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H4100柴油机排放控制试验研究

SNH4100柴油机排放控制试验研究

一、SNH4100型柴油机排放控制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俊[1](2018)在《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硬件在环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缸压传感器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和人们对发动机高效、可靠和低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船用发动机开始探索缸压反馈控制技术的应用。但是,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科学探索。缸压反馈控制器快速原型和硬件在环仿真平台能为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策略研究和系统开发提供开发平台和测试环境,减少实机试验成本,降低试验风险。本文以船用6L16/24-CR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器快速原型;研究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以验证快速原型的I/O功能、软件逻辑和控制效果。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快速原型选用NI cRIO-9082嵌入式控制器和LabVIEW软件作为开发平台,缸压反馈控制策略以IMEP和CA50作为反馈变量,喷射脉宽和喷射正时作为控制变量。控制软件中还包含特别的位置管理模块和用于反馈变量提取的缸压信号采集和处理模块。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主要由虚拟发动机、LabCAR系统硬件、控制器快速原型组成。虚拟发动机为模拟发动机运行状态的实时仿真模型,是硬件在环仿真平台的重要部分。该模型根据缸压反馈控制的需求,基于AVL Cruise M软件平台细化了燃油喷射、缸内燃烧、涡轮增压器等模块,能模拟发动机的循环波动,满足硬件在环平台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在硬件在环仿真试验之前,先在软件平台上建立了由发动机实时模型、缸压采集处理、控制策略和喷油控制集成的仿真平台,进行了软件在环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缸压反馈控制系统控制发动机在起动、怠速和突加、突减负载的情况下,稳态调速率、瞬时调速率和稳定时间均满足船级社的要求,同时CA50和IMEP的变异系数均减少了99%左右,大幅改善了发动机的各缸不均匀性。开发了基于ETAS的软件和硬件系统以及发动机实时仿真模型的缸压反馈控制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并利用此平台完成了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快速原型的I/O功能、软件逻辑和控制效果的硬件在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缸压反馈控制策略是可行的,快速原型各模块功能正常,并且最大能改善1.08%的总扭矩波动。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为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器快速原型设计与开发、发动机实时仿真模型建模、软件在环仿真平台搭建和试验、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开发和试验验证等,研究成果可为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系统提供开发、调试和标定平台。

齐帅[2](2014)在《防爆瓦斯发动机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充分利用瓦斯、减少发动机对井下环境的污染,本文以防爆柴油机为基础,探索以柴油引燃、瓦斯作为井下防爆内燃机动力燃料的方式消耗弥散在巷道内的瓦斯,降低瓦斯事故的隐患,同时也降低了柴油机排放、减少对井下污染的程度。通过理论分析了柴油机的工作过程,将发动机的计算物理模型分为进排气系统、汽缸系统和增压中冷系统。详细介绍了瓦斯的物化特性,并在软件模型中完善了瓦斯燃料库。依据发动机的结构和运行参数,对内燃机模块参数进行设置,采用GT-POWER模拟软件建立了LN490MZL型防爆柴油机性能仿真模型。依据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在5%的误差范围内,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软件模拟分析了防爆柴油机在不同工况下不同瓦斯替代率、喷油提前角及压缩比对发动机燃烧过程、排放特性和外特性的影响,总结了缸内压力和温度、有效功率和扭矩、烟度和NOx比排放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的最优压缩比和喷油提前角。进行了防爆柴油机燃用不同量瓦斯气的台架试验。在发动机的进气系统中混入瓦斯,通过尾气分析仪对排放尾气成分及含量进行测量。对比分析了试验数据与模拟结果,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吻合性较高,同时也验证了防爆发动机燃用瓦斯的可行性。

苗永超,王炳辉,陈锴[3](2012)在《YC6A220C型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对YC6A220C型柴油机在不作任何调整的情况下燃用一种已知的生物柴油的性能进行测定,并且与0#柴油燃烧和排放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五种不同的工况下,燃烧生物柴油能实现节能降污的效果,生物柴油的油耗比柴油平均略增3.48%,NOx降低率为15.20%,烟度降低率为3.67%。

