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中国电视台”开播

韩国“中国电视台”开播

一、韩国“中国电视台”开播(论文文献综述)

冯艳[1](2020)在《中国电视剧在昆明高校缅甸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与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网络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脑、手机在缅甸留学生中全面使用,缅甸留学生观看中国电视剧越来越便利。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缅甸国家电视台相继引进中国电视剧,同时缅甸民间音像市场大量租售中国电视剧光碟等音像制品(现逐渐消失),许多中国电视剧作品在缅甸深受观众喜爱。缅甸留学生大多数从小就有接触到中国电视剧,比起其他欧美国家的电视剧更有一种文化接近性和明显的亲切感。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据笔者调查发现,留学在中国的缅籍学生更喜欢选择观看中国电视剧这种轻松、娱乐的方式来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2016年中缅两国的首次澜湄合作,到2020年中缅建交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缅甸。目前是中缅两国最友好的时期,两国之间的交流逐步增多,合作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近年来,电视剧因为播放的方便和低成本,比电影更容易传播和实现中国形象的正面建构。从中缅文化交流的层面来看,中国电视剧是搭建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而缅甸留学生是实现中国电视剧对缅甸传播的有效中介。缅甸留学生作为缅甸的知识分子,在对缅甸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本研究的主题涉及中缅两国文化,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与效果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缅甸留学生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从中缅的地缘相近性、文缘相通性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紧密交流,缅甸留学生观看中国电视剧的心理动因来梳理出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跨文化传播的基础;第二章从调研学校的选择和介绍以及具体从七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第三章从缅甸留学生观看中国电视剧后的认知、态度、行为三个方面结合研究方法来分析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效果;第四章则基于笔者围绕此次关于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调查研究后所得出的一些启示,如:提升中国电视剧传播能力,扩大缅甸受众群体;加强中缅影视文化交流,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整个研究围绕这几个部分进行。

王蓉[2](2020)在《中国古装电视剧在东南亚的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从1981年广东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虾球传》引进东南亚后,中国电视剧正式打开了东南亚市场的大门。近四十年的传播历程中,东南亚国家由于地缘接近、历史人文联系紧密、华人华侨群体众多等因素,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较大市场。而梳理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类型可知,古装剧最受东南亚观众欢迎。中国古装剧在东南亚市场的火爆,离不开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在官方部门、国有传媒企业、民营传媒企业三管齐下,行业协会、影视文化交流活动等多元辅助的情况下,中国古装剧对东南亚地区的出口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在具体的传播内容方面,从早期的《还珠格格》《西游记》《三国演义》,到近两年的《延禧攻略》《陈情令》《锦衣之下》等,可知东南亚观众偏爱三类内容:古装剧历史剧、古装宫廷剧和古装仙侠剧。而偏爱的原因,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吸引力、美学画面的渲染力、知名IP的魅力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古装剧在东南亚市场出口量呈增长趋势,但中国古装剧对东南亚传播仍存瓶颈,主要表现为:生产管理体制不健全、海外传播版权滞后、专业译制人才缺乏、文化折扣形成传播壁垒、网络推广力度不强、海外传播意识较弱这几大方面。这些不足涉及政策法规、语言文化、传播渠道三大层面,因而相应的策略分析也需要从对应层面开展。通过借鉴韩剧对外传播策略,中国古装剧对东南亚传播可以借助广电总局相关政策,“一带一路”影视合作工程,从政策层面引导古装剧对东南亚传播。同时还需要从立法、执法和守法三方面加强海外版权法规建设。语言和文化方面,需要打造专业人才智库,以解决译制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要严控内容产出质量,寻求共通性选题,以此深化传播内容,解决文化折扣难题。传播渠道方面,提高网络传播渠道利用率,结合线下教学交流渠道,借助华侨群体力量,从而拓宽传播渠道,促进中国古装剧在东南亚市场的传播。

