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世界科技破浪前行

2002年,世界科技破浪前行

一、2002年世界科技破浪前进(论文文献综述)

邱尹[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培育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是应对世界百年变局风险挑战的应然体现,是事关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本研究基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时代价值出发,以家国情怀的内涵阐释为理论基础,以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实证调查和权威数据考察为实践基础,落脚于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策略研究。一方面从学理上把握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从实践对策层面给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思路及建议。本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对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论内涵、结构要素、理论资源以及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现状进行理论构建和现实探索。以家国情怀中的家、国家、世界为分析框架,探索当代大学生在家国结构、家国关系、家国认同、国际视野等维度的知情意行状态,为家国情怀培育实效性提供精准策略。为了更详实地探讨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本研究分别从问卷调查、案例分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深入考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体现出了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和敢于担当的强烈家国情怀,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强烈的家国情怀。同时在问卷调查和一些个案中也发现少部分大学生在家国关系、家国认同方面的认知意识有待加强。首先,大学生的家教、家风习得主要依靠家长口头零散教育为主,严格的家风习惯养成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历史沉淀。其次,大学生家国认同有待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大学生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等方面的认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方面还有待提高和深化。再次,大学生在面对开放的世界格局时,需要更好地处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关系。最后,涉及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的国际视野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推进,给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便利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大学生不论是站在国内还是走出国门都获得了更多拓展国际视野的机会。大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中,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西方文化并获得更全面的国际视野,但国际视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我国在校大学生实际上获得国际交流合作机会的人数整体上还是小部分,一些大学生在对待中西方文化上,倾向于西方文化认同的同时对本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认知度却在下降,部分大学生在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历史认知中还存在认识不全不深不足的地方,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生成发展。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在家国情怀方面的表现以及问题呈现,需要按照家国情怀培育的目标和原则来探讨创新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方法、形式、载体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必须扎根于中国大地,要充分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际状况,坚持注重理论培育和实践养成相统一的知行合一性原则;坚持培育的生动性原则,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新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也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在坚持培育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发展目标。在具体培育路径上丰富培育形式,有效利用家庭、学校、社会载体和国际交流平台促进立体化育人模式发展,同时注重网络空间建设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机统一。而完成这一系列工作,没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力过硬的思政工作队伍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还要在原有人才队伍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创新。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高度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家国情怀重要论述思想为方法论指导,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家国文化为基础,使大学生达到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视野广的目标。站在“两个大局”历史方位看待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需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家风涵养为基础、以四史教育为内容、以国际视野为背景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家国情怀培育内容,不断实现家国情怀培育策略在内容与形式、方法与路径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肖佳妮,王敏[2](2021)在《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应对经济风险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深化对经济风险的认识,持续提升防控经济风险的能力,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应对经济风险的经验启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应对经济风险的根本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应对经济风险的价值标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是应对经济风险的基本方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应对经济风险的重点内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应对经济风险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以史为鉴才能推进新时代经济风险防控工作向史而新。

庞坤缺[3](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杨光[4](2021)在《在党史学习中把握发展大势的内容要求与实践路径》文中提出立足于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把握历史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需要在党史学习中认清历史规律、锚定历史方位、掌握历史主动。高校是党史学习的主要阵地之一,推进高校党史教育,提升资政育人效果,需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抓好思政课程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拓新教育方式方法。

