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镶嵌的绿色宝石——记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

黄土高原上镶嵌的绿色宝石——记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

一、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宝石——记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论文文献综述)

秦伟[1](2009)在《北洛河上游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对植被重建的响应》文中提出土壤侵蚀是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和林业生态工程。尤其是20世纪末开始大规模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研究该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对植被重建的响应,能够为黄土高原林业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本文以黄土高原腹地和林业生态工程的典型示范区北洛河上游为研究区,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数字流域技术、水文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多年水文气象观测数据、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等基础资料,分析了流域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建立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和水流路径的沟缘线提取方法,据此探讨了流域地貌特征,进行了面向地貌特征的侵蚀风险评估;在研究流域径流、输沙变化趋势、特征时段及变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植被重建对流域水沙的调控效应;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了坡面浅沟及其地形参数,分析了浅沟侵蚀的地形临界特征;在划分流域地貌单元、改进坡长因子算法、改造次降雨沟坡侵蚀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沟坡侵蚀模型和泥沙输移分布模型(SEDD),评估了不同特征时段坡面与沟坡的侵蚀强度;通过集总侵蚀评估结果、模拟流域产沙,研究了不同地貌部位的侵蚀、产沙对植被重建的响应,建立了流域侵蚀空间分布模型,确定了不同环境因素在植被重建前后对侵蚀空间分异的相对贡献。主要获得如下结论:(1)北洛河上游年降雨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增,但空间差异不显着。近十余年来,降雨量略有增加,干旱年份和极端降雨天气的发生机率略有减少。以1999年大规模开展植被重建为界,年均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分别提高5.07%和8.64%,植被重建后气候背景具有增加径流、输沙的潜在条件。(2)研究区河网临界支撑面积介于0.5~1.0 km2,不同级别的沟谷密度均大于0.91 km/km2,沟间地和沟谷地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68.29%和31.7l%,表现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地貌特征。流域88.05%的区域存在中度以上的侵蚀风险,大部分地方具备发生较强土壤侵蚀的地形条件。(3)1986-2004间,流域植被覆盖率由56.74%提高为76.76%。其中,林地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变化速率较快、变化程度较剧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高覆盖度草地的重心向东南转移,农地和中、低覆盖度草地的重心向西北转移。景观格局呈现斑块数量增加、镶嵌度提高、同类斑块联通性下降,从而造成景观多样性显着增加、破碎度明显增大的变化特征。(4)1980-2004年间,流域径流、输沙变化分为3个阶段。其中,2001-2004年为植被重建的水沙调控效应期。4年共减少径流13 808.0万m3、输沙14 250.8万t。单位面积新增林地年均理水、减少能力分别达2.67万m3/km2和2.75万t/km2。(5)浅沟侵蚀主要受坡面坡度、长度、坡向和上坡长度等地形因素影响,其上限与下限临界坡度分别介于26~27°和15~20°,临界坡长介于50~80 m。(6)植被重建后,流域侵蚀强度由12 652.06 t/(km2·a)下降为6 036.72 t/(km2·a);产沙强度由3 896.99万t/a减少为1 795.50万t/a。其中,坡面侵蚀、产沙强度分别由5 770.46 t/(km2·a)和1 308.81万t/a减少为1 437.93 t/(km2·a)和322.46万t/a;沟坡侵蚀、产沙强度分别由28 093.92 t/(km2·a)和2588.18万t/a减少为16 196.91 t/(km2·a)和1473.04万t/a。坡面内,单位面积新增林地年均减少侵蚀11 752.10 t/(km2·a)、产沙1.14万t/a。沟坡产沙比例由66.41%提高为82.04%,成为目前流域内最主要的侵蚀、产沙源。(7)植被重建前,地形、植被和降雨对流域侵蚀强度空间分异的相对贡献分别为17.30%、20.79%和61.91%;植被重建后,各类侵蚀影响因素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5.73%、57.67%和26.60%。植被重建使得植被对流域侵蚀强度空间分异的相对贡献提高36.88%,从影响最小的因素转变为影响最大的因素。

