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落叶松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

华北落叶松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

一、华北落叶松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吕爱琳[1](2021)在《大青山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阴山中段-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大青山上4种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测定华北落叶松乔木层生物量,并据此建立生物量方程,对华北落叶松乔木层各器官、林下植被层及凋落物层和林地土壤及不同林龄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地土壤间养分分布状况和理化性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如下:1.各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列为34a>25a>42a>14a,灌木层为14a>25a>42a>34a,25a林龄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最高,42a林龄最低,地下部分生物量均高于地上部分。2.凋落物未分解层贮量最高的是42a林龄人工林,最低的是14a林龄人工林;半分解层贮量最高的是34a林龄人工林,贮量最低的是14a林龄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凋落物中C和P的含量先减少后增加,N和K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四种营养元素含量由大到小排序为C>N>K>P。3.不同深度土壤容重和含水率随林龄变化的趋势基本相同,其中土壤容重变化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加,在34a林龄达到最小值;含水率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小,在34a林龄时达到最大值。4.随土层深度增加,各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p H值基本呈现出增大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呈减小趋势;14a、34a和42a林龄人工林土壤全P含量先减小后增加,而25a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全P含量表现为下降趋势;14a和34a林龄人工林土壤全K含量先增加后减小,而25a和42a林龄土壤全K含量先减小后增加。5.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积累量大小顺序为42a>14a>34a>25a。随林龄增加,植被层、凋落物层养分积累量先增加后减小;土壤中全N积累量逐渐减小,全P积累量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全K积累量先减小后增加。养分年存留量大小顺序为34a>25a>14a>42a。随着林龄的增加,养分年存留量先增加后减小。养分年归还量大小顺序为34a>14a>25a>42a。随林龄增大,养分年归还量先减小后增加又减少。

郭娇宇[2](2021)在《内蒙古东部主要人工林碳计量参数及生物量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维持全球碳平衡,更好的履行国际责任,我国开始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针对内蒙古而言,由于缺乏适合该区域人工林碳计量参数值,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中均采用国际缺省值,因此,需要补充和完善内蒙古东部人工林区主要人工林的碳计量参数估计值,构建适合内蒙古主要人工林的生物量模型,提高该区域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估算精度。对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和制定合理的碳排放交易方案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东部主要人工林造林区为研究区域,以主要人工林(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樟子松、杨树)为研究对象,选用实测法测定内蒙古东部主要人工林生物量,计算4种人工林的碳计量参数值,主要包括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生物量扩展因子(BEF)、根茎比(R)与木材基本密度(WD),分析林分因子对碳计量参数影响。建立内蒙古东部主要人工林的生物量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4种人工林的幼龄林或中龄林碳计量参数值均大于平均值,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值均小于平均值。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和樟子松人工林的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生物量扩展因子(BEF)、木材基本密度(WD)的实测值比缺省值大18%-58%,根茎比(R)的实测值比缺省值小22%-37%。4种人工林的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生物量扩展因子(BEF)与林龄(A)、胸径(D)、树高(H)呈显着负相关,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樟子松人工林的根茎比(R)与林龄(A)有较小的负相关,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树人工林的木材基本密度(WD)与胸径(D)、树高(H)有较小的负相关。(2)通过对4种人工林各组分生物量模型参数的选择,及模型的检验与评价,得出4种人工林的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基于树高-胸径的幂函数模型,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各组分生物量最优模型为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幂函数模型,而杨树人工林的最优生物量模型则为以树高-胸径(D2H)为自变量的幂函数模型。(3)4种人工林的地上生物量(AB)、地下生物量(UB)与林分蓄积量(V)均有显着相关性(P<0.01),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AB)、地下生物量(UB),以及樟子松人工林和杨树人工林的地上生物量(AB)均以幂函数为最优模型,樟子松人工林、杨树人工林的地下生物量(UB)则以双曲线函数为最优模型。

吴丹[3](2020)在《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系及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系有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的作用,根系的生长及分布情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意义。为探讨樟子松根系分布与根系土壤养分分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针对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系及根系土壤,研究了不同林龄(10 a、40 a、60 a)、距树干不同水平距离(0 m、0.5 m、1.5 m、2.0 m)、不同土层(0~20 cm、20~40cm、40~60 cm、60~80 cm、80~100 cm)、不同方位(南、北)4个维度研究根系的分布特征及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可持续性经营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方位间比较,幼龄林根数量南方位高于北方位,成熟林和过熟林北方位高于南方位;幼林龄和成熟林根直径北方位高于南方位,过熟林南方位高于北方位。各林龄樟子松根系的数量和直径大小随土层深度与水平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根系主要分布在表层土壤和近树干处。在土层深度上,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0~40 cm)土壤,而水平上则集中在0~0.5 m范围内。(2)幼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樟子松根系土壤各养分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具有表聚性,各养分总体均集中在表层(0~20 cm)土壤。各林龄不同养分在南北方位间高低有所差异,总体而言,幼龄林南方位樟子松根系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均高于北方位;成熟林根系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南方位高于北方位;过熟林根系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南方位高于北方位。随着林龄的增长,樟子松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呈递减趋势,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3)樟子松幼龄林和成熟林土壤C:N高于全国土壤C:N平均值,土壤N有效性含量较少,表现为氮限制。幼龄林近树干处、成熟林远树干处树干处土壤氮限制更为强烈。不同林龄土壤N:P均值均远低于全国水平。进一步表明了樟子松林土壤受N限制。该论文有图39幅,表4个,参考文献82篇。

