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人体四肢的范围

到达人体四肢的范围

一、Reach Envelope of Human Extremities(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骥[1](2021)在《基于三维人体运动捕捉数据的拉班舞谱自动生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数字化方式来记录和存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拉班舞谱作为科学的符号化动作记录体系,是记录和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戏曲和武术等人体动态艺术的有力工具。但是,其主要获取方式为通过专业人员手工制谱,所需时间和人力成本很高。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拉班舞谱自动生成能极大提高制谱效率,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基于三维人体运动数据,研究拉班舞谱的自动生成方法。依据拉班记谱法中的运动分割理论和动作识别理论,本文将舞谱生成分为运动分割和动作识别两个步骤。首先,研究运动数据的拉班时序分割算法,以切分连续的四肢运动,获得能够使用拉班符号表示的元素动作。然后,研究上肢和下肢元素动作识别算法,以确定各动作对应的符号,从而生成运动数据的拉班舞谱。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贡献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面向四肢运动的拉班时序分割算法。人体上下肢运动具有协同性,同时上下肢动作在拉班分析中因其与人体重心关系的不同又具有差异性。因此基于协同性将四肢运动作为整体切分出不同的行为片段,然后基于差异性对每个行为片段中的上下肢动作分而治之。首先,在行为片段切分中,采用基于弹性网正则约束的子空间聚类算法利用时序数据相邻帧间关联来分割四肢行为片段。然后,对于上肢时序数据,从时间角度分析肢体运动速率的变化,以及从空间角度分析肢体拉班方位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分割,以增强上肢运动分割的稳健性。对于下肢时序数据,从分析运动趋势变化,到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对趋势内元素动作建模,两个层次进行分割,以提升下肢运动分割质量。实验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分割算法能够依照拉班理论切分四肢运动时序数据,相比已有方法,本文算法取得了更高的分割准确率。(2)提出面向上肢非支撑动作的决策融合舞谱生成算法。运动数据中包含不同的人体骨骼尺度信息以及不同的人体方位角度信息,为了解决特征表示对尺度和角度变化敏感的问题,提出使用归一化节点特征和李群特征表示动作数据。为了解决上肢非支撑动作识别中对结束姿态关注不足的问题,提出从人为制定规则和训练极限学习网络两个角度分析动作结束姿态,然后对结果进行策略融合,以提升识别能力。此外,利用下肢与上肢动作的协同性,在策略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利用上肢和下肢运动数据建模上下肢的关联关系。实验验证表明,归一化节点特征和李群特征能鲁棒地表示三维人体运动数据,相比已有方法,本文算法取得了更高的上肢元素动作识别准确率,提高了上肢舞谱生成质量。(3)提出面向下肢支撑动作的时空网络舞谱生成算法。为了解决下肢支撑动作识别中对运动过程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关注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使用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和基于李群网络的双分支网络结构分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分支能够在时间域内对时序数据的长期依赖关系进行建模,李群网络分支能够对数据中的空间关系进行建模。通过网络联合,结合两种网络的时间分析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以提升网络模型的识别能力。此外,基于上下肢动作的协同性,进一步提出联合利用上肢分类结果和上肢运动数据,在时空网络的基础上建模上下肢的关联关系。实验验证表明,相比已有方法,本文算法取得了更高的下肢元素动作识别准确率,提高了下肢舞谱生成质量。(4)设计并实现了拉班舞谱自动生成及多维展示平台。平台功能包括:基于拉班舞谱自动生成的记录和保存功能,以及基于多路影像、运动捕捉数据和拉班舞谱同步播放的展示功能。实现了以三维人体运动捕捉数据为纽带的计算机技术与拉班动作理论的结合,使拉班舞谱成为动态艺术数字化记录的新方式,为民族民间舞蹈、戏曲和武术等动态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基于三维人体运动数据的拉班舞谱自动生成若干关键技术,在四肢运动分割和元素动作识别两大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算法,形成了基于运动捕捉数据的拉班舞谱自动生成的完整解决方案。

徐青华[2](2021)在《冬残奥坐姿高山滑雪选手旗门转弯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高山滑雪作为“冬残奥”雪上项目的金牌大项,是我国备战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重点突破方向。如何充分利用级别优势,弥补身体残疾带来的功能障碍,是残疾人运动员取得比赛成功的关键技术因素。为此,本文根据国家残疾人高山滑雪队备战“残奥会”的要求,从残疾人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由此决定的功能分级出发,结合运动实践,对坐姿大回转旗门转弯关键环节动作进行了针对性的技术分析和运动规律研究。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截肢运动员环节惯性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利用健全人人体测量学模型计算截肢运动员身体质心的可行性研究;(2)探索坐姿高山滑雪大回转项目的运动学规律,分析倒立摆模型在滑行轨迹优化中的有效性。研究方法:截肢运动员身体环节惯性参数的研究中,选取17名坐姿截肢运动员,利用测力台和平衡板获得残端质量和质心位置,结合健全人人体回归模型和多刚体模型计算身体整体质心,通过与平衡板测试法获得的身体质心的比较进行有效性验证。坐姿高山滑雪大回转项目动作技术研究中,设计开发了适用的运动学测试系统,利用无人机高空定点拍摄和可穿戴惯性传感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1名坐姿运动员终点前3个目标旗门赛段内的滑行技术动作,探索不同级别运动员旗门转弯技术的动作特点和表现差异。最后,利用倒立摆模型对滑行轨迹和滑行时间进行仿真计算,通过与实际滑行表现的对比进行模型有效性验证。研究结果:(1)膝上截肢和膝下截肢运动员的身体一维质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与健全人一维质心差异非常显着(p<0.01)。(2)利用4种人体回归模型和多刚体模型计算身体整体质心时,Zatsiorsky环节参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平衡板测试法的测量结果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残端长度比例因子估测的残端质量与测力台测量值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ICC=0.89)。(4)不同分级级别、不同截肢类型的运动员全程滑行时间差异非常显着(p<0.01)。全程滑行时间与全程滑行距离、距离旗门最小距离、单旗门质心运动轨迹、单旗门滑行时间之间均呈显着性正相关(p<0.05)。分级级别与目标赛段内全程滑行时间相关性非常显着(r=-0.92,p<0.01)。(5)对于LW10和LW11级运动员来说,单旗门转弯的最大滑行速度与滑行时间呈非常显着性负相关(r=-0.76,p<0.01),对于LW12级运动员来说,全程滑行时间与旗门转弯前后的速度变化相关性显着(r=0.56,p=0.02),LW10和LW11级运动员的速度变化与全程滑行时间相关不显着(r=0.23,p=0.40)。(6)倒立摆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实际滑行距离和滑行时间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一致性结果分别为ICC=0.45和ICC=0.85。研究结论:(1)利用测力台测量的残端质量和质心位置,结合Zatsiorsky身高体重模型获得的截肢运动员身体质心与平衡板测试法的测试值之间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说明测力台测试法结合Zatsiorsky的身高体重参数模型能够有效获得截肢残疾人的身体质心。利用残端长度比例结合人体测量回归模型可以较好的估测残端的质量,尤其是对于大腿残端的计算,结果更有效,但是长度比例因子在估测残端质心位置时则会导致较大误差。(2)不同级别运动员完成旗门转弯的时机不同,高级别运动员适宜采用进入旗门前完成身体转向的滑行方式,低级别运动员适宜采用滑过旗门后进行身体转向的滑行方式。(3)高级别运动员的最大滑行速度显着大于低级别运动员,LW10级运动员因可以从提高旗门转弯阶段的最大滑行速度来提升运动表现,LW12级运动员则可以通过减小旗门转弯前后的速度损失来提高运动表现。单旗门滑行的轨迹长度、转弯半径、距离旗门最小距离、旗门滑行前后速度变化等指标不仅能够分析单旗门转弯的运动学规律,也能有效反应比赛全程的运动表现。(4)对坐姿高山滑雪大回转项目来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方程,建立倒立摆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旗门转弯阶段的滑行轨迹和滑行时间,并根据模型仿真结果预判运动员的最优成绩。

