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思考

对农村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思考

一、关于农村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付丽芬[1](2020)在《校本管理视角下农村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昆明市Q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15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农村基层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村基层教育的财政投入、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的投入。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学校建立一套全面的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体系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以校本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教师管理的一般理论下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支撑下,以云南省昆明市Q中学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为例,深刻剖析在农村中学现行的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下,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制度建设的理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以及运行系统四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结合教师与学校、学校制度间良性关系的构建找出解决途径。本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研究国内外校本管理理论及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在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农村中学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困境、形成原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探索解决农村中学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中问题的对策。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以及对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以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的学理基础为主线,为下一部分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以云南省昆明市Q中学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在理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和运行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以Q中学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在理念层面、规则层面、组织层面以及运行层面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找出Q中学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困境的对策,通过理论指导来健全、优化学校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提高学校效能。

龙玉雕[2](2020)在《公立中小学聘任制教师的工作压力及缓解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在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至上世纪70起,国外相关研究就强调了教师职业的高压。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以为常的生存状态。在我国教育领域,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强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被社会寄予厚望,这是一种激励同时也是一种挑战。然而教育发展到如今,教师聘任制度也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许多公立中小学校也开始实施岗位设置,向外招聘优秀教师。如此一来,中小学聘任教师也成为教师队伍中重要的一份子,且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同样之大。对于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无论是国内外,都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了对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笔者首先对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历程、价值和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类型、影响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其次为了解公立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适合本研究所用的问卷,并结合教师聘任制的特点、访谈以及问卷试测的结果进行修订。主要以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的中小学聘任教师为主,实施了调查计划。通过因素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等调查结果显示:公立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感较大;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存在差异;中小学聘任教师对教师聘任制认识不足导致在工作中产生压力;中小学聘任教师在不同压力源方面体现出的压力程度不同。为了对公立中小学聘任教师工作压力现状提出有效的缓解策略,笔者首先对压力源进行分析,与中小学聘任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去挖掘影响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聘任教师的自我界定模糊以及受传统观念束缚;外部因素主要是分析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导致聘任教师工作产生压力,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为:受聘教师与学校地位不平等;考核评价制度不规范;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解聘程序不完善;监督体制不健全。最后,针对影响中小学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提出缓解策略。其体现分别为:关注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减轻聘任教师的心理负担;聘任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加大对教师聘任制的宣传力度,强化聘任教师的参与意识;明确聘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形成积极竞争的机制;建立民主的评价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规范解聘程序,维护聘任教师权益;加强领导,建全监督约束机制。

李威[3](2020)在《新时期代课教师现象成因分析 ——基于对苏北T小学的实地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建国以来,受制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教育体系内长期存在编外教师现象。以往农村地区的民办教师已经退出历史,当前新形式的代课教师却又开始大量出现。一方面,代课教师能够填补当下师资紧张的教育现况,却又因其来源的复杂性及管理制度的混乱等问题导致代课教师群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生存现状堪忧,造成了严重的流动性,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通过从政策管理、身份构成、专业结构、教学能力、职业规划、生活质量等几个方面对能够代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的一所城镇小学,即江苏省X市T小学代课教师的实地考察发现,T小学代课教师“同工不同酬”现象导致代课教师付出与回报失衡,生存压力较大;对于代课教师的招录存在较强的随意性;代课教师群体在学历背景、年轻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专业与所教学科不对口、无教师资格证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日常管理上,T小学代课教师缺少培训和上升渠道且薪资待遇水平低下,却更有可能承担班主任和主要科目等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其职业流动性强;从教学水平上看,T小学代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在课堂管理和教学实践上存在明显的经验不足,个别代课年限较长的教师水平比较突出,但也难以获得提升薪资或转正的机会。不利于稳定教学秩序,提升教育质量。造成新时期我国代课教师问题的原因在于:城镇化进程和生育政策调整导致人口结构非连续性变化,师资需求激增;教师身份的较高社会认可度,吸引部分人自愿成为代课教师;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代课教师的聘任制度不规范导致其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成效较低,部分代课教师将代课作为人生规划的跳板,导致群体流动性较大。要解决新时期我国的代课教师问题,就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完善:第一,在国家政策层面要具有前瞻性,对政策社会影响的蔓延要做到合理预估并做好相关的配套准备工作。第二,在宏观教育管理层面,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规范对代课教师群体的管理和使用。第三,要优化现行教师编制制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动态管理模式,有针对性的定期调整教师编制的额度。第四,加大对于县级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代课教师同工同酬。第五,要制定代课教师聘任制度,保障教学质量。第六,代课教师也应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这些方面综合发挥作用,才能在稳定教育教学环境的前提下,逐步解决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存在的代课教师问题。

