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正式向社会开通信息服务热线

2001年,正式向社会开通信息服务热线

一、2001年信息化服务热线面向社会正式开通(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娟[1](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表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宋宸[2](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合肥轨道运营管理信息化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具有准时、安全、舒适、快速、绿色等众多特点,是未来人口密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轨道交通企业实现运营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趋势,但随之产生的海量数据给企业利用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传统数据管理可靠性差、效率低提供了途径。Hadoop作为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的主流开发平台,利用开源分布式数据处理架构,已被广泛采用于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处理、分析。Hadoop所具备的可靠性强、性价比高、性能强、扩展性好等特点,适用于轨道交通专业众多、数据量大现状,为轨道交通面临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以合肥轨道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依据诺兰模型,指出目前合肥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数据管理阶段,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各子系统发展到在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性系统。对合肥轨道运营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仍存在数据接口不统一、信息系统反应滞后、组织架构和业务重组不彻底、信息管理人才缺失问题。提出运用Hadoop构建运营管理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提高轨道交通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的相关分析应用探索。最后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认为合肥轨道应通过规范数据标准、优化组织架构及业务重组、配齐专业管理人员,同时要科学决策,规避信息化建设风险,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张安琪[3](2020)在《LT集团双线业务竞争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政府“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国内“互联网+”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导致电信运营商传统语音及短信业务利润呈不断下滑趋势,并促使其在探索新的收入增长点的同时,强化以互联网专线、网元电路等政企双线所代表的基础网络业务的发展。在目前集团双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作为中国联通集团固网业务主线产品的集团双线业务,如何快速发展已成为LT集团的紧要任务。论文依据LT集团双线业务的发展现状,一方面应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分析了LT集团双线业务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另一方面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LT集团双线业务的竞争态势,提出了LT集团双线业务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随之对该LT集团双线业务的产品特征、网络特征、发展情况等进行了描述,探讨了LT集团双线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产品运营差异化、营销差异化、运维支撑差异化、客诉服务差异化角度提出了LT集团双线业务竞争策略,并明确了竞争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研究结果为LT集团双线业务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提升了LT集团双线业务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也为同类公司发展双线业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陈希[4](2020)在《徐州市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社会的老龄化程度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而逐步加深,传统的养老方式正日渐显现出其不足之处。“智慧养老”这一新兴养老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创新形式,为解决当前养老难题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途径。本文首先从徐州市的老龄化现状、徐州市发展智慧养老服务的有利条件、徐州市已取得的智慧养老发展成效入手,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徐州市的智慧养老发展仍存在标准化与制度化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和流失、服务资源相对分散、服务产品类型单一、老年人参与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并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认识不足、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社会参与度低和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借鉴分析杭州市“智慧养老平台”、北京智能老年公寓、苏州市“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以及美国适老化产品开发、德国远程医疗智慧养老、日本高智能养老产品等国内外发展成熟的先进经验,进而提出进一步发展智慧养老有效方式,要进一步强化徐州市智慧养老发展的顶层设计、逐步推进智慧养老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打造专业化高质量人才队伍、加强智慧养老产业的转型升级、注重智慧养老服务的宣传推广、提高智慧养老服务的社会认可度等。该论文有图12幅,表3个,参考文献57篇。

