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自动报告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探讨

环保自动报告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探讨

一、环保自动举报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壮[1](2021)在《推荐算法在校园二手交易平台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平台也在随之发展壮大,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校园二手交易方式也需要从“面对面”的线下方式转换为“屏对屏”的线上方式。结合近年疫情防控需求,构建校园二手交易平台,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校园网络为基础,Spring Boot框架技术为开发核心,数据库技术和Web相关技术为支撑,面向广大在校大学生,为其提供便捷、易操作的个性化二手交易服务平台。首先,通过调查对校园二手交易需求进行分析。其次,平台开发采用B/S架构模式,通过分析得出平台各功能模块,运用Spring Boot+Mybatis等技术对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并通过绘制E-R模型图梳理各实体关系来确定MySQL数据库中各表结构的设计。再次,运用Eclipse等开发工具将各功能模块实现。其中的物品推荐功能模块,采用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对用户进行推荐,提高了平台的个性化。最后,对校园二手交易平台进行系统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各项功能及响应时间正常,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本文基于Spring Boot框架设计并实现了校园二手交易平台,采用协同过滤算法实现了平台的物品推荐功能。本平台界面简洁,操作方便,功能较为丰富,能满足校园二手市场的基本需求。

林正正[2](2021)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文中指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共生问题,在生产生活中处理好环境问题及时进行污染防治,提高环境保护的质量就必须及时掌握环境信息。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理论研究与制度试行起步较晚,公民对自我权利的意识不强,获取环境信息的情绪不高。政府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类型、内容等具体信息及时监管困难,监管时效性较低。为此,促进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主要发力点还在于企业本身。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把控企业污染物排放种类、方式、数量,环境治理成本投入、环境绩效比例、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重要支撑形式。本文着重分析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分别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前置性理论基础、现实情况、保障措施、监管路径等方面探究环境信息公开较为完备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开中亟待完善的缺失之处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与方法。结合当前高效、清晰、扎实的数据统计分析,利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形成清晰直观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开的实际情况。其次基于环境信息权协同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同构建的公众参与服务体系,从环境信息的知情、决策、监督、救济等方面保障公众在公开过程中积极参与的各项权益,也对环境信息公开的权利与义务主体在环境信息公开的运行过程中各类行为加以规范控制。最后,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不到位或侵犯公民环境权益的行为从行政处罚、诉讼等各类监管途径展开,探寻不同阶段维护公民合法参与权益的最有效的救济方式。

牟林静[3](2021)在《环境NGO之间的合作效果研究 ——以山东护水网络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环境治理能力亟待提升。民间社会力量是补充政府与市场不足的重要力量,提高其环境监督能力能够有力提高环境治理成效。但是,民间环境监督能力仅依靠单个环境NGO的力量无法完成,需要多个环境NGO形成合作网络合力推进环境问题的解决。目前我国环境NGO之间的合作正刚刚起步,合作效果不够明晰,合作路径相对模糊。这导致合作难以深化,也制约了民间环境监督能力的提高。对环境NGO合作效果的研究有助于明确合作产生的良好效果及待优化之处,从而为合作提供指导。本文以民间环境监督能力为切入点,以山东护水网络为典型案例,考察环境NGO之间的合作模式,评估其合作效果及不足,解析合作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对环境NGO之间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优化路径提出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过程,从“支持条件”、“实施能力”、“影响能力”三个维度建立包含32个指标项的合作影响下的民间环境监督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使专家参与评估指标体系赋权重过程,并将模糊综合评价问卷分发给山东护水网络中的环境NGO并收集评估问卷。评估结果表明,合作影响下的民间环境监督能力的合作效果比较明显。具体来看,环境监督理念、环境监督使命等方面的合作效果非常明显;人员专业化水平、设备充足率等方面的合作效果比较明显;人员数量、资金充足率等方面的合作效果较不明显。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山东护水网络的合作成效较为显着,合作网络中环境NGO的环境监督能力提高较多,但在支持条件、解决能力、对环境基础设施的监督、对NGO自身和政府的影响方面合作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合作关系及合作网络制约、合作网络与外部主体缺乏互动。因此本文建议从改善合作关系及合作网络、加强合作网络与外部主体的互动的角度优化环境NGO之间的合作效果。

