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型春小麦“新春9号”高产栽培技术

面包型春小麦“新春9号”高产栽培技术

一、面包型春小麦"新春9号"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黄婷苗[1](2020)在《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的营养与作物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锌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在中国,大约有1亿人口锌营养不良,主要由于人们日常膳食中谷类作物制品的锌含量较低所致。小麦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居民的主要口粮作物,全国主要麦区的小麦平均籽粒锌含量仅为30.3 mg kg-1,低于满足人体锌营养健康推荐的40~60 mg kg-1,但在不施锌肥的农户田间,也有部分籽粒样本的锌含量可以达到40 mg kg-1。品种更新与田间管理的优化使小麦籽粒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却造成籽粒锌含量降低。因此,生产既高产又高锌的小麦是作物锌营养强化,也是应对全球人口增加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面临的挑战。本研究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的协助下,于2014-2016年小麦生长季开展多年多点研究,采集冬小麦单作区(旱地麦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麦玉区)、水稻-冬小麦轮作区(稻麦区)和春小麦种植区(春麦区)共846份小麦地上部全株和相应的0-100 cm土壤样本,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小麦不同器官的氮、磷、钾、铁、锰、铜、锌含量,以及土壤p H、有机质、全氮、硝铵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铁、锰、铜、锌,分析不同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的原因,探索生产高产高籽粒锌小麦的可行性及对策。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各麦区的小麦籽粒锌含量均存在较大变异,不施锌肥的情况下,也可以生产出高产高锌的小麦。单作、麦玉、稻麦和春麦区的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介于12~51,16~58,20~59和12~43 mg kg-1。小麦单作区的籽粒锌含量与相对产量呈显着负相关(P<0.001),高产条件下,籽粒锌含量受“产量稀释”影响,但也存在较大变异,介于12~48mg kg-1;麦玉、稻麦和春麦区小麦籽粒产量的改变不会影响籽粒锌含量的籽粒锌含量与产量无关,说明籽粒锌营养的改善不会造成产量损失。(2)旱地麦区,调控土壤有效养分、并充分挖掘地方品种潜力,是提高高产麦田籽粒锌含量的关键。黄土高原旱地395个田块的分析表明,高产条件下,三个当地主栽品种具有生产高籽粒锌的潜力,当季的氮、磷、钾肥用量均不能解释籽粒锌含量的变异,但高、低籽粒锌组的0-20 cm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和有效锌的差异显着,分别为22和10 mg kg-1、12和17 mg kg-1、143和116 mg kg-1、3.8和5.5 mg kg-1、0.57和0.43 mg kg-1。(3)麦玉轮作区,缺锌土壤上籽粒锌含量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磷肥用量和土壤有效磷,非缺锌土壤上主要为磷肥用量和土壤有效锌。对麦玉区276个田块的分析发现,缺锌和非缺锌土壤的比例分别为42%和58%,两种土壤上分别有7%和9%样本的籽粒锌含量达到推荐值40 mg kg-1。缺锌田块,籽粒锌含量与磷肥用量(r=-0.273,P<0.01)、0-20 cm土壤有效磷(r=-0.283,P<0.01)显着负相关,高、低籽粒锌组的磷肥用量分别为73和137 kg hm-2,土壤有效磷分别为13和20 mg kg-1,有效锌分别为0.8和0.7mg kg-1,但籽粒产量明显低于非缺锌土壤(7204和7857 kg hm-2)。非缺锌田块,籽粒锌含量与磷肥用量显着负相关(r=-0.181,P<0.05),与0-20 cm(r=0.236,P<0.01)和20-40 cm(r=0.183,P<0.05)的土壤有效锌显着正相关,高低锌组的磷肥用量分别为112和145 kg hm-2,0-20 cm土壤有效磷分别为29和30 mg kg-1,有效锌分别为3.3和2.2 mg kg-1。(4)稻麦轮作区,缺锌土壤,钾、锌供应是影响籽粒锌含量变异的主要原因,非缺锌土壤,较高的土壤p H是改善籽粒锌营养的障碍因素,决定籽粒锌变异的主要因素为土壤铵态氮。稻麦区128个田块的分析表明,缺锌和非缺锌土壤的比例分别为55%和45%,两种土壤的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介于20~52和21~59 mg kg-1,有9%和25%的样本籽粒锌含量高于40 mg kg-1。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与产量及氮、磷肥用量无关,而与钾肥用量、土壤有效锌、有效铜显着正相关;低、高锌组的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为22和44 mg kg-1,钾肥用量74和109 kg hm-2,表层土壤有效锌0.5和0.8 mg kg-1。非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与0-100 cm土壤p H显着负相关,而与0-80 cm铵态氮和0-40cm有效锰显着正相关;低、高锌组的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为27和49 mg kg-1,表层土壤p H分别为7.6和6.6,铵态氮3.1和8.0 mg kg-1。(5)东北春麦区,土壤硝态氮、有效锰和有效锌是籽粒锌含量变异的主要原因,西北春麦区主要为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锰和有效锌。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代表的东北春麦区,0-20 cm土壤硝态氮和有效锌每增加1 mg kg-1,籽粒锌含量可分别提高0.94和6.2 mg kg-1。西北春麦区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锌每增加一个单位,籽粒锌含量可分别提高0.7和5.6 mg kg-1。总之,要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黄土高原旱地麦区,应考虑增加土壤硝态氮、速效钾和有效锌,降低有效磷和有效铁,同时应充分挖掘地方品种潜力;麦玉区,在缺锌土壤上,应首先解决土壤缺锌问题,将有效锌提升到临界值1.0 mg kg-1以上,非缺锌土壤有效锌保持在3.0 mg kg-1以上,同时适当减少磷肥用量和降低土壤有效磷水平,以减少磷对小麦锌吸收的负面影响;稻麦轮作区,应提高缺锌土壤的钾、锌供应和非缺锌土壤的铵态氮含量;东北春麦区以增加土壤硝态氮和有效锌为主,西北春麦区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锌为主。对于目前我国广大农户而言,实现小麦高产高锌的第一步是了解地块土壤养分状况,建立完善的测土服务体系,保障区域小麦高产优质生产。

