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甲型副伤寒疫情的流行调查

一起甲型副伤寒疫情的流行调查

一、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孟银平,王树坤[1](2022)在《伤寒与副伤寒暴发或流行危险因素、早期探测和有效监测》文中提出伤寒与副伤寒继续是具有全球性传播潜力、发病率较高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仍然是低中经济收入国家的一个紧迫疾病负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地方性流行区域显着特征是发病率较高、防控效果局限、水源食物污染和密切接触引起的病例较多;发达国家地区的显着特点是发病率很低和旅游相关病例构成比较大,发病率可持续减少还有困难;及时准确地对该病进行危险因素探测、驱动因素调查、传播链确定是防止暴发流行与减少危害的重要科技问题。本文综述伤寒与副伤寒危险因素、早期探测、有效监测的理论技术,重视该病暴发流行危险因素、驱动因素、传播链的多时空节点触发与多学科渠道监测及其病因学分化融合的结果结论,为构建敏感特异、分期度量伤寒与副伤寒有效监测的创新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顾敏华,姚建香,李骏[2](2019)在《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分析》文中提出伤寒、副伤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性强、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疾病负担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江阴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下降,呈散发状态,并稳定在较低水平,但近年来副伤寒的发病例数有明显上升趋势[2]。2016年12月27日,江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索传染病疫情信息系统时发现某中学发生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是该市近年来发生在学校的较大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

王树坤,闫梅英,王志刚,阳波,吴强,阚飙[3](2019)在《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体分子分型综合分析在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溯源控制中作用》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4月—2011年8月云南省元江县发生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587例确诊甲型副伤寒。有关部门进行了病例环境调查、分布特征分析、接触者管理、疫区处置和疫情报告;同时开展了病例与环境标本病原学检测,利用病原菌分子分型与基因组学技术,追溯疫情来源。结果显示,疫情起源与输入病例有关联,病原菌随污水排入蔬菜田、污染蔬菜、病例生吃污染蔬菜而感染;形成病例–污水–蔬菜–人群传播循环。采取环境污染控制、病例诊断治疗、密切接触者监测、人群健康教育防治策略措施后,历时17个月疫情得到完全控制。提示,病原菌分子分型、基因组学技术在流行病学调查、病原菌识别信息的传染源溯源和疫情精准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陈奕,丁克琴,易波,王思嘉,许国章[4](2018)在《1950—2017年沿海高流行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东部沿海地区67年间伤寒、副伤寒发病及死亡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流行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系统分析1950—2017年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和暴发数据,用PASW Statistics软件统计分析与模型拟合检验。【结果】1950—2017年宁波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9 583例,发病以2050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发病呈周期性波动,冬春季为发病高峰,与国内其他地区秋季发病高峰明显不同;暴发疫情以水源和食源性传播为主。【结论】宁波属于伤寒、副伤寒历史高流行区,发病与水源污染和居民生食、半生食海鲜的饮食习惯有关。沿海地区加强水源、粪便管理和贝类海产品卫生监管,开展健康宣教、改变居民生活习俗是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主要措施。

