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法律知识问答

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法律知识问答

一、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法律知识问答(论文文献综述)

徐丽[1](2021)在《一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11月初,寒气袭人,冬意渐浓,但抵挡不住选民们高涨的政治热情,全市区、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各选区投票站里人头攒动。随着最后一张选票郑重地投入到投票箱内,标志着五年一次,历时3个多月,涉及全市16个区和128个乡镇,880余万选民参与的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

李睿宸[2](2021)在《行使民主权利选举人民满意的人大代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哪些人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021年选民集中登记截止时间是什么时候……9月8日,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社区居民围在区人大换届选举的户外宣传展台前,积极参与知识问答活动。此外,工作人员还为社区居民发放《致全区选民的一封信》,并?

上海市区和乡镇选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3](2021)在《本市区和乡镇人大换届选举知识问答》文中研究说明1.本次区和乡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原则是什么?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确保换届选举方向正确、风清气正,选举结果人民满意,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王东红[4](2021)在《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公民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群体,是当代中国学习、遵守、普及和维护宪法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未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宪法意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统领,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反映了大学生对现行宪法和宪法实施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具体包括大学生对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对宪法之治的渴望和践行的意志等。论文厘清宪法意识与法律意识、宪法意识与法治意识、宪法意识与公民意识、宪法意识与宪法思维、宪法意识与宪法信仰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揭示了宪法意识的横向结构,即包括宪法知识、宪法理想、宪法情感、宪法意志、宪法评价和宪法信仰六个方面内容。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出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宪法至上意识、党的全面领导意识、基本权利意识、权力监督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论文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及其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等。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方面,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封建残余观念的影响和宪法未得到全面实施的影响等。学校因素方面,对宪法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导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形成培育合力等。家庭因素方面,家长受自身宪法法律知识和宪法意识的限制,缺乏对孩子进行宪法意识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培养目标的功利性,缺乏对孩子个性自由的尊重;家长教育方式或溺爱或体罚,缺乏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和监督意识的培养等。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是:宪法社会实践体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较低,缺乏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论文认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大学生宪法意识提高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培育的过程。论文明确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和原则。强调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强化自我教育四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

万正姣[5](2021)在《G市L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三治融合”中的“三治”分别是自治、法治与德治。乡村治,百姓安。乡村是社会运转最基本的单元,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研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问题,对于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善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善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和参与治理理论,以G市L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216份有效问卷调查、相关人员访谈结果以及江苏江阴徐霞客镇“党建+”模式和浙江桐乡“双重赋能”模式的案例分析,对该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当前该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党建引领作用不充分、村民自治水平不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德治发挥作用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包括:党建责任意识不强、村民自治机制不健全、法治服务机制不完善、德治机制不科学。本文在借鉴国内“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优化该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的路径:第一,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领导作用、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以高质量的基层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第二,完善民主机制、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增添村民自治活力优化“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第三,进一步加强村民普法教育、优化乡村法律体系,完善基层法律保障“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第四,健全完善乡村文化建设、大力培育新乡贤积极参与、大力发挥道德榜样引领作用,完善德润人心培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第五,建立“智慧载体”平台、要素保障“智慧载体”,利用科技创新丰富“三治融合”乡村治理。