井恩泽[4](2012)在《柴油机燃烧过程特征参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能源危机和排放法规日益严格的今天,柴油机以其较高的热效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传统柴油机较高的NOx和微粒排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燃烧是实现机内净化NOx和微粒的根本手段。燃烧反馈控制技术在发动机上的应用为优化燃烧的实现提供了更为有效地方法。为实现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控制,需要分析燃烧边界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程度,以便选择敏感燃烧特征参数作为反馈信号。因此,基于燃烧特征参数研究各边界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是实现缸内燃烧反馈控制的前期基础。本研究以CA6DL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在1650r/min、50%负荷的条件下,研究了喷射压力和喷油正时对缸内燃烧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以CA4DC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在2425r/min、25%、50%、75%负荷和瞬态工况下,研究了EGR率对缸内燃烧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放热率对喷射压力变化敏感,随着喷射压力增大,喷油速率增大并且喷油脉宽缩短,燃油的雾化程度提高,放热率峰值从150.1J/°CA增加到228.1J/°CA,其峰值相位从28°CA前移到19°CA。放热率峰值相位对喷油正时变化敏感,随着喷油正时的提前,放热率峰值相位从29°CA前移到21°CA。2.随着喷射压力增大和喷油正时提前,燃烧特征参数CA50明显前移,建立了CA50与有效热效率和烟度的映射关系。喷射压力为134MPa,CA50为18°CA。喷油正时为-3.1°CAATDC,CA50为19°CA。CA50前移,有效热效率升高并且烟度降低。随着CA50后移到一定程度(ΔCA50大于5°CA)后,烟度曲线出现拐点,恶化严重。因此,需要对燃烧过程中的CA50进行控制,使ΔCA50不超过5°CA,以防止烟度的恶化。3.研究了稳态工况和瞬态工况下,EGR对CA50的影响。稳态工况下,中小负荷时,缸内温度较低,废气中惰性气体导致滞燃期增长,CA50随EGR率增大而后移。大负荷时,缸内初始温度较高,燃烧速度快,废气中惰性气体对燃烧相位影响程度降低,CA50不变。10%负荷经过恒转增扭到90%负荷的瞬态工况下,瞬态EGR超调会导致烟度急剧恶化。研究发现,中等负荷向大负荷瞬变时,当瞬态EGR率高于稳态最大EGR率后,ΔEGR率与ΔCA50呈线性关系。采用减小瞬态EGR阀开度的控制策略以降低EGR率超调幅度,得到的CA50与稳态同负荷相比,ΔCA50最大不超过4°CA,烟度峰值为5.3%,与原机瞬态过程相比下降了43.7%。通过对EGR的控制,减小了EGR超调幅度,实现了瞬态过程中CA50的前移,减小了ΔCA50,降低了烟度排放。

杨遂才,孙战胜[5](2011)在《专注铸就品质 技术引领未来》文中认为洛阳,千年古都,这座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今,伴随共和国的成长,一大批先进企业也担当起中华民族崛起的重任。作为柴油机行业的元老,东方红柴油机从创立至今已经走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离不开每一代企业人的努力与付出。东方红柴油机伴随共和国成长,专注柴油机制造50多年,让"东方红"走出大江南北,走向世界每个角落。

王丽红[6](2011)在《生物质热裂解特性分析及生物油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液化是通过热化学反应把生物质由固体转化为液体生物油的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可以实现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的高效利用。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液化技术的基础研究对热裂解工艺的制定、热裂解装置的设计都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液体产物的产量、性质及应用。在生物质快速热挥发机理的研究中,颗粒在层流炉中的停留时间和生物质最终挥发百分比是极其重要的参数。研究热裂解液化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使生物油具有商业价值,因此分析生物油性质、研究生物油应用是实现生物油可利用价值的重要步骤。本文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对炭粉颗粒在冷态层流炉内的运动轨迹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收集距离(分别为200mm、250mm、300mm和350mm)和不同主气流量(分别为1.0m3/h、1.5m3/h、2.0m3/h和2.5m3/h)条件下的PIV实验,测量了颗粒的速度。根据PIV测量结果计算了不同流场中炭粉颗粒停留时间t,发现t与平均气流停留时间t’的比值与流场雷诺数为一次函数关系。对于给定的流场,根据此函数关系式,进而获得生物质在层流炉内的停留时间,为热挥发特性的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层流炉上进行快速热挥发实验,测定麦秸、玉米秸、花生壳和棉花杆等四种生物质在中温条件下(773K-923K)快速热裂解最终挥发百分比。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高于873K时,挥发百分比不再随反应温度和停留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得到最终挥发百分比W∞。四种生物质的最终挥发百分比分别为79%、80%、85%、85%。在生物油理化性质方面,本文总结了生物油理化性质分析方法,对玉米秸秆热裂解生物油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 GC/MS)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油中含有甲醇、水、羟基丙酮、乙酸、环戊烯酮及其衍生物、糠醛、丙酸、甲氧基苯酚等组分。另外还比较了不同热裂解条件下得到的生物油,发现生物油中水溶性部分的组分非常接近。在生物油应用方面,本文对生物油/柴油乳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生物油含量、乳化剂种类及含量、助剂等因素对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稳定性的影响,从而确定了乳化工艺参数。分析了四种不同生物油含量乳化燃料的理化性质,并在柴油发动机上进行台架试验,考察了四种乳化燃料的当量油耗率、NO排放、CO排放、烟度排放等指标,并与纯柴油的排放指标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油浓度为20%(体积分数)的乳化燃料的当量油耗率最低,节油率峰值接近10%,稳定时间达到20天,且乳化燃料的NO及碳烟的排放也优于纯柴油的排放。但由于乳化燃料显酸性和喷油嘴积碳问题,下一步工作应从降低生物油酸性等方面着手。