陈杭彬[4](2020)在《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问题研究 ——以Z市为例》文中指出代课教师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上世纪80年代,全国大范围“民转公”之后,民办教师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一群体衍生出的经费不足、编制紧缺、城乡师资短缺等问题并未随之消失。继民办教师之后,出现大量代课教师,她们的生活及工作状况缺少保障。对于代课教师的管理,国家并未出台明确的指导政策,使这一群体在放任自流中缓慢前行。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下,城市之中涌现出一批新的代课教师,她们能够在很大程度的弥补城市公办中小学的师资短缺,但随之产生的管理问题相继出现。然而,在国家对代课教师管理无明确政策指导的情况下,各地教育部门及学校对这一群体的管理面临重重困难。本研究选取H省省会城市Z市的公办中小学中的代课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从代课教师基本情况、管理现状等方面展开调查。同时,以市属及区属教育局领导、学校校长、代课教师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H省、Z市、及Z市各区教育局的相关政策,对该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依据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问题给出相关建议,以推进Z市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在梳理代课教师产生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代课教师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界定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教师管理等核心概念。第二部分主要梳理了我国城市代课教师政策的历史演进。从国家层面的政策视角分别梳理以农村代课教师为主和由农村向城市逐渐演变的政策时期的发展。第三部分结合实地调查,对Z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的基本状况进行整理,着重剖析代课教师的管理现状,探寻Z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城市公立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问题提出了明确政策导向、健全聘任机制、保障代课教师队伍稳定性、培训质量以及入编精细化管理等可行性建议。

杨茜[5](2019)在《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当代境遇及其伦理路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我国教师处于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频繁推进的多重境遇之下,其身份认同也随之受到了巨大挑战,体现在向外和向内两个维度的身份认同:向外,教师应如何更好地与因社会流动、开放而产生的“陌生他者”相处的问题;向内,教师应如何处理职业的功用价值与自我人生意义感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以理论分析与跨案例研究为基本研究方法论,探讨当代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境遇及问题实质,并希望能够从伦理视角发现一条通向未来身份认同的伦理路向。由于当代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涉及教师与他者、群体以及自我等多重关系的重建问题,本文借鉴了西方身份认同理论关于自我认同、他者认同与集体认同的观点,以之为理论基础,审视了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当代境遇及其未来伦理路向问题。因此,文章在导论部分交待完研究论题的意义、核心概念、已有研究进展以及论文框架之后,于第二章便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认识前提。接着,论文在第三章分析了当代我国教师所处的时代境遇,希望从中透视新时代对教师身份认同提出了何种诉求,这种诉求的伦理实质是什么。研究发现:从外部宏观境遇看,我国教师所处的社会境遇呈现出人际交往关系日益松散,生存方式日益变动不居,熟人社会日益解体,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已成为不争的现实;所有这些社会生活境遇,都构成了对我国教师的新挑战。从教育自身的内部境遇看,我国教师也身处多重挑战:学生及其成长环境的复杂多样,当代教育变革的持续不断,以及教师聘任制改革等日益严格的工作要求等等,都对教师专业素养、能力等构成了挑战。就教师自身而言,不确定性、开放性及主体性精神等也都冲击着教师身份认同。总体上,诸上多重境遇共同对我国教师身份认同构成的挑战,实质是要求教师身份向外应成为接纳市民社会形态下“他者”(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等等)对“我们”精神的呼唤,向内能够将职业生存意义上的要求和时代精神要求转换成为自我实现的人生意义,以满足本体性自我对意义的诉求。那么,当前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现实状况如何?从第四章开始,论文进行了跨案例研究。案例选取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2010至今)关于中国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三个地区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案例。案例首先分别呈现了我国不同地域中的三类教师身份:作为“和谐社会代言人”的徐校长、以“家庭责任人”为核心身份的Bing老师和追求“专业人”身份的冬梅老师和Ying老师。然后,进行跨案例分析了三位教师身份认同的共性与差异性。从共性方面看,三位教师都认同国家教育政策对新教师身份的要求,如从知识灌输者转向学生指导者;也都认同教师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并认为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书育人;但三位教师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北部地区的徐校长看重自己作为和谐社会成员的身份,也因此把自己作为教师和谐关系的协调人,但当代教育改革对其作为专业引领人的身份所构成的挑战不明显;中国西部地区的Bing老师,身份认同的核心是教育与人的关系,并迁移到对家人的相处上,社会变迁、专业发展这两个维度对其身份挑战不明显。中国南部地区的冬梅和Ying老师身处中国社会变革的前沿,社会人口流动、教育改革措施频繁,都直接将其身份认同的重心转向了专业身份的重建,但在自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的身份思考较弱。整体上可以认为,虽然我国时代境遇已对教师身份的再建构和再认同提出了多重挑战,但教师身份认同在三个维度上并不充分:一是全球化背景下教师作为国家教育代理人身份认同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站在国家和社会变迁的角度思考如何理解时代对其身份的挑战,还要从全球化背景思考,作为教师,当如何理解自己所培养的未来新人能否迎接变迁和全球化的挑战,教师应如何定位在新境遇下的职业使命问题。显然,目前,我国教师在此意义上的身份认同不明显。二是多重身份牵扯下教师本体性自我的成长问题,三是以学生本位教育理念下教师身份转换的问题。这是指在新时代对教育的整体要求是转向学生本位,教师要能够在此意义上重建身份,但三位教师的身份认同在此方面均体现不充分。基于如上现状及问题,论文第五章进入到勾勒未来,寻找出路以回应新时代挑战的论题上。论文整体上认为,重建当代中国教师身份认同,需以儒家伦理精神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为此,论文首先阐述了儒家伦理思想,如“关联性与非排他性”对成人之道的关切,“立己达人”和“内在超越”对于当代我国教师的社会身份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引领作用。其次,论文分析了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向,论证了“生命自觉”作为教师自我认同的内涵及意义,并主张教师以一种“内省”方式追问“我是谁”、“我应该成为谁”的问题,主张教师在自我、他者与环境的交互中认识自我,在责任承担中实现自我,在“叙事性自我”中赋予自我认同以意义,并最终将“自我”落实在为学生成长为价值核心,为学生架构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积极人生的各类桥梁的使命之上。总之,新时代复杂境遇下的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问题是面向当下,面向未来,关涉到我国未来一代新人成长质量的大问题;其身份认同需要与时代对话、与传统对话,与未来对话,与世界对话,更需要与自我对话。对其身份认同伦理路向的探讨既离不开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资源,也离不开西方自我叙事思想的启示。虽然未来已来,但我们也只能在可能预见的过往、当下与未来之中思考些许发展路向,更多的可能性还需要随时代大幕的进一步拉开而敞亮出来。

黄赫[6](2019)在《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为起点,我国呼唤教育家型校长出现,鼓励教育家办学。而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能够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校长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校长专业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又该如何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对此,我们知之甚少。是以,研究以彭小虎校长为个案,以校长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为主题,通过探究一位优秀校长的生命成长史,挖掘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因素。依此,尝试提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建议。研究采用生命史研究取向,旨在透过叙说,将个体曾经经历与正在经历的事召唤至眼前,提供叙说者意义的理解。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是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贵阳校区彭小虎校长。彭小虎校长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担任过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小学校长,曾任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是一位集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学者型校长。通过生命史深度访谈,深入学校进行教育日常观察,再现彭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故事及其意义建构,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主题分类,以此构成文章的主体。研究的主体部分围绕彭小虎校长的求学经历、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诞生、办学中困境与反思,呈现影响彭小虎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他人。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解读。进而,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校长任用制(专业发展起点)、校长自身(专业发展主体)、外部系统(专业发展保障)三方面,提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建议。

