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超级节能冰箱的技术途径

开发超级节能冰箱的技术途径

一、超级节能电冰箱开发的技术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孙若晨[1](2021)在《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石漠化治理取得阶段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喀斯特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石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地理学、环境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3E系统等理论,针对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利用可行性分析指标匮乏和利用技术单一且效率低的科技问题。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和石漠化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施秉喀斯特、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关岭花江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对研究区23个村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气象监测数据收集,运用调查分析法、气候学计算法、参与式农村评估等方法,围绕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潜力评估,重点阐明不同石漠化等级太阳能利用的可行性,集成太阳能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与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社区建设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农村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最丰富。从年均太阳总辐射和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来看,呈现出从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表现为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最大,毕节撒拉溪研究区次之,施秉喀斯特研究区最小;从太阳总辐射月变化来看,三个研究区太阳总辐射变化呈现出单峰型,1月最小,7、8月最大;夏季总辐射最高,春季次之,秋冬最小。从年变化来看,施秉喀斯特研究区总辐射在2017年最低,随后逐渐增高;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太阳总辐射年变化趋势呈现出“W”型。三个研究区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的月变化趋势相同,7、8月达到最大值,1月值最低,呈现出单峰型的特点;春夏最高,秋冬最小;年日照时数和年日照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与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2)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总体属于等级一般区,夏季利用潜力大。贞丰-关岭花江太阳能资源等级为丰富区,且较为稳定,利用潜力最高,最适宜利用月份主要在4-8月;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资源一般等级,太阳能资源不稳定,夏季利用潜力最大。(3)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三个研究区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能源利用结构以及环境现状等方面可选择不同的太阳能利用方式。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适宜发展大型光伏发电站和户用光伏屋顶,构建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在发展小型太阳能设备,冬季结合煤炭利用的方式具有可行性;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利用小型太阳能设备,构建风光互补或光沼互补利用模式,并且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太阳能路灯、景观式杀蚊灯等产品。(4)集成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光电利用、太阳能热水器防堵装置和污垢处理方法以及综合利用能源体系等技术体系。通过对太阳能资源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研究,发现太阳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系统总结了喀斯特农村现有成熟的光电技术、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光热技术,集成了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电利用、太阳能热水器防堵装置和污垢处理方法以及综合利用能源体系等技术体系。在施秉喀斯特无-潜在石漠化示范点选择光电两用太阳能热水器、景观式太阳能杀蚊灯,辅以沼气发酵技术;在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示范点选择太阳能热水器、庭院式照明灯、节煤回风炉灶;在贞丰-关岭花江中-强度石漠化地示范点太阳能资源丰富,构建以光伏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庭院式照明灯、太阳能路灯为主体的太阳能综合利用体系进行示范。示范后,室内环境明显改善,对CO2和SO2的起到了减排效果,节省了能源开支。论文对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主要从生活能源角度出发,未来研究可以把太阳能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并应用到石漠化治理中,实现喀斯特农村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需解决的问题。

焦森[2](2020)在《零能耗智能住宅设计与节能管理研究 ——以“栖居2.0”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气候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亟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其能耗占比全社会总能耗的37%。据统计,截止2018年,我国建筑面积总量约601亿m2,其中城镇住宅和农村住宅建筑面积为244亿m2和229亿m2,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规模,要实现建筑节能降耗、能源可持续发展,同时又能让老百姓住上舒适、绿色、便捷、健康的家,已经成为住宅建筑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可再生能源与智能化节能管理技术融合应用于传统住宅建筑的零能耗智能住宅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以作者参加的“SDC2018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为背景,以零能耗智能住宅“栖居2.0”为研究平台,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栖居2.0”零能耗智能住宅的实现路径,通过主、被动式节能策略,装配式建造体系,以及建筑智能化系统等,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通过智慧节能管理,实现了健康舒适、生活便利、安全宜居、资源节约的居住环境;其次,通过对“栖居2.0”光伏发电系统为期一年的监测数据分析,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为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的节能管理和优化调度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了公共电网的稳定性;最后,进行了零能耗住宅建筑运行可持续评价研究,基于“栖居2.0”在半个月竞赛期间实际运行数据,根据健康舒适、家用电器、生活便利和能源绩效等主要指标,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其运行可持续性评价为优。本研究所设计和建造的零能耗智能住宅“栖居2.0”经过了国际赛事的考验,在建筑可持续和节能管理方面取得了优秀的评价,该研究成果对我国零能耗智能住宅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与示范价值。

