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潜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以和林格县为例

土地复垦潜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以和林格县为例

一、土地复垦潜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洋[1](2021)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县域“三生空间”识别与重构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提出“三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合理划定“三生空间”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的关键。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适宜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有限,准确识别和优化重构“三生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国土资源利用产生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激发县域自身发展活力,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为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基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质量普遍较低的基础特征,分别构建乡镇尺度下“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栅格尺度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乡镇“三生”功能评价结果修正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实现“三生空间”现状识别。运用同样的思路开展重构研究,根据2009—2019年乡镇“三生”功能变化预测2035年“三生”功能值,以此修正基于2035年土地利用模拟格局预测的“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实现重构。对比分析“三生空间”现状识别与重构后的数量及空间变化特征,提出优化“三生空间”的建议。结果与结论如下:(1)评价因子选取方面。从土地利用、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4个维度出发,选取15个评价因子,构建乡镇尺度下“三生”功能评价体系。根据研究区自然资源禀赋及土地利用状况,选取9个评价因子,构建栅格尺度下“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现状研究方面。“三生”功能评价结果显示,盛乐镇的生产、生活功能值均最高,羊群沟乡的生产、生活功能值均偏低,生态功能以城关镇为最高,舍必崖乡为最低。“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生产、生活空间适宜性相似,在县域西部及西北部适宜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产空间适宜性格局差异显着,在县域东部适宜性较好。“三生空间”现状识别结果显示,数量结构上,生产、生态空间比重大,分别为68.24%和30.35%,生活空间最小,仅为1.41%。空间布局上,生产空间在县域西部集中分布,东部与生态、生活空间交叉分布;生活空间呈零碎化分布,与现状村庄、城镇所在地空间一致性较好;生态空间在县域东部较为集中。(3)预测研究方面。2035年“三生空间”适宜性布局显示,生产适宜性仍以西北平原区较好;生活适宜性最佳区仍集中于中北部;生态适宜性仍以东南方最高。2035年“三生”功能预测结果显示,盛乐镇、城关镇及舍必崖乡生活功能值稳步增长;盛乐镇、舍必崖乡及羊群沟乡生产功能值小幅下降;盛乐镇、黑老夭乡及羊群沟乡生态功能值上涨。“三生空间”重构结果显示,重构后数量上,生产空间规模最大,生态空间次之,生活空间最小。空间上以“东生产、西生态、生活散全域”为特征。(4)“三生空间”对比分析方面。数量上“三生空间”呈“两增一减”,空间上呈集聚化分布,即重构后生产空间规模减少,生活、生态空间规模增加,各空间分布集中度显着提升。依照“三生空间”演变趋势,提出“生产空间促进转型、拓模式、重集约,生活空间强规划、传文化、重宜居,生态空间强保护、践修复、重品质”的优化建议。

吴晓灵[2](2020)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目标确定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提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不可逾越。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着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但各地耕地资源利用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前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即,合理确定耕地保护目标、稳定耕地空间分布与严格控制耕地被占用、合理划定耕地红线等仍然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项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和林格尔县为例,从经济发展、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三个角度出发,采用模型预测和空间叠加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对耕地保护数量和空间布局进行预测,并分析预测结果的合理性,为正在进行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完善工作和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结果与结论显示:(1)2009-2018年耕地动态变化特征方面。十年间和林格尔县耕地数量上总体呈增长态势,耕地利用动态度较小;耕地质量逐步提高,13、14等耕地数量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不断增高,多分集中于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15等耕地数量占比逐年下降;从耕地流向看,耕地减少去向主要为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增加来向主要为土地开发整理。(2)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0个影响因子归结为3个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因素。其中人口增长使得耕地负荷加重,耕地的保护工作更加严峻;和林格尔县城镇化水平提高趋势总体上对耕地的影响较小;稳步推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养殖结构持续优化,使得农业科技发展与市场导向促进了耕地流向变化。(3)人口与耕地规模预测方面。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期末,结合自然增长法和灰色动态GM(1,1)模型对全县人口数量规模预测,全县总人口为217284人;按照耕地增减量预测,县耕地供给量为109436.30hm2;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预测,全县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保护规模为114320.11hm2;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预测,全县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规模为110817.84hm2;利用曲线拟合法预测,全县基于经济发展的耕地保护规模为97704.82hm2。(4)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耕地保护目标确定方面。采用不同组合情景模拟方式确定,按照本县“生态-经济粮食型”战略定位目标,以保护生态安全为优先,兼顾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目标;最终2035年和林格尔县耕地保护目标确定为109290.72hm2。(5)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程度方面。根据2035全县耕地保护目标与2018现状、最新耕地调查成果和2035年全县耕地供给量比较分析结果,规划期末耕地保护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也基本实现耕地供需平衡状态。最后,在耕地保护目标实现程度分析基础上,为和林格尔县耕地保护提出对策建议。