熊枫[3](2021)在《小型猪四肢荧光素钠循经迁移及运动对迁移影响的观察》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经络学说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经络的客观存在与生物学内涵的研究是中医科研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上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了经络的一系列生物物理特性,为经络的客观存在提供了证据。经络是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因此经络的可视化研究是现代经络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缺乏安全便捷可从体表直接观察的可视化技术,寻找新的可视化技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真真正正的看到经络在哪里,才能更好地对经络的物质基础与效应机制开展研究。张维波教授的“经络间质通道”学说提示,经络是存在于间质中的组织液通道,且该通道具有低流阻的性质,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验证了该学说。张教授运用了经络运行组织液这一特性,通过注射与水亲和的荧光示踪剂在大鼠任脉组织液通道上,经过剥离皮肤后可以观察到循经迁移轨迹。但是由于大鼠四肢较小,难以观察四肢部的循经组织液通道分布,且还需剥离皮肤观察,不够方便简捷,还需要寻找合适的动物模型以及摸索更为简捷的实验技术条件来对循经组织液通道进行可视化。因此,本实验使用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通过向四肢部注射荧光素钠溶液,从体表直接观察荧光循经迁移轨迹,创建一种新的循经组织液通道可视化技术,对循经组织液通道的横切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探寻运动对迁移轨迹的影响,来推动经络生物学内涵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在“经络间质通道”学说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用荧光照相法进行小型猪四肢循经组织液通道的可视化显示,建立新的从体表可视化观察的技术,观察体表荧光轨迹的迁移特征及其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的吻合度,为“经络间质通道”的研究提供新的影像学实验证据;分析荧光迁移轨迹与浅表静脉的相关性,探讨循经组织液通道的物质基础;观察荧光迁移轨迹横切面的分布特征,分析循经组织液通道的三维特征与空间结构,全方位立体了解循经组织液通道的分布;从间质通道角度探讨清醒和运动对组织液流动的影响,探讨组织液运行动力学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小型猪循经低电阻线测定及荧光素钠注射参数的筛选用WQ6F30经络定位仪测量小型猪四肢部低电阻点(low impedance point,LIP)及其构成的十二条循经低电阻线(Low impedance line along meridian,LILM),在LILM于腕踝部的LIP注射荧光素钠(Sodium Fluorescein,SF)溶液,比较不同注射剂量、试剂浓度、注射深度下的SF迁移特征,筛选SF溶液的注射参数。实验二:小型猪四肢荧光素钠循经迁移特征的观察在5只小型猪四肢腕踝部LIP或旁开高电阻点(High impedance point,HIP)注射SF溶液,用荧光照相法采集注射不同时间段SF迁移的图像,分析SF的分布特征,比较SF迁移轨迹与古典经脉循行线的吻合度;用投影式血管成像仪V800P体表投影浅表静脉,比较SF迁移轨迹与浅表静脉的位置关系;测量统计SF迁移轨迹的长度、宽度和长宽比,总结归纳SF循经迁移的规律。3只小型猪注射SF溶液后,运用干冰冷冻小型猪四肢,对SF迁移轨迹循行区域进行横向切片,用荧光照相法采集横切片的图像,观察SF迁移轨迹在横切面的分布特征,分析SF迁移轨迹的三维特征与空间结构。实验三:运动对小型猪四肢荧光素钠迁移的影响4只小型猪分别在清醒不运动(清醒组)、清醒运动(运动组)和麻醉(麻醉组)三种状态下注射SF溶液,清醒组注射后将小型猪放置于特制的猪笼中,运动组注射后将小型猪放置于动物跑步机中运动,麻醉组注射后将小型猪放置于试验台,用荧光照相法采集注射后60min时体表SF迁移轨迹图像,对三者的荧光照片以及心率进行比较,分析清醒不运动和清醒运动对组织液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实验一:小型猪四肢部测得12条LILM,位置与人体十二经脉位置相似;以注射剂量0.4ml、SF浓度5%、注射深度3~4mm作为四肢部LIP注射SF溶液的参数时,体表迁移轨迹荧光强度最强,迁移长度更长,适宜观察。实验二:在小型猪四肢12条LILM注射SF溶液后,沿四肢LILM共出现可重复的7条体表循经迁移轨迹,其中前肢外侧3条,前肢内侧3条,后肢内侧1条。7条(共46例)SF迁移轨迹总平均迁移长度为5.13±2.12cm,平均宽度为0.99±0.5cm,平均长宽比为7.39±6.78;HIP组(11例)注射后进出现接近圆形的局部扩散,平均长度为2.5±0.62cm,平均宽度为2.08±0.43cm,平均长宽比为1.21±0.21。与HIP组比较,四肢LIP组总体SF体表迁移长度极显着延长(P<0.001);四肢LIP组总体SF体表迁移宽度极显着小于HIP组(P<0.001);四肢LIP组总体SF体表迁移的长宽比均极显着大于HIP组(P<0.001);7条SF体表迁移轨迹与LILM的总吻合度为81.4%,迁移轨迹规律与古典经脉循行线基本吻合;体表SF迁移轨迹均与浅表静脉体表投影位置交叉而不重合。SF迁移轨迹是以倒三角形状呈现在横切面上,荧光轨迹在体表处较宽,往深部而渐渐变窄,上可达皮肤表面,下可至骨面,荧光轨迹在深层迁移近似长条形,荧光轨迹中可以看见明显的肌肉边界,荧光染料的范围在两个肌肉边界之间,并且荧光轨迹可向肌肉内扩散一定距离。深层的SF迁移轨迹远比体表处所能观察到的要长,宽度也比体表轨迹更宽一些。实验三:清醒组SF迁移轨迹的平均长度为5.38±0.平均长度为2.99±0.61cm,迹的平均长度为5.58±0.94cm,麻醉组SF迁移轨迹的66cm,运动组SF迁移轨与麻醉组比较,清醒组与运动组SF迁移的轨迹长度均极显着延长(P<0.001)。清醒组与运动组SF迁移轨迹的长度无显着性差异。清醒组平均心率为84 ±12.28bpm,运动组心率为118.5±9.3bpm,麻醉组平均心率71±7.33bpm。清醒组与麻醉组心率均极显着慢于运动组(P<0.001),麻醉组心率显着慢于清醒组(P<0.05)。结论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小型猪四肢低电阻点注射SF溶液可视化在体显示循经组织液通道的方法。2.可从体表观察到与循经低电阻线基本吻合的SF迁移轨迹,其在肢体深部的迁移长度要大于在体表所观察到的长度。组织液在间质通道中存在定向流动而非依浓度梯度的局部扩散。间质通道通常位于肌肉间隙之中,与浅表静脉交叉而不重合,不属于血管外周隙通道。以上观察提示荧光素钠迁移轨迹存在的通道可能是一种未知的间质通道,其可能与经络有关。3.清醒不运动和清醒运动运动均可以促进组织液的流动,但运动对流动的加强作用不明显。

林培培[4](2021)在《小半夏汤防治四肢良性骨肿瘤全麻术后痰饮内停型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以中西医相关理论为指导,分析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病因病机特点和防治原则,观察小半夏汤防治四肢良性骨肿瘤全麻术后痰饮内停型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PONV提供一个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术前初步诊断为骨样骨瘤、骨软骨瘤、内生软骨瘤、骨囊肿和其他良性骨肿瘤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采用统一的麻醉方案和镇痛泵,治疗组于手术前一天早晚、手术日晚、手术第二天晨服用中药颗粒剂小半夏汤一剂,对照组于手术前一天早晚、手术日晚、手术第二天晨服用等量安慰剂。观察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在术后0-4h、4-12h、12-24h三个时间段PONV的发生例数、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追加甲氧氯普胺例数,以及发生PONV时和术后24h时的中医症状评分,计算两组PONV总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分析小半夏汤对PONV的发生次数、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方面的作用。结果:参与的研究对象脱落10例,共完成70例,两组各3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干预后,术后24h内两组PONV的总发生率为:治疗组10例(28.6%),对照组32例(91.4%)。治疗组在三个时段的发生率和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ONV严重程度分级比较中,在0-4h时段,治疗组中的Ⅰ级、Ⅱ级、Ⅲ级人数少于对照组;在4-12h时段,治疗组中的Ⅰ级、Ⅱ级、Ⅲ级人数少于对照组;在12-24h时段,两组均没有患者出现Ⅱ级症状,治疗组中的Ⅰ级、Ⅲ级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ONV持续时间和追加甲氧氯普胺例数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疗效方面,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评分差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半夏汤可以降低四肢良性骨肿瘤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严重程度分级,缩短持续时间,对防治PONV有一定效果,为中药防治PONV提供临床依据。