郑智伟[7](2019)在《“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的政策风险及其规避策略》文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教师资源配置是关键。为均衡师资配置,教育部等三部委提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以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国家对这项政策赋予了较高的期望,在政策试行之初,部分区县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政策效果与目标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偏差。故为了更好地推进“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达到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目的,本文尝试剖析其中存在的政策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规避策略。首先,通过对我国现代教师人事制度政策的演进进行梳理,以悉知此前教师人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透视当前教师人事制度中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并在了解什么是“县管校聘”、其特征是什么以及可行性何在的基础上,有机结合教育均衡理论、人才流动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其次,为了对“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风险进行较为完善的分析,采用分步骤的风险辨识过程,从多角度对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进行全面而有效地识别。第一步根据风险管理标准(GB/T 27921-2011)确定分析识别政策风险的方法;第二步借助NVivo软件对现有政策文本及文献进行分析,形成“风险池”,初步识别政策风险;第三步参照初步识别的政策风险,编制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利用半结构化访谈法最终识别政策风险。再次,基于“县管校聘”政策风险的模型结构图,对识别出的县级层面政策风险(高效管理难度大、配套政策出台慢、保障措施落实难),校级层面政策风险(校园生态不稳定、枢纽功能未达标、学校管理存顾虑)以及教师层面政策风险(教师作用预期高、身心压力调节难、教师需求多样化、使命意识尚缺乏)这三个层面的政策风险进行剖析。最后,根据对三个层面十个方面政策风险的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风险规避策略:统筹教师管理业务,搭建数据分析平台;加快顶层设计建设,协同出台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落实完善激励措施;打造校园可持续生态,稳固并推进特色办学;加强学校枢纽功能,加大学校参与力度;实行梯度教师交流,制定队伍发展规划;理性看待教师流动;充分考虑身心压力;切实关注教师需求以及注重培养专业理念的规避策略,以期促进“县管校聘”政策更加完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

颜冯菁[8](2019)在《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研究 ——以江苏省N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力量,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在我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编制管理是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今教师编制管理却存在一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由区域改革带动整体发展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选择县域内的教师编制管理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教师编制管理改革提出新举措,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献策。本研究对江苏省N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编制情况进行调查,摸清教师编制管理现状。从教师编制数量、结构、质量三个维度呈现教师编制管理中存在的教师编制数量整体性与结构性缺编,教师编制质量不高等问题,并分析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编制改革中的行为,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讨N县教师编制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重点从政策制度、管理行为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入手,探索教师编制管理问题的改革路径,并对“取消中小学教师编制”的设想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教师编制改革提出可供操作的政策建议。当前,我国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按照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进行教师资源分配依然会导致区域间教师数量、质量差距较大的问题,增加了教师编制管理的难度。因此,本研究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尝试性地提出“取消中小学教师编制”的设想,以期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合理分配的目标。

解德渤[9](2017)在《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学术命题,也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界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议题。可以说,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命题是现代大学法人制度建设,没有健全的大学法人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府学关系。大学“行政化”、“高成本”、“强内耗”等问题不断蔓延,这都是由府学关系不顺畅所造成的,它在公立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处理府学关系,根本宗旨是保护学术组织,终极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回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学法人制度的演进史是大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世界大学法人制度发展经历了以“学者行会”为基本标识的“古典大学法人制度”、以“国家理性”为根本特征的“近代大学法人制度”和以“市场机制”为调控杠杆的“现代大学法人制度”。古典大学法人制度最早在法律意义上认可并保障大学的“团体人格”,且以“特许状”的形式为大学自治提供了最原始的法律支持;民族国家的崛起将近代大学法人制度推上历史舞台,国家成为大学自治的“守护者”且表现形式各异;在现代大学法人制度中,“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大学与政府之间扮演着“调控者”的角色。这就是世界大学法人制度演进的基本脉络。我国现行的法人制度始于1986年的《民法通则》,至今已逾三十年。我国现行的大学法人制度始于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至今也将近二十年。但是,我国对法人制度以及大学法人制度的认识与实践都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历史地看,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历经“事业单位”到“事业单位法人”再到“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这就使得我国公立大学深深打上不同时期的制度烙印,从而大学法人制度也带有较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集中表现为:第一,法人身份的“单一性”,即“事业单位法人”并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公立高校的法律需求;第二,法人属性的“不完整性”,即我国公立大学所面临的是“私有余而公不足”的现实境遇;第三,法人地位的“外赋性”,即当前我国公立大学的法人地位是20世纪80年代初“简政放权”背景下的法律产物,从而并不具有法人权利内生的实质。这就导致了我国公立大学在“事业单位法人”基本框架下不健全的法人制度:“次级法人”的法律性质、“国家保障”的投入体制、“权力集中”的治理结构、“事业编制”的人事制度、“公地悲剧”的财产制度、“政府主导”的评价制度以及“功能疲软”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问题集中暴露的是如何调整公立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一根本难题。透过2015年《高等教育法》的修订,我们发现:政府对大学管理显现出从“行政管理”到“法人治理”的端倪,但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步伐依然缓慢。当前世界现代大学法人制度建设已经较为完善,对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就大陆法系而言,德国公立大学的法人类型包括“双重法人”、“公法社团”和“公法财团”三种,法国公立大学的法人类型是“特殊公务法人”,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类型是“独立行政法人”框架下的“国立大学法人”,我国台湾地区公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方案设计的是“行政法人”。德国的“分类放权”、法国的“分层放权”以及在两国颇为流行的“行政合同”对我国具有启发意义,而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国立大学改革历程与改革分歧使我们在是否缩减财政投入、是否扩大校长权力、是否迈向大学市场化等问题上须保持谨慎态度。就英美法系而言,英国公立大学的法人类型包括“特许状法人”、“议会法人”和“公司法人”三种,美国公立大学的法人类型包括“国家机构”、“公益信托”和“宪法自治大学”三种。英美多样化的大学法人类型设计以及大学与政府之间缓冲机构的设置对我国也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在“三角协调模型”的基础上建构出“天平杠杆模型”,以衡量不同大学法人类型的自治状况,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吸收。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应在改革理念、改革方案以及具体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刻思考。