李晓琴[3](2019)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台格斗村退化土地整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索适宜于黄土丘陵区农牧交错带退化土地的评价与整治修复技术模式。本文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典型农牧交错带的台格斗村作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为基础数据,在研究区根据不同土地类型,选取立地条件相似的32个耕地、20个林地、23个草地,共计7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台格斗村土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台格斗村内的农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并针对台格斗村内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和土地退化的原因,针对性地总结和提出适宜于当地的土地整治技术模式。结果如下:(1)台格斗村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耕地和林地,其面积分别占台格斗村土地总面积的47.42%、23.39%和23.24%。草地主要在坡度25°以下区域和阴坡、半阳坡分布;耕地在坡度小于15°的半阳坡分布面积最广;林地均匀分布在坡度小于15°的阴坡、阳坡。(2)台格斗村宜农用地按照适宜性评价原则和标准均分成四个等级,其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宜农地质量较好,是较好的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分布较均匀,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70.97%。不适宜耕地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为坡度,不适宜林地限制性因子为土壤养分,不适宜草地的限制性因子为表土质地。各类土地的限制性因子即为该类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3)黄土丘陵区的6种退化土地整治技术,分别为:等高耕作、水平梯田、乔灌混交林、针叶纯林、经济林和草地合理放牧技术。等高耕作、水平梯田、针叶林技术和经济林技术的治理效果明显,土壤质量与对照相比有所提升。草地经过放牧治理后土壤理化性质各指标变化幅度较小或不明显,说明草地合理放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草地的进一步退化。

刘志涛,苏根成[4](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量化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PSR模型综合评价法和熵值法对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量化评价。构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主要用于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T综=0.451,可知在子系统评价中,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处于初步协调的情况,和林格尔县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为初步协调,处于可持续利用初始阶段;在综合系统方面,除了在2010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都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2017年,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将近0.8。由此可见,和林格尔县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李高峰[5](2019)在《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空间管控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仍然面临着用地低效粗放、建设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保护耕地、优化“三生”用地结构和布局、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举措。本文在深入领会国家有关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依托和林格尔县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项目研究,结合和林格尔县区域特点,选取产业收入比重等18项特征指标,建立了村庄发展类型分类指标体系,并通过聚类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全县150个村庄进行了类型划分,最终确定了各类型村庄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首先通过差异化的选取模型优化所需的主导目标及约束条件,采用最优线性规划模型对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其次通过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三生三线”统筹管控体系,对村庄建设活动实施有效的管控与引导。从而使和林格尔县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更具有针对性,也为不同类型村庄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指明了方向,实现了村土地利用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目标的衔接。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和林格尔县村庄发展类型分类指标体系由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程度、人口因素、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等5个准则层和产业收入比重等18个指标层构成。(2)和林格尔县150个村庄分为六种类型,分别为产业发展型村庄32个、城郊融合型村庄17个、交通枢纽型村庄4个、农业主导型村庄61个、休闲观光旅游型村庄8个、拆迁归并型村庄28个。(3)不同类型村庄应依据自身土地利用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导向,成为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空间管控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4)不同类型村庄应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以产业发展型的新营子村为例,取经济效益作为规划主导目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约束条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更有利于该村今后乡村经济发展。(5)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三生三线”统筹管控体系主要包括构建“三生空间”管控、划定“三线”管控、分级细化管控三个方面,其中“三生空间”实施弹性管控,“三线”实施刚性管控。村庄各类土地利用活动需严格遵循各类空间的管控规则,最终提出了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管控导向。(6)可根据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空间管控规则及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对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以新营子村为例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优化结果为生活空间增加30.47hm2、生产空间增加21.71hm2、生态空间共减少52.18hm2,减少部分未涉及到生态控制区。优化布局结果体现了该村产业发展型的乡村发展战略方向。

