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砂岩型铀矿床研究进展

俄罗斯砂岩型铀矿床研究进展

一、俄罗斯砂岩型铀矿的新近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聂逢君,严兆彬,夏菲,何剑锋,张成勇,封志兵,张鑫,杨东光,陈梦雅,谈顺佳,张进,康世虎,宁君,杨建新,申科峰,蔡建芳[1](2021)在《砂岩型铀矿的“双阶段双模式”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盆地中砂岩型铀矿的成矿与找矿仅关注表生低温氧化作用形成的铀矿化,忽视了复杂地质演化过程中多阶段、多模式的成矿作用。中国北方东部盆地自晚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伸展-挤压-伸展的多阶段演化过程,铀成矿作用必将对这种多阶段构造演化密切响应。本研究通过中国北方东部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矿床、二连盆地哈达图矿床、松辽盆地南部钱家店—白兴吐矿床等大型、巨型砂岩型铀矿床的精细解剖,分析矿床中矿体的变化特征和含矿目的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标记,探索矿床形成的构造、沉积、铀源、还原剂等成矿控制因素,尤其是(古)太平洋板块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俯冲给研究区盆地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确定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早期,盆地在古太平洋板块高角度俯冲下发生伸展裂陷和拗陷作用,厘定砂岩型铀矿含矿目的层巴音戈壁组(K1b)辫状三角洲、赛汉组(K1bs)辫状河、姚家组(K2y)辫状河及曲流河等沉积环境。晚白垩世晚期,由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由高角度转变为低角度,盆地首次出现由伸展裂陷转变为挤压抬升的正反转演化,表生含铀含氧流体与砂岩相互作用,形成以赤铁矿、褐铁矿化等氧化作用为标志的早期氧化带型"卷状"铀矿化。始新世以来,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再次由低角度转变为高角度,盆地构造由挤压抬升转变为伸展张裂的负反转演化,导致正断层与基性岩浆活动,并伴随热流体与含矿目的层砂岩相互作用,出现大量的Fe、Mg碳酸盐、热液硫化物、绿泥石、绢云母等蚀变组合,铀矿体形态由原来的"卷状"变成了"透镜状"、"囊状"、"板状",并伴有高温钛铀矿的出现,形成晚期热液叠加铀矿化。两个成矿时期和两种不同方式的成矿作用被本文凝练为"双阶段双模式"铀成矿。结果表明,针对在中国北方东部提出的"双阶段双模式"铀成矿作用模型,下一步找矿上既要关注早期的氧化带型铀矿化,更要注重晚期的热流体叠加改造型铀矿化。

李毅[2](2021)在《浅层地震勘探在宝龙山-太平川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辽盆地是我们北方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等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的深入,先后在盆地西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发现了钱家店、宝龙山、大林、海力锦等大型铀矿床,表明该地区砂岩型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优势明显,是铀矿勘查的重点地区之一。如何快速查明该区基底埋深、盖层结构、断裂构造、找矿目的层及其砂体发育特征等铀成矿地质环境问题,成为找矿突破的关键。以往区内砂岩型铀矿勘查中寻找砂体的手段主要是电磁测深法、钻探法、地震勘探等方法。早期以上方法对铀矿砂体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伴随着铀矿勘探开发的深入及找矿目的层的精细化解释需求,针对区内重点勘查地段就需要精度更高的地震勘探方法来解决问题。本文以松辽盆地西南部通辽地区宝龙山-太平川地段为研究对象,以浅层地震勘探方法为手段,通过开展地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与解释等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砂岩型铀矿地震勘探技术方法体系。根据研究区以往3条地震剖面数据,开展了滤波、速度分析、叠加、属性计算等系列处理与成图,结合区内已知地质、钻孔和其他资料,开展了地震-地质解释方法研究,大致查明了研究区盖层结构、断裂构造、岩性岩相、目的层埋深与厚度、古河道等砂岩型铀成矿地质环境问题,预测了铀矿找矿有利区段,为钻探工程布置提供了依据。本次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推断解释了区内7个反射层面及其与地层的对应关系,推断解释主要断裂构造17条,基本查清了工作区断裂构造格架;2)对工作区地震相、沉积相以及地层岩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3)推断解释了工作区上白垩统姚家组下岩段河道的展布特征和砂体的分布范围及规模,总结了工作区的铀矿找矿有利地段。

谭雨蕾[3](2021)在《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铀矿资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型资源,是我国军工/军事、国防工业、能源开发及国民经济有序增长的重大需求之一。砂岩型铀矿是目前所有铀矿类型中最具开采潜力的铀矿床,表生铀元素伴随着岩石的剥蚀、水解及风化,铀元素迁移及富集成矿均需要较为特殊的盆地沉积条件及盆地构造背景,使得砂岩型铀矿在成矿过程呈现一定的空间选择性分布规律,在垂向空间分布上具有成层性、分带性等特征。因此,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展布特点和分带特征对其成矿规律与资源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床这一典型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球物理钻孔测井定量数据及地层年代信息等定性数据,对铀矿化、铀异常及铀元素在垂向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及变异特征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给出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二维分带特征与三维可视化,完成含铀层识别的二维含铀层异常区段分带和三维异常区域圈定,为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成矿特点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本论文提出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属于砂岩型铀矿空间复杂环境中的非线性模型研究,具有大样本,变量多,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融合等特点,属于典型砂岩型铀矿地质数据分析范畴,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下的砂岩型铀矿数据进行非线性方法研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论文中提出的三种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及含铀层识别研究概述如下:(1)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以盆地构造特征、地质背景及沉积环境为依据,根据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功率谱密度思想建立空间谱度量,运用钻孔测井数据中的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曲线数据进行试算研究,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进行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完成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含铀层异常区段识别和圈定工作。