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100与SGI NT之间的实时通讯

AD100与SGI NT之间的实时通讯

一、AD100与SGI NT实时通信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杨思佳[1](2020)在《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建设,而安全性又是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风险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断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如何进行安全城市建设、如何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点、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安全城市的概念,之后在明晰概念和内涵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建立评估模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明确安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要点,更可以为城市规划布局、突发事件处理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不断提升安全城市建设和城市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在明确安全城市概念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应评估模型,最后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运行系统”和“风险防范能力”为例进行了安全城市评估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文章对风险和能力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二者与安全城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概念和内涵,为安全城市评估奠定基础;其次,本文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际知名度高、城市管理经验丰富的发达国家以及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为研究对象,在列举它们各自的安全城市相关文件资料基础上,结合安全城市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为我国的安全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参考;之后,本文基于安全城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前文理论研究,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借鉴ISRS(国际安全评级系统)的理论思想,构建了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针对评估体系不同部分的指标特点,文章运用G1法、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安全城市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结合经正向化和分级处理的指标数据可获得各级指标得分及相应的安全水平,从而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最后,以指标体系中的“城市运行系统”和“风险评估能力”为例,文章利用评估模型对北京市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城市运行系统安全水平逐年递升,风险防范能力较好但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评估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郝学晟[2](2019)在《四旋翼植保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大部分地区农林植保却仍以手工或半机械化的设备为主,喷洒精度低,防害效果差。四旋翼飞行器灵活稳定、易于操作,它独特的结构可使其轻松地悬停于任何地方,还可轻易地实现近地仿地飞行,为药液的精准喷洒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本课题设计小型四旋翼植保无人机来取代旧的植保手段,以提高农林植保喷洒施药的精度,更进一步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精准农业的目标。首先,课题研究了四旋翼飞行器的飞行原理。介绍欧拉角与四元数两种飞行器的姿态表达方式,根据牛顿与欧拉公式建立四旋翼飞行器的完整数学模型。然后,搭建四旋翼植保机的硬件平台。采用以Cortex-M7为内核的芯片作为主控,用九轴陀螺仪来获取姿态信息,气压计与超声波模块获取高度信息,光流传感器获取水平位移信息,利用2.4G通信模块与遥控器交互数据,蓝牙模块向上位机上报数据,使用无刷电机为植保机提供动力。其次,设计四旋翼植保机的软件部分。以直接操作寄存器的方式,编写硬件模块的底层驱动代码。采用四元数来解算植保机的姿态信息,利用互补滤波来融合陀螺仪、加速度计与磁力计的姿态数据。使用串级PID控制植保机的姿态,并提出BP神经网络与重力补偿PD相结合的控制算法来控制植保机的高度。并配置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来管理飞控程序。最后,四旋翼植保机数学模型仿真。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四旋翼植保机模型,并针对高度分别采用经典PID与BP神经网络重力补偿PD控制器进行仿真比较。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植保机质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经典PID控制器存在着1.5cm的超调量和1.0cm的稳态误差,而BP神经网络重力补偿PD控制器无超调无稳态误差,且调节时间比经典PID控制器快了0.7s。上述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BP神经网络重力补偿PD控制器可以有效的控制植保机的高度,其无论是动态性能还是静态性能都明显优于经典PID控制算法。

赵丹宁[3](2017)在《BOC信号波形畸变建模与电离层色散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卫星导航信号生成、发射、传输与接收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导致导航信号发生畸变。导航信号畸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航系统的服务性能。由于信号波形畸变会导致相关峰平移或变形,从而引起测距误差,故波形畸变是对用户影响最为直接的一种畸变。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利用二阶阶跃(2nd-order Step,2OS)模型来描述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BPSK)调制信号波形畸变。由于二进制偏移载波(Binary Offset Carrier,BOC)调制比传统的BPSK调制具有更高的码跟踪精度,且可以实现频段共用,因此BOC及其扩展的复用二进制偏移载波(Multiplexed Binary Offset Carrier,MBOC)和交替二进制偏移载波(Alternative Binary Offset Carrier,AltBOC)调制被广泛地用于GPS、Galileo与BDS新体制信号设计中。但目前有关BOC信号畸变研究的报道甚少。另一方面,由于电离层是一种色散介质,宽带信号的不同频率分量在穿过电离层时会引入不同的电离层延迟。BOC调制等宽带导航信号相对于传统导航信号具有更宽的带宽和分裂的频谱,但实际应用中通常仅考虑接收信号中心频点处的电离层延迟,而忽略信号带宽范围内的电离层色散效应。鉴于此,论文围绕BOC信号波形畸变建模与电离层色散效应展开研究,其研究意义在于,一是可以为导航信号模拟器实现畸变信号仿真提供理论模型,二是可以完善现有的导航信号畸变模型库,从而为信号故障识别与定位提供支撑材料,三是可以为接收机稳健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了BOC信号波形畸变的2OS模型。