张迪[2](2019)在《氮肥运筹对南疆滴灌春小麦产量生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探究新疆南疆地区春小麦适宜的施氮量、施氮时期及比例,本论文以新春6号(大穗型)与宁2038(多穗型)为供试材料,通过土柱栽培试验,主要研究了在不同施氮量,不同施氮时期及比例下,春小麦生长、根系特征、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与运转的差异。本研究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1(103.5kg/hm2)、N2(207kg/hm2)、N3(310.5kg/hm2),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4个施氮时期分别为:R1 100%基肥;R2 60%基肥+40%拔节肥;R3 40%基肥+40%拔节肥+20%孕穗肥;R4 20%基肥+40%拔节肥+20%孕穗肥+20%灌浆肥;设置一个N0(0kg/hm2)不施肥处理,共计13个处理。其试验结果如下:(1)新春6号和宁2038的株高随施氮量、施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新春6号在N3R4处理下最大达79.27cm,宁2038在N3R3处理下最大达74.71cm,且新春6号追施3次氮肥效果最大,宁2038追施2次效果较大。孕穗期,单株叶面积均在N3R4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8.72cm2、112.88cm2,宁2038品种单株叶面积对氮素较敏感。在孕穗期和灌浆期追施氮肥可以延缓春小麦叶片的衰老。叶片SPAD值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施氮处理SPAD值在孕穗期最小,不施氮肥处理SPAD值在抽穗期最小,在灌浆期,各处理SPAD值在N3R4处理下均达到最大,分别为62.10和67.54。叶片SPAD值在N3及R4处理下最大,施氮时期后移可以延缓生育后期SPAD的衰减速率。春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与SPAD值基本一致。在孕穗期追施氮肥可以提高生育后期的净光合速率,适当延长叶片的功能期。施氮时期后移可以提高小麦生育期后期的蒸腾速率,施氮量越高,小麦的蒸腾速率越大。(2)新春6号和宁2038在施氮量相同时,氮肥分次施入均可以提高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比例,在孕穗期追施氮肥可以提高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在施氮时期及比例相同的条件下,拔节期、扬花期、乳熟期的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新春6号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量在N3R3处理下最大,宁2038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量以N3R4处理下最大,两品种小麦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N1R1处理下最大,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均以N3R3处理最大,而新春6号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在N3R4处理下最大,宁2038在N3R3处理下最大。(3)新春6号和宁2038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在拔节期时以N3R1处理最高,扬花期时以N3R3处理最高,蜡熟期时则以N3R4处理最高。在施氮时期及比例相同的条件下,春小麦拔节期、扬花期和蜡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中氮、高氮处理下差异不大。在施氮量相同时,氮肥分次施入可以提高小麦氮素积累量,其对蜡熟期的影响最为显着。(4)在施氮量相同时,R3处理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最大;在施氮时期及比例相同的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以N3处理最高,但与N2处理差异不显着。在施氮量为310.5kg/hm2、施氮时期及比例为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4︰4︰2和基肥:拔节肥:孕穗肥:灌浆肥为2︰4︰2︰2时,两品种小麦均可获得较高产量,新春6号达1.211.26g/plant(折合产量8511.788930.72kg/hm2),宁2038达1.091.12g/plant(折合产量8190.628362.59kg/hm2)。干物质的积累量是产量形成的基础。春小麦蜡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呈一元二次曲线拟合关系,其拟合关系新春6号为:y=-0.00002x2+0.9883x-3254.947,其中R2=0.9922,宁2038为:y=-0.000024x2+1.1338x-4702.601,其中R2=0.9943。(5)新春6号和宁2038在施氮时期及比例相同的条件下,小麦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及各土层根系干质量密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根长密度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施氮量相同时,适当推迟施氮时期,有利于提高小麦根系平均直径和根系表面积,以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各施氮处理下,按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4︰4︰2施入时,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及2060cm土层根干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均达到最大,两品种小麦在N3R1处理下,020cm的根干质量密度、根长密度均最大。