姜广博[6](2020)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全新的概念,指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党建引领,二是制度保障,三是落实于基层,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国家治理的成效,农村基层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点。近年来,各地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治理方式仍旧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突破农村基层治理低绩效的困境,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创新已迫在眉睫,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实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核心理念,为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真学习、理解和领悟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立足实际,以解决农村基层治理难题为突破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研究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和重点。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学理论和党建相关知识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学科交叉研究法等方法,在概述农村基层治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基层治理的关系,并结合对长春市三区两县(市)共15个行政村部分村民的随机抽样调查,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现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系统分析了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的困境,深入探究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方式的改革策略。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化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方向和道路,为切实有效提高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参考。按照这一逻辑,论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系统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展开文献综述;第二章对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系统论述基层治理的内容、主体与特征,深入剖析农村基层治理的实质与核心问题,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系统归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形成依据、主要内容,分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归纳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的时代内涵;第四章通过对长春市三区两县(市)共15个行政村部分村民的随机抽样调查,从生存发展、社会保障、社会公平与社会矛盾化解、公共安全与基层社会参与五方面入手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总结现阶段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取得成就;第五章比较当前基层治理方式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差距,梳理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方向,探究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的困境及原因,论述以人民为中心指导进行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必要性;第六章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治理方式改革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探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思路。本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与治理现代化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其中农村基层治理中权利结构失序与“多元共治”的要求相矛盾,农村基层治理中法治建设滞后与法治化的要求相矛盾,农村基层治理中价值取向出现一定偏差与德治要求相矛盾。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基层治理低绩效困境,基层党组织功能异化,基层治理的“四化”倾向,乡政、村治关系失调,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基层治理的“接班人”危机、村民自治制度内卷化与社会失灵、农村基层治理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滞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能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价值支撑,能够实现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农村基层治理“四化”水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要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可以采取的措施: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二是明确乡镇政府的合法性及主体职责,三是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四是加大培育农村民间的各类社会组织,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六是以德治激发农村基层治理的新活力,七是强化社会管理,优化基层治理环境。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建设的主要历程》文中研究表明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基层国家权力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政权的重要基础。山东省县乡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同行,经历了正式建立、停滞倒退、恢复重建、发展完善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79年7月以来,伴随着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山东

张涵之[8](2017)在《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民主从最初的理想、口号、宣言和纲领走向真正的政治实践。中国创造性地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制度的代议民主形式,并在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从近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项具体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和效率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上的理想和优势还没有完全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设想的实现还存在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细节规范、操作程序、合理性、公平性等一系列问题正日益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凸显出来,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本文结合工程学的原理提出“代议制度工程学”,试图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看作是由众多小的制度部件如代表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会议制度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并按照其内在价值和原则运行的集合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效能,取决于其制度体系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并受到内在价值与工程规范的影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化和完善,首先要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的内在价值和工程规范,在价值和规范的框架中发现其中不合理的结构和性能不良的部件,从而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升级或重建部件,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整体制度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以人大制度部件的具体细节和程序设计的角度,结合代议制度的一般规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工程学、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来考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问题和优化方案。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第一章,重点在于根据本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界定相关概念,并试图提出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建构一个自己的“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代议制度工程学”原理是指代议制度的运行效能取决于其制度体系的结构和组成部件的性能,并受到制度体系内在价值与运行原则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别从中外代议制度的机构设置、职权与功能、运行原则和程序正义优先方面,阐述了代议制度工程的结构要素、制度部件、工程规范和内在价值,以期为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分析搭建一个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至四章,重点在于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部件,具体包括代表选举制度、代表履职制度、代表监督制度、代表罢免制度、会议提案制度、审议表决制度、发言质询与列席旁听制度、财政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和工作监督制度等的程序和细节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这些具体的制度部件均存在程序和细节设计上的缺失和不足,而这些缺失与不足,正日益消解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当性与民主性的制度设计初衷。甚至可以说,正是细节规范和程序设计上的缺失和不足,导致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想效能无法完全实现。第三部分为第五章与结论,重点在于提出从细节和程序方面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优化的对策与方案。在借鉴大量制度创新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根据“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原理,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制度部件在程序和细节方面优化和完善的具体办法,以期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些许的理论借鉴。尽管本文作者深知,程序的正义并不必然带来制度的正义,即使完善了上述制度细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中国式民主”要真正运转起来,仍然任重而道远。

周燕娜[9](2013)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的问题研究 ——以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行村民自治,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该项工作又是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举措。据了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已经走向“常态化”,进入了“平稳期”。本文通过对国内村民委员会、国外乡村地方自治模式的比较和经验借鉴,分析我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内涵和特征,用系统的调查方式对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所产生的问题的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调查中,以鄞州区横街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实例进行举例,通过该镇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的四个具体案例的比较分析,挖掘出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立足于新时期我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在村情复杂多样化的情况下,对其机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和思考,从多角度分析了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产生的法律法规、候选人、上级党委政府和村民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从进一步完善法律、加强教育引导、完善选举机制和提高干部储备量四个方面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机制建设提出了建议,设计系统的选举程序、规范化制度及加强各项基础力量储备,以期对我国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些许有用的建议,使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起来,解决目前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尴尬现状,更好地适应农村城市化的飞速发展。