首先根据波形畸变的定义给出BOC信号波形畸变的时域表达式;然后从数字畸变量的功率谱密度的表达式出发,推导出BOC信号数字畸变的频域解析表达式;其次,采用归纳法总结出BOC数字畸变信号相关函数与理想信号相关函数之间存在的一般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获得了BOC信号数字畸变的相关域解析表达式;最后,根据模拟畸变二阶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函数,建立了BOC信号模拟畸变和数模混合畸变的频域模型与相关域模型。(2)推导了2OS模型下导航接收机采用相干和非相干处理时信噪比以及码跟踪精度与BOC信号波形畸变参数之间的解析表达式。理论分析表明,2OS模型下接收机前端带宽与畸变参数共同影响着信噪比,而码跟踪精度除了与接收机前端带宽与畸变参数有关外,还与相关器间隔有关。仿真分析表明,2OS模型下接收机信噪比与导航信号畸变无直接映射关系,故接收机信噪比不能直接反映导航信号的畸变程度,因而无法作为监测导航信号异常的一个完备检测量;模拟畸变和数模混合畸变会对BOC信号码跟踪精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与畸变参数和接收机设计参数相关。(3)建立了BOC信号双边带(Double Sideband,DSB)电离层色散效应模型,仿真分析了电离层色散效应对BOC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离层会在BOC调制的上下边带信号中引入不同的电离层延迟,因此在设计BOC信号的双边带接收算法时需要考虑电离层色散效应对上下边带信号的不同影响。研究成果可以为BOC信号的双边带接收与电离层色散效应模拟提供理论基础。(4)建立了电离层色散效应对导航信号接收影响的分析模型。理论分析表明,电离层色散效应不会引入码跟踪误差,但会引入相关损耗与载波相位跟踪误差。仿真分析表明,电离层色散效应会给AltBOC(15,10)等宽带导航信号引入一定程度的相关损耗与载波相位跟踪误差,其大小随着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和信号带宽的增大而增大,在电离层平静期,AltBOC(15,10)信号产生的相关损耗和载波相位跟踪误差分别约为0.02dB和7O,而在电离层活跃期,AltBOC(15,10)信号产生的相关损耗和载波相位跟踪误差分别可达0.35dB和32O。因此电离层色散效应会给高精度载波相位测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杨志伟[4](2017)在《汽车制动台架的设计、构建、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文中指出汽车制动系统是涉及汽车安全性及NVH特性的重要部件,汽车制动器台架对于研究和改善制动器摩擦特性、提高汽车制动系统性能、抑制制动振动噪声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某款A00级微型轿车自行设计并构建了一台装有浮钳盘式制动器的单端惯性式汽车制动试验台架,在试验台架上进行了振动噪声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首先在台架设计时对试验转动惯量、试验转速、电机功率、制动力矩及惯性飞轮结构尺寸等试验台必备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同时对传动轴及惯性飞轮进行了强度校核。其次根据试验台参数进行如电机、联轴器等试验设备的选用匹配,自行构建汽车制动台架,并对其进行安装和调试,与之同时完成台架测控部分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台架测控部分软硬件系统由PC、数据采集控制柜及各种传感器等硬件设备构成,采用基于上位机组态王(KingView)软件和下位机PLC相结合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试验台转速、系统扭矩、制动压力的实时测量及试验台转速的实时调控,下位机PLC内部写入由GX Developer软件编写并调试后的梯形图程序,上位机KingView软件设计出图像逼真、便于操作的监控界面。再次分析了盘式制动器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受力情况,运用Simulink仿真软件搭建了盘式制动器动摩擦阶段的幂函数乘积式摩擦系数模型以及单自由度车轮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自行设计的汽车制动台架进行多种制动工况试验,验证了搭建的摩擦系数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即该盘式制动器摩擦特性模型能较好的模拟盘式制动器动摩擦阶段的摩擦特性。然后详细介绍了常相干函数、重相干函数和偏相干函数的理论基础及工程意义,同时也编写了适用于本课题的偏相干函数计算流程及Matlab程序,通过对一个四输入单输出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验证了该计算程序的正确性和通用性,可以用于本课题所研究的盘式制动器的振动噪声源识别。最后在自制的制动试验台上进行了振动噪声试验,利用常相干、偏相干等分析方法对盘式制动器制动时产生的声振信号进行振动信号的特性分析及振动噪声源识别,判断出各方向的振动信号在各个主要相干频率处对噪声的贡献,为深入研究盘式制动器的振动噪声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金阳[5](2017)在《微流控液滴操控与进样技术研究及其生物分析应用》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技术,液滴微流控在生物传感应用中具备很多优势:液滴体积微小、试剂和样品消耗少、实验成本低;液滴内部混合效率高、生化反应速率快、分析时间短;液滴尺寸均一、平行实验条件一致、适于高通量分析;液滴体系封闭、反应条件稳定。但液滴微流控在生物分析应用中同样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仪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分析效率低、以及进样繁琐、样品切换慢等;另一方面,要实现液滴微流控生物分析,还需构建与液滴微流控相适应的生物传感策略。一种合适的传感策略,既要发挥液滴的优势,避免增加芯片设计及液滴操控难度,同时也要满足生物检测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要求。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建立简单、高效、低成本的液滴生物分析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提出了一种微流控液滴生成及融合的操控新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基于流水线式的模式进行液滴的操控,简称流水线式液滴操控。将该技术与基于氧化石墨烯的DNA生物传感策略相结合,实现了液滴微流控芯片中不同目标DNA的同时检测。该检测时间短、样品消耗量少。此外,该操控技术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和液滴分析通量,并且无需复杂的芯片设计和昂贵的仪器设备。2)利用PDMS通道壁的表面吸附与去吸附作用,建立了一种液滴给料新技术。日常实验中,双链DNA嵌入试剂SYBRGreenI易吸附污染PDMS通道,影响实验结果。我们巧妙利用这一现象,建立了一种接触式液滴给料技术。首先使SYBR Green I试剂充分吸附于给料区域的通道壁上,当含有双链DNA溶液的液滴流经该区域时,控制液滴与通道壁的接触程度,使SYBRGreenI试剂离开通道壁表面而进入液滴内。由于SYBR Green I试剂与双链DNA相互作用发射荧光,因此完成给料后的液滴显示明显的荧光信号。以该液滴给料技术为基础,分别结合T-Hg-T碱基对结构、DNA杂交和小分子连接的DNA末端保护技术,成功实现了重金属离子、DNA以及蛋白质的荧光检测。3)发展了一种简单、灵活、低成本的微流控样品引入技术。先将样品溶液储存在配备有自制PDMS适配接头的储液池中,在正压驱动下,样品溶液快速地从储液池中转移至芯片通道内。该样品引入技术兼容性好,能与不同结构的芯片结合进行液滴的生成与操控。并且,该技术还能简单快捷地进行不同样品的切换进样,为液滴微流控芯片多元快速检测奠定了基础。在液滴微流控芯片中,利用该样品引入技术,初步实现了浓度梯度生成、量子点荧光编码、以及液滴高通量筛选。此外,将该进样技术与前面提出的接触式液滴给料技术结合,成功进行了多元DNA检测。4)为了发展与液滴微流控分析系统相适应的生物传感策略,我们采用DNA模板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纳米铜/SYBR Green I复合试剂,并成功应用于H202及相关生物分子的灵敏检测。在该复合试剂中,小分子SYBR Green I吸附于铜纳米颗粒的表面,而不与双链DNA作用。但当复合试剂与H202溶液混合后,H2O2会破坏铜纳米颗粒的结构,从而使SYBR Green I离开铜纳米颗粒表面,而与溶液中的双链DNA作用,产生明显的荧光变化。利用这一现象,以H202检测为桥梁,实现了多种H202相关生物分子的检测。利用葡萄糖氧化酶和胆固醇氧化酶分别与对应底物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葡萄糖和胆固醇的检测。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分解H202的特性,该方法还能用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检测,表明该方法在荧光免疫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5)在上述纳米生物传感器构建的基础上,利用DNA自组装设计了一种哑铃型分子,该哑铃型DNA可以作为一种多功能模板,分别选择性地合成荧光银纳米团簇或铜纳米颗粒。该DNA模板设计简洁、金属纳米材料合成条件温和,结合DNA工具酶,我们建立了一种简单、非标记的ATP检测新方法,检出限为81 pM。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通用性;通过改进信号输出方式,将DNA自组装的哑铃型分子与双链DNA嵌入试剂SYBR Green I结合,建立了一种更灵敏、更稳定的ATP检测方法,改进后方法的检出限为4.8 pM;将改进后的方法与前面提出的接触式液滴给料技术和正压驱动储液进样技术相结合,成功实现了基于液滴微流控的ATP灵敏检测。

