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TM的MPLS网络环路控制研究

基于ATM的MPLS网络环路控制研究

一、基于ATM的MPLS网络环路控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祥培[1](2019)在《区域性企业多业务承载网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业务不断的融合与进步,网络节点不断增多,区域性企业网络因为需要服务主要生产业务,数据网络状况愈加复杂。同时,当前通信网络也有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不再像以往一样传输单一的数据,而是要传输生产信息、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提供高速、安全、多业务并行的网络平台,以满足网络用户多种多样的使用需求。因此,区域性企业结合自身需要,建设多业务承载网,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并满足新兴业务需求,提升网络服务的质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通信服务市场中取得先机,实现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是以解决油田下属的某通信专业运营商企业现有光传输设备老化、网络结构不合理、网络稳定性不高为目的,开展区域性企业多业务承载网设计和功能实现测试。本文首先结合网络结构和承揽业务运行现状,分析了企业当前网络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基于快速环网保护协议RRPP和MPLS VPN技术的多业务承载网。本文从传输光环网、MPLS VPN和网络扁平化三个方面设计了整体的组网方案,并根据油田管理的要求和企业承揽业务的情况,规划网络基础环境、路由、MPLS VPN等内容,以典型通信站设备关键配置、业务测试为示例,对RRPP光环网、MPLS VPN的实现和测试进行了论述。目前,该企业建设的多业务承载网已经成功投用,并为用户提供高可靠性、高灵活性、高质量的服务,使用效果良好。本文结合作者在企业多业务承载网建设中的工作,在文章结尾对基于RRPP/MPLS VPN技术的多业务承载网进行了相关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本文的工作对国内其他区域性企业建设多业务承载网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叶长青[2](2013)在《分组微波在数字微波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传输解决方案之一,传统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无法跟上当前无线网络业务的发展,也不能较好地解决新老网平滑演进和以太网数据包业务等问题。从2G时代基于TDM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的微波到3G时代结合IP化技术的混合型微波(hybrid microwave),再到4G网络时代,微波通信系统需要一种更加侧重于数据业务的微波设备,分组微波(packet microwave)也正在国外的试验网进行可行验证。作为首选的微波传输解决方案,并无疑是当今微波界的制高点。本文先简要介绍了数字微波的主要技术,然后我们尝试将分组数据专业技术应用到微波系统中。通过PWE3(Pseudo-Wire Emulation Edgeto Edge,边缘到边缘的伪线仿真)技术保证了新旧业务间的平稳过渡;通过MPLS OAM(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多协议标签切换的操作、管理及维护)技术确保故障场景下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QOS(Quality ofService,服务质量)技术来确保多种业务之间的兼容并施和用户端的服务质量;同时通过研究应用以太网帧头压缩技术来提高带宽收益。理论上证实应用上述4项关键技术的分组微波可以良好支持4G网络需求。为了验证分组微波的可行性,本文先对分组微波的组网、数据配置、端到端网络QOS、传统业务支持及同步时钟系统提出了设计思路,然后应用到某国外运营商分组微波传输网络的建设中。通过对该运营商网络的痛点、现状及规划进行分析,结合分组微波优势,明确分组微波组网方案及分组微波应用方式。该项目最终实施的结果较好地满足了运营商传输网络组网的要求,为现有终端用户提供更流畅迅捷的通信服务,并且满足不断提升的新用户需求,使运营商微波网络提高了系统资源利用率,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从而验证了分组微波能够更好的解决网络演进中的过渡问题和扩容中传输网的带宽瓶颈,最终得出了分组微波在数字微波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可行性。我们可以预见分组微波设备在国内外传输网络建设中的大规模应用,同时对微波发展方向进行了设想及展望。

范钧[3](2012)在《PTN在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在电信业务IP化趋势、移动固定融合以及三网融合趋势的推动下,传送网承载的业务从以TDM为主向以IP为主转变,未来满足多重播放业务需要,在核心层面上,OTN/DWDM已获得大规模应用,但在接入层还需要一种能够有效传递分组业务,并提供电信级P&OAM和安全保护的接入分组传送技术。论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光传输网和IP承载网的现状,三网融合对分组化传输的需求以及PTN原理、架构、关键协议等情况。论文主要分析了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业务承载情况,通过对现有SDHMSTP网络在小型局站、3G基站、企事业单位等业务接入时存在问题的分析汇总,规划、设计引入PTN技术,为小型局站、3G基站、企事业单位等业务网络接入建设一个高速、安全的分组接入网络。因在规划设计时就考虑后期业务扩容、带宽扩充的可能性,该PTN接入网络完全能够做到简单快捷的端口扩容和带宽扩容,不中断其他运行业务,实现平滑扩充。通过对建成PTN接入网络进行综合分析,表明PTN接入网满足高带宽、高可靠性、可管理、保证QoS的多业务分组承载网络的要求,可满足小型局站、3G基站、企事业单位等多种业务接入的需求。