韩春[4](2020)在《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育及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土壤保育、涵养水源、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研究以兴隆山三种人工林(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四种天然林(青杄(Picea wilso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杜鹃灌丛(Rhododendron community))为研究对象,评价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保育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和树木耗水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研究不同林分“叶片-凋落物-土壤”之间的养分循环过程,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了解不同林分的土壤保育功能;通过检测不同林分的穿透雨、树干径流和土壤渗透液中酸性阴离子(NO3-,SO42-,Cl-)和金属阳离子(K+,Ca2+,Na2+,Mg2+,Fe3+,Pb2+,Cu2+,Cd2+)含量的变化,来评价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通过分析华北落叶松的耗水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来了解流域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问题。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树木叶片-凋落物-土壤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土壤养分含量与叶片、凋落物的碳氮比和碳磷比有显着的相关性,较高的碳氮比(C:N)、碳磷比(C:P)阻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三种人工林中,油松的叶片和凋落物层中有机碳、碳氮比、碳磷比均高于华北落叶松和青海云杉,而在四种天然林中,杜鹃灌丛和青杄显着高于白桦和山杨。因此,在三种人工林中,华北落叶松和青海云杉比油松能够显着提高土壤养分,在四种天然林中,青杄和杜鹃灌丛比山杨和白桦能显着提高土壤养分。此外,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速效养分(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显着提高了土壤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使土壤具有较大的孔隙度,能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2)针叶树种(青杄、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和油松)在植被层对酸性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的富集能力强于阔叶树种(白桦、山杨和杜鹃灌丛);所有林地的土壤渗透液中NO3-,Cl-,K+,Mg2+,Fe3+,Pb2+,Cu2+和Cd2+含量从土壤表层到深层都呈总体下降趋势,同时这些离子也集中在土壤表层(除了Cu2+和Cd2+富集在深层土壤)。所有林分土壤渗透液中SO42-,Ca2+和Na+含量均呈现由表层土壤向深层递增的趋势,且SO42-和Na+集中在深层土壤中,而Ca2+离子集中在表层土壤中。除油松林和山杨林外,其他针叶林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高于阔叶林,表明针叶林的土壤和凋落物层具有较强的离子清除和吸附能力。因此,在植被层,针叶树种对大气污染物的吸附和富集能力强于阔叶树种。在土壤层,青杄林、华北落叶松林和青海云杉林的污染物富集能力强于油松林,山杨林强于白桦林和杜鹃灌丛。(3)华北落叶松在日尺度上,净辐射(Ra)、空气温度(AT)、空气湿度(AH)、饱和水汽压差(VPD)和风速(WS)在白天与树干液流速度呈显着正相关,而在夜间与树干液流流速无显着相关性。在月尺度上,净辐射(Ra)、空气温度(AT)、饱和水汽压差(VPD)和风速(WS)与林分耗水量呈显着正相关,而降水量(Pr)与林分用水量呈显着负相关。结果还表明,除阴雨天外,华北落叶松林在整个生长季节的日蒸腾量随着净辐射(Ra)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并且6月至10月,树木由于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树干液流速度与气象因子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而处于萌发和快速生长阶段的5月份,夜间耗水量和白天耗水量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此外,由于兴隆山山地生态系统的气温相对较低,整个生长季节林分耗水量只有151.05mm左右,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综上所述,人工林的土壤保育和水源涵养功能依次为:华北落叶松林>青海云杉林>油松林,天然林的土壤保育和水源涵养功能依次为:青杄林>杜鹃灌丛>山杨林>白桦林。因此,在半干旱地区山地生态系统中,华北落叶松、青杄和青海云杉可作为适宜的人工造林树种,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保育、人工造林、水资源管理和森林资源恢复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范慧慧[5](2019)在《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动态变化及对采收方式和立地条件的响应》文中提出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是一种常广树种,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芳樟醇享有“香料之王”的美誉。市场上精油的价格为芳樟醇>桉油素>樟脑,目前芳樟用材资源缺乏,芳樟醇产量低,极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全球经济市场的需求。提高生物量是提高芳樟矮林精油产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对采收方式和立地条件的响应,基于芳樟矮林形态指标、生物量和精油产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揭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积累和动态变化,探索最佳叶/枝分配比例,以及形态指标与生物量和精油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叶面积与叶量,叶量与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预测模型,并对以后林分的动态和分布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果:1年动态变化中:芳樟矮林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表现规律为8月>7月>6月>5月>4月,而精油产量规律表现为7月>8月>6月>5月>4月;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空间分配均表现为叶>枝>干;在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叶/枝比中,4月比值均最高。结论可得,月动态变化中,芳樟矮林各个指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提高精油产量的前提是调控叶/枝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7月-8月),最高叶油量+最高生物量=最高精油产量。2采收方式中:芳樟矮林的形态指标、生物量和精油产量规律均表现为:一年砍伐一次>一年砍伐两次>一年未砍伐,在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空间分配规律均表现为叶>枝>干。生物量中,一年未砍伐的叶/枝分配比最高为2.36;精油产量中,一年砍伐一次的叶/枝油分配比值最高为19.62。芳樟矮林生长指标、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规律均表现为1.5m>1m>1.2m>0.3m>0.7m;芳樟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配在不同留茬高度的规律均表现为叶>枝>干;在芳樟矮林生物量的叶/枝比中0.7m的比值最高为2.01,而在精油产量中留茬高度以0.3m叶/枝精油比最高为19.2。结果可得出,6-8月精油产量最高的为一年砍伐一次,全年收益最佳模式为一年砍伐两次。芳樟矮林砍伐开始期为两年生,6-8月份最佳砍伐模式为一年砍伐一次,留茬高度为1.5m的效益最好,精油含量和产量的空间分配规律均表现为叶>枝>干。留茬高度以1.5m的留茬高度效益最好。3立地条件中:芳樟矮林生长指标、生物量和精油产量在不同坡位有明显的差异性,整体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空间分配均表现为叶>枝>干;在芳樟矮林生物量的叶/枝比中,上坡位的比值最高为4.06。而在芳樟矮林精油产量的叶/枝比中,中坡位的叶/枝比最高为65.57。芳樟矮各指标均表现为阳坡>阴坡;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分配规律均表现为叶>枝>干;在芳樟矮林生物量的叶/枝比中,阳坡上的比值最高为5.60,而在芳樟矮林精油产量的枝/叶比中,阴坡中的枝叶/比最高为83.67。结论可得,不同坡位中,下坡位经济产量更高。坡向的影响大于坡位,且阳坡>阴坡。4确定单株叶面积与叶量的相关程度,可用:LA=5.730+104.428×Wl的模型进行描述;模型进行描述,确定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相关程度,可用:SPB=-196.63+2.517×SPO的模型进行描述。

