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无曝光故障排除

GE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无曝光故障排除

一、GE数字化X线机影像系统不曝光故障检修(论文文献综述)

唐文君[1](2019)在《Biplanar500E G型臂图像故障维修》文中研究表明Biplanar500E G型臂是骨科手术中常用的X线设备,日常使用中图像故障比较常见。本文通过对G型臂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解决了一例设备使用中的图像故障问题,并对维修后图像产生形变的现象进行了调节优化。通过本次维修,积累了维修工作经验,同时也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

李婷[2](2016)在《DR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DR(数字X线)设备已经成为现代医疗行业临床诊断中应用的主要设备。而为了确保DR设备的工作性能及使用的寿命,降低使用的风险,对其进行维护与保养是医院日常管理所必须的。本文就对DR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展开相关研究分析,总结影响DR设备使用质量的因素,再从这些方面入手,综合管理,加强DR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修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质量及使用寿命。

赵昕[3](2016)在《CAN通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中的应用及故障分析》文中认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1980年代继CT之后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学技术,是计算机与常规X射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诊疗手段,目前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以西门子公司Artis Zee Ⅲ biplane DSA设备为研究对象,在对该设备的X射线高压发生系统、平板探测器和数字成像系统、机械运动系统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CAN控制节点,使用该节点实现了对机架运动系统的控制功能,并通过该节点对CAN总线的实时监视作用,获取CAN通信错误代码,提高故障检测效率。本文分析了DSA系统中的高压发生器、束光器、平板探测器等基本功能单元,对各功能单元基于CAN总线和CANopen协议的通信控制方式进行了解析研究。以DSA系统中的机架运动控制部分为重点,详细分析了机架控制系统的运动原理,及其通过CAN总线进行控制的机理,深入研究了在运动控制系统中CAN通信的工作流程。本文在CANopen协议和CiA应用规范的基础上,使用CAN通信接口卡设计全新的CAN控制节点,使用该节点模拟了机架运动控制单元的通信功能,上位机通过该节点实现了对机架运动单元的控制功能,并通过该节点对CAN总线进行实时监控,解析获取的故障代码,便于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快速准确的查明故障发生原因。本文对实际运用中发生的故障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重点研究了与CAN总线相关的故障案例,详细分析相关故障发生的原因,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DSA设备的维修保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王娜[4](2014)在《医院PACS/RIS系统的建构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医院已经成为数字医学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目前,国内医院常见的信息系统有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检验系统(LI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电子病历系统(EMR)。PACS系统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缩写,即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它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目的是将影像采集设备(如CT、磁共振)、存储设备和影像工作站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数字化采集、集中化存储、组合化检索和网路化调用。RIS系统是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主要实现预约登记、检查、报告的计算机化,它与PACS系统共同构成医学影像学的信息化环境,简称为PACS/RIS系统。PACS/RIS系统不仅为医院实现无胶片化管理和影像信息集成提供解决方案,而且为实现远程医疗、计算机辅助医学影像诊断,数字化手术计划和导航等提供了支持平台,PACS/RIS系统建设已经成为数字化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医院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经过分析实施医院影像科室的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并结合其它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成功为某三甲综合医院实施了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系统—PACS/RIS。实践证明,系统的使用与推进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已在影像医学、临床诊断、医学教育和远程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本文在研究医院PACS/RIS系统项目背景和实施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调研分析医院影像设备、检查工作量和网络建设情况,全面讨论了每个部门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对PACS/RIS系统解决的主要问题做了详细论述。在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PACS/RIS系统的解决方案。首先根据系统需求提出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然后分别对系统的影像处理、影像存储和网络建设进行方案设计,其中着重对影像存储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存储规划分为离线存储规划和在线存储规划两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存储规划,首先对存储设计原则和存储架构进行了介绍,存储架构的设计遵循高效性、系统性、安全性。其次,进行RIS与HIS系统集成的详细设计。首先介绍了PACSRIS与HIS的关系,HIS与RIS之间相互依存,HIS为RIS提供数据支持,RIS和HIS的融合过程,实际上是合理重建影像科室工作流程,对HIS和RIS进行再设计的过程。本文简单介绍了HIS的数据结构和提供的接口视图。集成接口的设计分为登记模块、检查模块、报告模块三部分,每一部分都以流程图和代码分析的形式进行了详细说明。再次,对PACS/RIS系统进行了容灾测试和速率测试,简单介绍PACS/RIS系统上线前的准备工作,对PACS/RIS上线后的应用价值以公式计算和表格形式做了系统比较,可以看出PACS/RIS建成后对医院的产出和医疗效率都会产生重大的正面影响。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搜集试运行阶段出现的问题,查找系统漏洞集中整改,总结PACS/RIS系统在医院影像科室的应用情况,对系统建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综上所述,充分发挥PACS/RIS的商业价值,必须在建设面向全院信息规划的全新PACS/RIS系统架构基础之上。我们在分析影像检查流程和临床诊断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实施医院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可行的实施解决方案,设计并实现了针对医院规模,适合影像科室工作的PACS/RIS影像信息管理系统,PACS/RIS系统的成功应用加快了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