杨军海[4](2011)在《VPLS网络中的保护倒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以太网技术以灵活、廉价、高速的特点在局域网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而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太网技术已将部署领域逐渐扩展到城域网,形成所谓城域以太网。VPLS(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虚拟专用局域网服务)作为新型以太网技术中的一种,在城域网中应用前景巨大,它结合了以太网与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的优点,在公共网络上提供点到多点的二层VPN服务,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用户网络相互连接起来。目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城域网中运行语音传输(VoIP)、网络电视(IPTV)等新型业务已成为必然。这些高质量的业务对网络可靠性保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短暂的网络故障就足以导致业务中断,影响服务质量。这对于VPLS网络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实现VPLS网络的故障快速处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对VPLS网络中的保护倒换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从MPLS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基于MPLS的VPN技术的原理,通过对比指出VPLS网络的优越性,探讨了VPLS网络中的保护倒换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2)介绍了VPLS网络的实现原理,重点分析VPLS网络中的虚链路建立与私网标签分发的过程,并根据单播和广播转发原理,提出传统故障处理过程中,公网隧道的改变引起虚链路重建,造成数据的分组丢失,指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实现LSP隧道快速切换,避免虚链路的重建。(3)提出了通过预先建立备份隧道对VPLS网络中的关键链路和节点进行保护,当故障发生时,快速切换流量至备份链路转发,实现LSP隧道的快速重路由,保证虚链路连接不中断;同时,结合双向转发检测(BFD),解决网络故障检测的问题,当链路故障时,由BFD故障检测机制检测出链路故障并通告链路切换,实现50ms以内的快速保护倒换。(4)考虑到VPLS网络的可扩展性,介绍了分层VPLS(H-VPLS)网络模型,重点设计与实现了H-VPLS网络中的主备接入链路方案,通过链路的冗余备份,增强H-VPLS网络的健壮性。并将该模型扩展至跨域网络中,实现不同自治系统(AS)之间的VPLS部署,同时对网络中同域部分进行了故障保护的实现。(5)针对城域网环境,对VPLS网络进行组网验证,详细介绍了网络部署步骤,并给出部署过程中设备生成的重要表项,对组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论文还对VPLS网络的性能与保护倒换功能进行了测试,通过结果对比证明保护倒换机制的优势,明显减少了网络故障时的数据分组丢失,做到50ms以内的快速切换。

周艳玲[5](2010)在《MPLS网络下多播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应用趋于多元化,同时对网络的带宽和多媒体支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的应用带来了网络带宽的急剧消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的拥塞。IP多播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选择,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多播技术满足不同的QoS要求。Internet提供的是一种尽力而为(best-effort)的服务,这种服务转发速度慢、路由机制复杂、服务冗余、网络资源利用率低。MPLS是为解决这些问题和新的需求而产生的,它具有转发速度快、支持流量工程、提供QoS服务、支持VPN等优点。本论文主要研究MPLS网络中的多播树建树算法,在对近几年来提出的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MPLS多播问题的新方案。同时,结合当前多播技术中面临的一些重要的问题,分别从扩展性、流量均衡、及故障恢复或可靠性多播三个方面对MPLS网络中多播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多播技术和MPLS技术是两种完全互补的技术,考虑在MPLS网络中提供多播服务,能充分利用MPLS技术的优点来保证IP多播的服务质量。同时,IP多播技术在MPLS网络中的合理应用,节省了MPLS网络中使用标签的数量、节省了内存空间、降低了MPLS网络的控制开销、降低了网络拥塞、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树聚合下MPLS网络中的多播技术研究分别从预先建立聚合多播树、为多播组选择聚合树、多播组与多播树的匹配(简称组-树匹配)等三个方面对MPLS网络中聚合多播进行研究,克服了以往聚合多播树方案的片面性、复杂性和资源浪费等缺点。在预先建立多播树方面,对目的节点集选择,提出选择将源节点较远的边缘节点作为目的节点,并说明了这种选择方式的两个优点。建立最优生成树始终是一个NP-Complete问题,不存在最优解,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得到最优解。本文提出了启发式算法HLCA,它是对启发式A*搜索算法的改进,它克服了A*算法存在的无法确定估计代价值h(i)的缺陷;在候选多播树的选择方面,引入了匹配度的定义,并提出聚合树选择算法,本算法可以缩小多播组-树匹配过程中参加匹配的多播树的数量,这是以往多播中所未曾涉及的;在组-树匹配方面,由于以往的算法实现多播组-树的匹配都要有额外的带宽浪费,而本文提出的GTBA算法在浪费极少带宽的前提下,实现多播组或多播组成员子集与聚合多播树的快速匹配。(2)基于流量工程支持下的MPLS多播技术研究分别从源-目的节点对之间的可行路径的建立、聚合多条P2P LSPs成MP2P LSPs、应用遗传算法对MPLS网络中的多播路由进行选择、建立MPLS网络中多播流量工程模型等四个方面对MPLS网络中流量工程支持下的多播技术进行研究,达到了节省标签空间、建立最小代价多播树、最小化最大链路利用率和标签空间的利用率等目的。提出源-目的节点对之间可行路径集算法st-AFSP,它是基于路由约束下寻找网络中的所有可行路径,它实现简单且算法的复杂度低;为了进一步节省标签空间,提出了S-DA算法,它实现了对所有可行LSPs的进一步的聚合,这是以前方案未曾提及的;对MPLS网络中建立代价最小的多播树的路由选择,采用遗传算法来提高收敛性;对以往流量工程模型中未涉及的标签空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MLLSU模型,它的目标是最小化MPLS网络中的最大链路利用率和标签空间的使用。(3)基于MPLS网络下的多播容错技术研究分别从网络故障检测、故障的通知及故障的恢复等三个方面对MPLS网络中的多播故障恢复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减少故障恢复的延迟和节省网络带宽等资源的目的。本文提出的SBMR故障恢复方案是对以往AMFM容错方案的改进,其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网络在正常状态下,采用备份路径可以被低优先级的业务流使用,直到网络出现故障时,故障的业务流可以抢占备份路径,这样避免了带宽的浪费;采用的局部故障恢复算法,避免了由于AMFM冗余树故障恢复所产生的延迟和大量的带宽资源的浪费;当故障部分恢复正常时,使业务流量重新转移到工作路径上继续传输,这样保证了多播路由的最优性,在提高网络可靠性的同时提供了QoS支持。

