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与临汾共同发展基础教育

山西师范大学与临汾共同发展基础教育

一、山西师大与临汾联手发展基础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13)在《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讨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不仅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长期以来,许多的学校及培训机构对教师进行的都是统一化的培训,没有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因而就出现了培训效果收效小的局面。本研究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具有阶段性的发展特点,处在不断的发展与丰富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代、教师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各种专业素质结构都会有多不同,侧重面都会发生倾斜。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从调查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现状入手,分析新手型教师、成熟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的特点,能使学校及培训机构有的放矢的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培训效果。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包括研究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和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研究的综述,以及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介绍。第二部分,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和重要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以及访谈设计,确立了访谈及问卷的维度。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以及专业发展需求等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与分析,揭示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差异。第四部分,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第五部分,由于不同发展阶段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不同,以及不同阶段教师自我需求的不同,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建议。

邓磊[2](2011)在《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自从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综合科学课程才开始登上了科学教育的舞台。但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时间很短,所以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从1997年湖南怀化学院开始尝试建立培养综合型理科师资的“综合理科”专科专业,到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各高等院校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得各院校在专业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太规范。这种不规范使得各高校在试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面对60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透视其背景、实施现状、并建构课程设置的框架、探讨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寻求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找到依据。具体来说,论文包括九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交代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j部分——“文献综述”:先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出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综合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依据。然后,探讨当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这个角度阐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本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第四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通过科学教师教育标准的国际比较,从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建构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第五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关注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找到依据。第六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通过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需求上的调查研究,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七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关注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看法,从亲身参与者、实践者的角度获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八部分——“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下课程设置框架的整合,建构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结构对我国当前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第九部分——“结论、建议与不足”:阐述研究发现、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研究结论:1.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显示:教育部共批准了62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中,2001年批准的有1所;2002年批准开设的有8所;2003年24所;2004年13所;2005年7所;2006年8所;2007年开始不再有新科学教育专业被批准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有两种,接近52%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48%的学校授予理学学十学位。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调查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有15所;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8所;物理学院开设的有9所;教育学院开设的有9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6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开设的有5所;数理学院开设的有5所;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有2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有1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有1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有1所。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统计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比例非常显着地高于其他院系。对科学教育专业省市分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这6个地区以外)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西南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西北地区有8所;华北地区5所;华中地区11所;华东地区16所;东北地区8所。x2检验显示,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数显着地高于其他地区。对62所有资格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学校的调查发现,其中44所目前还在开设本专业,另外18所由于招生和就业原因没有开设。对开设有科学教育专业的38所高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平均开设门数为16.21门,所占学分比例为37.59%;在教育类课程上,平均开设课程6.97门,所占学分比例为9.74%。对课程结构的调查发现,科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分类的。2.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研究包括四个子研究,由论文的第4部分至第7部分组成。子研究一(第4部分):通过对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发现,合格的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精神。所以,针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提出了实验技能、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在专业精神部分包括专业自我、专业情意等。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对《科学课程标准(3-9年级)》的梳理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知识在数量比例上为2:1:3:2。子研究二(第5部分):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构成上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科学教育类课程。但是,国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对儿童发展培养的课程和科学史哲类的课程。子研究三和子研究四(第6、7部分)发现:我国从事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师生们对课程的关注来自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类五个领域课程;教育类课程则涵盖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法三类领域。通过对第3到第7部分研究的整合,本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和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来进行建构。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综合科学、计算机七类;在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教育学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课程五类。3.基于课程设置框架,对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38所学校一共开设了123门课程,但是其中超过5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对学校课程开设集中度的检验显示,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课程设置非常分散。对学科科学课程的比较显示,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一些应该在通识模块开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对学科科学课程领域7类课程的分析显示,化学类、科学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最多;其次是生物类、物理类、地理类课程;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在门数设置上最少;各类学科科学课程在开设数目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对地理类课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大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物理类课程领域,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这三门课程开设更为显着集中;在生物类课程中,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门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在化学类课程中,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环境科学、有机化学这四门课程在集中度上较其他课程更为显着;对综合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显示,科学史和科学·技术·社会是最主要的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开设学校较为分散。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五类主要学科科学类课程的统计显示,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其他四类课程的集中情况没有显着差异。123门学科科学课程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环境科学、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生物实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地理导论、地球科学、科技发展史,这11门课程的学校开始情况相较于其他112门课程非常显着地集中。总体来看,在学科科学课程部分,HPS课程和STS课程等科学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显着地低于地理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课程。对教育科学类课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现在较为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从以往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学分比例5%~6%的状况,到如今已经接近日本15%的学分比例,虽然较美国、法国20%的比例,英国25%,德国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教育科学类课程部分,38所学校开设了65门课程,其中接近6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五类。其中,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显着地多于其他类型课程数;这五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都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在教育理论类课程中,“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更为显着地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类课程中,“心理学”是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教学论类课程中,“科学教学论”是最集中开设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该类课程中最显着集中的课程;对于教学技能类课程:“三笔字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最集中的课程。虽然,教育科学类课程还是集中在“老三门”中——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课程教学论。但是,逐渐有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类、教学技能类课程。不过对于教育研究类课程和学生学习类课程的关注非常少。据此,本研究从学科科学类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两个维度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时有所参考。