曾学玲[5](2021)在《何晓晖教授对《内经》“脾藏营”理论研究及临床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何晓晖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江西省首批名中医、江西省首批国医名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何师精研《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等经典着作,博采百家,兼容并蓄;从事中医诊疗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即临床经验。导师何晓晖教授早年在教学期间发现教材中“脾藏营”理论的缺失,认为脾亦有所藏,遂潜心研究“脾藏营”理论,阐发其内涵,运用于临床,取得成效,有所建树。本研究在原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内经》中“营”的涵义,揭示“脾藏营”的生理和病理机制,总结何师运用“脾藏营”理论治疗营养不良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临床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文分为三步论述,分别是“营”的研究、“脾藏营”理论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三大块:1.首先通过文献检索梳理研究古今医家对《内经》中“营”的论述,并以《内经》原文为主要依据,结合历代医家论述以及训诂学对“营”、“荣”、“营气”、“营血”、“营阴”学术名词的含义进行辨析,从中医理论上初步对“营”的含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营”的生成以及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2.然后通过对“脾”、“藏”、“营”三个部分内容来探讨、揭示“脾藏营”的机理,并详细地论述了“脾藏营”主运化的八个环节以及“脾藏营”的病理变化和病证,深入地探讨了《内经》“脾藏营”理论的内涵。3.最后综合整理分析何教授运用“脾藏营”理论防治营养不良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验案,总结何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结果:1.第一章认识到了中医学“营”有两个含义:一是水谷精气;二是营气。营的来源主要是水谷,进入人体需要脾胃的运化,营的生成离不开饮食与脾胃。营具有营养机体和化生气血等诸多生理功能,因此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气是由营(水谷精气)所化生的生命物质之一。营是源,营气是流。2.第二章认识到中医脾的解剖学概念是现代医学的胰腺,但是中医脾脏是基于藏象学说和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的认识,其功能远超过了胰腺功能的范围,涵盖了机体多个与食物消化和物质代谢相关的脏器以及多个系统的功能。“藏”有贮藏和主持两个含义,即脾主贮藏营养物质和主持人体的物质代谢。“脾藏营”指的是脾是人体消化和物质代谢的中心,主司人体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同时认识到“脾藏营”主要是通过脾主运化功能来实现的,脾主运化可以细化为八个环节、四个阶段,这对于认识“脾藏营”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到“脾藏营”功能失常会出现脾营虚和脾营不运两种病理变化,这对于“脾藏营”理论的临床运用具有指导意义。3.第三章主要是总结何晓晖教授运用“脾藏营”治疗营养不良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经验,发现了营养不良性疾病与代谢性疾病与“脾藏营”功能失常密切相关,采用健脾益营法治疗营养不良性疾病、运脾化浊法治疗代谢性疾病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结论:本文初步界定了“营”的含义概念,“营”有两个含义:一是水谷精气;二是营气。“脾藏营”指的是脾是人体消化和物质代谢的中心,主司人体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脾藏营”功能失常主要有脾营虚和脾营不运两种病理变化。何晓晖教授在临床上将“脾藏营”理论运用于防治营养不良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取得明显疗效。本文证明了何晓晖教授阐发的《内经》“脾藏营”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孙思凡[6](2021)在《广西瑶族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广西瑶族的体质人类学与群体遗传学特征,课题组于2017年4月下旬赴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石坪瑶寨等8个村寨和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4个村寨,对瑶族成人1195例(男性534例,女性661例)进行了60项体质指标、18项身体组成成分指标的测量及12项观察指标的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瑶族多前额直型,多有上眼睑皱褶,多无蒙古褶,眼裂高度多狭窄,眼裂倾斜度多为水平型,鼻根高度中等,鼻背观多直型,鼻基底上翘,鼻孔最大径多为水平,鼻翼宽多为中等,颧部突出度中等,三角形耳垂居多,正唇型率和薄唇率均较高,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下颏多直型。鼻翼宽阔型出现率也较高。性别间比较,广西瑶族男性多前额后斜、鼻翼宽阔,女性多直型前额、中等型鼻翼宽。从头面部观察指标来看,广西瑶族具有蒙古人种的主要特征。(2)按照指数均数,广西瑶族男性、女性均为宽肩型、宽骨盆型、矮胖型、矮型身高,男性为长躯干型、亚短腿型、中胸型,女性为中躯干型、中腿型、宽胸型。广西瑶族肩、骨盆较宽,身体矮胖。(3)广西瑶族男性头围、腰围、胸围等8项指标均数均大于女性,Vervaeck指数女性大于男性。广西瑶族男性的头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上臂最大围、前臂围及Vervaeck指数值随年龄增长呈线性下降;Erisman指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大。随年龄增长,女性头围、臀围、大腿围等7项指标均数呈线性下降;腰围与Erisman指数值呈线性上升。广西瑶族男性围度更大。(4)广西瑶族男性肱二头肌皮褶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厚,而髂嵴上皮褶呈现变薄的趋势,女性肱三头肌皮褶逐渐变厚,髂嵴上、髂前上棘皮褶呈现变薄的趋势。瑶族成人皮褶厚度与南方族群接近,与壮侗语族族群较近,瑶族成人皮褶厚度具有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族群特征。(5)广西瑶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1-5.1-1.7,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9-4.9-1.1,属于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性肌肉、骨骼发育程度强于女性,身体线性度更好,身体充实度小于女性,女性脂肪发育则优于男性。与其他族群相比,广西瑶族男性皮下脂肪丰富,骨骼、肌肉发达程度中等偏低,瑶族女性身体脂肪、骨骼和肌肉发育程度及线性程度处于中等。(6)随年龄增长,广西瑶族男性的体重、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BMI、热量、右上肢肌肉量、左上肢脂肪率、下肢脂肪率、肌肉量以及躯干肌肉量减小,生理年龄和水分率逐渐增大。女性体重、身高、总体脂率、总肌肉量、推定骨量、BMI、热量、右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脂肪率、右下肢脂肪率、躯干脂肪率、躯干肌肉量12项指标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生理年龄和水分率与年龄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瑶族成人体脂率处于正常范围内。男性内脏脂肪等级属于内脏肥胖型,女性属于正常范围。(7)两地区的瑶族相比,桂林瑶族男性、女性头长、眼内角间宽、形态面高、鼻高、容貌耳长、容貌耳宽、身高、坐高、下肢全长9项指标值均大于来宾瑶族,头宽、额最小宽、面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宽、鼻宽、唇高、骨盆宽、胸围、体重小于来宾瑶族。桂林瑶族男性的耳上头高、躯干前高与上肢全长大于来宾瑶族男性,女性的容貌面高及头围大于来宾瑶族女性。桂林与来宾瑶族男性口裂宽、容貌面高、头围,女性鼻宽、口裂宽、耳上头高、躯干前高、上肢全长值相差不大。总体来说,桂林瑶族成人的头更长、更窄、更狭;面更窄,唇显低,鼻更高,胸围更小,骨盆更窄,身材更高一些。桂林、来宾瑶族均为中头型、高头型、中鼻型、矮身材。桂林瑶族男性、女性及来宾瑶族女性均以狭头型居多,来宾瑶族男性主要为中头型。从头面部观察指标的结果来看,多数头面部指标出现率两地区瑶族相近,但桂林瑶族蒙古褶较来宾瑶族发达,眼裂多为狭窄,眼裂高度中等型、眼裂倾斜度外角高型、鼻翼宽中等型、薄唇率均低于来宾瑶族。两地区瑶族男性头围差异不明显,桂林瑶族女性较来宾女性头围大一些,桂林瑶族成人躯干及四肢围度值小于来宾瑶族,来宾瑶族成人上肢肌肉发育程度更优。