蔡芸芸[6](2008)在《基于MPLS网络的PWE3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边缘到边缘的虚线路仿真(Pes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PWE3)是一种在分组交换网络(PSN)上仿效通信功能的机制。它通过虚线路(PW)建立边缘设备间的逻辑连接,然后在虚线路上仿效帧中继、ATM和Ethernet等各种服务。PWE3的功能是在端节点之间建立虚线路并且在各节点之间交换虚线路标识,实现在入节点PE的公网侧接口(物理的或者逻辑的)对具体协议数据报文进行封装,经过封装后的报文通过分组交换网络的隧道进行传输,同时在虚线路边界点具有信令、计时、时序等其他相关信息的管理和控制功能。PWE3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将使得电信运营商在只建设和运营维护一个融合的IP网络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提供传统IP业务,而且也能够提供多种虚拟专线业务。另外,还具有提供统一的网络平台,并且在这个平台上运行各种高回报的业务,同时能够很好的与传统设备兼容等其他技术难以达到的优势。本文对承载PWE3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MPLS)和PWE3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实现边缘到边缘的虚线路仿真技术的完整方案。该方案设计了虚线路(PW)的创建和维护的信令交互过程,以及PW协议报文的封装解封装的处理流程。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流程。实现了MPLS隧道承载PWE3的虚线路业务,即各种不同业务(Ethernet、ATM等)的报文能够准确无误的传输到目的地。在传输过程报文不被解析,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同时,在网络的链路出现故障时,能够进行故障检测和恢复,保证不出现流量丢失的情况。这种方案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的网络需求。

冯宇通[7](2007)在《绵阳IP城域网优化改造》文中提出IP城域网是一个城市地域范围内的IP网络,作为互联网的一部分,为用户提供基于IP的各种业务。国内城域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起初形式非常简单,往往是作为IP骨干网的一些延伸POP节点,后逐步形成具有接入、汇接、核心等层次和单独AS域的完整IP网络。目前,在宽带城域网上部署传统的数据通信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部署一些新的电信业务,比如NGN、3G、IPTV等,对承载网(宽带城域网)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当前IP宽带城域网如果不进行优化和相应的改造,就无法承载上述电信运营商转型的关键性业务。因此,IP宽带城域网优化改造工作迫在眉睫笔者作为绵阳电信IP网络维护技术支撑,组织参与绵阳IP城域网优化工程。旨在全面提升城域网支撑能力,实现城域网提供不同等级服务的能力。绵阳电信作为中国电信最早进行IP城域网改造的试点城市,文中总结的网络优化、设备改造、实施方案对今后的城域网改造积累了经验教训,整个改造优化工程也对国内城域网建设优化方向具有实际指导价值。本文结合绵阳电信的城域网优化改造工程,从网络结构、业务支持、管理控制、网络安全等各个方面,对现有中小型IP城域网网络缺陷进行分析;按照市场的要求和新技术的发展,研究了IP城域网优化的目标、标准,并提出了城域网优化的工程实施方案;完成了网络优化阶段目标后,从业务支撑能力、网络缺陷解决情况、用户感知情况、网络运维改善、网络安全等各个方面对网络改造效果进行评估。总结了整个优化实施工程中的经验。此外,本文还总结了大量IP网络最新技术(如:QOS、MPLS-VPN)、新业务的应用和部署;以及对承载有大量现有业务的IP网络的优化改造的方法和工程实施经验,其中部分创新成果在06年四川电信城域网优化创新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黄葳[8](2007)在《IP VPN网络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IP VPN(虚拟专用网络)就是指利用IP设施(包括共用的Internet或专用的IP骨干网等)实现专用广域网设备专线业务(远程拨号、DDN等)的业务仿真。IP VPN构建在开放的IP网(Internet)上,通过IP网建立私有数据传输通道。VPN业务为企业提供二层或三层虚拟专用网互连。如果企业采用专用线路构建企业专网,往往需要租用昂贵的专线。虚拟专用网(VPN)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在北美和欧洲,VPN已经是一项相当普遍的业务。在亚太地区,该项服务也迅速开展起来。在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为了在新的竞争中抢占先机,都开始对用户提供IP VPN业务。自90年代开始,VPN网络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并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确立了它在网络理论中应有的地位。经过近20年的发展,VPN技术已日渐成熟,但这种技术存在不足,即运营商和客户的网络都比较脆弱,发生故障后不容易恢复,从而带来了维护和应用的困难。传统的专线业务由于价格昂贵、对用户接入要求高等因素不能很好适应业务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IP VPN理论和设计的方法以及利用IP VPN技术在湖南电信宽带IP网上实现VPN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特别是对VPLS网络环路故障产生的各种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了一种快速方法处理VPLS环路故障,实践结果表明此方法诊断故障准确、快速,减少了局部故障对整个网络的影响,是切实可行的。本文对湖南VPLS网络的维护、环路故障的避免、广播风暴的抑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本文对VPDN技术原理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湖南体彩VPDN的实现:LNS的组网、业务实现流程,并对VPDN业务维护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对基于IPSec技术的E通VPN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E通VPN的组网应用,并对E通VPN与其他VPN技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通VPN提供业务方式便利,并且组网模式更加灵活。本文最后对IP VPN网络的指标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指标的统计,得出了IP VPN的技术在湖南电信网络的应用是成功的结论。

