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贝聿铭的杰作——中银大厦室内设计

建筑师贝聿铭的杰作——中银大厦室内设计

一、建筑大师贝聿铭巨作——中银大厦室内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晏月[1](2021)在《美术教科书中的贝聿铭——人美版教材中贝聿铭相关内容的分析》文中认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人美版")是目前覆盖地区最广的教科书之一。人美版教材将美术分为观赏性美术(绘画、雕塑)和实用性美术(工艺美术、建筑)两种形式。其中建筑艺术与人类生活更为密切,城市建筑的艺术水准直观反映出城市建设水平和我国的经济实力,但建筑艺术教学在中小学的基础美术教育中比较少见,且其地位也不及其他艺术形式。

张琳[2](2021)在《贝聿铭与现代主义建筑》文中研究表明贝聿铭作为一位华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将东西方文化融会于现代建筑语言之中,把自然与人文因素考虑进建筑空间设计,以几何形体来提炼并概括建筑布局,引庭院与胜景于形体之中,使历史文化重现于当代。他的建筑思想与设计观念被建筑界予以"普利兹克奖"得主的最高认可,同时也给予了后世建筑师启迪与思考。

念国文[3](2021)在《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艺术设计界的进步和审美的进步,设计艺术界不同领域的合作与借鉴成为了一种大趋势,设计师可以在不同的设计领域当中寻找到启发性的设计灵感,不同艺术间的创新交融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服装的色彩、面料、造型、款式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设计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建筑艺术与服装艺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互相影响,通过研究优秀建筑设计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设计方法和创作思路。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善用几何、空间、光影等设计语言,它的设计是可以唤起传统文化共鸣、民族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语言合璧、又独具个人妙思与风格的和谐统一体的,这是真正可以立足世界与全球融合大趋势下的“中国样式”。其兼容的设计风格,有序的设计手法,兼具审美与功能性的设计特征,完整的设计思路都给休闲女装设计新的可能性。收集关于贝聿铭建筑设计的图像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现代休闲女装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通过对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的梳理,逐一分析其建筑设计风格语言中几何元素、建筑材质、建筑空间、建筑材质、光影、文化等设计特点及应用在休闲女装服装设计当中的可行性。实践部分从贝聿铭建筑设计精华为一体的“封笔”之作苏州博物馆,全面运用前期由各元素得来的设计思路、设计手法等,旨在再次学习升华贝聿铭承袭现代主义建筑核心脉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设计思维,进行一套完整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现代休闲女装设计。

侯建华,晏辉[4](2020)在《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文中提出在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中处处可见石材的影子,贝聿铭对石材情有独钟,他所设计的建筑处处可见到天然石材闪烁的夺目光芒,可以说石材成了贝聿铭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作品以公共及文教建筑为主。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银行大楼、图书馆、酒店等。在中国设计的着名

孙丹婷[5](2019)在《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着名的建筑师,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艺术思想展开研究,挖掘其宝贵的创作经验与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梳理分析勒·柯布西耶的创作历程,总结其艺术思想,提炼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方法,对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总体研究框架。第二章全面梳理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创作原型积累阶段、创作理念建立阶段与创作风格深化阶段,分析每一阶段影响其艺术思想形成的因素,结合作品探求其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提炼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论述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含义、核心及宗旨。第三章从建造观念、建造体系、建造方式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关注人对建筑的物质性需求。通过建造人性化尺度的住所,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从而体现适应时代潮流的建造观念;通过创建多米诺体系革新建筑承重结构,奠定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建立现代建筑的建造体系;通过标准化、批量化的建造方式实现精确至上、经济先行的理念,实现为全民建造“宫殿”般住宅的普世理想。第四章从建筑的外型、空间、意境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关注人对建筑的精神性需求。借鉴古典建筑纯粹的几何体造型以及基准线与比例的控制,使建筑在秩序的统领下体现出崇高的美感;将现象学透明性的概念引入建筑,使观者漫步于时间、空间、建筑中体验美感;绘画、雕塑、光色体系、视觉声学与建筑融合,产生“不可言喻的空间”,使富有诗意的建筑表达情感。第五章从统一的秩序、诗意的栖居、“光辉城市”理想三个方面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关注人对城市的社会性需求。统一的几何秩序与功能秩序使人们获得“精神的自由”;诗意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给人们带来“基本的快乐”;“光辉城市”理念体现勒·柯布西耶探索人类、自然、宇宙和谐关系,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理想。第六章从对国际风格的影响、对设计组织的影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对推动现代建筑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论文结语部分解读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直角之诗》,总结其艺术思想的核心,从建筑师的职责与建筑形式之源两方面探讨其思想对当代建筑师的启示。