王考[6](2018)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耕地健康评价与分区管护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提出土地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同时也作为重要的政治资源,承载着国家稳定与发展。耕地作为其中重要的利用形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生产资料,保护耕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粮食安全与耕地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耕地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流失严重,导致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耕地肥力流失、次生盐渍化、酸雨问题、重金属超标、水土流失等土壤环境问题威胁着耕地健康,影响粮食的产量与品质。通过科学地掌控耕地的健康状况,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管理目标,开展耕地健康综合评价是社会需求,具有科学价值。耕地健康影响因素因区位不同存在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典型区——和林格尔县为例,探索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区耕地健康评价。基于RS和GIS技术、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与空间分析模型和空间变化率指数对耕地的土壤特征、景观特征和地形特征以及20a耕地功能区变化特征和演变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构建耕地健康评价体系并利用物元可拓模型评价其耕地健康水平,借鉴障碍度模型分析耕地健康的限制因素,提出主导限制因素区的耕地管护措施及健康分区的可持续利用对策。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耕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北部平原区和黄土丘陵区,山区耕地分布很少;耕地景观存在差异,平原区耕地斑块大且集中,黄土丘陵区和山区斑块比较细碎且多,形成独特的耕地生态景观格局。(2)“三生用地”功能区的研究结果显示:20a年间耕地的生产功能空间逐渐向北部平原区和水系两岸转移,研究区耕地生态环境逐渐改善;20年间耕地生产功能空间规模呈减少趋势,仍能满足县域耕地保有量,但建设占用导致优质耕地减少,新开垦的耕地由于主要是生态用地功能区未利用土地开垦,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差,数量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但质量的降低,导致耕地保护和质量退化之间的矛盾加深;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比较利益和政策因素成为影响其功能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3)借助ArcGIS10.3模型构建器分别创建矢量格式和栅格格式评价单元赋值模型,实现快速、科学与准确赋值评价单元和建立评价单元属性数据库。(4)结合研究区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特点,构建以耕地质量、耕地产能和耕地环境为分层目标的耕地健康评价体系和耕地健康标准。耕地质量因素有≥10℃积温、地形部位、田面坡度、耕层质地、有效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耕地产能因素有标准作物产量、田块连片度;耕地环境因素水土流失程度、盐渍化程度、耕作距离、交通便捷度、城镇影响度。(5)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运用物元可拓模型评价耕地健康水平,多种方法的综合使耕地健康评价过程实现定量化,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准确,评价结果很好表达了研究区耕地健康水平的空间差异。(6)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3个等级,没有极健康耕地,健康耕地占52.69%,耕地健康综合状态中等偏下;健康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区和浑河沿岸的乡镇,亚健康耕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区和山区,不健康耕地零星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山区;健康耕地中的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低于亚健康耕地,仅有全氮高于亚健康耕地,但受土壤自然属性、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条件限制亚健康耕地产能并不高,耕地资源自身特性和外界环境共同影响着耕地健康水平。(7)利用障碍度模型确定各评价单元的高限制因子、中限制因子和低限制因子。以高限制因子中的第一主导限制因子和第二主导限制因子对研究区耕地健康划分主导限制因子区。健康等级的主导限制因子区分为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和有效磷主导限制因子区,其中有机质主导限制因子区面积最大,占健康耕地的91.97%;亚健康等级的主导限制因子区分为交通便捷度、水土流失程度、田面坡度、灌溉保证率和有效土层厚度5类主导限制因子区,其中有效土层厚度和水土流失主导限制因子区占亚健康耕地的60.73%;不健康耕地主导限制因子区分为水土流失程度、田面坡度和有效土层厚度主导限制因子区3类,耕地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效土层厚度和水土流失程度。(8)耕地健康管护以主导限制因子提出基于评价单元的耕地管护措施和基于健康分区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为今后在耕地健康评价的方法上提供相应的参考,也为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其中,健康耕地的管护措施主要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实施休耕轮作制度、健全农田基本设施以及旱作基本农田的综合改造;亚健康耕地管护措施主要是盐碱地改良、坡耕地改良、合理施用化肥以平衡土壤养分、增加耕作层厚度、平整坡耕地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封坡固土;不健康耕地的管护措施主要是退耕还林还牧,在沙化及风沙土为主的山区,水利条件较好种植乔木,地形变高且沙层变厚时种灌木及牧草防风固沙,流动风沙土实行逐级围种草灌方法固定,达到乔-灌-草三者结合,逐级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龚新康[7](2016)在《土地整治的潜力研究 ——以阿勒泰市为例》文中指出目前,国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国家把保护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土地整治作为一项可以解决土地资源保障、提高耕地保护能力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了国家重视。土地整治潜力作为土地整治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土地整治项目区划定的基础和依据,也是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的前提和条件,进行土地整治潜力研究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整治活动。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是如何科学合理的挖潜土地有限的数量潜力,通过土地市场的科学有效管理和政策的完善等措施,合理挖掘土地整治潜力,保障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可行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分析存在问题,确定本文以阿勒泰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为项目依托,采用实证调查法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法,在对阿勒泰市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土地复垦潜力、宜农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细致的测算基础上,并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界定土地整治潜力中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及各利益相关者间之间关系来确定土地整治分区,为阿勒泰市的土地整治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研究结论是土地整治潜力牵涉利益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只要正视问题,分析研究,通过深化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来有效化解冲突,力求把土地整治潜力工作推向可持续发展新高度。本文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以完善利益机制为方向,以加大政府主导为核心,以坚持农民主体为基本”的路径平稳有序的推动土地整治潜力研究,科学合理优化升级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推进农村土地资源良性利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议今后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作为土地整治潜力研究时一个基本步骤和过程,结果应体现在土地整治潜力规划编制的内容中。