(6)各施氮处理组合中,新春6号氮素利用效率、氮吸收效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在N3R1处理下最低,在N1R2处理下最高,而籽粒生产效率在N2R3处理最低达22.11kg/kg,在N1R1处理下最高达30.64kg/kg;宁2038氮素利用效率、氮吸收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在N3R1处理下最低,氮素利用效率、氮吸收效率在N1R3处理下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在N1R1处理下最高达52.84kg/kg,氮素农学利用率在N1R4处理下最低达3.64kg/kg,在N3R3处理下最高达12.75kg/kg,而籽粒生产效率在N2R3处理最低达19.01kg/kg,在N1R1处理下最高达29.46kg/kg。

李士磊,霍鹏,李卫华,石培春,魏凌基[3](2012)在《新疆春小麦品种苗期耐盐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新疆20世纪80年代至今自主选育的新春系列春小麦品种苗期耐盐性差异,筛选苗期耐盐性较好的品种,为新疆耐盐春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对新疆自育的31个春小麦品种分别采用0.15 mol/L的Na2SO4的单盐和0.1 mol/L NaCl+0.05 mol/L Na2SO4复合盐进行胁迫处理,通过测量发芽率、苗高、苗鲜重、主根长、根数和发芽势,计算出相对耐盐系数和隶属函数综合值,并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各个品种苗期相对耐盐系数、隶属函数综合值以及隶属函数综合值总和,筛选出相对耐盐性较好的品种新春26号、新春22号、新春13号和新春16号,这些品种在单盐和复合盐胁迫下都具有较高的隶属函数综合值,且隶属函数综合值总和均较高。通过隶属函数值聚类分析,将新疆自育春小麦品种划分为耐盐性较好、中等和较差的三种类型,其中苗期耐盐性较好的材料有13个,占新疆自育品种数的42%,而耐盐性较差的品种有10个,占新疆自育品种数的32%。【结论】新疆自育春小麦品种多数在苗期具有良好的耐盐性。

岳淑芳[4](2007)在《小麦籽粒硬度及其Pinb-D1a和Pinb-D1b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籽粒硬度是小麦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是小麦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为了明确我国主要春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籽粒硬度分布和Puroindoline b(Pinb)等位基因变异,选用引自全国冬、春麦区的170份小麦主栽品种(系),于2005和2006年种植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运用SPSS软件对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用Perten 4100型单粒硬度测定仪(single kernel characterization system,SKCS)和STS(sequence tagged sites)分子标记,研究籽粒硬度分布频率及其Pinb基因变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7份冬小麦和63份春小麦品种(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小麦材料分为3类,第1和第3类品种(系)的综合表现较好,其株高适中、主茎穗长、有效分蘖、单穗籽粒数和粒重相对较高;另有5份品种(系)的株高、植株韧度、有效分蘖数、结实小穗数和单穗粒重较低,不宜选作杂交亲本。2.从全国冬、春麦区引进的小麦品种(系)中,考种筛选出89份农艺性状较好的春小麦和21份能够正常抽穗结实的冬小麦品种(系)进行籽粒硬度及其单籽粒分布频率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籽粒硬度变幅为7±19~80±16,分为三类5级,软质、硬质和混合类型频率分别为18.0%、28.1%和53.9%。东北春麦区以硬质麦为主,北部春麦区和西北春麦区以混合类型为主。就春小麦单籽粒分布频率来说,软质麦硬度值低于33的籽粒占31%~98%,高于60的籽粒占0%~9%,硬度均值为1±16~40±13;硬质麦硬度值低于33的籽粒占1%~10%,高于60的籽粒为23%~94%,硬度均值为50±15~80±16;混合麦硬度值低于33和高于60的籽粒比例接近,分别为11%~53%和11%~48%,硬度均值为29±27~56±21。北部春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小麦千粒重和粒径较其他麦区高(新疆春麦区除外)。软质、硬质和混合型冬小麦频率分别为47.6%、23.8%和28.6%。3.应用STS分子标记鉴定Pinb-D1a和Pinb-D1b基因表明,供检测的104份品种中,Pinb-D1a基因品种有73份,包括20份软质、20份硬质和33份混合型;Pinb-D1b突变品种有26份,包括4份软质、8份硬质和14份混合型。陇春15和P187均未检测到Pinb-D1a和Pinb-D1b基因,S-51/云8、沈免90和濮优9175则同时检测到Pinb-D1a和Pinb-D1b基因。在38份春小麦品系中,12份软质和8份混合型中检测到Pinb-D1a基因;14份软质和4份混合型中检测到Pinb-D1b基因。

陈锋[5](2006)在《中国和CIMMYT普通小麦puroindoline基因分子基础研究及其对加工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籽粒硬度是最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对磨粉和食品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研究籽粒硬度基因的分子基础对小麦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选用805份中国当前主栽冬、春麦品种(系)、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共计3个试验)以及596份来自CIMMYT的小麦品种(系)(共计3个试验)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PCR扩增、酶切、改进的SDS-PAGE和测序技术对其籽粒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了鉴定,并对286份品种(共计2个试验)的磨粉和食品加工品质进行了测试。