(2)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利用空间标度分析对多种测井数据(包括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定量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孔径(mm)、自然电位(mv)、视电阻率(Ω·m)、密度(g/cm3)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空间谱度量思想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空间谱度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将影响铀成矿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弥补单一伽玛照射率曲线在实际砂岩型铀矿探测中的不足。(3)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运用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对多条测井曲线定量数据进行约束性分析,融合广义相关分析及空间谱度量对上述两类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含铀层识别提取结果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将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应用到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中,同已知矿化信息相比较,可以更加精确的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砂岩型铀矿属于比较特殊的矿产资源,需在特殊的地质背景下才能富集成矿。本论文综合考虑影响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各类因素,分别基于不同类型数据(钻孔测井数据和地层年代信息)提出一系列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从而进行含铀层精确识别。进而为砂岩型含铀盆地空间垂向分带体系建立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

吴迪[4](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单元对铀矿的控制作用,丰富造山带铀成矿基础理论,完善研究区铀成矿模式,对铀矿找矿工作提出新的思路。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连山关岩体遭受三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表现为连山关岩体隆升,上覆辽河群发生顺层滑脱;第二期变形为南北向挤压导致沿岩体南缘和辽河群接触带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第三期为北西向挤压变形,形成北东、北东东向脆性断裂构造。岩体南缘的右行韧性剪切带为压扁应变类型,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介于0.19~0.69,属于S/SL类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2.连山关岩体为混合花岗杂岩体,组成杂岩体主体为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其间有少量残留体,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且鞍山群残留体在其中大量分布,岩体边部分布有灰白色重熔混合岩。通过锆石U-Pb年龄频谱图,表明峰值年龄主要为1760~1940Ma、~2275Ma、2500Ma。其中,~2500Ma的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岩体的主体形成时代,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及其地壳分异的重要事件;~2275Ma的峰值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地区一期基底岩石重熔事件;1780~1990Ma的峰期年龄代表了吕梁运动作用下,基底岩石再次发生强烈的重熔,该期事件可能有利于铀的活化、运移,这与连山关铀矿形成年龄相吻合。3.研究区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作用,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现象。最常见的围岩蚀变包括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其他蚀变包括黄铁矿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水云母主要由斜长石蚀变而成,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成。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是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绿泥石蚀变后叠加棕褐色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显着。4.研究区铀矿赋矿围岩经重熔形成的混合岩有四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往往呈负相关;具有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Be、Mo、Pb、Y、Ba、La、Cu,亏损Co、Ni、Zn、Cr、Ti、V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着的Eu负异常;与U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5.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研究区基性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应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6.综合分析认为,一级控矿构造为连山关岩体南缘走向北西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作为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其边部的晚期NEE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太古宙古风化壳可能作为铀源;铀的运移、富集成矿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岩侵入作用(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结合铀成矿模型,指示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岩体隆起处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