李璐[6](2017)在《基于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的面板模拟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电视的迅猛发展,数字电视前端设备也越来越多样复杂,大大增加了设备管理的难度,如何方便且高效地管理数字电视前端设备成为广电部门越来越重视的问题。网元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随之产生的是各大公司研发的网元管理系统。网元管理系统中包括资源管理、告警管理、面板模拟显示等多个子系统,其中面板模拟显示系统可以为网元管理员提供简明清晰的设备面板视图,便于管理控制,在网元管理系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面板模拟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出了更高要求。本课题基于实验室项目的实际开发需求,在其原有的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网元管理系统之上进行了面板模拟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针对不同的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研究了设备前后面板的显示问题,实现了设备面板信息的实时获取和更新显示。论文首先分析了数字电视的发展以及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网元管理系统的发展及现状,并对相关的技术以及关键问题和难点做了详细研究,提出了面板模拟显示系统初始显示时出现延时卡顿的问题。接着提出了面板模拟显示系统的架构设计并论述了具体实现方案,实现了设备面板信息的实时获取,有效解决了面板初始显示延迟卡顿的问题以及其他的研究难点。本系统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论文分别从客户端、服务器端以及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三方面来讲述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系统客户端采用ILOG Jviews技术实现面板上具体参数指示灯的绘制,服务器端采用SNMP技术实现设备信息的获取,并利用多线程技术对设备进行轮询,设备的初始信息预存在XML文件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采用CORBA技术进行交互,最终完成了面板模拟显示系统的实现。经过测试,系统达到了预计要求,运行稳定。

张佳慧[7](2017)在《基于Smart-OSEK OS的综合电子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皮卫星相比传统大卫星具有集成度高、研制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是目前航天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卫星综合电子系统是皮卫星的神经中枢,降低综合电子系统的开发复杂度可以有效的缩短皮卫星的研制周期,提高皮卫星开发效率。目前,皮卫星所承载任务日趋复杂,对综合电子系统软件开发效率提出的挑战愈发艰巨,综合电子系统开发既需要解决在实现实际任务时所必须面对复杂多任务的实时同步问题,又应避免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增加系统复杂度降低系统的可维护性。将嵌入式操作系统引入到皮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开发中,降低了系统软件与硬件平台的耦合度,提升了软件的可复用性,同时嵌入式操作系统所提供的强大的任务调度系统为解决多任务实时同步问题提供了便捷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根据结合皮卫星任务实际特点,提出了并实现一种基于Smart-OSEK OS的综合电子系统软件设计,致力于解决皮卫星开发时难以避免的提高系统可靠性与缩短研制周期的矛盾,为后续型号皮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开发提供便利。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第一,通过研究前代综合电子主任务周期实现方式,分析其利弊,再结合Smart-OSEK OS所提供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和综合电子主任务需求,提出了基于报警模块设计的主任务周期设计,利用操作系统调度灵活的优势规避了基于前后台系统主任务周期所存在的弊端;其次讨论了多个任务同步申请共享资源是可能导致的优先级反转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最后分析皮卫星业务应用以及Smart-OSEK OS体系结构提出了或利于开发或利于系统运行的优化设计。第二,本文根据皮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实际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精度时钟源与RTC芯片相配合的方式向整星提供高精度星上时间信息的功能接口,分析了两个时钟源相配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本文还提供了为满足皮卫星同步采集多个传感器的需求而设计的基于FPGA与DSP相配合实现的高可靠性同步自动采集系统接口,实验证明,该系统性能良好,同步精度优于1Ous,运行可靠。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一种可复用性强、可维护性强、功能接口完善的基于操作系统设计高可靠性综合的电子系统体系结构。解决了诸多前代综合电子系统因缺少灵活的调度方式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提高皮卫星开发效率、降低开发门槛有重要意义。

曹鹏[8](2014)在《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指出旋转机械在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中应用十分广泛,是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设备,已成为企业进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的主要对象。加强旋转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对于确保设备长期安全运行、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以及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设计了基于双处理器结构的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在对传统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优选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DSP+MCU构架,并采用无线方式进行现场数据传输的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对旋转机械振幅、频率、相位、转速、轴位移等相关状态参数的监测,还可以完成对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和边际谱分析功能。