在改革理念上,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理应正视并超越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新国家主义思潮;理应坚持以尊重大陆法系传统为主,汲取英美法系精髓为辅的法律取向;理应秉承以政治论为前提、以认识论为根本的教育哲学。在改革方案上,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具有三种备选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私法人化”,这是一种妥协现实的改革方案,故不宜采纳;第二种方案是“公法人化”,这是一种呼声最高的改革方案,可以作为优选方案;第三种方案是“特殊法人”,试图在公与私之间作出调和,这种改革方案因浓郁的理想色彩而难以实现,所以也不宜采纳。如此说来,我国应在“公法人制度”的整体框架下构建一个结构相对完整、具有中国特色、运行顺畅有效的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穿越复杂的世界大学法人丛林,结合我国法人制度改革动向,我国公立大学可采特殊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捐助法人以及企业非营利法人等四种法人类型。无论从法理上分析,还是在学理上剖析,抑或在实践中考量,我国军事类院校适宜采取“特殊机关法人”身份,中央部属院校适合采取“事业单位法人”身份,公办地方本科院校适合采取“捐助法人”身份,公办高职高专院校适合采取“企业非营利法人”身份。这种法人分类方式不仅符应了世界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而且在契合我国法人分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理性的制度革新,这四种大学法人所享有的法人权利渐次增大。但在法人身份选择的具体实践中,我们理应坚持“自主选择”、“合理引导”、“积极试点”的原则。应该说,不同的公立大学法人类型体现为不同的法律性质,折射出相应的治理结构、投入体制、人事制度、财产制度、评价制度以及监督机制等内容。这不仅有助于突破原有事业单位法人的体制性积弊,而且可以对事业单位法人进行规范性矫正,更有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奠定法律基础。因此,把法人制度这一古老的世界命题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议题有机结合起来,这将是创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法人制度的积极尝试,这一尝试必将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制度能量,从而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在依法治校背景下最具有根本意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张欣[10](2017)在《教师轮岗交流背景下“单位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研究》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通向教育现代化的路上,教师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因素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当下,国家、社会乃至家庭愈发重视人才,重视教育。然而,教师资源,尤其是优质教师资源,存在匮乏、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①,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在这种大环境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自然是研究的重点。自1999年首次提出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以来,十多份有关教师轮岗交流的文件下发,教师轮岗交流也成为各县区探索的热点。教师轮岗交流不仅缩小师资队伍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且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与再发展,但目前教师轮岗交流一方面过于强调教师促进教育均衡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政策逻辑和实践逻辑存在偏差,因此教师轮岗交流在现实情境中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本文立足于县域教师轮岗交流的政策环境和现实环境,基于教师身份视角分析,教师轮岗交流的核心困境存在于教师身份难转变,本文试图探讨出教师轮岗交流背景下,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身份转变的困境与出路。在该思路指导下,本文选取了广东省佛山市和湛江市的两区作为调查样本,从教师轮岗交流的实施现状出发,对其进行透视,分析教师轮岗交流与身份转变的关系,并挖掘轮岗交流的深层次症结,最终找出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身份转变的路径方式。全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进行理论综述,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进行解释和阐析:其次,对本文的研究设计,即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最后,阐述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教师身份理论构建”。该部分界定了“身份”、“教师身份”、“教师身份认同”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教师身份转变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教师身份形成、发展、转变的理想路径,并揭示教师身份与教师轮岗交流的关系。第三部分为“广东省两区的实证研究”。为了探索教师身份与教师轮岗交流的关系和问题,笔者从教师身份认知现状、教师轮岗交流影响因素等方面收集数据实证资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的多重困境及原因分析”。从教师专业身份、单位身份、岗位身份和团队身份四个方面分析了教师由“单位人”到“系统人”转变的困境和原因所在。第五部分为“多管齐下,实现’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即从上文论述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实现转变的预想,最终保障教师轮岗交流的顺利开展。第六部分为“结语”。本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本文的不足之处,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二、关于农村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农村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校本管理视角下农村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昆明市Q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的学理基础
    一、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脉络
        (一)教师管理的一般理论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二、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分析框架
        (一)理念系统的维度
        (二)规则系统的维度
        (三)组织系统的维度
        (四)运行系统的维度
第三章 云南省昆明市Q中学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Q中学概况与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Q中学概况
        (二)Q中学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历史沿革
    二、Q中学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人本化管理理念缺乏
        (二)规则制定依据关系尚未理顺
        (三)组织间沟通与协助不利
        (四)运行缺乏保障体系
第四章 云南省昆明市Q中学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理念重塑与更新的意识缺乏
    二、依法治校的能力不足
    三、组织架构与管理理念不相适应
    四、学校管理生态系统尚未建立
第五章 云南省昆明市Q中学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困境的对策
    一、将人本理念落实在校本化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始终
    二、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完善教师权益制度建设
    三、学校管理组织间要提高管理与协调能力
        (一)提高组织的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能力
        (二)提高组织的过程管理能力
        (三)加强组织与组织间协调运作能力
    四、重视教师的个人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自觉
        (二)教师个人与团体发展的知识共享生成、能力协同提升
        (三)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共同体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公立中小学聘任制教师的工作压力及缓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价值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历程
        1.教师聘任制的试点阶段
        2.教师聘任制的全面实施阶段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价值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2.有利于学校资源的有效配置
        3.有利于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二、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的类型及影响作用
    (一)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的类型
        1.按影响因素分类:积极压力与消极压力
        2.按持续时间分类:急性压力与慢性压力
        3.按强度分类:巨砾压力和细砾压力
        4.按数量分类: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与叠加性压力
    (二)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的影响作用
        1.适度的工作压力能够激发聘任制教师的积极性
        2.过度的工作压力影响聘任教师的身心健康
        3.过度的工作压力带给聘任教师生活压力
三、公立中小学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2.调查工具的开发与问卷预测分析
        3.调查过程