汤谨晖[5](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程银行,张天福,曾威,胡鹏,刘行,杨君,曲凯,王少轶,程先钰,奥琮,金若时,苗培森[6](2020)在《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超常富集的驱动力》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北方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存在大规模的砂岩型铀超常富集的现象,富集的驱动力究竟来自哪里?众所周知,砂岩型铀具有水成性、动态性、易聚散性等特征,非常活跃,这些特征决定了任何一次构造隆升对其超常富集和早期矿床的重置都起关键性作用,尤其是新生代构造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新生代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的时空构造特征及其与沿线盆地铀富集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①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在古新世开始碰撞,中新世经历快速隆升,形成现今巨型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改造影响了沿线中新生代盆地,形成一系列有利于砂岩型铀富集的大陆斜坡带,沿着北西西构造线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等所围限的准噶尔、伊犁、塔里木、吐哈、柴达木、银额等盆地内侏罗纪、白垩纪、新近纪沉积地层中发育大规模铀的超常富集现象。②太平洋板块在渐新世-中新世低角度北西西向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造成大兴安岭-太行山等系列山脉的快速隆升和沿线盆地内部褶皱逆冲断裂构造的形成,在海拉尔、二连、鄂尔多斯、松辽等盆地内侏罗纪、白垩纪、新近纪沉积地层中发育铀富集现象。③北方系列盆地砂岩型铀储层的时代无论是中生代还是新生代,铀成矿时间绝大部分集中在渐新世-中新世,尤其是中新世以来有集中大爆发的趋势。因此,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超常富集的时空关系与渐新世-中新世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陆陆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沿线盆山末次构造隆升的时空格局高度吻合,即为砂岩型铀超常富集提供了驱动力。根据这一新认识,从构造驱动力的角度,可以将中国北方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划分为特提斯化成矿域和滨太平洋成矿域,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成矿机理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章展铭[7](2020)在《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松辽盆地是我国北方主要的产铀盆地之一,盆地西南部的通辽地区现已探明钱家店、宝龙山等大型铀矿床。近年来,通辽地区经铀矿勘查新发现了大林、海力锦等矿床,表明区内仍有很大的成矿前景。然而,对于区内流体作用与铀成矿的研究相对薄弱。论文以松辽盆地西南部通辽地区宝龙山、大林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砂岩型铀成矿理论为指导,研究了铀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目的层姚家组砂岩的后生蚀变特征、成矿流体类型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研究认为目的层姚家组砂岩中与铀矿化相关的蚀变主要有高岭石化、黄铁矿化及碳酸盐化。高岭石常常吸附铀,充填在砂岩孔隙,以杂基的形式存在。黄铁矿一方面表现为草莓状黄铁矿交代有机质且与铀矿物共生,另一方面以胶状黄铁矿与铁白云石、铀矿物共生的形式存在。含铀碳酸盐以铁白云石为主,常以自形-半自形产出,铀矿物赋存在其表面。(2)根据蚀变矿物的产出形式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不同蚀变矿物的成因。其中,高岭石成因复杂,既可以是大气降水淋滤或成岩有机酸流体的产物,也可以是在辉绿岩脱气产生的富CO2热流体充注作用下形成;黄铁矿根据其形态可分为草莓状黄铁矿与包裹草莓状黄铁矿的胶状黄铁矿,前者为具有强亏损δ34S特征的生物成因,后者因富集δ34S系热流体活动的产物;碳酸盐化存在三期,依次是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的原生亮晶方解石、辉绿岩脱气作用产生的富CO2流体充注姚家组砂岩形成的方解石脉与片钠铝石、热流体与地下水混合形成的铁白云石。(3)结合宏观砂岩特征与微观的镜下观察,认为研究区存在地下水、辉绿岩脱气产生的富CO2热流体以及油气还原性流体。地下水的活动贯穿姚家组形成至铀富集成矿的整个阶段;富CO2的热流体形成于嫩江期末强烈的区域构造-岩浆活动时期,是基性岩浆活动脱气作用的产物;油气还原性流体除了由原生炭屑有机质控制的有机酸外,还由深部油气组成,伴随着持续性的构造抬升活动,能沿着断裂运移至姚家组,提升还原容量。(4)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手段,研究认为区内铀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盐度低及多种流体叠加的特征。姚家组于构造反转期受到辉绿岩脱气产生富CO2热流体的改造,具有较高温(198~223℃)、低盐度(0.71~4.34 wt%Na Cleq)的特征。随着含铀含氧地下水的逐步混入,成矿流体演化为中等温度(155~232℃)、较高盐度(4.18~9.98 wt%Na Cleq)的特征。最终,由于热流体活动的间歇,成矿流体以地下水占主导地位,表现为低温(83~145℃)、低盐度(0.88~6.45 wt%Na Cleq)的特征。(5)认为宝龙山-大林铀矿带含矿目的层砂岩主要经历沉积成岩阶段、富CO2流体充注阶段以及成矿阶段,地球化学环境的演化过程依次为弱碱→弱酸→碱性-过碱性→弱碱性→弱酸性-中性过渡,此过程对蚀变矿物的形成与铀的迁移富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蚀变矿物组合及流体作用,将铀成矿过程划分为沉积预富集、构造反转及热流体改造、层间氧化成矿等三个阶段。