姚宇歌[3](2020)在《社交媒体平台视阈下韩国电视剧的传播特征研究 ——以KBS韩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韩国,在政策的驱动下,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利用象征软实力的文化产品进行全球范围内韩流文化的扩散,并成为典型且成功的对外传播案例。1992年中韩建交,在外交因素的推动下,韩国电视剧借助中央电视台作为入口,在各地方卫视的推动下成为国内风靡的海外剧类型。如今,在互联网支撑的时代,韩国电视剧从电视荧幕步入网络平台,从上世纪的经典影视风潮发展为结合社交媒体的现象级传播,衍生出具有互联网性质的传播特征。本文以传播学中5W模式作为理论框架,立足韩国电视剧传播的现状,结合统计的数据,梳理韩国电视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历程与渠道演变,对典型案例进行具体的媒介文本分析。主要选取韩国代表性电视台KBS为分析对象,通过定量分析,以百度贴吧和新浪微博为社交媒体平台参考依据,分析出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韩国电视剧的特征倾向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析得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韩国电视剧一直坚持以题材多样化的内容策略、观众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策略和国际化定位的传播策略进行海外传播。另一方面在发展后期,KBS韩剧开始采用现实主义视角的选题、社交媒体作为传播渠道和利用粉丝经济创造收益。进而总结得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韩国电视剧有三大维度的创新,即新传播内容,体现在现实主义选题与地区优势相结合,发展优势性力量;新传播渠道,体现在从电视媒介走向社交媒体的演变;以及新传播受众,体现在面对的受众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和迷群。通过案例的具体分析,总结出了社交媒体平台上韩国电视剧的倾向性特征,归纳出了5W基础上韩国电视剧的创新点,据此得出社交媒体平台上韩剧发展的转型策略。在重新定位传播理念和提升电视剧的文化接近性两个方面为国产剧通过社媒平台进行海外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弥补国产剧海外传播的不足,希望本文对社交媒体平台上国产剧未来的出海发展有所帮助。

窦金启[4](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提出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崔健鑫[5](2019)在《延边电视业发展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我国电视业发展的开始时间不尽相同,但发展的规律基本是一致的。在我国,由于电视业的发展受政策的引导、人民群众的需求与经济建设的影响,在发展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电视业的发展也发生了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能够迎合政策的指引以及符合当下人们的需求。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电视业为中心,通过运用传媒学、文化学、艺术学、文化产业学、文献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拥有朝鲜族特色的延边电视业发展变化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梳理与本篇论文有关的基本概念,分析在不同时期延边电视业发展的成因。第二章是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对延边电视业的萌生进行梳理,研究在这一时期政策、体制以及大众需求对电视业的萌生所产生的作用。第三章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对延边电视业的繁荣进行研究,研究在这一时期政策、体制、文化、受众需求以及外来因素对延边电视栏目多样化所产生的作用。第四章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延边电视业的兴盛进行研究,研究在这一时期由于政策、体制、文化、受众需求、外来文化以及高新科技的变化进而对延边电视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凭靠之前所有的研究结果,对拥.有朝鲜族特色的延边电视业的发展变化进行总结。电视现在日趋成长为我们生活中无法缺少的部分,因此对电视业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根据不同时期政策、体制、受众需求以及科技创新的变革,研究延边电视业的发展情况,并对研究电视业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起到参考价值,为做对比研究提供资料。延边电视业在我国的电视业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增补延边电视业的发展变化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陈若萱[6](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王群[7](2018)在《社会治理功能视域下我国电视问政节目问题与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社会背景下,电视问政节目在我国遍地开花,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渠道,成为官民互动的重要平台。电视问政节目以其自身的特点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良。但是电视问政节目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其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思考如何规避问题,使电视问政节目得到长效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在思考提升我国电视问政节目社会治理功能路径的过程中,得到对传统媒体社会治理功能提升的启示。本研究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以及论文创新与局限进行阐述;第二章分析传统媒体社会治理的类型与效果,从我国电视问政节目产生与发展背景、节目特征、发展现状方面对电视问政节目进行分析,归纳出我国电视问政节目参与社会治理的三个层面;第三章结合具体案例重点分析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制约了社会治理的效果。第四章从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和策略角度探讨我国电视问政节目社会治理功能的提升路径;第五章由前述思辨电视问政节目对传统媒体社会治理功能提升的启示,分析传统媒体如何整合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如何与新媒体协同治理创新,如何在与政府、公众利益的平衡中发挥治理功能。

