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麦娘的生物生态特征

看日本麦娘的生物生态特征

一、日本看麦娘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严佳瑜[1](2020)在《上海浦东稻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组成、动态及其性状解释》文中提出水稻是上海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长期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已造成耕地地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扩大、杂草抗药性增强等农田生态环境问题。尽管杂草是影响水稻丰产增收、保持品质的重要因素,但它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化土壤养分、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有特殊的生态价值。杂草土壤种子库作为潜在的杂草发生库,是维持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键;研究其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是合理制定草害防治措施和多样性保育措施的基础。目前上海稻区积极推动“三三制”计划,减少稻-麦轮作面积,推广夏熟茬口绿肥种植、休耕田深翻。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浦东稻田为对象,针对绿肥-水稻、休耕-水稻和小麦-水稻3种轮作模式及浅耕和深耕2种耕作深度,连续两年分两季开展土壤种子库镜检和萌发实验,分析不同农艺措施下杂草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及动态差异,并结合植物性状(最大高度、比叶面积和种子重量)对其进行解释。研究结果有助于筛选有针对性的农艺措施,为“三三制”下的杂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镜检共检出杂草种子14科32种,萌发实验共萌生杂草幼苗12科31种,以禾本科(11种)和莎草科(6种)为主,与地上群落的Sorensen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4和0.69;杂草土壤种子库以冬季一年生杂草(84%)、阔叶草(58%)为主要杂草类型,优势种为碎米荠(30%)、硬草(21%)、荠(11%)和蚊母草(10%),合计占种子库总数的72%。物种组成的聚类结果把绿肥+浅耕和休耕+浅耕处理归为同一类群;在NMDS分析中,两者距离较近,相似性程度高。(2)土壤种子库密度在各实验阶段和不同农艺措施间差异显着。实验第二年(2018年)镜检密度显着低于第一年(2017年);而萌发密度则存在季节差异,秋季高于春季。相较于原小麦+浅耕模式,夏熟茬口种植绿肥或休耕使得实验第一年土壤种子库镜检密度大幅增加,但采用深耕的田块其增幅(1.9倍)远比浅耕的田块小(3.7倍),实验第二年浅耕田块的镜检密度仍高于深耕,但差异不大(2.0倍、1.7倍);萌发密度在不同农艺措施间无显着差异。(3)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随实验进展,其镜检结果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3种降至10种;而萌发物种丰富度先增后减,其中2017年秋季最高,为7种。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在不同农艺措施间无显着差异,相对而言,绿肥-水稻和休耕-水稻模式在深耕下的萌发物种丰富度高于浅耕。(4)农艺措施可以较好的解释杂草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其对各实验阶段镜检和萌发结果的解释率均在50%以上;若夏熟茬口由小麦转为绿肥或休耕,日本看麦娘、看麦娘的数量增多,而蚊母草的数量减少。轮作模式和植物性状的交互作用对种子库物种组成无强烈影响;而耕作深度和种子重量的交互作用对种子库物种组成有强烈影响;与深耕相比,浅耕下种子重量大的杂草数量更多。综上,上海实施“三三制”时,建议对绿肥-水稻和休耕-水稻模式采取深耕处理,降低杂草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同时不会影响其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稻田杂草群落的生态平衡。

徐丹[2](2019)在《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的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目前在我国小麦及油菜田发生十分普遍,在局部地区已经上升为恶性杂草,严重影响小麦和油菜的生长。因此,本文以野老鹳草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在小麦田和油菜田的化学防除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培养皿法和盆钵法研究了其种子的休眠特性及解除休眠方法、萌发及出苗特性;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采自江苏省、河南省不同地区的7个野老鹳草种群对小麦田及油菜田常见除草剂的敏感性,初步检测野老鹳草是否已经产生抗药性;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 54种可用于防除阔叶类杂草的除草剂对野老鹳草的室内毒力,并进行小麦和油菜的安全性测定,旨在筛选出对野老鹳草毒力高并且对作物安全的除草剂。对于小麦田以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群落的化学防除研究,本文根据除草剂单剂的室内筛选结果,选取两种新型复配剂嗪草酮·氟噻草胺及绿麦隆·环吡氟草酮,对小麦田5种优势杂草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确定其田间适合的用药量。最后,为了响应国家“药肥双减”的号召,同时提高野老鹳草的化学防除效率,本文研究了3种表面活性剂类助剂对除草剂防除小麦田野老鹳草的增效减量作用,旨在找出可防除小麦田野老鹳草的除草剂助剂减量组合,为田间防治野老鹳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具体结果如下:本试验采用培养皿法和盆钵法研究了野老鹳草种子萌发和出苗适宜的条件,每天记录种子萌发数,计并以此计算种子萌发率、平均萌发时间(MGT)及萌发指数(GI)等来测定种子萌发情况。通过研究发现,野老鹳草具有较长的休眠期,新采集的野老鹳草种子在室温干储210 d后可以解除休眠,并且发现低温条件不利于野老鹳草种子休眠的解除。种子在10℃~25℃的恒温条件下萌发良好;有无光照及光周期的长短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对酸碱度不敏感,在pH值4~10范围内均能够萌发良好;对水势具有一定耐受力,抑制50%萌发率所需的水势为-0.42 MPa;盐分对野老鹳草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当盐浓度达到160 mmol.L-1时,基本不能萌发;另外,种子在土壤垂直深度5 cm以内时仍然可以出苗,对播种深度适应性较强。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通过测定七个地区野老鹳草种群对小麦田及油菜田常见除草剂的敏感性,来初步检测野老鹳草田间抗药性的发生情况;测定了 54种可用于防除阔叶类杂草的除草剂对野老鹳草的室内毒力;选取两种新型复配剂嗪草酮·氟噻草胺及绿麦隆·环吡氟草酮进行小麦田防除以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的杀草谱研究,结果如下:七个野老鹳草种群对5种供试药剂未产生抗药性;在此基础上,选取了 1个敏感的野老鹳草种群,采用整株生物测定的方法,对54种相关除草剂进行室内毒力的测定。同时研究了筛选出的对野老鹳草毒力强的其他作物田除草剂对小麦及油菜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可以在小麦田用于防除野老鹳草的除草剂有:2甲4氯钠、噻吩磺隆、异丙隆、绿麦隆、灭草松、2,4-滴异辛酯6种茎叶处理剂和精异丙甲草胺、嘧苯胺磺隆(相对安全)、异丙隆3种土壤处理剂;可以在油菜田用于防除野老鹳草的除草剂有:精异丙甲草胺1种土壤处理剂;根据除草剂筛选结果,本研究选取两种新型复配剂进行小麦田以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的杀草谱研究,结果表明,嗪草酮·氟噻草胺复配剂按2:1的配比在300-360 g a.i./ha的剂量下、绿麦隆·环吡氟草酮按9:1的配比在675-900 ga.i./ha的剂量下,对小麦田野老鹳、猪殃殃、繁缕、菵草、日本看麦娘均有较好的鲜重防效。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 Silwet 806等三种助剂对异丙隆等3种除草剂的增效作用及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发现:添加0.1%Silwet 806对除草剂异丙隆、2甲4氯钠增效作用较显着,可减量50%左右,对双草醚也有一定增效减量作用;添加150 mL/hm2安融乐对2甲4氯钠增效减量作用明显,GR90值降低至1182.51 ga.i/ha。对异丙隆及双草醚也有较好的增效减量作用,可以减少推荐剂量的50%以上;添加900 mL/hm2红太阳A8对异丙隆有明显的增效减量作用,GR90值降低至137.23 g a.i/ha,对2甲4氯钠及双草醚也有较好的增效减量作用,可以减少推荐剂量的50%以上。同时测定了除草剂与助剂混用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异丙隆、2甲4氯钠及双草醚的推荐剂量及2倍推荐剂量下,与各助剂混用对小麦的鲜重均无显着性影响,对小麦安全。

白从强[3](2019)在《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田中,恶性禾本科杂草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对小麦田主要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程度已十分严重,这对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据报道,目前已在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CT区基因中发现了 5个位点6种氨基酸突变。为系统性地研究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化学防除技术,本文首先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筛选出了可有效防除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单剂;其次研究了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和增效机理,筛选出了可有效防除小麦田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助剂增效减量组合;最后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单剂进行复配,筛选出3个复配剂配方配比,并模拟大田药效试验测定了复配剂对小麦田其它杂草的毒力和对小麦的安全性。此外,本文还进行了利用RNA干扰技术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探索研究。详细结果如下: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不同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种群对相关除草剂(包括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非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和新型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同时研究了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镇麦9号)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小麦田常用的茎叶处理药剂异丙隆、绿麦隆、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和土壤处理药剂异丙隆、绿麦隆,新型的茎叶处理药剂环吡氟草酮和土壤处理药剂氟噻草胺、特丁净(以上均为小麦田除草剂)对5种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土壤处理药剂吡氟酰草胺对Ile-2041-Asn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在非小麦田除草剂中,土壤处理药剂吡唑草胺、丙草胺、恶草酮、氟乐灵、乙氧氟草醚对5种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由于对供试小麦选择性指数较低,因此这些药剂均不能应用于小麦田中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助剂激健、安融乐和Silwet 806对3种除草剂异丙隆、绿麦隆和甲基二磺隆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最佳增效剂量、最佳增效剂量下的减量作用和助剂与除草剂混用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增效剂量下,Silwet 806对异丙隆、绿麦隆减量作用最为明显,激健和安融乐对异丙隆、绿麦隆有一定程度的减量作用,而3种助剂均不能使甲基二磺隆对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防除效果增加到非常显着的水平;异丙隆+Silwet 806和绿麦隆+Silwet 806是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最佳增效减量组合,但Silwet 806与异丙隆混用会显着增加药剂对供试小麦幼苗鲜重抑制率,使其对供试小麦的安全性下降,而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不改变其对供试小麦的安全性。