康欢[8](2020)在《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可地浸隐伏砂岩型铀矿体常产出于埋深大于100 m的缓倾斜砂岩层的氧化—还原过渡带中,因其上沉积覆盖较厚,地表矿化信息微弱,导致传统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无法有效地圈定铀矿床成矿的有利区段。为了判别和示踪覆盖区砂岩型铀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源,本文在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床不同铀品位见矿钻孔和无矿钻孔上方的表层土壤分别进行土壤瞬时氡浓度测量、细粒级土壤活动态铀和210Po含量分析,并且首次在隐伏铀矿体上方开展一定埋深第四纪沉积物和钻孔岩心矿物颗粒光释光年龄/信号研究。不同铀品位见矿钻孔和无矿钻孔地表地球化学异常分析表明土壤瞬时氡浓度与钻孔品位呈正相关关系,而细粒级土壤活动态铀和210Po的含量与钻孔品位无明显相关性。石英光释光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地表一定埋深第四纪沉积物的光释光视年龄较真实沉积年龄老。在同一采样深度,石英光释光视年龄与钻孔品位成正比;同一钻孔,石英光释光视年龄与采样深度呈正相关。同时,利用同一钻孔、不同埋深第四纪沉积物间视年龄与引用真实沉积年龄的差异及两者等效剂量间的差异推算出深部异常来源的年龄增加率和放射性体系的衰变率分别为0.063 ka/cm和0.19 Gy/cm。相反,钻孔岩心的长石红外激发释光信号显示出与采样深度、采样地层和钻孔品位无相关性,指示长石释光信号已达到饱和。矿物颗粒光释光年龄/信号特征研究表明地表一定埋深第四纪沉积物石英光释光年龄异常可指示隐伏铀矿体,而前第四纪地层(pre-Quaternary)钻孔岩心长石光释光信号特征无指示意义。此外,利用矿物颗粒光释光年龄特征对地表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隐伏砂岩型铀矿床上方一定埋深的第四纪沉积物石英光释光年龄异常可有效识别矿致异常,即地表土壤瞬时氡浓度异常为隐伏砂岩型铀矿床的矿致异常。由于地表细粒级土壤活动态铀和210Po含量异常无法与地表第四纪沉积物矿物颗粒光释光年龄异常相匹配,所以活动态铀和210Po含量的异常是否来源于隐伏铀矿体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这是首次对覆盖区隐伏砂岩型铀矿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的可靠检验。

张呐[9](2020)在《二连盆地表层光释光年龄异常揭示矿致异常》文中指出随着现代核电能源的发展,世界对铀矿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覆盖区下方的铀矿资源勘查情况也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覆盖区的深部矿体由于其上方沉积覆盖层较厚,勘查铀矿则面临着探测的深度较大、干扰噪声较强、不易勘查等挑战,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在地表或浅地表获取的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指导覆盖区铀矿勘查,成为一个难点。二连盆地是我国比较典型的多能源富集盆地,盆地中蕴藏者丰富的多能源矿产,比如铀矿、油气、煤等。砂岩型铀矿床,以砂岩为主的后生、表生铀矿床,主要分布于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本论文主要采用光释光方法,对二连盆地哈达图隐伏砂岩型铀矿区有矿与无矿钻孔上方面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年龄测定,通过地质年代的比较,发现年代所测年龄存在明显的异常,初步确定这种异常是由下部隐伏的砂岩型铀矿所致。本论文是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覆盖区地球化学异常源示踪与判别。样品主要采集于高品位、中品位、低品位钻孔以及无矿孔周边的砂土层,这十六个样品埋深约为50cm,与同一个地方的埋深30cm样品年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二连盆地全新统的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为0.5m/ka4.65m/ka,推算出本研究区域30cm采样深度的沉积物年龄为0.07ka0.60ka,50cm采样深度的沉积物年龄为0.14ka1.2ka,则有矿孔的光释光视年龄异常,证明视年龄的异常可以有效指示深部隐伏砂岩型铀矿床;(2)样品的等效剂量(De)以及光释光视年龄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可以有效地初步确定异常源的来源深度;(3)钻孔品位不同,视年龄的变化速率也不同,低品位钻孔的样品视年龄与中品位、高品位的视年龄差距依旧很大,即低品位与中等以上品位的年龄有很大的不同,这可以有效的进行异常判别;(4)有矿孔的视年龄异常主要受深部铀矿、钙质层等因素影响,可能不受地形因素影响。深部隐伏铀矿会产生放射性核素、再通过运移通道以及各种地质作用作用导致,地表浅层出现放射性异常。钙质层阻挡Rn等元素运移,但仍有些氡及其子体可以穿过氡及其子体形成一些弱异常,越接近钙积层则年龄就越大一些,这主要是因为钙积层有吸附作用,Rn等某些元素被吸附在其中,若采样位置在钙质层,就会造成样品的年龄异常大。

张成勇[10](2019)在《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区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事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般认为,砂岩型铀矿以表生层间氧化或潜水氧化作用为主,但我国中东部很多砂岩型铀矿床中也发现存在后期热流体活动叠加改造的痕迹。后期热流体改造作用叠加在早期氧化成矿作用之上,铀矿化特征仍与典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相似,从而使热流体活动与铀矿化的关系并不明确,其主要在于缺乏不同期次流体活动对铀富集过程影响的详细证据。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砂岩型铀矿床后期热流体改造作用显着,含矿目的层砂岩随后期热改造而普遍固结,使热液对早期层间氧化带成矿的叠加改造过程被定格。因此,本文选择塔木素铀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类型流体活动特征和成岩成矿事件的研究,查明流体活动与铀富集的关系,探讨矿床成因。本文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研究相结合,通过蚀变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等手段,研究不同类型流体活动的性质、来源和时限;通过镜下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粘土矿物分析等手段,查明成岩作用类型和蚀变矿物生产序列,明确成岩事件形成的时序关系;通过矿物组合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黄铁矿原位微区分析,反演成岩环境演化特征,从物质来源方面判断铀储层演化序列事件与铀沉淀富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和矿床地质特征,查明不同类型流体活动与铀矿化之间的空间关系、时序关系和成矿物质方面存在的联系,揭示成矿流体作用过程,探讨矿床成因。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塔木素矿床砂岩中压实作用较弱而胶结作用很强,是造成目的层致密的主要原因,胶结物的主要为赤铁矿、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石膏化、绿泥石化等,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黄铁矿和方解石重结晶作用普遍发育,并出现大量的白云石和金属硫化物,指示热流体改造是影响储层物性变化的主因。通过蚀变矿物生产序列研究,划分出沉积-早成岩阶段、早期氧化流体作用阶段、热流体改造阶段和晚期氧化流体弱改造阶段。2)通过流体包裹体、C-O-S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结合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厘定出两种类型的后生改造流体:表生弱碱性氧化流体和深部酸性还原热流体。深部热流体的形成与早白垩世晚期苏红图组玄武岩喷发有关,热流体主要来自地层本身,与盆地加热后流体在围岩中的循环有关。