田忠卿[8](2017)在《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电视对外传播自1990年前后开始迅速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期间对外传播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更加适应国际舆论的基本规则,另一方面也还保留着一些中国固有观念的印记。在当下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的环境下,对外传播中话语权的建构也被提上日程,中国的对外传播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历史,尤其是对外传播观念的演变,进行一个梳理。由于中央电视台正是中国电视对外传播最重要的媒介,以央视对外传播为例的考察能够揭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嬗变的全过程。本文从冷战史的视野出发,首先对新中国对外宣传史进行了鸟瞰式的梳理,将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历程以1990年前后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的外宣实践中形成较为强劲的“斗争”观念,且形成的话语体系与主流世界的舆论体系也是完全不同的,这是1990年代中国电视外宣开始迅速发展时所面临的局面。20世纪80、90年代之交是对外传播的重心转移到电视媒体上的时段,这一过程到1992年基本完成。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开办和海外节目中心建立为标志,中国的电视对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以后的电视对外传播在不同层面存在不同的观念演进线索,但在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主要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2002年,对外传播观念变化的主线是从“以我为主”到“受众为重”。从1992年到1997年前后,中国的电视外宣基本是针对国外关于中国报道的“回击”,以一种斗争的姿态进行对外宣传,这种传播方式是基于中国方面自身需求的,在节目的制作、编排上以中方能够迅速有力地回应西方有关报道为目的,而非为了吸引受众;1997年前后,由于认识到中国对外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技术水准相较于西方主流电视媒体的严重不足,开始逐渐淡化“回击”式的对外传播,而是开始关注自身“专业化”程度,注重节目内容质量和制播水平的提高,虽然开始重视受众的感受,但追求“专业化”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到与西方主流电视媒体的差距,这在客观上也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到2001、2002年,中国的外部舆论压力稍有缓和,对外宣传开始注重“说明中国”,抛开了对西方媒体的单纯回击或竞争,逐步成体系地对国外受众介绍和说明真实的中国,这是有意识地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2003年-2012年,对外传播观念变化的主线是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说明中国”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对传播体系进行自主规划的意识,但仍然建立在颠覆西方建构中国形象的基本思路上,仍然是一种回应,属于“被动宣传”。从2003年开始,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开始成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关注点,提高国际新闻直播能力、搭建海外电视播出平台、建立海外记者站、提高海外家庭和酒店的频道入户率、开设多语种对外频道等,都在有计划、成体系地开展并取得巨大成果。在具有了一定的海外传播能力后,开始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中国文化吸引海外受众、主动拓展海外市场,这已经变成“主动传播”。2013年以后,对外传播观念发展的主线是全面建构话语权。在中国国力增强的情况下,必然寻求与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舆论话语权。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央电视台在本土化和国际深度合作方面有了诸多有益的尝试,海外认可度大大提升。全面建构话语权的进程方兴未艾,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在未来进一步建构话语权的时代,最关键的一点是处理好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让西方受众感到疏离,也不能完全融入西方的话语体系之中。中国在国际舆论平台上建构自己的话语权时面临着三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对内传播规则束缚对外传播规则、海外受众心中的“中国形象”早已定形、中国民间异化的民族主义思潮大行其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外宣工作者要在具体工作中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之外,还要吸取国外媒体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经验。在外宣决策层面应当确立建立起内外有别的对外宣传机制,中央电视台应该进一步明确在对外传播格局中的定位、以非常手段打开局面、疏导对外传播领域内的民族主义情绪。