李丹荔[9](2007)在《L2VPN-VPWS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网络的发展,企业的日益扩张,客户分布日益广泛,合作伙伴日益增多,传统企业网的功能缺陷凸显,企业对于自身的网络建设在灵活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VPN以其独具特色的优势赢得了飞速的发展。VPN使用的主要技术是隧道技术,VPN用户的数据就是通过各种隧道进行传输的,而MPLS技术集成了IP路由技术的灵活性和二层交换的简洁性而且本身就是一种隧道,因此决定了其对VPN技术有着良好的支持。目前MPLS L2VPN主要有两种实现,一种是Martini提出的基于扩展LDP协议实现的Martini L2VPN,一种是Kompella提出的基于MP-BGP扩展实现的Kompella L2VPN,目前Martini L2VPN已经标准化,而Kompella L2VPN已经基本上没有再使用了。随着协议的标准化,各个运营商对于设备支持MPLS L2VPN的需求增加,各个设备商也在为此做着自己的准备。本课题依托港湾网络有限公司X项目,承担设备对MPLS L2VPN-VPWS模块的实现,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深入学习MPLS、VPN的基本技术原理和L2VPN的相关标准及草案;深入了解基于NP架构的高端智能交换机的软、硬件体系结构,从MPLS模块入手,了解与之相关的协议模块的体系结构。2.结合项目需要分析MPLS L2VPN-VPWS模块设计需求,给出了L2VPN-VPWS模块的实现模型,以此为基础,设计出VPWS模块的解决方案。3.详细设计了VPWS模块的实现流程,包括控制流程、数据转发流程和对外接口的设计。4.设计VPWS系统的测试方案,通过对集成测试环境上VPWS功能测试的现场结果分析,完成了VPWS系统基本功能的全面测试;结合测试数据对比分析实例,总结经验并为相关开发人员提供参考。

王艳萍[10](2006)在《MPLS关键技术及其在辽宁移动城域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Internet上的主要业务由传统的文件传送、电子邮件和远程登录等转向多媒体应用丰富的WWW。网上信息流的持续增加,导致由多层路由器构成的传统网络趋向饱和。多媒体通信的迅猛发展(如网络电话、电子商务、视频会议等),要求网络能提供具有不同QoS等级的综合业务(如时延、带宽、分组丢失率的保证),由于Internet采用面向无链接的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只能提供尽力而为(best-effort)服务,因此无法提供QoS保证。当现有Internet规模扩充到一定限度后,将在许多方面(带宽、路由、网络扩展性、QoS)面临挑战。MPLS作为网络的核心技术已经被大量运用到网络运营商的全国骨干网及各省市的城域网建设中,一些大型的园区网、企业网甚至也将MPLS技术用于组建VPN网络等应用中。本文着重研究MPLS的关键技术,结合辽宁移动在城域网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对MPLS的关键技术在辽宁移动在城域网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对MPLS技术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展望。

二、基于ATM的MPLS网络环路控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TM的MPLS网络环路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性企业多业务承载网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RRPP
    2.2 MPLS
    2.3 MPLS VPN
        2.3.1 二层MPLS VPN
        2.3.2 三层MPLS VPN
第3章 区域性企业多业务承载网建设需求分析
    3.1 企业网络概况
    3.2 目前存在问题
    3.3 新型承载网络建设需求
    3.4 网络和技术对比分析
        3.4.1 新旧网络对比分析
        3.4.2 交换机环网技术对比分析
第4章 区域性企业多业务承载网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遵守规范
    4.3 设计方案
        4.3.1 传输光环网设计方案
        4.3.2 MPLS VPN设计方案
        4.3.3 网络扁平化设计方案
    4.4 网络环境规划
        4.4.1 RRPP环网地址及端口规划
        4.4.2 网络环境其他规划
第5章 区域性企业多业务承载网的实现和测试
    5.1 RRPP光环网
        5.1.1 工程实现
        5.1.2 检查测试
    5.2 MPLS VPN
        5.2.1 工程实现
        5.2.2 检查测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MPLS VPN检查测试主要情况展示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分组微波在数字微波通信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选题背景
        1.1.1 数字微波发展现状
        1.1.2 分组微波的优势
    1.2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传统数字微波系统应用
    2.1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
    2.2 传统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应用状况
        2.2.1 数字微波通信的主要应用场合
        2.2.2 移动网络传输方案应用
第三章 分组微波通信系统
    3.1 分组微波产生背景
    3.2 分组微波通信系统组成
    3.3 分组微波功能特性
        3.3.1 分组微波特点
        3.3.2 分组微波业务信号处理流程
    3.4 分组微波关键技术
        3.4.1 以太网帧头压缩技术
        3.4.2 PWE3技术