霍安平,张芬玲[2](2007)在《黄龙山林业局森林资源变化浅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最新(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概述了黄龙山次生林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并与上期(199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比较,分别从林地面积,森林蓄积,林种、树种、龄组结构等方面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对今后森林经营作了简要评述。

宋虎强[3](2005)在《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台塬型案例研究 ——洛川县仙姑河流域凤栖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黄土高原人居环境景观生态安全模式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中的台塬型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案例研究。 论文以“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的小流域土地空间单元理论模型为科学指导,以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类型化研究中的“山地型”、“川道型”和“平原(台塬)型”类型划分方法为依据,论证了本案例的选择和划分,确定了以洛川凤栖塬为案例研究对象。 依据黄土高原的现实状况,结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人居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洛川仙姑河流域和凤栖塬进行案例调查,结合调查研究和分析成果,进行各个系统的剖析,揭示了单元的生态问题及因果关系,诊断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的划分入手,结合规模与边界等条件论证了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的建立基础,从景观格局角度对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格局关键性评价,提出了高度生态关键区、次生态关键区、生态关键区和一般生态关键区等四类景观生态关键区的划分;剖析了构成生态安全景观格局的结构和要素构成,提出了边缘要素、廊道要素、下垫面要素和关键点等景观结构要素。 运用人居生态单元系统构成的方法对单元进行系统重组,初步建构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的自然生态系统,人居支持系统,人居建设系统三大系统的生态安全模式。 文章探讨了黄土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在黄土高原小城镇体系规划中的生态思路,同时建议洛川凤栖塬人居生态单元中村镇规划应尊重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重视生态空间边界等要素对规划设计的影响。使人居环境建设结合土地景观生态功能和景观格局,以形成健康稳定的黄土台塬型人居环境。

韦黄生,张大平[4](2001)在《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宝石——记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文中研究表明

二、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宝石——记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宝石——记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论文提纲范文)