中行团委[6](2019)在《贝聿铭:与中行的不解之缘》文中指出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于2019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作为现代建筑历史上"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为世界带来了精彩绝伦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乃苏州望族之后,是享誉海内外的华裔建筑师,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

章乔晖,刘泳娜[7](2019)在《贝聿铭:最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大师陨落,贝聿铭先生的生命定格102岁,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经典的建筑作品,先生的精神将持续影响着千千万万建筑学子。贝聿铭生于1917年,作为苏州望门之后,他自幼就对上海高大的建筑产生好奇,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并获得多项建筑奖项。他的设计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其作品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不仅体现在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

李春[8](2019)在《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研究》文中指出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并与现代主义建筑核心脉络直接相承,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泰斗”“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现代主义建筑是建筑风格历史上的重大革命,从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工业化、民主化的理想实验和探索开始,经过一百年的发展,构成了当今世界主要的视觉景观。作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体系完全异质的形式,现代主义建筑被视为舶来品,始终与政治意识形态、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纠葛不清,中国基本被排除在世界现代主义运动之外。当“国际式”无个性的现代技术与对归属感、认同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现代主义建筑出现表征的危机,其合法性和正统性受到后现代主义之后各类思潮的普遍质疑。中国建筑界所面临的,则是如何从前工业时代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和如何从现代工业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的后工业或后现代的双重问题。贝聿铭将现代主义建筑作为“一个未完成的理想”和“未竞的事业”,用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创作,坚持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衣钵,把“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为精髓的东方智慧和中和、温润、诗化的独特美学效果融入现代主义建筑。推动现代主义成为官式建筑的主流,向着雅致化和多元的文化适应性发展,同时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带来深刻的启示。本文吸收建筑语言学、符号学、现象学等理论众长,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文献资料与实例分析相应照、田野调查与跨文化比较相结合,采用形式分析方法,以审美的现代性视野,力图全面梳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脉络、精神实质和审美特征,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对贝聿铭完整的创作生涯、创作手法和美学特质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考察。通过精微的纵向分析、横向对比,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总体发展框架和中国建筑现代转型这一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汇点上,揭示贝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继承与发展,以新的视角和策略扩大贝聿铭建筑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论文框架如下: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进而明确研究的对象、视点、目的和方法。贝聿铭创作丰富、享誉世界,但受文化和身份的偏见,纵观国内外缺乏对其创作全面而深入的美学研究。在对目前建筑研究趋势辨析的基础上,确定借鉴艺术史研究的形式分析法,聚焦贝聿铭凝聚的东西方双重建筑文化精华,以期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演变的整体图景中深入阐释他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贡献的中国智慧。第一章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渊源及特征:从美学的视域,系统梳理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谱系、发展阶段和精神实质,通过与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深入比较,总结提炼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现代主义建筑以功能原则批判复古主义,抛弃柱式、细部之间的的传统规范和先例旧习。拒绝装饰,对结构和材料的真实、简洁带有清教徒式的推崇。玻璃的透明性表明建筑表皮摆脱了承重功能及重力主导的形式法则,打破了古典砖石建筑厚重、封闭、光线昏暗的状态,改变了内外空间之间截然分开的局面,也暗含了民主政治的社会透明度对促进社会和精神变革具有特殊的作用。三维反透视的新视觉和构造方法探究现代空间关系,由古典各种量体形式的封闭关系,迈向更为动态的时空观念。并将建筑比作居住的机器,彻底告别传统建筑手工业,彰显工业化的机械美学。现代主义建筑的通用性、独立于历史和自然所导致的文化内涵和归属感的缺失,招致后现代主义从统一到差异、从精英到大众、从功能到形式、从审美到游戏的全面挑战。