张娣[9](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徐毓婷[10](2015)在《周播剧的比较研究与启思 ——以中美韩三国为研究样本》文中认为电视剧至今已成为全球电视受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边拍边播”为特征的周播剧能够根据观众的要求改写剧情,满足了当下电视剧受众的心理需求,已成为全球的主流电视剧制播模式。在我国电视剧产业目前仍以日播剧占据主流之际,从国外引进“周播剧”这一舶来品是国产电视剧一次新鲜的尝试,却也充满着波折。自2011年起,我国多家省级卫视开始引进周播剧模式,目前已推出20余部周播剧,在收视率与影响力上均未达到理想效果。“周播剧”本身具有着独特的开发价值,若开发利用得当,它将成为电视剧产业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在国产“周播剧”的本土化开发过程中,对成功者的经验借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了美国周播剧与韩国周播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各自的产业特点与成功原因,接着对国产周播剧的现状及困境原因进行梳理整合,在此基础上对中美韩三国周播剧从外部环境,内部机制,生产流程,产业运营等多方面加以全方位的对比研究,从对比中得到启示,最后研述国外周播剧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并论证其“为我所用”的可行性,为国产周播剧的进一步研发及推广提供具体的对策性建议与发展建议。

二、韩国“中国电视台”开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中国电视台”开播(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视剧在昆明高校缅甸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与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广泛传播
    二、学术研究综述
        (一)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概况
        (二)中国电视剧在东南亚国家传播的研究概况
        (三)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的传播研究概况
        (四)缅甸留学生的研究概况
    三、研究价值和意义
    四、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理论和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跨文化基础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原因分析
        一、中缅地缘相近性
        二、中缅文缘相通性
        三、中缅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来往更加密切
        四、中缅影视合作交流增多
    第二节 缅甸留学生观看中国电视剧的心理因素分析
        一、认同心理
        二、移情心理
        三、娱乐心理
        四、好奇心理
第二章 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现状
    第一节 调研地点的选择及介绍与受调研者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地点的选择及介绍
        二、受调研者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在昆明高校缅甸留学生中传播情况调研分析
        一、观看中国电视剧的基本情况
        二、对中国电视剧明星的了解情况
        三、对中缅合拍电视剧的了解情况
        四、观看中国电视剧的媒介使用情况
        五、观看中国电视剧类型及语言类型情况
        六、观看中国电视剧的内容认同情况
        七、观看中国电视剧与其他国家(地区)电视剧时间情况
第三章 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一、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二、改变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重新建构中国形象
        三、推动中国文化在缅甸的传播,增进中缅的交流
    第二节 推动缅甸留学生行为变化
        一、语言变化:汉语熟练程度的加深
        二、社交行为:乐于与华人交友、恋爱
        三、外形外貌:穿衣打扮趋于华人学生
第四章 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启示
    一、提升中国电视剧传播能力,扩大缅甸受众群体
    二、加强中缅影视文化交流,建构中国国家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古装电视剧在东南亚的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数据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中国古装剧在东南亚传播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装剧在东南亚传播的背景
        一、东南亚地区概况
        二、中国古装剧传播优势
    第二节 中国古装剧在东南亚传播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
        二、拓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三、遇阻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初)
        四、转变阶段(21世纪初——至今)
第三章 中国古装剧在东南亚传播现状
    第一节 传播主体渐趋多元
        一、21世纪前:官方主导
        二、21世纪后:多元主体
    第二节 传播内容存在偏好
        一、历史剧蕴含礼仪与政治文化
        二、宫廷剧体现美学与职场文化
        三、仙侠剧折射IP与仙侠文化
        四、小众古装题材偶有出圈
    第三节 传播渠道拓宽,规模初见成效
        一、商业与非商业渠道并行
        二、出口量提高,出口额处“逆差”状态
第四章 中国古装剧在东南亚传播的瓶颈
    第一节 体制法规有待完善
        一、制作管理体制不健全
        二、海外传播版权法规滞后
    第二节 语言、文化存在差异