魏小丛[6](2019)在《陈山红心杉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与分配》文中提出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在人工林生产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红心杉是江西特产的优良杉木变异类型之一,红心率高,材质优良,是上等的装饰和建筑用材。红心杉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红心杉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以江西省安福县陈山林场26年生红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标准地调查和室内养分分析等方法,对陈山红心杉的生物量、养分的积累与分配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了红心杉心材与边材养分的差异。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林分各层生物量分布情况为:乔木层>红心杉凋落物层>其它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布为:树干边材>树干心材>树根>树皮>树枝>树叶。不同径级立木生物量呈正态分布,16-18 cm径级生物量达到最大,占所有径级立木的19.6%。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分别为2.54 t/hm2和1.89t/hm2。26年生红心杉人工林生物量总量为171.58t/hm2。(2)大量元素含量:①乔木层大量元素平均含量为:C>N>Ca>K>Mg>P;树皮和树叶却表现为C>N>Ca>K>P>Mg;不同器官中C元素含量为树干>树根>树叶>树枝>树皮,N、Mg和P元素含量为树叶>树枝>树皮>树根>树干,K和、Ca元素含量为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树干;除C元素外,其余大量元素含量均是树干边材高于树干心材;根部大量元素含量随着根径的增大而降低。②灌木层大量元素平均含量为C>N>Ca>K>Mg>P;除Ca元素外,其余大量元素含量均是地上大于地下部分;草本层大量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C>N>K>Ca>Mg>P;所有大量元素含量均是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③红心杉凋落物大量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C>N>Ca>Mg>K>P;其它植物凋落物大量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C>N>Ca>Mg>K>P;④土壤中大量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C>K>Mg>N>Ca>P。(3)微量元素含量:①乔木层微量元素平均含量为:Mn>Fe>Ba>Zn>Sr>Sn>Cu>Li>As>Ti;根系中细根微量元素含量比粗根含量高;树干边材和心材中的Sn、As、Cu和Ti元素含量均是心材高于边材,Sr、Ba、Fe、Li、Mn和Zn含量则是边材高于心材:②灌木层微量元素平均含量为:Mn>Fe>Ba>Zn>Sr>Ti>Cu>Li>As>Sn;微量元素Sn、Ba、Cu、Li、Mn和Zn的含量均是地上大于地下部分,而Sr、As、Fe和Ti元素含量均是地下大于地上部分;草本层微量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Fe>Mn>Ba>Zn>Sr>Ti>Cu>Li>As>Sn;微量元素Sr、As、Mn和Zn元素含量均是地上大于地下部分,而Sn、Ba、Cu、Fe、Li和Ti的含量均是地下大于地上部分;③红心杉凋落物微量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Fe>Mn>Ba>Zn>Sr>Ti>Cu>As>Sn>Li;其它凋落物微量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Fe>Mn>Ba>Zn>Sr>Ti>Cu>Li>As>Sn;④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Fe>Mn>Zn>Ba>Li>Cu>Sr>Sn>Ti>As。(4)大量元素积累与分配:①整个林分大量元素的积累量为105445.33 kg/hm2。林分不同层次大量元素分配格局为,乔木层>红心杉凋落物>灌木层>其它凋落物>草本层;②红心杉人工林乔木层大量元素积累量共计98884.21 kg/hm2;各器官大量元素积累量的排列顺序为树干边材>树干心材>树根>树皮>树叶>树枝;乔木层大量元素积累量顺序为C>N>Ca>K>Mg>P;③灌木层大量元素总积累量为1435.12 kg/hm2;草本层大量元素总积累量为954.45 kg/hm2。④红心杉凋落物大量元素的总积累量为2990.35 kg/hm2;其它凋落物大量元素的总积累量为 1181.19 kg/hm2。(5)微量元素积累与分配:①林分微量元素的积累总量为57.90 kg/hm2。林分中不同层次微量元素分配格局为,乔木层>红心杉凋落物>其它凋落物>灌木层>草本层;②红心杉人工林乔木层微量元素积累量共计33.06 kg/hm2。各器官微量元素积累量排列顺序为树叶>树皮>树干边材>树枝>树根>树干心材;③灌木层微量元素总积累量为2.67 kg/hm2;草本层微量元素总积累量为2.29 kg/hm2。④红心杉凋落物层微量元素总积累量为13.48 kg/hm2;其它凋落物层微量元素总积累量为6.39 kg/hm2。本研究结果为能够红心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从而为红心杉的森林培育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也为红心杉人工林的开发利用以及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

林立彬[7](2019)在《闽楠木荷混交林生长特性及养分竞争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揭示闽楠与木荷在生长以及养分吸收方面的竞争关系,探讨闽楠与木荷混交模式的可行性,本文以湖南永州市金洞林场14a闽楠、木荷纯林以及闽楠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和收获法对闽楠木荷混交林林分生长规律及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采集样品、分析养分元素含量来对闽楠、木荷纯林及闽楠木荷混交林林分C、N、P、K及C、N、P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动态变化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混交林内闽楠与木荷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4a时,闽楠的胸径(去皮)、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2.02cm、15.53m和0.0636m3;木荷的分别为12.92cm、15.93m和0.0844m3。8~12a是闽楠与木荷胸径、树高的速生期;8a前,闽楠与木荷的材积生长缓慢,8a以后,材积生长速度急速上升。两种树种的胸径连年、平均生长量曲线以及材积的均未在14a以前相交,而树高的连年、平均生长量曲线均在13a左右相交。整体而言,该林分内木荷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速度较闽楠的快。(2)混交林内闽楠与木荷单株生物量分别为64.69kg和81.15kg。闽楠、木荷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整株比例)分别为55.58kg(85.93%)和68.66kg(84.63%);地下部分的分别为9.11kg(14.07%)和12.49kg(15.37%)。闽楠与木荷各个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皮。除粗根和中根外,木荷各个器官的生物量均大于闽楠。整体而言,闽楠单株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以及整体生物量均显着低于木荷的生物量。(3)混交林林分总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32.19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23.30 t·hm2,所占比值高达93.27%;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分别为0.25t·hm-2(0.19%)和8.64t·hm-2(6.54%)。各层次单位面积生物量排列顺序依次为:乔木层>半分解枯落物层>未分解枯落物层>草本层。两种树种BNI、BNR、STR、FC和CRR均不存在显着差异。(4)闽楠与木荷在不同林分和季节内各个器官C、N、P、K含量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整体而言,混交林闽楠、木荷各个器官的养分元素含量普遍高于纯林闽楠、木荷。闽楠与木荷各个器官在快速生长期时,N:P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4种类型叶片N:P基本大于16,说明它们的生长主要受到P的限制;C:N和C:P在生长旺盛的季节中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5)3种林分土壤C、N、P、K含量基本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P在整个空间中分布比较均匀。土壤各层养分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基本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规律。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的整体水平要高于闽楠、木荷纯林。3种林分土壤C:N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C:P和N:P则相反。月份对土壤化学计量比影响不大,化学计量比的年变化幅度基本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6)以木荷作为伴生树种营造闽楠混交林能够促进彼此对养分的争夺,有效地提高闽楠对养分的利用能力。混交林内闽楠与木荷各个器官对养分的利用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木荷对养分的竞争力比闽楠的强,整体养分含量高于闽楠。在今后对混交林进行经营管理时应适当控制好混交比例以及根据闽楠和木荷的物候规律适当施肥,以促进林分更好地生长。

唐学君[8](2019)在《内蒙古东部区域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固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林的固碳现状、速率与潜力研究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因此,科学评估不同气候区和不同类型人工林的固碳特征,并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分析C、N、P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人工林的固碳维持机制,并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油松林在固碳减排、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方面生态功能突出,是内蒙古地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为了探究油松人工林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固碳影响因素,以内蒙古东部区域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和生态模型模拟的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各器官和土壤的C、N、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植被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基于构建的全国油松人工林生物量数据库,研究了林分特征和气象因子对油松人工林固碳的影响;同时,为了揭示C-N耦合作用对人工林固碳潜力的影响,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了氮添加处理对油松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林龄的增加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均逐渐增加,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502.49mg/g,乔木层平均碳储量为39.59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t/hm2,相同林龄碳储量均表现为土壤层高于乔木层。