汪皓秋,俞骅,郑伟,郑之北,潘劲草[5](2018)在《杭州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近年来杭州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基因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对2002-2013年杭州地区分离的60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代表株进行测序并下载公共数据库中的39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基因组数据。以ATCC9150基因组为参考序列,鉴定所有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去除重组,构建基于SNP位点的系统发育树。用SRST2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工具扫描获得MLST型别,用SISTR扫描获得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型别,用SRST2和BLASTN扫描获得耐药基因。选择7种抗生素对60株杭州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5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基因组序列去重组后共鉴定得到19 258个SNP位点,菌株平均距离为0.007 0,距离小于0.05的占96.73%,提示45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基因组差异较小。58株杭州ST85型分离株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提示2002—2013年杭州地区甲型副伤寒疫情主要由ST85型菌株克隆传播引起。杭州菌株与5株国内5省菌株遗传距离较远(平均距离为0.057),与15株云南菌株距离较近(平均距离为0.003 2),与柬埔寨菌株的距离最近(平均距离为0.001 8),提示ST85型菌株存在跨国传播的可能性。2株杭州ST129型分离株中,HZ333与分离自江苏的两株菌近源(平均距离为0.009 7),提示ST129型部分菌株存在国内传播的可能性。60株杭州菌株除2株未分型外,其余58株菌被分为9个cgMLST型别;公共数据库中391株菌除57株未分型外,其余334株菌被分为165个cgMLST型别。60株杭州菌株均携带耐药基因,其中56株菌携带aac6-Iy耐药基因,4株菌携带aac6-Iaa耐药基因;公共数据库中的39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除了13株菌未携带耐药基因,其他378株菌均携带aac6-Iy耐药基因。60株杭州菌株中56株菌对7种抗生素均敏感;3株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1株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结论 2002-2013年杭州地区甲型副伤寒疫情主要由ST85型菌株克隆传播引起,该型菌株存在跨国传播的可能性;ST129型部分菌株存在国内传播的可能性。SNP位点分析技术分辨力高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为精准的对疫情进行溯源。aac6-Iy是全球范围内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普遍携带的一种耐药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传染病防控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臻鹏,杜小莉,刁保卫,闫梅英,阚飙,徐嘉良,卢昕[6](2018)在《云贵高原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优势克隆群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05-2012年我国云贵高原(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临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分子分型和群体结构。方法收集2005-2012年我国三个伤寒副伤寒高发省份分离自临床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145株。采用两种酶切(XbaI和SpeI)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分析。分析描述我国云贵高原近8年来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优势克隆群及克隆群变迁。结果 145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采用XbaI酶切可以得到38个PFGE型;采用SpeI酶切可以得到42个PFGE型;利用两种酶切结果联合分析,可以得到71个型别,其中2个型别所含菌数均超过10株。结论有些型别仅分布于某个省份某一年份,有些型别却可以在某一省份长期存在并逐年传播,成为优势型别。不同省份间优势型别有所不同,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

胡儒元,王恩[7](2017)在《某初级中学2009-2014年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宣恩县某初级中学2009—2014年间3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原因,为从源头减少学校副伤寒疫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病例的活动、饮水、饮食和接触史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宣恩县副伤寒历史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3次暴发疫情中病例临床治疗与转归情况,进行实验室证据询证调查。结果该校2009,2013,2014年3次暴发疫情的罹患率分别为2.65%,2.76%,2.25%,无重症及死亡病例。监测集中式供水的75份水源水、末梢水及简易自流水、井水、桶装水,仅3份桶装水符合卫生标准,其余均显示细菌学超标,但均未检出沙门菌、志贺菌、大肠杆菌O157。68份校内外环境及病例家庭外环境标本、学生食堂1周的食品留样70份、校内外79名食品餐饮从业人员及21名病例家属的血培养、肛拭培养均未检出沙门菌及志贺菌。随机抽取健康教师18人、健康学生117人进行监测,学生中有3人血培养检出甲型副伤寒杆菌,10人血清肥达试验显示异常。2014年疫情发病的有7例系该校2013年暴发疫情时发生的病例,2009,2013年疫情中病例在住院期间抗生素平均治疗时间为8 d,均没有达到规范治疗时间,且出院时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粪便培养。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与既往病例同班级、同桌、同宿舍、为好友等接触是危险因素(P值均<0.05)。对2009—2014年分离出的38份甲型副伤寒菌株进行溯源分析,显示高度同源。结论该校连续发生的暴发疫情主要是既往病人治疗不彻底,学校传染源发现不及时,致使传染源在校内积累,在适宜条件下引起疫情暴发。学校应加强传染病监测、发现、报告与管理机制,落实传染病的监测预警机制。