2、提出了改进的EMD算法,有效地改善了振动信号的边际谱分析性能。在对旋转机械振动信号进行小波去噪的基础上,针对振动信号非平稳的特征,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与窗函数相结合的EMD方法,该方法采用ARMA模型进行波形延拓,再将延拓后的信号与余弦窗函数进行内积运算,能够有效地抑制端点效应,准确地得到Hilbert边际谱。3、设计了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硬件电路模块,完成了状态参量的采集与传输。根据状态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以DSP处理器和AD7656芯片为核心的数据采集电路、对多路状态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的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对状态信号进行数字调制、解调和无线传输的nRF905无线射频模块接口电路。4、开发了DSP程序与上位机软件平台,实现了状态参量的实时显示及功能分析。开发了AD程序、系统通信协议、上位机显示程序、数据存储程序、上位机对数据库的访问实现等功能模块。软件系统完成了数据处理、实时显示、历史数据存储和管理、频谱分析以及Hilbert边际谱分析等功能。5、进行了现场测试,完成了机械设备状态参数的测试以及振动信号的分析功能。以大功率电机和天然气压缩机为测试对象对该系统进行了调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该系统完成了对5路信号的同时采集,能够测量的最高转速达到3000转/分,转速测量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3%,振动信号振幅峰峰值测量范围是1~10mm(p-p),与同类系统技术指标相比转速测量范围有所提高。同时,通过对比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和边际谱分析结果,总结了该系统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基于双CPU的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具有成本较低、软件更新周期短、兼容性较好等特点,对降低系统开发成本、完善系统分析功能、提高系统故障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景华[9](2014)在《基于ARM11的嵌入式碳氢分析仪的研制》文中提出能源利用和环境问题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燃料之一,其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碳氢分析仪是一种常用的煤质分析仪器,在电力、化工、商检、煤炭、炼油等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目前碳氢分析仪的自动化程度低、数据处理繁琐、人机交换不便等问题,论文设计了一款全自动、易操作、高性价比的嵌入式碳氢分析仪。嵌入式碳氢分析仪对碳和氢的检测均使用库仑分析法原理,论文主要介绍了碳氢分析仪的硬件电路设计、流驱动设计以及应用程序设计等。结合库仑分析法检测原理和嵌入式技术,论文提出了一套可行的设计方案。碳氢分析仪的硬件电路设计以S3C6410为主控制器,设计了ARM最小系统主控板模块,实时数据采集模块,极性转换、电压调节等控制模块等。为了实现碳氢分析仪的一体化设计,本论文以WinCE6.0为系统内核,进行了碳氢分析仪流驱动开发和PWM流驱动开发,同时对WinCE6.0内核进行裁剪、定制、移植,简化了操作系统,提高了系统性能。应用软件设计以WinCE6.0系统为操作平台,实现了友好的人机交换功能,主要包括人性化的UI界面、应用层与驱动层间的通信、温度采集与报警、数据处理、误差处理、嵌入式SQLite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设计。经研究及实验验证,所研制的嵌入式碳氢分析仪具有小型化、一体化、智能化等特点,在测量精度、重复性、稳定性、数据处理等方面均有了较大改善,对碳氢元素实现了全自动化测量,能够基本满足煤炭、化工等工业的测量要求。

宁小波[10](2014)在《声发射技术在复合材料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对航空器复合材料结构实施有效在线检测可以确保航空器上复合材料部件损伤后,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从而得以更换或维修。声发射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动态在线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金属材料的无损检测中,而在飞机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中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声发射技术在飞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上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针对飞机上复合材料损伤类型和机理,以及材料在损伤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特点,设计制作了一套声发射检测系统。选用TMS320F28335作为核心处理芯片,并在CCS3.3环境下开发编写了软件程序,实现了对高频的声发射信号数据和相关参数的存储。本文对声发射信号分析方法也做了深入地探讨,主要是对频谱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进行了研究。然后在实验分析部分对采集到的数据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入地研究,得到了复合材料声发射信号的频域特性和特征量,达到了对声发射信号深入研究和分析的目的。

二、AD100与SGI NT实时通信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100与SGI NT实时通信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2.1 风险
        2.1.1 风险概念和内涵
        2.1.2 风险管理
    2.2 能力
        2.2.1 概念
        2.2.2 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的内涵
        2.2.3 具体能力
    2.3 风险、能力与安全城市的关系
        2.3.1 关系图
        2.3.2 内涵
    2.4 安全城市概念和内涵
        2.4.1 概念
        2.4.2 内涵
第三章 国外安全城市战略文件对比分析
    3.1 基本情况介绍
        3.1.1 美国
        3.1.2 英国
        3.1.3 日本—以东京为例
        3.1.4 经济学人智库EIU
    3.2 对比分析
        3.2.1 纵向对比
        3.2.2 横向对比
        3.2.3 特点与问题分析
第四章 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体系构建
    4.1 构建原则
        4.1.1 典型性原则
        4.1.2 客观性原则
        4.1.3 层次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ISRS概述
    4.3 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4.4 评估指标内容
        4.4.1 城市运行系统
        4.4.2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
        4.4.3 能力
第五章 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
    5.1 分级标准
        5.1.1 分级原理
        5.1.2 分级标准值
        5.1.3 指标分级
    5.2 基于G1法的权重赋值与综合评估
        5.2.1 基本原理
        5.2.2 群组判断的情形
        5.2.3 综合评估模型
    5.3 基于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的权重赋值与综合评估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主成分分析PCA
        5.3.3 综合评估模型
    5.4 安全城市指数计算模型
        5.4.1 指标权重计算