主要结果如下: 1.我国冬、春小麦主栽品种均以硬质类型为主,由北向南,硬质麦比例逐渐减少。硬质冬麦中共有Pina-D1b、Pinb-D1b和Pinb-D1d两种已知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2.9%、73.4%和1.6%;而硬质春麦中则发现有Pina-D1b、Pinb-D1b和Pinb-D1c三种已知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7.9%、51.5%和4.9%。发现了两种Pinb突变新类型:农大3213等13份冬麦和6份春麦品种(系)的Pinb基因的第42氨基酸中有一碱基A缺失,引起了移码突变,导致该基因第60位氨基酸变成了终止密码子,从而致使该类型PINB蛋白缺失,将其命名为Pinb-D1p;京冬11和沧核030的Pinb基因第218位点碱基G突变成了T,导致该基因第44位点色氨酸变成了亮氨酸,将其命名为Pinb-D1q。 2.我国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均以硬质类型为主。从地方品种、历史品种到当前主栽品种,软麦(分别为42.7%、45.2%和25.1%)和混合麦(24.3%、13.9%和14.1%)的比例逐渐减少,而硬麦(33.0%、40.9%和60.8%)的比例显着增加。硬质麦中共发现Pina-D1b、Pinb-D1b和Pinb-D1p三种已知基因型。从基因型的变化来看,PINA缺失(43.8%、48.5%和24.2%)和Pinb-D1p(39.7%、14.7%和8.4%)分布频率逐渐减少,而Pinb-D1b(12.3%、36.8%和63.4%)的频率显着增加。在地方品种中发现了三种新突变类型:来自贵州的光头线麦和红麦Pinb基因中第226位点碱基由G变成了C,导致其推断的第47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成了精氨酸,命名为Pinb-D1t;来自江苏的红和尚Pina基因的第187位点碱基由C变成了T,导致该基因第35位点脯氨酸变成了丝氨酸,命名为Pina-D1m类型;有6个地方品种的Pina基因第212位点碱基由G变成了A,导致其第43位点色氨酸变成了终止密码子,被命名为Pina-D1n类型。另外,有5份地方品种Pina基因第265位点有一碱基C缺失,产生了移码突变,从而导致该基因推断的第93位点氨基酸变成了终止密码子,致使PINA蛋白不能表达,尽管该类型先前已经报道,但命名有误,本文重新命名为Pina-D1l类型。其中,Pina-D1m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含有PINA蛋白并且导致普通小麦胚乳质地变硬的突变类型,修订了先前的籽粒硬度分子理论模型。 3.CIMMYT普通小麦以硬质类型为主,硬质麦中只有Pina-D1b和Pinb-D1b两种基因型,Pina-D1b是最常见的基因型,占硬麦总数的86.3%,Pinb-D1b占13.7%。建议CIMMYT多引进一些其它硬度变异类型的小麦种质,如Pinb-D1b类型等,以减少Pina-D1b对品质改良的负面影响。在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高世代材料中共鉴定出Pina-D1a/Pinb-D1a、Pina-D1j/Pinb-D1i、Pina-D1c/Pinb-D1h、Pina-D1a/Pinb-D1i和Pina-D1a/Pinb-D1j五种基因型,均表现为软质,其中Pina-D1j/Pinb-D1i是最为常见的突变类型。Pina-D1c/Pinb-D1h和

刘克菊[6](2005)在《白银市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引进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优质小麦生产,是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推动白银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根据白银市小麦生产特别是各大高扬程灌区优质小麦生产的现实要求,以支撑白银市优质中强筋面条小麦生产为目标,针对白银市优质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优质品种缺乏,综合栽培技术不配套,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等状况,依托科技项目,对近年引进的39份优质春小麦品种(系)在白银市各大高扬程灌区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主要特征特性进行了观察比较和研究,对入选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和示范推广。适宜我市各灌区推广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分别是宁春32号、宁春33号和甘春20号;搭配品种分别是J659和新春8号。入选品种3年试验的平均产量分别为6517.5,6496.5,6391.5,6442.5,6193.5kg/hm2,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27%、14.5%、15.3%、14.9%、16.4%,湿面筋含量分别为31.5%、29.7%、33.4%、34.8%、33.6%,面团稳定时间分别为11.8、5.8、9.8、5.8,19.2min。通过对播期、追氮时期和追氮量、栽培措施组合等栽培技术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制定出了白银市高扬程灌区优质春小麦栽培技术(1)在3月10-15日播种;(2)基施与追施结合,基追各半;在底肥施P2O5 84kg/hm2的基础上,施氮总量以施纯N172.5kg/hm2为宜,追氮时期以扬花期最佳,追氮量以追施纯N86.25kg/hm2为宜;(3)优质春小麦栽培措施最佳组合方案为:密度528.9-578.2万/hm2,施纯N226-234kg/hm2,施P2O5113-117kg/hm2,施K2O78-91.5kg/hm2,喷多效唑100-200ppm溶液450kg/hm2。依据白银市资源条件特点和多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将优选的优质春小麦新品种按照其对地区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生产布局和示范推广。2004-2005两年,在全市各大灌区总共示范推广优质小麦3706.7 hm2,平均单产为5860.5kg/hm2,增产率6.5%,总增产优质专用小麦1346t。其中靖会灌区1120 hm2,平均单产5848.5kg/hm2,比对照增产6.7%;景电灌区1433.3 hm2,平均单产6294kg/hm2,比对照增产6.6%;刘川灌区513.3 hm2,平均单产6126kg/hm2,比对照增产6.3%;兴电灌区640 hm2,平均单产5182.5kg/hm2,比对照增产6.2%。