第二章贝聿铭建筑美学的东西方资源:回顾贝聿铭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展现东西方双重的建筑美学精神对他的滋养,剖析其具有恒久的典雅品质和东方文化底蕴的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根源。官商、官绅结合的显赫家世、金融新贵的富足生活,培养了他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和贵族阶层拥有的精英意识、审美趣味,奠定了他关于世界、生活和建筑之间关系的最初理解。生活在浓缩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苏州园林之中,贝聿铭形成了最初的建筑时空观和理想化的建筑原型。立足中华古老文明和深厚的传统,汲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儒家伦理、中庸、包容等思想和诗词、绘画、园林等传统艺术的灵感源泉,贝聿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本质观和审美理想。深刻剖析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和阿尔瓦·阿尔托的思想及创作,重点论述他们对贝聿铭建筑设计观念和技法产生的教育和影响。由此阐明作为“正宗的包豪斯的接班人”贝聿铭基于现代主义大师各具张力的作品的启示,继承和延续现代主义建筑内在、经典的形式法则,及其简洁、抽象、理性的现代精神,成为这一新传统的忠实发展者。第三章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赋形与嬗变:贝聿铭属于埋头建筑设计而无理论建树的实践型建筑师,他的作品类型丰富、覆盖地域广阔。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对贝聿铭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及其50余件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美学考察。以微观视角对每一件个案的特定意图、独特场景、艺术形式与象征层面深入解读,完整展现其创作历程、梳理手法嬗变的逻辑形态和基本规律。贝聿铭始终秉持着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凭借作为形式创造者的直觉与才能,逐渐从对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模仿,转向空间的创造以及个人风格的建立。运用几何造型、中庭式布局、材料本性、雕塑性景观、精细化工艺、对光的空间表达等独特的创作手法,现代主义建筑基本语汇在贝聿铭的手里具有功能和表现的双重作用,挣脱了传统手法、流行模式的控制,为未来定义了新建筑。第四章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特质:深入贝聿铭建筑作品空间与形式背后的深邃思想、价值理念及表达方式,进行美学的审视和提炼。从贝聿铭致力于探求现代主义形式如何被接受、被拒绝、发展到何种程度,以及如何使之服从于不同的文化特征的视角出发,阐述其建筑作品表层语言的风格与深层的精神本质、价值取向、构思方式和审美特征。伦理化的价值诉求、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独具的致思和传达方式,使贝聿铭在个体创新和技术惯例、形式表现与内在统一、时代精神与文化传统之间实现了新的平衡,呈现中西两大传统交融产生的新建筑美学特色。第五章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演变的整体框架下客观评价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当现代主义建筑全面进入的自身转型和重构,作为第二代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坚守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思想,以美国肯尼迪图书馆、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德国历史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一系列经典的作品,推动现代主义获得广泛的历史认同、成为官式建筑的主流。通过与路易斯·康、迈耶、丹下健三等新现代主义大师集体诉求和个人路径的对比分析,凸显贝聿铭在实现现代主义建筑雅致化发展中象征性、技术性和诗意性的艺术特色,以及通过与基督教、中华文明、伊斯兰等不同文明的融合,丰富了现代主义建筑这一新传统的适应性和生命力。第六章贝聿铭对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推动与启示:现代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异质文化渗透到中国,导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全面解体,背后暗含着西方中心和进步假设以及寻求一种新的国家身份认同,引起技术体系、制度体系、教育体系、审美观念等广泛的社会变革。在中国建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引进与吸收伴随着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反思与更新,审美与政治领导权的争夺、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外来影响与本土建筑文化内在转变始终纠葛不清,先后出现了三次“古典复兴”浪潮。市场经济时代在全球化浪潮及功利主义的商品化逻辑冲击下,中国建筑步入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并日益成为全球建筑师角逐、实验的场所,随着历史纵深的消失和建筑美学话语的缺席,在一味模仿、横向移植、商业媚俗、逞奇眩异的建筑生产和形象竞赛过程中,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审美性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冰冷坚硬的功能空间和千城一面的尴尬。贝聿铭坚持“中而新”,通过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三次卓有成效的实践,以富有东方哲理、硕儒品性、精美雅致的个人化的深刻表达,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为中国当代建筑如何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身古老而伟大的传统指明了道路。结语:简要回顾贝聿铭将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和精髓,在当代以新的方式进行继承和阐释所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未来发展和中国以独特的美学形象融入世界建筑之林进行了展望。