侯志红[3](2008)在《评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2001年-2005年)》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教育期刊有一千多种。教育期刊上有很多信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新的研究动态,有新的猜想、设想,也有新的理论见解。教育期刊所携带教育信息资料能比较及时地反映某些教育思想观点、教育科研成果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动态。这些教育期刊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媒体和措施无法代替的。研究教育期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体现国家、地区的教育发展;其次,可以体现学科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发展;再次,可以侧面反映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最后,教育期刊研究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类核心期刊。自1978年创刊以来,该刊秉承“理论引领,实践指导”的办刊宗旨,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贡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深入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刊物本身,进一步了解刊物内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尽所能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刊物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研究的实践意义是为期刊的编辑对期刊的更好发展进行系统规划提供参考;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研究的特色为:从一本基础教育外语类期刊为切入点,透视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体现本研究的准确性与客观性;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获取,以体现本研究资料的可靠性与丰富性。论文的第一章为引论,介绍了选题的缘起。第二章从期刊的栏目设置、稿件来源、文章作者、参考文献和稿件研究方法五方面对期刊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三章以《小学英语》栏目为例,对期刊的特色栏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2001—2005年“小学英语”栏目呈现出以下特点:1)讨论话题丰富;2)关注群体渐多;3)文献意识增强;4)理论研究极少;5)关注自身偏少;6)地域发展失衡。并从期刊的发展透视出小学英语教学在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和研究趋势的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对于期刊栏目体现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中小学衔接的问题、农村小学英语开设的问题、英语启蒙教学的问题和创设理想英语学习环境的问题。在第四章里,笔者尝试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高垠[4](2007)在《我国教师学历高层次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比例中,中师毕业生和大专毕业生占有绝大多数,这种局面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不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因而,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学历层次逐步向大专、本科、本科后的新层次体系过渡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本研究以“我国教师学历高层次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题目,试从构建教师高层次化的培养模式的角度入手,对其相关的基本理论、动因、发展历程、现状和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在阐述了与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介绍,并分析其特点、趋势以及成因。随后提出应当注意的问题和近期的发展目标。按照知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律、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教师专业化理论等方面的因素与教师学历高层次化之间的关系,对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动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针对教师教育的若干模式分别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指出了它们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方面,着重分析了“4+2”培养模式。另外以主观认识、体制改革和模式构建等角度为切入点,指出了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策略。作为教师学历高层次化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的地位非常重要。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产生、结构和特点做了系统的、全面的介绍,并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展望。