余卫东[10](2012)在《信访政治:乡村社会中的农民诉求与表达 ——基于若干选举信访案例的阐释》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也呈现出了利益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这使得中国乡村社会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凸显了出来。表现在村庄政治领域,则是一方面国家意识形态控制能力的弱化,乡村组织频繁出现了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另外一方面农民群众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对政治权利和政治利益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农民群体日益要求实现自主管理。与此同时,国家在制度建构层面迎合了这一不断变化的实际,在制度创新中不断满足农民群体通过制度化渠道实现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的需要。作为“中国式的草根民主”、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村民自治顺应了农村改革需要,目前已成为在农村基层实行的一项基本治理制度。但是在某些地方,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基层群众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依法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政治利益往往受到某种程度的侵犯。同时,在日常的村务管理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多种矛盾和问题,往往也会选择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集中爆发。在此过程中,感觉自身利益受到不当侵犯的农民群众往往被迫选择信访作为其实现权利救济和利益表达的另外一条途径。但是,信访制度能否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在换届选举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其在利益表达上的实现程度以及自身的承载能力究竟如何,其能否化解矛盾及矛盾化解的程度怎样等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探讨。由此而至,村民自治与信访制度形成了交集,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的信访问题成为了我们的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大量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践中出现的信访案例的分析梳理,廓清农民群众在实施村民自治过程中选择信访作为其权利救济途径和利益表达机制的原始动机、所涉及的利益冲突、其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化解效益,继而为农村基层信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出有关的政策建议,并为乡村自治实践提供合理化的建设意见,力求有助于修改后并新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进一步拓宽以及当前农村基层信访问题的更有效解决。通过对村委会换届选举信访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变迁、政治关系等多角度分析,我们发现乡土社会的农民信访生成有着意识形态、社会发展、制度设计、社会媒介、利益表达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信访有着中国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渊源,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法制度体系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无讼”观、“清官文化”等构成的人治社会法律传统,使乡土社会农民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这种依赖信访追求诉求解决和利益实现的特殊思维模式。再如,由于社会历史传统的承继性、国家制度设计的迟滞性、农民表达意识和能力弱且组织化程度低等自身缺陷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乡土社会农民利益表达权利失衡和制度内机制不畅通,最终导致了农民群体利益的受损。为了实现受损利益的补给,在多种利益表达机制中,信访就成为了农民群体的一个选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信访个案纷繁复杂,有些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信访案件在信访形式上往往存在某些方面相似性,而看似相同的信访个案仔细比较又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通过对多个信访个案的抽象化概括,我们从信访行为层级的角度将其分为逐级信访和越级信访,从信访行为的群体性和谋求利益的共同性的角度将其分为独立信访和群体信访,从信访人就同一信访事由进行的信访次数的角度将其分为首次信访和重复信访,从信访行为的合法性的角度将其分为适法信访和违法信访,从信访行为实施方式的角度将其分为传统信访和网络信访。由于每个信访者其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差异,也必然导致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信访活动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需要。每一种信访心理都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使得各种信访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每一种信访心理的产生都有着内在个人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两个方面。但是有些信访心理侧重于信访人个人自身的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因素,如报复心理;而另外一些更侧重于外在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和作用,如情感偏见。