3)通过蚀刻径迹和电子探针分析,查明该地区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铀石和钛铀矿,沥青铀矿主要与草莓状或团块状黄铁矿共生,而钛铀矿多与氧化钛、重结晶黄铁矿和碳酸盐胶结物共生。铀矿石出现大量的闪锌矿、方铅矿、斑铜矿等金属硫化物,同时,高品位铀矿石中U与Co、Ni、Cu、Zn呈明显的正相关,高品位矿石的REE总量和配分型式也与泥岩和热流体脉的REE特征保持一致,指示热流体是造成高品位铀矿石形成的主要原因。4)通过蚀变矿物的空间分带组合特征和生产序列演化过程分析,反演了成矿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认为成岩环境由弱碱性向酸性环境转变的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渡部位是造成铀沉淀的关键。并从矿体空间产出位置,铀矿石物质组分和成矿年龄等方面评估了氧化流体和深部热流体在铀成矿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大规模的氧化流体为铀的迁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是塔木素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基础。后期热流体的参与改变了成矿的pH和Eh条件,在成矿作用起着关键作用,其对早期形成的低品位铀矿石进行叠加改造,形成了高品位铀矿石。5)通过铀源、古气候、还原剂和氧化流体作用方式等内容的研究,分析了塔木素矿床铀成矿作用类型,认为该矿床早期存在大规模的氧化流体成矿作用,晚期出现热流体的叠加改造成矿作用。铀成矿作用过程可分为沉积预富集阶段、大规模氧化流体成矿作用阶段、热流体叠加改造成矿作用阶段和晚期氧化流体持续弱改造阶段等4个阶段。不同类型流体与铀成矿的关系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地位,是困扰塔木素砂岩型铀矿床成因解释的关键,也直接影响着矿床成矿模式的建立和找矿方向的选择。本论文从微观角度揭示可不同类型流体作用特征及其与铀富集的关系,为矿床成因的解释和找矿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翔实的证据。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砂岩型铀矿中氧化还原作用和酸碱度的变化对铀的沉淀富集均起着重要作用的控制作用,在今后的勘查和研究过程中应对pH的改变对U的沉淀富集的影响应加以重视。本文的研究对塔木素铀矿床的勘查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同时对我国其他盆地中出现的后期热流体叠加改造与砂岩型铀成矿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俄罗斯砂岩型铀矿的新近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砂岩型铀矿的新近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砂岩型铀矿的“双阶段双模式”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地壳演化与盆地基底
    2.2 伸展作用与成盆
    2.3 盆地形成后的构造反转
        2.3.1 正反转作用
        2.3.2 负反转作用
3 表生低温含铀含氧流体成矿
    3.1 铀成矿条件
        A.构造反转条件
        B.沉积相条件
        C.铀源条件
        D.还原剂条件
    3.2 铀成矿特征
        3.2.1 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
        3.2.2 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床
        3.2.3 钱家店—白兴吐铀矿床
4 深部热流体叠加改造成矿
    4.1 热流体改造成矿条件
    4.2 断裂
    4.3 热流体改造成矿标记
5 问题与讨论
    5.1 关于两类成矿流体
    5.2 关于成矿时代
    5.3 关于成矿动力学来源
    5.4 关于成矿模型
        5.4.1 第一阶段成矿作用——表生含铀含氧流体
        5.4.2 第二阶段成矿作用——深部热流体
        5.4.3 伸展区铀成矿综合模型
        A.含矿目的层形成阶段
        B.表生氧化流体成矿阶段
        C.深部热流体叠加成矿阶段
    5.5 关于找矿方向
6 结论

(2)浅层地震勘探在宝龙山-太平川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砂岩型铀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浅层地震在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1 松辽盆地铀矿勘查概况
        2.1.1 区域地质工作
        2.1.2 铀矿地质工作
        2.1.3 物探工作
    2.2 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特征
        2.2.2 勘查区地层特征
    2.3 地质构造特征
    2.4 铀成矿环境特征
        2.4.1 目的层姚家组地质特征
        2.4.2 研究区铀成矿主控因素
    2.5 地球物理特征
3 地震勘探采集参数分析
    3.1 观测系统选择
    3.2 试验工作
        3.2.1 干扰波调查
        3.2.2 药量试验
        3.2.3 井深试验
    3.3 施工参数
    3.4 折射数据采集
4 数据处理及资料解释
    4.1 地震原始资料品质分析
    4.2 数据处理
        4.2.1 预处理
        4.2.2 速度分析
        4.2.3 剩余静校正处理
        4.2.4 提高分辨率处理
        4.2.5 叠加处理
        4.2.6 解释性处理
    4.3 地震资料解释及砂体分析
        4.3.1 已知钻孔与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4.3.2 地震层序划分和分析
        4.3.3 断裂构造解释
        4.3.4 地震相的划分及岩性分析
    4.4 铀矿有利区域预测
5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3)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测井地质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盆地地质特征
        2.2.1 盆地构造背景
        2.2.2 盆地沉积-古地理演化背景
        2.2.3 盆地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
        2.3.1 研究区矿床构造及地层特征
        2.3.2 目的层沉积相及岩石学特征
        2.3.3 层间氧化带特征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5 论文所用数据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垂向分带特征概述
    3.1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简介
        3.1.1 地质空间定义
        3.1.2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
        3.1.3 砂岩型铀矿空间大数据
    3.2 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分带特征
