        1.1 蚶总科的分类地位
        1.2 蚶总科生物学特征
        1.2.1 栖息环境
        1.2.2 生活类型
        1.2.3 繁殖方式
        1.2.4 解剖结构
        1.3 蚶总科贝类的养殖
        1.4 蚶总科分化时间
    2. 分子生物学兴起与发展
    3. 蚶总科贝类研究现状
    4. 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章 蚶总科贝类系统发育分析
    第一节 蚶总科贝类系统发育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全基因组 DNA 的提取、扩增和测序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科水平的系统发育分析
        4.2 属水平的系统发育分析
        4.3 印度毛蚶 Scapharca india (Gmelin, 1791)的分类地位问题
        4.5 双纹须蚶 Nipponarca bistrigata (Dunker, 1866)的分类地位问题
        4.6 青蚶 Barbatia virescens (Reeve, 1844)形态多样性
        5. 小结
    第二节 须蚶属 Barbatia 一新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和测量
        2.2 线粒体 DNA 提取、扩增以及测序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描述
        3.2 分子生物学数据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沿海不同地区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
        2.2 DNA 的提取、扩增及测序
        2.3 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
        3.1 线粒体 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特征以及单倍型分析
        3.2 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4. 讨论
        4.1 泥蚶 COⅠ基因片段核苷酸组成及单倍型分析
        4.2 泥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2.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发展要素
        2.1.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特征
        2.1.2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产业要素
        2.1.3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的现实意义
        2.1.4 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2.2 规模经济与海水养殖业发展
        2.2.1 规模经济
        2.2.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2.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产业生态理论
        2.3.3 产业关联理论
        2.3.4 产业结构理论
    2.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
        2.4.1 工厂化养殖
        2.4.2 海水网箱养殖
        2.4.3 海水池塘养殖
    2.4.4 筏式养殖
        2.4.5 浅海底播养殖
    3.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3.1.1 养殖品种、结构
        3.1.2 养殖面积
        3.1.3 养殖产量
        3.1.4 养殖产值
    3.2 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3.2.1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的重要支撑
        3.2.2 科技在提升生产要素品质方面的效应日渐突出
        3.2.3 海水养殖业成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3.2.4 海水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3.2.5 海水产品加工业逐渐呈现专业化、系列化特征
    3.3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3.3.1 养殖环境问题
        3.3.2 海洋生态灾害问题
        3.3.3 产业结构问题
        3.3.4 水产品质量问题
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
    4.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4.2 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
        4.2.1 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
        4.2.2 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
        4.2.3 创新养殖技术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4.2.4 通过政府的监管与支持提升养殖质量
    4.3 经验借鉴
5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5.1 开始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
    5.2 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5.3 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5.3.1 工厂化养殖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5.3.2 池塘围堰养殖稳步发展
        5.3.3 以清洁生产为主旨大力发展滩涂养殖
        5.3.4 不断拓展浅海养殖产业发展空间
    5.4 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5.5 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
    5.6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
    5.7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5.7.1 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5.7.2 良种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5.7.3 养殖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5.7.4 病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5.7.5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6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
    6.1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1.1 DEA 方法的基本原理
        6.1.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2 海水养殖业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基于 DEA 方法的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6.3.1 数据处理与说明