郜银海[5](2013)在《DR数字摄影机UC臂运动控制器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R(Digital Radiography),即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是由高频高压发生器、高热容量球管、全向电动UC臂机架、数字x射线探测器、工作站计算机、虚拟滤线栅等组成。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的优点是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细腻;可实时显示数字图像;所需的X射线剂量要少,对患者的身体的伤害更小;采用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方法,极大地提高临床诊断的工作效率。数字化X射线影像设备替代传统的屏片系统是总体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拥有70%人口的农村和乡镇只拥有全国20%的国家卫生资源。作为医疗系统必不可少的临床影像诊断设备之一的x射线影像设备的普及对我国乡村医疗信息化建设和数字x射线影像设备的普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和书籍的基础上对DR数字摄影机系统的运动控制部分有了深入了解,提出了一种普及型DR数字摄影机UC臂机架运动控制器的设计方案。根据UC臂控制要求,设计了基于MCU+CPLD的UC臂运动控制系统,其中MCU作为主控制芯片,CPLD芯片则集成了锁存、编码、只读、只写存储器等系统设计所必须的功能模块,具有一定的可重构性。单片机以总线方式与CPLD进行通信,具有速度快、节省CPLD芯片的I/O口、单片机的编程简捷、控制可靠等优点。另外,串口扩展芯片TL16C554的应用,满足了系统多路串口通信的需求。UC臂形状的机架已经在医疗影像行业内成为主流,机架的安全、精准的运动越来越重要。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1.根据拍摄的需求以及医疗器械的安全规定,提出DR数字摄影机UC臂机架运动的设计需求,进而介绍DR数字摄影机UC臂机架运动控制部分的主要内容。2.DR数字摄影机UC臂运动控制的核心电路板的设计,包括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的设计等。3.UC臂运动控制系统的各个执行单元的工作原理、器件的选型、电路的设计与分析等内容。执行单元包括变频器与三相交流电机组成的电机单元、两组红外对管传感器单元、LCD显示单元、手控盒单元、限位开关等。

王仕凡[6](2010)在《小型PACS系统图像工作站的设计》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健康标准的不断提高,医学影像信息学和远程医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在此基础上研发了许多应用,如PACS、远程会诊系统等已逐渐走向临床使用。PACS系统是医院影像信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关键系统,是放射科的医生或临床医生与PACS图像进行交互作用的主要工具,放射科医生使用其对医学影像及其相关数据做出分析与诊断,最后将分析结果作为诊断报和图像一起被反馈到HIS和RIS系统长期归档,以前胶片影像诊断模式被慢慢淘汰,被目前的数字影像诊断模式所替代。进行“PACS系统图像工作站的设计”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国内的医学影像信息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现状和未来需要,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医学影像(US , DSA等)和病人及诊断信息进行基于DICOM标准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对医学诊断中图像及其相关文本信息的数字化、标准化采集;实现医疗信息和诊断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存储和管理,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学及知识普及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利的信息共享方式。本文所设计的一套小型PACS系统适应目前胸科医院的工作需要,实现了院内图像信息的共享,建立典型的放射科PACS系统,连接目前医院影像设备,初步实现了放射科无胶片化的工作模式。本文严格遵从DICOM标准,设计的工作站具备较强的通用性和可拓展性。在系统的图像采集方面采用Mutiframe Dicom格式,在系统的显示方面采用ActiveX技术设计图像回放控件,在系统的储存方面采用双机容错、冗余备份的措施,以保证系统不会意外停机或者丢失数据。PACS在线、近线存储采用SIENET SKY群集存储服务器,其中在线部分为光纤通道SAN,近线部分为DAS,离线存储则采用DVD光盘塔存储方案。

王仕凡,邱书波,鹿军[7](2009)在《GE数字化X线机不曝光故障检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详细介绍GE Revolution X/R(DR)不曝光故障分析和思考过程,并排除由此而产生的故障。

