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阜宁八角茴香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云南阜宁八角茴香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一、云南富宁八角茴香茎和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丽丽[1](2021)在《四种香辛料精油成分分析及对印度谷螟的触角电位反应研究》文中指出植物精油对害虫的生物活性已成为害虫防治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话题。植物精油在防治储粮害虫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研究对四种香辛料精油进行了成分分析并测定了印度谷螟的触角电位反应,探究利用香辛料精油防治印度谷螟的潜在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四种香辛料精油的化学成分:生姜精油(Ginger essential oil)测出了33个化学成分,其中四个主要成分是姜烯(38.74%)、β-倍半水芹烯(13.76%)、甜没药烯(10.9%)、姜黄烯(8.13%)。紫苏精油(Perilla frutescens essential oil)测出了29个化学成分,其中萜品油烯(16.09%)、1,4-桉叶素(14.18%)、月桂烯(13.97%)为三种主要成分。经测定的茴香精油(Fennel essential oil)含有39种化学成分,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43.23%)含量最高,茴香脑(37.33%)仅次之,α-蒎烯(14.8%)的含量相对其余成分也较高。从花椒精油(Zanthoxylum bungeanum essential oil)中测出了18种化学物质,其主要成分是乙酸芳樟酯(12.15%)和(+)-柠檬烯(10.41%)。2.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精油种类与浓度对成虫的触角电位均有一定影响,雌雄触角对精油的反应存在差异。花椒精油引起的相对反应值最高,较其余3种差异显着(P<0.01)。印度谷螟成虫对四种香辛料精油的刺激都有明显的反应,每一种精油不同浓度产生的EAG值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李聪,黄诗雨,陈丽华,刘红宁,高玲,管咏梅,吴璐[2](2020)在《药材部位、产地及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分析》文中指出中药挥发油质量的稳定性是其发挥临床疗效及确保安全性的重要前提。由于中药挥发油的质量受到入药部位、药材产地、药材采收期、提取工艺、炮制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挥发油的出油率或所含化学成分出现差异,影响中药挥发油质量的均一性,进而影响挥发油的疗效。因此,如何把控挥发油的质量是中药挥发油发挥作用的关键。分析了药材不同入药部位、不同产地和不同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质量的影响,并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含有挥发油成分的196味中药按药用部位进行分类,讨论了不同入药部位、产地和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以期为中药挥发油的开发及中药挥发油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邢冬梅[3](2020)在《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抗菌谱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当归为甘肃省道地药材,产量较大,挥发油为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当归茎叶采收前期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研究表明当归茎叶也含有挥发油。中药挥发油在抗氧化、抗菌方面研究较为成熟,而当归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抗菌研究鲜有报道,因此研究当归根及茎叶抗氧化、抗菌活性,筛选其药效物质基础对于当归及茎叶的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以当归根及茎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建立10批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指纹图谱。结果显示,当归根挥发油含量显着高于茎叶(P<0.01),根挥发油含量约为当归茎叶挥发油含量的两倍;10批当归茎叶挥发油共有模式中共鉴定出51个化合物,根挥发油中鉴定出23个化合物,根及茎叶挥发油共有化合物6个,其中(1R)-α-蒎烯、(1S)-α-蒎烯、丁烯基苯酞、Z-藁本内酯含量差异显着(P<0.01)。用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方法评价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批次的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对DPPH、ABTS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当归茎叶挥发油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显着(P<0.01)小于当归茎叶挥发油。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的抑菌圈直径、微量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首次评价了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对于六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批次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抑菌圈直径均在6.5 mm-12.11 mm之间,且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圈直径较阳性菌大。当归茎叶挥发油抗菌圈直径大于当归根。根及茎叶挥发油作用三种革兰氏阳性菌的MIC较大于革兰氏阴性菌,且10批当归茎叶挥发油的MIC普遍低于当归根挥发油的MIC。运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的方法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建立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与抗氧化、抗菌药效之间谱效关系,初次筛选出了其与药效有关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1)当归根挥发油抗氧化的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为48、26号峰代表的化合物。当归茎叶挥发油初步筛选出其抗氧化活性贡献较大的且相关性较强的化合物为33、30、11、5号峰代表的化合物。(2)当归根挥发油作用于大肠杆菌的药效物质基础为1、25号峰代表的化合物;作用于肺炎链球菌的物质基础可能为14、26、40号峰代表的化合物;6、59号峰代表的化合物则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于枯草芽孢杆菌的根挥发油中的化合物贡献较大的化合物为2、4、5、30、25、50、21、36号,相关性较高的化合物为60、59、32、53、26、41号;对于铜绿色假单胞杆菌的作用贡献较大的化合物为2、14、16、57、21、58、25、16号,而与铜绿色假单抱杆菌作用呈正相关的化合物为26、38、37、41、32、40号;作用于乙型副伤寒杆菌的当归根挥发油的物质基础可能为65、41号峰代表的化合物。(3)当归茎叶挥发油中作用于大肠杆菌的药效物质基础为1号峰代表的化合物;2、31号峰为当归茎叶挥发油中作用于肺炎链球菌的药效物质基础;而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初步筛选的物质基础为11、47、35、21号峰代表的化合物;作用于枯草芽孢杆菌的茎叶挥发油的相关性较大的化合物为1、5号;茎叶挥发油中21、58、20、9、57、2、12、19号峰代表的化合物是作用于铜绿色假单胞杆菌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于乙型副伤寒杆菌的当归茎叶挥发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20、30、33、36、38、39号峰代表的化合物。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且抗氧化、抗菌活性均有所不同。谱效关系的建立阐明了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的药效作用是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研究为当归及茎叶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郭俊杰,孟宪昉,王倩[4](2019)在《水蒸气蒸馏法从八角茴香中提取八角茴香油的实验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八角茴香油具有抑菌、杀虫和抗自由基氧化等作用,可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和保鲜剂。本文阐述了水蒸气蒸馏的实验原理,并改进了水蒸气蒸馏装置。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八角茴香中的八角茴香油,得到了最佳的投料量,浸泡时间及静置分层时间对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实验条件。

