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土壤肥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

人工林土壤肥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

一、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丽[1](2021)在《东北东部山区主要针、阔叶人工纯林土壤肥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人工林存在土壤肥力降低的问题,通过了解人工林与天然林肥力之间的变化规律、人工林衰退程度,能够为人工林土壤肥力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研究针叶人工林土壤中阔叶苗木的生长状况,对针叶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东北东部临江、露水河、孟家岗地区人工针叶、阔叶纯林为研究对象,次生林为参照。通过不同林分0-20 cm、20-40 cm 土层的化学指标以及酶活性对比,探讨针、阔叶树种人工林和次生林土壤肥力的差异。并研究全光和60%全光(相当于0.4郁闭度,目前林冠下补植补造要求的林分郁闭度上限)条件下,落叶松(Larixgmelinii)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纯林土壤中1年生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苗木的生长状况,分析针叶林土壤肥力在不同光环境下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林相比次生林,土壤养分、酶活性整体降低,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磷酸酶活性方面,且在表层(0-20 cm)降低较明显。人工林表层土壤有机质(SOC)、全氮(TN)、碱解氮(AN)、速效钾(AK)含量以及磷酸酶活性(APA)较次生林显着降低,其中针叶林较次生林分别降低29%~65%、7%~49%、32%~51%、24%~88%、18%~53%,阔叶林较次生林分别降低 25%~53%、4%~45%、21%~40%、16%~52%、19%~34%。人工林土壤表层全磷(TP)含量、pH 和次生林间差异整体不显着。阔叶林土壤表层全钾(TK)含量显着高于次生林,针叶林和次生林间差异不显着。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效磷(AP)含量和次生林没有一致的规律。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IA)、脲酶活性(UA)在次生林中显着高于针叶人工林,与阔叶林规律不—致。(2)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蔗糖酶与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脲酶活性和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磷酸酶活性和全磷呈显着负相关,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3)对人工林和次生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进行综合肥力分析,总体表现为次生林>阔叶林>针叶林。临江不同林分土壤肥力综合得分为次生林(1.319)>杨树林(Populus)(0.631)>落叶松林(-0.022);露水河不同林分土壤肥力综合得分为次生林(0.258)>杨树林(-0.199)>落叶松林(-0.868);孟家岗林场不同林分土壤肥力综合得分为次生林(0.330)>水曲柳林(0.258)>落叶松林(-0.053)>红松林(-0.199)>樟子松林(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0.868)。(4)相比次生林,针叶林土壤可能会限制苗木的生长。红松林土壤显着限制了胡桃楸和水曲柳苗木的生长,且60%全光加剧了生长限制;落叶松林土壤对苗木生长无明显限制。全光下,胡桃楸生物量在红松林土中较次生林降低了 39.5%(P<0.05),水曲柳生物量在两土壤中差异不显着;60%全光下,胡桃楸生物量在红松林土中较次生林土中降低了 52.5%(P<0.05),水曲柳生物量在红松林土中较次生林土中降低41.9%(P<0.05)。全光下,红松林土壤中两苗木冠根比最低;60%全光时则相反。两种光照下,胡桃楸和水曲柳苗木在红松林土中氮、钾积累量显着低于次生林土中。落叶松林和次生林土壤中两树种苗木生物量以及氮、磷、钾积累量差异整体不显着。综上所述,人工林土壤肥力相比次生林显着降低,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以及磷酸酶活性方面,且人工针叶林降低更显着。将人工针叶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促进阔叶树种在针叶林内的更新是解决针叶纯林土壤肥力降低问题的主要途径。对于东北主要针叶林(落叶松和红松),红松林土壤肥力下降更明显,且改造时,红松林土壤中氮、钾元素可能会限制更新苗木的生长,低光照下限制加剧,因此改造时要注意施加肥料和改善光照环境。

吴高洋[2](2020)在《退化红壤区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异同及对混交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根叶是树木最重要的营养器官,根叶性状可塑性反映树木对生境的适应能力。造林树种选择及其混交模式是南方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典型退化红壤区于1991年营造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马纯)、湿地松(P.elliottii)人工纯林(湿纯)、湿地松和木荷初植混交林(湿混阔)、2008年木荷(Schima superba)补植马尾松纯林形成的混交林(马补阔)、木荷补植湿地松纯林形成混交林(湿补阔)共5种林分类型为对象,于2017~2019年间生长季(7月)采集表层土壤,测定养分含量,收集根系、新鲜枝叶和凋落枝叶,估测其生物量,测定养分含量,计算养分回收效率,分析不同林分类型马尾松和湿地松根际土壤、不同功能根系生物量、不同年龄新鲜和凋落枝叶养分含量及回收效率的异同,对比本地种马尾松和引进种湿地松根叶性状及土壤养分对混交阔叶树的响应机制,为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土壤全量养分及有效养分总体不显着(P<0.05)。混交显着提高湿地松土壤0~10 cm层全氮含量和氮磷比,提高马尾松根际土和湿地松非根际土铵态氮含量,对两个树种土壤其他全量和有效养分影响不显着。(2)马尾松纯林土壤0~10 cm层吸收根分布最多,20~40 cm层运输根分布最多,而湿地松纯林吸收根和运输根均为20~40 cm层分布最多;马补阔土壤0~10cm层运输根分布最多,20~40 cm层吸收根分布最多,湿补阔0~10 cm层吸收根分布最多,10~20 cm层运输根分布最多,湿混阔0~10 cm土层吸收根分布最多,20~40 cm土层运输根分布最多。马补阔显着降低马尾松林土壤0~10 cm和10~20cm层吸收根生物量,显着增加0~10 cm层运输根生物量;湿补阔显着降低湿地松林土壤20~40 cm层吸收根生物量,而湿混阔对湿地松吸收根和运输根生物量均无显着影响。此外,马尾松和湿地松吸收根和运输根比根长对混交响应均不敏感。(3)马尾松新叶和老叶全氮含量、老叶全磷含量显着高于湿地松。马补阔显着提高马尾松老枝全磷含量,湿混阔和湿补阔对湿地松各器官全氮和全磷及氮磷比影响均不显着。(4)马尾松林凋落叶量低于湿地松林,但混交对马尾松和湿地松凋落叶量及其氮磷回收度和回收效率均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具有较强的环境可塑性,主要通过调整根系的空间分布格局来适应退化红壤区混交阔叶树所带的资源竞争。两个树种均可推荐为该研究区植被恢复的造林树种,且均可将其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

黄冠[3](2020)在《施肥对幼龄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分布范围广,是中国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为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人工林的健康经营,人工施肥成为一项重要的营林措施。本研究通过4年生与8年生幼龄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施肥处理试验,探究提高幼龄人工林生产力的最佳施肥方案。同时引入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与养分循环参数,揭示人工林生长量、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的生态循环间相关关系,为高效培育人工林合理的施肥制度提供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指导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施肥处理1年后人工林生长量变化明显。4年生与8年生人工林生长量变化上,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对照没有明显的提升。HP(高磷肥处理)处理相比对照树高分别增长0.27m、0.35m,增幅为39%、41%;树干生物量增长0.47kg/株、4.19kg/株,增幅为52%、63%。NP(氮磷肥处理)处理相比对照树高增长0.27m、0.34m,增幅为39%、40%;胸径增长0.20cm、0.38cm,增幅为24%、40%;树干生物量增长0.42kg/株、4.21kg/株,增幅为46%、62%。NPK处理相比对照树高增长0.33m、0.44m,增幅为47%、51%;胸径增长0.34cm、0.43cm,增幅为41%、45%;树干生物量增长0.54kg/株、5.14kg/株,增幅为60%、75%;总生物量增幅为61%、76%。幼龄人工林同量施肥处理中,4年生人工林的各项生长低于8年生人工林,即施肥对8年生人工林生长效益更为明显。同时,都是NPK(氮磷钾肥处理)处理(100 kg N/hm2+50 kg P/hm2+50kg K/hm2)对4年生、8年生人工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2)施肥处理1年内人工林土壤-植物-凋落物养分计量特征影响是不同的。4年生与8年生人工林不同施肥处理中:施肥对土壤全氮的影响并不显着。NPK(氮磷钾肥处理)、NP(氮磷肥处理)、HP(高磷肥处理)处理显着提升土壤全磷含量,相比对照增幅分别为45%和44%、51%和47%、60%和41%。除单施磷肥的处理外,其他处理显着提升针叶全氮含量,增长幅度为40%~78%。所有施肥处理均显着提高针叶全磷含量,其中NPK最明显,相比对照增幅分别为116%和141%。