周洪练[8](2009)在《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研究及改进》文中提出尽管现在已经出现了数字X线机,但普通X线机在医学诊断中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总体上性能优异的R-500B型X线机在国内使用量较大,在使用该型X线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因自动调压电路失效或误动作引起的电源故障,该故障是影响X线机正常运转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自动调压电路的进行研究,找出引起该电路失效或误动作的原因和电路本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介绍了X线机的相关知识及R-500B型X线机的工作条件、性能指标等,分析了R-500B型X线机的主要工作电路,尤其对自动调压电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引起该电路失效及误动作的原因和电路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针对改进方案,分别从开发设计和用户维护角度提出了实施方案。本文仅对用户维护角度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实施方案的理论依据,然后用EWB9仿真软件验证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并且由仿真结果得出该实施方案可行的结论。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很强,只要维修人员将自动调压电路按实施方案加以改进,经调试正常后即可应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维修人员已将此实施方案用于实践,运行效果良好,机器发生故障的几率明显下降。

邹明哲[9](2007)在《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研制》文中提出从伦琴氏发现X线起到目前为止,仅在一百多年的时间中,诊断用X光机经历了离子X线管,电子X线管,旋转阳极X线管,影像增强器和电视乃至电子计算机等五个改革发展阶段。在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X线设备仍以它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放射诊断中。而本企业早期开发的老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主要是针对以前的老X射线机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并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跟老系统相比增加了机械系统的功能设计,如主倾斜旋转部分旋转范围增大,重点要解决老系统床身不能在+90到-90°之间大范围旋转问题;增加老系统没有的床面的纵向运动;新系统的X线管和床面间的距离也是可以调整的,能达到150cm;X线管的投照方向可以向病人足侧及头侧各倾斜40°,这些更有利于病灶的观察。增加了立柱与影像运动组合功能。同时在新系统中增强子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采用新控制系统和床体运动功能相配合,充分的为影像系统服务;控制系统采用了PLC代替原系统的完全模拟信号控制;在影像系统的改进方面主要是采用微焦点大功率的调线无风球管,有效地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运用新型影像增强器,显着地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度和分辨度;本课题X线机的特点是:通过机械和电气的设计来完成实现其更多的功能,来为整个X线机的图像系统和诊断功能服务。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工作原理、机械部分、电气控制、影像链等,具体如下:(1)介绍各种大型医疗影像设备的发展、功能及适用范围。(2)介绍X线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X线机的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3)阐述X线机的成像原理和具体临床应用。(4)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X线机的功能和系统设计。(5)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X线机的机械部分、床体的运动控制原理及实现。(6)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X线机的成像链部分设计。