        5.4.2 指标评分计算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北京市综合概况
    6.2 北京市安全城市评估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估与分析
        6.2.1 数据获取
        6.2.2 数据处理
        6.2.3 相关性分析
        6.2.4 主成分分析
        6.2.5 结果分析
    6.3 北京市安全城市评估二: 基于G1法的综合评估与分析
        6.3.1 权重计算
        6.3.2 数据获取
        6.3.3 数据处理及评分计算
        6.3.4 结果分析
    6.4 对策建议
        6.4.1 城市运行系统部分
        6.4.2 风险防范能力部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显着性检验的t分布临界值表
附录2 “风险防范能力”评分调查问卷
附录3 “应急准备能力”评分调查问卷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四旋翼植保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四旋翼飞行器的飞行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四旋翼飞行器的飞行原理
    2.2 坐标系建立
    2.3 姿态表示
        2.3.1 欧拉角
        2.3.2 四元数
    2.4 四旋翼飞行器数学模型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旋翼植保机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主控制器选择
    3.3 传感器选择
        3.3.1 九轴陀螺仪
        3.3.2 气压计
        3.3.3 超声波
        3.3.4 光流
    3.4 通信部分设计
        3.4.1 遥控器通信
        3.4.2 上位机通信
    3.5 动力部分设计
        3.5.1 无刷电机
        3.5.2 电调
        3.5.3 喷洒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旋翼植保机的软件设计
    4.1 底层驱动部分设计
        4.1.1 传感器部分设计
        4.1.2 通信部分设计
        4.1.3 电机驱动部分设计
    4.2 姿态控制部分设计
        4.2.1 姿态解算
        4.2.2 姿态控制
    4.3 高度控制部分设计
        4.3.1 重力补偿PD控制器
        4.3.2 神经网络重力补偿PD控制器
    4.4 实时操作系统部分设计
        4.4.1 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介绍
        4.4.2 FreeRTOS系统配置
        4.4.3 任务划分与调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旋翼植保机测试及数学模型仿真
    5.1 传感器模块测试
        5.1.1 陀螺仪姿态解算测试
        5.1.2 气压计测试
        5.1.3 超声波测距模块测试
    5.2 数学模型参数确定
    5.3 Matlab/Simulink建模
    5.4 姿态控制系统仿真
    5.5 四旋翼植保机定高飞行仿真
        5.5.1 高度控制器模型
        5.5.2 神经网络生成与训练
        5.5.3 仿真流程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BOC信号波形畸变建模与电离层色散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与内容
第2章 BOC族调制技术
    2.1 引言
    2.2 BOC调制
    2.3 MBOC调制
        2.3.1 TMBOC调制
        2.3.2 CBOC调制
    2.4 AltBOC调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导航信号畸变现象及其产生机理
    3.1 引言
    3.2 码片波形畸变
        3.2.1 码片波形畸变现象
        3.2.1.1 数字畸变
        3.2.1.2 模拟畸变
        3.2.1.3 数字—模拟混合畸变
        3.2.1.4 脉冲畸变
        3.2.2 码片波形畸变产生机理
        3.2.2.1 数字畸变产生机理
        3.2.2.2 模拟畸变产生机理
        3.2.2.3 数字—模拟混合畸变产生机理
        3.2.2.4 脉冲畸变产生机理
    3.3 频谱畸变
        3.3.1 频谱畸变现象
        3.3.1.1 信号杂散
        3.3.1.2 载波泄露
        3.3.1.3 功率谱不对称
        3.3.2 频谱畸变产生机理
        3.3.2.1 载波泄露产生机理
        3.3.2.2 功率谱不对称产生机理
    3.4 多径效应
        3.4.1 多径效应现象
        3.4.2 多路径效应产生机理
    3.5 码间串扰
        3.5.1 码间串扰现象
        3.5.2 码间串扰产生机理
    3.6 其它常见畸变
        3.6.1 通道特性畸变
        3.6.2 电磁干扰
        3.6.3 噪声干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BOC信号二阶阶跃畸变模型建立
    4.1 引言
    4.2 传统二阶阶跃畸变模型
        4.2.1 TMA模型
        4.2.2 TMB模型
        4.2.3 TMC模型
    4.3 BOC信号波形畸变时域建模
    4.4 BOC信号波形畸变频域建模
        4.4.1 BOC信号数字畸变(TMA)频域建模
        4.4.2 BOC信号模拟畸变(TMB)频域建模
        4.4.3 BOC信号数字-模拟混合畸变(TMC)频域建模
    4.5 BOC信号波形畸变相关域建模
        4.5.1 BOC信号数字畸变(TMA)相关域建模
        4.5.2 BOC信号模拟畸变(TMB)与数字—模拟混合畸变(TMC)相关域建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阶阶跃畸变模型下测距性能影响评估
    5.1 引言
    5.2 二阶阶跃畸变模型下信噪比评估模型
    5.3 二阶阶跃畸变模型下码跟踪误差评估模型
    5.4 信号畸变对信噪比影响分析
        5.4.1 数字畸变对信噪比影响分析
        5.4.2 模拟畸变对信噪比影响分析
        5.4.3 数字-模拟混合畸变对信噪比影响分析
    5.5 信号畸变对码跟踪误差影响分析
        5.5.1 数字畸变对码跟踪误差影响分析
        5.5.2 模拟畸变对码跟踪误差影响分析
        5.5.3 数字-模拟混合畸变对码跟踪误差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BOC信号电离层色散效应模型的建立及对测距性能影响
    6.1 引言
    6.2 电离层色散效应建模
    6.3 BOC信号双边带电离层色散效应模型
    6.4 电离层色散效应对测距性能影响
        6.4.1 电离层色散效应对码跟踪影响
        6.4.2 电离层色散效应对载波相位跟踪影响
    6.5 仿真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测下行导航信号畸变检测
    7.1 引言
    7.2 下行导航信号畸变检测算法
    7.3 信号分析结果
        7.3.1 码片波形分析结果
        7.3.2 功率谱分析结果
        7.3.3 相关曲线与相关损耗分析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现有工作总结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数学符号
附录2 缩略语
附录3 图表目录
附录4 二阶阶跃畸变模型下早迟非相干处理码跟踪误差的推导
附录5 二阶阶跃畸变模型下码跟踪误差表达式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汽车制动台架的设计、构建、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汽车制动台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制动器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制动器制动产生的振动噪声概述