杨洁[9](2019)在《香山饭店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应用的教育意义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建筑形式逐步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建筑设计中“千城一面”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对传统文化符号应用的不足以及传统文化内涵的缺失是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1982年,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内地建造的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意义的作品,香山饭店的整个建筑设计在延续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精神的同时加入了对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符号、园林景观符号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挖掘与提炼,使得香山饭店虽然是一座现代化十足的建筑,却具有比一般的现代建筑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结合的典范,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本文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做为主题,将香山饭店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香山饭店建筑设计中的存在价值,研究在香山饭店中,设计师是如何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转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并将其运用到当代的设计中,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应用的设计策略,并以此对中国当代设计艺术的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创新点等进行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符号的相关概念,以及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香山饭店的设计综述,本章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对香山饭店的设计进行了综述,对贝聿铭的设计经历及其在香山饭店中的设计手法进行总结。第四部分“香山饭店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应用方法”,从香山饭店的建筑外形、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整体空间意向四个角度出发,系统的分析了香山饭店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应用方法,并讨论其教育意义。第五部分“香山饭店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应用方法的教育意义”,总结了香山饭店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应用的规律性方法,从而讨论其对新中式设计、当代艺术设计及当代艺术教育发展创新的影响及教育意义。第六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讨论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重要性及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思想,为当代中国设计发展创新拓展新路径建言。

刘亚伟[10](2018)在《观赏石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观赏石文化历史悠久,它见证了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成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随着近几年推出的鉴宝类节目的热播,不少宝贵的藏品逐渐为大众所熟知。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观赏石,现如今已经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放置区域逐渐由室外转向室内。然而鉴于观赏石的新时代发展趋势、相关设计理论的匮乏,因此对于观赏石与室内环境关系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使观赏石更好地为人们所熟知,让逐渐远离人们视线的观赏石重新出现在人们活动频繁的室内环境中,丰富并发展成一种新的理论支撑。观赏石是天然的艺术品,在现代室内环境陈设中,观赏石除了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人文内涵。在发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从美学、哲学的角度探索观赏石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有着非凡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本文分为其六个部分,第一,导论部分:对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研究结构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观赏石的基本概念、分类的归纳总结。从人文属性、装饰属性、科学属性三个方面阐述了观赏石属性,进而对赏石文化进行阐述;然后对中国赏石文化、东西方赏石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梳理,第三部分结合室内环境的特点,分析了室内环境中观赏石的美学特征及室内环境与观赏石的关系,进一步挖掘了观赏石的深层内涵;第四,借助设计学中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了观赏石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理念和四条基本原则;第五部分,通过分析观赏石在传统室内空间、现代室内空间中的运用,细致研究了观赏石在传统室内环境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第六部分,通过对两个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及相关设计实践,进一步印证观赏石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旨在对观赏石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作较深层次的研究,丰富观赏石的相关理论,同时为观赏石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从而为创造一个具有精神内涵又有文化意境的室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二、建筑大师贝聿铭巨作——中银大厦室内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大师贝聿铭巨作——中银大厦室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美术教科书中的贝聿铭——人美版教材中贝聿铭相关内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美版美术教材中贝聿铭的相关内容
二、贝聿铭建筑思想和作品的重要性与教学价值
    1. 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和代表作品
    2. 贝聿铭建筑思想和作品的重要性
    3. 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价值
三、人美版美术教材中贝聿铭相关内容的教学策略
    1. 逆向思维: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2. 发散思维:统整大概念
    3. 批判性思维:在任务驱动中自我评价