        3.2.1 岩性垂向分带特征
        3.2.2 测井垂向分带特征
        3.2.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4.1 算法研究背景
        4.1.1 傅里叶变换理论
        4.1.2 功率谱密度理论
    4.2 算法实现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空间谱度量方法
    4.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4.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4.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5.1 算法研究背景
    5.2 算法实现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5.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5.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5.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6.1 算法研究背景
    6.2 算法实现
        6.2.1 数据预处理
        6.2.2 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6.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6.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6.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三种空间垂向分带方法的对比
    7.3 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在含铀层识别与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7.4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设想
        7.4.1 存在的问题
        7.4.2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1.1.2 华北克拉通与成矿
        1.1.3 前寒武纪铀矿及构造背景
        1.1.4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2.2.1 参数特征
        2.2.2 放射性场特征
    2.3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早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连山关岩体及辽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3.2.1 测试样品描述及U-Pb测年结果
        3.2.2 U-Pb年龄地质意义讨论
    3.3 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
        3.3.1 宏观变形特征
        3.3.2 微观变形特征
        3.3.3 有限应变测量
    3.4 古元古代基性岩发育特征
        3.4.1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3.4.2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3.4.3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第4章 典型铀矿特征及铀成矿作用
    4.1 典型铀矿床特征
        4.1.1 连山关铀矿床
        4.1.2 黄沟铀矿床
        4.1.3 玄岭后铀矿床
    4.2 铀矿石特征
        4.2.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物质成分
        4.2.2 矿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
    4.3 铀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4.3.1 铀矿体围岩
        4.3.2 围岩蚀变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
        4.3.4 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
    4.4 铀成矿作用
        4.4.1 铀成矿时代
        4.4.2 铀成矿温压、pH和Eh值
        4.4.3 铀源及热液来源
        4.4.4 铀的活化迁移
        4.4.5 铀的沉淀机制
第5章 构造演化与铀矿关系研究
    5.1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关系
        5.1.1 一级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
        5.1.2 二级控矿构造-脆性断裂带
    5.2 古元古代基性岩及与铀矿关系
        5.2.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5.2.2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5.3 构造变形期次与演化历史
    5.4 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地质演化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遥感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寒武系(?)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3.1.3 白垩系上统(K_2)
        3.1.4 古近系(E)
        3.1.5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构造
        3.2.3 火山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
        3.3.2 火山岩
        3.3.3 次火山岩
    3.4 变质岩
        3.4.1 区域变质岩
        3.4.2 动力变质岩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矿体地质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1.4 控矿因素分析
    4.2 麻楼矿床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2.4 控矿因素分析
    4.3 鹅石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矿体地质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3.4 控矿因素分析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5.2 成矿要素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物质来源