陈超敏[10](2007)在《三维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放射治疗、手术和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主要手段,估计约60%-70%的肿瘤病人需要进行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IMRT—Intensity ModulationRadiotherapy)是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 CRT—three Dimension ConformalRadiotherapy)基础上新近发展起来的更为先进的体外三维立体照射技术,它不仅能使高剂量区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肿瘤的形状一致,而且可对照射野范围内各点输出剂量率按要求的方式调整,优化配置射野内各线束的权重,从而可以较大幅度的增加肿瘤剂量和减少正常组织的受量,极大地提高肿瘤控制率和降低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此具有重要的放射生物学意义,已成为21世纪的放射治疗的主流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在国内临床上应用的IMRT系统仅被国外几家大公司的产品所垄断,无论是Scanditronix MM50回旋加速器的直接调强方式,还是以电动多叶准直器为代表的动态MLC技术(Dynamic MLC,DMLC-IMRT)和静态MLC技术(step-and-shot,SMLC-MLC)的间接调强方式,前者约800万美元的价格令国人望而退步,后者对直线加速器的自动控制和治疗床的高精度要求,使目前我国现有的国产直线加速器和旧型进口加速器都无法满足,此外其电动MLC及计划系统不菲的价格也难以为中小医院所接受。一方面是临床上广泛的迫切需要和必然发展趋势,一方面是难以改变的价格以及硬件条件的瓶颈限制,IMRT技术难以广泛进入我国的临床放射治疗,数以万计的肿瘤患者得不到最佳的治疗。所以IMRT作为一种新的精确放疗技术,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目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为此,研究和开发能够为广大医院接受的新型IMRT系统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论文综述了国内外IMRT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IMRT系统两种主要方式(静态和动态调强)的特点和不足;在已掌握的适形放射治疗技术以及对计算机各类优化算法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物质条件和技术力量、经济水平,利用已经掌握的靶区(病变)及周围重要器官的三维空间重建和体位精确重复定位技术,研制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版权、能为广大中小型医院接受并应用、具有较好性能价格比的三维静态调强放射系统,为此,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精确定位技术的研究众所周知,待治病灶的精确定位是放射治疗的前提和关键。它包括利用各种影像资料的准确显示、三维重建、勾画、病灶中心的坐标计算和机械定位装置精确定位等多个过程。其中机械定位装置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基准和桥梁,为此我们首先对体部精确定位技术及设备进行了研究,创新地提出分离式精确定位系统(“用于放射治疗的体部精确定位系统”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054436.5)改进了原JX-200适形放射治疗系统中的整体式定位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定位精度,并成功地解决了原定位系统各种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新型头颈部精确定位系统,并取得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CT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系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定位方法,在本课题中我们着重对其中的激光定位系统开展了研究,掌握了利用步进电机和单片机准确控制激光定位的方法,为今后在精确放射治疗系统中扩展CT模拟定位功能奠定了基础。最后紧跟目前调强放射治疗的最新发展热点,我们开展了基于外部特征的CT/PET异机图像融合精确定位技术和基于图像引导的动态跟踪精确定位技术的初步研究。2、静态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及优化技术的研究IMRT作为一种新的精确放疗技术,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其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尤其是治疗计划设计目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选择合适的剂量计算模型和逆向计划优化方法等。随着IMRT研究的深入和逆向治疗计划的发展,放射治疗中如何自动选择射野参数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此项课题的研究行列中来。在IMRT治疗计划设计中,需要优化的参数很多,包括射线能量、射束权重、射野方向等。常用优化方法有:线性规划法、均方优化法、梯度方法、有约束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等。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基于笔射束的剂量计算模型,用卷积的方法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实现了精确剂量计算;用遗传算对法对IMRT逆向计划的笔射束权重进行了优化;优化过程中采用了基于剂量的目标函数来计算个体适应度的大小,建立了剂量均匀性约束和组织重要程度约束;用等剂量线、三维剂量分布和剂量-体积直方图来评估计划的优劣。最后我们用Visual c#成功开发了“GA-IMRT/200基于遗传算法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并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登记(2006SR02586)。研究与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算法是一种有效的IMRT笔射束权重优化方法,能够在一个临床可接受的计算时间内得到较高适形度的剂量分布,在IMRT射野参数优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静态调强放射治疗实现方法和设备的研究目前在临床上实现调强放射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应用Scanditronix MM50回旋加速器法和利用多叶准直器法(静态和动态IMRT)。对于应用回旋加速器实现IMRT,显然与我国各级医院的经济实力不符,而无论是应用NOMOS公司的Peacock系统(MIMiC),还是应用各种进口动态多叶准直器(step-and-shot,SMLC),前者其对直线加速器的自动控制和治疗床的高精度要求,使目前我国现有的国产直线加速器和旧型进口加速器都不能满足;后者其价格和使用要求也难以为中小医院所接受。所以研究和开发能够为广大医院接受的新型IMRT系统也已成为我们研究目标和出发点。在本课题中我们首先开展了手动多叶准直器的研究,设计并研制了手动和半自动多叶准直器。然而它们因使用过于费时和繁琐,远不能满足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实际应用。由此根据我国现状和经济水平,我们认为通过采用三维熔铅挡块到达适形照射区域剂量分布变化从而实现静态IMRT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独创地提出“利用切片法研制三维铅挡块实现调强放射治疗”(发明申请号:021520763)的方法,并对此开展了实验和研究。4、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实验验证及测试设备的研究三维水箱扫描系统是用于直线加速器定量测量模拟人体模型中射线剂量分布的设备,可全自动连续扫描测量辐射吸收剂量。但三维水箱扫描系统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目前国内各大医院根据临床实际应用需要,采用结构简单但能实现主要的功能的成本低廉的剂量测量水箱,又称标准水箱或标准水模。标准水箱设计了一个放水阀门(水龙头),通过控制水龙头放水至水桶里,实现水深度的减少。如果需要水深度的增加,就采用水杯从水桶舀水至水箱中。在实际测量中,这种工作模式存在测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水位控制不精确、对电路及机器有不安全等不足,本项目组为此研制的一种新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剂量测量水箱(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054436.X)成功地解决了标准水箱上述不足,它具有水泵自动平稳控制水位、快速、安全的特点。最后,我们开展了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实验验证研究,主要包括系统定位精度的检验、基于人形体模和自制有机玻璃均匀等效方形体模的两种测量相结合的的实验验证与评估。其目的是对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进行定位精度和剂量验证,前者是机械定位系统、计划系统和直线加速器治疗系统的综合治疗精度的检验;后者主要包括绝对剂量验证和相对剂量验证。