李玉斌,谢利昌,初琦,李玲珊[3](2019)在《第2章 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文中提出随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冷链物流、工业制造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领域的飞跃也带动了制冷(热泵)压缩机使用量的增长,推动着制冷压缩机技术的变革。在整个制冷行业链条当中,压缩机作为制冷设备的心脏,其作用不仅仅是提供制冷循环的动力,还可直接对国家节能环保、食品安全、提升人居舒适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段炼[4](2018)在《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装甲部队是各国军队必不可少的一个兵种,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其战斗力和军事地位至关重要。决定着装甲车战斗力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是车内的驾乘人员,但他们所处的作战环境和条件却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他们战斗力的发挥。首先,装甲车辆乘员舱内部的空间十分狭小,而驾乘人员可能需要在狭小空间中长期闭窗操作,局部环境远远偏离乘员正常生理需求。其次,装甲车内部常常会出现异常的高温状态。在较为炎热的地区和季节中,装甲车在户外作战和训练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等外部热量,再加上自身产生的热量和钢铁装甲造成的内部空间较为封闭,舱内热量得不到有效散发,使得舱内温度常常居高不下。最后,针对我国陆军装甲兵的冷却防护系统研究和热舒适性研究还远远不足,目前还无法完善解决舱内高温环境对乘员的影响。现有的装甲兵冷却防护系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冷却技术和装备并无统一有效的模式,且普遍面临制冷效果差、装备后效果不明显的困境,无法完全满足部队的实用要求。因此,研发适合我军装甲部队的冷却防护系统,对提高我军装甲作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围绕着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的系统设计和性能效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分析了国内外装甲兵冷却防护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确定了个体冷却系统的基本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本文在充分分析了现有的各种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的优缺点后,确定选用装甲兵个体的微环境冷却方案;然后对比了现有的个体微环境冷却方案的各种形式,确定采用冷却效率最高、舒适性和安全性最好的液体冷却服的形式;最后,在各种制冷技术中选择了热电制冷作为冷源装置的基本制冷技术方案。(2)设计开发了热电制冷装置稳态性能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搭建了热电制冷装置性能测试实验台。经分析,实际的热电制冷系统稳态性能不仅与热电材料的优值系数、电偶的面长比等性能参数有关,还与热电元件的级数、接触电阻、接触热阻、冷热端温差等元件参数相关,也与制冷元件工况状态、冷热端换热方式、系统输入控制方案等许多系统因素有关。目前亟需一套能够有效地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有效的测试和评价的系统化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针对实际工况下的热电制冷元件和装置性能测试需求现状,本文开发了一套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该方法和系统既能够实现在真空环境下对热电制冷元件塞贝克系数、优值系数等相关参数的测量,也能够模拟实际工况对热电制冷系统的工作电压、电流、输入功率、散热量、制冷量、制冷系数、制热能效比等参数进行测量,为热电制冷装置的综合性能测试和评价创造了条件。继而完成了测试实验台的搭建,为后续的个体冷却系统的设计选型和性能检测提供了依据。(3)研发了全身式个体冷却防系统,制作了实验样机并进行了系统性能测试。针对部分装甲兵活动较剧烈、散热量较大的情况,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系统主要由冷源装置和全身式液冷服组成。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确定系统设计要求、核算系统设计参数、冷源装置的设计和集成、液冷服的设计选用、热电制冷模块热端散热方式研究、系统样机的开发、样机性能测试等。在热电制冷模块热端散热方式研究中,本文研究了翅片强制对流、热管强制对流和水冷散热等散热方式对热电制冷系统制冷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几种散热方式应用于装甲车舱内的可行性。最终在全身式冷却系统样机制作时采用了热管强制对流散热的散热方式,以保证样机工作性能的可靠和稳定。在对全身式冷却系统样机的性能测试研究显示,样机的制冷功率在40℃的环境温度下可达349W,在50℃下最大输出制冷功率为272W,能够满足最大负荷工况下300W和极限高温工况下150W的设计要求。该系统的制冷效果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环境温度越低,输出制冷功率和系统效率就越大。同时,系统的制冷效果还受到输入工况和循环水流速等因素的影响。(4)研发了分体式个体冷却系统,包括热电制冷头盔和热电制冷背心两种系统,分别制作了样机并且进行了样机性能测试。本文针对部分装甲兵活动灵活性要求较高、人体散热量较小的情况,开发了分体式个体冷却装置,包括热电制冷头盔和热电制冷背心。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确定每个装置的设计参数、核算单个模块的制冷量、完成装置的结构设计、样机的开发和集成、进行样机性能测试等。其中热电制冷头盔能够包裹佩戴者头部和颈部,使用了风冷制冷模块提供冷风吹向佩戴者面部,用水冷制冷模块提供冷水送往佩戴者颈部的循环管路吸热,以风冷和水冷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佩戴者的舒适性需求。对分体式冷却系统样机的性能测试研究显示,两种样机的制冷功率能够分别满足最大负荷工况和极限高温工况的设计要求。在进一步的测试中还发现,分体式个体冷却系统的制冷效果同样也会受到环境温度、输入工况、循环水流速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热电制冷背心的制冷性能还会受到热电制冷模块放置方向的影响。(5)采用了人体客观生理参数和主观感受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本文研究开发的个体冷却装置的工作效果进行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生理参数和主观感受的测试是同时进行的,5名实验人员在模拟装甲车驾驶舱内高温环境条件的实验室中,共计进行了15人次的生理参数测试,其中有10人次的测试过程中进行了主观舒适度感受的调查问卷测试。实验人员佩戴个体冷却装置,在120min内进行了特定的脑力和体力活动。通过测量实验人员的体表温度、出汗量、心率等客观生理指标,与不佩戴冷却装置的参数进行对比,对个体冷却装置的客观降温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统计实验人员热舒适感受的主观调查问卷结果,评价了穿戴不同个体冷却装置的人体热舒适性效果。(6)本文探索了微纳尺度强化换热技术应用于热电制冷个体冷却系统中的强化换热特性。在对热电制冷头盔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水冷模块使用的微型循环水泵会在佩戴者脑后不断产生震动和噪音,严重影响佩戴者的舒适性和注意力。为了彻底解决水泵的震动和噪音问题,本文研究了用纳米流体自然循环换热代替水泵强制对流换热的可行性。本文配置了不同材质、浓度和粒径的纳米流体作为循环工质,设计了纳米流体自然对流循环流动与换热特性实验装置,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纳米流体自然对流循环换热特性,为纳米流体在人体冷却装置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大量系统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热电制冷系统制冷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因素是提高热电制冷热端的散热强度。