        一、专业译制人才极为缺乏
        二、文化折扣形成传播壁垒
    第三节 网络传播亟需深化
        一、网络推广力度不强
        二、海外传播意识较弱
第五章 中国古装剧在东南亚传播策略分析
    第一节 完善政策及法规制定
        一、借力“一带一路”影视合作
        二、健全海外版权法制体系
    第二节 深化译制及内容创作
        一、打造译制人才智库
        二、严控内容产出质量
        三、选题寻求共通之处
    第三节 拓宽网络及线下传播渠道
        一、网络媒体拓展传播格局
        二、线下传播丰富传播手段
        三、华侨群体扩充传播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社交媒体平台视阈下韩国电视剧的传播特征研究 ——以KBS韩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2.1 社交媒体
        1.2.2 韩流
        1.2.3 韩国电视剧
        1.2.4 理论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发展趋势
    1.4 技术路线及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2 社交媒体发展前后韩国电视剧的变迁
    2.1 韩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途径
        2.1.1 韩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2.1.2 韩剧在中国的传播途径
    2.2 韩剧的营销升级与互动效应
        2.2.1 明星营销
        2.2.2 媒介奇观效应
3 社交媒体平台上韩国电视剧个案研究
    3.1 KBS概况
    3.2 基于贴吧和微博的韩剧个案研究——以KBS为例
        3.2.1 研究设计与编码
        3.2.2 研究发现
        3.2.3 数据分析
    3.3 社交媒体平台上KBS电视剧的坚守
        3.3.1 传播体裁:爱情母题的继承
        3.3.2 传播对象:面向国际化受众
        3.3.3 传播策略:受众利益的重视
    3.4 社交媒体平台上KBS电视剧的创新
        3.4.1 传播内容:题材现实主义化
        3.4.2 传播渠道:依托社会化媒体
        3.4.3 传播效果:粉丝经济规模化
4 社交媒体平台上韩国电视剧的传播特征
    4.1 新类型——增加内容多样性
        4.1.1 拓宽文化消费的覆盖范围
        4.1.2 填补地区性影视内容空白
        4.1.3 发展内容优势力量
    4.2 新传播——致力全球文化交流
        4.2.1 观念转型:从市场至上理念到文化交流理念
        4.2.2 渠道升级:从大众媒介到赛博空间
        4.2.3 制作深度:从虚构性作品到现实化揭露
    4.3 新受众——塑造群体积极性
        4.3.1 具有共享、互动、选择意识的能动型受众
        4.3.2 从个体迷到迷群
5 对社交媒体平台上国产剧发展的启示
    5.1 审视国产剧内容定位
        5.1.1 选题视角现实主义化
        5.1.2 娱乐主义倾向合理化
        5.1.3 文化折扣率最低化
    5.2 强化国产剧文化特色
        5.2.1 合理融入中国元素
        5.2.2 反向输出高质量内容
        5.2.3 拓宽海外发展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延边电视业发展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访谈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跨学科研究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延边电视业
    2.1 延边电视业的产生
        2.1.1 延边地区社会发展背景
        2.1.2 延边电视台的诞生
    2.2 延边电视业的发展
        2.2.1 中国电视业的复兴
        2.2.2 延边电视栏目的拓展
        2.2.3 延边电视栏目朝汉双语节目的开播
第三章 市场经济时期的延边电视业
    3.1 市场经济对延边电视业的影响
    3.2 延边电视业的变革
    3.3 市场经济时期延边电视业的繁荣
        3.3.1 中国电视业的转型
        3.3.2 延边电视栏目的多样化
第四章 多元文化时期的延边电视业
    4.1 延边电视业的改革
        4.1.1 政策的改革
        4.1.2 电视栏目的改革
        4.1.3 财政制度的改革
        4.1.4 体制的改革
    4.2 延边电视业的兴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7)社会治理功能视域下我国电视问政节目问题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治理”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媒体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电视问政”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
    第五节 论文创新与局限
        一、论文创新
        二、研究局限
第二章 电视问政:传统媒体社会治理的新形式
    第一节 传统媒体社会治理功能说
        一、传统媒体社会治理的类型
        二、传统媒体社会治理的效果
    第二节 我国电视问政节目概述
        一、我国电视问政节目发展现状
        二、我国电视问政节目的特征
    第三节 我国电视问政节目参与社会治理
        一、政府层面:组织动员与意识形态整合
        二、社会层面:权力监督与动态维稳
        三、个体层面:风险社会与自我确认
第三章 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前期宣传不到位
        二、问政过程存在“作秀”成分
        三、问政现场互动性不强
        四、节目报名及投诉通道呈现半封闭状态
        五、节目缺乏科学长效规划
    第二节 电视问政节目的问题制约社会治理的效果
        一、前期宣传效果不到位,社会治理的全员参与性差