桂林瑶族男性肱二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小于来宾瑶族,女性肱二头肌皮褶厚度值小于来宾瑶族。桂林、来宾瑶族男性、女性均表现为躯干部皮褶厚度值最大,髂嵴上皮褶厚度值较大,躯干部脂肪发育优于四肢,腰腹部脂肪较厚。除身高和水分率外,其余17项指标值桂林瑶族均低于来宾瑶族,桂林、来宾瑶族成人体脂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桂林瑶族成人的BMI处于正常范围,来宾瑶族成人属于超重。桂林、来宾瑶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等级均超标,女性在正常范围。总体来说,来宾瑶族体脂率、体重大于桂林瑶族,脂肪发育水平更高。(8)广西瑶族体质特征男性与广西壮族最为接近,与贵州布依族、云南独龙族、贵州侗族、贵州苗族及广西仫佬族较为接近;女性与贵州布依族和广西仫佬族最为接近,与贵州苗族、广西壮族、贵州侗族较为接近。广西瑶族男性表现为头较短、较窄,前额较窄,鼻较窄,身高、坐高较矮,骨盆宽较窄,女性表现为头较短、较窄,面较窄,鼻较窄,口裂及眼内角间宽较宽,身高、坐高较矮。广西瑶族体质特征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征。(9)男性翻舌率大于女性,卷舌率、尖舌率小于女性。三种舌运动类型间不存在相关性,广西瑶族3种舌运动类型出现率与贵州苗族接近。广西瑶族成人利手、扣手及交叉臂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广西瑶族3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与贵州侗族、贵州苗族接近。总体来讲,广西瑶族群体遗传学特征与南方族群接近,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征。结论:广西瑶族体质特征和遗传学特征与壮侗语族族群等南方族群较为接近,其体质特征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桂林、来宾两地区瑶族多数头面部特征差异不明显,来宾瑶族较矮,肥胖程度较高,身体围度较大,皮褶厚度较厚。

赵丽丹[7](2021)在《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身体姿态控制能力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将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应用于青少年拉丁舞训练中,采用训练中常用的两种负荷形式:大量中强度、大强度中量,分析两种负荷形式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影响效果,为青少年拉丁舞的训练手段以及训练时负荷安排提供新的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使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选取靖江市奥斯卡舞蹈学校24名12-14岁女生作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实验Ⅰ组(大量中强度)、实验Ⅱ组(大强度中量),进行为期12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干预。研究结论:(1)12周的训练干预,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均有助于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在静态方面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提高,其中大强度中量负荷的训练效果优于大量中强度负荷的训练效果,表明在提高静态方面的身体姿态控制能力时优选大强度中量负荷形式进行训练。(2)12周的训练干预,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均有助于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在动态方面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提高,同时大量中强度负荷和大强度中量负荷组间不存在差异性,表明两种负荷形式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都对动态方面的身体姿态控制能力起到促进作用。(3)12周的训练干预,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均有助于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在非稳定状态下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提高,其中大强度中量负荷的训练效果优于大量中强度负荷的训练效果,表明在提高非稳定状态下身体姿态控制能力时优选大强度中量负荷形式进行训练。(4)12周的训练干预,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均有助于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专项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拉丁舞相关技术质量的提高。其中大强度中量负荷在姿势控制能力和身体旋转控制能力指标中的训练效果优于大量中强度负荷的训练效果,表明提高专项姿势控制能力和身体旋转控制能力时优选大强度中量负荷形式进行训练。在身体线条及延展性控制能力测试指标中大量中强度负荷和大强度中量负荷组间不存在差异性,表明两种负荷形式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都对身体线条及延展性控制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黎博文[8](2021)在《基于体感测量的实时3D服装动态虚拟试穿体验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个性化的现代时尚文化促进了服装定制产业的快速发展。近来,新一代信息技术诸如5G宽带通信、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等与服装行业交叉,服装虚拟试穿技术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热点。其中,交互式个性化服装虚拟体验模式展现时尚定制的前端需求,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尚发展方向,对现有的服装计算机仿真设计是一种重要补充。依据3D视觉传感理论、服装仿真建模原理、以及Unity3d、Maya等开发建模工具,本文围绕真人3D服装动态虚拟试穿系统的个性化姿态跟踪、高精度实时交互、低成本难题,重点研究了Kinect体感数据采集、人体姿态骨骼点特征提取、人体围度尺寸感知测量、服装3D动态特征建模与跟踪控制、真人虚拟试穿效果动态实时展示等内容。论文主要设计开发内容和创新贡献如下:其一,基于Kinect体感数据,本文提出了区分局部特征相似度的像素聚类方法提取人体的廓形特征,优化了提取效率;继而,结合人体截面的椭圆模型,本文设计了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围度校准模型拟合并校准人体围度尺寸,提高了围度尺寸拟合的精度,为后续匹配人体外廓形和体型结构提供数据支持。其二,针对人体复杂姿态的动态感知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动态特征点的3D服装感知模型,同时,将校准后的围度尺寸融合于服装感知模型中,用以匹配人体廓形和体型结构;进一步,依据分层控制思想区分人体运动特征,本文设计提出一种基于整体-局部SVD分解(Global-Local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GL-SVD)分层迭代控制算法建立真人与服装的3D坐标映射关系,实现了3D服装感知模型与真人间实时动态协同跟踪与高精度匹配。最后,本文利用Unity3d开发引擎、Maya建模软件以及Kinect体感设备搭建开发环境,完成了3D动态虚拟试穿体验测试系统的架构设计、模块的开发实现与集成调试,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3D服装感知模型、服装动态试穿、实时交互控制、虚拟试穿发布展示等,实现了一个完整的3D动态虚拟试穿体验测试系统(软件)。本文基于Windows 10操作系统,集成了测试软件与Kinect体感设备,搭建了虚拟试穿实时互动测试环境。男、女试衣者采用上衣、裤子、裙子服装类型的人体典型姿态如侧身、叉腰、抬腿等进行虚拟试穿的姿态对比测试,以及X型、H型廓形试穿对比测试,测试结果中,本文提出的服装-真人协同跟踪GL-SVD方法的跟踪精度提升了10%,GBDT围度校准模型的平均误差(MAE)为4.3,均方根误差(RMSE)为4.6,结果表明所提出的3D服装感知模型随人体运动的跟踪精度高,实时性良好,与人体体型匹配的效果良好。相比公开报道文献,本文试穿体验测试系统可适用的服装类型和人体姿态类型更多样,真实感更强。综上所述,本文虚拟试穿体验测试系统能较好的完成实时、动态的服装-真人高精度匹配跟踪,可以适应个性化的人体体型特征和运动姿态,验证了进行3D虚拟服装动态试穿的可行性,达到了“边动边试”虚拟试穿互动体验功能。

