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SPA'99:新世纪科技

FESPA'99:新世纪科技

一、FESPA'99:新世纪的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瑞[1](2020)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广场协议”成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长的分水岭,以至于到80年代末,日本一跃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扩张一方面对日本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助力,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但与此同时,其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这就是产业空心化。对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会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学术界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基于此本文研究重点就是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迅猛发展,并且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所以研究日本产业空心化对中国如何预防产业空心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同时探讨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日本产业空心化发展过程。文章分析了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外诱因,不同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动机,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造成产业空心化的机制,从理论层面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空心化的路径。再利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规模空心化”、“就业结构”、“出口结构”三个指标测度日本20世纪80年代之后产业空心化的程度,结果表明日本在此时期确实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为验证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的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为区分不同时期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程度,划分依据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据此分别对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之后三个时间段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三个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均有影响,且对比来看,90年代影响更大。文章最后通过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未能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原因,以及中国可能会出现的类似情况,对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如何有效避免产业空心化具有启示作用。

胡晋宾[2](2015)在《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知识毫无疑问是课程和教学的核心。而从历史上来看,知识观决定着课程观和教学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识观影响下展开的,知识观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分歧焦点。对于课程物化载体的教科书来说,它的编写也是知识观指导下的创作活动。基于当下的高中数学课改现实,研究教科书编写策略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从数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样3个视角来透视知识观发现:数学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宏观的数学知识发生、确证、发展、结构、属性、应用等方面的反思和追问,心理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微观的认知过程与机制、知识分类与传递等方面的解析和实证,教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学校中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筛选、组织、传递、教授、习得等方面的关切和侧重。数学知识观是隐藏在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学观背后的前提性根源,有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和数学学习观。在数学教育领域,数学观和数学知识观不是一个概念,但是经常被混淆着使用。本文认为,前者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研究,隶属于“数学哲学”;后者是关照数学教育的“知识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教育,隶属于“数学教育哲学”。如果把数学教育当作基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并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和反思数学教育的话,那么形成的关于数学知识的看法就是数学知识观。而数学课程知识观是数学知识观的一个子集,就是指关于数学课程知识的观念,它是立足数学课程、关照数学课程、服务数学课程的一种数学知识观。数学教科书中体现的数学课程知识不同于数学科学知识,不同于生活数学知识,而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它是以客观的、共同的数学科学知识为基础,整合了同龄人中的生活情境、个人知识中的共性成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形态,揉进了教学法加工和编辑技术等元素,预设教学方式并以纸质文本呈现出来的整合知识。数学教科书知识的特点是,它假借以静态陈述的数学知识为躯壳,负载了教育理念的课程价值,预设有知识获得的教学方式。借鉴有关知识观的理论框架研究,我们赋予数学学科含义,认为数学课程知识观有3个维度,即数学知识本质观、数学知识价值观和数学知识获得观。理想的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是:数学知识本质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创造,数学知识价值是一种辩证性的复杂谱系,数学知识获得是一种参与式的社会建构。特别地,我们指出,应该强调借助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去引导师生形成全面的、辩证的、现代的数学知识观。基于上述三维框架,对历史上数学教科书中隐匿的数学知识观进行了考察,对现实中教科书作者和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以及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无论是从历史上6个版本教科书的文本考察来看,还是从现实中26名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和515名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来看,知识观都影响了教科书编写策略;反过来,教科书编写策略中预设了不同的知识本质、知识价值和知识获得观念,从而又导致教学中不同数学知识观的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辩证的。对于教科书作者来说,不同知识观导致了编写策略的不同认同,这种认同直接影响了编写策略,从而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式,间接影响了使用教科书的广大师生的数学知识观。正因为编写策略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案,因此优质的教科书编写应该寻求或者采用先进的数学课程知识观来做为指导。数学教科书编写是教科书作者在数学课程知识观显性或者隐性影响下的创造性活动,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持有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知识、结果、显性、学科、传授、内部等);持有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文化、过程、隐性、活动、建构、外部等)。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进行了理论建构,并以3个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微型实证和验证反思。首先,本文认为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视角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有3个,即: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6条具体的编写设想。第一条,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过程与结果样态。第二条,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和内敛价值。第三条,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第四条,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第五条,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第六条,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对于我国实际来说,数学教科书编写以前主要是国家行为,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现在教科书多元化以后,编写策略是教科书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我们主张高中数学教科书在编写的时候,立足于数学知识的结果、显性、逻辑、内部、传授维度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数学知识的过程、隐性、心理、外部和建构维度,把它们辩证地平衡起来,防止矫枉过正的简单化和一分为二的片面性,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最大教育价值和最佳育人效果。

陈晓华[3](2012)在《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动因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出口复杂度(export sophistication)被认为是集出口品技术含量和生产率为一体的综合概念。该领域的研究始于Hausmann et al. (2003),由于产业出口复杂度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Lall et al,2005),为此,短期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随着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产业出口复杂度的研究重心逐渐由早期的测度方法构建,转移到了现在的产业出口复杂度度演进动因的分析上。但因研究历史相对较短,学术界目前并未形成解释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动因的理论分析框架,也很少有学者关注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效应,更未形成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分析框架的缺失,使得实证研究往往难以捕捉到产业出口复杂度真正的升级和作用机理,而揭示上述机理的运行方式,对正处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修正和拓展Kancs(2007)、Long(2001)、Namini et al(2011)等的理论模型,分别构建了跨国层面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动因分析框架、经济体内部区域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动因分析框架以及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对出口、经济增长及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框架。在上述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跨国与国内跨区域的双维度视角分别对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借助上述理论框架从双维度层面就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对经济增长及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基于要素密集度异质性视角,运用中国省级区域出口数据对理论框架中关于要素收入的推理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中国产业的出口复杂度并没有Rodrik(2006)和Schott (2008)所测度的那么高,并且中国产业出口复杂度有着与普通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升级机制。国内区域层面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各区域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主要动力是物质资本的增长,而不是劳动力(包括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这与普通发展中国家出口复杂度的升级模式并不相同。这一机制在跨国实证检验的结果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跨国层面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复杂度演进机制已经在2000年左右出现了拐点,从出口增长推动型转向了经济增长推动型。(2)从出口二元扩张的视角上看,经济体产业出口复杂度深化的动力主要有三个,即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价格变迁。但这三个因素对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发展中国家产业出口复杂度升级多为出口推动型,发达国家产业出口复杂度升级多为经济发展推动型,价格上涨有利于发展中经济体产业出口复杂度的深化,而对发达国家产业出口复杂度深化的作用力并不明显。(3)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对一国(经济体)的出口和经济增长都具有显着的正效应,产业出口复杂度深化对各类经济体出口及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增强,拓展后Namini et al(2011)模型中产业出口复杂度升级对经济增长及出口产生负效应的现象并未在各国出现。(4)产业出口复杂度存在异常是各经济发展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而这种异常可能会随着经济发展发生变动。发展中国家的异常表现为正向效应(即该异常有助于其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升级),发达国家的异常表现为负向效应(即该异常不利于其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升级),而中国的实证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体的异常性效应会出现拐点。(5)中国出口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现象同时存在的原因是资本密集度偏向型产业出口增长速度大于劳动密集度偏向型产业。理论与实证结果均表明: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复杂度深化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复杂度升级有利于劳动份额的上升,我国近几年资本密集度偏向型产业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前者的负作用大于后者的正作用。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加大高端产业的投资力度,提高FDI的流入质量,引导国内国外投资流向中西部;适当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以提高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升级速率;适当加大欠发达地区的逆比较优势赶超力度,降低其出口复杂度异常性向拐点转变的速度;加大中西部地区融入国际市场的力度,提升产业出口复杂度深化对其经济增长、出口及要素报酬的作用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区域间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差异,构建区域间产业出口复杂度梯度进步的机制。