阳小勇,唐荣平[5](2018)在《八角茴香的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综述了已报道的八角茴香中的化学成分;在挥发性成分中按苯丙素类、萜烯类、萜烯醇类进行分类;对非挥发性成分按有机酸类、黄酮类、萜类与甾体类进行分类;同时对茴香油与茴香醛的主要应用做了详细概述。

张建武,何晓莹[6](2017)在《八角茴香中挥发油含量测定》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八角茴香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以及挥发性测定方法;熟练进行挥发油的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的安装;能从八角茴香中挥发油的测定学习到其他物质中挥发油的测定及鉴定。方法采用普通蒸馏法提取八角茴香的挥发油,并用薄层色谱分析其挥发油的挥发性。由于挥发油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镏出,但不溶或极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八角茴香油:黄棕色的膏状物,难溶于水,与乙醚、氯仿、苯、乙酸乙酯、丙酮、二硫化碳、石油醚混溶。可以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结果从八角茴香中提取了少量挥发油,测得挥油得率为2.96%,然后可以将八角茴香挥发油做薄层色谱分析其加热前后的挥发性变化。结论此操作方法简便,易行,能得到较纯的产物。但是出油率较低。

梁曼,马丽,赖芳,刘雄民[7](2016)在《两种八角叶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季节变化》文中指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季节软枝八角和硬枝八角新鲜枝叶中的挥发油,用GC-MS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考察了两种八角枝叶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以挥发油的提油率为指标,确定八角叶最佳的采收季节。结果表明,硬枝八角叶的挥发油含量大于软枝八角叶的;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两种八角叶挥发油的含量高于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并且在秋季为挥发油含量较高的季节,软枝八角叶和硬枝八角叶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0.83%和0.84%,是八角叶采摘最佳的季节。不同季节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各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挥发油主要成分是反式茴香脑、草蒿脑、对甲基苯甲醛、桉叶油醇、芳樟醇、1-(3-甲基-2-丁烯基)-4-(1-丙烯基)苯等。挥发油中代表成分反式茴香脑在秋季含量最高,草蒿脑含量在春季最高。