王树坤,王志刚,张晓和,阳波,吴强,阚飙,周燕华,杨汝松,闫梅英[8](2017)在《云南省元江县2010-2011年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调查与处置》文中指出目的现场调查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原因并进行处置。方法对2010- 2011年发生在云南省元江县的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进行流行病学特征描述,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环境卫生学检测调查引起暴发的危险因素及污染源,对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分离及耐药检测,针对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采取控制措施。结果全县10个乡镇均有甲型副伤寒病例发生,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期间共报告病例600例,各乡镇发病率不同且发病水平随着与城区受污染蔬菜地距离增加呈减弱趋势。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吃生蔬菜是甲型副伤寒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OR=65.3 ,P<0.001)。调查发现病例管理不规范,病例排泄物进入城区污水沟。医院和城区污水中分离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采取政府主导的禁售及禁种污染田蔬菜并加强医院污水消毒等措施后,暴发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城区、医院污水用于蔬菜田灌溉和生吃蔬菜区域性习惯共同作用促成污水-蔬菜-人群的传播循环,导致该起大型暴发流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干预措施对控制暴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胡儒元,王恩[9](2016)在《校内公共环境污染引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的调查》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14年6月某民族中学发生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暴发原因,为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流行病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暴发疫情数据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起疫情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2014年5月27日,截止6月14日,累计发病29例,罹患率2.25%。学生罹患率为2.34%,教职工罹患率为1.07%。男生罹患率为1.57%,女生罹患率为3.04%。3个年级的罹患率分别为1.83%、1.98%、3.86%。住读生罹患率为2.59%,走读生罹患率为1.29%。住读生中男生罹患率为1.93%,女生罹患率为3.21%。班级间、宿舍间均无明显聚集性。与学校饮用相同自来水和纯净水的居民、病例家属及病例所在村的居民,5月以来均无类似病例发现。本起疫情系首发病例发病后在校内生活、学习4天,造成学校公共场所或设施的污染,导致部分学生感染而陆续发病,通过密切接触而引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结论本起疫情迅速得到有效地控制,主要取决于医疗机构对于疾病的发病动态趋势有高度的敏感性,医疗机构及疾控机构具备有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卫计行政部门及政府建立有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因地制宜制订了有效的控制措施。学校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控制应标本兼治、统筹推进落实各项综合防制措施,强化各部门履职尽责意识是关键。

杨进,李永红,秦卫文,麦浩[10](2013)在《甲型副伤寒暴发危险因素1:2配对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一起农村甲型副伤寒暴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使用主元分析方法,对21例病例和42例社区对照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甲型副伤寒暴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把研究对象的SES分为5个层次,从最贫穷到富裕各层的SES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5,-0.79,-0.32,0.77,2.18并得到病例和对照在SES各层的分布。SES与甲型副伤寒发病无关联(P=0.07),饮用浅井水与甲型副伤寒发病有显着性关系(P=0.003,OR=22.3,95%CI∶2.91~170.26)。结论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直接污染浅井水水源可能是导致甲型副伤寒暴发的原因。

二、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伤寒与副伤寒暴发或流行危险因素、早期探测和有效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危险因素和传播机制
    1.1 基本概念
2 早期探测和流行曲线分期
    2.1 早期探测(图1)
    2.2 流行曲线分期(图2)
3 有效监测和病因学科分化融合
    3.1 有效监测
    3.2 病因学科分化融合(图3)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2)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3]
        1.2.1.1 疑似病例
        1.2.1.2 可能病例
        1.2.1.3 确诊病例
        1.2.1.4 带菌者
        1.2.2 流行病学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学校基本情况
    2.2 流行病学调查
        2.2.1 病例情况
        2.2.2 临床表现
        2.2.3 流行特征
        2.2.3.1 时间分布
        2.2.3.2 人群分布
        2.2.3.3 班级分布
        2.2.4 溯源调查
        2.2.4.1 病例调查
        2.2.4.2 经接触传播调查
        2.2.4.3 危险因素调查
        2.2.4.4 卫生学调查
    2.3 实验室检测
3 讨论