(2)贝聿铭与现代主义建筑(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与贝聿铭创作的三个阶段
二、建筑观中的功能主义与形式美学
三、时代中的贝聿铭与建筑大师同行
四、对贝聿铭的评价
五、结语

(3)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1.5.3 关键问题
2 贝聿铭及其建筑设计风格简介
    2.1 贝聿铭介绍
    2.2 背景简介
        2.2.1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背景
        2.2.2 贝聿铭与现代主义建筑
    2.3 贝聿铭建筑风格形成原因与过程
        2.3.1 家庭原因——复杂的家庭因素与中华文化浸染
        2.3.2 学术道路——留学背景与学术研究
        2.3.3 弃教从商——开始走商业道路
        2.3.4 转折开始——个人工作室的成立与发展
        2.3.5 中国之行——香山饭店、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
    2.4 我国休闲女装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几何
    3.1 几何元素在服装上运用的发展历史
    3.2 丰富了几何构成
        3.2.1 基础单一图案
        3.2.2 多种图案的组合
        3.2.3 根据文化特征抽象出几何图案
    3.3 贝聿铭建筑几何构成形式在休闲服装中的应用
        3.3.1 平面式几何元素在当代休闲女装中的应用
        3.3.2 半立体式几何元素在当代休闲女装中的应用
        3.3.3 立体式几何元素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3.3.4 贝聿铭建筑设计几何构成形式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3.4 本章小结
4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材料
    4.1 材料构成——装饰肌理材料形式与色彩特征
        4.1.1 混凝土
        4.1.2 .石材
        4.1.3 玻璃
    4.2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材料特征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4.2.1 建筑材料特征在休闲女装上的应用角度
        4.2.2 混凝土材质的应用
        4.2.3 石材材质的应用
        4.2.4 玻璃材质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5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空间
    5.1 贝聿铭建筑空间构成元素
        5.1.1 庭空间
        5.1.2 “灰”空间
        5.1.3 螺旋楼梯
        5.1.4 天桥
        5.1.5 水景
    5.2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空间特征在休闲女装中的应用
        5.2.1 .贝聿铭建筑设计“虚”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5.2.2 贝聿铭建筑设计灰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5.2.3 贝聿铭建筑服装螺旋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5.2.4 贝聿铭建筑服装“天桥”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5.2.5 贝聿铭建筑服装水景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5.3 贝聿铭建筑设计空间元素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实例
        5.3.1 实例一
        5.3.2 实例二
    5.4 本章小结
6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光影
    6.1 贝聿铭建筑光影的营造手段
        6.1.1 几何性
        6.1.2 中庭虚空间与光影
        6.1.3 材质与光影
    6.2 灵动变化的光影元素在休闲女装上的应用
        6.2.1 光影的产生因素
        6.2.2 光影的应用方式
        6.2.3 不同的表现方式
    6.3 本章小结
7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文化
    7.1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文化解析
        7.1.1 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合理内核与发展
        7.1.2 文化适应性
        7.1.3 中华文化的传承
    7.2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中文化对休闲女装设计上的启示
        7.2.1 东西文化的跨越民族性
        7.2.2 民族服装文化的取舍
    7.3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文化因素应用实例
        7.3.1 实例一
        7.3.2 实例二
        7.3.3 实例三
    7.4 本章小结
8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上的应用实践——以苏州博物馆为灵感
    8.1 设计实践思路
    8.2 设计概念提案
        8.2.1 主题与灵感来源
        8.2.2 色彩搭配提案
        8.2.3 款式选择
    8.3 效果图展示与款式说明
        8.3.1 效果图展示
        8.3.2 款式说明及样衣展示
        8.3.3 服装面料
    8.4 设计实践总览——样衣
    本章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2 中银大厦
    2.1 香港中银大厦
    2.2 北京中银大厦
3 卢森堡大公现代美术馆
4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5 卢浮宫
6 苏州博物馆
7、美秀美术馆
8、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9、德国历史博物馆
1 0、“天使之乐”钟楼
结束语