陈涛,郭雪萍[4](2021)在《共情式营销与专业化嵌入——民间环保组织重构多元关系的实践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民间环保组织是重构环境治理多元社会关系的重要主体。面对差异化的利益主体,民间环保组织必须提升话语技艺,并适时调整行动策略。"绿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共情式营销与专业化嵌入在重构良性的社会关系和推动协同治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共情式营销包括政府面向的情感化互动、企业面向的共鸣性互动以及公众面向的亲和性互动,专业化嵌入则包括深化专业合作和依托权威平台。这种实践策略改变了民间环保组织在"环保小世界"方面突而不破的困境,推动了政社与社企关系重塑以及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章盼盼[5](2020)在《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务热线是畅通群众表达重要渠道之一,在拉近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政务热线却不能跟上新一代的发展速度,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何优化政务热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界定政务热线、电子政务、人工智能及政务智能含义,并采用参与观察法、网络内容分析法、访谈法考察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现状,了解了温州市政务热线平台运行体系,热线服务提升的情况,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内容及成效。在掌握现状的同时,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等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发现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平台自身建设不完善、部门间数据共享程度低、智能绩效考核能力不足以及数据分析运用深度不够等不足,并研究国内外政务热线典型案例,最后提出优化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对策:推进工单规范化建设、推进部门服务资源整合、打造政务热线智能化平台、完善督办考核机制以及强化数据管理应用。

杨京铭[6](2020)在《成都市实施河长制中制约公众参与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成都市实施河长制过程中制约公众参与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参与管理理论,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案例,分析成都市河长制治水公众参与的现状、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尝试从政府角色定位、公众自身、参与机制三个方面,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予以论证。本文所作研究可归纳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和第三章,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成都市河长制公众参与的应然状态,然后分析成都市河长制公众参与的实然现状。第三部分是第四章到第六章,在前三章的阐述的基础上,第四章通过公众参与应然实然的对比得出政府角色定位不准、公众参与成熟度低、参与机制运行不畅的问题。第五至第六章将成都市实施河长制中制约公众参与的问题细化,并进行逐一的分析问题的成因和改变原因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对策合理性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第七章,是根据全文研究,总结整篇论文的结论。本文认为,我国流域水环境治理任重道远,但公众参与治理依然不可小觑,在推行河长制治水工作中,政府、公众、参与机制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矫正政府的角色定位,构建有效健全的参与机制,提高公众自身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等,充分发挥各要素应有的作用,方能激发公众最大程度的参与治水,提高水环境治理效率,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

葛俊良[7](2020)在《我国地方环境治理中的民主协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协商治理意味着环境治理由依靠政府威权解决问题向主体间达成合意的过程转变。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引导利益相关方理性互动,形成政策建议,有助于强化环境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因而可视为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试图回答地方政府如何影响和塑造环境协商治理实践以及地方环境协商治理机制如何具体运行这两个关键问题。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常见的环境治理范式进行宏观层面的考察和梳理,分析和比较不同环境治理范式的主要内容和实践现状,着重探讨协商治理与多中心治理、协同治理、整体性治理、网络化治理等环境治理范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为协商治理是环境社会治理的一种基础性范式。在此基础上,依据环境议题属性和协商主体间关系标准,将国内环境协商治理实践划分为回应型、自治型、咨询型和监督型四种类型,并分别阐述其议题属性、协商功能、社会参与形式和制度化平台等。根据地方政府开展环境协商治理的利益动机,本研究从议题边界、功能定位、参与主体、程序流程和协商方式五个角度剖析国内环境协商治理的实践取向,指出其兼具公共性和工具性的双重治理动机,但基于治理有效性和社会控制的工具性取向更为明显。协商民主对公共理性的价值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被解决特定环境问题、规范公众参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组织机构职能、提供环境政策咨询和推动环境政策落实等工具性的协商动机所取代。从环境协商治理实践出发,笔者认为现阶段国内民主协商的重心停留在治理层面,聚焦于包括环境议题在内的社会民生事务,注重对社会各阶层意见和诉求的包容、吸纳和整合。