马廷臣[7](2003)在《密度、N肥力对春小麦不同基因型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使用裂裂区设计,对不同密度、N肥下的14个稳定的春小麦品种(系)的5个品质性状(GMP、伯尔辛克值、沉降值、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5个农艺性状(株高、有效分蘖、千粒重、单株粒重、穗长)使用多种统计方法,来综合分析春小麦品质、农艺性状。结果如下: 1.所测的14个品种(系)的5个品质性状(GMP、伯尔辛克值、沉降值、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品种间差异极显着,各品质性状对氮肥、密度的敏感性与大到小依次为伯尔辛克值、GMP、湿面筋含量、沉降值、蛋白质;5个品质性状对对氮肥的敏感性与大到小依次为GMP、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伯尔辛克值。 2.各个农艺性状品种间差异极显着,不同密度间差异显着,不同肥料水平间差异极显着。各农艺性状对氮肥、密度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株高、千粒重、穗长、有效分蘖、单株粒重。 3.蛋白质、GMP、湿面筋、伯尔辛克值、沉降值在不同的N肥水平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累计贡献率超过85%,基本可以决定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的变化。 4.以株高、穗长、有效分蘖、千粒重为自变量,以单株粒重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的最终的回归方程如下Y=-6.62764439-0.01604955971X1+0.797712236X3+0.2230949155X4。此方程所的结果与各个农艺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相同,证明逐步回归所选的最优方程合理,此外此方程可以作为单株粒重(即产量)的预测方程。 5.株高在61.529~110.14cm的范围内,与单株产量无必然联系,即高杆和矮杆与产量无因果关系 6.研究发现14个品种(系)的5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有效分蘖、千粒重、单株粒重)的最适N肥和密度组合为20万株/亩×30kg/亩,品质性状的最适N肥密度组合不尽相同,可分为4类即高密高肥、低密高肥、中密高肥和特殊的Q16,可以将不同的基因型的春小麦分开。 7.分析表明依靠不同N肥水平和密度组合中品质性状的最适表现分类结果与品质聚类结果相似,证明了以靠不同N肥水平和密度组合中品质性状的最适表现分类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正确性,也说明了品质聚类是进行春小麦品种分类的较好的方法。 8.不同基因型的春小麦对环境反应不同,可以从中筛选出对环境反应最不敏感的品种即东6501,从而实现高产优质并重。

高申祥,钱元春,王裕淳[8](2000)在《面包型春小麦"新春9号"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二、面包型春小麦"新春9号"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包型春小麦"新春9号"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的营养与作物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锌与人体健康
    1.2 小麦籽粒锌营养现状
    1.3 土壤理化性质对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1.3.1 土壤锌
        1.3.2 土壤温度、湿度和黏粒含量
        1.3.3 土壤pH、碳酸钙和有机质
        1.3.4 其他土壤养分
    1.4 肥料施用对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1.4.1 锌肥
        1.4.2 氮肥
        1.4.3 磷肥
        1.4.4 有机肥
    1.5 植物因素对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1.5.1 品种选择
        1.5.2 植株生长
        1.5.3 养分吸收利用
    1.6 其他因素对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1.6.1 气候
        1.6.2 其他农艺措施
    1.7 本研究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切入点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旱地麦区冬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原因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样品采集
        2.2.3 化学分析
        2.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籽粒锌含量的变异
        2.3.2 籽粒产量、生物量和产量构成
        2.3.3 肥料用量
        2.3.4 土壤养分
        2.3.5 养分吸收利用
        2.3.6 品种
    2.4 讨论
        2.4.1 旱地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变异
        2.4.2 大量营养元素与籽粒锌含量的关系
        2.4.3 微量营养元素与籽粒锌含量的关系
        2.4.4 小麦品种与籽粒锌含量的关系
        2.4.5 旱地高产麦田小麦籽粒锌强化
    2.5 小结
第三章 麦玉轮作区冬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原因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3 样品测定
        3.2.4 数据计算和分析
    3.3 结果
        3.3.1 小麦籽粒锌含量
        3.3.2 品种与小麦籽粒锌的关系
        3.3.3 产量和锌吸收利用与籽粒锌关系
        3.3.4 肥料用量与籽粒锌关系
        3.3.5 土壤养分与籽粒锌关系
    3.4 讨论