对其增效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添加Silwet 806后绿麦隆药液表面张力显着降低,药液与叶面的接触角显着降低,药液在叶面的干燥时间显着缩短,药液在叶面的沉积量显着增加,且相较与绿麦隆单剂,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的处理在5d后日本看麦娘体内叶绿素含量开始显着降低。为了提高对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防效,防止其抗性加重和产生多抗性,并扩大杀草谱,有效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本研究在单剂筛选的基础上以抗性日本看麦娘为试验对象进行了环吡氟草酮+绿麦隆、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和啶磺草胺+异丙隆3种复配剂室内配方配比筛选试验,并利用等效线法对其复配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种复配均对抗性日本看麦娘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最终确定环吡氟草酮:绿麦隆的最佳配比为1:9,甲基二磺隆:异丙隆的最佳配比为1:14,啶磺草胺:异丙隆的最佳配比为1:74。在室内条件下模拟大田药效试验方法进行了复配剂对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1:9)在720-840g a.i./ha的剂量下、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1:14)在600-720g a.i./ha的剂量下和啶磺草胺·异丙隆复配剂(1:74)在600-700g a.i./ha的剂量下均可有效防除5种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多抗性的看麦娘、抗精恶唑禾草灵的菵草和多花黑麦草,繁缕、野老鹳草和播娘蒿,并且均对供试小麦生长安全,此外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和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还对猪殃殃有较好的鲜重抑制效果,而3种复配剂均对大巢菜的鲜重抑制效果一般。本研究在RNA干扰的理论基础上,选取了病毒介导基因沉默(VIGS)技术为转染方法,以PDS基因为靶标基因,克隆了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并选取其中部分片段作为干扰片段构建了以BSMV为载体骨架的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研究了抗性日本看麦娘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及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后新生叶的表型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后其新生叶出现白化现象;而抗性日本看麦娘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和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 载体后其新生叶均未出现白化现象。

崔亚魁[4](2019)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稻茬麦田菵草竞争特性及其绿色防控》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江苏省稻茬麦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稻秸秆浅旋、深埋、覆盖三种还田方式下,菵草(Beckmanniasyzigachne)对不同生育期小麦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室内整株生测法研究了不同地区菵草种群在甲基二磺隆胁迫下,菵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Rubisco酶活性以及生物量积累方面的响应;最后,研究了9个助剂对甲基二磺隆药液接触角、干燥时间、药液表面张力、最大持流量及防除菵草效果的影响,旨在探索菵草的绿色防控途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无菵草条件下,与秸秆不还田相比,3种秸秆还田方式可提高小麦产量5.39%~23.18%,其中深埋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上升最为明显。存在菵草竞争条件下,小麦在整个生育期中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产量降低。但与秸秆不还田相比3种秸秆还田方式使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光合参数增加0.48%~55.56%,小麦产量增加31.85%~45.15%,其中秸秆浅旋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增加最高。②甲基二磺隆胁迫下,不同地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淮安地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较为敏感,甲基二磺隆36 g a.i./hm2剂量处理后10 d,该地区菵草种群叶片Rubisco活性较相应空白对照(清水处理)显着下降48.14%,9~36 g a.i./hm2剂量下,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26.43~47.75%,最大光化学效率显着下降1.13%~2.13%;而高淳地区菵草种群各项指标下降较缓,甲基二磺隆9~36 g a.i./hm2剂量处理下,高淳地区菵草叶片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15.37%~32.59%,相对淮安地区下降幅度较低;ED90值表明,淮安地区菵草种群的ED90值最小,为32.745 g a.i./hm2,高淳地区菵草种群的ED90最大,为69.116 g a.i./hm2,显着超过了甲基二磺隆的推荐剂量(9~15.75 g a.i./hm2),部分地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敏感性下降明显。③9个供试助剂对甲基二磺隆防除菵草均有增效作用,增效幅度6.26%~46.34%。其中阴离子1、脂肪醇醚类2与6.75 g a.i./hm2甲基二磺隆混用后,对菵草防效与9 g a.i./hm2甲基二磺隆单用防效相当,可有效降低甲基二磺隆使用量。仪器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醇醚类2显着降低了甲基二磺隆药液的叶面接触角、表面张力和药液干燥时间,提高药液在菵草叶片表面持留量。综上所述,①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菵草竞争条件下小麦光合能力,增加物质积累,减少产量损失;②高淳地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敏感性下降,注意监测抗/耐药性的变化,应适当轮换使用除草剂;③适当的助剂可以改善甲基二磺隆药液的物理性状,提高其对菵草的防效,有助于降低甲基二磺隆使用量。生产中应综合考虑秸秆还田对杂草治理及小麦生产的影响,建议适当交替采用浅旋、深翻的秸秆还田措施,在菵草发生量较大的地区,适宜选择秸秆浅旋还田方式,以减少杂草竞争导致的作物减产,同时随着杂草群落的动态变化,提高杂草防控效率,轮换不同的还田方式;甲基二磺隆使用频繁地区,注意菵草抗/耐药性变化,轮换使用除草剂品种,并与合适助剂的混用以减少除草剂用量,延缓菵草耐药性的发生发展。

谢元[5](2019)在《鹅观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麦田新兴杂草,危害范围逐年扩大,部分地区逐渐演变为优势杂草种。本文探讨了鹅观草的生物学特性,明确了其与小麦之间的竞争关系,并进行了化学防除鹅观草的相关研究。1.以鹅观草种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鹅观草的结实情况和种子的休眠、萌发以及吸水特性,设置不同的温度、水势、盐浓度、酸碱度和播种深度处理鹅观草种子,研究其对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鹅观草植株成熟时,株高为121.5 cm,穗长为24.3 cm,穗粒数为78.2粒,千粒重为5.34 g。赤霉素和硝酸钾处理,可解除种子休眠;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15℃(昼/夜),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种子萌发对水势胁迫敏感,干旱环境抑制萌发;种子对盐分胁迫具一定耐受性,高盐抑制萌发;酸碱度对种子萌发影响较小,鹅观草种子出苗率随着播深的增加而下降,种子吸水性良好,水淹条件下储存有利于维持种子活力。2.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对鹅观草和小麦株高、单株总茎数和鲜重的比较分析,研究鹅观草的生长发育情况及不同密度鹅观草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鹅观草和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高度相似,株高、单株总茎数和鲜重的增长趋势大致相同,鹅观草进入快速增长期的时期比小麦晚3周。小麦在成熟期前,株高高于鹅观草,收获时鹅观草株高超过小麦,整个生育期内鹅观草的单株总茎数高于小麦,地上部鲜重高于小麦。鹅观草通过影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导致小麦减产;对小麦亩穗数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对千粒重影响不显着。随着鹅观草密度的增加,小麦地上部鲜重显着降低,产量损失率增大,二者竞争关系明显。3.探索九种除草剂单剂对鹅观草3~7叶期幼苗的影响,结果发现防效均不理想,三叶期时鹅观草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鹅观草种子对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敏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对氟唑磺隆不敏感,鹅观草3~4叶期幼苗对三种ALS抑制剂类除草剂均表现出抗性。甲基二磺隆与氟唑磺隆、唑草酮与炔草酯复配浓度达到田间推荐剂量时,无法达到ED90防效水平,复配方案不适用。二甲四氯钠与吡氟酰草胺复配效果为加成作用,施用浓度达到田间推荐剂量时,综合防效为95.7%,适于防除以鹅观草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

庄家文[6](2019)在《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抗性菵草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江苏和安徽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田间轮作模式以“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杂草是小麦田最具威胁的有害生物之一,其发生和危害严重影响着小麦产量与质量,研究小麦田杂草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对于杂草的高效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江苏省和安徽省小麦产区的249个样点的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气候环境条件对杂草群落的发生与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和安徽小麦田间主要杂草共有50种,分属19科,杂草发生量最多的为禾本科,共有10种,其次为菊科,共有8种,其他还有茜草科、石竹科、玄参科、十字花科、蓼科、唇形科、牻牛儿苗科、伞形科、豆科、大麻科、藜科、旋花科、报春花科、紫草科、蔷薇科、苋科和毛茛科。其中,最主要杂草为猪殃殃、菵草、日本看麦娘、野燕麦、救荒野豌豆。结合温度季节性差异、降雨季节性差异、最冷季度均温、年均降雨量和最冷季度降雨量分别对杂草群落进行典范对应(CCA)分析,可将杂草群落分为四大类,分别为皖北、苏北及苏北皖北交界带、苏东、苏皖沿江杂草群落。本次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结果对上世纪末的资料进行了一次补充,对于制定高效的杂草防除措施具有指导性意义。菵草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江苏和安徽小麦田主要杂草之一,已有相关研究证明其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及抗性机理,但是其在长江流域沿岸地区整体的抗性现状分布却少有研究。本试验选取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四个省共计139个样点菵草种群进行整株测试法测定其抗药性,再选取不同地区、不同抗性水平的39个菵草种群进行了 ACCase CT功能编码区域的扩增测序。结果显示,共有85个菵草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抗药性或耐药性,其中江苏和安徽省菵草高抗性群落数量最多,均为7个。进行ACCase CT功能区域基因片段测序的种群中,发现江苏泗阳菵草种群发生Ile-1781-Leu氨基酸替代,江苏邗江和淮安市盱眙县菵草种群发生Ile-2041-Asn氨基酸替代导致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靶标抗性,而其他种群可能为非靶标抗性。将采样区分段进行抗性统计显示,长江流域江苏段及安徽段稻麦连作田菵草抗性最强,有可能与其随水传播特性相关。鉴于菵草等麦田杂草对多种除草剂产生抗药性,因此需要改变依赖化学除草剂防除以菵草为主的麦田杂草的防控策略。本研究针对以菵草为主的多种杂草具有随水传播的特性,通过“网捞”、“截流”、“竭库”等生态控草方法阻断稻麦连作田内杂草种子的传播和土壤种子库种子量,为防除杂草提供了新的思路。试验结果显示,生态控草措施可有效减少田间杂草种子库含量,3个试验点稻季土壤种子库含量平均降低13.87%,其中宿迁土壤种子库含量降低13.92%,淮安地下种子库含量降低18.76%,昆山土壤种子库含量降低10.72%。通过生态控草技术减少了种子库含量后,地上部分杂草萌发量逐步降低,最终能在田间产生危害并结实的杂草也随之减少,宿迁、淮安和昆山最终在成熟期的稻田中杂草发生量分别降低了 19.96%、12.51%和19.23%,而主要稻田主要危害杂草稗草等发生量降低了 20%左右。在成熟期原杂草发生量较大的宿迁和昆山的麦田中杂草发生量分别降低了 24.84%和18.32%,原杂草发生量较低的淮安,杂草发生量也控制在了较低水平,并在原有基础降低了 2.2%,对小麦产量已不造成损害。通过此控草方法后在杂草发生量较大时可达到20%的控草效果,而当如淮安地区的麦田杂草发身量较低时,此方法可以将杂草发生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土壤种子库含量降低后导致的杂草发生量降低,而杂草发生量降低后,杂草结实后落入土壤种子中的种子量也会降低,形成除草的良性循环,即连续实施生态控草技术后,可实现持续的控草效果。