        3.4.3 MPLS OAM技术
        3.4.4 QOS技术
第四章 分组微波典型应用、组网及业务设计
    4.1 分组微波组网形态
    4.2 分组微波典型应用
        4.2.1 帧头压缩技术典型应用
        4.2.2 QOS典型应用
        4.2.3 PWE3典型应用
        4.2.4 MPLS OAM典型应用
第五章 T运营商分组微波应用
    5.1 分组微波数据业务设计思路
        5.1.1 端到端网络QoS设计
        5.1.2 分组微波TDM业务设计建议(2G/3G业务)
        5.1.3 分组微波时钟同步设计建议
    5.2 T运营商网络现状及规划目标
    5.3 T运营商分组微波组网及方案
    5.4 分组微波设备要求
        5.4.1 分组微波设备基本功能
        5.4.2 分组微波设备主要技术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参考文献

(3)PTN在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意义与主要工作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光传输网和 IP 承载网的现状和需求
    2.1 传输网的 IP 化
        2.1.1 三网融合对分组化传输的需求
        2.1.2 业务 IP 化应用宽带化
        2.1.3 IP 化发展推动统一的 IP 传送网
    2.2 光传输网和 IP 承载网的现状
        2.2.1 光传输网和 IP 承载网现状
        2.2.2 城域 IP 网现状
        2.2.3 城域传输网现状
    2.3 全 IP 业务的传输需求
        2.3.1 传输功能定位
        2.3.2 传输性能定位和网络融合需求
第三章 PTN 原理及优势
    3.1 PTN 原理和网络建设部署
        3.1.1 PTN 原理和定义
        3.1.2 PTN 的分层结构和功能平面
        3.1.3 PTN 网络的组织方式
        3.1.4 PTN 网络的建设模型
    3.2 PTN 的技术特点、关键协议和应用定位
        3.2.1 PTN 的关键技术
        3.2.2 PTN 的技术特点
        3.2.3 PTN 的实现协议
        3.2.4 PTN 的应用定位
    3.3 时钟同步 IEEE1588v2 技术
    3.4 PTN 在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优势
        3.4.1 接入层网络的概念
        3.4.2 常见的接入方式
        3.4.3 PTN 和 SDH/MSTP 的比较
        3.4.4 PTN 和 IP/MPLS 的比较
第四章 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现状及需求分析
    4.1 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现状及发展趋势
        4.1.1 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现状
        4.1.2 接入网发展趋势
    4.2 常熟电信现有接入层网络存在的问题
        4.2.1 对高带宽高安全性业务的响应方面
        4.2.2 光缆资源方面
        4.2.3 设备资源方面
    4.3 常熟电信接入网需求分析
        4.3.1 用户业务接入方面
        4.3.2 3G 基站接入方面
        4.3.3 重要小型局站接入方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熟电信 PTN 组网方案及应用
    5.1 工程建设背景及概况
        5.1.1 工程建设背景
        5.1.2 工程概况
        5.1.3 业务需求分析
    5.2 PTN 组网方案
        5.2.1 组网原则
        5.2.2 建设方案
        5.2.3 电路组织
    5.3 局站通信系统及辅助系统
        5.3.1 时钟同步系统
        5.3.2 网络管理系统
    5.4 保护策略
    5.5 设备选型和配置
        5.5.1 PTN 设备选型
        5.5.2 设备配置原则
        5.5.3 主要设备配置
    5.6 设备主要特点
        5.6.1 接口类型
        5.6.2 交叉容量
        5.6.3 单板类型
        5.6.4 保护机制
    5.7 设备布置、安装及电源准备
        5.7.1 设备平面布置
        5.7.2 设备安装工艺
        5.7.3 电源类型及负荷
        5.7.4 直流供电系统
    5.8 布线电缆的选用
        5.8.1 电源电缆
        5.8.2 信号电缆
    5.9 MSAP 上联 PTN 试点方案及测试结果
        5.9.1 MSAP 网络现状
        5.9.2 PTN+MSAP 混合组网方案
        5.9.3 PTN+MSAP 混合组网的优势
        5.9.4 测试情况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VPLS网络中的保护倒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MPLS技术与VPLS网络
    2.1 MPLS技术
        2.1.1 MPLS的产生与发展
        2.1.2 MPLS体系结构
        2.1.3 MPLS技术的VPN应用
    2.2 VPLS网络结构
        2.2.1 VPLS网络
        2.2.2 VPLS的工作机制
        2.2.3 MAC地址学习与泛洪
        2.2.4 环路避免与PW信令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VPLS网络中的故障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PW建立与标签分发
        3.2.1 Martini方式
        3.2.2 Kompella方式
    3.3 VPLS转发过程分析
        3.3.1 MAC转发表的建立
        3.3.2 上行VPLS报文处理
        3.3.3 下行VPLS报文处理
    3.4 VPLS网络故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VPLS保护倒换网络的设计
    4.1 VPLS网络中保护倒换技术
        4.1.1 MPLS TE保护技术
    4.2 VPLS网络的快速重路由
        4.2.1 隧道的建立
        4.2.2 VPLS网络FRR的实现