安雪玲[5](2021)在《习近平社会进步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趋势。社会进步问题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国家和人民能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当前,由于受全球化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冲击和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全球化和现代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带给人们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应运而生,贫富差距愈加明显、物质主义横行、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现代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等等,都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与挑战。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不懈奋斗之下,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然,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尽管如此,面对中国大地上奇迹般的伟大成就,世界各国纷纷对中国社会取得的成就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在哪里,评价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什么,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影响因素有哪些,无不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在对中国发展予以关注的同时,世界上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也有了新的变化。面对来自国内和国际上众多对社会主义的辨析之声,研究习近平社会进步观,对我国社会进步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向世人展现中国追求社会进步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必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条件下,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捕捉到各种信息的变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进步思想,学习研究国外社会进步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进步观所包含的社会进步目标、社会进步动力、社会进步实现路径及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相关内容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通过研读梳理习近平的着作、讲话、文章、批示等资料,尝试将习近平社会进步观系统呈现。关于社会进步的目标,习近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关于社会进步目标的观点,认为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他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出发,提出中国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是在国内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不断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通共融,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构建倡导合作互利、共赢发展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世界范围内每一个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追求。关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习近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动力论”,认为社会进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同条件下动力的构成与主次是不同的,应适时调整认知,审慎对待。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进步面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语境下,全面深化国内各行业各领域改革、激发全民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强调有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不仅是时代要求,更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关于实现社会进步的路径,习近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遵循,是唯一正确的必由之路;他坚信任何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伟大思想的引领,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号召鼓励我们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而发挥创新理论的思想引领作用,保证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方向;同时总书记还强调,中国社会进步离不开稳定、有序、安全的社会环境,适时优化的制度供给则维持了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规则保障。关于如何评价社会进步即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问题,习近平认为,评价社会进步的尺度应该是多维的,坚持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评价是科学正确评判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方法。在所有评价尺度中,生产力尺度依然是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性尺度,人的尺度是终极价值尺度。同时,习近平扩充了文明尺度的内涵,将文明尺度地位与作用予以战略性提升,创新性的将制度文明作为了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参考因素。习近平社会进步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习近平社会进步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视野,进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坚持问题导向基础上的习近平社会进步观,扩充了中国特色社主义的理论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从而深化升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唯物史观的习近平社会进步观,扩充了唯物史观研究内容,开阔了唯物史研究视野,最终延展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实践上,习近平社会进步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为实现中国与世界更好的共融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现实指导。综上所述,习近平社会进步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形成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没有止境,习近平社会进步观的发展亦没有止境,其思想内涵也必将会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思想伟力也必将会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社会的进步得到进一步彰显。

彭超[6](2021)在《胡万春工业题材小说的现代性想象与建构》文中指出

张可[7](2021)在《中美贸易格局及GVC嵌入位置测度 ——基于国家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刘可可[8](2021)在《ZYC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

王茹俊[9](2021)在《习近平历史观研究》文中认为

廖星铭[10](2021)在《印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文中认为

二、2002年世界科技破浪前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世界科技破浪前进(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基本概念:家国情怀及其培育
    第一节 家国结构关系的历史发展
        一、近代以前的家国结构关系
        二、近代以来的家国结构关系转变和发展概述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家国结构关系的历史性发展和转化
    第二节 家国情怀的内涵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二、家国情怀的构成要素
        三、家国情怀的特征
        四、家国情怀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阐释
        一、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特性
        二、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内涵
第二章 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指导思想及理论资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国关系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第二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家国情怀培育的指导思想
        一、家风建设是家国情怀培育的基础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家国情怀培育的最高目标追求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培育的内在要求
        四、家国情怀培育要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视野
        五、爱国主义教育是家国情怀培育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与途径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家国情怀培育的文化底蕴
        一、中华优秀传统家国文化思想
        二、传统家国思想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意义
    第四节 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及相关知识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
        二、心理学中的心理认同理论借鉴
        三、政治学中的政治认同理论借鉴
        四、社会学中的共同体思想借鉴
第三章 当下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案例剖析
    第一节 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考察
        一、调查总体概况
        二、调查基本结论与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大学生家国情怀典型案例剖析
        一、大学生强烈家国情怀个案剖析
        二、大学生家国情怀扭曲个案剖析
第四章 提升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实效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悖论阻碍大学生家国认同和国际理解
        二、多样化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性影响
        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不平衡矛盾
        二、不同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可能造成的视野落差
    第三节 社会转型发展造成的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与冲突
        一、价值观转换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二、价值观张力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第四节 大学生知行转化能力方面的缺失与不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转化力不足
        二、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实践力不尽匹配
第五章 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目标
        一、根本性目标
        二、具体性目标
        三、发展性目标
    第二节 强化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二、知行合一性原则
        三、生动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第六章 提升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第一节 创新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方式方法
        一、创新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方法
        二、丰富和发展家国情怀培育的内涵和外延
        三、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着力点
    第二节 有效利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载体
        一、学校载体:夯实思政课主渠道关键作用
        二、家庭和社会载体:加强优良家风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
        三、国际交流平台:拓展国际视野
    第三节 注重发挥网络空间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的作用
        一、从网络空间走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二、网络空间复杂意识形态影响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
        三、网络空间家国情怀培育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四节 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人才队伍建设
        一、完善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二、创新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人才队伍工作职能
结语
附录 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应对经济风险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应对经济风险的历史回顾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1. 对抗日战争背后经济因素的认识:资本主义国家转移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 革命根据地时期应对敌人的经济封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3. 对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态度: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新中国成立前夕站稳经济脚跟:平抑物价和统一财经工作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亟须恢复发展:破除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外交孤立
        3.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78年)
        1. 初期的曲折探索:大跃进与三年经济困难
        2. 十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3. 伟大的历史转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
        1.“价格闯关”:应对抢购风潮稳定经济过热
        2. 视察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方向
        3. 两次金融危机:防范化解开放条件下的外部经济风险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二、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应对经济风险的经验启示
    (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应对经济风险的根本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应对经济风险的价值标准
    (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是应对经济风险的基本方法
    (四)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应对经济风险的重点内容
    (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应对经济风险的重要手段