再按照一定的标准,还可将信访心理动机划分为若干的大类。比如,按照信访人追求利益的合法性,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以合法性利益诉求的,包括个体维权、英雄情结;以不当利益为诉求的,包括报复心理、牟利心理;而从众心理介乎两者之间的,即可能以合法利益为诉求,有可能追随信访组织者牟取非法利益。每一种信访事由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即可能涉及到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或者社会伦理,也可能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制度规范:即可能涉及到参与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的选民、候选人等个人,也可能涉及到基层政府、村党支部、上届村委会等组织。而且每一种信访事由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其完全可能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导致问题的复杂化、矛盾的积聚化。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出现的信访行为,除了受到信访人个人内在心理需要作用之外,还受到选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信访事由引起的利益分化等外部诱因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信访案例进行梳理,归纳出村委会选举中的农民信访焦点主要分布在选举资格争议、选举程序瑕疵、贿选舞弊问题、乡镇政府不当干预、黑恶宗族势力操纵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六大事由之中。信访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信访消解方法的多元性。实践中,基层政府或信访部门处理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信访问题的经常性手段主要包括政治工作引导、心理干预疏导、法律法规宣讲、部门联动调处、强行压制息访和预警机制构建。从这些多样性的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基层政府或信访部门在信访化解中可供选择的手段还是充裕的。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信访案件采取的方法还是有所差别。基层政府或信访部门可以根据信访人的政治身份、受教育程度、心理状况等个人特质,以及信访问题的特殊性等因素选择特定的消解手段实现矛盾化解的效益最大化。当然,不同的消解手段对不同的信访人群和信访事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对具有党员身份的信访人选择政治工作引导的手段,效果肯定会优于普通群众,因为前者往往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而对重复信访者,采用心理疏导的手段效果也会优于法律法规宣讲,因为其本身对法律法规政策的熟悉程度或许会超出常人的想象。必须看到,不同的信访手段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信访案件的解决往往需要多种消解手段的复合作用。比如,对于集体上访而言,单一的信访消解手段就显得捉襟见肘,而根据群体心理的差异性,将集体信访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段化解矛盾,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肯定的是,村委会换届选举之后的信访作为农民利益表达一种途径,在最直接意义上,它实现了农民对村庄的政治参与,从长远角度考虑,其又有助于乡村社会政治文明的实现。但是作为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信访也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困境,农民的利益要求不能通过信访得到畅通表达,这与信访制度本身的缺陷密切相关。信访渠道的间接性影响着农民利益表达的效果,信访运行中错位的政绩观影响着农民利益表达的积极性,信访部门之间缺失协调性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利益表达的成本,信访执行权的相对弱势也同样影响着农民利益表达的行为。因此,为实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拓展和完善,当前需要从制度设计、组织健全、环境优化以及物质基础累积等角度采取措施。比如,在人大代表中选举特别是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以更好保证农民选民选出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能够代表农民利益、具有较强的代表和责任意识的代表,使选举确确实实地成为农民进行利益表达的一条重要通道。社会转型期的农民信访有着共性的逻辑,这表现为农民信访往往围绕着一些共性问题展开,这包括农村土地征用问题、土地承包及集体福利问题、村务财务及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宅基地纠纷问题、村委会换届选举与两委工作问题等。但与其他方面的信访比较,村委会选举信访又有着自己的特质。特别是,农民选择每三年一次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作为上访的切入点,着实呈现出农民群众“借事搞事”式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借助村委会换届选举信访作为其向乡村政治实体进行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的手段,其目的是希望重新调整、平衡和理顺各种对自己不利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而为了解决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信访问题,各级政府则必须双管齐下,既要推动信访制度的制度创新,又要推进村民自治实践继续向前健康发展。只有两者相互配合,实现农民权利的系统保障,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信访问题。