        5.3.2 成矿流体来源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5.3.4 成矿模式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6.1.2 异常信息提取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7.1 成矿潜力分析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7.2 地质模型建立
        7.2.1 找矿标志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7.6.3 综合信息分析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8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6)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超常富集的驱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新生代东亚板块构造作用
    1.1 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
        1.1.1 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陆陆主碰撞阶段(55~41 Ma)
        1.1.2 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晚碰撞阶段(40~26 Ma)
        1.1.3 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后碰撞阶段(20~0 Ma)
    1.2 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1.2.1 晚白垩世?早始新世(80~50 Ma)
        1.2.2 渐新世?中新世(34~5 Ma)
    1.3 特提斯、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中新世构造隆升
2 砂岩型铀超常富集的时空关系
    2.1 砂岩型铀储层特征
    2.2 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时间
    2.3 砂岩型铀成矿与新生代构造
3 北方砂岩型铀成矿驱动力及区带划分
4 中新世板块驱动下的砂岩型铀成矿
5 结论

(7)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研究区范围
        1.2.2 自然地理条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3.2 成矿流体与铀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盆地结构和构造特征
        2.2.1 基底特征
        2.2.2 盖层特征
        2.2.3 断裂构造特征
    2.3 岩浆活动
    2.4 水文地质特征
        2.4.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4.2 古水文地质旋回特征
3 铀矿床地质特征
    3.1 铀矿化类型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铀源
        3.2.2 含矿建造特征
        3.2.3 氧化带发育特征
        3.2.4 矿体形态
        3.2.5 水文地质特征
        3.2.6 铀存在形式
4 流体类型及其特征
    4.1 流体类型
        4.1.1 地下水
        4.1.2 热流体
        4.1.3 还原性流体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均一温度与盐度特征
        4.2.3 流体包裹体成分
    4.3 流体特征
    4.4 流体组分及来源
5 流体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5.1 地下水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2 热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3 还原性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4 蚀变矿物组合序列与铀成矿阶段
6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砂岩型铀矿勘查中运用
        1.2.2 地球化学异常迁移模型
        1.2.3 光释光技术及其在隐伏铀矿勘查中的运用
        1.2.4 铀资源及中国主要砂岩型铀矿床特征
    1.3 论文依托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工作小结
    1.7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和铀源岩石
        2.2.3 区域构造
        2.2.4 砂岩型铀矿床
3 地表地球化学异常
    3.1 土壤瞬时氡
        3.1.1 土壤瞬时氡采样和分析
        3.1.2 土壤瞬时氡分析结果
    3.2 土壤~(210)Po
        3.2.1 土壤~(210)Po采样和分析
        3.2.2 土壤~(210)Po分析结果
    3.3 土壤活动态铀
        3.3.1 土壤活动态铀采样和分析
        3.3.2 土壤活动态铀分析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3.4.1 土壤瞬时氡异常
        3.4.2 土壤~(210)Po异常
        3.4.3 土壤活动态铀异常
        3.4.4 本章小结
4 近地表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定年
    4.1 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样品采样和分析
    4.2 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样品分析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4.3.1 第四纪沉积物石英光释光年龄异常
        4.3.2 第四纪沉积物矿物颗粒光释光年龄异常的意义
        4.3.3 本章小结
5 钻孔岩心光释光
    5.1 岩心光释光样品采样和分析
    5.2 岩心光释光分析结果
    5.3 讨论与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光释光测年方法
    附录2: 个人简历

(9)二连盆地表层光释光年龄异常揭示矿致异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研究方法的现状
        1.2.3 光释光测年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区地理位置及地质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3 实验方法——光释光测年方法
    3.1 光释光测年的原理
    3.2 测量等效剂量的主要技术——单片再生法(SAR)
        3.2.1 SAR法发展史
        3.2.2 SAR法测年矿物
    3.3 小结
4 实验过程
    4.1 野外采集及样品前处理
    4.2 矿物分离及制备测片