(5)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及思想基础
    2.1 创作原型积累阶段(1888-1917)
        2.1.1 成长环境
        2.1.2 教育经历
        2.1.3 早期创作:地区主义
    2.2 创作理念建立阶段(1917-1944)
        2.2.1 纯粹主义提供视觉语言
        2.2.2 《新精神》拓展传播途径
        2.2.3 理论研究阐释艺术思想
        2.2.4 中期创作:功能主义
    2.3 创作风格深化阶段(1945-1965)
        2.3.1 扩展功能主义的内涵
        2.3.2 追寻内心世界的观照
        2.3.3 倾向个人意志的表达
        2.3.4 晚期创作:粗野主义
    2.4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基础:人本主义
        2.4.1 人本主义的释义
        2.4.2 人本主义的核心
        2.4.3 人本主义的宗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3.1 建造观念
        3.1.1 符合时代的新精神
        3.1.2 遵循人性化的尺度
        3.1.3 满足人的居住需求
    3.2 建造体系
        3.2.1 “多米诺”结构体系
        3.2.2 “雪铁龙”住宅模型
        3.2.3 “新建筑五原则”
        3.2.4 四种基本住宅类型
    3.3 建造方式
        3.3.1 标准化体现秩序原则
        3.3.2 批量化体现经济法则
    3.4 创作实践
        3.4.1 弗吕日现代居住区
        3.4.2 马赛公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
    4.1 形体秩序体现美感
        4.1.1 几何体是造型的本质
        4.1.2 基准线是秩序的保证
    4.2 时空建筑传达美感
        4.2.1 空间构成
        4.2.2 建筑漫步
    4.3 诗意建筑表达情感
        4.3.1 绘画引发诗意的隐喻
        4.3.2 建筑引发观者的情感
    4.4 创作实践
        4.4.1 朗香圣母教堂
        4.4.2 拉图雷特圣玛丽修道院
        4.4.3 东京国家西方美术馆
        4.4.4 昌迪加尔建筑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
    5.1 统一秩序获得“精神自由”
        5.1.1 几何秩序
        5.1.2 功能秩序
    5.2 诗意栖居带来“基本快乐”
        5.2.1 物质环境
        5.2.2 人文环境
    5.3 “光辉城市”构建理想模型
        5.3.1 “瓦赞规划”
        5.3.2 “光辉城市”
    5.4 创作实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影响
    6.1 对国际风格的影响
    6.2 对设计组织的影响
        6.2.1 对CIAM的影响
        6.2.2 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6.3 对国家地区的影响
        6.3.1 日本
        6.3.2 美国
        6.3.3 欧洲
        6.3.4 南美
        6.3.5 印度
        6.3.6 中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7.2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核心:融合
        7.2.1 艺术的融合
        7.2.2 .思想的融合
    7.3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启示
        7.3.1 建筑师的职责
        7.3.2 建筑形式之源
    7.4 由勒·柯布西耶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A 勒·柯布西耶的着作及报告
附录B 国内出版的研究勒·柯布西耶个案的部分着作
附录C 国内研究勒·柯布西耶的部分期刊论文
附录D 译介的代表性学术着作汇总表
附录E 国外研究勒·柯布西耶的代表性着作

(6)贝聿铭:与中行的不解之缘(论文提纲范文)

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父子与北京中银大厦
贝氏家族与上海中行
自带“叛逆因子”的贝家人

(7)贝聿铭:最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论文提纲范文)

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苏州博物馆新馆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
中国北京香山饭店