张奇[9](2021)在《仿生小脑控制模型及其在手臂运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小脑是人体的重要神经调节中枢,在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人体由于遗传或外界因素导致小脑损伤时,会出现“步履蹒跚、站立不稳”等共济失调症状。共济失调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却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深入研究小脑的运动控制机理,建立具有仿生意义的小脑模型,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小脑运动控制机理的认知,而且对共济失调的治疗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有的小脑模型仅以控制效果为目的,虽借鉴了小脑的功能模式,却忽略了小脑的结构特性和学习机制。因此,本文依据小脑的细胞类型及其连接方式建立了仿生小脑功能模块,并结合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搭建了两种不同学习机制的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主要内容包括:(1)在深入研究小脑生理特性和结构功能等基础上,利用神经计算学方法和神经元模拟器建立了一种能够阐明其内部神经元主要通路和作用机制的小脑功能模块。(2)基于小脑功能模块和监督学习算法搭建了监督学习小脑模型,并在神经网络模拟器Emergent上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设计机械手臂跟踪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6个和10个基本单元的误差分别为5.12?1.09 mm和4.28?0.63 mm,即使用更多的基本单元,可以提高控制性能。针对该模型对于多维运动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可调模式产生器阵列的小脑模型。该模型通过多个可调模式发生器来共同操作多自由度手臂,实现了多维运动控制。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肘、腕关节的距离误差为4.12±1.82 mm和5.66±2.00 mm,具有良好的跟踪控制性能。(3)依据最近的小脑解剖生理学实验结果,小脑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存在奖赏信号。据此,本文采用“行动器-评判器”算法构建了基于强化学习机理的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肘关节和腕关节的距离误差为5.16±2.51 mm和6.82±1.89 mm,也能实现良好的运动控制。但是,基于监督学习的仿生小脑模型的执行速度优于基于强化学习机制的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t(28)6.01(29)t(39)0.05(28)1.68,p(27)0.05)。(4)为进一步验证所提出模型的可行性,本文开发了基于力反馈器的仿生手臂控制系统,包括整个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力反馈器控制实验表明,本文构建的两种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的控制误差均小于10 mm,具有良好的轨迹跟踪性能。本文利用神经计算学方法建立了具有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能力的两种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并且都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和生物合理性。

覃亚[10](2021)在《基于p38MAPK通路探讨培土生金法延缓小鼠皮肤衰老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培土生金法代表方加味参苓白术散延缓D-半乳糖(D-gal)所致衰老小鼠的皮肤衰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VE组、加味参苓白术散组。除空白组外,余下3组,每日用D-半乳糖(D-gal)颈背部皮下注射6周,制备皮肤衰老模型。注射开始后第4周开始,予以对应制剂灌服,灌药3周后将所有小鼠麻醉后,取下背部全层皮肤,放入-80℃冰箱中保存待测。HE染色检测皮肤结构的变化;MASSON染色观察皮肤胶原纤维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AQP3、HA水平;生化法检测皮肤组织中的SOD、MDA、GSH-Px、HYP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皮肤中p38MAPK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HE染色示模型组可见明显表皮结构破坏、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而加味参苓白术散组表皮相对较完整,胶原纤维较丰富,分布致密;2.MASSON染色提示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数量减少,而加味参苓白术散组胶原纤维排列相对较整齐,数量丰富;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QP3、HA含量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VE组和加味参苓白术散组AQP3、HA含量增多(p<0.05);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MDA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VE组和加味参苓白术散组MDA含量减少(p<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OD、GSH-Px活性减弱(p<0.05)与模型组相比,VE组和加味参苓白术散组SOD、GSH-Px活性增强(p<0.05);6.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HYP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VE组和加味参苓白术散组HYP水平明显提高(p<0.05)。7.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38MAPK、p-p38MAPK、MKK3/6、AP-1(c-jun)、MMP-1等蛋白分子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VE组和加味参苓白术散组p38MAPK、p-p38MAPK、MKK3/6、AP-1(c-jun)、MMP-1等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培土生金法可延缓皮肤衰老,其机制可能与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

二、Reach Envelope of Human Extremiti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ach Envelope of Human Extremitie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维人体运动捕捉数据的拉班舞谱自动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面向拉班舞谱自动生成的运动分割
        1.2.2 面向拉班舞谱自动生成的动作分析识别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拉班运动分割中存在的问题
        1.3.2 拉班动作分析识别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基于运动捕捉数据的拉班舞谱生成概述
    2.1 拉班舞谱介绍
        2.1.1 拉班记谱法基本原理
        2.1.2 拉班舞谱的应用
    2.2 运动捕捉介绍
        2.2.1 运动捕捉技术
        2.2.2 运动捕捉数据
    2.3 基于运动捕捉数据的拉班舞谱自动生成框架
        2.3.1 运动分割
        2.3.2 动作分析识别
    2.4 自采集数据集和方法评价
        2.4.1 自采集数据集介绍
        2.4.2 方法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四肢运动的拉班时序分割算法
    3.1 引言
    3.2 运动捕捉数据预处理
    3.3 上下肢协同行为分割
    3.4 上下肢拉班元素动作分割
        3.4.1 面向上肢姿态的分割算法
        3.4.2 面向下肢动作的分割算法
    3.5 基于拉板舞谱节奏的分割优化
    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1 实验设置
        3.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面向上肢非支撑动作的决策融合舞谱生成算法
    4.1 引言
    4.2 拉班动作数据特征提取
        4.2.1 拉班动作节点特征
        4.2.2 拉班动作李群特征
    4.3 面向上肢拉班动作的分析识别方法
        4.3.1 基于拉班空间划分的识别方法
        4.3.2 基于极限学习网络的识别方法
        4.3.3 基于空间划分和极限学习的策略融合
    4.4 协同下肢的上肢拉班动作分析识别方法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实验设置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面向下肢支撑动作的时空网络舞谱生成算法
    5.1 引言
    5.2 下肢动作数据特征提取
    5.3 面向下肢拉班动作的分析识别方法
        5.3.1 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的识别方法
        5.3.2 基于李群网络的识别方法