(3)施肥处理对人工林养分生态循环特征的影响是不同的。8年生施肥结果表明:NPK、(氮磷钾肥处理)、NP(氮磷肥处理)明显提升氮存留量,相比对照增加31.42 kg/ha·a、30.03 kg/ha·a,增长幅度为128%、118%;NPK处理显着增加氮归还量,相比对照增加273%。添加高量磷肥的处理显着增加磷存留量,NPK、NP处理增长幅度最大,相比对照增加了3.67 kg/ha·a、2.88 kg/ha·a,增幅为360%、458%。4年生施肥结果表明:添加含氮肥的处理明显提升氮存留量,NP处理最为显着,相比对照增长8.66kg/ha·a,增幅为135%;而添加磷肥显着提高氮归还量,最高的为P+处理,相比对照增加15.02 kg/ha·a,增幅为139%。8年生人工林氮、磷元素循环系数变幅分别在0.44~0.56、0.50~0.68之间,4年生变幅分别在0.62~0.70、0.38~0.53,相同林龄不同处理间无显着差异,且与对照差异亦不显着,但8年生氮、磷元素的循环系数显着下降,即植被层吸收更多却归还更少的养分,从而阐述了8年生人工林相比4年生人工林更需要施肥措施的依据。施肥处理后氮元素的利用效率降低40%~60%,即单位含量的营养元素所提高的生物量降低。而磷元素的再吸收效率相比对照增长15%~40%,同时添加磷肥后人工林生长量有显着提升,由此表明试验马尾松人工林地力限制现象中,磷元素缺乏最为严重。(4)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氮存留量与生物量增长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34,磷吸收量与树高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34,磷存留量则与胸径、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06、0.878,由此可知氮磷元素的存留量与吸收量和人工林生长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与此同时,氮元素存留量与土壤氮磷含量呈正相关,系数为0.553、0.573,与针叶、凋落物氮含量也呈现较强的正相关,系数为0.819、0.839,磷元素存留量与土壤磷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系数为0.779,与针叶、凋落物磷含量也呈现较强的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0.870。而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受施肥处理的直接调控,由此建立了生长量-养分计量特征-养分循环间的相关关系。本次试验中NPK处理对8年生人工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施肥处理后土壤氮、磷元素含量显着增加,土壤可利用营养元素增加,植物针叶改变养分利用策略,即氮、磷的养分利用效率下降36%、47%,再吸收效率上升190%、503%,针叶中氮、磷含量相比对照增长39%、242%,从而人工林氮、磷元素年存留量增长128%、458%。结果表明人工林生长量增长与养分循环的联系可应用于指导不同环境的马尾松人工林培育上,即通过测定人工林养分计量及循环特征,更加精细的制定出NPK的有效施肥方案,为发展人工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对林间施肥管理起指导作用。

张军[4](2020)在《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东北的黑土区是世界着名的四大黑土区之一,自清朝末期开垦以来,由于不合理的耕种和不断增强的生产活动,遭受到了严重的土壤侵蚀,且加速退化。为恢复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侵蚀,尤其是风蚀,黑龙江省西部典型黑土区的人们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种植以杨树、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灌木柳等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已经成为了该地区农林复合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林业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组成部分,为当地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作物高产稳产、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出现了林分退化现象,关于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报道也较多。人工林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林地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性质恶化。林地土壤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营养元素转化的枢纽,对林木健康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林地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科学地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维持地力长期发挥作用也是当前农林科学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农业大县拜泉县为研究区;在研究区内,筛选了 5种同林龄(19年)不同类型的农田防护林带样地(即小黑杨纯林X、落叶松纯林L、樟子松纯林Z、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SL、落叶松与樟子松混交林ZL),6种林龄的小黑杨农田防护林带样地(即幼龄林X09、中龄林X03、近熟林X99、成熟早期林X95、成熟晚期林X88、过熟林X84),4种林龄的落叶松农田防护林样地(即幼龄林L99、中龄林L92、近熟早期林L87、近熟晚期林L81),1个弃耕20年的对照样地(CK),共计14种样地(不同类型防护林中的X、L分别与不同林龄防护林系列的X99、L99相同)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类型、不同林龄防护林的0-60cm 土层的20种土壤性质,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0-20 cm 土层)的细菌16S rDNA多样性;运用“时空替代法”研究不同林龄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显着差异检验(LSD)研究土壤性质的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克服土壤指标体系的多重共线性筛选出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并用其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高通量测序(HTS)和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得到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通过对比KEGG代谢通路数据库对所得细菌群落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涉及C、N、P、S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大小,对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功能潜势进行预测,通过对土壤性质和不同类型样地间具有显着差异的物种进行冗余分析(RDA)得到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的重要土壤性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L、Z、SL均比CK显着增加了土壤容重(BD);在各类型防护林中,ZL的土壤饱和持水量(SHC)、毛管持水量(CHC)、田间持水量(FHC)、毛管孔隙度(CP)、总孔隙度(Pt)、通气度(Ae)均最大,而L的SHC、CHC、FHC,X的CP、Pt,X的Ae均最小;X、L、SL均比CK显着降低了 SHC、CHC、FHC,ZL 比其他类型防护林和CK均显着提高了 CP、Pt,各类型防护林均显着提高了 Ae,且ZL比X和SL提高的更显着;Z比CK和L显着提高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NCP);各类型防护林均显着降低了土壤质量含水率(MCg),且ZL降低的程度显着大于X和显着小于L。各类型防护林均比CK显着减小了土壤pH、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总磷含量(TP),X、L、ZL均显着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NN),而Z显着增加了NN;X、L、Z、SL均显着增加了速效钾含量(AK),且X增加的最显着;X比其他类型显着降低了土壤pH,却显着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含量(AN);X、L、SL均比ZL显着降低了 TOC;L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AP),却显着降低了 TP;Z、SL均显着降低了 AP。各类型防护林维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MBN)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X>Z>SL>ZL>L。(2)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FHC、Ae、TOC、NN、AK、TK六个指标。不同类型防护林地土壤的SQI排序为Z>ZL>SL>L>X。2.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随着林龄的增加,BD呈先降低、后增加,在中龄林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变化;SHC、CHC、FHC、NCP、MCg变化方向一致;Ae持续增大,在成熟晚期林达到最大值,并且在成熟林和过熟林中显着高于CK。各林龄防护林,随林龄增加显着降低了土壤pH、TOC、TN、TP,提高了 AN、AK;除幼龄林外,其他林龄显着降低了 NN;各林龄的AP变化较为复杂,在成熟早期林中显着低于CK,而在成熟晚期林和过熟林中又显着高于CK;除幼龄林的MBC变化不大外,其他林龄MBC均比CK显着降低;中龄林和过熟林比CK显着降低了 MBN,幼龄林比其他林龄显着增加了MBN。