二、GE数字化X线机影像系统不曝光故障检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数字化X线机影像系统不曝光故障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1)Biplanar500E G型臂图像故障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Biplanar500E G型臂基本原理和结构
2 设备故障实例
    2.1 故障现象
    2.2 故障分析
    2.3 故障解决方案
    2.4 故障后续问题
3 小结

(2)DR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论文提纲范文)

1 DR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影响DR设备使用质量的因素
    2.1 设备因素
    2.2 操作因素
3 DR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措施
    3.1 加强日常管理和安全检查
    3.2 完善DR设备管理制度
    3.3 提高DR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
    3.4 建立维护记录体系, 提高紧急事故处理能力
    3.5 定期保养、检测、校准

(3)CAN通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中的应用及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设备的国内外现状
        1.2.1 设备概述
        1.2.2 数字血管造影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标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Artis Zee Ⅲ biplane的系统构成
    2.1 系统构成
    2.2 X射线发生系统
    2.3 数字成像系统
    2.4 机械系统
    2.5 计算机控制系统
    2.6 高压注射器
第3章 CAN总线与CANopen协议
    3.1 CAN总线特点
        3.1.1 CAN总线技术特点
        3.1.2 CAN总线系统构成
        3.1.3 CAN的拓扑结构
    3.2 CAN总线通信机制
    3.3 CANopen协议
        3.3.1 通信模型
        3.3.2 设备模型
        3.3.3 通信对象
    3.4 CAN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第4章 DSA通信网络架构解析
    4.1 DSA通信网络架构概述
    4.2 DSA设备CAN通信网络构成
        4.2.1 DSA的CAN网络构成
        4.2.2 RTC实时处理控制器
        4.2.3 束光器控制单元
        4.2.4 高压发生器控制单元
        4.2.5 平板探测器控制单元
        4.2.6 控制台单元
第5章 机架运动控制系统
    5.1 机架运动的定义
    5.2 驱动控制模块
    5.3 机架运动的CAN通信控制单元
第6章 CAN控制节点的设计和实现
    6.1 CAN控制节点的硬件设计
    6.2 CAN控制节点的软件设计
        6.2.1 CAN通信功能实现
        6.2.2 CAN信息的发送与接收
    6.3 CAN控制节点的通信测试
    6.4 CAN通信监听及故障代码分析
第7章 DSA系统中CAN故障案例分析
    7.1 DSA设备故障分析流程图
    7.2 CAN总线基本维护
    7.3 MCM板CAN通信故障分析
    7.4 C臂与导管床联动故障分析
    7.5 高压发生器识别故障分析
    7.6 RTC故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医院PACS/RIS系统的建构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PACS/RIS系统开发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PACS/RIS系统需求分析
    2.1 PACS/RIS系统概述
        2.1.1 PACS/RIS系统项目背景
        2.1.2 PACS/RIS系统项目说明
        2.1.3 PACS/RIS系统构成
    2.2 PACS/RIS系统目标
    2.3 PACS/RIS需求分析研究
        2.3.1 实施医院基本情况
        2.3.2 决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2.3.3 调研系统需求
第3章 PACS/RIS系统解决方案
    3.1 PACS/RIS系统架构
    3.2 影像存储解决方案
        3.2.1 影像存储设计原则
        3.2.2 PACS/RIS存储架构
        3.2.3 PACS/RIS存储规划
    3.3 医疗影像处理方案
        3.3.1 医疗设备影像获取方案
        3.3.2 医学影像显示与处理
    3.4 网络建设方案
        3.4.1 网络流量计算
        3.4.2 网络流量控制
第4章 PACS/RIS系统信息集成设计
    4.1 HIS系统介绍
    4.2 PACS/RIS与HIS的关系
    4.3 PACS/RIS与HIS集成方案
        4.3.1 HIS系统数据结构
        4.3.2 整合方式
        4.3.3 集成方案
    4.4 放射科检查工作流程
    4.5 HIS集成接口设计
        4.5.1 登记模块
        4.5.2 检查模块
        4.5.3 报告模块
    4.6 集成实现
第5章 PACS/RIS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PACS/RIS系统测试
        5.1.1 服务器容灾测试
        5.1.2 系统运行速率测试
    5.2 PACS/RIS上线准备
    5.3 PACS/RIS系统界面
    5.4 PACS/RIS应用价值分析
        5.4.1 简化诊断流程
        5.4.2 经济价值计算
    5.5 PACS/RIS系统问题分析及解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DR数字摄影机UC臂运动控制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DR数字摄影机的应用
    1.2 DR数字摄影机发展历史
    1.3 国内医用DR摄影机的状况