通过协商民主与地方或基层治理的整合,以推动社会的动员、整合和合作,进而达成有效治理的目标,这也是协商民主本土化实践的基本特点之一。在对环境协商治理机制呈现出的这种工具性取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Z省J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协商主体的行为逻辑、主体间相互关系和环境协商治理机制等问题的阐述,勾勒出J市环境协商治理的整体图景;并采用多案例比较的研究方法,从环境协商议题、环境协商策略和环境协商成效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地方环境协商治理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环境协商平台的搭建和协商参与者的挑选,体现出党委领导、利益相关和便于治理的原则;环境协商议题设置的关键在于响应者响应的有效性与积极性;公共性环境治理主体会根据具体协商情境,选取恰当的协商策略并加以组合式运用,使之与环境协商议题的特征相匹配;从所选案例来看,国内地方环境协商治理机制呈现出比较好的治理绩效,而环境协商治理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环境协商议题特征、协商策略运用以及这两者间的匹配性等因素的影响。

申珍珍[8](2020)在《企业环境治理过程的主体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A焦化厂发展历程的分析》文中提出“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现状。工业化进程中,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大,能源结构煤炭的占比最大。山西作为全国性煤炭资源大省,煤炭、焦炭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GDP总量逐年攀升的同时,省内环境日益恶化。笔者以山西省A焦化厂为个案,基于其发展历程研究企业环境治理过程中,企业与地方政府、公众和媒体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环境治理不同阶段,主体间关系呈现不同的特征。首先是主体间利益嵌套阶段,时间为企业建厂至十八大召开前(2003-2012)。在该阶段,社会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中央政府鲜少发布环境治理相关文件;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以经济指标为核心,单一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在家庭经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稳定工作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其首选目标。企业以经济盈利额为发展目标,追求业绩的增长。企业与地方政府、公众、媒体之间利益嵌套,在经济利益面前,环境利益黯然失色。企业与地方政府处于一个利益共同体中,企业与公众短暂性“共生”,媒体在企业压制下处于“失声”状态。企业依赖原有路径生产发展,未进行环境治理。其次是主体间利益分化阶段,时间为十八大召开至环保约谈制度在A市实质性开展前(2012—2017)。在该阶段,国家层面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上级政府制定环境政策,下达环境治理指标。地方政府面临新的环境形势,徘徊在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之间;随着网络等媒介的发展,公众关于污染的了解程度大大提升,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开始提高;媒体力量逐渐壮大,开始介入地方环境治理进程中来。企业面临着行业危机与环保压力共存在局面。主体间利益出现分化,企业与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企业与地方政府选择“隐性合作”,企业与公众逐渐走向对立,媒体监督本位“回归”。企业在多重压力下做出战略调整,开始着手环境治理。最后是主体间利益融合阶段,时间为环保约谈制度在A市实质性开展至今(2017-)。在该阶段,环境治理政策下达速度和力度加大,环保压力嫁接到各级政府。环境约谈制度的开展,使得各级政府官员及企业负责人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上级政府频繁制定地方性环境治理政策,规制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公众监督渠道畅通,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身体康健。媒体为公众提供环境污染相关信息和知识,在环境治理领域影响力不断壮大。共同的环境利益诉求使二者走向联合,共同监督企业的污染行为。企业发展面临三大主体的制约,同时绿色生产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利于企业发展。“绿色发展”模式成为企业经济转型的首选。企业积极进行污染治理,大量上新环保设备。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在企业环境治理过程中,企业与地方政府、公众、媒体三大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分析各主体在治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公众积极参与治理;媒体发挥正向监督作用;企业进一步实现“生态人”角色的转变,真正实现“绿色经营”的各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9](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杨程驰[10](2020)在《特殊时期“闹大”事件舆情引导研究 ——以广州市环保督察“回头看”为考察对象》文中认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对于投诉举报件和公共危机发展方向的引导能力已经逐渐成为了对政府行政效率进行科学考核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部分公民逐渐发现只有将涉诉的事情闹得足够大、足够有影响,才能推动其利益诉求进入政府议程,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闹大”事件舆情引导工作当中,有效的探索并分析比较科学、合理的处理、管理模式和机制,对于丰富“闹大”事件舆情引导的论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01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期间设立专门值班电话和专门邮政信箱接受群众的投诉举报。该次督察工作在短时间内引得不少群众重复投诉,甚至发动其他公民恶意投诉某个环境问题。