二、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法律知识问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法律知识问答(论文提纲范文)

(1)一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主官上亲自抓 确保选举工作方向正确
广泛宣传发动 激发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热情
做好选民登记 有力有效提高参选率
依法提名推荐 严把政治关廉洁关素质关结构关
行使民主权利 投好庄严神圣一票

(3)本市区和乡镇人大换届选举知识问答(论文提纲范文)

1. 本次区和乡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原则是什么?
2. 区和乡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有哪些?
3. 区和乡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的主要工作流程有哪些?
4. 区和乡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由谁组织和主持?
5. 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哪些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6. 什么是选民登记?如何计算选举法定年龄?
7. 选民可以通过哪几种途径进行登记?
8. 代表候选人人选有哪些标准?

(4)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1.3.2 习近平法治思想
        1.3.3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宪法意识概述
    2.1 宪法意识的概念
        2.1.1 宪法意识的内涵
        2.1.2 宪法意识与相关概念
    2.2 宪法意识的结构
        2.2.1 宪法知识
        2.2.2 宪法理想
        2.2.3 宪法情感
        2.2.4 宪法意志
        2.2.5 宪法评价
        2.2.6 宪法信仰
    2.3 宪法意识的功能
        2.3.1 指导科学立法功能
        2.3.2 促进严格执法功能
        2.3.3 保证公正司法功能
        2.3.4 引导全民守法功能
    2.4 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
        2.4.1 宪法至上意识
        2.4.2 党的全面领导意识
        2.4.3 基本权利意识
        2.4.4 权力监督意识
        2.4.5 遵守规则意识
3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回收
        3.1.1 问卷设计思路
        3.1.2 抽样方案设计
        3.1.3 问卷回收
    3.2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整体特征
        3.2.1 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升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念认同度高
        3.2.3 对宪法基本知识有较好了解
        3.2.4 主动维权意识较好
        3.2.5 对宪法实施效果持肯定性评价
    3.3 大学生宪法意识差异性分析
        3.3.1 基于自然因素的差异分析
        3.3.2 基于成长背景因素的差异分析
        3.3.3 基于教育因素的差异分析
        3.3.4 基于海外生活经历、校外兼职的差异分析
4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
        4.1.2 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
        4.1.3 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
    4.2 大学生宪法意识生成的影响因素
        4.2.1 社会因素
        4.2.2 学校因素
        4.2.3 家庭因素
        4.2.4 自身因素
5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与原则
    5.1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
        5.1.1 认知目标
        5.1.2 情感目标
        5.1.3 行为目标
        5.1.4 发展目标
    5.2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原则
        5.2.1 方向性原则
        5.2.2 求实性原则
        5.2.3 渗透性原则
        5.2.4 主体性原则
6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6.1 优化社会环境
        6.1.1 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6.1.2 优化全面实施宪法的政治环境
        6.1.3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环境
        6.1.4 优化媒体融合传播的网络环境
    6.2 加强学校教育
        6.2.1 发挥“基础”课的主渠道关键课程作用
        6.2.2 开设“中国宪法”课程为通识必修课
        6.2.3 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宪法教育资源
        6.2.4 践行依宪治校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6.3 重视家庭教育
        6.3.1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6.3.2 培养遵守规则意识
        6.3.3 营造民主家风
    6.4 强化自我教育
        6.4.1 增强对宪法重要性认识
        6.4.2 积极参与宪法法治类实践
        6.4.3 发挥朋辈教育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B 问卷赋值题评分
附录C 访谈提纲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G市L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治理
        2.1.2 乡村治理
        2.1.3 “三治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善治理论
        2.2.2 协商民主理论
        2.2.3 参与治理理论
第3章 G市L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现状
    3.1 G市L乡概况
    3.2 G市L乡乡村治理概述
        3.2.1 L乡乡村治理概况
        3.2.2 L乡乡村治理历程
    3.3 G市L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概况及成效
        3.3.1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概况
        3.3.2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成效
第4章 G市L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1 调查情况
        4.1.1 数据来源与分析
        4.1.2 样本描述
    4.2 G市L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4.2.1 党建引领作用不充分
        4.2.2 村民自治水平不高
        4.2.3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4.2.4 德治发挥作用不明显
    4.3 G市L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党建责任意识不强
        4.3.2 村民自治机制不健全
        4.3.3 法治服务机制不完善
        4.3.4 德治机制不科学
第5章 国内“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经验借鉴与启示
    5.1 经验借鉴
        5.1.1 江苏江阴徐霞客镇“党建+”模式
        5.1.2 浙江桐乡“双重赋能”模式
    5.2 启示
第6章 优化G市L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三治融合”
        6.1.1 发挥村级党支部领导作用
        6.1.2 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
    6.2 自治活力催化“三治融合”
        6.2.1 完善民主机制
        6.2.2 加强村民自治
    6.3 基层法律服务保障“三治融合”
        6.3.1 加强村民普法教育
        6.3.2 优化乡村法律服务体系
    6.4 德润人心培育“三治融合”
        6.4.1 健全完善乡村文化建设
        6.4.2 大力培育新乡贤参与“三治融合”
        6.4.3 大力发挥道德榜样引领作用
    6.5 科技创新丰富“三治融合”
        6.5.1 建立“智慧载体”平台
        6.5.2 要素保障“智慧载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6)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社会管理