        二、问政主体模糊不清,社会治理角色话语权失衡
        三、问政过程沟通不畅,挫伤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
        四、问政结果缺少监督,治理不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第四章 我国电视问政节目社会治理功能的提升路径
    第一节 境外相关电视节目对我国电视问政节目的价值参考
        一、美国政论节目:官民互动的“双向街”
        二、韩国政论节目:透视民主的“显微镜”
        三、香港政论节目:自由开放的意见场域
        四、台湾政论节目:舆论飓风的发酵地
    第二节 我国电视问政节目科学发展的长效发展
        一、提供问政节目发展的宽松环境
        二、明确电视问政节目的服务宗旨
        三、延续电视问政节目的监督效果
    第三节 我国电视问政节目科学发展的策略思考
        一、运行保证透明公开
        二、强化多方合作协商
        三、丰富主体多元参与
        四、线上线下联动互通
第五章 对传统媒体社会治理功能提升的启示
    第一节 传统媒体要整合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
        一、严谨议程设置,权威性发声
        二、聚能高粘度舆论,“媒治”升华
        三、栏目品牌思维运营强化社会治理功能
    第二节 传统媒体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要积极借力新媒体
        一、网络问政打造了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新平台
        二、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借势涅盘
        三、媒介融合环境中协同治理创新
    第三节 传统媒体应在与政府、公众利益的平衡中发挥治理功能
        一、合力政府出拳,双向互动牵制
        二、链接瀑布式与蒸腾式治理模式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1.1 学术价值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现状
        1.2.2 现有研究状况的不足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2 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历史与背景
    2.1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基本状况
        2.1.1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定义
        2.1.2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发展脉络
    2.2 新中国对外宣传历史概述
        2.2.1 新中国对外宣传史的阶段划分
        2.2.2 新中国前四十年对外宣传的主线与媒介
        2.2.3 1949年-1989年中国外宣史概览
3 电视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战场(1989-1992)
    3.1 1989 年以后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
    3.2 中国对外宣传反思与调整
        3.2.1 中国对外宣传暴露出的问题
        3.2.2 1990年前后中西电视传播能力对比
        3.2.3 1989年后中国对外宣传观念的进步
    3.3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创办
    3.4 小结
4 从“以我为主”到“受众为重”(1992-2002)
    4.1 1992 年-2002年国际形势的变化
        4.1.1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
        4.1.2 1992年之后中国的国际环境
    4.2 变化的形势下外宣观念的不断调整
        4.2.1 1992-1997:“回击”——针对国外媒体舆论攻势进行反击
        4.2.2 1998-2000:“专业化”——节目制作精良化
        4.2.3 2000-2002:“说明”——介绍真实的中国
    4.3 小结
5 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2003-2012)
    5.1 2003-2012 年对外宣传的背景
        5.1.1 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
        5.1.2 中国的民族文化自觉
    5.3 新形势下的对外传播方式转变
        5.3.1 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
        5.3.2 “主动传播”的两条线索
    5.4 中央电视台对外传播的实践
        5.4.1 “传播力”:建设具有强大传播能力的对外媒体
        5.4.2 “软实力”:重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5.5 小结
6 建构全新话语体系的尝试(2013年至今)
    6.1 政治形势与政治需求的变化
        6.1.1 当下国际政治环境
        6.1.2 中国全球经济地位的变化
        6.1.3 中国对旧体系的“突围”
    6.2 对外传播新需求
        6.2.1 西方话语体系下中国对外传播的窘境
        6.2.2 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改善
        6.2.3 建立与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话语体系
    6.3 建构全新话语体系的尝试
        6.3.1 建构话语体系的理论规划
        6.3.2 话语权建构在对外传播实践中的体现
    6.4 小结
7 对外传播观念与实践的展望
    7.1 何为话语权建构
    7.2 如何进行话语权建构—我者与他者之间
        7.2.1 “我者”—融入抑或同化?