(3)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在党史学习中把握发展大势的内容要求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历史
    1.中国共产党应“势”而生
    2.新民主主义革命因“势”而胜
    3.新中国由“势”而立
    4.改革开放顺“势”而定
    5.新时代乘“势”而上
二、在党史学习中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
    1.在党史学习中认清历史规律
    2.在党史学习中锚定历史方位
    3.在党史学习中掌握历史主动
三、推进高校党史教育,提升资政育人效果
    1.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客观认识历史规律
    2. 抓好思政课程渠道,科学体认历史规律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筑牢历史规律根基
    4.拓新教育方式方法,历史规律入脑入心

(5)习近平社会进步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点和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社会进步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社会进步的一般理论
        (一)进步相关概念
        (二)社会进步相关概念
    二、习近平社会进步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国内任务艰巨繁重:成就与问题俱在
    三、习近平社会进步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进步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进步思想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进步思想
        (四)国外社会进步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社会进步目标的设定
    一、定义中国梦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发展进步指明前进方向
        (一)中国梦思想的提出
        (二)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三)中国梦的逻辑与实质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问题导向
    三、着眼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明确最终价值诉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前提
        (二)强调人民利益至上的发展宗旨
        (三)关注民谋福祉的发展指向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社会进步动力的探索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一)深化改革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三)全面深化改革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第一动力
        (一)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三)创新是赢得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
    三、具有首创精神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动力
        (一)强调人民群众社会主体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要求
        (二)强调人民群众社会主体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经验
        (三)强调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社会进步路径的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遵循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依然是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与时俱进创新的理论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引导
        (一)在坚持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
        (二)在实践中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在改革中发展创新治国理政新理念
    三、适时优化的制度供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规则保障
        (一)规则意识是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的治本之策
        (二)持续制度创新是制度自信与制度建设的本质诉求
        (三)完善制度体系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依托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判断
    一、坚持生产力尺度,强调经济建设发展
        (一)承继生产力标准,经济发展仍是问题关键所在
        (二)立足新常态经济,明确生产力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目标
    二、坚持人的发展尺度,关注人民幸福感提升
        (一)承扬人的尺度,人的发展是最终价值诉求
        (二)秉持执政初心,提升人民幸福感是终极目标
    三、坚持制度文明尺度,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承袭制度文明尺度,构建制度体系是时代发展需要
        (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制度创新是有效手段
第六章 习近平社会进步观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社会进步观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深化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延展拓宽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习近平社会进步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为实现与世界共融发展提供非凡的中国智慧
        (三)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现实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2002年世界科技破浪前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D]. 邱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应对经济风险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J]. 肖佳妮,王敏.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1(05)
  • [3]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在党史学习中把握发展大势的内容要求与实践路径[J]. 杨光.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07)
  • [5]习近平社会进步观研究[D]. 安雪玲.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6]胡万春工业题材小说的现代性想象与建构[D]. 彭超. 西南大学, 2021
  • [7]中美贸易格局及GVC嵌入位置测度 ——基于国家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 张可.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8]ZYC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D]. 刘可可.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9]习近平历史观研究[D]. 王茹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10]印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D]. 廖星铭.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2002年,世界科技破浪前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