石蕾[5](2020)在《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国内经济受到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电信业传统业务日趋饱和,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行业收入水平也受到流量快速释放、量收增长不匹配等因素影响。又正值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新时期,这也为运营商扭转当前局势,利用外部机会打造竞争新格局提供了有利条件。运营商应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行业内竞争者带来的压力,谋求适合自身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竞争战略,以实现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联通W分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其移动通信业务的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外部环境分析,确定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通过对公司资源、能力分析以及价值链分析,确定公司发展移动通信业务具有的内部优势与劣势。运用SWOT矩阵分析其战略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司实施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随后借助QSPM矩阵,确定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可行的战略为差异化竞争战略。公司通过产品差异化、营销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来实现差异化战略。在战略实施的保障上,通过优化人力资源、完善运营组织体系、网络优化部署、加强内部控制等措施,保障其竞争战略的实施。本文的研究,对中国联通W分公司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有效的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具有一定意义,也为其在新的发展机遇期实现同行业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参考。

赛巴雅尔[6](2020)在《乌海市“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深化“放管服”改革与“互联网+税务”行动不断推向纵深,构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电子税务局作为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向纳税人提供线上纳税服务,主要包括信息发布、业务办理、投诉反馈、在线咨询等服务功能。对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功能进行优化,一是降低纳税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二是促进信息透明,实现公平公正;三是和谐征纳关系,推动自愿纳税遵从。本论文以电子纳税服务为基础,系统阐述了乌海市电子税务局在纳税服务方面运行现状并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电子纳税服务的先进经验得到的启示,找出电子税务局在纳税服务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树立服务理念、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服务共治、做好宣传辅导、完善需求管理五个方面的优化措施,以期助力乌海市电子纳税服务得到长足发展。

王慧颖[7](2020)在《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人们对信息化关注度的提高,公共交通信息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运用公共交通智能化系统来改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行和服务水平,通过数据的分析运用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解决公共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济南市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交通堵塞、大气污染等问题,急需通过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为促进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解决当前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等核心概念,运用技术治理理论和整体性政府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建设现状及成效进行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通过分析国内外先进的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经验得出相关启示,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提出了优化措施。通过研究发现,近几年济南市在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水平和服务质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系统建设及应用滞后、信息共享程度低、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尚存差距、政策工具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济南市需要考虑从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优化公共交通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水平、促进信息共享与整合、完善保障机制几个方面入手,要求政府部门从管理、定位、体制等多个方面改善自身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同时,还要整合协调企业、社会、公众的力量,来共同提升济南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沈玲[8](2020)在《基于纳税遵从视角下12366纳税服务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指出纳税服务平台是税务机关向纳税人所提供的服务或者相关产品,同时也体现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尊重,其服务质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纳税人的满意度,甚至会影响税务机关的形象。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及其纳税遵从度,是相关工作的目标。目前原地税与原国税机构合并不久,给税务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纳税服务环境下,纳税服务的满意度及便捷程度的提高是基本要求,也是税务工作人员努力的目标。但就当前的纳税服务现状而言,其整体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另外纳税人的满意度及其遵从度也不高。在信息化技术加速发展的当下,网络12366纳税服务平台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不完善的平台建设,依然不能较好地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及其纳税遵从度。所以站在纳税遵从的角度来探讨12366纳税服务平台建设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以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12366纳税服务平台为例,在分析纳税服务相关理论之后,探讨我国与云南省的纳税服务发展情况以及其改革成效,总结出目前云南省甚至我国在12366纳税服务平台的建设上依然存在推广效果不佳、平台运转不顺、保障体系不全以及缺少辅助支撑等问题;具体分析原因,认为主要是因为对纳税遵从度不够重视、平台服务方式有待创新、后台团队建设不完善以及未能充分发挥平台内的辅助功能等;接着从思想、机制、团队以及辅助四个方面提出强化对策,比如在思想上提高对平台建设维护及纳税遵从度的重视程度、优化并完善平台的服务机制、增强团队综合能力以及强化平台辅助支撑等。