张淑君[8](2015)在《基于生态环境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稳定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当前正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整体上由简单要素的数理评价模型研究向综合定量的空间评价模型研究发展,多侧重于单个研究区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而将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调整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依托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格局下的生态环境稳定性研究(2012MS0623)”,以和林格尔县为例,在研究区现状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对该县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优化研究,并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策,以期对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1)构建生态环境稳定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基础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土地退化指标、生态压力指标、生态建设与保护指标五个层次,选取了25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体系,使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方法(TOPSIS方法)进行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模型的构建;最后运用ArcMap的Quantities中的Graduated colors进行naturalbreaks(Jenks)进行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结果分级。(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在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设置9个变量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进行土地数量结构模型的构建;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约束预测,最后应用MATLAB软件进行模型求解,完成了和林格尔县土地数量结构的优化。(3)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根据数量结构优化结果,以ARCGIS、MAPGIS等软件为技术支撑,基于Shape格式的矢量数据,运用ARCGIS的二次开发功能,将数量结构落实到空间的分布,对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进行了优化调整。论文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1)研究区生态环境态稳定性态势极不乐观。根据评价结果,研究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划分为5级,其中生态环境不稳定、较不稳定和临界稳定面积占据了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8.53%,涉及全县112个行政村;生态环境较稳定和稳定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1.47%,仅38个行政村。(2)根据数量结构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农用地总面积为307734hm2,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4884hm2,未利用地22160hm2,优化后未利用地面积与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3)从空间格局优化结果显示: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土壤相对肥沃,生态环境较为稳定的盛乐镇、舍必崖乡;园地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和舍必崖乡;林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南部和东部的羊群沟乡、黑老夭乡,且较集中连片分布;牧草地主要分布新店子镇、羊群沟乡、黑老夭乡,这些地区地势较为崎岖,不适宜耕种;城乡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盛乐镇和城关镇;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土地沙化、盐碱化较为严重的区域。整体上空间优化结果与自然条件相一致,生态环境较为稳定。(4)对比分析结果: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后(2020年),和林格尔县单位面积生态环境稳定性指数比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稳定性指数增加了0.0072,比现行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期末单位面积生态环境稳定性指数增加了0.0012。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后和林格尔县生态环境稳定性指数不管是与现状相比还是与规划期末相比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更加合理,区域内部土地集中连片程度大幅度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大大提高。

吴静,钱铭杰,袁春,王绪龙[9](2014)在《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复垦潜力评价是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对研究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复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复垦潜力的内涵出发,对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进行了阐释,并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近年来常用的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中的潜力测算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对比分析了新增耕地系数法、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适用范围、优点以及局限性,最后对未来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主要集中在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的理论研究,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与模型化研究和评价结果的可持续性研究。

高淑梅[10](2014)在《乡域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整治作为协调耕地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补充建设占用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土地整治目标由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因此,研究土地整治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是土地整治目标的要求,也是区域实现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本项研究依托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格局下的生态环境稳定性研究(2012MS0623)”和内蒙古国土厅项目“和林格尔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编制”,以近十年来土地整治项目相对较为集中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部平原区为研究对象,在乡域尺度上,分析土地整治前后(2004-201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等方面的变化特征,参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结合研究区自然经济状况构建评价体系,采用GIS软件分析手段和景观生态学模型方法完成研究区土地整治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同时,以土地整治项目区为例进行评价准确性验证,并对研究区整治规划期末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本文研究结果和结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对比分析整治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整治后耕地总量增加了3054.29公顷,其中水浇地增加7831.59公顷,通过整治使部分旱地变为水浇地。