        5.3.3 基于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和李群网络的融合方法
    5.4 协同上肢的下肢拉班动作分析识别方法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实验设置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拉班舞谱自动生成及多维展示平台
    6.1 引言
    6.2 平台组织结构
    6.3 拉班舞谱生成模块
    6.4 多维展示模块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和回答统计
附录B 动态数字资源元数据信息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冬残奥坐姿高山滑雪选手旗门转弯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写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残疾人体育与残奥运动
        1.1.2 “冬残奥”与“科技冬奥”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文组织结构
    1.4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假设
    1.6 名词释义及操作定义
2 文献综述
    2.1 残疾人运动员功能分级
        2.1.1 残疾人运动员功能分级通则
        2.1.2 残疾人竞技体育分级研究
    2.2 人体环节惯性参数研究
        2.2.1 人体环节惯性参数研究现状
        2.2.2 环节惯性参数的比例因子估测研究
    2.3 高山滑雪运动现场分析方法研究
        2.3.1 视频分析方法
        2.3.2 惯性传感器的应用
    2.4 健全人高山滑雪运动技术研究
        2.4.1 旗门转弯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4.2 滑行速度与滑行时间研究
        2.4.3 高山滑雪的能量分析
        2.4.4 高山滑雪滑行轨迹研究
    2.5 冬残奥高山滑雪研究
        2.5.1 残疾人高山滑雪的起源与发展
        2.5.2 冬残奥高山滑雪场地及坐式滑雪器特点
        2.5.3 坐姿高山滑雪技术分析
    2.6 文献小结
3 截肢运动员身体环节惯性参数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身体形态测量
        3.2.3 残端质量及质心位置的测试方法
        3.2.4 身体一维质心的计算和测量方法
        3.2.5 模型回归法的有效性验证
        3.2.6 环节惯性参数的长度比例因子估算方法
        3.2.7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身体一维质心的模型估计
        3.3.2 健侧环节质量及质心位置的模型回归结果
        3.3.3 残端环节惯性参数的长度比例因子估算结果
    3.4 讨论
        3.4.1 残端长度对身体一维质心的影响
        3.4.2 健全人回归模型计算截肢人群环节惯性参数的有效性
        3.4.3 长度比例因子估测残端质量和质心位置的有效性
    3.5 小结
4 基于轨迹优化的坐姿高山滑雪旗门转弯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测试环境条件
        4.2.3 运动学指标测试方法
        4.2.4 质心运动轨迹曲率半径的计算方法
        4.2.5 质心运动轨迹长度的计算方法
        4.2.6 基于倒立摆模型的滑行轨迹仿真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系统测试结果及精度分析
        4.3.2 单旗门转弯的滑行时间及距离特点
        4.3.3 转弯半径与旗门转弯表现间的关系
        4.3.4 旗门转弯阶段运动员滑行姿态分析
        4.3.5 旗门转弯阶段滑行速度特点
        4.3.6 目标赛段全程滑行时间的影响因素
        4.3.7 旗门转弯阶段质心运动轨迹的模型仿真结果
    4.4 讨论
        4.4.1 单旗门转弯的运动学规律
        4.4.2 旗门转弯阶段的速度变化规律
        4.4.3 多旗门转弯的运动学规律
        4.4.4 倒立摆模型在坐姿高山滑雪轨迹仿真中的作用
    4.5 结论及建议
    4.6 实践应用
5 研究创新性与不足
    5.1 研究创新性
    5.2 研究不足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人体环节惯性参数研究概述
附录二 曲率半径计算主要程序代码
附录三 身体形态测量方法及骨性标记点
附录四 姿态传感器通信协议
附录五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3)小型猪四肢荧光素钠循经迁移及运动对迁移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国际上近十年来对组织液研究的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不同因素对组织液流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一 前言
    二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小型猪循经低电阻线测定及荧光素钠注射参数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研究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小型猪四肢十二条循经低电阻线的分布
        2.2 不同参数荧光素钠溶液注射后的比较
        3 讨论
        实验二 小型猪四肢荧光素钠循经迁移特征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低电阻点组及旁开组注射荧光素钠后的体表迁移轨迹观察
        2.2 低电阻点组与旁开组荧光素钠体表迁移图像的比较
        2.3 低电阻点组荧光素钠体表迁移线与循经低电阻线的吻合度分析
        2.4 荧光素钠体表迁移轨迹与浅表静脉位置的比较
        2.5 低电阻点组未出现荧光素钠体表迁移轨迹解剖观察
        2.6 后肢内侧出现的多条平行荧光素钠迁移轨迹
        2.7 荧光素钠沿循经低电阻线迁移轨迹的横切面观察
        3. 讨论
        3.1 四肢低电阻点注射荧光素钠后的体表循经迁移规律
        3.2 荧光素钠的体内循经迁移规律
        3.3 经络的间质通道生物学内涵
        实验三 运动对小型猪四肢荧光素钠迁移轨迹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方法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小型猪在麻醉、清醒、运动三种状态下的心率比较
        2.2 麻醉、清醒、运动三种状态下荧光素钠迁移轨迹的比较
        3 讨论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小半夏汤防治四肢良性骨肿瘤全麻术后痰饮内停型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资料来源
        1.1 样本量估计
        1.2 研究对象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PONV严重程度的标准分级
        2.2 PONV判断标准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病例采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3.4 剔除、脱落病例处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试验前准备
    3 治疗方法
        3.1 药物试剂
        3.2 治疗细则
    4 观察指标
    5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脱落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两组24h内PONV发生率比较
    4 两组PONV严重程度的比较
    5 两组PONV持续时间比较
    6 两组甲氧氯普胺追加例数
    7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8 两组24h后疗效评定
    9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 PONV 的认识
        1.1 PONV的发生机制
        1.2 临床治疗药物
        1.3 PONV的高危因素
    2 中医药防治PONV的进展
        2.1 全身麻醉的中医病机分析
        2.2 中医药防治PONV的方法
    3 良性骨肿瘤术后恶心呕吐的病因病机及辨证
    4 小半夏汤的组方思想
    5 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6 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分析及意义
    8 创新性分析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术后恶心呕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何晓晖教授对《内经》“脾藏营”理论研究及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营研究”