希望可以给云南省税务局12366纳税服务平台的相关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帮助其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其纳税服务质效,也希望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妍[9](2020)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税务局纳税服务质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定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自此,开启了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过程中,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涉税服务作为税务征收和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征管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纳税服务工作作为涉税工作的出发点,是构建完善税收征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良好有序的纳税服务工作对构建服务型政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提升征管工作质效的有力途径,在协调征纳关系、提高纳税尊崇度、推动社会进步及稳定发展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国地税分设以后,国税系统与地税系统在征收管理和协调合作上的问题就备受各方关注。在分设后由营业税制向增值税制转变的过程当中,由于部分税种的交叉及相互的勾稽关系,国税与地税的联合办税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后续的管理过程中,国、地税联合办税的服务方式在征收及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其显着的优势。我党在“十九大”上,就进一步进行我党政和职能机关改革的若干问题发布了相关《决定》,《决定》对国、地税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决定》提出,将省级及以下国、地税机构进行合并,这是我国税收征管体制顺应目前经济发展形势、满足纳税人需求、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此次国、地税机构的合并,对于解决之前分税制下纳税人纳税成本偏高、征管过程中效率普遍偏低、纳税人满意度较差等诸如此类在国、地税长期分设导致日常征管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涉税服务理念、提升涉税服务质量、完善涉税服务流程、增强纳税主体的满意程度提供了上升的空间。本文基于十九大以后我国深化体制改革,国、地税合并以及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背景,以基层税务机关——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税务局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在参考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以及对集宁区税务工作者、纳税人进行相关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地税合并前后集宁区税务局有关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纳税服务质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从总结并分析集宁区国、地税合并前后当地税务局纳税服务的现状以及通过提升纳税服务质量对当下的征收管理工作带来的成效入手,系统的分析了国、地税在机构改革完成合并工作后基层税务机关及一线工作人员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提升纳税服务效率等方面存在的有利条件和现阶段面临的实际困难,通过学习借鉴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整合各地税务机构、提升相关涉税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优秀管理办法和先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服务型政府构建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等理论依据为依托,结合目前集宁区税务系统的实际情况,探索总结出一些关于国、地税合并后集宁区税务局优化纳税服务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提升集宁区税务局纳税服务工作质效,和谐征纳双方关系,促进纳税人税收遵从度提供决策性参考。

汪贵合[10](2020)在《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电子社保卡是将社保卡赋予“网卡”的形态,是实体社保卡结合手机使用的一种演变形式。作为线上身份认证凭证,电子社保卡实现了互联网上的身份认证以及政务门户网站的快速注册和登录;作为线上支付渠道,电子社保卡实现了线上参保缴费、考试缴费、培训缴费、医疗费结算等;作为线上信息查询途径,电子社保卡实现了互联网上查询社保参保信息、就业和职业信息以及创业担保贷款扶持信息。介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制度的日益建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城乡、城城之间的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加,各企业在员工医疗保障、住房补助、社会救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逐渐进行了完善。为了适应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管理需要,社会保障卡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等改革任务的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放管服”等改革项目日益深入,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决定全面开展电子社会保障卡(简称电子社保卡)的应用工作。电子社保卡的出现,为社会保障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较好地迎合了大数据时代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管理的要求,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助力更进一步完成政务服务的“一网、一门、一次”,实现全国社保业务网络化和移动化,提升政府和社保部门公共服务水平。本论文围绕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问题进行写作,从我国电子社保卡和六安市电子社保卡的基本情况着手,对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文献研究、访谈以及调查问卷分析,首先得出了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在公众应用过程中的法律技术、社保工作、社会公众等三个方面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电子社保卡应用亟待进一步推广,各方面不够完善;当地社保部门对于电子社保卡的推行不够重视,宣传方式太过单一;社保工作缺乏统筹合作意识,服务项目和内容单调;大多数居民思想观念保守,对新兴产品缺乏兴趣和信任;最后从形成问题的原因入手,结合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借鉴,从三个方面提出有操作性的合理化对策:法律与技术方面主要有注重电子社保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系统的完善;社保工作方面主要有改变单程式宣传,建立社保卡意见反馈平台,实现政民的实时互动,多途径加强电子社保卡的宣传,此外加强社保工作的统筹合作,拓展社保线上服务项目;群众惯性思想方面主要有推广网络化信息化服务模式及相关政策,转变居民传统保守观念,享受政府线上社保服务。