储慧峰[4](2011)在《对外汉语分级读物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更是汉语学习者在课堂外运用所学知识对汉语材料的感悟和领会。因此,为了提高汉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把针对不同水平的汉语分级读物纳入研究视野,对提高汉语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大陆市场上的7套50本对外汉语分级读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统计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这7套读物进行考察,主要从这7套读物的选材、难易度和练习三大方面进行。在选材方面,主要从读物的题材内容、体裁,以及读物的趣味性幽默故事三个角度来考察;在难易度方面,主要从读物的长度、易读性和生词量三个角度来考察;在练习方面,主要从读物练习题的数量、题型和练习目的三个角度来考察。根据以上考察,可以看出这50本对外汉语分级读物主要分成适合儿童青少年阅读和成人阅读两大类、每套读物各有其编写特点、各套读物难易度设定都有特定的分级标准,以及各套读物练习的不同编排。在考察基础上,本文对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第一,在选材方面,以生活类的题材内容、记叙文的体裁为主,并且注重读物的幽默趣味性。第二,在难易度方面,读物的文章字数、生词量应以儿童青少年、成人汉语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定。第三,在练习方面,读物的练习题数量、题型无需太多,应以读物难度的不同而设定。

朱志刚[5](2011)在《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本世纪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背景,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起、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改革的深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单位人”日益向“社会人”转化,社区已成为青少年除学校之外接触最多的社会场所。作为青少年生活居住地的社区,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因此,社区便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社区组织获得了繁荣和发展,社区中的机构与组织,比如学校、家庭、居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工会等,它们都非常重视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些新兴组织如志愿者组织、老年人活动组织、居民组织、民问团体、社区物业、中介服务组织等,在社区活动中越来越活跃,对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借助以上组织与机构,开发对社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支持主体,以社区为阵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各方面把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责任切实担负起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主体,有效整合各种类型的支持主体,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增强工作合力,提高整体效果,才能把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局面。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职能的履行水平将直接关系到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这也就使得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达国家探索、反思及改进社区青少年教育的过程造就了比较完善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体系。同时,港台地区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服务也进入成熟阶段。与此对照,我国大陆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类探讨性的研究和实践还相对薄弱。为此,应当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宝贵经验,如何把这些机构、组织纳入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系当中,开发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有效发挥其作用,是目前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系统开展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研究,全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客观依据。包括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政策、法规依据以及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现实依据。第二部分,对当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现状做出全面分析。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的开发,反映了政府、社区、专业组织等支持主体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积极回应。当前,我国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从政府的角度看,缺乏对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宏观调控,政府在推动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明确,责任不清,支持主体间权责划分不清,缺乏有效的整合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尽快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开发体系,促进我国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三部分,论述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经验借鉴。分别发达国家对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从发达国家政府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发达国家与地区公益机构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企业支持和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非营利组织(社团)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探讨发达国家与地区在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发展方面的经验。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地区和国内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存着很多的共性的地方,国外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发展工作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第四部分,论述我国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对策。一、提出我国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目标、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策略。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必须遵循党的领导、法治、社区本位、统筹协调等原则,目标是以社区为平台,建立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形成以社区青少年教育委员会领导下、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站为中心,以国家机关、事业机构、社团组织、企业为重点开发对象的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形成类型多样的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系统。二、论述如何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的多元发展。从四个方面论述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的多元发展:其一,国家机关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履行自身职责的需要;其二,事业机关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立灵活的基地体系;其三,社团组织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鼓励公民担当社会责任;其四,我国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提高企业美誉度。三、探讨以机制建设保障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机制问题,就是研究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运作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问的相互关系、工作方式以及相应的制度、机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保障体系,具体包括:领导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党的组织领导机制,政府行政管理机制,市场机制,单位共建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物质保障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由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完善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必然会经历一个探索、波折、反思的漫长过程,培育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非朝夕之功,需要通过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本文的努力试图为缩短这一过程做出一点贡献。