伏军[7](2011)在《微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过程热工参数建模及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环境保护和大气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污染排放法规的严峻要求,柴油车尾气微粒排放控制已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及其生产领域的重大课题,微粒捕集器(DPF)以其过滤效率高、可靠性好等优点成为当前汽车微粒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热点,已成为人们公认的能最有效解决柴油机微粒排放问题的手段之一,从其研究进程来看,再生技术问题一直是微粒捕集器技术的关键,且制约着微粒捕集器技术的发展。目前,提出的微粒捕集器再生方式很多,并分别给予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在催化再生、红外再生及微波再生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国内由于受油品硫、砷、铅等成分含量高的限制,催化再生方面研究较少,一般是采用加热等方法定期或连续将捕集的微粒烧尽,以保证微粒捕集器良好的持续工作性能。在众多热再生方式中,喷油助燃再生技术不受我国油品质量含硫量高等特点的限制,核心装置燃烧器采用与柴油机相同的燃料,装车使用时不需对发动机原结构做很大的改动,另外,不受排气温度的限制,可在所有工况下进行再生,再生窗口宽等优点,为解决柴油机微粒排放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此,本文基于微粒捕集器全流式喷油助燃再生技术对其热工参数模型及控制方面开展研究。目前,国内外对该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集中在燃烧器的设计与优化及其燃烧工作特性与试验研究等方面,但对其再生过程热工参数控制模型等方面少有系统研究,为此,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车用柴油机微粒捕集多孔介质的微波及铈-锰添加剂复合再生机理研究”(50876027)、国家“863”项目子项“新一代环保高效柴油机研发”(2008AA11A116)及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车用微粒捕集器复合再生过程气粒两相流动与燃烧数值模拟”(06JJ20018)等为课题来源,对喷油助燃再生技术开展了如下研究:(1)以壁流式蜂窝陶瓷过滤体为研究对象,建立微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耦合求解,计算分析了喷油助燃再生过程中主要热工参数如油气配比、喷油压力、喷油率与补气量及其它参数如初始微粒沉积量、排气质量流量等对微粒捕集器再生过程的影响,这些影响规律的提出,对微粒捕集器再生过程相关参数建模、优化控制及控制系统研究等提供了理论指导。(2)在上述模型基础上,简化其入口单孔道的再生数学模型,结合稳态Semenov理论和Adler、Enig’s间歇式反应器原理,在考虑反应消耗的基础上,建立了过滤体再生的入口废气临界温度模型,并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喷油助燃再生装置功率设计与调节等有较大的指导意义。(3)考虑到柴油机非稳态工况过滤体背压变化的非线性,对微粒捕集器背压信号采集系统的动态响应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基于壁流式蜂窝陶瓷过滤体排气背压数学模型,建立了微粒捕集器测压系统的理论动态响应数学模型,为提高背压测试精度及响应性能等提供了理论依据。(4)提出了基于总油耗量法建立微粒捕集器排气背压阈值MAP并利用排气背压法思想来判断再生时机的方法。为获得再生背压阈值MAP,基于AVL BOOST建立装有喷油助燃再生装置微粒捕集器的发动机台架仿真模型,试验验证后利用该仿真平台将各工况模拟计算的排气背压、油耗等结果导入MATLAB中,利用其强大的数学运算功能与图形处理能力,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理论,采用最小二乘法和线性插值技术来建立发动机各工况微粒捕集器的再生排气背压MAP图。(5)针对以往喷油助燃再生系统燃烧器喷油量最优控制模型加以改进,结合再生入口临界温度条件,对边界条件中的终止温度予以了强化,使之更具合理性,并补充了对应的补气量最优控制模型,采用内点惩罚函数法与Logistic(逻辑斯蒂)混沌变量优化算法寻优,对改进后的模型与原模型对应的优化控制值进行了对比,为喷油助燃再生智能优化控制过程奠定了基础。(6)提出了较系统的喷油助燃再生控制策略,并分析其特点,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和程序调试。从随机选取的微粒捕集器再生试验来看,可保证DPF再生及时、准确、安全且高效可靠地进行本文为喷油助燃再生微粒捕集器在结构设计、性能分析、再生过程控制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为其实用化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些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其他类型微粒捕集器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喜梅,柏雪源,王丽红,蔡红珍,李永军[8](2010)在《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燃烧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燃烧特性,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热解生物油/柴油混合液进行了乳化,测量了乳化燃料的密度、热值、动力黏度及pH值。在SD1110型柴油机台架上进行4种不同配比的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发动机台架试验,得出了柴油机燃用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和纯柴油的负荷特性和排放特性曲线,并且对乳化燃料和纯柴油的排放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油体积分数为20%的乳化燃料当量油耗率最低,乳化燃料CO的排放高于柴油的排放,且生物油含量越高CO排放越大,而乳化燃料的NO及碳烟的排放则优于纯柴油的排放。由于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理化特性与柴油接近,可以作为普通柴油机的燃油使用。