潘浪[7](2018)在《麦田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危害小麦和油菜的恶性禾本科杂草。精恶唑禾草灵(fenoxaprop-P-ethyl)属于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自20世纪90年代起,该药剂就被我国用于防除禾本科杂草。随着该药剂的长期使用,杂草对其的抗药性问题也逐渐凸显,菵草对该药剂的敏感性也逐渐下降。因此,明确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田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的发生情况及其抗性机理,这对科学防除抗性菵草、保障小麦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研究了稻麦轮作区小麦田不同菵草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种群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明确了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的靶标酶机理;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非靶标抗性机理;针对发现的靶标酶抗性突变建立了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最后还研究了抗性生物型和敏感生物型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萌发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菌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及其它药剂的敏感性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检定了 2012年采集的30个种群、2013年采集的40个菵草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12年采集的30个菵草种群中有8个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抗性,2013年采集的40个菵草种群中有19个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抗性。总计70个种群中有27个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抗药性,这表明所研究地区麦田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已经发生十分普遍,且抗药性发生越来越严重。2012年中,采自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小麦田的JCWL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水平最高,整株生物测定其ED50值相对于敏感菵草群AFCJ其抗性倍数为50.1。其次是江苏常州金坛市小麦田的JCJT种群和江苏扬州市江都小麦田JYJD种群,其抗性倍数分别为49.3和29.3。2013年中抗性水平最高的是采自江苏扬州高邮市界首村的JYJS种群,整株生物测定其ED50值相对于敏感菵草群AFCJ其抗性倍数为58.2。这些种群整株测定的ED50值已经远远高于精恶唑禾草灵的田间推荐剂量上限62 g a.i.ha-1,表明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水平已经很高。挑选了 2012年抗性倍数最高的三个菵草种群JCWL、JCJT、JYJD,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这三个种群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结果表明:这三个种群对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APP)除草剂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精喹禾灵、炔草酯、恶唑酰草胺,苯基吡唑啉类(PPZ)除草剂唑啉草酯,环己烯酮类(CHD)除草剂烯禾啶产生了交互抗性,未对环己烯酮类(CHD)除草剂烯草酮产生交互抗性;未对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磺酰磺隆、咬磺草胺、乙草胺、扑草净、绿麦隆、草甘膦异丙胺盐产生多抗性。这为合理选择除草剂对抗性菵草进行化学防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2.菌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靶标酶抗性机理靶标酶被认为是杂草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抗性的重要机理,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抗性及敏感菵草种群的靶标酶ACCase氨基酸序列及其ACCase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同位素标记检测法研究抗性及敏感菵草种群ACCase对精恶唑禾草灵酸的敏感性。靶标酶基因序列分析表明:通过RT-PCR(逆转录PCR)和RACE(cDNA末端的快速扩增)等技术克隆得到ACCase基因全长12716 bp,对应的cDNA长度7097bp,其中包含长度为约为696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320个氨基酸残基。对27个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种群靶标酶序列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抗性种群均存在靶标位点ACCase的突变,且突变类型为以下五种:1781位由异亮氨酸突变为亮氨酸(I1781L),2027位由色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W2027C),2041位由异亮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I2041N),2078位由天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D2078G),2096位由甘氨酸突变为丙氨酸(G2096A)位。这其中I2041N、D2078G、G2096A突变在菵草中为首次发现。这些位点突变是导致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靶标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挑选了 5个分别带有I1781L、W2027C、I2041N、D2078G、G2096A突变的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种群进行酶活研究。在精恶唑禾草灵不同浓度下,抗性和敏感种群的活性变化不同。尽管抗性种群的ACCase活性在精恶唑禾草灵加入后也逐步下降,但敏感种群活性下降的更剧烈,其活性被精恶唑禾草灵明显抑制。精恶唑禾草灵抑制菵草种群酶活性50%的药剂浓度,即IC50值,在抗性种群JCWL、JCMF、JCJT、JCQH、JYJD 中分别为 1.63、1.27、1.37、0.76、1.06 μM,而敏感种群的IC50值仅为0.11 μM,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4.8、11.5、12.5、6.9、9.6倍。这表明靶标酶活性的改变是这些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抗药性的重要生化机理之一。靶标酶基因表达量的研究结果显示:挑选了 5个分别带有I1781L、W2027C、I2041N、D2078G、G2096A突变的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种群进行靶标酶基因ACCase表达量研究。通过qPCR技术分析了敏感和抗性菵草ACCase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发现在精恶唑禾草灵处理前后,五个抗性菵草种群中ACCase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敏感种群。由此推测,靶标酶ACCase基因在抗性菵草中的高表达也是抗性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抗性的原因之一。3.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非靶标酶抗性机理采用整株生测法测定了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抑制剂对抗性菵草的作用,所用抑制剂为胡椒基丁醚(PBO)和1-氨基苯并三唑(ABT)。结果表明: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抑制剂PBO和ABT可提高精恶唑禾草灵对抗性种群JCWL、JCJT、JYJD的抑制效果,这表明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在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中可能发挥作用。此外,PBO和ABT虽然使这三个抗性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升高,但其ED50值仍远远高于田间推荐剂量,这也与该抗性菵草种群本身就存在靶标抗性相符。代谢酶活性研究表明:JYJD、JCJT和JCWL种群的NADPH-P450还原酶活性在精恶唑禾草灵处理后分别为0.0901、0.0891、0.0757 nmol·min-1mg-1pro,显着高于敏感种群AFCJ 0.0145 nmol·min-1mg-1pro;采用模式底物分光光度法测定药剂处理前后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发现精恶唑禾草灵处理后,JYJD、JCJT 和 JCWL 种群 GST 活性分别为 4.872、5.034 和 4.747 nmol·min-1.mg-1 pro,远远高于敏感种群AFCJ的GST活性(仅为0.536 nmol·min-1·mg-1 pro)。该结果从生理生化层面确定了这三个抗性菵草种群(JYJD、JCJT和JCWL)中存在着代谢抗性。虽然从生理生化层面对抗性菵草的代谢酶机理进行了研究,然而其分子机理仍不清楚。为研究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代谢抗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使用转录组测序、RT-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分离出参与杂草代谢精恶唑禾草灵的8大代谢酶家族的333个基因。这8大代谢酶分别为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酯酶,水解酶,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糖基转移酶和ABC转运蛋白。而后,在抗性菵草种群(JYJD、JCJT和JCWL)和敏感菵草种群AFCJ之间,对所有菵草代谢酶基因的基因表达水平和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有15个代谢酶基因在抗性种群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敏感种群,包括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2个酯酶基因、1个水解酶基因、2个氧化酶基因、2个过氧化物酶基因、3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2个糖基转移酶基因和1个ABC转运蛋白基因:有5个代谢酶基因在抗性种群中的表达显着低于敏感种群,包括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1个水解酶基因(漆酶)和2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这其中还有5个代谢酶基因在抗敏种群之间存在结构差异,分别为 CYP87A3、Peroxidase 1、Esterase PIR7B、GST-U6、UDP-glycosyltransferase 85A2。本研究首次在杂草中建立代谢酶家族基因库,且全面系统的将菵草中的所有代谢酶家族基因进行了分析。为研究这三个抗性菵草种群中的调控机理,本研究中还构建了菵草的小RNA库,并在其中鉴定出菵草的41个已知miRNA和36个新miRNA。进一步对这些miRNA进行分析,发现有8个miRNA(5个已知miRNA和3个新miRNA)及其靶基因同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非靶标抗性相关,这其中4个miRNA(bsy-miR160a-5p、bsy-miR397、novel-bsy-miR-15、novel-bsy-miR-29)在抗性菵草种群中较敏感菵草中表达上调,另 4 个 miRNA(bsy-miR164a、bsy-miR408-3p、novel-bsy-miR-12、novel-bsy-miR-19)则在抗性菵草种群中表达下调。