        3.4.1 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变异
        3.4.2 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变异原因及调控
        3.4.3 非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变异原因及调控
    3.5 小结
第四章 稻麦轮作区冬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原因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域概况
        4.2.2 样品采集
        4.2.3 化学分析
        4.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籽粒锌含量的变异
        4.3.2 品种与籽粒锌关系
        4.3.3 产量、产量构成与籽粒锌关系
        4.3.4 地上部养分吸收利用与籽粒锌关系
        4.3.5 肥料用量与籽粒锌关系
        4.3.6 土壤养分与籽粒锌关系
    4.4 讨论
        4.4.1 稻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变异
        4.4.2 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变异原因及调控
        4.4.3 非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变异原因及调控
    4.5 小结
第五章 春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原因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域概况
        5.2.2 样品采集
        5.2.3 化学分析
        5.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籽粒锌含量变异
        5.3.2 产量、生物量与籽粒锌关系
        5.3.3 肥料用量与籽粒锌关系
        5.3.4 土壤养分与籽粒锌关系
        5.3.5 养分吸收利用与籽粒锌关系
    5.4 讨论
        5.4.1 东北春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变异及调控
        5.4.2 西北春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变异及调控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氮肥运筹对南疆滴灌春小麦产量生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2.1 氮肥运筹对小麦生长、生理的调控效应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观测指标与计算方法
        2.4.1 小麦冠部生长指标
        2.4.2 小麦光合生理指标
    2.5 计算公式
    2.6 数据分析
    2.7 试验结果与分析
        2.7.1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株高的影响
        2.7.2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叶面积的影响
        2.7.3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
        2.7.4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2.8 讨论
第三章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根系的生长的影响
    3.1 氮肥运筹对小麦根系影响
    3.2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3.3 观测指标与计算方法
        3.3.1 小麦根系生长指标
    3.4 计算公式
    3.5 数据分析
    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1 氮肥运筹对小麦扬花期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
    3.7 讨论
第四章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干物质、氮素分配及运转的影响
    4.1 氮肥运筹小麦干物质及氮素分配及运转的调控效应
    4.2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计
    4.3 观测指标与计算方法
        4.3.1 小麦干物质指标
        4.3.2 全氮含量指标
        4.3.3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4.4 计算公式
    4.5 数据分析
    4.6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1 氮肥运筹对小麦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4.6.2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4.6.3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6.4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氮素转运的影响
        4.6.5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6.6 蜡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
    4.7 讨论
第五章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氮肥运筹对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
    5.2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计
    5.3 观测指标与计算方法
        5.3.1 全氮含量指标
    5.4 计算公式
    5.5 数据分析
    5.6 试验结果与分析