邱全进,司鹏鹍,李巍[9](2009)在《4108型柴油机排气三元催化转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KD2型三元催化转化器应用于41087ZLQ型增压中冷柴油机的发动机台架试验,分析了三元催化转化器对此类型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应用对此类型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无较大的影响;可以显着降低CO、HC的排放,而对降低NOx的排放效果却不明显。为了得到更好的净化效果,需要采用机内和机外综合净化措施,即在使用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同时,增加EGR系统、微粒过滤器等。

刘大海[10](2009)在《燃用乳化重油对船舶柴油机性能影响的实船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船舶柴油机的节能和减排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以重油为主要燃料的船舶柴油机来说,燃用乳化重油是一种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论文应用最新的重油动态乳化技术,针对G6300ZC18B型船舶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进行了实船研究。通过实船研究表明,利用重油动态乳化系统实船乳化后的重油,其稳定性、粘度和颗粒分布等物性满足船舶柴油机燃烧的需要;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时的平均节油率达9.70%,氮氧化物排放降低19.64%,CO降低20.02%,碳烟排放降低35.50%以上。研究结果验证了船舶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时的节能和降污效果。论文通过实船试验表明,船舶柴油机在不改变任何结构参数的情况下燃烧乳化重油,其最大爆发压力和冷却水出口温度略有变化,但是变化幅度在柴油机的允许变化范围内,不会对柴油机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实船燃烧乳化重油还可以适当降低船舶柴油机的排气温度,从而提高了船舶柴油机的热效率。由此可知,船舶在正常航行过程中,船舶柴油机不仅可以安全使用乳化重油,而且还能减少柴油机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

二、SNH4100型柴油机排放控制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NH4100型柴油机排放控制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硬件在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缸压反馈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缸压反馈控制器快速原型设计与开发
    2.1 缸压反馈控制器快速原型总体设计
        2.1.1 需求分析
        2.1.2 软硬件平台
        2.1.3 总体设计
    2.2 缸压采集和处理模块开发
        2.2.1 位置管理
        2.2.2 缸压信号采集和处理
    2.3 缸压反馈控制模块设计和开发
        2.3.1 反馈变量和控制变量
        2.3.2 缸压反馈控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缸压反馈控制的发动机实时仿真模型
    3.1 发动机实时模型建模平台
    3.2 实时模型仿真对象
    3.3 缸压反馈控制发动机实时仿真模型
        3.3.1 燃油喷射模型
        3.3.2 混合控制燃烧模型
        3.3.3 循环波动模拟
        3.3.4 涡轮增压器模型
    3.4 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软件在环仿真
    4.1 软件在环仿真
    4.2 软件在环仿真方案
    4.3 软件在环仿真结果
        4.3.1 起动和怠速过程
        4.3.2 负荷突变过程
        4.3.3 软件在环试验缸压反馈控制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硬件在环仿真
    5.1 硬件在环仿真技术
    5.2 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硬件在环仿真平台
        5.2.1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介绍
        5.2.2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信号配置
        5.2.3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集成
    5.3 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硬件在环仿真试验
        5.3.1 快速原型I/O功能验证
        5.3.2 快速原型软件功能验证
        5.3.3 硬件在环试验缸压反馈控制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