胡继文[5](2004)在《论21世纪中学物理教师之专业化》文中研究指明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物理教师专业化是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依托社会学、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及物理教学论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及其解释模式,对物理教师专业化问题作了一番理论、比较、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并阐述了如下主要观念和内容。 首先就目前教育中的问题提出了物理教师专业化必然产生和发展的问题,综合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教师专业化的成因及基本特征,对文中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解释,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在第二章中,对专业、专业化及物理教师专业化产生的原因、六个标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基础是实现目标,完成任务最起码的基本要求,在第三章里,以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数据为依据,从社会基础、教育基础、个人基础三个方面作了大篇幅的阐述。 物理教师专业化有一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论和模式,第四章中以大家近乎公认的一套或几套的理论和模式,根据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对比当今中外物理教师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了物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模式,并在第五章中如何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契机怎样进行我国物理教师教育改革。 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本文的最后一章论述了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专业化物理教师,为我国物理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二、山西师大与临汾联手发展基础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师大与临汾联手发展基础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1.1.2 提高教师培训效果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1.3.2 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研究
        1.3.3 以往研究特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1.4.2 教师类型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2 研究的设计过程及数据整理
    2.1 调查对象的说明
        2.1.1 访谈对象
        2.1.2 问卷调查对象
    2.2 访谈设计
    2.3 问卷设计
        2.3.1 问卷的总体设计
        2.3.2 问卷的维度设计
    2.4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现状调查基本情况
3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3.1 专业理念维度
        3.1.1 教师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和学术期刊的状况
        3.1.2 教师对现在教育新理念的了解状况
    3.2 专业师德维度
        3.2.1 对待学生的态度
        3.2.2 在教学中是否关心师生关系
    3.3 专业知识维度
        3.3.1 学科知识
        3.3.2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3.3.3 科学文化知识
        3.3.4 学科教学知识
    3.4 专业能力维度
        3.4.1 教学设计维度
        3.4.2 教学实施维度
        3.4.3 课堂控制维度
        3.4.4 教师课后反思维度
        3.4.5 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维度
4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现状
    4.1 新手型教师-----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融合
        4.1.1 新手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现状
        4.1.2 新手型教师的自我需求
    4.2 成熟型教师-----专业师德的提升
        4.2.1 成熟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现状
        4.2.2 成熟型教师的自我需求
    4.3 专家型教师-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
        4.3.1 专家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现状
        4.3.2 专家型教师的自我需求
5 教师培训的建议
    5.1 培训的内容应结合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
    5.2 变革培训模式,促进培训方式的创新
        5.2.1 注重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培训方式的选择
        5.2.2 创新培训方式
    5.3 以不同阶段教师互帮互学促进校本培训
    5.4 高校专家引领带动教师培训
    5.5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Ⅱ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现状研究访谈提纲