        2.1.2 社会治理
        2.1.3 基层治理
    2.2 基层治理的主体、内容与特征
        2.2.1 基层治理的主体
        2.2.2 基层治理的内容
        2.2.3 基层治理的特征
    2.3 农村基层治理的实质与核心问题
        2.3.1 农村基层治理的实质:治理能力现代化
        2.3.2 农村基层治理的核心:克服利益失衡
        2.3.3 农村基层治理的目标:保障农民权益
第3章 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的理论依据
    3.1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依据
        3.1.1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客观依据
        3.1.2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3.2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3.2.1 政治层面——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3.2.2 经济层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
        3.2.3 文化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
        3.2.4 民生层面——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3.2.5 生态层面——坚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3 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的逻辑依据
        3.3.1 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
        3.3.2 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
    3.4 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时代内涵
        3.4.1 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是农村基层治理的根本力量
        3.4.2 维护和增加人民合法权益是农村基层治理的价值追求
        3.4.3 农村基层治理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人民权益
第4章 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4.1.1 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
        4.1.2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历史沿革
        4.1.3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改革趋向
    4.2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现状的调查内容与实施
        4.2.1 调研内容的确定
        4.2.2 效度与信度检验
        4.2.3 调查对象及实施
        4.2.4 调查结果的处理
    4.3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生存发展现状
        4.3.2 社会保障现状
        4.3.3 社会公平与社会矛盾化解现状
        4.3.4 公共安全现状
        4.3.5 基层社会参与现状
    4.4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取得的成就分析
        4.4.1 农村生存发展状况明显改善
        4.4.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4.4.3 农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日臻完善
        4.4.4 农村公共安全状况得到切实改善
        4.4.5 村民自治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的困境分析
    5.1 新时代我国政府对农村基层治理的要求与差距
        5.1.1 国家治理方式改革的方向:治理现代化
        5.1.2 农村基层治理方式与治理现代化的差距
    5.2 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面临的困境
        5.2.1 基层治理低绩效困境
        5.2.2 基层党组织功能异化
        5.2.3 基层治理的四化倾向
        5.2.4 乡政、村治关系失调
    5.3 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困境的原因
        5.3.1 农村基层治理的“接班人”危机
        5.3.2 村民自治制度内卷化与社会失灵
        5.3.3 农村基层治理的行政化倾向严重
        5.3.4 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滞后
    5.4 以人民为中心指导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5.4.1 以人民为中心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价值支撑
        5.4.2 以人民为中心能够实现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
        5.4.3 以人民为中心能提升农村基层治理四化水平
    5.5 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趋势
        5.5.1 从管理转向有效治理
        5.5.2 从管控转向提供全面服务
        5.5.3 从实行“分治”转向推动“共治”
        5.5.4 从传统技术治理转向智慧化治理
第6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实现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6.1.2 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6.1.3 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协同推进
        6.1.4 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6.2 改革思路
        6.2.1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
        6.2.2 明确乡镇政府的主体职责
        6.2.3 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
        6.2.4 加大培育农村民间的各类社会组织
        6.2.5 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
        6.2.6 以德治激发农村基层治理的新活力
        6.2.7 强化社会管理,优化基层治理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7)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建设的主要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县乡人大工作全面恢复, 人大制度开始改革 (1978—1985)
    (一) 县乡人大工作全面恢复
    (二) 县乡人大选举制度改革
    (三) 人大组织制度初步建立
    (四) 县级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
二、县乡人大在探索中前进, 组织体系和各项制度逐步形成 (1986—1994)
    (一) 县乡人大组织体系逐步形成
    (二) 监督工作在探索中加强
    (三) 建立和实行差额选举制度
    (四) 代表工作制度逐步建立
三、县乡人大各项工作不断推进, 执法检查、工作评议和述职评议等普遍开展 (1995—2003)
    (一) 规范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名额
    (二) 规范拓展乡镇人大工作
    (三) 监督工作不断加强
    (四) 人事任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五) 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更加活跃
四、县乡人大工作不断完善, 有效行使各项职权 (2004—2011)
    (一) 代表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 监督工作不断强化
    (三) 实行县乡人大同步换届, 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四) 组织和机构建设进一步充实健全
五、县乡人大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012年至今)
    (一) 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
    (二) 实施宪法宣誓制度
    (三) 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进一步强化
    (四) 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 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工作上水平