    1.4 需要解决的问题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DR摄影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1 DR摄影机基本工作原理
        2.1.1 DR摄影机系统构成部分
        2.1.2 DR摄影机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2.1.3 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2.1.4 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的技术与应用
    2.2 UC臂运动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2.2.1 UC臂功能概述
        2.2.2 UC臂机架的性能
        2.2.3 UC臂运动控制器的运行环境
    2.3 本章小节
3 UC臂运动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3.1 UC臂运动控制器的硬件系统结构
    3.2 微控制器单元模块设计
        3.2.1 微控制器的选型
        3.2.2 微控制器单元电路
        3.2.3 ADC电路
    3.3 CPLD外扩接口模块的设计
        3.3.1 CPLD器件的选型
        3.3.2 XC95144器件功能描述
        3.3.3 CPLD单元电路
    3.4 微控制器与CPLD通信方式的设计
        3.4.1 单片机并行总线扩展
        3.4.2 单片机总线读写时序
    3.5 串口扩展模块的设计
        3.5.1 串口扩展器件的选型
        3.5.2 串口扩展单元电路
    3.6 位置信号反馈处理电路
    3.7 红外对管检测电路设计
    3.8 运动控制数字IO输出电路
    3.9 电源转换模块
    3.10 硬件电路中抗干扰措施
    3.11 本章小节
4 UC臂运动控制器软件设计
    4.1 UC臂控制器软件设计
    4.2 单片机程序设计
        4.2.1 单片机程序功能和主程序模块
        4.2.2 模拟位置信息输入处理单元
        4.2.3 多串口管理部分功能单元
        4.2.4 运动逻辑判断单元
    4.3 CPLD程序设计及仿真
        4.3.1 CPLD程序设计
        4.3.2 CPLD程序仿真
    4.4 本章小节
5 UC臂运动控制器外围执行单元
    5.1 变频器驱动电机部分
        5.1.1 变频器介绍
        5.1.2 主回路端子说明
        5.1.3 控制回路端子说明
        5.1.4 驱动电机介绍
    5.2 位置信息检测传感器单元
        5.2.1 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选型
        5.2.2 倾角传感器的选型
    5.3 LCD屏的选型
    5.4 本章小节
6 系统调试和设计成果
    6.1 系统调试
    6.2 设计成果
7 结论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前景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6)小型PACS系统图像工作站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医学影像信息学概述
    1.2 应用现状
        1.2.1 远程医疗
        1.2.2 医院信息系统(HIS)
        1.2.3 放射医学信息系统(RIS)
        1.2.4 医学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
    1.3 应用的支撑环境
        1.3.1 医学信息的特点
        1.3.2 通讯环境
        1.3.3 医学信息交换协议
    1.4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中PACS 的一种实现
    1.5 国际发展状况及本项工作的目的意义
        1.5.1 国内外目前的发展状况
        1.5.2 PACS 的经济效益
        1.5.3 前景与展望
        1.5.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DICOM 标准概述
    2.1 DICOM 的发展过程
    2.2 标准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3 DICOM 文件
        2.3.1 文件头的结构
        2.3.2 数据集和数据元的结构
    2.4 DICOM 通信
第3章 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PACS 图像采集工作站基本结构与模块
        3.1.1 系统基本功能
        3.1.2 系统的要求
    3.2 系统的模块结构
    3.3 医学图像采集模块结构与功能简介
        3.3.1 采集模拟视频信号
        3.3.2 采集数字图像
    3.4 医学图像Multiframe Dicom(多窗口界面)采集与编码
第4章 图像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多窗口显示
    4.2 图像回放控件设计
第5章 PACS 存储管理设计与实现
    5.1 PACS 存储模式
        5.1.1 直接连接存储(DAS)
        5.1.2 网络连接存储(NAS)
        5.1.3 存储区域网络(SAN)
    5.2 分级存储系统设计
    5.3 数据保护方案设计
        5.3.1 在线数据保护
        5.3.2 容灾方案设计
        5.3.3 主机操作系统保护/恢复方案设计
    5.4 PACS 存储管理实现
第6章 PACS 经济效益评价
    6.1 PACS 间接经济效益
    6.2 PACS 社会效益评价
        6.2.1 提高医院的社会竞争力
        6.2.2 提升医院整体信誉度
        6.2.3 提升医院的知名度
第7章 胸科医院 PACS 系统的应用
    7.1 项目规划、目标与范围
    7.2 工作模式以及工作流
        7.2.1 工作流
        7.2.2 工作模式
    7.3 数据存储容量要求
    7.4 系统综合分析
    7.5 系统目标
    7.6 系统设计的原则
    7.7 现行接入的设备
    7.8 临床阅片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研究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采用的技术路线