气候特征、林分结构、土壤深度等是影响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边缘分布区与中心分布区的碳储量存在差异性,这主要与气候梯度变化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措施相关。(2)随着林龄的增加平均C含量逐渐增加,平均P含量和N含量表现为幼龄林时P含量高、N含量低的特征,随着林龄的增加P含量降低、N含量增高。叶C:N的最高值出现在幼龄林为61.38,最低值出现在近熟林为37.89;C:P与和N:P的最高值分别为455.03和12.01,均出现在近熟林,最低值分别为385.78和6.28均出现在幼龄林:而所有N:P的值均小于14,所以判断该地区油松的生长主要受N含量限制。(3)土壤C、N、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土壤表层C含量在幼龄林时最小,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增高并在近熟林时达到最大值,N、P含量在幼龄林时最大,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减小并在近熟林时达到最小值。土壤C:N和C:P最高值分别为23.22和33.89均出现在近熟林,最低值4.55和8.75均出现在幼龄林,土壤N:P的最高值2.48出现在成熟林,最低值1.15出现在近熟林。(4)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林分特征、不同气象因子和油松人工林碳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所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经F检验和T检验均为显着(P<0.01),并且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5,说明相关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多重共线性很弱。因此,综合考虑林分特征和气象因子比单独考虑各因子所构建的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函数关系拟合度更高。(5)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添加量对油松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与对照处理相比(0 N),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从90 Kg N hm-2 r-1处理开始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基本维持稳定状态,这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氮沉降的增加对北方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具有促进作用。实现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工林的适应性管理在固碳增汇方面更具发展前景。油松人工林的C-N-H2O耦合循环机制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大范围的样地调查数据结合生态模型技术、定量遥感技术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技术途径。

佘汉基[9](2018)在《山杜英和黧蒴锥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广东省韶关市小坑林场的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和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 2种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法构建了2个树种乔木层各组分干重与胸径的回归方程,对2种林分的生物量(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干重进行了估测,并分析了生态系统(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机碳和营养元素含量、储量及其分配特征,探讨了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氮磷钾的化学计量特征,以便为研究生态公益林的固碳能力以及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种林分乔木层各组分干重与胸径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好,数学模型的决定系数在0.760-0.955之间。(2)山杜英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34.90 t/hm2,黧蒴锥为66.55 t/hm2,2林分各层次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排序均为乔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灌木层,以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山杜英为76.7%,黧蒴锥为93.3%。乔木层各组分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枝>根>叶。(3)山杜英人工林林分平均碳含量为463.79 g/kg,黧蒴锥为476.65 g/kg,山杜英林分碳含量(g/kg)的大小排序为灌木层(480.82)>乔木层(474.79)>凋落物层(465.38)>草本层(434.17),黧蒴锥为凋落物层(506.11)>灌木层(483.61)>乔木层(471.81)>草本层(445.06)。(4)山杜英人工林林分平均氮含量为11.32 g/kg,黧蒴锥为9.67 g/kg,山杜英林分氮含量(g/kg)的大小排序为凋落物层(15.27)>草本层(10.73)>灌木层(10.29)>乔木层(8.98),黧蒴锥为凋落物层(13.30)>草本层(9.98)>灌木层(8.00)>乔木层(7.38)。山杜英人工林林分平均磷含量为0.74 g/kg,黧蒴锥为0.92 g/kg,山杜英林分磷含量的大小排序为灌木层(0.78)>凋落物层(0.76)>草本层(0.72)>乔木层(0.69),黧蒴锥为灌木层(1.33)>草本层(1.08)>乔木层(0.71)>凋落物层(0.55)。山杜英人工林林分平均钾含量为7.24 g/kg,黧蒴锥为5.68 g/kg,山杜英林分钾含量的大小排序为灌木层(10.86)>草本层(9.23)>乔木层(6.13)>凋落物层(2.74),黧蒴锥为草本层(9.89)>灌木层(6.73)>乔木层(4.57)>凋落物层(1.53)。(5)山杜英和黧蒴锥人工林土壤层容重范围分别为0.95-1.63和1.22-1.50 g/cm3,土壤层pH范围分别为3.51-3.80和3.59-3.76,有机碳含量范围为6.09-22.96和8.10-18.73 g/kg,全氮含量范围为0.67-1.68和0.78-1.54 g/kg,全磷含量范围为0.45-0.52和0.66-0.84 g/kg,全钾含量范围为20.31-22.51和17.91-19.87 g/kg,碱解氮含量范围为56.64-155.62和75.33-143.99 mg/kg,有效磷含量范围为0.05-0.27和0.13-0.62 mg/kg,速效钾含量范围为19.44-40.09和65.05-97.68 mg/kg,土壤过氧化氢酶范围为1.71-4.23和2.54-3.13 mg/kg,酸性磷酸酶范围为73.67-530.76和164.42-428.77 mg/kg,脲酶范围为96.50-406.58和133.98-394.08 mg/kg。(6)山杜英和黧蒴锥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53.03和219.69 t/hm2,山杜英林的分配格局为土壤层(136.37)>乔木层(12.85)>凋落物层(1.77)>草本层(1.57)>灌木层(0.46),黧蒴锥林为土壤层(188.54)>乔木层(29.10)>草本层(1.13)>凋落物层(0.64)>灌木层(0.27)。山杜英和黧蒴锥生态系统氮储量为13.05和16.15 t/hm2,山杜英林的分配格局为土壤层(12.81)>乔木层(0.14)>凋落物层(0.05)>草本层(0.04)>灌木层(0.01),黧蒴锥林为土壤层(15.87)>乔木层(0.24)>草本层(0.03)>凋落物层(0.01)>灌木层(0.01)。山杜英和黧蒴锥生态系统磷储量分别为6.78和10.00 t/hm2,分配格局均为土壤层(6.75、9.95)>乔木层(0.01、0.02)>草本层(0.003、0.003)>凋落物层(0.002、0.001)>灌木层(0.001、0.001)。山杜英和黧蒴锥林的钾储量分别为302.99和263.91t/hm2,分配格局均为土壤层(302.823、263.716)>乔木层(0.113、0.168)>草本层(0.037、0.026)>灌木层(0.012、0.004)>凋落物层(0.005、0.004)。(7)山杜英人工林乔木层C:N范围为22.87-236.17,C:P为362.35-1482.63,C:K为39.27-149.86,N:P为6.28-15.84;黧蒴锥人工林乔木层C:N为27.59-281.41,C:P为435.12-4089.29,C:K为71.39-464.70,N:P为4.06-18.89。山杜英人工林土壤层C:N范围为8.58-13.69,C:P为13.24-43.90,C:K的范围为0.29-1.02,N:P范围为1.45-3.21;黧蒴锥人工林土壤层C:N范围为10.32-12.69,C:P为12.22-22.38,C:K为0.45-0.94,N:P为1.18-1.84。山杜英人工林林分C:N为乔木层>凋落物层>土壤层,C:P、C:K、N:P表现为凋落物层>乔木层>土壤层;黧蒴锥人工林林分C:N、C:P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土壤层,C:K、N:P表现为凋落物层>乔木层>土壤层。(8)在小坑林场中,林分改造的树种选择上可优先考虑黧蒴锥;在森林经营管理上,需要合理控制林分密度,以获取较高碳和养分储量。根据试验地的土壤化学性质,坑林场土壤P有效性较低,可适当施磷肥,以优化土壤状况。