    (二)调查数据分析
        1.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聘任制教师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压力的差异性分析
        3.聘任教师工作感受与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4.聘任教师工作感受与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三)调查结论
        1.公立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感较大
        2.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存在差异
        3.中小学聘任教师对教师聘任制认识不足影响工作压力的产生
        4.中小学聘任教师在不同压力源方面体现出的压力程度不同
四、公立中小学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分析
    (一)聘任教师自我界定模糊导致对自身角色认识不足
    (二)聘任教师传统观念束缚造成对教师聘任制的误解
    (三)教师聘任制中主体地位不明使受聘教师与学校地位不平等
    (四)考核评价制度的不规范让聘任教师担忧自身发展前景
    (五)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聘任教师在工作中有心无力
    (六)解聘程序的不完善影响了聘任教师工作的热情
    (七)监督体制的不健全使聘任教师在工作中孤立无援
五、公立中小学聘任教师工作压力的缓解策略
    (一)关注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减轻聘任教师的心理负担
    (二)聘任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三)加大教师聘任制的宣传力度,强化聘任教师的参与意识
    (四)明确聘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形成积极竞争的机制
    (五)建立民主的评价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六)规范解聘程序,维护聘任教师权益
    (七)加强领导,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3)新时期代课教师现象成因分析 ——基于对苏北T小学的实地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2.新时期代课教师问题凸显
    (二)核心概念界定
        1.代课教师
        2.教师专业素质
        3.教师编制
        4.新时期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研究
        3.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1.主要内容
        2.基本思路
    (五)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3.比较法
一、T小学概况
二、T小学代课教师现象现状调查
    (一)政策管理方面
    (二)身份构成方面
    (三)专业结构方面
    (四)教学能力方面
    (五)职业规划方面
    (六)生活质量方面
        1.工资待遇
        2.工作强度
三、新时期代课教师面临的问题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一)代课教师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
    (二)代课教师招录辞退随意性较强
    (三)代课教师群体流动性过大
    (四)代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四、新时期代课教师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镇化进程和生育政策调整导致人口结构非连续性变化,师资需求激增
        1.城乡差别及城镇化进程造成人口流动
        2.生育政策变化导致人口结构非连续性变化
    (二)教师身份的较高社会认可度,吸引部分人自愿成为代课教师
    (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四)代课教师的聘任制度不规范导致其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成效较低
        1.当前教师编制管理制度适应性差
        2.教师聘任制度不规范
    (五)部分代课教师将代课作为人生规划的跳板,导致群体流动性较大
五、新时期代课教师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
    (一)制定国家政策要具有前瞻性
    (二)加强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督导力度
    (三)优化现行教师编制制度
    (四)加大县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同工同酬
    (五)制定学校代课教师聘任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六)代课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问题研究 ——以Z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城市公办中小学
        (二)公办教师
        (三)代课教师
        (四)教师管理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二)公平理论
        (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城市代课教师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国家层面代课教师政策的发展
        (一)以农村代课教师为主的政策发展时期
        (二)由农村向城市逐渐演变的政策时期
    二、H省代课教师政策的发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管理改革
        (二)严控代课教师管理,完善教师保障机制
        (三)严控新聘教师,逐步消化代课聘用群体
    三、Z市代课教师政策的发展
        (一)完善代课教师梯队建设
        (二)逐步提高代课教师待遇
        (三)弱化市属和区属的界限
        (四)进一步规范招聘考试流程
        (五)适度增加代课教师入编机会
第二章 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现状调查
    一、代课教师基本情况
        (一)数量递增,呈年轻化
        (二)严把学历,专业性强
        (三)福利待遇,存在差距
    二、代课教师管理现状
        (一)二级管理体系,招聘趋于灵活
        (二)管理方式各异,区域因地制宜
        (三)流动较为频繁,管理存在困难
        (四)局聘待调并存,合同一纸难求
        (五)缺乏固定经费,权益无法保障
        (六)职称无法评定,职业发展受限
        (七)继续教育培训,发展机会不均
第三章 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不到位、聘任程序规范性欠缺
        (一)政策不到位管理缺乏原则性
        (二)聘任管理程序未规范统一
    二、代教队伍稳定性缺乏影响教学秩序及质量
        (一)频繁更替,教学秩序受影响
        (二)管理无序,教学质量难提高
    三、代课教师发展空间受限带来系列管理问题
        (一)代课教师福利待遇缺保障
        (二)身心俱疲,管理遇瓶颈
    四、继续教育后继乏力,代课教师良莠不齐
    五、代课教师招考入编管理困难
第四章 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定位不精准导致管理缺乏灵活性
        (一)政策定位缺乏精准性
        (二)正式制度未统一管理不灵活
    二、代课教师聘任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代教群体权益无法律保障
        (二)聘任制本身存在缺陷
    三、忽视代课教师队伍稳定性管理
        (一)管理者及代课教师本身法制观念淡漠
        (二)体制变革为编外聘任制提供土壤
    四、代课教师培训及管理存在漏洞
        (一)代课教师的培训管理被忽视
        (二)自我提升机会较少,自我完善空间受限
    五、编制管理不够灵活
        (一)编制核定与管理过于机械化
        (二)编制与师生比不匹配
第五章 解决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问题的建议
    一、明确管理政策导向,实现管理“精准化”
    二、健全聘任管理机制,保障代课教师合法权益
    三、着力保障代课教师队伍稳定性管理
    四、提升培训质量,促进代课教师专业发展
    五、入编管理系统化,实行内部消化转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当代境遇及其伦理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况的思考
        (二)对我国教师专业自我迷失的关切
        (三)对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重要性的认识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身份
        (二)身份认同
        (三)教师身份认同
        (四)伦理
    四、文献综述
        (一)教师身份的属性及特征研究
        (二)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三)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
        (四)伦理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
        (五)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五、研究思路与叙述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六、研究方法论及方法
        (一)研究方法论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与认识前提
    一、理论基础
        (一)自我认同理论
        (二)他者认同理论
        (三)集体认同理论
        (四)总体性的反思与评价
    二、认识前提
        (一)伦理与教师身份认同的关系
        (二)教师身份认同的伦理视角诠释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当代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时代境遇及问题实质
    一、当代教师身份认同的社会境遇
        (一)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紧密向松散转变
        (二)生存状态从稳定向变动不居方式转型
        (三)交往对象从熟人向陌生人社会过渡
    二、当代教师身份认同的教育境遇
        (一)复杂多样的学生及其成长环境
        (二)持续不断的当代教育变革
        (三)日益严格的教师聘任制改革
    三、当代教师身份认同的自身境遇
        (一)不确定性
        (二)开放性
        (三)主体精神性
    四、时代境遇下当代教师身份认同的实质