(8)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小结
第一章 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渊源及特征
    第一节 建筑审美的现代性
        一、现代性
        二、审美的现代性
        三、建筑审美的现代性
    第二节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脉络
        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兴起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实质及美学特征
        一、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实质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特征
    小结
第二章 贝聿铭建筑美学的东西方资源
    第一节 贝聿铭建筑美学的东方底蕴
        一、东方贵族:儒家伦理与雅致化审美观
        二、苏州园林:建筑时空观与建筑理想原型
    第二节 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对贝聿铭的影响
        一、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功能与形式
        二、马歇尔·布劳耶:设计与生活
        三、勒·柯布西耶:材料与雕塑
        四、密斯·凡·德·罗:简洁与抽象
        五、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自然与有机
        六、阿尔瓦·阿尔托:人情与地景
    小结
第三章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赋形与嬗变
    第一节 贝聿铭建筑创作的历程
        一、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典范:1950 年代
        二、探索形体和空间:1960 年代
        三、真正声名远扬:1970 年代
        四、成为空间艺术大师:1980 年代
        五、发现之旅:1990 年代以来
    第二节 独特的建筑创作手法
        一、光线
        二、庭院
        三、几何
        四、材料
        五、雕塑
        六、工艺
    小结
第四章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特质
    第一节 伦理化的建筑审美价值观
    第二节 和谐统一的建筑审美理想
    第三节 东方化的建筑创作构思方式
        一、整体思维
        二、立象尽意
        三、中庸适度
    第四节 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继承与超越
        一、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合理内核
        二、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拓展路径
    小结
第五章 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推动现代主义成为官式建筑风格
        一、新古典主义的霸权
        二、现代主义的突围
    第二节 引领现代主义建筑走向雅致化
        一、路易斯·康:空间哲学
        二、理查德·迈耶:白色主义
        三、丹下健三:内在的日本
        四、贝聿铭:东方智慧
    第三节 拓展现代主义建筑文化适应性
    小结
第六章 贝聿铭对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推动与启示
    第一节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节 中国现代建筑体系的变迁
        一、技术体系
        二、管理体系
        三、教育体系
    第三节 中国现代建筑审美观念的演进
        一、“仿洋风”
        二、“中国固有形式”
        三、“摩登建筑”
        四、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民族形式”
        五、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新民族形式”
    第四节 贝聿铭“中而新”的探索与启示
        一、根植传统
        二、审美至上
        三、工匠精神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香山饭店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应用的教育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2.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现状综述
        2.2 研究方法
    3.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3.1 研究创新点
        3.2 论文结构
    4.本章小结
第1章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
    1.1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概念
    1.2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意义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香山饭店的设计综述
    2.1 香山饭店综述
        2.1.1 香山饭店的空间布局
        2.1.2 香山饭店的周边环境
        2.1.3 香山饭店对中国现代设计的意义
    2.2 香山饭店的设计师贝聿铭
        2.2.1 贝聿铭简介
        2.2.2 贝聿铭的设计历程
        2.2.3 贝聿铭的设计风格
    2.3 贝聿铭在香山饭店中的设计手法
        2.3.1 香山饭店的建筑设计手法
        2.3.2 香山饭店的室内设计手法
        2.3.3 香山饭店的景观设计手法
        2.3.4 香山饭店的整体设计手法
    2.4 贝聿铭在香山饭店中设计手法的教育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香山饭店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应用方法
    3.1 香山饭店建筑外形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应用
        3.1.1 “硬山式”屋顶的设计转化
        3.1.2 江南民居色彩体系的创新运用
        3.1.3 菱形窗的创新应用
        3.1.4 民居建筑窗框的平面化创新应用
        3.1.5 江南民居合院意象的创新营造
    3.2 香山饭店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应用
        3.2.1 园林中月洞门形式的设计转化
        3.2.2 海棠花漏窗形式的设计转化
        3.2.3 宫灯形式的设计转化
        3.2.4 冰裂纹形式的设计转化
        3.2.5 方胜纹形式的设计转化
    3.3 香山饭店景观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应用
        3.3.1 “曲水流觞”的重建
        3.3.2 百年古树的保护
        3.3.3 “飞”来的石林
        3.3.4 “十八景”的营建
        3.3.5 传统庭院景观的再现
    3.4 香山饭店整体空间意向的传统借鉴与创新
        3.4.1 传统江南民居建筑外形的创新借鉴
        3.4.2 传统江南民居合院的室内营造创新
        3.4.3 传统江南民居前宅后园的景观布局创新
        3.4.4 传统江南园林诗韵的整体营造与创新
        3.4.5 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现代营造与创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香山饭店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应用方法的教育意义
    4.1 对新中式设计创新的影响
        4.1.1 对新中式室内设计创新的影响
        4.1.2 对新中式建筑设计创新的影响
        4.1.3 对新中式景观设计创新的影响
    4.2 对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应用创新的影响
    4.3 对当代设计艺术教育创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贝聿铭生平年表