二、2001年信息化服务热线面向社会正式开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信息化服务热线面向社会正式开通(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大数据的合肥轨道运营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2.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2.1.1 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
        2.1.2 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
    2.2 轨道交通信息化相关研究现状
    2.3 大数据相关研究
        2.3.1 大数据相关应用
        2.3.2 大数据处理平台
    2.4 现有研究的总结与评述
第三章 合肥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行业现状分析
        3.2.1 信息化在地铁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3.2.2 信息化在地铁运营中的应用现状
    3.3 公司信息化建设背景介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肥轨道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4.1 合肥轨道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诺兰模型分析
    4.2 合肥轨道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
        4.2.1 运营日报管理子系统
        4.2.2 乘务管理子系统
        4.2.3 站务管理子系统
        4.2.4 票务管理子系统
        4.2.5 施工调度管理子系统
        4.2.6 设备维修维护管理子系统
        4.2.7 乘客服务管理子系统
    4.3 合肥轨道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4.3.1 运营管理信息化各子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4.3.2 数据标准化规划滞后
        4.3.3 轨道交通业务更新迅速,信息化系统反应滞后
        4.3.4 没有彻底进行相应的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重组
        4.3.5 缺少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4.3.6 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欠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的合肥轨道运营管理信息化应用探索
    5.1 合肥轨道交通大数据挖掘平台
    5.2 基于大数据的合肥轨道APP二维码过闸优惠政策调整应用
        5.2.1 合肥轨道APP二维码过闸大数据分析与预测
        5.2.2 大数据预测应用效果
    5.3 基于大数据的合肥轨道节假日客流预测和运输组织建议
        5.3.1 合肥轨道节假日客流大数据分析与预测
        5.3.2 大数据预测应用效果
    5.4 基于大数据的AFC设备节假日运行情况分析及维保建议
        5.4.1 合肥轨道AFC设备运维模式
        5.4.2 AFC设备节假日期间运维大数据分析与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合肥轨道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6.1 业务系统设计保障措施
        6.1.1 实现信息数据标准化
        6.1.2 制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6.1.3 优化企业组织架构,推动业务流程重组
        6.1.4 配齐专业信息化管理人员
        6.1.5 完善信息化系统大数据分析模型
    6.2 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保障措施
        6.2.1 统一认识,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
        6.2.2 注重企业管理信息化对核心业务的支持
        6.2.3 科学资金决策,规避信息化风险
        6.2.4 建立信息化安全保护机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LT集团双线业务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思路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论文研究理论基础
    2.1 集团双线业务及其特征
        2.1.1 集团双线业务及类型
        2.1.2 集团双线业务特征
        2.1.3 集团双线网络特征
    2.2 竞争战略理论
        2.2.1 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内容
        2.2.2 竞争战略类型
    2.3 企业竞争策略
第三章 LT公司集团双线业务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LT公司集团双线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LT公司集团双线业务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2.1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3 现有的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3.2.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5 潜在替代品的威胁
    3.3 集团双线市场竞争对手分析
        3.3.1 区域移动公司发展情况
        3.3.2 区域电信公司发展情况
    3.4 LT公司集团双线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3.4.1 LT公司及集团双线发展情况分析
        3.4.2 集团双线业务发展情况
        3.4.3 LT集团双线业务存在问题
        3.4.4 LT集团双线业务问题原因分析
        3.4.5 小结
第四章 LT公司集团双线业务竞争战略
    4.1 LT公司的竞争战略的选择
        4.1.1 战略目标
        4.1.2 竞争战略选择
    4.2 LT集团双线业务的竞争策略
        4.2.1 提升产品竞争力打造差异化产品策略
        4.2.2 细分目标客户打造差异化营销策略
        4.2.3 构建联动的支撑体系打造差异化运维支撑
        4.2.4 增设双线专席打造差异化客诉服务
第五章 LT集团双线业务竞争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5.2 加强资源支撑
    5.3 搭建质量评估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徐州市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智慧养老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智慧养老的理论研究基础
3 徐州市智慧养老发展概况
    3.1 徐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3.2 徐州市智慧养老发展的有利条件
    3.3 徐州市智慧养老发展取得的成效
4 徐州市智慧养老认知及需求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徐州市智慧养老服务的认知及需求调查
    4.2 徐州市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
    4.3 徐州市智慧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国内外智慧养老发展的启示