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以4R危机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还原事态发展的过程,对广州市环保部门的舆情引导做法进行分析。经研究,特殊时期广州市“闹大”事件舆情引导中存在以下问题:缩减阶段,舆情危机意识淡薄、缺少舆情风险评估、缺乏舆情危机引导人才;预备阶段,舆情危机预警制度缺位、缺少舆情管理应急方案;应对阶段,缺少有效的沟通、信息传递效率低下、舆情研判能力不足;恢复阶段,与情危机引导经验总结工作缺失、缺乏政府公信力和社会信心主动再恢复机制。针对问题,本文提出在预备阶段,要重视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与运营维护;应对阶段要加强政企民媒多方互动、及时处理问题,适时进行信息公开。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健全政府部门舆情研判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舆论引导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行政干预力度。

二、环保自动举报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保自动举报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推荐算法在校园二手交易平台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时代经济背景
        1.1.2 技术背景
        1.1.3 校园二手交易方式
        1.1.4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国外校园电子商务现状
        1.2.2 国内二手交易平台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相关理论技术分析
    2.1 协同过滤算法研究
        2.1.1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2.1.2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
    2.2 MVC模式
    2.3 后端框架的研究
        2.3.1 Spring框架
        2.3.2 Spring Boot框架
        2.3.3 MyBatis框架
    2.4 系统开发平台
    2.5 本章小结
3 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需求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1.1 技术可行性
        3.1.2 经济可行性
    3.2 需求分析概述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设计
    4.1 系统架构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E-R模型设计
        4.4.2 数据库表结构
    4.5 本章小结
5 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实现与测试
    5.1 前台功能模块的实现
        5.1.1 登录功能
        5.1.2 个人中心设置功能
        5.1.3 发布物品功能
        5.1.4 评论物品功能
        5.1.5 求购物品功能
        5.1.6 举报物品功能
    5.2 后台功能模块的实现
        5.2.1 学生管理功能
        5.2.2 举报管理功能
        5.2.3 物品管理功能
        5.2.4 评论管理功能
    5.3 推荐物品功能分析
        5.3.1 数据收集和存储
        5.3.2 推荐功能具体流程
        5.3.3 计算物品的相似度
        5.3.4 根据物品的相似度和用户历史行为给用户生成推荐列表
    5.4 平台展示
        5.4.1 首页
        5.4.2 登录注册
        5.4.3 物品发布
        5.4.4 物品求购
        5.4.5 物品详情及评论
        5.4.6 个人中心设置
        5.4.7 后台管理
        5.4.8 找回密码
    5.5 系统测试
        5.5.1 测试目的
        5.5.2 测试方法
        5.5.3 测试用例
        5.5.4 测试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总体研究方法
2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理论
    2.1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之定义
        2.1.1 环境信息公开的定义
        2.1.2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定义
    2.2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
        2.2.1 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权利本位:环境知情权理论
        2.2.3 效益至上: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风险外置:信息不对称理论
        2.2.5 竞争压力: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3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存在问题的数据分析
    3.1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公开概况
        3.1.1 样本选定
        3.1.2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报告公开状况
    3.2 企业内部环境信息的公开水平
        3.2.1 公开项目的设定与获取
        3.2.2 样本公司省份的环境信息公开状况
4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运行保障
    4.1 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信息的处理与审查
        4.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4.1.2 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信息的处理与审查