(2)防爆瓦斯发动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瓦斯气开发利用情况
    1.3 国内外燃气发动机的研究现状
    1.4 防爆柴油机的的特点及技术要求
    1.5 防爆柴油机燃用瓦斯所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数学模型
    2.1 发动机的物理模型
    2.2 发动机仿真模型计算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发动机整体性能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3.1 LN490MZL 型防爆柴油机技术参数
    3.2 瓦斯燃料模型的建立
    3.3 整机性能仿真模型建立
    3.4 仿真模型准确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防爆发动机燃烧过程和排放特性的模拟分析
    4.1 瓦斯替代率 i 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4.2 压缩比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4.3 喷油提前角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防爆柴油机燃用瓦斯的台架试验
    5.1 防爆柴油机试验要求
    5.2 防爆柴油机台架试验系统的组成
    5.3 试验方法及流程
    5.4 防爆柴油机燃用不同浓度瓦斯的排放特性分析
    5.5 防爆柴油机燃用瓦斯尾气净化试验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YC6A220C型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试验装置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动力性及节能效果分析
    2.2 排放效果分析
        2.2.1 NOx的排放
        2.2.2 烟度
3 结 论

(4)柴油机燃烧过程特征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能源背景和排放法规
        1.2.1 能源背景
        1.2.2 排放法规
    1.3 排气再循环简介
    1.4 边界条件对发动机影响研究
    1.5 国内外燃烧反馈控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台架及测控系统
    2.1 试验研究对象
    2.2 试验设备及测控系统
        2.2.1 燃烧参数测量
        2.2.2 EGR 系统
        2.2.3 喷射系统
        2.2.4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油参数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3.1 喷射压力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3.1.1 喷射压力对缸压的影响
        3.1.2 喷射压力对放热率及 CA50 的影响
        3.1.3 CA50 与经济性和排放的映射关系
    3.2 喷油正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3.2.1 喷油正时对缸压的影响
        3.2.2 喷油正时对放热率及 CA50 的影响
        3.2.3 CA50 与经济性和排放的映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GR 对燃烧过程及性能的研究
    4.1 稳态 EGR 对性能和燃烧过程的影响
        4.1.1 EGR 对性能参数的影响
        4.1.2 EGR 对缸压和放热率的影响
        4.1.3 EGR 对燃烧始点和燃烧持续期的影响
    4.2 瞬态 EGR 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4.2.1 瞬态 EGR 对 CA50 影响
        4.2.2 EGR 控制策略分析
        4.2.3 试验结果及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专注铸就品质 技术引领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称为“苦旅”的创新之路
以严谨的企业文化求得持久发展
加强管理严控风险和成本,加速发展