梁曼[8](2016)在《两种八角枝叶中挥发油和莽草酸周年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八角是广西特色林业资源,大力开发八角资源是提高八角综合利用价值的有效手段,八角的开发利用也成为广西林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本文以软枝八角和硬枝八角为研究对象,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两种八角叶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考察了挥发油含量以及主要成分的周年变化规律;同时用高效液相法检测提取液中莽草酸的含量,考察了其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并对比了两种八角枝叶与果实中挥发油和莽草酸含量和组成的差异。研究结果对广西八角的综合利用以及种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的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两种八角叶挥发油,软枝八角叶挥发油含量为0.70%-0.81%,硬枝八角叶挥发油含量为0.73%~0.85%(以鲜重计)。1-7月份挥发油含量随着月份的变化不断减少,7月挥发油含量最低,软枝八角叶为0.70%,硬枝八角叶为0.73%;7月之后挥发油含量有所上升,软枝八角叶挥发油含量在9月最高为0.81%;硬枝八角叶在11月含量最高,达到了0.85%。(2)用同样的方法提取两种八角春秋果实的挥发油,八角果实中秋季硬枝八角挥发油含量最高,达到了2.87%;秋季软枝八角果实含量也有2.71%;春季软枝果实中含量最低,只有2.21%,春季硬枝八角果实中含量为2.32%。秋季硬枝八角叶中挥发油含量最高达到了0.84%,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选择采摘秋季硬枝八角叶提取挥发油来降低生产成本。(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提取液中莽草酸含量,软枝八角叶含量为1.52%~2.71%;硬枝八角叶含量为1.41%~2.41%。从1月到5月八角叶中莽草酸的含量变化不大,6月莽草酸含量达到最高,软枝八角叶含量为2.71%,硬枝八角叶含量为2.41%。6月之后莽草酸的含量不断下降,其中11月莽草酸的含量最低,软枝八角叶为1.52%,硬枝八角叶中莽草酸含量只有1.41%。(4)软枝八角果实中莽草酸的粗含量大于硬枝八角,秋季大于春季。其中八角果实在秋季软枝中最高,含量为3.12%,在春季硬枝八角果实中含量最低,只有2.72%。(5)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八角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得到不同月份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各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挥发油主要成分是反式茴香脑、草蒿脑、对甲基苯甲醛、桉叶油醇、芳樟醇、1-(3-甲基-2-丁烯基)-4-(1-丙烯基)苯等。(6)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反式茴香脑含量的周年变化较大,软枝八角叶含量为58.55%~85.32%,硬枝八角叶含量为68.14%-85.55%。两种八角叶都在10月含量最高,软枝八角叶为85.32%,硬枝八角叶为85.55%。两种八角叶在3月含量最低,软枝八角叶含量为58.55%,硬枝八角叶最低含量为68.14%。(7)两种八角叶中草蒿脑含量的周年变化较大,软枝八角叶中草蒿脑含量为0.65%-15.84%,硬枝八角叶的含量为0.32%-10.73%。其中3月草蒿脑的含量最高,软枝八角叶达到15.84%,硬枝八角叶含量最高为10.73%。(8)将八角叶晒干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提取,结果显示八角叶晒干后挥发油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跟新鲜八角叶的相似,均是在9-11月含量较高,3-8月含量较低。晒干后提取的八角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反式茴香脑与新鲜的八角叶挥发油含量差异不大。(9)八角果实挥发油中一共鉴定出了20余种化合物,主要为茴香脑类、萜类、醇、醛、苯类化合物。两种八角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各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柠檬烯、对甲基苯甲醛、1-(3-甲基-2-丁烯基)4-(1-丙烯基)苯等。

王国伟[9](2012)在《披针叶茴香茎、叶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八角科(IlliciaceaeDC.)仅有八角属(IlliciumLinn.)一个单属,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约有28种,2变种,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南部至东部,21种为我国特有。其中八角茴香(AnisiStellatiFructus)和地枫皮(IlliciiCortex)被收载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八角茴香(I.verumHook.f.)在民间广泛用作食用调料,也是抗H5N1型禽流感病毒药物“达菲”的重要成分莽草酸的主要来源。常有因误用披针叶茴香(I.lanceolatumA.C.Smith)的果实作八角茴香使用而导致中毒的报道。据《中药大辞典》(第2版)和《中华本草》记载,披针叶茴香又名红毒茴,狭叶茴香,莽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其根或根皮入药,果实有剧毒,有消肿散结、祛风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披针叶茴香分布于我国南方,为我国特有的植物。民间常用其根治疗跌打损伤、内伤腰痛,效果良好,临床使用的红茴香注射液也是经其根皮提取制成的,肌内注射,用于消肿散瘀。大量采挖其根会导致资源匮乏,因此本课题选择对披针叶茴香的茎叶进行研究,明确其茎叶和根之间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异同,为其药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本课题主要涵盖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化学成分研究以采自江西省修水县黄港镇的披针叶茴香茎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正相硅胶柱,SephadexLH-20,制备TLC,制备HPLC等方法从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这两个活性部位分离出51个化合物,并应用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UV,IR,HR-ESI-MS,1H-NMR,13C-NMR,2D-NMR)分析技术鉴定了40个化合物,其中33个化合物首次从披针叶茴香中分离鉴定出来,新化合物1个。分离鉴定的化合物中3个属于倍半萜类,22个属于苯丙素及木脂素类,9个属于黄酮类以及剩余6个属于三萜类,甾体类或脂肪酸类等成分。新化合物属于具有联苯醚结构的新木脂素类成分,命名为5,5’-二烯丙基-2,2’,3’-三甲氧基联苯醚(5,5’-diallyl-2,2’,3’-trimethoxydiphenylether)。二、抗炎活性研究披针叶茴香有消肿散结和祛风止痛的传统功效,临床使用的红茴香注射液也用于消肿散瘀,因此我们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为抗炎模型,首先比较了披针叶茴香茎叶的80%乙醇提取物和水煎液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剂量条件下,乙醇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程度更高,接下来比较了从乙醇提取物萃取得到的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这五个不同部位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与其它部位相比,二氯甲烷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更好的抑制活性,在剂量800mg/kg下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42.32%和45.18%,阳性药地塞米松抑制率为71.42%。为了找到其活性物质基础,我们进一步评估了化合物ILJ-27,28,29,38,40,41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NO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ILJ-27,28,29,40,41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NO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它们的IC50值分别为27.58,26.59,34.35,66.96和64.03g/mL,阳性药氨基胍硫酸盐(iNOS抑制剂,AG)的IC(500值为15.94g/mL。