        6.3.2 不同规模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6.3.3 海水养殖业效率最优规模的确定
    6.4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
        6.4.1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方法
        6.4.2 海水养殖生产函数估计
        6.4.3 实证结论
7 我国海水养殖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率的路径:工业化养殖
    7.1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向预测
    7.2 工业化养殖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
        7.2.1 工业化养殖的内涵
        7.2.2 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养殖的必要性
    7.3 我国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8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8.1 通过产业化运营,深化专业化分工,发展规模经济
        8.1.1 产业化运营对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推进机理
        8.1.2 以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具体措施
    8.2 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
    8.3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8.4 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8.5 配套措施
        8.5.1 重视政府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协调与规制作用
        8.5.2 以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为原则,优化养殖模式
        8.5.3 以科技成果转化夯实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技术支撑
        8.5.4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升规模效益
9 结语
    9.1 结论
    9.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凡纳滨对虾综合养殖的分类、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虾综合养殖模式分类
    1.1 对虾-滤食性鱼类、贝类综合养殖
    1.2 对虾-肉食性鱼、蟹类综合养殖
    1.3 对虾-海参综合养殖
    1.4 对虾-大型藻综合养殖
    1.5 对虾多元综合养殖
2 对虾综合养殖存在问题及对策
    2.1 混养品种组成
    2.2 密度配比
    2.3 放养规格和放养时间
    2.4 养殖模式的可移植性
3 展望

(8)凡纳滨对虾—金钱鱼—蕹菜综合养殖模式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前言
    1.2 凡纳滨对虾综合养殖研究现状
        1.2.1 凡纳滨对虾综合养殖方式的分类
        1.2.1.1 对虾-滤食性鱼类、贝类综合养殖
        1.2.1.2 对虾-肉食性鱼、蟹类综合养殖
        1.2.1.3 对虾-海参综合养殖
        1.2.1.4 对虾-大型藻综合养殖
        1.2.1.5 对虾多元综合养殖
        1.2.2 对虾综合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2.1 混养品种组成
        1.2.2.2 密度配比
        1.2.2.3 放养规格和放养时间
        1.2.2.4 养殖模式的可移植性
        1.2.3 展望
    1.3 生物絮凝技术研究现状
        1.3.1 生物絮凝技术的主要原理
        1.3.2 生物絮凝技术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1.3.3 生物絮团的饵料价值
        1.3.4 影响絮体形成的因素
        1.3.4.1 充足的水体混合强度
        1.3.4.2 溶氧
        1.3.4.3 C/N 和碳源
    1.4 论文需解决的问题
    1.5 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金钱鱼-蕹菜综合养殖系统中不同金钱鱼规格和密度对产量和氮磷利用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实验条件与投饵管理
        2.1.3 实验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2.1.3.1 现场水质指标的测定
        2.1.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2.1.3.3 饲料中氮磷利用率的测定
        2.1.4 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
        2.2.1 水质指标
        2.2.2 产出效果
        2.2.3 氮磷利用率
    2.3 讨论
        2.3.1 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 pH、溶氧的影响
        2.3.2 不同养殖模式对对虾存活率的影响
        2.3.3 不同养殖模式对产出效果的影响
        2.3.4 不同养殖模式对氮磷利用率的影响
        2.3.5 最佳金钱鱼养殖规格和密度
    2.4 小结
第三章 添加玉米淀粉作为碳源对凡纳滨对虾-金钱鱼-蕹菜养殖系统内对虾产量、 水质和絮体形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实验条件与基础设备
        3.1.3 前期准备和投饵管理
        3.1.4 生长、水质与絮体参数的测定
        3.1.4.1 测量对虾、金钱鱼和蕹菜生长性能与净产量
        3.1.4.2 水质分析
        3.1.4.3 絮体体积与营养成分的测定
        3.1.5 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
        3.2.1 生长产出
        3.2.2 水质参数变化情况
        3.2.2.1 现场测定的水质指标
        3.2.2.2 总磷与总氮变化
        3.2.2.3 氨氮变化
        3.2.2.4 亚硝氮变化
        3.2.2.5 硝氮变化
        3.2.2.6 叶绿素 a 变化
        3.2.2.7 总悬浮固体的量变化(TSS)
        3.2.3 絮体参数
        3.2.3.1 絮体体积与 SVI
        3.2.3.2 絮体营养组成
    3.3 讨论
        3.3.1 对虾存活率
        3.3.2 产出效果
        3.3.3 水质参数
        3.3.4 絮体形成
    3.4 小结
第四章 添加淀粉对凡纳滨对虾-金钱鱼-蕹菜综合养殖系统内氮磷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设计与养殖条件
        4.1.2 经济效益与氮磷利用率分析
        4.1.2.1 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4.1.2.2 氮磷利用率
        4.1.3 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
        4.2.1 经济效益
        4.2.2 氮磷利用率
    4.3 讨论
        4.3.1 经济效益
        4.3.2 氮磷利用率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常见蚶类的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繁殖习性