这8个差异表达的miRNA主要在植物应激反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也与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反应紧密相关。本研究首次在杂草中建立小RNA库,并首次在抗性杂草中研究其调控机制。这两个库的建立有助于更好的了解非靶标抗性机理,同时也可应用于其它抗性杂草的非靶标抗性研究。从调控机制中发现了菵草的bsy-miR397在抗性种群中表达较敏感种群要高,而其疑似靶基因bsy-Laccase漆酶基因则在转录组研究中发现在抗性种群中表达较低,这预示着其在抗性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烟草的瞬时表达实验中,本研究发现bsy-miR397在转录水平上对bsy-Laccase有负调控作用,这进一步证实菵草中,漆酶正是miRNA397的靶基因。OsmiR397过表达后的转基因水稻,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增强;相反,使用CuSO4处理诱导bsy-Laccase基因上调表达后,抗性菵草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则显着降低。这些证据均表明菵草中的miRNA397/漆酶与其对精恶唑禾草灵抗性相关。为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发现在OsmiR397过表达后的转基因水稻和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中,有三个转录因子(ARF5、MYB2、MYB39)和三个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基因(L-ascorbate oxidase、ubiquinol oxidase 1、peroxidase 1)的表达模式是一致的。miR397/漆酶正是和这些基因组成调控网络,共同导致抗性菵草及OsmiR397过表达后的转基因水稻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抗性。本研究中首次对抗除草剂杂草中的具体miRNA(miR397)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可能的调控网络;同时还首次发现代谢酶基因(漆酶)的下调同样可以增强代谢抗性。这不仅丰富了杂草对除草剂的非靶标抗性理论,还为有效防治田间的抗性杂草提供了理论基础。4.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种群ACCase基因突变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本研究针对前期发现的抗性突变,建立了衍生酶切扩增多态性(derived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dCAPS)分子检测方法,该方法可对 I1781L、W2027C、I2041N、D2078G、G2096A突变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本研究还首次在杂草中使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method,LAMP)方法设计了五组引物,用来检测菵草中的这5个突变,该检测方法相较dCAPS方法更为快速、简便和省时。考虑到LAMP和dCAPS方法各有优缺点,本研究将这两个方法组合后,对2013年采集的19个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种群的抗性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对精恶唑禾草灵抗性水平较低的JCQH、JCSD、JYQL、SHSX、JYLRQ和JCJL等种群中,突变频率均低于70%,且突变多为杂合;而在抗性水平较高的种群中,突变频率接近100%,且几乎所有的突变均为纯合。同时本研究还发现,JYZD种群由7个I2041A纯合子抗性单株和23个D2078G纯合子抗性单株组成,JYGC种群由30个G2096A纯合子抗性单株组成,JYSC群体由30个I2041A纯合子抗性单株组成,JYYT群体由30个I2041A纯合子抗性单株组成,JYJS群体由12个W2027C纯合子抗性单株和18个I2041A纯合子抗性单株组成,这5个种群中检测的30个单株均为纯合突变,但其抗性水平则明显不同。这些结果表明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水平与该抗性种群的突变类型、突变频率和突变纯杂合性均相关。5.抗性与敏感菵草种群生态适应性的研究本研究中获得的三对菵草材料(JYDX-1781SS和JYDX-1781RR,SHQP-2041SS和SHQP-2041RR,JYSC-2096SS和JYSC-2096RR),每一对材料均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这为研究生态适应性提供了理想材料。对抗性和敏感生物型菵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子萌发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温度、光照、酸碱度、盐胁迫等不同环境条件下,7个菵草生物型的最终萌发率均相似。这表明在这些环境条件下抗性生物型与敏感生物型的萌发并无显着性差异。而水势胁迫对抗性与敏感菵草种子的最终萌发率影响较大。当水势在-0.2MPa和-0.3MPa时,JYDX-1781SS生物型的最终萌发率高于JYDX-1781RR生物型。当水势在-0.4MPa时,JYDX-1781SS生物型的最终萌发率显着高于JYDX-1781RR生物型,而SHQP-2041SS生物型的最终萌发率则显着低于SHQP-2041RR生物型的最终萌发率。当水势在-0.5MPa时,JYSC-2096SS生物型的最终萌发率显着高于JYSC-2096RR生物型,而JYDX-1781RR生物型则没有萌发。此外在所有检测的条件下,JYDX-1781RR和JYSC-2096RR生物型的tG50值分别高于JYDX-1781SS和JYSC-2096SS生物型,表明这两个生物型萌发较慢。与之相反的是,SHQP-2041RR生物型的tG50值则低于SHQP-2041SS生物型,表明SHQP-2041RR生物型萌发较快。通过对菵草中EXPB7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研究,发现EXPB7基因可能与带有不同ACCase靶标酶基因突变的抗性菵草的萌发速率及对水势胁迫的响应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我国稻麦轮作区小麦田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概况。并明确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靶标酶活性及靶标酶基因表达量的升高是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抗药性的重要靶标酶抗性机理,还系统深入研究了复杂的非靶标抗性机理。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抗性治理,本研究还建立了针对菵草ACCase靶标突变的快速检测方法。最后还研究了不同抗性菵草生物型的生态适应性,并针对其萌发特性提出了适宜的治理策略。

张佩[8](2018)在《小麦田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及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是一年或越年生草本,在我国适生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在江西,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区均有人工栽培,作为主要牧草。近年在中国河南、江苏及山东等区域逐渐蔓延到小麦田,成为小麦田一种恶性、抗性杂草。精恶唑禾草灵(fenoxaprop-P-ethyl)属于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中的一类除草剂,是作用位点比较单一的一类除草剂,该类药剂一直是防除小麦田包括多花黑麦草在内多种禾本科杂草的重要药剂。但是,随着该类药剂的长期高频率的使用,抗药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农业生态系统的除草剂处理对杂草施加强烈的选择压力,导致杂草对这些除草剂的抗性的演变。多花黑麦草群体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在我国小麦田的发生日益普遍,造成了经济损失和有效的管理手段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河南、江苏、陕西、山东等小麦田多花黑麦草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的水平及进展,我们调查了 50个多花黑麦草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水平,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明确了不同多花黑麦草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水平,且分析了不同多花黑麦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和基因流的传播。对抗性种群的靶标酶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了靶标位点的突变,靶标酶活性的降低,且对靶标位点的突变建立了快速检测方法。最后对不同抗性水平和机理的多花黑麦草种群做出合理的化学防除方案。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采用整株生物测定的方法对50个多花黑麦草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抗性水平最高的为河南驻马店HZYC-6种群,其ED50值为2218.41 g a.i.·ha-1,相对与敏感对照种群JNXW-2,抗性倍数为99.39。而江苏省的四个种群JLGY-2、JLGY-6、JLGY-7、JLGY-14 及河南省的五个种群 HZGX-1、HZGX-2、HZGX-3、HZYC-4、HZYC-5也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较高水平的抗性(RI>20),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27.92、27.96、27.47、24.57、40.13、24.06、54.59、24.36、27.40;相对敏感的种群为:JNXW-1,JNXW-2,JHHY-2,JCJT-1,JYGY-1,JLGY-8,JLGY-9,JCWJ-4等八个种群;其他地区的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相对低水平的抗性。总计50个种群中有42个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抗药性,表明所研究地区的多花黑麦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已经发生较为普遍。采用染色体计数法和流式细胞术法对多花黑麦草50个种群材料进行倍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4个种群是四倍体材料(JNXW-1,JYGY-1,JCWJ-1,JCWJ-2),其他种群材料均为二倍体材料,四倍出现的频率为8%。且四倍体材料多为敏感材料,对精恶唑禾草灵还未产生抗性。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进行适应性比较研究得出,四倍体大部分情况和二倍体适应能力相同,但是在极端条件,如低温,高盐,水势低等情况下,四倍体多花黑麦草显着比二倍体多花黑麦草适应能力强,更加抗寒,抗旱,耐盐。使用微卫星标记对中性遗传变异进行分析表明,无论抗性水平如何,所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都非常高。遗传变异主要分布在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而不是在种群或样本县之间。贝叶斯聚类分析提供了两个遗传聚类或基因库之间广泛混合的群体构建的证据。高度遗传多样性和混合,以及种群之间的低分化,强烈表明通过基因流动传播抗性的潜力,以及限制种子和花粉分散在多花黑麦草中的管理需要。对不同抗性水平的种群克隆靶标序列基因分析研究后,在河南驻马店抗性种群中发现四种靶标位点的突变:Ile-1781-Leu,Ile-2041-Asn,Asp-2078-Gly,Cys-2088-Arg。这四种靶标酶突变在抗性多花黑麦草中出现的组合和频率分别是:HZGX-2种群含Ile-1781-Leu(13%),Ile-2041-Asn(7%),Asp-2078-Gly(7%);HZYC-4 种群含Ile-1781-Leu(93%),Ile-2041-Asn(7%);HZYC-5 种群含 Ile-1781-Leu(72%),Ile-2041-Asn(6%),Cys-2088-Arg(12%);HZYC-6 种群含 Ile-1781-Leu(88%),Asp-2078-Gly(42%)。靶标突变是河南驻马店抗性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抗性的重要机理。针对在抗性种群中发现的ACCase氨基酸抗性D2078G,C2088R,I1781L和12041N 突变建立了衍生酶切扩增多态性(dCAPS,derived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的分子检测方法,该技术能够对这些突变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利用所建立的CAPS及dCAPS技术,对抗精恶唑禾草灵多花黑麦草HZGX-1,HZGX-2,HZYC-4,HZYC-5和HZYC-6种群中的抗性突变进行了检测。在检测的100株抗精恶唑禾草灵多花黑麦草种群HZGX-1杂草中,有80株为发生Ile-1781-Leu突变,6株发生Asp-2078-Gly突变。抗性HZYC-6种群所检测结果中88株多花黑麦草靶标出现了的I1781L突变,42株多花黑麦草检测到2078位突变(D2078G)。