张毅文[6](2011)在《修辞格教学与高中英语写作》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潮始终不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学生出国深造热的持续,以及应试的需要,在听说读写四项英语基本技能中,对于学生写作要求也越来越高,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但在高中写作教学实践中,写作教学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如何在保留高中写作教学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借鉴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探索新的写作教学方法和模式,促进高中学生写作技能和水平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英语修辞格是指英语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夸张等,它属于英语写作修辞的一部分,既涉及词语选择,也涉及句式变换。常用的英语修辞格有几十种之多,在本文中笔者采用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出现过的和适合高中生理解水平的十二种修辞格,对高中生进行修辞格教学。笔者采用这些常见的英语修辞格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通过修辞格教学、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以及学生文章修改和写作素材积累,试图探索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模式。本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介绍了西方修辞学起源发展并着重探究了研究理论依据;第三章系统介绍了十二种常见修辞格并分析了修辞学教学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模式;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介绍了修辞格教学的相关实验,并对修辞格教学和学生写作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研究的结论和反思。本研究以78名高三英语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如何运用英语修辞格教学对于高中生进行英语写作指导,以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英语修辞格教学之后,实验组的英语修辞格知识和写作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组,英语修辞格教学与写作成绩存在显着性相关。修辞格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整体写作修辞水平,包括学生写作中更丰富的词语选用、句式变化和更好的篇章结构,还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输入,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罗序斌[7](2011)在《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高校掀起了一波新区建设的浪潮。在高校新区建设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都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满足巨额建设资金的需求。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膨胀和超越偿还能力的过度负债,许多高校很快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之中。近年来,要求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呼声日益高涨,各级政府也积极介入。2009年教育部首次提出“要把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作为年度的工作要点之一,在此要求下,各省政府也相继做出了响应,召开专门会议部署高校债务风险化解工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地方高校债务风险的化解工作却步履艰难。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债务的主体。充分重视地方高校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债务化解工作的全局,而且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有成果的巩固和下一步推进。基于此,本论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实证分析和政策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地方高校新区建设的债务风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工作和成果有:1、通过构建C—D生产函数模型,估算出1980-2008年间高等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05%;通过构建Feder两部门模型,估算高等教育部门基本建设投资每增加1%,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非高等教育部门的产出将增加1.168%;通过构建Panel-date模型,分析出高等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对全国四大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地方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显着。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高校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经济增长的功效可能因受边际递减效应的影响会出现拐点。因此,投资规模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尽可能避免投资拥堵造成的不经济。2、截止到2007年末,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规模达到了2113亿,占全国普通高校债务总额的78.6%,平均每所地方高校负债1.4亿元,其中,债务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省区达到了19个;且由于有些地方高校的基建项目仍然需要大量后续资金投入,有些地方高校还有部分工程欠款,因此,全国地方高校的实际债务规模可能更高。由此可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的主体。借助系统动力学的基模架构技术,构建了地方高校大规模举债建设新区的增长上限风险基模、恶性竞争风险基模以及债务化解衍生出的舍本逐末、饮鸩止渴和富者愈富风险基模。3、通过透视高等教育筹资模式的变迁,发现地方高校的债务风险是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模式变革演进的产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模式从一元向多元共生的历史演进,债务风险逐步实现了从不具备生成的土壤——开始具体生成的条件——实现生成结果的转化。通过对地方高校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发现高校资源利用效率与债务风险存在较为显着的反向变动关系。通过构建预算软约束与债务风险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承担过重的政策性负担使得地方高校存在着严重的预算软约束,这容易使高校管理者逆向选择,贷款规模总是高于适度贷款量;且无论高校管理者是否努力化解债务风险,政府最终都有提供再融资或帮助学校化解债务的动力。因此,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生成的根源是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模式、高校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预算软约束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4、通过构建债务风险逆向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省际和校际样本地方高校新区建设中的债务风险大小进行了综合评价、聚类以及排序。省际地方高校债务风险从小到大可聚成五类:第一类是江苏、广东和上海;第二类是北京、山东和浙江;第三类是福建、江西、天津、四川、湖北、陕西、黑龙江、河北、湖南、辽宁和河南;第四类是广西、重庆、山西、吉林、内蒙古、安徽、宁夏、新疆、贵州、云南和甘肃;第五类是海南、西藏和青海。校际样本地方高校债务风险从小到大可聚成四类:第一类是U-3、U-9、U-13和U-10;第二类是U-5、U-15、U-8、U-7、U-11、U-12和U-16;第三类是U-2、U-6、U-4和U-14;第四类是U-1。5、在我国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和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经验的启迪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中央、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共同分担,公平合理和重点突出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按照既要实现巨额债务“软着陆”,更要构建债务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总体思路,设计出债务风险治理的“10条”政策:从严控制高校基建项目;严格控制高校新增贷款;优化债务偿还的期限结构;主张实行政府部分买单;规范推进高校土地置换;设立债务化解专项奖励资金;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益;规范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稳定增加财政经费拨款;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6、选取典型地区,对本文设计的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治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典型地区通过实施的部分政策,地方高校债务风险治理取得了初步阶段性的成效,债务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债务压力得到了缓解。

郭勇[8](2011)在《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卡塔尔国家领导人一直把教育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个国家的教育却没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而且教育制度僵化、陈旧和阻碍变革。2001年,卡塔尔领导人邀请兰德公司对其幼儿园到12年级(K-12)教育进行诊断,并要求提出建设世界级先进教育制度的政策选择方案。在对兰德公司提供的三种方案作出选择后,卡塔尔埃米尔(His Highness the Emir of Qatar)颁布了《面向新时代的教育》政策以建立一种全新的自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制度。新教育制度的设计基于四项基本原则:自治权、问责制、多样性和选择权。本文基于教育政策分析的视角对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的形成过程和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探讨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存在的不足,阐明了研究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介绍了卡塔尔新世纪教育政策形成的政策背景,包括卡塔尔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及教育体制。第二章主要从教育政策问题的界定、教育政策规划的制定和教育政策方案的选择几个方面阐述了卡塔尔新世纪教育政策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着重从教育体制的构建、教育问责制的建立、教师政策和教育经费政策几个方面探讨了卡塔尔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第三章重点阐述了教育改革组织机构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教育改革组织机构包括教育最高理事会、实施小组、教育局和评估局及其办公室和独立学校。第四章重点探讨了卡塔尔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教育问责制,包括课程标准、全国性学生测试和数据报告与奖罚。课程标准是教育问责制的基础,全国性学生测试是教育问责制的手段,数据报告与奖罚是教育问责制的激励机制。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教师政策和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涉及独立学校的经营者如何招聘和留用教师,以及应该为教师提供什么样的专业发展机会;教育经费政策涉及教育改革的总体经费、独立学校经费和人员经费,以及这些经费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为第六章。主要从教育政策分析的视角对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进行分析。动态的分析主要分析教育政策形成过程中政策问题的界定是否准确、教育政策方案的设计是否可行;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各项政策的执行是否到位。静态的分析主要分析基础教育政策是否全面,是否能够确保实现其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了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并展望了卡塔尔教育研究的未来。

张洪华[9](2011)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基于苏镇个案的实地研究》文中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其内在逻辑,并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既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在农村中小学布局发展演变的历程中,充满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分歧与对立。本研究选择特定区域,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分析学校布局调整背后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有助于发现农村中小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为进一步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遗留问题,推动农村教育顺利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具体而言,论文框架共计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苏镇及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经济状况和教育传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点明了其为中国一般农村典型的特点。接下来分析了自新式学堂产生以来,在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口结构与学校生源的发展变化,加之国家政策不断地摇摆于公平和效率之间,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数量、规模与布局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体利益与地方利益从属于国家利益,缺乏自我表达的意识与空间,农村中小学布局受国家政策和人口因素影响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主体逐步分化且日益成熟,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依据各自实力,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表达方式和行动策略,使学校布局向着有利于自己所在群体的方向发展。第二部分是实地调研的主体部分,包括三个章节,分别介绍了苏镇学校布局调整的三种类型。第四章选取了苏镇较早建立的几处小学为个案,以他们的发展和命运为主线,分析不同时期政府和村民办学、就学积极性的变化,以及学校的发展、增减与合并。第五章选取了位于苏镇最北端的一处中学为例,通过该校屡次被撤并仍能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农村初中学校撤并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对抗。第六章以第四中学被撤并,私立学校嵌入为开端,介绍了万隆学校在本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当地教育教学、生源流动和学校规模等造成的影响。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深化与结论部分,也是论文的难点所在。第七章分析了中央、地方和农民等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待教育的目标取向及行动逻辑,阐明了由此导致的各个时期学校布局的特点。在第八章,首先以实证调研为基础,分析比较了苏镇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各种可能。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各种争议进行了反思。最后指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让农村孩子看到成长与发展的希望,让农村学校成为儿童成长的乐园,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构建城乡和谐的学校生态体系。