    5.1 国内智慧养老发展的实践经验
    5.2 国外智慧养老发展的实践经验
    5.3 国内外经验总结及启示
6 徐州市智慧养老发展的对策
    6.1 加强智慧养老发展的顶层设计
    6.2 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市场化程度
    6.3 加强智慧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6.4 加快智慧养老产业的转型升级
    6.5 深化宣传推广范围,扩大社会认可程度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徐州市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的认知及需求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相关概念
    2.2 竞争战略理论
        2.2.1 总成本领先竞争战略理论
        2.2.2 差异化竞争战略理论
        2.2.3 集中化竞争战略理论
    2.3 战略管理方法
        2.3.1 PEST分析法
        2.3.2 五力模型
        2.3.3 价值链分析
        2.3.4 SWOT分析法
    2.4 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简介
        3.1.1 公司情况简介
        3.1.2 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简介
    3.2 PEST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行业内竞争者分析
        3.3.2 潜在竞争者分析
        3.3.3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3.4 购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3.5 替代品替代能力分析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第4章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4.1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资源分析
        4.1.1 人力资源
        4.1.2 营销资源
        4.1.3 客户资源
        4.1.4 品牌资源
        4.1.5 企业文化
    4.2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能力分析
        4.2.1 组织管理能力
        4.2.2 技术研发能力
        4.2.3 网络建设和运维能力
    4.3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价值链分析
        4.3.1 产品开发
        4.3.2 市场营销
        4.3.3 客户服务
        4.3.4 风险控制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第5章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制定
    5.1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SWOT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会
        5.1.4 威胁
        5.1.5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SWOT综合分析
    5.2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5.2.1 战略可行性分析
        5.2.2 竞争战略的选择
    5.3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5.3.1 产品差异化
        5.3.2 渠道建设差异化
        5.3.3 客户服务差异化
第6章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持续优化人力资源,提升员工素质
    6.2 完善运营组织体系,增强内生动力
    6.3 进行网络规划部署,提升网络效能
    6.4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促进降本增效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乌海市“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一、乌海市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乌海市网上办税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2012.4-2016.12)
        2.过渡阶段(2017.1-2018.12)
        3.融合阶段(2019.1-今)
        4.优化阶段(2019.4-今)
    (二)乌海市电子税务局服务功能介绍
        1.PC端电子税务局
        2.手机APP
    (三)乌海市电子税务局运行情况简介
        1.税务机构概况
        2.纳税人分布情况
        3.电子税务局软硬件配备情况
    (四)乌海市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取得成效
        1.有效降低纳税成本
        2.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3.提升纳税遵从度
    (五)乌海市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1.系统运行不稳定
        2.不能办理全部涉税业务
        3.缺少及时有效的操作培训
        4.不能及时解决纳税人需求
二、乌海市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服务理念树立不牢固
        1.传统征管模式思维根深蒂固
        2.对电子纳税服务理解有偏差
    (二)服务功能建设不完善
        1.系统建设不完善
        2.业务流程改造不彻底
        3.信息安全防护机制不健全
    (三)服务共治程度不高
        1.获取其他职能机关信息能力不足
        2.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程度不高
        3.缺少社会评价监督机制
    (四)宣传辅导机制不健全
        1.日常宣传工作缺位
        2.缺乏常态化的培训机制
    (五)服务沟通渠道不顺畅
        1.实体办税服务厅与电子税务局相互孤立
        2.软件开发企业服务客户功能存在局限性
        3.问题管理机制不完善
三、可资借鉴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一)可资借鉴的国内外经验
        1.国外经验
        2.国内经验
    (二)国内外电子税务实例的启示
        1.推动政府主导,统筹建设电子政务系统
        2.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四、优化乌海市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基于纳税人需求的服务理念
        1.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
        2.培养电子纳税服务思维意识
    (二)完善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功能建设
        1.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系统稳定性
        2.拓展纳税服务功能领域
        3.健全用户信息安全机制
    (三)积极推进服务共治
        1.健全政务信息互联共享平台