整治前后各类型土地均发生了变化,其中园地、林地有所减少,草地大幅减少;在耕地质量方面,从自然等、利用等和综合等进行了分析,各个等别的耕地质量都有所提高,因此,耕地的总体质量有了提高,整治的效果十分明显。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方面,整治后斑块个数比整治前大大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各类景观分布的更加不均匀,但耕地的景观比例比整治前增加,景观优势度更加明显。(2)构建了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参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结合研究区自然经济状况,选取生物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适宜性指数和土地盐渍化指数,构建了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3)土地整治促进了研究区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对比分析研究区整治前后的生态环境状况,整治后的选取的各评价指标都比整治前有所提高,特别是土地的盐渍化程度有大幅度减少,由整治前的90.93变为47.91,土地盐渍化指数降低了43.02;土地的适宜性等级大幅提高,由整治前的54.71提高到79.42,变化效果显着;生物丰富度指数由整治前的77.98提高到79.02,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水网密度指数由整治前的0.008提高到0.014;植被覆盖度指数由整治前的76.10提高到79.33;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由整治前的47.47提高到61.93,整体生态环境由一般变为良好,更适宜农作物的耕作,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用地的灌溉水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4)土地整治项目区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以项目区为例,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由整治前的47.25提高到整治后的52.62,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提高了5.73,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好。其中,评价体系各指标值变化最为显着的植被覆盖度指数,主要是由于土地整治使未利用地、零散分布的草地全部变为耕地,耕地面积增加,提高了项目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率。(5)规划期末研究区生态环境将大为改善。根据研究区土地整治规划期末的整治规划目标,对研究区整治规划期末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规划期末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变化,生物丰富度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指数都显着变好,生态环境状况级别都为优,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体系和方法很多,本文从国家技术规范要求出发建立评价体系,虽然评价结果较为理想,评价体系及结论对类似区域土地整治的环境影响评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但环境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本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土地复垦潜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复垦潜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县域“三生空间”识别与重构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E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三生空间
        2.1.2 三生功能
        2.1.3 国土空间规划
    2.2 基础理论
        2.2.1 人地协调理论
        2.2.2 地域分异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2.4 生态文明理念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地理条件
        3.1.3 生态环境状况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1.5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3.2 数据来源
第4章 空间尺度下“三生空间”的识别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基于乡镇尺度的“三生”功能评价
        4.2.1 “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过程
        4.2.2 “三生”功能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栅格尺度下的“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研究
        4.3.1 “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4.3.2 “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三生空间”综合识别
        4.4.1 “三生空间”识别方法
        4.4.2 “三生空间”的识别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时间尺度下“三生空间”的重构研究
    5.1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5.1.1 CLUE-S模型的参数文件
        5.1.2 土地利用文件设置
        5.1.3 土地利用规模预测
        5.1.4 驱动因子的选取
        5.1.5 Logistic回归分析及精度检验
        5.1.6 CLUE-S模型的参数设置
        5.1.7 模拟结果与精度评定
    5.2 乡镇“三生”功能的相对变化研究
        5.2.1 2009 乡镇“三生”功能评价研究
        5.2.2 2009-2019 年乡镇“三生”功能变化分析
        5.2.3 2035 年乡镇“三生”功能预测结果
    5.3 基于2035 年土地利用模拟格局的“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
    5.4 “三生空间”重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生空间”变化及优化建议
    6.1 “三生空间”变化分析
        6.1.1 数量变化特征
        6.1.2 空间变化特征
    6.2 “三生空间”格局优化途径建议
        6.2.1 生产空间“促转型、拓模式、重集约”
        6.2.2 生活空间“强规划、传文化、重宜居”
        6.2.3 生态空间“强保护、践修复、重品质”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目标确定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获取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
    2.1 国外耕地保护研究进展
    2.2 国内耕地保护研究进展
        2.2.1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演进
        2.2.2 耕地变化及机理研究
        2.2.3 耕地保护模式研究
        2.2.4 耕地保护目标预测研究
        2.2.5 内蒙古耕地保护研究成果综述
    2.3 理论基础
        2.3.1 资源稀缺理论
        2.3.2 效用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人地协调理论