    1.5 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X线机相关知识的介绍
    2.1 X射线物理
        2.1.1 X射线的产生
        2.1.2 X射线的基本特性
        2.1.3 X射线强度
        2.1.4 物质对X射线的衰减规律
        2.1.5 X射线在人体内的衰减规律
    2.2 普通X线机
        2.2.1 分类
        2.2.2 基本结构
        2.2.3 外观图
        2.2.4 X光片
        2.2.5 成像系统及工作原理
    2.3 评价X射线摄影图像质量的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500B型X线机使用条件、性能参数等的介绍
    3.1 使用条件
    3.2 构成
    3.3 性能指标
    3.4 控制面板的功能及使用说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500B型X线机工作电路的分析
    4.1 显示板(板号:RS01)
    4.2 电脑板(板号:RS02)
        4.2.1 中央处理器在系统中的功能
        4.2.2(CPU)8031单片机的介绍
        4.2.3 ADC0809模数转换器的介绍
    4.3 信号板(板号:RS03)
    4.4 接口板(板号:RS04)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分析
    5.1 自动调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5.2 自动调压电路重要子电路的介绍
        5.2.1 整流滤波电路
        5.2.2 反相器
        5.2.3 电压比较器
        5.2.4 基准电压电路
        5.2.5 伺服电路及电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EWB9软件的简介
    6.1 Multisim9软件的特点
    6.2 Multisim9基本操作方法
        6.2.1 创建电路
        6.2.2 子电路
    6.3 电子电路的仿真方法和步骤
        6.3.1 使用虚拟仪器直接测量电路
        6.3.2 使用分析方法分析电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仿真分析及改进
    7.1 自动调压电路中重要参数的确定
    7.2 自动调压电路的仿真分析
    7.3 自动调压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
    7.4 三极管损坏对自动调压电路功能的影响
    7.5 自动调压电路存在的问题
        7.5.1 问题一
        7.5.2 问题二
    7.6 自动调压电路改进方案
        7.6.1 增加系统工作电压显示电路
        7.6.2 增加系统保护电路
    7.7 自动调压电路改进方案的实施
        7.7.1 实施方案的提出
        7.7.2 实施方案的研究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不足之处及将来的工作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9)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医学成像技术发展历程
    1.3 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简介
        1.3.1 X线成像设备
        1.3.2 数字减影(DSA)技术
        1.3.3 磁共振成像技术
        1.3.4 超声成像技术
        1.3.5 核医学成像技术
    1.4 医用X线机分类
        1.4.1 诊断用X线机
        1.4.2 治疗用X线机
    1.5 各种成像类型的比较
    1.6 X线诊断技术发展
    1.7 国内医用X线机状况
    1.8 课题研究背景及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X线机的成像原理
    2.1 X线的产生原理
        2.1.1 X射线强度与连续X射线谱
    2.2 X线的特性
    2.3 X线的效率
    2.4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2.5 X线图像特点
    2.6 X线检查技术
    2.7 X线剂量
第3章 X线机的总体系统设计
    3.1 整个系统概述
    3.2 机械部分
    3.3 电气控制系统部分
    3.4 成像链部分
第4章 系统运动功能设计
    4.1 基本运动功能
        4.1.1 床身立卧旋转功能
        4.1.2 床面移动功能
        4.1.3 影像装置移动功能
        4.1.4 立柱移动功能
        4.1.5 X射线管旋转功能
        4.1.6 焦距(SID)运动功能
        4.1.7 压迫器运动功能
    4.2 主机架
        4.2.1 底座与船梁
        4.2.2 立柱悬臂组件
        4.2.3 压迫器
        4.2.4 脚踏板
        4.2.5 右横梁
        4.2.6 左横梁
        4.2.7 滑架
        4.2.8 纵梁
        4.2.9 床框
    4.4 床旁接线柱
第5章 系统各部分的控制
    5.1 供电系统和控制部分
        5.1.1 系统控制柜
        5.1.2 电源控制柜
        5.1.3 控制台系统
        5.1.4 核心控制柜系统(CCS)
        5.1.5 系统电缆
        5.1.6 脚踏开关
    5.2 运动部件控制要求
        5.2.1 运动过程中的保护行为
        5.2.2 压迫器压力选择
        5.2.3 运动部件运动指令冲突解决
第6章 影像系统
    6.1 影像增强器
    6.2 CCD相机
    6.3 限束器
    6.4 点片系统
    6.5 电离室
    6.6 X线球管
    6.7 高压系统
    6.8 计算机系统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三维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调强放射治疗的发展历史
    1.3 调强放射治疗系统组成及实现方法
        1.3.1 调强放射治疗的技术原理
        1.3.2 调强放射治疗系统的组成与实施过程
        1.3.3 MLC静态、动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