(1)北洛河上游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对植被重建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对植被重建的响应研究进展
    1.1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1.1 降雨与侵蚀
        1.1.2 地形与侵蚀
        1.1.3 土壤与侵蚀
        1.1.4 植被与侵蚀
    1.2 土壤侵蚀定量评估研究进展
        1.2.1 试验观测研究
        1.2.2 元素示踪研究
        1.2.3 侵蚀模型研究
    1.3 土壤侵蚀对植被重建的响应研究进展
    1.4 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吴起县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
        2.1.7 社会经济概况
    2.2 定边县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气候
        2.2.4 土壤
        2.2.5 植被
        2.2.6 水文
        2.2.7 社会经济概况
    2.3 研究流域概况
        2.3.1 地理位置
        2.3.2 地质地貌
        2.3.3 气候
        2.3.4 土壤
        2.3.5 植被
        2.3.6 水文
        2.3.7 生态建设概况
        2.3.8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基础资料收集
        3.2.2 GIS数据库构建
        3.2.3 降雨时空特征研究方法
        3.2.4 地貌特征及侵蚀风险研究方法
        3.2.5 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演变研究方法
        3.2.6 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研究方法
        3.2.7 坡面浅沟侵蚀特征研究方法
        3.2.8 坡面侵蚀特征研究方法
        3.2.9 沟坡侵蚀特征研究方法
        3.2.10 侵蚀与产沙模拟及其对生态建设的响应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流域降雨时空特征研究
    4.1 流域降雨空间特征分析
        4.1.1 年降雨量确定
        4.1.2 降雨空间插值
        4.1.3 降雨空间不均匀性分析
        4.1.4 流域把口站年降雨量代表性分析
    4.2 流域降雨时间特征分析
        4.2.1 降雨年际变化分析
        4.2.2 降雨年内分布分析
        4.2.3 侵蚀性降雨分析
    4.3 小结
5 流域地貌特征及侵蚀风险研究
    5.1 基于DEM的流域分割
        5.1.1 DEM的生成
        5.1.2 河网提取
        5.1.3 流域分割
    5.2 沟谷特征分析
    5.3 基于DEM的坡面沟缘线提取
        5.3.1 沟缘线提取算法及其实现
        5.3.2 基于沟缘线的沟坡特征分析
    5.4 坡度特征分析
    5.5 坡向特征分析
    5.6 基于地貌特征的侵蚀风险研究
        5.6.1 侵蚀地貌单元划分及其特征值提取
        5.6.2 侵蚀风险度评估
    5.7 小结
6 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6.1 土地利用/覆盖动态演变分析
        6.1.1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
        6.1.2 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
        6.1.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速率分析
        6.1.4 土地利用/覆盖程度变化分析
        6.1.5 土地利用/覆盖重心变化分析
        6.1.6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分析
    6.2 土地利用/覆盖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6.2.1 土地利用/覆盖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提取
        6.2.2 土地利用/覆盖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6.3 土地利用/覆盖动态演变驱动力分析
        6.3.1 自然因素
        6.3.2 人口因素
        6.3.3 政策因素
        6.3.4 经济因素
    6.4 小结
7 流域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研究
    7.1 流域生态建设概况
    7.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处理
    7.3 径流和输沙变化时段确定
    7.4 径流和输沙变化量确定
    7.5 径流和输沙沙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7.6 生态建设水沙调控效应分析
        7.6.1 减水和减沙效应计算
        7.6.2 减水和减沙效应分析
    7.7 小结
8 流域坡面浅沟侵蚀特征研究
    8.1 浅沟及其地形特征值监测方法
        8.1.1 遥感数据信息及处理
        8.1.2 数据覆盖区概况
        8.1.3 浅沟采集及其地形参数提取
    8.2 浅沟及其地形特征值分析
        8.2.1 浅沟分布特征
        8.2.2 浅沟地形参数特征
        8.2.3 浅沟侵蚀坡长特征
        8.2.4 浅沟侵蚀坡度特征
        8.2.5 浅沟侵蚀汇流面积特征
        8.2.6 浅沟侵蚀坡向特征
    8.3 小结
9 流域坡面侵蚀特征研究
    9.1 坡面侵蚀地貌单元划分
    9.2 模型因子算法修正与选定
        9.2.1 R因子估算
        9.2.2 K因子估算
        9.2.3 S因子估算
        9.2.4 L因子估算
        9.2.5 C因子估算
        9.2.6 P因子估算
        9.2.7 坡面侵蚀强度评估
    9.3 坡面土壤侵蚀特征及空间分析
        9.3.1 不同坡度的坡面侵蚀
        9.3.2 不同坡向的坡面侵蚀
        9.3.3 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的坡面侵蚀
    9.4 小结
10 流域沟坡侵蚀特征研究
    10.1 模型改造及可行性分析
        10.1.1 模型改造
        10.1.2 可行性分析
    10.2 流域泥沙输移比厘定
    10.3 流域沟坡侵蚀强度评估
        10.3.1 沟坡侵蚀地貌单元划分
        10.3.2 沟坡侵蚀模型参数厘定
        10.3.3 沟坡侵蚀强度评估
    10.4 小结
11 流域侵蚀与产沙模拟及其对植被重建的响应
    11.1 流域产沙模拟与检验
        11.1.1 特征时段流域产沙模拟与检验
        11.1.2 逐年流域产沙模拟与检验
    11.2 流域侵蚀与产沙对植被重建的响应
        11.2.1 流域侵蚀与产沙强度对植被重建的响应
        11.2.2 流域侵蚀与产沙分布对植被重建的响应
    11.3 小结
12 结论与建议
    12.1 结论
        12.1.1 降雨时空特征
        12.1.2 地貌特征及侵蚀风险特征
        12.1.3 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演变特征
        12.1.4 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
        12.1.5 浅沟侵蚀特征
        12.1.6 坡面侵蚀特征
        12.1.7 沟坡侵蚀特征
        12.1.8 流域侵蚀与产沙特征及其对植被重建的响应
    12.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2)黄龙山林业局森林资源变化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资源现状
    1.1 各类土地面积
    1.2 森林蓄积
    1.3 森林覆盖率
    1.4 林木生长量
2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
    2.1 有林地面积增加
    2.2 森林覆盖率提高
    2.3 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
    2.4 生态公益林增加林种结构变化较大
    2.5 乔木林优势树种(组)结构变化
    2.6 乔木林龄组结构变化
3 经营措施
    3.1 加大人工林抚育力度,提高林分质量
    3.2 营造混交林,提高森林抵抗力
    3.3 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增加森林资源数量
    3.4 挖掘生态旅游优势,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3.5 申报建立黄龙山生态林业试验局
    3.6 以林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建立“数字林业”系统,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