(3)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体分子分型综合分析在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溯源控制中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病例定义和指示病例
    1.2 流行特征
        1.2.1 病例的发病时间、区域和人群分布 (图1)
        1.2.2 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2 环境卫生学调查
3 实验室检测
    3.1 病例标本病原菌检测
    3.2 环境标本病原菌、污染指示菌检测
    3.3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分子分型 (图2)
4 疫情控制和预防措施
5 暴发原因与结论 (图3)

(4)1950—2017年沿海高流行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强度
    2.2 地区分布
    2.3 时间分布
    2.4 人群分布
        2.4.1 年龄分布
        2.4.2 性别分布
        2.4.3 职业分布
    2.5 暴发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6)云贵高原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优势克隆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PFGE实验方法
    1.3仪器试剂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菌株基本情况
    2.2 XbaI酶切PFGE分子分型结果
    2.3 SpeI酶切PFGE分子分型结果
    2.4 XbaI和SpeI两种酶切结果联合分析
    2.5 三省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优势克隆群流行分布分析
3 讨论

(7)某初级中学2009-2014年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既往疫情概况
    2.2 流行病学调查
        2.2.1 水源调查
        2.2.1. 1 自来水厂及其供应管网
        2.2.1. 2 桶装水
        2.2.1. 3 社区居民饮用水
        2.2.2 食源性调查
        2.2.3 病人所在家庭及社区感染调查
        2.2.4 特殊病例
        2.2.4. 1 2014年疫情首发病例
        2.2.4. 2 教师病例
        2.2.5 健康带菌监测
        2.2.6 病例治疗转归分析
    2.3 实验室溯源分析
    2.4 镇卫生院传染病防控管理
    2.5 中学传染病防控管理
3 讨论

(9)校内公共环境污染引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个案调查与采样
        1.3.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暴发现场基本情况
    2.2 首发病例
    2.3 流行病学特点
        2.3.1 流行强度
        2.3.2 时间分布
        2.3.3 人群分布
        2.3.4 空间分布
    2.4 实验室检测
        2.4.1 血培养
        2.4.2 肛拭培养
        2.4.3 食堂留样监测
        2.4.4 外环境监测
    2.5 危险因素调查
        2.5.1 水源性
        2.5.2 食源性
        2.5.3 社区感染
    2.6 结论
3 讨论

(10)甲型副伤寒暴发危险因素1:2配对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2 调查内容
    1.3 主元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PCA
    2.3 单因素分析
    2.4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四、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伤寒与副伤寒暴发或流行危险因素、早期探测和有效监测[J]. 孟银平,王树坤. 中国公共卫生, 2022(03)
  • [2]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分析[J]. 顾敏华,姚建香,李骏. 中国学校卫生, 2019(04)
  • [3]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体分子分型综合分析在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溯源控制中作用[J]. 王树坤,闫梅英,王志刚,阳波,吴强,阚飙. 中国公共卫生, 2019(03)
  • [4]1950—2017年沿海高流行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J]. 陈奕,丁克琴,易波,王思嘉,许国章. 上海预防医学, 2018(06)
  • [5]杭州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的初步研究[J]. 汪皓秋,俞骅,郑伟,郑之北,潘劲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8(02)
  • [6]云贵高原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优势克隆群的研究[J]. 李臻鹏,杜小莉,刁保卫,闫梅英,阚飙,徐嘉良,卢昕.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8(01)
  • [7]某初级中学2009-2014年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 胡儒元,王恩.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5)
  • [8]云南省元江县2010-2011年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调查与处置[J]. 王树坤,王志刚,张晓和,阳波,吴强,阚飙,周燕华,杨汝松,闫梅英.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02)
  • [9]校内公共环境污染引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的调查[J]. 胡儒元,王恩. 现代预防医学, 2016(23)
  • [10]甲型副伤寒暴发危险因素1:2配对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 杨进,李永红,秦卫文,麦浩.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3(03)

标签:;  ;  ;  ;  ;  

一起甲型副伤寒疫情的流行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