杨晓梅[10](2011)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建设理论概念的提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路的重大转变,以此为起点,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社会建设带动整体建设、以社会改革带动整体改革的全面发展的崭新阶段。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概念被提出并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转变息息相关。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历经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与实践,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从改善民生是为分享发展成果到把改善民生与经济增长紧密结合,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体现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进入公共管理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应当是单一的,政府部门只是社会建设的责任主体,社会组织以及企业部门一起构成社会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主体。当前在社会建设实践中,三大部门关系不十分明晰,特别突出的是政府力量很强大,社会组织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还不能有效的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发挥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在新时期社会建设中,政府、社会组织的角色应当合理定位,改革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其成长为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主体力量,既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经之路。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当代中国最为紧迫的问题。民生问题直接体现政府发展社会事业的能力与行为,反映一定时期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也最能体现出执政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理念。目前改善民生要在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住房价格和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改善民生,重在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由于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失衡与短缺,我国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党和政府发展观的演变以及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展社会事业,主要从四方面着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改革财税体制,确保财政对发展社会事业的支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民生:深化民生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急剧转型,使得社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突出表现为以占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以拥有大量人口为特征的弱势群体的社会分野局面形成。不合理的阶级阶层结构,导致我国社会关系结构的重大变化。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理顺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呈现出五方面特点:一是阶层间差距拉大倾向,贫富差别悬殊;二是底层群体弱势化、边缘化倾向;三是中间阶层规模小,社会结构紧张显现;四是阶层固化倾向,底层向上流动渠道日益变窄;五是强势精英群体结盟倾向,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第一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阶层间差距;第二要努力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数量;第三要建立合理流动机制,积极打造中产阶级;第四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和社会流动加剧三方面原因使得社区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我国城市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社区自治组织不成熟,阻碍了社区自治的发展。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居民委员会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始终不能摆脱“政府的腿”的地位,使其自治功能无法发挥,导致居民对其认同感降低;二是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影响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由于政社不分体制的根本原因,社区社会组织缺乏应有的独立地位,使其社会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参与意识、参与内容有限、参与率低、参与低效和参与的制度化程度低;四是法制化不健全,社区自治法律缺位;五是社区财力有限,影响社区建设的长远规划。推进社区建设,前提是要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明确政府和社区各自的职责;居民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要逐步推进直接选举和竞争选举,建立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制度化机制;要大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以解决大政府负担过重的问题;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为中心,拓展社区服务的类型与机制。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及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与需求,都客观上要求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与加强社会管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严重,社会管理责任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社会管理协同、参与主体作用受到约束;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特征突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定位;以加强公共服务为基本思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打破事业单位一统天下的局面,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调整社会治理模式,促进公民社会协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FESPA'99:新世纪的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ESPA'99:新世纪的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
        1.2.2 日本产业空心化
        1.2.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
    1.3 研究方法
    1.4 文章结构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基本概念
    2.1 基本概念
    2.2 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3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影响机制
    2.4 产业空心化表现形式
第三章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发展历程
    3.1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3.1.1 对外直接投资原因
        3.1.2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及投资动机
    3.2 日本产业空心化程度
        3.2.1 规模空心化
        3.2.2 就业结构
        3.2.3 出口结构
第四章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择
        4.1.1 灰色关联度概念
        4.1.2 计算方法
    4.2 指标选取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选取
        4.2.3 解释变量指数化
    4.3 实证分析
        4.3.1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4.3.2 灰色关联度
    4.4 结论
第五章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产业空心化的启示
    5.1 日本未能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原因
        5.1.1 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失衡
        5.1.2 产业升级滞后
    5.2 防范产业空心化的启示
        5.2.1 维持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平衡发展
        5.2.2 增强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缘起和目标: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课程知识观
        1.3.2 高中数学教科书
        1.3.3 编写策略
    1.4 研究路径及方法
        1.4.1 研究路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综述和评论:相关研究及其进展
    2.1 关于知识观及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1.1 关于知识观的研究
        2.1.2 关于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2 关于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功能目标和编写原则的研究
        2.2.2 关于内容素材和组织呈现的研究
        2.2.3 关于语言图表和教材评价的研究
        2.2.4 关于编辑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研究
    2.3 关于知识观、数学(知识)观和课程教材关系的研究
        2.3.1 课程和教材对数学(知识)观形成的影响
        2.3.2 课程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观前提及其体现
        2.3.3 利用课程和教材去培养数学(知识)观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梳理和考察:多维视角的知识观审视及其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的影响
    3.1 知识与知识观
        3.1.1 知识
        3.1.2 知识观与认识论、知识论
    3.2 多维视角下的知识观审视
        3.2.1 数学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2 心理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3 教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3 知识观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3.3.1 从数学哲学视角来看
        3.3.2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
        3.3.3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厘清和界定:数学课程知识观涵义、图景及其观照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
    4.1 数学观与数学知识观辨析
        4.1.1 数学观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
        4.1.2 数学知识观是面向数学教育的知识观
    4.2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提出及其图景
        4.2.1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概念及其特点
        4.2.2 数学课程知识观是知识教育立场的价值综合
        4.2.3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理论图景概述
    4.3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透视
        4.3.1 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精选的学科知识
        4.3.2 作为编写策略加工过的课程知识
        4.3.3 借助教科书编写引导数学(知识)观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视和辩驳:数学课程知识观及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历史存在和现实认同
    5.1 中外教科书里隐匿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1.1 以《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为例:1949年以前的典型
        5.1.2 以SMP版和人教大纲版为例:1970年前后的典型
        5.1.3 以CPMP版和苏教课标版为例:2000年以来的典型