(2)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FHC、Ae、NN、AN、TK五个指标。SQI(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X88>X84>X95>X99>X09>X03>CK,除中龄林外的小黑杨防护林显着地改善了土壤综合质量;防护林地各土层SQI基本也都高于对照;各土层SQI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成熟林或过熟林中,最小值出现于幼龄林或中龄林中。3.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各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增加了 BD,显着降低了 SHC、CHC、FHC;近熟早期林比近熟晚期林显着降低了 NCP;近熟晚期林比其他林龄显着降低了 CP、Pt;各林龄均比CK显着降低了 MCg,却显着提高了 Ae,且幼龄林和中龄林的Ae显着高于近熟林;各林龄防护林均显着降低土壤pH、TOC、TN、TP,其中,幼龄林土壤pH显着高于其他林龄,中龄林的TOC、TN显着低于近熟晚期林,近熟早期林的TP显着高于其他林龄;各林龄增加了 AN、AP、AK,其中,近熟晚期林比近熟早期林显着增加了AN、AK,中龄林比其他林龄显着增加了 AP;近熟晚期林显着提高了 NN,而幼龄林显着提高了 TK;各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各土层的MBC、MBN均比CK显着下降。(2)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SHC、NCP、MCg、NN、AK五个指标。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的SQI排序为L99>L81>L92>L87>CK,与CK相比,落叶松防护林的SQI虽然稍有增加,但没有达到显着程度;落叶松防护林地0-20 cm 土层SQI基本也都高于对照,20-40 cm土层SQI却小于对照,这种差异在近熟晚期林均达到显着水平;10-20 cm 土层和40-60 cm 土层SQI最大值出现在幼龄林中,0-10 cm和20-40 cm土层SQI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近熟林L81和L87中;而各层的SQI最小值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出现在更深层土壤中。4.不同类型防护林表层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影响因素(1)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不同,优势门均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孢菌门,但丰度差异最大门的是放线菌门;Krasilnikovia、Rubrobacter、RB41是共有的优势属,并且优势菌属在樟子松纯林中分布最多;Actinoplanes和Krasilnikovia分别是0-10 cm 土层和10-20 cm 土层防护林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差异最大的属,也是这两个土层土壤细菌群落构建的关键属;土壤细菌的特有OTUs数量在0-10cm土层高于10-20cm土层,在CK中高于防护林。ZL的OTUs总数最多。(2)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的固碳、有机质分解与同化,固氮和氮素同化,解磷能力、硫酸盐同化和异化能力方面各不相同,其中SL菌群基因功能综合潜势较强,X较差,ZL、Z、L处于中等水平。(3)对防护林不同土层细菌群落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壤性质因素在0-10 cm土层是AK、TN、Ae,在10-20cm土层是pH、AN、MCg、TOC。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防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分布和群落组成有不同的影响;不同林龄小黑杨农田防护林和不同林龄落叶松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性质虽然随林龄的增加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但均提高了其土壤综合质量;从林地土壤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在黑龙江西部黑土区营建农田防护林时,纯林应优先考虑采用樟子松树种,混交林则优先考虑采用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模式;造林树种是引起土壤性质和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是树种性质和土壤性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树种的筛选与优化、农田防护林林地土壤的调控、农田防护林更新模式的选择与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孙启越[5](2019)在《河北平泉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地力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围绕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地力能否维持的问题,采用时序研究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一致的不同林龄人工林(32年中龄林、40年近熟林、53年成熟林)、皆伐后不同时间(伐后5年、10年、24年)的天然更新林以及撂荒地开展调查研究,用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林木生长量、林分蓄积量、凋落物储量、凋落物持水能力、林下植物多样性等指标综合分析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地力变化情况。旨在明确现有经营模式下油松林的地力状况,针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油松合理育林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对实现油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从人工林中龄林到成熟林阶段,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有明显改善;皆伐后初期林地土壤质量继续提升,皆伐后5年到24年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然而伐后24年天然更新林土壤质量总体仍好于中龄林和近熟林;天然更新林相比撂荒地土壤质量明显提高,说明油松人工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恢复森林对土壤质量整体上是有利的。(2)不同发育阶段林地凋落物层最大持水率差异不大,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凋落物逐渐累积,林地凋落物层的持水能力相应逐渐增加,成熟林凋落物层凋落物储量达5.02 t·hm-2,最大持水量达10.80 t·hm-2;皆伐收获后林地凋落物储量大幅减少,凋落物持水量明显下降;至皆伐后24年,地表凋落物重新累积起来,储量达4.14t·hm-2,接近32年人工林,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也增长至9.18 t·hm-2。(3)油松人工林及皆伐后天然更新林下植物以菊科和蔷薇科为主,7组样地共出现灌木植物21种,草本植物66种。从中龄林到成熟林,林下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林下物种数在皆伐后初期相比成熟林显着降低,随着时间推移又逐渐增多,在伐后10年多样性指数达到峰值,随后出现的下降与个体竞争有关。皆伐后自然植被恢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提高,且林下植物发展与土壤质量改善可以相互促进。(4)油松人工林与皆伐后天然更新林在0~20年林木生长过程差异不显着,天然更新林在树龄20年时的林木生长量相比人工林稍有提高。32年、40年、53年生人工林蓄积量分别为114.30 m3·hm-2、113.06 m3·hm-2和 130.27 m3·hm-2。伐后24年天然更新林林分蓄积仅为46.28 m3·hm-2,从维持林分长期生产力的角度建议在林分自然稀疏后进行人工补植,或在自然稀疏前及时进行人工抚育。(5)人工林皆伐收获后依靠天然更新实现植被恢复的过程实现了地力的自我维持。在皆伐10年以后,天然更新密度过大,林地开始出现自然稀疏,建议及时进行人工抚育,移出部分天然更新,以及在过疏林分中补植油松及阔叶树种,以维持林地土壤质量、提高森林结构稳定性,延续林分长期生产力。

史佳伟[6](2019)在《太岳山人工林地力影响因子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8种林分类型(20年油松林、40年油松林、80年油松林、>100年油松林、40年油松间伐林、皆伐后40年生的油松林、20年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以及20年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地力状况,指标包括土壤pH、田间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容重、毛管孔隙度、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有机碳、无机氮、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利用地力评价方法和生态化学计量学进行分析,旨在为太岳山人工林地力维持措施的制定提出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油松林土壤容重随着林龄逐渐降低,而土壤含水率则相反,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呈现整体上升趋势,表现为一定的表聚效应。(2)三种林型土壤铵态氮、全氮含量上层土含量高于下层土。混交林下层土有机碳、无机氮含量最高,微生物生物量则表层土含量高。(3)人为干扰下(皆伐和间伐),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田间持水量均比对照样地高。微生物生物量氮、磷皆伐林最高,对照油松林最低。(4)地力评价表明,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硝态氮对土壤地力影响较大。土壤综合指数排名前四位的是:40年生油松间伐林、40年生油松林、100年生油松林和皆伐后40年生长的油松林。上层土 80年生油松林地力评价得分最低,80年生油松林的蓄积量和细根生物量较大,表明其生长迅速,土壤养分消耗过多,地力评价指数较低。(5)经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C:N和C:P与我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P素含量供应充足,但N:P 比平均水平偏低,说明本地区森林土壤仍然受氮限制。