2 蚶类人工育苗
    2.1 环境因子对育苗的影响
    2.2 催产技术
        2.2.1 物理方法。
        2.2.2 化学方法。
        2.2.3 综合法。
    2.3 育苗设施与培育方法
        2.3.1 毛蚶。
        2.3.2 泥蚶。
        2.3.3 魁蚶。
        2.3.4 橄榄蚶。
        2.3.5 古蚶。
        2.3.6 青蚶。
    2.4 稚贝的中间培育
    2.5 土池育苗
3 蚶类的养殖
    3.1 池塘养殖
    3.2 虾蚶立体养殖
    3.3 滩涂底播与筏式养殖
4 展望
    4.1 加强人工选育工作, 实现良种良苗的产业化
    4.2 重视种质资源的保护, 建立分子育种技术
    4.3 制定技术规程, 规范养殖产业发展
    4.4 开展立体养殖, 走健康养殖道路
    4.5 开发深加工技术, 提高产品附加值

(10)泥蚶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生物学及其宿主血细胞免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泥蚶生物学研究综述
        1 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
        2 形态和生长特性
        3 繁殖生物学研究
        4 人工育苗和增养殖学研究
        5 种质资源保护研究
        6 病害及免疫功能研究
        7 生物利用研究
        8 研究展望
    第二章 水生动物类立克次体研究综述
        1 类立克次体病害
        1.1 类立克次体的形态、特征
        1.2 致病机制
        1.3 类立克次体的分类
        2 主要水生动物的类立克次体感染
        2.1 贝类类立克次体的感染
        2.2 鱼类类立克次体的感染
        2.3 甲壳类类立克次体的感染
        3 类立克次体的研究方法
        3.1 组织培养方法
        3.2 电子显微镜技术
        3.3 生物化学方法
        3.4 免疫学方法
        3.5 分子生物学方法
        4 类立克次氏体与贝类的相互作用
        5 研究展望
    第三章 贝类血细胞免疫防御机制研究综述
        1 贝类血细胞类型
        2 血细胞免疫防御机制
        2.1 吞噬作用
        2.2 包囊作用
        2.3 识别机制
        2.4 其他防御功能
        3 环境因子对血细胞免疫防御的影响
        4 研究展望
    第四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 研究内容
        2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养殖泥蚶规模死亡病原生物学研究
    第五章 乐清湾发病泥蚶中类立克次氏体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及样品处理
        1.2 组织病理染色
        1.3 透射电镜观察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2.2 包涵体的形态描述
        2.3 超微形态描述
        2.4 病理描述
        3 讨论
        3.1 泥蚶中原核微生物的鉴定
        3.2 RLO感染的致病性
    第六章 类立克次氏体感染与泥蚶大量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
        1.2 组织病理染色
        1.3 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1.4 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死亡率
        2.2 死亡率与RLO感染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环境因子对RLO感染致病性的影响
        3.2 泥蚶大量死亡与RLO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泥蚶血细胞免疫特性的研究
    第七章 泥蚶血细胞类型及功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血淋巴
        1.2 血细胞活体观察及计数
        1.3 血涂片及Giemsa染色观察
        1.4 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1.5 流式细胞仪
        1.6 血细胞吞噬实验
        2 结果
        2.1 血细胞光镜观察及计数
        2.2 超微结构观察
        2.3 流式细胞仪
        2.4 吞噬实验中血细胞观察
        3 讨论
        3.1 泥蚶血细胞分类和数量
        3.2 泥蚶血细胞免疫功能
    第八章 泥蚶血细胞免疫性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血淋巴
        1.2 血淋巴中酶的测定
        1.3 血细胞吞噬性能的研究
        1.3.1 盐度对吞噬率的影响
        1.3.2 温度对吞噬率的影响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血淋巴酶的测定
        2.2 血细胞的吞噬活性
        3 讨论
        3.1 泥蚶血淋巴的酶活性
        3.2 血细胞吞噬活性
第四部分 泥蚶天冬氨酸消旋酶基因鉴定与序列分析
    第九章 泥蚶天冬氨酸消旋酶基因鉴定与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总RNA的检测及鉴定
        2.2 基因鉴定
        2.3 序列分析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泥蚶、河豚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文蛤在弧菌感染过程中载菌量及免疫相关因子变化的初步研究[D]. 王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9(09)
  • [2]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许智海. 集美大学, 2017(01)
  • [3]基于EwE模型的草鱼综合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研究[D]. 周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4]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5]中国近海蚶总科(Arcoidea)贝类的系统发育及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 刘春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10)
  • [6]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D]. 王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7]凡纳滨对虾综合养殖的分类、存在问题及对策[J]. 胡振雄,刘利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13(10)
  • [8]凡纳滨对虾—金钱鱼—蕹菜综合养殖模式的初步探讨[D]. 胡振雄.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 [9]我国常见蚶类的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 谭围,陈傅晓,蒲利云,曾关琼.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8)
  • [10]泥蚶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生物学及其宿主血细胞免疫特性研究[D]. 朱泽闻. 浙江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泥蚶、河豚、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