王彬,魏天兴,刘钊[10](2017)在《黄土丘陵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养分循环特征》文中提出通过样地调查观测和室内样品分析,对位于山西吉县的23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中13种元素的循环特征进行研究。测算得到研究区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在各器官的空间分布,结合林木各器官养分含量,得出养分元素在空间变异上的积累与分布;测算四大分室(林木、土壤、枯落物和大气)中其余分室的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与分布,得到养分循环过程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年归还量134.719kg/(hm2·a),年存留量53.409kg/(hm2·a)和年吸收量188.129kg/(hm2·a);最后综合上述的各分室养分循环状况,得出反映该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生物循环特征的参数和指标。研究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内N,P,K的循环系数均值(0.68),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循环速率较快;利用系数偏小,储存效率慢,土壤养分利用效率较高;养分元素通过林冠后均明显增加(林冠截留量142.1mm),并且对降水量(587.8mm)要求一般。较高的富集系数使其适应瘠薄自然环境,养分消耗量低。总体来看,华北落叶松是很有潜力的森林更新和荒山造林树种。

二、华北落叶松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北落叶松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大青山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1.2.2 凋落物研究
        1.2.3 土壤养分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
    2.5 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
        3.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3 样品分析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研究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特征
        4.1.1 生物量模型构建
        4.1.2 植被层生物量分配特征
        4.1.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4.1.4 林分营养元素积累特征
    4.2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
        4.2.1 凋落物层生物量
        4.2.2 凋落物层营养元素含量
    4.3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特征
        4.3.1 土壤物理性质
        4.3.2 土壤化学性质
    4.4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
        4.4.1 不同林龄养分积累与分配
        4.4.2 不同林龄养分年存留量及年归还量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特征
        5.1.2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内蒙古东部主要人工林碳计量参数及生物量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物量
        1.2.2 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
        1.2.3 生物量碳计量参数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
    2.4 土壤
    2.5 气候
    2.6 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野外调查实测法
        3.2.1 标准地设置及标准木选取
        3.2.2 乔木地上生物量的测定
        3.2.3 乔木地下生物量的测定
        3.2.4 标准木生物量的计算
        3.2.5 人工林蓄积量的计算
    3.3 模型估算法
        3.3.1 基于 IPCC 中生物量模型
        3.3.2 碳计量参数计算方法
        3.3.3 基于树高-胸径生物量模型
        3.3.4 基于生物量-蓄积量生物量模型
    3.4 数据收集与检验
    3.5 数据处理
    3.6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内蒙古东部地区主要人工林碳计量参数对比
        4.1.1 碳计量参数估计值
        4.1.2 生物量碳计量参数估计值与IPCC缺省值对比
        4.1.3 林分因子对人工林碳计量参数的影响
    4.2 基于树高-胸径构建不同人工林生物量模型
        4.2.1 变量及模型设定与选取
        4.2.2 生物量模型构建
        4.2.3 模型检验与评价
        4.2.4 不同人工林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4.3 基于生物量-蓄积量构建不同人工林生物量模型
        4.3.1 模型的选取
        4.3.2 生物量与蓄积量的回归分析
        4.3.3 生物量与蓄积量方程拟合
        4.3.4 不同人工林生物量-蓄积量模型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不同人工林的碳计量参数与缺省值分析
        5.1.2 不同人工林基于树高-胸径生物量模型分析
        5.1.3 不同人工林基于生物量-蓄积量模型分析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系及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3.1 幼龄林樟子松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3.2 成熟林樟子松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3.3 过熟林樟子松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3.4 不同林龄樟子松根系变化特征
    3.5 讨论
    3.6 小结
4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4.1 幼龄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4.2 成熟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4.3 过熟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4.4 不同林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4.5 讨论
    4.6 小结
5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5.1 不同林龄樟子松土壤 C:N 变化特征
    5.2 不同林龄樟子松土壤 C:P 变化特征
    5.3 不同林龄樟子松土壤 N:P 变化特征
    5.4 讨论
    5.5 小结
6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根系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6.1 幼龄林樟子松根系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
    6.2 成熟林樟子松根系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
    6.3 过熟林樟子松根系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育及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1.1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过程
        1.1.1 森林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的反馈
        1.1.2 森林生态系统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1.3 森林生态系统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1.2 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调节过程
        1.2.1 林冠层水文调节过程
        1.2.2 树干径流水文过程
        1.2.3 凋落物层水文调节过程
        1.2.4 土壤层水文调节过程
    1.3 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土保持及水质的影响
        1.3.1 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1.3.2 森林生态系统对水质的影响
    1.4 树干液流及林地蒸散发过程
        1.4.1 树干液流
        1.4.2 林地蒸散发过程
    1.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6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6.1 科学问题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兴隆山三种人工林土壤保育功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方法
        2.2.3 植物叶片和凋落物的养分含量分析
        2.2.4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2.5 数据处理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三种人工林叶片和凋落物层的养分含量的比较
        2.3.2 三种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含量的比较
        2.3.3 三种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比较
        2.3.4 土壤养分含量与物理性质的相关性
    2.4 讨论