    4.2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秩序化管理
        4.2.1 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4.2.2 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企业环境信息的秩序化管理
    4.3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激励机制
        4.3.1 我国的环境保护激励政策的现状
        4.3.2 环保激励机制对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推动
5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管路径
    5.1 政府环境信息监管模式的建立
        5.1.1 政府对企业环境信息的监管现状
        5.1.2 政府环境信息监管模式的建立
        5.1.3 多部门联动监管的实现途径
    5.2 环保举报奖励机制的高效运行
        5.2.1 我国环保举报制度的现状
        5.2.2 健全环保举报奖励运行机制
    5.3 基于环境信息权的公众参与服务体系的构建
        5.3.1 环境信息权的由来
        5.3.2 环境信息权行使中公众参与的缺失
        5.3.3 公众参与服务体系的构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环境NGO之间的合作效果研究 ——以山东护水网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NGO
        2.1.2 NGO之间的合作
        2.1.3 民间环境监督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依赖理论
        2.2.2 社会资本理论
        2.2.3 环境治理理论
第3章 山东护水网络的合作现状
    3.1 山东护水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3.1.1 山东水环境治理现状
        3.1.2 山东护水网络的建立
    3.2 山东护水网络的合作现状
        3.2.1 合作流程
        3.2.2 合作形式
第4章 山东护水网络的合作效果评估:基于民间环境监督能力的视角
    4.1 山东护水网络的合作效果评估
        4.1.1 合作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2 合作效果的评估方法及软件应用
        4.1.3 合作效果的评估结果
    4.2 山东护水网络合作的良好效果
        4.2.1 NGO环境监督价值观明显改善
        4.2.2 NGO环境走访巡护能力明显加强
        4.2.3 NGO对环境信息公开情况的监督能力明显增强
        4.2.4 民间环境监督参与度明显提高
    4.3 山东护水网络合作效果的待优化之处
        4.3.1 支持条件提高较少
        4.3.2 解决能力有待加强
        4.3.3 对环境基础设施的监督有所欠缺
        4.3.4 对NGO自身和政府的影响仍需扩大
第5章 山东护水网络合作效果待优化的原因分析
    5.1 合作关系及合作网络制约
        5.1.1 合作关系强度欠缺
        5.1.2 合作关系密度及规模限制
        5.1.3 合作网络结构局限
    5.2 合作网络与外部主体缺乏互动
        5.2.1 与政府的互动不足
        5.2.2 与企业的互动不足
第6章 优化环境NGO之间合作效果的建议
    6.1 改善合作关系及合作网络
        6.1.1 增加合作关系强度
        6.1.2 扩大合作关系密度及规模
        6.1.3 优化合作网络结构
    6.2 加强合作网络与外部主体的互动
        6.2.1 加强与政府互动
        6.2.2 加强与企业互动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共情式营销与专业化嵌入——民间环保组织重构多元关系的实践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三、共情式营销的话语策略何以生成
    (一)面向政府的情感化互动
    (二)面向企业的共鸣性互动
    (三)面向公众的亲和性互动
四、专业化嵌入的环境监督何以可能
    (一)深化专业合作
    (二)依托权威平台
五、研究结论

(5)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务热线
        2.1.2 人工智能
        2.1.3 电子政务
        2.1.4 政务智能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3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3 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现状
    3.1 温州市政务热线的发展历程
    3.2 温州市政务热线的运行成效
        3.2.1 温州市政务热线平台运行体系
        3.2.2 热线的服务提升
    3.3 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内容
        3.3.1 建设统一平台,热线管理规范化
        3.3.2 智能热线座席上线,热线服务高效化
        3.3.3 平台智能化建设,热线服务便民化
4 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分析
    4.1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4.1.1 在智能化建设上缺乏资金投入
        4.1.2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4.2 平台自身建设不完善
        4.2.1 资源整合力度欠缺
        4.2.2 平台功能单一化
        4.2.3 智能化建设技术应用不够成熟
        4.2.4 数据管理缺乏规范与标准
    4.3 部门间数据共享程度低
    4.4 智能绩效考核能力不足
    4.5 数据分析运用深度不够
5 国内外政务热线的经验与借鉴
    5.1 国内外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实践案例
        5.1.1 纽约311政务热线
        5.1.2 济南市民服务热线
        5.1.3 南京政务热线
        5.1.4 香港1823政府热线
    5.2 实践案例对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启示