(8)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0.1.1 研究缘起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宏观整体性研究
        0.2.2 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与选举制度的研究
        0.2.3 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的研究
        0.2.4 对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研究
        0.2.5 对一般性的规则和程序的研究
    0.3 核心概念界定
        0.3.1 制度工程学
        0.3.2 制度与政治制度
        0.3.3 民主形式与代议制
        0.3.4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0.3.5 议员与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0.3.6 程序与程序正义
        0.3.7 议事规则
    0.4 基本逻辑和主要内容
        0.4.1 基本逻辑
        0.4.2 主要内容
    0.5 创新点与难点
        0.5.1 创新点
        0.5.2 难点
    0.6 研究方法
1 代议制度设计与运行的“代议制度工程学”
    1.1 代议制度工程的原理
    1.2 机构设置:代议制度工程的结构要素
        1.2.1 代议制度结构与组织概述
        1.2.2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构
        1.2.3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所属机构
        1.2.4 中外代议机构结构与组织比较
    1.3 职权功能:代议制度工程的制度部件
        1.3.1 代议制度职权功能概述
        1.3.2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构职权
        1.3.3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职权
        1.3.4 中外代议机构职权比较
    1.4 运行原则:代议制度工程的工程规范
        1.4.1 人民主权原则
        1.4.2 普选原则
        1.4.3 法治原则
        1.4.4 多数决议原则
        1.4.5 程序原则
        1.4.6 公开原则
    1.5 程序正义优先:代议制度工程的内在价值
        1.5.1 程序正义优先的内涵
        1.5.2 程序正义优先的意义
        1.5.3 代议制度设计与运行的程序正义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一):代表制度
    2.1 代表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基础部件
    2.2 代表选举制度
        2.2.1 代表选举制度的内容
        2.2.2 代表选举制度的细节缺失
    2.3 代表履职制度
        2.3.1 代表履职制度的内容
        2.3.2 代表履职制度的细节缺失
    2.4 代表监督制度
        2.4.1 代表监督制度的内容
        2.4.2 代表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2.5 代表罢免制度
        2.5.1 代表罢免制度的内容
        2.5.2 代表罢免制度的细节缺失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二):会议制度
    3.1 会议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生产部件
        3.1.1 民主会议制度的理论基础
        3.1.2 民主会议制度与中国人大会议制度
    3.2 会议提案制度
        3.2.1 会议提案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3.2.2 会议提案程序实例
        3.2.3 会议提案制度的细节分析
    3.3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
        3.3.1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3.3.2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的细节缺失
    3.4 审议与表决制度
        3.4.1 审议与表决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3.4.2 审议与表决程序实例
        3.4.3 审议与表决制度的细节分析
    3.5 列席与旁听制度
        3.5.1 列席与旁听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3.5.2 列席与旁听制度的细节缺失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三):监督制度
    4.1 监督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检验部件
        4.1.1 代议机关监督的理论基础
        4.1.2 中国人大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4.2 财政监督制度
        4.2.1 财政监督制度的内容
        4.2.2 财政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4.3 人事监督制度
        4.3.1 人事监督制度的内容
        4.3.2 人事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4.4 工作监督制度
        4.4.1 工作监督制度的内容
        4.4.2 工作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5 从制度部件的细节与程序优化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5.1 政治文明与中国人大制度程序
        5.1.1 政治文明与现代国家制度的程序立法
        5.1.2 程序立法的原则
        5.1.3 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
    5.2 代表制度的细节完善
        5.2.1 完善代表选举制度
        5.2.2 完善代表履职保障制度
        5.2.3 完善对代表的监督制约机制
    5.3 会议运行制度的细节完善
        5.3.1 建立和完善会议讨论与辩论制度
        5.3.2 引导对抗观点的表达
        5.3.3 完善质询制度的运行机制
        5.3.4 规范和完善列席与旁听制度
        5.3.5 完善议事程序和规则
    5.4 监督制度的细节完善
        5.4.1 将监督程序纳入人大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5.4.2 优化公众监督的渠道和程序
        5.4.3 建立人大代表独立监督的工作机制
        5.4.4 强化人大工作的独立性
        5.4.5 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
        5.4.6 改进人大票决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的问题研究 ——以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基本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基本概念
    2.1 基本概念
        2.1.1 村民委员会的基本概念
        2.1.2 村民自治的概念
        2.1.3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概念
3 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个案观察纪实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现状
        3.1.1 鄞州区横街镇基本情况
        3.1.2 鄞州区横街镇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现状
    3.2 横街镇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个案观察纪实
        3.2.1 新老班子的矛盾导致重新选举——新洞山村观察纪实
        3.2.2 家族势力影响选举结果——雷荘村观察纪实
        3.2.3 盲从选举对象的选举——应山村观察纪实
        3.2.4 村民自治典范的选举——桃源村观察纪实
    3.3 个案观察纪实的启示
        3.3.1 家族、宗族非法势力的管制力度有待提高
        3.3.2 村两委会干部的建设力度有待提高
        3.3.3 村民法律法规教育的力度有待提高
    3.4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3.4.2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完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措施
    4.1 完善村民委员会届期和任期、候选人资格条件的确认程序和地方性选举法条例的法律规定
        4.1.1 修改村民委员会届期和任期的规定
        4.1.2 严格村民委员会候选人资格条件的确认程序
        4.1.3 规范地方性选举法的条例
    4.2 加强村民素质和村干部法治与善治理念教育、提高地方政府引导的力度
        4.2.1 加强村民的素质教育
        4.2.2 加强村干部的法治与善治理念的教育
        4.2.3 提高地方政府的引导力度
    4.3 完善村民自治、村两委会成员“一肩挑”和村委员干部“职业化”制度
        4.3.1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4.3.2 完善村两委会成员“一肩挑”制度
        4.3.3 完善村委会干部“职业化”制度
    4.4 加强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
        4.4.1 农村后备干部的概念
        4.4.2 农村后备干部对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影响
        4.4.3 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及其出路
参考文献
致谢