(10)观赏石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观赏石概述
    2.1 观赏石的概念及类别
        2.1.1 观赏石的概念
        2.1.2 观赏石分类
    2.2 观赏石的属性分析
        2.2.1 人文属性
        2.2.2 装饰属性
        2.2.3 科学属性
    2.3 赏石文化解析
        2.3.1 赏石文化的涵义
        2.3.2 我国赏石文化的理念与内涵
        2.3.3 东西方赏石文化的差异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观赏石与室内环境的关系
    3.1 室内环境中观赏石的精神内涵
        3.1.1 室内环境中观赏石的美学特征
        3.1.2 赏石中的崇拜文化
    3.2 观赏石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3.2.1 观赏石对传统室内环境的影响
        3.2.2 观赏石与现代室内的陈设艺术
    3.3 室内环境对观赏石的要求
    3.4 观赏石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关系
        3.4.1 观赏石与室内环境之间相辅相成
        3.4.2 观赏石在室内环境的“艺术发现”
    3.5 室内环境对观赏石的包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观赏石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理念和原则
    4.1 观赏石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理念
        4.1.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理念
        4.1.2 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4.2 观赏石在室内环境中应用原则
        4.2.1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
        4.2.2 共性与个性的相互转化原则
        4.2.3 理性与情感相结合原则
        4.2.4 使用性与精神性相结合原则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观赏石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5.1 影响观赏石在室内环境设计的因素
        5.1.1 石材放射性问题
        5.1.2 风水学的限制因素
        5.1.3 空间功能及面积因素
    5.2 观赏石的应用方法
        5.2.1 观赏石在公共室内环境中的运用
        5.2.2 观赏石在家庭室内环境中的运用
        5.2.3 观赏石与室内陈列一体化
        5.2.4 营造室内环境局部情景化设计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观赏石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6.1 北京香山饭店室内庭院设计分析
        6.1.1 设计概况
        6.1.2 以自然山石为主体营造典雅气氛
    6.2 北京中银大厦大堂设计实例分析
        6.2.1 建筑概况
        6.2.2 观赏石在大堂内的应用
        6.2.3 观赏石与光线的交相辉映
        6.2.4 局部情景化的营造
    6.3 芙蓉轩现代茶餐厅观赏石运用的设计项目实践
        6.3.1 芙蓉轩现代茶餐厅的概况及定位
        6.3.2 芙蓉轩茶餐厅设计中观赏石的定位和要求
        6.3.3 芙蓉轩现代茶餐厅观赏石的运用情况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建筑大师贝聿铭巨作——中银大厦室内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美术教科书中的贝聿铭——人美版教材中贝聿铭相关内容的分析[J]. 晏月.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1(09)
  • [2]贝聿铭与现代主义建筑[J]. 张琳.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1(09)
  • [3]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念国文.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4]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J]. 侯建华,晏辉. 石材, 2020(02)
  • [5]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D]. 孙丹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6]贝聿铭:与中行的不解之缘[J]. 中行团委. 潮商, 2019(03)
  • [7]贝聿铭:最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J]. 章乔晖,刘泳娜. 房地产导刊, 2019(06)
  • [8]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研究[D]. 李春.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香山饭店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应用的教育意义研究[D]. 杨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9(09)
  • [10]观赏石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刘亚伟. 河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建筑师贝聿铭的杰作——中银大厦室内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