        1.2.4 偏相干理论发展及应用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汽车制动台架的设计计算及校核
    2.1 制动试验台方案设计
    2.2 制动试验台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计算
        2.2.1 制动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2.2.2 试验转动惯量的计算
        2.2.3 试验转速的确定
        2.2.4 电机功率的计算
        2.2.5 制动力矩的计算
        2.2.6 惯性飞轮的设计
    2.3 惯性飞轮及传动轴的强度校核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1.1 材料属性的确定及网格的划分
        2.3.1.2 约束载荷的施加
        2.3.2 分析求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制动台架的构建及测控部分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及调试
    3.1 汽车制动台架的构建
        3.1.1 制动台架相关设备的选用匹配
        3.1.2 制动台架相关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3.2 制动台架测控部分软硬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3.2.1 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3.2.2 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与调试
        3.2.2.1 组态王KingView软件的设计
        3.2.2.2 梯形图程序的设计
        3.2.2.3 梯形图程序的现场调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盘式制动器摩擦特性建模仿真及试验验证
    4.1 盘式制动器摩擦特性建模
        4.1.1 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力学分析
        4.1.2 盘式制动器摩擦系数模型的建立
        4.1.3 车轮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 制动器摩擦特性模型的仿真与试验验证
        4.2.1 摩擦系数模型仿真
        4.2.2 制动过程车轮的动力学仿真
        4.2.3 台架试验及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偏相干分析技术及其实现
    5.1 偏相干分析技术基础
        5.1.1 功率谱密度函数
        5.1.2 常相干函数和重相干函数
    5.2 偏相干分析程序
        5.2.1 偏相干函数模型
        5.2.2 偏相干函数计算流程
    5.3 偏相干函数的仿真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偏相干分析的汽车制动台架的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6.1 振动噪声信号测试系统
        6.1.1 振动噪声测试系统的组成
        6.1.2 传感器的选择
        6.1.3 数据采集系统的选择
    6.2 试验工况及测试分析
        6.2.1 试验环境及工况
        6.2.2 测点布置及参数设置
        6.2.3 测试结果分析
    6.3 盘式制动器制动颤振信号的相干分析
        6.3.1 常相干分析
        6.3.2 偏相干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5)微流控液滴操控与进样技术研究及其生物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流控芯片简介
        1.2.1 微流控芯片加工
        1.2.2 微流控芯片的特点及应用
    1.3 液滴微流控简介
        1.3.1 液滴微流控芯片及液滴微流控的特点
        1.3.2 液滴的生成及操控
        1.3.2.1 液滴的生成
        1.3.2.2 液滴的操控
        1.3.3 液滴微流控生物分析应用
        1.3.3.1 单细胞分析
        1.3.3.2 酶分析
        1.3.3.3 蛋白质分析
        1.3.3.4 核酸分析
    1.4 纳米生物传感器简介
    1.5 基于荧光金属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
        1.5.1 基于DNA功能化金纳米团簇的生物传感器
        1.5.2 基于DNA功能化银纳米团簇的生物传感器
        1.5.3 基于DNA功能化铜纳米颗粒的生物传感器
    1.6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及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流水线式液滴组装用于多目标DNA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及液滴操控
        2.2.3 多种目标DNA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流水线式液滴组装的可行性考察
        2.3.2 流水线式液滴组装的精确性考察
        2.3.3 多个目标DNA检测的原理及可行性
        2.3.4 DNA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2.3.5 复杂环境中的干扰分析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接触式液滴给料技术及其液滴生物传感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及接触式液滴给料操作
        3.2.3 DNA的检测
        3.2.4 链霉亲和素的检测
        3.2.5 Hg~(2+)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接触式液滴给料的可行性及操作条件优化
        3.3.2 dsDNA的检测
        3.3.3 ssDNA的检测
        3.3.4 链霉亲和素的检测
        3.3.5 Hg~(2+)的检测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正压驱动储液进样的高通量液滴分析及多目标DNA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微流控芯片及相关仪器
        4.2.3 PDMS适配接头的制作
        4.2.4 液滴芯片中的浓度梯度生成
        4.2.5 液滴筛选
        4.2.6 多目标DNA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正压驱动储液进样技术的建立
        4.3.2 液滴浓度梯度生成及荧光编码
        4.3.3 钌(Ⅱ)配合物猝灭量子点荧光及液滴筛选
        4.3.4 多元DNA的检测
        4.3.5 DNA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DNA功能化铜纳米颗粒的复合试剂的制备及其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复合试剂的制备及H_2O_2检测
        5.2.3 葡萄糖的检测
        5.2.4 胆固醇分析及辣根过氧化物酶分析
        5.2.5 实际样品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试剂的提出
        5.3.2 CuNPs与SGI的作用
        5.3.3 CuNPs与H_2O_2的反应
        5.3.4 H_2O_2的检测
        5.3.5 葡萄糖的检测
        5.3.6 复合试剂应用拓展
        5.3.7 实际样品分析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自组装哑铃型DNA的ATP检测及其在液滴微流控分析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哑铃型DNA自组装