        2.推动中介机构承担电子纳税服务功能
        3.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四)建立多元化宣传培训体系
        1.扩大宣传覆盖面
        2.多种形式开展培训辅导
    (五)完善纳税人需求管理机制
        1.一线人员积极参与电子税务局服务工作
        2.客服人员提升服务意识与业务能力
        3.重构问题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信息化
        2.1.2 城市公共交通
        2.1.3 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技术治理理论
        2.2.2 整体性政府理论
3 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现状
    3.1 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1 必要性分析
        3.1.2 可行性分析
    3.2 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实践
        3.2.1 责任主体
        3.2.2 建设内容
        3.2.3 运作机制
        3.2.4 政策工具
    3.3 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成效
        3.3.1 建立城市公交信息采集与监测体系
        3.3.2 初步实现公共交通信息统一管理与共享
        3.3.3 建立公共交通应急调度与决策分析体系
        3.3.4 市民公交出行便利性和满意度显着提升
4 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问题
        4.1.1 责任主体不明确
        4.1.2 系统建设及应用滞后
        4.1.3 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尚存差距
        4.1.4 信息共享程度低
        4.1.5 政策工具不完善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4.2.2 管理体制不完善
        4.2.3 财政资金保障不充裕
        4.2.4 信息安全与人才缺乏保障
5 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国内外经验借鉴
    5.1 国外相关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经验
        5.1.1 纽约
        5.1.2 首尔
        5.1.3 东京
    5.2 国内相关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经验
        5.2.1 广州
        5.2.2 深圳
        5.2.3 南京
    5.3 国内外经验分析
6 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优化措施
    6.1 建立科学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体制
        6.1.1 建构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6.1.2 明晰政府与企业职责定位
    6.2 优化公共交通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水平
        6.2.1 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系统
        6.2.2 提高公共交通数据的分析运用水平
        6.2.3 提升公共交通信息化服务水平
    6.3 促进信息共享与整合
        6.3.1 信息化应用成果共享
        6.3.2 加强行业标准编制
    6.4 完善保障机制
        6.4.1 加强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
        6.4.2 强化公共交通信息化人才保障
        6.4.3 构建公共交通数据安全屏障
        6.4.4 优化政策工具组合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纳税遵从视角下12366纳税服务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纳税遵从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纳税遵从相关概念
        一、纳税遵从
        二、纳税服务
        三、纳税服务平台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纳税遵从理论
第二章 12366 纳税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其对纳税遵从的影响
    第一节 12366 纳税服务平台的建设背景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 纳税服务平台建设对纳税遵从影响的规范分析
        一、专业化平台的打造能有效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二、平台与办税厅职能共担能为纳税人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三、平台实现数据互联能有效从征税人角度提升纳税遵从度
    第三节 云南省纳税服务平台建设对纳税遵从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云南省12366 纳税服务平台运行数据
        二、云南省12366 纳税服务平台运行成效分析
第三章 12366 纳税服务平台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平台推广效应低于预期
        一、宣传效果差
        二、社会化协作体系尚未健全
        三、征纳沟通不顺畅
    第二节 平台顺畅运行后劲乏力
        一、数据利用效果差
        二、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保障体系建设缺位
        一、机构编制不合理
        二、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三、职业倦怠倾向明显
    第四节 辅助支撑体系建设失位
        一、专业税收业务支撑欠缺
        二、青年干部挂职锻炼培养基地实效性差
第四章 12366 纳税服务平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公众对纳税遵从的重视度不够
        一、税收宣传力度不足
        二、机构合并后部门间沟通机制不健全
    第二节 平台服务方式缺乏创新
        一、坐席数量有限且服务形式单一
        二、平台内系统功能利用率低
    第三节 后台团队建设缺少着力点
        一、机构内混编情况严重
        二、部分工作人员学习主动性不足
    第四节 平台内辅助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一、知识库内容不够全面
        二、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第五章 强化平台建设、提升纳税遵从度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改进税法宣传手段与完善服务功能
        一、利用“互联网+税务”创新税收宣传方式
        二、丰富平台的服务功能
        三、建立健全协调联络机制
        四、畅通部门间沟通渠道
    第二节 优化完善纳税服务平台机制
        一、深入挖掘数据从而建立有效利用机制
        二、强化平台考核机制的运用
    第三节 增强工作人员团队建设
        一、充足后台人员配置并完善选拔机制
        二、加强纳税服务平台工作团队的文化建设
    第四节 强化纳税服务平台的辅助支撑体系建设
        一、重视咨询专家团队的建设
        二、强化纳税服务平台知识库支撑