        2.4.1 三种人工林叶片、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互关系
        2.4.2 三种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4.3 三种人工林土壤养分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兴隆山四种天然林土壤保育功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四种天然林叶片和凋落物层的养分含量的比较
        3.3.2 四种天然林的土壤养分含量的比较
        3.3.3 四种天然林土壤物理性质比较
    3.4 讨论
        3.4.1 四种天然林叶片、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互作用
        3.4.2 四种天然林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4.3 四种天然林土壤养分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兴隆山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水质净化功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地概况
        4.2.2 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样地选择
        4.2.3 实验设计及样品的收集方法
        4.2.4 土壤水溶性离子的提取方法
        4.2.5 样品分析和测定方法
        4.2.6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4.2.7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不同林型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离子含量的差异比较
        4.3.2 不同林型凋落物层和不同土壤渗透液中离子含量的差异比较
        4.3.3 不同林型凋落物层和不同土壤层中水溶性离子含量的变化
        4.3.4 不同林型凋落物和土壤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比较
        4.3.5 土壤化学性质与水溶性离子含量的关系
    4.4 讨论
        4.4.1 不同林型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离子含量的差异
        4.4.2 不同林型凋落物和土壤渗透液中离子含量的差异
        4.4.3 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水溶性离子含量的影响
        4.4.4 树种对离子富集和净化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兴隆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耗水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地概况
        5.2.2 人工林林分结构
        5.2.3 树干液流监测方法
        5.2.4 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分含量监测方法
        5.2.5 边材面积确定和树干液流量估算方法
        5.2.6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胸径(DBH)与边材面积的关系
        5.3.2 树干液流速度与气象因子的日变化规律
        5.3.3 白天和夜间耗水量之间的关系
        5.3.4 蒸腾耗水量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季节变化规律
        5.3.5 林地耗水量估算
    5.4 讨论
        5.4.1 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5.4.2 夜间耗水的生态学意义
        5.4.3 通过单棵树的蒸腾耗水量估算林分年耗水量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动态变化及对采收方式和立地条件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林木生物量和精油产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1.1 前言
    1.2 林木生物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1.2.1 立地条件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关系的研究
        1.2.1.1 坡位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1.2.1.2 坡向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1.2.1.3 土壤理化性质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1.2.2 栽培方式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关系的研究
        1.2.2.1 种植密度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1.2.2.2 施肥方式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1.2.2.3 抚育间伐方式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1.2.3 气候因素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1.2.4 水分条件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1.2.4.1 温度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1.2.4.2 光照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1.2.5 林龄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1.2.6 品种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1.3 植物精油产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1.3.1 气候因素与植物精油产量关系的研究
        1.3.2 栽培方式与植物精油产量关系的研究
        1.3.3 营养元素与植物精油产量关系的研究
        1.3.4 种源(遗传)与植物精油产量关系的研究
        1.3.5 不同提取时间、部位和方式与植物精油产量关系的研究
    1.4 生物量及精油产量的研究发展趋势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试验地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品采集和试验设计
        2.3.1.1 年动态变化
        2.3.1.2 砍伐措施
        2.3.2 立地条件
        2.3.3 测定指标
        2.3.3.1 芳樟矮林形态指标和生物量测定
        2.3.3.2 芳樟精油含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年动态变化
        3.1.1 芳樟矮林形态指标的年动态变化
        3.1.2 芳樟矮林生物量积累和空间分配的年动态变化
        3.1.3 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年动态变化
        3.1.4 芳樟矮林精油产量和空间分配的年动态变化
        3.1.5 芳樟矮林的年动态变化规律
        3.1.6 讨论
    3.2 采收方式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3.2.1 砍伐模式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3.2.1.1 砍伐模式对芳樟矮林生长指标的影响
        3.2.1.2 砍伐模式对芳樟矮林生物量积累和空间分配规律影响
        3.2.1.3 砍伐模式对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影响
        3.2.1.4 砍伐模式对芳樟矮林精油产量积累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3.2.1.5 砍伐模式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3.2.1.6 讨论
        3.2.2 留茬高度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3.2.2.1 留茬高度对芳樟矮林生长指标的影响
        3.2.2.2 留茬高度对芳樟矮林生物量积累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3.2.2.3 留茬高度对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影响
        3.2.2.4 留茬高度芳樟矮林的精油产量和空间分配规律
        3.2.2.5 讨论
    3.3 立地条件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3.3.1 坡位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3.3.1.1 坡位对芳樟矮林生长指标的影响
        3.3.1.2 坡位对芳樟矮林生物量积累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3.3.1.3 坡位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3.3.1.4 坡位对芳樟矮林精油产量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3.3.1.5 讨论
        3.3.2 坡向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3.3.2.1 坡向对芳樟矮林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2 坡向对芳樟矮林生物量积累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3.3.2.3 坡向对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影响