    5.2 数学课程知识观及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问卷设计
        5.2.1 理论维度设计
        5.2.2 项目鉴别度、信度和效度
    5.3 对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的调查
        5.3.1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3.2 教科书作者的编写策略认同
        5.3.3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4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
        5.4.1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4.2 高中数学教师的编写策略认同
        5.4.3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反思和建构: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设想
    6.1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
        6.1.1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
        6.1.2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
        6.1.3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
    6.2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具体设想
        6.2.1 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结果与过程样态
        6.2.2 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与内敛价值
        6.2.3 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
        6.2.4 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
        6.2.5 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
        6.2.6 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尝试和探索:基于策略设想编写的3个微型实证研究案例
    7.1 微型实验1:棱柱、棱锥和棱台(课时)
        7.1.1 实验设计
        7.1.2 信息处理
        7.1.3 研究启示
    7.2 微型实验2: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课时)
        7.2.1 实验设计
        7.2.2 信息处理
        7.2.3 研究启示
    7.3 微型实验3:基本不等式(课时)
        7.3.1 调查设计
        7.3.2 信息处理
        7.3.3 研究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结论、不足及前景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数学课程知识观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调查问卷
    附录3 棱柱、棱锥和棱台(静态陈述式)
    附录4 棱柱、棱锥和棱台(动态发生式)
    附录5 棱柱、棱锥和棱台(测试问卷)
    附录6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旁观式)
    附录7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参与式)
    附录8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测试问卷)
    附录9 基本不等式(孤立式)
    附录10 基本不等式(关联式)
    附录11 基本不等式(访谈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动因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回顾
    2.1 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内涵及测度方法
        2.1.1 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内涵
        2.1.2 产业出口复杂度测度方法的演进
    2.2 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理论研究
        2.2.1 产业出口复杂度形成的理论依据
        2.2.2 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理论研究
    2.3 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实证研究
        2.3.1 经济增长与产业出口复杂度
        2.3.2 出口增长与产业出口复杂度
        2.3.3 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复杂度
        2.3.4 加工贸易与产业出口复杂度
        2.3.5 要素禀赋与产业出口复杂度
    2.4 中国产业出口复杂度异常性的研究
    2.5 简要的评论
3 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动因及其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动因的理论分析
        3.1.1 基于二元边际视角的出口复杂度演进机理
        3.1.2 基于三部门视角的出口复杂度演进机理
    3.2 出口复杂度演进效应的理论分析
        3.2.1 Namini et al(2011)分析框架的引入
        3.2.2 出口复杂度演进效应的动态分析:Namini et al(2011)模型的拓展
    3.3 本章小结
4 产业出口复杂度变迁动因的实证分析:基于跨国对比视角
    4.1 52个经济体产业出口复杂度的测度与分析:以金属产业为例
        4.1.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方法
        4.1.2 产品层面复杂度的测定
        4.1.3 国别产业层面复杂度的测定
        4.1.4 测度结果的分析
    4.2 跨国层面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动因的实证分析
        4.2.1 出口复杂度变化动因分析的计量模型构建及检验
        4.2.2 实证结果分析
    4.3 产业出口复杂度异常性的动态分析
        4.3.1 产业出口复杂度异常性检验模型的构建
        4.3.2 发达经济体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异常性检验
        4.3.3 发展中经济体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异常性检验
        4.3.4 中国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异常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动因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区域层面视角
    5.1 中国产业出口复杂度的测度与分析
        5.1.1 单国层面出口复杂度测度方法的构建:基于中国特征的视角
        5.1.2 中国省级区域出口复杂度的测度
    5.2 中国产业出口复杂度深化动力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的构建及相关性检验
        5.2.2 国家层面演进动因的实证检验
        5.2.3 区域层面演进动因的实证检验
    5.3 本章小结
6 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经济及出口增长效应分析
    6.1 估计方法的选择
    6.2 发达经济体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经济及出口增长效应分析
        6.2.1 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分析
        6.2.2 发达经济体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效应整体分析
        6.2.3 发达经济体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效应动态分析
    6.3 发展中经济体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经济及出口增长效应分析
        6.3.1 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分析
        6.3.2 发展中经济体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效应整体分析
        6.3.3 发展中经济体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效应动态分析
    6.4 中国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经济及出口增长效应分析
        6.4.1 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分析
        6.4.2 中国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效应整体分析
        6.4.3 中国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效应动态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基于要素密集度偏向型视角
    7.1 要素密集度偏向型出口复杂度的测度与分析
        7.1.1 产业的选择及要素密集度的划分
        7.1.2 测度方法的选择及改进
        7.1.3 测度的结果与分析
    7.2 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择
        7.2.1 模型的设定和方法的选择
        7.2.2 变量的选择
    7.3 计量结果与分析
        7.3.1 国家层面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7.3.2 区域层面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启示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对外汉语分级读物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考察标准的建立 第一节
    美国英语分级读物的标准 第二节
    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读物的标准 第三节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考察标准 第二章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概述 第一节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出版现状 第二节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对象特点 第三节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分级特点 第三章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选材考察 第一节
    读物的题材考察 第二节
    读物的体裁考察 第三节
    读物趣味性的考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难易度考察 第一节
    读物的长度考察 第二节
    读物的易读性考察 第三节
    读物的生词量考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练习考察 第一节
    读物的练习题量的考察 第二节
    读物的练习题型的考察 第三节
    读物的练习目的的考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编写的启示 第三节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文图表索引 附录2
    七套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目录(共50本) 附录3
    七套读物的题材、体裁统计表 附录4
    七套读物的难易度统计表 附录5
    七套读物的练习统计表 后记

(5)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的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五、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客观依据
一、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 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建设,是党和政府青年事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的开发程度决定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水平
    (三) 强调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
    (四) 发展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五) 家庭、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要求开发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
    (六) 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实践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七)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开发的空间加大
二、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政策法规依据
    (一) 80年代后期,中央相关文件开始触及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问题
    (二) 90年代后期,中央系列文件推动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的发展
    (三) 21世纪初期,中央系列文件使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二章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历程和主要经验
    (一) 我国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历程
    (二) 2004年3月至今,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经验
二、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