(6)生物质热裂解特性分析及生物油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背景
        1.2.2 问题的提出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等加热速率分析生物质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2.1.1 国外热裂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2.1.2 国内热裂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2.2 等温质量变化分析生物质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2.2.1 动力学研究装置
        2.2.2 国外热裂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2.2.3 国内热裂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2.3 层流炉反应器内颗粒停留时间的分析研究
        2.3.1 模型计算颗粒停留时间的研究
        2.3.2 仪器测量颗粒停留时间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IV测量层流炉颗粒停留时间的研究
    3.1 PIV技术测量颗粒流动的原理
        3.1.1 PIV测量原理
        3.1.2 PIV图像处理算法
    3.2 层流炉内颗粒流动准则的确定
        3.2.1 颗粒在气流中的运动
        3.2.2 两流场相似准则的确定
    3.3 颗粒停留时间测量的实验系统
        3.3.1 层流炉冷态测试装置
        3.3.2 PIV测量系统
        3.3.3 相机移动自动控制系统
    3.4 颗粒停留时间的测定实验及结果分析
        3.4.1 实验参数
        3.4.2 颗粒流动分析
        3.4.3 热态层流炉反应区内颗粒停留时间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挥发特性的研究
    4.1 最终挥发百分比的研究
    4.2 最终挥发百分比的测定实验
        4.2.1 层流炉反应装置
        4.2.2 实验参数
        4.2.3 实验步骤
        4.2.4 最终挥发百分比计算
        4.2.5 喂料参数
        4.2.6 反应区温度控制
    4.3 最终挥发百分比测定的实验结果
    4.4 快速热裂解动力学方程的修正
        4.4.1 麦秸快速热裂解动力学方程
        4.4.2 其他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动力学方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热裂解液化产物的分析研究
    5.1 热裂解机理及生物油性质的研究现状
        5.1.1 热裂解机理
        5.1.2 生物油物理性质分析
        5.1.3 生物油成分分析
    5.2 快速热裂解液化实验
        5.2.1 快速热裂解液化装置
        5.2.2 生物油成分分析
        5.2.3 不同热裂解装置对应的生物油成分
    5.3 生物油分析提纯
        5.3.1 分离步骤
        5.3.2 分析结果
    5.4 生物油存储和应用
        5.4.1 生物油的存储
        5.4.2 生物油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油/柴油的乳化研究
    6.1 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研究
    6.2 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制备
        6.2.1 复配乳化剂的选择
        6.2.2 乳化设备及乳化工艺
    6.3 乳化燃料的性质
        6.3.1 稳定性实验
        6.3.2 乳化燃料的物理性质
    6.4 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柴油发动机台架实验
    6.5 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拖拉机应用实验
    6.6 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拖拉机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建议
    7.3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论文图表统计

(7)微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过程热工参数建模及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插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课题背景
        1.1.2 微粒组成与危害
    1.2 柴油车排放法规发展
        1.2.1 国外排放法规
        1.2.2 国内排放法规
    1.3 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燃料技术
        1.3.2 机内净化技术
        1.3.3 后处理技术
    1.4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技术
        1.4.1 过滤体材料
        1.4.2 过滤体再生
    1.5 喷油助燃再生技术研究进展
    1.6 课题来源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喷油助燃装置热工参数对再生过程的影响
    2.1 再生过程数学模型
        2.1.1 模型假设
        2.1.2 模型建立
    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3 再生模型耦合求解
        2.3.1 速度场/压力场耦合求解
        2.3.2 温度场/微粒浓度场耦合求解
    2.4 模型参数及初始/边界值
    2.5 计算结果分析
        2.5.1 油气配比的影响
        2.5.2 喷油压力的影响
        2.5.3 喷油率的影响
        2.5.4 补气量的影响
    2.6 其它因素对再生过程的影响
        2.6.1 初始微粒沉积量的影响
        2.6.2 排气流量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喷油助燃再生微粒捕集器入口临界温度模型
    3.1 过滤体入口单孔道再生模型的简化
    3.2 过滤体入口废气临界温度模型
    3.3 模型验证
        3.3.1 试验设计
        3.3.2 结果分析
    3.4 入口临界废气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3.4.1 过滤体孔道壁厚的影响
        3.4.2 过滤体孔道初始微粒层厚度的影响
        3.4.3 过滤体过滤面积的影响
        3.4.4 排气氧浓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粒捕集器背压采集系统动态响应数学模型
    4.1 动态测试响应精度理论
    4.2 测压系统动态响应与精度模型
    4.3 模型简化
        4.3.1 传递函数
        4.3.2 过滤体背压数学模型
    4.4 背压信号采集系统响应数学模型的建立
    4.5 模型验证
        4.5.1 干净过滤体背压对比
        4.5.2 不完全干净过滤体的背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喷油助燃再生背压阈值MAP
    5.1 再生时机的判断
        5.1.1 几种判断方法的对比
        5.1.2 再生时机的确定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5.3 DPF对柴油机油耗经济性的影响
        5.3.1 AVL BOOST仿真软件
        5.3.2 计算模型
        5.3.3 结果验证
    5.4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背压阈值MAP的建立
        5.4.1 装有干净DPF柴油机工作油耗
        5.4.2 DPF再生排气背压阈值MAP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喷油助燃再生喷油量与补气量优化控制模型
    6.1 喷油助燃过程热平衡方程
    6.2 喷油量优化控制模型的建立
    6.3 喷油量/补气量模型的改进
    6.4 喷油量/补气量优化算法
    6.5 喷油量/补气量优化控制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喷油助燃再生控制系统研究
    7.1 再生控制策略
        7.1.1 控制策略
        7.1.2 特点分析
    7.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7.2.1 系统电源
        7.2.2 控制单片机
        7.2.3 V/F变化器
        7.2.4 传感器外围电路
        7.2.5 数据存储芯片24C02C
        7.2.6 外围控制电路
        7.2.7 不掉电时钟DS1302
        7.2.8 再生过程数据显示
        7.2.9 多路模拟开关
    7.3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7.4 应用研究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或主持的课题
附录C 控制系统电路图
附录D 喷油助燃再生系统主控制程序流程图
致谢