        4.2.3 故障检测机制
    4.3 VPLS报文封装
        4.3.1 AC上报文的封装
        4.3.2 PW上报文的封装
    4.4 H-VPLS网络中的保护倒换技术
        4.4.1 H-VPLS网络模型
        4.4.2 H-VPLS接入链路备份的实现
    4.5 跨域VPLS网络中的保护倒换技术
        4.5.1 跨域VPLS网络保护倒换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VPLS保护倒换技术组网验证
    5.1 应用背景
    5.2 VPLS网络部署
        5.2.1 网络路由部署
        5.2.2 VPLS部署准备
        5.2.3 PW信令配置
        5.2.4 VPLS实例的建立与绑定
    5.3 可靠性保护倒换部署
        5.3.1 主备隧道的建立与绑定
        5.3.2 失效检测机制
        5.3.3 VPLS流量转发
    5.4 VPLS网络扩展
        5.4.1 H-VPLS网络中的保护倒换
        5.4.2 跨域VPLS网络
    5.5 网络部署中的问题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VPLS网络的测试
    6.1 网络性能测试
        6.1.1 测试指标分析
        6.1.2 测试过程
        6.1.3 性能分析
    6.2 VPLS保护倒换性能测试
        6.2.1 VPLS网络的切换性能
        6.2.2 网络整体切换性能
        6.2.3 测试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5)MPLS网络下多播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MPLS技术与多播技术介绍
    2.1 引言
    2.2 MPLS概述
        2.2.1 MPLS基本概念
        2.2.2 MPLS的网络构成
        2.2.3 MPLS的基本工作过程
        2.2.4 MPLS的技术优势
    2.3 多播技术概述
        2.3.1 多播路由协议
        2.3.2 多播分布树
        2.3.3 多播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PLS网络中建立多播树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MPLS多播模型
    3.3 MPLS多播关键技术
        3.3.1 LSP建立方式
        3.3.2 信令的选择
        3.3.3 多播数据流的聚合
        3.3.4 L2和L3转发在核心LSRs中共存
        3.3.5 标签的分发
        3.3.6 域内多播路由协议的MPLS多播的实现
    3.4 MPLS多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5 MPLS网络环境下多播建树方案
        3.5.1 PIM-MPLS
        3.5.2 AM
        3.5.3 MMT
        3.5.4 TE-MM
        3.5.5 MMT2
        3.5.6 CB-MMT
        3.5.7 AMM
        3.5.8 ERM与ERM2
        3.5.9 MMST
        3.5.10 TN-MMT
        3.5.11 MMTA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树聚合下MPLS网络中的多播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聚合树多播
        4.2.1 聚合树多播描述
        4.2.2 聚合多播树模型
    4.3 树聚合多播的研究进展
        4.3.1 集中式树聚合多播方案代表-AM
        4.3.2 分布式树聚合多播方案代表-BEAM
        4.3.3 可扩展的树聚合多播方案STA
    4.4 MPLS网络下的聚合多播树技术
        4.4.1 预先建立聚合树
        4.4.2 聚合树管ATM的引入
        4.4.3 候选聚合树的选择
        4.4.4 组-树匹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量工程支持下的MPLS多播技术研究
    5.1 引言
        5.1.1 MPLS流量工程
        5.1.2 多播流量工程
    5.2 MPLS多播流量工程树的研究现状
    5.3 一种新的流量工程支持下的MPLS多播树建立机制
        5.3.1 源-目的的节点对之间多条P2P LSPs的建立方案
        5.3.2 S-DA聚合方案
        5.3.3 遗传算法在MPLS多播动态路由选择中的应用
    5.4 MPLS多播路径下的流量划分模型
        5.4.1 MLLSU问题陈述
        5.4.2 多目标多路径下多播树的建立机制
        5.4.3 性能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MPLS网络下的多播容错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故障恢复的研究进展
        6.2.1 MPLS网络中的故障恢复
        6.2.2 多播故障恢复方案
    6.3 SBMR-改进的AMFM多播容错方案
        6.3.1 聚合多播技术在容错方案存在的必然性
        6.3.2 MPLS技术在容错多播方案中存在的必然性
        6.3.3 AMFM方案的结构和功能
        6.3.4 一种兄弟节点备份的多播容错方案-SBMR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基于MPLS网络的PWE3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MPLS 技术的产生
        1.1.2 PWE3 技术的提出
        1.1.3 基于MPLS 网络的PWE3 技术的优势
    1.2 基于MPLS 的PWE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MPLS 技术的基本内容
    2.1 MPLS 技术的基本内容
        2.1.1 MPLS 技术的概述
        2.1.2 MPLS 的基本概念
        2.1.3 MPLS 的主要转发表项
        2.1.4 MPLS 的报文结构
        2.1.5 MPLS 的基本原理
        2.1.6 链路的保护与恢复技术
    2.2 标签分发协议
        2.2.1 LDP 基本概念
        2.2.2 LDP 发现
        2.2.3 LDP 会话建立和维护