        3.3.2.4 坡向对芳樟矮林精油产量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3.3.2.5 讨论
    3.4 芳樟矮林的生长指标、生物量和精油产量之间的关系
        3.4.1 芳樟矮林单株叶面积与叶量的关系
        3.4.2 芳樟矮林叶量与生物量和精油产量大小的关系
        3.4.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月动态变化规律
        4.1.2 采收方式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4.1.3 立地条件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4.1.4 芳樟矮林的生长指标、生物量和精油产量之间的关系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陈山红心杉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与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工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2.2 人工林养分积累与分配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红心杉样品采集与生物量计算
        2.2.2 灌木草本样品采集与生物量测定
        2.2.3 凋落物样品采集与生物量测定
        2.2.4 土壤样品采集及养分测定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6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心杉人工林生物量
        3.1.1 红心杉各器官生物量回归分析
        3.1.2 红心杉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
        3.1.3 灌木草本生物量
        3.1.4 凋落物生物量
        3.1.5 小结与讨论
    3.2 红心杉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分析
        3.2.1 乔木层养分含量
        3.2.2 灌木层养分含量
        3.2.3 草本层养分含量
        3.2.4 红心杉凋落物养分含量
        3.2.5 其它凋落物养分含量
        3.2.6 土壤层养分含量
        3.2.7 小结与讨论
    3.3 红心杉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的积累与分配
        3.3.1 乔木层养分的积累与分配
        3.3.2 灌木层养分的积累与分配
        3.3.3 草本层养分的积累与分配
        3.3.4 红心杉凋落物养分的积累与分配
        3.3.5 其它凋落物养分的积累与分配
        3.3.6 整个生态系统养分的积累与分布
        3.3.7 小结与讨论
4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4.2.1 创新点
        4.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7)闽楠木荷混交林生长特性及养分竞争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1.2.2 生物量研究进展
        1.2.3 森林养分元素研究进展
        1.2.4 闽楠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气候
        2.1.3 森林资源概况
    2.2 研究地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标准地设置
        2.3.2 解析木的选择
        2.3.3 生长规律的测定
        2.3.4 生物量的测定
        2.3.5 营养元素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闽楠与木荷生长特性
    3.1 闽楠与木荷生长规律研究
        3.1.1 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3.1.2 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3.1.3 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3.2 闽楠与木荷生物量研究
        3.2.1 单株生物量分布特征
        3.2.2 林分生物量分布特征
        3.2.3 闽楠与木荷生物量结构特征
    3.3 讨论
        3.3.1 混交林内闽楠与木荷生长特性
        3.3.2 混交林生物量结构特征
4 闽楠与木荷养分元素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
    4.1 根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1.1 C、N、P、K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1.2 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2 枝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2.1 C、N、P、K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2.2 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3 干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3.1 C、N、P、K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3.2 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4 叶养分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4.1 C、N、P、K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4.2 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4.5 讨论
        4.5.1 植物C、N、P、K含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4.5.2 植物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5 土壤养分元素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
    5.1 土层0-20cm养分元素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5.1.1 C、N、P、K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5.1.2 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5.2 土层20-40cm养分元素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5.2.1 C、N、P、K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5.2.2 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5.3 土层40-60cm养分元素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5.3.1 C、N、P、K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5.3.2 C、N、P化学计量季节动态变化
    5.4 讨论
        5.4.1 土壤C、N、P、K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5.4.2 土壤C、N、P化学计量时空分布特征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内蒙古东部区域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固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固碳的关系
        1.1.2 可持续森林管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固碳计量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性
        1.2.2 油松人工林固碳研究现状
        1.2.3 人工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择与设置
        2.2.2 植物样品的采集
        2.2.3 土壤样品的采集
        2.2.4 样品的室内处理
        2.2.5 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计算
        2.2.6 基于FORECAST模型模拟的方法
第三章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的固碳特征
    3.1 植物碳含量
    3.2 植被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3.3 乔木层碳储量特征
    3.4 土壤碳含量垂直分布格局
    3.5 土壤碳储量垂直分布格局
    3.6 土壤层碳储量特征
    3.7 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3.8 讨论
        3.8.1 不同人工林植物碳含量和碳储量的变化特征
        3.8.2 不同人工林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的变化特征
        3.8.3 不同人工林总碳储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松人工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1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植物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2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4.3 油松人工林植物和土壤C、N、P含量相关性分析