因此本文开发了新型的微纳米尺度热端散热结构,进行了热电制冷模块热端的强化换热散热方式研究。本文采用电镀的方法制作了一种微纳尺度多孔表面和一种基于泡沫金属的微纳尺度多孔表面,将这两种表面结构分别制作在热电制冷元件的热端,形成了两种微纳米多孔结构的热电制冷元件相变散热表面。然后将这两种表面结构的相变散热特性与传统的翅片强制对流、热管强制对流和水冷散热等方式进行了实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种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相变换热的有效沸腾工作的区间,热电制冷模块的制冷功率输出能力和系统的制冷系数要明显优于其它几种散热方式,但目前的散热器结构和循环工质还有一些不足,导致在大功率散热时出现了工质全部蒸发来不及冷却回流的情况,所以现有结构在大功率散热时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发的个体冷却系统能够满足装甲兵实际使用的需要,为解决我军装甲兵种的热应激和热损伤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和相关的装置,也为基于热电制冷的人体冷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汤波[5](2017)在《居民用户分布式谐波集体影响评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能质量问题是主动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其中以谐波影响问题最为突出。通常情况下居民用户谐波源独自产生的谐波并不显着,可忽略其对配电网的影响,但是随着电力电子型家用电器、电动汽车和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等的推广普及,其产生的大量分布式谐波注入配电网,使得谐波发射水平不断上升,谐波集体影响变得非常可观,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与危害已不可忽视。随着售电侧改革和主动配电网发展,电力行业对于分布式谐波集体影响的评估技术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国内外对这一技术领域深入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还较为欠缺。本文针对居民用户分布式谐波集体影响,开展谐波发射特性、集体谐波建模和评估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针对分布式居民负荷谐波源数量众多而单体较小的特点,在电网拓扑结构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谐波源在电网中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分布式谐波源发射特征,并对典型居民电器、光伏电源和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谐波发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其谐波发射特征有别于传统工业谐波,具有分布特性、随机特性和非完全独立特性。针对分布式居民负荷建模采用传统恒流源模型不准确的问题,分别研究了基于耦合导纳矩阵和诺顿等效电路的谐波源电气建模方法,通过实验测试和仿真研究,建立了典型居民电器的两种谐波模型,比较分析了两种模型的优缺点,结果表明采用诺顿等效电路模型比单纯恒流源模型精确、比耦合导纳矩阵模型计算简单,具有较好的可推广性。为了描述分布式负荷谐波受用户用电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了基于马尔可夫蒙特卡洛法的典型居民负荷行为学建模方法,考虑居民电器使用的多种影响因素,分别建立居民有效用电人数和负荷日使用概率等函数,得到居民负荷的随机开关状态模型。提出一种光伏发电系统行为学模型,利用光照辐射强度概率来模拟光伏发电系统的随机特性;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行为学模型,利用其充电起始时间以及充电持续时间来模拟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特性,仿真结果表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针对大量分布式谐波集体影响无法采用确定性谐波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下向上的居民用户分布式谐波集体影响概率评估体系,给出了包含节点谐波电流贡献率、谐波概率大值和谐波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的分布式谐波评估指标体系。采用阻抗归一化方法研究配电网系统侧和用户侧的谐波责任划分,精确得出了用户侧和系统侧谐波贡献率。最后,采用云模型描述居民负荷集体谐波概率分布,并采用云变换精确拟合其分布曲线,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结果可为判别谐波源类型和制定电力监管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孙智卿[6](2016)在《用户侧自动需求响应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需求响应通过引导用户对价格或者激励信号做出响应,能够提高用电效率并优化系统运行,是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而自动需求响应更是需求侧管理的发展趋势。本文围绕用户侧自动需求响应技术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面向自动需求响应的电力用户负荷响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基于负荷分解的电力负荷需求响应能力评估方法。首先,分析了电力用户的负荷响应特性,建立了用户的自动需求响应能力指标体系。提出了在线负荷分解的三重可信度匹配方法,从整体负荷中分解出了可用于需求响应的负荷资源,实现了在线情况下评估用户的需求响应能力。2、在激励型需求响应的实现方式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紧急需求响应的温控负荷减载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温控负荷聚合体的需求响应特性和控制方法,研究了适用于紧急需求响应的温控负荷响应机制;提出了参与系统紧急控制的温控负荷减载策略,与其他减载策略进行仿真比较,表明该方法实现了更少的减载量和更稳定的减载效果。3、在价格型需求响应的实现方式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时电价的家庭用能调度方法,实现了家庭用户的自动需求响应。建立了以促进分布式电源消纳为目的的家庭用能调度模型,模型以用户电能最大收益为目标,并且满足系统的运行约束和用户的舒适度约束,采用改进二进制粒子群算法计算日前优化用能计划,能够有效提高用户能源效率并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4、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面向自动需求响应的用户能效管理系统,可用于实现激励型和价格型两种自动需求响应策略。首先提出了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实现流程,然后搭建了嵌入式开发环境,开发了系统的管理进程和GUI进程。最后在智能用电实验室实际部署了该系统,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可有效实现用户的自动需求响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卢密林[7](2015)在《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能源消费量持续快速上升。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与能源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我国高能耗、高排放问题异常突出,节能减排形势日趋严重。在能源供给日益紧缺、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矛盾明显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将改进能源效率视为缓解这一矛盾、应对能源和气候变化挑战的有效途径,许多国家也都在积极寻求通过立法、技术创新、财税政策、政府规划目标等途径来试图提高能源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提高能源效率是延缓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重要策略,然而能源节约新技术的引进会引起回弹效应,进而间接导致能源消费的增加。