        三、提高青年干部挂职锻炼培养基地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税务局纳税服务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 国地税合并
        2.1.2 纳税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3 税收遵从理论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税务局纳税服务质量提升的现状分析
    3.1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税务局纳税服务质量提升的举措
        3.1.1 加强纳税宣传范围及辅导力度
        3.1.2 提升办税人员的服务素质及服务意识
        3.1.3 利用一窗通办的方式推进资源整合
        3.1.4 注重纳税信用等级评价及结果运用
    3.2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税务局纳税服务质量提升取得的成效
        3.2.1 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普遍增强
        3.2.2 办税服务大厅人性化规范化建设
        3.2.3 实现一网覆盖的办税体验
        3.2.4 信用等级评定效果显着
    3.3 集宁区税务局税务纳税服务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缺乏主动性服务意识
        3.3.2 纳税服务信息一体化建设滞后
        3.3.3 原国、地税税务干部的传统思维难以改变
        3.3.4 纳税服务规范性不足
        3.3.5 基层纳税服务人员工作能力亟待提升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纳税服务理念不足
        3.4.2 相关涉税软件开发及后台维护不够完善
        3.4.3 国地税长期分设带来的持续影响
        3.4.4 征纳双方缺少信息的交互和管理沟通
        3.4.5 部分税务干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纳税服务质效提升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纳税服务质量提升的概况
        4.1.1 美国:制定法案设置专业服务机构
        4.1.2 澳大利亚:制定纳税人宪章及服务承诺
        4.1.3 英国:制定公共服务部门服务标准
    4.2 国内其它地区国地税合并后纳税服务质量提升概况
        4.2.1 上海市:通过纳税服务热线满足纳税人多样化需求
        4.2.2 北京市:利用内外结合的方式提高宣传效果
        4.2.3 广州市:创建“最多跑一次”清单提高服务效率
    4.3 经验借鉴
        4.3.1 注重线上线下的辅导及宣传工作
        4.3.2 重视大数据对纳税服务的支撑作用
        4.3.3 搭建高水平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4.3.4 简化办税流程
5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税务局纳税服务质效提升的对策
    5.1 提升纳税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
        5.1.1 树立先进服务理念
        5.1.2 提升纳税服务质量
        5.1.3 进一步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5.2 建立健全纳税服务的管理、监督、激励体系
        5.2.1 建立以提升综合绩效为目的的管理体系
        5.2.2 建立以提高服务质效为目的的监督机制
        5.2.3 建立以优化税收绩效为目的的激励措施
    5.3 推进纳税服务的宣传力度
        5.3.1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加强宣传辅导
        5.3.2 应用信息技术搭建“立体税宣”平台
    5.4 创建由第三方参与的纳税服务生态
        5.4.1 推行便利化办税措施
        5.4.2 优化纳税服务网点
        5.4.3 优化涉税服务机构
    5.5 多措并举推进信息化建设
        5.5.1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5.5.2 加大力度完善“i税平台”建设
        5.5.3 提供多渠道纳税咨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电子社保卡的相关概述
    2.1 电子社保卡的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的意义
第三章 我国电子社保卡的应用
    3.1 我国社会保障卡的沿革
    3.2 我国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服务情况
    3.3 国内部分城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的启示
第四章 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的现状分析
    4.1 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基本概况
    4.2 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第五章 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5.1 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2 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六章 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问题的优化对策
    6.1 法律技术层面
    6.2 社保部门层面
    6.3 社会公众层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四、2001年信息化服务热线面向社会正式开通(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大数据的合肥轨道运营管理信息化研究[D]. 宋宸.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4)
  • [3]LT集团双线业务竞争策略研究[D]. 张安琪.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徐州市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希.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石蕾. 山东大学, 2020(05)
  • [6]乌海市“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研究[D]. 赛巴雅尔.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 王慧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基于纳税遵从视角下12366纳税服务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沈玲.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9]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税务局纳税服务质量提升研究[D]. 王妍.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10]六安市电子社保卡公众应用问题研究[D]. 汪贵合. 安徽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2001年,正式向社会开通信息服务热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