刘卓[7](2019)在《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森林生产力是研究森林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内容,也是评价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森林的生产力,探究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对森林经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53块马尾松人工林系统抽样样地数据和20块马尾松典型观测样地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林龄阶段、不同密度等级、不同树种组成类型下林分生长变化状况和土壤养分元素动态变化,并以各因素(林龄、密度、树种组成、土壤养分元素)作为变量,分别构建了含不同因素的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以期为南亚热带马尾松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主要表明:(1)林龄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有显着影响,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平均胸径、总胸高断面积、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差异显着(p<0.05),且平均胸径、总胸高断面积、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林分蓄积生长量和生长率随林龄增大而减少,且从中龄林过渡到近熟林阶段时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含林龄阶段固定效应的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发现随林龄的增大,模拟所得各林龄阶段所对应的参数a的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近熟林阶段参数a的值最大,说明研究区内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随林龄增大而增大,且在近熟林阶段达到最大。(2)林分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影响显着,林分平均胸径与平均单株材积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总胸高断面积和林分蓄积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对于马尾松中龄林,中密度(750-1100n*hm-2)下林分蓄积定期平均生长量PAI和生长率Pt最大,分别为18.716m3*hm-2*a-1,11.97%;对于马尾松近熟林,不同密度等级下马尾松近熟林林分蓄积定期平均生长量差异不显着。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指标对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方程拟合效果的影响,发现林分密度指数(SDI)更能反映其生长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含密度等级固定效应的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发现模拟得到的参数a的值随林分密度指数(SDI)的增大而增大,说明研究区内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生产力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3)树种组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林下补植不同树种的各改造模式(A1-A4)林分蓄积定期平均生长量和生长率以及单位面积进界蓄积均大于对照纯林,其中改造模式A2各方面均大于其他改造模式,而枯损量则是对照纯林要远远大于各改造模式;在单木水平上,各改造模式平均胸径生长量、平均树高生长量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均大于对照纯林,其中改造模式A2各方面均大于其他改造模式。综合看来,改造模式A2(林下补植大叶栎和格木)在短期内改造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含树种组成类型固定效应的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发现马尾松纯林参数a的值最大,其次为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再次为马尾松与其他阔叶树种(如红锥、灰木莲等)形成的混交林。(4)不同土壤养分元素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pH值在各林龄阶段均为下降;有机质含量在中龄林阶段时显着减少,在其他林龄阶段变化不大;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在各林龄阶段基本均为增加;全磷含量在各林龄阶段表现为增加或基本不变,速效磷含量在中龄林阶段显着减少;全钾含量除成熟林外各林龄阶段均为增加,速效钾在含量在中龄林阶段明显减少,其他林龄阶段变化不大。为探究生产力和土壤养分元素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林分生产力与pH值呈显着负相关,与全钾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与碱解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H值、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影响显着,在此基础上,采用再参数化的方法,构建含土壤养分元素的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发现pH值和速效磷含量与断面积生长负相关,碱解氮含量与断面积生长呈正相关。

李林[8](2018)在《青神县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天然林资源以每年1145万hm2的速度消失,全世界森林总量急剧减少。因而,发展人工林已成为减缓木材供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引种巨桉成功之后,巨桉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栽植巨桉,栽植地域出现了土壤退化、林地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已成为阻碍巨桉人工林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四川省青神县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6a生Ⅰ、Ⅱ和Ⅲ代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时序研究法(空间换时间),研究巨桉连栽对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揭示连续栽植巨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神县各代巨桉人工林0-10cm土层的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大于10-20cm土层。随着巨桉连栽代次的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明显下降,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真菌总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降低,但差异不显着。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总量在0-10cm土层中逐代降低,差异也不显着;在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2)青神县各代巨桉人工林0-1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大于10-20cm土层。随连栽代次增加,MBC和MBN含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均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C/N波动范围分别介于9.3910.64和9.9512.26之间,不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量C/N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巨桉连栽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真菌占据优势和土壤供肥能力较弱。(3)青神县各代巨桉人工林0-10cm土层的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都大于10-20cm土层。(4)随着巨桉连栽代次的增加,脲酶活性在0-1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在10-20cm土层中逐代降低,但差异不显着。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过氧化物酶活性在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在0-10cm土层过氧化物酶活性逐代减少但差异不显着。(5)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由于巨桉是速生树种,生长快,长期单一种植,造成土壤酸化;林内凋落物减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从而导致森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降低。因此,在巨桉连栽过程中,要及时采取施肥、保留采伐乘余物、营建混交林等经营措施,以提高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从而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巨桉人工林生产力。