    (二)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专门的组织与管理机构
    (三)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的总体参与度不高
    (四)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三、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社区建设不足,影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的孕育与发展
    (二) 地方政府对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重视不够
    (三) 旧的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使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乏力
    (四)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法律的保障 第三章 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经验
    (一) 发达国家与地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特点
    (二) 发达国家与地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对我们的启示
二、发达国家与地区政府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一) 以完善社区为基础,强化政府对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宏观管理
    (二) 明确政府职能,强调政府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三) 发达国家与地区政府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三、公益机构介入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实践及经验
    (一) 美国注重发挥图书馆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 日本建立专门公益机构进行社区青少年教育
    (三) 英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机构为满足社区的教育需求服务
    (四) 发达国家与地区学校参加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实践与经验
四、发达国家与地区企业支持和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的经验
    (一) 企业的社会责任、社区责任
    (二) 发达国家与地区企业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的经验
五、非营利组织(社团)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借鉴
    (一) 发达国家与地区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
    (二) 发达国家与地区社会工作组织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实践
    (三) 发达国家与地区非营利组织(社团)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六、国内外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比较及借鉴分析
    (一) 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发展可借鉴的做法
    (二) 国内外社区青少年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不同点 第四章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原则、目标及策略
一、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原则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
    (二) 法治原则
    (三) 社区本位原则
    (四) 统筹协调的原则
    (五) 务实性原则
    (六) 开放性原则
二、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目标与策略
    (一)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
    (二) 政府发挥对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
    (三) 加强社区建设,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提供"平台"
    (四) 坚持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的多元发展 第五章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国家机关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自身必须履行得职责
    (一) 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直接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二) 高度重视群团组织在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事业单位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立灵活的基地体系
    (一) 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学校积极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二) 发挥"青少年宫"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 借助"青少年空间"实施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四) 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职能,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 拓展图书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三、大力推动社团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 社会工作者是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
    (二) 开发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服务
四、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 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企业种类多种多样
    (二) 构建和谐社会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三) 积极探索我国企业参与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六章 构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新机制
    (一) 机制的涵义
    (二) 以机制为根本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
二、建立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组织管理机制
    (一) 健全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体制
    (二) 在社区设立社区青少年教育委员会,建立市、区、街与社区的沟通机制
    (三)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党政统筹联动型模式
    (四)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的介入策略
三、建立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整合机制
    (一)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整合机制的含义
    (二) 对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进行整合的保障
    (三)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整合机制的内容
    (四) 建立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的网络化整合目标
四、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激励机制
    (一)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激励机制的内涵
    (二)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政策激励
    (三)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激励机制的创新
五、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经费保障
    (二)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保障 结语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开创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
一、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必须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
二、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组织管理主体的机构设置与职能
三、提高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法制化水平
四、大力推动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的进一步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修辞格教学与高中英语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高中生英语写作的现状和原因
    1.2 修辞格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修辞格教学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西方修辞学起源与发展
    2.2 修辞格教学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
        2.2.2 累积学习和迁移理论
        2.2.3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2.2.4 信息加工理论
        2.2.5 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修辞格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的实践
    3.1 修辞格教学的模型
    3.2 英语修辞格教学
        3.2.1 比喻
        3.2.2 委婉语
        3.2.3 夸张和低调陈述
        3.2.4 平行结构和平行对照
        3.2.5 借代
        3.2.6 拟人
        3.2.7 反语
        3.2.8 押头韵
        3.2.9 双关语
        3.2.10 层进与突降
        3.2.11 仿化
        3.2.12 矛盾修饰法
第四章 修辞格教学的实验与讨论
    4.1 实验过程
    4.2 问卷调查
    4.3 测试
    4.4 阅卷
    4.5 定性分析
    4.6 对高中生英语修辞格知识的运用与影响
    4.7 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
    4.8 对高中生写作信心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的基本概念
        1.2.1 地方高校
        1.2.2 高校新校区
        1.2.3 高校债务风险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现状述评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现状概述
        2.1.1 高校债务规模研究
        2.1.2 高校债务成因研究
        2.1.3 高校债务风险研究
        2.1.4 高校债务化解研究
    2.2 理论基础概述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公共债务理论
        2.2.3 政府干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3.1 高等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
        3.1.1 变量选取
        3.1.2 模型设定
        3.1.3 样本选取和数据取值
        3.1.4 参数估计
        3.1.5 各因素贡献份额
        3.1.6 研究结论
    3.2 高等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研究
        3.2.1 模型推导
        3.2.2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3.2.3 回归结果
    3.3 地方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研究
        3.3.1 各区域地方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变动轨迹
        3.3.2 各区域地方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Granger检验
        3.3.3 各区域地方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变动的面板数据模型
        3.3.4 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的实证调查
    4.1 全国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状况调查
        4.1.1 总体趋势
        4.1.2 院校结构
        4.1.3 地区分布
    4.2 江西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状况调查
        4.2.1 总体趋势
        4.2.2 院校结构
        4.2.3 负担程度
    4.3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的基模分析
        4.3.1 地方高校大规模举债建设新区的增长上限风险基模
        4.3.2 地方高校大规模举债建设新区的恶性竞争风险基模
        4.3.3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化解误区的风险基模