        2.3.5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条件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3.1 数量结构特征
        3.3.2 空间分布特征
    3.4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3.4.1 耕地数量与质量特征
        3.4.2 耕地空间分布特征
        3.4.3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 耕地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耕地变化特征
        4.1.1 耕地数量变化
        4.1.2 耕地质量变化特征
        4.1.3 耕地变化趋势分析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耕地变化影响因子选取
        4.2.2 耕地影响因素的确定
        4.2.3 耕地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1 耕地保护的要求及耕地保护目标的预测思路
        5.1.1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5.1.2 预测思路
    5.2 耕地供给量预测
        5.2.1 预测模型
        5.2.2 耕地减少量预测
        5.2.3 耕地增加量预测
        5.2.4 耕地可供给量分析
    5.3 2019 -2035 年全县总人口预测
        5.3.1 预测模型
        5.3.2 2019 -2035 年人口规模确定
    5.4 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4.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5.4.2 2012 -2018 年耕地生态变化特征
        5.4.3 生态安全条件下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4.4 预测结果分析
    5.5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5.1 预测模型建立
        5.5.2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5.3 预测结果分析
    5.6 基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6.1 预测模型
        5.6.2 2035 年和林格尔县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5.6.3 基于经济发展的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6.4 预测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目标确定及实现对策
    6.1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目标确定
        6.1.1 确定方法
        6.1.2 耕地保护目标的确定
    6.2 耕地保护目标实现程度分析
    6.3 耕地保护目标实现对策建议
        6.3.1 与上位规划下达指标相衔接
        6.3.2 严格执行耕地保有量责任制
        6.3.3 严格执行耕地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6.3.4 实施耕地健康养护工程,实现耕地质量提高可持续
7 结论和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台格斗村退化土地整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土地退化
        1.2.2 土地适宜性评价
        1.2.3 土地整治技术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图
4 台格斗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4.1 台格斗村土地利用结构
    4.2 台格斗村土地空间分布
    4.3 台格斗村土地利用与地形等要素的关系
    4.4 小结
5 台格斗村土地适宜性评价
    5.1 评价单元的划分
    5.2 评价指标的确定
    5.3 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5.4 适宜性等级划分
    5.5 评价结果分析
        5.5.1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5.5.2 适宜性林地的分布
        5.5.3 适宜性耕地的分布
        5.5.4 适宜性草地的分布
    5.6 台格斗村土地退化原因及建议
        5.6.1 台格斗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5.6.2 台格斗村土地退化原因
        5.6.3 台格斗村土地合理利用措施及建议
    5.7 小结
6 台格斗村土地退化整治技术模式
    6.1 土地整治措施体系
    6.2 耕地整治技术
        6.2.1 等高耕作
        6.2.2 水平梯田
    6.3 林地整治技术
        6.3.1 造林地立地条件划分
        6.3.2 林地整治技术
        6.3.2.1 乔灌混交林
        6.3.2.2 针叶纯林
        6.3.2.3 经济林
    6.4 草地合理放牧技术
        6.4.1 技术要点
        6.4.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6.5 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量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2 模型构建与评价方法
    2.1 模型简述
    2.2 指标体系构建
    2.3 评价方法
        2.3.1 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2.4 建立协调区间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3.2 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 结论

(5)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空间管控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村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研究进展
        1.3.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相关研究进展
        1.3.3 土地利用空间管控相关研究进展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系统理论
        1.4.2 区位理论
        1.4.3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1.4.4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1.4.5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条件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土地利用现状
        2.3.1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征
        2.3.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
3 村庄发展类型研究
    3.1 层次聚类分析法分类
        3.1.1 分类指标的选取
        3.1.2 指标赋值及标准化
        3.1.3 层次聚类分析法分类结果
    3.2 村庄分类结果修正
    3.3 村庄分类结果的确定
    3.4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导向
4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4.1 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原则
    4.2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
    4.3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导向
        4.3.1 产业发展型村庄
        4.3.2 城郊融合型村庄
        4.3.3 交通枢纽型村庄
        4.3.4 农业主导型村庄
        4.3.5 休闲观光旅游型村庄
        4.3.6 拆迁归并型村庄