顾玉锋[9](2017)在《抚顺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现状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及转变落叶松人林经营方式实践进行相关调查,分析认为抚顺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在国民经济及整个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作用等不容忽视,建议转变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方向,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廖博一[10](2015)在《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桉树人工林生长快、轮伐期短,集约化经营,随着桉树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桉树人工林连栽生产力下降日趋严重,严重限制了桉树的造林规模。由于缺乏对桉树人工林栽培措施的生态功能方面的深入研究,目前对桉树连栽地力衰退的原因和地力衰退的防治措施还不很清楚,导致了生产上桉树造林措施的盲目性极大,影响了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保持。因此如何揭示桉树连栽地力衰退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成为当前林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有鉴于此,本论文在导师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课题组2011年设计的桉树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不同整地方式、不同抚育方式、不同混交林方式、不同绿肥套种模式、不同更新方式等定位观测样地,进行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的生长、林下植被发育、土壤肥力变化等进行动态测定,研究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筛选适合南方地区应用的能保持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经营措施,为桉树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大影响。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和树高生均存在显着差异,商业收获处理桉树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优于其它林地清理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全面清除植被处理的1.32倍、全树收获的1.15倍、采伐剩余加倍物的1.22倍,常规处理的1.47倍;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桉树林下植被存在差异。商业收获处理林下植被组成较为丰富;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桉树林地土壤肥力有较大影响,土壤孔隙状况表现为商业收获处理优于其它处理。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十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商业收获的表现最佳。(2)不同整地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整地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差异达显着水平,穴垦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整地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全垦的1.51倍,带垦的1.11倍;带垦处理下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丰富,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不同整地方式对桉树林地土壤肥力有较大影响,土壤孔隙状况表现为穴垦优于其它整地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穴垦处理桉树人工林的表现最佳。(3)不同抚育方式对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显着影响。不同抚育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和树高生长均存在显着差异,扩穴抚育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抚育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块状抚育的1.15倍,不抚育的1.32倍;不同抚育方式桉树林下植被发育存在差异,块状抚育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更丰富。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较高;不同抚育方式桉树林土壤肥力存在一定差异,土壤孔隙状况表现为块状抚育优于其它抚育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块状抚育和扩穴连带抚育均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其中扩穴连带表现最佳。(4)套播绿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积极影响,不同林地套播方式桉树人工林生长存在显着差异。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模式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套播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套播扁豆的1.1倍,不套播的1.5倍。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处理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更丰富,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环境维持效果好,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土壤的肥力状况表现为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处理优于其它套播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套播扁豆和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最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5)不同林地更新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不同伐桩处理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差异达显着水平,伐桩催腐处理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状显优于其它更新方式,其4年生人工林胸径分别是萌芽更新的1.44倍,人工更新的1.31倍。伐桩催腐处理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表现却更丰富,对生态系统环境维持效果好,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土壤肥力状况表现为伐桩催腐处理优于其它更新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伐桩催腐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效果最好。(6)混交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显着影响。不同混交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存在显着差异,桉树×相思处理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混交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桉树×南洋楹1.08倍,桉树纯林的1.66倍。桉树与南洋楹混交林植被群落组成更丰富,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桉树×相思处理的土壤肥力优于其它混交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桉树×相思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效果最好。

二、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东部山区主要针、阔叶人工纯林土壤肥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研究进展
        1.1.1 林分生产力研究进展
        1.1.2 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1.1.2.1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进展
        1.1.2.2 土壤化学性质研究进展
        1.1.2.3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1.2.4 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
        1.1.2.5 土壤生物检测研究进展