    1.4 调强放射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本文内容安排
第2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精确定位技术的研究
    2.1 体部精确定位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2.1.1 技术领域及研究背景
        2.1.2 存在的问题
        2.1.3 研究方案和创新设计
        2.1.4 材料与加工方法
        2.1.5 研究的特点与意义
    2.2 头颈部精确定位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2.2.1 技术领域和研究背景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临床应用
        2.2.4 改进与讨论
    2.3 CT模拟放射治疗系统的激光定位系统的研究
        2.3.1 技术背景
        2.3.2 CT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系统的组成和治疗过程
        2.3.3 CT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系统中的激光定位系统
        2.3.4 激光定位系统电路设计
        2.3.5 讨论
    2.4 PET/CT图像异机融合技术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4.1 问题的提出
        2.4.2 技术背景与研究意义
        2.4.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2.4.4 初步研究工作
    2.5 基于图像引导的动态跟踪精确定位技术研究
        2.5.1 问题的提出
        2.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2.5.4 动态跟踪系统组成及实施步骤
        2.5.5 讨论
第3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及优化技术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IMRT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3.1.2 IMRT计划系统的关键技术
        3.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子野权重优化技术的研究
        3.2.1 遗传算法理论
        3.2.2 三维光子卷积剂量计算模型的建立
        3.2.3 遗传算法算例测试
        3.2.4 基于遗传算法的子野权重优化的实现
    3.3 系统开发环境
    3.4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5 系统评估方法与结果
第4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实现方法和设备的研究
    4.1 手动多叶光栅的研制
        4.1.1 技术背景
        4.1.2 设计要求与方案
        4.1.3 多叶光栅系统总图与说明
        4.1.4 系统性能测量方法与结果
        4.1.5 讨论
    4.2 应用切片法制作三维静态调强器(铅挡块)的研究
        4.2.1 技术背景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可行性验证实验
        4.2.4 三维熔铅器设计
        4.2.5 讨论
第5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实验验证及测试设备研究
    5.1 新型剂量测量水箱的研制
        5.1.1 技术背景
        5.1.2 材料与方法
        5.1.3 设计图纸与改进
        5.1.4 讨论
    5.2 定位系统定位精度的实验验证
        5.2.1 实验目的
        5.2.2 测试方法
        5.2.3 实验工具和设备
        5.2.4 测试步骤
        5.2.5 测试结果
        5.2.6 讨论
    5.3 基于模体的剂量实验验证与评估
        5.3.1 技术背景
        5.3.2 实验目的
        5.3.3 实验用设备仪器
        5.3.4 验证内容与方法
        5.3.5 实验结果
        5.3.6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GE数字化X线机影像系统不曝光故障检修(论文参考文献)

  • [1]Biplanar500E G型臂图像故障维修[J]. 唐文君. 中国医疗设备, 2019(02)
  • [2]DR设备的维护与保养[J]. 李婷.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9)
  • [3]CAN通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中的应用及故障分析[D]. 赵昕.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4]医院PACS/RIS系统的建构与实现[D]. 王娜. 山东大学, 2014(02)
  • [5]DR数字摄影机UC臂运动控制器的设计[D]. 郜银海.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5)
  • [6]小型PACS系统图像工作站的设计[D]. 王仕凡.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
  • [7]GE数字化X线机不曝光故障检修[J]. 王仕凡,邱书波,鹿军. 中国医疗设备, 2009(04)
  • [8]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研究及改进[D]. 周洪练. 贵州大学, 2009(S1)
  • [9]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研制[D]. 邹明哲. 东北大学, 2007(03)
  • [10]三维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D]. 陈超敏.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GE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无曝光故障排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