能源回弹效应作为一个研究问题进入当代经济及管理学视野的时间并不算长,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能源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和重要研究领域。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大小决定了提高能源效率对于降低能源消费的有效程度,因此如果能将回弹效应充分考虑至节能政策的制定,就能够更加精确地度量和评估能效改进所获得的节能效果。因此对能源回弹效应的深入研究,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可以为能源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目前我国学术界关注更多的是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以及能源效率改进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影响,对能源效率改进所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对节能减排的副作用还缺乏理论与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实现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契机,基于能源回弹效应的视角,以直接、间接以及经济层面的回弹效应的测算为途径,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研究能源效率改进所引起的回弹效应对我国节能减排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本研究从能源回弹效应问题的提出与争论、涵义界定、理论演进、实证测算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总结,重点对其理论演进、实证测算研究进行了剖析,揭示了能源回弹效应的作用机制。第二,本研究以1996-2010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非对称价格下的双对数需求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用电消费的直接回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用电消费存在明显的部分回弹效应,且长期回弹效应为0.74,短期回弹效应为0.72。效率改进所带来的大部分城镇居民用电节约都由于回弹效应的存在被抵消了,回弹效应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能效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三,通过整合消费者需求理论与投入产出理论,将我国135部门投入产出表合并为八部门投入产出表,构建了我国城镇居民用电消费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并构建根据收入弹性、支出权重变化及按比例再支出三种测算情景,估计了我国城镇居民用电的间接回弹效应。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用电间接回弹效应长期为18.4%-19.3%,短期为19.8%-20.8%。第四,基于“干中学”思想,突破以往研究在基于技术进步外生这一严格假设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开展理论研究的传统思路,在能源效率内生化的视角下,构建基于嵌套CES生产函数的中国整体经济能源回弹效应测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能源效率内生化条件下,CES生产函数对于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解释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层面的长期能源回弹效应总体上表现为逆反效应,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则表现为部分回弹效应;通过能效改进来降低能源消费的政策思路短期内在我国是总体可行的,但其潜在的节能效果中有大部分被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一轮能源消费所抵消,使得长期回弹效应偏高,我国宏观经济层面尚存在巨大的节能空间。第五,回弹效应问题的解决是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工程技术部门到政府机构,从社会消费观念到经济发展方式,从经济学家到社会学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基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测算及相关理论剖析,本文提出了多种措施相互搭配的政策组合(policy mix)来对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抑制。总之,虽然技术进步能够提高能源效率,但能源效率的改进却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回弹效应。降低能源回弹效应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通过制定多管齐下的政策组合措施有效限制能源回弹效应的影响,才可能保证我国“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李腾昌[8](2014)在《海信容声电冰箱开发项目流程再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信容声是一家家电制造企业。当国内家电产品进入微利时代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出口市场情况也不容乐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土企业,纷纷通过技术标准提升,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海信容声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当艰难。而在企业内部,产品线不足,产品阵容不够强大。产品型号老化,耗电量高、外观过时、成本高等问题。本文描述了海信容声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情况与背景。提出了海信容声需要有新产品,并且是高端新产品来增补产品线的不足。急需有效的、成功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平台,以支撑企业能开发出高品质、高性能的新产品。其次,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海信容声新产品开发流程运作的基础上,需借助流程再造的相关理论,包括作业基础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及集成产品开发理论,以便更好地引导海信容声公司电冰箱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再次,本文通过对海信容声公司目前电冰箱新产品开发流程的分析;使用ASME方法、作业成本法等,分析了流程中各步骤的时间、成本。揭露目前流程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提出了海信容声公司集成产品开发方案,并绘制了流程改造之后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图。并对比了改造前后的数据,得出了改造成之后的流程明显得以提高。最后,本文通过对海信容声公司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的实例,研究我国家电制造企业海信容声公司电冰箱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情况,通过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实现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质的改变,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和产品竞争力,进而不断满足市场和顾客要求。