        1.1.2.6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1.2 土壤养分对苗木影响的研究
    1.3 本研究主要目的与意义
2 不同林分土壤肥力研究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及土壤样品采集
        2.2.2 土壤化学指标测定
        2.2.3 土壤酶活性测定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林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3.1.1 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2.3.1.2 不同林分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2.3.1.3 不同林分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2.3.1.4 不同林分对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2.3.1.5 不同林分对土壤pH的影响
        2.3.2 不同林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2.1 不同林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2.3.2.2 不同林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2.3.2.3 不同林分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2.3.3 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相关分析
        2.3.4 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2.4 讨论与结论
        2.4.1 不同林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4.2 不同林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4.3 不同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林分土壤肥力的生物检测
    3.1 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苗木栽植
        3.1.3 指标测定
        3.1.3.1 苗高、地径测定
        3.1.3.2 苗木生物量测定
        3.1.3.3 苗木氮磷钾积累量的测定
        3.1.3.4 土壤养分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及酸度
        3.2.2 不同林分土壤对胡桃楸和水曲柳苗木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林分土壤对胡桃楸和水曲柳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4 不同林分土壤对胡桃楸和水曲柳苗木养分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与结论
        3.3.1 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特征
        3.3.2 不同林分土壤对胡桃楸和水曲柳苗木养分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林分土壤对胡桃楸、水曲柳苗木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退化红壤区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异同及对混交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人工林的地位及现状研究概况
        1.1.1 人工林的价值及地位
        1.1.2 我国人工林的资源现状
        1.1.3 我国人工林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
    1.2 退化红壤区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3 马尾松、湿地松及其研究进展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3.1 根系样品的采集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3 新鲜枝叶样品的采集
        2.3.4 凋落物的收集
    2.4 研究方法
        2.4.1 根系的筛选与生物量的测定
        2.4.2 土壤速效养分测定
        2.4.3 全量养分测定
        2.4.4 养分回收效率计算
    2.5 数据处理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及根际养分含量的变异
        3.1.1 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
        3.1.2 土壤有效养分供给特征
    3.2 根系分布及功能性状的变异
        3.2.1 根系空间分布格局
        3.2.2 根系功能性状的变异
    3.3 新鲜枝叶养分的分异规律
        3.3.1 新鲜小枝养分含量分异规律
        3.3.2 新鲜叶片养分含量特征
    3.4 凋落叶量及养分回收的变异格局
        3.4.1 林分地上凋落物量特征
        3.4.2 叶片养分回收度
        3.4.3 叶片养分回收效率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供应的变异
    4.2 不同林分类型根系分布及性状特征
    4.3 不同林分类型枝叶养分特征
    4.4 不同林分类型养分回收效率特征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施肥对幼龄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工林地力衰退现状研究
        1.2.2 马尾松人工林施肥试验研究进展
        1.2.3 人工林养分生态循环特征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的选择与调查
        2.2.1 样地选择
        2.2.2 样地生长量的测定
        2.2.3 样地生物量的测定
    2.3 试验设计与样地设置
    2.4 分析样品的采集
        2.4.1 土壤样品的采集
        2.4.2 植物、凋落物样品的采集
    2.5 分析样品的测定
        2.5.1 土壤样品的养分含量测定
        2.5.2 植物、凋落物养分含量测定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6.1 计算与统计分析
        2.6.2 养分循环特征
        2.6.3 养分利用率与再吸收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肥对幼龄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1.1 8 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生长量变化
        3.1.2 4 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生长量变化
        3.1.3 不同幼龄林施肥1年后增长生长量比较
    3.2 施肥对幼龄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2.1 8 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变化
        3.2.2 4 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变化
        3.2.3 植物、土壤、凋落物养分化学计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3.2.4 幼龄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
        3.2.5 养分季节变化特征在人工林施肥措施的应用分析
    3.3 施肥对幼龄马尾松人工林养分生态循环特征的短期影响
        3.3.1 8 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短期影响
        3.3.2 4 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短期影响
        3.3.3 不同林龄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特征变化分析
    3.4 施肥后人工林生长、养分化学计量与养分循环间的相关分析
        3.4.1 养分化学计量特征与养分循环的关系
        3.4.2 人工林生长量与养分循环的相关关系
        3.4.3 人工林生长量、养分化学计量及养分循环相关性的应用探究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施肥对幼龄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4.1.2 施肥对幼龄马尾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的影响
        4.1.3 施肥对马尾松人工林养分生态循环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的设置与调查
        2.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2.3 土壤性质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2.5 评价体系的构建
3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3.1.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3.1.3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3.2 讨论