    4.4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的债务风险特征
        4.4.1 难察觉性
        4.4.2 强危害性
        4.4.3 可转移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生成的内在机理
    5.1 基于历史脉络分析技术的地方高校筹资模式演进与债务风险生成的关系研究
        5.1.1 单一的财政拨款阶段(1949年—1984年):不具备债务风险生成土壤
        5.1.2 多元化投资形成阶段(1985年—1998年):具备了债务风险生成条件
        5.1.3 多元化投资拓展阶段(1999年——至今):实现了债务风险生成事实
    5.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技术的地方高校资源利用效率与债务风险生成的关系研究
        5.2.1 模型选择
        5.2.2 指标选取与数据准备
        5.2.3 模型求解
        5.2.4 地方高校资源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5.2.5 地方高校资源利用效率与债务风险生成的关系分析
    5.3 基于博弈论分析技术的地方高校预算软约束与债务风险生成的关系研究
        5.3.1 预算软约束的基准模型
        5.3.2 地方高校预算软约束与债务风险生成的博弈模型
        5.3.3 模型推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综合评价
    6.1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6.1.1 层次分析法
        6.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6.1.3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
        6.1.4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6.1.5 因子分析法
    6.2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6.2.3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 省际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
        6.3.1 样本选取
        6.3.2 数据处理
        6.3.3 因子分析
        6.3.4 结果分析
        6.3.5 风险聚类
    6.4 校际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
        6.4.1 样本选取
        6.4.2 数据处理
        6.4.3 因子分析
        6.4.4 结果分析
        6.4.5 风险聚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治理的政策建议
    7.1 债务风险治理的经验借鉴
        7.1.1 国有企业债务治理的经验借鉴
        7.1.2 义务教育债务治理的经验借鉴
        7.1.3 启示
    7.2 债务风险治理的总体原则
        7.2.1 中央、地方政府和高校共担的原则
        7.2.2 公平合理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
        7.2.3 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标本兼治原则
    7.3 债务风险治理的政策建议
        7.3.1 从严控制高校基建项目
        7.3.2 严格控制高校新增贷款
        7.3.3 优化债务偿还期限结构
        7.3.4 主张实行政府部分买单
        7.3.5 规范推进高校土地置换
        7.3.6 设立化解专项奖励资金
        7.3.7 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益
        7.3.8 规范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7.3.9 稳定增加财政经费拨款
        7.3.10 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治理政策执行——以典型地区为例
    8.1 江苏省
        8.1.1 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的基本情况概述
        8.1.2 新区建设债务风险治理的政策执行
    8.2 山东省
        8.2.1 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的基本情况概述
        8.2.2 新区建设债务风险治理的政策执行
    8.3 江西省
        8.3.1 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的基本情况概述
        8.3.2 新区建设债务风险治理的政策执行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和研究意义
    五、思路与方法
    六、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政策背景:卡塔尔国及其教育制度
    第一节 卡塔尔国概述
        一、政治背景
        二、经济背景
        三、人力背景
    第二节 卡塔尔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沿革
        二、教育管理体制
        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上世纪末卡塔尔教育改革的尝试及成效
        一、教育改革的尝试
        二、教育改革的成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策形成:卡塔尔新世纪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第一节 卡塔尔新世纪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
        一、教育政策问题的界定
        二、教育政策问题的描述
        三、解决问题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卡塔尔新世纪教育政策方案的设计
        一、教育政策规划的目标
        二、三种新教育政策方案
    第三节 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方案的选择与优化
        一、教育政策方案的选择
        二、教育政策方案的优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制建构: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体制
    第一节 教育管理体制建构
        一、教育最高理事会
        二、教育局和评估局运行的基本原则
        三、教育最高理事会与教育部的关系
    第二节 学校教育体制建构
        一、独立学校规范的建立
        二、独立学校机构的建立
        三、学校及经营者的遴选
        四、独立学校的实施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问责制: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第一节 教育问责制概述
        一、教育问责制的概念
        二、教育问责制的要素
        三、教育问责制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问责制的基础: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开发过程
        二、课程标准的关键问题
        三、课程标准实施的支持
    第三节 教育问责制的手段:综合教育评估
        一、教育评估系统的开发
        二、综合教育评估的实施
    第四节 教育问责制的激励机制:绩效报告及奖惩制度
        一、绩效报告
        二、奖惩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与经费: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卡塔尔新世纪的教师政策
        一、独立学校教师的招聘
        二、独立学校教师的留用
        三、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 卡塔尔新世纪的教育经费政策
        一、教育改革的总经费
        二、独立学校经费分配
        三、教育人员工资分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分析
        一、教育政策的动态分析
        二、教育政策的静态分析
    第二节 卡塔尔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挑战
        一、如何保持改革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如何有效招募到有能力的职员
        三、如何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改革
        四、如何鼓励经营者开办独立学校
        五、如何处理领导角色之间的冲突
        六、如何促进跨文化和时空的合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基于苏镇个案的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一) 农村教育备受关注
        (二) 个人研究取向
        (三) 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 定量分析
        (二) 定性分析
    三、研究对象
        (一) 为什么是乡镇
        (二) 为什么是苏镇
    四、研究方法
        (一) 实地研究
        (二) 文献研究
        (三) 问卷调查
第二章 背景与政策
    一、背景分析
        (一) 现代化与城镇化
        (二) 农村人口与学校生源
        (三) 公平与效率之争
    二、政策影响
        (一) 扶持新式学堂的政策
        (二) 普及小学教育的政策
        (三)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
        (四) 学校危房改造的政策
        (五) 基于税费改革的政策
        (六) 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三、学校布局调整的逻辑
        (一) 实践的逻辑
        (二) 政策的逻辑
        (三) 两种逻辑的关系
第三章 利益与博弈
    一、利益与利益主体
        (一) 利益、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
        (二) 利益主体及其分类
    二、利益博弈与学校布局
        (一) 利益博弈的条件基本形成
        (二) 利益博弈在教育中的诸多表现
        (三) 学校布局中的利益博弈: 方法论的视角
    三、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一) 利益主体
        (二) 利益表达
        (三) 博弈形式
第四章 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一、新与旧的利益博弈: 建国前之教育基础
        (一) 与风沙和恶政的抗争
        (二) 相对孱弱的私塾教育
        (三) 早期新式学校的创立
    二、争妍斗奇可圈点: 村办学校迅速兴起
        (一) 办学重心下移,学校激增形式多样
        (二) 师资力量短缺,民办教师强力撑持
        (三) 素质教育可堪称,急功冒进遭功篑
    三、天时不如地利: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布局
        (一) 普及小学教育,学校遍布各村
        (二) 村民集资办学,节衣缩食争先
        (三) 村办学校顶峰,资金不足衰退
    四、地利不如人和: "普九"期间的小学布局
        (一) 建设标准提高,多方筹资迁建
        (二) 分级管理体制,乡财不堪重负
        (三) 办学实力消长,少数脱颖而出
        (四) 选择样板示范,多方利益博弈
    五、天时愆伏亦难违: "普九"后的小学布局
        (一) 外部环境变化,村小举步维艰
        (二) 顺应潮流调整,村小数量骤减
        (三) 调整遭遇瓶颈,规划陷入僵局
第五章 初中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一、联办初中迅速兴起,利益博弈自此而生
        (一) 常征村联中及当时的布局
        (二) 学校迁建中的利益博弈
    二、初次合并焕然一新,管理落后生源流失
        (一) 办学条件得以改善,管理水平依然滞后
        (二) 学生流失严重,常征村重办中学
    三、再次合并难挽狂澜,县城中学发展迅猛
        (一) 为了"普九"验收,教育资源再被整合
        (二) 县城中学发展迅猛,苏镇中学有巢无凤
        (三) 初中毕业只为文凭,由此死灰亦可复燃
    四、办学地位得以巩固,未来发展反更彷徨
        (一) 常魏之争异常激烈,魏村痛失发展契机
        (二) 村办中学渐失优势,彷徨之中勉力前行
第六章 私立学校的兴起
    一、第四中学: 无可奈何花落去
        (一) 办学历史及招生制度
        (二) 撤并原因及撤并程序
        (三) 往事如烟,学子戚戚
    二、万隆学校: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 异地迁入,倾首拭目
        (二) 生存环境,喜忧参半
        (三) 特色办学,迅速崛起
    三、校地关系: 鲶入鱼群起波澜
        (一) 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二) 师资流动日益频繁
        (三) 学区规模明显缩水
        (四) 公办初中压力日增
第七章 目标、逻辑与布局
    一、新旧体制更替
        (一) 目标与逻辑: 破旧立新,加强控制与乱世求生
        (二) 学校布局: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农村逐步展开
    二、普及小学教育
        (一) 目标与逻辑: 立足扫盲,广设学校与读书识字
        (二) 学校布局: 村办为主,遍地开花
    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一) 目标与逻辑: 普九验收,竞相达标与权衡择校
        (二) 学校布局: 校际差距逐步拉大
    四、后"普九"时代
        (一) 目标与逻辑: 均衡发展,调整布局与质疑梦想
        (二) 学校布局: 向城市集中与重新洗牌
第八章 可能、反思与抉择
    一、苏镇学校布局的几种可能
        (一) 苏镇学校布局: 基于实证调研的现状分析
        (二) 苏镇小学布局的几种可能
        (三) 苏镇初中布局的几种可能
    二、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一) 村小要不要撤并
        (二) 初中要不要进城
        (三) 目标定位要不要"为农"
    三、抉择: 站在历史的高度
        (一) 让农村的孩子看到希望
        (二) 让农村的孩子热爱农村
        (三) 构建城乡和谐的学校生态系统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相关图表
        图9.1 夏津县小学学校分布图(1985年)