6 优化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对策建议
    6.1 推进工单规范化建设
        6.1.1 加强服务热线标准化建设
        6.1.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6.2 推进部门服务资源整合
        6.2.1 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
        6.2.2 加强热线知识库建设
    6.3 打造政务热线智能化平台
        6.3.1 接听环节
        6.3.2 录入环节
        6.3.3 转派环节
        6.3.4 督办环节
        6.3.5 办结环节
        6.3.6 回访环节
        6.3.7 绩效评价环节
    6.4 完善督办考核机制
        6.4.1 引入智能督查手段,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6.4.2 加强“智慧信访”与新媒体联动监督,完善多元化监督机制
    6.5 强化数据管理应用
        6.5.1 拓展热线平台功能
        6.5.2 提升分析数据能力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记录表
附录 B 对访谈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6)成都市实施河长制中制约公众参与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河长制
        1.3.2 公众参与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公众参与的应然状态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1.2 公共物品理论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4 参与管理理论
    2.2 国内外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成功实践
        2.2.1 国外公众参与流域治理的成功实践
        2.2.2 国内公众参与河湖治理的成功实践
        2.2.3 从理论与实践推导出河长制公众参与的应然状态
    2.3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公众参与政府角色应然状态
        2.3.1 公众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者
        2.3.2 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者
    2.4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公众作为参与主体应然状态
        2.4.1 参与主体类型应多元
        2.4.2 公众参与内容范围应广泛
        2.4.3 公众参与方式应灵活多样
    2.5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公众参与运行机制的应然状态
        2.5.1 全面的信息知情
        2.5.2 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
        2.5.3 强有力监督监管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公众参与的实然状态
    3.1 成都市水污染防治的工作现状
        3.1.1 我国公众参与治理水污染的现状及发展
        3.1.2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水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3.2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中公众参与政府角色的实然状态
        3.2.1 公众参与规章制度制定状态
        3.2.2 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状态
    3.3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公众作为参与主体的实然状态
        3.3.1 参与主体状态
        3.3.2 参与内容范围状态
        3.3.3 参与方式状态
    3.4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公众参与运行机制的实然状态
        3.4.1 信息知情状态
        3.4.2 沟通协调机制状态
        3.4.3 监督监管机制状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公众参与的问题分析
    4.1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公众参与问题的分析维度
        4.1.1 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的有效互动为基点
        4.1.2 问题的分析维度:角色定位、参与成熟度和机制
    4.2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公众参与的具体问题分析
        4.2.1 政府角色定位不准
        4.2.2 公众参与成熟度不高
        4.2.3 参与运行机制不畅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都市实施河长制中制约公众参与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角色定位
        5.1.1 角色定位偏差的原因分析
        5.1.2 改变角色定位偏差原因的影响因素
    5.2 公众参与成熟度
        5.2.1 公众参与成熟度不高的成因分析
        5.2.2 改变公众参与成熟度不高成因的影响因素
    5.3 参与机制
        5.3.1 公众参与机制不畅的原因分析
        5.3.2 改变公众参与机制不畅原因的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破解成都市实施河长制中制约公众参与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的对策及合理性分析
        6.1.1 矫正政府角色定位
        6.1.2 符合公共物品公共性的基本价值追求
        6.1.3 契合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在要求