抗性HZGX-2种群所检测的多花黑麦草中也有13株出现了的1781位突变(11781L),7株含有2078位突变(D2078G),还发现了 7株含有2041位异亮氨酸均突变为天冬酰胺(12041N)。抗性HZYC-4种群有93株发现有I1781L突变,密码子ATA突变为CTA导致;7株含有2041位异亮氨酸均突变为天冬酰胺(12041N)。HZYC-5种群100个样本中有72株多花黑麦草有I1781L突变,16株有2041位异亮氨酸均突变为天冬酰胺(I2041N);还有12株多花黑麦草含有C2088R突变,这些结果和基因序列测序结果相一致。江苏省抗性种群JLGY-6酶活性研究发现其敏感性降低是敏感种群的9.58倍。精恶唑禾草灵抑制抗性种群酶活性50%的药剂浓度,即IC50值为24.33±4.30μM,而敏感种群的IC50值为2.47±0.61 μM,相对抗性倍数为9.85。抗性种群和野生型多花黑麦草ACCase在精恶唑禾草灵处理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活性比表明:ACCase对精恶唑禾草灵敏感性的改变是JLGY-6种群多花黑麦草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抗药性的重要机理之一。在分析江苏省多花黑麦草的抗性种群的靶标序列中,并没有发现靶标位点的变化,在敏感和抗性靶标基因表达量的研究中,抗性和敏感种群的表达量也没有显着性的差异。并且江苏省抗性种群对除了精恶唑禾草灵外的其他类药剂如其他ACCase类抑制剂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炔草酯、烯草酮、烯禾啶和唑啉草酯这些药剂敏感;对ALS类、光合抑制剂类等除草剂都没有产生抗性。这说明江苏省多花黑麦草抗性种群JLGY-6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靶标酶活性的降低引起的。江苏省多花黑麦草种群JLGY-6种群只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抗药性,对其他药剂仍然敏感,还较好防除,但是以河南驻马店地区为代表的抗药性种群抗性程度很高,且对其他相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本研究主要采用河南省驻马店抗性种群来研究抗性多花黑麦草的防除问题。首先,我们发现抗性多花黑麦草种群HZYC-6对AOPP类除草剂高效氟吡甲禾灵和精喹禾灵产生了高抗性,其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3.85和25.96倍;该种群对炔草酯、烯禾啶这些药剂产生了中等抗性,其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8.84和8.77倍;对烯草酮和唑啉草酯产生了低抗,抗性倍数分别为3.25和3.65倍。这表明抗精恶唑禾草灵的HZYC-6高抗种群已经对ACCase类抑制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这种ACCase抑制剂类的除草剂已经不适合用于防除多花黑麦草。HZYC-6种群对ALS抑制剂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氟唑磺隆、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的的ED50值分别为8.06 g a.i.ha-1、1.66 g a.i.ha-1、5.81 g a.i.ha-1、3.71 g a.i.ha-1和2.67 g a.i.ha-1,且其ED90均小于各自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因此这几种除草剂对于防除多花黑麦草仍有很好的效果。对有机磷类除草剂草甘膦异丙胺盐、取代脲类绿麦隆、胺唑草酮和氟噻草胺的ED50值分别597.26 g a.i.ha-1、282.94 g a.i.ha-1、21.77 g a.i.ha-1 与 41.15 g a.i.ha-1,相对抗性倍数为 1.82、1.55、1.26 与 0.91倍,且ED90均小于各自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对于防除多花黑麦草还是有比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采用本实验室筛选出的防除抗药性菵草较好的两个复配剂在室内对抗药性多花黑麦草毒力进行了初筛,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复配剂(1:2),氟噻草胺·丙草胺复配剂(1:1.7)对小麦田多花黑麦草鲜重防除效果较好,在剂量设置范围内,对多花黑麦草防效均在90%以上且对小麦安全,对于防除抗性多花黑麦草提供了很好的药剂配方的选择。

於乐瑞,李斌[9](2018)在《环境因子对日本看麦娘种子萌发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 Steud.)作为小麦田一种常见恶性杂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大发生时为害极为严重。为明确其发生危害的环境条件,通过室内试验,主要研究光照、温度、土壤湿度、覆土深度和模拟干旱5个环境因子对日本看麦娘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看麦娘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适宜发芽温度为20℃。干燥土壤中发芽率降低,当土壤湿度为60%80%时,发芽率可达80%以上。在525 mm土壤深度时发芽率最高。此外,日本看麦娘种子萌发对模拟干旱也非常敏感,400 g/L聚乙二醇(PEG)处理时,其发芽率仅为17.50%。

吴希宝[10](2017)在《抗精恶唑禾草灵ACCase 1999位氨基酸突变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的适合度研究》文中提出除草剂抗性可能导致适合度代价的产生,进而影响杂草抗性的传播与治理。本文以抗精恶唑禾草灵ACCase 1999位氨基酸突变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为对象,研究了抗性和敏感生物型个体在非生物胁迫下的种子萌发与出苗情况,比较了两者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能力,分析了两种生物型在非竞争条件下的生长繁殖能力以及在种内和种间竞争条件下的竞争能力,明确该抗性生物型的适合度变化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衍生酶切扩增多态性(dCAPS)快速分子检测方法,对抗精恶唑禾草灵ACCase 1999位氨基酸突变日本看麦娘种群进行准确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敏感生物型可以被MspI内切酶酶切成为可见的359 bp和不可见的47 bp条带,而抗性生物型则不可以被MspI内切酶酶切显示出406 bp的完整扩增条带。经过对原抗性种群多代的选育及分析,分离出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抗性(R)和敏感(S)生物型。用dCAPS方法对120株抗性生物型个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有115株为杂合突变,5株为敏感生物型,突变频率为95.83%。利用整株生测方法,明确抗性生物型相对于敏感生物型的抗性倍数为57.95,对精恶唑禾草灵表现为高抗,证实了所得实验材料的准确性。对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子萌发和出苗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2/12h光照/黑暗的大多数温度条件下,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的最终萌发率超过80%,且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着性差异,而在5℃及以下和30/25℃以上时两者均无法萌发,10℃条件下抗性生物型的tE50(萌发50%所需时间)和MET(平均萌发时间)显着高于敏感生物型,15/10℃时抗性生物型的tE50显着高于敏感生物型,全黑暗条件下,5、10/5、30/25℃条件下均没有种子萌发,10℃时敏感生物型萌发率(47%)显着高于抗性生物型(23%),25℃时则相反。在NaCl浓度小于150mM条件下两种生物型的萌发率均大于90%,250mM条件下敏感生物型萌发率(44%)显着高于抗性生物型(31%),抗性生物型的tE50值(12.77d)显着高于敏感生物型(12.21d)。在150、200、250mM条件下,抗性生物型的MGT均显着高于敏感生物型,抑制抗性生物型50%萌发的NaCl浓度为228.91mM,而抑制敏感生物型50%萌发的NaCl浓度为243.45mM。水势降低至-0.5MPa时,敏感生物型最终萌发率(36%)显着高于抗性生物型(27%),抑制抗性生物型最大萌发率50%所需水势为-0.42MPa,而敏感生物型则为-0.44MPa。覆盖有机质在8cm深度时,抗性生物型的tE50和MET值分别为11.41和12.02,显着高于敏感生物型(10.67d和11.12d),EI值(萌发指数)(1.74)则显着低于敏感生物型(2.32)。以上结果表明在某些极端非生物胁迫条件下,抗性生物型在种子萌发和出苗方面表现出微弱的适合度代价,但在一般环境条件下与敏感生物型并无显着性差异。测定了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在35℃高温、200mM NaCl及-0.8MPa水势三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抗性生物型具有与敏感生物型相近的耐受能力,并未产生适合度代价。抗性生物型在氮肥施用量0、50、100 kg.ha-1条件下,其最终株高、地上生物量以及相对生长速率与敏感生物型均无显着性差异,表明其在营养生长方面无明显的适合度代价。而在繁殖方面,氮肥施用量在100 kg.ha-1时敏感生物型单株种子数及种子重均显着高于抗性生物型,表明在该条件下产生了抗性适合度代价。研究了非竞争条件、种内竞争及种间竞争条件下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的生长繁殖能力。结果表明,非竞争条件下,抗性生物型株高为75.34cm,显着高于敏感生物型的73.26cm;抗性生物型单株分蘖数为14.28,显着高于敏感生物型12.97;敏感生物型穗长为7.34cm显着高于抗性生物型7.06cm;抗性生物型种子千粒重为1.19g,显着低于敏感生物型的1.26g;而两者在地上生物量和单株种子数方面无显着性差异,表明抗性生物型具有与敏感生物型相同的生长繁殖能力。种内竞争条件下,株高、去穗鲜重、分蘖数、穗数、穗鲜重、去穗干重、穗长、穗干重、地上鲜重、地上干重的相对竞争系数(RCC)值分别为0.97、0.95、0.93、0.97、0.97、0.97、0.99、1.02、0.96、0.99,结合种内竞争图分析表明在该条件下敏感生物型竞争能力稍强于抗性生物型,但差异并不显着。与小麦的种间竞争条件下,抗性和敏感生物型的株高、生物量、分蘖数、穗重等指标在各个种植密度下均无显着性差异,结合非线性拟合参数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同的竞争能力。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抗性生物型日本看麦娘相对于敏感生物型在生长繁殖、资源获取与利用及竞争能力方面并未产生明显的适合度代价。

二、日本看麦娘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看麦娘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浦东稻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组成、动态及其性状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群落
        1.2.2 稻田杂草土壤种子库构成与动态
        1.2.3 农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的影响因素
        1.2.4 群落物种组成的植物性状解释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地上杂草群落调查与样品采集
        2.2.3 杂草土壤种子库的检测
        2.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
    3.2 土壤种子库的动态变化
        3.2.1 个体密度
        3.2.2 物种丰富度
        3.2.3 物种组成
    3.3 不同农艺措施土壤种子库的差异
        3.3.1 个体密度
        3.3.2 物种丰富度
        3.3.3 物种组成
    3.4 植物性状与土壤种子库种类组成的关联
        3.4.1 丰度对农艺措施的响应
        3.4.2 植物性状与农艺措施的交互关系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稻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组成与动态
        4.1.2 不同农艺措施对杂草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4.1.3 植物性状对不同农艺措施土壤种子库组成的解释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2)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的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野老鹳草的研究现状
        1 野老鹳草的形态特征
        2 野老鹳草的发生、分布及危害
        3 野老鹳草的防除
    第二节 我国夏熟作物田主要阔叶杂草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 休眠特性研究进展
        2 萌发特性研究进展
    第三节 小麦及油菜田杂草发生情况及防除技术研究进展
        1 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及防除技术研究进展
        2 油菜田杂草发生情况及防除技术研究进展
    第四节 助剂与除草剂协同增效防除杂草的研究进展
        1 农药助剂的定义及分类
        2 喷雾助剂的主要类型及作用机理