        6.2.3 银纳米团簇和铜纳米颗粒的制备
        6.2.4 ATP的检测
        6.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6.2.6 细胞ATP分析
        6.2.7 DNA的检测
        6.2.8 链霉亲和素的检测
        6.2.9 基于液滴微流控芯片的ATP检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DNA自组装多功能模板的筛选
        6.3.2 银纳米团簇和铜纳米颗粒的表征
        6.3.3 ATP检测的原理及可行性
        6.3.4 ATP检测条件优化
        6.3.5 ATP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6.3.6 实际样品分析
        6.3.7 DNA的检测
        6.3.8 ATP检测的优化
        6.3.9 链霉亲和素的检测
        6.3.10 基于液滴微流控芯片的ATP检测
    6.4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附录: 作者攻博期间已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的面板模拟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
    1.2 课题研究价值
    1.3 课题研究关键问题和难点
    1.4 论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板模拟显示系统的相关技术
    2.1 SNMP技术
        2.1.1 管理信息库MIB
        2.1.2 管理信息结构SMI
        2.1.3 SNMP报文协议
    2.2 XML技术
        2.2.1 XML语法
        2.2.2 XML解析
    2.3 ILOG JViews技术
    2.4 CORBA技术
        2.4.1 CORBA概述
        2.4.2 IDL接口定义语言
    2.5 多线程
        2.5.1 进程与线程
        2.5.2 单线程与多线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板模拟显示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及系统架构设计
        3.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1.2 系统架构设计
    3.2 客户端设计
        3.2.1 界面布局设计
        3.2.2 对象设计
        3.2.3 界面显示流程设计
    3.3 服务器端设计
        3.3.1 对象设计
        3.3.2 单线程机制
        3.3.3 多线程机制
        3.3.4 单线程机制和多线程机制比较
    3.4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CORBA交互
        3.4.1 CORBA调用设计
        3.4.2 CORBA接口定义语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板模拟显示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4.2 客户端实现
        4.2.1 界面初始图形显示实现
        4.2.2 更新参数指示灯实现
    4.3 服务器端实现
        4.3.1 预加载XML文件
        4.3.2 SNMP获取设备信息
        4.3.3 单线程与多线程机制
    4.4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实现
        4.4.1 CORBA交互流程
        4.4.2 IDL接口实现
        4.4.3 客户端CORBA实现
        4.4.4 服务器端CORBA实现
    4.5 系统实现效果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Smart-OSEK OS的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皮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发展现状
    1.3 嵌入操作系统国内外发展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基于Smart-OSEK OS的综合电子系统方案设计
    2.1 Smart-OSEK OS模块结构简介
        2.1.1 任务模块
        2.1.2 中断模块
        2.1.3 报警模块
        2.1.4 资源模块
    2.2 综合电子系统板级支持包设计
        2.2.1 DSP初始化
        2.2.2 FPGA虚拟DMA初始化
    2.3 软件应用层设计
        2.3.1 中断系统设计
        2.3.2 主任务配置
        2.3.3 优先级反转策略
    2.4 优化设计
        2.4.1 任务栈大小分配
        2.4.2 指令匹配方式优化
        2.4.3 CMD文件配置方式优化
    2.5 本章小结
3 综合电子系统关键功能接口设计
    3.1 星上时间系统设计实现
        3.1.1 星上时间获取方案设计
        3.1.2 校时方案设计
        3.1.3 误差分析
        3.1.4 测试验证
    3.2 多传感器同步采集接口
        3.2.1 系统方案设计
        3.2.2 DSP同步采集程序方案设计
        3.2.3 同步采集系统可靠性评价
        3.2.4 小结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测试和应用
    4.1 模块单元测试
    4.2 集成测试
    4.3 可靠性测试
    4.4 在轨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2.1.1 状态监测系统方案优选
        2.1.2 常用旋转机械状态特征参数
        2.1.3 传感器选型
        2.1.4 系统功能模块
        2.1.5 总体结构设计
    2.2 系统抗干扰措施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方法研究
    3.1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信号采集
        3.1.1 振动信号检测
        3.1.2 转速信号采集
    3.2 基于小波分析的振动信号去噪方法
        3.2.1 小波分析方法概述
        3.2.2 振动信号去噪实现
    3.3 改进的EMD方法及其在振动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3.3.1 EMD基本原理及端点效应
        3.3.2 基于ARMA模型与余弦窗函数的改进EMD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4.2 基于DSP的数据采集系统电路设计
        4.2.1 DSP最小系统设计
        4.2.2 A/D转换电路设计
    4.3 信号预处理电路设计
        4.3.1 电涡流传感器预处理电路
        4.3.2 加速度传感器预处理电路
        4.3.3 转速信号调理电路
    4.4 nRF905无线射频收发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5.2 DSP软件设计
        5.2.1 AD程序设计
        5.2.2 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5.3 上位机软件设计
        5.3.1 上位机与单片机通讯程序实现
        5.3.2 上位机数据显示程序实现
        5.3.3 数据存储程序实现
        5.3.4 改进算法的上位机实现
        5.3.5 多路振动信号监测
    5.4 LabVIEW访问数据库及其实现
        5.4.1 LabVIEW中数据库的访问
        5.4.2 监测系统数据库的建立与实现
        5.4.3 监测系统数据记录及查询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6.1 测试平台搭建
    6.2 传感器安装
    6.3 大功率电机现场振动测试