(10)信访政治:乡村社会中的农民诉求与表达 ——基于若干选举信访案例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综述与问题
    (三) 分析思路与方法
    (四) 叙述框架与内容
第二章 背景:乡土社会内部的农民信访生成
    (一) 人治社会思维惯性
    (二) 转型社会利益冲突
    (三) 行政化的救济机制
    (四) 社会舆论职能缺位
    (五) 农民利益表达限制
    (六) 小结
第三章 类型:村委会选举中的农民信访差异
    (一) 越级信访——背井离乡的无奈之选
    (二) 群体信访——法不责众的集群效应
    (三) 重复信访——不计成本的坚守之道
    (四) 违法信访——以身试法的困兽之斗
    (五) 网络信访——信息时代信访新模式
    (六) 小结
第四章 动机:村委会选举中的农民信访心理
    (一) “是我的就是我的”:个体维权
    (二) “选举不过是个形式”:情感偏见
    (三) “我也跟着签个名”:从众心理
    (四) "要为大家讨个说法":英雄情结
    (五) “就是和他过不去”:报复心理
    (六) “作个职业上访人”:牟利心理
    (七) 小结
第五章 事由:村委会选举中的农民信访焦点
    (一) 选举资格争议
    (二) 选举程序瑕疵
    (三) 贿选舞弊问题
    (四) 基层政府对村民自治的不当干预
    (五) 黑恶宗族势力操纵
    (六) 历史遗留问题
    (七) 小结
第六章 协调:村委会选举中的农民信访消解
    (一) 政治工作引导
    (二) 法律法规宣讲
    (三) 部门联动调处
    (四) 心理干预疏导
    (五) 强行压制息访
    (六) 预警机制构建
    (七) 小结
第七章 整合:村委会选举中的农民利益表达
    (一) 村委会选举中农民信访绩效与限度
    (二) 村委会选举中农民信访困境与障碍
    (三) 村委会选举中利益表达渠道及拓展
    (四) 小结
第八章 结语:借事搞事——信访农民的利益表达与政治诉求
    (一) 农民信访背后的共性逻辑
    (二) 村委会选举信访的特殊性
    (三) 制度建构方面的对策建议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法律知识问答(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N]. 徐丽. 天津日报, 2021
  • [2]行使民主权利选举人民满意的人大代表[N]. 李睿宸. 光明日报, 2021
  • [3]本市区和乡镇人大换届选举知识问答[J]. 上海市区和乡镇选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人大月刊, 2021(08)
  • [4]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D]. 王东红.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5]G市L乡“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优化研究[D]. 万正姣. 扬州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研究[D]. 姜广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7]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建设的主要历程[J].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 山东人大工作, 2019(01)
  • [8]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 张涵之. 武汉大学, 2017(06)
  • [9]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的问题研究 ——以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为例[D]. 周燕娜. 宁波大学, 2013(08)
  • [10]信访政治:乡村社会中的农民诉求与表达 ——基于若干选举信访案例的阐释[D]. 余卫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法律知识问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