    1 研究背景与历史回顾
        1.1 《内经》有关“营”的论述
        1.2 历代医家对《内经》“营”的注释及论述
        1.3 当代医家对《内经》“营”的研究
    2 “营”涵义的研究
        2.1 “营”的辨析
        2.2 “营”的定义
    3 “营”的生成研究
        3.1 “营”来源于水谷
        3.2 脾胃运化生成“营”
    4 “营”的生理功能
        4.1 营养全身
        4.2 化生诸气
        4.3 化生血液
        4.4 化生津液
        4.5 化生阴精
第二章 “脾藏营”的研究
    1 研究背景与历史回顾
    2 “脾藏营”的机理
        2.1 对“脾”实质探讨
        2.2 对“藏”的理解
        2.3 对“营”的定义
        2.4 脾主运化的八个环节
    3 “脾藏营”的病理变化
        3.1 肠运化障碍
        3.2 肝运化障碍
        3.3 血运化障碍
        3.4 胞运化障碍
    4 “脾藏营”失常的病证
        4.1 脾营虚证
        4.2 脾营不运证
第三章 “脾藏营”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1 “脾藏营”与营养不良性疾病的防治探讨
        1.1 从《脾藏营》探讨营养不性疾病病理机制
        1.2 从“脾藏营”论治营养不良性疾病
    2 “脾藏营”与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探讨
        2.1 “脾藏营”与肥胖症的防治
        2.2 “脾藏营”与脂肪肝的防治
        2.3 “脾藏营”与高脂血症的防治
        2.4 “脾藏营”与2 型糖尿病的防治
        2.5 “脾藏营”与痛风病的防治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广西瑶族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广西瑶族简介
    1.2 体质人类学及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测量工具和质量控制
        2.2.2 研究指标
        2.2.3 数据处理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广西瑶族体质特征研究
        3.1.1 广西瑶族成人头面部特征研究
        3.1.2 广西瑶族成人体部特征研究
        3.1.3 广西瑶族成人围度特征研究
        3.1.4 广西瑶族成人皮褶厚度研究
        3.1.5 广西瑶族成人体型研究
        3.1.6 广西瑶族成人人体组成成分研究
        3.1.7 广西桂林瑶族与来宾瑶族体质特征的比较研究
        3.1.8 广西瑶族成人与其他民族体质特征的比较
    3.2 广西瑶族成人群体遗传特征研究
        3.2.1 广西瑶族成人舌运动类型研究
        3.2.2 广西瑶族成人不对称行为特征研究
第4章 讨论
    4.1 族源和遗传因素
    4.2 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因素
    4.3 生活环境及其他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身体姿态控制能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体育舞蹈赛事发展现状
        1.1.2 青少年拉丁舞比赛中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重要性
        1.1.3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青少年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
        2.1.2 训练负荷
        2.1.3 大量中强度、大强度中量
        2.1.4 身体姿态控制能力
    2.2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相关研究
        2.2.1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在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
        2.2.2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2.2.3 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相关研究
        2.2.4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在体育舞蹈项目中的研究
        2.2.5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计划相关研究
    2.3 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相关研究
        2.3.1 身体姿态控制能力实验研究
        2.3.2 身体姿态控制能力评价指标
    2.4 文献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实验设计
    4.1 实验对象与分组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分组
    4.2 实验时间与地点
    4.3 实验测试指标选取与测试标准
        4.3.1 实验测试指标选取
        4.3.2 实验指标测试标准
    4.4 实验控制
        4.4.1 训练负荷的控制
        4.4.2 实验对象的控制
        4.4.3 实验过程控制
    4.5 训练方案设计
        4.5.1 训练方案设计的依据
        4.5.2 训练方案实施
    4.6 实验流程
        4.6.1 预实验
        4.6.2 正式实验
        4.6.3 实验后测试
第五章 研究结果
    5.1 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身体姿态控制能力基本特征
        5.1.1 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身体姿态控制能力同质性检验
        5.1.2 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身体姿态控制能力描述性统计
    5.2 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静态方面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研究结果
        5.2.1 六级仰桥指标的测试结果
        5.2.2 八级俯桥指标的测试结果
        5.2.3 五级侧桥指标的测试结果
    5.3 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动态方面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研究结果
        5.3.1 “T”字形跑指标的测试结果
        5.3.2 “W”字跑指标的测试结果
    5.4 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训练对非稳定状态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研究结果
        5.4.1 单脚台阶跳指标的测试结果
        5.4.2 单脚沿线四级跳指标的测试结果
    5.5 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训练对专项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研究结果
        5.5.1 姿势控制能力指标的测试结果
        5.5.2 身体旋转控制能力指标的测试结果
        5.5.3 身体线条及延展性控制能力指标的测试结果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6.1 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静态方面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分析与讨论
    6.2 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动态方面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分析与讨论
    6.3 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非稳定状态下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分析与讨论
    6.4 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专项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分析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体感测量的实时3D服装动态虚拟试穿体验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3D动态虚拟试穿的难点分析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1.4.1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2 章节安排