(3)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台塬型案例研究 ——洛川县仙姑河流域凤栖塬(论文提纲范文)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基础
    1.2 选题释义
        1.2.1 研究的对象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3 研究角度与方法
    1.3 小结
2.人居环境景观生态相关理论研究
    2.1 人居环境相关的理论
        2.1.1 人居环境生态失落到生态觉醒
        2.1.2 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的兴起
        2.1.3 生态学与人居环境
    2.2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
        2.2.2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及基本原理
        2.2.3 景观生态学的作用和展望
    2.3 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
        2.3.1 黄土高原人居环境景观生态研究
        2.3.2 传统的人居模式及其潜藏的生态单元特征
        2.3.3 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及其特征
        2.3.4 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
    2.4 小结
3.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类型划分及案例选取
    3.1 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类型划分相关的研究基础
    3.2 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类型划分
    3.3 洛川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案例点选取情况
        3.3.1 洛川台塬型人居环境概况
        3.3.2 凤栖塬案例点选取背景
        3.3.3 洛川台塬型人居环境调研情况
    3.4 小结
4.洛川台塬型人居环境问题剖析与诊断
    4.1 引言
    4.2 洛川台塬型人居生态环境综合现状问题
        4.2.1 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且质量下降
        4.2.2 水资源短缺危机日趋严重和干旱频繁
        4.2.3 景观多样性锐减和景观生态功能衰退
        4.2.4 人居生态环境在城镇化中的问题
    4.3 洛川台塬型人居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4.3.1 人口激增和科技进步的不合理使用
        4.3.2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水土流失危害
        4.3.3 问题.现象.原因的辩证关系
    4.4 洛川台塬型人居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4.4.1 问题关键所在
        4.4.2 边缘生态问题
    4.5 小结
5.洛川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论证
    5.1 引言
    5.2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分析论证
        5.2.1 黄土高原人居生态单元确立的依据
        5.2.2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边界的辨识
        5.2.3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的讨论
        5.2.4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建立
    5.3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在流域中的分布及组合特征
        5.3.1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在流域中的分布
        5.3.2 洛川仙姑河流域景观生态类型分析
    5.4 小结
6.洛川凤栖塬人居生态单元案例研究
    6.1 引言
    6.2 洛川凤栖塬人居生态单元基本概况
    6.3 洛川凤栖塬人居生态单元自然生态系统分析
        6.3.1 地貌系统
        6.3.2 水文系统
        6.3.3 植被系统
        6.3.4 自然生态系统综合研究
    6.4 洛川凤栖塬人居生态单元景观安全格局
        6.4.1 景观优化格局中的景观结构因素系统
        6.4.2 洛川凤栖塬人居生态单元景观安全格局
    6.5 黄土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系统重构及安全模式
        6.5.1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安全模式系统重构
        6.5.2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安全模式系统相互关系
        6.5.3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安全模式与安全格局关系
    6.6 小结
7.结论
    7.1 论证了黄土高原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
    7.2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景观格局方法及其分析结果
    7.3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景观安全格局
    7.4 台塬型人居生态单元安全模式
    7.5 思考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四、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宝石——记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洛河上游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对植被重建的响应[D]. 秦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2]黄龙山林业局森林资源变化浅析[J]. 霍安平,张芬玲. 陕西林业科技, 2007(04)
  • [3]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台塬型案例研究 ——洛川县仙姑河流域凤栖塬[D]. 宋虎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5)
  • [4]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宝石——记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J]. 韦黄生,张大平. 中国林业, 2001(01)

标签:;  ;  ;  ;  

黄土高原上镶嵌的绿色宝石——记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