王兴运[9](2008)在《新飞冰箱营销渠道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冰箱技术的不断发展,冰箱行业已成为国内竞争最激烈、最具市场化的行业之一。中国冰箱制造企业在制造技术和性能上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自主开发能力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成为国际家电生产和消费大国,以及世界冰箱的制造中心。目前,中国的冰箱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冰箱市场由饱和转向大面积更新换代,三四级市场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培育下开始全面启动家电普及风暴,国产冰箱品牌虽仍牢牢控制着市场,但外资品牌迅速崛起,许多民营资本面对日益增长的冰箱市场开始大量涌入,使原本竞争激烈的冰箱市场更加趋于白热化。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冰箱业的领军企业,在经过近两年的重组调整之后,企业实力虽大大增强,但新产品开发速度明显减缓,如不尽快调整,将会给新飞带来巨大的威胁。面对国内一二级市场的家电更新换代和三四级市场购买力迅猛增长的消费市场,如何利用自身渠道资源发展壮大,值得关注。基于目前中国冰箱市场新的竞争格局的形成和新的需求增长,根据新飞营销渠道发展的现状,本文首先从中国冰箱行业的发展历史入手,分析了目前中国冰箱业的行业特征和行业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冰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冰箱消费动态加以分析,归纳出冰箱需求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国内冰箱营销渠道的不同运作模式的探讨,与新飞的营销渠道发展模式作了比较分析;最后,结合新飞公司的历史和经营现状,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阐述了新飞营销渠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并针对新飞营销渠道的发展,对新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刘钧[10](2008)在《美菱冰箱产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持续增长,国内消费需求日益扩大。国际主要家电品牌公司都将中国作为其战略市场,冰箱行业业已出现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态势,品牌战、产品战、价格战、广告战、渠道战层出不穷,竞争趋于白热化。同时,国内电冰箱消费需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中高档产品需求旺盛;农村市场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消费潜力逐渐显现,这给国内电冰箱生产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因此国内冰箱行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美菱是国内冰箱行业四大家族之一,拥有350万台的产能和8%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居于第一阵营。美菱产品定位中低端市场,近年来出现主销产品利润率低、销量增长慢等问题。因此研究美菱冰箱的产品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美菱冰箱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并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论证了美菱通过产品策略调整来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在对冰箱产品市场营销环境和公司产品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该公司产品存在的问题: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产品组合、产品品牌趋于老化、新产品开发、产品服务不尽完善等。然后结合美菱冰箱产品定位,制定了包括整体产品、产品组合策略、产品品牌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和产品服务策略。最后提出了美菱产品策略的实施建议。希望本文的产品策略对美菱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超级节能电冰箱开发的技术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级节能电冰箱开发的技术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太阳能资源与优化调控
    (二)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与优化调控
    (三)太阳能资源评估与技术利用研究进展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估
    (一)太阳能资源
        1 太阳总辐射
        2 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二)太阳能资源评估
        1 丰富度评估
        2 稳定度评估
        3 利用价值评估
        4 并网发电适宜程度评估
四 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可行性分析
    (一)自然与资源因素分析
        1 太阳能资源可利用量
        2 石漠化等级
    (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 政策因素
        2 家庭基本特征
        3 居民使用意愿
        4 能源基础设施
    (三)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1 能源用户结构
        2 能源消费量结构
        3 能源消费的主要途径
    (四)环境因素分析
        1 大气环境
        2 生活环境
    (五)太阳能赋存与差异化利用策略
        1 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区(施秉喀斯特)
        2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毕节撒拉溪)
        3 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区(贞丰-关岭花江)
五 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优化调控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农村现有成熟技术
        1 光电转换技术
        2 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
        3 光热转换技术
    (二)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 太阳能数据监测
        2 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
        3 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
        4 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三)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利用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建设内容
        3 太阳能利用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4 太阳能利用措施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太阳能利用示范点建设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零能耗智能住宅设计与节能管理研究 ——以“栖居2.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零能耗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2.2 节能管理与光伏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文章框架
2 零能耗住宅建筑“栖居2.0”节能技术研究