        2.1 表面活性剂类
        2.2 无机盐类
        2.3 油类
        3 喷雾助剂在除草剂上的应用
    第五节 本研究切入点
第二章 野老鹳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储存条件对野老鹳草种子休眠及其休眠解除方法
        2.2 野老鹳草种子萌发及出苗条件
        2.3 野老鹳草对常用除草剂的耐药性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野老鹳草的化学防控技术研究
    第一节 防除小麦田及油菜田野老鹳草的除草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老鹳草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2.2 对野老鹳草毒力强的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2.3 对野老鹳草毒力强的非油菜田杂草对油菜的安全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嗪草酮·氟噻草胺等复配剂防除小麦田杂草的杀草谱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嗪草酮·氟噻草胺复配对小麦田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的杀草谱
        2.2 绿麦隆·环吡氟草酮复配剂对小麦田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的杀草谱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野老鹳草的减量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野老鹳草的减量作用研究
        2.2 助剂与除草剂混用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讨论
    1 野老鹳草种子的休眠及萌发特性
    2 野老鹳草的化学防除
        2.1 防除小麦田、油菜田野老鹳草适宜的除草剂单剂筛选
        2.2 新型复配剂防除小麦田以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的杀草谱研究
        2.3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野老鹳草的增效减量作用
全文结论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3)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日本看麦娘在小麦田的发生、危害及防除情况
        1 日本看麦娘在小麦田的发生、危害
        2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的防控现状
    第二节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抗性研究进展
        1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现状
        2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抗性机理研究
        2.1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靶标抗性机理
        2.2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非靶标抗性机理
        3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研究现状
        3.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交互抗性研究现状
        3.2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多抗性研究现状
    第三节 助剂与除草剂协同增效防除杂草的研究进展
        1 除草剂助剂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1 除草剂助剂的发展
        1.2 除草剂助剂的功能
        1.3 除草剂助剂的种类
        2 除草剂助剂的增效机制
        3 除草剂助剂的使用风险及发展方向
    第四节 防除小麦田杂草除草剂复配技术的研究进展
        1 除草剂复配的原则
        2 防除小麦田杂草除草剂复配技术的应用
    第五节 RNA干扰技术防治有害生物的研究进展
        1 RNA干扰技术概述
        1.1 RNA干扰技术的作用机制
        1.2 引发RNA干扰机制的技术方法
        2 RNA干扰技术在防治有害生物方面的应用
    本研究切入点
第二章 防除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1.2.2 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2.1.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2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非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3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新型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 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作用的研究
    第一节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助剂对3种除草剂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最佳增效剂量
        2.2 助剂对3种除草剂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减量作用
        2.3 助剂与3种除草剂混用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有机硅助剂Silwet 806对除草剂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机理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2.2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与杂草叶面接触角的影响
        2.3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在杂草叶面干燥时间的影响
        2.4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在杂草叶面沉积量的影响
        2.5 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对杂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2.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
        1.2.3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研究
        1.3 数据处理
        1.3.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3.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
        1.3.3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1 环吡氟草酮+绿麦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2 甲基二磺隆+异丙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3 啶磺草胺+异丙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
        2.2.1 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2.2.2 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2.2.3 啶磺草胺.异丙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利用RNA干扰技术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探索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
        1.2.2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的克隆
        1.2.3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构建
        1.2.4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结果
        2.2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的克隆结果
        2.3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构建
        2.4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秸秆还田条件下稻茬麦田菵草竞争特性及其绿色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小麦生产状况
    2 小麦田主要杂草种群及危害
        2.1 小麦田杂草的主要种群
        2.2 小麦田杂草的发生规律
        2.3 小麦田杂草的危害
    3 菵草及其研究现状
    4 小麦田菵草的治理
        4.1 化学防除
        4.2 秸秆还田在杂草防治中的作用
        4.3 助剂在除草剂减量使用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影响
        2.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叶片Rubisco酶活的影响
        2.5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株高、鲜重及干重影响
        2.6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产量因子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不同地区菵草对甲基二磺隆敏感性差异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基二磺隆对菵草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甲基二磺隆对菵草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2.3 甲基二磺隆对菵草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及光合性能指数的影响
        2.4 甲基二磺隆对菵草叶片Rubisco活性的影响
        2.5 甲基二磺隆对不同地区菵草生物活性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助剂对甲基二磺隆防除菵草增效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基二磺隆添加不同助剂对菵草鲜重防效的影响
        2.2 甲基二磺隆添加不同助剂对药液与菵草叶片接触角的影响
        2.3 甲基二磺隆添加不同助剂对药液干燥时间的影响
        2.4 甲基二磺隆添加不同助剂对药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2.5 甲基二磺隆添加不同助剂对药液最大持留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总结
创新性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鹅观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我国麦田主要杂草发生现状
        2.1 麦田杂草的种类和分布
        2.2 浙江省麦田杂草种群概况
    3 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化学防除
        3.1 麦田杂草发生特点
        3.2 麦田杂草的危害及化学防除
    4 杂草抗药性
        4.1 杂草抗药性发生现状
        4.2 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
        4.3 抗性杂草的综合治理
    5 鹅观草及其研究现状
        5.1 鹅观草的形态特征
        5.2 鹅观草的发生与分布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鹅观草种子萌芽发特性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鹅观草的结实特性
        2.2 种子处理与休眠解除
        2.3 鹅观草种子吸水特性
        2.4 鹅观草种子萌发特性
    3 讨论
第三章 鹅观草生长发育及其与小麦的竞争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鹅观草和小麦株高、单株总茎数的竞争比较