        2.2.4 标签分发和管理
    2.3 MPLS 的优势
第三章 PWE3技术
    3.1 PWE3 技术概述
        3.1.1 PWE3 定义
        3.1.2 PWE3 实现的功能及适用性
    3.2 PWE3 的体系结构
        3.2.1 网络参考模型
        3.2.2 维护参考模型
        3.2.3 协议栈参考模型
    3.3 协议分层模型
        3.3.1 逻辑协议分层模型
        3.3.2 有效载荷层
        3.3.3 封装层
        3.3.4 PSN 隧道层
    3.4 PWE3 控制平面
        3.4.1 PW 的创建和拆卸
        3.4.2 状态检测及通告
第四章 基于LDP协议的PW的创建和维护
    4.1 PW 标签
    4.2 PW ID FEC TLV(FEC 参数类型 0x80)
        4.2.1 控制字标志
        4.2.2 接口参数子TLV
    4.3 通用 PW ID FEC TLV(FEC 参数类型 0x81)
        4.3.1 接入标识符
        4.3.2 PW Grouping TLV
    4.4 PW 建立的信令交互
        4.4.1 Mapping 消息的使用
        4.4.2 标签映射信令交互过程
    4.5 PW 状态的信令交互
        4.5.1 LDP 通知消息
        4.5.2 PW 状态协商过程
        4.5.3 标签撤销过程
    4.6 序列号问题
第五章 PWE3仿真 Ethernet业务-VPLS
    5.1 以太网PW 的仿真
        5.1.1 两种方式的PW 封装
        5.1.2 两种方式的AC 封装
        5.1.3 PW 仿真的基本过程
    5.2 虚拟专用LAN 业务
        5.2.1 VPLS 的网络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5.2.2 VPLS 的信令控制层
        5.2.3 VPLS 的数据转发层
        5.2.3 分层的VPLS
        5.2.4 故障检测和恢复
    5.3 VPLS 的优缺点和标准化进程
        5.3.1 VPLS 的优缺点
        5.3.2 VPLS 的标准化进程
第六章 基于MPLS 的PWE3协议控制处理设计
    6.1 MPLS PWE3 协议控制设计
        6.1.1 两种协议通告方式
        6.1.2 AC 状态变化时协议处理流程
        6.1.3 LSP 隧道变化时协议处理流程
        6.1.4 LDP session 状态变化时协议处理流程
    6.2 MPLS PWE3 协议控制报文处理流程
        6.2.1 Mapping 消息处理流程
        6.2.2 Request 消息处理流程
        6.2.3 Notification 消息处理流程
        6.2.5 Withdraw 消息处理流程
        6.2.6 Release 消息处理流程
第七章 MPLS PWE3 实现方案
    7.1 PWE3 协议控制模块
        7.1.1 状态机
        7.1.2 核心数据结构
        7.1.3 处理流程
    7.2 LDP 模块
        7.2.1 LDP 模块和PWE3 模块交互的消息结构
    7.3 MFW(转发)模块
        7.3.1 核心数据结构
        7.3.2 封装处理流程
        7.3.3 解封装处理流程
    7.4 其他模块
    7.5 实现结果
        7.5.1 测试组网
        7.5.2 配置过程
        7.5.3 测试用例
        7.5.4 测试结果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科技成果
附录A——术语解释
附录B——缩略语表

(7)绵阳IP城域网优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IP城域网概念
    1.2 IP城域网技术介绍
    1.3 国内外IP城域网现状
    1.4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绵阳IP城域网现状分析
    2.1 Chinaet骨干网、Chinaet2骨干网络现状
    2.2 IP城域网现状
        2.2.1 网络现状
        2.2.2 业务现状
    2.3 IP城域网现状中面临的问题
        2.3.1 网络结构问题
        2.3.2 业务开展问题
        2.3.3 路由策略问题
        2.3.4 管理维护问题
    2.4 MPLS VPN网络现状
    2.5 传输网现状
    2.6 用户电缆现状
    2.7 用户端接入 LAN线缆现状
    2.8 城域网性能调查
    2.9 业务数据配置现状
    2.10 网管现状
    2.11 网络安全现状
第三章 城域网优化目标及标准
    3.1 城域网优化目标结构
    3.2 城域网优化标准
    3.3 ADSL接入网络优化标准
    3.4 LAN接入网络优化标准
    3.5 电路带宽优化标准
    3.6 线路整治标准
    3.7 VPN业务实现标准
    3.8 城域网QoS实施标准
    3.9 城域网路由设置标准
    3.10 城域网网络安全标准
    3.11 对新技术/新业务的支持标准
第四章 城域网优化实施
    4.1 网络优化实施情况
        4.1.1 网络结构和功能的优化
        4.1.2 路由、VLAN优化
        4.1.3 MPLS优化
        4.1.4 组播
        4.1.5 用户唯一性
        4.1.6 QoS部署
        4.1.7 安全
        4.1.8 其它
    4.2 业务的开展
        4.2.1 MPLS VPN
        4.2.2 专线业务
        4.2.3 宽带拨号业务的情况
        4.2.4 业务识别与控制
    4.3 网管支撑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第五章 城域网优化项目的效果评估
    5.1 综合能力的提升情况
        5.1.1 维护能力的提升
        5.1.2 网络能力的提升
    5.2 网络存在问题及解决情况
    5.3 户对宽带质量的感知明显提升
    5.4 IP城域网可靠性分析
第六章 技术亮点总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IP VPN网络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IP VPN 的技术概述
    1.2 IP VPN 的关键技术
    1.3 IP VPN 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国内外运营商IP VPN 业务现状与走向
    2.1 IP VPN 国内外市场发展预测