        3.2.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3.2.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4.1.2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4.1.3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4.2 讨论
        4.2.1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4.2.2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5.1.2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5.1.3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5.2 讨论
        5.2.1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5.2.2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影响因素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6.1.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功能
        6.1.3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土壤性质因素
    6.2 讨论
        6.2.1 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6.2.2 土壤细菌的功能
        6.2.3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土壤性质因素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河北平泉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地力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人工林地力研究进展
        1.2.1 人工林地力研究的有关概念
        1.2.2 长期立地生产力保持研究
        1.2.3 我国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化
        1.2.4 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2.5 尚不明确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研究地林分状况与经营模式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土样采集与测定
        2.2.3 林分生长量与蓄积量测定
        2.2.4 地表凋落物调查
        2.2.5 林下植被调查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的土壤质量
        3.1.1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3.1.2 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3.1.3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1.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3.1.5 小结
    3.2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地表凋落物状况
        3.2.1 凋落物储量变化
        3.2.2 凋落物水分特征变化
        3.2.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凋落物层综合评价
        3.2.4 小结
    3.3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
        3.3.1 林下物种组成与重要值变化
        3.3.2 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
        3.3.3 林下植物群落相似性
        3.3.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综合评价
        3.3.5 小结
    3.4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林木生长过程与林分蓄积量
        3.4.1 胸径生长过程对比
        3.4.2 树高生长过程对比
        3.4.3 单株材积生长过程对比
        3.4.4 不同发育阶段的林分蓄积量
        3.4.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太岳山人工林地力影响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人工林地力研究概况
        1.2.1 地力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1.2.2 地力评价研究现状
        1.2.3 地力评价方法
        1.2.4 地力评价存在的问题
    1.3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2.3 研究技术路线
        2.2.4 样地选择及林分调查
        2.2.5 样品采集
        2.2.6 样品测定
    2.3 人工林地力综合评价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生物性状
    3.1 不同林龄结构油松林土壤性状分析
        3.1.1 不同林龄结构油松的土壤物理性状
        3.1.2 不同林龄结构油松的土壤化学性状
        3.1.3 不同林龄结构油松的土壤生物学性状
    3.2 不同林型土壤性状分析
        3.2.1 不同林型土壤物理性状
        3.2.2 不同林型土壤化学性状
        3.2.3 不同林型土壤生物学性状
    3.3 不同经营措施土壤性状分析
        3.3.1 不同经营措施土壤物理性状
        3.3.2 不同经营措施土壤化学性状
        3.3.3 不同经营措施土壤生物学性状
4 林分蓄积量及地下生物量
5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5.1 不同林龄结构油松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5.2 不同林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5.3 不同经营措施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6 太岳山地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6.1 指标权重的确定
    6.2 评价因子隶属度计算
    6.3 土壤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7 讨论
    7.1 不同林龄结构油松林土壤性状
    7.2 不同林型人工林土壤性状
    7.3 不同经营措施人工林土壤性状
    7.4 太岳山林分蓄积量与细根生物量
    7.5 太岳山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7.6 太岳山人工林地力评价状况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人工林生产力研究现状
        1.3.2 人工林结构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1.3.3 土壤与森林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1.3.4 近自然森林经营
    1.4 课题来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资源概况
        2.1.3 经营历史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经营单位级森林资源监测样地
        2.2.2 典型观测样地
    2.3 研究方法
        2.3.1 林分因子计算方法
        2.3.2 土壤取样与分析方法
        2.3.3 模型建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龄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3.1.1 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变化状况
        3.1.2 林龄对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1.3 小结
    3.2 林分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3.2.1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变化状况
        3.2.2 林分密度对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2.3 小结
    3.3 树种组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3.3.1 不同混交措施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变化状况
        3.3.2 树种组成对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3.3 小结
    3.4 土壤养分元素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3.4.1 不同林龄阶段土壤养分元素动态变化
        3.4.2 土壤养分元素对马尾松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4.3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青神县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1.2 影响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因素