    6.4 天然气压缩机现场振动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基于ARM11的嵌入式碳氢分析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嵌入式技术及Windows CE系统简介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氢分析仪系统方案设计
    2.1 碳氢分析仪检测的理论基础
        2.1.1 库仑分析法
        2.1.2 有关反应过程
        2.1.3 分析结果计算
    2.2 碳氢分析仪的整体设计方案
        2.2.1 碳氢分析仪系统组成
        2.2.2 碳氢分析仪总体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3C6410的碳氢分析仪硬件设计
    3.1 碳氢分析仪硬件结构
    3.2 主控板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2.1 电源模块及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3.2.2 复位模块设计
        3.2.3 存储模块设计
        3.2.4 JTAG接口电路设计
        3.2.5 主板外围扩展模块电路设计
    3.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3.1 实时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3.2 基准电压电路设计
    3.4 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3.4.1 极性转换电路设计
        3.4.2 电压调节电路设计
        3.4.3 温度模块电路设计
        3.4.4 其他电路设计
    3.5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板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inCE 6.0平台的底层驱动设计
    4.1 Windows CE的层次化体系结构
    4.2 Windows CE驱动
        4.2.1 Windows CE驱动模型的分类
        4.2.2 流接口驱动程序的编写方法
        4.2.3 流驱动实现步骤
    4.3 Windows CE 6.0开发环境搭建
    4.4 碳氢分析仪驱动程序设计
        4.4.1 创建相关文件
        4.4.2 碳氢分析仪流驱动接口函数的设计
        4.4.3 碳氢分析仪流驱动其他文件配置
    4.5 PWM流驱动设计
        4.5.1 PWM定时器
        4.5.2 PWM流驱动程序实现
    4.6 将驱动加入操作系统
    4.7 对内核进行裁剪、定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氢分析仪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5.1 碳氢分析仪系统应用软件设计方案
    5.2 应用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5.3 系统界面设计
        5.3.1 开机登录界面设计
        5.3.2 碳氢分析仪系统界面设计
        5.3.3 退出界面设计
    5.4 系统功能实现
        5.4.1 温度模块功能设计
        5.4.2 碳氢数据通讯设计
        5.4.3 数据管理
    5.5 数据分析及误差处理
        5.5.1 结果计算
        5.5.2 校正处理
        5.5.3 误差处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验证及调试
    6.1 硬件调试
    6.2 通信及WinCE 6.0系统调试
    6.3 实验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清单

(10)声发射技术在复合材料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声发射技术应用发展状况
    1.3 飞机复合材料发展及应用
    1.4 飞机复合材料常见的损伤以及检测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声发射技术基础理论
    2.1 声发射信号的概念
    2.2 声发射信号的产生与传播
        2.2.1 声发射信号的产生
        2.2.2 声发射信号特点
        2.2.3 声发射信号的传播
        2.2.4 波的反射、折射与模式转换
        2.2.5 波的衰减
    2.3 声发射信号特征参数
    2.4 检测门槛设定
    2.5 影响声发射特性的因素
    2.6 声发射传感器
    2.7 声发射检测中噪声的来源及排除方法
        2.7.1 噪声的分类和来源
        2.7.2 噪声的排除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声发射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
    3.1 频谱分析
        3.1.1 傅里叶变换
        3.1.2 短时傅里叶变换
    3.2 小波分析
        3.2.1 小波变换函数
        3.2.2 连续小波变换
        3.2.3 离散小波变换
        3.2.4 多分辨率分析
        3.2.5 复合材料声发射信号小波基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发射检测的硬件系统
    4.1 声发射传感器
    4.2 声发射前置放大器
    4.3 电缆的选择
    4.4 核心处理器 TMS320F28335 芯片
    4.5 信号采集和处理模块
    4.6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声发射系统的软件实现
    5.1 主程序设计
    5.2 ADC 转换部分
    5.3 数据存储部分
    5.4 参数提取部分
    5.5 滤波处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声发射信号的采集与相关数据分析
    6.2 参数提取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AD100与SGI NT实时通信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D]. 杨思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四旋翼植保机控制系统的设计[D]. 郝学晟.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3]BOC信号波形畸变建模与电离层色散效应研究[D]. 赵丹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7(01)
  • [4]汽车制动台架的设计、构建、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D]. 杨志伟. 山东理工大学, 2017(03)
  • [5]微流控液滴操控与进样技术研究及其生物分析应用[D]. 陈金阳. 武汉大学, 2017(07)
  • [6]基于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的面板模拟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璐.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7]基于Smart-OSEK OS的综合电子系统设计[D]. 张佳慧. 浙江大学, 2017(01)
  • [8]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 曹鹏.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9]基于ARM11的嵌入式碳氢分析仪的研制[D]. 景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07)
  • [10]声发射技术在复合材料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宁小波.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14(03)

标签:;  ;  ;  ;  ;  

AD100与SGI NT之间的实时通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