(8)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燃烧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乳化燃料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1.1.1 复配乳化剂的筛选和比例确定
        1.1.2 乳化工艺流程
        1.1.3 乳化剂种类的最终确定
        1.1.4 乳化剂用量的确定
        1.1.5 乳化液的理化性质
    1.2 乳化燃料的发动机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乳化燃料的负荷特性
    2.2 乳化燃料的排放特性
        2.2.1 NO的排放特性
        2.2.2 HC的排放特性
        2.2.3 CO的排放特性
        2.2.4 碳烟的排放特性
    2.3 对喷油嘴积炭的改善
3 结论与讨论

(9)4108型柴油机排气三元催化转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试验用三元催化转化器的结构参数
2 试验与试验数据
3 试验结果分析
4 结论

(10)燃用乳化重油对船舶柴油机性能影响的实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乳化重油实船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重油乳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重油乳化技术实船应用的发展方向
    1.4 影响柴油机燃烧乳化油质量的原因
    1.5 重油动态乳化技术实船研究方案的提出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重油动态乳化装置简介
    2.1 重油动态乳化装置的工作原理
    2.2 重油加压乳化方式
    2.3 乳化装置的掺水方式
    2.4 乳化装置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
    2.5 乳化装置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
3 重油动态乳化实船研究方案
    3.1 重油乳化实船研究的目的
    3.2 实船研究所需设备
        3.2.1 船舶所属设备
        3.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3.3 实船测试系统
        3.3.1 重油乳化的实船测试系统
        3.3.2 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实船测试系统
    3.4 测试过程
4 重油乳化效果及物性分析
    4.1 乳化效果分析
    4.2 乳化重油的颗粒分布状况
    4.3 乳化重油的物性分析
        4.3.1 粘度特性分析
        4.3.2 稳定性分析
5 燃烧乳化重油对船舶柴油机的影响
    5.1 燃烧乳化重油对柴油机工作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5.1.1 柴油机的爆发压力
        5.1.2 柴油机的排气温度
        5.1.3 柴油机的冷却水出口温度
    5.2 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对供油系统的影响
    5.3 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对燃烧室的影响
    5.4 其他方面
6 船舶柴油机燃烧乳化重油的节能与减排效果分析
    6.1 柴油机燃烧乳化油的节能降污机理
    6.2 柴油机节能与排放特性的测试及分析
        6.2.1 节能特性分析
        6.2.2 排放特性分析
7 实船燃烧乳化重油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分析
    7.1 安全性分析
    7.2 经济性分析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重油动态乳化装置实物图
附录 B 控制系统典型模块编程
附录 C “宁大6 号”轮及主推进柴油机实物图
附录 D 试验数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SNH4100型柴油机排放控制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船用发动机缸压反馈控制硬件在环技术研究[D]. 唐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2]防爆瓦斯发动机性能研究[D]. 齐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3]YC6A220C型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性能试验研究[J]. 苗永超,王炳辉,陈锴.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12(05)
  • [4]柴油机燃烧过程特征参数分析[D]. 井恩泽. 吉林大学, 2012(09)
  • [5]专注铸就品质 技术引领未来[J]. 杨遂才,孙战胜. 农业机械, 2011(13)
  • [6]生物质热裂解特性分析及生物油的应用研究[D]. 王丽红.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7]微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过程热工参数建模及控制系统研究[D]. 伏军. 湖南大学, 2011(05)
  • [8]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燃烧特性[J]. 张喜梅,柏雪源,王丽红,蔡红珍,李永军. 农业工程学报, 2010(12)
  • [9]4108型柴油机排气三元催化转化试验研究[J]. 邱全进,司鹏鹍,李巍.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2009(02)
  • [10]燃用乳化重油对船舶柴油机性能影响的实船研究[D]. 刘大海. 宁波大学, 2009(S2)

标签:;  ;  ;  ;  

SNH4100柴油机排放控制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