        7.2.2 “他者”—妖魔抑或彼岸
        7.2.3 “我者”与“他者”之间
    7.3 当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问题
        7.3.1 对内传播规则约束对外传播
        7.3.2 海外受众心中的“中国形象”早已定形
        7.3.3 最大的障碍:异化的民族主义思潮
    7.4 “今日俄罗斯”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7.5 未来电视对外传播的展望
8 结语
附录: 当事人口述资料七则
参考文献
后记

(9)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周播剧的比较研究与启思 ——以中美韩三国为研究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样本选取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周播剧的起兴:背景与概况
    2.1 周播剧的特点
    2.2 周播剧的传播
        2.2.1 周播剧的传播模式
        2.2.2 传播优势
        2.2.3 传播劣势
第3章“百般红紫斗芳菲”——美国周播剧研究
    3.1 美国周播剧的发展概况
    3.2 美国周播剧的行业特征
        3.2.1“非完全型”制播分离制度
        3.2.2“季播”带动“周播”
        3.2.3 行业竞争激烈
    3.3 美国周播剧风靡全球的原因
        3.3.1 投资成本极高
        3.3.2 剧本筛选严格
        3.3.3 高效团队协作
        3.3.4 构建约会机制
        3.3.5 融入创新要素
        3.3.6 周边产品丰富
第4章“墙里开花内外香”——韩国周播剧研究
    4.1 韩国周播剧的发展概况
        4.1.1 政府扶持,市场引路
        4.1.2 立足本土,远销海外
    4.2 韩国周播剧的行业特征
        4.2.1 奉行“制播合一”
        4.2.2 业内竞争渐热
        4.2.3 以编剧为中心
    4.3 韩国周播剧流行的原因
        4.3.1 贴近现实,品味人生
        4.3.2 题材丰富,创意频出
        4.3.3 制作精美,满足视听
        4.3.4 音效夺人,感染力强
        4.3.5 播出分类,安排巧妙
        4.3.6 重视宣传,引发关注
        4.3.7 全产业链盈利模式
第5章“乱花渐欲迷人眼”——国产周播剧研究
    5.1 国产周播剧的发展概况
        5.1.1 国产周播剧的起源
        5.1.2 国产周播剧的发展阶段
    5.2 国产周播剧的困境
        5.2.1“伪”周播剧盛行
        5.2.2 收视低,影响小
        5.2.3 平台少,争议大
    5.3 国产周播剧发展受限的原因
        5.3.1 国产剧审查体制的限制
        5.3.2 国产周播剧品质有限
        5.3.3 电视产业环境的压力
        5.3.4 观众收视惯性难以克服
第6章 中美韩周播剧的对比研究
    6.1 制播背景
        6.1.1 政策法规
        6.1.2 业内环境
        6.1.3 受众习惯
    6.2 生产流程
        6.2.1 成本费用
        6.2.2 创作主体
        6.2.3 制作水准
    6.3 产业运营
        6.3.1 版权售卖
        6.3.2 产业链延伸
第7章 我国周播剧的创新发展建议
    7.1 培育新型“制播”关系
        7.1.1 推动电视台内部的“制播合一”
        7.1.2 加强电视台与制片方的“制播合作”
    7.2 打造“精品化”周播剧
        7.2.1 突破模式限制,凸显周播优势
        7.2.2 提高剧集品质,打造周播品牌
    7.3 开创周播剧营销“新格局”
        7.3.1 应用“大数据”,细分受众群
        7.3.2 打造“台网联动”,推动全媒体营销
        7.3.3 构建文化产业链,开发衍生产品
第8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韩国“中国电视台”开播(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视剧在昆明高校缅甸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与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为例[D]. 冯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1)
  • [2]中国古装电视剧在东南亚的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D]. 王蓉. 华侨大学, 2020(01)
  • [3]社交媒体平台视阈下韩国电视剧的传播特征研究 ——以KBS韩剧为例[D]. 姚宇歌.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延边电视业发展变化研究[D]. 崔健鑫. 延边大学, 2019(01)
  • [6]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7]社会治理功能视域下我国电视问政节目问题与启示研究[D]. 王群.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8]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D]. 田忠卿. 武汉大学, 2017(06)
  • [9]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10]周播剧的比较研究与启思 ——以中美韩三国为研究样本[D]. 徐毓婷. 南昌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韩国“中国电视台”开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