第2章 3D动态虚拟试穿相关理论基础
    2.1 3D视觉传感理论
        2.1.1 双目立体视觉(Stereo Vision)
        2.1.2 飞行时间法(Time Of Flight)
        2.1.3 Kinect体感设备
    2.2 基于SVD分解的三维配准原理
    2.3 GBDT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原理
    2.4 3D服装仿真设计相关理论
        2.4.1 服装仿真设计的建模原理
        2.4.2 3D仿真服装的着装合体度
    2.5 增强现实(AR)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体3D特征感测与建模
    3.1 Kinect体感数据采集
        3.1.1 人体彩色图像采集
        3.1.2 人体深度图像采集
    3.2 Kinect人体骨骼点特征
    3.3 GBDT围度尺寸精度校准
        3.3.1 基于局部特征相似度的人体廓形提取
        3.3.2 人体关键部位测量标准与像素范围
        3.3.3 GBDT围度校准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服装-真人动态特征的协同跟踪方法
    4.1 基于动态特征点的3D服装感知模型
    4.2 3D服装感知模型的围度特征融合
    4.3 3D服装动态特征的协同跟踪
        4.3.1 基于动态特征点的层次划分
        4.3.2 服装整体定位
        4.3.3 服装局部跟踪
        4.3.4 整体定位-局部跟踪实现流程
        4.3.5 服装-真人的同步缩放与转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开发集成与功能测试
    5.1 需求分析
    5.2 系统总体设计
    5.3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5.3.1 硬件环境搭建
        5.3.2 软件环境搭建
    5.4 基于Maya软件的3D仿真服装库
        5.4.1 3D仿真服装建模
        5.4.2 3D服装骨骼
        5.4.3 服装网格的动态权重分配
    5.5 基于Unity3d引擎的实时交互控制
        5.5.1 交互选择设计原理
        5.5.2 交互式T型激活姿势
    5.6 基于Unity3d引擎的虚拟试穿展示
        5.6.1 GUI界面设计
        5.6.2 画布显示功能
    5.7 虚拟试穿体验测试系统软件开发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实验搭建与环境配置
    6.2 测试方法与测试内容
        6.2.1 测试方法
        6.2.2 测试内容
    6.3 客观数据对比测试结果
        6.3.1 围度尺寸拟合方法的精度对比
        6.3.2 动态跟踪精度与实时性优化
        6.3.3 人体动态跟踪精度性能对比
    6.4 主观试穿效果测试与对比
        6.4.1 试穿效果展示
        6.4.2 试穿效果的廓形对比
        6.4.3 试穿效果的姿态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和参与的项目
致谢

(9)仿生小脑控制模型及其在手臂运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小脑建模的发展历程
        1.2.2 小脑计算模型及学习算法研究
        1.2.3 小脑的运动学习机理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小脑的解剖生理学特性及其功能
    2.1 小脑的功能分区
    2.2 小脑的神经系统
    2.3 小脑皮质的重要神经元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监督学习机制的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
    3.1 基于监督学习的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
        3.1.1 小脑功能模块
        3.1.2 状态编码器模块
        3.1.3 下橄榄反馈模块
        3.1.4 运动映射模块
        3.1.5 Emergent仿真手臂系统的搭建
        3.1.6 手臂控制仿真实验结果
        3.1.7 Emergent仿真手臂控制实验结果
        3.1.8 双杆双关节手臂跟踪控制仿真实验
    3.2 基于可调模式发生器阵列的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
        3.2.1 基于可调模式发生器阵列的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
        3.2.2 仿真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强化学习机理的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
    4.1 强化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4.1.1 强化学习的基本要素
        4.1.2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4.1.3 贝尔曼方程和价值函数
    4.2 基于值函数的强化学习算法
        4.2.1 动态规划算法
        4.2.2 蒙特卡洛算法
    4.3 基于策略搜索的强化学习算法
        4.3.1 策略梯度算法
        4.3.2 行动器-评判器算法
    4.4 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
        4.4.1 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
        4.4.2 强化学习仿生小脑运动控制模型算法实现
    4.5 仿真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仿生小脑模型的Geomagic Touch力反馈器运动控制系统
    5.1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5.2 控制系统的搭建
        5.2.1 控制系统的硬件简介
        5.2.2 控制系统的软件编程环境
    5.3 系统运行情况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p38MAPK通路探讨培土生金法延缓小鼠皮肤衰老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理论研究
实验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防治皮肤老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四、Reach Envelope of Human Extremitie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维人体运动捕捉数据的拉班舞谱自动生成方法研究[D]. 王嘉骥.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冬残奥坐姿高山滑雪选手旗门转弯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D]. 徐青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小型猪四肢荧光素钠循经迁移及运动对迁移影响的观察[D]. 熊枫.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小半夏汤防治四肢良性骨肿瘤全麻术后痰饮内停型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培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何晓晖教授对《内经》“脾藏营”理论研究及临床运用[D]. 曾学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广西瑶族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D]. 孙思凡.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两种负荷形式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12-14岁拉丁舞女选手身体姿态控制能力影响研究[D]. 赵丽丹. 扬州大学, 2021(09)
  • [8]基于体感测量的实时3D服装动态虚拟试穿体验系统[D]. 黎博文. 东华大学, 2021(01)
  • [9]仿生小脑控制模型及其在手臂运动中的应用[D]. 张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p38MAPK通路探讨培土生金法延缓小鼠皮肤衰老作用及机制[D]. 覃亚.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标签:;  

到达人体四肢的范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