        2.2 不同密度鹅观草对小麦鲜重的影响
        2.3 不同密度鹅观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鹅观草的化学防除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九种除草剂单剂对鹅观草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2.2 鹅观草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敏感性分析
        2.3 防除以鹅观草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的复配剂配方筛选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抗性菵草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生产现状
    2 全国小麦杂草种类及分布
        2.1 主要麦田杂草分布
        2.2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油)连作田麦田杂草
    3 小麦田杂草的危害
    4 麦田杂草的抗药性现状
    5 我国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的研究
        5.1 菵草的生物学特性
        5.2 菵草的发生和分布
        5.3 菵草等禾本科杂草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
    6 抗药性杂草的传播
    7 抗药性杂草的检测方法
        7.1 整株水平的测定法
        7.1.1 整株植物的测定法
        7.1.2 幼苗检测法
        7.2 器官和组织水平的测定方法
        7.2.1 培养皿种子检测法
        7.2.2 分蘖检测法
        7.2.3 花粉粒萌发法
        7.2.4 叶圆片浸渍技术测定法
        7.3 细胞或细胞器水平的抗性检测
        7.3.1 叶片内叶绿素荧光测定法
        7.3.2 离体叶绿体测定技术
        7.3.3 光合速率测定法
        7.4 分子水平的检测方法
        7.4.1 酶联免疫法
        7.4.2 DNA(或RNA)分析法
    8 国内外杂草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8.1 化学除草剂的使用
        8.1.1 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
        8.1.2 交替使用除草剂
        8.1.3 混合使用除草剂
        8.2 农业措施
        8.2.1 合理的轮作与耕作
        8.2.2 覆盖作物和间作
        8.3 生物防治
        8.3.1 草食性生物杂草防治
        8.3.2 微生物杂草防治
    9 基于杂草种子库原理的杂草防治方法
        9.1 杂草种子库
        9.2 不同田间管理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9.2.1 耕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9.2.2 轮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9.3 杂草种子库治理措施
第二章 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麦田主要杂草与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2.2 调查样点与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3 结论和讨论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流域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菵草材料采集
        1.1.2 供试菵草的培育
        1.2 整株测定法供试除草剂与用药方法
        1.3 ACCase CT区域编码基因的差异
        1.3.1 供试材料
        1.3.2 供试试剂
        1.3.3 试验器材
        1.3.4 菵草DNA提取
        1.3.5 CT功能区域编码基因的克隆
        1.3.6 PCR产物目的条带的切胶回收
        1.3.7 目的DNA片段的链接、转化及测序比对
    2 试验结果
        2.1 菵草种群的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及其发生规律
        2.2 靶标基因ACCase的CT区域编码基因的比较检测
    3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 稻麦连作田杂草的综合防控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样地情况
        1.2 生态控草措施实施
        1.3 调查及取样
        1.3.1 杂草发生量调查
        1.3.2 杂草种子库取样测定
        1.3.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土壤杂草种子库变化
        2.1.1 土壤种子库构成
        2.1.2 生态控草技术对种子库的耗竭
        2.2 生态控草技术对杂草种子库多样性的影响
        2.2.1 生态控草措施对种子库中不同作物季杂草的影响
        2.2.2 生态控草措施对种子库中不同类型杂草的影响
    3 生态控草措施对地上杂草群落的影响
        3.1 对水稻田地上杂草的影响
        3.1.1 稻田苗期杂草苗期发生量的影响
        3.1.2 稻田成熟期杂草发生量的影响
        3.2 对小麦田地表杂草的影响
        3.2.1 麦田苗期杂草发生量的影响
        3.2.2 麦田成熟期杂草发生量的影响
    4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麦田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杂草抗药性的研究现状
        1 全球杂草抗药性发生概况
        2 我国农田杂草抗药性发生现状
        3 菵草的发生及其抗药性研究现状
    第二节 杂草对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1 靶标抗性机理
        2 非靶标抗性机理
        3 菵草抗药性机理研究现状
    第三节 抗精恶唑禾草灵杂草的交互抗性研究进展
        1 靶标抗性机理导致的交互抗性情况
        2 非靶标抗性机理导致的交互抗性情况
        3 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的交互抗性研究现状
    第四节 抗ACCase抑制剂除草剂杂草抗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第五节 抗精恶唑禾草灵杂草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1 抗精恶唑禾草灵杂草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现状
        2 菵草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第六节 问题和展望
第二章 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菵草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
        2.2 抗性菵草对与精恶唑禾草灵作用机理相同除草剂的敏感性
        2.3 抗性菵草对与精恶唑禾草灵作用机理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
    3 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靶标酶抗性机理研究
    第一节 菵草ACCase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菵草ACCase DNA全序列分析
        2.2 菵草ACCase cDNA序列分析
        2.3 不同抗性菵草种群ACCase的基因克隆及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菵草ACCase的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菵草ACCase的基因表达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研究所用qPCR引物的特异性及其扩增效率
        2.2 菵草ACCase基因的表达量
        3 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菵草抗精恶唑禾草灵的非靶标酶机理研究
    第一节 菵草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抑制剂与抗药性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菵草抗精恶唑禾草灵的代谢酶生理生化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研究
        2.2 GST活性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菵草抗精恶唑禾草灵的代谢酶分子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转录组原始数据的整理及组装
        2.2 转录组数据的注释与分析
        2.3 菵草代谢酶家族基因库的建立
        2.4 菵草代谢酶家族基因的基因表达模式
        2.5 菵草代谢酶家族基因的结构变化
        2.6 菵草代谢抗性相关基因的初步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菵草抗精恶唑禾草灵的调控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使用高通量测序建立菵草小RNA库
        2.2 已知miRNA和新miRNA的鉴定
        2.3 miRNA可能靶基因的预测及注释
        2.4 可能与非靶标抗性相关的miRNA靶基因的表达分析
        2.5 非靶标抗性相关的miRNA的进一步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节 miR397及漆酶在菵草抗精恶唑禾草灵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菵草中bsy-miR397和bsy-Laccase基因的表达模式
        2.2 菵草中漆酶的活性检测
        2.3 烟草瞬时表达实验证明菵草中bsy-Laccase基因是bsy-miR397的靶基因
        2.4 过表达OsmiR397的转基因水稻提升了其对精恶唑禾草灵的耐性
        2.5 漆酶激活后对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抗性的影响
        2.6 菵草中miR397/漆酶参与的非靶标抗性机理解析
        3 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菵草抗精恶唑禾草灵种群ACCase基因突变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第一节 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靶标酶突变的dCAPS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dCAPS检测突变方法的可靠性确认
        2.2 dCAPS方法检测菵草的5个不同位点的突变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靶标酶突变的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LAMP检测菵草不同突变的引物组的筛选
        2.2 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LAMP检测菵草突变的灵敏度
        2.4 LAMP检测菵草抗性突变的可视化
        2.5 LAMP检测菵草种子中的突变
        2.6 LAMP检测菵草不同突变方法的建立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LAMP和dCAPS相结合检测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种群靶标酶抗性突变的方法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生物型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第一节 抗性和敏感菵草生物型的选育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供试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抗性和敏感菵草生物型的选育