    2.1 栖居2.0总体设计
        2.1.1 建设场地基本情况
        2.1.2 栖居2.0方案设计
    2.2 被动式节能策略
        2.2.1 被动式阳光房设计
        2.2.2 自然采光与隔热
        2.2.3 自然通风设计
        2.2.4 建筑遮阳设计
    2.3 主动式节能策略
        2.3.1 可再生能源应用
        2.3.2 水资源循环利用
    2.4 装配式建造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栖居2.0智能化系统研究
    3.1 智能家居系统架构
    3.2 栖居2.0智能家居系统
    3.3 家庭能源管理系统
        3.3.1 家庭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3.3.2 栖居2.0中的光伏发电监测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栖居2.0可再生能源预测模型研究
    4.1 光伏发电预测算法
    4.2 可再生能源数据预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清洗
        4.2.3 数据相关性分析
    4.3 光伏发电预测模型
    4.4 实验结果分析与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零能耗智能住宅运行测试与可持续性评价
    5.1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5.1.1 竞赛简介
        5.1.2 SDC2018竞赛评分要求
    5.2 零能耗住宅建筑运行可持续性评价指标
    5.3 栖居2.0实际运行测试与可持续性评价
        5.3.1 栖居2.0室内环境评价
        5.3.2 栖居2.0家用电器评价
        5.3.3 栖居2.0生活便利评价
        5.3.4 栖居2.0能源绩效评价
        5.3.5 栖居2.0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附录 A:Qiju2.0 Raw Data(Power& Meteorological)
附录 B:SOLAR DECATHLON CHINA 2018 TRANSCRIPT
致谢

(3)第2章 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1压缩机整体市场发展情况介绍
2.2按压缩机产品类型分析
    2.2.1转子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2全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3涡旋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4半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5半封螺杆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6工业制冷压缩机市场分析

(4)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装甲兵冷却系统概述及研究现状
        1.2.1 空调系统方案
        1.2.2 个体微环境冷却方案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热电制冷技术分析
    2.1 热电制冷原理与机理分析
    2.2 热电制冷系统理想循环与极限工况
        2.2.1 热电制冷理想循环
        2.2.2 热电制冷理论极限工况
    2.3 热电制冷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热电制冷系统综合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研究
    3.1 热电制冷系统综合性能分析
    3.2 测试方法与装置
        3.2.1 测试系统
        3.2.2 测试方法
    3.3 实验台的搭建
    3.4 本章小结
4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研究
    4.1 个体冷却系统研发要求
    4.2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结构研究
    4.3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性能研究
        4.3.1 热端散热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2 全身式冷却系统实验样机制作
        4.3.3 全身式冷却系统性能测试与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分体式冷却系统研究
    5.1 热电制冷头盔系统研究
        5.1.1 热电制冷头盔结构研究
        5.1.2 热电制冷头盔样机制作
        5.1.3 热电制冷头盔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5.1.4 热电制冷头盔性能研究
    5.2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研究
        5.2.1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结构研究
        5.2.2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个体冷却装置人体穿戴效果研究
    6.1 人体穿戴客观生理指标效果研究
    6.2 人体穿戴主观感受效果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微纳米尺度强化换热技术研究
    7.1 纳米流体自然循环换热特性研究
        7.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7.1.2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7.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2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强化换热特性研究
        7.2.1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制作工艺
        7.2.2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热端换热模块集成
        7.2.3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1: 热舒适性调查问卷(全身式)
附录2: 热舒适性调查问卷(分体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英文论文
    论文Ⅰ
    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居民用户分布式谐波集体影响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分布式谐波分析及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分布式谐波源建模方法
    2.2 谐波发射责任划分方法
    2.3 随机谐波相量求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居民谐波源的谐波发射特性
    3.1 居民配电网谐波源分布拓扑结构
    3.2 分布式谐波源谐波发射特征分析
    3.3 典型分布式居民谐波源谐波发射特性的实验研究
        3.3.1 实验测试平台设计及实现
        3.3.2 典型居民电器负荷V-I特性
        3.3.3 典型居民电器负荷谐波发射特性
        3.3.4 分布式电源的谐波发射特性
        3.3.5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谐波发射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居民负荷谐波源的电气建模
    4.1 基于耦合导纳矩阵的建模
        4.1.1 单相桥式整流负荷谐波分析等效电路模型
        4.1.2 基于耦合导纳矩阵的谐波建模方法
        4.1.3 实测及仿真分析
    4.2 基于诺顿等效电路的建模
        4.2.1 诺顿等效电路建模及测试方法
        4.2.2 实验室测试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居民负荷谐波源的行为学建模