    4.4 典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4.4.1 有关模型参数的预测
        4.4.2 设置决策变量
        4.4.3 目标函数的确定
        4.4.4 约束条件的选取
        4.4.5 优化结果分析
5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管控研究
    5.1 村庄土地利用空间管控原则
    5.2 村庄土地利用空间管控方法
        5.2.1 .构建“三生三线”统筹管控体系
        5.2.2 构建“三生空间”管控
        5.2.3 划定“三线”管控
        5.2.4 分级细化管控
    5.3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管控导向
    5.4 典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布局
        5.4.1 典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依据
        5.4.2 典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结果分析
        5.4.3 典型村庄“三生”空间布局优化结果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耕地健康评价与分区管护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2 耕地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数据来源
2 耕地健康评价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土壤肥力理论
        2.1.3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2.1.4 地理区位论
    2.2 耕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2.2.2 构建指标体系
        2.2.3 评价指标说明
    2.3 耕地健康评价方法
        2.3.1 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2.3.2 权重确定方法
        2.3.3 物元可拓模型评价法
        2.3.4 障碍度模型分区法
    2.4 建立耕地健康标准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特征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土壤与植被
        3.1.5 水文地质
    3.2 社会环境特征
    3.3 农业环境特征
        3.3.1 农业发展条件
        3.3.2 农业生产环境存在问题
4 研究区耕地利用与空间功能变化特征
    4.1 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4.1.1 县域尺度土地利用数量结构
        4.1.2 地貌单元尺度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4.1.3 乡域尺度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4.2 耕地资源现状特征
        4.2.1 耕地资源利用特征
        4.2.2 耕地与土壤类型关联特征
        4.2.3 耕地景观格局分布特征
        4.2.4 耕地基于地形因素的分布特征
    4.3 耕地时空变化特征
        4.3.1 耕地时序变化分析
        4.3.2 耕地空间变化差异
    4.4 20a耕地功能区变化特征
        4.4.1 “三生用地”空间分类
        4.4.2 耕地的生产功能空间变化
        4.4.3 耕地的生产功能空间转移特征
    4.5 耕地功能区演变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因素影响
        4.5.2 社会经济因素和比较利益的影响
        4.5.3 政策因素影响
5 研究区耕地健康评价
    5.1 确定评价单元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2.1 耕地质量因子选取
        5.2.2 耕地产能因子选取
        5.2.3 耕地环境因子选取
        5.2.4 指标体系构建
    5.3 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5.3.1 确定评价因子性质
        5.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3 建立单元赋值模型
        5.3.4 属性数据标准化处理
    5.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4.2 模型计算及权重结果
    5.5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耕地健康评价
        5.5.1 物元可拓模型建立
        5.5.2 耕地健康分类评价
        5.5.3 耕地健康综合评价
    5.6 验证耕地健康综合评价结果
6 研究区耕地健康分区及管护研究
    6.1 障碍度测算
    6.2 耕地健康评价单元限制因子组合类型划定
    6.3 耕地健康主导限制因子重点区域划定
        6.3.1 健康耕地主导限制因子区
        6.3.2 亚健康耕地主导限制因子区
        6.3.3 不健康耕地主导限制因子区
    6.4 耕地健康分区管护措施
        6.4.1 耕地健康分区管护原则
        6.4.2 健康耕地分区管护措施
        6.4.3 亚健康耕地分区管护措施
        6.4.4 不健康耕地分区管护措施
7 基于健康角度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7.1 健康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7.2 亚健康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7.3 不健康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土地整治的潜力研究 ——以阿勒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系统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人地协调理论
    2.4 景观生态理论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6 潜力测算理论
第3章 土地整治潜力及分区研究
    3.1 土地整理潜力研究基本原则
    3.2 土地整治潜力研究内容
        3.2.1 农用地整治潜力
        3.2.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3.2.3 土地复垦潜力
        3.2.4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3.3 土地整治分区研究
        3.3.1 土地整治分区内容和任务
        3.3.2 土地整治分区类别
        3.3.3 土地整治潜力研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4章 阿勒泰市土地整治现状分析
    4.1 阿勒泰市概况
        4.1.1 自然条件
        4.1.2 自然资源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2 土地利用现状
    4.3 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4.4 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4.1 外部机遇
        4.4.2 内部挑战
第5章 阿勒泰市土地整治潜力及分区研究
    5.1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
        5.1.1 农用地整治潜力
        5.1.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5.1.3 土地复垦潜力
        5.1.4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5.2 土地整治区划分
        5.2.1 利益相关者间关系分析
        5.2.2 土地整治分区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生态环境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生态环境稳定性研究进展
        1.2.1.1 不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1.2.1.2 生态环境稳定性研究方法
        1.2.2 国内外土地利用优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内涵