        5.6.1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5.7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6.1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6.2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根系的生长的影响
    6.3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干物质、氮素分配及运转的影响
    6.4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致谢
作者简介

(3)新疆春小麦品种苗期耐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3 测量指标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春小麦品种苗期相对耐盐系数分析
    2.2 新疆春小麦品种耐盐性系数隶属函数综合值分析
    2.3 新疆春小麦品种苗期耐盐性聚类分析
3 讨 论
4 结 论

(4)小麦籽粒硬度及其Pinb-D1a和Pinb-D1b基因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引言
    1.1 籽粒硬度及其测定方法
    1.2 籽粒硬度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1.3 籽粒硬度分布及其单籽粒硬度分布频率
    1.4 小麦籽粒硬度遗传及其主效基因等位变异
    1.5 Pinb-D1a和Pinb-D1b基因鉴定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引进冬、春小麦材料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引进小麦品种单籽粒硬度分布频率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籽粒硬度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品种籽粒特征和单籽粒硬度分布频率
        3.2.2 不同麦区小麦品种籽粒特征、硬度及其分布
    3.3 结论与讨论
4 引进小麦品种籽粒硬度Pinb-D1a和Pinb-D1b基因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中国和CIMMYT普通小麦puroindoline基因分子基础研究及其对加工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籽粒硬度及其测定
        1.1 硬度及其形成
        1.2 测定方法
        1.3 硬度与角质率
    2 硬度的生化及遗传基础
        2.1 Friabilin蛋白的发现
        2.2 Puroindoline蛋白的发现
        2.3 Puroindoline突变类型及其分布
        2.4 Gsp-1基因的发现
        2.5 Puroindoline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2.6 Puroindoline存在的广泛性
    3 籽粒硬度的基因工程改良
    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冬小麦主栽品种puroindoline基因型鉴定
    1 供试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籽粒硬度测定
        2.2 Puroindoline变异类型检测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冬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3.3 涉及单核苷酸变化Pinb基因新突变的发现
        3.4 Puroindoline基因对冬小麦籽粒硬度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中国春小麦purindoline基因型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序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春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2.2 Puroindoline对春小麦籽粒硬度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中国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purindoline基因型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2.2 Puroindoline基因对中国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籽粒硬度的影响
        2.2 涉及单核苷酸变化的Pina和Pinb基因新突变的发现
    3 讨论
        3.1 Puroindoline基因在中国地方品种、历史品种和主栽品种中的演变
        3.2 Pinb-D1突变类型的分子遗传基础
        3.3 Pina-D1突变类型的分子遗传基础
    4 结论
第五章 CIMMYT小麦purindoline基因型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CIMMYT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2.2 Puroindoline类型对籽粒硬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Pina-D1b类型在CIMMYT硬质麦广泛分布
        3.2 Pina-D1b类型对小麦品质的负面影响
        3.3 人工合成小麦在普通小麦品质改良中的作用
        3.4 人工合成小麦后代品系的母本效应
    4 结论
第六章 Puroindoline基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Puroindoline基因型鉴定
        2.2 籽粒硬度及面粉颗粒度大小测试
        2.3 出粉率、灰分、吸水率及色度仪参数测试
        2.4 戊聚糖含量和溶剂保持力测定
        2.5 馒头和面条参数测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Puroindoline基因对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4.2 Puroindoline基因对磨粉品质及其戊聚糖含量的影响