    5.1 居民负荷行为影响因素
        5.1.1 典型居民电器的用电特征
        5.1.2 影响因素分析
    5.2 基于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法的居民负荷行为学建模
        5.2.1 基本建模原理
        5.2.2 单个居民电器负荷行为学建模
        5.2.3 居民家庭负荷行为学建模方法
        5.2.4 仿真实验
    5.3 主动配电网居民谐波源行为学建模与仿真
        5.3.1 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为学建模与仿真
        5.3.2 电动汽车充电行为学建模与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下向上的分布式谐波集体影响评估方法
    6.1 总体架构
    6.2 分布式谐波的评估指标
        6.2.1 节点谐波电流贡献率
        6.2.2 谐波概率大值
        6.2.3 谐波电流幅值概率分布
    6.3 配电网谐波发射责任划分研究
        6.3.1 基于阻抗归一化方法的配电网谐波阻抗计算
        6.3.2 案例分析
    6.4 基于云理论的分布式谐波评估方法
        6.4.1 云理论基本原理
        6.4.2 谐波电流幅值的云模型分析
        6.4.3 基于云变换法的谐波电流幅值概率密度函数求取方法
        6.4.4 案例分析
    6.5 主动配电网分布式谐波集体影响评估案例
        6.5.1 仿真及结果分析
        6.5.2 谐波治理措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6)用户侧自动需求响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自动需求响应的特征和实现机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需求响应的研究现状
        1.3.2 电力负荷监测的研究现状
        1.3.3 用户能量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面向自动需求响应的用户侧负荷响应能力在线评估
    2.1 引言
    2.2 用户侧负荷需求响应特性分析
        2.2.1 电力用户的负荷特征
        2.2.2 温控负荷的响应特性模型
        2.2.3 非温控负荷的响应特性模型
    2.3 电力用户需求响应能力评价指标
        2.3.1 需求响应的基础评价指标
        2.3.2 自动需求响应能力评价指标
    2.4 基于负荷分解的电力用户需求响应能力在线评估
        2.4.1 电力负荷特征辨识
        2.4.2 基于三重可信度匹配的在线负荷分解方法
    2.5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紧急需求响应的温控负荷减载方法
    3.1 引言
    3.2 紧急需求响应的响应机理
    3.3 适用于紧急需求响应的温控负荷响应机制
        3.3.1 温控负荷聚合体的需求响应特性
        3.3.2 温控负荷聚合体的控制方法
    3.4 参与系统紧急控制的温控负荷响应策略
        3.4.1 负荷的电压、频率响应特性
        3.4.2 基于需求响应能力评估的温控负荷聚合体减载策略
    3.5 算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时电价的家庭用能调度方法
    4.1 引言
    4.2 含分布式能源的家庭用能调度策略
        4.2.1 含分布式能源的家庭用能管理系统基本结构
        4.2.2 促进分布式电源消纳的家庭用能调度策略
    4.3 家庭用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4.3.1 分布式电源与电网模型
        4.3.2 最大修正收益目标函数
        4.3.3 用能协同调度模型的约束条件
    4.4 家庭用能调度的求解方法
        4.4.1 模型参数预处理
        4.4.2 改进二进制粒子群算法求解
    4.5 算例分析
        4.5.1 家庭用能调度仿真
        4.5.2 基于分时电价的分布式能源用能模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自动需求响应的用户能效管理系统
    5.1 引言
    5.2 用户侧自动需求响应的基本策略
    5.3 用户能效管理系统概要设计
        5.3.1 用户能量管理系统架构
        5.3.2 系统功能流程
        5.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5.4 用户能效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
        5.4.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5.4.2 系统后台进程实现
        5.4.3 GUI进程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5 系统运行测试
        5.5.1 用户能效管理系统部署
        5.5.2 系统测试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节能
        1.4.2 技术进步
        1.4.3 能源效率
        1.4.4 能源效率与能源节约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论文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6.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能源回弹效应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2.1 能源回弹效应的提出与争论
    2.2 能源回弹效应的涵义界定
    2.3 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演进
        2.3.1 理论萌芽
        2.3.2 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拓展
        2.3.3 基于效用理论和成本理论的深化
        2.3.4 基于演化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新尝试
    2.4 能源回弹效应实证测算研究
        2.4.1 直接回弹效应的实证测算
        2.4.2 间接回弹效应的实证测算
        2.4.3 整体经济回弹效应的实证测算
        2.4.4 中国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测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接回弹效应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
    3.1 直接回弹效应的定义与测算方法
    3.2 中国城镇居民用电直接回弹效应实证研究
        3.2.1 我国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3.2.2 我国城镇居民用电影响因素分析
        3.2.3 计量模型及变量核算方法
        3.2.4 非对称价格调整与长期回弹效应测算
        3.2.5 数据来源
    3.3 计量结果与分析
        3.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3.3.2 面板协整检验
        3.3.3 价格变量的内生性检验
        3.3.4.误差修正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间接回弹效应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
    4.1 间接回弹效应定义与作用机制
    4.2 间接回弹效应的测算
        4.2.1 间接回弹效应测算方法
        4.2.2 间接回弹效应测算方法的能源投入产出模型
    4.3 间接回弹效应测算的三种情景
        4.3.1 收入弹性情景
        4.3.2 权重变化情景
        4.3.3 按比例再支出情景
    4.4 间接回弹效应测算结果
        4.4.1 结果
        4.4.2 与其他研究成果的结果比较
        4.4.3 研究限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宏观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