        2.1.2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
        2.1.3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地协调理论
        2.2.3 土地生态学理论
        2.2.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3.2 土地利用现状概况
        3.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
        3.2.2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3.3 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3.3.1 生态环境保护成就
        3.3.2 生态环境问题
4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体系及模型的构建
    4.1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建立
        4.1.2.1 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建立
        4.1.2.2 指标数据提取
    4.2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模型
        4.2.1 评价单元划分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3 模型构建
    4.3 生态环境稳定性分级与结果分析
        4.3.1 生态环境稳定性分级
        4.3.2 评价结果分析
5 基于生态环境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5.1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指导原则
    5.2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方法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5.2.1 优化模型的建立
        5.2.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5.3 基于GIS方法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
        5.3.1 主要用地类型空间格局优化的原则
        5.3.2 各类型用地空间格局优化的次序
        5.3.3 各类型用地空间格局的优化
    5.4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结果分析
        5.4.1 优化结果与规划目标年2020年对比分析
        5.4.2 优化结果与2013年现状对比分析
    5.5 实现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途径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土地复垦潜力
    1.2 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
2 评价方法
    2.1 新增耕地系数法
    2.2 极限条件法
    2.3 指数和法
    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2.5 其他方法
3 趋势与展望

(10)乡域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土地整理及评价
        1.2.2 国内土地整治及评价
        1.2.3 国内土地整治环境影响及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概况
        1.4.1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4.2 土地利用现状
2 农用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土地整治的内涵
        2.1.2 环境影响的内涵
    2.2 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依据
        2.2.1 系统学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生态—经济协调理论
3 研究区土地整治前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3.1 土地整治历程
    3.2 土地整治现状前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3.2.1 整治前后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
        3.2.2 整治前后耕地质量变化分析
        3.2.3 整治前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
4 研究区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1 评价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4.1.2 评价标准划分
    4.2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2.1 各评价指标计算
        4.2.2 评价结果分析
    4.3 土地整治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3.1 项目区概况
        4.3.2 整治项目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分析
        4.3.3 整治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5 研究区整治规划期末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5.1 土地整治规划期末目标概述
    5.2 整治规划期末生态环境影响预评估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土地整治后的生态环境维护建议
    6.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土地复垦潜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县域“三生空间”识别与重构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D]. 郑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目标确定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D]. 吴晓灵.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台格斗村退化土地整治技术研究[D]. 李晓琴.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量化评价研究[J]. 刘志涛,苏根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5]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空间管控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D]. 李高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6]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耕地健康评价与分区管护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D]. 王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1)
  • [7]土地整治的潜力研究 ——以阿勒泰市为例[D]. 龚新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8]基于生态环境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D]. 张淑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2)
  • [9]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 吴静,钱铭杰,袁春,王绪龙.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4(04)
  • [10]乡域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 高淑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土地复垦潜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以和林格县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