    4.3 环境剂量率(D)测定与计算
        4.3.1 环境剂量率(D)测定
        4.3.2 环境剂量率(D)计算
    4.4 等效剂量(De)的测定与计算
        4.4.1 等效剂量(De)的测定
        4.4.2 等效剂量(De)的计算
    4.5 小结
5 结果与讨论
    5.1 光释光年龄
    5.2 等效剂量(De)
    5.3 环境剂量率(D)
    5.4 年龄异常原因
        5.4.1 矿致异常
        5.4.2 地形的影响
        5.4.3 钙质层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区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砂岩型铀矿后期热流体改造研究进展
        1.2.3 塔木素铀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盆地构造分区
    2.4 盆地充填序列
    2.5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2.6 矿产资源
第三章 塔木素铀矿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2 地层特征
    3.3 构造特征
        3.3.1 断层
        3.3.2 矿床内浅层地震断层解译结结果
        3.3.3 节理
    3.4 含矿层砂体沉积特征
        3.4.1 沉积微相特征
        3.4.2 沉积砂体空间展布特征
        3.4.3 氧化流体空间展布特征
    3.5 矿体与矿化特征
第四章 成岩作用与成岩序列
    4.1 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成分
        4.1.2 填隙物成分
        4.1.3 结构与构造
        4.1.4 砂岩类型研究
    4.2 成岩作用类型
        4.2.1 压实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溶蚀作用
        4.2.4 交代作用
        4.2.5 重结晶作用
        4.2.6 热流体改造作用
    4.3 成岩序列
        4.3.1 矿物生产顺序的判定
        4.3.2 成岩序列成岩事件演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生改造流体类型与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测温
        5.1.1 测试方法
        5.1.2 实验结果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2.2 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5.2.3 物质来源讨论
    5.3 流体类型与性质特征
        5.3.1 表生氧化流体
        5.3.2 热流体
    5.4 流体活动时间与成因探讨
        5.4.1 氧化流体活动时间范围
        5.4.2 热流体活动时限与成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铀富集机理
    6.1 铀矿物类型与赋存状态
        6.1.1 取样与分析测试
        6.1.2 铀矿物类型
        6.1.3 铀矿物的赋存状态
        6.1.4 铀矿石中伴生矿物特征
    6.2 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2.1 样品特征与实验方法
        6.2.2 实验结果
        6.2.3 讨论
        6.2.4 铀矿物成因
    6.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1 取样与测试方法
        6.3.2 微量元素特征
        6.3.3 稀土元素特征
    6.4 蚀变矿物组合与成岩环境变化对比
        6.4.1 不同流体蚀变矿物组合与分带特征
        6.4.2 蚀变带指示的成岩物理化学条件的空间变化规律
    6.5 流体相互作用与塔木素矿床铀富集机理
        6.5.1 铀富集作用类型
        6.5.2 热流体参与下的铀超常富集机制
    6.6 各期成矿流体活动与铀成矿关系评估
        6.6.1 成矿物质来源
        6.6.2 矿体矿化与空间产出特征
        6.6.3 成矿环境变化
        6.6.4 成矿时间和储层物性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铀成矿控制因素与成因机制
    7.1 铀成矿条件
        7.1.1 物源和铀源
        7.1.2 构造与氧化流体
        7.1.3 古气候与还原剂
    7.2 矿床成因的争议
    7.3 铀成矿作用类型与方式
        7.3.1 氧化还原作用
        7.3.2 热液叠加改造作用
    7.4 塔木素矿床成因模式
    7.5 勘探启示与找矿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俄罗斯砂岩型铀矿的新近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砂岩型铀矿的“双阶段双模式”成矿作用[J]. 聂逢君,严兆彬,夏菲,何剑锋,张成勇,封志兵,张鑫,杨东光,陈梦雅,谈顺佳,张进,康世虎,宁君,杨建新,申科峰,蔡建芳. 地球学报, 2021
  • [2]浅层地震勘探在宝龙山-太平川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 李毅. 东华理工大学, 2021(02)
  • [3]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D]. 谭雨蕾. 吉林大学, 2021
  • [4]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1
  • [5]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02)
  • [6]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超常富集的驱动力[J]. 程银行,张天福,曾威,胡鹏,刘行,杨君,曲凯,王少轶,程先钰,奥琮,金若时,苗培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0(04)
  • [7]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D]. 章展铭.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0(02)
  • [8]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D]. 康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9]二连盆地表层光释光年龄异常揭示矿致异常[D]. 张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10]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区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事件研究[D]. 张成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俄罗斯砂岩型铀矿床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