    5.1 宏观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作用机制与测算方法
        5.1.1 宏观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作用机制
        5.1.2 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计量经济模型测算
    5.2 宏观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的“内生化”理论模型
        5.2.1 模型假设与构建
        5.2.2 能源回弹效应测算函数模型的选择
        5.2.3 能源节约条件
        5.2.4 短期能源回弹效应的求解与分析
        5.2.5 长期能源回弹效应的求解与分析
    5.3 中国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3.1 CES生产函数模型估计
        5.3.2 变量的设定与样本选取
        5.3.3 中国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能源回弹效应的抑制政策与总结评述
    6.1 能源回弹效应的抑制政策
    6.2 能源节约的政策建议
    6.3 能源回弹效应研究的总结性评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政策建议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海信容声电冰箱开发项目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 研究内容与思路
二、相关理论综述
    (一) 作业基础管理理论(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ABM)
    (二) 业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理论
    (三) 集成产品开发理论(Integrated Product Devel opment,简称IPD理论)
三、海信容声新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海信容声公司背景介绍
    (二) 海信容声公司新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三) 新产品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海信容声电冰箱开发项目流程再造方案设计
    (一) 海信容声电冰箱开发项目流程再造设计的必要性
    (二) 海信容声电冰箱开发项目流程再造设计的关键
    (三) 海信容声集成产品开发模式设计
五、海信容声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实施与评估
    (一) 海信容声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实施要点
    (二) 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实施计划
    (三) 新产品开发流程的培训
    (四) 新产品开发流程与建立问题追踪机制
    (五) 评估优化之后的新产品开发流程
六、总结和研究展望
    (一) 主要内容和结论
    (二)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新飞冰箱营销渠道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中国冰箱行业的现状分析
    2.1 中国冰箱行业发展情况
    2.2 冰箱行业的现状分析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3.1 消费者决策过程
    3.2 冰箱市场消费行为分析
第四章 中国家电营销渠道分析
    4.1 营销渠道的构建与理论
    4.2 中国冰箱行业的营销渠道分析
第五章 新飞冰箱营销渠道的构建
    5.1 新飞公司简介
    5.2 新飞营销渠道的发展轨迹
    5.3 新飞营销渠道SWOT分析
    5.4 SWOT分析结论
第六章 新飞营销渠道发展的实施建议
    6.1 加强与家电连锁渠道的战略合作
    6.2 巩固三四级市场网络布局 进一步将销售重心下移
    6.3 国际市场开拓
第七章 基于巩固营销策略的新产品开发对策
    7.1 新飞冰箱产品现状及问题
    7.2 新飞新产品开发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美菱冰箱产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2 理论综述
    2.1 竞争理论
        2.1.1 波特的五力模型
        2.1.2 竞争优势
        2.1.3 产品竞争策略
    2.2 产品理论
        2.2.1 整体产品概念
        2.2.2 产品组合
        2.2.3 产品品牌
        2.2.4 新产品开发
    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 美菱冰箱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
        3.2.1 电冰箱行业现状
        3.2.2 电冰箱行业发展趋势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影响竞争环境的相关因素
        3.3.2 国内电冰箱行业竞争格局
    3.4 SWOT分析
        3.4.1 优势
        3.4.2 劣势
        3.4.3 机会
        3.4.4 威胁
4 美菱冰箱产品现状与存在问题
    4.1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2 美菱冰箱产品现状
        4.2.1 国内电冰箱产品发展现状
        4.2.2 美菱冰箱产品现状
    4.3 美菱冰箱产品存在的问题
        4.3.1 缺乏有效的产品组合
        4.3.2 产品品牌趋于老化
        4.3.3 新产品开发存在问题
        4.3.4 产品服务不尽完善
5 美菱产品策略
    5.1 合肥美菱STP战略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产品定位
    5.2 产品策略
        5.2.1 整体产品策略
        5.2.2 产品组合策略
        5.2.3 产品品牌策略
        5.2.4 新产品开发策略
        5.2.5 产品服务策略
6 产品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营销组织保障
    6.2 价格管理
    6.3 渠道建设
    6.4 促销推广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超级节能电冰箱开发的技术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D]. 孙若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零能耗智能住宅设计与节能管理研究 ——以“栖居2.0”为例[D]. 焦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3]第2章 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J]. 李玉斌,谢利昌,初琦,李玲珊. 制冷技术, 2019(S1)
  • [4]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D]. 段炼. 山东大学, 2018(04)
  • [5]居民用户分布式谐波集体影响评估技术研究[D]. 汤波. 上海大学, 2017(04)
  • [6]用户侧自动需求响应技术研究[D]. 孙智卿. 天津大学, 2016(12)
  • [7]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D]. 卢密林.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4)
  • [8]海信容声电冰箱开发项目流程再造研究[D]. 李腾昌. 兰州大学, 2014(10)
  • [9]新飞冰箱营销渠道的策略研究[D]. 王兴运. 天津大学, 2008(08)
  • [10]美菱冰箱产品策略研究[D]. 刘钧.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开发超级节能冰箱的技术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