(2)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概况
3 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
    3.1 我国高师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现状
    3.2 我国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4 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
    4.1 国外科学教师教育标准评介
    4.2 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建构
    4.3 我国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的要素研究
    4.4 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思考
5 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
    5.1 港台地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5.2 西方国家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5.3 基于国际比较的课程设置框架建构
6 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科学教师需求调研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4 总结
7 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
    7.1 教师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
    7.2 学生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
    7.3 基于实践者反馈的课程框架建构
8 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8.1 学科科学类必修课程分类比较
    8.2 学科科学类必修课程总体比较
    8.3 教育科学类必修课程比较
    8.4 总结
9 结论、建议和不足
    9.1 结论
    9.2 建议
    9.3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科学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评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2001年-2005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教育期刊的原因
        (一) 教育期刊的特点适于材料分析
        (二) 教育期刊研究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二、选择《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一)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简介
        (二)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是核心期刊
        (三)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研究领域先进
        (四)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编辑人员立足高远
    三、期刊研究时段的选取
    四、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一) 对于期刊的研究
        (二) 对于外语类期刊的研究
        (三) 对于外语教育类期刊的研究
        (四) 对于基础外语教育类期刊的研究
    五、本篇论文内容介绍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目的、意义和特色
第二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探讨
    一、期刊栏目概况及分析
        (一) 栏目设置概况
        (二) 栏目设置类型
        (三) 栏目设置分析
    二、载文情况统计与分析
    三、论文地域来源数据与分析
        (一) 文章来源地域不平衡
        (二) 城乡发展不平衡
    四、文章作者数据分析
        (一) 多产作者分析
        (二) 多产单位分析
        (三) 作者层次分析
        (四) 合着情况分析
        (五) 多产作者单位分析
    五、参考文献研究
        (一)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二) 期刊参考文献数据分析
        (三) 参考文献语种的统计分析
        (四) 参考文献类型的统计分析
        (五) 期刊自引分析
    六、稿件研究方法分析
第三章 特色栏目《小学英语》的分析研究
    一、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历史
        (一) 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
        (二) 小学英语课程大纲发展
    二、《小学英语》栏目回顾
        (一) 谢红仔的研究
        (二) 范盛銮的调查
    三、《小学英语》栏目的特点
        (一) 讨论话题丰富
        (二) 关注群体渐多
        (三) 文献意识增强
        (四) 理论研究极少
        (五) 关注自身偏少
        (六) 地域发展失衡
    四、期刊发展透视小学英语教育发展趋势
        (一) 课程目标体现
        (二) 教学观念体现
        (三) 教学模式与方法体现
        (四) 教育技术体现
        (五) 研究焦点体现
    五、“小学英语”栏目折射英语教育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六、“小学英语”栏目体现问题的思考
        (一) 中小学衔接的问题
        (二) 农村小学英语开设的问题
        (三) 英语启蒙教学的问题
        (四) 创设理想英语学习环境的问题
第四章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未来发展建议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刊发论文的特点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未来发展建议
        (一) 开辟新的栏目
        (二) 规范论文格式
        (三) 拓宽选题范围
        (四) 提高经营意识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中文期刊类(含报纸)
    中文着作类
    外文着作类
致谢

(4)我国教师学历高层次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研究缘起(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 我国教师学历的发展状况及动因研究
    一、我国教师学历的发展状况研究
    二、我国教师学历高层次化的动因研究
第三部分 教师学历高层次化模式的分析和比较
    一、定向型模式和非定向型模式的分析和比较
    二、“X+X”分阶段培养模式的分析和比较
    三、国际教师教育实习模式的分析和比较
第四部分 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策略
    一、树立对教师学历高层次化全方位的认识
    二、加快教师教育相关的体制改革
    三、构建我国教师学历高层次化的培养模式
第五部分 实践教师学历高层次化的新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背景、产生与理论假设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整体架构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基本特点
    四、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分析
    五、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论21世纪中学物理教师之专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教育的空缺究竟在哪里
    1.2 专业化的成因
    1.3 文章中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与解析
    1.4 文献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专业、专业化、物理教师专业化
    2.1 职业与专业
    2.2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
    2.3 教师专业化标准
    2.4 物理教师专业化标准
第三章 物理教师专业化基础
    3.1 社会基础
    3.2 专业化的教育基础
    3.3 教育实习:专业化的实践基础
    3.4 专业增权: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学术基础
    3.5 物理教师专业化的个人基础
第四章 物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模式
    4.1 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学和发展学理论
    4.2 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模式
    4.3 各种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第五章 物理教师专业化与我国物理教师教育改革
    5.1 我国物理教师专业化现状
    5.2 物理教师专业化在实践中的问题
    5.3 以教师专业化来提高我国物理教师教育质量
第六章 专业化物理教师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6.1 专业化物理教师的科学评价观
    6.2 国外教师评价简要
    6.3 专业化物理教师评价指标及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原创性说明

四、山西师大与临汾联手发展基础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实证研究[D]. 张倩. 山西师范大学, 2013(S1)
  • [2]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D]. 邓磊. 西南大学, 2011(02)
  • [3]评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2001年-2005年)[D]. 侯志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4]我国教师学历高层次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高垠. 兰州大学, 2007(05)
  • [5]论21世纪中学物理教师之专业化[D]. 胡继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山西师范大学与临汾共同发展基础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