    1.3 连栽对森林土壤微生物影响
        1.3.1 连栽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3.2 连栽对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4 影响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因素
    1.5 连栽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6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2.5.1 标准地的设置及调查
        2.5.2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2.5.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6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1 连栽巨桉对微生物总量的影响
        3.1.2 连栽巨桉对细菌数量的影响
        3.1.3 连栽巨桉对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3.1.4 连栽巨桉对真菌数量的影响
    3.2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3.2.1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量碳(MBC)的影响
        3.2.2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量氮(MBN)的影响
        3.2.3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量碳氮比(C/N)的影响
    3.3 连栽巨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1 连栽巨桉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3.2 连栽巨桉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3.3 连栽巨桉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4 连栽巨桉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5 连栽巨桉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3.3.6 连栽巨桉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 连栽巨桉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2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4.2.1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4.2.2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C/N)的影响
    4.3 巨桉连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5 结论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抚顺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现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2 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
    2.1 落叶松人工林的重要地位
        2.1.1 落叶松人工林木材生产,一直是抚顺地区林业的经济支柱。
        2.1.2 落叶松人工林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2.2 发展落叶松人工林是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观点产生的原因分析
        2.2.1 落叶松林形成的原因分析。
        2.2.2 国内外关于落叶松人工纯林可造成地力衰退的试验结果和结论
        2.2.3 克服落叶松人工林引起林地潜在地力衰退方面的探索实验
    2.3 抚顺地区改造落叶松人工纯林的实践
        2.3.1 营造落叶松阔叶树混交林,已有较多实践
        2.3.2 抚顺地区落叶松林下经济的发展是改造落叶松人工林的成功方向和亮点
3 结论

(10)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不同经营措施对人工林地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2.2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进展
3 研究地区概况
4 研究方法
    4.1 试验设计
        4.1.1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试验设计
        4.1.2 不同整地方式试验设计
        4.1.3 不同抚育方式试验设计
        4.1.4 不同套种绿肥方式试验设计
        4.1.5 不同更新方式试验设计
        4.1.6 不同混交林方式试验设计
    4.2 调查分析方法
        4.2.1 生长量调查
        4.2.2 林下植被调查
        4.2.3 土壤取样及分析方法
        4.2.4 数据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动态影响
        5.1.1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影响
        5.1.2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材积的影响
    5.2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动态
        5.2.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数量特征的影响
        5.2.2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
    5.3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动态
        5.3.1 不同营林措施桉树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3.1.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容重的影响
        5.3.1.2 不同营林措施桉树人工林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5.3.2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
        5.3.2.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全氮的影响
        5.3.2.2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全磷的影响
        5.3.2.3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全钾的影响
        5.3.2.4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3.2.5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PH的影响
6 讨论
    6.1 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2 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特征的影响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东部山区主要针、阔叶人工纯林土壤肥力研究[D]. 李红丽.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退化红壤区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异同及对混交的响应[D]. 吴高洋.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3]施肥对幼龄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D]. 黄冠.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D]. 张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5]河北平泉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地力变化研究[D]. 孙启越.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太岳山人工林地力影响因子的研究[D]. 史佳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7]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影响因素分析[D]. 刘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青神县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D]. 李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9]抚顺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现状的调查[J]. 顾玉锋. 中国林副特产, 2017(02)
  • [10]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 廖博一.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人工林土壤肥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