        1.2.2 抗性和敏感生物型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测定及抗性突变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性和敏感生物型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抗性和敏感菵草生物型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1.4 菵草中EXP基因表达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酸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5 水势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6 EXPB7基因可能同菵草对水势胁迫与萌发速率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讨论
    1 杂草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
    2 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
    3 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靶标抗性机理
    4 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非靶标抗性机理
    5 菵草靶标酶抗性突变的分子检测方法
    6 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生物型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8)小麦田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
        1 小麦生产及杂草危害概况
        2 我国麦田主要的抗性杂草
    第二节 多花黑麦草研究现状
        1 多花黑麦草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2 多花黑麦草的发生及危害
        3 多花黑麦草的抗药性现状
    第三节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的抗药性研究现状
        1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及其抑制剂
        2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的抗药性发生及蔓延
        3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的抗性机制研究
        3.1 靶标抗性机理
        3.2 非靶标抗性机理
        4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抗性的检测方法
    第四节 杂草遗传多样性及基因流的传播
        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2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4 遗传多样性在抗性杂草基因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多花黑麦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花黑麦草倍性分析
        2.2 不同多花黑麦草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
        2.3 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多花黑麦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及倍性分析
        3.2 多花黑麦草的遗传多样性
        3.3 群体的空间和遗传结构
        3.4 抗性的演变与潜力(抗性等位基因的传播)
第三章 多花黑麦草对精恶唑禾草灵靶标酶抗性机理研究
    第一节 抗性多花黑麦草ACCase酶的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抗性多花黑麦草种群ACCase的基因序列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抗性多花黑麦草ACCase的基因表达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0 供试材料
        1.1 植株培养
        1.2 植物总RNA的提取
        1.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1.4 引物设计
        1.5 荧光定量PCR反应
        1.6 扩增效率分析及ACCase的基因表达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产物熔解曲线和扩增效率分析
        2.2 多花黑麦草ACCase基因表达量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抗精恶唑禾草灵多花黑麦草二倍体与四倍体群体种子萌发适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水势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5 酸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抗精恶唑禾草灵多花黑麦草的化学防除研究
    第一节 多花黑麦草乙酰辅酶A羧化酶抗性突变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快速检测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种群突变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抗性多花黑麦草的化学防除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药剂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精恶唑禾草灵多花黑麦草种群的交互抗性
        2.2 抗精恶唑禾草灵多花黑麦草种群的多抗性
        2.3 筛选出的无交互抗性多抗性的除草剂对多花黑麦草的毒力研究
        2.4 复配剂配方对多花黑麦草的毒力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讨论
    1 多花黑麦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
    2 多花黑麦草种群倍性分析及适应性差异
    3 多花黑麦草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结构分析
    4 多花黑麦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机理
    5 抗性突变的分子检测及抗性多花黑麦草的防除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抗精恶唑禾草灵ACCase 1999位氨基酸突变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的适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日本看麦娘及其抗药性研究进展
        1 日本看麦娘发生及其危害
        2 日本看麦娘生物及生态学特性
        3 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研究进展
        3.1 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抗性水平
        3.2 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靶标酶抗性机理
    第二节 抗性杂草适合度代价研究进展
        1 适合度代价概念、进化意义及其产生机制
        2 抗性杂草适合度代价研究原则
        2.1 控制遗传背景
        2.2 明确引起除草剂抗性的生化及分子机理
        2.3 全面研究生活史特征(生物学特性)
        2.4 资源竞争原则
        2.5 环境梯度原则
        3 不同抗性机理所引发的适合度代价研究进展
        3.1 乙酰辅酶A羧化酶靶标位点抗性引发的适合度代价
        3.2 乙酰乳酸合成酶靶标位点抗性引发的适合度代价
        3.3 细胞色素P450酶系引起的除草剂代谢抗性引发的适合度代价
        3.4 草甘膦抗性引发的适合度代价
        3.5 三氮苯类除草剂抗性引发的适合度代价
        3.6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抗性引发的适合度代价
        3.7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研究除草剂靶标抗性等位基因的适合度影响
        4 抗性杂草适合度代价未来的研究趋势
    第三节 逆境胁迫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的选育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供试药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的选育
        1.2.2 抗性生物型日本看麦娘ACCase1999位氨基酸突变频率的分析
        1.2.3 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性生物型日本看麦娘ACCase1999位氨基酸突变频率的分析
        2.2 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非生物胁迫下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适合度研究
    第一节 非生物胁迫下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及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水势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酸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5 埋土深度对种子出苗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非生物胁迫下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幼苗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水势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生物胁迫下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适合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竞争条件下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生长及繁殖能力测定
        2.2 种内竞争条件下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生长及繁殖能力测定
        2.3 种间竞争条件下抗性和敏感生物型日本看麦娘生长及繁殖能力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日本看麦娘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浦东稻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组成、动态及其性状解释[D]. 严佳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2]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的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技术[D]. 徐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D]. 白从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4]秸秆还田条件下稻茬麦田菵草竞争特性及其绿色防控[D]. 崔亚魁.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鹅观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研究[D]. 谢元. 浙江大学, 2019(01)
  • [6]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抗性菵草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D]. 庄家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麦田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D]. 潘浪.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小麦田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及其治理研究[D]. 张佩.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环境因子对日本看麦娘种子萌发的影响[J]. 於乐瑞,李斌.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8(01)
  • [10]抗精恶唑禾草灵ACCase 1999位氨基酸突变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的适合度研究[D]. 吴希宝.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看日本麦娘的生物生态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