        (一)向外:市民社会形态下“他者”对“我们”精神的呼唤
        (二)向内:对“本体性自我”意义感的诉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跨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取
        (一)研究方法
        (二)案例的来源
    二、案例1:“和谐社会代言人”徐校长的身份认同
        (一)校长所处的地域背景:“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北方城市
        (二)徐校长的社会身份认同:“和谐伦理”取向
        (三)徐校长的自我认同:在“教学”中获得意义
    三、案例2:以“家庭责任人”为核心身份的BING老师
        (一)Bing所处地域背景:城市化进程中的西部农村
        (二)Bing的社会身份认同:“社会伦理”取向
        (三)Bing的自我认同:“最爱自我”中获得自身意义感
    四、案例3:追求“专业人”身份的冬梅和YING老师
        (一)两位老师所处改革前沿的深圳背景
        (二)两位教师的社会身份认同:“专业伦理”取向
        (三)两位教师的自我认同:在“自我更新”中获得意义感
    五、跨案例分析:教师身份认同的总状况
        (一)与现代社会转型共振的身份认同
        (二)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的身份认同
    六、思考与讨论
        (一)全球化背景下教师的国家教育代理人身份认同的问题
        (二)多重身份牵扯下本体性自我的成长问题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身份转换问题
第五章 重构当代教师身份认同的伦理路向
    一、儒家伦理精神是当代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价值取向
        (一)以“关联性与非排他性”对成人之道的关切
        (二)以“立己达人”引导教师的社会身份认同
        (三)以“内在超越”引导教师的自我认同
    二、走向“生命自觉”的自我重构
        (一)“生命自觉”的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
        (二)教师身份认同为何需要“生命自觉”
        (三)“生命自觉”的教师自我重构
    三、做开放时代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与促进者
结语与反思
    一、主要结论与观点
    二、研究反思
        (一)伦理视角对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反思
        (二)本研究的新意、不足与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其着作情况
后记

(6)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校长专业发展生命史研究基础
    1.1 问题提出及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命史研究
        1.2.2 生命史取向的校长专业发展研究
        1.2.3 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过程
2 为学莫过于尊师——求学历程与恩师教导
    2.1 两跃出农门,三翻归本初:从中师到博士的求学历程
        2.1.1 什么都能教:中师阶段
        2.1.2 书读千遍:成人自学考试
        2.1.3 师傅领进门:硕士历程
        2.1.4 从“解释世界”到“解决问题”:博士生涯
    2.2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的指引
        2.2.1 一本中学地图册:教学真的不只是教孩子知识
        2.2.2 两位先生:物格而后知至
        2.2.3 跟着社会学教授研究教育:为师者,为仁也
    本章小结 “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杂乱有章
3 源于生命、归于生活、成于习惯——校长专业发展重要事件
    3.1 变革:课程理念的再认识
        3.1.1 教学改革中的“急迫问题”与“重要问题”
        3.1.2 课程是促进儿童发展的载体
    3.2 触发:课程理念的提炼
        3.2.1 孩子纯净的眼神
        3.2.2 人是什么,怎样培养人
        3.2.3 倒数第二到倒数第三
    3.3 建构:课程群的设置
        3.3.1 数学课程群:从计算能力到数学思维与数学表达
        3.3.2 英语课程群:从英语知识的获得到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3.3.3 体育课程群:从竞技体育到健康体育
        3.3.4 生活实践课程:走向家校联系
    3.4 践行:课程理念的贯彻
        3.4.1 生活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框架
        3.4.2 教师: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贯彻者
        3.4.3 家长: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合作者
        3.4.4 整合多元资源,共助生活教育课程的推进
    本章小结 青鞋渐踏江头草——课程改革的规划与实践探索
4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办学困境与反思
    4.1 困境一:理论力量的不足
    4.2 困境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4.3 困境三:师范教育本身的思考
    本章小结 愚公移山宁不智——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
5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校长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之提取
    5.1 溯本求源:探寻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
        5.1.1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5.1.2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5.2 任重道远:推动校长专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5.2.1 专业发展起点:对校长任用制的建议
        5.2.2 专业发展主体:对校长自身的建议
        5.2.3 专业发展保障:对外部系统的建议
    本章小结 舟车何处不通津——推动校长生命的自觉成长
结语:以心为本,儿童入心
附录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的政策风险及其规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实践意义重大
        (二)“县管校聘”改革可能存在相应政策风险
        (三)“县管校聘”规避策略急需从学理上探讨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1.破解原有教师人事制度的体制、机制障碍
        2.明确“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政策优势
        3.促进我国“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四)发展趋势
    四、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的理论探讨
    一、我国现代教师人事制度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一)“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的内涵
        (二)“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的特征
        1.价值层面:“县管校聘”具有创新性
        2.事实层面:“县管校聘”具有差异性
        3.效用层面:“县管校聘”具有实效性
    三、“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行政机制有助于教师流动
        (二)促进县域内师资优化配置
        (三)教师流动有助于专业发展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均衡理论
        (二)人才流动理论
        (三)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风险
    一、“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风险识别
        (一)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二)借助质性分析软件初步识别政策风险
        (三)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最终识别政策风险
    二、“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风险分析
        (一)县级层面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
        1.高效管理难度大
        2.配套政策出台慢
        3.保障措施落实难
        (二)学校层面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
        1.校园生态不稳定
        2.枢纽功能未达标
        3.学校管理存顾虑
        (三)教师层面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
        1.教师作用预期高
        2.身心压力调节难
        3.教师需求多样化
        4.使命意识尚缺乏
第四章 规避“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风险的策略
    一、县级层面政策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统筹教师管理业务,搭建数据分析平台
        (二)加快顶层设计建设,协同出台配套政策
        (三)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落实完善激励措施
    二、学校层面政策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打造校园可持续生态,稳固并推进特色办学
        (二)加强学校枢纽功能,加大学校参与力度
        (三)实行梯度教师交流,制定队伍发展规划
    三、教师层面政策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理性看待教师流动
        (二)充分考虑身心压力
        (三)切实关注教师需求
        (四)注重培养专业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二:学校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研究 ——以江苏省N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二)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 相关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 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实地调查法