    6.2 有效提升公众参与成熟度的对策及合理性分析
        6.2.1 提高公众参与成熟度
        6.2.2 现行法律为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奠定法律基础
        6.2.3 民主思想赋予水环境治理的群众基础
    6.3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的对策及合理性分析
        6.3.1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6.3.2 公众参与河湖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6.3.3 公众参与机制能够激发社会环保需求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我国地方环境治理中的民主协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协商民主与协商治理的研究
        1.2.2 关于环境民主的研究
        1.2.3 关于当前中国环境治理困境的研究
        1.2.4 关于环境协商治理机制的研究
    1.3 核心概念阐释
        1.3.1 环境与环境治理
        1.3.2 环境社会治理
        1.3.3 协商治理
        1.3.4 环境协商治理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章节安排
2 环境协商治理理论与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常见的环境治理范式
        2.1.1 环境单中心治理范式
        2.1.2 环境多中心治理范式
        2.1.3 环境协同治理范式
        2.1.4 环境整体性治理范式
        2.1.5 环境网络化治理范式
        2.1.6 环境协商治理范式
    2.2 环境协商治理的理论基础
        2.2.1 环境建构主义理论
        2.2.2 生态现代化理论
        2.2.3 环境正义理论
        2.2.4 环境民主理论
    2.3 环境协商治理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2.4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3 我国地方环境协商治理的四种实践
    3.1 国内地方环境协商治理实践的类型划分
    3.2 回应型环境协商治理实践
    3.3 自治型环境协商治理实践
    3.4 咨询型环境协商治理实践
        3.4.1 人民政协制度框架下的环境协商
        3.4.2 环境议题的协商式电视问政
    3.5 监督型环境协商治理实践
        3.5.1 专题询问会
        3.5.2 环保社会组织的协商监督
4 民主协商:我国地方环境治理的一种工具性机制
    4.1 环境协商治理的议题边界
    4.2 环境协商治理的功能定位
    4.3 环境协商治理的主体挑选
    4.4 环境协商治理的程序设计
    4.5 环境协商治理的方式选择
5 环境协商治理何以可能:基于Z省J市环境协商治理实践的案例分析
    5.1 Z省J市开展环境协商治理实践的基本情况
        5.1.1 Z省J市开展环境协商治理实践的主要背景
        5.1.2 Z省J市环境协商治理实践的参与主体及相互间关系
        5.1.3 Z省J市各方力量参与环境协商治理实践的行为逻辑
    5.2 Z省J市环境协商治理机制的建构
        5.2.1 环境公民身份的塑造
        5.2.2 环境协商治理具体机制的建构
    5.3 我国地方环境协商治理运行机制的多案例比较
        5.3.1 选取案例的基本情况介绍
        5.3.2 我国地方环境协商治理运行机制的组织基础
        5.3.3 环境协商治理机制的议题设置:环境问题如何被建构为环境协商议题?
        5.3.4 环境协商治理的策略选择:注重与环境协商议题特征的匹配性
        5.3.5 环境协商治理的效果
        5.3.6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8)企业环境治理过程的主体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A焦化厂发展历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企业环境治理主体关系的相关研究
        (二) 环境治理过程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研究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一) 煤焦化
        (二) 地方政府
        (三) 环境治理
    二、理论支持
        (一) “经济人”假设
        (二) “风险社会”理论
        (三) “协同治理”理论
    三、研究方法
        (一) 个案研究法
        (二) 参与观察法
        (三) 访谈法
        (四) 文献法
    四、个案情况
    五、研究思路
第三章 主体间利益嵌套阶段
    一、主体间关系分析
        (一) 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利益共同体
        (二) 企业与公众关系——短暂性“共生”
        (三) 企业与媒体关系——压制下的“失声”
    二、利益嵌套何以可能
        (一) 社会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
        (二) 官员晋升以GDP增长为核心
        (三) 公众生存以经济红利为追求
        (四) 企业发展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第四章 主体间利益分化阶段
    一、主体间关系分析
        (一) 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隐性合作”
        (二) 企业与公众关系——走向对立
        (三) 企业与媒体关系——监督本位“回归”
    二、利益何以分化
        (一)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
        (二) 公众环境意识觉醒
        (三) 媒体话语权逐渐确立
        (四) 企业面临行业危机与环保压力
第五章 主体间利益融合阶段
    一、主体间关系分析
        (一) 企业与地方政府——共治环境
        (二) 公众、媒体联合监督企业污染行为
        (三) 企业融入“绿色发展”理念
    二、利益融合如何可能
        (一) 环境治理政策下行速度和强度加大