        图9.2 夏津县中等学校分布图(1985年)
        表9.1 夏津县户数、人口统计表(明初至建国前)
        表9.2 夏津县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1949-2008年)
        表9.3 夏津县中小学教师数量变化情况(1949-1985年)
        表9.4 山东省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表(1978-2007年)
        表9.5 山东省初中教育发展情况表(1978-2007年)
        表9.6 德州地区小学概况统计表(1949-1985年)
        表9.7 德州地区普通中学概况统计表(1949-1985年)
        表9.8 德州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专职教师数(1977-1985年)
        表9.9 历年夏津县小学发展概况(1985-2007年)
        表9.10 历年夏津县初中发展概况(1985-2007年)
        表9.11 历年夏津县高中发展概况(1985-2007年)
        表9.12 苏镇各村户数、人口及土地面积(2004年)
参考文献
    着作类
    中文期刊类
    学位论文类
    政策文件类
    史志年鉴类
    报刊类
    电子文献类
    外文类
后记

(10)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社会建设命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框架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建设概念与内涵
    一、社会建设的概念
        (一) 从"社会"范畴的角度定义社会建设
        (二) 从社会系统的角度定义社会建设
        (三) 社会建设概念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一)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二) 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三) 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 社会建设与社会事业建设
    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发展社会事业
        (二)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三)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四) 培育监管社会组织
        (五) 优化社会阶层结构
        (六) 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七) 加强社区建设
第二章 社会建设理论形成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意义
    一、社会建设理论形成过程
        (一) 毛泽东主张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
        (二) 邓小平倡导两个文明都要抓的建设理念
        (三) 江泽民提出三个文明共同建设的理念
        (四) 胡锦涛提出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的理念
    二、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 中国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二) 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现实
        (三) 党的执政基础面临巨大挑战
        (四) 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
    三、社会建设理论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 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二) 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和追求
        (三)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章 社会建设的目标及价值取向
    一、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建设目标的历史演变
        (一) 实现四个现代化
        (二) 建设小康社会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 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 共同富裕
        (二) 以人为本
        (三) 公平正义
第四章 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建设主体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 "社会组织"新概念的提出及其实质
        (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三) 社会组织的分类
    二、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建设主体的依据
        (一) 理论依据
        (二) 现实依据
    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 提供公共产品
        (二) 进行利益表达
        (三) 调整社会矛盾
        (四) 保护弱势群体
        (五) 提供就业机会
    四、社会组织主体作用不明显原因分析
        (一) 政社不分,自治程度不高
        (二) 定位不明,营利化倾向明显
        (三) 双重体制,管理混乱现象突出
        (四) 法制不全,社会公信力不高
    五、发展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建设主体力量
        (一) 政府要大力引导和推动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二)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三)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律体系
        (四)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第五章 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 民生与民生问题
        (二) 社会事业与民生问题
        (三)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改革30年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 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二)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
        (三) 就业与再就业取得进展
        (四) 居民的住房及生活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
        (五) 社会保障事业进展显着
        (六) 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工作成绩显着
    三、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民生现状
        (二) 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四、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利条件
        (二) 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六章 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优化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关系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理论
        (一) 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理论
        (二) 社会学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理论
        (三) 社会阶层理论的目的和实质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一) 传统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二) 新社会阶层(群体)的兴起、形成及其社会特征
    三、当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
        (一) 阶层间差距拉大倾向,贫富差别悬殊
        (二) 底层群体弱势化、边缘化倾向
        (三) 中间阶层规模小,社会结构紧张显现
        (四) 阶层固化倾向,底层向上流动渠道日益变窄
        (五) 强势精英群体结盟倾向,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
    四: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理顺社会关系
        (一)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阶层间差距
        (二) 创造就业岗位,减少低收入群体数量
        (三) 建立合理流动机制,积极打造中产阶层
        (四)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第七章 社会建设的基础路径:加快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
    一、社区建设在我国的倡导与发展
        (一) 社区概念的引进
        (二) 社区内涵的延伸
        (三) 社区建设的倡导及发展
    二、社区建设成为社会建设基础路径的历史必然性
        (一) 市场经济发展
        (二) 所有制结构变动
        (三) 社会流动加剧
    三、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 社区建设现状及问题
        (二) 对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
    四、加快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
        (一) 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
        (二)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三) 拓宽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途径
        (四) 拓展社区服务的类型与机制
        (五) 完善社区相关的法律制度
        (六) 政府要提供充足的社区建设资金
第八章 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深化行政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一、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社会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与创新
        (一) 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内涵
        (二)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必然性
    二、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
        (一) 当代西方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 西方政府社会管理的社会化趋势与市场化趋势
    三、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挑战及问题
        (一) 社会管理改革取得的进展
        (二) 转型期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内容
        (三) 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
        (四) 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深化行政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一)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二) 打破事业单位垄断的局面
        (三) 调整社会治理模式
        (四) 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
        (五) 改革二元社会管理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FESPA'99:新世纪的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及启示[D]. 于海瑞. 河北大学, 2020(08)
  • [2]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D]. 胡晋宾.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5)
  • [3]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动因与效应研究[D]. 陈晓华. 浙江大学, 2012(06)
  • [4]对外汉语分级读物考察[D]. 储慧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5)
  • [5]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研究[D]. 朱志刚.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6]修辞格教学与高中英语写作[D]. 张毅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7]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研究[D]. 罗序斌. 南昌大学, 2011(03)
  • [8]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的分析[D]. 郭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9]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基于苏镇个案的实地研究[D]. 张洪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10]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D]. 杨晓梅. 兰州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FESPA'99:新世纪科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