    5 讨论
    6 结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白银市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引进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白银市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引进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区设置
        1.1.2 参试春小麦新品种(系)及来源
        1.1.3 筛选方法及试验设计
        1.1.4 筛选目标
        1.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引种观察试验结果
        1.2.2 品种比较试验结果与分析
        1.2.3 区域比较试验结果与分析
    1.3 小结
第二章 春小麦新品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播期试验结果及分析
        2.2.2 施氮时期和施氮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2.2.3 栽培措施组合试验结果及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及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示范
    3.1 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及技术示范展示情况概述
    3.2 示范展示效果
    3.3 品种及技术推广措施
    3.4 存在问题
第四章 结论
    4.1 优质春小麦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4.2 适宜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4.3 示范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7)密度、N肥力对春小麦不同基因型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小麦品质研究概述
    1.2 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
    1.3 环境条件对小麦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1.4 影响小麦品质的理化特性的研究
    1.5 试验研究的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
        2.2.1 田间设计
        2.2.2 农艺性状指标测定
        2.2.3 品质指标测定
    2.3 数据分析方法
        2.3.1 方差分析统计模型
        2.3.2 主成分分析统计模型
        2.3.3 回归分析数学模型
        2.3.4 聚类分析模型
        2.3.5 数据处理所用统计软件
3 试验结果
    3.1 不同品种的品质指标和产量指标的方差分析
        3.1.1 品质指标的方差分析
        3.1.2 品种产量指标的方差分析
    3.2 品种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3.3 农艺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
    3.4 品种(系)的聚类分析
        3.4.1 不同春小麦品种(系)品质聚类
        3.4.2 不同春小麦品种(系)产量聚类
    3.5 春小麦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最适肥力密度组合分析
4 讨论
    4.1 春小麦的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对栽培环境反应的研究
    4.2 不同肥力水平下决定春小麦不同类型变化的品质性状的研究
    4.3 决定产量的农艺性状的研究
    4.4 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对栽培环境反应的研究及意义
    4.5 春小麦品质性状对环境反应敏感性的研究
    4.6 春小麦品质性状最适肥力密度组合的研究
    4.7 春小麦品质区划的研究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面包型春小麦"新春9号"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的营养与作物原因分析[D]. 黄婷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氮肥运筹对南疆滴灌春小麦产量生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 张迪. 塔里木大学, 2019(07)
  • [3]新疆春小麦品种苗期耐盐性分析[J]. 李士磊,霍鹏,李卫华,石培春,魏凌基. 新疆农业科学, 2012(01)
  • [4]小麦籽粒硬度及其Pinb-D1a和Pinb-D1b基因分子标记研究[D]. 岳淑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4)
  • [5]中国和CIMMYT普通小麦puroindoline基因分子基础研究及其对加工品质的影响[D]. 陈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6]白银市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引进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 刘克菊.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9)
  • [7]密度、N肥力对春小麦不同基因型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D]. 马廷臣.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3)
  • [8]面包型春小麦"新春9号"高产栽培技术[J]. 高申祥,钱元春,王裕淳. 石河子科技, 2000(06)

标签:;  ;  ;  ;  ;  

面包型春小麦“新春9号”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