    2.2 国内外运营商IP VPN 业务现状与走向
    2.3 湖南电信IP VPN 的业务和网络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P VPN 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
    3.1 MPLS 体系结构介绍
    3.2 L2TP 协议简介
    3.3 IP VPN 设计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南电信IP VPN 的技术实现
    4.1 国内国际互联(MPLS VPN)
    4.2 同城互联
    4.3 远程接入VPN
    4.4 湖南电信IP VPN 网络的指标体系
    4.5 湖南电信IP VPN 网络性能指标统计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负责的项目
致谢

(9)L2VPN-VPWS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MPLS VPN 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背景技术分析
    2.1 VPN 技术
    2.2 MPLS VPN 技术
    2.3 VPWS 技术原理
第三章 VPWS 模块的概要设计
    3.1 课题对VPWS 模块的需求分析
    3.2 VPWS 模块的实现基础
    3.3 VPWS 模块基本设计思想
    3.4 VPWS 的数据流设计
    3.5 VPWS 模块的接口设计
    3.6 模块运行设计
    3.7 小结
第四章 VPWS 模块的具体实现
    4.1 VPWS 协议控制模块的实现
    4.2 VPWS 转发路径管理模块的实现
    4.3 接口实现
    4.4 小结
第五章 VPWS 模块的基本功能测试及分析
    5.1 测试目标
    5.2 测试环境需求与测试工具
    5.3 测试拓扑与配置
    5.4 具体测试过程
    5.5 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6.2 有待进一步完成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10)MPLS关键技术及其在辽宁移动城域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MPLS 基本原理和标签的概念
    2.1 MPLS基本原理
        2.1.1 MPLS 网络结构
        2.1.2 标签报文的转发
    2.2 转发等价类(FEC)
    2.3 标签
        2.3.1 标签的定义
        2.3.2 标签的语意
        2.3.3 标签的封装
        2.3.4 标签分配和分发
    2.4 标签分配协议
        2.4.1 LDP
        2.4.2 CR-LDP
        2.4.3 RSVP-TE
    2.5 标签交换路径LSP
        2.5.1 标签交换路径概念
        2.5.2 LSP 路由选择
        2.5.3 LSP 隧道
        2.5.4 BGP 边界路由器间的LSP 隧道
        2.5.5 基于约束的LSP
        2.5.6 利用RSVP 建立隧道式LSP
第三章 MPLS 的几个关键技术
    3.1 MPLS 与路由协议的关系
    3.2 MPLS聚合和流合并
    3.3 MPLS的环路控制
        3.3.1 环路处理的必要性
        3.3.2 环路处理方法
第四章 MPLS 主要应用
    4.1 基于MPLS的QoS
    4.2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
    4.3 基于MPLS的VPN
        4.3.1 三层BGP/MPLS VPN
        4.3.2 北电网络多虚拟路由器解决方案
        4.3.3 MPLS VPN 组网技术的安全考量
第五章 MPLS 在辽宁移动城域网中的应用
    5.1 MPLS VPN 在辽宁移动城域网一期工程的典型业务应用
        5.1.1 MPLS VPN 参数定义
        5.1.2 企业内部Intranet、企业间Extranet 和企业间受限访问方案
        5.1.3 PE-CE 间路由协议的使用原则
        5.1.4 PE-CE 互联地址及VPN 用户地址的规划
        5.1.5 MPLS VPN 中MP-IBGP 规划
        5.1.6 用户接入MPLS VPN
        5.1.7 VPN 用户访问Internet 解决方案
        5.1.8 MPLS VPN 的嵌套解决方案
    5.2 辽宁移动城域网MPLS VPN 演进方案
第六章 MPLS 技术的研究展望
    6.1 MPLS 技术总结
    6.2 MPLS 技术发展趋势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四、基于ATM的MPLS网络环路控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性企业多业务承载网设计及实现[D]. 孟祥培. 郑州大学, 2019(07)
  • [2]分组微波在数字微波通信网络中的应用[D]. 叶长青.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6)
  • [3]PTN在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D]. 范钧.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6)
  • [4]VPLS网络中的保护倒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杨军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09)
  • [5]MPLS网络下多播技术的研究[D]. 周艳玲. 东华大学, 2010(08)
  • [6]基于MPLS网络的PWE3实现研究[D]. 蔡芸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7]绵阳IP城域网优化改造[D]. 冯宇通.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4)
  • [8]IP VPN网络研究及应用[D]. 黄葳. 湖南大学, 2007(04)
  • [9]L2VPN-VPWS的研究与实现[D]. 李丹荔.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10]MPLS关键技术及其在辽宁移动城域网中的应用[D]. 王艳萍. 吉林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基于ATM的MPLS网络环路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