梁颖,陶勇,张小红,陈优生[10](2010)在《八角茴香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八角茴香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八角茴香种子、果壳、茎和叶的挥发油,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成分。结果:从八角茴香种子、果壳、茎和叶的挥发油分别鉴定出55、48、51和51个化学成分,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8.80%、99.72%、99.26%和99.42%。四者共鉴定出60个化学成分,其中有42个化学成分是共有化合物,均以反式茴香脑为主要成分。结论:八角茴香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云南富宁八角茴香茎和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富宁八角茴香茎和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香辛料精油成分分析及对印度谷螟的触角电位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仓储害虫研究进展
    1.2 印度谷螟
        1.2.1 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1.2.2 防治方法
    1.3 植物精油研究进展
        1.3.1 精油对害虫的生物活性
        1.3.2 精油在仓储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
        1.3.3 生姜、紫苏、茴香、花椒精油的生物活性
        1.3.4 精油的提取方法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精油成分分析
        2.3.1 精油化学成分测定
        2.3.2 四种香辛料精油的PCA分析
    2.4 印度谷螟性别鉴定
    2.5 印度谷螟对精油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EAG)
        2.5.1 精油混合物的前处理
        2.5.2 印度谷螟成虫触角电位的测定方法
        2.5.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香辛料精油的成分分析
        3.1.1 生姜精油
        3.1.2 紫苏精油
        3.1.3 茴香精油
        3.1.4 花椒精油
        3.1.5 四种香辛料精油的PCA分析
    3.2 印度谷螟性别鉴定特征
    3.3 印度谷螟成虫对香辛料精油的触角电位反应
    3.4 印度谷螟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的香辛料精油的触角电位反应
    3.5 印度谷螟对4 种香辛料精油的EAG反应对比
4 结论
5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药材部位、产地及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按入药部位分类
2 不同入药部位对挥发油的影响
3 不同产地中药提取挥发油的差异
4 不同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的影响
5 讨论

(3)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抗菌谱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章 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 方法
        2.1 挥发油的提取
        2.2 GC-MS测定条件
        2.3 保留指数测定
    3 结果
        3.1 挥发油含量测定
        3.2 方法学验证
        3.3 挥发油指纹图谱的建立
        3.4 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
    4 讨论
第二章 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的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抗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抗菌活性谱效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数据
        1.1 实验材料
        1.2 数据来源
    2 方法
        2.1 PLS回归分析
        2.2 双变量相关分析
    3 结果
        3.1 抗氧化谱效关系分析
        3.2 抗菌谱效关系分析
    4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药挥发油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1.1 中药挥发油的概述
        1.2 中药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1.3 中药挥发油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2 中药挥发油谱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谱效的基本组成
        2.1.1 指纹图谱的建立
        2.1.2 谱效学数据处理的方法
        2.2 谱效在中药挥发油中的应用
    3 当归及非药用部位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3.1 当归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3.1.1 当归抗氧化研究进展
        3.1.2 当归抗菌研究进展
        3.2 当归非药用部位抗氧化、抗菌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水蒸气蒸馏法从八角茴香中提取八角茴香油的实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蒸气蒸馏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改进
    (一) 水蒸气蒸馏实验原理
    (二) 水蒸气蒸馏实验装置改进
二实验操作
三结果与讨论
    (一) 投料量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二) 浸泡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三) 静置分层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四实验中其他注意事项
五结论