        (二) 媒体与公众力量发展壮大
        (三) 企业“经济人”理念下考量
第六章 思考与展望
    一、回顾与思考
        (一) A焦化厂环境治理历程回顾
        (二) 企业走上“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思考
    二、现阶段各主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治理措施存在不足
        (二) 公众和媒体监督走向异化
        (三) 企业“经济人”向“生态人”过渡的可能性
    三、环境治理的各主体应如何作为
        (一)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二) 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三) 媒体发挥正向监督作用
        (四) 企业进一步实现“绿色经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特殊时期“闹大”事件舆情引导研究 ——以广州市环保督察“回头看”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闹大”现象的定义与分类
        2.1.2 舆情引导
        2.1.3 特殊时期
        2.1.4 特殊时期舆情引导与常态的舆情引导
    2.2 理论基础:4R危机管理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殊时期广州市“闹大”事件舆情引导的案例呈现
    3.1 九龙镇金龙工业园废气扰民案背景
    3.2 案例投诉情况
    3.3 案例“闹大”分析
        3.3.1 案例投诉量较大,投诉范围广
        3.3.2 较多投诉夸张事实,以期引起督察组更多重视
        3.3.3 普遍强调政府不作为,加重政府信任危机
        3.3.4 有组织性的群体投诉
    3.4 “回头看”期间政府部门回应情况
        3.4.1 特殊时期政府舆情引导的缩减阶段
        3.4.2 特殊时期政府舆情引导的预备阶段
        3.4.3 特殊时期政府舆情引导的反应阶段
        3.4.4 特殊时期政府舆情引导的恢复阶段
    3.5 九龙镇金龙工业园废气扰民案案例舆情变化全过程分析
        3.5.1 事件发酵期
        3.5.2 事件爆发期
        3.5.3 事件平息期
        3.5.4 事件潜伏期
        3.5.5 事件好转期
        3.5.6 事件未来可能再次爆发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殊时期广州市“闹大”事件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特殊时期广州市“闹大”事件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舆情引导的缩减阶段
        4.1.2 政府舆情引导的预备阶段
        4.1.3 政府舆情引导的应对阶段
        4.1.4 政府舆情引导的恢复阶段
    4.2 特殊时期广州市“闹大”事件舆情引导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缩减阶段舆情危机意识淡薄、体系不完善、人员不足
        4.2.2 预备阶段缺少应急方案和制度
        4.2.3 应对阶段舆情研判能力缺乏、日常与公众互动经验积累不足
        4.2.4 恢复阶段舆情管理意识弱、缺乏舆情引导考核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特殊时期“闹大”事件舆情引导能力的对策建议
    5.1 及时处理问题,适时进行信息公开
    5.2 加强政企民媒多方互动
        5.2.1 畅通政府、企业、群众投诉沟通渠道
        5.2.2 与媒体良好合作,加大正面宣传
    5.3 健全政府部门舆情研判管理制度
        5.3.1 缩减阶段
        5.3.2 预备阶段
        5.3.3 反应阶段
        5.3.4 恢复阶段
    5.4 重视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与运营维护
        5.4.1 合理利用各种新媒体的特点
        5.4.2 加大运营与采编的投入
        5.4.3 增加专业培训,训练新媒体运行思维
    5.5 建立健全舆论引导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行政干预力度
        5.5.1 建立健全舆情引导的法律法规体系
        5.5.2 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加强行政干预力度
    5.6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金龙工业园废气扰民相关媒体报道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环保自动举报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推荐算法在校园二手交易平台中的研究与应用[D]. 赵壮.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2]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D]. 林正正. 贵州财经大学, 2021(12)
  • [3]环境NGO之间的合作效果研究 ——以山东护水网络为例[D]. 牟林静. 山东大学, 2021(12)
  • [4]共情式营销与专业化嵌入——民间环保组织重构多元关系的实践策略[J]. 陈涛,郭雪萍. 中国行政管理, 2021(02)
  • [5]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研究[D]. 章盼盼.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6]成都市实施河长制中制约公众参与的问题研究[D]. 杨京铭.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7]我国地方环境治理中的民主协商机制研究[D]. 葛俊良. 浙江大学, 2020(02)
  • [8]企业环境治理过程的主体关系研究 ——基于山西省A焦化厂发展历程的分析[D]. 申珍珍. 苏州大学, 2020(03)
  • [9]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10]特殊时期“闹大”事件舆情引导研究 ——以广州市环保督察“回头看”为考察对象[D]. 杨程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环保自动报告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