第一章 历史与演变: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发展脉络
    一、探索与萌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师编制管理(1949-1965年)
    二、停滞与废止:文革混乱时期的教师编制管理(1966-1976年)
    三、觉醒与恢复:改革开放后的教师编制管理(1977-2000年)
    四、前进与上升:新世纪义务均衡发展时期的教师编制管理(2001-2014年)
    五、协调与改进:多方组合发力时期的教师编制管理(2015至今)
第二章 N县教师编制管理现状调查
    一、N县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二、N县教师编制调查的情况
        (一) 访谈对象的与访谈过程
        (二)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三、N县教师编制管理现状
        (一) 调查维度的说明
        (二) 数量结构质量:N县教师编制管理现状
第三章 问题与归因:N县教师编制管理之困境
    一、N县教师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编制政策制定不合理
        (二) 教师编制整体性缺编与结构性缺编并存
        (三) 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偏低
    二、N县教师编制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 N县教师编制制度矛盾的形成原因
        (二) N县教师整体性与结构性双重缺编的形成原因
        (三) N县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偏低的形成原因
第四章 解决N县教师编制管理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一、完整的教师编制制度建构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
        (二) 建立完善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
        (三) 增强教师编制管理方式的灵活性和规范性
        (四) 完善教师编制督导制度,形成教师编制管理监督问责机制
    二、提升教师编制政策执行力
        (一) 增加政策资源投入,提高教师编制政策执行的积极性
        (二)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增强编制管理“政策共同体”的有效执行
        (三) 提升政策执行基层官员素质,推动教师编制管理的有效改革
    三、全方位组合下教师编制管理改革
        (一) 建立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二) 设置机动编制和附加编制
        (三) 全面推广教师聘用合同制
    四、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编制管理的思考
        (一) 打破铁饭碗:取消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利弊分析
        (二) 取消中小学教师编制的适用性探究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N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篇)
    附录二: N县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教师培训中心领导访谈提纲
致谢

(9)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大学自主”: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
        二、“十字路口”: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该何去何从
        三、“名不副实”: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挑战
        四、“积极讯号”: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改革契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法人制度:一个有待廓清的基本问题
        二、公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学术论争
        三、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基本共识
        四、研究空间:公立大学法人制度如何突破
    第三节 研究问题
        一、问题聚焦
        二、研究价值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学法人制度的历史图景
    第一节 “特许状”:古典大学法人制度
        一、“团体性”是古典大学法人制度的外部特征
        二、“自治性”是古典大学法人制度的内在气质
        三、“特许状”是古典大学法人制度的基本标识
    第二节 “国家理性”:近代大学法人制度
        一、“大不列颠式”大学法人制度
        二、“拿破仑式”大学法人制度
        三、“洪堡式”大学法人制度
        四、“美利坚式”大学法人制度
        五、近代四种大学法人模式的比较
    第三节 “市场机制”:现代大学法人制度
        一、逻辑前提:高等教育市场的“不完全性”
        二、历史转折:现代大学法人制度的开拓
        三、典型案例:美国市场机制下的大学法人制度
第三章 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中国考察
    第一节 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没有法人地位”(1949-1984)
        二、“事业单位法人”(1985-2010)
        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2011-至今)
    第二节 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法人身份的“单一性”
        二、法人属性的“不完整性”
        三、法人地位的“外赋性”
    第三节 “事业单位法人”制度框架下的公立大学
        一、“次级法人”的法律地位
        二、“国家保障”的投入体制
        三、“权力集中”的治理结构
        四、“事业编制”的人事制度
        五、“公地悲剧”的财产制度
        六、“国家主导”的评价制度
        七、“功能疲软”的监督机制
    第四节 《高等教育法》修订前后的公立大学法人制度
        一、1998年《高等教育法》中的公立大学法人制度
        二、2015年《高等教育法》中的公立大学法人制度
        三、《高等教育法》修订的法人制度成果与未竟任务
第四章 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境外模式
    第一节 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德法经验与中国启示
        一、多元法人类型:德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
        二、特殊公务法人:法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
        三、德国和法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中国启示
    第二节 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英美经验与中国启示
        一、公共法人:英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
        二、学术法人:美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
        三、英国和美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中国启示
    第三节 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探索及其启发
        一、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
        二、行政法人:我国台湾地区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
        三、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几个启示
第五章 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思想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的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
        二、新国家主义思潮下的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
        三、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思想根基
    第二节 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法律取向
        一、大陆法系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英美法系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法律抉择
    第三节 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教育哲学
        一、政治论框架下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二、认识论框架下的建立公立大学法人制度
        三、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教育哲学
第六章 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基本构想
    第一节 我国公立大学“二次法人化”的改革方案
        一、私法人化:一种妥协现实的改革方案
        二、公法人化:一种呼声颇高的改革方案
        三、特殊法人化:一种充满理想的改革方案
    第二节 我国公立大学“二次法人化”的法人分类
        一、世界公立大学法人分类的“天平杠杆模型”
        二、从《民法通则》到《民法总则》:法人类型的变化及其逻辑
        三、我国公立大学的四种法人分类及其证成
    第三节 我国公立大学“二次法人化”的制度构想
        一、治理结构
        二、投入体制
        三、人事制度
        四、财产制度
        五、评价制度
        六、监督机制
    第四节 我国公立大学“二次法人化”的实践进路
        一、南方科技大学法人制度的贡献及其局限
        二、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改革的实践路线
    第五节 未来我国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改革前瞻
        一、“巨型大学”的法人制度如何解决?