(5)八角茴香的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八角茴香中挥发性成分的概述
2 八角茴香中非挥发性成分概述
3 八角茴香的应用研究

(6)八角茴香中挥发油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1.2 实验步骤与方法
        1.2.1 八角茴香油的提取
        1.2.2 八角茴香油的鉴定
    1.3 实验数据记录
        1.3.1 八角茴香中挥发油含量计算
        1.3.2 八角茴香油的鉴定结果
    1.4 实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7)两种八角叶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季节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八角叶挥发油的提取
        1.3.2 八角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八角叶挥发油提取率的季节变化
    2.2 八角叶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2.3 挥发油中反式茴香脑和草蒿脑的变化规律
    2.4 八角叶与八角果实主要成分比较
        2.4.1 八角叶与八角果实挥发油提取率的比较
        2.4.2 八角叶与八角果实挥发油中反式茴香脑的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8)两种八角枝叶中挥发油和莽草酸周年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1 八角的概述
        1.1.1 八角的应用
    1.2 莽草酸的研究进展
        1.2.1. 莽草酸的提取
        1.2.2. 莽草酸的分离纯化
        1.2.3 莽草酸的分析方法
    1.3 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1.3.1 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以及性质
        1.3.2 挥发油的提取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4.1 课题意义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两种八角叶中挥发油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八角叶挥发油的提取流程
        2.2.2 八角叶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两种新鲜八角叶挥发油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
        2.3.2 两种八角叶不同处理方式挥发油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
        2.3.3 两种八角果实与八角叶中挥发油含量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种八角叶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周年变化规律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分析方法和条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两种八角叶中挥发油成分的周年变化分析
        3.2.2 挥发油中反式茴香脑和草蒿脑的周年变化规律
        3.2.3 八角果实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3.2.4 八角果实与八角叶子挥发油有效成分的比较
        3.2.5 不同处理方式八角叶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差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种八角叶中莽草酸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莽草酸的定性分析
        4.2.2 莽草酸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4.2.3 八角叶莽草酸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莽草酸的定性分析
        4.3.2 莽草酸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4.3.3 两种八角叶中莽草酸含量的周年变化
        4.3.4 八角春秋果实与八角叶子中莽草酸含量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披针叶茴香茎、叶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披针叶茴香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一、实验部分
    二、分 离鉴定的化合物
    三、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第二章 披针叶茴香茎叶的抗炎活性研究
    一、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程度的影响
    二、化合物对 LPS 诱导 RAW2647 细胞 NO 生成的影响
第三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附录

(10)八角茴香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2.1 挥发油的提取
    2.2 GC-MS分析条件
        2.2.1 气相色谱条件:
        2.2.2 质谱条件:
3 结果
4 讨论

四、云南富宁八角茴香茎和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香辛料精油成分分析及对印度谷螟的触角电位反应研究[D]. 宋丽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药材部位、产地及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分析[J]. 李聪,黄诗雨,陈丽华,刘红宁,高玲,管咏梅,吴璐. 中草药, 2020(20)
  • [3]当归根及茎叶挥发油抗氧化、抗菌谱效关系研究[D]. 邢冬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水蒸气蒸馏法从八角茴香中提取八角茴香油的实验设计[J]. 郭俊杰,孟宪昉,王倩. 教育现代化, 2019(42)
  • [5]八角茴香的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J]. 阳小勇,唐荣平. 中国调味品, 2018(08)
  • [6]八角茴香中挥发油含量测定[J]. 张建武,何晓莹. 广东化工, 2017(12)
  • [7]两种八角叶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季节变化[J]. 梁曼,马丽,赖芳,刘雄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12)
  • [8]两种八角枝叶中挥发油和莽草酸周年变化分析[D]. 梁曼. 广西大学, 2016(02)
  • [9]披针叶茴香茎、叶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D]. 王国伟. 第二军医大学, 2012(11)
  • [10]八角茴香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J]. 梁颖,陶勇,张小红,陈优生. 中药材, 2010(07)

标签:;  ;  ;  ;  ;  

云南阜宁八角茴香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