        4.3.1 叶片和土壤的C、N、P含量相关性分析
        4.3.2 枝和土壤C、N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3.3 干和土壤C、N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3.4 根和土壤C、N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4 林龄、土壤深度与C、N、P含量的函数关系
    4.5 讨论
        4.5.1 油松人工林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比较
        4.5.2 油松人工林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比较
        4.5.3 油松人工林植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4.5.4 林龄、土壤深度与植物和土壤C、N、P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分特征和气象因子对油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5.1 林分特征对油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5.2 气象因子对油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5.3 林分特征和气象因子对油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5.4.1 林分特征和气象因子对油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5.4.2 提升油松人工林固碳潜力的经营措施
第六章 氮添加对油松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
    6.1 FORECAST模型参数的校准与验证
    6.2 模拟情景的设置及相关参数的定义
        6.2.1 模拟情景的设置
        6.2.2 相关参数的定义
    6.3 不同氮添加量对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长期影响
        6.3.1 不同氮添加量对总生物固碳量的影响
        6.3.2 不同氮添加量对总固碳量和年均固碳量的影响
        6.3.3 不同氮添加量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7.2.1 酸沉降增加对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7.2.2 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C、N、H2O耦合的研究
        7.2.3 油松人工纯林改造为松阔混交林对固碳潜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山杜英和黧蒴锥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3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1.4 森林营养元素研究进展
    1.5 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样品采集
        2.3.1 乔木层样品采集
        2.3.2 灌木层样品采集
        2.3.3 草本层样品采集
        2.3.4 凋落物层样品采集
        2.3.5 土壤层样品采集
    2.4 样品测定方法
        2.4.1 植物营养元素含量测定方法
        2.4.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方法
        2.4.3 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测定方法
    2.5 植物生物量计算方法
        2.5.1 乔木层生物量计算方法
        2.5.2 灌木层生物量计算方法
        2.5.3 草本及凋落物层生物量计算方法
        2.5.4 林分生态系统生物量的计算方法
    2.6 生态系统碳及营养元素储量的计算
        2.6.1 植物碳及营养元素储量的计算
        2.6.2 土壤层有机碳及营养元素储量的计算
        2.6.3 生态系统碳储量及营养元素储量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杜英和黧蒴锥人工林生物量
        3.1.1 异速生长方程
        3.1.2 乔木层生物量
        3.1.3 灌木层生物量
        3.1.4 草本层生物量
        3.1.5 凋落物层生物量
        3.1.6 林分生物量空间分配
    3.2 山杜英和黧蒴锥人工林有机碳和养分含量
        3.2.1 有机碳含量
        3.2.2 氮含量
        3.2.3 磷含量
        3.2.4 钾含量
    3.3 山杜英和黧蒴锥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3.3.1 土壤物理性质
        3.3.2 土壤化学性质
        3.3.3 土壤酶
    3.4 山杜英和黧蒴锥人工林碳储量和养分储量
        3.4.1 有机碳储量
        3.4.2 氮储量
        3.4.3 磷储量
        3.4.4 钾储量
    3.5 山杜英和黧蒴锥人工林元素化学计量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林分生物量
        4.2.1.1 生物量方程
        4.2.1.2 乔木层生物量
        4.2.1.3 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
        4.2.1.4 凋落物层生物量
        4.2.1.5 林分生物量
        4.2.2 林分有机碳和养分含量
        4.2.2.1 有机碳含量
        4.2.2.2 营养元素含量
        4.2.3 土壤理化性质
        4.2.3.1 土壤物理性质
        4.2.3.2 土壤化学性质
        4.2.4 生态系统有机碳和养分储量
        4.2.4.1 有机碳储量
        4.2.4.2 养分储量
        4.2.5 元素化学计量特征
        4.2.5.1 乔木层元素化学计量特征
        4.2.5.2 凋落物层元素化学计量特征
        4.2.5.3 土壤层元素化学计量特征
        4.2.5.4 叶片-凋落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黄土丘陵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养分循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生态系统生物量调查
    2.2 降水观测
    2.3 分析样品的采集
    2.4 样品化学分析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养分特征
        3.1.1 落叶松养分含量
        3.1.2 落叶松养分积累与分布
    3.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
        3.2.1 土壤元素含量
        3.2.2 土壤元素的贮存与分配
    3.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含量及年凋落物养分归还量
    3.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降水养分含量及雨水淋溶养分归还量
    3.5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归还量、存留量和吸收量
    3.6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特征
4 结论

四、华北落叶松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青山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研究[D]. 吕爱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内蒙古东部主要人工林碳计量参数及生物量模型研究[D]. 郭娇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系及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 吴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
  • [4]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育及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韩春. 兰州大学, 2020(09)
  • [5]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动态变化及对采收方式和立地条件的响应[D]. 范慧慧.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6]陈山红心杉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与分配[D]. 魏小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闽楠木荷混交林生长特性及养分竞争关系研究[D]. 林立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内蒙古东部区域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固碳研究[D]. 唐学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9]山杜英和黧蒴锥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储量研究[D]. 佘汉基.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黄土丘陵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养分循环特征[J]. 王彬,魏天兴,刘钊.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6)

标签:;  ;  ;  ;  ;  

华北落叶松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