        二、“虚拟大学”的法人制度如何解决?
        三、“混合大学”的法人制度如何解决?
        四、“合作大学”的法人制度如何解决?
第七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教师轮岗交流背景下“单位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关于教师轮岗交流问题的研究
        2. 国内关于教师轮岗交流相关问题的研究
    (三) 相关概念界定
        1. 教师身份
        2. 身份转变
        3. 教师轮岗交流
        4. 薄弱学校
        5. 单位人
        6. 系统人
    (四) 研究设计
        1. 研究框架
        2. 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与不足
二、教师身份理论构建
    (一) 概念厘清
        1. 身份的内涵
        2. 教师身份的内涵及外延
        3. 教师身份认同与转变
    (二) 教师身份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个人因素
        2. 环境因素
    (三) 教师身份形成、发展与转变的理想路径
        1. 教师身份形成、发展的理想路径图
        2. 教师身份形成、发展的理想路径图析
        3. 教师身份转变的理想路径
    (四) 教师身份与教师轮岗交流的关系
三、广东省两区的实证分析
    (一)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二)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 优质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的调查
        2. 教师轮岗交流的影响因素现状的调查
        3. 开放性问题
四、“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的多重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 教师和学校的单位身份固化,向“系统人”身份转变存在情感抗拒
        1. 学校对教师进行管理并且赋予教师权利、单位身份和地位
        2. 教师的单位情怀
        3. 学校的狭隘竞争意识
    (二) 教师的专业身份淡化,向“系统人”身份转变的内生动力不足
        1. 传统教师道德失范,现代教师专业意识构建不足
        2. 缺乏应对学生差异的专业能力,自我价值感衰弱,副作用明显
        3. 教师轮岗交流是教师专业再发展的动力因素的认识不足
    (三) 教师的岗位身份弱化,向“系统人”身份转变的外在条件不足
        1. 教师聘任制不成熟
        2. 教师岗位参与不足,影响政策执行过程和效果
        3. 职业薪资没有竞争力且存在校际、地位差距
        4. 流出校和流入校的岗位输出和需求不符,岗位管理难
    (四) 教师的团队身份黏化,向“系统人”身份转变过程艰难
        1. 系统人的单位纽带断裂
        2. 教师非正式群体的负面效应
        3. 薄弱学校的团队构建土壤贫瘠
五、多管齐下,实现“单位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
    (一) 消除单位身份桎梏,解开转变枷锁
        1. 推进县域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县管校用”的管理模式
        2. 推动教师由“单位荣誉感”转向“区域荣誉感”
        3. 重建学校间竞争文化,树立学校和教师的大爱情怀
    (二) 发挥专业身份源动力,增加转变驱动
        1. 教师的专业身份应具备专业道德
        2. 树立教师专业身份持续建构的理念,持续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信
        3. 明确教师轮岗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再发展与专业成就感的契机
        4. 薄弱学校应创造专业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三) 落实岗位管理各环节,为转变保驾护航
        1. 保障教师聘任制切实执行
        2. 加强岗位参与
        3. 构建合理的薪酬体系
        4. 建立流入校和流出校的一体化管理和岗位评价制度
    (四) 减轻团队甜蜜负担,实现流动教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1. 加强轮岗流动教师的情感沟通
        2. 形成流入学校新型合作文化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轮岗交流及相关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四、关于农村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校本管理视角下农村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昆明市Q中学为例[D]. 付丽芬.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2]公立中小学聘任制教师的工作压力及缓解策略研究[D]. 龙玉雕. 西南大学, 2020(01)
  • [3]新时期代课教师现象成因分析 ——基于对苏北T小学的实地考察[D]. 李威. 西南大学, 2020(02)
  • [4]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管理问题研究 ——以Z市为例[D]. 陈杭彬.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当代境遇及其伦理路向[D]. 杨茜.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 [6]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D]. 黄赫.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7]“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的政策风险及其规避策略[D]. 郑智伟. 江苏大学, 2019(02)
  • [8]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研究 ——以江苏省N县为例[D]. 颜冯菁.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制度改革研究[D]. 解德渤. 厦门大学, 2017(01)
  • [10]教师轮岗交流背景下“单位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研究[D]. 张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对农村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